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拔苗助长》教学片段及反思
[案例]
生1:老师,古时候真有这样一位农夫吗?他叫什么名字?
师:你说呢?你觉得他叫什么名字合适呢?(学生无意识的一个提问,引起了我的好奇,何不问问大家?)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再读课文,然后结合寓言内容给这位农夫取个名字,好不好?
(学生小组讨论,课堂气氛活跃。一会儿,便陆陆续续地有学生举起了小手。)
生2:老师,我想给这位农夫取名“二傻”。
师:请你说说为什么给他取这么一个傻乎乎的名字?
生2:因为这位农夫一心想让秧苗长高,就把秧苗向上拔,它不知道秧苗离开了泥土**的怀抱就无法生长。我觉得世界上恐怕再也没有第二个人像他这样傻了。
师:你能结合课文内容给农夫取这样一个恰当的名字,真不错!
生3:我给农夫取名“急性子”。因为他很心急,巴不得秧苗快点长高,就跑到田里,把秧苗都往上拔高了一截,结果秧苗全枯死了。
师:是呀!这位农夫太急于求成了,他不懂得植物有它自身的生长发育规律,农夫这样做,帮不了秧苗,反而害了它。
生4:农夫做事一点都不动脑筋,叫他“无脑”吧!
生5:他聪明反被聪明误,那不是“贾聪明”吗?
师:同学们真聪明!拔苗的农夫要是听到大家给他取了这么多既新奇又恰当的名字,一定后悔莫及,今后再也不会做这样的傻事了!
[反思]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对自己预设的教案随时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给学生创造一片发展个性的天空,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有新的感受和体验,时时闪现着创新的火花。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高潮迭起,精彩纷呈。
“我为农夫取个名”这一教学片段,并不是我课前预设的教案。它看似闲笔,实则不然。以学生的疑问为契机,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根据寓言的内容给拔苗的农夫取名。从课堂交流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从寓言内容出发,同时又超越了教材本身,将自己相关的语文经验融入其中。
第二篇:拔苗助长教学反思
《拔苗助长》教学反思
罗 琳
寓言是家喻户晓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勾勒出了古代一个可笑的人物形象,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以前已经学过了寓言,完全可以自己读懂的这篇文章。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给学生学的方法远比硬塞给他们知识有用。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是让学生自学为主,适当从旁引导、梳理。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同桌讨论、自己探索等方法学习本课,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着重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插图,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读懂课文,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懂得这则寓言所蕴含的道理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本课主要的学习目标。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把这节课的学习任务用幻灯片展示,让学生以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自主学习,学完后,还让学生自己表演这个故事。让他们多读、多说、多思考,畅所欲言,给他们展示的平台。
这节课基本上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学生比较积极,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读的不够,朗读是理解课文的最好手段,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心理,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而这节课,我没怎么指导他们朗读。其次,忽略了一小部分学生,有的学生自学能力不够,有些问题还不能自己解决,应该多关注一下他们。再有就是忽略了一些细节,比如生字词是让学生自己解决,没有细致的讲,学生学习能力有差异,可能有些学生对一些字词还不理解。
综观全堂课,优点是:教学设计比较新颖,能吸引学生的成分比较多,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叶澜教授也指出:"只有关注学生的潜在性,才会促使学生实现智慧和才能的发展。"在这里我摒弃了以往教学寓言时,把隐含的寓意用语言向学生描述的做法,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演、去说、去感悟、去体验,让学生的思维尽情地拓展。在轻松、愉悦的表演中、笑声中,他们的潜能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当然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没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是本课教学设计最大的不足。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改进,完善这种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学习的教学模式。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我想说,给学生一个空间,学生就能释放潜在的才能,在课程改革的课堂中,"教教材"只会令课堂产生窒息,"用教材教"才能凸显课堂的生机与活力。我们应抛开一切杂念,全心全意教学,不断寻求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追求一种教学合一的境界。为此,我们应不断努力。
教师是辛苦的,同时教师也是快乐的,我们应做一个快乐的教师。
第三篇:拔苗助长反思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揠苗助长》,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七单元中一篇课文,是则传统寓言。它展现了一个急于求成而揠苗助长的可笑而滑稽的农夫形象,让学生明白做事不能操之过急,违反规律的道理。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如果让他们自己说出来这则寓言故事的道理是比较难的,而且绝大多数孩子懂得其中的道理可是很难用言语来表达,怎样让学生既明理又会表达呢?我是这样设计本科教学的:联系旧知导入--初读了解大意--品读感悟寓意--点明寓意拓展—动画创景复述。整堂课上得较扎实,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一、新旧知识链接,首尾相呼应
课伊始,复习上学期《识字四》的成语导入,通过复习,激活相关旧知识,既有利于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掌握的情况,又可为新知识作好辅垫,使学生更清楚知识的相关性。从而引出寓言的学习。在学完课文后,又再次回到“拔苗助长徒劳无功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一句,更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揠苗助长的理解和感悟。
二、抓词品句炼意,并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
帮助孩子们学好寓言的最好策略是充分利用寓体的形象性,引导儿童在深切的感受中领会寓意。所以本课教学中,利用重点词句让学生充分感受农夫那可笑而又发人深思的形象,如抓“巴望、天天、好像”等品味农夫的“急”,抓“好像”在不同句中的作用体会语言文字的妙用,抓“一棵一棵、一直”体会农夫的“傻”。期间融入“焦”字及给“焦”换偏旁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寓意,又进行字词的积累。同时十分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发散训练,因为寓言故事留有丰富的想像空间,教学课文时,指导学生对感兴趣的地方想象,如:种田人看着 拔高的禾苗,()地想()。教学课文结尾时,引导学生想象儿子看到禾苗枯死会对爸爸说些什么?你会对种田人说写什么?在学生在想像中发表自己对寓言故事的领悟、见解,说出故事所揭示的道理。
三、课内课外链接,使孩子的语文素养更丰厚
学生生活在母语的环境中,寓言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应让学生从小接受熏陶与感染。在学完课文时,我将《揠苗助长》的原文引入,让学生阅读孟子写的原文,明白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古今表达的多样性等等,无不蕴涵着语文教学的文化追求。让学生在学习寓言的过程中感悟这一充满智慧的寓言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悠久历史。对丰厚学生的语文素养,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激趣复述,培养孩子们的表述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容易注重语文基础知识而忽视策略知识教学或注重策略知识教学而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在这节课中我注意两者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尽力做到两者的齐驱并进。在讲故事活动中,我紧紧抓住关键的词句,深刻理解文中农夫的“焦急”心理。课的最后,我创设了说的训练—给《揠苗助长》的无声动画配音,为学生生动的讲述故事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课中还有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
其一,朗读指导不够到位,形式太单一,重点语句读的不够透彻; 其二,生字书写教学过于集中,可适当置于文本教学过程之中,音、形、义相结合。
第四篇:鲸教学片段及反思
研修前,小学语文自主性学习这一概念虽然在我脑海中出现过,也力图在自己的课堂中努力实现,但终究只是美好的愿望,没有理论知识的支持,也只是个人摸索,鲸教学片段及反思。研修后,我对学生自主性学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掌握了一些方法。以下是我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
生1:进食、呼吸。
生2:还有睡觉和生长特点。
师:说得很好,下面我们就小组学习。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鲸的生活习性中的一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研究,如,可以画画、可以朗读、可以表演、可以用表格的形式。学习时一定要注意作者是怎样把鲸的特点写清楚的,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现在我们就开动吧。
学生分组学习,教师巡视。
师:我注意到了同学们在小组中合作得都非常好,分工很明确,而且商量时声音很小,没有影响到其他组。我想研究成果一定不错,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
生3:我们第一小组研究的是鲸的呼吸,我们使用画画的方法学习的,请大家看,这是我们小组画的两幅图(展示给大家看)
师:画得真好,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生3:我们画的是鲸呼吸时的样子。鲸用肺呼吸,隔一定时间必须到海面上呼吸一次。这幅图上的鲸喷出的气形成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它是须鲸。在看这幅图,水柱是倾斜的又粗又矮,这头鲸是齿鲸。
师:不仅画得好,讲解得也非常清楚。同学们看(指两幅图的水柱)像什么呢?
生异口同声:喷泉。
师:作者也是这么说的,特别生动形象。请问第一小组的同学,你们总结出了说明方法吗?
生4:作者把鲸喷出的气形成的水柱,说成公园里的喷泉,用到了比喻的说明方法,教学反思《鲸教学片段及反思》。
师:嗯,很好,还有吗?
生:没有了。
师:别的小组成员有补充的吗?
生5(笑):老师我补充,从他们画的两幅图我就知道,作者还用了比较的方法。
师:你补充的很好,作者用鲸鱼喷出的气形成的水柱加以比较,这样来区分须鲸和齿鲸。哪个小组再来汇报?
生6:老师我们第三小组学习的是鲸睡觉的一部分。我们也是利用图画。(出示图)大家看,鲸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聚在一起,头朝里,尾巴向外,围成一圈,静静的浮在海面上。
师:大家看这些围在一起睡觉的鲸像什么?
生7:像一朵盛开的莲花。
生8:像漂浮在海面的一个小岛。
师:鲸鱼这种睡姿是为了什么呢?
生9:保护自己。
师:可见鲸鱼非常——
生(齐):聪明。
师:真棒,都知道老师在想什么了。
生10:我们小组学习的是鲸鱼进食的部分,我们是用表演的方法。
师:请你们来表演吧。
生表演:几个同学围住一个同学做撕咬状表演齿鲸吃大鱼和海兽。一个同学表演须鲸吃小鱼的动作。
师:你们表演得很到位。能说一说用到了那些说明方法吗?
生10:“鲸的身子这么大?它们吃什么呢?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齿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用了设问的方法,告诉我们鲸鱼吃什么?“有一种号称‘海中之虎’的虎鲸,常常好几十头结成一群,围住一头三十多吨重的长须鲸,几个小时就能把它吃光。”用了举例子的方法,告诉我们虎鲸食量大,很凶猛。还用了列数字的方法。
师:你们组学得真仔细。哪一组学的是鲸鱼的生长特点。
生10:我们组,我们用朗读的方法。
师:请吧。
生大声朗读。
师:读得声情并茂,说一说,你们的成果。
生10:我们组觉得鲸鱼很大,生长得速度很快,而且寿命很长。
师:说证据。
生10:作者是用列数字的方法告诉我们的。“长须鲸刚生下来就有十多米长,七千公斤重,一天能长三十公斤到五十公斤,两三年就可以长成大鲸。”作者还告诉我们鲸鱼是胎生的。
师:同学们还有补充的吗?
师:同学们真会学习,听了你们的汇报,老师知道你们对鲸这种庞大的动物已经有了全面的了解。可是据我所知,鲸鱼家族中的成员数量急剧减少,有的濒临灭绝,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
反思:在学习鲸鱼的生活习性时,我让学生分组自主选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们按自己的选择去读书、思考、感悟,获得个人的读书体验,整堂课都充满了欢快的气氛。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们集思广益,有了更多的收获。
我们班共 33 名学生,分成 6 个小组,2 组学生选择学习鲸睡觉,3 组学生选择学习鲸呼吸,1 组学生选择了学习鲸进食,学生们选择的学习方法惊人的一致,学习鲸鱼睡觉和呼吸的学生都是选择画画的形式,可见学生的思维方式是一样的。遗憾的是没有小组选择学习鲸的生长特点,可能是选这一段不太好发挥。巡视时,我发现了这一点,和一个小组商量,能不能改变一下自己组的选择,因为如果同学们都选择一样的知识学习,就没有新意了,也不能体现自己小组的能力,所以挑战一下自己,选别人没有选择的,他们都表示同意。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时,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他们的选择大部分会一样,而对于遗留下的他们没有选择的内容该如何处理才更好呢?
第五篇:《猫》教学片段及反思
《猫》教学片段及反思
教学片段: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反复读文,勾出感兴趣的句段,圈出关键词,还要看这部分是不是引起了你的共鸣,勾起了你的点滴回忆,是否与你心目中的小猫形象一致,把你的感受简单写一写。
学生稍作准备后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师:谁愿意先把自己有感而发的句段读给大家听,把你的感受讲给大家听。
生: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侯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情事也不过问。从这儿我体会到猫很老实。读到这我联想到了我姥姥家的猫,它也特别爱睡大觉。
师:出示课件(学生读的这两句话)
生:我想到我奶奶家的猫,它喜欢在房顶上睡大觉 生:我大姥姥家的小猫喜欢在被垛上睡觉 师:出示课件:两幅猫的睡觉图插在两句话的下面 看图你想说写什么? 生:猫真会享受 生:猫真可爱 生:猫真老实
师:谁愿意把你对猫的印象融入朗读中表达出来 生:读文(几名学生读——同桌齐读)师:猫还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与作者有同感?
生: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它一声也不出。从这我体会出猫也会耍小性子 师:你耍过小性字吗?和谁耍小性子? 生:和爸爸妈妈耍过 师:什么时候? 生:我生气的时候
师:生气的时候就耍小性子,那猫要是高兴的时候呢? 出示课件: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生齐读 生:猫很可爱 生:猫真会讨好人 生:猫对自己很娇 生:猫对作者很亲近。
师:老师也有一点体会,你注意到这句话中的“蹭”了吗?什么是“蹭”?
生:一个物体和另一个物体摩擦 师:把蹭换成摩擦读读这句话。生:读这句话。师:换成摩擦行吗? 生:不好。师:用蹭好在哪?
生:让我体会出猫的动作轻,很温柔。生:猫在表达对作者的喜欢。生:猫在向作者撒娇。生:猫很尊重作者。
师:看来,作者这一个“蹭”字,不仅蹭出了温柔,而且蹭出了感情。这就叫“一字千斤”啊!
„„ 反思:
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激发了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师生平等,民主的对话,使课堂呈现出自然,平实,朴实的崭新面貌,郭老师饱含激情,倾情投入,充分发挥了教师主导作用的无穷魅力。
一、新课标要求“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上课欢完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同时又有效地指导了学生们的学法:“勾,圈,回忆,写一写”,简单,朴实,明确,可以使“学习什么”与“怎样学习”有机的统一起来,在老师机智、敏锐的主导作用下,使学生在“不露痕迹”的自然氛围中进行,学生们在轻松愉快中与师对话,与文本对话,而且学会了有创意的表达。
二、教与学是辨证统一的。学生的学习离不开老师适时的引导,点拨。课堂上,如果老师不能及时引导、点拨,在教学中就会出现学生自由过多,教师指导不足的现象,或是一味鼓励学生自己体验而忽视了文本的思想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案例中,当学生说猫也会耍小性子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交流后,郭老师引导:生气的时候就耍小性子,那猫要是高兴的时候呢?又如学生在交流中一直没能体会出“蹭”字的精妙,此时教师引导:老师也有一点体会,你注意到这句话中的“蹭”了吗?什么是“蹭”?这样恰如其分的引导、点拨,使学生不仅体会到猫的可爱,而且也通过作者的用词精妙体会到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三、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其实,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生活!然而,很多时间,课堂被我们异化了,课堂没有了生活的情趣,课堂死气沉沉。郭老师的《猫》却让我们耳目一新。案例中学生交流“猫老实”这一点时,学生们把头脑中的记忆反馈到课堂上,说奶奶家的猫喜欢在房顶上睡大觉,大姥姥家的小猫喜欢在被垛上睡觉,又如让学生想象猫捉老鼠的情景,描述你曾经看到过的类似的场面。这样的环节设计,把语文课堂演绎成富有情趣的生活而不是说教的舞台,这是郭老师的过人之处,也是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