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

时间:2019-05-15 02:36: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

第一篇: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学生通过阅读可以获取知识、提升审美能力、培养自身的道德品质,因此阅读教学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首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接着总结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的策略。【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应对策略 前言

阅读能力是每位学生应当具有的重要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利于学生扩宽视野、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提升审美能力,对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标背景下,语文阅读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然而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仍存在较多问题,需要不断地改进。1.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1.1以讲替代阅读,忽略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阅读的主体应该是学生。但是当前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老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阅读教学中全程主导着课堂,使学生被动地进行阅读学习。有的教师甚至“以讲替代阅读”,将阅读环节省略直接进入文本讲解分析的步骤,减少了学生阅读的机会和时间。这一现象与阅读教学的初衷是相违背的,如果学生并未亲身参与到阅读中,就无法得到真正的阅读锻炼与阅读能力的提高。1.2程序化教学,以练习替代阅读,课堂沉闷

程序化教学,以练习替代阅读,课堂沉闷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时总是完全根据“介绍作者——介绍文本创作的背景——字词解析——概括段落——总结中心思想——写作手段”等套路进行,没有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进行灵活转变,教学过程完全程序化,课堂沉闷,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率。部分老师则以练习替代阅读,认为加强练习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而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导致学生缺乏阅读动力,体会不到阅读的快乐,无法抓住阅读的要领。1.3教学方法落后

教学方法落后也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常见的问题,部分老师在升学考试压力的影响下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阅读教学仍以“老师一言堂”、“满堂灌”等传统教学方式为主。大部分教师虽然应用到合作学习、情境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但是存在形式化、换汤不换药的问题,因此也未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

[2]

[1]1.4学生对语文阅读缺乏兴趣

学生对语文阅读教学缺乏兴趣是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普遍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多方面的。第一,学生偏科或者喜欢具有趣味性、简短的文章,对教材文本、名著的阅读兴趣不高;第二,是教师教学方式单

一、落后,导致学生阅读积极性与兴趣不高;第三,受升学压力、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对阅读的认知存在偏差,认为阅读可有可无,缺乏重视意识,有的老师和家长甚至认为课外阅读是“不学无术”的行为,会影响学生的学业;第四,课程繁多,学生课后时间多用在各科目的学习中,不能耐心进行阅读,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

2.改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策略 2.1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要明确学生主体地位,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文本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课堂上留给学生阅读和思考的时间、空间。比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紫藤萝瀑布》这一课的阅读教学中,这一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阅读体会文本大意,结合这一文章的写作背景,感悟文章的中心思想。在阅读教学环节,老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作者以及写作背景,然后让学生自主进行文本的阅读,在阅读时候谈谈自己的感想,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地思考。当学生分享自己初步阅读的体会之后,老师可以再引导学生再一次进行文本阅读,深入思考作者的情感和对珍惜生活、珍爱生命的领悟,可以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行踪、时间等方面去思考,体会作者从欣赏、回忆到感悟的过程。2.2改变程序化教学,活跃课堂氛围

程序化教学大多数是由老师主导的,不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地思考,且程序化教学单调乏味,课堂沉闷,会影响课堂效率。老师要改变程序化教学,首先在设计教学时要明确每一节课教学的目的,然后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课堂的各项环节做出调整。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紫藤萝瀑布》为例,从题目看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在教学时,老师可以改变先介绍作者信息、写作背景的教学顺序,课堂开始便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在学生对文章有了自己的理解之后,给学生介绍有关作者以及写作背景的资料,这样有利于学生解决阅读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加深学生的印象,比如文中“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这些句子,通过了解作者信息以及写作背景就很容易理解。2.3改进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积极性

在老师应该改变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积极采用情境导入、小组合作学习等有效的教学[4]方式,丰富课堂形式,并且无论应用任何教学方法,都要避免形式化、华而不实的现象。如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有效地分组,设计有价值的讨论主题,确立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避免讨论过程中出现学生“分化”的现象。同时老师还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新时代的先进教学设备,比如当前教学中常用的多媒体设备,提高课堂的效率。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人生语言(节选)》中的《白兔与月亮》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文章较为简短,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自主阅读体会寓言所蕴含的意义,老师可以设计以“白兔在得到月亮的归属权后为什么会患得患失?”为主题让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寓言。或者以“财富一定会让拥有者患得患失吗?”为主题让学生分为两方进行辩论,通过激烈的辩论使学生明白拥有财富会患得患失的根本原因,从而树立积极正确的人身观、价值观。总之,老师要积极地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丰富课堂形式,提升学生的积极性。2.4积极引导,激发学生语文阅读兴趣

老师应该积极地引导,采取措施激发学生语文阅读兴趣,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①老师可以在阅读环节与学生一起进行阅读,给学生树立榜样;②在阅读时可以变默读为朗读,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本,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快乐,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③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在课堂上进行阅读时老师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避免阅读过程中出生提问学生打断学生的阅读。鼓励学生课后到学校阅览室阅读经典的课外书籍,积累课外知识,在阅览室的良好氛围中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④教授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让学生明白什么时候该略读、品读、精读,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与文本进行深入的“交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⑤选取时机推荐经典书籍,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比如在学习完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春天》等课程时可以简要地介绍作者其他的著作,吸引学生进行经典著作的阅读。3.结语

语文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应给予足够的重视,积极研究改进的对策。面对语文阅读教学中忽视主体地位、课堂沉闷、教学方法落后以及学生缺乏语文阅读兴趣等问题应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改变单一教学程序以及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主动去阅读,才能体会到阅读的快乐,提升阅读能力。【参考文献】

[1]曾宪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现状及改善策略[J].知识窗教师版,2015(02):14.[2]冯恩芝.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策略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10):91.[3]刘旭.普通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及策略改进一一以某实验中学为例[J].学园,2015(14):97-98.[4]李艳红.浅议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J].老区建设,2014(20):59-60.

第二篇:浅谈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及优化策略

学科:初中语文

题目:浅谈如何优化初中语文单位:醴陵市嘉树中学

姓名:唐立武

电话:朗读教学

***

浅谈如何优化初中语文朗读教学

摘要:朗读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古人早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之说。但是,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式的教学方式频繁迭出,朗读也渐渐被教师和学生冷落与淡化,现实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已不尽如人意。学生通过朗读可以追本溯源,披文入情,感受文章丰富的内在含义;学生可以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需要达成的重要教学目标,也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课文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本文就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以及如何优化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 朗读 优化

初中语文教材中大多是包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的文章,有的直抒胸臆,有的激昂澎湃,有的感人至深。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为了要让学生充分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出来,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朗读这种表达方式来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朗读这种表达方式最能在朗读过程中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情感美,然而初中语文教学朗读的现状却让人堪忧。

一、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目前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朗读虽多, 但是效果却不尽人意,大部分的朗读多流于形式,不求实效。更多是为了渲染一种教学氛围或者体现某种教学理念,热热闹闹的背后真的达到了朗读的真正目的了吗?这些流于形式的朗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当前,充斥于初中语文课堂的是“讲问教学”,真正给学生的读书时间有多少?一节课 45 分钟,老师基本不范读,学生朗读的时间也不到几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成为了课堂中的一种点缀。譬如一位教师在教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时,在整体感知这一教学环节中布置了自由朗读课文的任务,要求学生读通全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琅琅书声刚刚响起,学生就在教师的示意下停止朗读,接着就进入了下一教学环节,我们只能说这种朗读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过渡而已,并没有任何的意义可言。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初中教材中选取了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如果没有经过反复的吟诵理解,又何以知“济南的冬天”之美丽?如果没有足够的朗读,何以知“百草园”之趣味?如果没有到位的朗读,何以知“背影”之感人?所以说,在每一堂语文课上,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课文是十分而且必要的。

(二)朗读品质低下

除了朗读时间不够充分以外,朗读品质低下也是朗读流于形式的一个重要表现。所谓品质指的是物品的质量,那么朗读品质指的就是朗读质量的高低。现实初中语文朗读的质量不容乐观,尽管有些教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但是由于许多学生缺乏对文章情感的正确理解,将理解与朗读脱节,这样往往容易导致学生只动口、不动脑随心所欲的朗读。这样品质低下的朗读,非但没能加强学生的朗读,反而让学生产生了厌恶朗读的情绪。再加上有些教师本身朗读水平就差,学生由于缺少方法的指导,大多数学生对于朗读的重音、语调、语气、语速等并不能很好的掌握,这样品质低下的朗读根本达不到朗读所要达到的目标。

(三)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学生在读的过程对朗读的目的不够明确,这也是朗读中存在的一大问题。每一种读都有其目的性,譬如初读课文是为了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细读课文是为了体会文中优美的字词语句等等,在读课文是为了再次品位文章语言体味文章思想感情。而且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语段也应该当有不同的朗读要求,实际教学情况却是学生在每一次读之前教师都没有将朗读目的明确的告诉学生,往往导致许多学生在读完之后还不知所云。

(四)朗读面窄

朗读面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朗读文本选择的面窄,还有一个是教师选择学生朗读的面窄。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本,多集中在一些散文、诗歌等,一些枯燥的议论文、说明文被遭冷落,因此也就造成了许多教师只选择那些优美的散文以及诗歌进行反复的朗读,忽略了其他一些也值得朗读的文章,文言文就是这其中的一大类。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教师对文言知识的讲解,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成为了文言文课堂的重头戏,对语文成绩没有直接效果的朗读往往成为了课堂的点缀。在教学任务繁重的氛围下也不再愿意去培养其他学生的朗读,这样的恶性循环只会导致越来越多的朗读水平差的学生对朗读失去了兴趣。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的具体优化

初中语文教学朗读的现状不容乐观,当前初中语文教师在长叹之余不能不反思,寻找解决策略,如何才能树立起朗读的新形象,如何才能让朗读真正走进初中课堂,走进初中生。加强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培养初中生良好的语感以及表达能力,已经成为了初中语文教学在当前课改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想要改变初中语文教学朗读中存在的种种不良现状,我们该从何入手呢?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受教育者, 同时也是自我塑造者和自我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而有效的朗读需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要使初中语文朗读正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应该从让学生真正重视朗读,让学生明白朗读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三方面做起。

1、让学生真正重视朗读

我们说学生是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大胆放开手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朗读的思考与训练中去。只有他们对朗读有了切身的感悟,从朗读中受到了情感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这种乐趣才真是算的上“读书”而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学书或习书。书是用来读的,从古到今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比比皆是。我们教师要把朗读的重要性强调到相当的高度,而且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自身真正的重视朗读,让他们有兴趣地朗读,比他们被动的接受老师讲授朗读知识要好得多。

2、让学生明确朗读目标

在一堂课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朗读也是如此。俗话说的好:“有目标才会有成功。”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朗读课堂的朗读目标也是如此。许多朗读课堂之所以低效的原因是由于朗读目标的制定或者陈述不够科学合理,缺乏明确的针对性、切实的实践性,由此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通过适当的形式和方法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并将其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主动性。

3、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人自身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经常性的、本质的个性心理特征。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也成为当今社会和时代的要求。乐观自信的学生,在朗读中表现出来的是声音洪亮,谈吐自然。自卑怯懦的学生,在朗读中表现出来的则唯唯诺诺,处处逃避。这种截然不同的反应也是取决于性格的不同,学生朗读能力提高与否,与自信心的有无或强弱有密切关系。因而培养初中生乐观自信的性格对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大有益处。

(二)强化朗读学习动机

在语文学习动机方面,“近期目标是推动初中生学习的主要动机,他们很难将自己的行为同远大目标真正联系起来,他们在各种活动中想到的是如何完成任务,而不是完成任务的意义。”初中生浓厚强烈的学习兴趣是促使朗读取得成功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动力。初中阶段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针对初中语文朗读学习方面学习动机不稳定,学习兴趣低,自我约束力差的特点,需要教师予以规范指导与监管,不断的巩固与强化,培养学生“要读”的心理品质。教师可通过让学生明确朗读的意义,增强教师的情感期待,树立学生的朗读目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学习动机,此外还可以抓住初中生好强、好竞争、爱表现自己的特点,在课上课外多组织各种比赛,让他们在朗读中充分发挥自己朗读的潜力,让学生在正确理解运用祖国语言的同时提高自身语文素养。

(三)培育学生丰富饱满的情感

在语文情感表现方面,“初中生的兴奋性较高,稳定性较差,波动性较大,两极性十分明显,容易激动,十分热情而又经常动荡、变化、容易出现冲动行为。”情感是人们接触客观事物而激起的喜、怒、哀、乐等一系列的心理表现。在朗读的过程中,文章中深厚而稳固的情感,往往对学生会产生巨大的鼓舞力量。这就首先要求朗读者在朗读过程中将自身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协调一致的融合在一起,对作品所要表达的欢喜与悲伤、激昂与愤怒都给予恰如其分的表露,使听众受到感染和熏陶。其次,充分运用饱含感情的言词和体态语去刺激听众的听觉和视觉神经,使之兴奋起来,且受到刻骨铭心的感染。这种情感的培育需要创设一定的朗读情境,一定情境的创设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刺激作用,也具有重要的暗示作用。一般认为朗读要与特定的情境相结合,离开了“特定的情境”就会显得枯燥无味。这就启示教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的创设符合学生特定、符合作品情调的情境。

(四)、关注课堂细节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闻名世界的惠普创始人戴维·帕卡德也曾感叹“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朗读,既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途径,又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语文课堂中的每个教学环节都是由一个一个的小细节组成的,一堂成功的朗读课最能体现教学效果的莫过于朗读过程中那些闪光的细节。凡成大事者必作于细,细节往往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水准,常常折射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所以成功的朗读必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所谓朗读教学细节,指的是在朗读中的细小环节以及贯穿其中的教学活动,如朗读过程中教师的范读、倾听、评价、生成等。

1、关注范读

随着现代化媒体教学设备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朗读中选择录音作为范读的材料,孰不知教师范读也是语文朗读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细节。教师范读的声音更亲切,更具立体感,除了声音的传递外,教师范读时的眼神、表情、手势等也让学生在感官上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示范朗读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指导朗读的方法。教师在范读的过程中要注意的细节包括音量的大小,节奏的把握,重音的突出,声音的强弱等等。苏教版八年级上册中的《背影》是一篇十分适合教师范读的文章。首先,在范读时教师要选择好朗读位置,应以教室中间位置为好,这样能让班上每一个学生都清晰地听到教师的范读;其次,这篇文章要表达的是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以及父亲对作者的疼爱之情,所以总体上应用抑而柔的语调来朗读全文;再次,对于重音的把握也应该准确到位,文章的第六自然段,是叙事、描写、抒情紧密结合的典范,作者用了“探、爬、攀、缩、倾”等动词,十分传神地写出了人物过铁道时的艰难,因此教师在范读时要突出这几个动词,可以采用用重音轻读的方式范读。此外还要注意这是一片感情极其朴实的文章,范读时不能无病呻吟。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以及教师对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使得范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越来越引起相关教师的重视。许多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对于重音、节奏、韵律、感情意境等朗读技巧的把握都熟练于心。在新课改的推进下以及教师自身的重视下我们相信教师范读还是可望可及的,教师示范朗读的“魅力”必将成为语文朗读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细节。

2、关注倾听

倾听是一种教师修养,是一门教学艺术,是提高朗读课堂质量的重要保证。众所周知朗读课堂上的热闹往往大于宁静,言说往往多于倾听。这也就导致许多教师往往容易忽视倾听学生朗读,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对学生的朗读草草走过场,更不用说做出合理的评价了。因此提高朗读课堂有效性,关注倾听的细节显得十分重要。老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中,流露的是对学生无尽的关爱与赏识,同样也折射出王老师对学生朗读倾听细节的重视。

3、关注评价

常听一些青年教师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特级教师的课中学生能入情入境,读得有滋有味,而在我们的课堂,学生的朗读常常不瘟不火,达不到预设的火候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少青年教师对学生朗读评价不够重视,评价也缺乏及时性,缺乏学生朗读生成后应对的机智性。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对朗读的评价常常存在以下问题:或简单否定,“你读的不对!”“读的不好!”;或评价语言贫乏,话给予表扬,使课堂气氛沉闷、机械,学生不喜欢朗读,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师的教学语言是直面学生的,是直达学生心灵深处的。一个真正把学生装在心里的老师,他在课堂上就会时时刻刻为学生着想,在教学用语上也会选择尽可能使用适合学生的语言,以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

4、关注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遇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我们知道课堂是复杂多变的,教师在预设时不可能穷尽也不必穷尽堂的可能的变化。细节蕴涵着动态生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凭借教育智慧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所谓生成性朗读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朗读思路一步一步地进行,而是在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朗读活动,当出现突发状况的时候教师要能自如地应对。当“意外”出现时,教师不是置之不理和简单处理,而应该敏锐地捕捉学生“误点”的价值,顺势利导,巧妙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关注细节的教师,必定是成功的教师;关注细节的教学,必定是成功的语文教学;关注细节的教育,必定能成就教书育人的大事。

(五)、加强课外朗读指导

朗读水平的提高,需要经常性的进行朗读训练,正如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当然朗读能力的培养同样也重在实践。它不能只靠课内练习,还必须要辅之以多种多样的外朗读活动。通过丰富的课外朗读实践活动,能让学生更深层的认朗读的意义,并从中受到实际锻炼,提高朗读能力。

1、介绍优秀课外朗读读物

想要激发学生课外朗读的兴趣,提高朗读能力,首先得有好的课外朗读读物。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见一本好的朗读读物对学生的影响是多么得大。教师要结合课内教材的特点,以课内教材为基础,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由封闭型走向开放型,由一本课内教材最终带动几本、几十本乃至几百本优秀课外朗读读物,最终寻求到经典的适合学生朗读课外朗读读物。只有优秀的课外朗读与课内朗读读物相互引发,相互影响,才能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以充分的提高,从而形成终身受益的良好的朗读习惯。许多读物都可以成为优秀的课外朗读读物,比如名人传记类、童话寓言类、科普读物类、文学艺术类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这些读物都是学生的最佳选择。班级内也可以开辟“读书角”,初中生有一些必读书目及一些优秀刊物,像《读者》《视野》《青年文摘》《诗刊》等。对于课外朗读读物,教师应该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选择好朗读材料在进行朗读,具体方法归纳如下:其一为抄读法。其二为精读法。其三为跳读法。

2、开展各种课外朗读活动

朗读活动具有开放性,尤其体现在课外朗读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朗读个性,在朗读中要让学生自由地读,放开来读,不能将其限制得太死,教师要多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为了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朗读活动自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表现欲。

3、收听和朗读有关的节目

教师可以利用午休和晚自习时间组织学生收听广播,观看与朗读有关的访谈节目,CCTV3 的电视散文展播,CCTVl0 的《子午书简》等节日。让学生在常听常看中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还可以学习优秀播音员、主持人的标准、纯正普通话,在点点滴滴的积累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朗读兴趣,培养自己的朗读意识。

4、开展朗读交流会

学生在朗读了一些好的朗读读物时,就有和老师学生同学交流的欲望,我们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机会让他们把自己所想、所看、所学都表达出来。可以开展一些朗读交流会,让学生把这段时间内所发现的一些好的课文朗读读物介绍给大家,在交流会上学生也可以把自己喜爱的文章进行现场朗读,老师与其他学生进行点评,这种课文朗45 读交流会可以拉近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促使课外阅读活动呈现良性循环的态势。

(六)、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营造一种浓厚的课外朗读氛围

学生有了课外朗读的兴趣,也知道了如何去选择和朗读课外读物,就会想尽办法去寻找一切优秀的课外朗读资源,这时候作为学校、家庭、社会就要为学生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环境和氛围。

1、课外朗读与学校活动相结合

首先,为了充分发挥课外朗读活动的综合效应,可以将朗读活动与学校一些特定时期特定活动相结合,如“校园艺术节”、“校园演讲比赛”、“青少年读书读报活动”、“语文角”,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在活动中,通过学生自身的参与体会到朗读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朗读激情。其次还要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的作用,让图书馆切实成为学生读好书的一个平台。阅览室也可以定期为学生开放,让学生在图书馆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朗读读物,以满足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学校图书馆的藏书价值自然也就得到了成倍的体现。此外,教师还要给予初中生一定量的课外基本朗读时间,使老师的指导和学生的朗读有序地进行。最后,教师也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走出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如游览当地风景名胜,开展“爱我家乡”朗读比赛活动等,既让朗读与当地民俗风情相结合,又可以增加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何乐而不为。

2、课外朗读与家长相结合

学校要积极主动的发动家长帮助和指导子女买书、藏书、读书。家长的关心和重视是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又一保障,家长可以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带孩子到当地的书店购买适合初中生朗读和阅读的优秀课外书籍,此外家长还应该与孩子一起制定好每日读书计划,对孩子的朗读进行监督,并与学校老师保持联系,只有学校和家长积极 配合合作,才能够更快、更高效的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朗读道路上。

3、课外朗读与社会活动相结合

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这个大家庭,大群体,因此利用社会关心和引导来开展学生课外朗读活动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近几年来,“减负”工作已经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减负”后学生做什么?到何处去?这不能不让我们每一个人重新思考。如果学生在课余缺乏和谐健康的学习和生活氛围,那么“减负”又有何意义呢?它只会遭到家长的反对,老师的反对。社会能否真正给我们的孩子们更广阔的课外活动空间,能否提供适应孩子身心展特点和要求的设施成为我们所要关注的问题。创造和谐健康的社会环境是每一个社会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和家长要积极地与学生居住地的社区联系,还可以建议社区在寒暑假期间开展一些有益于学生的朗读活动,这样既充实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又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

我们呼吁——语文教学应重视朗读。朗读实践训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任务,我们应该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再加上课堂的点拨与课外的拓展,通过课前、课内、课后三阶段的相互影响与结合,相信学生的朗读兴趣会进一步加强,朗读水平一定会大有提高。当然朗读优化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去发现去积累,只要加强对学生朗读兴趣、朗读习惯的培养,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朗读效果,我们应该还朗读一个亲切、美丽、高贵的形象,让朗读真正走进课堂、走进初中生。

参 考 文 献

[1]张颂.朗读学[M].北京:中国传媒出版社,2004 [2]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5]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6]廖策权,梁俊.实用学校心理学[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12]庄洪江.书还是要读的—朗读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其思考[J].语文教学之友,1996

第三篇: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

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

长期以来,尤其是农村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过多地强调学生识字、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口语交际教学因为不属于书面考试范围而备受冷落和忽视,造成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普遍较差。2007年10月,我们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渭源县抽取了20个教学班,60余名语文教师和800余名1-5年级的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中可见一斑。

一、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

1、认识不到位,口语交际教学随意性强

有23.6%的教师认为口语交际教学可有可无,这与提高学生成绩没有多大关系,所以根本不开设口语交际课。在被调查的20个教学班中,虽然有11个班在课程表中设置了口语交际课,但课时经常被识字、阅读、写作课挤占,教学随意性很强。

2、口语不规范、不流畅

农村小学生说话时常常受方言的严重影响(据调查有37.4%的小学生从来没有讲过普通话),口语交际具有即时性特点,方言影响了口语交际的规范和流畅程度。

3、心理障碍影响着小学生的口语交际

在调查中发现约16.59%的小学生跟老师说话时感到“很紧张”,约37.07%的小学生当众讲话时“不知说什么好”,约3.51%的小学生在老师提问时“害怕得不希望叫到自己”。还有的学生在家里活蹦乱跳,能说会道,但进入校园则一言不发或很少说话,缺乏与教师、同学之间的沟通,存在“怕说”的心理障碍。

4、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二、提高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

1、强化素质教育思想,提高教师的认识

在影响学生和教育过程中的众多因素中,教师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摆正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借助正确的方法、手段,教导学生积极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全面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紧扣农村特色,多管齐下,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1)课本口语交际专题训练——授之以渔

口语交际是一种互动的动态言语实践活动,必定需要语言方面的知识、交际方面的技巧、思维的灵活,这使交际能随交际对象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我们可充分利用课本口语交际专题训练,教给学生以方法,授之以渔精心设计每一次口语交际专题训练,认真指导,注重教给方法。一般做法是:

一、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景,营造氛围;

二、提供形象可感的交际范例,教师相机引导,渗透方法与技巧;

三、学生分组尝试实践;

四、引入竞争机制,激励学生在实践中创新。(2)课堂教学中的口语交际训练——得来全不费工夫 课堂教学是师生主动探究的互动过程,是口语交际训练的最佳途径。我们在教学时,必须认真挖掘教学中可用于口语交际的因素和时机,精心设计,让学生动起来,扎实地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如教学《跳水》时,我这样设计:让学生分别扮演船长、水手、孩子,表演孩子被救起以后的情景进行口语交际。扮演船长的学生就像一位严厉的父亲边安慰孩子边耐心地教育扮演孩子的学生;扮演孩子的学生真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在父亲面前先是低头不语,尔后是小声认错;扮演水手的学生,先是忙着救孩子,后来是相互埋怨,争着给船长道歉。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孩子情绪高昂,主动进入交际角色,自然愉快地交际。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效果肯定不错。只要我们有强化口语交际训练意识,认真挖掘,精心设计,也同样可达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口语交际训练的境界,使学科间巧妙地融合。

(3)利用实践活动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双赢的选择

实践活动是学生运用知识创新的过程。这一过程。学生不仅要思考、动手,还要合作、交流。这里孕育着诸多口语交际的时机和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挖掘口语交际的时机和因素。抓住这一有利因素,边指导学生实践边要求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这是一种双赢的选择。如指导学生制作贺卡,先让学生说说:贺卡送给谁,为什么?怎么制作的?在制作好后,又利用互送贺卡的有利时机,要求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这样既教会学生制作贺卡,又强化了口语交际训练。尤其农村小学生参加的农业生产活动是进行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场景。

(4)利用特殊情景进行口语交际训练——不失时机

在生活中,有许多诸如开家长会、过生日、教师节„„类似的特殊情景。教师应抓住这不可多得的特殊情景,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学生在特别的日子里,特别的气氛中,当然会主动地进行交际。如:同学过生日,作为好朋友,当然会主动地表示祝福。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又融洽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进了友谊,同时又强化了口语交际训练。

(5)利用家庭生活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拓展的途径

家庭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拓展的途径之一。但是学生在交际时,教师无法亲临指导。这就要求家长积极地配合教师,督促孩子进行口语交际。为了保证口语交际训练的落实,我们采取了积极鼓励、联系卡监督的办法。要求家长依据孩子在家进行口语交际的实际情况如实填写。教师则每周检查一次,根据进行交际的次数给予奖励,强化口语交际训练。

新课程把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作为语文能力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对语文教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上述这些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小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兴趣。教师要让学生在自由、和谐、平等的氛围中,进行口语交际,有意识地逐步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 问题及应对策略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在人们的知识结构中起着地基的作用,也是获得情感、陶冶情操最直接最有效的通道。殊不知,教学目标与教学手段、评价措施的矛盾,应付了考试却丢掉了语文本身的意义。

一、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与教学手段、评价措施的矛盾。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由于受多年来升学考试指挥棒的约束和压力。语文教学在实践过程中新课标的要求被广大教师抛之脑后。常规的语文教学还是紧紧围绕着升学考试展开,学生学习语文的目标也紧紧锁定在考试中。

从评价的角度来讲。语文课程评价应该改变过于重视甄别和选拔的状况,突出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但是,目前对语文教学的评价形式单一而简单,最后的量性评价一锤定音,严重挫伤了语文教师教学和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材安排顺序被肆意打乱。

拿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来说,“文言文——说明文——散文”的模式基本在农村初级中学通用,两个单元的文言文结束后,又开始两个单元说明文的学习,最后才是散文。我们认为,这样既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极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提高。学习的过程,应该是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过程。

从学生角度讲,文言文难、枯燥,拿文言文开篇的目的无非是让学生认识其重要性并一次性把它们讲完,留有大量时间进行复习背诵。宏观的讲,这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的长期兴趣。再者,就算你讲的再生动,再有启发性,也逃不了背诵记忆的套路,一开始就强调学生背诵的能力,反而会弱化学生动脑动手的探索实践能力。

3.挑拣重点篇目讲解,非重点只讲生字词而忽略文章内容。

为了在短时间内最高效地把知识点讲解给学生,给他们留有复习的时间,很多老师学期伊始就圈定了本学期要重点、花大力气讲解的篇目,大致一个单元一到两篇。挑拣重点篇目而忽略自读篇目不仅不符合科学的认知规律,还让学生失去了很好地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机会。有条件的话最好能给学生上几堂多媒体课,带他们走进石拱桥的匠心独运、感受苏州园林的自然天成、体味故宫博物院的文化精髓、感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内蕴含的古人的思想结晶。不要小看这一次次的积累,对于好奇心强的初中生来说,这些感官知识的积累恰恰能极大程度的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4.照搬照抄教参,缺乏创造性。

参考教参固然是上好一堂课的必经之路,可加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比照搬照抄来得更有效。拿朱老先生的《背影》一文来说,绝大部分的教参上都只说了一条线索——父亲的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反映了父亲对“我”深挚的爱。其实,细细参读教材不难发现,其实文中还有另一条重要的线索——儿子的眼泪。通过儿子的眼泪与父亲背影的遥相呼应,不仅表现了一个伟大无私的父亲对少不知事的儿子深挚的爱,还一步步表现了这个从小没吃过苦被父亲宠坏了的孩子对父亲的理解和感激。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固然是想要学生知道父亲的爱,可我以为当下的学生,缺乏的能力并不是不知道被爱,而是缺乏理解这种爱和爱别人的能力。另外,朱老先生在文章最后还暗含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人生遗憾。这样一篇意蕴深刻的文章,处处有亮点,句句有智慧。我们又怎能局限于教参中那一点东西呢?结合当下学生实际,给学生来一堂生动的爱的教育,无非是这一课能够达到的效果。

5.模式化教学严重。

对应试教育的精深研究,不仅书店里出现了很多各种题型答题套路的书,我们广大语文老师们也乐此不彼地总结着每一种知识点的“公式”。不知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老师们让学生背答题模式,背着背着,做题的时候如履薄冰,不敢想不敢发散,我们的语文,不仅没有成为启发思维的人文学科,反而成了限制思维的刽子手。

二、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是解决语文教学存在问题的关键

1.解决目标与实践、评价的矛盾。

现行的终结性量化性评价严重的影响语文教学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更是严重的影响着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改革评价制度是语文教学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所在,更是通过语文教学质量的核心。改革评价制度还是学生语文学习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良好健康成长的关键要素之一。从这个角度上来讲,要解决语文教学目标与实践、评价的矛盾,就要从改革评价的手段上入手。

2.新课标要求要落到实处。

要加强对语文老师的思想教育和业务能力培训,相关部门多开展一些教育教学研讨会,把培训的面积铺开,让广大语文老师都能亲自体会好课堂的魅力。其次,试着改变语文教学成绩评价机制,分数显然是导致老师们模式化教学的罪魁祸首,把语文这门课从分数的牢笼里解脱出来,采取语文知识竞赛、口头表达测试、写作能力考验等方式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3.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以学生长远发展为目的。

在树立高尚教育理念的同时,语文老师们还要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地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知识在不断更新,如果我们在自己构建的知识王国里固步自封,只会被时代抛弃,更何况我们是引领学生走向未来的领头人。阅读、上网、多接触社会、多实践生活等都是很好的提高自身的方法。由于教师这一行业的特殊性,我们接触到的人和事都比较局限,这就更要求我们要敞开心扉,多与外面世界交流了。

语文在教学中纵使存在的问题很多,但只要我们的教师能摒弃一切杂念,冲破考试的牢笼,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最终,一定能带领学生们完成一次又一次精彩的飞翔。

第五篇:浅谈中国人力资源现状及应对策略

浅谈中国人力资源现状及应对策略

初教082林天生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人力资源现状的研究及应对策略的分析,揭示中国人力资源现状中蕴含的问题,针对现实中国发展的需求,分析了中国人力资源发展的方向是由人口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转变的方针,运用科学方法,有针对性的发展。应该说这一问题的分析对研究我国人力资源问题有一些参考意义。

【关键词】人力资源;作用;应对策略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14 亿人口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人力资源。积极开发人力资源,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和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和智力支撑,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是中国政府始终面临的重大课题和不懈推进

①的重大事业。人力资源是决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 对

人力资源的价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结合中国人力资源的实际,笔者谈谈中国人力资源现状及应对策略。

一、中国人力资源现状

(一)中国人力资源的基本状况

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多年来,中国政府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大力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使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人力资源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9年底,中国总人口达到133474万人(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其中,劳动力资源106969万人,比2000年增加11267万人;就业人员77995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1120万人,分别比2000年增加5910万人和7969万人。

国民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中国实行教育优先的发展战略,建成了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2000 年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大幅提升,职业教育得到重点加强,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2009年,全国普通高中在校生2434.28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2195.16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2144.66万人,在学研究生140.49万人。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就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截至2009年底,全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接近8.9 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5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为9.9%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4年。

就业人员产业布局日趋优化。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例大幅下降,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例有较大提高。2009年,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比例由2000 年的50.0 ∶22.5 ∶27.5 改变为38.1 ∶27.8 ∶34.1。

人才资源开发取得积极进展。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中国政府制定和实施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统筹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经过多年努力,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加,人才素质明显提高,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使用效能逐渐提高。截至2008年底,全国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14 亿人。1

收入、卫生、社会保障等人力资源发展的保障条件逐步改善。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实现了稳步增长。大力开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为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保障。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包括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中国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一些大规模扶贫开发。

(二)中国人力资源问题面临的严峻挑战

中国人力资源的质量不高,素质堪忧,4%-6%出生率为先天残疾儿童,健康、科学文化等素质待提高,我国每年约有20万-30万肉眼可见先天畸形儿出生,先天残疾儿童总数高达80万-120万,约占每年出生人口总数的4%-6%,且近年来呈升高态势;各种不健康人群心理和精神性疾患明显增加,地方病患者达6000万人左右,智力残疾人达544万人,年患病人次数超过50亿。艾滋病等疾病有蔓延之势。2000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只有7.85年,每百万人口中从事研发的人数为545人。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高达47.6%。

中国人力资源问题面临严峻挑战:

1、持续性增长。

2、总体文化程度依然较低。

3、素质实堪忧。

4、人力资源结构矛盾突出。

5、老龄化加速。

6、地区差距非常明显。

7、性别比失调。

8、生育面临反弹。这些问题将长期困扰中国,因此,研究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尤为重要。

二、应对策略

世界历史上几次成功的经济追赶案例深刻表明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本开发程度决定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是经济和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最主要动因。赶超国往往通过优先发展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缩小同先进国家知识与技术的差距,从而实现对先进国家的经济追赶。

中国要实现对发达国家的经济追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要站在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战略高度,深刻理解和认识发展教育和开发人力资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目标,对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进行长期的战略筹划,坚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优先方针,一心一意、全力以赴地搞好人力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一)中国正在实施的措施有:

1.完善人力资源开发的法律体系

中国坚持依法治国方略,积极推进民主立法、科学立法,为人人享有公正平等的发展权利,为科学开发人力资源提供法制保障。国家通过立法促进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国家积极规范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

2.履行政府公共管理服务职责

加快职能转变,健全政府责任体系,努力为劳动者的体面劳动和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与社会环境。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促进教育公平、加强人力资源培训、完善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国家荣誉和表彰奖励制度。

3.发挥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逐步建立,以市场配置人力资源为改革取向,尊重劳动者的自主择业权,努力培育和发展人力资源市场,逐步实现人力资源从计划配置到市场配置的转

变。

4.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力资源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认真履行国际义务,不断拓宽渠道和领域,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格局。

(二)中国人口要向人口资源强国转变,转变的措施:

确立人力资源“四个第一”理念:

1.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众所周知,世界上有四大资源: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为什么我们要说,在这四大资源中,“人力资源是一资源呢”?第一,人的有用才能是经济增长的源泉。第二,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一种资本。第三,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高于物质资本。第四,专业化人力资本才是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优先发展教育和开发利用中国的人力资源,使潜在的人口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人力资本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的国际竞争优势,促进中国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和持续增长,是今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2.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目标。中国要实现对发达国家的经济追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要站在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战略高度,深刻理解和认识发展教育和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意义,将全面开发人力资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目标,对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进行长期的战略筹划,坚持二十年、五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优先发展方针,一心一意、全力以赴地搞好人力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把开发人力资源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位。

3.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实现富民强国的第一国策。大力发展教育,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提高广大人民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发展能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国家长治久安;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性别之间差距,实现区域均衡发展;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和文化凝聚的重要途径。

4.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各级政府的第一责任。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宏观管理、战略规划,强化人力资源的开发责任,加大第一资源的战略性投资,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兴县、兴市、兴省、兴国和富民的首要任务来抓,努力在所有事业发展中能够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在所有资源开发中能够坚持优先开发人力资源。

我们的时代是呼唤人才也造就人才的时代,我们的事业是需要人才也造就人才的事业。我们要真正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善于用伟大的事业来凝聚人才,坚持用崇高的精神来激励人才,努力用真挚的感情来关心人才,注意用良好的待遇来吸引人才,努力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中华民族新盛世。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关心人的全面发展,鼓励和支持人人都做贡献,人人都能成才。

2.必须坚持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让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教育水平。

3.必须坚持就业是民生之本,更好地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努力实现充分就业、体面劳动。

4.必须坚持人才优先,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的专门人才,努力建设宏大的人才队伍。

5.必须坚持管理创新,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破除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强政府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公共服务职能,完善法制,努力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和更加开放的社会环境。

时代呼唤人才,人才造就伟业。我们相信,随着2010年6月6日中共中央提出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贯彻落实,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舞台将更加广阔,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经过全党全社会的不懈努力,一个人人都能成才、人人都能发展、人人都能作贡献的大好局面必将形成,我国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达到!

三、结束语

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人力资源事业有了长足进步。但中

②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仍然面临着就业压力大、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匮乏等问题。中国人力资源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战略选择,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政府将坚持以人为本,关心人的全面发展,鼓励和支持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坚持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构建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让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坚持就业是民生之本,更好地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坚持人才优先,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开发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统筹推进各类人才建设;坚持管理创新,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破除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障碍,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社会环境。

在未来的岁月里,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力量一定会更好地迸发出来,国家的发展与进步一定会有更加坚实的人力与人才资源基础。

注释:

①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简称HR)人力资源是指一定时期内组织中的人所拥有的能够被企业所用,且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的教育、能力、技能、经验、体力等的总称。或者表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减去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之后的人口。相近概念解释:人口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拥有的人口的总量,它是一个最基本的底数,一切人力资源、人才资源皆产生于这个最基本的资源中,它主要表现为人口的数量。人才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具有较多科学知识、较强劳动技能,在价值创造过程中起关键或重要作用的那部分人。人才资源是人力资源的一部分,即优质的人力资源。

②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2009中国人口统计年鉴[M].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2] 新华通讯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社编辑出版社,2005.[3] 顾明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下载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武汉会展经济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

    武汉会展经济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谢国华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会展活动作为一种促进经济交流、贸易往来的重要途径,已日......

    初三语文复习现状及应对策略

    温泉中学初三语文复习现状及应对策略 九年级语文复习已经开展一段时间,现就我校的语文复习情况并结合本届学生的特点及自己的体会实践,对近阶段语文复习情况及应对策略作以下......

    浅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及应对策略

    浅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及应对策略 曾西宁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不容乐观。作为教育者,尤其是思想品德老师,我们更应该想办法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

    浅议高中生思想道德品质现状及应对策略

    浅议高中生思想道德品质 现状及应对策略兴平市西郊高级中学 史鹏武浅议高中生思想道德品质现状及应对策略 史鹏武 (陕西省兴平市西郊高级中学 邮编713100) 【摘要】高中学生......

    网络舆情现状及检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策略

    网络舆情现状及检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策略 芜湖县人民检察院 彭永彪 内容摘要:网络舆情作为当今民情民意的集中反映,其巨大的影响力不仅表现为对社会上重大事态发展的影响,......

    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 网络游戏 危害 干预策略近年来,网吧对学校成包围之势,大学生进入网吧频繁,这种现象给学校管理和学生带来了诸多问题。本文试就我院在校生中存在网络游戏成瘾者作抽样调......

    我国水资源现状及应对策略(5篇可选)

    我国水资源现状及应对策略 摘要: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在如今水源短缺的世界形势、人口繁多的国家现实下,如何利用现有水资源是中国经济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来并不缺......

    城市固体废弃物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城市固体废弃物的现状与应对策略王密 (陕西理工学院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10级1班 陕西 汉中 723000)[摘要]城市化进程是人类近代社会经济水平发展的集中体现之一。一般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