第一篇:巴金短篇小说与教育相关的符码想象论文
摘要:巴金的短篇小说是30年代文坛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样式。小说中的主人公的身份丰富多彩。农民、知识青年、教育者等。其中教育者承担着不同的功能,有复仇,有赎罪,还要革命中一的员。通过不同的功能,了解到巴金思想的转变。
关键词:复仇;教育者;学生;学校
巴金的短篇小说集时间从30年代到70年代,这几十年里时代发生巨大变化。教师的身份功能变化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从古时,教育育人、载道到五四时期,教育以启蒙的姿态进入知识分子和大众的视野。教育的不同功能,教师不同的角色定位给读者提供一个新角度认识巴金。
一、30年代小说中教育者的多种身份
巴金的短篇小说中,最明显的一个特征是教师的非中国籍,给他的小说增加一抹异域风情。在小说叙述中,教师角色定位也不同:被讽刺的教师、自我反省的教师、充当学生人生之途上引路人、复仇者。教师不同的功能,让我们看到了这一时期,巴金的思想状态:他独立于时代之外,有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到30年代末,个人主义的思想在抗战中渐渐消逝,取而代之的是抗战的斗争与勇气。《复仇》记叙了老友比约席邀请朋友到他的别墅度夏。一个医生、新闻记者,还有一个中学教员,这位中学教师形象:身体庞大、肥胖、有一个屠户特有的大肚皮、两只脚又是长短不齐、走起路来一颠一跛,虽然用一根手杖撑住,也不能使他底屁股不向上耸。他们之间的闲谈是交流方式之一。他最喜欢写诗,认为幸福就是跟少女一吻,“我”认为这是无意义的方式,也是浅薄的幸福,这背后其实表达了作者对教师的看法,他们是无用的,无意义的。教师在这里没有实际作用,而是一个闲职。《墓园》中“我”住的地方再寂静不过,隔壁是便是墓园。看守墓园的老人,其实是一个老师,埋葬在墓园里的人大都是老人的学生,“他们都是我所爱的学生,而且跟你一样,都是很健壮的青年”。他虽然守着孩子们的墓,其实更多是守护孩子们的希望与梦想。这些学生有不同的才能,功课第一,文学天才,诗写得不错,最终因战争而死亡。“我”是碌碌无为的青年,通过一位老师的教诲,让“我”自省。教师在这里作为一个先导者,一个引路人,指引着“我”前先的方向。这个暮园老人既是生活的当中的受灵人,更是对“我”这样一个年轻者的心灵的叩问者,亦师亦友。不同的教师形象,展示了三十年代巴金的思想睿智,他眼光不局限于狭小的视野,通过教师不同身份为我们打开认识巴金先生的一角。他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在这些教师者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他的博爱、人道主义思想更是让人们受益匪浅。《生与死》中叙事者通过叙述“李佩如”一个长风小学的教师,面对生活中所爱的女人被捕,他的病情越来越厉害。爱情在他的心里占着重要的位置,在失去爱人后,他想马上死去。他对于自己的剖析:我没有萍坚定的信念,无法继续她的事业,我活在这世上,却没有力量改造。而另一个青年,陈子渊在李佩如死后,继承了她的事业,为革命继续奋斗。这里的教师,他的身份是病人,同时,他是懦弱的,他将自己隔离到革命之外,仅仅是沉醉于自己悲痛的情绪中。30年代的大环境中,这样的人物是比比皆是的。他们不敢参加斗争,面对矛盾的生活选择,也是退缩的。纵观巴金一生的思想历程,他为信念而写作。在日本的见闻,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他都写成小说。他总是在与自己斗争。巴金早期受俄国克鲁泡特金的影响,所以最开始的《灭亡》等长篇,其实基调都有些安那其主义。后期,经历了抗日战争,以及其它的生活经历,让他最开始的无政府主义思想渐渐淡去,向现实主义靠拢。1936年间,巴金从北平到上海,由“我的、他的、他们的、别的许多人的回忆”组成的《发的故事》形成。《星》中,家桢、秋星是民工团的人。志良是一个文学作家。他独自写些优美的哲学文章,没有战斗精神。他喜欢秋星,秋星与家桢是革命者,有一次他们见面,志良以前的革命意识渐渐唤起,并且想要留下来参加斗争。维德,学校里的教员,学校在这里起到的革命的大本营,学生们参加到反抗活动中,停课状态。学校作为战斗发起的中心,教师革命者的身份逐渐明朗,而迷惘徘徊青年知识分子开始转变为战士。在这群伟大的青年影响下,志良斗争的种子也开始萌芽。小说的叙述总是与作者的思想有不可分离的关系,这样的描写其实与可以看作是巴金思想的一个转变。
二、学生的身份的转变
学生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扮演的角色,多以革命者与无为者对比组织叙述。《亡命》里,青年大学生就以二种身份出现:一类是革命的亡命者,一类是享乐者、读书者。“我”是巴黎的青年学生,看到流亡到这里的发布里,“我”感到自身的卑微,这些亡命者为理想奋斗,为人类将来受苦,而“我”则是沉醉于书本之中,产生一种无名的悲哀。青年学生在巴金的笔下是徘徊的表现。其实,预示了他这一时期的思想中的矛盾与迷惘。即使是这样,巴金也没有停止他的笔。这时候的沉默失去了效力,他要历尽生活的高峰和深渊,历尽痛苦的悲愁和忘我的喜悦,历尽那黑暗的绝望和热烈的希望。在这样的挣扎中,他要拿起笔来,重新回到“下人”中去。在《将军》集中,叙事基调较前面的几个短篇集更加积极,叙述的斗争也更加频繁。知识青年、学生等作为斗争中的一员,积极参加到革命的队伍中。他们的角色更多是公开的反抗者。1934年间的《沉落》,这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写的集子,在这里,有他对于当时革命信念,这是对于“勿抗恶”的攻击的开始。巴金想要做到的就是:让那一切的阴影都沉落到深渊里去罢!我们要生存,要活下去。为了这生存,我们要踏过这一切腐朽了的死尸和将腐朽的活史走向光明的世界去。《沉落》则是对“勿抗恶”的有力的批判。他是一个大学教授,有一位年轻的太太。他在大学里很有名,他以前发表过激烈的言论,但是后来却变成了“勿抗恶”。他每天沉浸于古时的书中,明朝书,宋朝的瓷器。而“我”作为一个青年学生,渐渐不愿听他的话。后来,我渐渐开始挑衅他,向他说明自己的想法,我说话渐渐触痛到了他的内心深处,他原来也是激进的,当我最后一次问他:你知道中国人民还有负担庚子赔款多少年?他悲痛地说“我完结了,我改变不了这样的生活。”最后,他不到一年,死了。“我”的话对他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三、40年代短篇小说中的教师与生活
30年代初,我们以教师者的身份功能为例,教师、知识分子的功能总是处于消极的反抗,或个人主义思想中,到了30年代后期,教师知识分子更多的向着革命者,斗争者的功能转变。尤其是以35以后集子为主。教师,学生逐渐投入到了革命的活动中。40年代开始之时,教师身份定位与生活境况相连。他在序中写到,放下笔我感到窒息,我又感到胸腹充塞。愤恨仍然像烈火似的在我的心里燃烧。所以他要用笔扫去空虚,写出充实。这集子中,有巴金的恨,悲伤与无奈。《还魂草》中,利莎的父亲是一个大学教员,他乐观积极向上,身上带着某些书呆气息,当时对读书人的评价也不太好。后来,面对战争,“我在外国住了八年,回国到大学教书,也教了五年,养了一个太太,两个孩子都养不起,还要靠开书铺维持生活,这真是笑话。怪不得我那班同学都改了行。”在这样不景气的时代,战乱频繁的时代,教育变得可有可无,人们生活在颠沛流离中,生存才是根本。综上所述,了解到教育者从最初的懦弱到后期坚决的参加革命,到40年代的与生存息息相关,表现了巴金思想的一个转变,对巴金的思想解说,学界的观点总是不尽相同,但是这从这些文本中,我们还是可以观照到巴金思想从无政府逐渐走向革命。尤其是到了建国之后,他更多的以一个战地记者的身份记录所见所闻。我们从教育这个视角出发,观察了巴金思想的转变,了解到巴金虽然不是一个教师,但他的思想中有对教育的看法。同时,通过对短篇小说的分析,知道教育的地位在不同时代地位是不同的。
参考文献:
[1]巴金.巴金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2]徐开垒.巴金传[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3]翟瑞青.巴金小说中的家庭教育观.德州师专学报,1996.[4]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小说集)[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第二篇:作文论文:生活、想象与作文
生活、想象与作文
身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对学生害怕作文有着切身的感受。一到作文课,学生就唉声叹气,提不起精神。打草稿时,咬着笔竿,眉头紧锁,半天才憋出几个字。甚至在学生中还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作文难,作文难,碰到作文心就烦。”如此这般,写出来的作文也就可想而知了:干巴巴,记流水账者有之;生吞活剥,说假话空话套话者有之;絮絮叨叨,离题万里者有之,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因此就如何解决语文教学中学生害怕作文,写不好作文这一“老大难”问题,我谨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想和体会。
一、积累素材,让生活走进作文
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 学生作文离不开生活,要设法让学生去寻找作文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断地倾泻出真实的文思之水来。因此,我们必须将生活引入习作教学中。而把生活引进教学当中,首先就要强化学生对生活的印象。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学生对生活之中的小事和周围人往往视而不见,认为只是小事。我们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从小学会捕捉生活中小浪花,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寻求题材。只有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才能有感而发,写出好文章来。如:活跃的课余生活,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都是学生写作的丰富题材。在写作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引导他们做有心人,去发现、探究、感受,并激活生活的点滴印象。让他们意识到,在生活、学习中发生过的许多事情虽小,但很有意思,这就是很好的题材。只要加以提炼,就可以写出很不错的文章来。如本学期四年级第四单元的作文,要求学生能在文章中运用几个象声词。因此我便布置学生选择一个地点去听声音。有学生选择到马路边听。第二天,他跑过来兴奋地对我说:“我原来以为汽车都是‘嘀嘀’一种声音,昨天我听了,才发现其实汽车的声音有很多。”他甚至还给我进行详细的分析。通过亲耳去听,学生对象声词有了形象的认识,在作文中自然能够恰到好处地运用了。
二、拓宽思路,让作文走近生活
新课程越来越呼吁习作教学要从封闭的课堂中走出,从传统单一的训练中走出,提倡开放式作文。开放式作文,就是要求教师要打破陈旧的思维模式,借助各种渠道由学生自由命题,进行跨跃式写作,要鼓励学生“天马行空的个性化行文的理想”,要“千方百计去创设民主化、建设性的思维场和语言场,让学生的笔管汩汩流淌出个性化的思想和语言,使其率真的思想与张扬的个性跃然纸上”,让他们的灵性在纸上“快乐地挥洒”。因而在作文形式及内容的选择上,老师、学生有很大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比如,在一次作文课中,我发现学生的兴趣总是提不起来,而这天由于气温降至零下,学生的穿着发生了变化,我便让学生讨论天气变冷给我们带来的变化。学生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有说衣服穿多的,有说戴了帽子的,有说不想从被窝爬出来的,还有说窗户上结了窗花的,学生的兴趣空前高涨。于是我因势利导,让学生以《冷》为题写了一篇作文。再如我在教授《我喜爱的××》这篇作文,就非常受学生的欢迎,因为这样的作文源于学生熟悉有趣的生活,就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交流欲望,营造一种浓郁的情感倾吐氛围,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倾诉对象,说出自己的喜好。而且不限体裁,不拘格式,可写人,可叙事,可状物又可写景,便于学生开拓思路。在这堂课中,学生自然畅所欲言,说得津津有味、眉飞色舞,写下来更是下笔千言,极具个性。通过构建向生活开放的模式,给学生的表达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得以更充分地张扬,也使作文走近了学生的生活。
三、大胆创新,让作文插上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作文的翅膀”。如果说生活可以给学生习作提供丰富的素材的话,那么大胆、新颖的想象就如同给习作插上了一对翅膀。作文离不开想象。想象能够把记忆中的表象加以改造组合创造出新形象,可以使作者文思泉涌,浮想联翩,使文章内容更充实,文章形式更多样,文章的主题更深刻,思路更广阔。没有想象的文章,是干瘪无味的。因此,在作文训练中,充分利用思维的形象性,引导学生大胆创新、大胆想象,以此来指导作文。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多首古诗,高度凝练,有很广阔的想象空间。我们可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打开他们感情的闸门,鼓励他们在深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大胆想象,使诗中的人和事物形象具体化。有不少课文留有空白和悬念,可让学生补写空白。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充实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产生想象,对文章简略部分或添情节,或加背景进行扩写;对课文的比较含蓄的结尾引发联想和想象,进行续写。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学生自编自演小品相声等开放型活动诱发想象。“物随景迁,辞以情发”,学生有了情景的依托,把阅读感知的形象和记忆中的表象衔接起来,进行沟通、变化和组合,从而创造出新形象。这样的训练,能降低学生的写作难度,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
当然,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好的,甚至也不是一学期或一学年能够完成的。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需要保持足够的耐心,需要我们持
之以恒地努力,需要我们不懈地探索。
第三篇:婚恋论文:“五四”婚恋小说的叙事与性别
婚恋论文:“五四”婚恋小说的叙事与性别
【中文摘要】女性主义或者说是女权主义,源自于19世纪中叶的西方女权运动。西方女权运动是西方女性觉醒之后自主发起的一场争取平等权利的运动,通过对男性的批判和社会的批判揭示女性自身深受压迫的根源,影响颇为广泛。西方女权运动的相关理论和作品后来逐渐译介并传入到中国,对中国五四时期的女性解放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相比较之下,中国五四时期的女性解放不是女性自发提出的,而是伴随反封建的民族解放运动,由男性启蒙者提出,因此女性解放作为民族解放的一部分,渗透着男性对国家和民族解放的实用诉求。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要么就五四时期女作家的作品进行女性觉醒意识的梳理,要么就五四时期的女作家做个性化的解析,也有研究者解读这一时期女性作品中女性的生存困境、女性在性别意识觉醒之后争取权利以及反抗封建包办婚姻的抗争。笔者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们除了要求反封建、反传统,还普遍追求“人的解放”、“个性解放”等权利。在“人的解放”的宣言和呼声中,女性解放的问题随之被提出。作为人类的终身大事——婚姻大事,在五四知识分子抨击封建家庭制度的时候首当其中。“婚姻自由”、“恋爱自主”的呐喊声比比皆是,反映在文学作品中,这一时期婚恋题材的作品非常丰富,婚恋题材的作品也许更能体现两性在社会思想大转型时期,内心的真实渴望和体验。因此,本文重在做文本分析,以五四时期两性作家创作的婚恋小说为研究对象,以两性对婚姻和恋爱的追求作
为切入点,通过作品中两性话语特质的不同,挖掘性别对两性作家叙事的影响。除了引言和结论,本文共分三章,呈递进式结构。引言部分对比中国女权运动和西方女权运动的不同,说明五四时期女性解放的社会性质和男权意识,为后文的论说做下铺垫。第一章从女性解放发起的原因、过程以及在理论和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具体分析五四时期女性解放的特点。第二章主要从两性作家婚恋小说言说的话语特质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挖掘五四时期文本中话语言说体现出的中国独特性,接着对五四时期男作家文本中男性话语的权威和女性的失语做出分析,最后从女作家的作品看女性自身言说的努力。第三章详细分析两性的这种话语特质在文本中的体现和运用,从两性文本中各自对女性的反叛姿态、对爱与欲的追求和婚姻内的新旧女性处境等几个方面,探讨两性言说特质背后的性别意识。结论部分总结两性作家的性别身份对其叙事差异的影响。
【英文摘要】Feminism originated from the western feminism movement in the mid 19th century.The western feminism movement was started by the western females struggling for equal rights after their coming to their senses.It achieved far-reaching impacts by revealing the source of females’ subordination through criticizing Androcentrism and the society.The theories and works of the western feminism movement were gradually translated and passed to China and played a role in China’s female emancipation in the May 4th Movement to some
degree.In comparison, the female emancipation of the May 4th Movement was proposed by male enlightener accompanying with the anti-feudal movement rather than proposed by females themselves.So as a part of the national liberation movement, female emancipation still showed male’s practical demands for country and nation’s liberation.During the existing works, researchers mainly focused on summarizing female writer’s awareness of consciousness, analyzing female writer’s personality, revealing the existent straits of the females and their struggling for equal rights and resistance with arranged marriage after their awakening in female writers’works.I find that the intellectuals in that period not only supported the idea of anti-feudal or anti-tradition, but also pursued the rights of human liberation and personality liberation when collecting data.During the declaration and appeal of the’Liberation’, the issue of female emancipation was proposed.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vent in life, marriage was taken as the target when the intellectuals criticized the feudal family system.The voice of freedom of marriage and love could be found everywhere, reflected in the literatures by too much works with the theme of love and marriage.The works with the theme of love and marriage may better reflect both male and
female’s real desire and experience in the changing period of society.Therefore in this work, the focus was put on the novels with the theme of love and marriage in that period.This paper took male and female’s pursuit of love and marriag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and explored the effect of gender on male and female writers’narrations by the distinct utterance in their works.Except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is work was separated into three parts progressively.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Feminism movement and the western were discussed in the introduction to state the social character of female emancipation and Androcentrism in the May 4th movement, which acted as a good basis for the following chapters.In the first chapt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emale emancipation in that period were analyzed by the cause and process of female emancipation together with their reflections in the theory and works.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riters’utterance, Chapter II first explored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utterance, then analyzed the authority of male utterance and the inferior female utterance, and finally noticed the female’s efforts to insist on their utterance.Chapter III analyzed the represent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is characteristic discourse in the works.It discussed the sense of gender
underlying the characteristic utterance by the rebellious attitude of females, the pursuit for love and sex and the situation of females in the new and old marriage style.The conclusion part summarized the impact of gender on their discourse.【关键词】婚恋 话语特质 性别身份
【英文关键词】love and marriage utterance gender 【目录】”五四”婚恋小说的叙事与性别3-510-14Abstract5-6
摘要
第一章:”五四”女性解放的特点第一节 女性解放与”人”的解放的关系10-12
12-14
第二章:”五第二节 “女性解放”的男性主导特征四”女性解放的话语特质14-2615-1919-22
第一节 中国的独特性第二节 男性话语的权威特质及作品中的女性失语第三节 女性言说的努力22-26
第三章:”五
第一节
第四”两性话语特质在文本中的体现及性别意识26-44反叛的姿态26-29三节 婚姻中的旧女性38-44结论
第二节 关于两性的爱与欲29-3434-38
第四节 关于婚姻城堡
44-46
第四篇:围棋与教育论文
围棋
围棋起源于中国古代,推测起源时间为大约公元前6世纪。是一种策略性二人棋类游戏(也有联棋或团队对战模式,有二人对二人、一人对多人、多人对人多等形式),使用格状棋盘及黑白二色棋子进行对弈。中国古时有“弈”、“碁”、“手谈” 等多种称谓,是中国古代知识阶层修身养性的一项必修课目,属于琴棋书画四艺之一。目前围棋流行于亚太,覆盖世界范围,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棋类游戏。围棋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是在中国发展最广的艺术,是中国的国粹。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复杂的游戏之一。围棋是中国古代人民发明的一种即简单又极复杂的棋类娱乐活动。说他简单,是因为他只有黑白两色棋子,不象橡棋那样有车马炮兵之分,也没有军棋分司令员、军长仍至于排长、工兵那样大小等级。围棋的规则也极其简单,在361格上可以任意落子。说他复杂是因为他的下法太多,他的千变万化和高深莫测,就是目前最先进的电脑也无法企及。可以说,围棋是因为简单而复杂,这与当今电脑是以简单的0和1作为基本数据而产生出强大计算能力一样。经常下下围棋,不仅可以陶冶性情,锻炼智慧,还可以让我们得到一些人生感悟,正确地面对复杂多变地生活。
琴棋书画,是我国的四大文化瑰宝,早先的“棋”显然就是围棋,所以,围棋的历史渊源流长,古来文人武客爱棋迷棋者数不胜数。如今,围棋这一情趣高雅、静中有动的“智力体操”已悄然走进了学校的大门,让中学生和大学生于纹秤间对弈,乃至今天的幼小孩童也象模象样地捏着黑白棋子在方格之间开展了激烈的捕杀。我园是从前年开始围棋教学的,老师也是边学边教,体会着围棋那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无穷的生活乐趣,和孩子们共娱共乐。逐渐了解到围棋的教育功能可以启智、冶情、载徳、健身,方知围棋中包含深刻丰富的内涵,知道它与哲学、逻辑学、数学、军事科学、心理学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众所周知,下棋对促进孩子各方面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它的教育功能正日益受到教育人士和全社会的关注,故幼儿园引进棋类课程已成必然,我园的围棋特色活动和其它教学活动一起配合进行,为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推波助澜。
棋品亦人品,良好心理素质和品质的培养,就是力图使幼儿能自知、自信、自控、自律、自强,情绪稳定,承受力强,意志坚定等。而下围棋对这几方面的培养有其独到之处。孩子们在不断接受棋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慢慢明白了一些做人的道理。从大班幼儿三年来的成长中,我们感受到孩子学习围棋不仅是棋艺的提高,而且还有利于幼儿人际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的发展。自我认识智能是指关于构建正确自我知觉的能力,并善于用这种知识计划和导引自己的人生,或者说是自知之明,并据此做出适当行为的能力。自我认识智能在幼儿期则表现为能够形成良好的品质,这种品质使幼儿终身发展受益无穷。下棋时,我们引导幼儿讲棋德、讲棋风。如与对手对弈时要主动拿棋猜先,对局开始,教幼儿将黑棋下在本方的右上角的位置上,这表示对对方的尊重,要守规则,落子无悔,使生活中做人的道理在围棋活动中得到演绎,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一、学习围棋能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孩子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活动会非常投入,非常自信的,老师要努力去发现幼儿的优点和长处,特别是那些淘气或智力发展落后的幼儿,适当的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帮助孩子树立自信。我班的汪佳越、曾陈涛和唐奕涵几位小朋友在许多活动中都表现出了淘气、不安静的一面,自从和围棋交上了朋友,他们的真的变了,变得安静了,做事也专注了许多。很多时候,他们会主动地找朋友一起下棋,不再吵闹。当老师问及他们最喜爱的活动时,他们都兴高采烈地同声回答:“下棋”。看来,在“棋”中,他们真的找到了快乐,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下棋已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同伴面前,我表扬了他们,从他们的眼神中,我看到了自信,他们好象在说:我真棒,我能行!
围棋的乐趣是无穷的,它表现在对弈过程中的布局思考,还让老师感受到与幼儿情感交流,以及幼儿和幼儿之间情感的交流,当然,我还要说,最大的乐趣就是看到内向的幼儿学会与人交流了,多动的幼儿注意力集中了,懒得动脑筋的幼儿学会思考了,爱动手打架的幼儿学会礼貌了,胆小娇气的幼儿能勇敢面对一些困难和变故了„„我发现围棋活动不仅激发和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幼儿的其他非智力因素和能力都有很到的潜在和明显的提升。
二、学习围棋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品质。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虽然思想较活跃,但大多缺乏毅力,做事凭喜好,不够专心。而幼儿在围棋对弈时少则十几分钟,多则近一小时,让孩子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集中注意力是很不容易的。我们紧紧抓住围棋对弈时的显现功能,利用围棋的这一教育契机,对孩子们提出要求,坐要端正,眼不东张西望,嘴不说话,手不做小动作,认真思考,三思而后行,有始有终,围棋活动讲究的是氛围,在教师创设的宽松安静的环境中,在与同伴的互动中,孩子们渐渐懂得了该如何下棋,这些看似围棋对弈的要求,但其中蕴涵着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的毅志品质的培养。
三、学习围棋,能培养幼儿承受挫折的能力。围棋学习的过程中总要面临输赢、胜负。在实践观察中我们发现,现在的孩子受不得半点委屈,刚开始和同伴对弈,很多孩子赢了就非常开心,一旦输了就会耍赖、逃避、有的还会哭鼻子。面对孩子这种消极的行为表现,我们通过名人故事、围棋典故等让孩子们知道输赢乃平常事,输了在不服气的同时还要有志气,不要怕困难,不要怕输,只要努力一定能尝到胜利的滋味,我们还利用围棋对抗赛让孩子有机会与不同水平的同伴对弈,让孩子们在输输赢赢中坦然面对困难和挫折。当然,争强好胜是多数孩子的天性,每赢一盘棋对他们来说都是很兴奋的。所以,孩子的学习围棋的兴趣也是从赢棋开始的。我发现:孩子在刚刚开始学习围棋时,让孩子能够多赢棋的话,就会带着激昂的兴趣进入围棋世界。楠楠是个调皮但喜欢挑战的孩子,而博伦是个比较内向的小男孩,很少说话,两人一开始都不喜欢下围棋,我就趁空余时间和他们玩起了棋子排队游戏,看看谁先将谁包围,在棋盘纵横间我们玩得不亦乐乎,我故意将自己投入他的包围圈被她们吃掉一些棋子,我有意输,一直输,在他们露出喜悦的欢笑时,我开始制定“规矩”,将棋理逐渐融入到游戏中,她们兴趣浓厚,不知不觉竟然被我引诱,老老实实遵守着“游戏规则”,象模象样地玩起了真正的围棋,直到他们和别的伙伴比赛时才知道自己的水平已经相当可以了。结果可想而知:他们爱上了围棋,言谈之间不离围棋,语言能力提高了,其他方面的能力也有所提升了,从那昂起的小脑袋我就知道他们内心中藏着的小小得意,对于原本有些内向的博伦和调皮捣蛋的楠楠来说,围棋改变了他们。
时代呼唤人才,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棋子,大学问”已得到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认同,它能挖掘幼儿潜能,使幼儿良好个性品质得到培养。为培养21世纪的创造型人才,幼儿棋类教育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通过这一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建立起一套围棋教学的完整体系,探索出一条围棋走进课堂的行之有效的新途径,使棋类这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育人的功能,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常言道:人生如棋,棋如人生;看似简单的黑白两色能构成一个世界;有舍才会有得,而贪婪却往往适得其反;人品亦如人品,对棋局胜负拥有平常心的人
在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下棋。流行千百年的棋类活动,在我看来,不仅是对弈竞技,也是个人娱乐版的战争演习;不仅是智力游戏,也是一门艺术、一种文化。对某些人来说,它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生命的哲学。围棋,一张19×19 的棋盘,一副黑白棋子,却能组成一个奇妙的世界黑与白,是天地万物最纯正、最本源、最质朴的颜色。它不加修饰,未曾点染,是一切色彩的两个极端,看似简单,实则深奥。黑与白在围棋之中同样是千变万化:布局时,疏疏朗朗的黑白棋子好像是一卷写意水墨画;中盘时,纠缠盘错的黑白子犹如两条厮咬的长龙;收官时,泾渭分明的棋子又恰似两道铜墙铁壁。一局棋中,黑白变化繁复,令人难以捉摸,难怪会有“烂柯” 之说。
围棋中的智慧 据说从前尧舜发明围棋,是用来作为教育孩子的工具。有人对此事抱有疑问。他认为据传尧之子丹朱、舜之子商均智商不高,如要使他们成为人人仰慕的圣人,应该为之解说仁义礼智的道理,怎可作此打发时间 的道具,又教以欺人之术,而益增其愚昧呢?没有这样的道理!
我不认为围棋是这样的东西。说起围棋,应该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游戏。当初 我想学它,就是因为那是中国五千年来历史最悠久的一种棋;我想学它就是想让自己的心能够平静下来。其实做人就跟下围棋一样,做事也跟下围棋一样,一定要保持冷静,处事不惊的态度。如果你要想获得胜利,就要比对手更加冷静,更 会思考。
围棋,从其现象观之,棋子似天之圆,棋盘似地之方,黑白之争则自然显现 着天地阴阳动静的道理。一手一手下下去,盘上棋子有如天上星辰般分布;随着 局面的推移,而贯穿全局变化的运行恰如山河无分表里所呈现出种种自然的形 式。由此观之,世风之厚薄、人事之浮沉,不也可以围棋作为比拟?
以前陆象山先生曾经观棋而有所感叹道:解说天地阴阳之理的河图、洛书,其数理本源,莫不在其中!所以,尧舜二位圣人所发明的围棋,其中蕴含有如此的深意,哪里是单纯为 打发时间而制作的呢?
凡是万物之数目均从一开始。盘面上共有三百六十一路。而一,这个数目的根源则存在于盘上极点之天元,据以发展四方。所谓三百六十系指历法一周天的 数目,分成四角则代表四季。外周计有七十二路,相当于一年的七十二个节气; 三百六十个棋子,白黑各一半,则象征天地间之阴和阳。
棋盘上的线叫秤,线和线之间叫做卦。棋盘四方,静止不动;棋子则为圆形 可随意移动。自古至今,从来没有下出过同样局面的棋,每天都会出现新的局面。因此,临局之际须用意周到,详细考虑,果能研究出胜败的原因,则过去所 不懂的手段也会明白,而开启上达之路。此为围棋的基本心得。
其次,下棋必须有充分的计划,而以正确的布局占据优势,然后尽量使用权 谋策略去支付对手。因此,必先在心里演练各种对策,才能在实战中获得好成果。战斗未开始之前,想制住大势须不断做正确的计算,如果已作了充分的计划 却无法获胜,那就是因为考虑不够周全。已正面交锋还不晓得何方可胜的,那是 一开始就没有计划的缘故。其书上说:计略多者胜,少者输。何况一开始就什么 计划都没有,哪有获胜的道理呢!由此可知,无谋无略而想要获胜时靠不住的。任何事物均有其骨干或规范。围棋亦有置子的规定,必须严格遵守。
首先,黑棋在右上角和左下角星位,白旗在左上角和右下角星位,分占四角。由此开始,或二间跳、或马步飞、或挂角最佳。另外,棋子并排两个时则拆三,并排三个时则拆四,若有己方的势力则拆五,此为形。太近不好,但太远也不好,这是古人传下的理论,可作为后世规范。曾 有尝试打破此一规范的,但从没有人成功过。诗经上也这么说:不好好学习基础 形,把基础打好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弈棋之道最重严谨,棋盘中央位置最高,边上最低四角则是中等的位置。这 是下棋的人必须知道的事。根据棋法,即使舍弃数子也不可以失去先手。有先手的打算落了后手的场合,也有些看起来好像是后手却变成先手的手段,所以要当心。要看准全局局势的发 展,左边发生战斗时要注意右边;后手攻击时,必先详细考虑前手的发展。切断 两边都活着的棋毫无用处,接连两边都活的棋也是白费工夫。虽说占地广阔才好,但下得稀疏而有漏洞的话什么也得不到;而棋子过于密集则效率变差。与其眷恋 既着之子而谋求生路,不如弃掉一些子取得大势较好。与其下安全而毫无效益的 棋倒不妨牺牲一些因势利导自我整形得好。在对方子多己方子少的地方要想办法早点作活;己方子多对方子少的场面,则应一面攻击一面扩张势力。一般说来,善弈的人不会随便挑起战斗;善于布局的人,根本用不着战斗; 有充分细算而开战者不会打败仗;即使打败仗也不至于乱。看到对手下就跟着应,是无谋的证明。这样不假思索去接应时不会赢的。这 种情形正如诗经所说:要提高警觉,戒慎恐惧,如临深渊。智者在事情未发生之前即能够察知其后果,而愚者不等到事情发生是不会了 解的。围
棋也许就是为了教我们这个道理而发明的吧!有能力预先知道这样下自己 会损失而使对方获利的人胜;能认清什么时候应该挑起战斗,什么时候不可开战 的人胜。在对方的势力范围内谨慎,不可莽撞,能在未到多的地方用强的才能胜; 有详尽的布阵计划,等待不明究里的对方自投落网的才能获胜。运子轻快,使对 手疲于应付,不用挑起大战,也能使对方弃子投降的事最后的胜利者。
所以,老子说:人要有自知之明,就是这个道理。棋如人生,人生如棋。围棋中包含有很多做人的道理,那是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探索和发现的,我们穷极一生,能学到多少,那将是我们的成就,也是我们实现的价值。
姓名:王宏斌
学号:201111010322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班日期:2012年10月19日星期五
第五篇:符川初级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典型案例
符川初级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
典型案例
21世纪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为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个性化“教”与“学”的变革,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法和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大的转变,而这些转变是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和深入密不可分的。依照上级要求,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工作:
一、加速多媒体教室的建设,为实施课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安上“翅膀”。
为确保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校新建多媒体教室,建设成局域网,并且能通过光缆上网,学校各教室、教研室都能够上网,每个班级全部实现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不仅有力推进了我校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为学校的教师培训工作提供了方便。
二、强化教师技术培训,提高师资信息化素质
教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主导力量,建设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需要的师资队伍,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我们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学校100%教师都能熟练操作计算机,都能从网上下载有关教学资料,运用软件制作幻灯片及运用多媒体开展辅助教学。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每位教师每天提高工作、学习、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教师们工作中的自觉行为并早已成为展现教师自身素质和师表形象的重要载体。在做好全体教师的通识培训的基础上,我校还注重信息技术骨干教师的培训,多次组织信息技术专兼职教师和网络管理人员参加各级培训,专职人员都取得了专业的合格证书,做到持证上岗。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组织骨干教师学习先进理论和经验,使骨干教师不仅成为学科教学的骨干,还成为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构建、学科整合的骨干,全面带动并推进了学校信息化建设。,确立了“信息化条件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创新教学模式研究”的课题,大力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科研工作和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评优课、优秀论文评比、电脑课件制作、评比等活动,保证教师逐步从简单的电化教育手段的应用,向深层次的网络教学和信息技术开发方面过渡。如今大多数教师可以自行的制作简单的课件,部分青年教师都可以运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幻灯片,运用Flash软件制作课件、个人主页。
三、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就应该促进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的融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以教师的“教”为主,课堂上教学信息的传递呈单向性,这样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生命个体的存在,令学生丧失学习兴趣。2012年始,我区整体推进高效课堂,并将电脑与网络引进课堂辅助教学。课堂上的信息传递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的实时交流,提高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要通过使用探索法、发现法去探索、发现相关的信息与知识;主动搜集并分析有关信息,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把当前的学习内容尽量与自己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其中的联系认真思考;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过程,协作学习达到高效率、高质量地得到知识。学生们不仅是在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与研究的方法、过程与手段,形成了自己的成果,在成果的展示中获得了成就感。在网络环境下的“整合型”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然后,通过对主题的分析或者分解,帮助学生分析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建立起自已的知识框架。教师带领学生探讨可能的完成途径。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以帮助学生高效、高质地完成自已确认的主题,形成自主学习的学习成果。
四、构建自主探究性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平台、做好“高效课堂”建设与信息化应用示范工作。
立足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制定中学计算机教育规划和课程计划,明确各年段培养目标和任务,通过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及其它形式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使所有学生会上机、会上网。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及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关注学生主动、和谐、可持续发展,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与合作交流为主要教学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动态、开放的教学环境,提升师生的多重能力和素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环境。
(一)构建平台因素:
1、师生、生生关系。教师应真正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有着多重需要的有机主体,是成长和发展中的新生力量,是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积极表现者,有其独立人格和尊严的生命个体,有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教师要正确公正的看待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懂得自己是以主导为主的施教者,决不能当作高高在上的绝对权威,否则将造成学生自我肯定意识和自信心的丧失。师生、生之间是平等、民主的互动,表现积极的责任态度,彼此互相信任和尊重的。只有深刻认识到,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探究性学习与合作交流才有助于和作用于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和主体性的发展。
2、适当调整、补充、改造教材,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及经验的联系。如创设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拓展延伸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自主探究性学习与合作交流的课堂环境,变通或抵制不利的环境,沟通学生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的联系等。
3、创设适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新型教学环境 ①创设人文环境如:文化环境、教学实施环境、自然环境、时空环境和教学信息、人际、组织、情感、舆论的环境。②建立有弹性的学习团队和学习伙伴,合理的小组活动如:角色互换、责任承包、随机提问、个别测试、小组内成员相互评价参与度等。③指导学法如:教给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学法,记录学习日记或思考日记,师生会谈,可进行实际操作的材料和科技设备、学习成果的公开展示、综合活动、班级图书馆以及同伴间的讨论和相互指导。④运用自己掌握的方法获得成功体验如: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等。⑤改革考试和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整个过程涉及学习过程、作业、练习、习惯、能力、态度、情感、意志等方面,采取自评、互评、组评、班评、师评等实施侧重于分析、诊断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反馈信息,改革单一化的考试制度,运用多功能互动的考核方式,促进学生能力培养和整体素质提升的多样化评价策略,以提高正在进行中的教学活动质量为最终目的,而不是以简单的分数或分等鉴定,来判断小组及成员的优劣。
(二)构建自主探究性学习与合作交流平台:
1、预习指导:目标定向(教师布置可供选择或自定适合自主学习的目标)A细看、阅读课文;B划出重点内容,并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进行理解;C能初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D记录不理解的问题,问同学、老师或到课堂中再解决;E用课后练习来检验自主探究性学习成果;F自我反思得失。
2、课堂教学:师生在自主探究性与合作交流教学平台中进行多边活动,如:谈调查搜集信息的体验;将自主探究性成果提交小组讨论,总结得失;质疑问难、提交班级讨论,总结得失。而教师则是组织者、指导者、协调者、合作者等。
3、多重评价:自评、组内评价、组员间互评、组际互评、师评、总结得失、选送和展示组内优秀成果、效度检测等教育信息化是本世纪教育发展的制高点。谁能率先实现教育信息化,谁就能在更为广阔的空间范围内得到发展。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全体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一项历史使命,也是我们教育争创新优势、赶超先进地区教育水平、跨越“数字化鸿沟”的必由之路。
符川初级中学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广大教职工的辛勤工作下,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也存在着不足:如在科研方面我们还很欠缺,但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力争用科研带教研,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全体同仁在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促动下带动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化等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