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学生自主建构解题策略的表征
苏教版教材《百分数》单元中有这样一道习题(见文后)。
教学第(1)题时,学生很快理解了含糖率,但对计算表现得很不情愿。不少学生嘀咕着:不用算就知道哪杯含糖率高。孙辰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被除数相同,除数小的商就大,所以右边一杯含糖率高。”但当同学们想以同样的方法解决第(2)题时却遇到了麻烦,因为被除数和除数都不相同。我因势利导:“要比较哪一杯糖水甜一些,是不是一定要比较含糖率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从各个角度阐释自己的解题策略。
秦伟抢先说:“我觉得算糖占水的百分率比较方便,60÷300=20%,45÷200=22.5%,所以右边杯里糖水甜一些。”他的方法很快启发了其他同学。
思维敏捷的章杰接着说:“百分率又叫百分比,这里的水都是整百克数,我把糖和水的比化成后项是100的比进行比较……”
黄怡不甘示弱:“也可以求出糖和糖水的比,再化成前项相同的比,60∶(300+60)=1∶6=9∶54,45∶(200+45)=9∶49……”
元昊“另辟蹊径”:“把左边杯里糖和水的克数同时扩大2倍,变成120克和600克,右边杯里的水和糖的克数同时扩大3倍,变成135克和600克……”通俗易懂的方法让同学眼前一亮。
受元昊的启发,马骁放鞭炮似的说:“我们也可以让糖变得一样多,60和45的最小公倍数是180,左边杯里糖和水的克数同时扩大3倍,右边杯里糖和水的克数同时扩大4倍……”
卢炜喜欢求异思维:“我分别比较两杯里水之间的倍数关系和糖之间的倍数关系。300÷200=1.5,60÷45=1■,1.5>1■,所以左边杯里糖水淡一些。”这种想法也令同学们耳目一新。
提到分数,便激活了新的想法,石颖说:“右边杯里的水是左边杯里的■,如果右边杯里糖水含糖率跟左边杯里一样,就应该放60×■=40克的糖,而实际放了45克糖,所以……”
想法太多了,我引导同学们进行整理:“如果给这些方法分分类,你觉得可以分成哪几类?说说你的理由。”
一直在认真倾听的袁婧缓缓地说:“我觉得秦伟的方法还是求百分率,但比求含糖率简单。章杰、黄怡的想法有相同之处,都是化成前项或后项相同的比进行比较。元昊和马骁利用求最小公倍数的知识,使一种量相等,再比较另一种量。卢炜和石颖都是比较两杯里的水、两杯里的糖之间的关系。”
张瑶可不喜欢人云亦云:“秦伟和章杰的想法其实是一致的,都还是利用了百分率(百分比)的知识,只不过形式不一样。元昊、马骁其实和黄怡一样都是为了便于比较,把一种量(份数)化成相等的。”
朗清边摸脑袋边说:“我怎么觉得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同学们笑了。“你们可别笑,前五种方法其实想法是一致的。但后两种方法倒是换了一个角度。”
我及时进行评价:“很高兴同学们不仅善于倾听,还能够深入思考方法之间的联系。经常这样想问题,同学们的思考力将越来越敏锐,越来越深刻。下学期,学习了比例,同学们一定还会有新的思路。”
反思:
以往教学这一内容,我把重点放在对含糖率的理解和计算上。现在看来,这样的认识似乎太狭隘和浅显了。再次研读教材,不禁产生了这样的疑问:第二个问题与第一个问题相比仅仅是表述上的不同吗?尽管含糖率高的糖水就甜一些,但考量哪杯糖水甜一定要用求含糖率作为标准算法来比较吗?这样一想,不难发现:编者对这一表述的改变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难得的让学生自主构建解题策略表征的契机,真是用心良苦!
蔡金法教授在比较中美数学教育后指出:中国学生自己构建数学表征的机会较少,因此发散的创造性思维受到限制。求含糖率作为一个过程受限问题可以用标准的算法解决,学生必须知道该用哪种算法。而“哪杯糖水甜一些?”作为一个过程开放问题勿需用一个标准的算法来解,它不要求执行一个或一系列已知的程序,而是要求对问题情境及问题解答进行探索。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并非没有这样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前提,问题在于我们是否提供学生自主建构解题策略表征的平台。事实证明孩子们“给点阳光就灿烂”!
实践中,含糖率计算的麻烦触发了学生尝试用除法计算规律对问题进行表征,为第二个问题形成新的解题策略表征激活了思维。从同样的角度对第二个问题的表征未能实现问题解决时,教师的因势利导打开了学生的多元表征。起初,学生联系具体的生活经验将含糖率转化为糖占水的百分率建立对问题的表征,不仅简化了计算,而且构建了一种“新”的数学模型实现对“甜的程度”的表征,接着学生又用“比”和“比的基本性质”建立对解题策略的另一种表征。直至第五种方法都可视作同一种策略,即将两组量的比较转化为一种量相等时对另一种量的比较,只是表征的抽象程度不同。最后两种表征更凸显出儿童不可小视的横向关系的抽象策略:同种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的比较和推理,体现出灵活应用倍、分率表征数量关系和解题策略的水平。学生所建构的这些对数学关系的独特表征都体现了化归的思想。
对数学的理解不仅表现在学生能够灵活地使用表征来表达他们在数学方面的理念和问题,而且表现在能够于不同的表征之间互相转换。上述案例中通过对策略的比较、分类,实际上是促进学生不停留于对各种策略的被动接纳,而是从更高的视角把握策略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对不同表征的互通,帮助他们形成更多概括性的表征和策略。尽管学生思考的角度和深度会有所不同,但通过交流和引导却达到了发展学生对解题策略的抽象思维和概念性理解的目的。随着学生数学概念的发展和数学思考的深入,学生对数学问题和解题策略的表征会不断走向丰富、深刻和概括。
第二篇: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策略
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策略
摘要:职校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弱,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首先要从心理培养着手,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相应采用不同的提高方法。教师的角色也相应改变,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惟一途径。探索自主学习的目的,就是要使从职校毕业的学生,有较强的能力快速更新自己,适应社会需求。
关键字:自主学习、心理培养、阶段培养、教师角色
职业教育就其社会性本质而言,是为社会需要的教育,强调市场导向,注重实用价值。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各行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在不断扩充和翻新,跟不上变化就意味着淘汰。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否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不单单取决于在校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学习能力,且以自主学习能力为最。同时,职业教育中,对学生文化基础、文化素养等诸多方面的培养相对较弱,学生的自我完善主要靠从业后的自身努力。古人云:“授人一鱼,仅供一餐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享用无穷。” 所以现代的职业教育不应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本领,即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主学习是一种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现代学习理念,主要是指学习者选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途径,实施学习过程、评估学习状况等等。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要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则需从点点滴滴的策略做起,过犹不及。在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过程中,绝不是全盘由学生支配学习过程,取代教师的作用,而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有检查的学习过程。教师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组织者、导演者、教学资源提供者等等,始终起着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心理、自主学习习惯,并逐步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最终达到学生基本上靠自己获取知识、锻炼技能,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完成“教人以渔”的教育构思。
学生自主学习心理的培养
培养自主学习的动机 心理学中指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自主学习动机,学生才可能自觉地、主动地坚持自主学习,克服以往学习的惯性,并逐步对自主学习产生兴趣。教师要伺机介绍相关实例,加强自主学习目的的引导,利用各种手段不失时机地培养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
培养自主学习兴趣 自主学习是十分艰苦的劳动,只有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劳动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才能加深对学习的需要。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或相 关内容中的某事、某物,产生探求的欲望,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获得成就感。教师也在这成就感中,不吝夸赞的言辞,发展学生的兴趣。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
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要克服以往的惯性,形成良好的习惯,则需要长期有意识的培养。如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尽量不要问一答一或问一答十。有问必答不可取,提供寻找答案的途径和方法为最好。反过来教师提出的问题,则鼓励学生“问一答十”,即提倡学生主动用脑、动手。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心理还有其他方面。总之要使学生以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投入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心理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过程中,尤以起步阶段为重要。
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培养
教学实践中观察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被动学习阶段、入门阶段和提高阶段。在不同阶段,教师采用的方法不同,自主学习的内容,程度不同,教师所起的主导作用也不同。
被动学习阶段 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很弱或根本不会自主学习,新入学的学生大多处于这种状态。他们一般靠听课、背记公式、照搬做题来模仿学习,并且依赖性很强。这时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训练,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增强独立学习意识,使学生初步体验自主学习过程,在教师的督促和指导下,完成学习的各个环节和学习任务。
这一阶段中,教师要注意准确掌握自主学习的深度和难度,切勿使学生丧失自信心,在鼓励和赞许中使之顺利过渡到入门阶段。
入门学习阶段 在第一阶段训练的基础上,学生初步有了自主学习的信心和方法,但还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自主学习的方法也不够完善。这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应该是进一步传授自主学习的方法,提供自主学习的途径,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巩固学生刚获得的自信和习惯。让学生在水中学会游泳。
提高阶段 通过一个时期的努力,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些自主学习规律,养成了较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这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处在快速提高阶段。教师应因势利导,提出指导性的学习方向、学习计划,启发学生进一步掌握学习技巧,在知识获取和技能形成上,提出效率要求。如果说入门阶段是教师领飞的话,这时就是放飞阶段。教师除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学习环境外,其余教学环节均可采用宽松管理和监控,以定期检查、测评、鉴定为问题暴露点,及时纠正,找出问题,以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健康发展。
在学生自主学习中,教师的角色作用
在职业教育中,无论什么教法,学生始终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在将自主学习方式引入或部分 引入课堂教学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会变,相比传统课堂,教师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
创设者和研究者 教师是问题的创设者,也是和学生共同研究者;可以是解决问题的“阻碍”者,也可以是解决问题的指导者。
引导者和解惑者 无论讨论交流或演练实践,在学生知识构建和技能形成的各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不再是惟一的传授者,却始终是需要时就出现的引导者、解惑者。
梳理者 随着学习内容的积累和加深,教师最终是学习效果的检查者和知识结构的梳理者。道路疏通者和心理保护者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人为干扰和客观障碍,教师是学生最后可依靠的道路疏通者和心理保护者。
当然,还有更多的角色需要教师扮演,这里不再赘述。
几点思考
起步要稳 将自主学习引入课堂,开始不宜全部展开。应从一个个小问题入手,循序渐进、由少到多、由简到繁地有序发展。
起步艰难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初期阶段难度很大,据对我校实验班的大致估计,约三分之一的学生处于等待、观望状态;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一学期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会有较大提高,同时会产生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均会有不同程度提高。同时学生还会有超前学习的意识。
工作量加大 自主学习方法的引入,使教师的任务加重了许多,不仅要研究大纲、教材、专业读物等,更主要的是研究最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不但要掌握在自主学习各个阶段的学生心理、特点和规律,还要注意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能只停留在口头文章上,应在积极探索中找到方法和策略,使跨出职校校门的学生,仍然有学习的欲望和能力。在学生从业后,有能力快速更新自己,适应社会需要。达到“生存有潜力,发展有后劲”的职业教育的预期愿望。
参考文献:
[1]靳玉乐.自主学习[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2] 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王伟.改革课堂教学 探索素质教育途径[J].现代技能开发,2000,(4):21-22
单位:辽西技师学院
地址:辽宁省 阜新市 细河区 电工街23号 辽西技师学院 教务处 邮编:123000 邮箱:1428129894@qq.com 电话:0418-2900231
***
第三篇: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
“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要点摘要:
1.要想真正在课堂上授之以渔,教师就要首先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不追求课上的热闹,而要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2.在教给学生方法的同时,其实也不能忽视知识的传授。因为学习的最终还是要获取一些知识的。
3.要教给孩子学习方法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备课思维,以前重结果,如今重过程。
4.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十分必要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学习方法是教师主体作用的最佳体现。
5.上课伊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6.教给方法特别重要,但是也特别需要耐心。教给结果快但不长久,教会方法就有了打鱼的方法。
7、要想让学生对预习感兴趣,就要让他从预习中尝到了乐趣。
8、小学阶段学生最应该掌握的学习本领是学会预习知识的自学能力。
9、虚心求教说:我认为授鱼---授渔应该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应该循序渐进,不能
超之过急.10、在教给方法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适度引导,给予适度的鼓励。这样才能调动
学生的积极性。
11.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快乐,在快乐中再逐渐喜欢学习本领。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是关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群体“授之以渔”的基本途径。
12、授之以鱼是培养知识技能目标,授之以渔是培养过程与方法目标。
13、低年级的学生,授给鱼也很重要!在鱼基础上再教给学生“渔”。
14、我认为预习的教学内容也是有针对性的,并不是要所有的内容都要预习。
15、现在孩子自学能力差,不会自学,教师不要盲目放手,要有前瞻性,有目的的教会学生预习方法
16、预习要因人而异,不要加重学生的负担。
第四篇: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指出:“一旦学生成了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中的许多难题,就变得容易解决了”。
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就要沉到学生中去。从他们的实际出发,研究他们怎样才爱学语文,怎样才能学会语文;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相信学生有能力会学、学会、学好语文,从而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而所有的一切,也正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人本思想的体现。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这就是所说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培养学生的潜能的一种主要途径。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笔者认为要在具体的实践中,破除传统观念,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敢于放手,多给时间让他们去安排,多给机会让他们去把握,多给权利让他们去选择,多给问题让他们去解决,多给是非让他们去明辨,多给疑难让他们去探讨……多给一点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空间。下面就结合我近三年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所作的初步探索,来具体谈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让学生自主学习。
一、指导学生预习,让每位学生都成为发现者
初中学生掌握的词汇已相当丰富,而且一般都能使用工具书,具有较高的阅读能力,这就为他们预习提供了可能。现行的语文教材一般在课文的前面都附有“预习提示”、“阅读提示”,或在每单元前有课文内容的梗概或在每篇课文后有探究练习,这些均可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来设计预习要求,让学生通过读、划、思、查、画等步骤来完成预习任务,从而预先感知将要学习的知识,体味“我能懂、我能学”的学习快乐。
如在教语文版九年级上册《一厘米》时,我设计了这样几道预习题:(1)说说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2)“她很普通,对谁都不重要,可有可无,惟独对这个男孩,她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课文中哪些情节表现了她为此所做的艰辛努力?作为一个普通女工,一个普通母亲,她为什么要这样做?(3)课文中有许多处心理描写,找出一两处来分析一下,并说说这些心理描写有何作用。(4)小说的主人公陶影自身并不完美,家境并不富裕,但她对孩子进行了“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你能理解这位母亲的良苦用心吗?谈一谈你对“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新的体验和认识。学生通过预习课文,前三题是完全能够完成的,这也就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第四题是课文内容的延伸,也是我们通过教学这篇课文要学生明白的道理,也正是我们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开展课堂讨论,让每位学生成为研究者
传统的教学方法片面强调教师怎么做,教学的过程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或者努力引导学生直至达到教案要求为止。语文课上,教师滔滔不绝地讲代替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课堂成了教师的练武、用武之地,学生却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奴隶、容器。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了,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受到了严重的压抑。这样的教学严重地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扼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我从杜郎口中学的经验中得到了许多启示。
首先从形式上入手。将原先的课桌排列为茶馆式,五六个人围坐在一起,为生生交流提供空间上的便利。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培训小组长,通过他们去引导、鼓励平时很少发言的同学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树立“能学好”的信心。
其次从本质上体现。努力使自己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将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让学生学习、讨论,有时甚至是争论、辨论。如在教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三颗枸杞豆》时,在学生各自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情况,然后请两位同学上讲台介绍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这两位同学课前根据老师布置的预习题查阅了很多资料,作了精彩发言,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每位参与讨论发言的同学,都能对课堂内容记忆犹新。
三、鼓励质疑问难,让每位学生成为探索者
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他们会从不同角度来思考同一个问题,因而难免会有不同意见、见解。这时,老师应作出延迟判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想法,为学习的“探索者”提供安全的心理环境。如教语文版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时学生提问“予”为什么要“尝求古仁人之心”时,我让同学们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我不立即作出判断,只是和大家一起学习分析完了文章的第四段,同学们很自然地得出了结论,是作者借“古仁人”自喻。
四、创设文本情境,让每位学生成为表演者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阶段是学生表现欲最强的阶段,我们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创设文本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扮演角色,真正调动起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不仅能轻松愉快地记住院所学的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探索、交流、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成功情境的创设是引发主体参与、促进主体参与、巩固主体参与的最佳手段。”如:我在教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古诗《陌上桑》是我国汉代的乐府诗。因这首诗浅显易懂,在教学设计上,我做了这样的尝试: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剧本,让他们自编、自导自演,在表演中让学生掌握知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用表演的方式组织教学,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实践能力。
在课堂中,当我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自编自演自主学习的意见提出以后,全班同学表现出空前的热情,他们在一块讨论角色,改写台词,寻找道具,不到十分钟,一切搞定,表演时,扮演使君的同学故意丑化使君的形象,并在台词中加上现代化的语句:你看我坐奔驰,住别墅,有钱有权,你就跟我走吧。这样的表演文本诗歌成为学生赏心悦目的享受,课堂成了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
在创作和表演过程中,教师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包括自主学习在内的诸多方面的良好习惯。同时,也要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相性学习”。当今社会也越来越需要合作,因此,有必要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编演中,写作水平高的学生可以发挥优势,担任编剧,擅长表演的学生担当表演任务,美术好的学生担当化妆布景……这样,每一个学生在短短的十几分钟内,都积极承担起个人的责任,通过合作,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还增强了彼此间的合作精神。
“引导学生阅读和思考,放手让学生写和演讲。书,引导学生自己读;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引导学生自己讨论解决;规律,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我们要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环境,创造条件形成学生的主人意识,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去积极主动地求知、求真、求善、求美。如果我们真正做到了这些,就一定能够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河南省伊川县江左乡第一初级中学
赵华安
第五篇: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感受
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感受
一、培养信心——提高学习效率的基本因素
自信心与自学能力紧密相关,两者是一对循环体,互相促进,其中自信心又是内驱力。很多学生学不好,或是不想学,最根本问题并不是基础差,而是丧失学习的兴趣,没有自信,导致学生厌学。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自信,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基本因素。在教学中,我注意结合新教材的编写特点,即新教材的形式上首先给学生一种视觉新理念的体验——每一章的章头图都结合了日常生活的特点,反映了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以及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让学生首先感受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同时利用新教材想一想、做一做、议一议,在每个学生独立思考,动手亲历的基础上,互相探讨、启迪、争论,通过学生自己的能力,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思维逐渐由定势思维转向发散思维,提高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使学生学到有用的,需要的数学,逐步形成合适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以数学的思维思考解疑。我在布置学生预习的过程中都特别重视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如七年级的第一章在上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前,布置学生各做一个正方体,比一比谁做的合理,学生自然在动手中发现问题,而完成任务也就对课程有了了解。在相互间比一比,议一议怎样制作合理的正方体的思路中,知识掌握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
二、课前预习——提高听课效率的先决条件
预习是提高自学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预习是学习新知识的起始环节,有效的预习,可以保证听课的质量,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长期坚持就能更快的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本质。我校提倡学生一定要做到课前预习。
一般地说,预习的步骤可分为:
1、感知教材。预习数学时,主要是由“粗”到“细”,先将内容粗看一遍,对这节课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温习旧知。新旧知识间有必然的联系,学习新知必须以旧知为基础。预习应针对性的复习巩固和补习有关的旧知识,并自觉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系统掌握,提高预习的质量。新教材特别强调知识的螺旋上升,同样的问题在不同学段就有不同的要求,在预习的过程中,对涉及到以前学过的,进行及时的复习,并适时归纳,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3、挖掘疑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预习的目的之一是带着问题上课,提高听课的针对性和积极性。因此,预习要善于找出自己的疑难问题,进而初步把握重点。自觉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作一番思考,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之举。
4、尝试练习。预习了新知后,应主动选择一些习题练,练作为验证预习效果和对新知领会掌握的程度的检验。应该注意的是不做有难度的习题,以书本上课后练习为重点。尝试练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自我检测,一方面巩固预习效果,另一方面也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培养自学能力,促进成绩的提高。如有的习题做不出来,可再预习或留待上课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应强调的是发扬勤学苦练的精神,消除“怕”字当头的思想。只有学中有练,练中有学,才能运用所学。
三、课堂先学——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阶段
所谓课堂先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通常是15分钟,也可根据内容的难易,适当调整),对课本进行自学。
1、必须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教学任务),让学生知道学什么,达到什么要求。通常我是根据课本内容设置预习提纲,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带着问题预习,作到心中有数。
2、教给学生自学方法,让学生知道怎么学。
3、合理创设问题情境。平时我一般要求学生在预、复习时作些笔记,把自己认为是重点疑问摘录下来,尤其是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学生,让他们在课堂学习交流中先发表看法,提出问题。小结时侧重从“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让学生把学习知识与个人的情感体验结合起来。而我自己则十分注意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的问题情境,制造悬念,启发思考,从而使他们提出问题。
四、教师点拨——提高学习效率的最佳时机
这一阶段,是一节课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也是学生注意力相对比较集中的一个阶段,教师可根据对教材的整体把握,以及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教学内容的要求对知识点做进一步的评讲与升华; 对重点内容精心点拨;
学生的自学只是一个前提,当学生对一节课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后,教师根据课标的要求、对教材的理解,对本节课的内容做重点讲解。对学生的提问积极评价。
学生在自学阶段必然会有各种不同的问题,对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属于共性问题的,可利用点评时间给予共同解答,对个别问题教师可利用巡视的时间给与个别辅导。需要注意的是,对学生的不同类型的提问,即使是再简单的提问,教师都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解答或评价。因为学生本身有个体之间的差别,水平不一,学生表达不清,或提出的问题简单,甚至不着边际时切不可粗暴阻止,应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因为教师都知道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也可要和学生一起分析,并发动学生共同讨论,既可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当堂训练——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保证
一节课的内容,学生到底掌握的如何,每个学生能接受多少,理解多少是完全不一样的,如何让每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有不同的收获,让学有余力的生能更好发挥,在当堂训练的阶段中就要有所体现。所以每节课的当堂训练是检测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基础的差异,所以在当堂训练阶段一要有针对性,大致可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训练。对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和基本的理解能力,理解能力必须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当堂掌握;对程度较好的同学可适当增加一些拓展题,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对当堂训练的习题要做到当天批改,当天反馈,对少数同学也可采用面批的形式,发现问题,及时补救。对作业中出现错误,应鼓励学生自我分析,做好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教会学生方法。如,让学生自己进行自我分析总比教师口干舌燥讲一遍效果好,通常可通过指导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知识性方面,判断理解方面,粗心大意,记忆方面等而对于问题多,基础差的学生,在分析时适当给予帮助。对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作用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