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研论文:在纸艺活动中增强小班幼儿自信心的研究
科研论文:在纸艺活动中增强小班幼儿自信心的研究
科研论文:在纸艺活动中增强小班幼儿自信心的研究
摘要:
小班孩子处在直觉行动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相结合的时期,手工活动正是培养幼儿手眼协调、手指灵活的有效途径,也是引发幼儿感受和创造美的过程。但实际教学却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针对在班级幼儿中开展的“幼儿手工活动自信心”的调查结果,我尝试在班中开展“在纸艺活动中增强小班幼儿自信心的评价研究”,通过挖掘生活题材的意义、发挥环境材料的功能、注重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正确全面地评价幼儿作品以及亲子教育共促发展五大方面进行举例阐述,旨在帮助幼儿在与纸的互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动手创意的自信心。
关键词:
纸艺活动 自信心 小班幼儿
陶行知曾经指出:“让幼儿在动手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培养孩子创造力的基本方法是“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时间。”小班孩子正处在直觉行动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相结合的时期,手工活动正是培养幼儿手眼协调、手指灵活的有效途径,也是引发幼儿感受和创造美的过程。但在组织小班幼儿开展手工活动最大的困难就是孩子“不敢动手”“懒得动手”“无从下手”,只要一叫孩子自己动手马上就会有孩子举着纸头说:“老师,我不会做。”有的孩子则干坐着等老师来帮忙,有的孩子动是动了,但又很快放弃了。根据这种情况,我在班内进行了一次“幼儿手工活动自信心”的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对家长亲子手工制作的教育观念、态度和方法,以及幼儿手工方面的自信心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目前我班幼儿体现出来的手工制作情况、亲子手工制作现状不容乐观:
在有关 “您陪同孩子一起做手工吗?”调查中,选“经常”的家长9.7%,选“偶尔”的家长80.6%,选“从不”的家长也占到了9.7%;在有关“家长对手工制作的形式”的调查中,100%的家长同意了我们亲子手工的重要性,但最大比例人群——51.6%的家长认为手工活动就是幼儿自己去动手,失败后大人帮助完成,只有38.7%的家长认为与孩子一起制作是更好的方式。
77.4%的家长觉得自己孩子动手能力一般,74.2%的家长认为孩子与其他同龄人相比自信不够,51.7%的家长觉得自己孩子不愿意主动向客人展示自己的本领,这也反应不仅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缺少自信,幼儿也深受影响自我自信缺失;58.1%的家长有时表扬孩子、29%的家长很少表扬孩子,可见家长的教育观念不能以适当的鼓励和肯定来激励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对他们的自信存在着一定的影响。
54.8%的家长在回答“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培养小孩参与手工的自信心,你会尝试一下吗?”时给予了肯定的答复,45.8%的家长表示可以考虑,没有家长选择不考虑,说明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非常关心,也希望在有效的教育方式下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
上述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家长对幼儿手工活动的重要性已具有初步的认识,但是对手工制作的作用和教育观念、教育目标的认识明显不足。另外,家长们还普遍存在许多有关亲子手工制作的困惑。
为了提高幼儿参与手工活动的兴趣、家长指导幼儿手工制作的水平,我尝试基本学习活动的走向和本园特色活动整合起来,决定在班级中开展“在纸艺活动中增强小班幼儿自信心的评价研究”,旨在一系列有目的、有系统的活动引导下,通过为幼儿创设一种民主融洽的活动氛围,打消孩子的各种顾虑,使他们充满自信心、轻装上阵,在与纸的互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起学习的热情。
1、挖掘生活题材的意义,激发“自信动手”的欲望
生活是美术创造的源泉。新《纲要》指出:“教师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因此,在与幼儿的交往中,我们仔细地去观察、发现他们生活中最关注和喜欢的事物。
例如“节日礼物”这一活动的产生源于主题“新年好”,孩子们通过教学活动与游戏对新年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因此我就在班内举行了一次新年贺卡的展示活动,孩子们可喜欢了,纷纷讨论着贺卡的画面真美,我们的制作活动也就跟着生成了,大家在“创意角”里照着之前的贺卡外观随意用各色彩纸、宣传纸、废旧图书等撕一撕、剪一剪、贴一贴,一张张稚嫩的卡片就诞生在孩子们手里。
再如主题《秋天的水果》中,大家在自然角中收集了许多各种品种的水果,每一种水果进行观察外观、品尝味道,再延伸出画一画水果、涂一涂水果、贴一贴水果等常规内容,幼儿积极参与,我也颇感高兴。但在一次撕贴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对我参考书上的“水果造型”更感兴趣,“咦,苹果娃娃”“橘子变成了花”“大西瓜变成了长辫子的小姑娘”„„孩子们指指点点、纷纷议论着,我灵机一动,这不就是一个很好的新题材吗?我先将“水果娃娃”的照片制作成PPT让幼儿欣赏、发现如何给它们加上头发、眼睛,接着在自然角里开辟出一块摆放“水果娃娃”的区域,由教师完成,目的是激励孩子们也去动手尝试,接下来就是提供一些必备材料,如彩纸折成的手、脚,剪好的眼睛、嘴巴,绒线做成的头发成品,孩子们只要选择自己喜欢的水果,利用材料进行简单的装饰,如头发的造型有的卷卷的、有的短短的、粘帖上小手小脚、五官进行摆一摆,幼儿通过欣赏在模仿的基础上就制作成了自己的可爱的“水果娃娃”。
2、发挥环境、材料的功能,营造“自信动手”的环境。
(1)有计划提供材料、布置环境
为了更有序地开展纸艺活动,我们在班级里创设了“创意美工区”,根据活动材料的分类,将这些活动工具、材料分层放置在“材料角”中,并做好标记,给予幼儿充分选择的机会。例如上面一层是各色彩纸,中间是废旧的报纸和宣传纸、下面是绒线、珠片、竹签、塑料袋、包装纸等装饰材料;边上的转角都是美工工具,如剪刀、浆糊、双面胶、小框等,幼儿不需要教师的帮助就能取放,非常便利。
我们还充分利用教室内的各个区域以及自主性游戏活动中所使用的材料用品来体现我们的纸艺特色,如幼儿撕的面条装在一次性碗中,配上彩纸制作的荷包蛋,就变成了一碗面;彩纸贴上螺旋形的绒线,用上小棒,就变成了“好吃的棒棒糖”,在小超市中进行买卖;娃娃家中宝宝的照片框、建筑工地的迎春花、桃树、小草等,处处都将纸艺作品展现出来,让幼儿在活动中处处可欣赏到各种风格及类型的纸艺作品,从而在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启发幼儿的创造,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2)跟随需要在游戏中随机渗透
根据小班幼儿易将美感与情绪体验相联系,喜爱鲜明艳丽而不注意色彩协调的美感以及直接以动作、语言与表情这些直观的行为去表达自身的情感态度等特点,我们尝试把游戏活动与纸艺教学结合起来,以激发小班幼儿的兴趣。如“制作风筝”“香喷喷的大米饭”“元宵彩灯”等均是幼儿在有趣的故事及游戏情景中慢慢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撕、折、扭等技能,而在操作时,因为有了情景的导入,每个幼儿都很投入、很认真,使呆板的课堂演变成尽情发挥的地方,让幼儿能快乐自主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进一步增强了幼儿纸艺活动的兴趣,收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例如科学活动“迎春花”活动,有了教学中的欣赏后,孩子们制作迎春花的兴趣给激发了出来,他们试着将花一簇簇地粘帖在枝干上、成品运用到建构区中、摆放到展示栏上。又如语言活动“放风筝”,为了让幼儿感知放风筝的乐趣,让幼儿与风筝近距离的接触,在加工厂中提供彩纸由教师帮助剪成各种蝴蝶形、蜈蚣形、三角形的风筝,幼儿贴上彩色的小尾巴、绒线,不仅激发了幼儿参与制作的兴趣,也让幼儿充分感知的风筝的特征,从而增强了幼儿在手工活动中的表现能力。
3、注重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激化“自信动手”的潜力
(1)技能指导,提供基础
我们在班级内开展正规性的集体纸艺活动,每周利用“美工活动”“动手做”的教学活动时间,两位教师共同执教,分组指导幼儿操作,保证教学质量。每周教学内容及时制定,具有计划性和系统性,如结合秋天季节教育的“水果娃娃”“一串紫葡萄”“郁金香”,冬天的“小松树”“小雪花”,春天的“花园” “桃花开了”,夏天的“扇子”“好吃的水果”等;结合特殊节日设计的“装饰圣诞树”“节日礼物——贺卡”“制作灯笼”。我们还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趣味性的活动情节,如“不倒娃娃”“跳舞的小熊”“好吃的糖果”“美味饼干”等。一件纸艺作品光靠一两节活动的时间是很难完成的,我们还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根据幼儿需要,在教室中开辟了具有纸艺特色区域活动,将幼儿集体活动中未完成的或者还须改进与完善的作品在纸艺操作区选择相应的材料继续制作。
(2)延迟指导,延迟判断
幼儿是学习的主动者,孩子和老师的“学”与“教”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教师的指导应该如何更科学、更适宜地介入孩子的活动中呢?通过一年的指导,我觉得运用“延迟指导”的策略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所谓“延迟指导”策略就是在幼儿进行美工活动时,教师不急于介入幼儿的活动,而是利用时间,采取等待的方法,让幼儿有更充足的时间,去进行自主探索与创新。
例如幼儿在第一次进行“灯笼”的制作活动中,孩子们在操作中很快就掌握了利用两张同形状的纸变成一个灯笼,在他们掌握了基本技能后,我就提出新的要求:利用三张纸变成一个立体的灯笼,我没有告之操作方法,而且请幼儿利用初次操作的技能自己去发现,他们试着自己拼一拼、摆一摆,当一个幼儿有了新发现,有了自主探索的愿望后,我随即又组织了第二次的探索活动,幼儿重新尝试学习三张纸粘帖立体灯笼的制作方法,有了很大突破。这就是一个活动向另一个活动延伸的过程,教师在前后两次的活动中,很好地运用和把握延迟指导策略,满足了幼儿的探索需要,让幼儿始终处于学习的主动地位。
4、正确全面地评价幼儿作品,欣赏“自信动手”的创造及表达
创造力的发展和表现,是具有巨大的个体差异的,因此教师对每一个儿童要多一分信心、多一分期待。教师以宽容之心来对待孩子“与众不同”的言行,鼓励幻想。
首先,在选择材料和制作方式上不干预。“你想用什么材料自己选一选”“你想做什么自己想一想”“你为什么这样做”„„鼓励解的话语使儿童在轻松、自由、愉快的环境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创造力。如在“怪物贴画”中,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图形来搭配成怪物的脸,有长着长脸的怪物,有三张嘴的怪物,更有眼睛一上一下的怪物等,我均不加以干涉,而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去创造;再如“美味饼干”中,大多数幼儿均是使用老师准备的瓦楞纸和包花纸进行制作,但有一幼儿却别出心裁的用橡皮泥在彩纸上进行装饰,他的“发明”在赢得了我的肯定后,也赢得了同伴的模仿。
其次,在评价幼儿作品时不否定。不会单纯地以做得是否“像”来确定一剪作品的好与坏,而是细心发现每一位孩子的点滴进步,多说几句“你真棒!”“有进步!”“太美了!”“真有创意!”等,明确具体地指出孩子活动过程中或作品中值得赞赏的地方,并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我始终相信:教师的每一次发现,都将成为幼儿下一次进步的起点。例如在制作“跳舞的小熊”中,有一个幼儿不愿意将小熊的手脚动起来,他设计的都是静静地站的的小熊,我没有去批评他,而是主动去了解他的创作心理,询问幼儿为什么这样做,原来孩子他喜欢站的神气的警察叔叔才这么设计的。我马上启发幼儿进一步创作,可以给他贴一个“警帽”,他很乐意去完成,我也庆幸没用统一的标准去浇灭他的创造性。
5、亲子教育共促发展,尽显“自信动手”的成效
为了提高家长指导幼儿手工制作的水平,幼儿园有责任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教给家长正确的指导方法,让家长成为指导幼儿手工制作的合作伙伴,共同提高幼儿参与制作的兴趣,让手工活动温暖幼儿心灵、增强自信心。
(1)借助有效途径,让家长“懂”起来
在每一期的“家园之窗”联系栏中,我们有目的地向家长介绍幼儿手工制作的目标、计划以及有关亲子手工制作指导方面的文章,展示幼儿自制作品、亲子制作照片等,帮助家长明确手工制作的实际意义,树立正确的亲子制作的观念。我们还在园里举办的“家长开放日”“亲子制作比赛”中,邀请家长直接参与幼儿的手工制作活动,或向家长展示我们开放式的手工活动,以及幼儿大胆想象、自由操作制作的情景,从而使家长更直观地认识和领悟如何帮助幼儿进行手工制作的指导。
例如上学期我们开展的手工活动“小松树”,请家长与幼儿一起探索如何将正方形变成三角形,聪明的宝宝一下子知道了将纸对折就能变成三角形,于是孩子们自由折纸,由爸爸妈妈剪开变成三角形。最后孩子们巩固使用浆糊的技能,将自己拼的小松树粘帖完成。因为是亲子制作活动,所以我给孩子和爸爸妈妈都布置了“任务”,孩子主要负责折和贴,爸爸妈妈负责剪和最后的装饰部分,这样孩子们的动手兴趣更加的浓厚,而且制作的效果也是非常棒的。下学期我们联系“三八妇女节”,鼓励宝宝们与妈妈一起做一朵美丽的康乃馨,妈妈给宝宝贴双面胶,宝宝把纸试着卷一卷,绕一绕,虽然康乃馨看起来有点“干瘪”“焉”,但火红的花朵却深深温暖了每一位妈妈的心,在赠送的环节中妈妈都露出了欣慰的表情,孩子们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2)依靠教师帮助,让家长“动”起来
明确了正确的教育观念,有效的指导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手工制作指导应该以激发幼儿动手参与的兴趣、培养幼儿动手能力为主要目的。我们通过适时、及时的帮助,让家长有的放矢地指导幼儿在家中进行适当的手工制作,使幼儿积累制作的经验,逐步形成自主探索、制作的能力。在班级作品展示区,我们开设了亲子手工作品展示栏,激发家长和孩子共同制作的动力;在班级创意手工区,我们还创设了“亲子制作角”、“手工创作区”,利用晨间傍晚接送的时间,鼓励家长利用几分钟时间,和孩子一起利用现有的材料试一试、做一做、摆一摆,在和孩子制作作品的过程中共同体验手工制作成功的喜悦。我们还鼓励家长在家中也放下手中忙碌的事情,合理安排与幼儿一起亲子制作的时间,充分利用零散的时间或固定的时间与孩子共同制作,让幼儿模仿成人的操作,随时与成人进行情感交流,亲子互动,引起情感共鸣。为此,我们设立了“巧手家长”榜,定期评选坚持和孩子共同亲子制作的家长,通过他们的榜样作用带动其他家长。
创意美工区的活动是多姿多彩的,它所承载的教育内涵也应当是丰富的,作为教师有责任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教育价值,发挥它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朱家雄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3—6岁幼儿发展指南》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3、《美术新课程理论》 陈卫和主编
4、《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 美术教育》 孔起英主编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浅谈幼儿绘画融入纸艺活动
浅谈幼儿绘画融入纸艺活动
(宝城街道中心幼儿园 董萌萌)
幼儿绘画是幼儿用色彩、线条在平面上描绘形象的美术活动,是幼儿美术活动的主要形式。纸艺活动是指在幼儿园对幼儿实施的纸工艺术活动,利用普通的纸,通过折、剪、撕、编、染、搓等活动来完成一定作品造型的一种美术活动。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幼儿将纸艺活动与绘画结合起来,作品更加美观、形象。我深深体会到幼儿绘画在纸艺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纸工艺术活动中添加绘画,能激发幼儿对手工制作的兴趣,发挥其制作与装饰的能力,而在绘画中加入纸工艺术则能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培养孩子的艺术兴趣。那么,如何将绘画融入纸艺活动中呢?
一、通过手工、绘画融合的教育促进幼儿创造力、在幼儿的尝试与体验中拓展幼儿艺术表现的内容和方式,最终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折纸活动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是一种深受幼儿喜爱的艺术活动形式,它既能锻炼孩子们手的灵活性,发展幼儿的目测力、空间想象力和操作能力,同时,还可以形成孩子们的几何形体概念。由于大班幼儿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因此,在活动中我有意识的将折纸融入到绘画活动中,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到折纸活动的乐趣。
每个孩子有自己独特的创造,因此,在美术活动中,我们要接纳每一个孩子独特的创造,并在赞赏孩子点滴的创造的基础上将孩子奇特的想法介绍给大家,这样,别的孩子在教师适时有效的引导下,孩子们的想象会更美更丰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会更高,作品会更有个性。
二、引导幼儿大胆尝试折纸、剪纸等活动,并根据制作的手工作品,恰当运用绘画的方式进行装饰和点缀
折纸是一项深受孩子们喜欢的手工活动,同时也是一项手脑并用的益智活动。折纸简单易行,变化多样,收益甚大。通过孩子们灵巧的手,经过折、叠、翻、拉等手法,瞬间就把普通的纸变成一个个可爱的形象。
俗话说“心灵手巧”,剪纸活动正是培养幼儿手眼协调、手指灵活的有效途径,也是引发幼儿感受和创造美的过程。大班幼儿的手部肌肉发育正逐渐完善,手、眼、脑动作也在逐渐的协调中,所以孩子们对于动手的活动很感兴趣,他们喜欢涂涂画画、折折剪剪,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剪纸活动去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
三、在纸艺活动中,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培养幼儿对纸艺活动的兴趣 在玩纸活动中活跃了孩子们的生活,训练了孩子们的眼和手,刺激了孩子们的大脑发育,丰富了孩子的知识,开启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提高了孩子的智慧和能力,使孩子们从中锻炼提高,成长进步。
《纲要》中指出: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纸工艺术和绘画活动都是深受幼儿喜爱的艺术表现活动,在纸工制作中添加绘画,能激发幼儿对手工制作的兴趣,发挥其制作与装饰的能力,而在绘画中加入纸工艺术则能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培养幼儿的艺术兴趣。《纲要》中还指出: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在艺术活动中,幼儿用绘画或手工这种形式尽情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内心的情感,感受到用艺术与别人交流的喜悦,从而获得满足感、愉悦感。
第三篇:科研论文:浅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注意力
科研论文:浅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注意力
科研论文:浅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注意力
【内容提要】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注意是心灵的天窗。”只有打开注意力的这扇窗户,智慧的阳光才能撒满心灵。针对幼儿注意的特点,我先找到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方法,然后,针对日常教学中幼儿注意力的培养,教师要掌握灵活的方法,发挥机智,勇于创新,把培养孩子注意力与兴趣结合起来,其次制作新颖、直观的教具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再次运用情感生动的语言引起幼儿的注意。
【关键词】幼儿 兴趣 注意力 有意注意
古往今来的成才者,无一不是注意力集中、精力十分投入的人。在幼儿期,幼儿注意力的培养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对于幼儿智力的发展将会带来很大影响。
一、注意力分散的主要原因分析
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幼儿阶段, 注意的稳定性差、范围小。还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如果再加上教师教育上的疏忽大意,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分散现象。
1、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一切多变的事物都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干扰正在进行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由一名教师组织集体活动,班上教师若接电话,孩子们会跟唱老师的电话铃声,或教师随意在活动室走动,有的班级经过窗户,正在活动中的孩子们会情不自禁的和窗外的小伙伴打个招呼。
2、组织活动教师的疏忽,也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例如:在一节语言课《我和小猪》中,活动导入出示小猪手偶,其次教师播放PPT讲故事时手偶却一直在手里,导致孩子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因此,教师要防止多余的刺激引起幼儿的注意力分散。
3、教师的授课方式古板,导致幼儿疲劳。幼儿神经系统的耐受力较差,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中或参与单一的教学活动,或在活动中幼儿面对困难时,教师没能及时的鼓励引导引起注意力涣散。
二、防止幼儿注意力分散的方法
1、排除干扰,引导幼儿积极动脑。
在教育活动中,周围的环境要保持安静,布置整洁。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同时注意动静结合,积极的智力活动和实际的操作活动也有利于保持注意力。例如:在活动中会讲到一个水果或是一只动物,教师可以用谜语的方式,让孩子们开动脑筋猜,会引起幼儿强烈的兴趣。
2、灵活的、交替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1)不断地变换孩子的两种注意,使幼儿的大脑活动有张有弛。据调查显示,小班幼儿一般只能稳定的集中注意五分钟左右,中班幼儿可达到十分钟左右,大班幼儿可延长到十五分钟。特别是3—6岁的孩子由于心理特点,很难长时间保持有意注意。教师必须灵活地掌握方法,既能达到活动效果,又不至于活动疲劳。
案例:在小班教学活动《我和小猪》的语言活动中,我出示了自制大绘本让幼儿观察,他们看到上面画得很漂亮,很感兴趣。于是当我讲了第一遍故事后,孩子们意犹未尽地盯着绘本,一致喊出:“还想听一遍”。第二遍的时候,伴随着有关教具的演示,孩子们静静地听着、看着、想着。最后,我遮掩教具,让幼儿随老师一起复述故事,达到了随意注意替代不随意的目的。为使幼儿随意注意不感到疲劳,结束部分我设置了歌表演《快乐小猪》。整个教学活动,幼儿沉浸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
(2)合理的教学环节,保持有意注意的稳定性。
为幼儿选择的教学内容必须要适合幼儿接受水平,具有新奇感。如幼儿认识《香香的蔬菜》,组织幼儿讨论“你认识哪些蔬菜?”“他们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为什么我们要多吃蔬菜?”幼儿学习中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争着发言。之后,可组织幼儿蔬菜印画游戏,孩子们在动手动脑中对事物产生兴趣、产生有意观察,这有利于形成和发展幼儿的有意注意。
三、怎样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注意力
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我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教育教学经验,并基于幼儿观察事物的特点发展幼儿的注意力。我总结出以下方面来培养幼儿的注意力:
1、创设良好学习环境,避免注意力分散。
1、幼儿的注意力容易被新鲜、多变的刺激物所吸引,所以说,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对孩子教育起着很大的作用。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方面,尽量做到手机关闭,其她教师不可在活动室随意走动或打扫卫生等,避免做分散孩子注意力的事。
3、好的学习氛围能帮助孩子成为主导者,从而享受学习的快乐,避免注意力的转移。例如,教学活动中要对注意力集中的孩子及时表扬和鼓励,并告诉大家要向他学习,这样孩子们心中有了评判的标准。对于个别幼儿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也可表扬他身边认真的孩子,用注意力集中的孩子来鼓励他迅速集中注意力,在鼓励中促进孩子的成长。
(二、)教师语言艺术性,激发注意力兴趣。
1、“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幼儿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时,总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即使疲倦和辛劳,也会心情愉快而兴致勃勃。
2、教师要善于利用特殊的刺激物—语言,引起幼儿的兴趣,使他们集中注意地听,并使之有常听常新之感。如在讲故事的时候,语言必须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不仅教师的声音要高低起伏,还需要音色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三)利用新奇学习材料,保持注意力稳定。
教师可利用课件或课程辅助材料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幼儿对眼睛所触及的事物都感到新鲜和好奇,教师便会成功地将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例如:动态的事物对幼儿来说是非常有趣的,在科学活动中利用实物,在语言活动中利用一个活动的手偶或一个活动的课件都利于让幼儿产生兴趣。
(四、)要求明确学习目的,发展培养有意注意。
专家研究认为,有意注意在注意活动中占主导地位,是一种最有效的注意培养,所以,要让幼儿有效的集中注意力,必须使幼儿明确任务,即在做一件事情之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使孩子能不断积极、主动、自觉地保持注意力。
案例:小班操作课《漂亮的小鱼》,我们尝试先不给孩子们发书,先调动孩子们的兴趣,教师出示没有涂颜色的三条鱼,“大家看来了几条小鱼朋友?”齐声“三条”,“看到它们你想到了什么?”“老师,它们是三个好朋友”“它们在做游戏”孩子们说什么的都有,这时,梦晨着急的说:“老师,它们没有漂亮的衣服,怎么开心?”此刻,我及时把掌声送给了她,巧妙的抓住教育的契机“对啊,它们没有漂亮的衣服正着急呢,谁来帮帮它们?”所有的孩子都抢着要帮助小鱼,先让孩子们表达它们的想法,打算怎么装饰,下面讲要求,教师用有趣的语言感染孩子,“大家要让小鱼的衣服穿得刚刚好(不涂到外面),涂了的地方反复涂会让小鱼受伤的,大家要注意喽!(不涂破书)”,在明确任务后,孩子们迫不及待的动手涂色。
个人启示:操作活动中,要让他们自主地去探究、去发现,引导孩子在学的时候有观察的兴趣,在操作时又专心的动力,这样,孩子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明确,对某一事物的兴趣越浓厚,越容易形成稳定和集中的注意力。
当然,培养幼儿注意力的方法很多,其具体实施方法也不尽相同。教师采取适当的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训练和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总之,培养孩子注意力的持久性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会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对孩子浸入更多的爱心、耐心、责任心,只要你努力去做,一定会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学前教育发展心理学》 陈帼眉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学前心理学》 陈帼眉 人民教育出版社
{3}《幼儿教育概论》 刘焱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4}《幼儿教师教研活动及写作指导》 王萍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第四篇:如何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自信心
如何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自信心
导读:具有自信心的幼儿能感到自身的价值,能产生积极主动的活动愿望,敢于大胆探索,乐于与周围人交往,能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自信心对于幼儿健康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一)小班(3—4岁)幼儿在幼儿园各项活动中,往往缺乏主动性,胆小、懦弱,做事情常常依赖于成人的帮助。这是由于3—4岁幼儿生理、心理发展水平较低;同时,这一时期又是幼儿生活中的一个转折点: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过集体生活,生活环境改变了,在各方面要学着自理、自我服务,感到诸多不适应。除此之外,幼儿缺乏自信心,缺乏坚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而取得成功的情感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实践证明:具有自信心的幼儿能感到自身的价值,能产生积极主动的活动愿望,敢于大胆探索,乐于与周围人交往,能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自信心对于幼儿健康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忽视对幼儿包括自信心在内的心理品质培养的现象较为普遍。有些教师虽然知道自信心培养的意义所在,但又往往缺乏具体方法,无从下手。
(二)随着幼教改革的日益深入,教师已逐步树立了目标意识,注意结合幼儿自身的需求和发展规律实施教育。但是,如何将目标指向幼儿的一日活动和游戏活动及目标与游戏活动之间的关系如何、目标与游戏活动的结合点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性研究,旨在寻找一个实现目标的途径与方法。
二、理论依据
第一,小班(3—4岁)幼儿具有活泼好动、好模仿、情绪性强、自制力差、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为主的年龄特点。而游戏恰恰能满足幼儿好动、自制力差的特点。在游戏中,幼儿不仅可以自由地变换动作、姿势,还可以多次重复所感兴趣的动作。
第二,游戏可以满足幼儿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需要。幼儿在游戏中可以获得影响与控制环境的能力,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心。当幼儿完成了包含在游戏活动中的一定课题与任务时,幼儿会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人,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第三,3—4岁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决定了要对幼儿实施以自我服务能力、良好卫生习惯及文明行为习惯等为内容的养成教育,养成教育与幼儿自信心的培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尤其是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与幼儿自信心的培养更是密不可分。
三、实施过程
(一)观察评估幼儿最初的自信心水平。
开学初,在对班上幼儿情况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制定评估依据。评估依据来自两方面:一是实际观察,从实际中来;二是参照借鉴有关幼儿自信心评价的指标。观察评估力求全面、准确,并具一定代表性。
试点班老师对幼儿生活活动、教育活动、游戏活动中包含自信心因素的方面进行了观察评估,对幼儿在自信心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初步的了解,以便有的放矢,使教育更具针对性。
(二)从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出发,调整幼儿一日活动结构。
从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出发,一日活动以游戏为主。具体表现在减少集体组织的活动,减少幼儿集体等待的时间,把幼儿从束缚的空间、时间中解放出来,给幼儿更多的游戏时间,增加幼儿自选玩具、自由结伴、自由交谈的活动。
(三)挖掘各类游戏活动中潜在的培养幼儿自信心的因素。
如在表演游戏中,幼儿是否敢于表达或表现自我;娃娃家、小医院、美发厅等角色游戏中,幼儿是否敢于与同伴交往、大胆想象;在“玩玩做做”的活动中,幼儿是否能运用材料大胆表现、创作等等。
(四)创设与培养幼儿自信心相适应的良好环境。
1。在环境创设上,遵循把环境创设作为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手段的原则,注重活动室环境布置与有关自信心的主题结合,突出幼儿自信心培养的内容。
如“好孩子自己走”、“我会吃饭、我爱睡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教师以直观、形象的形式,给幼儿粘贴小红花或幼儿熟悉的小标志及幼儿喜爱的小动物形象等,增加趣味性。
2。在精神环境创设上,鼓励幼儿自选活动,以自主、自愿为原则,选择自己喜爱、感兴趣的活动。
幼儿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自我评价往往依赖于成人的评价。因此,成人应以肯定与信任的态度对待幼儿,创设良好的精神氛围,这是形成幼儿自信心的关键。
在游戏活动中,教师注意运用旨在满足幼儿的需要、使幼儿感到自我价值的积极语言,并注意运用眼神、笑容、身体接触等无声语言肯定幼儿的积极行为。例如,一名幼儿偶然来到语言角,她学着别的小朋友,从布口袋里拿出几个手指偶,套在手上,不连贯地讲起来。老师观察到这一情况,就走上前去,充分鼓励她说:“你讲得真好,老师真爱听!”小女孩受到了鼓励,忽然扬起头,高兴地说:“我最喜欢讲故事啦!”幼儿的一个随意行为受到老师的关注和肯定,便得到了强化,幼儿从这种鼓励的态度中获得了强大的推动力。
3。根据幼儿的兴趣和意愿及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游戏区,投放游戏材料。
(1)从幼儿的兴趣出发
如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发现幼儿将拼插玩具当做“话筒”,举在嘴边,非常投入地“演唱”,从而了解到幼儿有表演的兴趣和愿望。于是,用皱纹纸为幼儿做成美丽、鲜艳的百褶裙、头花儿等装饰品,用废旧纸筒、布头儿制作成“话筒”,把幼儿熟悉、喜爱的歌曲和儿歌串录下来,并找来响板、撞钟、铃鼓等小乐器。这样,“小小舞台”诞生了。新增设的表演游戏角,充分给幼儿提供了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与条件。
(2)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
同样是玩建筑游戏,大班幼儿能分享、合作、共同协商来建构,而小班幼儿由于具有好模仿的特点,则以独立游戏、平行游戏为主。因此,在小班(尤其是第一学期),教师把积木分成几筐,用纸制的小建筑帽或小脚印等标志控制幼儿人数,使到建筑区的每一名幼儿都有一份数量充足的建筑材料,并给幼儿投放小汽车、小树、花、人物、动物等辅助材料,丰富游戏内容。
(3)从幼儿的实际水平出发
开学初,一名幼儿来到穿珠组,由于他拿的线绳头部散开了,他穿了半天没穿上,扭过头对身后的老师说:“我……想回家……”这表明游戏材料与幼儿的小肌肉发展水平相比有较大的难度,幼儿经过努力未能完成,活动本身没有给幼儿带来快乐与满足,因而幼儿变得担忧和焦虑。
培养幼儿自信心的必要条件是让幼儿能经常获得成功的经验而过多的失败体验,往往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因此,成人应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提出适合其水平的任务和要求,使其经过努力能完成,从成功的喜悦中获得自信感。同时,教师提供的材料要有难易之分,如“小巧手”组,教师根据幼儿小肌肉的发展水平,投放沿直线剪“”(窗帘、拉花)、沿斜线剪“△”、“△△△”(小草),还为幼儿提供了一些经过精心挑选的、造型简单的轮廓线,如小鸡、小鱼、小房子等,包含直线、斜线甚至弧线。教师在尊重幼儿兴趣、意愿的前提下,根据幼儿的能力和水平适当进行引导。
四、认识体会
第一,合理调整幼儿一日活动结构,是使游戏成为幼儿基本活动的基本保证;
第二,注重挖掘、分析各类游戏活动中潜在的培养幼儿自信心的因素,是使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自信心得以落实的主要途径;
第三,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让幼儿置身于丰富多采、充满生机、富有情趣的环境中,处在活动的主体地位,以积极的情绪面对各种问题,便于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并得到满足与愉悦,从而有助于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
第四,游戏区的设置、材料的投入,应根据幼儿的兴趣和意愿,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并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第五篇:科研论文:浅谈小班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
科研论文:浅谈小班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
科研论文:浅谈小班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
摘要
新《纲要》中指出:“幼儿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为此,应从小培养幼儿的分享观念和分享行为,帮助孩子们学会分享,可以健全幼儿人格,促进幼儿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 幼儿 分享意识 分享行为
小班幼儿正处在自我意识最强烈的时候,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具有非常强烈的独占意识,他们涉世不深,想法单纯、美好。此时,对他们进行分享意识和行为的教育,可以健全他们的人格,促进幼儿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激励幼儿对分享行为的学习。
1、帮助幼儿树立分享意识
要让幼儿学会分享,首先要克服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而要克服这种不良的心理倾向,并非教师言语说教就可以做到的。社会领域的教育本身就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比如:玩滚动游戏中,多名幼儿可以共同使用一个皮球,只有轮流推动皮球,游戏才能得以继续;在画画时,一组幼儿使用同一盒中的一种油画棒;餐前,还可以让几名幼儿合作分发小勺子;午睡前后,让小朋友之间互相帮助穿脱衣服、鞋子等。同时,还可以组织幼儿开展“认识我们的物品、玩具”活动,让孩子了解班上的各种物品、玩具,要让幼儿知道这些物品、玩具是大家共同拥有的,每个成员都有使用的权利。通过这些方式,幼儿会意识到这些东西我可以玩,大家都可以玩。学会怎样与他人分享,懂得只有和大家一起游戏、共同分享快乐,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2、教师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正面的榜样。
优秀的榜样会在孩子心目中产生很高的威信。老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其一言一行都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我们平时要善于抓住一切机会和细节为幼儿做好行为、语言示范。如在教学活动前分发图书时,我有意识地将图书以分享的形式来进行发放;当幼儿在进行游戏活动时,我会对幼儿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或者说:“你可不可以把玩具分给我一些?”待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后,他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模仿老师做出类似的行为。同伴也可以成为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老师要在班级中发现有分享行为的好典型让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或者是老师对有分享行为的幼儿的积极评价和鼓励,也会激发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的动机。陈鹤琴先生说:“儿童教儿童,比成人教儿童效果更大,更能教学相长,为儿童获得发展才能的机会。”在游戏中,幼儿会不自觉地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其他幼儿的分享行为,当我们引导那些分享意识能力强的幼儿与能力弱的幼儿一起游戏时,也是一种树立榜样的好方法。
二、创造机会,鼓励幼儿进行分享
1、在日常活动中,多给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引导他们与同伴分享
《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在开展主题活动“我是好宝宝”中,孩子们在家长的协助下,从家里带来了小时候的衣物和相片等。活动中,我们鼓励孩子在交往中学会分享,孩子们互相介绍小时候的衣物,让同伴试穿、互相讲着小时候的故事、互相体验,高兴之情洋溢脸上,这时,没有“你的、我的”,没有争抢,处处洋溢着互帮互助的欢声笑语,充分体验到了分享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平时,我们还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让幼儿去面对矛盾,解决问题。如:有一次,我新添了一个“小猫钓鱼”的玩具,班上很多同学都想玩,但鱼杆只有四个,所以小朋友们都围住玩具,都争着要先玩。这时,我就请小朋友县起来,大家一起想办法,最后大家决定把小朋友分成四组,按组来玩,而且各组比赛,看谁先把鱼钓完。通过引导幼儿让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矛盾,不但使孩子们在活动中享受到乐趣,而且也提高了幼儿的分享技能。
2、抓住时机,移情推动分享
区域活动开始了,孩子们都进入了自己喜欢的区角。很多孩子在科学区玩,刘千瑜小朋友带来了一件非常好玩的玩具——电动轨道火车,小朋友见了十分羡慕,都想玩玩,而刘千瑜却害怕被别的小朋友弄坏,不愿借给他们,孩子们都挺失望,我一看,见正是对孩子们进行分享教育的有利时机。于是,我当着孩子们的面迎上前去,对他说:“这个火车真神奇呀,可以接老师玩一下吗?”他点了点头。我拿过电动火车,对刘千瑜说:“如果这个电动火车是我的,那你想玩,该怎么办?”“问你借呗!”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可是,我不借给你玩,你现在心里怎么想啊?”我摆出一副趾高气扬的样子,他想了想说:“好像有点难过。”“那你们大家呢?”“我也有点难过!”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刘千瑜,你看,小朋友现在心里都和你一样难过,你知道为什么吗?”刘千瑜不说话了,他拿过电动火车塞到小朋友手中,示意大家一起来拼出轨道,大伙儿高兴地和他一起玩了起来。孩子们在短时间内接触到了两种角色,体验到了羡慕时的迫不及待、被人拒绝时的失望、与人分享时的满足感等多种内在的情感,从而拜摆脱了自我中心,提高了自我意识地水平。正如霍夫曼所指出的那样,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推动力。因此,我们应善于抓住幼儿情感状态,以此培养分享等亲社会行为。
三、正面强化,稳定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
在日常游戏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班上一位幼儿带来一个新型玩具,当别的幼儿想与他玩却遭到一次次拒绝时,别的幼儿就会说:“以后不跟你好了。”这时,带玩具者马上感到如果不与别人分享玩具,他就可能失去小伙伴,于是就同意将玩具给小伙伴玩。这时,我就抓住这一教育时机进行强化:“有好东西应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才对,你看因为你把玩具分给小伙伴玩,所以你们在一起才玩得那么高兴,你真了不起!”类似的情景出现后,如果我们老师都能注意及时强化,幼儿在今后就会逐渐产生分享的动机和行为。孩子总喜欢老师的表扬。因此,当他们一旦有了分享行为时,我们就应该及时鼓励、赞许、奖励,不管是物质还是情感,都可以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使他们愉快和满足。
四、家园共育,共同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种及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的。”新《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耳朵合作伙伴。”为此,我们为每个幼儿准备了一本“家中的好宝宝”记事本,请家长们将孩子在家的表现记录下来,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教育。老师有意在班中表扬在家表现出色的幼儿,树立榜样作用。同时,还要求家长也要做好榜样,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幼儿,让幼儿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都能感受到分享所带来的快乐。当买了好吃的东西,家中老、少一起品尝,感受一家人在一起分享其乐融融的感觉。当家中来了客人,家长主动把好吃的拿出来给客人吃,把好玩的玩具给小客人玩等。如此,家园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培养。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分享意识和行为也不例外,需要经过长期引导和教育。所以,我们还将继续探索和尝试,不断增强幼儿的分享意识,从而使幼儿的分享行为逐步由被动分享、诱发分享上升到自发分享、自觉分享,最终形成稳定的分享品质,为其一生良好社会性的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