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 教 学 走 向 教 育
从 教 学 走 向 教 育
——《践行“自主·体验·表达” 高效课堂》学习感悟
李秀荣
横沽小学
感悟之一
我认真研读了丰南区小学教研室推出的用模块教学,践行“自主·体验·表达” 高效课堂,感受颇深,从心里到精神上真正体会到教育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创造。是以“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为核心的一种教育模式。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这样的情景: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鸦雀无声,临下课,教师小结,问学生:“这节课的内容大家听明白了吗”,假如有学生说“不明白”的话,教师必定勃然大怒:“我都讲得那么详细了,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真是笨得要命”,这就是传统教学课堂的一个缩影。而在新的教学课堂里,我们看到的将是另一番情景:学生之间你问我答,小组成员激烈讨论,小组之间激烈争论,整个课堂生机勃勃。现在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你是一个学生,你会选择怎样的课堂?我想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我们经常会发现在教学时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发现自己失败了,学生不领情,因为教育不可能像修剪树苗对学生进行外在的改造,这就要求我们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开展教学活动。模块教学提出了让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然后归纳梳理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的成果),班级交流学习等五步教学模式。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教师引领着学生,既能让学生够得着,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教师的设计要把握知识的要点,又要把握整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更是激励者。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才能走出师本,走向文本。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直至不教而教。就语文教学来说,方向是阅读,整体感知,然后品读,并在课外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在作文教学中,开始是自由作文,先写后评,先评后改,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兴趣。
粗浅的学习让我认识到教学最大的资源是孩子本身,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对我们的学生应该多一些理解、宽容和耐心。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
感悟之二
读了李主任写的践行“自主·体验·表达” 高效课堂,以往我们的课堂是教师在上面讲的声嘶力竭,学生在下面似听非听,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也是还难调动学生的兴趣。有时让学生自己来讲解吧,还扭捏不大方,声音小的只有自己才听得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发言的热情越来越低。这种状况是如何造成的呢?分析一下原因其实简单,就是以前我们的教师在课堂将知识讲解的太多太细,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太少,久而久之使学生思维懒惰,懒得思考问题,认为学习是被迫的,是为家长学、为老师学,没有了学习的动力,自然课堂效率低。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想法和切身的感受,一旦学习出了差错,就大声的斥责让孩子心惊胆颤!
“自主·体验·表达” 高效课堂带来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和成长。教学中封闭的资源和方式必将产生学习结果的单一和学生思维的僵化,于是学习变成没有个性的重复和验证、记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都被禁锢,没有创造性的工作让教师在重复、单调中,滋生了麻木和倦怠,最后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
现在我就体会到了这一点,当学生从自己研究和探索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那种喜悦是在教师的教的情况下无法比拟的。他们能有那样的学习方式真的很幸福,他们在学习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强烈,不光有很好的合作意识,更多的是学习上的创新意识,他们乐于开发自己的潜能,同时我们也从中看到,他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感悟之三
自从丰南区小学教研室推出“自主·体验·表达” 高效课堂。我有幸现场聆听了丰南一小西校区的两节课,还有王兰庄学校四位老师的四节课。听课结束后,让我又一次见识了名师的风采,留给我的不仅仅是思考,我的收获也不是能用“受益匪浅”就能概括的!
从事教育教学近三十年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教师以及课堂都发生明显的变化,如情境创设,合作学习,鼓励夸奖,现代教育手段,三维目标,也许,这是新课程改革的特色,可是我们并不应该盲从,作为老师,我更愿意追求朴实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实实在在的思考,让学生实实在在的学习。曾经有这么几句话,让我感触很深: 太热闹的课,不一定是好课。高技巧的课,不一定是好课。环节清的课,不一定是好课。太明白的课,不一定是好课。的确,我们需要合作学习,但不是时时刻刻都得合作学习,根据学科的特点,我们应该让学生能思考问题,会思考问题,我们应该让学生有沉浸在思考之中,让学生能够在思考中不断成长,不断学会学习。沉浸在思考之中,让学生忘乎所以,投入其中;沉浸在思考之中,让我们看到学习的魅力,更有学习的兴趣;沉浸在思考之中,我们会看到学习的过程,更专注的思考;沉浸在思考之中,让我们看到学习最美的一幅画卷„„
感悟之四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明白了“自主·体验·表达” 高效课堂,更加适合新课改的需要,对我们的教学更具有指导性和实践性。“自主·体验·表达” 高效课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突出学生
“自主·体验·表达” 高效课堂完全改变传统教育中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交流体会、自主学习。
2、突出学习
“自主·体验·表达” 高效课堂的基本过程是:(1)课前的学习准备;(2)上课时的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与座位上聆听、质疑、探究、评价;(3)课后的追根究底„„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比学到知识重要千万倍。比如他们通过上网查找相关资料、通过文字或图例表达自己的意见;课堂上学会聆听老师、同学的讲话、上讲台用口头表达自己的意见、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质疑、对别人的质疑回答自己的见解,对别人的做法作出相应的评价„„
3、突出合作
“自主·体验·表达” 高效课堂强调学生小组学习,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评价总结出最佳答案,整个过程中,小组学生全部参与其中,合理分工,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4、突出探究
“自主·体验·表达” 高效课堂强调让学生自己主动的进行学习,小认识、大感受、深探究。让每个学生每天都在动笔、动手,阅读、积累是学生的每天必修课,这样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老师则退居一旁,在认真倾听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引导,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与拓展。
新课改的背景下让教育走向了学生,我深切感受到倡导“自主·体验·表达” 高效课堂是高度尊重学生,让学生先学、教师后教、以学定教、小组和班级中的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的引领带来的巨大改变,无一不在体现着关注人的教育理念,让孩子们学得开心,老师教得舒心。
今后我将继续认真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并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让自己的课堂成为真正的“自主·体验·表达” 高效课堂。
让 书 香 润 泽 童 年
横沽小学
李秀荣
古人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朱熹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提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充分说明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让阅读伴随成长,让书香润泽童年,这是语文教师的使命。
然而,我们常常会听到很多家长说:“课外书是买了不少,可孩子看得太少,自己又不知如何能引导孩子热爱读书,很是头疼。”如何引导孩子开展大量阅读,就成为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大问题。
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生涯中,我摸索了一些培养孩子阅读兴趣,提高孩子阅读效率的较为有效的途径,愿与诸位分享、探讨。
一、听——打开大门,引入阅读的圣地
童话故事的想象大胆,甚至有些离奇,这正好切合了小朋友的年龄特点,故事中的人物命运总是牵动着孩子们的心,因此小朋友都喜欢听童话故事。记得上小学时,我们最喜爱的老师就是会讲故事的美术老师(那时称为图画老师)。每次上课,只要我们听话,老师就会奖励我们听一个故事。于是,每当美术课的铃声响起,不用老师组织纪律,我们会自觉笔直地坐在教室里。要是有同学不守纪律,前后左右的同学马上会把小手放在嘴边“嘘嘘”几声,彼此便心灵神会。在美丽的童话故事里,我们不知不觉地“爱”上了会讲故事的老师。从那以后,我“无可救药”地迷上了故事书,想尽一切办法找书看,常常因挑灯夜读而被大人责骂。我徜徉在童话王国里,感受着书本给我带来的巨大快乐。
当我沉思在如何引导孩子开展课外阅读时,童年的故事就像放电影一样展现在我的眼前。开学一个月,我就给孩子带去了童话故事书《小猪稀哩呼噜》。我把手中的书高高地举起,微笑着对孩子们说:“今天老师带大家认识一个可爱的小伙伴——小猪稀哩呼噜。”封面上一只可爱的小猪立即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孩子们一个个闪现出惊奇的目光。“你们知道小猪为什么名叫稀哩呼噜吗?”孩子们纷纷举手猜测,故事也就在热切的期待中开始了——“要讲稀哩呼噜,就得先讲稀哩呼噜的爸爸妈妈……”生动的故事情节逗得孩子们常常哈哈大笑,我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带给了孩子们无限的快乐。
第二天,立刻就有孩子捧着崭新的《小猪稀哩呼噜》来了,得意地在我面前“炫耀呢!”我又不失时机地对这些孩子大加赞赏,夸他们是爱读书的孩子,并极力请家长读给孩子听。第二天,第三天,我继续读着这本书,买书的孩子越聚越多。我对他们说:“现在你们请爸爸妈妈讲给你们听,再过一个月,你们就能自己读这本书了。”之后,我又向全体学生印发了《为课外阅读致家长的一封信》、用校讯通向家长宣讲读书的好处,家长会上与家长共同探讨如何开展读书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种种努力,出现了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家长为孩子读书的景象。孩子、家长,他们小手牵着大手,一步不停向前走。除此之外,我们还开展了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但给孩子读故事成了我亘古不变的事。一部部优美的儿童文学作品就这样在教师的朗读声中,在孩子的笑声中传递给了他们。他们虔诚地追随着教师的足迹,一步一步,勇往直前。
二、看——触摸图画,走进绘本的世界
听故事让孩子尝到了甜头,激发了孩子阅读的愿望。绘本中,孩子喜欢的小兔、小狗、企鹅、大象……被图画赋予了人的品性和感情后,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因而深受孩子的热爱。绘本的语言留白,给了孩子很大的探索与想象的空间;绘本流露出来的童趣,与孩子的心理发展如水乳交融一般融洽、和谐;绘本的美丽稚气,能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
绘本阅读课上,带领孩子们读图读文,给孩子们推荐一些有趣的绘本,引导孩子们从绘本开始阅读,感受阅读带来的快乐。我们给孩子上绘本阅读课《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看似外表凶悍其实内心极度孤单的霸王龙和弱小的甲龙宝宝让孩子们感动得潸然泪下,绘本立刻成为了他们的最爱。《想吃苹果的鼠小弟》让孩子们发出了以阵阵快乐的笑声,但给他们带去了更多的思考。《驴小弟变石头》让孩子们的心情由快乐变紧张,继而悲伤,再饱尝相逢的快乐,爱的主题在一字一画间得到升华。在一次次的绘本课上,孩子们的视觉、听觉都受到的极大的冲击,思维深受启迪,读书兴趣愈来愈浓,每一堂绘本阅读课都成为了孩子课外阅读的一个新起点。
三、读——叩击文字,沐浴浓浓的书香
1、诵读儿歌,让童声萦绕课堂
儿歌以其韵律鲜明、朗朗上口、富有童趣的特点,一直为孩子们所深深喜欢。早读课上,带着孩子们一起读儿歌,背儿歌,演儿歌,在诵读中感受儿歌的语言美、节奏美。日有所诵,让我们的孩子神清气爽,神采飞扬。午有所读,让我们的孩子气定神闲,极富内涵。除了儿歌,我们还诵读了《三字经》、《弟子规》等。每天放学时,一群孩子用清脆的童音背着儿歌踏出校门,成了我们学校的一道奇特而美丽的风景。孩子们在诵读儿歌中体验阅读带来的成功,进而巧妙自然地地把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从图文过渡到文字。
2、广泛阅读,让孩子神清气爽
懵懵懂懂的孩子们听着故事,看着绘本,读着儿歌,穿插阅读拼音读物,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走进书籍为我们创造的世界。一学期下来,孩子们的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升。于是,每周一书成了许多孩子阅读的目标。为了满足孩子们的读书需要,让每个孩子都有好书读,我又重组了班级的读书角。我给每一个为班级图书角存书的孩子赠送了自己制作的书签,书签上有漂亮的插图和读书名句,深受孩子们的喜欢。因此,孩子们买书的热情也十分高涨,书也看得更有味道了。班级图书馆真正解决了孩子们无书读的问题。
书籍,犹如生命里的一盏灯,照亮了我们人生的路途,并让我们对光明满怀憧憬和向往。
四、演——涤荡心灵,点亮多彩的童年
如果说静静地阅读让学生的心灵沉静,精神升华。那么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则让孩子沉浸在书的海洋里,乐而忘返。学生年龄小,表演的欲望很强烈,总喜欢将读书变成一项有趣的娱乐活动。所以,适时地开展一些读书活动,能极大鼓舞孩子们的阅读热情。我校十分重视课外阅读,不仅规定了每日的“晨诵、暮醒”,而且每学期围绕阅读,分年级组织各种读书展示活动。如高年级组织课外知识竞赛,好书推荐会,读书小报等等。我们年级里组织了“儿歌串串烧”、“诗歌朗诵会”等多种活动。这些活动极大地推进了班级各种读书活动的开展,营造了书香校园的氛围。
在班级里,我也经常组织多种形式的交流,竞赛活动,既能深化他们的阅读兴趣,又能及时检查阅读的效果,给孩子的阅读生活会出多彩的颜色。如:读了许多谜语,我立即组织“猜谜语”班会,学生们个个兴致极高,不仅制作了各种漂亮的谜语卡,猜谜语背谜语更是蔚然成风。读了许多故事,我就组织了讲故事比赛,发动家长精心辅导,于是,孩子们一个个把故事讲得绘声绘色。背诵了大量的古诗,我又组织了诗歌朗诵会,每个人都到台上了展示自己的风采;阅读了《淘气包马小跳》,我又组织了“马小跳知识有奖竞猜”,在竞猜活动中,学生阅读得更仔细了,彼此交流自己的见解。这样,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又学到了很多东西,不知不觉中加大了阅读量,增加了知识的积累,智力得到开发,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加强,可谓一举多得。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失去了翅膀。作为一个低段的语文老师,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为孩子们的明天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应尽的职责,是努力的目标,也是不懈的追求,过去、现在、将来,都是!
第二篇:读书笔记《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
用整个的“人”去教学
----向课堂注入更多的感情和尊重而非更多的知识
作为一名刚踏上讲台的新手而言,我向往王春易老师那样的课堂,“充满创造力,激情无限,幸福感极强”,其实我想不仅是我,任何一位老师都渴望达到这样登峰造极的地步。看了王老师的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我不禁自惭形秽,我不知道一个教了二十多年在三十九岁时就能成为北京市特级教师的老师哪里来那么大的毅力能坚持把讲了无数遍的滚瓜烂熟的教材备了一遍又一遍,而且坚持每一次都会有所不同,新老师都做不到的她都做到了。我不知道她怎么能挤出这么多的时间在上每一节课之前都给她的家人上一遍或是自己对着镜子讲一遍,自己预设学生的反应和问题,把每一节课都当做公开课来反复备,反复摸索。更让我感到钦佩和敬仰的是她对于教学的看法,一项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百分之九十的教师都认为自己很爱学生,而让人惊愕的是只有百分之十的学生觉得自己的老师很爱他们。这中间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们每天苦口婆心、费心费力地督促学生、鼓励学生,一道题可以不厌其烦地讲个两遍三遍甚至是更多,生怕他们记不住,懒得记,有时还恨铁不成钢地激励他们,感叹自己把最美好的青春都献给了太阳底下最光荣的一项职业,到头来却只感动了自己一个人?而学生对老师有的仅剩下表面的尊重,有些甚至尊重都谈不上,很多人会觉得他们不是为自己而学,而是被迫为家长学,为老师学,他们觉得老师每天上课歇斯底里地讲,他们就象征性地坐在下面欣赏上面的“独角戏”,想听的话会给个耳朵,不想听的话便我行我素,自己在台下演小戏或寻周公。教师和学生感觉就像是互相对立的两大阵营,双方都在斡旋于学与不学之间。在我自己的课堂上也时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苦口婆心地告诉学生他们现在是处在生命最美好的阶段,他们要做的是在这一阶段做一些最美好的不会让自己此生后悔的事情,多年后他们就会觉得快下课时大家一起翘首企盼窗外等着踩着铃冲出教室的时光是多么美好,就会多么想那一刻能慢一点再慢一点,要珍惜这最美好的中学时代„„而他们给出的回应却是一笑了之。或许人就是这样,只有自己经历过了才会更明白;也有些时候,我在讲台上苦口婆心地讲地时候,就如对牛弹琴,整个班都像石头一样,坐在那里无动于衷,这样的时间在漫长的煎熬中度过后就纳闷这群孩子怎么都这么无可救药;无可否认的是,有些时候,不知哪天学
生状态好了,还是他们心情高兴了怎的,上起课来就特别轻松,他们的配合度也极高,这样的课堂就是“共赢”的课堂---学生开心地收获知识、能力和情感,老师也开心地播撒着知识,收获了最珍贵的成就感。
快乐和痛苦交替存在着,这不仅使我思索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上出充满激情的、学生和教师都幸福感满满的和充满创造力的课堂呢?新课改明确提出好的课堂应该培养的是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而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教师专业的发展,在影响课堂的所有要素中,教师是最为重要的。换言之,“谁站在讲台上”决定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成败。不可否认的是,任何一名卓越的教师都是
第三篇:从科学教育走向STEM教育
从科学教育走向STEM教育
这是
中国未来学校实验室独家策划的
第一届中国STEM教育发展大会系列报导 第9篇 注:全文长4000字,阅读时间约为8分钟
王志宏
西安高新国际学校校长
▲本文整理自王志宏在第一届中国教育发展大会上的主题报告,以下为口述实录: 王志宏:
四年之前,基于对科学教育的重视,我们学校从一年级开始便开设了小学科学课程。今年教育部明确要求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要开设小学科学课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比国家的政策预先开始了四年。基于对STEM教育的重视,三年之前,我在学校组织了一个专业的研究团队,对美国所倡导的STEM教育展开了比较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近几年,在和美国教育者的同行交流过程当中,他们突出说的一句话是“STEM教育一定要从小学开始!”在美国,对小学开设STEAM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中学。所以,我希望我们中国的STEM教育一定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学开始。经过三年的基础性研究,从去年的九月份开始,我们学校在一至六年级将STEM课程纳入到了学校整体的课程体系当中。我将从四个方面介绍我们学校从开展科学教育到走上STEM教育,整个探索和实践的过程。1 体现课程价值的完整体系
我们在未来社会所面临的情境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一定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特征。面临这样一种社会,我们单靠一方面或者一个学科的知识,实际上已经难以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应用多角度、多维度、系统性的知识和能力使我们的学生形成综合性的素养。
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做好学科内整合以及学科之间的整合,将课程整合与技术融合,构建体现课程价值的完整体系。这个理念是我们学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结合对STEM这门课程性质的认识,我们学校STEM课程以小学科学为基准,以科学的核心概念为基点,以新型技术事物的体验和应用为基线,开展基于实践项目的学习。开展项目式学习的核心目的是形成以grit为首的教育理念,通过项目式的学习,使我们的孩子具备坚毅、激情、自制力、乐观态度、感恩精神、社交智力和好奇心。
基于STEM完整性、创新性和融合性的特点,我们将团队建设、课程建设、空间建设“三线建设”并行,形成了STEM课程特点,有四大方面:一个是全员参与;二是整合课程,包括小学科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和结构搭建、航模、机器人等等能够体现工程及技术这些维度的课程融合在一起,形成我们整合性的课程。三是体系完整,有必修课、选修课和竞赛课;四是大小课运用上采取的是小课单节,大课两节,这样课时的划分是基于每一个项目自身的要求,我们灵活的使用课程。
团队建设
我们学校的团队组成分成两个部分,核心成员是我们的科学老师,成员除科学老师之外的所有老师都深入、系统的了解STEM教育的一些理念。
从专业发展上来讲,我们要求核心成员自学和互学,自学是让老师精通自己的专业,互学就是跨学科学习。因为STEM课程对老师的专业素养和跨学科素养的要求非常高,所以必须要这样学习。同时要开展全学校共同式的教学和全科式的教学,让STEM的实践深入到每一个老师和每一个学生家庭当中。另外,组织成员外出学习和考察,积极的开展校内的一些研讨课。
我们学校STEM教师核心团队的成员,有14名专业的科学教师。这14个老师来自于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工程管理,计算机科学、食品工程、人文科学等各个专业,我们组建的教学团队,实际上本身就是跨学科的,符合STEM教育对教师的综合性表现。
为了加强学校STEM教育的推进,2016年上半年,STEM国际论坛由我校承办举行。我们聘请了美国专家给学生上STEM课程,同时我们也聘请到美国波斯顿麻州大学教育领导主任、国际领导研究院的院长作报告,给我们系统的讲解了美国的STEM教育的一些经验和启示,同时我们也邀请到了波士顿艺术学校STEM实验室主任做汇报。
我们还承办了全国中小学生STEM教育研讨会,并被授予了“全国中小学STEM教育示范基地”的称号。此外我们还邀请国内外专家做“科技与创新教育”的主题报告、“STEM教育与中小学改革教育”等主题报告。
开展STEM课程以后,学生都制作了自己的科技作品。另外,我们把我们教师团队的核心成员派遣到全国各地组织进行学习,前往世界机器人大赛学习等等。
课程建设
我们学校STEM课程采取的三级设置对学生进行分级培养,有必修课、选修课和竞赛课。必修课整合了小学科学课、信息技术课、综合实践课,融合了工程技术类的课程。选修课按照四个模块,开设了八门课程,四个模块是航模、机器人、创业设计、绿色奥秘;八门课程是绿色创意、robot、伟大的建筑师、scratch魔法、智能乐园、航模F3、创意设计、航模F1,还有竞赛课、机器人等等。我们还开了展STEM研讨课,比如《放飞的风筝》、《探秘太阳系》、《弹球游戏》、《细胞模型》、《揭开庞贝古城消失的面纱》等。
我们采取“请进来”的方式,把一些国内外知名的专家、教授、请到学校来,一是这些教授给我们带来了前沿的科技知识,二是教授们给我们学生传递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我们邀请到中国科学院、科普宣讲团的专家徐邦年教授走进我校,带来“飞向蓝天”的科普讲座;邀请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创客团队,带着他们的纯电动摩托车,为我们展示创新驱动和快速充电的尖端科技。还有西安市科学协会工作人员走进学校,开展“关注天宫二号发射”体验航模乐趣进校园的活动。
我们还开展了科技、实践活动,组织我们的孩子“走出去”。科技社团一行170多名学生组成高校科学云,到陕西示范大学,走进他们学校各实验室和博物馆,让孩子近距离接触最尖端的科研现场和科研成果。组织学生到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去探究学习,到西北国土资源研究中心的风洞实验室去参观和学习,到气象站参观学习等。
另外,我们也从我们四千多个学生家庭当中把在各自专业领域、已经取得过相当成绩和有一定造诣的学者请进到我们的学校,开展家长课堂周。有的家长给孩子们上火山喷发的课,“创意乐高”等课程。空间建设
我们学校的空间建设分成了两个大块,第一大块就是功能部室区区域,总共11间教室,作为STEM实验教室,有4间微机教室、2间科学实验室、两间科学仪器室,1间科学实验准备室,1间劳技教室,1间科技活动教室。
第二大块是STEM课程实验中心区,包括功能教室区、公共阅读区,学生展示区、专业加工区、创意互动区、教师活动区等等。基于我们对科学教育的重视,对STEM教育的重视,仅功能室以及STEM教室我们拿出两千多亩为孩子们从事STEM活动提供空间。
STEM实验室 2 发展学生思维的科学途径 我们认为,对学生的教育一定要从基础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两方面进行结合。
思维在对学生整体教育中占重要地位,发展学生的思维主要从两个方面的结合进行考虑的。学生的基础思维能力包括观察能力、联想能力、想象能力、空间认知、类比推理等;综合思维能力包括问题提出、问题解决、创意设计、科学探究等。
例如,《结构搭建——认识齿轮》课,通过让孩子组装机器人,让孩子们观察齿轮的内部构造,来固定齿轮,最后使齿轮啮合,让孩子体验整个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孩子动手、动脑,自己解决问题。
在智能乐园里,通过让学生结构搭建、路线规划、电脑编程、反复调试,最终将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思维进行优化。发散思维可以让我们的孩子产生更多的想法,集中思维可以让我们的孩子在众多的想法当中选择最优的一种方法来执行,优化孩子的整体思维。3 践行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到,小学科学是基础性的课程,也是实践性课程以及综合性的课程,核心目的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培养孩子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批判性的思维。从科学课程到STEM课程,我们进行了整合,如下图所示:
比如STEM课程《导体与绝缘体》,S为电路基本知识,T为运用规律解决故障,E为电路连接的设计与搭建,M为感知电压与电流的比例关系。通过电子模拟设备项目式学习,让学生检测电路、验证排除、接通电路、安全用电,其核心是让学生去发现问题,然后讨论合作去探究问题,最后一直到让学生自主的来解决问题。
《养蚕和植物的繁殖扦插》课程,通过观察、对比、记录和研究,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形成自己的完整的一个知识体系。在绿色创意中,让孩子制作种子画、叶脉画、植物标本,将主动参与、动手动脑与证据结合。
种子画
STEM教育实际上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领,学生为主体的一种自主学习和探究的一种形式。我们的基本流程是,老师发布STEM项目,研究课题,最后由学生合作来完成,根据已有知识、技能与自我创意,利用工具材料,最终建构知识、解决问题。4 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 核心素养是我们课程改革的风向标,每一门课程都担负着核心素养某一个方面的构成,比如数学课和科学课,担负的核心素养的要素是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要让孩子明白知识从哪里来,知识到哪里去,建立回归生活的学习方式。
但知识技能不等于核心素养,已有的知识技能要在真实或虚拟的情境中,进行知识迁移、来解决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再一次深化认识已有知识技能,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这个过程实现所谓的核心素养。
例如在《关心天气》课程中,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去研学、旅游、考察,让学生主动关注天气,了解和认识天气变化,最终能够明确天气现象、认识天气符号,并学会描述;会进行室外观察,比如云量、降水、温度、风等;能够学会专业测量,用温度计、寒暑表、风向标等测量;了解一些民间智慧,比如看云识天气;还能用Excel进行初步数据分析。从科学教育走向STEM教育,引领学生像生活一样学习,这是时代发展的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需求,这是将学生引向“深度学习”的理念走向行动的指南,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方式。正如布鲁诺所说的“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过程”;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如《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着学生主动探究”。
第四篇:吴老师文章——从数学教学走向数学教育
PISA夺冠引发的思考
《 光明日报 》(2014年04月01日 15 版)
编者按:最近一次由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筹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PISA)测试结果中,上海学生的数学平均成绩在65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居第一。日前,英国教育大臣、南非教育部长“前后脚”来沪“取经”。数学成绩高是否就意味着学生的数学素养高、应用知识和技能的水平高?中国的基础教育在自信与自省中该走向何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当下之所需,是一场继续扎根于中国大地、立足于国际视野的主动的教育自我更新。
数学教育的价值是什么?
——从数学教学走向数学教育(上)
数学教育的价值是什么?——从数学教学走向数学教育(上)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吴正宪 北京小学长阳分校 武维民
2012年上海参加PISA测试学生数学成绩再获世界冠军,引发世界关注。“中国学生数学为什么这样好?”“中国的数学课堂什么样?” “中国学生究竟怎样学数学?”英国教育代表团带着好奇与疑问走进了上海的数学课堂。既走进了体现中国基础教育原貌的原汁原味的“家常课堂”——“教师讲,学生练”交替进行;同时又叩开了体现改革创新的“翻转课堂”——“学生当主角、活跃互动、玩中学数学”。无论“家常课”、创新课,都各具特色,可圈可点,在此我们暂且不讨论。但有一个事实不可回避:此事的确引发了国人对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再思考、再追问„„
——数学教育的价值是什么? ——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学习? ——我们能为孩子的数学学习做点什么?
前一段时间社会上有些家长、孩子对数学产生焦虑和困惑,教育界也对中小学数学教育产生过多次讨论,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和优势到底在哪里?需要改进的短板又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实现数学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为孩子的数学学习注入后劲儿与活力?
教书育人是数学教育的使命与责任。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对数学教育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数学教学不仅仅只是教学生会计算、会解题、会考试,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掌握,智慧的启迪,潜能的激发,人格的培养,同样要重视。要使数学教学由单纯的数学学科走向丰富的数学教育,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应关注数学教育的基础价值。数学不仅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还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理性精神,一种科学态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既是数学的基础价值,也是引导孩子学好数学的重要原因。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种通识的学习,数学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素养,为学生提供基本的数学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客观世界,以数学的思维方式分析解决问题,为科学态度的形成打下重要基础。
应关注数学教育的思维价值。数学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数学中的比较、分类、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符号化„„培养了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事物主要的、基本属性的准确把握能力。由此可以看到,数学为人们提供了特有的、具有典范意义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对于从事各种职业的公民在自己的岗位上获得成功与发展都是重要的智力保障。人们日常工作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方面有它特殊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注数学教育的思维价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科学方法,我们必须坚守数学教学的规律,坚守儿童数学学习的规律。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推理、验证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全面性,使学生会思考、长智慧。
那么如何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来培养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呢?以“乘法分配律”教学为例: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通过信息筛选、整理,提出有效的数学问题,进而用数学算式来表达:(3+7)×8=3×8+7×8(15+11)×2=15×2+11×2(60+40)×9=60×9+40×9(13+7)×10=13×10+7×10 „„„„
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在提出众多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核心问题组织讨论,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特别是鼓励算法多样化,思考方法多样化。让学生充分表达,注重学生“讲数学”,把自己的思考说出来。充分让学生“讲”数学是非常重要的,在“讲”的过程中促进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一些重要的思想方法,包括猜想、验证、推理、抽象、概括、建模等重要的思维方法。学生在众多不同情境的问题中发现了共同拥有的重要数学规律即:两
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结果不变。这叫作乘法分配律。最后在孩子不同的表示方法中不断地抽象出下面的模型,感悟数学建模的过程,与此同时对“符号化”也有了初步的体验。(○+□)×△=○×△+□×△(a+b)×c=a×c+b×c 尝试、猜想、推理、发现、抽象、概括结论的过程就是学生体验数学建模的重要过程。这节课以数学建模作为主线,一步一步地展开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的表达、交流,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产生了思维活跃的效果。同时教师走进了学生的思维,充分地与学生对话,与学生产生了共鸣,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这节课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学生在自主建模的过程中发展了数学思维。由此看到学习不是老师灌输的,而是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发现的参与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这种数学思维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的举一反三。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而且拥有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乐趣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追求数学教育的思维价值与实际应用价值的辩证统一,应该成为数学课程改革以及数学教育发展的基点。
应关注数学教育对培育人格的价值。数学教学不仅仅是1+1=2的单纯知识传递过程,它还是一种展示人类理性探索求知精神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过程,是一种数学文化传播的过程,是一种完善人格的教育过程。数学教学不仅仅关注学科的教学功能,还要注意挖掘学科的教育功能。数学教学不是只对题目的对错负责,更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发展积蓄力量负责。在这样的理念支撑下,所追求的就不再是“以分数高低论英雄”,而是要在“保护学生成长利益”这样一个大目标下处理数学教学中的问题。
我们不能把学生看作是容纳知识的容器,“我讲,你听,填满为止”。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有情感、有思想、有个性、有差异、有独立人格的人。我们既要把小孩子当作大人那样去尊重,又要把小孩子当作小孩子那样去理解、读懂、宽容、善待。尤其是让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孩子能看到前行的亮光和希望,有自省自悟的空间,有重新跃起的机会。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数学学科教学规律进行教学,要善于激发孩子对数学学习的喜爱和自信。我们要用心灵去感悟心灵,用人格去影响人格,用智慧去启迪智慧,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注入后劲、增添活力,奠定基础。
数学教学是科学。要让学生拥有科学的头脑和理性的思考,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力量和理性精神去影响感染学生。“诚实守信、遵守规则、坚守责任、拥有毅力、反思自省”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使命与责任。
数学教学是艺术。要让学生拥有对数学美好的学习体验,感受数学“严谨的科学美、辩证的哲理美、神奇的规律美、绝妙的逻辑美、简洁的形式美、一目了然的直观美„„”进而唤起对数学学习的信心与期待。(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吴正宪 北京小学长阳分校 武维民)
链 接
■PISA全名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即“国际学生评价项目”,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2000年推出的成员国合作项目,是目前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学生学习评价项目之一。PISA每三年实施一次评价,每次从阅读、数学、科学中选择一个作为主要领域,另外两个作为次要领域。
■PISA主要在于测量当义务教育即将结束时,年轻人(15岁)为走向社会而准备的知识和能力情况,其目的是通过一套能够测量教育结果的国际教育质量指标和对各国学生进行抽样测试所取得的结果,来描述各个国家的教育质量水平。
■PISA最初由OECD成员国发起并参与,同时也吸纳其他非成员国和地区参加。2009年有67个国家和地区参加PISA测试,每个国家或地区参与的学生人数在4500人到10000人之间。目前PISA所评价国家与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之和占据了世界经济的9/10。
■2012年上海第二次参加PISA,这次测试主要领域是数学,上海平均成绩为613分,位居第一,86.8%的学生达到或超过了OECD平均成绩(494分)。其次是新加坡(573分)。中国香港(561分)、中国台北(560分)、韩国(554分)、中国澳门(538分)、日本(536分)均进入前十。
给学生“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 ——从数学教学走向数学教育(下)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吴正宪 北京小学长阳分校 武维民
《 光明日报 》(2014年04月08日 15 版)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这正是我们的追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儿童对学习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望,让他们有机会经历刻骨铭心的数学学习过程,拥有对数学学习的良好感受和丰富难忘的数学活动体验,从中获得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及数学活动经验。所以我们要给孩子们创建“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教育。“有营养”的数学就是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思想方法、科学的探究态度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好吃”的数学就是把有营养的数学烹调成适合孩子口味的数学,孩子们喜欢的数学,爱学的数学,乐学的数学,能学的数学,就是能给孩子们良好感受的数学。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自己已经习惯了的教学行为,真正读懂学生、按照规律教学。
唤起兴趣
唤起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第一要务。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学习行为的前提是“有趣的我才喜欢学”。可是我们大人们常常以成人的眼光审视严谨系统的数学,并以自己多年习惯了的思维方式将数学“成人化”地呈现在孩子们面前。课堂上对孩子的“奇思妙想”“异想天开”并没有太多的在意,忽视了儿童期心理特点
和学习规律,失去了儿童的情趣,影响了儿童创造力的发挥。教师要满腔热情地保护好奇心这颗“火种”,小心翼翼地去呵护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关注孩子的情感体验、行为体验,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品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诠释数学意义。“好吃的”数学可能不那么“严谨系统”,但是只有属于孩子们自己的数学才是最美的数学。“好玩的”课堂可能不那么“尽善尽美”,但是只有属于孩子们自己的课堂才是最有魅力的课堂。
儿童只有获得对学习的积极期待才会产生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产生数学探究的欲望,产生愉悦而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才能形成“想学——爱学——学会——会学”的良性循环。这样的兴趣是学生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
贴近生活
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数学:学习有意义的数学就是引导儿童对于生活中“数学现象”进行“重新解读”。课程规定的数学知识,对小学生来说并不是“全新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其实,儿童的数学体验早就有了。上学之前,他们跟随父母一起乘车、购物,知道几时起床,几时上学;还知道物体的长短、大小、轻重、形状;搭过积木,拼过七巧板„„这些活动与经历使他们获得了数量和几何形体最初步的观念,虽然这些概念或观念可能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不严格的,甚至还有错误隐藏其中。但恰恰就是这些亲身体验为他们开始正规学习数学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这些学前积累下来的生活经历,会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重新解读”。比如学生在学习“年、月、日”之前已经知道“我今年过生日到明年过生日正好是一年”“爸爸这个月领工资到下个月再领工资正好是一个月”,多好的解读!孩子们把十分抽象的时间观念,通过自己的贴身经验活生生地“物化”出来。
在数学学习中,教师要通过身边熟悉的现实生活,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数学地思考,发现和得出数学的结论,感受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和意识。同时,我们又要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去,引导学生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做到学用结合,使学生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从而更加热爱数学学习。
注重交流
课堂上看过这样的场面:老师喋喋不休地讲解,以为讲的知识越难越深,水平就越高。殊不知课堂里还有一些“听天书”的学生,或许眼睛直直地盯着老师,脑子却是一片空白;或许思想开小差,早已游离课堂。当学生无法承受学习压力时,选择的路只有一条——逃避,即:“听不懂——厌倦——放弃”。
我们要充分关注儿童的差异,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鼓励儿童敢讲话,敢追问,善于对话交流。鼓励儿童用自己原生态的、甚至有些粗糙的语言诠释对数学意义的理解。
鼓励儿童充分表达,注重学生“讲数学”,把自己的思考说出来。学习中教师要创造民主平等交流的氛围,帮助儿童学会分享。让儿童的语言、思维、动作在交流分享中得到更丰富的体验。使“板着脸”的严肃数学变得有趣而鲜活;使“抽象乏味”的学习变得“好吃又有营养”;使“一言堂”的数学课堂变成师生互动交流的“群言堂”。
动手操作
儿童的思维是在有效的数学活动中发生、发展的。儿童在亲自参与的操作实践活动中不断地积累活动经验,发展思维。
儿童喜欢动手做数学,在动手中获得体验与理解,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实践。例如《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学生是如何获得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呢?课堂上有的学生用量角器分别测量三个角的度数,再累加起来;有的学生把三个角分别撕下来拼在一起,组成一个180度的平角;还有的学生则把三个角分别对折,同样可以形成一个180度的平角„„孩子们带着好奇和猜想自由地操作着,在动手实践中验证着自己的猜想,最终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获得“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动手操作活动不仅仅满足了好奇心,提高学习兴趣,而且是儿童学习数学需要的一个内化的重要过程,即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动手操作的”数学是小学生需要的数学学习。它是以数学思维为核心的脑活动与动手操作的有机结合,可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从数学教学走向数学教育这是进步,正是这种进步让数学教育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使数学学习更加丰富多彩。
第五篇:从小班额走向小班化教育
从小班额走向小班化教育
---农村小班化教育的实践和探索
我校的小班化教育改革起始于2006年秋。当时,近2000平方米的教学楼里仅有240名学生,学校面临着生源的饥荒和办学的困境。小班化教育改革由此开始……。具体进行了五个方面的探索和研究。
1、理念:发展“每一个”。小班化教育是“基于每一个”的教育,是培养无差生的教育。为此,该校把小班化教育理念定位为“关注每一个,发展每一个”。目标是“让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发展”。每学年为每个孩子制定一次《学生发展规划书》,涉及到孩子身、心、智、特等各方面的发展,学年末按《规划书》分项考核,重点看孩子发展目标达成情况。每个孩子拥有一个成长档案盒,学年末装订成册,记录成长和成功的足迹。每班设有“星级创建栏”,对每个孩子成长情况实施激励性过程评价。同时,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手段等方面均实施了“基于每一个”的变革,小班化教育从外延走向内涵发展。
2、文化:精彩“每一个”。小班背景下的文化建设精致温馨、个性飞扬、自主创新,处处彰显着“每一个”的精彩。这是小班化教育的显性特色。走进洪绪镇中心小学的校
园,高悬楼顶的办学理念“关注每一个,发展每一个”,时刻让每个孩子感受到温馨、快乐;校训“让读书充盈生命”,为每个孩子的生命成长注入不竭动力;运动场的主题背景“生命因运动而精彩”,让每个孩子与运动结下不解之缘;3000平方米的绿地花园、雕塑花架等,让每个孩子感受到家一样的温馨和美丽。教学楼墙壁彩绘琳琅满目、多姿多彩,让人惊诧,彰显了孩子们惊人的创作天赋。走进小班教室,自由组合的课桌凳、清新雅致的个性橱柜、自主创作的文化墙、个性飞扬的班风班训、“面向每一个”的星级评价栏、睿智灵动的“四角”建设(图书角、运动角、科技角、生物角)……每个小班环境都有孩子们的“私留地”和“合耕田”,不论精彩还是寻常,都是由学生自由设计、自主创作、自己布臵,处处彰显着小班化教育独有的文化特色。
3、课堂:张扬“每一个”。小班化课堂因自主而个性,因合作而精彩,因评价而激情。四年的实践,该校创建了小班化课堂教学“四六”模式。“四”即“四个百分百”:100%关注,100%互动,100%展示,100%发展,在课堂上得以充分体现。“六”即“六个学习环节”:明晰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碰撞—评价提升—当堂检测。展示碰撞是“四六”模式的核心。一般以4-6人为一个合作小组,围坐不同形状,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围绕探究问题,交流意见,碰
撞思想,提升对知识点的认识度。这一过程,合作互动,人人参与,课堂处处绽放着智慧之光。评价提升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是对知识点概括和系统化的过程。在评价上,可以小组互评、教师点评,每节课评出星级小组,点燃小组的争先激情。也可学生互评,师生互评,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只要有不同见解就可发言。该校还规定,每堂课每个学生至少要有两次发言展示的机会,这一规定已内化成师生的课堂习惯。
4、课程:适应“每一个”。小班化教育因班额小而更容易完成学习任务,因而学生会有更多的时间步入“第二学业”---个性特长发展。这就要求学校要拓展学习领域,开发校本课程。该校规定,每个孩子至少拥有一项特长,根据学生的申报,学校分类创建了多门校本课程。如“阅读课程”,学校把“让读书充盈生命”作为校训,意在倡导师生终生读书。新建了阅读长廊“生命之旅”,分六个学段给孩子们制定了六年的阅读目标,镶嵌在阅读长廊里,时时提醒每个学段的孩子们读什么书、读多少书、读到什么目标。学校还把图书室搬到了教学楼的走廊里,建成“趣读书吧”。每个小班都有自己的“图书超市”,图书都是孩子自己的,每个孩子贡献一本书,可以读到几十本书。再如“乒乓文化”,开发了《乒乓艺术》校本资源,学校建有18副乒乓球台(每
班一个),从一年级开始就设有乒乓球训练课,每个年级组建一个球队,每个学期举行一次乒乓球晋级赛,参与者达到全校总人数的50%以上。还有“诗文诵读”、“彩绘艺术”、“剪纸艺术”等等。
5、机制:激活“每一个”。初试小班化教育,老师们有激情而无恒心,有干劲而无方法。代三年级数学的一位老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起初按六人一小组摆成的“丁”字形课桌凳,没过几天她又调回了“秧田式”。理由是学生面对说话太方便,有的学生趴到桌子上说话,太乱,影响成绩。这只是其中一例,深层次的问题更多。针对此,该校先后几次带领干部教师赴南京、上海、徐州等地的小班化教育学校考察学习,多次聘请省市教科所、教研室的专家作专题报告,经历了大量的资料搜集、理论研讨、政策制定,引领教师转变观念,走进小班化。《洪绪镇小班化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是该校的纲领性文件,在小班理念、小班文化、小班课堂、课程建设、课程评价等方面均具详细的引领和规定。例如课堂教学,根据“四六”模式,学校设有专门的备课表,突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碰撞”等过程,并自我统计“四个百分百”的达成度。学校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重点看“四六”模式的运用和有效性。同时,为让小班理念植根于教师,学校每周二举行“小班化教学课堂开放日”活
动,每学期举行一次小班化班级文化建设评比,每学期举行一次小班化教育论坛活动,每学年举行一次小班化教育名师评选,不断让教师深化小班理念,适应小班教育,与小班教育一同成长,让小班教育充满生机。
实践证明,小班化教育是潜在的优质教育资源。让小班走向小班化,是农村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虽然,我校的小班化教育改革还没有惊人的业绩,但四年的实践和探索,孩子们变了,老师们变了,学校变了。省教育厅副巡视员张海泉在视察我校时,由衷的说:“没想到小班化教育有如此之魅力”。2009年我校的小班化教育改革荣获山东省教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
农村推行小班化教育任重而道远,很多方面还须深度思考。例如,在小班环境下,如何全面实现“关注每一个”?如何开发课程资源?如何选择教学策略?如何实施多元评价?如何开展教育教学管理?等等。
路漫漫其修远兮。农村发展小班化教育,我们寄予热切厚望!
精 美校园 精细管理 精品教育 精英人才
二0一0年九月
洪绪镇中心小学
小班化“四六”课堂教学模式
研究推广实施方案
一、研究目标
1、转变观念。让老师彻底改变目前课堂教学形式,转变为多学少教,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形式。
2、内化模式。把小班化教学“四六”模式,内化成教师的常态教学,人人达标。
3、培养能力。把时间、空间、能力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自学、合作探究、自我展示、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高成绩。通过研究推广小班化教学“四六”模式,践行“关注每一个,发展每一个”的小班化教学理念,从差生着手,从最后一名抓起,让班级成绩整体提高。
5、培养名师。培养一批践行小班化教学“四六”模式的优秀教师,并向全市推广。
二、研究内容
“四”即 “四个百分百”:百分百关注,百分百展示,百分百互动,百分百发展。这也是一堂好课的基本目标。
“六”即“六步学习环节”:明晰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评价提升——当堂检测。
三、条件保障
1、领导小组
组 长:崔正茂 副组长:杨 忠
成 员:徐 永 吕 锋 张庚新 张文杰
张 严
2、资源保障
学校安排专项经费,用于设备添臵、资料购买、研究活动、成果汇集、名师推广等。
四、方法步骤
整个活动过程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策划启动阶段,9月10-13日)。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成立领导小组,制定活动方案。
第二阶段:(实验研讨阶段,9月14-30日)。确立两位实验教师(语文张严,数学张文杰),举行小班化“四六”教学模式的研讨以及初步实验。通过两位实验教师的实际操作,以及校骨干教师的共同研讨,完善教学模式的各个环节,初步形成较为科学和成熟的、便于操作的教学基本流程。
第三阶段:(示范推广阶段,10月1-30日)。两位实验教师(语文张严,数学张文杰)在学校举行小班化“四六”教学模式示范课,全体教师通过观摩以及教学流程理论的学习,初步掌握小班化“四六”教学模式的运用,并在各学科运用。
第四阶段:(深化达标阶段,11月1日-12月31日)。进一步落实小班化“四六”教学模式的全面实施,实行教师全员达标。学校对各课程教师进行听课验收,查验小班化“四六”教学模式掌握及运用情况。对于不达标教师实行“多次辅导,多次验收”的原则,确保全员达标。学校将把小班化“四六”教学模式的课堂运用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对达标后教师采取不定期推门听课,随时抽验教师教案及课堂教学情况,对不按照“四六”教学模式教学的教师,将其情况记录通报,并把达标和课堂使用情况作为教师课堂教学实绩量化 的依据计入考核。对本学期不能达标的教师,课堂教学记最低分。
附:小班化教学“四六”模式流程
洪绪镇中心小学 小班化“四六”课堂教学模式
基 本 流 程
一、“四六”模式的内涵
“四”即 “四个百分百”:百分百关注,百分百展示,百分百互动,百分百发展。也是一堂好课的基本目标。
“六”即“六步学习环节”:明晰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评价提升——当堂检测。
二、“六步学习环节”基本流程
(一)明晰目标(4分钟)
A、引入新课,出示学习目标
1、方法步骤:教师将教学目标按照课时安排分解,通过课前制作好的投影或黑板让学生看。
2、目的:让学生整体上知道本课时的学习任务和要求。
3、意义:
a、使学生在上课开始就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各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探索追求。
b、由于学习目标往往是一节课的主干知识及要求的体现,因此,长期坚持揭示目标,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4、注意事项:
a、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准确制定学习目标,各个课时的分目标要与总目标对应衔接,切实做到既不能拨高要求,也不能降低要求。
b、学习目标要层次清楚,简明扼要,外显可测。c、要引导学生认真默看,不要急于切换投影或拿开小黑板。
本环节的关键是目标准确,主要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解决。
B、出示自学指导
1、方法步骤:教师明确学习的步骤及要求,通过课前
制作好的投影或黑板让学生看。
2、目的:让学生知道自学什么,怎么自学,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如何检测。
3、意义:
a、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掌握恰当的自学方法从而使自学更有效。
b、坚持每次自学前都给予方法指导,使学生积累了不少自学方法,学生的自学能力必然提高。
4、注意事项:
a、明确自学内容。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有的教材内容单一,一般一次性自学;有的教材内容多,可视情况分几次自学,但每次自学都必须写清楚自学的内容(范围)。
b、明确自学的方法。例如,看书理解(或边看边操作,还是边看书边与同桌讨论),看注释,看例题,做实验等,发现疑难问题做记号(或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等)。
c、明确自学后的要求。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
本环节,教师要先尝试学习,充分估计学生自学时可能遇到哪些困难,一般需要多长时间可以解决,提示的学习方法要明确,操作性强。
(二)自主学习(7分钟)
1、方法步骤:学生自学,操作,教师行间巡视。
2、目的: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动脑思考,认真自学,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3、意义: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自学,积极思考,及时地进行操作实践。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
4、注意事项:
a、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加强督查,及时表扬自学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激励他们更加认真的自学。
b、重点巡视中差学生,可以给后进生说几句悄悄话,帮助端正自学态度,使他们也变得认真起来。
c、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得只关心一个学生或少数几个学生而放弃了督促大多数学生。
(三)合作探究(7分钟)
1、方法步骤: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对比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争议性问题进行探讨,逐步补充完善,形成小组意见。
2、目的: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不断优化学习成果。
3、意义: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协作精神,培养他们的多向思维、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
4、注意事项:
a、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适时指导。
b、一节课中合作学习的次数也不宜过多,1~2次为宜,次数太多,讨论的主题就会分散,每次讨论也只能蜻蜓点水、留于形式。
c、小组合作学习要注意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
(四)展示交流(10分钟)
1、方法步骤:让中等生尤其是后进生用板演或口答的形式对自学获得的知识进行展示,根据回答的情况和学习的目标,教师及时组织交流,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自主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获得知识和技能。
2、目的: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
3、意义:若后进生做对了,说明全班学生都会了,就不要老师再教了;若后进生做错了,引导中等偏上的学生分析,讲清错的原因,引导更正,归纳。这不仅对后进生有帮助,而且使尖子生理解更深刻了。
4、注意事项:
a、要解放思想,真正让后进生参与,千万不得搞形式主义,只叫尖子生演练,表面上正确率高,实质上掩盖矛盾,不能最大限度地暴露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
b、要面向全体学生,后进生回答问题或板演时,要照
顾全体同学,让他们聆听别人回答问题,随时准备纠正错误等。
c、教师要巡视,搜集位上同学有哪些错误,并及时分类,哪些属于新知识方面的,这是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哪些属于旧知识遗忘或粗心大意的,这是次要矛盾。把倾向性的错误用投影打出或写在黑板一侧,供评价提升环节使用。
(五)评价提升(4分钟)
1、方法步骤:
a、学生对比展示同学的回答找错误,或比较自己做的方法结果是否与展示的同学相同。
b、学生自由更正,让他们各抒己见。
c、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说出错因和更正的道理。d、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指导以后的应用。
2、目的:
a、凡是学生能解决的,就让他们自己解决,真正找出哪些需要教师引导、点拨的问题。
b、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终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意义:这一环节既是补差,又是培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既帮助后进生解决基本问题,又通过纠正错
误训练,使尖子生理解更加透彻,促进其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一题多解的操作能力。
4、注意事项:
教师要做到三个明确:a、明确评价与提升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疑难问题。对学生通过自学已经掌握的,坚决不教。
b、明确评价与提升的方式。让通过自学已经学会的学生去教那些还没有学会的学生,学生之间还可以互相质疑、讨论,最后老师再引导、再补充。
c、明确评价与提升的目的。教师不能就题讲题,只找答案,而是要引导学生寻找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帮助学生归纳提升,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错误,这就从理论到实践架起一座桥梁,以免学生走弯路。
(六)当堂检测(8分钟)
1、方法步骤: a、布臵课堂作业;
b、督促学生独立完成课堂作业; c、批改部分已完成的学生的作业。
2、目的:通过完成课堂作业,检测每位学生是否都能当堂达到学习目标。
3、意义:
a、及时反馈信息,能按时完成课堂作业的,就视为达到学习目标,做到了“堂堂清”。
b、将所学知识通过训练,内化为操作能力。
4、注意事项:
a、课堂作业要典型、适度和适量。
b、课堂作业要低起点、多层次,有必做题、选做题、思考题。
c、尤其是后进生的操作,要给予肯定,让他们尝试成功的喜悦。
d、独立按时完成,教师不指导,学生不得抄袭。e、要限定时间,下课铃响就得交,把平时作业当考试对待。
二〇一〇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