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学生喜欢我的课堂
让学生喜欢我的课堂
贾同雯
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在实行新课程标准的今天,音乐教师应在教学中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课堂气氛,创立以唱、动结合的课堂结构,使学生在唱中感知,在动中展现。同时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采用激励性评价,增强学生的荣誉感、自豪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会真心地喜欢上音乐课。
就教育现状而言,音乐教育由于没有升学考试的外力推动,学生和家长都认为是副课,再加上有的教师只为了上课而上课,音乐课缺少了趣味性,只剩下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弹,学生唱。每节课如此,千篇一律。久而久之,学生对音乐课失去了兴趣,不再与老师积极配合,音乐课也就成为了一些学生的“休闲课”和其他老师找学生补作业的课。那么,如何让学生真心喜欢音乐课?在音乐教学中又如何能让学生在充分的音乐体验中既受到情感的熏陶,又获得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呢?
一、“亲其师而信其道”
音乐教师要做学校里“最漂亮的老师”,言行举止都要散发着艺术魅力,用人格的魅力吸引学生模仿、学习、追求和超越。在上课时,教师要做到精神饱满,特别是每节课的开始。开头开的好,学生有兴趣了,对整堂课的授课质量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导入新课时,教师把设计好的语言用抒情的朗诵、优美的语言、传神的手势、会说话的眼睛传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要真正和孩子建立意识上的平等,而不应居高临下。我常对学生说“来,笑一笑,让音乐课变成我们最快乐的课”。我也常用笔和学生交流“给老师写个评语,写下你对我或我的音乐课的意见和建议。”每个孩子都有尊严,他们不喜欢老师经常用命令式的口气跟他们说话,更多的时候希望老师是朋友。当他们表现出色的时候,我们可以说一声“你真棒!”;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更要说“你能行”。如竖笛课上有的同学能力弱些,我就让吹得好的同学课后帮他,集体吹时我鼓励他们“吹错了接着吹,不要怕”。在课堂中我们应努力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课堂气氛,把关爱和笑容留给学生,从而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开展课外活动发展兴趣
课外活动对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重要途径。一次不经意的选用,平时不出色的同学也参加了某个课外排练,在排练与表演中他们缩小了与别人的差距,找到了自信,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如在一次腰鼓队的训练中,有一个女生很不起眼,但她很认真,我表扬她鼓励她,在表演时她表现较出色。事后我发现她在其他方面也有了变化:学校的活动总有它的身影,文化课也有了进步。也许是她认为自己也有优点,有了前进的动力。
三、创立以唱、动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结构
本世纪初瑞士音乐教育家,作曲家达尔克罗滋说过“人类的情感是音乐的来源,而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体动作表现的。音乐学习的起点不是钢琴等乐器,而是人的体态活动。”创立以唱、动结合的课堂结构,使学生在唱中感知,在动中展现自己的创造。歌曲《快乐的泼水节》充满着过节的欢乐气氛,同学们在欣赏老师的范唱时情不自禁地律动起来。我让学生观看傣族泼水节的有关资料后,让学生边听音乐边舞,孩子们的快乐也感染了我,结果我成了领舞的了。在欣赏钢琴独奏“捉迷藏”一课教学中,我让学生欣赏感知音乐的节奏、速度、情绪变化后让学生随音乐表演,学生把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如这段音乐是躲起来、那段音乐是找到了等情节淋漓尽致的表演出来了。“动”符合儿童的特点,有助于学生理解乐曲中的音乐语言和音乐形象,有助于启迪、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力和创造美的能力,而学生在“动”的过程中也能更加喜爱音乐课。
四、用激励性评价 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善于应用激励性评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自豪感,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完一首新歌时,我常常用小组竞赛的方法来熟悉和巩固歌曲,课堂纪律、课堂表现我也用小组比赛的形式,在黑板上写上第几小组,在小组的后面画小红旗,下课时比比哪组小红旗得的多。小组竞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评价最重要的是对学生音乐成绩的评定,大多数的老师都以一首歌或一个曲子来评定学生的音乐成绩,而音乐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同特长的学生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我让学生自由组合,按教材内容选用唱、奏、跳等方式来进行表演。实践证明,用这种方法可以减轻学生对考试的恐惧心理,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在考核过程中同学十分投入,课堂既轻松活泼又井然有序,不仅培养了合作意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编排能力。
五、拓展音乐教育视野,提高学生音乐审美鉴赏能力
音乐是没有代沟的、没有国界的,是世界的。我们应该尽一切可能给学生提供各种类型、风格多样的音乐体验,尽力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鉴别能力。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要想让学生真正领悟音乐的美,创造美的音乐,民族音乐是必上的一课。然而,对于现今中学生,似乎流行音乐或者具体说是流行歌曲离他们更近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并熟悉他们喜欢的音乐,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他们的朋友,进而更准更快地替他们去除糟粕,提高欣赏音乐的能力。若自恃清高,和学生们来个楚河汉界,互不相干,只能让学生敬而远之。
例如,在教唱《大中国》时,我先让学生欣赏解晓东演唱的《大中国》,因为熟悉,很快学生就哼了起来,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然后,我再教学就容易多了。学生把中国娃的纯朴、正直及及自豪都给唱出来了。在欣赏民歌时,我将腾格尔、彝人制造、等一些少数民族歌手的音乐引进课堂,同他们的民族——蒙古、彝族民歌放在一起,让学生欣赏,并启发他们从中找出不同民族民歌的特点。在完成教材教学内容的同时,我会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们推荐一些学生们喜欢听的,如我有一节音乐课是学生带我欣赏流行歌曲,但一定要向我介绍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及成功之处。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在实行新课程标准的今天,我们要认真解读新音乐课程标准,采取各种形式有效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鼓励学生的音乐创造,完善评价机制。让学生每每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让学生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让学生终生觉得“学海无涯„乐‟作舟”。
第二篇:让学生喜欢我的课
如何使学生喜欢我们的课
乐学”的核心是“学”,打开“乐学”大门的钥匙是“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得知识的动力。”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习该科的学习效果、学习成绩。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考虑如何调动学生对所学科目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帮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使学习成为一种由兴趣出发的主动行为。然而,中学生自觉性、稳定性相对较差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不可能持续很久,继而演变成视学习为必须完成的任务。学生在开始学习顺利时,兴趣浓厚,但随着知识的深入和学习难度的增加,就逐渐产生畏难情绪。兴趣减弱,成绩相应下降。在众多学科中,英语是受这种任务式学习危害最深的一门学科。因为语言学习注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如果学生对于该学科失去兴趣,就不能构成学习的动力,更谈不上求知欲的培养了。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的45分钟得到充分的利用,以最好的成绩完成课程的任务,既要省时高效、高密度,又要大容量完成教学目标,这是当今英语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下面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就在英语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方面浅谈我的一些做法及设想。
一、注重师生之间“情”的交流
对教师的印象直接影响着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教师要是能在课堂上宽以待人,总是面带微笑把单调的知识呈现转化为一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学生就可以解放莫须有的束缚和压力,以较轻松的心情接受学习,那么师生教与学的关系达到的效果就会更好。当今的英语教学着重于训练语言能力的实践和探索,以全英教学,以“情景——结构——交际——运用——反馈”为教学方向,课堂上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直接交流,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是实现交际必不可少的,我们在英语课堂的模拟交际中必须注重这些细节。如果要求以英语教学,学生可能会因为基础差,词汇量少等因素而影响听课质量,这时,教师的一举一动,丰富的表情,多样的身体语言都能给予学生及时的引导和启发,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学生听课质量提高了,学习兴趣也会随之提高。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课堂交往中,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态度、专业水平、教学方法、甚至对某一问题的看法,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评价,作出“信任”或“不信任”的判断,和“亲近”或“不亲近”的情感反应;甚至于把对教师的好恶迁移到教师所授课程上来。对教师没有好感,也就不想学他教的课。如果教师只对出类拔萃的学生感兴趣,表现出厚爱,而冷落了成绩差的学生,那么就会造成成绩偏好的学生自以为是,骄傲自满,成绩差的学生灰心丧气,感到自卑,慢慢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对学习失去信心,一旦学生与教师产生了对立情绪,教师的教学就显得无能为力了。教学中,教师应热爱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关心每个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要因为学生的成绩优劣、性别、出身等的不同而产生亲疏和偏向。提问题或组织课堂活动,机会要尽量均等,尤其要注意多给那些自卑感强的差生有表现的机会,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上课时,教师要环视每个学生,不要只看好学生,而使其他学生感到冷落,或者只看差学生,让他们感到不自在而情绪紧张。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志向要求,记住每个学生的姓名,让每个学生觉得自己在教师心中有一席之地。如果每个学生经常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爱、关心和尊重,便会被激发出健康的情感,变得生气勃勃,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在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二、注重营造学生课堂学习环境的“安全感”
学生学习的情况各有差异,因此教师应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个性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英语教学中,为了更好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教师常常会设计口头活动,要求学生进行训练,这时可以充分利用集体、小组、同桌组织各种语言实践活动,创造一种互助协作的气氛,这对于能力相对差的学生来说既得到参与练习的机会,又能感受到集体学习的安全感;当需要个别提问或检验个别学生情况时,教师应更多地作出鼓励和引导,适当、中肯的表扬、启发和暗示有利于学生开发创造性思维。特别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常出于交际性目的让学生在模拟情景中训练能力,这时教师应该根据训练的深浅程度提问不同的学生,例如对于Yes/No Questions就可以提问程度较低的学生,随着问题的加深,如Special questions甚至Dialogue等,相应的就应该趋向提问成绩较好的学生。如此一来,学生遇到适合自己程度的题目并作答成功,就能从中获得了成功感,激发信心和热情,学习积极性自然提高,兴趣也得以培养。
三、坚持严格要求学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愉快轻松的课堂气氛和活泼多样的教学形式并不代表教师因此能够放松对学生的要求,情况正好相反,课堂上听说活动的增加就会造成其他练习的相对减少,要引导学生培养各方面的素质就必须顾及英语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的训练。着重强化培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达到适应新时代对英语技能的高需求;改变长期以来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忽视培养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落后做法,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英语素质全面发展。课堂做笔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养成自觉订正的好习惯。为此我校还开展了作业评比、展览活动,以资鼓励。课后,开展各种课外活动。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和自学能力,组织学生欣赏演唱英文歌曲、上演英语剧,例如The tiger and the monkey;组织学生进行英语课外阅读,例如,学生之间互相交换英语课外读物进行阅读,从中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开拓视野和扩大知识面;在课室里出版英语墙报,开设英语角,开展英语单词竞赛,还组织学生在教师节给老师写英文敬师卡、节日给老师写英文慰问信等活动,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在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和培养集体荣誉感方面起了重大作用,同时也在实践中提高了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都希望自己的努力学习可以取得好成绩,取之,欣喜若狂;反之,垂头丧气。这时,教师应该采取适当的奖励措施并作出恰当的评估,增大成绩好的学生再接再厉,注意发掘成绩差的学生的优点并加以鼓励和表扬。我们重视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律成才的行为习惯。同时我们觉得无论在教学还是在各种活动中作出适当的奖励,即使只是一本练习本、一张小卡片也可以让学生感到自己通过努力取得的成功,“激励就是向上的动力”,因而学习兴趣就更浓厚,学习也更努力,成绩也会逐步提高。
四 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的重要保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与发挥,是教师创造性与教育艺术性表现的主要形式。一个教师在挑选各种具体情况下的最佳教学方法的能力越强,那么他的教学技巧与技能就表现得越娴熟、越新颖,课堂气氛就越活跃,学生表现出的态度越积极,教学效果当然也就越显著。教有定则,但教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实际条件,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在处理知识与技能的关系上,对重点、难点、关键性的知识,要精讲多练,引导学生拓宽思路,广开言路,使课堂气氛既热烈又严肃,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语言运用能力。在处理新旧知识上,要善于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从而产生正迁移,同时也要善于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复习旧知识,使新旧知识相互渗透,形成整体。另外,还要利用直观教具或电化手段,来辅助教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运用,强化对所学材料的感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我们组织教学要从实际出发,按照英语教学的原则,“尽量使用英语,适当使用母语;精讲语言基础知识,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给学生创造各种语言环境,提供各种运用英语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接触英语,运用英语,力争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显示才能、发挥才智的英语环境,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主动状态、主动观察、主动思维、主动回答,使教学过程本身成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过程。此外,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教学使全班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得;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冒尖,尽可能不让学生掉队。
五 利用形成性评价为主的多种评价体系,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语课堂教学中,评价起着不可低估的调节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传统的英语学习评价方式把对语言知识的考核的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优劣的惟一依据。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评价体系侧重于形成性评价,再加上英语教学本身注重的是教学过程,所以在倡导全体参与体验为基础的各种活动中应以鼓励为主,采取多种评价方式,促成学生学习兴趣的生成,学习目标的建立,从而建立自信,达到促使学生逐步建立起自主性学习意识、与他人合作意识、个性发展意识的目的。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体现在六大方面,它们之间互相关联,互相渗透,其中就包括: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建立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课
堂教学中我们倡导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体验知识习得的乐趣,鼓励他们关注自身的发展,培养公平竞争的意识,用激励的评价制度来为他们设防,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目的仍然是培养他们初步的语感,培养初步的语用能力,树立进一步学习英语的信心。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再不是教师自编自演的独角戏,学生充当的是配角是观众,而是应该让学生唱主角,让学生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特有的创造力在教师的总导演总指挥下,用任务型教学模式下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是否能“苦中作乐”,关键看教师能不能让学生真正忘我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寓学于乐”,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首先要有导演的能力,演员的素养,善于煽情,善于调动。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多一点人文精神的渗透,让课堂充满爱的气息,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抛开偏见,抛开不必要的批评与指责,抛开腐朽的师道尊严,让学生智慧的花朵在课堂上尽情绽放,用民主的氛围搽亮孩子心灵的天空,让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对学习充满浓厚的兴趣。孩子的心空应该是明朗的,我们的心就必须是宽容的,允许他们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哪怕是笑话,也是孩子内心中精心培育出的奇葩,也是可以用来装点我们的课堂的。我们需要用一颗轻松的心去面对我们的课堂,我们应该毫无保留地去热爱我们的学生,把我们的每一堂课都演绎得很精彩,让“ 学生喜欢上我的课,盼着上我的课”。
第三篇:让学生点亮课堂
让学生点亮课堂
——浅谈小学语文中的“先学后教”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形式已日渐表现出难以满足新课堂教学的需要。《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建议部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基于这一理念,“先学后教”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并逐渐获得肯定。
现阶段,语文教学应当是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不能再以传统的教师教授为主,教师也不能单纯的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应当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行“先学后教”,更有利于拓宽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意识
“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学生的思考只有建立在相互交流沟通的基础上,才能最大限度的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激发其探究的热情。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各展所长,实现优势互补,不但培养了他们的团队意识,也使每个人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
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因此,在课堂上应该有意识地、尽量多地为每位学生创设展示的机会,提供展示的舞台。在班级中,根据学生的层次划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中学生的水平都有梯度,避免了“强弱”的过分悬殊。在小组讨论中,水平、能力较高的学生可以对相对较差一些的学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另外,在实践中发现,在小组讨论中,平时在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往往可以通过小组内的良好引导,提出新颖甚至是很有讨论价值的观点。这种良好的氛围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也为学生树立了自信。在《蝙蝠与雷达》一课中,我让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完成表格的填写训练,并根据课文内容画出蝙蝠的飞行原理以及雷达的工作原理图。通过小组内学习,学生很快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堂气氛轻松而活跃,学生掌握起来也很容易,而且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当然,小组合作学习,一定要遵循“合作”的原则,不能作形式,走过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注意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在某位学生或某个小组发言时,应让其他学生学会倾听,注意思考,善于发现不同之处。另外,教师要在交流的过程中,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给予适度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
“先学后教”顾名思义就是以“学”为开头,这里的“学”是自学的意思,这种“学”不是让学生随意的学,盲目无章法的
学。而是让学生带着教师布置的任务,有既定目标的自学。学生的自学成为一堂课的起点,是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最大特色和亮点。因此,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自学能力。
(一)充分做好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预习了解课文的阶段,其实质在于把学生引领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之上,提高他们学习课文的起点。另外,预习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阅读和独立思维的过程,它是学生根据一定的预习要求进行独立练习的过程。在学习每个新单元之前,我都会让学生读通单元导读中的文字,抓住本单元的主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在学习每篇新课文之前,我都会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读熟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由于我所教的小学中学段的学生,因此在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字词的前提下让学生概括文章的大意,画出存在疑问和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对课文有了一定的认识,培养学生自学质疑的意识,为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展开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中善用启发性问题
问题是创新的关键,也是激发学生不断去发现、去探索的动力。“学贵乎疑”,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再次回归课
文,独立找寻问题的答案,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学习,从中体验自学的乐趣。如:学习《麦哨》这篇略读课文时,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利用多媒体出示:阅读感悟哪些句子写出了乡村孩子的淳朴可爱?哪些句子写出了孩子活动的丰富多彩?哪些句子写出了乡间景色的美丽亲切?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孩子情感的热烈活跃?学生通过自读自画很快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并在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美,激发了他们对于乡村美景的向往,每个人都有感而发,写出了自己心里想说的话,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以学带教,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变被动地接受为学生自主学习。正如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六大解放”中所说:解放他们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他们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他们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们的嘴,使他们能说;解放他们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他们的时间,让他们有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们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们自己高兴干的事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乐于学习,享受学习。但要注意的是,在课堂自学的环节中教师要注意掌控好时间,不能让学生无休止的自学和讨论,造成课堂混乱的局面,要讲求时效性,保证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
三、注重课堂中的及时点拨
“先学后教”中的“教”不是教师进行系统的教授,而是“点
拨”的意思,也就是教师根据学生课堂中的自学情况适时地进行点拨与指导。使学生对课文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从而上升到更高的情感层次。在学习《自然之道》一课时,在让学生体会作者及他的伙伴的错误举动给龟群带来了极大的伤害时,我向学生提出问题:想想鱼贯而出的场面是怎么样的?幼龟为什么会鱼贯而出?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通过一系列的提问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想象龟群受害的惨烈景象更加理解了本文的主旨,即:大自然的规律是不可违背的。
又如在《夜莺的歌声》一课中,在学习小夜莺给敌人带路部分,分析夜莺与德国军官对话时,我适时提出问题:小夜莺所说的野兽指的是什么?他问什么这样说?学生根据课文的背景及事件内容很快分析出文中的“野兽”指的就是侵略者,很好地感受到了小夜莺的勇敢与机智,为下面地深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可以说,语文课堂中的适度引导和及时点拨,既保证了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又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灵活和创新性,从而收到 “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课堂教学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创新思维。
四、注重当堂练习
“当堂练习”就是在课堂中完成本节课的练习题,这样不仅可以检测出学生是否都圆满的完成了本节课的任务,而且可以通过练习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练习中,学生不能
借助任何其它手段,教师也不能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课上所学独立解决问题。当然,联系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在《花的勇气》一课的教学最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作者最初看见草地时,感到______,因为______;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的小草时,感到______,因为______;离开维也纳前,感到______,因为______;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______,因为______;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头______,因为______。通过此练习,让学生再次熟悉了文章的脉络,感悟到了小小的野花所具有的顽强的生命力,这种不屈的精神是令人敬畏的。
有效的课堂练习是“先学后教”课堂模式的有力保障,教师可以通过其强大的反馈作用,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积累经验,做到适时调整,不断完善提高。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逐渐显现出它的独特优势,我们应以此为契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为宗旨,以合作探究为手段,变以“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让学生点亮课堂,让其成为课堂中的最美风景。作为一名新教师的我,也会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知识和专业素养,和学生一起共同进步,让他们成为点亮我未来方向的航灯。
第四篇:沉闷课堂让学生沉闷课堂让学生沉闷课堂让学生沉闷课堂让学生
沉闷课堂让学生沉闷课堂让学生沉闷课堂让学生沉闷课堂让学生““““活受罪活受罪活受罪活受罪””””据了解,1997年前,杜郎口中学在全县23所初中中连续10年排名在后三名,考上高中的人数一直为个位数,而且主要靠复读生。看到农家子弟连个高中都考不上,当地群众对杜郎口中学非常不满,学校面临撤并。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说,他们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因主要有两条:一是教学成绩太差,二是学生辍学率太高。有一个班,初一时有70名学生,到初三中考前只剩下11人了,其中转学的只有个别学生,大部分学生辍学回家了。崔其升对辍学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发现,他们辍学的主要原因不是家庭经济困难,不是家庭发生变故,而是他们感到学习困难,不愿意在学校“活受罪”。崔其升说,学生厌学是导致教学成绩不好、辍学率高的直接原因。1998年暑假过后,作为一校之长的崔其升开始进入课堂寻找学生厌学的症结,他发现课堂上往往是教师独霸讲台,一节课滔滔不绝地讲下来,口干舌燥,非常卖力,但许多学生却昏昏欲睡,学生走神、搞小动作的现象非常普遍。教师把学生看作接受知识的“罐装桶”,课堂由教师一统天下,学生像被驯服的小绵羊,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激不起学习兴趣,每班有一半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一个初中毕业生,如果考不上高中,基本上就像是处于半文盲状态。一些学生家长告诉崔其升校长,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混了3年,痛苦了3年。加减组合使课堂焕发生机加减组合使课堂焕发生机加减组合使课堂焕发生机加减组合使课堂焕发生机没有讲台的教室,教师不讲课的课堂,学生或站、或坐、或不
第五篇:数学课堂让学生做主
从初一起"数学课堂让学生做主"
学校教育应多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是推行素质教育,培养面向新世纪的合格人才的当代教学工作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对于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使其在创造中学会学习很是重要,数学课堂如果让学生做主,相信繁杂的数学问题将会迎刃而解,数学知识将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怎样的课堂教学,才能达到“让学生做主”?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一朝一夕就能培育而成了吗?对此,我作了一些摸索,在此与同行们作一些探讨。
一、乐于尊重和赞赏
在初一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首先提示学生:如果你是一个敢于尝试的人,请你敢于想象,大胆尝试一切都是有可能的,不论成败,成了是喜悦,败了则再来。因此,我注意在教学中对于课堂上所遇的数学难题不是教师先入为主首先给学生讲解,而是给学生创造足够的空间去思考、去讨论、去发挥,对回答问题答错的学生给予鼓励和提示,对于新颖的探究方式给予大大的赞赏。有了尊重,学生就有了自信。常言道: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且,一个精彩而有趣的开始会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探索未知的欲望,让数学课一开始就“动”起来。如在初一教学升幂排列与降幂排列内容时,引导学生联系体育课的排队列的情景,于是我请几位同学到讲台上,询问平时的体育课是怎样排队的,让台上的同学们按平时的站法排好了之后,向全班同学提出:为什么这样排?还有没有其它的排法?让学生思考、讨论,通过思考与讨论,能使学生们从身边的实例中感受两种不同的有序性;再拿出一个简单的二次三项式,让学生去寻找合适的排列方式,通过思考与讨论,学生在充分活动后找出了六种不同的排列方法。这样从一开始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家都争先恐后的说出自己的看法,自己发现如何把多项式进行升幂排列或降幂排列。
再如初一的《有理数的计算》中,学生往往不注意在计算时要先确定符号。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引导学生:“有理数的运算,先问一问你的得数,有没有姓?若有,它是姓负?还是姓正?”这样抓住问题的要害,利用幽默而风趣的语言引导学生,让其主动多思考、多观察、多讨论。观察是灵感的母亲,只有多动
脑多观察,才会有更多的发现与收获。这比直接给出标准答案好的多,而且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同学们也觉得与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非常形象,当学生回答正确时,及时给予赞许。有了赞赏,学生就会积极主动,课堂教学效果也不错。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活动,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被激发和调动,让学生明白他们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逐步让学生面对如何困难的问题都敢于或愿意去面对。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多思考、多观察,观察是灵感的母亲,只有多动脑多观察,才会有更多的发现与收获。欧几里得通过动脑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创造了欧几里得几何;陈景润通过不断地思考登上了数学之巅。我们在教学中就是要注意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懂得超越自已。
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
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是培养有行为能力、思想能力、创新能力的人。”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和关注实践活动,从活动中掌握真知、培养情感、发展能力。比如在初一数学教学中讲“两条直线平行”这一问题时,引导学生例举生活中相关的事例,有的同学说火车的铁轨、有的同学说教室的门框不相邻的两条边沿所在的两条直线、课桌不相邻的两条边沿所在的两条直线„„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例举与学生密切相连的生活事例,对学生而言,有一种特别的亲和力,它能够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其实仔细分析这些生活中的事例都不满足两直线平行的真正含义,生活中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不存在的,这只不过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当然,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但并不等于生活本身的摹本,它是对生活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提炼。对此在教学中是应该给学生交待清楚的。并告知学生:数学高于生活、概括生活、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它的精妙和完美也在于它能把生活中理想的事物剖析透彻。从生活中引出数学,在学习中联系生活,将来还要让数学为生活服务。
三、课堂中鼓励学生提问, 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探索动机,活跃课堂气氛 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思维的发展过程是从发现问题开始,回答问题次之。古今中外有成就的学者,都非常重视“问题”的意义。如古代名家郑板桥说过:“学问二字,需要拆开来看,学是学,问是问,有学无问,虽读万卷书,只是一条钝汉耳。”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我没有什么才能,只不过喜欢寻根到
底的追究问题罢了。”所以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发现,可以说,是数学创新教育的前提,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应成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认知过程的主体,应享有这种思维活动的权利和机会。比如,我在初一数学“线段”一课的教学中,在处理习题“两条直线相交,有一个交点,三条直线相交,最多有多少个交点?四条直线呢?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先多画几个图形,具体数一数,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去思考,去讨论,去总结出规律。对于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的结论,我也并不急于指出错的结论错在何处,而是引导他们回顾画图过程,分析其相关意义, 鼓励他们提出有关问题,然后讨论错的结论错在何处,最后再加以纠正。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强烈的探索动机,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四、精彩的反思
重视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推动作用,通过方法指导,积极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从而通过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心理过程的效率来促进学习。教需有法,教必得法,学才有路,学才有效,否则学生只会效仿例题,只会一招一式,不能举一反三。教师不但要教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学”。例如:在学生学会一个内容、一个知识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相互交流,鼓励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出个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数学象一杯美酒,是需要回味的。倡导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反思,只有做到仔细品尝、反复推敲,才能体会数学中的精彩。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把解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检验、反思的习惯,是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解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但不同的解题指导思想就会有不同的解题效果,养成在解题后进行反思的习惯,可作为学生解题的一种指导思想。
总之,课堂教学“让学生做主”,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从活动中掌握真知、培养情感、发展能力。这是当前课改中的一种新理念,也是我的一些新尝试,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摸索,一点不成熟的体验。当否,提出来与同行探讨,望同行们多多指正,以利指导今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