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赞:从历史教学的角度谈如何使用《历史1(必修)》

时间:2019-05-15 02:05: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李明赞:从历史教学的角度谈如何使用《历史1(必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李明赞:从历史教学的角度谈如何使用《历史1(必修)》》。

第一篇:李明赞:从历史教学的角度谈如何使用《历史1(必修)》

李明赞:从历史教学的角度谈如何使用《历史1(必修)》

一、对模块的理解

采用“模块”来安排历史教学的知识体系,突出特点有以下三点。

第一,在知识处理上更加灵活。一个模块,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教学系统,时间压缩为半个学期,内容相对独立、完整,便于调控和整合。

第二,知识的专题性和包容性突出。必修课25个专题,不枝不蔓,主题突出;贯通古今,融汇中外,涵盖性强。

第三,知识的选择性和个性化明显。选修课6个专题在激发兴趣、拓宽视野方面独具匠心,有利于学习的个性化;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历史学习的多种选择。

总之,模块化教学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提升学生认识层次。

二、教科书内容的新变化

与原有教科书相比,教科书的知识层面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对原有知识结构的拉伸和压缩──知识结构的再充实和凝练

就“拉伸”而言,原有的一个知识点,被扩充为一个知识段;一个知识段,被扩充为一条知识线;几条知识线形成为一个知识面。

举个“拉伸”的例子,如“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目是这样的:

课题1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分为四个子目(略)

课题2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也分为了三个子目(略)

上述情况表明,普通高中课标教科书将现行教材中散见在各章节的民主法制内容扩展为2个课题,集中表述,加大知识含量,拓宽史学视野,挖掘思想内涵,强化教育功能。知识在专题化的影响下被明显地扩充而“拉伸”了。

再举个“压缩”的例子。比如“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共有四个课题:

课题1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课题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课题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题4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其中课题3,将原先从汉朝至元朝教科书各章逐一表述的政治制度内容,压缩到一个课题进行集中表述,知识重新排列组合,主线更加突出,知识更加凝练,认识得到提升。

(二)知识的专题性、学术化明显

上世纪90年代的教材改革,加强形象化,史实丰满,以形象渗透理性。本次改革,知识深挖形成专题,围绕专题组织史实,围绕专题形成知识结构,依托专题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形成认识判断。教学内容的学术性、思辨性加强。

三、教学的设计与处理

教学设计,涉及教师教的层面和学生学的层面,融知识、能力、方法和思想认识于一体。现在我们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教师的教,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如何以教启思,以教导学。现以《历史1(必修)》模块中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例,作一具体说明。

设计这一教学单元的总体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整体概念;运用的教学理念是,每课时完成某一方面的教学目标,四课时完成总的教学任务──知识、能力和认识的整体发展。当然,这样说似乎是在重复旧有的教学套路。因为以往也讲通过各方面教学任务的分解,最终完成某一项综合性的教学任务。但是,那时着眼于教师的教,研究的是知识如何落实;现在,着眼于学生的学,研究的是知识如何在启智方面发挥最大的效益,知识是怎样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素质的。

再具体点说,按照旧的教学观念组织教学,教师会带着学生一步一步分析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得出结论和认识。按照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会让学生就宗法制和分封制自主提出问题,在筛选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在解决旧问题的基础上,学生可能产生新的问题,学生带着新问题离开课堂,为他可能的进一步探究提供切入点。

首先确定知识教学的分项目标。

(一)起始课:从知识的教与学开始,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做到知识的点、线、面相结合

课题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这一课应掌握的知识点:夏、商王位世袭制;中央地方官制及管理制度;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把知识点连接成知识线索:夏、商、周政治制度的演变。铺线形成的知识面:中国古代早期国家政治制度概貌,包括王位世袭制、中央官制、地方官制。

这一课教学的重点是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教学的难点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教学的疑点是分封制和宗法制是否为中国古代社会所独有的历史现象。教学的过程就是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澄清疑点、落实好知识点。以上是就知识掌握的角度来说的。当然,在知识掌握的同时,相应地要对学生进行方法和技能的训练。可以运用归纳、概括的技能和方法。例如:

从知识的层面,归纳王位世袭制的表现,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

从技能和方法的层面,比较分封制和宗法制,探寻其内在联系,概括其特征;

从认识的层面,在前面归纳概括的基础上,得到早期国家制度的一般性认识,即以宗法制为核心,用分封制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形式,用世卿世禄制为选拔官吏的基本方式。

(二)后续课:重在方法的运用和能力的提高,形成理性认识

课题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课题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从史实的层面落实知识点。(略)

2.上述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技能和方法的训练,这实际上是一个由具体史实(特殊)上升到共性认识(一般)的过程。

将上述训练换一个角度,也可以发展如下能力。

1.知识层面:归纳历代中央官制、地方官制。

2.能力层面:归纳历代中央、地方官制演变趋势,概括特点。

3.认识层面:从秦汉起,皇权帝制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隋唐,官僚政治进一步完善;两宋,皇权强化和制度逐渐完备。

课题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清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从史实掌握的层面看实际上是一个由一般结论到具体史实的演绎过程。

这一课题的内容,可以从因果关系的角度训练和培养学生掌握一般历史思维的方法。例如:

(1)史实。

由左右丞相到废丞相;

由行省到三司;

由侍从顾问到内阁;

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再到军机处。

(2)探因求果。

即探求上述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妨碍皇权集中,上述历史现象产生的结果──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

这样一个教学过程给我们的启示是,历史学科内容不像数学、物理那样结构严谨,线索分明,层次清楚,而是内容繁杂,头绪繁多,人文主观色彩更浓一些,学科知识体系藏而不露,教学重点、难点有时难以确定。但是,历史过程的发展又有其内在的必然性,这就为历史现象前后连接的因果性、左右相交的关联性提供了客观依据。因果关系的思维方法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思想方法。

(3)反思。

最后,要形成结论性观点、规律性认识。具体到这一课可以从两个层次形成认识。一是就明清历史形成的认识,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给社会政治生活带来的危害,给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带来的危害。君主专制强化与封建制度衰落之间的关系。二是对整个古代政治制度演变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在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演变过程中,夏商周继承较多部族统治方式,形成以宗法制为代表的政治制度。秦汉大一统,建立起以皇权专制为核心的官僚体制。以后历代王朝不断完善这一体制。伴随明清封建制度的衰落,君主专制被强化到空前高度。

以上是就知识教学的层面谈到的一些教学环节及设想。实际上,任何教学的过程都是知识、方法、能力和思想认识的统一。

此外,还应提出以下两点。

1.备课线索,强调抓住主线,即抓住中央地方政治制度的变化──演变的原因、演变的过程及矛盾、演变的结果。同时不要忽视分析副线,即分析时代特征、社会环境对政治制度的影响;经济制度、法律制度、民族关系对政治制度的影响。这样做,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的习惯。

2.授课时关注学生活动。当前的课程改革,突出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发展转变。在以上提供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只关注这个知识如何教,那个方法如何传授,就背离了课程改革的宗旨。应该从学生的角度,研究这个知识点如何学,那个方法如何掌握,这个问题解决了,还会产生什么新问题。例如,可以指导学生:

阅读教材,提取关于古代政治制度的相关信息,分层概括要点,形成阶段性(朝代)特点的认识;

比较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探寻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规律;

仿照“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制作“秦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示意图”等;

多种途径查找古代官制及选官制度的资料、古代中央及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指导学生制作一些辅助性的教学资源,如计算机课件小制作等。

学生在这些带有探究性的活动中,理论思维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都得到训练和提升。这些活动所形成的思维品质会转化为进一步自主学习的需求和动力。

四、探究的方法

(一)课前导读“探究的主要问题”和课后“学习延伸”中的“探究活动”

“探究的主要问题”紧扣本课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是用问题的形式牵动学生沿着设问思路来把握课文主体内容。

“探究活动”是课内学习活动向课外的延伸,重在探究和体验,重在方法和过程。

两种“探究”形式结合,构成本课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面。

教学中的方法指导。

对于前一种探究,指导学生从研习课文中自寻结论。对于后一种探究,鼓励学生课外搜集相关资料自主或合作研究,得出结论。

探究的步骤是:(1)确定主题;(2)搜集资料;(3)分析论证;(4)交流共享。其中,分析论证要注意该主题在历史上的渊源,在现实中的影响,其论者政治倾向和阶级立场如何。也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说明了什么”来引领思路。

(二)“学思之窗”栏目

它是由教科书提供一段资料,设计一至两个问题,训练读取资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形成观点的能力。新课程强调为学生提供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的学习选择空间;鼓励学生在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主动探究、自我完善,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方法指导:(1)通读大意;(2)归纳分层要点;(3)概括中心内容和政治倾向;(4)按要求进行分析、比较、论证;(5)指出论者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或根源。

(三)“历史纵横”栏目

教科书提供的一段与教学相关的学习内容,读来有趣,学来受益,起到拓展史实、开阔视野、汲取历史智慧、涵养人文素养的作用。新课程强调知识的教育功能,教材提供给学生的是有教化价值的知识系统。课程改革,就是要回归历史课程教育功能的本质──承载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方法指导:鼓励学生阅读、联想,交流感受体会(课上或课下)。

(四)“争鸣”“学史存疑”“各抒己见”等栏目

这又是本套教科书很有特色的一个栏目。教科书提供几种典型的史学观点,将历史研究情景转引入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做力所能及的探究。这类探究活动应培养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严谨态度,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思想方法,以史为鉴、知往鉴来的认识途径。这类探究活动,重在过程的体验,学生在几种相互冲突、矛盾的观点中比较鉴别,选择扬弃,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对原有观点或证实、或批驳、或修正、或提升,一切尽在理性的思考中,一切尽在过程的推演中。结论可能甲或乙,认识可能深或浅,只要学生能有自己的“理”,自圆观点的“说”,都应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当然学生的探究也应有两条最基本的底线,一是政治方向和原则,二是起码的学术性要求。

第二篇:历史必修1期末试卷

2005—2006学第一学期期末测试试卷

人民版历史试卷(必修1)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60分。

1.西周时诸侯国的国君相对于周王来说应是 B

A.大宗B.小宗C.关系是相对的D.不确定

2.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的实质是A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加强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C.国家行政事务日益增多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的控制日益严密

3.清设军机处弊端多多,稍可称赞的是C

A.军机大臣无法弄权

C.军机处工作效率相对较高B.军机处对军国大事直接进行裁决 D.减轻了皇帝的行政工作负担

4.促成古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因素包括 D

①自然地理环境②城邦制度③商业与贸易的繁荣建设

A.①②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5.古代雅典城邦的公民由男性构成,准确地说是C

A.全体成年男性国民B.所有男性

C.有公民身份并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男性D.男性贵族

6.罗马帝国时代重视法律建设的根本原因是C

A.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C.维系和稳定帝国的统治B.满足公民政治的需求 D.重视发展罗马文化 ④制度

7.资产阶级革命前后的英国议会发生的变化是 B

A.革命前议会拥有行政权,革命后议会拥有立法权

B.革命前议会受国王的控制,革命后议会限制国王的权力

C.革命前议会和国王共同执政,革命后议会单独执政

D.革命前议会为国王服务,革命后议会为首相服务

8.制定美国1787年宪法的核心人物麦迪逊说:“如果人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对这句话的正确解读是D

A.要改造人的思想,使人更加高尚以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B.要始终对政府持不信任的态度,因此不需要任何形式的政府

C.国家民主政治建设,要坚持“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D.要让人民对政府进行监督,同时需要被人民监督的政府管理人民

9.19世纪中期美国内战被称为“维护联邦统一的斗争”,主要是指国家统一于B

A.一个政府B.联邦宪法C.两党政治D.三权分立的政体

10.经历了资产阶级与封建复辟势力、共和派与保皇派的多次斗争后确立共和制的国家是B

A.英国B.法国C.美国D.德国

11.关于19世纪后期德国的君主立宪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A

A.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C.经过自下而上的资产阶级革命建立B.议会的权力与英国的相当 D.皇帝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12.中国近代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B.长期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

C.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D.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13.1861年,维克多·雨果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在我们眼中,中国人是野蛮人,可是你看文明人对野蛮人干了些什么!”信中的“文明人”指

A.英国军队B.法国军队C.英法联军D.八国联军

14.如果说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其主要依据应该是

A.提出了向西方学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B.展开了既反封建又反侵略的斗争

C.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D.它是农民阶级领导的反抗斗争,目标是推翻清朝的统治

15.义和团运动开始于

A.反专制B.反割地赔款C.反洋教D.反八国联军

16.如果说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革命,其最主要的理由应该是

A.推翻了帝制B.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

C.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D.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1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当时最大的进步意义在于

A.建立了民国B.否定了封建专制C.确立了民主政治D.结束了清的统治

18.五四精神的核心是

A.民主B.科学C.解放思想D.爱国

19.第一次较为完整的、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文献是

A.《人权宣言》B.《共产党宣言》C.《劳动者》D.《马克思主义》

20.导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的主要因素包括

①落后与贫困②专制③战争④没有开展工业革命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21.下列各项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没有因果关系的是

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B.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C.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D.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提出

22.历史上两次国共合作的基本原因是

A.政治目标一致B.利益趋同C.国际形势的变化D.共产党的领导

23.抗日战争胜利最重要的内在因素是

A.美苏直接参战B.共产党的领导C.中国军人的献身精神

D.全民抗战

24.关于1949年的中国历史,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结束B.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C.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诞生D.国共和谈,讨论建立联合政府

25.下列关于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建立之初具有中国历史上最广泛的代表性B.其代表是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

C.反右派斗争后人大制度建设趋于停顿D.“文革”期间其制度名存实亡

26.我国现今的省一级民族自治区域共有

A.4个B.5个C.6个D.7个

27.在现今中国,公民因政府部门的怠惰、错误造成公民个人损失的,可以依照法律起诉政府相关部门,其依据主要是

①《行政诉讼法》②《刑事诉讼法》③《行政复议法》④《民事诉讼法》

A.①③④B.①③C.①②④D.②③④

28.毛泽东与蒋介石对海峡两岸关系认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

A.互相承认对方的合法性B.都主张两岸和平相处

C.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D.都主张两党共同执政

29.促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崛起诸因素中不包括 ...

A.西方国家的扶植B.民主化改革C.重视科技教育D.主动改善对华关系

30.1990年德国统一采取的方式是

A.联邦德国以战争方式消灭民主德国B.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

C.民主德国以战争方式消灭联邦德国

二、非选择题:根据具体要求回答问题,第31、32题各12分,第33题16分,共40分。

31.在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比较突出,构成中国古代政治的一大特点。简要概括汉武帝、宋太祖执政时这一矛盾的基本表现及解决矛盾的措施。中国古代中央当局解决这一矛盾基本的策略是什么?分析这一基本策略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利与弊。

32.阅读教材上关于古代雅典公民大会的两则材料: D.联邦德国并入民主德国

材料一公民大会每年召开40次,其中10次“主要会议”有一项固定议题:审查在任公职人员的表现,就其去留问题进行表决。

材料二(发言人在公民大会上)不能就同一问题发言两次,说话不能模棱两可,不能诽谤、谩骂他人或讲下流话,不能打断他人讲话,不能攻击会议主席,必须上台发言,等等。

请回答:材料一告诉我们哪些历史信息?用简明扼要的词语解读材料二。(举例:“发言人不能一次提出两个问题或讨论两件无关联的事”可解读为“发言人只能就一个主题发言”。)用

一、两句话写出你自己对现今会议发言的感受。(注:同学们,你的感受会很多,但请你用心写一句可能成为经典的话语;请老师们将同学们最经典的词句记录下来,一是作为同学们对老师的告诫,二是在方便的时候转告校长,三是上传给命题人。)

33.有人说:“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它是用侵略手段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鸦片战争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请结合有关史实,选用适当角度评述这种观点。

三、选做题:请根据学校的要求或自己的需要做出选择,第34、35题各15分,第36题20分,共50分。

3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两极到形成多级化趋势的演变。概述其基本过程和原因。

35.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列举这一时期外交成功的三个重大事件,简要分析这一时期外交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36.阅读三则材料

材料一孙中山在1894年《上李鸿章书》中说:“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材料二孙中山在1903年《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中说:“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材料三孙中山在1924年《国民党改组问题》中说:“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请回答:孙中山在上述三则材料中分别表达了什么思想?在当今的中国为背景,以一个公民的身份就“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提几条建议。

参考答案(评分要求)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5 BACDC6—10 CBDBB11—15 ACCBC16—20 ABDBB21—25 DBDAB 26—30 BBCDB

二、必答题:第31、32题各12分,第33题16分,共40分。

31、表现及措施:西汉武帝时,郡国并行,七国之乱,武帝的措施主要是在各地设刺史和实行推恩令;宋太祖执政初期,国家经过长时间的藩镇割据局面,宋太祖的措施主要是皇帝直接控制军权,派文臣做地方官,地方财赋的大部分交给中央。(6分)策略:强干弱枝,加强皇权。(2分)利与弊:利的方面主要在于维护国家统一与社会安定,有利于国家大型公共设施建设,不利的方面主要在中央权力过度集中,由此助长专制腐败,地方权力过度削弱也不利于地方的发展。(4分)

32、信息:会议多,主要审查公职人员,公职人员要多次接受公民大会的审查;(3分)解读:发言人不能重复发言内容,讲话要明确,注意尊重他人,要文明、庄重;(意思接近即可给分,5分)感受:请老师们灵活处理,只要写就必须给分。(4分)

33、本命题只有一个主题:如何评价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要求也只有一个:史论结合。阅卷老师以包容的、开放的态度看待学生的回答至关重要。大体要求如下:

标题:1--2分,无标题该项0分;

观点:是否明确0--2分,是否独特0--2分;

史实:有无史实0—3分,所举史实能较好的说明观点0—3分;

文字表达2—4分。

三、选做题:第34、35题各15分,第36题20分,共50分。

34、过程:“二战”结束,杜鲁门主义,美苏合作结束,“冷战”开始,形成美苏两国称霸世界的格局,北约与华约两大集团对峙,间或发生朝鲜和越南等

局部战争;西欧重新崛起(欧共体形成),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振兴,苏联解体(苏东剧变),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9分)原因:“二战”后美国独大,苏联不甘示弱,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两极对峙对世界和平和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各国经济和实力的增长,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6分)

35、三个事件: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中美建交;(4分)原因: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的推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使中国赢得以亚非拉国家为主的许多国家的认可和支持,许多问题没有中国的参与难以解决,美国霸权地位开始受到挑战,联合国对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美日等西方国家开始改变敌视中国的政策,中国领导人采取了务实的外交政策。(11分)

36、思想:材料一:学习西方,维新;材料二:推翻满清,实行共和;材料三:学习俄国。(5分,材料一写“人地”等记1分)

建议:3条或以上,即每一条建议的满分为5分;

5分的分配:建议本身2分,合理性2分,表达1分;

没有“将当今的中国作为背景”者,属跑题,该题或该项记零分。

第三篇:历史必修1教案1

《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教学设计

教师:郭金花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革命前的俄国基本情况;十月革命的基本过程及其影响;通过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比较问题、史料研读、概括的能力等地培养。

2、过程与方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手段,情景再现,资料应用,问题探究,达到能力的提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历史唯物史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历史的必然。

【重点:】 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难点:】 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苏维埃政权采取的措施 【导入:】

材料导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索,明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材料

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

--恩格斯

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

--列宁

问:恩格斯和列宁的观点有何不同? 事实证明谁的观点是正确的?

恩格斯强调“共同胜利”“发达国家”

列宁否定了“共同胜利”得出“社会主义首先在一国、数国获得胜利的新结论” 【讲述新课】

问题设计,结合材料影视,层层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1、材料一反映出俄国当时的社会状况如何?

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垄断组织已经分布于各工业部门……1913年按人口计算,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英国的1/6,法国的1/4 ……国民经济人均收入只及美国的1/7,英国的1/5,法国的1/4。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村保留有贵族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形式。……----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

帝国主义国家、落后、保留着大量的封建残余

2、材料二、三能够说明当时的俄国存在着什么问题?

v 材料二:1905年1月16日,也就是俄历的1月3日,俄国首都彼得堡普梯洛夫工厂的一万多名工人为反对工厂主开出四名工人举行罢工,……到这一年的8月吧,全国的罢工人数达到了80万人,……出现了工人代表苏维埃这一组织形式,工人运动迅速发展。在工人运动的推动下,全国有一半以上的县出现了农民反封建地主的斗争。……

v-------选自《必修一教师用书》第278页

v 材料三:自16世纪起,沙俄就不断对外侵略扩张,到19世纪中叶,已经吞并了乌克兰、白俄罗斯、波罗的海沿岸、西伯利亚、中亚等地区,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殖民帝国。在这个帝国中,有一百多个民族,非俄罗斯人占人口的57%,是人口的多数。沙皇政府将非俄罗斯人称为“异族人”,对他们实行残酷镇压,……

v------《列宁全集》第6卷第12-13页 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非常尖锐

3、材料四能够体现出俄国工人具备什么特点?

材料四: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严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10小时,但工资低微(1910年俄国工人的工资相当于美国工人工资的1/3)。

革命性强

通过这些材料得出三个结论

l ①俄国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矛盾尖锐 l ②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性强 l ③广大农民成为革命同盟军

教师介绍1914年发生了世界大战,俄国也参加了一战,然后播放二月革命的视频 根据影视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为接下来的十月革命做比较做铺垫 思考:二月革命具有什么性质?为什么?

思考:二月革命的结果怎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四月提纲》原始材料 l ……

l

2、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度,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性和组织程度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

l 这个过度的特点是:一方面有最大限度的合法性…… l

l 思考:列宁在《四月提纲》中作出什么样的指示?列宁给中央委员会的信(1917年10月24日公历11月6日)材料: 同志们:

我写这封信是在24日晚上,情况已经万分危急,非常清楚,现在拖延起义却是等于自取灭亡。

……无论如何必须在今天晚上,今天夜里逮捕政府成员,解除士官生的武装(如果他们抵抗,就击败他们),……

思考:列宁又做出了什么指示? 观看十月革命的视频

整个设计都想体现“论从史出”,并通过这些材料得出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除了刚才的3点之外,还包括④一战加剧了社会矛盾

⑤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再设计问题问:为什么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不干涉俄国革命,难道他们希望世界上出现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吗?由此得出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还包括⑥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无暇顾及俄国

学思之窗

因为涉及到十月革命的措施,而这个是教学的难点,通过学思之窗的内容让学生一方面思考十月革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各采取了什么措施,分析为什么会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拥护的原因,来解决教学的难点。

问题设计:

思考:给世界带来什么影响 播放视频 意义和影响:

1、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劳动人民当家作主

2、为俄国社会发展开辟了新道路

3、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

4、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

5、给全世界送去了马克思主义

6、促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迅速终结

7、殖民地半殖民地展开民族解放的新浪潮 【小结】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俄国实际相结合的列宁主义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从此以后。在十月革命的伟大旗帜的指引之下,世界开始了社会主义的新浪潮。今天虽然社会主义出现了一些挫折,我们不要悲观气馁,任何事物的成长都不会是一帆风顺,不经历风雨怎么可以见彩虹?我们一定要坚信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第四篇:从历史实践角度评价孔子学说

从历史实践角度评价孔子学说

孔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奠基人之一。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汉代成为定于一尊的官方哲学后,孔子教义不仅深刻影响看中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走向,而且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国民精神。因此,对孔子功过是非的评判,一直是中国的一个文化难题。二千余年来,虽不乏振聋发聩的批孔之论,却又丝毫不曾动摇他的“素王”之尊,尤其是在当代中国正处社会转型的历史巨变之际,近20年来对孔子的推崇和颂扬却愈来愈甚,而对孔子的批判声浪也愈来愈高。如何评判孔子功过,是以历史实践为唯一标准,还是以“六经注我”的字面意义为据?这也是文化研究者绕不开的历史难题。

儒术治国的形象说法是“半部《论语》治天下”(《鹤林玉露》卷7)。此说始见于南宋,据称是北宋权臣赵普所言。然而,与其说是赵普之言,不如说是约定俗成之论,它认定这样的历史“事实”,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中国基本实行的是儒术治国。那么以“儒术治国”的各代王朝是否国运亨通呢?

汉武帝虽“卓然罢黜百家,表彰六经”(《汉书*武帝纪》),仅还停留在口头提倡上,并未认真实行。如所用之臣或是文法酷吏如张汤、杜周之流,或以经术润饰吏事如董仲舒、公孙弘之辈,绝非纯儒。汉章帝白虎观会议正试确立了儒术治国,其时社会危机四伏,儒术治国可谓受命于危难之际。儒术治国是救世良方吗?汉章帝至汉灭国仅144年,其后几个统一王朝,晋为154年,隋101年,唐289年,宋319年,元108年,明276年,清267年。儒术治国何曾园过帝王们的家天下传之万世的美梦!尽管孔子设计了一套封建社会的乌托邦蓝图,以“仁”、“中和”、“孝”等政治设计限制帝王们的权力于一个“度”内,这都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呓语。历史上一些开国之君或中兴之主只是鉴于前朝的颠覆所有所收敛而已,他们给人民一点好处就大力宣扬,而榨取人民时却不露痕迹。这便是《管子》中为他们总结出的一套“仁政”-----“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中国历史上王朝更迭频繁,恰恰证明了孔子设计的那套“自我调节机制”只徒具文字意义,对任何一位封建帝王都无约束力。历史已经无情地证明,儒术治国每每留下失败的记录。

儒术治国使中国在历史上一直处于保守落后的政治生态环境中,因此,所形成的历史惰性,使任何改革、那怕是改良都未能逃脱失败的命运,如王安石、张居正以及戊戍变法等等。马克思曾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指出:“火药、罗盘、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然而出自中国的这三项伟大发明,并未率先将中国由封建专制主义社会推进到资产阶级社会,倒是将火药普及为焰火炮竹,罗盘成为风水先生的法器,而印刷术普及后,结伴而至的是一次又一次的文字狱!

孔子儒学中没有为中国人提供枳极的进步的思维方法和思想方法。孔子强调“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把国民的思想禁锢在等级名分的“礼”的范围内,使国民的思想思维得不到充分的伸展。中国长期的保守落后与孔子儒学的保守落后密切相

关,这不由得令人想起德国。德国人认为,德国之所以能在科技、生产力方面领先于其他国家,能从两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中迅速恢复,应归功于黑格尔、康德这些哲学家把德意志民族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哲学是能真正改变人的思维和思想的,巨大的精神力量能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强盛的民族总有强盛的哲学,而强盛的哲学一定能滋养出强盛的民族!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积贫积弱、保守封闭,这也说明了孔子儒学不是“强盛的哲学”,它又怎能滋养出一个强盛的民族来呢!又怎能哺育出千千万万个“君子当自强不息”的强盛的个体呢!

孔子儒学在其伦理学说中为国民提供了一种非善即恶的二元对立的认识论,国民持这种认识论,每每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复杂化。例如国家政治本是极复杂的糸统,我们竟简单化为清官贪官、善政弊政等等;又将官僚队伍分为清流浊流,而正邪两方又水火不同器,冰炭不同炉,于是便形成朋党,互相对立,激化了许多社会矛盾,也毒化污染了政治空气。这种认识论无视价值中立原则,不允许国民持中间立场,这势必使国民的思维容易情绪化、情感化,同时也造成说假话的风行。

孔子教义中确有一些有价值的成分,有的甚至至今还有生命力。然而孔子儒学是一个非常封建的学说,与马克思主义是格格不入的两个相互对立的哲学体系,尽管他的教义中有些是颇有价值的,但绝不是超时代、超阶级的永恒真理。二千余年来儒术治国虽每每留下失败的记录,但仍有不少人鼓吹只有儒学才能救中国,只有儒学才能拯救世界。儒学创立之初,其文化品格就是以“法先王”为政治导向的,所追求的乌托邦社会,在本质上是与时代潮流相互错位的。儒家们的理想存在于过去,而不在于未来;他们生活在现实之中,却孜孜以求在未来中实现“过去”。因此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常表现出“今不如昔”的病态心理,这种心理不仅已成为一种社会弊病,而且与社会总体发展的趋向和进程相背离。如果说儒学这个非常封建、保守、落后的学说能够救中国,五四运动的锋芒何以要指向孔子及其学说?许多自幼曾受过孔子儒学熏陶的革命志士和先驱者们,何以还要历尽千辛万苦去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呢?

孔子的人格是高尚的,他的学识是十分渊博的,他对他的事业的追求也是十分执着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司马迁的话代表了历史上无数知识分子对孔子的敬仰;“我爱孔子,我尤爱真理”,蔡尚思先生的话则代表了古今无数知识分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心声!在建设我们的中国梦之际,若能对孔子儒学进行认真的、科学的选择、批判、改造、吸收和消化,用于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于国于民幸莫大焉!

第五篇:历史必修1第15个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南昌

起义南昌起义 正确理解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作用 探究南昌起义的背景——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 问题探究

矛盾分析

深化认识 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土地革命 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工农武装割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正确理解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作用 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观察评价土地革命 比较分析

发现异同

结论认识在“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和经济建设,赢得了根据地广大农民的坚决拥护

红军长征 红军长征、遵义会议、三大主力红军会师 正确理解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作用 分析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 问题探究

深化认识

延伸史实 红军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重点阐述 土地革命、红军长征

难点突破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国共对峙的正式形成。那么,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是怎样一步步走出低谷,找到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后来又经历了怎样的曲折?

一、南昌起义:

1、背景: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2、经过:

(1)时间、地点、领导人:1927年8月1,南昌,周恩来、贺龙

(2)结果:

3、影响:第一枪;建军

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如何才能使中国革命走向成功呢?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新的探索。

二、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

(学生阅读后教师归纳)

(1)时间、地点:1927年8月7日,汉口

(2)内容:清算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3)意义:给中国共产党指明前进的方向

【板书】

2、“工农武装割据”

(1)内涵: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2)活动

①武装斗争——秋收起义

时间、人物:1927年秋,毛泽东

影响: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创建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老师总结补充):南昌起义:打响了第一枪;

秋收起义:找到正确路

②土地革命

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意义:贫苦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老师引导)除此之外,毛泽东还在革命根据地领导军民进行经济建设,发展经济。③根据地建设

(教师引导)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使敌人大为震惊。蒋介石调转兵力,组织对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大规模“围剿”,毛泽东领导根据地军民取得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使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在此基础上,红色政权建立。

3、建立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1年冬、瑞金、宪法大纲、主席)

(教师引导)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发动了五次围剿根据地的战争,前四次都被中共攻破,但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在危急之时中共开始了长征。

三、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1、背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左倾错误)

在这种情况下,中共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2、经过

(1)开始:193410

(老师引导):在长征的过程中,中共开了一次重大会议,这次会议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大家看一下是什么会议?

(学生回答):遵义会议

(老师引导):这次会议有何规定?有何意义?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纠正„„,肯定„„选举„„,取消„„,结束„„,确立„„,是„„转折点。

【板书】(2)转折——遵义会议 19351(内容、意义)

(老师讲解):经过艰难险阻,红军胜利会师。

【板书】(3)胜利①1935年10月吴起镇会师

②1936年10月甘肃会师

【板书】

3、意义:

①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

②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③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④开始中国革命新局面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多次武装起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在斗争中,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并在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正确道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国共对峙的正式形成.30年代初,蒋介石集团为维护其统治,对红军加紧“围剿”.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国共产党内占统治地位,导致红军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战略转移.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使红军胜利完成战略转移.南昌起义:1927年3月,国民党在武汉的汪精卫和南京的蒋介石集团不合作,所谓“宁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主厅

汉分裂”。江西南昌则在武汉和南京之间。由于共产党的影响不断扩大,从4月起南京等地的国民党开始大量逮捕和处决共产党人,发动了四一二政变,武汉的国民党在7月亦决定“清党”。一方面解聘鲍罗廷的顾问职务,一方面通知各政府部门和军队驱逐共产党人。中国共产党官方的说法是:起义 打响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首次独立地领导战争和创立军队;以武装斗争的形式反对国民政府的开始。中

华民国国民政府及中国国民党官方的说法是:暴动是中共企图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以国民党名义对国民党暴动从此中共走上布尔什维克道路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暴动。

意义: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6月30日的建议,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从此,8月1日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和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八七会议:八七会议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省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着重大转折意义的“八七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确定今后革命斗争的方针。出席会议的有部分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及中央机关、共青团中央、地方代表共22人。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罗明纳兹等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瞿秋白、李维汉主持;由于当时环境极其险恶,会议只开了一天。八七会议是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召开的,会议正式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并把领导农民进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最主要任务,从而使全党没有在白色恐怖面前惊慌失措,指明了今后革命斗争的正确方向,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革命从此开始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八七会议在我党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没有注意防止正在滋长的“左”倾情绪,导致后来发展成危害极大的“左”倾错误。

意义:八七会议是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召开的,会议正式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并把领导农民进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最主要任务。从而使全党没有在白色恐怖面前惊慌失措,指明了今后革命斗争的正确方向,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革命从此开始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土地革命:土地革命(1927-1937),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土地革命,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那就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条路线,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步骤 为了保证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县、区、乡各级都建立了土地委员会。分田的大体步骤是:

(一)调查土地和人口,划分阶级;

(二)发动群众清理地主财产,焚毁田契、债约和帐簿,把牲畜、房屋分给贫雇家,现金和金银器交公。

(三)丈量土地,进行分配,公开宣布分配方案,插标定界,标签上写明田主、丘名、地名和面积。土地革命使广大贫雇家政治上翻了射,经济上分到土地,土地革命

生活上得到保证。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们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仅半年之内,参加红军的翻身农民达3万多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黄安七里坪的一个招兵站,一天就招收800名农民入伍。

遵义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挽救中国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危机而召开的。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主张,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背景1934年1月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以后,在中国共产党和根据地的各项工作中,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得到更加变本加厉的推行。在这种错误领导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迫使红军放弃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长征初期,“左”倾教条主义者从进攻中的冒险主义变成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并且把战略转移变成搬家式的行动,使部队的行军速度非常缓慢,致使敌人有充分的时间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红军在突围过程中损失惨重。为了摆脱尾追和堵击的敌军,毛泽东建议中央红军放弃去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企图,改向敌军力量薄弱的贵州挺进。1935年1月7日,红军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长征中的军事指挥工作。意义: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它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党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使红军在极端危险的境地得以保存下来,胜利地完成长征,开创了抗日战争的新局面。它证明中国共产党完全具有独立自主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能力,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6]一九三五年一月十五日至十七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把党的路线转变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轨道上来,因而在危急的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一个伟大转折点。

下载李明赞:从历史教学的角度谈如何使用《历史1(必修)》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李明赞:从历史教学的角度谈如何使用《历史1(必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史必修1 4danyuan[定稿]

    《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限时 35分钟随堂检测) 第I卷 (共70分) 一、选择题(20小题,60分) 1.(2017·无锡市学测)陈旭麓曾评价某场战争是:“中国以中世纪的......

    从美的角度谈作文教学

    从美的角度谈作文教学 衡阳市五中 王培霖 爱美是人的天性。从摇篮曲中露出甜美笑靥的婴儿到“钓胜于鱼”的老翁;从古代的“锄者忘其锄”的农夫,到维纳斯像前的学生,都足以证明:......

    从历史的角度如何认识广告资料

    《从历史的角度如何认识广告》资料收集参考一、世界广告发展是分时期分阶段的1.世界广告历史发展应分为四个时期: 1841 年以前的古代广告或原始广告时期;1841 年- 1920 年的......

    历史必修二教学工作计划

    2012---2013学年度 高一级历史必修2教学工作计划 历史组杨巧秀 一、指导思想 1.认真贯彻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全面完成......

    历史必修二教学工作计划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一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高一年级 陈 斌 一、指导思想 1.认真贯彻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全面......

    高一历史必修1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考点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

    历史必修1关键词(2012年修订版)

    必须1关键词整理 必修1关键词整理 注:(必修三1-1)为与其它模块章节的联系,请根据提示自行翻阅教材查询,如(必修三1-1)为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以此类推。 第一单元 早期政治制度:禅让......

    历史必修一政治复习提纲1

    第1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一、夏朝:时间、政治制度(选择题) 二、商朝: 时间、政治制度、特点(选择题) 三、西周:时间 (一)分封制 1、含义:2、目的:3、对象:4、内容5、 影响 (积极、局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