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和大人一起读》栏目解读及操作建议
牵手孩子,走进阅读世界
──《和大人一起读》栏目解读及操作建议
《和大人一起读》是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里新增的一个栏目,看到标题,肯定有不少人会产生困惑:
这个“大人”指的是谁?是孩子的老师、父母,还是孩子身边的其他成年人? 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读,而要“和大人一起读”? “和大人一起读”,到底该如何“一起读”? …………
种种问题,会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面对新事物,这是很正常的心理反应。作为一名有幸先“读”为快的教师,我把自己对这个栏目的解读及操作建议,和大家交流、分享,也期待得到大家的批评和指正。
一、《和大人一起读》是什么(一)《和大人一起读》是阅读材料
整册教材,有八个《语文园地》。每个语文园地,都有一个《和大人一起读》。其中的文章,儿歌童谣类四篇:《谁会飞》《小兔子乖乖》《剪窗花》《春节童谣》;故事童话类四篇:《小鸟念书》《小松鼠找花生》《拔萝卜》《猴子捞月亮》。这些阅读材料,充满童真童趣,具有儿童文学的审美价值,是让孩子爱上阅读的好“食材 ”。(二)《和大人一起读》是一种阅读环境
孩子依傍着大人,和大人一起,拿着同一本书,目对同一篇文章,嘴念同一行文字,那种“和你在一起”的感觉,让孩子和大人拥有了共同的阅读记忆。这种记忆,将阅读和愉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充盈着幸福感。对于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事,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会自愿地反复地去做。这样,孩子就会不知不觉地走向“我想读,我要读”的主动阅读境界。
(三)《和大人一起读》是一种阅读方法
和大人一起读的过程中,大人会把一些阅读的方法示范或渗透给孩子。例如,当遇到长句子,孩子不能连读或者读错了,大人就可以做示范,帮助孩子修正;阅读中,孩子提出问题,大人可以帮助解释,或告知一些相关的信息,帮助他们创建更为广阔的背景知识;通过阅读,引发孩子的好奇心,激励孩子持续阅读。
(四)《和大人一起读》是一种阅读兴趣
孩子在听大人读,或读给大人听的过程中,在无声的文字和有声的语音作用下,对文字产生亲近感,对阅读产生兴趣。“我想读”“我会读”“我能读”的阅读信念也会慢慢树立起来。
…………
因而,《和大人一起读》是阅读材料,是阅读环境,是阅读方法,是阅读兴趣……是大人和孩子结伴走向阅读世界的总和,是让阅读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家庭的美妙路径。
二、为什么要“和大人一起读”
孩子对阅读,并不是天生就充满热情和渴望的。在阅读初始,孩子和图书之间,必须有媒人──父母、亲戚、邻居、老师等,即那些能将图书带进孩子的世界,或能带着孩子走进图书世界的“大人”。也就是说,孩子是经由和大人一起阅读,从而爱上阅读,学会阅读的。孩子身边爱阅读(会阅读)的大人越多,孩子爱上阅读的可能性就越大,阅读力会越强。
一个家庭,若有固定的朗读时间,大人每天和孩子一起阅读,经典语言就会丰富着孩子们的语言体验和精神世界。孩子用耳朵获取这种文学的诗性的语言越多,想象力和理解力就会越丰富,创造力也就会越强。正如松居直先生所言:语言的贫瘠意味着表达的贫瘠,由此带来的就是创造力的衰退。也有足够多的事例证明,给孩子读书,是融洽亲子关系、提高孩子阅读兴趣、提升儿童思维情感品质的有效途径。
孩子和大人一起读书也是有效衔接幼儿园和小学的学习方式。幼儿园以听读故事为主,进入小学,开始学习汉字,通过《和大人一起读》栏目,熟悉的故事变成了文字,对学生来说,这是一种新的语言刺激,实现了口头故事与书面文字的对接。
三、怎样开展《和大人一起读》
《和大人一起读》核心的理念就是:在大人的陪伴下进行无压力的阅读。
具体的操作,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借助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课堂等家校互动活动,教师以“大人”的角色,示范《和大人一起读》;二是通过讲座、网络交流等形式,指导家长如何开展《和大人一起读》;三是在教室里开展《和大人一起读》,让孩子回去后和大人一起模仿、迁移、演绎教师带领下的读书过程;四是通过班级微信、QQ群等,用音频、视频的形式展示《和大人一起读》的实况,互相交流,互相启发。
当然,《和大人一起读》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实施方法。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家长对《和大人一起读》这一栏目的要求和操作还不清楚以前,千万不可把这一栏目学习引导任务,下放给家庭,否则,栏目的优势和作用不能充分得以发挥。
因此,在家庭阅读氛围没有形成,家庭阅读习惯没有养成之前,建议先在教室里先开展教师指导下的《和大人一起读》,示范、引领家庭阅读。
具体操作中有几种最简单最常用的方法。(一)在朗读中──引导孩子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韵味
对于教孩子阅读来说,最简单、最古老的方法,就是朗读。教室适用,家里适用,甚至外出旅行时也适用。朗读,既简单又有效,只要大人用心,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就可以得心应手地去做。
本教材中的八篇《和大人一起读》的文章,朗读方式,可以有所不同。
第一篇《小兔子乖乖》,是一首儿歌,第一节和第三节一字不差,第二节和第四节,除了个别字有变化,句式完全相同。这样反复的构段方式,利于孩子迁移朗读。因为孩子们还没有学过拼音,所以,可以由教师按节奏念出,请孩子倾听、跟读等,也可以用对答的形式读。
第二篇《剪窗花》,也是一首儿歌,节奏感非常强,教学中要体验儿歌的节奏感和音韵感。此时,孩子们刚学了声母和单韵母,若出现音节由声母或单韵母构成的汉字,可鼓励孩子自己拼一拼,读一读,也可师生一起拍手读、加上动作读等。
从第三篇《小鸟念书》开始,孩子已经学完了所有的拼音,已能自主拼读。可鼓励孩子借助拼音自己先读一读,有困难的地方,教师给予帮助。也可以师生、同桌比一比,读一读。读的形式和方法可以多样化,只要是孩子觉得好玩、有趣,愿意参与阅读的,都是值得赞赏的。
在孩子们还没有能力完全自主阅读前,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帮助他们学习阅读,这是大人的职责所在。
大人为孩子朗读的过程中,孩子会随着大人的声音,自由自在地进入文字描述的世界里,感受文字带来的美好。等孩子渐渐学会认字之后,就能慢慢学着自己阅读。一开始,他们或许只会跟读几个他们所熟悉的字,慢慢地,识字量越来越大后,他们就能自己独立阅读了。
(二)在对话中──引导孩子进入想象世界
文字是有魔力的,能够带领读者进入一个个充满想象的世界。一个善于阅读的人,在文字的牵引下,很容易进入语言描绘的世界里。而初学阅读的孩子,尚未找到路径,需要大人的引导。大人在和孩子一起读的过程中,通过对话,引导他们进入文字的魔力世界。
1.基于语言形式的对话
如《谁会飞》,就可在语言形式的基础上,展开多层次的对话。第一层次,文本对答。教师读问句,孩子读答句。孩子接答时,脑海里自然会有鸟飞、马跑、鱼游的画面。第二层次,想象对答。教师问“谁会爬?”孩子会答“虫会爬。”“虫儿怎样爬?”此问题一出,孩子想象的大门就徐徐打开了,虫儿在小脑海里以各种样态爬动起来:“扭扭身子爬呀爬”“一拱一拱往前爬”“弓着身子慢慢爬”等等,于是鲜活的话语,源源不断地从孩子口中“淌”出来。对本栏目中的童谣、儿歌,都不需要进行过多解释,只要教师按着节奏,基于语言形式,和孩子展开对话,自然而然地,就会把他们带入想象的世界。
2.基于语言内容的对话 把文字读成画面,孩子才能真正领会到阅读的乐趣。如《猴子捞月亮》,捞月亮的过程,就非常富有画面感。教师和孩子一起读完一遍以后,可以重读这个重点段落,并和孩子展开对话,帮助孩子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对话可以围绕“猴子们是怎么捞月亮的”这个主问题展开,重点帮助孩子厘清人物的出场顺序──老猴子、大猴子、另一只猴子……小猴子,借助“倒挂”“拉住”两个不断反复的词语,帮助孩子形成“猴绳”在不断延长的画面。
(三)在演练中──体验用身体阅读的快乐
阅读不仅是口舌耳目的工作,而且是一项能够调动全身器官参与的智力活动。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他们的阅读常常伴随着手舞足蹈的肢体语言。所以有人说,低年级的孩子是在用身体阅读。他们的阅读,不是理性的、逻辑的,而是感性的、活泼的。开展《和大人一起读》时,要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孩子的这种阅读特性,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孩子参与阅读,并用身体来表达他们对阅读的理解、感受。
1.做一做
学习儿歌《我会飞》时,教师可以让孩子们一边读一边做小动物的动作:鸟儿扇翅飞翔去又回,马儿奔跑仰天叫,鱼儿摆尾摇头水中游。整篇读完《小兔子乖乖》后,可以引导孩子们再一边读,一边做动作。
2.唱一唱
对《我会飞》《小兔子乖乖》等儿童歌曲,读一读,唱一唱,更显趣味。3.仿一仿
《小鸟念书》一文中,有汉语谐音带来的妙趣。“风老师”念“稀稀沙沙”,“鸟学生”念“叽叽喳喳”,在模仿中,让学生初步感受汉语谐音的趣味。4.演一演
学习《拔萝卜》,就可以让孩子们演一演。教材中呈现的是不完整的文本,文本故事到“小狗喊小猫来帮忙”,后面用了一个省略号,没有接着往下写了。但插图把故事续编了下去:小猫来帮忙,还是拔不动;小老鼠来了,还是拔不动……“后来怎么样了?”通过这个问题,让孩子接着把故事编下去,演出来。
孩子学习阅读的过程,是跟随懂得阅读的大人,一点一滴学习模仿。用身体阅读的方式还有很多,在一起读的过程中,要根据孩子的特点,不断地去发现。
四、结语
和大人一起读的过程,就是孩子学习阅读的过程。孩子由原初的完全不会,到慢慢参与阅读,直至最后完全自主阅读,这个“一起读”的过程,对于每个孩子来说,历时不等,有的孩子很快可以实现自主阅读,有的孩子却要经历更长的时间。不过,这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大人始终和孩子在一起阅读,孩子对图书、对语言、对文字产生亲密感,那是迟早的事。这,是我们能送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
史斯克兰·吉利兰的小诗写道: 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 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让我们牵起孩子的手,做那个读书给孩子听的“妈妈”。
第二篇:和大人一起读教学策略
部编本一年级语文《和大人一起读》教学策略
《和大人一起读》是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一年级《语文园地》里新增的一个栏目,看到标题,肯定有不少人会产生困惑:
这个“大人”指的是谁?是孩子的老师、父母,还是孩子身边的其他成年人? 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读,而要“和大人一起读”? “和大人一起读”,到底该如何“一起读”? …………
种种问题,会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面对新事物,这是很正常的心理反应。作为一名有幸先“读”为快的教师,我把自己对这个栏目的解读及操作建议,和大家交流、分享,也期待得到大家的批评和指正。
一、《和大人一起读》是什么
(一)《和大人一起读》是阅读材料
每个语文园地,都有一个《和大人一起读》。这些阅读材料,充满童真童趣,具有儿童文学的审美价值,是让孩子爱上阅读的好“食材 ”。
(二)《和大人一起读》是一种阅读环境
孩子依傍着大人,和大人一起,拿着同一本书,目对同一篇文章,嘴念同一行文字,那种“和你在一起”的感觉,让孩子和大人拥有了共同的阅读记忆。这种记忆,将阅读和愉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充盈着幸福感。对于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事,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会自愿地反复地去做。这样,孩子就会不知不觉地走向“我想读,我要读”的主动阅读境界。
(三)《和大人一起读》是一种阅读方法
和大人一起读的过程中,大人会把一些阅读的方法示范或渗透给孩子。例如,当遇到长句子,孩子不能连读或者读错了,大人就可以做示范,帮助孩子修正;阅读中,孩子提出问题,大人可以帮助解释,或告知一些相关的信息,帮助他们创建更为广阔的背景知识;通过阅读,引发孩子的好奇心,激励孩子持续阅读。(四)《和大人一起读》是一种阅读兴趣
孩子在听大人读,或读给大人听的过程中,在无声的文字和有声的语音作用下,对文字产生亲近感,对阅读产生兴趣。“我想读”“我会读”“我能读”的阅读信念也会慢慢树立起来。…………
因而,《和大人一起读》是阅读材料,是阅读环境,是阅读方法,是阅读兴趣……是大人和孩子结伴走向阅读世界的总和,是让阅读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家庭的美妙路径。
二、为什么要“和大人一起读”
孩子对阅读,并不是天生就充满热情和渴望的。在阅读初始,孩子和图书之间,必须有媒人──父母、亲戚、邻居、老师等,即那些能将图书带进孩子的世界,或能带着孩子走进图书世界的“大人”。也就是说,孩子是经由和大人一起阅读,从而爱上阅读,学会阅读的。孩子身边爱阅读(会阅读)的大人越多,孩子爱上阅读的可能性就越大,阅读力会越强。
一个家庭,若有固定的朗读时间,大人每天和孩子一起阅读,经典语言就会丰富着孩子们的语言体验和精神世界。孩子用耳朵获取这种文学的诗性的语言越多,想象力和理解力就会越丰富,创造力也就会越强。正如松居直先生所言:语言的贫瘠意味着表达的贫瘠,由此带来的就是创造力的衰退。也有足够多的事例证明,给孩子读书,是融洽亲子关系、提高孩子阅读兴趣、提升儿童思维情感品质的有效途径。
孩子和大人一起读书也是有效衔接幼儿园和小学的学习方式。幼儿园以听读故事为主,进入小学,开始学习汉字,通过《和大人一起读》栏目,熟悉的故事变成了文字,对学生来说,这是一种新的语言刺激,实现了口头故事与书面文字的对接。
三、怎样开展《和大人一起读》
《和大人一起读》核心的理念就是:在大人的陪伴下进行无压力的阅读。
具体的操作,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借助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课堂等家校互动活动,教师以“大人”的角色,示范《和大人一起读》;二是通过讲座、网络交流等形式,指导家长如何开展《和大人一起读》;三是在教室里开展《和大人一起读》,让孩子回去后和大人一起模仿、迁移、演绎教师带领下的读书过程;四是通过班级微信、QQ群等,用音频、视频的形式展示《和大人一起读》的实况,互相交流,互相启发。
当然,《和大人一起读》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实施方法。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家长对《和大人一起读》这一栏目的要求和操作还不清楚以前,千万不可把这一栏目学习引导任务,下放给家庭,否则,栏目的优势和作用不能充分得以发挥。
因此,在家庭阅读氛围没有形成,家庭阅读习惯没有养成之前,建议先在教室里先开展教师指导下的《和大人一起读》,示范、引领家庭阅读。
具体操作中有几种最简单最常用的方法。(一)在朗读中──引导孩子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韵味
对于教孩子阅读来说,最简单、最古老的方法,就是朗读。教室适用,家里适用,甚至外出旅行时也适用。朗读,既简单又有效,只要大人用心,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就可以得心应手地去做。
在孩子们还没有能力完全自主阅读前,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帮助他们学习阅读,这是大人的职责所在。
大人为孩子朗读的过程中,孩子会随着大人的声音,自由自在地进入文字描述的世界里,感受文字带来的美好。等孩子渐渐学会认字之后,就能慢慢学着自己阅读。一开始,他们或许只会跟读几个他们所熟悉的字,慢慢地,识字量越来越大后,他们就能自己独立阅读了。
(二)在对话中──引导孩子进入想象世界
文字是有魔力的,能够带领读者进入一个个充满想象的世界。一个善于阅读的人,在文字的牵引下,很容易进入语言描绘的世界里。而初学阅读的孩子,尚未找到路径,需要大人的引导。大人在和孩子一起读的过程中,通过对话,引导他们进入文字的魔力世界。1.基于语言形式的对话
如《谁会飞》,就可在语言形式的基础上,展开多层次的对话。第一层次,文本对答。教师读问句,孩子读答句。孩子接答时,脑海里自然会有鸟飞、马跑、鱼游的画面。第二层次,想象对答。教师问“谁会爬?”孩子会答“虫会爬。”“虫儿怎样爬?”此问题一出,孩子想象的大门就徐徐打开了,虫儿在小脑海里以各种样态爬动起来:“扭扭身子爬呀爬”“一拱一拱往前爬”“弓着身子慢慢爬”等等,于是鲜活的话语,源源不断地从孩子口中“淌”出来。对本栏目中的童谣、儿歌,都不需要进行过多解释,只要教师按着节奏,基于语言形式,和孩子展开对话,自然而然地,就会把他们带入想象的世界。2.基于语言内容的对话 把文字读成画面,孩子才能真正领会到阅读的乐趣。如《猴子捞月亮》,捞月亮的过程,就非常富有画面感。教师和孩子一起读完一遍以后,可以重读这个重点段落,并和孩子展开对话,帮助孩子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对话可以围绕“猴子们是怎么捞月亮的”这个主问题展开,重点帮助孩子厘清人物的出场顺序──老猴子、大猴子、另一只猴子……小猴子,借助“倒挂”“拉住”两个不断反复的词语,帮助孩子形成“猴绳”在不断延长的画面。(三)在演练中──体验用身体阅读的快乐
阅读不仅是口舌耳目的工作,而且是一项能够调动全身器官参与的智力活动。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他们的阅读常常伴随着手舞足蹈的肢体语言。所以有人说,低年级的孩子是在用身体阅读。他们的阅读,不是理性的、逻辑的,而是感性的、活泼的。开展《和大人一起读》时,要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孩子的这种阅读特性,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孩子参与阅读,并用身体来表达他们对阅读的理解、感受。1.做一做
学习儿歌《我会飞》时,教师可以让孩子们一边读一边做小动物的动作:鸟儿扇翅飞翔去又回,马儿奔跑仰天叫,鱼儿摆尾摇头水中游。整篇读完《小兔子乖乖》后,可以引导孩子们再一边读,一边做动作。2.唱一唱
对《我会飞》《小兔子乖乖》等儿童歌曲,读一读,唱一唱,更显趣味。3.仿一仿
《小鸟念书》一文中,有汉语谐音带来的妙趣。“风老师”念“稀稀沙沙”,“鸟学生”念“叽叽喳喳”,在模仿中,让学生初步感受汉语谐音的趣味。4.演一演
学习《拔萝卜》,就可以让孩子们演一演。教材中呈现的是不完整的文本,文本故事到“小狗喊小猫来帮忙”,后面用了一个省略号,没有接着往下写了。但插图把故事续编了下去:小猫来帮忙,还是拔不动;小老鼠来了,还是拔不动……“后来怎么样了?”通过这个问题,让孩子接着把故事编下去,演出来。孩子学习阅读的过程,是跟随懂得阅读的大人,一点一滴学习模仿。用身体阅读的方式还有很多,在一起读的过程中,要根据孩子的特点,不断地去发现。
四、结语
和大人一起读的过程,就是孩子学习阅读的过程。孩子由原初的完全不会,到慢慢参与阅读,直至最后完全自主阅读,这个“一起读”的过程,对于每个孩子来说,历时不等,有的孩子很快可以实现自主阅读,有的孩子却要经历更长的时间。不过,这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大人始终和孩子在一起阅读,孩子对图书、对语言、对文字产生亲密感,那是迟早的事。这,是我们能送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
第三篇:和大人一起读————《剪窗花》教学设计
《剪窗花》教学设计
【课文说明】
《剪窗花》是部编本教材一年级上册新增“和大人一起读”的第二次阅读内容, 这是一首儿歌,要求学生在大人的帮助下,能正确朗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学目标】
1通过跟读、对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感受儿歌的音韵美。2在阅读实践中学习课外识字。
3通过剪纸老师的现场演示,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教学重点】 多种形式朗读儿歌。【教学难点】 读出儿歌的音韵美。【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老师带来一份特别的礼物送给大家,但是你要有一双会观察的小眼睛才能得到它,是什么呢?来看看吧。课件出示各种美丽的窗花作品,孩子们说说看到了什么? 2认识窗花。你看见过窗花吗?说说你在哪里看见过?(揭题)(设计意图:通过几幅窗花作品引入,目的在于喚起学生的阅读期待,激起学生体验的欲望和探究的欲望,自动开启学生阅读思维活动。)
二、诵读儿歌
(一)试一试。小朋友们借助学过的字和拼音,试读这首儿歌。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阅读基础。)(二)老师读。1.老师读。
2.老师带着学生一句一句读。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读和带读帮助学生更快地读准课文。)(三)学生读。1分组一句一句读 2半句半句读。
说说,文中的“我”共剪了几幅窗花?分别是什么?(设计意图:分句读适当降低难度,半句半句读感受儿歌的节奏美,)(四)合作读。
1老师与学生拍手读。2学生与学生拍手读。
(设计意图:变换形式读,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乐趣,)3.识字教学
把“喜鹊、梅花、雪花”等词的词卡放到老师手中,随机抽取学生读,并贴到黑板上。
(设计意图:在阅读活动进行无痕识字练习。)4配乐读
(设计意图:让孩子感受语言的魅力,在富有节奏感的乐声中读,学生在玩中学,)了解剪纸文化 1王老师现场剪纸
2欣赏王老师带来的剪纸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现场演示激发学生对剪纸艺术的喜爱之情,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拓展延伸
(一)学生拿出学习单,读单上的《剪窗花儿歌》。(二)你觉得这首儿歌可以怎么念?学生表演读。
(三)布置作业:用上今天学会的念儿歌方法,回家当小老师和父母一起读儿歌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传授方法,把语文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第四篇:和大人一起阅读 教学设计
《和大人一起读》+《快乐书吧》看图说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说话、录音等形式培养孩子观察和表达能力。朗读并背诵《小兔子乖乖》。2.通过《快乐读书吧》,一起分享读书的快乐,知道读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师:今天是大森林的小动物们聚会的日子,我们也一起去大森林里玩一玩,看看大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都在干嘛呢?(出示图片)生:...师:这时候小动物们发现了一个问题,我们的好朋友小白兔怎么没有来呢?小朋友们帮小动物们去小白兔家找找它吧。(出示图片)
二、看图说话 1.独立自学:仔细看图,看一看图片上有什么?想一想,我们应该按什么样的顺序看图?先看哪一幅,再看哪一幅?
2.交流互学:同桌两人为一组,互相说一说,小白兔和大灰狼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一会请小组代表来给我们讲一讲这个故事。
3.点拨助学:(1)刚刚我们一起看了图片,还根据图片说了说这个故事,现在老师再来和大家一起讲一讲这个故事。(2)学生学习儿歌《小兔子乖乖》。跟读、指读。(3)借助音频《小兔子乖乖》,巩固背诵。
(4)小兔子做法对吗?你有什么要向小兔子学习的吗?
三、快乐读书 1.(1)老师带领学生看第一幅图,提示学生仔细观察图片里有谁?在什么地方?他们在干吗?他们的心情怎么样?根据老师提示,训练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
(2)提示学生观察图片中的泡泡语,泡泡语里的字就是对这幅图片的一个介绍,学会识字之后,你就可以自己独立读书了。
2.运用观察学习图一的方法,继续学习图
二、图
三、图四。(1)独立自主看图。(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3)随机抽取展示学生,教师提炼点拨。
3.教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看了四幅图片,感受了读书的乐趣,在家里我们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书,还可以把自己读的故事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读书真是一件趣味无穷的事情呀!你也可以像图中的小朋友一样,在周末时间去书店为自己挑选一本喜欢的图书吧!
四、总结课堂,黄金两分钟 1.教师做适当提示:
(1)今天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2)今天你觉得谁表现的最好,你要向他学习什么?
第五篇:和学生一起读论语
和学生一起读《论语》
前几天,和几个同事聊天,感觉这几年我们教育系统搞的读书活动很好,至少让我这个原来不爱读书的人现在也有了读书的意识,闲暇之余也能主动翻几页书。
这学期,根据学校的安排,要求我们六年级的全体学生背诵学校的校本教材《<论语>选读》,这本小册子共60多页,节选了孔子及他弟子的一百多句至理名言,要想在一个学期内全部背会,对于学生来说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于是,我要求学生利用每天早上晨读课前的10分钟时间背诵2至3句,每周检查一次,但是几周下来,效果不是太好,学生对于里面的“之”、“乎”、“者”、“也”之类的语言记起来太困难,许多学生都是在死记硬背,往往是记住后面的忘了前面的。这时,我想起了以前的一个教学心得:和学生一起学习。何不也和学生一起背诵《论语》?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告诉学生,同时也启发学生谈谈他们的心得体会。
刚开始,我通过书上的译文和自己的体会来指导学生去理解《论语》,然后和学生比赛,看谁用最短的时间把当天的背诵任务完成,学生兴趣十分浓厚,一般也就是三、四分钟就可以背会了,他们以胜过老师为荣,有的同学为了能够取得胜利,在课余时间提前去背第二天甚至是第三天要求背的内容。这时我发现,只是背诵并不能让学生真正走近《论语》,必须指导学生去运用。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正在指导学生们练字,打完预备铃五分钟了,几个值日的学生才拿着卫生工具从卫生区回来,我非常生气,责问组长刘爽打扫卫生的时间为什么这么长,刘爽说组员不听她的安排,总是玩,不好好值日,她的话音未落,几个组员就开始反驳她,“老师,中午的时候,刘爽什么活也没干,编了一中午的手链。”这时,我发现刘爽脸红了,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我知道组员们没有说错,我也知道刘爽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语重心长地对她说:“刘爽,同学们选你当组长,是对你的信任,如果你这个头带不好,那你这一组的同学该向谁学习呢?”这时,我猛然间想起了《论语》里的一句话,接着说:“就好比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同学们听了好像也若有所悟,通过这件事情不仅让刘爽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也让其他同学特别是班干部真正懂得了孔子这句话的意思。从那以后,班干部在班级里的带头作用也更明显了,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许多同学在平时的说话中也“拽”起了《论语》,星期一一大早,张辉就来向我炫耀:“老师,昨天我的好朋友来找我玩,我们在一起玩了一下午,非常开心,真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呀!”在孝心班会课上,学生们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许多学生还在自己的铅笔盒里边写着:“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生真正走近了《论语》,再背起来时也没有那么愁眉苦脸了,前几天在学校举行的第四届经典诵读比赛活动中,我们班诵读的《论语》和《长江之歌》获得了级部第一名的好成绩。
在和学生一起背诵的过程中,我自己也受益匪浅。“梵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岁之荑狄,不可弃也。’”这是我在生活上的要求。“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是教给我们的学习方法,很多学生学习很努力,但成绩不理想,主要是学习方法不对,学习是要“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啊!而能使我一生受用的还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我的“座右铭”,我将它牢记在心。
于丹在《<论语>心得》一书中说,半部《论语》修自身,人人皆可视之为一眼温暖的“问病泉”。确实如此,读着读着,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自身的许多缺点和错误,变得不再抱怨和斤斤计较,让我一生受用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