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障碍教案Microsoft Word 文档

时间:2019-05-15 02:21: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心理障碍教案Microsoft Word 文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心理障碍教案Microsoft Word 文档》。

第一篇:心理障碍教案Microsoft Word 文档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概念

正常的心理活动,具有三大功能:

1、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

2、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3、能使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以便创造地改造世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

心理的反面,即异常心理活动,是丧失了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区分

一、常识性的区分:

1、离奇怪异的方谈、思想和行为

2、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

3、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

4、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

二、非标准化的区分:

依据人们看问题角度不同,粗略地将非标准化的区分,归纳为以下几种:

1、统计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现象理解为某种心理现象偏离了统计常模。如智商在70以下的是智力缺陷,属异常范围。

2、就文化人类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某一文化习俗的偏离。

3、就社会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社会准则的破坏。任何对社会带来威胁的破坏性行为,无论是对人身的、或是对政治的、经济的破坏,如果有明确有犯罪动机,那就是犯罪;如果没有任何理由,找不出任何犯罪动机,那就被认为是行为异常。

4、就精神医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古怪无效的观念或行为,如幻觉,病理性错觉,性欲倒错这些古怪的心理行为,以及妄想,强迫观念等无效的观念,都属于心理异常。

5、就认知心理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看作是个体主观上的不适体验。

人的心理活动非常复杂,为此,找到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之间的绝对分界线,是几乎不可能的。

三、标准化的区分

李心天对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提出如下四类判别标准:

1、医学标准:这种标准是将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如果一个人的某种心理或行为被疑为有病,就必须找到它的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在此基础上认定此人有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其心理或行为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则归结为脑功能失调。这一标准为临床医师们广泛采用。他们深信,有心理障碍的人,他们的脑部,应当有病理过程存在。

2、统计学标准:在普通人群中,人们的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显示常态分布。在常态曲线上,居中的大多数人属于心理正常范围,而远离中间的两端则被视为“异常”。因此,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就以其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显然这里“心里异常”是相对的,它是一个连续的变量。偏离平均值的程度越大,则越不正常。

统计学标准提供了心理特征的数量资料,比较客观,也便于比较,操作也简便易行,因此,受到很多人欢迎。有些心理特征和行为也不一定成常态分布,而且心理测量的内容同样受社会文化制约。所以,统计学标准的普通性也只是相对的。

3、内省经验标准: 一是指病人的内省经验 二是就观察者的内省经验

4、社会适应标准

在正常情况下,人能够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

四、心理学的区分原则

郭念锋认为,既然目的是区分心理的正常与异常,就应该从心理学角度切入,以心理学对人类心理活动的一般性定义为依据。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因为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任何正常的心理活动或行为,必须就形式和肉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峭管是谁也不管是在怎样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中,如果一个人说他看到或听到了什么,而客观世界中,当时并不存在引起他这种知觉的刺激物,那么,我们必须肯定,这个人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他产生了幻觉。另外,一个的思维内容脱离现实,或思维逻辑背离客观事物的规定性,这时我们便说,他产生了妄想。这些都是我们观察和评价人的精神与行为的关键,我们称它为统一性标准。人的精神或行为只要与外界环境失去同一性,必然不能被人理解。

在精神科临床上,常把有无“自知力”作为判断精神病的指标,所谓无“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完整”,是患者对自身状态的反映错误,或者说是“自我认知”与“自我现实”的统一性的丧失。

在精神科临床上,常把有无“现实检验能力”作为鉴别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指标。

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各种心理过程之间有协调一致的关系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每个人在长期的生活道路上,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这种人格特征一旦形成,便有相对的稳定性;人格特征具有倾向性和独特性。

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积极而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生活的人,心情舒畅,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与他人、环境和社会协调一致,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身心潜能。

我国著名心理卫生学家陈学诗教授说:“心理健康的学生学习成绩必优于心理不健康者;心理健康的成人,其工作效率必胜于心理不健康者。”据清华大学对1992年获得特等奖学金的学生的心理研究表明,他们具有如情绪稳定、自律性强、有较高的社会理想、兴趣广泛、性格偏外向、人际关系协调等心理健康水平高的共同特征。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80年代中期,我国大学生中有23.25%的人存在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人数正以10%的速度递增。

(1)偶发与持续

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不能简单地根据一时一事下结论。心理健康是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的心理状态,一个人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非意味着这个人就是心理不健康。但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持续多久才是心理不健康(或心理变态),只能视具体情况而定。(2)程度的差异

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分为不同的等级,是一个从健康到不健康的连续体,并且心理正常与异常并无确定的界限,更可能是程度的差异。(3)状态的变化

心理健康状态并非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着的。既可能从不健康转变到健康,也可能从健康变为不健康。因此,心理健康与否只能反映某一段时间内的固定状态,而非永远。所以,判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应有发展变化的眼光。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划分,一般用“常态”和“变态”或者“正常”与“异常”来表示。那么正常与异常的界限是固定的、明确的?还是变动的、含糊的?

主要是从统计上和道德上来看。异常往往是统计上稀少的。但是,仅仅根据这一点,有时不能理解为什么不把特别聪明的人或者特别幸福的人划入异常范围。

因此有必要考虑道德上的规范。即某人的与众不同的行为是否给社会或他自己带来消极影响。例如,抗战时期的狼牙山五壮士的舍生取义,革命英雄江姐的坚忍不拔的精神,不仅是正常的偏离,而且因为这样的正常的偏离而成为学习的榜样。而神经症患者的自残行为却是病态的偏离,是从统计上和道德上来界定的真正的消极的偏离,是异常的典型。

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外在原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就业

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日益激烈,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此外,由于社会媒介及各种不正之风也导致了大学生的心理迷乱,如酗酒、斗殴、违纪等。197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班都拉博士和威斯康幸大学的伯克维兹博士共同研究指出:观看暴力演出的人比未观看的有近2倍的暴力倾向,尤其小孩受到了侵略性的暗示。

2、不良的家庭、学校环境及不当的教育方法也是重要原因:三点一线的枯燥,竞争压力的与日俱增。

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内在原因

年龄特征:心理活动最复杂多变,心理矛盾和冲突最强烈的时期。大学生正处于不成熟向成熟过度,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自尊与自卑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感情与理智的矛盾,闭锁性与开放性的矛盾,冲动与压抑的矛盾。多事之秋:苦闷最多,烦闷最多。

一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许多大学生未上大学前,对大学的环境、条件、师生关系、人际氛围、未来前景,都怀有一种美好的憧憬,入学后,发现理想与现实差距较大,因而感到十分苦闷。

二是自豪与自卑的矛盾。大学生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脱颖而出,往往在一片赞扬声中油然而生自豪感,但在强手如林的新环境中,原有优势不复存在,困难问题倒是不少,这使得一些人极易产生自卑感。

三是独立与依赖的矛盾。告别了中学时代,离开了父母亲友,大学新生进入较为自由和开放的环境,大大增强了独立意识,处处显示出个人主张,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经济自主,长期形成的依赖性仍难以摆脱。

四是交往与孤独的矛盾。进入大学校园新环境,大学新生迫切希望了解他人并被他人理解和接纳,因而渴望进行人际交往,但由于自我保护和锁闭心理等原因,同学之间不轻易吐露真情和交流思想,自然产生一种知音难觅的孤独感。

精神病的常见症状表现

幻觉

幻觉(hallucination)是指没有相应的客观刺激时所出现的知觉体验。换言之,幻觉是一种主观体验,主体的感受与知觉相似。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知觉障碍。幻觉与错觉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没有客观刺激存在。由于其感受常常逼真生动,可引起愤怒、忧伤、惊恐、逃避乃至产生攻击别人的情绪或行为反应。企图说服出现幻觉体验的人不相信幻觉往往是徒劳的。幻觉偶然也能见于正常人。例如在似睡非睡的时候,出现幻听或幻视,称为入睡前幻觉;将醒而又倦睡时出现的幻觉,称为睡醒前幻觉。幻觉也能通过暗示方式产生。如过去文献中所的有些沉溺于宗教狂热的人,声称见到了“ 观音菩萨”或“耶稣基督”等,并不一定有病理意义。但是,应当说,幻觉大多是病理性。如果一个人多次出现幻觉,应当及时进行检查,以便对其心理障碍进行诊治,防止幻觉影响下发生伤人、出走或自杀等意外。特点

幻觉具有两个主要特点:

第一、幻觉是一种感受,由于缺乏相应的现实刺激,所以客观检验结果证明这种感受是虚幻的,但就患者自身体验而言,却并不感到虚幻。

第二,虽然幻觉源于主观体验,没有客观现实根源,但某些患者坚信其感受来自客观现实。

妄想

妄想是一种不理性、与现实不符且不可能实现但坚信的错误信念。它包括错误的判断与逻辑推理。即使把事实或已经被完全论证的理论摆在妄想者的面前,也很难动摇他的信念,妄想大都出现在精神病状态下,如精神分裂症。自杀行为

思维奔逸

思维奔逸(flight of thought)又称观念飘忽,一种兴奋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主要指思维活动量的增加和思维联想速度加快而言。多见于躁狂状态或情感性精神障碍。

患者联想迅速、思潮澎湃、概念一个接一个不断涌现出来。表现为语量多,语速快,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词汇丰富,诙谐幽默。患者自诉脑子反应灵敏(“脑子转得快”),言语表达可能远跟不上思潮,导致言语衔接不连贯。但又很易因偶然因素或无明显理由转移注意力,随境转移是很突出的伴随特征之一。

这一症状主观体验为思维迫促的一种思维形式障碍,严重时患者谈话的内容中夹杂着很多音韵的联想(音联),或字意联想(意联)。即患者按某些词汇的音韵相同或某句子在意义上相近的联想而转换主题。

思维迟缓

一种抑制性的思维联想障碍。

即联想抑制,联想速度减慢、数量的减少和困难。患者表现言语缓慢、语量减少,语声甚低,反应迟缓。患者自觉脑子变笨,反应慢,思考问题困难。患者感到“脑子不灵了”、“脑子迟钝了”。

多见于抑郁状态或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

情绪低落

情绪高涨

木僵 木僵(stupor)指患者不言不语、不吃不喝、不动,言语活动和动作行为处于完全的抑制状态,大小便潴留。由于吞咽反射的抑制,大量唾液积存在口腔内,侧头时顺着口角外流。

如果患者的言语活动和动作行为明显减少,但是还没有达到完全消失的地步,则称之为亚木僵状态。

木僵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称之为紧张性木僵。

除紧张性木僵外,临床上还可见到抑郁症的抑郁性木僵,心因性精神障碍的心因性木僵,以及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器质性木僵,以上这四种情况虽然都表现为木僵状态,但病因、治疗、预后各不相同,应该重视加以鉴别。

大学生中常见的几种心理疾患

包括精神病、神经症、人格障碍,性变态以及精神发育迟滞等。

一、人格障碍

又称人格异常。这种异常是在人的认识过程和智力都没有障碍的情况下出现的,是对正常人格的偏离。

在少数大学生中人格障碍常表现为爆发性人格、易反应性人格、偏执性人格等。

(1)暴发性人格

其心理行为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容易突然暴发无节制的愤怒、仇恨或激情。由此可能出现相应的事端,事后懊悔,但以后遇到类似情况难以自控还会再次发生。这样的人有时被学校或教师仅仅看作是道德品质不良、屡教不改、故意闹事的人。这样的人在平静时,可能是个认真、温和、讲礼貌的人(2)易反应性人格

其心理行为表现为触景生情,不论所发生的事是喜是悲,他都较常人表现得过分。甚至不值得悲的事,他也悲哀;正常人不以为喜的事,他却欣喜若狂;看到秋风落叶有点诗意或发感慨是常事,而他(她)却可能好似葬花的林黛玉。(3)偏执性人格

自尊心过强,容易对他人产生成见;在自己与他人的 冲突中,虽毫无根据,但常常坚信自己是被害者,是别人“阴谋”的牺牲品;平时往往是表现出敏感多疑,好嫉妒,易激惹,好打抱不平,固执死板,过高估计自己,将自己的过失,挫折归咎于他人或客观条件,听不进一般人的规劝和教育。(4)反社会人格

(antisocial personality)是反社会人格异常(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的简称;意指个体在社会行为上,具有违犯社会道德规范的倾向,且有为了利己目的而伤害别人时,永不感到愧疚的异常性格。反社会人格与反社会行为(antisocial behavior)一词不同。反社会行为一般指社会黑道分子的违法行为,或现实社会中的失落者,在缺乏生存出路时因冲动而表现的犯罪行为。惟反社会行为者未必不重视感情;所谓“盗亦有道”,黑道分子可能为同道安全而牺牲自已。反社会人格者则不然,除关心自己以外,从不考虑别人。此外,曾有精神医学家(C1eck1ey,1976),根据临床诊断,将反社会人格者的行为特征,归纳为十六点如下:

1.相貌与智力均在中等以上,予人之第—印象,常使人产生好感。

2.带有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思想並不紊乱,也没有幻觉与妄想等现象。

3.不带有焦虑症与情感症的症状,情绪上既少焦虑,也少激动。

4.对人对事,无分轻重缓急,既无责任心,亦无义务感;因此,在言行上无法取信于人。

5.缺乏坦诚的气质,予人以虚伪的印象。

6.知过而不悔改,且无羞耻之心。

7.所表现之侵犯别人的行为,事先並无明确动机或计划,多系起于隐藏性的冲动。

8.缺乏是非善恶的判断能力,不能从失败经验中获取教训。

9.极端自我中心。在剥夺别人权利以满足其私欲之后,不肯对人回报,甚至不忍付出应有的亲情与爱意。

10.情绪冷漠而缺少变化,不似常人般受外因感动而有喜怒哀乐的表情。

11.缺乏领悟能力,不能见贤思齐,不能从别人的楷模行为中学习到改变自己。

12.虽不关心别人,但却强烈需求别人的关注与信赖。

13.常在幻想状态下对人表现恶作剧行为;以粗鄙丑陋的言行惹人厌恶。此种行为之表现尤以酒后为然。

14.反社会人格者不显示自杀倾向。

15.在两性关系上,纯以自我满足为出发点,与异性交往从不认真;从不向对方付出真心与爱情。

16.生活无目标,无计划,也无方向;在生活中一切活动,就其自身幸福而言,都是一些自毁行为(self-defeating behavior)。

(5)回避型人格异常

患者对人际关系过度敏感,冀求别人接纳,生怕遭人拒绝伤及自尊,因而在矛盾的心情下回避参与本想参与的社会活动。

(6)依赖型人格异常

患者性格幼稚,凡事依赖别人的帮助与支持;如不得已独行其事时,就会感到极大的恐惧。

(7)被动攻击型人格异常

患者性格矛盾而懦弱,常以被动而又间接的方式表达其带有恨意的攻击性行为:对上级表面唯唯诺诺,对责任推拖敷衍,甚至在暗中向对方攻击破坏者,即属此种性格。

(8)妄想型人格异常

患者对事多怀疑,对人不信任,重视自己身份地位,如有过失则归咎于别人,无法与人合作,生活适应困难。

(9)分离型人格异常

患者性格孤独,感情冷淡,缺少与人相处的兴趣与能力,因而无法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社会适应困难。

(10)分裂型人格异常

患者的症状较前述分离型严重,除性格孤独与人隔离之外,兼有精神分裂症患者知觉扭曲与思想紊乱等特征。

(11)戏剧化型人格异常

患者人格表现幼稚,情绪极不稳定,常为芝麻小事而过份计较,表现出喜怒无常的戏剧化反应。

原因分析

一般认为,可能是生物、心理、社会文化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一般说来,任何人格特点,偏离正常越远,就越不容易改。改造人格障碍比较困难,目前尚无很好的办法,主要对策是“综合治理”,即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是使本人有所认识,从而对人格的缺点方面进行坚持不懈的改造。认知疗法、行为疗法、集体疗法

二、神经症

神经症是一组轻性大脑功能失调的疾病的总称。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对神经症下了一个描述性定义:神经症是指没有器质性病理基础的精神障碍,患者对疾病有相当的自知力,接受现实检验的能力也没有损失。这表现在患者一般不把他的病态主观体验和幻想跟外在现实混同起来,行为可以受到很大影响,但一般仍为社会所接受,人格也没有破坏。

神经症多见于15~40岁的中青年,发病率较高。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宣布,1981年神经症患者已超过4000万,我国有关调查资料也表明神经症患者患病率为22.21‰,患者约占精神科门诊总数的50%,在内科和其它临床中,也不少见。神经症常有以下特点:

① 患者有各种躯体不适的感觉,却没有相应的器质性损害。

② 心理冲突,精神痛苦。患者察觉到自己处在一种自相矛盾的心理状态,却无力自拔。

③ 对自己的病态表现有充分的自知力。

④ 精神活动能力降低,但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的能力基本没有缺损。但由于精神十分痛苦,严重影响学习、生活、工作。

⑤ 症状的持续性。症状至少持续3个月或不止一次的发作。注意事项:

值得注意的是,神经症的诊断有严格的标准,包括症状表现、严重程度和病程等,决不能因为某些方面的相似(甚至相同)而随便“对号入座”。

神经症是大学生中最多见的一类精神疾病。主要包括:神经衰弱,焦虑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疑病性神经症。(1)神经衰弱

主要表现是:兴奋性增高,易激惹,感觉过敏,头脑的持续性钝痛,头晕脑胀,入睡困难;衰竭性增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明显减退,精神不振;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神经衰弱是由于某些精神因素使得大脑神经活动长期持续性过度紧张,导致大脑兴奋和抑制功能失调而产生的。大学生活中的学习、人际关系、恋爱、生活适应等都容易产生心理冲突和压力,若不能及时调节,容易引起神经衰弱。(2)强迫性神经症

以强迫症状为主的神经症。所谓强迫症状即患者主观上感到有某种不必要但又不可抗拒和被迫无奈的观念、意向或行为的存在。

强迫观念:主观上感到有某种不必要的或毫无意义的、却又是不可抗拒的、不能自行克制的观念。

强迫意向:常为一些与正常心理状态相反的欲望和意向所纠缠,产生一些可能导致可怕后果的冲动。

强迫行为:表现为重复一些毫无意义的行为,明知没有必要,但无法控制。在日常生活中,谁都免不了会有强迫思想的倾向。到了办公室,忽然想到离家时可能忘了锁门;此一念头一起,久久挥之不去,如实在无法控制自己的思想,只得回家检查,这就是由强迫思想演变成了强迫行为。有的人习惯上过份注意清洁,洗手的动作表现太过频繁;无缘无故就去洗一次手;如强行忍耐,心理上就失去平衡。像此种情形,就是强迫行为。强迫思想或行为严重到对自己生活产生困扰的地步,才被视为强迫症。

(3)焦虑性神经症

是以焦虑症状为主的神经症。在焦虑反应时伴有明显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紊乱。忧虑、恐惧、紧张、烦恼。烦躁不安、心神不定、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思维受阻。

剧烈的心跳、胸闷、呼吸困难、皮肤潮红或苍白、多汗、恶心,有晕倒甚至虚脱的感觉等,以及运动性不安。焦虑症患者的焦虑不同于正常人的焦虑。集中表现在考试与人际交往。(4)恐怖性神经症

指对某种特定的事物或情境产生持久的、特殊的、不合理的、强烈的恐惧感。是指对某种不具伤害性事物的不合理的恐惧反应。即使当事人明知不会受到伤害,但仍然无法控制自己的恐惧情绪。

恐惧本是人的“七情”之一,恐惧本身不是一种病态心理,而是正常情绪。恐怖症与正常的恐惧的区别在于:使患者产生强烈的恐惧情绪的对象是那些对正常人并无威胁或威胁不那么大的特定对象,而且患者深知这样恐惧明显过分,但无法控制,并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类型

恐惧症有数十种之多,惧山、惧水、惧风、惧火、惧食物、惧医生、惧市场、惧动物等等,无奇不有。

社交恐怖:与人对面,公众场合。

处境恐怖:空旷,登高,独处室内、电梯内等。

物体恐怖:尖锐物、某种动物、不洁物、坟墓、流血、带黑纱者等。(5)抑郁性神经症

以持久的抑郁情感为特征的神经症,表现为哀伤、悲观、孤独感、羞愧、自我蔑视、自我贬值等。外在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兴趣丧失、缺乏活力、反应迟钝、干什么都打不起精神、不愿参加社交、故意回避熟人、对生活缺乏信心,体验不到生活的快乐。常伴有疲乏、头痛、背痛、食欲减退等躯体不适感。

第一,在情绪方面,患者长期陷入情绪低潮,在痛苦绝望中,时常存有藉自杀以解脱精神痛苦的念头。因此,自杀(suicide)(见补充讨论2)的心理倾向,是忧郁症的主要症状之一。其次,忧郁症患者一般丧失其原来生活中从亨受中获得的乐趣;对工作不起劲,对饮食缺胃口,对嗜好娱乐无兴味,甚至对家庭中最亲近的人(包括夫妻间的性生活),也感到厌烦。对忧郁症患者而言,在他的生活中,只有痛苦,没有快乐。

第二,在认知方面,患者对人对己、对事物以至对整个世界,均持有负面的想法与看法。对自己,抱怨自己无能、失败,因而丧失其自尊心,而陷入极度的自卑感。对别人对世事,冷漠以待、不再关心。对未来,充满了悲观与绝望。第三,在动机方面,患者对任何事情都丧失主动的兴趣和意愿。在他生活中的任何活动,完全出于被动;如被动的外力消失,患者将会处于极度孤独的困境中;可能独自枯坐一隅,数小时一动不动。

第四,在生理方面,患者所表现的症状是:体重减降、睡眠失常、四肢无力、易感疲劳、胃口丧失,此等有碍身体健康的症状,加重了患者忧郁,因而恶性循环,终而使其病情益形严重。

本症的起病常由创伤性情感体验直接引起,大多数患者性格不开朗、情绪不稳定、悲观、好思虑、敏感多疑、依赖性强。几乎所有人会不时感到抑郁,最常引起抑郁的情境有:失学,失业,失恋,丧偶,认识到疾病和衰老在耗尽自己的精力。只有在下述情况中,抑郁才被称为神经症性的:抑郁程度大大超过了有关事件的常态反应,而持续的时间又超过大多数人开始恢复的阶段。大约有25%的女性、在其生活经验中、曾经历过忧郁症的痛苦:而在一般男性中,大约有10%左右。(6)躁狂症与躁郁症

其情绪状态陷于极度兴奋之另一端者,称为躁狂症(mania);其情绪状态极不稳定,有时极度兴奋,有时极度低落,具有此类症状的心理异常,则称为躁郁症(manic-depression)。原因分析

个体自幼在某方面的失落(如丧失父母的爱),始终在潜意以中存在着一种“弥补”的需求。换言之,自幼丧失母爱的人,成年后在心理上比一般人更渴求别人的爱;自幼未被同伴接纳的人,成年后在心理上更需要别人的支持;自幼未被肯定社会地位的人,成年后在心理上更重视社会地位的得失。正因为这种人在心理上过份渴求“得”而避免“失”,所以在其生活追求中遭遇挫折而失败时,其失落感就特别严重。

将现实中使其失落的外在原因,在心理上转变为内化作用(internalization)。内化作用是指把造成他失落的外在原因归咎于自己。例如:某公司职员被解雇,先是对老板愤恨,后以无法报复反而将情绪转向自己;恨自己缺乏人缘,恨自己能力不够;结果使心理愈复杂,病情愈严重。

(7)疑病性神经症

主要表现为对罹患疾病的焦虑紧张情绪,强烈求治的愿望,相当牢固的躯体症状,但查不出相应器官的结构损害。起病与精神紧张刺激直接有关,医源性因素有时占重要地位。患者常有固执、吝啬、谨小慎微、对自身健康特别关注、要求十全十美的性格特点。

第二篇:中学生心理障碍小品

陈氏心理诊所

开场

(一)(广告音乐,旁白:……)

(二)(门外突然传来声音)母亲:儿子,快点,没事,别害怕(扯着儿子进来)妈妈今天给你预约了一位非常出色的医生,(进来,儿子表情低沉)不仅从XX大学毕业,而且曾去X国留学多年。

儿子(进屋同时)(突然抬头发现屏幕上的字,低语):陈氏心理诊所(突然狠狠的甩母亲的手)心理诊所,我没病!我没病!

(母亲大惊)(把儿子按在椅子上)母亲:儿子别怕,真的没事,好不容易给你预约到的。你别怕,没事,真的没事。

(三)(同时)医生:不打针,不吃药,坐这就是跟你唠,今天接了个好活(不着调的笑)(乐提提的转头向母子二人)嗨,来了。

(母子回头看它)(表情比较不确信)

高潮

(一)(表情笑眯眯对着被母亲按在椅子上的儿子)医生:来来来,你能有什么事啊。(举起手里的一个画本)来,咱俩一玩玩这个测试啊

(吸引儿子的注意力)一起看 医生:我知道了(后期安慰儿子,台词自己想)儿子:(一点点信任医生)

医生:告诉我你的想法,没有什么好害羞的。毕竟,我是你的朋友(又喷儿子)(解开心结,表情比较害羞)儿子: 我不知道怎么的,老是对某一事情感到焦虑恐惧和害怕,这个事情主要担心害怕在未来会发生,但是这个事情又没有发生的依据 感觉自己的注意力总是在这个上面 并且伴随着很不自然的焦虑和恐惧 感觉这样持续的时间很长 很苦恼 如果是其他人的 估计这是个不值得挂在心上的事情 但是我就是老是想 老是猜测 老是在担心 老是在害怕让自己很难受我真的是不知道这是怎么了 这种感觉很难受..(安慰状)医生: 没关系…………(开导)

(二)(母子感谢状离开)

尾声

(20年后)医生(很滋润的喝水)呵呵呵,现在的时代哦,发展啊—迅猛:现在的孩子啊,心理呦—迷茫;呵呵呵,怎么时代发展越快,这些孩子的不满意反而多了呢?唉╮(╯▽╰)╭

(门外传来一个男人焦急的声音)王泽鹏:女儿,没事,没事,别害怕(扯着女儿进)(女儿着装另类,行为偏激)(表情不屑)女儿:切!医生:呵呵,这人看着眼熟。呦你又来了(对观众)怎么爷俩一起来折腾我啊!(无奈状)(对观众)在生活中你们也会或多或少的遇到这些问题吧(微笑)那么,你们是如何解决的呢?

结束 互动

第三篇:初中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教案

初中生常见心理障碍

——自我意识发展

教学目标;

1、教学生加强青少年生理、心理知识的学习,了解学生的自我概念水平。

2、以学生的活动和体验为主,教师应注意角色转换,积极营造一种宽松、真诚、积极参与的课堂氛围,教师要与学生密切沟通,提高对学生自尊心要求的敏感情。

3、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的活动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尽力做到有趣味性、有启发性,帮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

4、帮助学生澄清不良自我形象产生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如何保持良好的自我形象。

教学重点:

根据小辉一天中自我形象被损的实例,引导、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如何去面对现实,并采取积极的态度。

教学难点:

采取怎样的方法,使学生毫不忌讳地坦露自我形象被损的经历。

教学准备:

1、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扮演小品,尤其是小辉的扮演者,一定要演得真切,千万不可就事论事,教师、蓝球队教练、小辉母亲的扮演者在服饰、形象、语气上要体现真实感。

2、给每一位学生准备一张比较美观、有保存价值的小卡片,让学生在课堂上写一句名言或自己的话,用来保护自我形象不被损毁。

3、准备几张小纸条,上面写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有损于自我形象的事例。

4、学生座位按马蹄形小组排列,马蹄形开口朝黑板。

教学过程:

一、活动设计

案例:

“小辉的经历”

小辉背着书包,高兴地哼着歌“我去上学校,天天不迟到„„”在路上遇到 两个身着比较时髦的同令人,一边在指手划脚地说他“真土”,小辉情绪显得有 些低落,放慢脚步朝学校走去。来到教室,教师把一份试卷发给小辉,上面写着第一单元数学考试50分,小辉低着头在看试卷,老师没有说话,而在一边用眼睛白他,小辉看完试卷,拿着篮球走出教室,正好教训员走过来: “小辉,听陈

老师说你的学习成绩下降了,今天开始你就不要来学校篮球队了。”小辉带着一

肚子的懊恼回到了家。妈妈问他: “小辉,你第一单元的数学考了几分,试卷拿 来给我看看。

小辉从书包里拿出试卷递给他妈妈,他妈妈一看试卷,就破口大骂:

“你是怎么学的?怎么那么笨。”

二、回答问题:

看了上面的小品,让同学回答,小辉的自我形象是如何被损毁的?学生的回 答是: 1)同学的嘲笑。2)老师的白眼。3)被开除出校队。4)被妈妈的责骂。

(一)自由发言:

1、让同学们畅所欲言,体会一下小辉被同学嘲笑?被老师白眼,被开除出校队,被妈妈责骂时的心里感觉

2、小辉一天中碰到的几件事,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是很正常的。大家细细地回忆一下,在你的日常生活、学习中有否遇到过与小辉类似的事情,并谈谈你当时 的心理感觉,为了能使学生畅所欲言,教师事先声明,对同学的发言要保密,不得外传, 请同学们不必忌讳。

(二)小组讨论“重现真我”小辉遇到了那么多不愉快的事,他的形象受到了损毁,为了重整他帅气的形象,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帮他出出主意好吗?分小组进行讨论,每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答案可能不统一,老师可以指点,对同学的嘲笑一嘲笑就让他们嘲笑去吧,反正我喜欢这样,不会因为别人的嘲笑而垂头丧气。对老师的白眼一老师虽然对我生气,但老师还是为我好,只要我努力学习老师会喜欢我的。被开除出校队--我之所以被开除出校队,是因为我的学习成绩下降了,只要我努力,还会进校队。遭妈妈指责时--她虽然言语激烈,但妈妈是爱我的,我要和妈妈好好谈一谈,同时我必须好好学习,对发言好的小组进行表扬,代表小辉表示感谢。

第四篇: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石家庄市精神卫生中心

主任医师 李素水

说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问题,首先要说的问题就是什么是健康。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时,给人类的健康下了一个具有权威性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躯体疾病或残缺,而是要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处于完好的状态”,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交健康。身体健康标准大家比较了解,它可以用数据加以量化,心理健康无法用数来表示,那么如何来衡量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呢?世界卫生组织的心理健康标准是:(1)智力正常;

(2)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3)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4)人际关系和谐;(5)适应和改善环境的能力;(6)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是心理冲突,是指两种互相对立的情感或欲望同时并存于一个人的心里,当事人既不能放弃其中之一,又不能将二者协调统一起来,从而体验着紧张、不安或其他不快甚至痛苦。心理冲突人皆有之,它的产生主要原因是需要得不到满足。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五个等级构成的:生理需要、爱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自尊和受人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产生的心理冲突也就越强。

心理冲突有两种,正常的和病态的。病态的心理冲突具有以下的特点:(1)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大脑病理学形态学的改变为基础。(2)心理冲突持久存在,通常持续1年以上。(3)心理冲突的痛苦令人难以忍受,病人力图从这种痛苦中摆脱出来,却反复失败,不能自拔。

(4)心理冲突妨碍了正常的心理功能或导致社会功能受损。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诸如安全感、性格品质、互联网、急性应激事件等等。以下主要介绍三个方面。

一,应该之暴虐。每天日常生活中应该与不应该做的或想的事情太多,满脑子都是应该与不应该。其主要因素是禁忌意识太多,过多考虑面子、自尊心以及耻感。强烈的“应该感”来源于父母、长辈的教训、惩罚、强求甚至苛求;来源于父母、长辈对儿童的不理解、不宽容和不尊重。惩罚的内化便产生“我应该与不应该”,一旦出现“不应该”的念头,便产生有受惩罚的危险。为此孩子就苛求自己总是做应该做的事情。学校老师不合理不恰当的批评、惩罚及苛求,也会使学生产生应该与不应该的念头。“应该感”强的人心理冲突多。解决“应该感”的方法就是把应该做的事变成喜欢做的事。

二,缺乏爱或者渴望被爱。爱别人和被人爱是人的一种基本需求。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心理冲突。爱和被爱的主要在家庭中体现。良好的家庭环境融洽和睦,积极乐观,理解尊重,同甘共苦、荣辱与共。而较差的家庭环境则存在爱的缺乏与爱的不合理。父母的教育方式对于家庭爱的环境有决定性的作用。解决心理冲突的出路是培养社交兴趣,提高社交技巧,逐渐学会理解和关心别人。一旦主动爱别人的能力提高了,发展了,一个人就会感到生活在充满爱的世界里。

三,自卑情绪,即自我评价过低。心理冲突者几乎都是自卑的。自卑者是争强好胜又怕输的人,也是要求完美的人。自卑者过分追求优越感,自卑源于自尊的缺乏和强烈的个人耻感。自卑者一般是勤奋的,为了超越他人,对自己要求很高,甚至自我苛求,这样便带来了两种不良的影响:(1)在努力的过程中很难体验到快乐,甚至感到紧张;(2)由于所定的标准的太高,往往导致挫败感和失败感,使痛苦更甚。解决自卑的方法是培养尊重别人的能力与认识,有与人忧乐与共、休戚相关的情感。

心理冲突长期得不到缓解就会导致心理障碍,心理障碍主要有焦虑、抑郁、恐惧和强迫。焦虑是指在缺乏相应的客观因素情况下,患者表现为顾虑重重、紧张恐惧,以至搓手顿

足似有大难临头,惶惶不可终日,伴有心悸、出汗、手抖、尿频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抑郁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抑郁为主要症状的一组心境障碍或情感性障碍,是一组以抑郁心境自我体验为中心的临床症状群或状态。恐惧是指面临不利的或危险处境时出现的情绪反应。表现为紧张、害怕、提心吊胆,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心悸、气急、出汗、四肢发抖,甚至大小便失禁等。强迫以不能为主观意志所克制,反复出现的观念、意向和行为为临床特征,患者认识到这些观念和行为是毫无意义的、不合理的,以致引起显著的焦虑或痛苦的一种心理障碍。

总的来说,生活在充满爱的环境里,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良好的安全感、尊重他人的能力和健全的性格也是非常重要的。通俗来讲做到“三乐”与“三不”就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三乐”即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三不”即不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不拿自己的错误来惩罚别人;不拿自己的错误来惩罚自己。相信做到以上几点,就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我们的生活也会更加的幸福。

第五篇:如何克服人际交往心理障碍

如何克服人际交往心理障碍

作者:王华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8

我最近在看有关克服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和心理保健的书籍,了解了好多相关知识,针对我校有关社会适应性的专题,特对我的学习内容作一下归纳总结,与大家共勉。

一,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

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一般有以下几种:

1.自负

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强调自己的感受,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目中无人。与同伴相聚,不高兴时会不分场合地乱发脾气,高兴时则海阔天空、手舞足蹈讲个痛快,全然不考虑别人的情绪和别人的态度。另外,在对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上,过高地估计了彼此的亲密度,讲一些不该讲的话。这种过于亲昵的行为,反而会使人出于心理防范而与之疏远。

2.忌妒

忌妒者总是用望远镜观察一切,在望远镜中,小物体变大,矮个子变成巨人,疑点变成事实。忌妒是对与自己有联系的、而强过自己的人的一种不服、不悦、失落、仇视、甚至带有某种破坏性的危险情感,是通过把自己与他人进行对比,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态。当看到与自己有某种联系的人取得了比自己优越的地位或成绩,便产生一种忌恨心理;当对方面临或陷入灾难时,就隔岸观火,幸灾乐祸;甚至借助造谣、中伤、刁难、穿小鞋等手段贬低他人,安慰自己。正如黑格尔所说:“有忌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事业,便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低他人的伟大性使之与他本人相齐。

3.多疑

这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不好的心理品质,可以说是友谊之树的蚀虫。这种心情是迷陷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具有多疑心理的人,往往先在主观上设定他人对自己不满,然后在生活中寻找证据。带着以邻为壑的心理,必然把无中生有的事实强加于人,甚至把别人的善意曲解为恶意。这是一种狭隘的、片面的、缺乏根据的一种盲目想象。

4.自卑

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时期如果各项活动取得成绩而得到老师、家长及同伴的认可、支持和赞许,便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求知欲,内心获得一种快乐和满足,就会养成一种勤奋好学的良好习惯。相反,他们会产生一种受挫感和自卑感。个体自卑感的形成主要是社会环境长期影响的结果。

自卑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的理解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即缺乏自信。

5.干涉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人需要一个不受侵犯的生活空间;同样,人人也需要有一个自我的心理空间。再亲密的朋友,也有个人的内心隐秘,有一个不愿向他人坦露的内心世界。有的人在相处中,偏偏喜欢询问、打听,传播他人的私事,这种人热衷于探听别人的情况,并不一定有什么实际目的,仅仅是以刺探别人隐私而沾沾自喜的低层次的心理满足而已。

6.羞怯

羞怯心理是绝大多数人都会有的一种心理。具有这种心理的人,往往在交际场所或大庭广众之下,羞于启齿或害怕见人。由于过分的焦虑和不必要的担心,使得人们在言语上吱吱唔唔,行动上手足失措。长此下来,会不利于同他人正常交往。

7.敌视

这是交际中比较严重的一种心理障碍。这种人总是以仇视的目光对待别人。这种心理或许来自童年时期被家庭环境使人受到的虐待从而使他产生别人仇视我,我仇视一切人的心理。对不如自己的人以不宽容表示敌视;对比自己厉害的人用敢怒不敢言的方式表示敌视;对处境与己类似的人则用攻击、中伤的方式表示敌视。使周围的人随时有遭受其伤害的危险,而不愿与之往来。

二,克服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扬长避短

克服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扬长避短”。“扬长避短”是自然法则,是顺应自然。某些生物仅依靠某一种“长处”能在亿万年的自然残酷竞争中得以生存,就在于它不断进化和完善自己的“长处”。比如蚯蚓割断身体、海参抛弃内脏,都能够再生,这就是它们赖以生存的“长处”。如果它们在进化中不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自然的力量早就将它们淘汰了。人类的“长处”是大脑和思维,靠发达的大脑成为万物之王。如果我们的祖先天天只为了打不过狮子、跑不过猎豹、游不过鱼类等“缺陷”,而天天苦恼,现在还有我们人类吗?

急切想克服人际交往恐惧的人,往往只看到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他们羡慕那些口齿伶俐、在社交场合口若悬河、风度翩翩的人,并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笨手笨脚笨嘴”的毛病上,而往往忽视了自己的笔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如果一位人际交往恐怖症患者,经常逼着自己去“谈笑风生”,结果可能是越来越结结巴巴、面红耳赤。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只有发现和利用这些优点去与别人竞争,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实效。如果你只是致力于克服短处而不注意发挥优势,不仅毫无胜机,最后连长处也可能因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而变成短处。缺陷的形成非一日之寒,融化它就非一日之功,一定要有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就拿人际交往恐怖症来说,它往往有性格内向和自卑的内在心理基础,或有容貌和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外在缺陷。要想克服由此而形成的心理障碍切莫忘记“扬长避短”的方法,在战略上要打持久战。

三,心理保健

想克服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心理保健:

1,悦纳自我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能否正确认识、评价和接受自己,是保持自身心理健康的前提。但当局者迷。并非人人都能真正做到自知,自我认知失调是导致心理失衡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应全面认识自己的心理特点,了解长处和短处,并对自己作出客观的,恰如其分的评价,防止因评价过高而变得自负,或因评价过低而陷入自卑。要努力让自己树立“ 我是这世上独一无二的”这一观念,悦纳自我,能以积极的状态面对学习与生活。

2,主动交往

人际关系是否和谐,自己能否为他人所接受,也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是个休适应环境与社会生活、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形成丰富人格的基本途径,具有沟通信息、相互激励、产生合力、形成互补、调节情感、保障身心健康等多种功能。所以,要鼓励自己主动与他人交往,不逃避、不孤守,积极把自我融入群体,在生活中学会处理人际冲突,学会宽容、体谅、尊重、以诚待人。如果能在广泛交往的基础上拥有几位良知益友,无疑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是胸有成竹有裨益的。

3,挫折历练

适量的挫折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强的人,即使遭受较大的挫折(如痛失亲人、高考失利等),也能避免自身行为失常经受得住打击并更好的适应环境。而耐挫能力差的人一遇到刺激和打击,就很容易形成心理困扰,觉得无法接受和摆脱,出现逃避(逃学)、抗拒等行为。所以,现代人应有意识的去经历风雨、见世面,主动向自我挑战,有意给自已出些难题(如内向的人应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脾气急躁的人去参加美术班的学习等),在设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维护心理健康。4,理智控制

生活不能万事如意,挫折在所难免。一旦遇到挫折,很多人都会产手愤怒、焦虑、苦恼、悲伤、痛苦等消极的情绪,影响其正常工作、学习与生活。这时,应善于用理智控制强烈的感情,不要冲动,一方面要多侧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不钻牛角尖;另一方面要进行心理换位,想想:我是对方会怎么办?或某某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在思考的过程中令自己冷静下来,并按理智的判断去采取行动,避免一时冲动后又产生后悔、自责等消极情绪。5,注意转移

这是一种常见的且有效的方法。即通过注意力的转移,暂时忘却烦恼,淡化不良情绪,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事去做。具体的做法有:听轻松的音乐;散步以领略大自然的风光;阅读报刊杂志,发现奇闻轶事;看电影、电视并投入其中;回忆最愉快、最成功的时刻等。6,合理宣泄

情绪是需要发泄的,否则情郁于中,很容易引发心理问题。所以当人有了不愉快的情绪时,不要将积压在心里,而应通过合理、恰当的方式发泄出来。如向朋友、老师、家长或日记本倾诉得以安慰与指导;在无人处大叫大喊,高声唱歌;摔布娃娃,砸枕头;将自己关在房间里听震天的摇滚乐;参加 剧烈的体育运动令自己疲惫不堪等。

7,自我升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都会遇到失意、挫折,在这种情况下,宜采用自我激励法,调节自己的情绪,激起的能量调节、引导到对人、对已、对社会都有利的方向上去。8,灵活幽默

许多看来令人烦恼、厌恶的事物,如果用幽默的办法对付,往往使人的不快情绪荡然无存,立即变得轻松起来,正所谓“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良医”。平常不妨多开开玩笑,说说俏皮话,多看漫画、小品。培养自己的幽默感,这样既能消除不良情绪,又能增进与他人的友谊,可谓一举两得。

9,活动充实

紧张、有序、充实的生活能帮助人克服空虚、寂寞和孤独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并能锻炼人的意志,使人拥有积极、乐观的心境。所以,应多参加群体活动,在活动中培养能力增进与他人的了解,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10,巧妙安慰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受挫时,为了消除心理的痛苦与不安,降价心理的不平衡,可以巧妙的寻找理由或借口来为自己辩解,进行心理调适。如“酸葡萄心理”,就像狐狸为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可以对自己说“胜败及兵家常事”!又如“甜柠檬心理”,即把本来是酸的柠檬硬说成是甜的,把自己拥有的都看成是最好的。当与好朋友发生争执后,在激动之余可以这样想:“幸亏今天把话说清楚了,要不然他不知要骗我到什么时候呢!”但是自我安慰法不可滥用,否则会助长惰性带来消极作用。

上面只是我的片面总结,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下载心理障碍教案Microsoft Word 文档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心理障碍教案Microsoft Word 文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职业高中学生心理障碍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职业高中学生心理障碍分析 作者:野庆雪 来源:《中国教研交流》2013年第02期 目前,职业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学生有心理障碍,......

    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

    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 初中毕业生以较高的数学成绩升入高中后,不适应高中数学教学,相当多的高一学生数学不及格,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少数学生甚至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对学生的心理......

    关于大学生的心理障碍

    关于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一、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认识和评价应遵循人生发展的心理学观点人类心理的发生和发展是在人类社会文化的背景下,通过身体的发育、认知的学习和经验的获得......

    大学生心理障碍案例分析

    大学生心理障碍案例分析 第2期 [编首语]:每个人在其一生当中总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对于刚刚进入大学校门,生理、心理没有完全发展成熟的大学新生而言,这些心理问题就显......

    学困生心理障碍的破解对策

    学困生心理障碍的破解对策 学困生的教育和转化问题是长期困扰农村中学尤其是生源素质偏低的薄弱学校的难点问题,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的瓶颈问题,但截至目前并没有从根......

    如何矫正幼儿的心理障碍

    如何矫正幼儿的心理障碍?教师对有心理问题幼儿的语言和教育方式.1,教师要对每个幼儿充满信心,要善于发现每个幼儿的积极愿望,善于挖掘幼儿的优点和长处,并给予肯定,鼓励.要帮......

    学生心理障碍问题研讨总结

    学生心理障碍问题研讨总结 据说上海市有关部门曾采用五种国际上公认的权威量表,对全市青少年学生进行了各种心理测试,结果令人瞠目。全市青少年学生中具有各种不同程度心理障......

    浅谈大学生心理障碍及对策

    浅谈大学生心理障碍及对策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又有了新的定义:“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四个方面都处于完满状态,才可说有真正的健康。健康的心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