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

时间:2019-05-15 02:52: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

第一篇:《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

《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的学习笔记

放假前,在网上挑选了几本暑假期间要读的书,其中就有这本 史宁中教授主编的《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一书,每读一页都有很多收获,结合《课标》和另外一本关于案例式解读《课标》的书,使得我对“四基”、“四能”、“十大核心概念”等有了更深刻、更具体的认识。书读过一遍后,感觉还有必要再读一遍并做好笔记,于是就有了下面的摘要。

史宁中教授的思考:(1)课程标准应当规定哪些教学内容,为什么要规定这些内容,这些内容的教育价值是什么?(2)数学的本质是什么,应该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这些本质?(3)思考数学教育的本质,为了学生一生的发展,在义务教育阶段应当实施一种什么样的数学教育?(4)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什么,应当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活动进行培养?

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是一种隐性的东西,恰恰是这种隐性的东西体现了数学素养。判定数学基本思想的准则:(1)数学的产生和发展所必须依赖的那些思想;(2)学习过数学的人和没有学习过数学的人的思维差异。

数学基本思想:抽象、推理、模型。

基础知识主要指概念和法则的记忆,基本技能主要是计算和证明的能力。

对教师的更高要求:除了“双基”之外,(1)还要求教师能够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实质,并且能够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感悟这些实质;(2)引发学生思考问题,并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的习惯;(3)引导学生能够正确的思维与实践,并且帮助学生积累思维的和实践的经验。

数是对数量的抽象,因此在认识数之前,首先要认识数量。

数学的本质:在认识数量的同时认识数量之间的关系,在认识数的同时认识数之间的关系。

分数:虽然可以把分数看作除法运算,但分数更重要的还是数,分数本身是数而不是运算,人们用这种数表示自然数之间的两种重要关系:一种是整体与等分的关系,一种是整数的比例关系。

数量是对现实生活中事物量的抽象。例如:一粒米、两条鱼、三只鸡、四个蛋等。数量关系的本质是多与少。数的关系的本质是大与小。认识自然数的两种方法:(1)基于对应的方法。

首先利用图形对应表示事物数量的多少; 然后再对图形的多少进行命名; 最后把命名了的东西符号化。

模式:能够认识或者解决一类数学问题的方法称为模式。形式上,自然数去掉了数量后面的后缀名词; 实质上,自然数去掉了数量所依赖的实际背景。

数学不是研究某一个有具体背景的东西,数学研究的是一般的规律性的东西,反过来,人们又可以把一般性的结果应用于某一个具体的事物,这就体现了数学的价值。(2)基于定义的方法。后继。(书中第6页)

在现实世界中,抽象了的数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数所对应的数量。(也称作抽象的存在,见书中第7页)

表示自然数的关键是十个符号和数位。分类的核心是建构一个标准。

最早提到负数并给出正负数加减运算法则的是中国汉朝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小数:人们对小数的认识要比分数的认识晚得多,直到18世纪人们才建立起稳定的十进位小数表达形式,这比微积分的出现还要晚100多年。

小数产生的原因:

1、现实世界中数量表达的需要,比如,6元7角5分就可以表示6.75元;

2、为了数学本身的需要,主要是为了表示无理数,从而进行无理数的运算。(书中第16页)

十大核心概念:可以认为这些核心概念是认识一类数学问题的模式,也就是说,可以用这些核心概念指导对一类数学问题的理解。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达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抽象的核心是舍去现实背景,联系的核心是回归现实背景。(书中第18页)精算在本质上是对于数的运算,主要激活脑左额叶下部,与大脑的语言区域有明显的重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估算的本质上是对于数量的运算,主要激活脑双侧顶叶下部,与大脑运动知觉区联系密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观能力。

估算不是近似计算,更不是精算以后的四舍五入;估算也不是估计,因为估算也是需要算的。首先需要在计算之前针对实际背景选择合理的量纲; 其次得到上界或者下界。

“=”的本质含义:符号两边的量相等。

数学研究的不是数学概念本身,而是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

自然数集合上的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整数集合上的乘法不是加法的简便计算。算理理解为运算的本质,即运算与算理的等价。

所有混合运算都是在讲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故事。用括号表示大故事所包含的小故事,用加法表示并列的故事。

符号意识:符号意识包括两个方面(1)概念的符号(2)关系的符号。

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方程的本质是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等量关系。方程描述的是现实世界中与数量有关的两个故事,其中用字母表示未知的量;这两个故事有一个共同点,在这个共同点上两个故事的数量相等。(列方程的基本原则)

技能表现于一般性,技巧表现于特殊性。一题一解的教学方法教的是技巧而不是技能。

基本活动经验:包括思维的经验和实践的经验。解方程的本质:字母可以参与四则运算。

解方程的过程:把字母移到方程的左边,把数字移到方程的右边,然后进行四则运算。

模式:模式关心的是数学内部,是解决一类数学问题的方法。

模型:模型关心的是数学外部,是解决一类现实问题的方法。《课标》中所说的模型,强调模型的现实性,是用数学的语言讲述现实世界中的故事;强调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如何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描述一类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

(1)总量模型(2)路程模型(3)植树模型(4)工程模型(见书中第42页)探索模型的过程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效方法。

发现问题的前提是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因此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系密切; 提出问题则要求能用数学的语言阐明问题,因此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系密切。提出问题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用语言表述,另一个层次是用符号表达。

空间观念:是对空间中物体的位置以及位置之间关系的感性认识。

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互相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空间观念的本质是空间想象能力。这个想象力既包括从现实物体到平面图形的抽象,也包括从平面图形到现实世界的想象。

几何直观:是指能够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是指借助图形对事物的直接判断。

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几何直观这个核心概念不局限于“图形与几何”的内容。

直观:是对事物的直接判断,是经验层面的,是不经过逻辑分析的。

直观能力的养成依赖本人参与其中的思维活动或者实践活动,是一种经验的积累,而不是依靠他人的传授。

几何学是研究如何构建空间度量方法的学科。包括:欧几里得几何、希尔伯特几何、黎曼几何等。(书中第54页)

点、线、面、体、角是从立体图形中抽象出来的概念。角:欧几里得定义角为相交直线的倾斜度。

认识图形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哪一种图形叫什么名字,学会区别图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对图形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感悟如何合理地制定分类标准,学会如何遵循标准合理地进行分类。分类的过程还能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书中第57页)

动手操作只是培养学生的直观能力,只有通过叙述才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长度:是对一维空间图形的度量; 面积:是对二维空间图形的度量; 体积:是对三维空间图形的度量。度量的基础:两点间的直线距离。平移、旋转、轴对称是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内容更中最为生动的部分,是在“图形的运动”这个标题下给出的。既然是运动,就不仅要知道运动的结果,还需要想象运动的过程。这类运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运动之后保持任意两点间直线距离不变。平移:参照物是一条射线。称图形上的所有点与射线的距离保持不变,沿射线的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的运动为平移。

旋转:参照物是一条射线。称图形上的所有点到射线原点距离保持不变,相对射线移动了相同的角度的运动为旋转。

轴对称:参照物是一条直线。称图形翻转到直线的另一侧,对应点到直线距离相等、对应点连线与直线垂直的运动为轴对称。

数据分析大体上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不考虑数据的随机性,称为描述统计——针对调查了的数据本身进行表述;(书中第65页)

一种考虑数据的随机性,称为推断统计——推断调查了数据以外的信息。

推断统计的核心就是通过经验过的事物推断未曾经验的事物,或者说,是通过样本推断总体。

概率:是一个非负的、不大于1的数。

统计学研究的基础是数据,是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到产生数据背景的信息。

数据分析观念: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用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统计图只有“好坏”之分而无“对错”之分。随机性与不确定性有所区别。(书中第69页)平均数:书中第70页。

古典概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结果是有限的,发生每种结果可能性的大小是一样的。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核心问题教学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核心问题教学

【关键词】核心素养 核心问题 探究学习

核心问题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S多专家的研究更偏向于理论探讨,我们一线教师则应该重点关注核心问题的教学策略,呈现分析与提炼核心问题的具体做法。“用核心问题引领探究学习,培育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是当前数学课堂的首要任务。

一、数学核心素养、核心问题是什么

数学素养是人们通过数学的学习建立起来的认识、理解和处理周围事物时所具备的品质,通常是在人们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核心素养、探究学习、核心问题”是数学核心素养的三个关键词,这三个关键词的含义不难理解,但若能真正地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将对新课程改革的“再出发”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看出核心素养的培养来源于核心问题的探究,核心素养是数学教育的最高目标,探究学习是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核心问题是有效探究的重要前提。也就是说,我们一线教师要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如何用核心问题引领探究学习”上。

二、数学核心问题来源于哪里

“用核心问题引领探究学习,培育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是当前数学课堂的首要任务,那么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要从什么地方入手,核心问题从哪来?从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来。一个好的情境,它应该能唤起兴趣、激活已知、产生冲突、激发创造.而这样的情境,它来自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度发掘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来自于教师对班级不同学生认知特点的充分了解;来自于教师让学生先行的课堂教学活动;来自于教师对学生想法的倾听、敏感和捕捉;来自于教师教学实践、反思所生成的教学智慧……即来自于教师。

三、数学核心问题如何引领探究活动

数学核心问题如何引领探究活动,我认为,一定不是教师的“强行引领”(即教师用一个个小问题将学生的思维预设的轨道),而是学生为解决核心问题又产生系列的子问题,以不断地发现问题、进行探究,再发现问题、再进行探究的方式,使探究活动层层展开,学生的思维也随之不断地拓展、深入。

例如,在学习《小数乘小数》时,通过学生的分析,并提出了问题“买肉花了多少钱?”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教师给出探究提示:

①想一想,你能列出算式吗?说说你的理由。

②看一看,你列出的算式有什么特点?

③估一估,这个算式的结果是多少?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④试一试,你能用整数相乘的方法计算出结果吗?记下你的方法并交流。

⑤议一议、猜一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开始探究,并收集有价值的资料,教师巡视并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班内交流,小组展示,在分享的同时相互评价、质疑。

这里渗透一个转化的数学思想:

25.6×0.9――25.6×9――256×9;让学生经历一个转化的过程,由小数乘小数转化成小数乘整数,再转化成整数乘整数去做。

我这样做的目的是:情境中尽可能让学生发现并提出核心问题;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形成自己对问题的想法;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捕捉冲突点,引发思维碰撞。没有思维碰撞,教育就无法完成。

四、如何以“核心问题”引领的课堂教学

以“核心问题”引领的课堂教学,教师要认真解读教材,明确教材重难点,确立核心问题,并以“核心问题”为主线,引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以“核心问题”引领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和老师都要学会“变”。

1.教师的备课方式要改变

一直以来,教师在备课时着重要做到“六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案、备习题、备方法、备手段。在实施“核心问题”教学后,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做到“六备”,而且还要从许多问题里筛选、整合、并提炼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并以“核心问题”为引领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师:

首先,要认真分析教材,在解读教材中,提炼“核心问题”。必须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也就是要弄明白“教什么”。要弄明白“教什么”,需要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形成哪些技能,感悟哪些数学思想方法等。要明确教学重难点,教师在了解知识点之后,需要对多个知识点进行分析,尤其是从班级学生情况的实际出发,合理地确定教学重难点,从中提炼出教学的核心问题。

其次,要精心进行预设课堂教学方案,即如何呈现核心问题、如何组织课堂活动、何时指名小组上台汇报、如何引导学生再提出问题等,这些都需要我们教师在备课时精心预设。可以看出,以“核心问题”为引领的教学,教师在备课时需要用“心”备课,不仅要备核心问题,而且还要备核心问题如何呈现;不仅要备活动组织,而且还要根据不同课型而安排、组织不同活动的形式.这样,虽然教师备课方式发生了转变,但是教师的备课变得更有针对性,突出重点,从而让教师学会把握教材、吃透教材、科学预设、条理清晰,便于施教,从而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

2.课堂教学的组织方式要改变。

以“核心问题”为引领的课堂,需要改变课堂的组织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往往提出许多问题,多是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或是自主学习、独立完成去解决问题。这样,在教师的提问下学生被动地回答问题或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学习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抑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而“核心问题”教学,是以一两个“核心问题”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由于一两个“核心问题”思维含量大,并具有探究性、开放性,不是学生一下子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再进行合作交流,共同探讨才能解决的。这样就需要我们教师改变课堂教学的组织方式,采取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小组汇报等课堂教学组织方式。那么,以“核心问题”为引领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流程通常应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组交流,分析问题――指名汇报,解决问题――引导质疑,再提问题――实际应用,深化问题”五个基本环节。

3.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改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多用单干方式,单独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单独完成所要解决的问题,很少开展合作交流,小组汇报。而以“核心问题”为引领的课堂,推动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大力提倡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学生由传统的配合者、接受者和服从者转向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问题发现者、探究者、合作者。

(1)注重自主探究。如在教学“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大小有关,与角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知识点时,教师为每组学生提供四个不同的活动角,分别是:角的两边很短;角的一条边长一条边短;角的两条边都较长;角的两条边更长.让学生自由地转动角边、比较角的大小,观察思考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并随机出示两个问题:

怎样才能把角变大?怎样才能把角变小?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摆弄活动角,然后在组内进行交流,并在探究与交流中感悟到“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边画得长短无关”。这样,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探究与实践能力,而且因为规律是学生自主发现,结论由学生自己得出,所以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也就更为深刻,学得扎实、记得牢靠。

(2)注重合作学习。由于“核心问题”通常具有探究性、开放性,问题比较大,学生单独完成需要较长的时间或单独完成不了,需要开展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将自身的学习行为有机融入到小组或班集体学习活动之中,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开展帮教活动。而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需要学生有足够的集体意识,必须有明确的分工,即组长(负责组织)、记录员(负责整理记录)、资料员(负责学习材料收集)、报告员(负责反馈本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

如在学习《因数和倍数》时,教师出示情境图:这12个同学做球操表演,如何排队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

方法一:每排6人,排2排;

方法二:每排4人,排3排;

方法三:每排12人,排1排。

教师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探究。在操作中得出乘法算式。

教师提出要求:同学们用手里12个圆片,代替12个同学,摆一摆,你是如何给这12名同学排队的?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表示出来,并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操作,教师指导学困生。汇报展示,教师提出要求: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表示出来课件展示:

方法一:每排6个,摆2排,算式:6×2=12;

方法二:每排4人,排3排,算式:4×3=12;

方法三:每排12人,排1排,算式:12×1=12;

通过学生的探究,怎样拼摆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拼摆。如:每排1人,排12排,每排2个,排6排,每排3人,排4排,每排4人,排3排,每排6个,摆2排,每排12人,排1排。教师小结,在实际操作中,只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拼摆,才能保证把所有的方法找到,还能做到不重?汀?

总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要找准一节课的核心问题,教师的教学就有了“抓手”,学生的学习就有了“靶心”。因此,把握并提炼每节数学课的核心问题,并围绕这一核心进行教学,是教师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也是探索、设计核心问题的初衷。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解读》读后感

《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解读》读后感

《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解读》是吴正宪老师和她的团队的倾力之作,书中梳理了20xx版《课标》中的十个核心概念、小学数学中的常见的数学思想、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几乎涵盖了小学数学中出现的所有的概念及数学思想。对每个概念及思想都是从现代数学和小学数学的来龙去脉,展示其应用领域;然后落脚于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对相关数学概念给出具体的教学建议,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具有示范意义的教学实践案例。每个知识点阐述的背后还紧跟着一些“推荐阅读”,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拓展的空间。书中知识阐述显示了吴老师及其团队对小学数学教育较为深厚的理论修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老师们对教学疑难问题的解答,有的放矢,教学建议的案例自然生动,是值得一看的好书。

一、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

我们现在的学习,大都是在数学前辈们结合生活,苦心钻研的心血,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但是在实际学习中,对于很多结论或公式有很多孩子并不是真的理解,知识死记硬背,有些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孩子会提出这些结论或公式是怎么得来的呢?作为老师要对此类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中遇到新知识、新符号、新公式等,老师要给孩子们介绍每个知识都有它产生的背景、演变及生活中的应用,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只有学生真正认识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内涵,才能真正会用,从而逐步提高他们的应用意识。

二、重引导学生亲身体验;

在小学,学生的思维大都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亲身经历的、亲眼看到的、直观的、形象的材料,有利于其学习的进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做一做、想一想、说一说等过程中,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多方面获取信息,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创新意识。创新意识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是学生在各个学习环节中不断亲身经历、不断锻炼、不断积累中形成的。比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经常性的追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你认为他的答案是正确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长此以往,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掌握知识在每个学段的联系及深度

现在知识的学习是一个逐渐过渡的过程,有些知识会在多个学段出现,但是仔细分析过教材,我们会发现同一个知识在每一个学段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对学生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为了能够很好的承上启下,也为了避免出现知识渗透不到位或无意提高对学生的要求,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带来困扰。那么作为老师平时工作中,要对知识在每个学段的联系及要求掌握的深度及广度做到心中有数,这本书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仔细拜读后,就会很好的把握教学分寸。帮助孩子们顺利的学好数学的每个知识。

四、重视“综合与实践”的教学

“综合与实践”每个学段都会出现,它的内容比较有挑战性、开放性、综合性和趣味性,它注重学生与生活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是最近教学改革比较重视的内容,所以这一部分的内容的学习比较特殊,为了注重让学生展现思考的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态度和方法,老师在教学中根据学段目标,做好问题的选择、问题的开展过程、学生参与的方式、学生的合作交流、活动过程、结果展示及评价等要素的设计,并有效地落实到实施过程中。在书中呈现了在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八个课例,具体、详细。可供我们进行参考与学习。

总之,数学概念的准确把握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需要具较高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学科知识储备。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本书正是帮助我们小学数学老师实施良好的数学教育的利器。

第四篇:小学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容积

小学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容积

容积:是指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

单位:固体的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相同,而液体和气体的容积单位一般用升、毫升。

容积和体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是有区别的:

1、含义不同。如一只铁桶的体积是指它所占空间部分的大小,而这只铁桶的容积却是指它容纳物体的多少。一种物体有体积,可不一定有容积。

2、测量方法不同。在计算物体的体积或容积前一般要先测量长、宽、高,求物体的体积是从该物体的外部来测量,而求容积却是从物体的内部来测量。一种既有体积又有容积的封闭物体,它的体积一定大于它的容积。

3、单位名称不完全相同。体积单位一般用: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固体的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相同,而液体和气体的体积与容积单位一般都用升、毫升。4.一个物体的体积应该比容积要大。

5.公式:V长方体=abc(长× 宽× 高)v正方体=a^3(棱长× 棱长× 棱长)v圆柱=sh v圆锥=1/3sh 6.计量液体的体积,如水、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也可以写成L和ml 7.计算不规则的立体图形体积可以把这个物体放入水中,用现在容积-未放入物体的容积就是体积或用放入物体后高-第 1 页 未放入物体*长*宽(1升=1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8.硬盘的容量是以MB(兆)和GB(千兆)为单位的小升初二轮复习全攻略 | 小学期末考试(上册)试卷汇编 小学1—6年级语数英知识要点归纳 |中外名著读后感大全

第 2 页

第五篇:浅谈数学课堂中的核心问题

浅谈数学课堂中的核心问题

核心问题是每节课的中心问题。在数学教学中要确立好每节课的的“核心问题”,并围绕解决核心问题展开教学,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对新知的深入理解。那什么是“核心问题”数学家哈尔莫斯曾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显然,问题对于数学教学的重要性已无需多言。

那什么是问题?对学生而言,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研究解决的矛盾或障碍就称作问题。而对教师而言,问题就是能够引起学生思考、探究的语言。那核心问题则是在每节数学教学中能起指导作用,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理解的问题,是能对知识的学习、方法的探究、问题的解决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一般可以抓住知识的内容结构,在关联处设计核心问题。也可以巧用解决问题的方法结构,在迁移处设计核心问题。而激活学生的思维结构,在难点处设计问题,不仅提纲挈领,而且提高课堂效率。

对此,我们应该怎么应用核心问题? 一.抓住内容结构,在关联处设计问题

根据教材内容逻辑结构的特点设计核心问题,往往可以事半功倍。一方面可以统领本节课的关键内容和重点内容,另一方面与该内容有密切联系的相关内容之间便于比较,激活学生思维。

例如: 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中,我根据信息窗内容设计一个小厨师分餐的情景,让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然后提问“小厨师是怎么样分的,他分的公平吗?”引导学生理解,分东西想要分的公平,必须要平均分,方便学生从整体上构建数学知识,为后面认识分数奠定基础;接着借此提出“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是一半,那一半怎么样表示?”通过这个问题激励学生自发产生符号(表示一半)创造的需要,从而进入二分之一这个知识点的学习。由此将新知识“分数”与平均分问题联系在一起,激活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启发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

二.巧用方法结构,在迁移处设计问题

现在的教材例题变少,习题变活,教学时我们要突出思想方法,以点带面,以不变的思想方法应对多变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学生学习完二分之一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四分之一。当我提问“把一个烧饼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多少?”时,学生很容易回答出四分之一,这个时候教师应及时追问“为什么是四分之一,同学们怎么得出来的?”由此引发学生思考,“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是二分之一;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四份,其中一份是四份之一,那5份,6份,10份,100份„„其中一份是多少?”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很容易得出虽然问题中平均分的份数变了,但一份的表示方法始终是分成几份,就是几分之一。通过这种方法培养学生类比迁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充分体现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

三.激活思维结构,在难点处设计问题

数学课堂必须抓住重难点开展教学,做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核心问题则要统帅当堂课的关键内容与重难点内容,紧密联系课本中的各种科学问题。

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节的重难点在于理解分数的意义。教师在向学生介绍一半的数学表示方法是“二分之一”后,及时发问“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是二分之一,另一份呢?”让学生自己思考、比较,明白: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然后让学生动手找出学具纸片的二分之一,引导学生发现“为什么图形不同,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却都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二分之一的意义:因为他们都是将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就用二分之一来表示。

最后,核心问题还要更多的体现在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会学习的实践活动上,使学生的学习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伴随着自己的体验展开,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未知知识在在活动中发生相互作用且相互融合,使学生有更为自主的学习活动。

下载《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职数学教学核心问题及简要分析

    中职数学教学核心问题及简要分析 核心问题的表述:中职学生计算能力的薄弱 问题背景分析:高一机械班中考平均成绩330分,数学平均分55分左右,简单的分数运算将近有一半不会。 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

    小学数学教学中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摘要】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学实践表明,学习兴趣是推动、促进学生认识活动的巨大动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 充满智慧和挑战的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我们的教学观念正在逐步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得到改变,课堂洋溢着学生成长的气息,......

    《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

    《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的结题报告 大丰市实验小学奚晓娟 本小课题于2011年3月启动,已进行近一年的实验研究。在活动中,把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

    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

    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小组学习”的困惑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能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从我教学实践中感悟到: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看似......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人们更多的是关注认知因素而忽视情感因素的存在。这种现象违背了数学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抑制了学生在数学领域中的发展。而作为非认知因素的情感在学习活动......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后进生”转化的有效途径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数学学习中的一大难点。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