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如何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自信心——以“沙包”主题活动为例(模版)
如何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自信心 ——以“沙包”主题活动为例
内容摘要:
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一种促使孩子向上的内部动力。体育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大胆尝试、战胜困难和冒险的机会,可以养成幼儿敢于尝试、乐于探索的态度和精神。通过开展以“沙包”为主题的特色体育活动,在体育活动中创造自由空间,引导幼儿自主探索,激发幼儿的自信心;运用适当的鼓励方法,掌握奖励、评价的艺术,让幼儿的自信隐形增加;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支持幼儿逐步建立起自信心,不断努力、自强不息,高质量的发展下去。关键词: 自信心、体育运动、自主探索、鼓励
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它既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种重要品质,也是一种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对幼儿一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是至关重要的。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体育运动作为全民素质体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正受到人们的接受和重视。通过今年来在幼儿园开展体育活动,不难发现,在幼儿中积极开展体育运动,不仅促进幼儿生长发育、增强体质,而且那些在体育活动中身体活动能力较强,掌握正确运动方式,能够完成多种动作的幼儿,更容易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要“以尊重幼儿生长发育规律、促进健康”为出发点和归宿,重视幼儿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地尝试合适的挑战,培养幼儿坚强、勇敢、自信的意志品质。那么,如何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自信心呢?我园在《纲要》的指导下,从幼儿的生理、心理出发,投放幼儿喜爱的丰富多样的主题体育器械材料,开展特色体育活动。接下来,我通过本班本学期开展的以“沙包”为主题的特色体育活动,在活动中采取积极的教育方法和措施,对培养幼儿主动、勇敢的人格品质,促进幼儿自信心健康发展这一方面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提供自由活动空间,引导幼儿在自主探索中获得自信。
在体育活动之中,孩子们有主动探索的欲望,而教师则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不管哪种器材展示在幼儿面前,教师可以给孩子一些时间,先让孩子想想玩什么,试试怎样玩。如在第一次接触沙包的时候,我们先在活动区投放了多种类
型的沙包,如小沙包、大布包、自制沙包等等,教师并不示范、讲解怎样玩沙包,而是启发幼儿:“大家找找看,沙包里藏着什么?沙包可以怎么玩?想的办法越多越好。除了这样玩,还可以怎样玩?”对小沙包感兴趣的幼儿可以选择其进行投掷、持物等活动方式;也可以利用自己制作的不同类型沙包进行探索,每个孩子在活动中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器械。通过轻松的自主探索,孩子们发现了沙包里藏着的秘密,发明了许多玩沙包的方法:背沙包、夹包跳、顶包走、投沙包、抛接沙包等等。孩子们发现,没想到一个小小的沙包还有这么多的玩法,回家的时候,也会迫不及待地和家里人分享自己发现的玩法,有些还教弟弟妹妹一起玩,简直玩得不亦乐乎呢。
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孩子有时间想、敢想、敢说、敢和他人分享,这样孩子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就提高了。这种主动探索类的活动给幼儿体育活动带来了无穷的魅力,不仅激发孩子主动探索的愿望,在每次感受成功喜悦的同时,润物细无声般激发了孩子的自信心。
二、运用适当的鼓励方法,逐渐养成心理自信。
多萝茜.洛.诺尔特曾经说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自信。”鼓励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每一个孩子都需要不断的鼓励。鼓励,也不是一味的表扬或赞美,而是要从根本上寻找孩子的闪光点,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从而使他们认识自己,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从而对加以努力能做到的活动产生浓烈的兴趣,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欲望。这就要求我们在活动中选择适当的鼓励方法,即要找到对每个孩子相应的鼓励方法。不仅在体育活动中,即使是日常生活,教师也可以走到孩子中去,深入了解孩子,透彻了解孩子,找到一种最适合孩子的方法。如:鼓励孩子完成动作时,可以对孩子说“老师相信你可以做的更好。再来一次,你会成功的。”当孩子正确地完成或者取得一定进步时,可以表扬孩子:“你能做到。真棒!”如请孩子做示范的时候,可以鼓励一些怯于表现的孩子:“做得真好,请你来给大家表演吧。”又如在“走平衡木”的活动中,面对又长又窄的平衡木,有些胆小的幼儿可能会有畏惧心理,战战兢兢不肯走过去,这时最重要的是用鼓励的方法帮助幼儿克服恐惧感,所以我会走过去轻轻拉住孩子的手:“没关系,老师拉着你的手轻轻走过去好吗?”这样不仅可以增强老师与幼儿的友好关系,更有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
记得有一次,在和幼儿一起玩沙包的过程中,我发现一名小男孩将沙包放在背上背着走,这种玩法还没有其他幼儿提出来。我想请他来教教小朋友这个方法,他却有些害羞,我随即对他说:“你怎么想到这么好玩的方法?我们都没想到呢,快来教教我们。”这句话顿时吸引了全体小朋友的注意力,大家都把羡慕的眼光投向这位会“创新”的小男孩。因为其他孩子期待的、羡慕的眼光,小男孩被大家的热情所鼓舞,信心倍增,在活动中表现得更加出色。可见,在体育活动中运用适当的鼓励,为幼儿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使缺乏自信心的幼儿在他人的支持下敢想、敢说、敢做,就能逐渐培养起其自信心。另外,老师的一句“快来教教我们”,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幼儿有当小老师的感觉,变“向老师模仿学习”为“师生相互学习”。而且在相互学习中,幼儿既了解了自己的长处,又学到了他人的长处,“你行我也行”的自信心理逐渐养成。
三、掌握奖励、评价的艺术,让幼儿的自信隐形增加。
对孩子的表现进行评价,从而奖励孩子,在对孩子自信心培养方面有多么重要的意义,相信每位教师都有切身体会。体育活动中,我们也常运用最常见的两种方式——奖励和评价,对孩子的表现进行反馈和评估。
奖励孩子、评价孩子时,我们会通过言语和非言语(表情动作)的方式传递给孩子有关赞许与反对的信息,让孩子调整自己的行为与方式。怎样正确运用这两种方式呢?
1.用言语的形式对幼儿进行奖励时:其一,要用肯定的词语代替否定的词语。肯定的词语具有积极的作用。如在“带沙包钻山洞”的活动中,孩子心里特别想从拱门钻过去,却又担心背上的沙包掉下来,身体绷得紧紧的,平时轻松的动作突然变得不协调了。这时,我会用“放松点,就要成功了”等词语来提醒孩子,孩子也逐渐放松身体,慢慢钻过了拱门。其实,当有些孩子产生害怕心理时,教师如果用“勇敢些、放松些、你已经进步了、你就要成功了。”等词语远比用“不要胆小、不要紧张。”的词语带有激励性作用。这些词语本身具有积极的作用,提醒了孩子再勇敢一点点、再努力一点点就能完成,更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其二,要使用丰富的词语来代替一般的词语。如:无论孩子的动作做得怎样好,有时教师会习惯性地用“好”、“不好”或“乖”等词语来评价孩子,这并不能帮助孩子了解到自己哪方面完成得好,哪些方面还可以进步,会使孩子
心理上得不到满足。如果教师能根据当时孩子实际表现分析,来代替习惯性评价,才具有真正的奖励作用。如在完成投掷沙包的动作中,有的孩子投掷姿势正确,可以说:“你的动作真漂亮。”有的孩子手部力气稍有欠缺,可以和孩子分析:“投的时候手臂再用点力气,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又如在学习抛接沙包的动作时,有些孩子手脚不协调,活动进行初时总是接不住沙包,可以和孩子说:“看见沙包抛过来就紧紧把它抱住。眼睛要看准喔!慢慢练习,一定能接住的!”通过这些例子,可以总结归纳,我们在体育活动中想表达自己的赞美、对孩子进行评价,可以找到无数的词语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情感和态度。
其三,教师也可以使用亲切关心的语调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态度,如给孩子鼓励时带着微笑说:“加油。”相信这种亲切的语气,会让孩子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和鼓励。
2.用非言语性的形式对幼儿进行奖励时,是通过面部表情、声调、身体动作来表达的。它是语言交流的辅助形式,在体育活动中具有独特的作用。我们都知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睛,可以表达最真挚的感情。教师可以通过视线与孩子交流,用表情表现友好、亲切等情感。外显的非语言行为还有很多,如可以靠近孩子、点头、拍手、摸摸头甚至和孩子贴贴脸,告诉孩子老师正在关注他们,对孩子表示赏识或赞扬,来肯定、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外显的非语言行为,或亲切、或热情、或关爱,是滋润孩子自信心的一剂良药,呵护孩子的自信心健康发展。
四、尊重个体发展,让每个幼儿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幼儿阶段,个体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正是基于对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地尊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健康领域中提出尊重幼儿身体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点,对孩子因材施教。在组织活动中,教师爷应该针对孩子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的孩子要区别对待。如在“定点投掷沙包”的环节中,如果以60厘米来要求所有的孩子,对能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可能因为多次投掷不中目标而产生挫败感,这时孩子总会长叹一声“唉”且表现得很失落。因此,我们为孩子准备了放置在不同距离的“小房子”,根据孩子的能力进行选择投掷。对能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在近的距离上获得了成功,他才有会产生向新目标冲击的信心。另外在“背沙包过桥”的时候,由于竹梯的摇晃、高度的增加,孩子也常有胆怯的表现,特别是女
孩子常在这类活动中产生害怕心理。这时,我会先牵着她的手走较低的“小桥”,再试试自己背着沙包过桥,最后过渡到走更高的“小桥”。在这个过程中,先帮孩子克服畏惧的心理,再进一步鼓励她勇敢面对困难,同时在平时多加强孩子平衡感的练习。当孩子在克服了自身的困难之后,通过一次次的尝试不断地完成在自身努力能达到基础上,孩子便会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之情。让孩子从成功中看到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逐步建立起自信心,有自信心的支持,他们才能不断努力、自强不息,高质量的发展下去。
自信心的培养属于非智力因素,也可以说是一种“情商”,是一种敢于克服困难的素质。体育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大胆尝试、战胜困难和冒险的机会,可以养成幼儿敢于尝试、乐于探索的态度和精神。自信心强的幼儿能积极主动参加活动,和集体融为一体,能勇敢地面对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大胆地尝试去解决问题。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帮助幼儿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和积极进取的态度 至关重要。
未来的路要靠孩子自己去走,未来的成功要靠孩子自己去创造。在幼儿园生活中,让我们在方方面面继续关注幼儿的成长,走进幼儿的心灵深处,呵护和培养他们心灵深处最敏感的地方——自信心。
参考资料:
[1] 教基[2001]20号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赵文明,孟涵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长安出版社2008年
第二篇:在体验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信心
在体验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信
体验活动就是少先队组织帮助少年儿童从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等各个方面,寻找一个岗位,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进而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质。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在《关于动员和组织少先队员在实践中体验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引导和组织少先队员在实践中体验是少先队服务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作者在实践中也深刻感受到,在对小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各种体验活动,培养他们完整的人格和塑造他们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是非常有效的。而其中重要的一环是树立了学生的自信,让他们有勇气面对挑战,有毅力自主完成困难的事情,有活力在大家面前展示自我。
可以说,体验活动确实是培养学生自信心极好的契机。但关键是:如何在体验活动中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问题加以阐述。
一、自主——自信的源泉
传统的教育观念是老师领着学生走,“包”得太多,即使是组织活动也是如此。这样做束缚住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令学生只会依赖老师、父母,永远都觉得自己还小,构成学生自信心培养的极大障碍。所以,体验活动首先应该是一种自主性的自我教育活动。无论是体验项目、体验角色、还是体验方式都应该是充分自主的。老师必须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就是体验的主角。
在还学生以充分的自主之后,学生往往便会从一个他(她)最擅长的方面来寻找体验的岗位。有的同学口头表达能力较强,就选择体验做记者或导游;有的动手能力强,就体验做家务“当一天家”。有的数学较好使去做超市的收银员„„,这样一来,每个人都能在自己选择的岗位角色中尽情发挥、如鱼得水,自信便随之而来。也有学生特长不明显,平时又不善表现,故迟迟无法自主选 择,其实这就是一种缺乏自信的体现。于是,我做了如下尝试:先给学生讲《长颈鹿和羊》的故事,故事中长颈鹿长得高能吃到高处的枝叶,羊虽然矮小却吃到长颈鹿所无法吃到的窄小的门里的青草,告诉同学们人各有所长,关键在自己挖掘和开发。然后再通过“你好我好”游戏,让同学们互相说优点,建立“优点卡”。“优点卡”上的优点还可以不断补充,只要你从各方面搜集到自己的长处、好人好事等就行。几周下来,同学们的热情极高,对自己有信心后再投入到体验活动中就更有劲头了!
二、信任——自信的阶梯
体验活动是以锻炼能力、自我教育为目的的,老师应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信任他们的能力,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因为充分的信任是孩子们敢于实践,也有信心实践的保障。正如皮格马利翁效应所述:要想使一个人发展得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期望对于人的行为影响巨大,积极的期望能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
在学生感到不确定、没有信心时,特别需要得到老师的信任,哪怕仅仅是一个由衷的微笑,都能给予他们极大的鼓舞。我校有一个想和大自然亲近的孩子,他通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后,悄悄告诉我他想以《长江水质污染状况及其治理措施》为题写一篇论文。我一听愣住了,这是一个10岁孩子能完成得了这课题吗?从他躲闪的眼神中我知道他没有信心,这时我想到了美国式的开放教育,他们不限制学生的发展,让学生从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和信息,给学生充分的信任。所以,美国的孩子常常能完成诸如《我看人类文化》这样的论文。于是,我对其微笑,认可他的体验设想,一时间我分明看到了在他眼中的自信与自豪。
三、指导——自信的臂膀。
当然,自信心也是脆弱、需要扶持的,特别是在它遇到挫折和障碍时,更 需要外力的支持。如果老师站在服务学生的角度给予指导,必能令同学们少走弯路,体验到更多的成功,更有利于自信心的健康发展。
在我们学校有不少同学去体验做小导游,但他们对南京的了解太少,困难挺大。于是我就组织同学开了一次“我爱我家乡”的大队主题会,调动集体力量查资料,还请来了专业导游来做现场指导,又提议几个同学分工合作,一人介绍一处景点,降低难度。随着难题一个一个解决,学生们信心十足,纷纷走上了街头。当我们春游雨花台时,就给了小导游们一个实践的机会。因为准备很充分,即使面对那么多老师、同学也毫不胆怯,娓娓道来,令其他同学刮目相看,同时也使小导游们信心倍增。
由此可见,适时、适当的指导能帮助同学扫清障碍,克服因难,有利于树立自信。对能力强的孩子可谓“如虎添翼”“锦上添花”;对于能力弱的孩子,及时的帮助也能称得上是“雪中送炭”了。
四、鼓励——自信的秘诀
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在体验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组织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都有所不同,体验的结果就有高下之分,为保护学生的自尊与自信,我们必须从认知、情感等方面采取分层次评价的方式,多给予鼓励。在评价中我更看重的是通过活动其能力是否得到了锻炼,有没有进步。形象地说就是不跟他人比,只跟自己比。“战胜自己,就是最棒的!”这句话我常用来和学生共勉。
我校有一个学生记忆力较弱,学过的知识忘得很快。导游词他记不住,可他喜欢吃小吃,在介绍夫子庙这一景点时,把秦淮小吃记得牢牢的。于是我就给他创造机会在众多学生面前展示,果然博得“满堂彩”。我说:“你的记性这么好呀!这么多品种的小吃都难不倒你,真了不起!不久,奇迹出现了,我惊 喜地发现以前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他常能和大家交流了。
总而言之,自信是一种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也是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催化剂,从小树立自信正是素质教育所赋予的时代内容。通过体验活动这种形式,以信任的态度放手让学生自主体验,再结合积极的指导,及时的鼓励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是很有好处的。
第三篇:如何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自信心
如何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自信心
导读:具有自信心的幼儿能感到自身的价值,能产生积极主动的活动愿望,敢于大胆探索,乐于与周围人交往,能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自信心对于幼儿健康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一)小班(3—4岁)幼儿在幼儿园各项活动中,往往缺乏主动性,胆小、懦弱,做事情常常依赖于成人的帮助。这是由于3—4岁幼儿生理、心理发展水平较低;同时,这一时期又是幼儿生活中的一个转折点: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过集体生活,生活环境改变了,在各方面要学着自理、自我服务,感到诸多不适应。除此之外,幼儿缺乏自信心,缺乏坚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而取得成功的情感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实践证明:具有自信心的幼儿能感到自身的价值,能产生积极主动的活动愿望,敢于大胆探索,乐于与周围人交往,能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自信心对于幼儿健康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忽视对幼儿包括自信心在内的心理品质培养的现象较为普遍。有些教师虽然知道自信心培养的意义所在,但又往往缺乏具体方法,无从下手。
(二)随着幼教改革的日益深入,教师已逐步树立了目标意识,注意结合幼儿自身的需求和发展规律实施教育。但是,如何将目标指向幼儿的一日活动和游戏活动及目标与游戏活动之间的关系如何、目标与游戏活动的结合点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性研究,旨在寻找一个实现目标的途径与方法。
二、理论依据
第一,小班(3—4岁)幼儿具有活泼好动、好模仿、情绪性强、自制力差、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为主的年龄特点。而游戏恰恰能满足幼儿好动、自制力差的特点。在游戏中,幼儿不仅可以自由地变换动作、姿势,还可以多次重复所感兴趣的动作。
第二,游戏可以满足幼儿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需要。幼儿在游戏中可以获得影响与控制环境的能力,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心。当幼儿完成了包含在游戏活动中的一定课题与任务时,幼儿会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人,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第三,3—4岁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决定了要对幼儿实施以自我服务能力、良好卫生习惯及文明行为习惯等为内容的养成教育,养成教育与幼儿自信心的培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尤其是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与幼儿自信心的培养更是密不可分。
三、实施过程
(一)观察评估幼儿最初的自信心水平。
开学初,在对班上幼儿情况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制定评估依据。评估依据来自两方面:一是实际观察,从实际中来;二是参照借鉴有关幼儿自信心评价的指标。观察评估力求全面、准确,并具一定代表性。
试点班老师对幼儿生活活动、教育活动、游戏活动中包含自信心因素的方面进行了观察评估,对幼儿在自信心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初步的了解,以便有的放矢,使教育更具针对性。
(二)从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出发,调整幼儿一日活动结构。
从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出发,一日活动以游戏为主。具体表现在减少集体组织的活动,减少幼儿集体等待的时间,把幼儿从束缚的空间、时间中解放出来,给幼儿更多的游戏时间,增加幼儿自选玩具、自由结伴、自由交谈的活动。
(三)挖掘各类游戏活动中潜在的培养幼儿自信心的因素。
如在表演游戏中,幼儿是否敢于表达或表现自我;娃娃家、小医院、美发厅等角色游戏中,幼儿是否敢于与同伴交往、大胆想象;在“玩玩做做”的活动中,幼儿是否能运用材料大胆表现、创作等等。
(四)创设与培养幼儿自信心相适应的良好环境。
1。在环境创设上,遵循把环境创设作为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手段的原则,注重活动室环境布置与有关自信心的主题结合,突出幼儿自信心培养的内容。
如“好孩子自己走”、“我会吃饭、我爱睡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教师以直观、形象的形式,给幼儿粘贴小红花或幼儿熟悉的小标志及幼儿喜爱的小动物形象等,增加趣味性。
2。在精神环境创设上,鼓励幼儿自选活动,以自主、自愿为原则,选择自己喜爱、感兴趣的活动。
幼儿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自我评价往往依赖于成人的评价。因此,成人应以肯定与信任的态度对待幼儿,创设良好的精神氛围,这是形成幼儿自信心的关键。
在游戏活动中,教师注意运用旨在满足幼儿的需要、使幼儿感到自我价值的积极语言,并注意运用眼神、笑容、身体接触等无声语言肯定幼儿的积极行为。例如,一名幼儿偶然来到语言角,她学着别的小朋友,从布口袋里拿出几个手指偶,套在手上,不连贯地讲起来。老师观察到这一情况,就走上前去,充分鼓励她说:“你讲得真好,老师真爱听!”小女孩受到了鼓励,忽然扬起头,高兴地说:“我最喜欢讲故事啦!”幼儿的一个随意行为受到老师的关注和肯定,便得到了强化,幼儿从这种鼓励的态度中获得了强大的推动力。
3。根据幼儿的兴趣和意愿及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游戏区,投放游戏材料。
(1)从幼儿的兴趣出发
如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发现幼儿将拼插玩具当做“话筒”,举在嘴边,非常投入地“演唱”,从而了解到幼儿有表演的兴趣和愿望。于是,用皱纹纸为幼儿做成美丽、鲜艳的百褶裙、头花儿等装饰品,用废旧纸筒、布头儿制作成“话筒”,把幼儿熟悉、喜爱的歌曲和儿歌串录下来,并找来响板、撞钟、铃鼓等小乐器。这样,“小小舞台”诞生了。新增设的表演游戏角,充分给幼儿提供了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与条件。
(2)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
同样是玩建筑游戏,大班幼儿能分享、合作、共同协商来建构,而小班幼儿由于具有好模仿的特点,则以独立游戏、平行游戏为主。因此,在小班(尤其是第一学期),教师把积木分成几筐,用纸制的小建筑帽或小脚印等标志控制幼儿人数,使到建筑区的每一名幼儿都有一份数量充足的建筑材料,并给幼儿投放小汽车、小树、花、人物、动物等辅助材料,丰富游戏内容。
(3)从幼儿的实际水平出发
开学初,一名幼儿来到穿珠组,由于他拿的线绳头部散开了,他穿了半天没穿上,扭过头对身后的老师说:“我……想回家……”这表明游戏材料与幼儿的小肌肉发展水平相比有较大的难度,幼儿经过努力未能完成,活动本身没有给幼儿带来快乐与满足,因而幼儿变得担忧和焦虑。
培养幼儿自信心的必要条件是让幼儿能经常获得成功的经验而过多的失败体验,往往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因此,成人应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提出适合其水平的任务和要求,使其经过努力能完成,从成功的喜悦中获得自信感。同时,教师提供的材料要有难易之分,如“小巧手”组,教师根据幼儿小肌肉的发展水平,投放沿直线剪“”(窗帘、拉花)、沿斜线剪“△”、“△△△”(小草),还为幼儿提供了一些经过精心挑选的、造型简单的轮廓线,如小鸡、小鱼、小房子等,包含直线、斜线甚至弧线。教师在尊重幼儿兴趣、意愿的前提下,根据幼儿的能力和水平适当进行引导。
四、认识体会
第一,合理调整幼儿一日活动结构,是使游戏成为幼儿基本活动的基本保证;
第二,注重挖掘、分析各类游戏活动中潜在的培养幼儿自信心的因素,是使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自信心得以落实的主要途径;
第三,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让幼儿置身于丰富多采、充满生机、富有情趣的环境中,处在活动的主体地位,以积极的情绪面对各种问题,便于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并得到满足与愉悦,从而有助于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
第四,游戏区的设置、材料的投入,应根据幼儿的兴趣和意愿,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并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第四篇: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教育论文
当前,农村正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初中学生的学费、书费全免,实行九年一贯制。学生的整体素质比较差,学校又偏离中心城镇,部分好学生到县里或镇里的学校去了。这些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差,家长大多外出打工的学生大多由爷爷奶奶带着。农村里这样的家庭直接影响学生的生活、学习,也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一半以上学生对学习缺乏自信心,从初一到初二的每次期中、期末考试,及格的学生只占20。这样的大环境致使大部分学生学习没有自信心,更谈不上对数学感兴趣了。基于这种情况,我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研究,寻求产生这种现象的内外因素,探寻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我认为:学生当前的情况与他们在初中一、二年级的经历以及家庭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起草了一套调查问卷,对我所带的班级学生进行调查。发放问卷82份,收回80份。通过问卷调查和研究,可以看出,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对学生的数学兴趣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周围人的态度及知识水平对学生学习兴趣有影响。
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讲,学生自我观念的形成、自信心的建立,往往是通过周围人的期望与课程评价,是课程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促进课程评价整体改革的重要举措。而口头评价又是数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教学中最直接、最快捷、使用频率最高、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一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口头评价的成败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败,如何实施积极有效的激励性口头评价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重视的问题。激励性口头评价是指在教育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育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激励,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策略。评价,作为师生交流的有效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
2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己取得成就的主观信念。
心理学家曾对千名天才中学生进行追踪研究,15年后对其中的30高成就者和20无大成就者进行比较,发现他们的明显差异就在于自信心。自信心对于一个人的终身发展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建立、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这里谈谈本人在课堂上的做法,以抛砖引玉。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营造一个有利于树立自信心的环境。教育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况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同时思维最活跃,能力发挥最好。也就是说,在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学生有不怕失败的心理,有自由发挥、充分交流的机会,有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学生的自信心就比较强。那么,如何创设这样的课堂氛围呢?
1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组织者和合作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过去的“填鸭式”教学,多采用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法”“实践操作法”“师生互换角色法”等等。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其自信心就会大大提高。
2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语言和体态很重要。
教师看似平常的话语,是孩子们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这种低起点、小目标、勤评价、快反馈的做法,学生最感兴趣,最容易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数学自信心的建立是要学生有一种自主、自觉的过程。首先是学生要对数学产生兴趣,哪怕只是某一点、一个部分的内容。帮学生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师的言行和态度及指导学生的耐心程度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亲其师易接受,也最能拨动孩子的心弦。
3数学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培养自信心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具有较强思维能力的学生,较易增强学习的信心,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发展和培养思维品质来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直接受到抽象概括能力的制约。抽象概括能力差的同学,往往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对数学概念掌握不够牢固,很难正确地获得知识,长此以往就容易失去自信。因此,需要教师加强这方面能力的训练,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对学生要实施希望教育。
教师要热爱每一名学生,坚信每一名学生都能成才。对每一名学生都要坚持正面引导,循循善诱,不能幻想十个指头一般齐,有差异才构成自然界。教师要伴以强有力的思想工作,特别注意不断地给差生鼓励支持,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要坚信每一名学生都能学好数学知识。
5正确地使用评价。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个性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发表个人见解。对于学生在数学上的闪光点,要不失时机地给予激发,对他们取得的每一点进步或在思考问题时点滴可取的见解都应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让他们切实地感到学习数学的愉快,找到学好数学的突破口。
总之,数学学科有其丰富的内涵,其巧妙的方法,悠久的历史,广泛的实用价值和深刻的思想性,都为我们学好数学增加了自信心。只要我们遵循一定的规律,善于挖掘,持之以恒,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增强其自信心,从而把学生从“苦学”的数学大洋中带入“乐学”数学的世界里。
第五篇: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自信心论文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同学游离于课堂之外,老师说什么,同学说什么,他一概不听;还有一些同学在课堂上总是默不做声,不愿发言。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种:第一类学生往往缺乏责任意识,第二类学生往往没有自信心。而责任意识和自信心是一个人终身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在动力。因而,作为教学主阵地的课堂应当关注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自信心的问题,使所有学生都能全面健康快乐的发展。
一、在组织课堂时教师要树立全体意识,即必须着眼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这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与个性,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当前的知识水平,然后分层次地设置问题,有步骤地开展课堂教学。尽最大力气调动每一位学生,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力,给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引导和帮助,让每一位学生都感觉到老师对他有一份独特的希望与关爱。这样才能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自信心。
二、应加强课堂上的交流与合作。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要求要以传授知识为主变为以发现知识,获得知识与获得情感体验为主。这就要求课堂上要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教师要注意课堂的点拨和引导,促使每一位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自身体验与自我价值观,主动地去认识知识,并改造知识,形成富有个体特征的知识体系。这样学习的过程才变得有滋有味,有活力,有生命。于是,知识的学习便可以超越认知的范畴而达到影响人的情感和人格的领域。只有这样,每一位学生才会得到适合自己的合理的发展与提高,进而获得满足感和自信心,同时也会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三、应建立民主平等、互相影响、共同提高的师生关系。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顺利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保障。教师要完全放下师者的架子,将自己完全融入到学生之中,和学生一起共同创设课堂情景,共同体验学习的过程,必要时还要学会向学生示弱。这样学生的自我意识、挑战意识、责任意识都会得到加强,进而会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并且乐意积极主动地探究,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在提高中感受成功的喜悦。这样,自然会逐渐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逐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总之,只有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具有责任意识和自信心,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