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和项羽的历史故事

时间:2019-05-15 15:54: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刘邦和项羽的历史故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刘邦和项羽的历史故事》。

第一篇:刘邦和项羽的历史故事

楚汉相争,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不可思议。因为就家庭背景,集团力量和个人魅力而言,刘邦和项羽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下面是关于他们的历史故事,一起来阅读下吧:

陈胜、吴广发动农民起义以后,各地的百姓纷纷杀了官吏,响应起义。没有多久,农民起义的风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

陈胜派兵遣将分头去接应各地起义,他们节节胜利,占领了大批地方。但是因为战线长,号令不统一,有的地方被六国旧贵族占了去。起义不到三个月,赵、齐、燕、魏等地方都有人打着恢复六国的旗号,自立为王。

陈胜派出周文率领的起义军向西进攻,很快攻进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地区),逼近秦朝都城咸阳。秦二世惊慌失措,赶快派大将章邯(音hán)把在骊山做苦役的囚犯、奴隶放了出来,编成一支军队,向起义军反扑。原来的六国贵族各自占据自己的地盘,谁也不去支援起义军。周文的起义军孤军作战,终于失败。吴广在荥阳被部下杀死。起义后的第六个月,陈胜在撤退的路上被叛徒杀害了。

陈胜、吴广虽然死了,可是由他们点燃起来的反抗秦朝的那把火正在到处燃烧。在南方的会稽郡(治所在今江苏苏州)声势更大。

在会稽郡起兵的是项梁和他的侄儿项羽。项梁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儿子。楚国被奏国大将王翦攻灭的时候,项燕兵败自杀。项梁老想恢复楚国。他的侄儿项羽身材魁梧,又挺聪明,项梁亲自教他念书识字。可是项羽才学了几天,就不愿学下去。项梁又教他学剑,项羽学了一阵子,也扔下了。

项梁很生气,可项羽满不在乎地说:“念书识字有什么用处?学会了,不过记记自己的名字;剑学好了,也只能跟几个人对杀,没什么了不起。要学,就要学打大仗的本领。”

项梁听他的口气不小,就把祖传的兵书拿出来,给他学。项羽一听就懂,可是略略懂得个大意,又不肯深入钻下去了。项梁本是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因为跟人结了冤仇,避到会稽郡吴中来。吴中的年青人见他能文能武,都很佩服他,把他当老大哥看待。项梁也教他们学兵法,练本领。

这回儿,他们听到陈胜起义,觉得是个好机会,就杀了会稽郡守,占领了会稽郡。不到几天,拉起了一支八千人的队伍。因为这支队伍里大都是当地的青年,所以称为“子弟兵”。

项梁、项羽带着八千子弟兵渡过江,很快打下了广陵(郡名,治所在今江苏扬州市),接着又渡过淮河,继续进军。一路上又有各地方的起义队伍来投奔项梁,和他们联合起来。

第二年,有一支一百多人的队伍,由刘邦带领,来投靠项梁。

刘邦本来是沛县(今江苏沛县)人,在秦朝统治下,做过一名亭长(秦朝十里是一亭,亭长是管理十里以内的小官)。

有一次,上司要他押送一批民伕到骊山去做苦工。他们一天天赶路,每天总有几个民伕开小差逃走,刘邦要管也管不住。但是这样下去,到了骊山也不好交差。

有一天,他和民伕们一起坐在地上休息。他对大家说:“你们到骊山去做苦工,不是累死也是被打死;就算不死,也不知道哪年哪月才能回乡。我现在把你们放了,你们自己去找活路吧!”

民伕们感激得直流眼泪,说:“那您怎么办呢?”

刘邦说:“反正我也不能回去,逃到哪儿是哪儿。”

当时,就有十几个民伕情愿跟着他一起找活路。刘邦同十几个民伕逃到芒砀(音mángAdàng)山躲了起来。过了几天,聚集了一百多人。

沛县县里的文书萧何和监狱官曹参(音shēn)知道刘邦是个好汉,很同情他,暗暗地跟他们来往。

赶到陈胜打下了陈县,萧何和沛县城里的百姓杀了县官,派人到芒砀山把刘邦接了回来,请他当沛县的首领。大家称他沛公。

刘邦在沛县起兵以后,又招集了两三千人,攻占了自己的家乡丰乡。

接着他带了一部分队伍攻打别的县城,不料留在丰乡的部下叛变。刘邦得到这个消息,要回去攻打丰乡,可是自己的兵力不足,只好往别处去借兵。

他到了留城(今江苏沛县东南),正好张良也带着一百多人想投奔起义军。两人遇在一起,很谈得来。他们一商量,觉得附近的起义队伍中,只有项梁声势最大,决定去投奔项梁。

项梁见刘邦也是一个人才,就拨给他人马,帮助他收回丰乡。从此,刘邦、张良都成了项梁的部下。

陈胜、吴广等主要起义领袖死了以后,由于各地起义的领导权都落在旧六国贵族手里,彼此争夺地盘,闹得四分五裂。秦国的大将章邯、李由,想趁机会把起义军一个个击破。

在这个紧要关头,项梁在薛城召开了会议,决心把起义军整顿一下。为了扩大号召,项梁听了谋士范增的意见,把流落在民间的楚怀王的孙子(名叫心)找了来,立为楚王。因为楚国人对当年楚怀王受骗死在秦国,一直为他抱不平。为了提高号召力,大家把他的孙子仍称作楚怀王。

第二篇:《刘邦和项羽》读后感

《刘邦和项羽》读后感(自写)

彭菊花

今天读了《刘邦和项羽》的故事。这本书主要讲了汉朝时期,刘邦和项羽在推翻秦二世以后,争抢天下的历史故事。最后刘邦战胜项羽,被迫杀了虞姬,在乌江率领24人与刘邦百万大军决一死战,自杀而亡。

读了这个历史故事,我十分为项羽感到惋惜——凭项羽的实力,本来可以大胜刘邦,成为一代霸主,可是他却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

第一就是项羽心太软了,他原本可以在准备万分齐全的“鸿门宴”中杀了刘邦。当时刘邦知道自己的实力是打不过项羽的,非常识时务的把关中王的位置让了出来,说:“我也不知道自己会先进入关中,本应该是你项羽先进入关中。”然后又说起当初他和项羽一起起义的事。项羽听了刘邦的回忆,相信刘邦不会和他争夺天下,一时心软,放了刘邦。可是他却万万没想到的是刘邦会在他与齐军对战之时偷袭自己,毫无准备地展开了他与刘邦的对战。

第二就是项羽不善于发现人才,刚愎自用。原本韩信是投奔项羽而来,可是项羽一点都没有关注,没发现韩信是个大人才,只给他当了个守门官。韩信三番五次劝告他,他都置之不理。最后韩信放弃项羽,被迫投奔了刘邦。韩信在萧何的推荐之下成了大将军,在韩信的帮助之下,刘邦杀了项羽,统一了天下,成为了天下霸主。

要是项羽能早点明白这两点,一定能打败刘邦,统一天下,一改历史。可惜他致死还是没有明白。同样,在我的教学管理之路上也时刻要牢记不能犯这两个错误。

第一、班级管理不能心太软,班级常规要狠抓。由于我担任的是小学教师的工作,小学生年级小,刚上岗位的时候总觉得他们还小,经常性会“有法不依”。因此孩子在低段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到了高年级后习惯很难改正过来。因此,我认为在班级管理上不能心太软,要“严”。

严肃纪律,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需要严格的纪律作保障,有好的纪律,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

首先班级要有健全的规章制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班级公约,公约要设计到各个方面(比如卫生习惯,学习习惯,出勤等),使学生的行为有章可循,从而规范学生的行为。

其次学生要按章办事,班级管理无制度不行,还要有一系列的措施保证制度的执行,因此在管理中制定了一系列的严惩措施来保证班级工作的运行。

第二,班级管理中善于发现人才,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班级建设中来。我记得上次一个信基督的朋友说:每个孩子都是上帝咬过的苹果,因为咬的位置不同,所以有了差异。我想,除了咬掉的部分是缺点,那剩下的部分应该都是优点,但因为我们总是太过于关注知识文化这块,所以往往忽视了其他方面。就这样,我们教师总是在犯项羽犯的这个大毛病,没有发现人才,物尽其用。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我们平时没关注到的某个孩子在音乐方面或者在美术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天赋,某个孩子的自我整理习惯特别突出,或者某个孩子特别会关心别人„„在发现以后,我们的艺术节有了节目,我们的班级图书角有了管理人员,我们班级的卫生角也有了负责人„„作为他们的老师,你轻松了,因为每块都有孩子去管理了;作为班级的一员,他在他喜欢的那块领域成了主角,有了成就感;这样,孩子们的主人翁意识强了,班级荣誉感强了,班级凝聚力强了,你所带的班级更优秀了。因此,学会在班级里发现不同的人才,能让你在班级管理上轻松又有成就感!

第三篇:刘邦和项羽的人才观

从刘邦与项羽的成败看统帅人才素质

刘、项成败对创业和守成的人才观的启示,二、两人相比较,刘邦得到秦王朝天下这块大奶酪,顺理成章。,1、约束行为,以待天时。,2、约法三章,昭信天下。,3、屈尊揽才,接受忠谏。,4、用人以才,不论出身。,5、能识大体、顾全大局。,6、隐忍屈辱,不乱大谋。,7、大的气量,能容他人。,8、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取,攻必胜,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刘邦的高明在于敢用比自己厉害的人物,能使各种杰出的人才为自己所用,而且有效授权,善于在使用中开发、挖掘、促进人的特长发展,通过使用,在实践中培植、养育、提升人的特长。一首千古绝唱,浓缩了刘邦安邦治国的人才观,猛将良才,谋士贤才,精干清才,人尽其才,才尽用,事业可成,天下可定。听取刘邦的《大风歌》,会使我们树立求才若渴的人才观,唯才是举,才举国兴也。”反观项羽,他夺取天下占有优势,天时,地力,人和,三者皆占,巨鹿之战,项羽已成诸侯上将军,威名远震,诸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他占地九郡,统辖彭城,身边群贤围绕,武有良将,文有谋臣。可他恃武轻才,狂妄自大,听不得别人意见,对身边的人才冷然相待。韩信在他手下,无知无名,得不到任用,一气之下跑到了刘邦那里出力献策,愿效犬马之劳。陈平在他身边默默无闻,投靠刘邦那后,屡建奇谋。彭越走了,英布走了,一个个的谋士良才都相继离他而去,就剩一个范增而不能用,最后偏信刘邦的离间计,赶跑了范增,只剩下孤家寡人。诗人苏辙看得很透,项羽不爱人才爱美人:“布叛增亡国已空,摧残羽翮自令穷。艰难独与虞姬共,谁使西来敌沛公?”项羽的悲剧在于恃武轻才,刚愎自用,不会知人纳谏。“

第四篇:刘邦项羽[范文模版]

2000多年前的乌江边,霸王项羽,怀着壮志未酬的悔恨之情倒了下来。那边的胜者刘邦终于在这一刻结束了楚汉分割天下的局势,打下了这片得之不易的江山。

乌江畔流传着霸王边下的慷慨悲歌。

刘邦与项羽,在历史的烽火台上演绎着可歌可泣的楚汉战争。然而,刘邦为什么最终战胜了项羽?

我想,这绝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是在央定在打江山时的那一刻,刘邦、项羽所各自选择的结果。刘邦与项羽在年少时,几乎都可以冠上“不学无术”的名头。刘邦根本不读书,也不肯参加一般的劳动,只是沛县一个小小的亭长,而项氏家族世世为将,却项羽是学文武都无成就。可见一斑的是,刘邦与项羽都是见过秦始皇出巡的场面。项羽当即对叔父梁言:“彼必可取而代也。”而刘邦则长叹:“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强调自己与他人作比较,而刘邦则是感叹自己应也有如此建业。此是两人视野广狭之分。(这句引《秦汉一统山河》)

两人性格也有很大分别,刘邦生性洒脱,貌如长者,善于广纳博众。项羽一喝,人马辟易,不怒自思。项羽个性,韩信曾有过一番评论:项羽发怒的时候,“千人皆废”,但他不能用人,这只是匹夫之勇;项羽又有另一面,有时待人很恭敬慈爱,说话温和,“言语呕呕”,有时还很有同情心,给疾病的人分饮食,但是对有功应封的人却又拿不定主意,这只是妇人之仁,这段话收录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而没有写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说明司马迁认为这段话更能能表现韩信的性格,这段话虽不可尽以为信,但还是归纳出项羽“感性大千理性”的特性,项羽是有些优柔寡断的,与几次绝好除去刘邦的机会失之交臂,最典型的例子当数“鸿门寡”上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而刘邦此人善于把握机会,并能随机应变,识时务者为俊杰。

再者,刘邦手下猛将如云。刘邦自己也说:“吾可用人杰。而项羽却中反间计,气死了谋士范增,失之左膀右臂,项羽危矣!

当然,刘邦也有见奸几次差点便误入歧途,甚至死里逃生。但刘邦毕

竟目光长远,采纳了正确的意见,范增曾对项羽分析:沛公居山东时,贫

财,好色;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宰,此其志不在小。刘邦克服

了致命的缺点,向目标更近一步了。

刘邦甚至民心,入王关中时,便实施“约法三章”,不复秦朝暴政,无为而治,这也是汉朝初期推行的“无为政策”,这是后话次不提。

得到多助,失道寡助,项羽确实会打仗,把“巨鹿”这块硬骨头给啃了下来,项羽引兵渡河作战,渡了河,把船都弄沉了,甚至只留下三天粮食,别的东西都被烧了,以示决心。这点倒是似凯撒。这种“破釜沉舟”的英雄悲壮情怀,相信刘邦是没有的。但这只是将军的勇猛,坐在龙椅上的人只需任用这种所向披靡的将军,而无需自己也去像他这样冲锋陷阵。项羽起事以来,一直用杀人来解决问题。可以想象当时天下的老百姓早已痛恨秦朝杀人的暴政,自是民心所向宽厚的刘邦了。

项羽越战越孤立,到骇下之战,已是四面楚歌。项羽到乌江边的时候身边只剩二十六骑了。当然即使被汉军几十追杀,西楚霸王一行人仍是杀得勇猛,锐不可挡。项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愧对江东父老,拒绝渡江,确实死得英雄。只是项羽至死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输给“明明不如自己的刘邦”,高呼:“此天亡我,非战之罪!”这里还有一段小插曲,在骇下,项羽带着从者八百余人突围,本是可以逃脱,但当他们在阴陵迷路的时候,向一个农夫问路,农夫对他说:“左?”他们向左走,左边是大泽,再也没办法快速逃脱了,时间不允许,汉军又追了上来。

一个普通的农夫为什么要欺骗项羽呢?

不管如何,这段历史终已成为过去,关于项羽当时是否该渡乌江,回江东,东山再起?后人有不少说法。

唐朝杜牧经过安徽乌江亭,题了一首绝句: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修忍耻是男儿。

江东干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南宋女词人李清照联系当时亡国之势,也感叹: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不过,相比而言,我更赞同王安石的诗句: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边君王卷土来?

毛泽东曾说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民心所背的项羽啊,即使过了江东,在意志消沉,百姓不愿战火再起的时局下,如何不输?!

但毕竟,项羽确是一代霸王,一个气盖世的英雄!

第五篇:刘邦&项羽 《资治通鉴》有感

<汉纪—太祖高皇帝上之元年>这篇文章,围绕刘邦和项羽展开,主要叙述了刘邦、项羽一起夺取关中、项羽称霸、刘邦退居巴蜀...《资治通鉴》里所描写的项羽虽然已经算得上史论里较为客观的了,但总觉得还是莫名的就被带上了一些作者的个人感情,亦或者是受中国的传统思想影响,正所谓“成者王侯败者寇”,历史总是自然而然地为胜者找理由,项羽因为最终失败,人们才把他在鸿门宴上的表现贬得一钱不值;设想一下,假如楚汉战争的最终胜利者是项羽,人们又将作何感想呢?

项羽在古史中大抵被贴上性格残暴、缺少谋略…的标签。虽然也有李清照那样能慧眼识珠的,留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千古绝唱。但总的来说项羽在历史上仍然是一个失败者,至今还有那么一部分人在为司马迁是否应该把项羽写进《史记》而争论。但在我看来,项羽是一代枭雄,即使人们对他的印象一般都停留在“霸王别姬”、“自刎江东”的典例上,但不得不说相较之刘邦,项羽更具“人性”,在他的身上,我才能看到人之为人的缩影。

《资治通鉴》里鸿门宴上的刘邦差点见了阎罗王,但是刘邦所处的危难却并非项羽本意。在刘邦抄小道回军营后,项羽也没有其他行动,《资治通鉴》里仅仅用“项羽则受壁,置之坐上”一笔带过。反而是亚父范增的反应比较大,“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将军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从《资治通鉴》的描写我们不难看出,项羽是个有血有肉的人。刘邦先入主关中却自愿退出关中成全项羽的西楚霸王之业,想必这已经在项羽的心中留下了一个很好的印象。项羽就是这样一个性情中人,所以即便身边的谋臣竞相劝阻,他也还是没能杀了刘邦,遗憾的是这成了他自刎江东的一个致命点。

接着我们再把目光投向刘邦,他本是一介匹夫,出生农家。我一直都很相信阶级学说。一个人的出身背景或许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但是潜移默化中一定会造成影响。刘邦的阶级属性也是逐渐表现在他的一生中。他生性多疑,见识短浅,而且也并没有像史学家所说的那般虚怀纳谏。在刘邦击败秦军入驻关中时,《资治通鉴》里有这么一段描写:沛公见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曰:“沛公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凡此奢丽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愿急还霸上,无留宫中!”沛公不听。张良曰:“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所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这段话大概意思就是说刘邦看到秦王宫的奢华就想留下来居住,在樊哙和张良的反复劝说下才作罢。其实从这些小细节中我们就不难看出刘邦的为人,要是没有张良、韩信、萧何等人的辅佐,刘邦的千秋霸业有怎么可能这么容易促成?

当然,刘邦自为高祖,自然有其原由所在,但是对之于刘邦而言,我更愿意相信“时势造英雄”这个说法。而项羽一直以来就是我所敬佩的大英雄,坦坦荡荡,即使是乌江边的自刎,在我看来那也是英雄之笔,挥洒豪气。

下载刘邦和项羽的历史故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刘邦和项羽的历史故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项羽破釜沉舟历史故事

    项梁听了谋士范增的建议,整顿起义队伍,并把原楚怀王的孙子孙心找来立为楚王,并仍然称作楚怀王。再说项梁连续打了几个胜仗,杀得章邯落花流水。项梁于是骄傲了,不把秦军放在眼里。......

    刘邦斩蛇历史故事

    刘邦,秦末沛县丰邑人。早年任沛县泗水亭长时奉命押送一批劳工去骊山为秦始皇修筑陵墓,途中许多劳工趁机脱逃。刘邦暗想即使到达骊山,劳工也都逃光了,无法交差。于是在芒砀山泽前......

    读《史记》——刘邦项羽有感

    读《史记》——刘邦项羽有感 一本《史记》,一部经典,道出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真正内涵。当年叱咤风云的千古英雄,再一次在我们眼前展现得淋漓尽致,称王称帝也好,英雄末......

    史记导读—项羽刘邦之我见

    项羽刘邦之我见 楚汉之争,这个千年来为人们老生常谈的政治斗争,在经老师讲授和自己阅读之后,我有了一些个人的见解。 常言道“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铜为镜,可整衣冠;以人为镜,可知得......

    假如刘邦项羽做销售

    假如刘邦项羽做销售 2010/7/7/8:18 有一个老板对我说:“能处理好人和人之间的问题,就能做好每一件事,任何一种生意都不是在卖产品、服务。任何一种生意都是人和人之间的生意。......

    鸿门宴》关于项羽和刘邦的作文素材

    鸿门宴》关于项羽和刘邦的作文素材 话题1:“悔恨” 项羽,昔日的楚霸王,纵然有盖世神功也无法改变楚国破灭的事实。乌江旁,他已被敌军层层包围,空气中飘荡着象征繁盛的楚歌,悠远婉......

    《史记》中刘邦和项羽的形象的比较

    《史记》中刘邦和项羽的形象的比较 《史记》对人物的刻画,可谓“千人千面”,不同的人物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司马迁笔下的的人物形象总是那么血肉丰满,神形毕现,淋漓尽致,主要原......

    刘邦和项羽的领导力分析[推荐5篇]

    刘邦和项羽的性格和领导力分析 一本《史记》,浓缩了三千年的历史,项羽、刘邦作为争夺天下的两位英雄,其性格对战争的结果有何影响、对其领导能力有何影响、对于当今企业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