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论文:浅谈小班幼儿在创新下的美术技能技巧的培养

时间:2019-05-15 03:04: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研论文:浅谈小班幼儿在创新下的美术技能技巧的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研论文:浅谈小班幼儿在创新下的美术技能技巧的培养》。

第一篇:科研论文:浅谈小班幼儿在创新下的美术技能技巧的培养

科研论文:浅谈小班幼儿在创新下的美术技能技巧的培养

科研论文:浅谈小班幼儿在创新下的美术技能技巧的培养

[摘 要] 在美术教育活动里,创造性是它的主旋律,而美术技巧是美术的基础,对于小班的幼儿在把握美术的基础的前提下,利用丰富的美术活动,挖掘出孩子美术的潜能,给予孩子创造的空间,发挥孩子的创新潜能。

[关键词] 创新潜能 美术技能技巧

美术,在老师眼中,是培养幼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和激发幼儿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而在孩子眼中,却只是表现自己内心世界无声的语言。孩子们眼中的花花世界,是那么的五光十色、奇妙独特,充满着绚丽的色彩:天上飞的小鸟,地上爬的小虫,水中游的鱼儿,甚至大树上面的树纹,玩具小车的车轮所留下的痕迹,这些在成人眼中普通的再不能普通的事务,都能激发孩子手中秘密,激起孩子们追逐、探索的欲望。而更多时候孩子们更愿意通过美术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内心意愿。

自从担任了《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创新潜能的开发与培养》的课题实验班后,曾一度地为了激发孩子创新潜能而让孩子自由、大胆地做画,无论孩子在画什么,只要拥有孩子的美术语言,我们都给予鼓励和肯定,我们简单地认为自主性美术活动就是孩子想画什么,老师始终持肯定的态度,我们认为这样就是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发挥了孩子的创造力,培养了孩子绘画的积极性,激发孩子绘画的兴趣。其结果是孩子有思想,有想法,但是却什么都画不出来。原因是他们本身所具备的技能技巧远远不能满足他们旺盛的创作欲望及想象。当看到孩子面对一张画面凌乱、连起码的线条都很潦草的画面侃侃而谈时,我们对自己的做法终于有了一丝怀疑和疑虑。于是我们根据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我班幼儿的美术发展的实际情况,制订了教研计划,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为主线,兼顾到技能技巧的掌握,并注重在各个环节,抓住每一个机会培养幼儿观察能力,丰富幼儿已有经验,使孩子在美术方面全面发展。

一、美术基础知识+美术语言。

首先,我们从美术的基础抓起,让幼儿学习正确的握笔方法和绘画姿势,培养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当幼儿掌握了美术的基础知识后,激发幼儿的美术语言,打开幼儿心中的秘密,燃起幼儿思想之火,发挥幼儿的创造力。例如:我们在传授正确的握笔方法和绘画姿势后,设计了《水哗哗流》的活动,让孩子在水龙头下洗手时,观察水的强和弱的流线不同;然后老师在黑板上用力和轻轻画出两种不同的线条,让孩子们说出哪一种线条代表什么样的水流;把贴有水龙头形象的图画纸发给每一个小朋友,然后让孩子用手指画画看,注意观察孩子们的手指是否在水龙头的下方,最后听着电子琴效果音流水“哗哗啦拉”的声音,让孩子由上往下画出直线来;画好后,把幼儿作品贴在墙上,让孩子挑选认为最好喝的水,假装用杯子喝水,做喝水游戏,在喝水游戏中,激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幼儿想象水龙头还可以流出什么?有的孩子说是可乐、有的说是橙汁、有的说牛奶、有的说是啤酒——等等,发挥幼儿的美术语言,有的孩子还模仿大人和好朋友干杯呢,这种活动让孩子在游戏中得到快乐,在快乐中得到训练,在训练中发挥创造性思维。

二、观察+美术技巧+创造

观察是创造的基础,是创造的源泉,是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于是我们在培养孩子美术技巧同时,极其重视孩子观察力的培养,积累孩子创造的素材;俗话说的好:形象大于解说,百闻不如一见。例如:画《太阳》这个活动中,我们在让孩子画太阳之前,先让孩子直接去看,去感悟太阳,回课室后教师引导孩子说出看了太阳后的感受及你眼中的太阳,然后教师传授画太阳的基本技巧,最后让孩子自由做画,鼓励孩子画出与老师不同的太阳,画出自己看到的太阳,于是孩子画出了“橙色的太阳”“黄色的太阳”“红色的太阳”“刺眼的太阳”“白色的太阳”“紫色的太阳”——当看到“紫色的太阳”时我问到:你的太阳为什么是紫色的呢?小朋友答:因为太阳生气了!当看到有个孩子的太阳画在画纸的角落里,背景用了一大块绿色,我问:你的太阳怎么不在天空上呢?孩子说:我的太阳公公下山啦!用观察+美术技巧+创造,远远比纯碎在课室里画出“红红的太阳,放出红色的光芒”规定这一概念,导致几乎所有的孩子画出的都是同一种概念化的符号要好的多!让孩子在把握技巧的基础上,带上孩子自己的真切感受,才能激发孩子的创新潜能。

三、已有经验+新的技巧+创造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丰富幼儿已有经验,在把握已有经验和已有技巧的前提下,添加新的技巧或利用简单的图形激发幼儿想象,鼓励幼儿创造,给孩子一定的创造空间。例如:幼儿在把握了画毛毛虫基础上,我们带孩子到动植物园观察了小鸡后,传授画小鸡的基本技巧后,引导孩子:“小鸡喜欢吃什么?小鸡喜欢在哪里玩,小鸡的家是怎样的?——”让孩子自由做画,鼓励孩子大胆的无拘束的画画,结果孩子的画面很丰富:有的孩子画了小鸡吃毛毛虫,有的孩子画了两只小鸡在草地玩,有的孩子用简单的两条线围着小鸡做小鸡的家等等。在幼儿做画的过程中发展了技能技巧,但在老师的引导下,又发挥了幼儿自己想象创作,满足幼儿创造欲望,给予幼儿自由发挥的空间。又如:教师提供一些几何图形(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给幼儿自由拼画,拼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发挥幼儿的创造力,培养幼儿的创新潜能。

在美术教育活动里,创造性是它的主旋律,美术技巧是美术的基础,对于小班的幼儿在把握美术的基础的前提下,利用丰富的美术活动,挖掘出孩子美术的潜能,给予孩子创造的空间,发挥孩子的创新潜能。

第二篇:科研论文:小班幼儿穿脱衣裤技能培养的策略研究

科研论文:小班幼儿穿脱衣裤技能培养的策略研究

科研论文:小班幼儿穿脱衣裤技能培养的策略研究

【摘要】:本课题通过对小班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穿脱衣裤环节进行观察、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针对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可塑性大,极容易接受外界环境刺激的特点,阐述了小班幼儿穿脱衣裤技能培养策略,即:在家长积极配合、共同形成教育合力的前提下,采取环境的濡染、集体教育活动、区域活动、个别指导教育、“无批评”教育等手段,促进幼儿穿脱衣裤技能得到明显的增强和提高。

【关键词】: 小班幼儿 穿脱衣裤 游戏 “无批评”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小班阶段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初步养成的关键期。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看,年龄越小越单纯,可塑性越强,越容易接受各种影响和教育,此时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及习惯越易成功。同时,小班幼儿的基本动作已发展得比较自如,他们已能够掌握各种运用大肌肉的动作和某些运用小肌肉的精细动作,这为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而且他们自身也产生了独立地进餐、盥洗、睡觉、穿脱衣裤的愿望。古语曾说:“五岁成习,六十亦然”。这说明从小培养幼儿养成一定的良好习惯的重要性。现在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幼儿养尊处优,独立意识越来越差,许多幼儿在家中是“小皇帝”,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幼儿园《纲要》明确提出:“要培养幼儿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著名的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认为:“凡是孩子能做的,让他自己去做。”集体生活是一个完全独立的环境,对孩子充满了挑战,但这又恰恰是培养他们良好习惯的最佳机会,因为幼儿园里的生活自理活动,充满了精细动作的尝试与练习,让幼儿学会做力所能及的事,不仅能帮助他们形成自我服务的能力,还能使他们在自我服务中发展动作,体验成功,增强独立性克服困难等能力。

二、分析小班幼儿穿脱衣裤现象及原因

镜头一:“宝贝们,醒醒起床啦!”孩子们睁开了睡眼惺忪的眼睛,在老师催促下,有的孩子坐在那里不动,还没从睡梦中醒来;有的孩子坐在床上哭着嘴里还不停的喊着:“妈妈,妈妈„„”;还有的孩子手脚挺麻利,上衣、裤子都套上了,整个一个“邋遢兵”出世;再看老师,嘴里在催促着“快点穿,你怎么这么慢”,手也在不停的动着,帮这个套毛衣,帮那个穿袜子,恨不得长出八只手。

镜头二:时钟刚敲过七下,父母匆忙把自己收拾停当,走到宝宝床边,轻声叫着孩子:“起床了,宝贝”,孩子翻个身继续睡,经过多次尝试孩子仍沉浸在睡梦之中。时钟在不停地走着,妈妈只好把宝贝从温暖的被窝里抱起帮他穿衣、穿裤、穿袜、穿鞋。嘴里还在说着:“宝宝听话,宝宝乖,妈妈要迟到了。咱们快点,好吗?”匆匆忙忙之中,妈妈抱着孩子上车,融入了大街的车流之中„„ 这些镜头在我们许多幼儿园、家庭每天都能看到,老师认为,我们和孩子打交道,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家长认为,谁让我们成为人之父母呢,这是天职啊!长期以来,大家都认为:起床后,帮这么小的孩子穿衣服,一点也不过分呀。

㈠分析幼儿身心特点

1.能力有限:由于幼儿年龄小,小肌肉动作发展还不完善,动作准确性和灵活性不够。

2.情感需求:想引起教师的注意:有些幼儿能力较强,已掌握了穿衣裤的技能,但有时故意穿不好请求老师帮忙。

3.缺乏经验:有些幼儿想自己穿衣裤,但由于经验和能力的局限,再加上家长包办过多,就不知道怎么穿,弄不清穿衣裤的顺序,分不清衣裤的正反。

4.有依赖性:有些孩子明明自己会穿衣裤,但就是坐着不动等人帮忙。

㈡分析教师存在的问题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教师比较注重在各种集体活动中尊重幼儿,善于运用激励、赏识的话语去引导孩子。而在生活能力培养环节中,特别是穿脱衣裤环节中没有注意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引导幼儿参与,只停留在表面,而忽视了幼儿的内在潜能,压制了幼儿主体的积极主动性发展。当幼儿出现问题时,教师往往采取简单的处理,批评、指责幼儿:“怎么教都不会!”要么就一味地去教幼儿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但并不考虑幼儿的兴趣点,能否接受。再则,在穿脱衣裤的过程中,图快图省事,多少存在包办代替的现象,阻碍了幼儿的发展。

㈢分析家长存在的问题

1.不正确的教育观念:现在的家长普遍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忽视孩子动手能力、自理能力的培养。很多家长认为,吃饭、穿脱衣裤等生活技能是不用训练的,因为孩子长大自然就会了。

2.不恰当的服饰选择:在服装的选择上,给幼儿穿脱衣裤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连衣裤、后系扣衣服、健美裤、牛仔服等。

3.家园要求不一致:集体生活和家庭生活的不同,在家里穿脱衣裤的要求和衣服摆放的习惯与幼儿园集体生活有很大的差别。由此可见,在“小班幼儿穿脱衣裤”这一环节中,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而并非是简单的小事。需要教师提高认识,转变教育观念,通过自主互动,师幼互动、家园互动,以及多样的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来提高幼儿自我服务的的意识及能力。

三、培养小班幼儿穿脱衣裤技能的对策与措施

㈠创设良好适宜的环境 《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1.场景熏陶:我们在班级中为幼儿创设“穿衣墙”,以表格的形式把可爱的小衣服、小裤子、小袜子、小鞋子作为完成的项目展示在墙上,与幼儿形成互动,谁做到了就在相应的位置上盖上小印章,以此来鼓励幼儿不断进步。

2.图文感染:用图文的形式把穿脱衣裤的步骤拍成照片,并配上简短的儿歌展示在墙上,发挥环境的提示和暗示作用。这样做不仅解放老师,同时也诱发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

㈡利用多种可教育的途径

1.集体教育活动 《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的过程。教师要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地执行。”

(1)游戏法: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对孩子来说,最高兴的莫过于游戏了,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的“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就拿扣纽扣来说吧,对于大人,那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了,可对于四岁的小班幼儿,要手眼协调,纽扣对准扣眼,才能扣进去,那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且,如果让他们反复的练习口衣服上的纽扣,那也是很乏味的。于是,我结合了季节特征,利用废布自制了许多的果树,在果树上缝上纽扣,另外用废布做了许多果子,在果子上剪个纽扣眼。让孩子们练习扣纽扣时,我对孩子们说:“秋天到了,果树上长满了果子。你们瞧!”然后我就把果子扣到了果树上,孩子们觉得真有趣;让孩子们练习解纽扣时,我又说:“果树上的果子成熟了,农民伯伯请我们帮忙把它摘下来呢!”孩子们觉得真好玩。即使反复地练习,孩子们也不觉得枯燥。

(2)儿歌法:儿歌是儿童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及其短小精悍,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记,深受幼儿的喜爱。利用儿歌,不但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而且还能帮助他们掌握动作要领。我们利用儿歌结合游戏的形式教给幼儿穿衣服。如穿套头衫时用儿歌《小老鼠造房子》“爬爬爬,爬爬爬,捏住袖子往上爬,先把小手伸出来,最后钻出脑袋瓜”。穿裤子时,这样引导“一天裤子两条洞,宝宝们来钻山洞,左脚钻进左山洞,右脚钻进右山洞”;穿带帽的外套,采用了儿歌:“捉领子、盖房子(帽子套在头上),小老鼠出洞子(伸出手),吱扭吱扭上房子(扭纽扣)。”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游戏氛围中结合儿歌内容很快理解老师的意思,短短几天时间几乎所有幼儿都掌握了穿套头毛衣、裤子、外套的方法。

(3)奖励法:

——食物奖励法:孩子终究是孩子,有时很象杂技团的小动物,适当地用一些食物奖励,孩子们可带劲了。时间长了,哪怕没有食物,他们也照样不依赖老师。

——精神奖励法:一朵小小的红花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天的快乐,只要能独立穿脱衣裤并整理的孩子,每人奖励一朵小红花。2.生活区域活动 生活区主要是贴近幼儿生活的,所操作的材料也是能为现实生活服务的。

因此我们为孩子们准备的材料有:(1)根据不同发展的幼儿提供不同的游戏材料。如“系扣子”游戏,扣子有大有小,洞眼有大有小。创设情景提高幼儿游戏兴趣。如“大树妈妈的果实”等。

(2)根据不同兴趣和需要投放游戏材料。如“给娃娃穿衣服”,男女孩喜欢的衣服款式、花样不同,老师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小衣服供他们选择,并设置了“桌面小舞台”让娃娃来表演。

(3)游戏区材料不能一成不变,应随幼儿发展目标、已达到的能力水平、兴趣,随时添加调整和更换。

3.个案追踪指导 幼儿虽在同一个班,但是由于遗传因素、生长环境的不同,差异存在是必然的。于是我们针对个别能力较差的幼儿,运用“温馨关切”及“适当辅助”的方法,在幼儿独立穿脱衣裤过程中,给予适当的辅助和鼓励,放宽时间,让孩子感受自己的进步。

㈢家园共育,提倡“无批评”教育 《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1.转变家长观念:利用家教专栏、夸宝宝信箱、留言板、家委会、家教经验或手记等方式进行家园的互动与沟通。如在家教园地中呈现穿脱衣裤顺序及叠放方法的小图例,请家长直观的了解幼儿园在穿脱衣裤环节的要求与方法,力求家园共育,养成良好习惯。同时我们还定期开展阶段性的半日开放活动及亲子游戏,以确立阶段目标,引导家长在集体活动中发现问题,找出不足,营造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良好氛围。

2.引导家长做到:在家中观察、了解孩子的生理及心理需求,发现孩子遇到的困难,并及时给予鼓励与帮助。但这种帮助并不是一味的包办代替,而是采用多种科学的教育方法,来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1)形象榜样法:当孩子不愿意自己穿衣裤时,家长可以采用此方法,寻找孩子平时最喜欢的小宠物或动画片里的形象为依托,激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且家长应以身作则时刻起到榜样作用。

(2)情景游戏法:利用孩子的心理特点,如好胜心强,喜欢游戏等特点,创设一定的情景。如有的孩子穿脱衣裤比较慢,父母就应该与孩子经常开展穿脱衣裤等有趣的游戏活动,设立裁判,对胜利者进行奖励。当然父母要有意识地让这着孩子,使他在成功中得到鼓励,激发孩子的参与兴趣,从而达到预设的目的。

(3)“神秘”期待法:孩子对一些带有神秘感的事情最愿意参与,因此家长还可以运用这种方法。例如,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个期待:“宝贝,妈妈现在刷牙去了,你可要等我回来再穿鞋子哦,我想得第一名!”等妈妈回来时假装吃惊地说:“你怎么比妈妈还快呢?下次我可要再快点才行。”孩子会非常自豪地说:“下次你可要努力啦!”就这样一件看起来很困难的事情就在这样愉快的氛围中快乐的完成了。(4)角色交换法:家长还可根据问题出现的原因,采用交换角色的方法,给孩子一些自主判断的机会,进一步巩固和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家长可把孩子经常出现的错误再现出来,请孩子当小老师,找出问题。

(5)难度递减法:当孩子在操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家长可以适当降低难度和要求,使孩子自主完成任务,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幼儿继续完成任务的愿望,由易到难逐步增加操作的难度和要求,使孩子最终学会穿脱衣服的正确方法。

四、小结与思考 通过近一年的培养和研究,我发现幼儿的穿脱衣裤技能大大提高,独立性明显增强。睡觉前,每个孩子都会自己脱下衣物,并整理好。起床后,小朋友都能自己穿衣、穿鞋,小朋友之间会相互查看,谁的衣服穿反了,谁的领子没有翻好。他们不再过多地依赖老师、家长,经常表现出来的是“我自己来”、“我可以”的信念。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此研究属于幼儿生活自理技能培养的范畴,这其中还蕴藏着很多的教育契机和未曾涉及的领域,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实践、思考与提炼:

㈠对于幼儿自己穿脱衣裤习惯的培养,要持之以恒,因为孩子毕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经常会出现自理能力倒退的现象。

比如:一开始会穿裤子,但时间长了,个别幼儿会出现裤子穿反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成人反复的叮咛,才能更好的巩固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㈡虽然在园期间,幼儿都可以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但现在祖辈带养情况居多,由于他们的过度保护与一味的包办代替,致使这部分孩子被弄得一头雾水,而且进步缓慢,与同伴的差距拉大。因此,在以后的家长工作中,应着重和家长沟通交流,以达成深度共识,进一步动员祖辈们参与到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中来。

㈢在家缺少必要的反复练习的机会。孩子刚学会穿衣裤的时候兴致很高,且常常得到父母的鼓励表扬。但学会后孩子便失去兴趣而不愿再做,父母就代替去做,使得孩子失去了一次次练习的机会。

总之,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还要长期坚持,不能间断。我们应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帮助和鼓励幼儿完成他们所做的事情,使幼儿能体验到一种成功的快感,从而形成自信心。相信只有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使幼儿逐步养成良好习惯,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第三篇:科研论文:小班幼儿的“撒谎”现象

科研论文:小班幼儿的“撒谎”现象

科研论文:小班幼儿的“撒谎”现象

【摘要】儿童说谎的行为是近些年儿童心理学研究的焦点,说谎行为在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并且伴随着他们的成长,因此说谎行为对于儿童心理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包括说谎的概念的界定,说谎的分类及其动机因素和原因,说谎行为的发展,说谎发展的理论假设,还有应对说谎行为的方法及对策。

【关键字】儿童 说谎行为 心理研究说谎理论

对策

《心理学》中将“撒谎行为”视为心理障碍,是指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故意编造出某些情节或理由,即以欺骗的方式歪曲事实真相以达到某种目的的一种不良行为。[1]幼儿的撒谎问题已引起众多幼教工作者的关注,有些家长甚至产生恐惧心理,担心孩子品质变坏。其实幼儿的撒谎行为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我们不能一概而论,都认为是幼儿品行不良。由于幼儿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幼儿的撒谎行为是性质各异的,幼儿的撒谎行为可分为无意撒谎和有意撒谎。[2]无意撒谎指的是撒谎者并没有什么自觉的撒谎目的,或者并没有意识到这种目的,甚至完全意识不到自己在撒谎,无意撒谎是由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的,无须用道德标准来衡量。有意撒谎指的是撒谎者意识到自己在撒谎,并且有明确的目的,就是掩盖错误,欺骗别人,不利于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不利于幼儿行为的健康发展。

一、现象分析

在诸多品格特质中,父母通常最在意“诚实、不说谎”,甚至认为这是一切善良人格的基本要件,一个人若没有诚信,一切表现便难以为人所信赖。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大人都无法忍受孩子说谎、不诚实,甚至认为说谎为“万恶之源”,孩子容易一错再错,说一个谎话,事后必须说一连串谎言来掩饰。有时家长会正面教育,有时也会出现错误举措,如诓孩子“说谎鼻子会变长”、说谎就打等。

二、幼儿“撒谎”的原因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对幼儿撒谎行为形成的影响

1.幼儿把现实的与想象的混淆,从而撒谎。

孩子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有时孩子把他所想象的事物当成了现实,因为他还分不清想象的情景和现实之间的界限。比如王一说骑在老虎背上,可能就是他的想象,而成人往往把孩子的各种想象和说谎混为一谈,这样责怪孩子是很不公平的。幼儿的这种无意识地和不自觉地撒谎,这与品德行为无关。

2.幼儿自身能力限制,各方面能力发展欠缺,理解力差,情绪容易波动,从而撒谎

比如在手工课上,有小朋友错误地理解为是剪刀剪坏了自己的灯笼,而不是自己的操作失误,从而大骂剪刀,殊不知责任是人,而不是物,这是其自身能力限制,出现这种现象成人看似可笑,其实应该多一份理解。

3.幼儿年幼无知,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从而撒谎。

小朋友的种种吹牛类、攀比类的撒谎均是由于自己的虚荣心在作怪,为了引起同伴的羡慕,虚构很多本来没有的东西。

以上撒谎是因为幼儿时期,心理发育尚未健全,感知事物的能力和成人还有一定的差别。有时,幼儿常会把希望得到的东西当成已经得到的。这是由于孩子的心理活动和思维发展尚不完善,因而产生了“幻想”,并非真在撒谎。做父母、教师的不能加以责怪,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4.出于自我保护,逃避责任,害怕被惩罚,从而撒谎

有些父母在孩子做错事情时,会以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为了避免挨打,孩子会用说谎来掩饰自己的过错。幼儿为了避免受谴责或为了推卸责任或逃避任务而撒谎。幼儿的这类撒谎,往往是恐惧心理所致。幼儿对情感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对爱的需求上,特别是对父母爱的需求。[4]那些没有充分得到父母爱的幼儿,较之充分得到父母爱的幼儿其撒谎行为明显。有的小朋友的父亲脾气比较暴躁,经常生气,并且对于孩子不信任,很多事情都会调查到水落石出为止。由此可见,他们的回家自夸撒谎及在幼儿园里推卸责任类的撒谎就可以理解了。

(二)成人的教育方式对幼儿撒谎行为形成的影响

1.父母的不良行为而导致幼儿撒谎。

其实,孩子的说谎可以从大人身上找到原因,这也许是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的。譬如,经访谈,笔者了解到班级有的小朋友的亲子作业没做,分明是家长忘记了,家长却说落在家里了明天带过来;有的小朋友上幼儿园迟到,分明是父母起床晚了,却说路上堵车。慢慢地,孩子就潜移默化地学会了撒谎,孩子的许多言行都模仿自己的父母,无疑父母这种“身教”撒谎给幼儿起了榜样作用。所以,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做诚实的人,不要在孩子面前说谎。

2.父母要求过高导致幼儿撒谎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即使孩子付出努力也很难达到父母的要求,孩子就易用撒谎来暂时解决问题。有的家长把老师奖励给孩子五角星看得非常重要,因此出现了孩子会把地上捡到的五角星说成老师奖励的。

3.父母的不信任导致幼儿撒谎

由于父母对于孩子的不信任,有的小朋友经过老师说过一次之后幼儿的爱撒谎行为已经在父母心中定型了,孩子的每一句话都会遭到父母、老师、同伴的质疑,这无疑对孩子的发展是不利的,也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4.教师有时不能履行自己的承诺也会导致幼儿撒谎

教师有时候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会在孩子的心目中留下很深的烙印,他们会牢牢地记在心中,幼儿园老师由于工作比较繁忙,可能会忘记自己许下的承诺,作为幼儿心中的权威人物都说话不算数,幼儿自然可以撒谎。

三、矫正幼儿的撒谎行为的策略

幼儿撒谎行为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性质各不相同,在矫正幼儿的撒谎行为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优雅地欣赏幼儿的无意撒谎同时,适时告诉幼儿的真相

认真分析孩子的撒谎行为,如果属于无疑撒谎,没有对任何人造成损害,而只是他的大胆想象,家长应该静下心来优雅地欣赏孩子的表现,选择合适的机会告诉孩子的真相,但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研究表明,这种情况是2—4岁的幼儿自我中心化的外在表现,属于幼儿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一般来说,这类撒谎随着年龄的增加和认知的发展会逐步减少,大约5岁以后就消失了。[5]

(二)尊重幼儿的个性,准确地引导幼儿的有意撒谎

有意撒谎与幼儿的品行有关,应引起家长、教师的重视。在矫正幼儿的有意撒谎上,笔者建议采取以下策略:

1.及时表扬孩子的诚实行为

当孩子真实地表达一件事情时,无论他扮演的那个角色在事件是对是错,成人都应该予以肯定,幼儿是在讲述一件真实的事情,正面引导鼓励幼儿讲真话,不撒谎。

2.相互交流,互相尊重,搭起互吐心声的桥梁

著名作家周国平曾说:“被自己的孩子视为朋友,这是为人父母者所获得的最大的成功。”所以家长在对幼儿的撒谎行为进行矫正时,应注意倾听幼儿的想法,走进幼儿的心理世界,和幼儿讲道理,耐心的和幼儿一起努力。家长应做到:

(1)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

多抱一抱、亲一亲孩子,听听孩子的想法,让幼儿感受到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地位,父母亲并没有因为工作繁忙而忽视他们。得到了父母的关注和爱抚,幼儿就不会为了引起家长的注意而去说些小谎话。

(2)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孩子说了谎是要惩罚的,但惩罚只有通情达理,既使孩子明白咎由自取,亦使孩子明白父母虽为他的撒谎而烦恼,但仍喜欢他,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须知,过严的惩罚,只会使孩子感到不公,为了反抗这种不公正,更学会了撒谎。

(3)以故事的方式,复述幼儿的“谎言”

家长选择合适的情况下,将幼儿的撒谎内容编成小故事,讲述给幼儿听,让他找出其中哪些内容是真实的,哪些内容是虚构的,这有利于幼儿掌握正确地区分现实与想象、真实与谎言,但是家长应注意尺度,点到为止,不宜伤害到幼儿的自尊心。

3.防微杜渐

孩子的撒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被孩子的谎言所骗,让谎言屡屡得逞,终成习惯。谎言露馅时,孩子窘迫难受。这时,孩子只要直言不讳地承认,父母就应伸出手来从人格上加以赞许。这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鼓励,孩子会终身难忘,并将成为未来的做人信条。

4.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楷模

幼儿周边的成人都应该加强自身修养,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撒谎,以身示范,做孩子的楷模。在如何矫正幼儿撒谎行为的问题上,家长、教师的态度应当是一致的。有研究结果表明:如果父母、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经常意见不一致,那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问题就会得到强化,等长大后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只有父母、家长在对幼儿行为矫正的过程中有共同的原则和方向,即使采取的具体方法不同,也会产生相同的效果,使幼儿的撒谎行为尽快得到矫正。

参考文献

[1]申宜真.如何看待幼儿的撒谎现象.2003

[2]商继宗.中外中小学教师的待遇.教育研究,1985,9.21

[3]李松.谈谈幼儿双语情境的作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2 [4]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6页

第四篇:科研论文:小班幼儿音乐节奏能力的培养

科研论文:小班幼儿音乐节奏能力的培养

科研论文:小班幼儿音乐节奏能力的培养

【摘 要】专家们认为,音乐最先引起幼儿共鸣的就是韵律。根据幼儿感知音乐的这种特点,我们注意从幼儿感知音乐的感觉、操作与表现的各个阶段,用多种方法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关键词】 音乐 节奏 培养

音乐教育作为幼儿园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挖掘和发展启蒙期幼儿潜在的音乐素质和表达能力,继而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让幼儿去感知和体验音乐的魅力,从而获得相应的音乐知识和表演技能,在客观接受和主动创造的音乐艺术活动中表现音乐,萌发幼儿去认识美、感觉美、表现美。

专家们认为,音乐最先引起幼儿共鸣的就是韵律。作为成人已经有了较多的唱歌、跳舞或奏乐的经验,因此有可能只有听觉参与音乐欣赏活动。而幼儿更多地依靠外部可见的音乐操作活动来感知、欣赏音乐,特别是跟随音乐做动作的方式,更是幼小儿童感知、理解音乐的最自然、最重要的方式。根据幼儿感知音乐的这种特点,我们注意从幼儿感知音乐的感觉、操作与表现的各个阶段,用多种方法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一、感觉阶段与操作的初步阶段——名字的节奏

小班幼儿对自己的名字非常熟悉,有节奏地喊小朋友的名字是幼儿乐意玩的一种游戏。在不断地呼唤中,幼儿不仅体会到集体中的归属感,心中亦会因他人的关注而产生一种自豪感、荣誉感,在无形中又体会和掌握了节奏。孩子们的名字多为三字和两字,所以我们选取了以下两种节奏形式。

如:①2/4

× × | × × ||

王 源 王 源

②2/4

×× × | ×× × ||

严一 格 严一 格

在游戏中幼儿可按坐序,根据幼儿的名字,变换节奏喊,也可由老师拍出二种节奏中的一种,让幼儿猜老师在喊谁,只要幼儿说的名字符号这种节奏就算对了。

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对这两种节奏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速度和音强的要求。对节奏一,要求用较慢较强的声音来表示,而节奏二则用较快较轻的声音来表示。通过一段时间的游戏,他们会把老师也列入游戏中,幼儿参与的主动性使游戏的开放性、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这个游戏让幼儿在无形中接触、感受、模仿了这两种最基本的节奏型,同时节奏的几个要素在游戏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无形中又扩大了幼儿的社交范围,和伙伴间初步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和交往的安全感。

二、操作与个体表现第一阶段——我和“节奏”

对孩子来说,认识世界首先认识的是自己,不少孩子在婴儿期就会无意识的弹舌头或者拍手来发出声音,国外有学者认为,这是人最早的演奏。在幼儿的眼中,自己的身体不仅能自己支配,还可以发出好听的响声,拍手、跺脚、晃身体、弹舌头、捻手指甚至叩牙齿都是让幼儿身体来感受节奏以及音响效果的很棒的活动。这样的活动他们非常乐意参与。因此,无论在哪一个年龄阶段,律动是他们最喜欢的音乐活动。

如:①2/

4× × | × × ||

跺脚 拍手 跺脚 拍手

打舌 叩牙齿 打舌 叩牙齿

②2/4

× × × | × × × ||

拍手 拍手 跺脚 拍手拍手 跺脚

通过对拍手、跺脚、晃身体、弹舌头、捻手指等身体的“歌声”的熟悉,让孩子们将身体的“歌声”配上以上的节奏来表现,能力较强的还可以自主创编,请大家来学一学,和节奏成为好朋友。在熟悉这两种节奏的基础上,我们又加入了新的节奏型,如三拍子、四拍子等,循序渐进地让孩子们用身体的“歌声”熟悉各种节奏。

三、个体表现第二阶段——儿歌的节奏

儿歌有整齐自然的韵律,反复吟诵的基调,强烈分明的节奏,明白如话的语言,并富于音韵美和音乐感。因此,在幼儿熟练掌握这些儿歌的基础上,让幼儿边念边用手拍出节奏(也就是按儿歌的自然韵律,每念一个字就拍一下手)当然,应该选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儿歌进行练习。如儿歌《大红虾》:

× × × |× × × |× × ×××| × × ×|

大 红 虾 跳 跳 跳 跳 到 爸爸的 嘴 巴 里

大 红 虾 跳 跳 跳 跳 到 妈妈的 嘴 巴 里

小 红 虾 跳 跳 跳 跳 到 宝宝的 嘴 巴 里

× × × ×| × × ×||

全 家 吃 得 笑 哈 哈

这一首有强烈分明的节奏和整齐自然的韵律的短小儿歌,就很适合幼儿边念边拍节奏,他们不仅巩固了× × ×和× × × ×这两种节奏型,而且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 × ×这种较难的节奏型。

再如:儿歌《春天》

× × × | × × × |× × × × ×|

春 天 到 柳 树 笑 弯 弯 的 柳 条

× × × |× × × × ×| × × ×|

随 风 飘 绿 绿 的 叶 子 象 小 船

× × × × |× × × ||

千 万 不 要 用 手 摇

这一首儿歌中就包含了×× × × ×和× × ×、× × × ×三种节奏型。当然×× × × ×这个节奏型较难,要在幼儿熟练朗诵的情况下,再配上节奏练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幼儿就能自己为各种儿歌配节奏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众多的儿歌中选择几首节奏感较鲜明的,分别拍出节奏,让幼儿辨别儿歌名称。也可让幼儿拍节奏,老师猜儿歌的名称,幼儿的兴趣是很高的。

四、个体与个性表现新阶段——配器与歌唱

孔启英教授在《纲要》(解读)中谈到新纲要艺术教育的核心是创造和感受并重的教育观。《纲要》指出,创造性活动是人的潜在能力的表现。幼儿同样具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受这种欲望的驱使,他们不停地进行各种寻求和探索。选择不同的乐器来表现一种节奏是自我创造的体现也是幼儿个性的张扬。因此,在这一阶段我们用以下的手段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张扬孩子与生俱来的个性。

1、辨别乐器音色的活动-----——“魔鼓的游戏”

有许多种方法可以做辨别乐器音色的活动,其中之一是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可以自由地辨别到种声音的“声音角”,这些音乐活动,应以小组的方式进行,例如:一个叫做,孩子们一边说:“魔鼓、魔鼓,你能发什么声?”一边传递铃鼓,念完以后,正好拿着铃鼓的幼儿必须辨别一个他(或她)所希望听到的声音。小班幼儿对这类游戏非常感兴趣,这种游戏适用于各种乐器来进行。

猜谜游戏也很有趣,例如,我们收集一些可以取下盖的式样一样的容器,装入不同的东西,如石头、大米等等,让孩子摇一摇,听一听,如果听出有两个盒内装的东西完全一样,就组成一对,这是一个很好产活动,每个星期换一下盒内的东西。

2、组合乐器音色的活动-----——简单的配器

孩子们在玩过辨别音色的游戏后,通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怎么能够组织这些声音?”这种活动可以让幼儿以最自然的方式进行。

如:(1)用一对沙球或一个铃鼓编配一个节奏型。

2/4× × | × × ||

摇 碰 摇 碰(沙球)

摇 拍 摇 拍(铃鼓)

选择幼儿熟悉的节奏,由幼儿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小乐器对节奏进行配器。

(2)选择任何一种乐器,把诸如“天气晴朗,我很愉快”的节奏表现出来。

(3)选择任何一种乐器,表现一首儿歌的节奏。

3、配器与歌唱的组合

唱歌是人们表达自己喜怒哀乐各种情感的方式,也是人的童年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幼儿通过他们甜美、清脆的童声来表达自己欢快、喜悦等各种各样的心情,同样也是他们显示自己能力,获得成功体验的重要途径。在歌唱的基础上与配器相结合,可以让幼儿更好的感受歌曲的音强和节奏,发展手脑并用的能力。

以铃鼓为例,如:《小鸭小鸡》

4/4 1 2 3 3— | 2 3 5 5— ||

小鸭 小 鸡 碰 在 一起

拍 拍 拍 摇 拍 拍 拍 摇

“拍”指拍一下铃鼓,“摇”指摇铃鼓做划圈动作。通过“拍”和“摇”的动作,孩子们感知了节奏的长度并有了一定的对比。孩子们在学唱这首歌时,我们以“念节奏歌词——念歌词做动作——学唱歌——边唱边按节奏用身体发出声音——选择小乐器代替身体的声音”这样的顺序来学习,通过我们的实践,孩子们掌握歌曲的速度非常快,在两次活动后,都能达到会唱、会拍的目标。尤其在选择“身体发出声音”和“选择小乐器”这两个环节中,幼儿的参与性相当高,我们发现幼儿对所有的乐器都进行尝试后,会一直钟情与某一类能发出相似声音的乐器,往往个性比较内向的幼儿会选择沙球等声音沉闷的乐器。在较固定的模式中给予幼儿选择的自由,这样学习方式,既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又张扬了幼儿个性的发展。

《纲要》指出,要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性。正因为幼儿个性的,因此他们的创意也是不同的、可变的、有相当自由度的。我们采取“重过程不重结果”的观念,营造自由创造的氛围,注重幼儿自我表现和自我表达,接纳。幼儿对音乐节奏表现出的强烈兴趣为进一步演唱、演奏、创编等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每一个孩子在音乐的世界中发展自我、茁壮成长。

第五篇:科研论文:农村小班幼儿普通话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科研论文:农村小班幼儿普通话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科研论文:农村小班幼儿普通话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内容提要:上海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城市化进程相当快,人口的知识化和开放化程度也非常高。但是,上海市区的孩子和农村的孩子在语言发展上有着明显的差异。许多市区的孩子一出生便接受了父母的语言教育,他们始终处于普通话的熏陶之中,很自然便学会了普通话。可是在农村,人们普通话的意识较淡,在生活中常常以自己的方言进行交谈,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学会的自然是方言。此外,还有很多的外来人员。当这些孩子上幼儿园时则很难适应幼儿园普通话的语言环境。作为幼儿教师,我们的责任之一便是教幼儿从进幼儿园开始便学会听普通话,学会讲普通话。本文笔者将基于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农村小班幼儿的普通话能力。

关键词:农村、小班幼儿、普通话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结束四年的大学生活后,我带着梦想和憧憬来到了上海的这个角落,成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幼儿园教师。幼儿园的大部分孩子都是爷爷奶奶带的,所以孩子们都习惯了讲方言,虽然我能听懂这里的方言,但我和孩子之间依然存在着语言交流的障碍——孩子们听不懂老师的普通话。面对小班哭哭啼啼、满口夹杂着方言的普通话,我着实感受到了肩上的重任。可是,慢慢地,这种障碍竟然成为了孩子们学习普通话的催化剂。我不得不感叹幼儿学习语言真是一个微妙而复杂的过程,我现将自己对学前小班幼儿进行的普通话教学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为幼儿创造全普通话的语言环境,激发幼儿说普通话的兴趣。

因为我园很多孩子都是爷爷奶奶带的,所以他们习惯说方言,可我的普通话深深地吸引了他们,他们很喜欢,总有孩子对我说:“老师,你说话真好听。”每当这时,我总感到无比高兴,同时告诉他们:“老师说得是普通话,你们也要学说普通话,你们说普通话就更好听了!”小班的孩子非常天真,师幼及幼幼间的影响显得特别明显,在这样的鼓励下孩子们会更乐意学说普通话。

“最爱说的话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一首《中国娃》道出了普通话的重要性。小班幼儿还处在直觉形象思维,他们通过模仿学习语言,因此教师要为他们提供全普通话的语言环境,教师要用标准的普通话跟幼儿说话,做到语音正确,语汇丰富,用词确切,语句符合语法规则。我们要着重训练他们听普通话的能力,从最基本的礼貌用语 “早上好”、“老师再见”等开始听、开始学,当教学中接触一些较难的词汇或幼儿听不懂老师的指令时则用肢体动作或者接触实践加以解释。如,教师说:“请你过来坐坐好。”如果幼儿听不懂,教师就可以利用动作、手势、表情等示范,让幼儿明白这句话的意思,知道该怎么做。又如,小金鱼“游来游去”这个词时,就可以让幼儿观察小金鱼的游动情况,然后再进行解释。此外,教师在环境布置上也要下功夫,让环境跟幼儿对话。可布置一些故事图片,生活图片等,让幼儿有看看说说的兴趣,增加幼儿说普通话的机会,让普通话生活化。

二、及时纠正幼儿的错误发音。

从日常生活入手,时时注意发现和捕捉幼儿口语表达中闪光点和不足,对于敢运用普通话表达的幼儿及时鼓励;对于发音错误的幼儿及时加以纠正。一旦发现幼儿发音不正确,教师要立即纠正,这样就不会引起错误的模仿。如果发现幼儿说话不符合语法规则时,不能因“有趣”而重复他们的话,这样会使幼儿分不清正确和错误,而一再重复自己的说话。平时多鼓励幼儿大胆地用普通话说话,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增强幼儿的信心,这样幼儿才能进步得快。

一次户外活动的时候,晓珏把“玩”说成了“蛮”(方言),淼淼马上说:“你说的不对,是玩,老师就是这么说的。”我听到了他们的对话,高兴的说:“淼淼,你真棒!说的真好!”淼淼甜甜地笑着,非常得意。晓珏毫不示弱地说:“老师,我也会说的——‘玩’!”“恩,晓珏也说对了,那我们一起去玩吧!”

午餐时间到了,孩子们在盥洗的时候都闻到了饭菜的香味,许多孩子不约而同地感叹着:“哇,这个‘密道’(味道)好香啊!”“我也来‘腾腾看’(闻一闻)。”听到孩子们的这些话,我也在那跟着一起感叹:“让我也来闻一闻。哇!饭菜的味道好香呀!”孩子们也开始学说我的说,然后,我跟孩子们重点说了“味道”和“闻一闻”的发音及意思。如此及时的纠正和解释,孩子们就很好地掌握了这两个词。

三、多途径培养幼儿的普通话表达能力。

1、创设情景,引导幼儿在多样化的语言教育活动中积极地学说普通话。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是以幼儿为主体,语言为客体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幼儿在与周围语言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可以获得语言的发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将学习普通话渗透到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普通话学习,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记得一次小班谈话活动:我请幼儿讲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幼儿表现得不积极,部分幼儿在讨论时能讲出自己平时喜欢吃的东西,可在集体幼儿面前却喜欢跟着前面幼儿来讲,完全忘记了自己真正喜欢吃的东西。当我为幼儿创设了“娃娃家”的情境后,他们纷纷举手了,而且讲述的范围也广了。在讲述过程中,我有意识的对幼儿进行了引导,当一个幼儿说出自己喜欢吃蛋糕时,我马上问:“还有谁也喜欢吃蛋糕?”并让那些喜欢吃蛋糕的幼儿也来说一说,在说完的基础上接着问:“谁不喜欢吃蛋糕?”在幼儿举手的情况下,我又问:“那你喜欢吃什么?”既避免了幼儿重复回答,又让幼儿把自己的喜好告诉大家。当然,同样的问题,对语言能力稍强的孩子,教师可提示“谁有不一样的想法?”就可以了。我们要了解小班幼儿的语言规律与特点,让幼儿循序渐进的掌握一些语言,从而训练他们思维,让幼儿讲完整的普通话语句。

2、引导在游戏活动中快乐地运用普通话。

对于小班幼儿,语言发展的前提是培养幼儿的语言兴趣,要使幼儿对普通话产生兴趣,必须将普通话的学习与幼儿感兴趣的事情相结合,使他们快快乐乐地学习。游戏作为幼儿独特的自发活动,是发展幼儿自动性的最好的活动形式,也是培养幼儿兴趣的重要基地。著名的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对儿童来说,游戏常常是最实际的学习。”引导幼儿在象征其生命的游戏活动中练习普通话,更能激发他们产生积极愉悦的情绪,从而促进其语言的发展。

如,角色游戏能为幼儿创设一种轻松、和谐的普通话练习氛围,为幼儿提供交流的机会。小班幼儿的角色意识还比较薄弱,交往也少,往往需要老师做“助推剂”,帮助他们在游戏过程中积极主动地练习用普通话与小伙伴进行交流。在角色游戏“娃娃家”中,我就经常扮演客人去“娃娃家”做客,问问孩子他们扮演的角色及要做的事情。孩子们会很乐意地来介绍自己,有时候,还会引发他们的争议,我觉得这对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很有帮助。

以上就是我教小班幼儿学习、运用普通话的点滴,培养小班幼儿的普通话能力必须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此外,家园合作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为幼儿创建一个自由、宽松的普通话学习氛围,家长也要坚持用普通话与孩子交流,多表扬孩子,鼓励孩子敞开胸怀,大胆主动地用普通话进行表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说好普通话,用好普通话也越来越重要。推广普通话,人人有责。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我将为一代代孩子们能说好普通话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朱海琳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科学出版社 2009年

2、司玉英 普通话儿童语音习得的个案研究 当代语言学 2006年01期

3、苏丹 自我效能感对普通话测试影响的因素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 2004年

4、张珂 语言游戏与学前儿童音能词能发展关联性研究 广州大学 2007年

5、关彦庆 普通话教学琐谈 迈向新世纪 1999年

下载科研论文:浅谈小班幼儿在创新下的美术技能技巧的培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研论文:浅谈小班幼儿在创新下的美术技能技巧的培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科研论文:让小班幼儿在游戏中快乐成长

    科研论文:让小班幼儿在游戏中快乐成长 科研论文:让小班幼儿在游戏中快乐成长 根据幼儿好动、好玩、好想象的特点,开展不同类型的角色游戏,是非常重要的。在角色游戏中,小班幼儿......

    科研论文:培养幼儿动手能力之浅见

    科研论文:培养幼儿动手能力之浅见 科研论文:培养幼儿动手能力之浅见[摘要]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对其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如何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呢?利用各学科之间......

    科研论文:浅谈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科研论文:浅谈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科研论文:浅谈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摘要:现在的独生子女的优越性使他们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好东西一个人吃,玩具一个人玩。他们缺少与兄弟姐妹及其......

    小班幼儿绘画兴趣的培养科研文章9.25

    小班幼儿绘画兴趣的培养 新苗幼儿园沈静 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及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绘画兴趣就是指对绘画活动感兴趣并产生愿意积极参与绘画活动的倾向,表......

    科研论文: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创新潜能的开发与培养

    科研论文: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创新潜能的开发与培养 科研论文: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创新潜能的开发与培养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艺术领域的基本精神是向传统的艺......

    科研创新及论文写作(下)5篇范文

    科研创新及论文写作(下) 期刊论文的写作 学术专著的写作 课题报告的写作 课题规划书和课题论证申请书的写作 科研方法是科研能力的核心竞争力,学习科研方法是专业技术人员提高......

    在经历中培养小班幼儿爱心

    在经历中培养小班幼儿爱心 无锡市钱桥中心幼儿园朱燕芹 人的经历是人的各种实践活动以及所处环境所受教育和交往的总和。不同的经历可以造就不同的道德、智能和人格,人的发展......

    科研论文:利用情境创设发展小班幼儿体育活动

    科研论文:利用情境创设发展小班幼儿体育活动 科研论文:利用情境创设发展小班幼儿体育活动[摘要]: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学艺术就是在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肯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