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氏族公社时代的居民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下列基础知识: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使用的工具、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制造陶器和建造的房屋、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大汶口原始居民所代表的氏族公社发展阶段、距今年代、制造的金属物品和陶器的新品种、氏族公社瓦解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分化现象;黄帝其人以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作的贡献;尧舜禹时期的禅让。
2.通过讲授半坡、河姆渡、大汶口原始居民生产生活进步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认识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观察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我们的祖先在氏族公社时期就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激励学生的爱国之情。
4.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由于生产的发展,大汶口原始居民后期出现了私有制和贫富分化,这是阶级和阶级压迫产生的根源。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①谁是我国境内最早的居民?
②山顶洞人生活在什么时候?他们生活的集体是按什么关系结合起来的?
③什么叫“氏族”?什么叫“氏族公社”?
2.导入新课
我们上节课讲到山顶洞人生活的时候,人类社会已经处在氏族公社时期。那么,继山顶洞人之后,又有哪些居民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什么时候开始种植粮食?什么时候会建造房屋?什么时候有了贫富的差别?什么时候产生了阶级?这些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授的内容。还有,关于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本节课里也要讲到。
3.讲授新课
(板书:
一、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并挂出《我国氏族公社重要遗址示意图》或放幻灯片)
山顶洞人以后1万多年过去了,距今约五六千年的时候,祖国境内的氏族公社逐渐繁荣起来。东北到黑龙江,西北到新疆,西南到云南和西藏,东南到台湾,先后出现了各民族祖先的氏族。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和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生动地展现出那时的情景。
(板书:1.生活的年代——距今约五六千年。指导学生观看《氏族公社重要遗址示意图》,了解这两个氏族公社所处的地理位置)
我们上节课讲到山顶洞人已经懂得了磨制和钻孔技术,到这时候,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一边让学生观看教材图画《半坡的磨制石器》、《河姆渡的骨制工具》,一边讲授)。这时,磨制石器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制作技术有了发展。河姆渡出土的装有木柄的骨耜就说明了这一点。磨制石器的制作方法大致是:先将石块敲打成所需的形状,然后在砺石上蘸水磨光。这种石器光滑平整,比较锐利,用途更广。考古学上把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提问:同学们还记得什么叫旧石器时代吗?学生回答后,老师再叮嘱要记住新旧石器时代的区别特征)。那时,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使用弓箭。弓箭比原先的标枪射得更远、更准,能猎获更多的动物,这一狩猎技术的重大进步,也是生产工具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请学生看《半坡的骨制箭头》图)。
(板书:2.使用磨制石器和弓箭)
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开始出现。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生活时期,已经有了农业和畜牧业。
(板书:3.水稻和粟的种植)农业的发明,是妇女的功绩。
妇女在长期采集实践中,逐渐掌握了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后来她们就在住处附近栽培一些植物,这就是原始的农业。当时的耕作方法,大概是这样的:人们先用石斧砍倒树木,放火烧掉,再用石铲和石锄平地、松土,然后下种,称为“刀耕火种”。我们的考古学家在河姆渡原始居民的遗址里,发现成堆的稻谷、谷壳、稻杆和稻叶,有的地方发现了米粒。在半坡原始居民遗址里,发现了许多粟。这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和粟的国家。水稻和粟是几千年来人类赖以生存的两种主要粮食作物。我们祖先创造的这些成就是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原始畜牧业是从狩猎发展起来的。由于弓箭的发明,猎物多了,人们一时吃不完,就把受轻伤的动物(或活捉的)驯养起来,慢慢就成了家禽家畜。(让学生观看《河姆渡的陶猪和陶羊》图)
尽管这时农业和畜牧业有了发展,但由于生产水平还是比较原始,因此,打猎和捕鱼仍然在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板书:4.陶器的制造和原始纺织业)
农业出现后,粮食成了主食,这就需要大量的容器、炊具,陶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陶器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氏族公社后的一项重要成就。半坡人使用的陶器大多是红色底子,上面画着青蛙、鹿形等黑色和褐色的花纹,所以称为彩陶。科学家把发现了彩陶的原始文化称为彩陶文化。(要学生翻开书前彩图,观看《陕西、西安半坡出土的人面网纹盆》图)大家看,这件彩陶盆上绘有人的头像,圆圆的头,粗粗的眉,两眼眯成一条线,耳部各有一条小鱼紧连着,形象生动有趣,可以说是一件珍贵的原始工艺美术品。同学们再看这幅图(指《半坡出土的纺轮》图),这说明当时已有了原始纺织业。不过,同学们要注意,这时人们所穿的衣服是用麻织成的,而不是棉花,棉花逐渐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那是宋元以后的事情,我们以后再讲。
(板书:5.房屋的建造和定居生活)
随着原始农牧业的发展,人们的衣食来源较稳定了,也就要求生活相对安定。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学会制造和凿井,过着定居生活。(指导学生观看《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顶井架复原图》、《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子复原图》)半坡人建造的房屋式样有方、圆两种,通常为半地穴式,即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是由穴居发展而来的一种土木合筑的建筑,它以坑壁作墙基,在居住面和墙上涂抹草筋泥,抹平后烘烤使其变硬。墙壁依次安竖木柱,以支撑房顶。房顶用草木搭成,并且抹一层草筋泥,以便抵御风雨。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多为长方形,是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栏式”木结构建筑,它以竖立的木桩为底架,在木桩上铺梁搭木板,在木板上建长脊短檐房屋,房顶覆盖茅草,木构技术已相当成熟,梁柱间用榫卯接合。有了房屋,可以避风雨寒暑,防备虫蛇猛兽,定居比自然洞穴条件好多了。
(板书:6.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
氏族公社包括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提问: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处于哪个阶段?学生回答后,接着提问:这个阶段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
(1)妇女在生产、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因为那时男子打猎,工具简陋,不能经常获得东西,更不能获得很多东西,充分保证全氏族成员的生活。在那种条件下,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成为比打猎可靠和经常的生活资料来源。而原始农业和畜牧业,都是妇女的工作,由于妇女的劳动能保证全氏族的生活,妇女在氏族里就处领导地位。
(2)在氏族公社里,财产都归氏族集体所有,大家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贵贱贫富之分,也没有阶级区别,人们过着平等的生活。
关于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况,我们除了从他们的遗物和遗址中去追溯外,还可以从有关的传说来印证。(让学生阅读教材关于伏羲氏和神农氏传说的小字部分,老师不作讲述)
(板书:
二、大汶口原始居民)
我们的祖先在同自然界的长期斗争中,顽强拼搏,不断前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男子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取代了妇女,占了支配地位。距今约五千年的时候,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一带的氏族部落,先后进入了父系氐族公社时期。
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发现的一处遗址,生动地反映了我国父系氏族公社的景象。(让学生阅读课文关于大汶口文化的注释。板书:1.生活的年代——距今约四五千年2.父系氏族及氏族瓦解时期的代表)
这时,农业已是重要的生产部门,粮食有了剩余。(板书:3.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1)农业)从遗址的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陶杯、陶瓶等酒器随葬品,这些东西间接地证明当时粮食有了剩余,因为只有在满足了基本食用的前提下,人们才有可能把剩余的一部分粮食用于酿酒。
(板书:(2)青铜器、黑陶和白陶的制造)
由于粮食有了剩余,一部分人脱离农业生产,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手工业因此也有了发展。其中,一个重要表现是出现了青铜器。这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有了重大进步,已从新石器时代向“铜石并用时代”转变,原始氏族制度已接近尾声。另外,制陶工艺也有了显著进步,出现了黑陶和白陶两个新品种。(指导学生看课本图画)特别是白陶的制作,为以后瓷器的出现奠定了技术基础(老师简略介绍一下陶与瓷的区别)
(板书:4.私有财产的出现,贫富分化和阶级的产生)
由于生产的发展,到了父系氏族公社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的分化。我们在大汶口遗址墓葬中发现随葬猪头、猪下颚骨的墓占总数的34%,猪头少者
一、两个,多者达14个,这意味着家畜已开始变为私有财产。私有制的出现,必然产生贫富分化的现象。(指导学生观看课本图画)这是大汶口原始居民一个墓里出土的绿松石(作简要解释)项链。类似这样的珍贵制品,此人墓里共有180多件。可见这个人十分富有。而在另一些墓里却没有或只有少量的石器、陶器,差距很大,具有明显的贫富之别。随着贫富分化的加剧,逐步产生了阶级。有了阶级,就有了阶级压迫。请大家阅读一下教材17页关于河北邯郸父系氏族公社晚期遗址的小字部分。这个遗址与大汶口遗址属于同一类文化的遗址,通称大汶口文化。因此,它可以代表大汶口文化晚期阶级产生的情况。
(板书:
三、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与父系氏族公社后期情况相印证的,除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墓葬物资料外,还有广为流传的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板书:1.黄帝及其对华夏族形成的贡献)
我们中国人,都喜欢“炎黄子孙”这个称呼,那么,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哪个同学知道吗?(可请一个学生回答)
相传在大约4000多年以前,黄河流域有许多部落联盟,黄帝就是一个部落联盟的领袖(叫学生看教材《黄帝像》)。他提倡种植五谷,驯养牲畜,促使这个部落联盟逐步强大。炎帝是居住在西方的一个部落联盟的首领,蚩尤是南方部落联盟的首领。在向我国中部地区发展的过程中,(悬挂《和禹的传说时期地域示意图》,指图讲解)他们发生了冲突。先是炎帝部落被蚩尤部落打败。炎帝求救于黄帝。黄帝和炎帝联合进攻蚩尤,双方在涿鹿发生了大战(在图上找出涿鹿的位置),蚩尤施展法术,制造大雾,对面看不见人,黄帝命令制造一架指南车,识别了方向,打败了蚩尤,最后将其擒杀。黄帝和炎帝两个部落联盟结合在一起,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黄帝被奉为华夏族的祖先。后来各族都自认为是黄帝的后代,称为“炎黄子孙”。这就是中华民族被称为“炎黄子5a03_112孙”的由来。
(板书:2.尧舜禹禅让与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
黄帝以后,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杰出首领,先后有尧、舜、禹,那时候,部落联盟首领由推选产生。尧年老了,也同样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更替首领位置的办法,历史上叫作“禅让”。(板书,并解释词义)请大家阅读一下教材第17—18页的小字部分(可叫一个同学朗读,其他同学看书。读完后,作概括性讲授)从这段文字叙述中,同学们可以看出,被推选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必须德才兼备,以身作则,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老师也可适当补充例子,说明尧舜禹的功德,特别是大禹治水的故事,可增加讲授内容)
禹做部落联盟长的时候,我国原始社会已经走到了尽头。阶级社会来临了。这时,私有财产不断增加,据说禹家里很富有,禹的父亲为保护自己的财产,修筑了土城。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势也越来越大。有一次,禹召集部落首领在会稽聚会,到会的首领都要带玉帛来。有个部落首领来晚了,禹竟独断地把他处死。为了扩大权势和财富,部落首领常常驱使成员进行掠夺战争,由于有了剩余产品,战争中捉来的俘虏不再杀掉,而变成为奴隶。他们强迫奴隶劳动,强占奴隶们的劳动成果。禹晚年,用武力平服了不顺从他的部落,俘虏这些部落的成员,罚作奴隶。这些事实说明,那时阶级、阶级压迫开始产生。至于我国的阶级社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下节课我们会讲到。
4.巩固小结
提问:(1)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是怎样生活的?
(2)为什么说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
学生回答后,教师再依教材要点进行小结。
5.作业
(1)制作《中国原始社会简表》
(三)教法建议
1.本课考古材料较多,学生自学理解有一定困难,应以讲述为主。
2.本课以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状况、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贫富分化现象、黄帝对华夏族形成所作的贡献为重点,以母系转为父系和阶级的出现“禅让制”为难点。在突破难点上,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向学生讲解清楚。
3.讲课时要注意把出土文物资料与古代传说互相印证,说明课文所引传说反映原始社会哪些发展阶段的情况。
4.充分运用直观教具,利用挂图或图片、幻灯片增强学生的认识能力。
5.本课教学结束,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我国原始社会的历史作简单的总结,并让学生制作图表。
第二篇: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教案设计
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教案设计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2、学科:历史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
(1)熟悉教材,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超,诸葛亮等时间和人物,多少有一定的了解。
(2)课外收集有关描写“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相关资料,和有关三国的成语或歇后语,三国人物,史实方面的诗词
二、教学课题 【知识与能力目标】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超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超战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蜀、吴在三国发展经济、巩固统治方面实行的具体政策和措施。能认识到三国鼎立是由东汉末年得军阀割据到局部统一的进步,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能分析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由此带来的影响;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比较,提高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分析历史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的东西。例如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投奔曹操的故事,反映了袁绍和曹操对人才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曹操善于抓住人心的特点,再联系曹操为复北方经济所采取的措施,更能看出他胜人一筹的政治家品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东汉末年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导致了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三国鼎立局面尽管延续了几十年,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逐渐走向统一的;通过三国鼎立原因的分析,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三、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 课《三国鼎立》,本课充分利用教材,结合实际,出示地图,运用观察、对比和结合现实生活的实例的教学方法来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一胜一负的原因,三国鼎立的形成,从而突破难点,进而总结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谈其他因素及心理因素,结合日常生活、学习谈心理因素对自己的影响,结合三国演义三方面的诗词、成语、谚语、和人物塑造方面,扩大学生知识储备,培养他们拓展探究能力。【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过程中,用百度收索查找一些与《三国鼎立》的相关资料,如主题歌曲,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地图,利用直观的方法,进一步了解分析曹操胜负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四、教学方法
利用观察、对比、教师质疑,步步紧逼,环环相扣,结合日常生活学习实例谈影响,充分理解曹操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负的原因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五、教学过程
【一】、歌曲激趣,导入新课 【百度mp3】播放《三国演义》歌曲
http://508208.com/newhits2/gungunchangjiang.mp3
1、回忆在哪听过这首歌?这首歌曲的名字是什么、(三国演义、滚滚长江东逝水)听了这首歌曲,同学们一定知道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生答)那好,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三国鼎立》。
2、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环环相扣。【百度知道】曹操人物图
http://tieba.baidu.com/f?kz=329226945
1、出示曹操人物图,教师质疑。
2、教师质疑:
(1)曹操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在他的一生之中有很多战役,本课主要介绍了那两次战役?(2)他们交战的时间、地点、对手、兵力、结果如何?
3、指生回答,完成下表 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对照表 战役名称 时间 交战方 兵力 结果 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 三四万 曹操胜
袁绍 十万
赤壁之战 208年 曹操 二十多万 曹操败
孙刘联军 五万 【三】、逐一分析,加深理解 【百度知道】官渡之战图
http://t2.baidu.com/it/u=3305270438,689138513&fm=3&gp=47.jpg
(一)官渡之战
1、介绍官渡之战形成的背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为了争夺地盘,彼此长期混战,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人口集中在黄河中下游,有不少地方百里无人烟,人民苦不堪言,统一已是民心所向,曹操很有政治头脑,抓住时机,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运用对比的方法介绍曹胜袁败的原因。A、曹操取胜的原因
(1)在政治上:曹操很有头脑,纳良臣建议,“挟天子以令诸侯”中可看出重用人才。(此处结合导入框)(2)在经济上:曹操招募流亡之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生产得到了恢复,兵力得发展,深得民心。
(3)在用人上:曹操赤脚相迎许攸,看出招贤纳士,爱才心切。(结合书中插图)
(4)在军事上: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其统一北方奠定基础。B袁绍失败的原因
(1)在军事上:战前喝酒,(2)掉以轻心,(3)骄傲轻敌。(2)(4)在用人上:不(5)听信忠言,(6)气走许攸,(7)一意孤行。
3、通过比较,进而深入,联系实际,学以致用。(1)除了我们学习分析的因素外还有没有其他因素?(2)结合项羽的“破釜沉舟”中总结出心里因素。
(3)结合日常生活、学习,举实例谈体会。
(二)赤壁之战 【百度知道】赤壁之战图
http://t3.baidu.com/it/u=1721954155,3201147017&fm=3&gp=25.jpg
1、介绍赤壁之战的形成
曹操是个有雄心壮志的人,消灭袁绍残余势力和一些弱小军阀,统一北方后,仍不满足,继而挥军南下,想要统一南北。
2、交战双方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对照表和地图)曹操挥军南下,首先与依附荆州割据势力的刘备交锋,刘备见大事不妙,纳良臣诸葛亮的建议,急忙难逃,联合孙刘共同抗曹。在周瑜、诸葛亮劝说,谋略之下,在长江沿岸的赤壁一带和曹军对峙,火烧赤壁,曹操慌忙逃跑,大败而归。这就是历史上的赤壁之战。
3、出示诸葛亮和动脑筋的图片,穿插教学 一提到诸葛亮,同学们不免用足智多谋,老谋深算等词语来形容。那请同学们看教材104页动脑筋右侧图片,完成动脑筋后,进而从三人出行引出桃园三结义。
4、进行比较,分析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的原因。A 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性,水土不服,患传染病,影响作战。
B
曹操骄傲自满,战前饮酒作赋,不与当地人民联系,麻痹大意,不分降书真假,导致骄兵必败。(此处结合袁绍和周武王正反两个人物)
C 孙刘联军纳良臣建议,采用正确的战术。
D 进而总结,曹操统一北方后,北方的社会经济尚未得到恢复和发展,刘备还没有自己巩固的地盘,孙权的江东也在刚刚在开发之中,无论统一的经济基础上,还是能够完成统一的力量对比条件,都尚未成熟。
E 曹操慌忙逃回北方后,不敢轻易南下,结合刘备、孙权得以喘息的机会,从此,曹操郁闷,不仅死于220年之前,给三国得以形成的机会。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1、曹操是历史中的人物吗?
2、历史上有那三国,由谁在那一年建立的,定都在哪?
3、指生结合教材完成教材。
4、称号有什么不同?
曹丕,刘备称帝;孙权称王,于229 年称帝。
5、三国是如何发展经济的?
(1)魏国注重修建许多水利工程,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2)蜀国注重丝织的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3)吴国注重造船业,促进海上交通,吴国大将卫温于230年到达夷洲,即当今台湾地区。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从曹操的一胜一败中总结原因,并能运用生活学习的实例,结合所学表明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五】、拓展探究:出示曹操、诸葛亮、周瑜等在历史舞台上塑造的形象,(结合教材)谈论评价自己最喜欢的原因?(生表明观点,师点拨)
【六】、布置作业:103页动脑筋、106页活动与探究中的找错。
【七】、板书设计: 18三国鼎立
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对照表 战役名称 时间 交战方 兵力 结果 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 三四万 曹操胜
袁绍 十万
赤壁之战 208年 曹操 二十多万 曹操败
孙刘联军 五万
三国鼎立的形成六、教学反思
本课的重点有三个: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其中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也是教会学生分析战争胜负的因素的极好例子,而学生对此也极感兴趣,所以我在教学中有意把重点放在分析成败的因素上。要引导学生对战争胜负因素的分析,重要的前提是学生要读懂课文,掌握更多的材料。通过三国演义歌曲引入新课之后,激发学生兴趣。出示曹操图像,我要求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完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内容,并提出从背景、时间、地点、双方、经过、结果等方面去把握官渡之战,将此内容板书于黑板上。并特别要求小字内容也认真看一看。在七·一班上课时,我直接要学生讲一讲战争的背景,也就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战争。从学生的回答情况来看,学生对战争背景的理解还比较困难,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不够简洁或不得要领。在下一个班七·二班这是这样处理这个问题的:学生在看书以后,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1)东汉末年,黄河流域的军阀主要有哪两个?谁的势力更为强大?为什么?2)曹操为发展自己的势力在政治和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3)官渡之战是谁发动的?目的是什么?当学生弄清楚这三个问题后,也就解决了官渡之战的背景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曹操战胜袁绍的某些因素。
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如此意想不到的结果?学生进行讨论,请学生代表发言。学生们的说到了这些原因;袁绍骄傲轻敌,不采纳谋士的建议,导致谋士弃他而去;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上占有优势;招募流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经济实力增强;重视人才,善于用人,采纳谋士兵策略,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学生发言后,我进行了总结,然后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主要有:双方的实力的对比;指挥者的素质;民心的向背;战略战术;战争的性质等等。在分析这些原因是,可将双方进行对比。战争胜负不是仅取决于人多粮多,军事装备和军事技术,更重要的是综合实力的对比,包括政治、经济、人心、谋略等。有了这个铺垫,同学们在第二目“赤壁之战”中就显得轻松自如,比较容易了,课堂气氛活跃了,也只用了较少的时间,同时,我开展了素质教育,针对实际生活和学习谈体会,针对舞台形象谈喜欢等教学效率大大也提高了。
因此,我认为,教会学生阅读课文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课文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学习历史的关键一步。运用对比,展开讨论,联系实际是领会历史的精髓。
七、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吉林省
电子邮件:zhaodecheng454545@163.com
第三篇:《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教学教案设计
《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讲述的是19世纪初期文学艺术领域的成就,文学艺术是需要去欣赏去感悟的,但是教材中资料较少,所以应适当增加一些文学片段、音乐及美术作品的 欣赏,让学生对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有一个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浪漫主义文艺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与影响,与必修一政治模块、必修二经济模块及必修三的启蒙运动内容联系紧密,因而要联系相关内容进行适当扩展教学。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能力目标:在教科书基础上,结合课外资料及相关的图片、影像等资料使学生了解并掌握19世纪初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通过对背景及影响的研究,培养学生历史分析、归纳、概括等能力。2.过程方法目标: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先阅读高中语文读本中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如《巴黎圣母院》节选,以及课堂中一些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代表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对浪漫主义文学有一个全面而形象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课堂上,由教师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将自身置身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以体会当时文学艺术家门创作的心境,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去理解文学艺术作品。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对19世纪初期众多文学艺术作品的了解和掌握,充分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通过对浪漫注意文学艺术作品的欣赏及特色的分析,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以及对理想及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课内外阅读(如高一语文必修三普希金的诗歌《致西伯利亚囚徒》及语文必修四雨果《巴黎圣母院》的节选)及影视作品、媒体资讯等,对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作品已有初步的接触,但学生对浪漫主义的含义,浪漫主义文艺思潮产生的背景与其特点和影响都未理解掌握。所以本课着重引领学生去分析浪漫主义文艺产生的背景、特点及影响。【重点和难点】
重点:1.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文学艺术出现的历史背景及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 2.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文学艺术领域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 难点:结合丰富的社会历史背景理解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并进而分析其所产生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以情境教学模式和合作探究模式展开教学:通过历史课件的制作,将文字、图形、视频等媒体有效整合,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问题以突出重点,分解难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探究完成课堂教学。
三、学法指导
要激发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引导和情境创设,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探索、合作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去查阅本校图书馆馆藏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拜伦的《恰尔德·哈罗德游记》、雨果《巴黎圣母院》或是阅读高一语文必修三普希金的诗歌《致西伯利亚囚徒》及语文必修四雨果《巴黎圣母院》(即《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的节选,及预习本课内容。【导入】
本节课以浪漫之旅的方式整合课堂内容,融合历史课中文学、音乐、(美术)等相关内容进行教学,既体现文学艺术的时代性,又彰显历史对于文学艺术的强大支撑。老师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到达三个主要景点:
一、英国国家图书馆,感受浪漫主义文学的魅力;
二、维也纳金色大厅,体会浪漫主义音乐的震撼;
三、中国历史博物馆,再现浪漫主义冲击下的中国社会。浪漫之旅,一路探寻,且行且思,从历史的角度探究“浪漫主义”思潮出现的原因和影响,最后进行“生命的追问”,使学生的思想得以升华。请学生谈谈自己对浪漫的理解,根据学生回答由教师对学生的浪漫理解进行归纳,引出浪漫主义的概念。(浪漫主义(romanticism)是盛行于欧洲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文艺的一种基本创作方法和文艺思潮。浪漫主义以美好的理想和憧憬从侧面检视和抨击当时的社会,强调抒发个人情感,追寻理想世界,而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新授课】
第一部分“世纪儿”的“性格特点”
第一站:文学之颠——英国国家图书馆展厅(了解浪漫主义的概念、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及其地位)
收集、整理信息:让学生根据概念判断其学习过的语文必修三的《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是否是浪漫主义代表作品并说出理由,让学生加深对浪漫主义的概念的理解,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完成表格,对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音乐及美术成就进行归纳,使学生了解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及其地位。【此过程主要是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二站:音乐之魂——维也纳金色大厅(欣赏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品,体会其深刻内涵,掌握浪漫主义作品的特点)
1、带领学生欣赏《西风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思考:浪漫主义的取材(内容)具有什么特点?作品有什么重大影响? 得出浪漫主义的特征之一: 内容反映现实,憧憬未来;强调情感,追寻理想,反对崇尚理性,歌颂本能感情,描绘自然美景,尊重自然。
2、结合《巴黎圣母院》的内容及其中一段文字“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丑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分析《巴黎圣母院》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由此你认为浪漫主义文学还有哪些特点?雨果的作品有什么重大影响? 得出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之: 创作上主要采用对比、夸张、比喻 等手法 ;作品有着想像丰富、情节跌宕、重情感心理描写的特点。雨果的作品热情赞美并歌颂了人类美好的心灵,同时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堕落。
3、分析浪漫主义文学及音乐主要代表作品的出处,得出浪漫主义思潮的特征之三: 发展水平:不平衡,文学英法最高,音乐是德国和奥地利最高。
【此环节通过学生对浪漫主义代表作品的欣赏解析,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问:
1、“世纪儿”体现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2、这种特点的成因分析
第二部分世纪儿性格成因
情境教学:引入下列材料,为学生创设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情境,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将自身置身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以体会当时文学艺术家们创作的心境,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去理解文学艺术作品,最终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下理解浪漫主义思潮产生的原因。材料一:(动荡的法国)
1789年法国大革命开始
1792—1804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804—1815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帝国)1815—1830复辟的波旁王朝(封建专制统治)1830—1848七月王朝
1848—1852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852—1870法兰西第二帝国(动荡的欧洲)
1820—1823西班牙(反对专制统治)的革命
1820—1821意大利革命
1821—1829希腊独立战争
1825—1826俄国(要求废除农奴制)的革命
1830法国七月革命
1830年比利时革命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材料二:
材料三:启蒙运动引导了法国大革命,但法国大革命之后,并没有建立起启蒙思想中的社会。相反,暴力、恐怖和战争似乎在嘲弄着人们的理性。材料四:商业日益变成欺诈。革命战争的箴言“博爱”化为竟争中的蓄意刁难和嫉妒。贿赂代替了暴力压迫,金钱代替刀剑成了社会权力的第一杠杆。……总之,同启蒙学者的华美诺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恩格斯原因:
最终学生探究得出法国大革命后欧洲各国的民族、民主运动迅速发展;工业革命也迅速向欧洲各国延伸;各国政治生活中争权夺利现象严重;社会不平等现象严重;对启蒙运动中宣扬的“理性王国”的失望;文学家们的不懈努力是浪漫主义思潮产生的原因。【此环节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境体验,培养其综合分析能力、提炼概括能力、材料解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部分“世纪儿”浪潮的影响
(通过剖析浪漫主义思潮产生的原因,总结浪漫主义思潮产生的影响,并分析对20世纪初 中国思想界的影响)
合作探究——《新文化运动》
阅读下列材料: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文学艺术对社会生活的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对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鼓舞人们去改造自己和自己周围的环境,影响社会生活的发展。思考:结合本节课所学的浪漫主义文学、艺术,探究浪漫主义思潮产生了怎样的社会影响?【此部分由学生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互相合作交流,介绍自己接触过的浪漫主义作品及那部作品的影响,集思广益,通过合作探究最终完成这一知识点的学习。】 教师归纳概括: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剖析,深刻揭露社会的丑恶现象,赞美人类美好的心灵和为自己的解放而进行的抗争,有力地支持了法国大革命后的欧洲民族民主运动,有利于扫荡封建残余势力,有利于鼓励人们为争取自由和理想、幸福和解放而斗争。【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设计】
【课堂练习设计】 1、19世纪上半叶,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成就最高的国家 B A.德国、法国 B.英国、法国 C.法国、希腊 D.俄国、德国
2、连接古典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桥梁的是 B
A.舒伯特 B.贝多芬 C.舒曼 D.莫扎特
3、恩格斯说:“和启蒙学者的华美约言比起来,„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因此,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欧洲文坛出现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浪漫主义
D、现代主义
4、英国诗人雪莱在脍炙人口的诗篇《西风颂》中,豪迈地预言:“西风啊,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恩格斯赞美他是“天才的预言家”。对这句名言的正确理解是 A.它反映了一种自然现象,冬天来后,春天不久也将到来 B.与“失败是成功之母”意思相近C.相信丑恶的现实总会转瞬即逝,真、善、美会永存 D.在经历了资本主义社会后,社会主义社会一定会到来
5、鲁迅在回忆20世纪初年的情形时说,“有人说G·Byron(拜伦)的诗多为青年所爱读,我觉得这话很有几分真。就自己而论,也还记得怎样读了他的诗而心神俱旺。”当时爱国青年喜读拜伦作品,主要是因为它
A.与文学革命运动的方向一致 B.继承了欧洲古典文学的传统 C.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特质 D.充满追求自由和解放的浪漫主义精神
第四篇:九年级历史15课教案设计一
第15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
要求掌握的知识: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目前是“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冷战”结束后,世界并不太平,美国继续推行霸权主义,继续实施其全球战略目标;美国利用“北约”,随意干涉他国事务,科索沃战争就是其中一例。
要使学生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青少年应为维护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地区冲突、民族矛盾等成为威胁当今世界安全的因素。霸权主义利用并介入矛盾,加剧了世界的不安定;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科索沃战争不仅对南联盟造成巨大损失,同时也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联系史实和时事,分析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国家联盟)实力对比的变化;运用政治和经济的辩证联系的观点,分析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发展的根源。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多极化趋势,同时对科索沃战争要有正确的认识。
难点:理解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原因以及如何评价“人道主义干涉”这一借口。
讲授新课:
二战后,两极格局对峙的局面,美苏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美苏争霸分为三个阶段,各有攻守。它们的争霸,不仅影响了世界和平,而且影响了世界局势。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不复存在。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一、一超多强
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是苏联的解体。回忆提问:“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历史原因:苏联长期推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存在着严重弊端;政策上的失误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问题。有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了错误的路线和政策──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有外部原因:即西方长期对苏联实行的“和平演变”战略;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苏联在长达79年中,未能推动现代化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导致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从而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导致了两极力量的对比失调,曾经强大的苏联最终解体。)。
向学生解释什么是“世界格局”。“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体系。”当今世界的格局由两极发展成“一超多强”,“一超”是美国,“多强”是指日本、欧盟、中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当今的世界格局可以类比成一个五角形,不过其中的一角要胜于其他角,因为美国无论从经济和军事力量来讲都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美国从二战后一直保持了资本主义强国的优势,俄罗斯、日本、西欧、中国的力量均有不同的发展,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各自的作用。目前,美国仍将保持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下去。但从长远看,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
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源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不断的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从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一种世界格局的解体,则是由于这种稳定的均势被打破,再也无法保持下去。
极化的趋势早在20世纪70年代已初见端倪。70年代,欧共体和日本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在很多经济领域赶上或超过美国,它们不愿意像过去一样受美国的控制,西欧、日本和美国竞争激烈,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第三世界崛起并在国际事务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当今世界国与国的竞争,越来越取决于综合国力的竞争,因此,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根源在于经济结构的多极化。
两极格局解体后,国际形势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引导学生阅读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格局正在走向多极化,争取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是可能的。”原因何在?第一,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下以美苏对抗为背景的世界大战隐患随之消失。第二,冷战后,世界大国彼此之间关系,表现出既竞争对立,又彼此依存的特点。第三,冷战后,国与国的竞争,从两极格局时期的东西方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和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对抗,转向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战略目标从未改变。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冷战时期与后冷战时期两个阶段。冷战年代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内容是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防止共产主义的扩张。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主旨仍是保持美国作为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建立美国主导的国际新秩序。美国的霸权野心还不断膨胀,从遏制共产主义发展到试图凭借强大的国力称霸世界,从充当西方世界的盟主发展到确立“领导”世界的全球战略目标,并不时大肆动用武力和采取“单边主义”行动以贯彻自己的战略意志。这一做法,遭到了包括西方主要国家在内的几乎所有国家的反对。从这一角度上看,美国推行的霸权主义是不得人心的,美国也不可能独霸世界。以完成本课的第一个“动脑筋”题。
5.学习“科索沃战争”这一部分时,教师首先讲述冷战结束后,威胁当今世界安全的因素──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领土纠纷不断,局部性的、区域性的、小规模的冲突比起冷战时期甚至还有所增加。接着,学习科索沃战争的经过,教师可以采取叙述的方式,或者放映有关科索沃战争的资料片,也可以组织学生讨论美国霸权主义的罪行。然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科索沃战争进行评价,要突出科索沃战争是美国霸权主义的表现(尤其要提到,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6.小结时,一定要向学生指出,世界多极化将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美国为首的北约违背了联合国的基本准则,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作用受到严重挑战。这对世界的和平进程是极其不利的,教育青少年为维护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7.教师要指出:尽管冷战期间与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的表现不同,但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目标从未改变。教学时,教师要着重揭示美国的所谓“人权高于主权”的实质。建议在教师引导下,采取学生讨论的形式,逐渐形成认识。8.授课要注重与时事结合,通过讲解或讨论,增强学生对现实问题的理解能力。
三、学法建议
1.学习本课前,复习14课“冷战中的对峙”中两极格局形成的史实,归纳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1955年,华约的成立)、美苏争霸的阶段特征和决定因素。注意与“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有关的部分,即美国、苏联、日本、西欧、中国的力量对比的变化。
2.在学习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时,注意比较两极的“极”与多极化的“极”有无区别?与两极格局的“极”相比,多极化趋势中的“极”的内涵出现两大变化:①两极中的“极”是通过政治、军事实力来控制、操纵其他国家;而多极化中堪称一“极”的主要不是通过政治、军事手段控制和支配其他国家,而是凭借综合国力,即科技、经济实力,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协调作用,对其他国家、地区乃至全球产生影响力和作用力。②两极格局中的“极”实际上是指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而构成多极化中的“极”既有国家,也有国家集团──如欧盟,在一定意义上还包括某些影响较大的世界性或地区性国际组织。
3.讲解当今国际格局“一超多强”时,注意思考:为什么美国能在当今世界格局中处于优势?要从政治、经济、军事几个角度考虑:①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以实力划分势力范围的雅尔塔体系代替,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唯美国马首是瞻。②军事上,美国拥有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还拥有先进的核武器、生化武器等。③美国经济实力雄厚,一度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④尽管70年代,美国因为石油危机引起的经济危机,导致经济出现了“滞胀”,但80年代中后期,美国经济出现了复苏,尤其是90年代美国将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作为经济的主导产业。同时,美国经济在较长时期内出现了低通胀与低失业率并存,而经济持续增长的局面。
4.学习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时,学生之间可以讨论:当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处于什么地位?面对多极化的趋势,我国应如何迎接机遇和挑战? 5.学习科索沃战争后,针对其中“美国为首的北约违背了联合国的基本准则”这一句,请你课后查阅资料,美国为首的北约的所作所为,违背了联合国的哪些基本准则?(国际法的基本准则集中体现在《联合国宪章》的序言、宗旨和原则部分)6.学习本课后,你试着与几位同学进行专题讨论或写一篇小论文,主题:如何看待“人权高于主权”? 要点:所谓“人权高于主权”,是美国的人权原则高于别国的主权。它的实质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强国,干涉他国内政的借口,同时也是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实施霸权主义,推行其全球战略目标,最终实现“美国统治下的和平”的途径。
第五篇:九年级历史16课教案设计二
第16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教案设计二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掌握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具体表现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2,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正确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析典型事例、阅读教材,搜集、整理、交流有关的历史资料,使学生能明确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学习重点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具体表现和影响。学习难点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阅读教材95页第一二段内容概括经济全球化形成的原因。2.阅读教材96页第三段内容找出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3.阅读教材97页第四段内容概括经济全球化影响。(从正反两方面总结)4..阅读教材98页第五段内容说出中国应如何面对这一趋势。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 3.老师的问题:
①.什么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你能用几个例子来说明吗? ②、经济全球化趋势形成的原因和条件。③.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④.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是什么?
⑤.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国应如何应对? ⑥当今世界经济格局是什么?
三、拓展延伸
结合教材与现实,试说出经济全球化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和启示?
四、系统总结
五、巩固训练
1.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高新科技的推动
B.世界形势出现和平稳定的局面
C.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和相互投资不断增加 D.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也融入国际经济之中
2.跨国公司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是()A.使公司获取了最大利润 B.极大地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C.把环境污染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D.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3.下图为某一重要国际组织,请回答:
(1)该组织名称为_____________。(2)该组织成立于__________年。(3)中国重返该组织是在_________年。4.阅读下列材料;
目前全球跨国公司已达6万家,子公司50多万家。它们控制全球生产的2/3,国际贸易的1/3和直接投资的70%。国与国之间竞争越来越体现在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跨国公司的实力和竞争力,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实力和竞争力。
请回答:
(1)材料反映出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举出你身边体现这一特点的典型事例。(举一例即可)
(2)导致材料中所反映的经济发展特点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谈谈我国应如何应对国际间的竞争?
六、当堂反思:说出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