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保险及其运行模式的控索研究经济论文

时间:2019-05-15 16:35: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技保险及其运行模式的控索研究经济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技保险及其运行模式的控索研究经济论文》。

第一篇:科技保险及其运行模式的控索研究经济论文

【关键词】模式,探析,运行,及其,保险,科技,

一、科技风险与科技保险

(一)科技风险

科技风险是指科研开发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项目本身的复杂性以及科研开发者能力的有限性,而导致科研开发项目失败、中止、达不到预期的技术经济指标的可能性。科技风险由科技研发风险、成果转化风险和市场应用风险三个有机联系的阶段所构成,表现为高新技术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或其他经营管理活动中所面临的包括关键设备的风险,关键研发人员的人身安全、流失等风险,研发中止风险,研发失败风险,技术交易风险,高新技术产品责任风险,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风险等。

(二)科技保险

科技保险是指为了规避以上的科技风险而设置的保险,是对某项科学技术的理论研究、新产品开发或新技术产业化,以保险期内的失败为前提,以等待期内无成功事实出现为条件,以合同商议价为保险金额的给付保险。科技保险也可以理解为:以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相关的有形或无形财产、人力资源、对第三方应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以及创新活动的预期成果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当发生了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事故造成投保人的损失时,由保险人根据约定给付保险金。科技保险与一般保险相比而言,具有政策性、创新性、集成性等特点。

科技保险能使高投入、高风险的科技型企业及相关活动出现损失后获得补赔,能有效化解科技型企业出资人及研发人员的有关风险,成为进行科技风险有效规避与管理的金融工具之一。

二、科技保险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政府对科技保险的支持和引导

科技保险的政策性以及由此产生的供求失衡,对政府干预提出了客观上要求。因此,政府对科技保险的支持和引导,建立政策和法律支撑保障体系和政府主导下多方参与的协调机制与运作平台,进而在此基础上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市场运作模式,成为科技保险发展(特别是其发展初期)的关键因素。

目前,我国科技保险工作正在稳步发展,政府在科技保险中的重要影响也是被我国理论研究和试点实践所证实的。

(二)科技型企业对科技保险的需求

企业是市场经济运行和技术创新的主体,科技型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在企业技术创新中占据主导地位,所面临的科技风险更大,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决定了科技型企业对科技保险需求的必然性。科技型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受到内外部环境、自身的素质和发展水平的影响,对保险的需求具有特殊性,进而从需求角度对科技保险的数量、结构、规模、质量和技术水平等提出要求,成为影响科技保险的根本性市场因素。

在科技保险领域,科技型企业作为投保人向保险公司支付科技保险保费,获得对其科技创新活动的承保。科技型企业除对传统财险和寿险的一般需求外,随着创新活动的增多、创新地位的日益突出,对包括关键设备险、关键研发人员意外险、研发中止险、研发失败险、技术交易险、高新技术产品责任险、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险等科技保险的需求日益提高。

(三)保险公司对科技保险的供给

科技保险是科技和金融结合的产物,也是保险公司契合科技型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创新产品。科技保险的承保人即保险公司按照合同向科技型企业收取科技保险保费,对其科技创新活动承保,对承保范围内发生的科技风险所造成的损失进行赔付。

保险公司对科技保险产品的供给具有创新性。由于科技型企业风险较高、专业性强,一般的保险产品无法保障科技企业的特殊风险;同时,科技型企业通常规模较小、资金短缺,常规的市场化保险机制无法推动保险供给和需求的结合。因此,需要科技保险承保人强化保险产品创新及其经营机制创新。科技保险承保人应在科技保险工作中积极探索,创新产品内容和业务模式,通过内外互动、总分联动、试点先行、全面推动的工作方式,为科技型企业的创新创业风险提供全面的保险保障机制。

(四)中介组织对科技保险的组织实施推动

中介组织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特殊主体,一般承担着现代服务业和公共服务的相关职能,它通过强大的信息支持系统沟通供需双方,为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产品的价值实现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由于科技保险的创新性、复杂性、信息不对称性等特征,仅依靠科技型企业和保险公司各自的能力和信息,难以实现供需双方的有效对接和均衡。因此,拥有强大信息资源、渠道和配置能力的中介组织的作用凸现出来。

在我国,提供科技公共服务的行政管理部门往往衍生出诸如生产力促进中心、成果转化中心等科技中介组织,成为政府引导科技保险运行的具体执行者;同时,作为保险市场分工专业化产物的保险中介(如保险经纪公司)对科技保险的供需对接提供了更为高效和全面的服务。

(五)其他技术性因素

科技保险作为科技金融创新的工具之一,具有很强的技术要求。科技型企业信用评价、科技风险的评估测算、科技保险保费的厘定、科技保险标的和险种的设计、政府补贴对象和补贴标准的制定等等都需要计量统计和金融工程等定量分析技术和模型,所以相应的知识和人力资本基础成为影响科技保险实际操作和运行的重要因素。

三、科技保险运行模式

政策性是科技保险的重要特征。在政策性科技保险的运行过程,政府可以通过法律、行政、财税等工具来搭建科技保险体系,对科技保险政策性业务进行制度供给和产品供给,也可以对规定的科技保险产品给予财税支持。

根据政府与市场结合的程度和方式,科技保险的运作模式在理论上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政府主办,政府经营模式

该模式下,政府承担科技保险产品的供给,由政府亲自或通过其辅助机构经营。

在市场环境下,政府通过成立科技保险公司或科技再保险公司,由政府提供所有经营科技保险的费用、超额赔付等,以保证准备金的积累和长期稳定经营。这样,政府既进行宏观干预,提供制度政策,又参与微观经营管理,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所以,“政府主办,政府经营模式”是政策性最强的一种科技保险运行模式。

政府参与运营,采取自行经营或成立科技保险公司方式,会同保险公司进行科技保险产品的选择和有效配置,共同作为供给主体,并面向科技型企业具体组织实施。

在运行过程,由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提供所有经营科技保险的费用、赔付比例等,以保证准备金的积累和长期稳定经营。

(二)政府主办,商业保险公司代理经营模式

该模式下,政府提供科技保险产品的供给,委托给商业保险公司代理经营。

由政府提供保单和代办费用、委托有经营经验、经营能力的保险公司代办科技保险业务,统筹收取保费和给予赔付,并将积余存入准备金或交付政府,此过程独立经营、独立核算。这种模式政府承担所有风险,代办保险公司只收取代办费用,不享受其他任何利益。

这样,政府进行科技保险的制度供给、产品设计与供给实现,但不参与微观经营管理,通过委托代理的形式由商业保险公司运营。“政府主办,商业保险公司代理经营模式”的政策性居中。

而政府出台政策及制度,并承担补贴资金及代办费用,引导科技型企业参与投保,同时委托商业保险公司代办科技保险业务,由保险公司负责具体运行,如统筹收取保费和给予赔付,并将盈余存入准备金或交付政府。

在这一模式中,政府不参与具体经营管理,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市场化运作,但政府同时也承担了所有风险。

(三)政府主导下的市场运作模式

这种模式下,政府进行制度供给和险种设计,提供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等支持,但保险产品的供给(如何供给以及供给多少)则由商业保险公司决定,在市场机制引导下,保险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政府不承担任何市场风险。

这样,“政府主导下的市场运作模式”中,而政府行为离市场微观运行距离较远,主要起到设计和引导作用;保险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权利与责任实现有效匹配保证了保险公司产品供给的积极性与有效性。

在政府引导下,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科技保险的供求对接与均衡,科技型企业(或科技企业)和保险公司(或保险经纪公司)通过契约合同和价格信号等市场手段,进行科技保险产品的选择和有效配置。

在此基础上,以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为依托,建立包括科技厅、保监局和财政厅等政府部门,以及科技型企业、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银行、风险投资等多方主体参与的协调合作机制小组,以及由审计、财政、科技、保监等部门联合组成的监管体系。

四、结论

创新型国家的建立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需要科技创新的动力支持,而其中所面临的科技风险又需要科技保险这一金融创新工具来规避和分散。

科技保险是具有创新性、政策性等特征的科技金融活动,这就决定了政府引导在科技保险运行中的特殊地位。在政策性定位的前提下,政府不仅参与宏观政策决策,有时甚至要直接介入微观经营管理活动。这样,根据政府干预与市场结合的程度和方式,科技保险的运作模式在理论上有以下三种模式:“政府主办,政府经营模式”、“政府主办,商业保险公司代理经营模式”和“政府主导下的市场运作模式”。

我国在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应结合科技、金融、制度等基础条件和环境来选择相适应的科技保险发展模式。

第二篇:普惠金融视角下农村“小额保险+小额信贷”模式风险防控研究

普惠金融视角下农村“小额保险+小额信贷”模式风险防控研究

摘要:小额信贷是21世纪的一种新的 农村金融市场,农民支付一定数额的贷款和规定性金融服务,它必须与一个国家扶贫政策的背景相符合,它的存在和发展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为了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主要通过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模式在中国的小额信贷,以帮助农村信用社的生存和发展,农村信用社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在农村小额保险风险模型下的金融视角的分析和提出的策略包括小额信贷,并提出了防范普惠金融视角下农村小额保险小额贷款模式风险的策略。关键词:小额信贷;小额保险;普惠金融

研究思路:本文从小额信贷与小额保险的发展现状入手,阐述了小额信贷与普惠金融的关系,分析了普惠金融下的农村小额信贷供需关系及其失衡原因,再次对农村小额信贷可持 续发展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创建措施及建 议供有关部门参考。1选题背景

由于富人和大的企业拥有更多的金融服务机会,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重大使 命就是通过小额信贷或微型金融这样新的渠道方式来为那些传统金融服务顾及 不到的贫困弱势人群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我国小额信贷的引进是与我国扶贫攻 坚的历史任务密不可分,信贷扶贫一直以来是我国政府采取的一种重要扶贫形 式。自1986年我国开展开发式扶贫以来,一直致力于通过发展区域经济来实现 帮助区域贫困人口脱贫。但由于监督不到位,无法使扶贫资金发挥应有效用,弱 化扶贫效果。同时,国外的小额信贷业务尤其是孟加拉格莱珉银行的相关成功经 验说明,以小额信贷的形式不仅可把资本直接输送到贫困人群,而且可以变“输 血为造血”,有助于借款群体实现脱贫致富。这些实效引起了我国相关部门和专 家的关注,并开始尝试开展小额信贷工作,推动小额信贷在扶贫攻坚战中成为一 种直接而有效的工具。自我国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已经经过数十年的持续发展,农村经济面貌也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很多农村早已脱贫,其中不少农村地区特别是东部沿海 地区的农村正向小康迈进。但不可忽视的是,尽管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自20世纪 9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农村人口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绝 对数仍然是一个大数目。目前,我国的扶贫方式主要分为“救助式扶贫”和“开发式扶贫”,前者主 要是分款到户、补贴到人,后者主要是通过特定的项目,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来进 行自我发展。通常我们把“救助式扶贫”比喻为“输血”,而把“开发式扶贫” 比喻为“造血”。如何向农村人口提供金融服务,是农村经济发展必须要解决的 问题,一直以来也是各国政府所面临的难题与挑战。发展农村小额信贷为解决这 一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小额信贷是以农村为区域建立的一种目标完全不同于 传统银行宗旨的金融制度,它是在特定的制度和条件下,直接向目标群体提供生产经营性贷款以及综合技术服务的一种特殊信贷方式。

2、“小额保险+小额信贷”模式基本特征

这些年来我国小额信贷的发展,经历了从学习、借鉴、吸收等个三个过程。从时间上看,我国小额信贷发展大致包含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1年到1993 年,主要是项目小额信贷试验阶段。第二阶段为1993年到1996年,是项目小额 信贷与非政府组织操作并行的试验阶段。第三个阶段为1996年到2000年,主要 是因为政府已经意识到小额信贷对扶贫的重要意义,于是开始实施运用小额信贷 方式来进行扶贫,并在全国多数地区大力推广运用,成为一项重要措施。第四个 阶段是2000年以后,主要通过农村信用合作社及民间的各类小额信贷组织,以 机构运作模式开展小额信贷。经历了上述四阶段的发展,我国出现了非政府组织 专业小额信贷、政府组织的小额信贷和正规金融机构运作的小额信贷多元化发展 新格局。小额信贷的理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过去总是认为小额信贷就是

3、研究目的及意义

3.1研究目的:当前我国还没有对普惠金融做出规范的相关金融法律法规,农村金融机构匮乏,农村基础设施不足,城乡金融资源的配置及其不平衡,造成农村弱势群体金 融需求无法得到积极响应与满足,在这种环境下,只有通过优势互补和业务竞争 等措施,打破农村信用社在目前农村小额信贷方面的一家独大的局面,实现规范 化发展小额信贷,以达到真正满足基础个体的多元化金融服务,为建设符合“三 农”特点的全面、广泛、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真正起到“补充”和“激励”作 用,达到构筑普惠金融的目标。3.2研究的意义:随着小额信贷业务不断拓展,信贷资金逐渐增多,规模逐步扩大,民间团体和国际非政府组织多形式渗入,小额信贷出现了业务管理混乱,信贷监管不利,信贷程序不规范,风险防控手段落后等现象,进而导致小额信贷风险随之加大。为防范和分散信贷风险,确保小额信贷能够可持续发展。4普惠金融相关理论

普惠金融:是指一个能全方位行之有效的为社会所有人,尤其是为那些贫困以 及低收入人口提供金融服务的体系,其内涵包括如下三个层面:首先,普惠金融 是一种理念。只有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金融服务,才能让他们有机会参与到经济 发展中来,并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二是为了让所有人都获 得金融服务的机会,就必须进行金融体系创新,其包括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机 构创新。三是由于大型企业和富裕的人己经获得了金融服务机会,因此构筑普惠 金融体系的首要目的就是要把被传统金融机构服务忽视的贫困人口纳入服务范 围中来,这也需要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提供相应服务于那些贫困人群和小微企 业。普惠金融不仅包含了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扶贫的功能,而且还超越了一般金 融机构的服务范围,强调建立一个完整体系,不再忽略边缘化那些有一定扶贫性 质的金融机构。而且,普惠金融体系提出金融机构需将弱势群体、产业、地区纳 入服务对象中,并使其获得公平的服务权益,因此普惠金融体系原则上是一种和 谐金融的表现,其理念是为了满足所有人都能平等地享受金融服务,本质上即获 得公平的信贷机会和融资渠道使用权。但普惠金融体系并不是就等同于扶贫贷 款,扶贫贷款虽提供具有贴补性质的贷款利率,由于实施效果不理想等原因,导 致贷款的还款率低;而普惠金融更强调运营上的可持续,也就是在给贫困群体提 供金融服务的同时还需要维持自身财务上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的金融产品除了常 规存贷款业务外,还包括保险和理财等。从二者的差异可以得出,普惠金融体系 旨在针对弱势对象日益增多的各种金融信贷需求,提供其平等享受金融服务权益 的机会,这也是目前传统金融体系所不能及的。

普惠金融与小额信贷的关系: 普惠金融与小额信贷的产生是出于一个相同目的,即为弱势群体提供相关信 贷服务和其他金融服务,从而使得他们抓住获取收入的机会以便积累资产财富并 减少在危机和困难下的风险,提高社会地位及收入水平。其中小额信贷主张客户 的针对性,即针对贫困者,强调扶贫甚至于某些情况下带有慈善的性质,目的在于解决弱势群体和贫困者的资金方面需求,比较少考虑机构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又或太过于依仗机构外部注入资金,当供给断链时便很难继续坚持信贷业务。伴随小额信贷渐渐向微型金融发展,当金融机构不仅仅提供小额信贷金融服务时,便演变成了普惠金融。普惠金融注重贷款的还款率,注重金融机构的可持续 性发展,注重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注重发挥金融功能和完善金融体系。

普惠金融与小额保险实物关系:小额保险是依据公认的保险原理运营的,由各那些被正规金融忽略或排斥在外的农村地区和贫困 种不同的市场主体为低收入人群应对风险而提供的群体。小额保险包括公认的保险原理、服务低收入一步拓展和延伸,这一理念认同的是只有将包括穷 人群和多种主体提供三大要素,具有保费低廉、条款人为对象的金融服务有机融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 通俗易懂、手续简单等特点。鉴于小额保险在解决低收入群体保量帮助贫困群体降低贫困程度甚至脱贫,因而向贫 障方面的积极作用,世界银行、国际劳工组织、国际困及低收入人群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的普惠金融体保险监督官协会、国际小额保险中心等组织和一些系的建立就成为理想目标。普惠金融体系这一伟大 保险机构都在积极推动小额保险的发展。构想的提出,使得为低收入群体提供金融服务进入 保险公司出于成本与收益的考虑,在传统保险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从分散的微型金融机构和金融 市场上的目标客户主要是城市人群中的中高收入阶产品向建立全面的具有包容性的金融体系转变,把 层,低收入人群的保险需求往往被忽略或排斥在保小型化和边缘化的微型金融机构和产品纳入到正规 险体系之外。5风险的防范措施 5.1建立风险补偿机制。

由于农业的投入效益低下,农村信用社只得以高成本、低收入的方式向农户投放贷款,而鉴于农村信用社担负着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国家应从不同角度在政策上给予倾斜支撑,让农村信用社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中得以发展。如减免信用社支农贷款利息收入营业税等。对信用社投放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利息实行减免税,既可以减少信用社支出,壮大信用社的支农实力,同时又可以减轻农业负担。再比如建立农户贷款保险机制。农民在贷款生产经营中出现的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风险是无法防范的,农民目前的弱势问题不能完全推向市场和完全由农村信用社承担,应建立农户贷款的风险基金保障制度和农户贷款担保机制。5.2健全信用社内控机制,强化贷前调查工作。

贷前调查是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的一向重要制度,是加强和提高农村信用社贷款质量的关键。农村信用社在发放贷款前必须严把调查关。信用社的信贷人员应对农户的家庭人口、承包面积,劳力、家庭年收入、支出、资信状况等进行认真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对农户评级结果达成一致后,由评信小组成员签名确认,明确责任,并联责清收,对农户评信结果应在村公务栏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在发放贷款证过程中,应由信贷员送证到农户手中,严禁将农户贷款证交由村干部或农户代表代送,以防止丢失、涂改、乱收费等现象 5.3加强农村信用社员工的素质建设,把不良贷款风险降到最低

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农村信用社一些员工自身素质差是造成不良贷款产生的首要原因。因此,农村信用社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积极向上的信合队伍,克服信贷投放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加强对不良贷款的清收力度。严格规范贷款操作,对贷款“三查”制度落实不到位、贷款手续不完备、信贷人员与贷款户恶意串通骗取贷款、违章贷款、人情贷款等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对在贷款运营过程中违法违规现象要严加查处,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造成贷款损失、形成不良资产的,要实行严格的“问责制”,追究贷款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最终使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第三篇: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及防控策略研究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及防控策略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与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我国银行业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为商业银行业务拓展和创新提供有力支持,在为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提出更多、更大的挑战。因此,加强对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的研究至关重要。本文将对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必要性以及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主要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加强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有效对策,从而推动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防控策略

前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大潮,我国银行业发展突飞猛进,特别是信息技术在银行业中的广泛应用,极大的促进了金融产品的迅速发展。然而,先进的信息技术会更加暴露商业银行的风险,构成一定的威胁。为了能够有效规避风险,深入了解信息科技十分重要。

一、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介绍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主要是指信息科技在商业银行运用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漏洞和管理缺陷产生的风险。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其一,自然因素,例如:地震、台风等不可抗力影响;其二,系统风险,指信息系统内部软、硬件的缺陷造成的影响;其三,管理因素,指商业银行自身管理制度与组织结构等产生的影响;其四,人为因素,指工作人员违规或过失操作引发的风险。

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特别是信息科技风险,越来越多受到金融界的关注。

(一)外在因素

随着银行业迅速发展,我国对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将信息科技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监管部门通过现场和非现场手段,不断加大监管力度,定期和不定期开展信息科技风险检查工作,针对信息科技的重点环节制定明确的监管计划,约束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控制能力。在国家以及相关部门的监督和督促下,我国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十分必要[1]。

(二)内在因素

目前,信息技术在银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覆盖到商业银行各个领域,为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然而,由于信息技术本身存在一定风险,一旦暴露信息科技风险,系统的安全、可靠性问题会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进而影响整个金融领域。因此,为了能够有效规避风险,确保商业银行能够稳定、健康发展,加强对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势在必行。

总之,在外界与内在因素共同作用的情况下,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具有现实意义[2]。

三、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主要特征

(一)涉及范围广

我国商业银行数据信息主要采取集中管理模式,集中的数据管理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广阔基础数据平台,使得商业银行可以更加便捷的处理和分析基础数据,从而更加精准的定位客户群或创建新的产品,然而,信息集中管理也带来了一定安全隐患,例如,数据备份或存储设备一旦发生故障,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甚至导致规模性灾难,此外,病毒的入侵,极有可能造成操作系统可用性下降,进而引发业务系统瘫痪。商业银行业务结构关联性强,分布广泛,信息系统出现问题和故障,不仅给个人以及企业造成经济损失,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直接影响国民经济[3]。

(二)潜伏时间较长

信息科技风险具有潜伏性,主要是指在一定外部环境影响下,因为控制手段的缺失,导致信息科技风险逐步积累,并逐渐显露。在银行与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科技风险潜伏性特征日益明显。通常情况下,短时期内信息系统上线和运行无法暴露隐含的风险隐患,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系统运行压力会越来越大,系统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会逐渐凸现出来。即便是较为安全、稳定的电子银行,也会在变种病毒等因素的影响下,产生更多的安全问题。因此,在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过程中,要不断提高风险防控工作水平,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对各类风险的分析和预判[4]。

(三)非标准性

一般来说,风险需要通过资产化、价值化等标准化过程进行计量,并根据结果采取相应的成本控制措施。然而,信息科技风险不同于其他风险,无法使用统一标准来进行量化,例如:当某服务器CPU使用率高于标准阈值时,应用服务效率可能会下降,但并没有因此造成业务中断或损失,这已经产生了信息科技风险,但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资产赋值,也就无法量化损失。随着金融领域进一步发展,国内外开始重视研究和探索信息科技风险标准化计量[5]。

四、加强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有效对策

(一)构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制度

制度是一切活动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在确保活动顺利进行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为了能够保障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顺利进行,首先要构建信息科技管理制度,用制度标准去规范人们的行为,促使员工明确自身职责和范围,引导员工建立正确的工作习惯。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要将安全生产作为前提,深入研究信息科技风险点,结合实际情况,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同时,商业银行应积极跟踪各类系统运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不断完善操作规程,在源头上规避风险,提升系统安全性。

制度要有执行力才能发挥其作用和效用。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者应严格监督制度执行力,加大宣传力度,促使全员明确自身职责,提高全员风险防范意识,为系统安全运行提供有利保障。监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全面掌握商业银行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和发展情况,形成良好的管理体系[6]。

(二)建立信息科技风险监测和保障体系

风险控制是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完善的监测和保障体系能够帮助商业银行有效规避风险。在进行风险管理过程中,商业银行应将系统开发与系统运行有机结合,建立良好的风险监测和保障体系,形成一道有力屏障。一方面,商业银行需要对信息系统可用性进行实时跟踪,包括主干网络、核心系统运行环境、自助设备运行状态等,当出现问题时,商业银行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并引起关注;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需要制定应急预案,开展业务连续性规划等工作,加强灾备演练,在发生灾难性事故时,能够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恢复生产,保障商业银行日常经营业务正常进行[7]。

(三)加强信息科技队伍建设

作为知识密集型企业,商业银行信息科技人员专业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对制度的理解和执行,商业银行要树立正确的科学管理观,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在加强信息科技队伍建设的同时,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合理、长期的培训计划,鼓励员工积极参相关培训,通过考核,提高信息科技队伍业务水平和对信息科技风险的认知深度,进而提高商业银行IT服务质量;另外,商业银行应积极落实激励政策,将业绩与薪酬联系到一起,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参与到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和治理。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还能够推动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

(四)加强信息科技风险防范技术创新研究

加强信息科技风险防范技术创新主要是为了通过利用新技术来全面控制风险点,是增强信息科技系统安全、稳定性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和改革,才能够为信息系统提供更有力的保护,抵御新的风险,进而提升整个系统的安全、稳定性。在进行信息科技创新过程中,首先通过治理投入以及激励机制的共同作用,激发内部员工创新思维;其次,商业银行业也可以与科研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提供业务需求,完成科研工作。近年来,各大银行已经开始意识到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投入大量精力和资金,加强信息科技系统管理,提升系统整体安全、稳定,从而提高整个银行领域的安全性,促进我国金融领域可持续发展[8]。

结论:根据上文所述,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已经意识到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重要性,但是,在风险制度制定、执行等一些细节方面并没有真正落实下去,商业银行应积极树立正确观念,投入更多的精力,完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制度,加大监督和控制力度,积极创新,不断提高信息系统安全、稳定性,从而推动我国银行可持续、健康发展。参考文献:

[1]刘睿,詹原瑞.操作风险管理的记分卡法框架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03):259-261.[2]张同健,张成虎.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控制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20(05):12-14.[3]钱峰.适应信息化建设的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策略[J].现代管理科学,2011,10(8):158-159.[4]邓明然,费伦苏.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预警指标设计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3,14(01):265-267.[5]薄纯林,王宗军.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12(5):123-125.[6]姜灵敏.我国银行计算机系统安全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华南金融电脑,2012,14(7):456-457.[7]李志辉,范洪波.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J].南开经济研究,2010,15(8):78-79.[8]王雪萍,张成虎.中国商业银行信息技术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及最优规模闭[J].金融论坛,2010,20(5):56-58.

第四篇:中国银行保险发展模式的研究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参考资料

中国银行保险发展模式研究

目 录

开题报告.................................................................................................................1 摘 要.....................................................................................................................4 Abstract..................................................................................................................5 前言.........................................................................................................................6

一、中国银行保险的发展状况.............................................................................6

(一)中国银行保险的兴起.................................................................................................6

(二)中国银行保险现状.....................................................................................................7

二、我国银行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8

(一)银行保险产品形式单一,缺乏创新.........................................................................8

1、银保产品形式单一.......................................................................................................8

2、品创新滞后...................................................................................................................8

3、利润空间有限...............................................................................................................8

4、技术水平低下...............................................................................................................9

(二)银保服务滞后.............................................................................................................9

1、客户的购买习惯...........................................................................................................9

2、客户的安全和保密需要...............................................................................................9

(三)银保合作粗放型增长.................................................................................................9

1、银保合作利润丰厚,银行竞争激烈...........................................................................9

2、销售和售后的分离暴露缺陷.......................................................................................9

3、保险过度“搭车”银行易受限.................................................................................10

(四)政策监管缺失...........................................................................................................10

三、中国银行保险发展的模式选择....................................................................10

(一)资本融合模式...........................................................................................................10

(二)协议合作模式...........................................................................................................12

参考文献.................................................................................................................14

开题报告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银行保险作为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服务融合的产物,已成为银行和保险业开辟新市场、提高利润率的重要手段。我国的银行保险始于1996年左右,当时仅限于银行作为兼业代理人销售保单及代收代付保险费这一层次,在2002 年前后,银行保险渠道异军突起,并很快成了我国保险销售渠道 的三大支柱之一,银行保险代理手续费也成为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来源。随着金融融合经营趋势的加强,我国银行保险的模式也在不断发展,但同时也暴露出银保合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保监会在2010年10月初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合规销售与风险管理的通知》规范银保业务。本文旨在分析国内外银行保险业的发展现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发展我国银行保险业,研究未来发展趋势,探索适合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可行性模式。

二、主要参考文献及分析

在完成本文的过程中,我查阅了大量的参考文献和网络资料,其中主要的参考文献有:

1.陈亚男: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及思考,载《时代金融》,2008年11期; 2.朱迪:我国银行保险现状与发展, 载《经济与法》,2010年09期;

3.崔勇: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制度因素实证分析,载《应用研究》2010年04期; 4.魏华林,杨霞:银行保险的中国实践:发展历程与前景预测,载《金融论坛》,2008年07;

5.袁成:论我国银行保险模式的选择,载《证券与保险》,2010年02期; 6.冯祥英:对我国银行保险业发展现状的思考,载《财政研究》,2009年08期; 7.赵金山,钟金平:我国银保合作现状与改进建议,载《海南金融》,2010年12期; 8.杨旭东:浅析银保合作的相关问题对策,载《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年07期;

9.陈健:浅谈中国银保合作面临的挑战和前景,载《现代经济》,2009年04期; 10.李文华,混业背景下银保合作模式,载《中国城乡金融报》,2009年4月;

何为银行保险是探讨其发展模式的首要问题,不管是哪个角度来对银行保险来进行定义,其实质应该都是一样的。纵观参考文献,总的说来,银行保险具备以下特性:

第一,银行保险是通过银行渠道实现保险产品的销售;

第二,银行保险的销售主体可以是银行人员,也可以是保险公司派驻银行的人员,还可以是银保公司的工作人员。银行作为一个营销渠道,银行、保险公司等都可以使用,权益竞争的结果将最后决定谁在该渠道的保险产品销售中占据主动;

第三,作为销售客体的保险产品,既可以是保险公司的产品,也可以是银行自行开发的产品或银保公司的产品;

第四,银行保险的最终目的是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其发展将最终导致银行业务与保险业务走向结合。

关于银行保险的发展和模式的选择问题,崔勇在《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制度因素实证分析》(2010年)中提到,银行保险之所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迅猛发展,有其深刻的制度背景。一方面,不同国家银行保险的发展均遵照相同的内在发展规律,即从产生与发展都体现为一种从销售渠道创新到产品创新,再到组织模式和发展模式创新的演绎过程;也都体现出一种从销售渠道融合到服务融合,再到产品融合、组织融合、技术融合、人员融合,以致资本融合的演变过程。另一方面,不同国家银行保险的发展又表现出了巨大的差异性,体现为不同国家地区,在不同的金融体制、金融监管制度、金融市场环境、税收制度下,为银行保险的发展提供了不同的生存与发展的外部环境,进而决定了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银行保险发展模式和市场表现。因此,笔者认为,银行保险的产生与发展,是一定制度环境下的创造性变革,是制度演进的必然结果,是金融一体化的制度变迁过程。

最后,关于银行保险模式的选择,各种文献论述较多,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其中袁成在《论我国银行保险模式的选择》(2010年)中指出银行保险的发展模式主要分为协议合作、合资公司和金融控股集团三种。我国银行保险发展模式目前以协议合作为主,由此导致了手续费恶性竞争、银保产品同质、销售误导等一系列问题。在总结南欧和美国花旗集团银行保险发展模式特点的基础上,他认为,金融控股集团将成为我国银行保险的主要发展模式,但并非唯一模式,各家银行和保险公司应根据自身特点进行慎重选择,不能盲目贪大贪全。

三、主要研究内容、途径及技术路线

自1996年我国国内银行开办保险业务,银行保险为我国保险业发展开拓了新的市场,也成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新的利润增长点,至2010年,银行保险在我国各大银行和中小商行中繁荣发展,但同时,银行“骗保案”、强制存保案的问题日益突出,银监会甚至将保险公司人员请出银行。在银行保险快速发展的背后,银行保险暴露的问题如何解决,银行保险以何种模式发展才能适应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环境,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

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本文主要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首先对银行保险的概念进行分析,在对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现状的描述下,着重指出目前银行保险所暴露出的实际问题,进而结合当前实际和国外银行保险发展的可行性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提出对我国银行保险发展模式的政策建议。

根据我国金融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和发展趋势, 我国的银行保险在不同的时期应选择不同的发展

模式,从而求得更为快速的发展。从短期来看,将银保合作由松散的协议合作方式推向更为紧密的协议合作方式是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现实选择。在短期内,我国银行、保险分业经营的严格限制不可能被轻易取消, 因此,合资公司和金融集团形式的银行保险不具备产生的前提条件。而建立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紧密的协议合作方式,不仅可以较好的解决目前银行保险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为以后银行保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研究的主要阶段、进度及完成时间

本论文主要通过四个阶段完成,具体进度及计划如下:

第一阶段:2011年2月1日至3月1日,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论文选题,独资进行资料收集,阅读分析参考文献;

第二阶段:2011年3月2日至3月18日,撰写开题报告,完成论文框架,并在导师指导下对论文框架进行修改把关;

第三阶段:2011年3月19日至4月18日,按照既定论文框架撰写初稿,及时与导师沟通反馈,不断修改,初步完成论文主要内容;

第四阶段:2011年4月19日至5月答辩,通过几次初稿修改,在导师指导下不断完善,直至定稿,并按学校安排准时参加答辩。

摘 要

中国银行保险在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增长迅速的同时暴露出了产品结构单

一、手续费恶性竞争和激励机制不畅等诸多问题。究其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都与目前采取分销协议和战略联盟这些较为初级的经营模式有关。在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银行保险的快速扩张逐渐引起了金融服务领域的广泛关注。银行保险正在成为全球性的经济现象。20世纪90年代后期,银行保险甚至在南美洲、澳洲、南非等地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相比银行保险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蓬勃之势,中国银行保险经过了十多年的探索,在迅速成长的过程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引发了人们的诸多思考,也使得中国银行保险的发展走到了一个关键时期。政策法规限制的放宽,使得未来中国银行保险的资本融合成为可能;建立合资企业和金融集团,将是未来中国银行保险资本融合的可行发展模式;积极采取措施应对监管挑战,则是引导和规范未来中国银行保险资本融合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银行保险;监管;发展模式

Abstract Bank of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insurance in the course of ten years, while the rapid growth revealed a single product structure, fees and incentives to poor vicious competition and many other issues.The reason is, to some extent with the current distribution agreements and strategic alliances to more junior operators of these patterns.In the course of thirty years of development, rapid expansion of bank insurance financial services sector is gaining wide attention.Bancassurance is becoming a global economic phenomenon.The late 20th century, 90, bank insurance and even in South America, Australia, South Africa and other places have also been developing rapidly.Compared to bank insurance in boom countries and regions in the world trend, the Bank of China Insurance After a decade of exploration,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growth exposed many problems that have caused many people think, but also makes the Bank of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surance reached a critical stage.Deregulation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making the insurance capital of the future integration of the Bank of China as possible;the establishment of joint enterprises and financial groups, will be the future capital of the Bank of China Insurance viable development model integration;actively taking measures to deal with regulatory challenges, it is to guide and regulate future integration of the insurance capital of the Bank of China inevitable choice.Key words: Bank Insurance;Regulation;Development model

前言

银行保险(Bancassuce)最早是在欧洲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在中国银行保险这个概念则是出现不久。银行保险己由最早的保险公司产品向银行这一单向渠道发展到银行与保险相互交融的双向流动,可以说是银行、保险双方互动的结果。银行与保险均可拥有另一方的分公司,形成银行、保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然而在实践中,前者即银行拥有保险分公司的情况更为普遍。正是因为银行与保险的相互渗透,传统意义上的“银行”、“保险”已经不足以表达这一新兴行业的内涵与特点,不符合时代的要求,这才产生了“银行保险”这个新词。

自1996年我国国内银行开办保险业务,银行保险为我国保险业发展开拓了新的市场,也成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新的利润增长点,至2010年,银行保险在我国各大银行和中小商行中繁荣发展,但同时,银行“骗保案”、强制存保案的问题日益突出,银监会甚至将保险公司人员请出银行。在银行保险快速发展的背后,银行保险暴露的问题如何解决,银行保险以何种模式发展才能适应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环境,是当今我国银行保险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中国银行保险的发展状况

(一)中国银行保险的兴起

我国的银保业务开始于1995年,在保险公司的推动下,银行柜台尝试着销售一些养老金和定期寿险产品。由于产品的预期收益率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受到公众的认可但1996年起,利率下调,银保产品销售不断下滑。1996-1998年开始起步,主要在分公司层面进行合作,开展了有限的合作。除了业务规模的迅速增长外,各家保险公司和银行在银行保险的组织架构方面也都进行了建设和完善,以配合业务的发展。表现为,几乎所有的中资寿险公司和少数外资寿险公司都成立了专门的银行代理部门,一些公司还实行银行保险事业部制,加强银行代理业务的独立运营和核算;此外,部分商业银行也设立了一级或二级的保险代理业务部门。在1999年后,银行保险突飞猛进,各家保险公司和几大国有银行纷纷开展银保业务。但在2004 年开始,银行保险出现逐步萎缩趋势。2005年,不同的公司具有不同策略的选择和考虑,所以银保市场整体上保持了继续调整态势,而没有太多的变动。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银保合作日趋成熟,07年以来银保产品几乎瞬间进入所有银行的大厅,各大银行代理保险业务进入激烈竞争阶段。随后各种银行骗保案、纠纷案接踵而至,甚至登上各地媒体头条。介于此,保监会在2010年10月初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合规销售与风险管理的通知》规范银保业务。

(二)中国银行保险现状

各家商业银行在银保业务上有所不同,银保市场仍主要以国有银行为主体。工商银行、农业银行通常占据相当的市场份额;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占据一定的比例,但相对较低;邮政储蓄一度占据很大的市场份额,但近年来市场急剧萎缩。股份制商业银行除交通银行外,在该项业务上拓展力度不大。以武汉市目前同业寿险保险市场占有率为例:工商银行占有率为38.6%;农业银行占有率为30.6%;交通银行占有率为11.2%;邮政储蓄银行占有率为9.1%;中国银行占有率为3.2%;建设银行占有率为2.7%;其他占4.7%。

建行, 2.70%其他, 4.70%工行, 38.60%中行, 3.20%邮储, 9.10%交行, 11.20%农行, 30.60%工行农行交行邮储中行建行其他

武汉市寿险各行市场占比

数据来源: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市保监局提供的市场数据

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在银保业务上的推动力度较大,这和其自身特点有关。工商银行在大中城市网点的覆盖面广,而农业银行对中小城市的覆盖面较广;同时,这两家国有银行的网点资源可能没有得到完全的利用,而员工的收入也相对较低,因而无论从银行还是从职员,都有相当的激励去销售保险。类似的还有邮政储蓄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的网点优势在农村地区更明显,而邮政储蓄银行收入也相对较低,因而从上到下都有销售保险的积极性。邮政储蓄银行在中西部地区取得了相当的规模和市场份额,但在发达地区表现相对较差。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绝大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该项业务上更为谨慎,部分原因可能是网点覆盖面相对较少,同时可能和其成本收益结构也有关。整体上,由于这些银行职员收入相对较高,单位时间的成本更高,而销售银行保险产品所能获得的收益并不可观,并且当前的银保产品和银行类产品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因而无论从银行还是从职员方面看,该项业务目前并没有特别的吸引力。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网点更少,网点资源紧缺,排队现象较严重,而银行保险整体上算新业务,职员对保险知识掌握有限,在营销过程中花费的时间较多,因而从效率角度和成本收益衡量,该项业务可能没有太多的优势。

在业务发展上,保险公司一直建议要求商业银行将保险纳入考核范畴,但实际上,商业银行代理保险所获得的手续费收入在银行的收入结构中占比极其有限,无论考核与否,对商业银行、各级管理层和银行员工的影响都不大,因而银行在发展该项业务的积极性有限。此外,国内商业银行只是开始开展零售银行业务,尚处发展初期,因而很难将客户的资料加以全面整理,很难具体分析客户的金融需求,因而在开展银保业务中更多的是从手续费考虑,而不是从客户需求和利益考虑。

二、我国银行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银行保险产品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1、银保产品形式单一

在分销协议模式下,银行无须介入产品开发过程,只考虑如何分销保险产品,银行既可以将保险公司提供的标准产品单独销售,也可以将保险产品与银行产品捆绑销售。但这种合作方式创新型不强,没有充分考虑顾客的需求,不能满足消费者在服务产品和销售形式上的多样化需求。同时,银保产品高度同质化,这样保险公司就无法进行差异化竞争,各家保险公司只能通过降低手续费来博得与银行合作的机会,这实际上损害了合作双方的利益。

2、品创新滞后

目前, 我国银行代理销售的保险产品主要有投资分红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家庭财产保险和抵押贷款保险等产品类型。其中, 投资分红类保险的保费收入占银行保险总保费收入的绝大部分。由于人员素质、技术支持等保险公司风险控制方面的问题, 我国尚未开办国外银行保险较为流行的年金保险以及与银行业务相结合的各种保险产品。虽然投资分红类保险在近两年资本市场低迷、银行利率下调的背景下一支独秀, 但由于银行对销售投资分红类产品的矛盾心理以及未来资本市场和银行利率变化的不可预知性, 此业务能否继续维持和发展还存在很大的变数。

3、利润空间有限

银行保险对保险公司最重要的吸引力莫过于迅速提高保费收入和降低保险产品的销售成本和管理成本。然而现实情况却是, 为了争夺银行有限的网点资源尤其是优质网点资源, 有的保险公司除了充分运用保监会规定的手续费限额以外, 还向主管银行保险的相关领导进行了不少感情乃至金钱投资。保险公司间的激烈竞争给银行保险业务的手续费造成了以下的尴尬局面: 保险公司付出了较高的佣金费用, 使银行保险业务的利润下降;银行代理销售保险产品的员工只能按照银行一般中间业务的规定获得报酬, 展业积极性不高;银行和保险公司的部分领导攫取了原本应该属于保险公司的正常利润, 产生了新的“腐败黑洞”。

4、技术水平低下

目前, 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电脑联网程度很低, 电子化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机型和软件规格不统一, 给银行保险的客户带来了诸多不便。在投保方面,基本上依赖于手工操作, 电子化程度很低;投保、核保和保单传递的程序繁多, 周期较长;承保质量没有保证, 管理上存在漏洞。在售后服务方面, 客户既无法得到银行员工足够的指导和帮助, 也难以享受便捷明了的保单状态查询、保单贷款、保单更改及理赔申请的提交等服务。

(二)银保服务滞后

1、客户的购买习惯

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起步较晚, 我国老百姓对各种金融产品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在购买金融产品时还没有形成在“金融超市”进行“一站式购买”的习惯, 这无疑制约了银行保险的发展。

2、客户的安全和保密需要

在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过程中, 某些银行员工无视金融纪律, 擅自获取并对外透露银行客户的存款余额状况, 引起客户的不安和不满, 对银行保险的发展有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三)银保合作粗放型增长

1、银保合作利润丰厚,银行竞争激烈

对于银行来说,保险产品的销售属于他们的中间业务。一直以来,由于我国大多数银行一直轻视中间业务,甚至认为代理业务挤占了银行自身的客户资源,中间业务收入仅占整体营收的10%以下。但是保险产品却是一个例外。有关人士表示由于目前各大银行存款充裕,在巨大的存贷差压力下,银行不得不转而重视中间业务收入,而保险市场本身有着一定的季节性,一般来说,每年一季度、四季度保险产品销售情况往往比二三季度好,赶上了保险旺季,银行代理保险业务自然“水涨船高”。而这也直接导致了各大银行间的保险产品竞争进入白热化,由银行主导的银保市场环境越来越明显,同质化的银保产品使得各家公司只能通过手续费竞争稀缺的银行资源,有可能进一步导致银行间的恶性竞争。

2、销售和售后的分离暴露缺陷

在银行代理保险中,银行机构只负责销售,售后跟踪则由保险公司负责。正是因为销售与售后分离,误导销售的情况屡有发生,以致保险纠纷不断。此外,由于银行和保险公司分别隶属于不同的监管部门,在处理银行代理保险纠纷时,往往会出现责任无法

明确的难题。

3、保险过度“搭车”银行易受限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搭上银行这个“黄金搭档”也许是他们期待很久的事。毕竟银行有着他们没有的优势,包括网点多,信誉高等。然而,有保险专家指出,保费收入近四成来自银保,如此高的占比,对保险公司自身发展而言,也不能不说是一种牵绊和制约。毕竟,对于由银行机构销售的保险产品,保险公司其实没有十足的自主控制能力。因此,保险公司对银行渠道的依赖性越大,潜在危机也可能越大。

(四)政策监管缺失

许多国家银行保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明确或者默许的支持态度,甚至积极介入其合并与经营过程。而我国并没有出台十分明确的政策鼓励银行保险业的发展,主要是由于目前我国银行业自身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重组任务艰巨,其自我控制能力弱,没有形成真正的硬约束,而保险公司的发展较晚,同时面临着“利差损”等问题,如果贸然的发展银行保险,则有可能使二者的风险互相传染,不仅不能发挥混业的优势,反而会聚集放大风险,引起金融业的不稳。因此,我国并没有明确支持银行保险业的发展,只是允许银行代理销售保险。

三、中国银行保险发展的模式选择

中国银行保险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上述问题虽然各有其具体原因,但在一定程度上又都与目前所采取的初级经营模式有关。按照银行和保险融合程度的不同,银行保险的经营模式可以划分为分销协议、战略联盟、合资企业和金融集团四种。在金融业严格分业经营的制度安排下,国内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合作中还不涉及资本的融合,银行保险的经营还停留在分销协议和战略联盟这些相对初级的模式上。

(一)资本融合模式

目前,依据中国金融业三部基本法规《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和《证券法》的规定,银行业、保险业与证券业之间必须实施分业经营,不能从事交叉业务,也不得设立非本行业的附属机构。《商业银行法》第43条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证券法》第6条规定,“证券业和银行业、信托业、保险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证券公司与银行、信托、保险业务机构分别设立”。《保险法》也规定,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仅限于寿险业和财产保险业务;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仅限于在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不允许直接投资于企业股票,更不允许投资于商业银行。

然而,在实践中,金融集团的存在已经既成事实。在它们当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当属以保险公司为主体的金融控股集团中国平安。目前,平安已经形成了以保险为主,融银行、证券、信托、投资和海外业务为一体的紧密型金融控股集团的架构。

实际上,中国《商业银行法》第43条“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已经为中国金融业的混业经营预留了政策空间;2006年6月下发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稳步推进保险公司综合经营试点,探索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的合作,提供多元化和综合性的金融保险服务”,“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保险资金参股商业银行”。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日前也指出,“鼓励、支持和引导国有大中型企业及各类社会资金投资保险业,探索和研究银行、邮政投资保险业,不断为保险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些政策法规限制的放宽,使得未来中国银行保险的资本融合成为可能。

从国际经验来看,在银行保险的四种经营模式中,合资企业和金融集团是较为高级的、涉及资本融合的两种模式,也是银行保险较为发达的国家通常采用的模式。针对目前银行保险经营中暴露的诸多问题,国内银行代理业务的发展亟需模式和机制上的突破,寿险公司和银行也正在积极探索银行保险合作的新模式。

通过资本、股权等形成相互渗透或是建立合资企业即专业的银行保险公司,正好符合上述形势的需要。这样做,可以从机制角度解决银行与寿险公司的利益共享,避免银行代理业务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实现银行代理向成熟的银行保险制度转变,有助于增强和扩大保险业的实力和影响。

采取金融集团模式则是中国银行保险资本融合的另一个可行选择。从中国金融业的现状来看,借鉴美国金融业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的经验,实行金融控股集团制是较为稳妥的选择。2006年6月下发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支持具备条件的保险公司通过重组、并购等方式,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保险控股(集团)公司”。

在国内寿险公司和银行积极探索银行保险业务的同时,中国保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在规范银行保险的发展方面也做出了很多努力。例如,2003年4月,中国保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银行代理人身保险业业务管理的通知》,要求保险公司与银行力口强信息沟通和合作,加强寿险业产品的宣传和信息披露管理,客观公正地宣传银行代理寿险业产品,不把保险产品作为储蓄产品介绍,不夸大或变相夸大保险合同利益。2006年,中国保监会和银监会又联合下发了《关于规范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的通知》,从加强代理机构资格管理、加强代理业务内部管理、规范手续费管理、规范销售人员资格管理、规范产品销售、加强监督检查、加强行业内外沟通与交流等七个方面对银行代理保险业务提出了监管要求。

与此同时,行业自律方面也有了新的进展。2006年9月,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牵头制定,中国人寿、中国人保、平安保险等60家保险公司签署的《银行、邮政代理保险业务自律公约》面世。《自律公约》从销售人员资格管理、手续费支付方式、手续费

比例等方面进行了规范,旨在维护银行、邮政代理保险市场的正常秩序,制止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邮政储汇局、信用社合作过程中的不正当市场竞争行为,防止商业贿赂,促进银行保险业务持续和健康发展。

但是,以上这些监管规定的出台,仍是以中国银行保险采取较为初级的经营模式为背景的。而银行保险一旦涉及资本融合,将产生比分销协议、战略联盟模式下复杂得多的风险,这必然会给监管机构带来许多新的挑战,如产品的界定问题、监管套利问题、消费者利益保护问题,等等。如何进一步加强银行和保险监管机构之间的沟通配合,逐步将已经建立的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升级为一种正式的监管制度安排,实现双方共享监管信息,建立分业监管的协调机制,避免监管交叉和监管真空的出现,是监管机构在引导和规范银行保险未来发展时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协议合作模式

显然,我国保险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已逐步认识到我国银行保险发展中的种种问题,并积极思考和尝试各种应对之策。根据我国金融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和发展趋势, 我国的银行保险在不同的时期应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从而求得更为快速的发展。从短期来看,将银保合作由松散的协议合作方式推向更为紧密的协议合作方式是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现实选择。

在短期内,我国银行、保险分业经营的严格限制不可能被轻易取消, 因此,合资公司和金融集团形式的银行保险不具备产生的前提条件。而建立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紧密的协议合作方式,不仅可以较好的解决目前银行保险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为以后银行保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可以通过以下协议使双方的合作更趋紧密和深入:首先,商业银行总行和保险总公司可以签署排他性的交叉代理销售协议。在这样的协议下,银行的所有网点只能代理销售合作方保险公司的产品,而自身产品的代理销售也只能交给合作方保险公司;对保险公司同样如此。当然,鉴于目前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实际情况,这种“一对一”的合作协议可以在合作双方经营区域范围内分阶段逐步实现。其次,保险公司应将合作方银行作为主办行,将保险公司所有分支机构的资金清算和结算统一委托对方处理。这样,不仅可以有力地保障合作方银行的利益,也同样有利于保险公司实行银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提高资金效益, 防范资金风险。第三,合作双方共同投资建立银行保险部, 共同开展人员培训,加快实现电脑联网和提高电子化管理水平。从长期来看,银行保险深层次的发展离不开银保之间股权利益的结合。至于未来我国银行保险究竟采用哪种具体形式,则既取决于我国金融分业监管的发展情况,也受制于银行、保险公司乃至其他经济主体的经济实力之间的相互比较以及与此相关的其他各种因素。

参考文献

1.陈亚男: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及思考,载《时代金融》,2008年11期。2.朱迪:我国银行保险现状与发展, 载《经济与法》,2010年09期。

3.崔勇: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制度因素实证分析,载《应用研究》2010年04期。4.魏华林,杨霞:银行保险的中国实践:发展历程与前景预测,载《金融论坛》,2008年07。

5.袁成:论我国银行保险模式的选择,载《证券与保险》,2010年02期。6.冯祥英:对我国银行保险业发展现状的思考,载《财政研究》,2009年08期。7.赵金山,钟金平:我国银保合作现状与改进建议,载《海南金融》,2010年12期。8.杨旭东:浅析银保合作的相关问题对策,载《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年07期。

9.陈健:浅谈中国银保合作面临的挑战和前景,载《现代经济》,2009年04期。10.李文华,混业背景下银保合作模式,载《中国城乡金融报》,2009年4月。11.Bank of Italy.The Italian Financial System:Trends and Perspectives [R].Paper Prepared for the G-20 Project《Globalization:The Role of Institution Building in the Financial Sector》,2010年10月。

12.Swiss Re.Bancassurance developments in Asia-shifting into a higher gear[J].Sigma,2009年07月。

第五篇:引导基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运行模式研究

引导基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运行模式研究

【摘要】:“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与升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战略性新兴产业通常是高新技术产业,根据产业的发展规律,高新技术产业的组织形式是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从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来看,目前我国仍然存在体制不健全的问题。当高新技术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的新兴产业处在成长期时,却很难获得各方面的资金支持,而能获得资金支持的基本上都是处于成熟期或者是已经做大做强的企业。海外先进经验已充分证明,创业投资就是一种良好的高新技术成果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支持体系。通过为创业企业提供管理服务和资本支持,创业投资日益成为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强大引擎,以此来推动一国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我国创业投资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但从发展现状来看,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发展速度缓慢。与美国、以色列、澳大利亚等创业投资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创业投资机构的数量、投资规模以及被投资中小企业数量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距。由于创业投资是一种风险较高、成功率较低以及信息高度不对称的投资活动,因此投资者对其往往是望而生畏,而单纯依靠市场来对创业资本进行配置通常又会出现“市场失灵”的问题。当前,我国创业投资呈现出所谓的“红苹果”效应,即创业投资主要集中在处于成长期或成熟期的创业企业。这就使得处于种子期、初创期的创业企业通常得不到创业资本的支持,从而阻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而在创业

投资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一般都通过设立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来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参股设立各种创投子基金,以此来促进创业资本的形成,并引导私人部门投资者投向种子期、初创期的企业。因此,借鉴海外创业基金经验,对我国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运行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技术、产业发展等存在不确定性,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因此,单靠传统的债权融资手段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而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正是新经济时代出现的一种新的融资方式。本文以引导基金如何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切入点展开论述,全文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2章和第3章,主要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创业资本的形成、私募股权融资的分类、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概念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需求与融资供给,为后文对政府引导基金进行大量的图表和案例分析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包括第4、5、6、7章,在借鉴国外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模式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我国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发展必要性、政策环境、发展历程及试点简况,并对我国地方政府引导基金的四大模式进行了探索,为后文政府引导基金的运行模式选择提供了经验总结,最后有针对性地从法律法规层次和政策制度层面两个角度,对引导基金如何更好地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建议。【关键词】: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战略性新兴产业运行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832.48;F276.44 【目录】:摘要6-8Abstract8-121引言12-151.1研究背景12-131.2研究目的及意义131.3研究内容13-141.4研究的创新与不足14-152创业资本、私募股权融资与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15-202.1创业资本的涵义、运行环节及功能15-162.1.1创业资本的概念15-162.1.2创业资本的运行环节及其功能162.2私募股权融资定义、分类及特点16-172.3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概述17-202.3.1政府引导基金的含义172.3.2政府引导基金的主要特征17-182.3.3引导基金的优势与劣势182.3.4政府引导基金的效应分析18-203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需求与融资供给20-283.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与发展障碍20-233.1.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含义、特征及时代背景20-213.1.2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21-223.1.3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障碍22-233.2VC/PE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23-243.3VC/PE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投资统计24-284国外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运行模式与经验借鉴28-334.1国外政府引导基金的经典支持模式28-314.1.1美国小企业投资公司(SBIC)计划28-294.1.2以色列YOZMA计划294.1.3澳大利亚创新投资基金计划(IIF)29-314.2借鉴意义31-334.2.1政府设立创投引导基金的国际经验31-324.2.2国有创业资本的制度选择32-335我国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运行机制与模式探索33-445.1我国大力发展政府引导基金的必要性33-345.2国内政府引导基金形成的政策环境34-355.3我国政府

引导基金的发展历程35-395.4政府引导基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试点简况39-405.4.1北京大胆创新股权投资基金新模式39-405.4.2天津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发展405.4.3上海首批新兴产业创投基金数量居全国首位405.4.4广东拟设多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405.5地方政府引导基金的模式探索40-445.5.1深圳模式415.5.2上海模式41-425.5.3天津模式425.5.4江苏模式425.5.5上述模式的各自特点42-446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运行模式选择44-516.1政府引导基金的设置44-466.1.1设立主体与程序446.1.2资金来源与规模44-456.1.3存续期的设置45-466.2引导基金成功运行的原理和关键条件466.3引导基金的投资策略与管理模式46-476.3.1政府引导基金的投资策略46-476.3.2政府引导基金管理模式的选择476.4引导基金的运行模式及我国的现实选择47-516.4.1引导基金的主要运行模式47-496.4.2我国政府引导基金的运行模式选择49-517相关的政策建议51-567.1法律法规层次51-537.2政策制度层面53-56结论56-57参考文献57-61致谢61-6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2-63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下载科技保险及其运行模式的控索研究经济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技保险及其运行模式的控索研究经济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