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美学之元素 激活古诗词教学(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5 02:57: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融入美学之元素 激活古诗词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融入美学之元素 激活古诗词教学》。

第一篇:融入美学之元素 激活古诗词教学

融入美学之元素

激活古诗词教学

四川省遂宁市第六中学

黄鑫

古诗词教学过程应当是完整合理的艺术审美过程,从美学角度看,这个过程必须突出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必须强调学生主体对审美对象展开活跃的心理活动,使学生主体在追寻和发现中得到无穷乐趣。

因此,将融入美学元素的古诗词教学理论应用于高中古诗词教学,对学生地位、教师功能、教学方法等进行新的定位,不仅有利于改变那种封闭式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而且能够变课堂教学单向信息灌输为多向信息对话,确立并保护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习能动性,主动拓展期待视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进行丰富的个性化解读,发展创造性思维,并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注重审美心境的培植

心境是一种在较长时间内影响人整个行动比较持久的情绪状态,因而能使一个人的活动和体验都染上一种情绪色彩。教学中学生若能以恰当的情绪状态进入古诗词意境赏析,学生能动性必强,学习效果必佳,反之亦然。

1、设计富有感染力的导语

教师设计导语时,其情绪色彩应与古诗词的情感色彩声气相通,并富有一定感染力,旨在用导语去震动学生心灵,以求先声夺人之势。如我在执教《兵车行》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有人说苦难让杜甫一生颠沛流离,身心受创;苦难也磨练了杜甫,让他与大唐的国运、大唐的百姓同呼吸、共命运,终于铸就了中国诗坛一坐高入青云的丰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见证了那段苦难岁月的叙事名篇——《兵车行》。”导语语言简练,情势凝重,起到了一个很好的蓄势作用。

2、加以声情并茂的吟诵

古诗词语言具有极强的音乐性,在教学中,教师若能以声情并茂的范读和带读,或配以优美的音乐朗读,或让学生表情朗读、默读、跳读等,读出诗词的情感味、音乐味,从而使学生在听吟或自吟中激发情感,探寻揣摩诗词意境,产生特定的审美心境。

3、采用恰当有效的辅助手段

由于古诗词所具有的含蓄的审美特征,又与学生有较大的时空距离,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一些辅助手段是相当有效的。比如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利用挂图解说、插入歌曲欣赏、播放PPT、FLASH等,李清照的《一箭梅》中诗与歌的结合、王维的《山居秋暝》中诗与画的结合等,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物化诗境诗情,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深入领会诗词内涵,强化学生的审美心境。但切忌简单地用单一的视觉听觉形象统一学生对诗词意境及表达情感的认识,冲谈诗词作品的韵味,弱化学生的体验感悟能力。

4、运用形象生动、优美和饱含感情的语言描述

诗词作品首先是一种美感体验的心灵活动,不是理智的投入而是在理智指引下的感情投入。学习欣赏古诗词,应该是个由感受而感动的过程。在古诗词鉴赏中,教师始终串以形象生动、饱含感情的教学语言,往往能在学生心中呈现出一副情景交融的画面,唤起学生的形

象思维,引发学生的再造想象,深化对诗词作品的情感体验,从而深深地感染学生。玉城中学潘雪洁老师在执教《虞美人》一词时,通篇以诗一般优美的语言,诗人一般细腻的情感,引领学生完全浸润在亡国之君一腔春水般纯洁而真挚的故国之思中,不仅感动了学生,感动了老师自己,也深深地感动了我们在场听课的每一位老师。

二、注重教学方法的优化

良好审美心境的培植为审美活动能动化展开蓄了势,但学生能动化展开的最重要标志是学生主体对诗词意蕴进行深层次的自主把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优化各种教学方法。

1、吟唱法

打开诗歌发展史,我们发现音乐和诗歌原本就是密不可分的。《诗经》当初就是音乐、舞蹈、诗歌三位一体的。屈原是在楚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楚辞,汉武帝设置乐府为诗歌配曲,而宋词元曲更是把诗和音乐融合在一起。时止今日,仍有许多词曲被广泛吟唱。

事实上,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它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形象,唤起一种模糊的情绪,而这些是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的。况且高中生尤其喜欢音乐,吟唱正迎合了学生的这种需求,激发了学生兴趣,便于学生在吟唱中记诵。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柳永的《雨霖铃》、李煜的《虞美人》、李清照的《一剪梅》等都可以作如是处理。

2、朗读法

诗词教学采用朗读法,由来已久。只是近年来一些教师忽略了它。诗词的意义和声音及音韵都有极密切的关系。朱光潜先生在论述四声

与中国诗的节奏时说:“音律的技巧就在于选择了暗示性或象征性的调质。比如形容马跑时多用铿锵疾促的字音,形容水流,宜多用圆滑轻快的字音,表示哀感时宜多用音调低沉的字音,表示乐感时宜用响亮清脆的字音。”声情并茂的朗读能唤起学生对诗美的直觉,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朗读时随着音调的高下、平仄的变化、节奏的徐疾,引领学生走进诗歌所创造的神秘殿堂,不仅使学生眼前再现了熊咆龙吟、雷电霹雳、空中楼阁、霓衣风马等诡谲怪异的天姥奇景,而且从中体味出诗人所寄寓的追求个性自由及蔑视权贵的感情。同时,通过朗读是否到位,还检验了学生对诗词的领悟程度。

3、比较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不同流派的作品,同一流派不同作家的作品,同一作家不同风格的作品,不同作家同一题材的作品,同一作家同一题材不同时期的作品等等,都可以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一剪梅》与《声声慢》、《菩萨蛮》相比较,体会早期作品以闺情为主而后期多写家国不幸的悲哀,体会社会、人生遭遇对创作内容的影响;柳永的《雨霖铃》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比较,品味豪放、婉约的区别;杜甫的《蜀相》、《登高》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比较,同是送别诗,却风格迥异。此外,还可以是同一首诗词中字句的比较和品味,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学生李超的疑惑:能否将“小乔初嫁了”改为“周郎新婚时”?在各类不同的比较中求同求异,深入理解诗词的主题和形式,提高了学生鉴

赏力,去真正领略诗词世界的丰富多彩,而且还借机扩大了阅读量,丰富了学生情感,丰厚了古诗词积淀。

4、改写(改编)法

改写改编是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再体验,较其他方法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字斟句酌的耐心,提高诗词学习的兴趣,调动自我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诗词语言的凝练、含蓄有更为深切的体会。如对《离骚》、《山居秋暝》的改写,对《琵琶行》、《孔雀东南飞》的改编等,因为改写改编的基础是吃透原作,内化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情感或哲理,在此基础上,方可把自己的见解、思想融会其中,外显为自己的作品。而且,编演诗词剧也是学生自主参与、亲身体验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有了对诗人生活的感受,在自己创作的情境中,体验诗词的艺术氛围和情感世界,加深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同时不断地享受着学习古诗词所带来的愉悦感、创造感和成就感。

5、评析法

教会学生写评析,发挥学生主体性,进行二度创作,这一方法在接受美学中有有力的理论支撑。在鉴赏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单纯的、消极的接受者,而是在主动探究并与诗词作品的撞击、交流中,构建出作品的新的意义。学写诗词鉴赏评析,能很好地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朦胧感知上升为明晰的认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采用的是这样一种阶梯式训练法:研读作者情况、时代背景、诗词及相关资料(这是写好评析的基础)——寻找点评的切入点(这是写好

评析的关键)——掌握诗词的有关写法与技巧(这是写好评析的保证),尤其是对诗词的多义性和空白,可鼓励学生根据文本大胆想象,进行创造性阅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6、探究法

探究法主要是指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教师面对学生发现的疑问、学习的困难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鼓励、组织学生做探究延伸,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研究的能力,即发现问题,确定专题——分组合作,收集资料——阅读探究,形成成果——搭建平台,展示成果。如学了《将进酒》后,学生对古诗词与酒文化发生了兴趣,于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了研究性学习,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丰富了古诗词知识,而且还产生了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那种快感。他们不会饮酒,但是他们品味到了酒的香醇;他们不是酒仙,但他们确实也有了“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情,极好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

总之,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尽量融入美学元素,启发学生陶冶学生,提升学生,必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探讨兴趣,从而激活古诗词教学课堂,最终提升高中语文教学质量,那么我们高中语文课堂必定会迎来一个又一个灿烂的春天。

第二篇:再造想象:激活古诗词教学“一池春水”

◎印春芳

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由于所涉及的景色风物、人情世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很大差距,学生在理解上便存在很多障碍,难以体会感知,古诗词教学很多时候都成了教师的“一家言”,“满堂灌”,显得枯燥而乏味。其实,古诗词语言含蓄凝练、跳跃性强,若有若无的形象与富有哲理的意蕴尤其适合学生进行合理恰当的再造想象,从而感受其艺术的生命力。

这里的再造想象,具体是指学生通过阅读,唤起自己已有的经验(表象)和感受,并根据作者的言语描述,通过重组这些表象,把作者构思时的种种人物、情节、情景的画面再现出来。这个画面越清晰,读者的领悟就越深入。教师若能通过以下或更多策略,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再造想象,就能够重构古诗词的悠远意境,引起学生的情绪共鸣,激活古诗词教学的“一池春水”。

一、对话文本语言,在诵读中营造想象空间

阅读中的再造想象是由文本语言的描述引起的,它引领学生主动走入文本,充分自主地读,品味语言,真情对话,把文本语言材料还原成灵动的生命,创造出新的形象。如被誉为“‘花间’第一流”的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开头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句话连用七个叠音词,且以齿音为主,节奏密集,抑扬婉转,情感步步深沉,通过反复诵读,词人凄清苦楚的情感变得清晰,词人寂寞凄凉、孤独无依的形象也会在学生头脑中想象开来。

诵读是学生与文本语言的直接碰撞,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穿插其中,齐读、散读、个别吟诵、音乐配诵、朗读比赛等方式都能让学生读出趣味,而要让学生在每一遍读书过程中都有所“得”,必须改变教师唱主角的局面,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同时教给读书的方法,营造和谐、自由的学习空间,学生才会张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字里行间。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基本途径,也是一次想象再造的过程。重视诵读,就不会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堂生命的张力也会变得厚实许多。

二、丰富学生表象,为再造想象提供物质基础

丰富的表象来自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积累,教师平时就应引导学生关心热爱生活,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捕捉形象,积累表象,为发展想象力,为产生知识的迁移和连结创设良好的条件。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品味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或引入其他诗词来调动学生生活的积累、阅读的积累、情感的积累,从而引导学生去再造想象,比如,教李煜的《相见欢》一词,要求学生朗读体会时,最后一句“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学生总是读得很平,无法深入读出那份沉重,笔者便引导学生说,这个“在心头”是什么滋味呢?学生说是愁绪,很沉痛、很郁闷、很压抑。笔者进一步引导他们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想象那到底有什么样的分量,学生马上意识到了,于是就在“在心头”三个字上重起来,对这首词的理解也不再是割裂和抽象的了。对于这首《相见欢》中“月”和“梧桐”两个意象,笔者还引入了一些其他的诗,它们运用了和这首词同样的意象,这便让学生在阅读当中一下子就能感受到这些意象对于李煜词的情意是如何浸润的。

因而在古诗词阅读中,学生储备的表象越丰富,生活的积累越鲜活,已有的认知经验越厚实,学生的再造想象就越开阔深刻,同文本语言材料碰撞后的画面就越精彩,认识的形象就越饱满而个性,语言外化的物象就越生动,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也会更深广,从而课堂教学的生命张力就越强大,学生阅读欣赏的智慧也会更激活。

三、借助适宜媒介,使再造想象深入开展

品味语言是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基本方法,但学生一旦遇到陌生的描述对象或表象经验完全陌生时,就不能单凭语言刺激去调动思维,而需要借助相宜的辅助手段。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是通过多媒体引入画面、乐曲,补充语言符号刺激的不足,扩大感知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再造想象力的开展。在教学李白《渡荆门送别》这首诗时,笔者选用了与该诗诗意相符的古筝音乐《送别》,舒缓、悠扬的旋律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到一千多年前的长江之滨。

这样的例子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相当多见,教师要充分挖掘利用好这些资源,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运用比较勾连,令再造想象贯通神韵

进行古诗词教学的时候,将两首或两首以上的古诗词从内容或形式等方面进行比较对照,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再造想象,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大量的阅读、比较,也会让古诗词教学洋溢出鲜活的魅力。对古诗词进行重新组合,进行比较阅读的方法有很多,教师要引导学生迅速找出所比较文章的异同,可以从思想感情、写作内容、结构层次、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如杜甫的《春望》和《望岳>两首诗,同是用了寓情与景的写法,且都有对偶的修辞,但在写作背景,诗歌内容和情感表达上两者有许多不同之处,笔者引导学生将这两首诗进行比较阅读,充分调动学生再造想象的积极性,希望学生在比较、质疑、析疑、释疑的过程中独立思考,从而使诗歌知识得到引申与拓宽。

这样的阅读、比较,把古诗词中蕴含的情感揭示出来,从而激活学生自身的情思和想象,贯通神韵。

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学生的想象力能走多远,他的鉴赏疆域就有多大,教师应善于根据所授内容的性质、特点,通过有效的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再造想象,并使之贯穿于整个课堂,这样,中学古诗词的教学才能彰显其独特的生命活力,学生语文素养和诗词鉴赏的能力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

第三篇:融入七情激活课堂

融入“七情”激活课堂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 的反应方式。表现为:或高兴、欢乐,或忧愁、悲伤,或赞叹、喜爱,或惊恐、厌恶。初中生由于年龄小、知识根底浅、活泼好奇,偏爱形象思维,乐于接受教师的富于情趣的教学方式。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临沂市推行的“3.5.X”教学策略中,把情感教育贯穿教学始终,以实现学生品德素质的提高。为此,我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尝试运用“七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情感投资,以爱结情。

与其它学科相比,思想品德课的概念、观点较为抽象、枯燥,与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 有一定差距,导致学生厌学。有些教师也心灰意冷,抱着“你们不愿学,我也懒得教”的思想,照本宣科,支差应付,从而造成 了恶性循环。作为一名从事多年的思品教师,我自然也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最后还是孩子渴求知识的目光感染了我,我坚信:事在人为,唯其难教,方能见真功夫。我利用课余时间经常深入到我教的班,像家长一样嘘寒问暖,与学生们一起搞卫生、作游戏、侃大山、说故事。有一次,一个校外歹人气势汹汹地 从课堂上把一名学生叫了出去。我见势头不对,安排学生们看书,自己便跟了去。见那人正在打这个学生,我 不顾一切地冲上去,冒着挨打的危险,紧紧护住我的学生,并据理训斥那人,直到学校保卫人员来把他拉走。此举赢得了学生的敬意,他们把我当成知心朋友,有悄悄话也愿对我说,发生了争论请我评判。我的话,他们 爱听,且坚信不疑。这大概就是“亲其师,信其道”吧。

二、真情实话,以情诱学。我给初一学生上第一节课,运用一位哲学家的话“学习不好出次品,身体不好出废品,品德不好出危险品”,来提高学生对学习思品的认识。同时我还介绍了一些革命老前辈,怎样学习政治理论,赴汤蹈火投身 革命的事迹。我又举了个反面的例子:有个大 学生,由于不关心政治,最后堕落成了一个偷书贼并杀了新华书店的营业员,而被判处死刑。我提高声音说:你们看,学习思想品德课重要不重要哇?”同学 们异口同声:“重——要——”这堂课,激发了学生们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不断“升温 ”,使同学们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学习热情。

三、语言含情,讲活知识。

课堂用语怎样,是体现教师上课能力的基本功,语调是否具有渲染力,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我以饱满的情绪,旺盛的精力讲授每节课,同时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使学生们的情绪随我的语调而变化。如讲“ 祖国的治乱兴衰,关系个人的安危荣辱”时,我以悲愤的语调历数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疯狂掠夺,愤怒控诉 日本帝国主义屠杀南京30万同胞的暴行。随着我声音的颤抖和拳头的挥动,同学们个个绷紧小嘴,闪动泪花。我点明了“落后会 挨打,贫穷就受辱”的道理。我话锋一转,兴奋地讲 了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和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同学们脸上绽出了欣喜的笑容。

四、故事渗情,吸引学生。

书上的例子大多比较简单,有的例子时间较远,我就进行增补或系统形象化。如 时传祥,我用口头和体态语言,生动地描述他如何背大粪桶,不怕脏臭和讥讽,感动得学生啧啧称赞。讲鲁教版九年级在《承担责任中成长》的内容时,我适时地补充孔繁森的例子,描述他如何在大风雪天,把自己棉大衣脱下给九十多岁的 藏族老奶奶穿上;他又是如何几次卖血抚养两个藏族孤儿。我还从本地找典型,描述本校老师如何深夜护送生病学生回家的动人事迹,增强学生们的亲切 感。我还注意选用教具,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如讲可爱的中国内容 时,我挂上彩色大地图,祖国地大物博、秀美山川、佳境名胜,一一跃然纸上。讲“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时,我把从校园里拾来的煎饼及白生生的馒头摆上讲台,让同学们背诵“锄

禾日当午… …”的诗句,并展开讨论。

五、以情导行,作出表率。

常言到:身教重于言教。如讲“关心他人”时,我视学生为弟弟妹妹,思想 上鼓励他们进步;学习上耐心辅导;晚自习后,还护送路远的同学回家。讲“热爱劳 动”,在学校大扫除中,我不怕脏累干在前。从我的行动中,同学们懂得了如何理论联系实际。

六、以情启思,明理践行。

如讲“孝敬父母”的内容时,我列举大量事例,表明父母对子女的慈爱之情。又 挂出《游子吟》的诗句,引导学生们讨论一下:“父母是怎样关心自己的?”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述说父母在饮 食、起居、学习等各方面对自己的关心。我又问:“你们都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吗?”教室立即静下来。一会 儿,有个别同学说出了父母生日,但语气还不大肯定。我叹息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啊!”我启发大 家:“想一想,怎样报答父母生养之恩?不要口头,而是要行动,一星期后向我汇报。”结果没过三天,就有 不少同学对我讲了他们如何帮助妈妈刷锅碗、洗衣服,给妈妈做生日卡,还有的述说怎样跟爸爸到煤厂买煤,累得满头大汗把煤拉回家的事。

七、严中有情,端正学风。

动之以情,不是对学生错误的一味迁让,而是包含着有理有节的批评。正象苏霍 姆林斯基说的:“批评的艺术在于严厉与善良的圆满结合,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批评中感受到的不仅是合乎情理 的严厉,而且是对他充满人情味的关切。”一次,有两个出名的捣蛋学生,在课堂上做猴相、学习初一关于“ 遵守纪律”的内容,使他们明白“严是爱、纵是害、不管不问能变坏”的道理。他们终于认真地检查了错误。谈完话天色已晚,我让他们回家吃饭,他们却坚持去上晚自习。从此,二人改掉了坏毛病,还争着为班集体做好事。

实践证明,要做一个好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一颗对学生的爱心。“情”从“爱”来,有了 浓厚的爱,才配当学生的良师益友;也只有情感教学为先,才能促使学生爱学、学会.

第四篇:语文教学中的美学元素

语文教学中的美学元素

[摘要]语文教学是生活教育,是审美教育,我们应教会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品味生活中的美,以及创造生活应有的美。语文是古今中外人类优秀文化的载体,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众多美的元素。美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美育是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很早就重视对学生的美学教育,近代的教育家更是对美育高度重视。语文教材和资源都是很好的美育载体,我们应充分运用美的视觉来观照语文学习,按照语言美的特点来感知美的规律,进而品位语文的美,进而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同时美育教育为方式,也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关键词]:美学;语文;重要性;原则

一、美学教育的内涵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对美、美感和美的创造规律进行研究的科学,存在于现实社会的各个角落,并不以人类的意志而转移,具有客观存在的规律。在教育中,美学教育主要针对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的培养,涉及到审美心理结构建造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对学生内心人性和心灵的塑造。

语文教学是生活教育,是审美教育,我们应教会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品味生活中的美,以及创造生活应有的美。语文是古今中外人类优秀文化的载体,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众多美的元素。

二、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美学教育的重要性

(一)美学教育的作用:

1.美术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活力,对美的追寻是兴趣的基本来源,是生活的源泉,是前进的动力。美学教育给学生这种动力,为他们丰富自己生活的源泉。因此,美术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活力,为学生生活增加动力。

2.美学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美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于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通过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使得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美,激发对对科学现象和理论的追求,从而促进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美学教育有利于确保学生健康成长,在美术教育过程中,是通过启发和实际感知的方式,让学生最大程度的发现美、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这就使得教育本身具有美的特点,让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活动发展变化均趋于积极化,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向上的成长环境,有利于促进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思政教育,从而确保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美术教育的必要性,语文是我国教育教学体制中的基础性学科,与其它学科有着密切联系,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反映着社会、自然和艺术各个方面的美。

语文教材汇集了大量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在不同时代、国家、民族背景下的审美情趣和要求,极大地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美学教育在激发学生审美意识、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的同时,对于调动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满足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需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美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势在必行。

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语言和文字源自生活,反映着生活,语文教学即生活教育,它在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同时,也在引导学生审美和向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强调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不管是在传统的教材中还是在新课改的教材里,没有一篇是仅做语文方面教育的文章的;不管是古时的诗词歌赋,还是今日的美文小品,均注意了语言的典雅、结构的精巧、情感的真挚和文理的晓畅。

作为语文教师,应了解教材,充分挖掘出教材中审美教育的元素。如:我们剔选语言优美形象、内容积极健康的优秀诗文,抓住生活中清新隽永、妙趣横生的语言,把握好平时常见或偶然的、虽细小却隐含深刻道理的小事、现象……教育学生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美,进行美的创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崇高的审美理想。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实施原则:以美育美

在语文审美活动中以感受美为主要活动方式,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对美的评价标准,才能为学生鉴赏美,以及创造美奠定基础。美要靠心身去体验去感受,作为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大多在课堂上。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地探索美育实施的原则,这样美育在教育过程中才能有效地实施。

(一)选择美的语文教学载体

语文教学中美学教育的渗透实施就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美学教育是教师引导学生对文学中的艺术形象和意境进行深入理解、感悟,从而提高审美意识、增强审美能力,以实现陶冶情躁的目标。空洞的讲解不如形象的现身说法,强行灌输的知识哪比得水到渠成的自然。同时,美文教会学生欣赏,美物引导学生爱惜,美趣指领学生变得高雅,至理让学生更加聪睿。由此,我们应选择美的素材,对学生更好地进行美的教育。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这样华美的诗篇、精妙的散文数不胜数。这当中,有着风流倜傥的气质、羽扇纶巾的神韵,有着挽雕弓、射天狼的豪迈,也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寒,有人生自古认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大义……这些素材或让人神往,也或使人心仪;可叫人豪情万丈,亦可催人潸然泪下……这些材料无不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良好载体,而有较高美学修养对于人的学习和一生的作用不言而喻。

总之,我们要以美的事物去教育学生,去感染学生,让他们意识到他们就生活在美当中,从而自然而然地学习审美和创美。

(二)“美”的语文教学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那些优秀的文章就是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典范。只有使学生整个的身心都在美的世界中徜徉、熔炼和陶冶,才能把美的尺度真正烙印在他的身心结构中去。因此我们要做到:

1、加强品味,激发审美意识。审美意识的增强是美学教育的基础和重要前提,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美学教育应该深入到文学作品的阅读品味中。语言是语文的灵魂,体验语文语言的.美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阅读是感悟语文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文章美感的主要途径。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情感,可采用巧设悬念、投石激浪、旁敲侧击等灵活多样的艺术技巧,牵引学生步入美的殿堂,从而使学生自觉成为审美主体。在课堂上,教师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异样顿挫的语调、惟妙惟肖的表情,和同学们共同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

2、加强感悟,引导情感体验。情感是美学教育的关键内容之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中要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嗅其味,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对审美对象的肯定和否定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评价。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要引导学生遵循文章思路,认识文章的艺术形象,运用形象感染学生。

3、加强指导,启发思考探究。语文教材选用文章都是典范作品,是作家运用文字表情、达意、载道的结果,它的内容涉及了美的各个领域,是学生品味意境美的主要载体,而这些美又需在教师的诱导下使学生逐步理解和领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思考情境,把教材

(三)把握好美育与语文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结合语文素材对学生进行美学修养的培养,这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是相当高的,不仅自已要能真切深入地感受到美,而且要把自已的感受用生动形象且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传达出来,以启发学生产生美的感受,还要用语言对这些感受进行阐释,引导学生认识美,赏鉴美。我深深体会到,要实施美育就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敏锐地感受力,还要有鲜明生动的表达能力,深谙审美的规律,明察美学的奥秘,要对美有充沛的热情,这样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才能更符合审美的规律,取得应有的效果。

以上只是我就极少数文章的审美感受,中学语文审美中,无论是说明文言议论文,还是诗歌、散文,小说,都体现着深刻的自然美,科学美,艺术美的丰富内容,蕴含着大量的形象美、语言美、文化美等因素,故此,中学语文教学就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对课文学习、理解,而且是教给学生欣赏美、理解美,评价美、创造美的常识,是通过语文教学对他们进行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美学原理教程》中第十章第二节,美育在教育中的作用,第三节美育的实施

(2)《四川教育》四川教育委员会主办1999年第3期82页。

第五篇:例谈现代元素下的古诗词教学

例谈现代元素下的古诗词教学

【摘要】教学《清平乐 村居》一课时,根据现代学生的特点,尝试加入现代元素,通过聊农家乐引出诗词村居,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通过看图趣说解释词中字义感受语文课的有趣好玩,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建构新知;巧用流行歌曲诠释翁媪情感,使得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最后教师适时引用古典诗词,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古诗词 农家乐 看图趣说 流行歌曲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代代吟诵,千古不衰。经过岁月的大浪淘沙,流传至今的古诗词历久弥新,能被编入课本的古诗词更是“皇冠上的明珠”。自从新课改以来,教育部推荐了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后,教师都非常重视学生古诗词的积累,但是学生却不怎么领情,往往只是应付老师的检查,更遑论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甚至在生活中运用了。究其原因,除了古诗词中的文言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外,古诗词距离现代学生的年代较远,与现代学生的生活割裂,也是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之一。

《清平乐 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自己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这首词时,我根据现代学生的一些特点,尝试加入现代元素,试图在“古―今”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开通时光隧道,使学生在古今之间徜徉,用现代人的方式解读古诗词的含义,感悟表达的情感,在课堂上活用古诗词,努力做到“古今”相得益彰,使学生逐步体会古诗词的独特魅力。

一、聊农家乐引出诗词村居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农家乐”在中华大地流行起来,“农家乐”成为不少旅游公司的主打产品。不少学生也跟随父母体验过农村恬淡悠然的生活乐趣。《清平乐 村居》这首词描写的不就是农村的生活吗?我眼前一亮,这不就是古今之间最好的连接点吗?于是,我就以“农家乐”为话题作为导入:“同学们,过去乡下人向往城市的生活,现在时代发展了,城里人羡慕农村的生活,‘农家乐’这个词就很吸引人的眼球。每到节假日,不少城里人赶到农村去,吃农家菜,住农家屋,甚至‘也傍桑阴学种瓜’。据老师考证,这种田园生活,古人就十分向往。有诗为证,有词为证。”

老师的话音未落,学生就会心一笑,甚至开始窃窃私语。这样的导入,显然触碰到了学生的兴奋点,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因为准确找到了古代诗词与现代学生情感的连接点,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有诗为证”“有词为证”,更是让学生满怀好奇,古人的农家乐是怎么样的呢?于是学生兴味盎然地投入到了学习之中,以至于在完成“补充练习”中“给课文插图起个题目”时,近一半的学生选择了“农家乐”。这不是巧合,而是学生对这个话题表现出的浓厚兴趣,更内化成为自己的语言。

二、看图趣说解释词中字义

在古诗词教学中,最枯燥乏味的就是对古汉字的解释,以往总是教师讲,学生机械记忆,事倍功半。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解释词语时,我同样加入了现代元素。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现在的孩子已经成为“读图一代”了,他们读图的能力远远强于我们,因此在解释“翁媪”时,我首先引导学生看插图,学生很快就猜出是老夫妻俩。那“翁”“媪”又分别指谁呢?我说:“翁的上面是个公„„”不待我说完,学生很快接上来:“翁就是老公公!”“媪是女字旁,那就是――”“老奶奶!”学生异口同声。有了这个经验,解释“卧剥”时,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趴在地上剥。”我问他们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不假思索地说:“图上画得清清楚楚嘛。”

在解释“媚”字时,我一边写,一边说:“左边是个女字旁,右边是个‘眉毛’的‘眉’,女孩子的眉毛是很漂亮的,怪不得网络上称女孩子为‘美眉’呢。”学生们哑然一笑。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相媚好”的意思。这样的说文解字虽然不科学规范,但是这种戏说词语,符合学生喜欢接受新生事物的特点。学生没有想到,老师会在课堂上介绍网络语言的起源,更没有想到语文课也会这么有趣好玩。

“无赖”是个古今异义的词,也是教学的难点之一。我采取了迂回的策略。先理解了“溪头卧剥莲蓬”,体会到小儿的顽皮,然后话锋一转:“词中却用了‘无赖’一词,你觉得这个小儿是蛮不讲理的无赖吗?”学生有了基础,理直气壮地说就是顽皮的意思。接着我再举例,“你这个臭小子,居然敢揭老爸的丑”“你这个死丫头,还敢拿老妈的口红”,通过这些口头俚语,学生自然体会到“无赖”其实是老夫妻俩对小儿的爱称。“最喜”的原因也就不言而喻了,同时对贬?x词褒用的妙处加深了理解,更充分感悟汉语言的博大精深及富有情趣。

解释词语的方法有很多,该选择什么方法来教给学生,我认为最重要的是适合孩子们的心理。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因此,教师应该根据现代学生的特点,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学生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如果在教学中,教师渗透点现代元素,选择适合学生时代特征的知识与经验,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结合起来,则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

三、流行歌曲诠释翁媪情感

在《清平乐 村居》一词的教学中,体会“翁媪之间如何相媚好”是个难点,虽然引导学生说了村中美景和儿子勤劳乖巧,但是老夫妻之间相濡以沫,恩爱惬意的感情,对于学生来说毕竟比较遥远,没有生活积淀,还是难以真正体会的。如果没有任何情感的铺垫,没有说话的源头,学生会卡壳,课堂会冷场。此时,我想到了流行歌曲――《最浪漫的事》。在舒缓深情的旋律中,在村居插图的映衬下,歌词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起初学生一个字一个字地品味着,旋即就情不自禁地学唱起来,看得出,学生沉浸在那温馨的意境中。此情此景,无须多言,一切尽在不言中。有了这首歌曲情感的积蓄,再问学生“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就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而发了。

流行歌曲拥有众多欣赏者和巨大的影响力。作为有着旺盛生命力的一种文化现象,流行音乐凭着它对感情的真挚呼唤,对感性生命的生动表现,凭着它的风趣幽默、通俗易唱,风靡于年轻人之中。由于旋律简洁明快,歌词通俗易懂,更受学生的青睐。有学者认为,流行歌曲实际上是现代都市“民歌”。其实,古代的词最初也就是古代的流行歌曲,流行时间久了就变为经典的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古代的词与现代的流行歌曲其实是异曲同工。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注意热点,在课堂上恰当使用。《最浪漫的事》那深情的旋律容易感染学生的情感,产生情感的共鸣,那朴实的歌词容易敲击学生的心灵,产生心灵的共振。流行歌曲和古诗词,形式不一样,但是诠释着相同的情感,可见,流行歌曲只要在恰当的时机出现,古诗词就能达到无须教师教,而学生能自悟的境界。

词与音乐本身结合得就很密切,因为古诗词本身就是配曲而作的。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入流行歌曲,把诗词中的视觉感受拓宽到听觉上,把被音乐的感染移植到领会诗歌语言上,更能让学生接受,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引用诗词熏陶儒雅气质

新课标对小学生学习古诗词做了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其实提出了两方面的要求,一是吸纳,二是倾吐。上文所述运用现代元素理解古诗词,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更好地感悟古诗词,这就是吸纳。但是,学习古诗词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如果学生能“胸有古诗”,在言谈习作中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几句古诗词,我们就会觉得这个孩子有底蕴有才气,我们就像古人所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同样学生学习古诗词才会有乐趣,那就是倾吐。因此在课堂上就必须大量地运用古诗词来熏陶学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儒雅气质。

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呢?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尽可能地引用古诗句,让学生在不自觉中体悟古诗句的妙不可言。比如在学生想象村里美景时,学生描述池塘里的荷花,我就引导学生吟诵“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学生描述屋前的绿树,远处的青山时,我与学生一起吟诵“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评价学生的回答,我也尽量运用古诗古句,比如在欣赏“醉”的时候,学生说,老夫妻俩陶醉在自家村边的美景时,我适时吟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老夫妻俩陶醉于儿子的勤劳乖巧时,我顺口接上“酒不醉人人自醉”;老夫妻俩还沉醉于他们的相濡以沫中,我就总结道“情到浓处最是真”„„当学生卡壳时,我以“一切尽在不言中”来为学生解围;当学生一时失语,我就说“此时无声胜有声”。

另外在开头的导语中运用“也傍桑阴学种瓜”来描述现代人对“农家乐”的兴趣,在最后的结尾中,辛弃疾想到“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使学生感悟到,词人多么希望天下的黎民苍生都能过上这样的生活„„凡此种种,一方面是熏陶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是给学生做示范,在言?中如何恰如其分地引用古诗词,不断提升自己的内涵修养。

酒是陈的好,茶是新的香。古诗词教学对于培养少年儿童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可以用现代学生熟悉的方法来学习古诗词,感悟古诗词的意境,同时,我们更应该用古诗古句来熏陶、感染学生。使学生在古今之间漫步,做到今法学古,古为今用,努力提高学生的儒雅气质和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朱家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小学语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2]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5).[3]傅德岷.唐诗宋词鉴赏辞典[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2005.

下载融入美学之元素 激活古诗词教学(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融入美学之元素 激活古诗词教学(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文化元素融入房地产广告主题

    浅谈文化元素融入房地产广告主题 摘要:随着“居者优其屋”成为如今社会的一种时尚追求,居住文化建设成为了房地产开发的重要诉求点。这样,房地产行业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化现象,......

    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幼儿园环境中

    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幼儿园环境中 **幼儿园香江分园积极构建“育美文化”特色,强调把整个教育过程变成一个无论施教者,还是受教者都能感受美,享受美的过程。近两年,该园又以传统......

    国情之创新元素

    《国情备忘录之创新元素》观后感 看完国情备忘录之创新元素后,我义愤填膺,泱泱我大国,还只是一个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大国,而非创造大国。真是看得痛心疾首,同时也对中国现阶......

    美学散步之读后感

    《 美学散步》之读后感 任何一个爱美的中国人,在现代中国美学史上,有两位泰山北斗式的人物,朱光潜与宗白华。而宗白华的《美学散步》,又是任何一个爱美的中国人应该读的。 这部......

    融入扶贫开发重点元素 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

    融入扶贫开发重点元素 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 ——对郧西发展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几点建议 近日,郧西县扶贫办结合工作实际,就如何实施‚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进行了研究探讨,提出了......

    把数学史元素融入初中数学课堂2

    把数学史元素融入初中数学课堂 ——以《勾股定理》教学为例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勾股定理a2+b2=c2在中学数学占有重要地位,通过数学史的渗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

    国际标准舞与中国古典舞元素的融入

    国际标准舞与中国古典舞元素的融入 一、引言 作为西方优秀艺术文化的结晶,国际标准舞至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始传入我国,八十年代开始在国内正式发展,时至今日已初具规模并在各平台......

    文言文课堂融入多元素,乏味变趣味

    文言文课堂融入多元素,乏味变趣味 ——探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摘要:文言文是我国文化与语言的精粹,但学生不喜欢学、讨厌学,此时,老师的教学和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分析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