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实践能力为基础的电子教学分析论文
摘要:电子技术专业是一项以实践为基础的专业。因此,在该专业教学中应将实践能力作为教学重点。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为学生工作所需职业能力奠定基础,实现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本文就如何以实践能力为基础开展电子教学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实践能力 电子教学 职业需求
现代电子科技的发展使得其在各个行业、领域内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了培养电子专业技术人才、促进电子科技的应用,我国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中电子技术人才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针对电子技术专业实践需求,以实践能力为基础开展电子专业教学工作。通过这样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为我国培养更多的、具有实践能力与实际问题处理能力的电子专业技术人才。
一、以电子专业的职业需求的分析为指引进行教学目标的确定
为了落实现代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电子专业技术教学中应对其职业发展需求进行分析。以职业需求为中心确定教学目标,实现电子专业技术教学目的。现代电子专业技术教学中应加强对电子专业技术学生毕业后从事工作的调查与分析。以职业需求为基础明确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学生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对电子专业职业需求的调查与分析,确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内容,为学生职业发展奠定基础、为现代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内容的科学设计奠定基础。
二、以实践能力为基础的电子教学分析
(一)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促进电子专业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针对电子专业实践能力需求,现代电子专业教学中应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牢固树立电子专业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意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开展电子专业教学,进而实现电子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实现学生职业所需能力的培养。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教师要加强对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同时还要求学生也提高对实践能力的认识。以教学工作的开展为基础、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主动性为关键实现电子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以理论知识强化为基础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理论知识是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是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在现代电子专业教学中,专业教师应加强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以理论基础知识结构的完善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通过日常教学中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构建完善的基础知识理论体系。并以基础知识理论体系为指导进行实践教学活动。以这样的方式使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能够以专业知识指导实践活动,进而提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注重实践教学方式的运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电子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中,教师还要注重实践教学方式的运用。通过科学的选择实践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加深理论知识理解、培养实践动手能力。根据学生理论知识学习进度科学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以理论知识理解为基础、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开展实践教学。同时,还要注重教学方式的选择。以基础性试验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以验证性试验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以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电子技术综合运用能力、以开放性综合实验实现学生实践思考能力的培养。通过具有针对性的实践能力培养使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实践能力,促进电子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应根据教学进度进行基础实验的设计。通过基础实验教学的开展培养学生基础实验技能与良好的操作习惯,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针对电子类专业教学需求强化验证性实验操作过程的教学。在验证性实验教学中注重学生基础操作能力与操作技能的提供,以验证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技能,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在上述两项实验教学有效开展的前提下,还需要加强综合性实验以及开放性综合实验的教学。以综合性实验及开放性综合实验培养学生综合实践技能,并指导学生将基础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实现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
三、以校企合作方式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电子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为了培养学生职业所需时间能力,还要加强校企合作方式的实践教学。通过与相关企业的沟通,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并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了解专业相关企业对自身实践能力的需求、实践学生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实习活动中检验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存在的不足,为完善学生理论知识结构与实践能力奠定基础。通过校企合作实习教学的实践能力培养方式加强学生实际工作的实践,培养学生企业所需的实践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电子专业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是教学工作的重点、是学生职业发展的关键。现代电子专业教学中应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基础开展理论教学与专业技术教学。通过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职业发展奠定基础,促进我国电子专业技术实践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超.电子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J].电气自动化,2011,6
[2]陈伟.电子电气专业学生实验教学的探讨[J].电工电子基础,2010,11
第二篇: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德育课实践教学论文
论文摘要:德育课应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现实,实践来增强育人功能,使学生亲身体验或感受到德育课对于自己今后的成才、就业和前途的重要的意义。从而提高学生接受德育的自觉性。
论文关键词:教学困境;学生状态;就业导向
毋庸讳言,现在大学生的思想普遍比较混杂、道德意识薄弱和是非辨别力较差,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德育课被淡化、弱化或形同虚设或名存实亡,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笔者认为,应以就业为导向来解决学生的德育贫饥问题。不少学生对德育课不太感兴趣。不少学生为了就业盲目搜寻充填头脑的“养分”,将一些西方庸俗的自由主义、金钱主义或享乐主义当成新潮时髦来吸吮.不知道哪些是对自己今后有用的“养分”。这是对就业市场需求状况的无知造成的。众所周知,任何国家机构、企业公司或社会团体都有自己的用人规则。社会固然需要会做事的人,但其前提是他必须学会做人。许多中外企业都认为,一个无政治头脑,不能明辨大是大非的人,也不可能会明辨企业事务的是非;一个连国家基本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都不想知道。国家的基本的方针政策都不想了解.对社会事务毫不关心的人,也不可能会关心所在的单位的事业,他能否对本单位尽职尽责值得怀疑。不少企业管理者认为,一个政策盲、政治盲、道德盲、社会盲,只会考虑自己利益得失者,充其量只能在监管下利用其技能所长,而不能重用。过去。我们在德育课教学手段、途径、方式的改革过程中虽然注重推陈出新.但却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社会就业市场真实信息的传输。由于学生对德育课的偏见或误识,他们一般是抱着学技能的目的入校的.希望毕业后能够顺利地找到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因此.我们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请有关企事业单位管理者讲述对员工的品德要求;结合学生的专业实习让其了解社会对自己的期望和企事业单位的用人要求等.使学生意识到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懂得了如何做人。才能成为社会或单位所欢迎的人。所以德育课应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思想道德理念教育,增强他们学习德育理论的兴趣、热情和自觉性。
应以就业为导向来解决学生的技能残缺问题。德育的关键是要围绕学生的技能学习展开。国际劳工组织的技能开发专家将职业技术能力概括为三个方面:情感技能(Affective),认知技能(Cognitive),动作技能(Psy—chomotor)。其中.情感技能主要是指职业技能工作者在完成某项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所具有的情感与态度.包括思想意识、职业道德、安全观念等内容。实际上这三种技能是综合发挥作用的.情感技能在职业技术能力中起着思想牵引性、意志力或协同力等作用。以往不少学生以为只要能够掌握动手操作技能就行了.而对情感技能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学生经常把德育课与动作技能对立起来,认为德育内容虚而无用,操作技能才是现实而有用的,致使原本对学生非常有用的德育失去了感染力。为使学生认识情感技能的重要性,我们注重以就业为导向,一是采取案例教学让学生思考有的人为何动作技能比他人更好,但工作效绩却不如他人;有的技能高手为何会被解聘淘汰:还有的人为何会成为社会的罪人等,引导学生认识到情感技能的重要作用;二是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到就业市场去见习.学生被许多单位提出的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兢兢业业、品德高尚等用人条件所触动;三是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认识到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员工光有动作技能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基本的分析、思考或辨别优劣、美丑、是非的能力,懂得做人的道理。社会实践使学生明白情感技能必须在平时学习、生活和各项活动中逐渐养成。因此.根据学生希望在实践活动中锻炼提高情感技能的要求.我们将课堂教学内容顺势延伸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之中;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或活动之中:渗透于专业实习实践之中。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供条件,不少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将理论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技能.运用、反映或体现于日常的学习、生活或活动之中。事实表明.以就业为导向.引导学生认学习和掌握德育理论,有利于培养自己与就业关系密切的情感技能,并推动他们认真地去领会、运用和践行这些理论。
以就业为导向来解决学生创业意识问题。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弱点就是自强、自主、自立观念不强.创新思想欠缺.创业意识淡薄。改革开拓创新和艰苦创业是德育课必须反复强调的观点.但以往教师主要是从理论上讲如何重要,举例也大多是介绍名人、企业、国家的创新或创业,学生听后感觉“离我太远”。要使学生树立创新观念增强创业意识,以就业为导向必须让学生明白社会上各个部门、行业或领域中最缺乏的是什么样的人。对此。我们一是通过理论教学让学生清楚国家所提倡的建立创新型国家或建立创新型社会的重要意义,启发学生应努力培养自己的就业观念和就业能力;二是通过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了解社会,明白企业最欢迎的人就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并了解个体创业的方法、途径或步骤等;三是以就业为引线。让学生在专业实践中培养创业意识。创业意识的培养与学生的专业实践相联系才有意义。我们要求在实习前,德育课教师与各专业教师一起布置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依据专业或依托家庭等进行创新创业的实践项目。在实践中培养自力更生和创新创业精神。让学生在就业的压力下磨炼创业意志。体验创业的艰辛和提高创业的能力。
总之,在新形势下如何通过学生最敏感、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就业问题来吸引学生。不断与时俱进地改进德育课教学,使德育教学从经院殿堂中解脱出来,从单纯灌输方式中摆脱出来。将理论与社会用人的实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就会使德育课从“要你学”转变为“我要学”。教学就会充满朝气、生机和活力,在培养合格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型技能型人才中充分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第三篇: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的教学组织形式
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活动的结构方式,即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应如何组织,教学的时间、空间应怎样有效地加以控制和利用的问题。课堂教学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阵地。
课堂教学具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无法取代的优点,如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虽然课堂教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但在长期教学实践中表现出难以克服的缺点,如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的具体形式大致有三种,一是全班上课,二是班内分组教学,三是班内个别教学。
1、全班上课。
其主要特点是:(1)教师同时面对全班学生施教,又使学生所有的反应再反馈给自己。(2)以教师系统讲授为主,辅之以其他各种有效的方法向学生呈现教材。(3)教师的讲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信息来源,但学生在课堂上可与教师、同学进行多向交流;(4)教师可用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学生并使他们产生相应的反应。
2、班内分组教学。
班内分组教学,指根据教学或学习的各种需要,把全班学生再细分成若干人数较少的小组,教师根据各小组的共同特点分别与各小组接触,进行教学或布置他们共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其主要特点是:(1)在全班上课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学习活动,班级依然保留。(2)小组不是永久性的,而是临时性的,主要为具体的教学活动而组建。(3)各小组的人员也不固定,小组规模的大小要视学生的发展阶段、班级人数、学科的不同、所布置的课题和作业的类型及其量的不同具体地决定,小组的人数,一般幅度可在2——10名之内。但这种组织形式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一是分组的科学依据,二是有足够的教师配备。
3、班内个别教学。
这是在课堂情境中进行符合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主要由学生个人与适合个别学习的教学材料发生接触,并辅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直接接触。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中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水平,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人们对老师的评价往往与这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密切联系在一起。那么,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呢?从发展性教育的角度出发,好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目标:
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 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研究中,大多数人都认识到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在判定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上具有重要作用,主要包括:基础目标,指国家颁布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所明确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基本学习能力和相应的思想品德;提高目标,主要表现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主体性是学生作为认识、实践和自身发展主体的本质属性,是全面发展的学生的根本特征;体验目标,好的课堂教学注重通过教师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让各个 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创造或成功的心理体验,感受到课堂生活的乐趣和愉悦。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教师必须善于驾驭教材,从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目标出发,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主要表现为:教师正确理解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确定重点和难点,精选具有基础性、范例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知识,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学科基本。教学内容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重视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体现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融合。关注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
现代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强调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
(四)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学能力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教学基本功。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没有较强的基本教学能力,即使教学目标确定得再合理。教学内容再科学,教学手段再先进,也无法产生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教师较强的教学能力也是好的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教师的教学能力表现在:1.课堂驾驭能力
能较好地对课堂教学进行组织、管理和监控,根据课堂上不同的情况调节课堂教学节奏,教学容量适当,教学结构清楚,时间安排合理,课堂应变能力强。2.实践操作能力
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演示实验以及教具的运用适时适度,且操作规范熟练。3.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语言规范、精练、简明、生动;板书板画设计合理,字体规范。以上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好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好的课堂教学必须体现以主体教育思想为核心、适应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要求的现代教学观,包括:第一,现代教学的课程观。现代课堂教学提倡全人教育课程,倡导知识、能力、道德和人格的和谐发展,即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由知识论转向主体教育论,强调课程设计的结构化,课程形式的多样化、个性化和综合化,课程内容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第二,现代教学的知识现。现代课堂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从多渠道获得稳定与不稳定、静止与变化的知识,同时要培养学生强的适应能力,强调学生在致知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三,现代教学的学生观。现代课堂教学视学生为不可替代的学习主体,将每个学生都看成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发展主体,理解尊重学生,平等地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第四,现代教学的质量观。现代教学不仅强调教师的教,更强调学生的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取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收集、处理、运用情报信息的能力,获取和发展新知识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
第四篇:构建以人防为基础
构建以人防为基础“四防”一体化的安全防范体系确保实现监狱安全稳定
随着监狱法制化,规范化建设的推进,监狱工作“首要标准”的提出和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改造罪犯的必然要求,都需要我们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和确保实现监狱安全稳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监狱应有的贡献。基于此,我认为实现监狱安全稳定就必须要建立起一个以人防为基础,物防、技防、联防互为补充行之有效的科学的安全防范体系,对罪犯的学习、生活、劳动,三大现场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和科学化管理,才能确保实现监狱的安全稳定。
首先,就防范手段而言,安全防范包括人力防范、实体(物)防范和技术防范三个范畴,“联防”只是人防、物防、技防“三防”范畴的衍生。其中人力防范和实体防范是古已有之的传统防范手段,它们是安全防范的基础,尤其是“人防”更是基础之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其他所有的防范措施都会功亏一篑流于形式。发生在内蒙呼市二监的罪犯脱逃案例就是一个例证。人防建设要加强监狱民警,特别是一线管理民警的安全稳定思想意识教育和履职责任心,增强忧患意识和敌情意识。有怎样的思想意识,就有怎样的行为结果。对监狱安全稳定工作重 1 要性的认识和履职责任心的加强是做好安全防范工作的前提。所以,监狱必须首先要解决民警的思想认识问题,使大家明白监狱各项工作,必须以安全稳定为前提,加强工作责任心,只有这样实现监狱安全稳定才会有思想基础和行为保障。人防建设,要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加强人防力量优化警力部。监狱要结合自己警力的情况,合理科学地对各个管理环节的人防措施进行严密地部署,做到不疏死角,不留漏洞。特别是对细节管理上要进一步慎密化,要加强日常检查、督察、巡查“三查”工作。对干警严格要求、严肃纪律、严格奖惩。保障各项防控措施充分有效的发挥防控作用。
第二,在人防的基础上加强物防建设,进一步确保实现监狱的安全稳定。物防可以说是监狱原始雏形的时候就已具备的形态。所谓“囹圄”即为此义。物防的主要作用在于推迟危险的发生,为“反应”提供足够的时间。现代意义的物防已不应是单纯物质屏障的被动防范,而应是越来越多的采用高科技地手段,一方面使实体屏障被破坏的可能性变小,增大延迟时间;另一方面也使实体屏障本身增加探测和反应的功能。现代监狱的物防建设功能更应完备,布局更应合理。我们需要紧紧抓住当前监狱布局调整的机会,加强物防建设使之更加适应当前新形势下监狱改造罪犯的需要。目前,我省大部分监狱物防建设只仅仅停留在围墙、电网、岗楼的原始防控层面上。监狱物防建设 之功能、布局和科技含量都存在着先天性的不足,需要下大力气投入资金加以解决,要进一步强化外围控制、通信、报警、照明、监控等配套设施,筑牢物防屏障,从人的生理极限和心理极限上彻底打消罪犯脱逃和其他重新违法犯罪的念头。并加强警务装备,配好配齐单警执勤装备,使物防建设更加适应当前形势下改造罪犯的需要。
第三,当前,随着监狱规范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监狱的信息化建设成为监狱改革与发展的又一课题,其中涉及到监管安全的技防问题更是不容延宕。技术防范手段是对人力防范和实体防范在技术手段上的补充和加强。它要融入人防和物防之中,使人防和物防在探测、延迟、反应三个基本要素中不断增加高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探测能力、延迟能力和反应能力,使防范手段真正起到作用,达到预期的防控目的。但长期以来,由于监狱经济不景气,国家经费保障不到位等原因,技防建设在一些监狱几乎是一片空白。监狱为确保实现安全与稳定,搞“人海”战术、“疲劳”战术是唯一的防范措施,成为监狱的无奈之举。严防死守往往使干警身心俱疲,精力严重不足。加强技防建设应该逐步过渡到以技防、物防为重要手段和载体,向科技要警力的安全防范模式。
近年来随着押犯构成的日趋复杂化,罪犯改造思想的隐蔽性、伪装性愈来愈强,呈现在管理民警视野中的东西的真实性 大打折扣,而技防措施能够有效监控罪犯日常言行举止,发现罪犯有可能违法犯罪的蛛丝马迹。有计划、有重点的加强技防建设,完善监控、报警、门禁、安检等系统建设,对车流、人流、物流进行科学控制检测,关押点周界实现监控报警全覆盖;电网实现数字化,监区的楼层过道,罪犯的生活、学习、劳动三大现场以及监狱大门、会见场所等都进行有效的技防监控,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更加注重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科技强警、科技创安水平,加强监狱安全防范,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安全因素以实现监狱安全稳定。
第四,联防是监狱实现安全稳定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工作的延伸内容,是被实践所证明的一项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建立协调统一、步调一致高效的联防机制,需要进一步抓好与驻监武警部队的“三共”活动,抓好监狱和武警部队的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加强沟通联系,实现信息互通,建立责任明确、衔接紧密、协同有效、警力配置科学的联防机制;抓好与当地公安机关、周边企事业单位和村委会、街道办、社区的联动、联防和应急协同工作,加强实战演练提高联防的协调实战能力,进一步提升监狱安全防范水平。
第五、在建立健全以上防范措施的基础上,还需要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应急处置机制,确保监狱在发生突发事件,包括自然灾害时,能够及时启动应急处置机制,有效应对和妥善处置突 发事件。这就要求监狱必须按照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高效运转的要求,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要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研判准确、措施果断、协作有力的要求,全面提高监狱处突能力。首先要与时俱进联系实际不断完善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机制。监狱必须从社情、狱情、犯情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各种资源的充分保障与最佳配置,战略、策略层面的决策与执行,控制与协调,以及危机事件的处理与恢复等方面,制定出高效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明确紧急状态下监狱应急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以及各职能部门、各押犯单位必须从时势发展变化的不同情况出发,综合内外因素及时调整更新应急预案。必须从已经发生的突发事件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适时修补应急预案,始终保持应急处置机制的针对性和科学性。组织民警经常性的演练,增强应急灵敏性,全面提高监狱和民警处置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从而确保监狱实现安全稳定。实现监狱安全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而如何确保实现监狱安全稳定是监狱工作的一个永久性课题。监狱要在实际工作中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不断探索,进一步深化、细化现有安全防范体系,进一步加强人防、物防、技防、联防“四防”建设,经一步构建更为科学、完善的监狱安全防范体系,不断加强民警工作责任心强化安全防范意识,建立“思想防线牢固、人防部署严密、物防设施完善、技防手段先进、联防协调统一、应急处置高效”的集管理、防范、控制于一体的应急处置机制,对各类突发事件做到预知、预判、预防、预警和有效处置。监狱的安全稳定必将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努力实现监狱安全稳定长治久远。
第五篇:以岗位工作量为基础的绩效考核实践
以岗位工作量为基础的绩效考核实践
一、“以收入为导向的奖金核算模式”存在的不足
我院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收减支”的奖金核算方案。在当时环境下,达到了提高工作效率、控制医疗成本、增收节支的目的。但存在五项缺陷:一是无法全面反映不同科室及不同医疗服务的技术含量和风险程度;二是以科室为单位,以总收入为统一评价标准,科室间缺乏可比性,不同科室的规模水平、医院投入、技术水平、劳动强度、管理水平、激发潜力等都无法体现;三是科室奖金数与工作量间的相关性较差,难以反映实际工作量水平的变化;四是未以医院发展目标为导向,未建立相关考核体系,体现公益性较差,容易导致医疗费用快速增长,与国家政策相违背;五是成本控制效果不理想。将固定成本作为绩效分配因素意义不大,相反还会打击临床科室的工作积极性。
二、以岗位工作量为基础的绩效考核内涵
以岗位工作量为基础的绩效考核模式是以岗位工作量核算为基础、以质量考核控制为重点、以综合评价为手段的医院绩效考核与奖金分配模式。该考核模式先以岗位工作量为基础计算出应得绩效。然后采用相对价值比率(RBRVS)、平衡计分卡(BSC)、关键业绩指标(KPI)等工具对不同系列进行质量考核控制,计算出实得绩效。最后科室结合科内KPI,进行奖金分配。通过岗位工作量核算、质量考核控制、奖金分配三个绩效考核程序,工作量做加法,工作质量做减法,有效将医院日程管理细节落实在实际工作中,真正体现绩效考核的指挥棒作用、调控作用。
三、实施方法
1.设计原则。总量控制,持续发展;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循序渐进,平稳过渡;分类进行,倾斜一线。
2.主要方法。第一,分组、分科。病区进行分组管理,医师核算到医疗组,门诊医师核算到组或个人,科室主任组织二次考核。第二,医、护分开。将医生护士的绩效分开核算,以解决医护在此方面的分配矛盾。第三,工作数量+工作质量。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数量和工作质量,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第四,推行院科两级核算制。医院到科室由院方制定方案,科室到个人,由各科室根据科内KPI(关键考核指标)考核。第五,科主任调配。科主任有20%调配权。
3.医生考核方法。以个人操作、手术、诊疗数量、占床、病种、新技术开展等岗位工作量为基础,在总量控制的框架下,通过服务项目点数计分,汇总考核绩效。同时结合缺陷管理指标:医疗质量、药品比及材料占比控制、医疗责任过错追究、医德医风及服务投诉。医生亲自操作的项目,按照技术、责任、风险及花费时间的多少给予不同的工作量化赋值,技术、责任、风险要求高的,其赋值就高;以监督、辅助为主的项目,其赋值相对较低;花费时间多者,赋值高,反之则低。
4.医生绩效计算方法。第一,(项目计点绩效-缺陷管理)×80%×质量考核系数,为医疗组绩效。医疗组再按照组长(主诊医师)1.2、副主诊医师1.0、一般医师0.8、转科医师0.5比例,在组内分配。第二,(项目计点绩效-缺陷管理)×20%部分,为科室主任调配额度,由各科室制订出考核办法,在科内进行奖励性考核。第三,质量考核系数由科内制定KPI,进行百分制考核,缺陷管理由院方考核。
5.主任考核。科室主任由院方根据工作量指标、门诊量、住院量、设备资产产值率、收支结余率指标、药比控制、医疗安全、病人满意度、纠纷与投诉等考核内容计分,以科室医师平均绩效的1.0、1.1、1.2、1.3、1.5、1.8、2.0分为七个档,分段考核(科主任兼任医疗组长者,绩效考核为医疗组组长考核和主任考核各执行50%)。
6.设置“两条控制线(红线)”。药比控制线:每超过1%,扣除绩效总额的10%,超过4%,绩效归零。医疗安全线:科室发生重大医疗事故,按照《关于实行医疗责任过错追究的规定》执行。
7.护理考核。按照工作量、工作质量、岗位排班、医德医风及满意度等进行考核。注重按不同时段的岗位设计点数:白班、上夜班、下夜班、辅助班等。工作量:根据普通病人和危重病人确定不同分值。个人分配系数:根据科内KPI确定工作质量系数。公式:个人分配点数=(时段点数+工作量点数)×个人分配系数。
四、取得的效果
1.分组、分科细化专业,调动积极性。绩效改革分科细化了4个专业,专科特色更明显。分组管理使绩效考核到个人和诊疗组,更精细化。而诊疗组长设置,充分调动了中青年骨干的积极性。
2.积极性、创造性得到提升。充分调动了技术骨干的积极性。门诊、住院人次,不同级别手术尤其是三、四级手术数明显增加,先进的新技术不断应用到临床中,医院工作质量得到持续改进提高。
3.工作理念发生变化。通过绩效方案的学习和实施,医护人员以工作量、服务质量和病人满意度为工作重点,医患关系趋向融洽,也体现医院的公益性。
五、存在的不足
第一,考核体系还不完善,管理考核量化指标细化不够,落实不够,在工作质量做减法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第二,由于各科室实际业务和科室管理情况不同,收入差距较多,造成部分不平衡,需要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