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曹勇军老师的讲座贺迎兵推荐

时间:2019-05-15 02:20: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特级教师曹勇军老师的讲座贺迎兵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特级教师曹勇军老师的讲座贺迎兵推荐》。

第一篇:特级教师曹勇军老师的讲座贺迎兵推荐

《相约曹勇军作文课》

作文教学为什么困难呢?曹老师认为它没有序列,必须教师自己来定序列,这对教师的专业水平要求很高,教师要自主地确定写作实践的目标。曹老师的办法是分解作文教学目标,高一应该写记叙文,高二训练议论文,高三复习记叙文和议论文。每一种文体训练都采用“三线穿插结构”法。所谓“三线穿插结构”是指:

一线:课堂作文,每学期至少6次;

二线:课外练笔,每学期12次左右;

三线:与语文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等打通,每学期至少2次。

曹老师以他高一上学期训练的实践为例。“一线”训练题目为:

作文1:教材P.32,题目:《长大》;

作文2:教材P.46,给自己取一个“字”;

作文3:命题作文,记叙文,题目:《你听,多美》;

作文4:期中考试,题目:《读书路上》;

作文5:命题作文,记叙文,P.155《老师们》;

作文6:记叙文,题目:《定格》;

作文7:期末考试,命题作文,题目:《尺度》。“二线”训练题目学生自拟,教师批改。“三线”训练题目为:

“爱地球、爱中华、爱赏石”征文活动;

“放歌青春”诗歌朗诵会;

“给父母的一封信”活动。

以“三线穿插结构”法训练后,三年之中学生写出了不少佳作。曹老师将这些佳作收集起来,编成了一本书《相约曹勇军老师作文课》,并请学生写了一篇前言。这篇前言写得很好,能说明这训练法的作用,因此曹老师开始读起来。一直读到半场休息。

下半场开场先插播广告。一位姓韩的女士宣传她的“凤凰教育网”,音质太差,一个字也听不清楚,可画面还不错,能看出来是个好网站。

曹老师接着讲。他先介绍他设计的作文薄,封面上有两句鼓励性的话:“表达人生的智慧,享受写作的乐趣。”封三是请高一的学生写的硬笔书法,作品是赫尔曼•黑塞的《获得教养的途径 》,是想让学生们明白,他们的字也可以写这么好,同时注意教养。封底则是写作的原则,有七条。继而,曹老师讲《香菱学诗》。林黛玉很会教学,她教香菱学诗从专业的眼光来看,水平很高。曹老师总结经验为:

1.给知识,抓关键;

2.多积累,打底子;

3.勤实践,多鼓励。

香菱学完诗,讲摘抄本,讲背诵《我与地坛》,讲高考作文出题的原则,讲批改作文的难处。曹老师的嗓音沙哑然吐词极清晰,时缓时急,有袁阔成说书的意味,听着听着,我的双眼朦胧起来。这时曹老师讲了一个笑话,让我顿时清醒了:

有位老师说,他们那里老鼠成灾,是百年老校,房子很旧,老鼠大白天都出来,在办公室里出没,在天花板上打架。老鼠还啃作业本,要是不锁好的话,两三天就啃光了。他们那一个老师,生病去世了。去世以后呢,作文本没来得及锁,可是奇迹发生了:半年过去了,老鼠没有啃作文本。他说:“你知道为什么没有啃作文本吗,曹老师?”“为啥?”“老鼠也怕作文啊!”

——就是的,我们都怕作文。

第二篇:一个语文特级教师的“悲壮”试验(曹勇军)

一个语文特级教师的“悲壮”试验

记者 陈璇

(转自《中国青年报》2015年04月01日09 版“冰点”专栏)

近一两年来,每周五晚上,语文特级教师曹勇军总会有一种“朝圣”的感觉。

一到这个特殊时间,学生们放假回家,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的校园变得空荡起来,安静得几乎只能听见梧桐树在风中“沙沙”作响。

到了晚上6点半,曹勇军习惯性地打开一间教室的日光灯。这亮起的灯光,在他看来,“有些像接头暗号”。不一会儿,十几个高中生“从学校的各个角落里冒了出来”。

夜幕中,从这间教室里透出去的灯光,差不多是教学楼里唯一的光源。灯光会持续两个小时,这是曹勇军和十几个高中生的夜读时间。从2013年冬天起,这位南京知名的语文老师办了一个“经典夜读小组”,带学生读一些经典著作。

这在其他高中语文老师眼里,成为“不可思议”的事情。山东一位语文老师听说后感叹,“毫无疑问,曹老师做了一件很多语文老师想做却未必能做到的意义深远的事”。

如此赞誉却让曹勇军高兴不起来。他回忆,当时办经典夜读小组,是因为看到不少学生到了高中,“除了考试和练习册,早已不知阅读为何物”。于是,快要退休的曹勇军试图给学生上自己心目中的阅读课。

其中隐藏着这位老教师对语文教育改革还没褪去的壮志。曹勇军说,每次打开阅读教室的那盏灯时,都愿意相信自己开启的,“不仅仅是一盏日光灯”。语文阅读教育正在被“异化”,是“测试性阅读”,甚至是“不折不扣的伪阅读”

2013年11月23日,曹勇军第一次带着学生夜读,他记得,“那天晚上的灯光格外明亮”。

这也是这位感性的语文老师心情的写照。当晚,灯光下终于凑齐了十来个学生。此前,他的阅读课计划差点就破产了。

头一次办这个活动时,他等了半个小时,才来了3个学生,其中俩没看完他指定的书目。当时,曹勇军有些没底气,而学生们也不理解“曹老师为什么要搞阅读小组”。

毕竟,高中生要阅读的课文和考试素材并不少。但在曹勇军看来,在应试的环境下,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他走访过不少中学,发现一个现象——“相当一部分学生大量时间花在操练跟阅读无关的现代文阅读题上”。有些“薄弱学校”甚至早早给学生准备了“38套模拟题”之类的考试读物。

这位江苏省特级语文老师直言了一个“惨烈”的现实:语文阅读教育正在被“异化”。他犀利地称这种瞄准应试而进行的阅读,是“测试性阅读”,甚至是“不折不扣的伪阅读”。

这并非曹勇军一个人在“危言耸听”。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杨启亮曾戏谑地感叹:“想不到在中国有一种东西叫现代文阅读,想不到中国有这么多孩子在做它,想不到他们居然还能做对。”

有时,学生的现代文阅读“悟性”,令曹勇军哭笑不得。有学生得意地说,“曹老师你看这道题是4分,那就至少有4个或两个得分点”。在反复的应试化 练习后,学生们可以近乎条件反射般地揣摩出命题者的意图。

可命题者偶尔会被自己弄糊涂。曹勇军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人将一套现代文阅读题拿给出题人做,但出题人说,“这是我去年出的题目,答案我没有带。”

作家周国平的遭遇则更令人啼笑皆非。在上海图书馆建馆60周年馆庆的专题讲座上,周国平讲到,有一次朋友的孩子拿出他写的文章《面对苦难》,要他按中学语文考卷的要求进行“阅读分析”。结果,周国平只得了69分。他笑言,“朋友的孩子不禁嘲笑我说,‘看来你比我还要差,我还得了71分呢’”。

周国平的“低分”给曹勇军带来了思考。曹勇军坦言,“作者并不知道作者想在文章中表达什么意思”这句听上去充满悖论色彩的话,暴露了当下语文阅读教育难言的尴尬。

教龄超过30年的曹勇军不否认现代文阅读题的“特殊功能”——“大量、快捷、低成本测试阅读能力的一种手段”。不过,他担忧这种“测试性阅读”成为一些高中生“最重要甚至唯一的阅读文本”。

曹勇军第一次和学生在灯下夜读,摆在他们面前的是沈从文的《湘西散记》。他给学生列了一个有分量的、“传递价值”的书单。其中有寻找自然和诗情的《海子的诗》和《大地上的事情》,有反思极权主义的《1984》和反科学乌托邦的《美妙的新世界》,还有一些文史哲著作《美的历程》、《万历十五年》和《中国哲学简史》。

按照现代文阅读考试要求而进行的对“文章细部刻意的、人为夸张的理解”,被这位语文老师完全摒弃。对像讲解考试题那样告诉学生“这个是‘关键词理解’、这个叫‘把握作者的情感’、这个叫‘手法鉴赏’”的做法,他显得很不屑。

“任何人不会这样去读文章,除非他是神经病。”他说。

“在真实的精神中读真实的书,是一种崇高的训练”

自从有了那晚“格外明亮”的灯光后,阅读教室的灯几乎每周五都会亮起。经典夜读小组的女生霍晨这样回忆夜读时的心情——“在大多数人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中时,我们在这里开始了属于自己的‘阅读盛宴’”。

一份《夜读记》记录了学生口中“阅读盛宴”的一些片段。在读梭罗《瓦尔登湖》中《阅读》这一章时,曹勇军让学生找出关于阅读的最受启发的句子,并谈谈感受。

这是当时讨论的部分对话—— 朱冠怡:“不管我们如何赞赏演说家有时能爆发出来的好口才,最崇高的文字还通常是隐藏在瞬息万变的口语背后,或超越在它之上的,仿佛繁星点点的苍穹藏在浮云后面一般。那里有众星,凡能观察者都可以阅读它们。”感觉这个句子很有哲理,又有美感。

曹勇军: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说,不要迷惑于华美的言辞,关键要看后面的思想。

杨思羽:我最喜欢的是“我愿带着最微薄的行李和最丰富的思想”,来到瓦尔登湖。思想的丰富,是无穷的,能引发人生的彻底改变。

曹勇军:本章第3节“读得好书,就是说,在真实的精神中读真实的书,是一种崇高的训练,这花费一个人的力气,超过举世公认的种种训练。”——我们的夜读活动正是对这个句子最好的注解。

十几个学生围坐在椭圆形木桌前,不是在听老师向他们灌输方法和道理,而是按照要求先将指定书目读完,在周五夜读时参与讨论。之后,他们还要完成读 书报告。

在描述这种难以传递的“私密”阅读体验时,霍晨用散文化的语言写道,“每次结束夜读之后,我都久久无法平息自己激动的心情,走向学校大门的步伐更坚定,风在耳边沙沙作响,脑海中还不断在回忆刚刚激烈的讨论和老曹说过的话”。

带着十几个学生一年读完17本经典著作,让曹勇军获得不小的成就感。不过,在那间教室之外,高中阅读教育的现状仍然令他担忧。

跟美国教育界一位同行的交流,加深了他的这种忧虑。曹勇军曾问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教师学院教授傅丹灵,“美国中学如何上阅读课”。傅丹灵介绍,美国的九年级学生(高中一年级学生)每周的阅读内容,除了精选的作业(平均每周3~4篇故事和散文)外,还有13个短故事和7个说明性文本。学生在家里阅读,在课堂上讨论,课后还要完成一篇文章。

从直观的阅读数据和方法上,曹勇军看到了中美母语基础阅读教育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位苏教版语文教材编写者忧心忡忡地说,“很多学生不仅不读课外书,连课文都不好好读了。”

在曹勇军看来,这并不能怪学生,更荒谬的现状是,“不少老师自己都不读书”。他曾问一些年轻教师是否读过某些书,那些80后老师表情尴尬,只能不好意思地摇摇头。

“这些年轻老师可以被称为‘做卷子长大的一代’。”曹勇军形容道,“他们能做的就是捧着教材,把答案搬给学生。难怪很多学生很鄙视语文课。”

在宏观的教育设计中,“让学生读整本书是被倡导的”,有的课程标准中还会列出书目。不过,在教育一线实践30多年的曹勇军深感,“纸上的东西落实起来很困难,并且这些要求没有配套措施”。

高考命题者试图用考试指挥棒来引导师生们重视经典阅读。曹勇军介绍,江苏将《红楼梦》、《三国演义》、《哈姆雷特》等10本名著列入高考必考书目。在江苏文科高考语文试卷的40分附加题中,这些名著会以两道解答题的形式,占据影响考生命运的10分。

但听上去有些讽刺的事情发生了。“有些老师如何上《红楼梦》呢?他们将这本名著的一章一回碎尸万段,变成一个个考试点,让学生读。”

这位年近60岁的老教师很无奈,“好好的《红楼梦》变成了‘红楼梦复习资料大全’”。但他也能理解,在应试的浓郁氛围下,“不少老师变得短视和急功近利”。

“要毁掉哪一本书,就把它放进高考必考书目里。”他开玩笑说。在无法逃遁的应试空间外,曹勇军想给经典夜读小组的高中生开辟一片阅读的“桃花源”。

他带学生去半山园寻找王安石遗迹,探讨“王安石和他的时代”;在南京著名的先锋书店讨论奥威尔和反乌托邦的可能,还坐在台城的石砖上,朗读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

“温情的教育改良者”并不能完全跳开应试的话语体系 回到校园,每周五晚上那束灯光,有时在曹勇军心里,“显得有些孤独”。他翻出一本厚厚的黑皮笔记本,里面是学生们轮流写的一页页阅读记录。翻到中间,夹着几张请假条。大多数请假的原因是“补课”或“家里有事”。

这些夜读的高中生,平日里要忙着上课和补习,有很多的考试要应付。为了挪出读书时间,他们有的攥住课间和午休时间,有的抓紧晚上睡前的20分钟。经典夜读小组成立后,有新成员加入,也有不少人“艰难”地退出。一个学生在给曹勇军的《退出经典夜读小组申请书》里写着,“这些天我经历复杂的思想斗争。斗争围绕‘我是否学有余力’展开。虽不愿意承认,但我确实不是学习轻松的学生,如果我继续维持这种状态,很可能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退出的学生大部分是因为课业负担太重。曹勇军解释,“有人考试成绩有了波动,心理压力会很大,家长会担忧,甚至有的科任老师也会有意见”。

在召集经典夜读小组成员时,曹勇军也设立了门槛,其中包括“学习成绩排名”。他承认,这种特殊的阅读课是对优秀学生的“私人订制”,面对的是“考”有余力的学生。他将自己的阅读课视作对应试化阅读教育的“一种突围”。

一位同事称曹勇军就像《堂·吉诃德》中大战风车的人,不计报酬地进行着阅读教学实验。不过,这位同事也认为,像曹勇军这样的优秀特级教师也要面对现实的眼光,“如果学生成绩不好,学生和家长也不会买账”。

有人问曹勇军,经典夜读究竟对学生考试成绩有没有影响?尽管初衷不是为了应试,但这位自称“温情的教育改良者”的教师,并不能完全跳开应试的话语体系。

他可以给出满足功利主义者期待的答案。他介绍,在一次模拟考试中,南京市语文考试作文得分65分以上的考生中,有4人是经典夜读小组的成员。

另一个例子听上去也很符合现实主义者“有用”的价值观。经典夜读小组的一位学生,在申请一所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时,高校老师听说他跟着老师一年读了17本经典著作后,对这个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几天前,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对着坐满一间小报告厅的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曹勇军分享着他的语文教育故事,其中包括经典夜读小组。在场的一位高中语文女教师私下说,“他做的事情,一般普通老师做起来是很难的。毕竟他有特级教师的能力和威望”。

而曹勇军周五晚上从阅读教室的窗户向外望去,有时一片寂静,有时夜雨敲窗。抬头看看头顶上的亮灯,他有时会感觉到“孤独”,甚至是“悲壮”。

不过他说,这里的“悲壮”不是一个贬义词。【相关案例链接】

编 者 按

曹勇军老师2014年6月6日带领他的“经典夜读小组”在鸡鸣寺豁蒙楼举办了一场读书会,师生共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他们重点研讨书中有关儒道释的论述和内容,联系生活和历史,探寻传统文化和人格的奥秘„„糕点佐读,清茶助谈,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现场,去蔽解惑,感受哲学的丰饶、博大与壮阔,让我们看到一幅美丽的读书画卷。

豁蒙楼的读书风景

曹勇军

(转自《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邮发代号22-46)2014年第10期)一

明天我们夜读小组到豁蒙楼读书。下午我给夜读小组学生发了短信,提醒他们,也表达我自己的迫切心情:“明天上午八点半在鸡鸣寺门口集中,带上《中 国哲学简史》,去豁蒙楼品茗读书,在天人交契的神秘氛围中感受中国哲学的丰饶、博大与壮阔。我等着你们!”不一会儿,回信纷纷飞来,如一群自由的小鸟落在我的枝头,发出欢快的鸣叫。

我们曾到先锋书店读书,穿行在书海之中,了解阅读的门径和方法,让阅读充溢书卷的芳香;也曾到王安石故居半山园读书,让读书激起历史文化的回响和共鸣。但我们的读书还应该有更深厚的哲学和宗教的背景底色,有更多生命的沉思和自我的追问,因此我早就下了决心要带孩子们来豁蒙楼读书。可来一趟豁蒙楼不容易,从春节推迟到五一,又从五一延宕到现在,阴差阳错,一波三折。长期的等待成了一个心结,被期待的热情喂养,越长越大。我没有放弃,一直在等待机会。明天是高考前一天,学校作高考考点,教师培训,学生放假,我们正好读书,也算了却心中的夙愿。

豁蒙楼在鸡鸣寺内鸡笼山上,也就是现在的鸡鸣寺茶社。我之所以老是把豁蒙楼挂在嘴边,而不提鸡鸣寺茶社,一来是喜欢“豁蒙”这个说法,二来也是想让学生们了解豁蒙楼的来历。事先向丁帆老师要来他写的《豁蒙楼里话豁蒙》一文,印发给大家,让大家多少了解豁蒙楼的前世今生,引发他们探访思考的兴趣。进入山门,我和孩子们一行14人,说说笑笑,沿石阶盘旋而上,穿过一层层佛堂寺庙楼阁殿堂,不一会儿,来到山顶。这里绿树繁茂,佛堂肃静,佛塔庄严,佛号慈悲,游人稀少,尘嚣渐远,仿佛进入一个清凉明净的境地。进入“鸡鸣寺百味斋”,我们在茶社朝东的一排花格明窗前坐下。推开窗户,凭窗临风,视野开阔,丛林飞鸟房屋尽收眼底。朝东北望去,眼前是苍然蜿蜒的台城,再往前是幽暗浩淼的玄武湖,最后是远处横亘的钟山„„我曾看过几幅上世纪20年代的老照片,猜想也是从这个角度拍摄的,照片上那六朝山水的水墨意境,竟然与眼前的景象一般无二,让人一下子穿越历史,回到历史的现场„„佛界与人间,菩提与俗谛,历史与现实,幻境与实景,瞬间切换又融为一体,让我们沉浸其中,忘怀纷扰。

我告诉孩子们这里就是豁蒙楼。甲午战争后某年,时任两江总督的张之洞,曾携得意门生杨锐游鸡鸣寺,就在豁蒙楼这里置酒论道,纵论天下大事。席间,杨锐反复吟诵老杜《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一诗最后四句:“君臣尚论兵,将帅接燕蓟。朗吟六公篇,忧来豁蒙蔽。”听者无不动容。诗中咏叹往昔异族侵犯,中原板荡,深切的忧患终于豁然荡开心中的蒙蔽。百日维新失败后,“六君子”之一的杨锐被斩菜市口,后来张之洞重游鸡鸣寺,不禁悲从中来,于是倡议起楼,亲题“豁蒙楼”匾额,既是纪念学生,更是留意后人。什么叫“豁蒙”?“豁”就是豁开,使之敞亮;“豁蒙”就是把蒙蔽之物揭去,去蔽解惑,让人眼明心亮。这也是夜读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们来豁蒙楼读书的原因吧。

这次豁蒙楼读书读的是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这是孩子们自己选的,他们觉得在这样的环境中读这样的书最合适,也最有味道。征得茶社的同意,我们把4张小茶几拼起来,又给每人点了两个素菜包子、一份茶水和点心,师生聚坐一起,说说笑笑,兴味盎然,开始了我们的中国哲学读书之旅。

我告诉大家,为了准备这次读书会,前几天我把家中旧藏的《中国哲学简史》翻了出来,重读了一遍。我这本书是1985年北大版,书前有我2007年重读时写下的题记。我打开书,把题记展示给大家看,让学生当众读了一遍—— 冯友兰氏尝撰写一联,概括其一生学术成就: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三史”指的是《中国哲学史》(两卷)、《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哲学史新编》(七卷);“六书”指的是“贞元六书”(乾卦有“元亨利贞”说法,分别象征春夏秋冬,“贞元之际”即“由冬到春”),书中提出了对历史文化、现状未来的思考,有着对民族未来的坚定信念。“六书”分别是:《新理学》(1939年)、《新事论》(1940年)、《新世训》(1940年)、《新原人》(1943年)、《新原道》(1945年)和《新知言》(1946年)。本书是冯友兰1947年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学用英文写成的。先后有两种译本,一是涂又光译本,1985年北大出版社出版;二是赵复三译本,2005年天津社科院出版社出版。本书在国外影响很大。李慎之先生说:如果中国人因为严复而知有西方学术,外国人也因为冯友兰而知有中国哲学。本书并非《中国哲学史》的缩写本,而是在写作“贞元六书”有了自己的严密体系之后自出手眼的结撰,有一种中西会通的通识眼光和通人气象。全书见识精粹,论述合一,逻辑清晰,通俗易懂,语言雅驯,是治文史哲必读的公共入门书。

阅读《简史》是一次中国哲学思想的探险之旅。书中那些伟大的思想、深刻的见解、深入浅出的剖析阐发,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儒佛道如三座主峰,周围群山绵延不绝,我们穿行在崇山峻岭之中,被沿途的风光所陶醉。

说起来是《简史》,但对高中生来说一点不“简”,况且我们读书研讨的时间有限,只能开快车匆匆走一遭,略有所知,略有所疑,略有所获,开个头,示个范,为今后阅读打下基础。原书二十八章,我们选择研读第四章(孔子)、第七章(孟子)、第九章(老子)、第十章(庄子)、第二十一章(中国佛学)、第二十二章(禅宗),重点集中在儒道释有关内容上,最后再梳理一下“中国哲学的精神”,让学生对传统哲学思想和智慧有个大略的了解。读书的基本程序和办法是先指定学生逐章概括,然后提出问题,最后师生试着讨论回答。余下章节,留给学生自己阅读。

夏蕴萱同学概括第四章“孔子:第一位教师”后,不是很自信,问我说:书中有不少地方读不懂,怎么办?

我笑着说:这本书又不是为你高二学生写的,读不懂很正常啊——这类哲学书涉及我们陌生的话语系统,理解上会有不小的困难——我当年下放的时候,正赶上批林批孔,当时杨国荣的《简明中国哲学史》很流行,我发誓要读此书,书读完了,可就是不懂!即使是现在,冯友兰这本书我读过多遍,可有的地方仍然不懂。读不懂的书读它有用吗?有!我想起胡耀邦曾说过的话,他说他读爱因斯坦,也读不大懂,“可就是读懂的那一小部分,已经让人受益无穷”!

读不懂怎么办?第一,要有耐心,反复地读,咬牙坚持,不轻言放弃。第二,可以放一放,先跳过去。要学会把不懂的地方包裹起来,隔离开来,不让它干扰影响整本书的阅读。第三,还要学会“观其大略”。早年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起读书,“三人务于精熟,亮独观其大略”,这里的“大略”不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而是抓住关键的地方,抓大思路大结构大问题。看到有学生仍然不理解,我便以孔子一章为例说明。孔子一章讲了很多内容,但反复阅读你会发现孔子的“知命”说法给我们的启发很大。冯解释“知命”说:“我们能够做的,莫过于一心一意地尽力去做我们知道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计成败。这样做,就是‘知命’”,“这样做的结果,我们将永不患得患失,因而永远快乐”。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尽人事,听天命”,看似消极,其实是儒家积极进取有所担当的精神的表现。初次阅读,能抓住这个就算有所得了。

葛吕不时插话,有些急不可待,我就让他概括第九章“道家第二阶段:老子”,可他事先没有准备,匆忙应付,对原作章节概括时有遗漏和曲解。我停下来,告诫学生读书要做到一个“敬”字。我引用冯友兰《新世训》中的论述,告诉大家“敬”就是外不欺人内不自欺,把一件事当一件事去做,全神贯注,专心致志,认真把事做好。读书,“敬”的态度和精神不可少。

刘昊同学补充了葛吕的概括,概括了第十章“道家第三阶段:庄子”,提出讨论的问题:儒家与道家到底有什么区别?葛吕还是抢先发言:老子认为社会乱的原因不是知识不够,而是这些知识太多了,反而迷了人心。庄子对于政治方面的观点和老子是一样的,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庄子对于个体存在的观点不同。就是说怎么样进行修炼,来达到至人,与道合一。如果说老子更多是面对社会问题,那么庄子就比较倾向于个人。

刘昊不急不慢,侃侃而谈:刚刚葛吕也提到了,老子在社会治理方面有一个很独特的地方,就是他希望百姓都是“愚”的,他反对知识,认为知识过多则导致想法过多,最后导致社会的**。他的想法是作为百姓,应该无知;作为君主,应当无为。这样就能保证社会的安定运行。庄子比较倾向于个体的修养,比如我们学过的《逍遥游》,他认为我们要体验到道,最后人道合一,站在至高的、无限的意义上来审视人间。另外他是抹杀事物的分别的,比如两个人辩论,不需要去区分谁对谁错;这个世界也是这样的,不需要区别。老庄偏向于比较消极的人生态度,但是这种态度可以和儒家的积极进取互补。

我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给同学作出阐发。道家与儒家许多观点是对立的。儒家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有责任感,有担当的意识。道家呢?可以说是“知其不可为而不为”,然而又“无为无不为”:看似什么都没做,但是什么都做了。这里的“不为”实际上是指不乱为,不妄为,要有智慧。比如树下落叶,我不去打扫,看起来是“不为”,实际上是“无不为”,树叶烂入泥土,转化为养分,顺应自然,树木生长得很好,这就“无不为”了。老子和孔子都提到“水”。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强调的是时不我待、奋发进取的精神,体现了儒家的入世精神。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体现了道家的出世精神。这个感性的细节折射出儒道两家人生哲学的差异和不同。是不是可以这样区 分儒道两家:儒家入世,道家出世;儒家讲究仁义道德,道家讲求修身养性;儒家讲先天下之忧而忧,道家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儒家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是政治渺小艺术永恒„„然而儒道两家又是互补的,冯友兰在书中说:因为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一些;因为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一些。这两种趋势彼此对立,但是也互相补充。两者演习着一种力的平衡。这使得中国人对于入世和出世具有很好的平衡感。李泽厚进一步指出:表面上看,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以及艺术意念。所以我们一般人很灵活,往往得意时用儒家,失意时用道家。

茶越喝越淡,探讨越来越深入。刘越重点概括了二十二章“禅宗:静默的哲学”。看得出来,他读得有质量,准备很充分,发言有概括也有阐发:禅宗是佛教东传,结合本土的道教观念,创造出来的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宗教。禅宗后来传到日本,在日本继续发展。禅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沉思、静定。禅宗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神秀和慧能,他们有两个有名的偈子。上次写作文有位同学就把这个偈子写进去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的偈子讲究的就是当下的顿悟。就像是西方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他的贡献在于把上帝搬到人的心里面来了,原来的布教修行是牧师在教堂里宣讲,现在是,上帝在你的心里,你对它有解释权了。同理,佛并不仅仅就指的是释迦牟尼这个偶像,不是外在的戒律、仪式,你只要心向着佛,你能够在静定之中感受到佛的存在,那么你就是佛。这样多方便啊,知识分子只要在家里,不用出家都可以修行,可以享受到精神生活。诗歌中有很多顿悟的因素,懂一点禅宗,可以有助于我们去解读很多诗歌。比如这次月考中考到的诗歌:“着意寻春未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阅读的时候,把它和你学过的禅宗思想联系起来,这样就能把作品读通、读活,理解得深一点、透一点。大家都点头称赞,很佩服。这样,中国哲学几个重要的思想就出来了:第一是儒,第二是道,第三是释。儒释道共同塑造了后世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塑造了我们的自我,而自我知识是我们一切知识的根。那么,有什么作用呢?我提出问题,让大家思考。抓住儒释道这三家,再来看中国哲学史,你就能大体把握了。这中间最主要的是儒道两家。刘再复说中国文化就像人的躯体,有动脉,有静脉,儒家经典就是人的动脉,而道家经典就是人的静脉。南怀瑾说儒释道是三个店:儒家是粮店,管你一日三餐,须臾不可离;道家是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一旦生病,非进药店抓药不可;佛家是百货店,什么都有,有时间可以去逛逛。而李泽厚提出儒道互补,其实,禅宗是佛教的道家化,或者说是道家的佛理化。推而广之,我们也可以说是儒释道互补:儒家让你拿得起,道家让你想得开,佛家让你放得下。

冯先生论述中国哲学精神时指出,中国哲学喜欢用富有暗示的名言隽语、比 喻论证等形式,也因此特别富有文学意味。中国哲学这棵大树上不仅有智慧的果实,也缀满鲜艳的花朵和婆娑的绿叶。我们寻幽探胜,一路走来,随手采摘带着露水的花草。我让学生说一句自己阅读中印象最深刻的语句。李茜雯欣赏的是一则禅宗公案:“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霍晨欣赏的是程颢的诗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陈世琰欣赏的是王阳明语录中的一则:“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丁志伟则找出他在书上勾画的一段话,是王国维的,表达了他学术和精神追求的勇决和挣扎,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和共鸣:“哲学上的话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余知真理,而余尤爱谬误伟大之形而上学、高严之伦理学与纯粹之美学,此吾人所酷嗜也。” 我也喜欢这一段话,补充说:本书有一个重要观点,在冯友兰其他作品中也提到,就是中国哲学并不是给人一种积极的知识,它给你增加的是一种境界,让你达到更高的境界,超越现实,获得高于价值的价值。我们读这本书学习中国哲学应有这样的观念。我回忆起赵越胜《燃灯者》中周辅成先生的话:不是要思考哲学,而是要哲学地思考。因此要反思,思考“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样的终极问题。这对人的境界提升有帮助。

天有些热,窗外传来一阵阵蝉鸣。

大家起来休息了一会儿,入座后,我们讨论了“中国哲学的精神”,重点探讨中国哲学即凡入圣、注重体验的特点。我让大家打开手上的《中国哲学简史》,扉页上有冯友兰晚年手书的一副自励联:“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我问这副对联的意思,大家面面相觑,无人回答。我告诉大家这副对联是用古人现成的句子写成的。上联意思是阐发传统的文化为国家民族服务;下联语出《中庸》,意思是在日用常行之中一步一步地走到极高的道德境界上去,理想人格的培养必须落小落细落实,让平凡的生活具有不平凡的超越性。中国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不强调知识,而强调体验。所以,学习中国哲学你就要养成一种人格,不但要“知道它”,而且要“体验它”,最终目击道存,成为君子。中国哲学是体悟之学,是践履之学,必须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就像今天我们来到鸡鸣寺,我们也学着点三支祈愿香,像香客一样许一个愿,这就是直觉的体验式的。

我让学生读《中国哲学简史》最后一章中“人生的境界”一节。冯友兰认为人生有四个境界,第一是自然境界,它是混沌未开的。第二是功利境界,只是为了自己得到好处,为利而活。第三是道德境界,是为人为公,造福社会。第四是天地境界,与天地万物合一。怎么样能达到第四个境界呢?要靠觉解。觉解的程度越高,境界就越高。这个说法影响很大。西南联大时期,冯友兰路遇金岳霖,金开玩笑说:“芝生,到什么境界了?”冯答:“到了天地境界。”遂大笑而去。但不少人对冯的一生颇有微词,认为他从土改的粉饰太平,到批林批孔的摇旗呐喊,可见其随波逐流;从迎合总裁,到歌颂主席,一生不脱“应帝王”情结,则其人犹在功利境界。讽刺之处在于,中国哲学重在体验、体悟,强调最后能成君子甚 至圣人。拿这个标准来衡量,结果发现他的一生很潦草也很尴尬。不过,也不应轻浮苛责,应抱“理解之同情”的态度。我们读过的《故国人民有所思》有一章“冯友兰:哲学斗争的个人挣扎史”,读后可以体会到冯在当时现实环境的夹缝中,或躲避或迎合以求自保的不堪和悲怆,让人同情„„

游人越来越多,不少人好奇地走过来看着我们师生。茶社负责人几次走过来催促我们。我一看手表,不知不觉已经两个多小时过去了。于是我们起身,仿佛从一场梦幻中惊醒,依依不舍地离开豁蒙楼,结束了这次中国哲学读书之旅。我想,这次读书之旅,沿途中国哲学和传统文化的美丽风景将永留在孩子们心中,和他们的身体一起长高长大。

第三篇:语文特级教师讲座之一程红兵

语文特级教师讲座之一程红兵:

从修养到课堂

主讲人: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特级教师程红兵

(笔录者:倪孟达)

上篇 课堂

在我们的课堂里,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

其一,隔。

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其负面作用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制造了某种无形的“隔”。好的课堂应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良好的互动,如今师生之间的互动隔着一个电脑,电脑作为中介物,阻断了教师与学生的直接交流,同时也淡化了生与生的沟通,这样就使课堂少了点“人脉”,少了点“人情”。

解决之法:化。

电脑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并非是课堂所必不可少的因素。教学不能围绕课件展开,课件应该自然地“化”在课堂里,是教师组织课堂的一种工具,教师脑子里应该有“物为我用”的意识,而不能“我为物用”。

其二,呆。

教师提问缺乏技巧,缺乏机智,没有对问题进行很好的设计,所提问题不是难倒全班同学,就是能够被异口同声地回答,这样就根本达不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

解决之法:活。

启发式课堂,既要设计好提问的环节,又要在课堂中灵活应对。要做到“活”,既要有所预设,又能根据课堂情境适当进行调整,同时摆脱机械式操作,适度地超越当下,有前瞻性与全局观。

其三,冷。

老师在课堂里冷漠无情,表情呆滞,整个课堂如一潭死水。这种教学是功利性思想对课堂的侵蚀,教师没有感情的付出,仅仅把上课作为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作为谋生的手段,如同饭庄做行脚客人的生意,“一次性”,不考虑发展。

解决之法:热。

只有真正融入学生当中,热情洋溢地与学生展开交流,才能进入学生的心,才能得到学生的心。

其四,独。

唱独角戏,好像整个舞台就他一人,把学生当作观众,甚至眼中没有观众的存在,一堂课自始至终看着天花板的右上方,直至下课铃声响起,结束表演。

解决之法:和。

要跟学生有所交流,从语言到眼神,到手势,到情感,全方位的交流,才能使课堂拥有生命力。

其五:陈。

内容陈旧,形式陈旧,不管文体,不管今古,一以贯之,坚持一种教学模式。

解决之法:变。

俗话说:各师各法,各马各扎,各庙各菩萨。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所谓名家的教学模式,并不是他的课堂教学的全部,日常课堂不能只是一种模式,每天都要有变化,一成不变不能满足今天学生的需求。

下篇 修养

所谓教师的专业化,就是自身修养的提高。

提高教师的修养,应从如下三方面着眼:

一、知识

1、背景知识。

语文老师应该具备充分的语文以外的知识,这些知识的多寡,关系到语文课堂能否真正成功。好的老师上的课,让学生没有饥饿感。

夏丏尊评价李叔同,说他的国文课、书法课、英文课上得比本专业的老师更吸引学生,而他原本给学生上的是音乐、美术课。

2、本体知识。

即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教师对文本的研读应该深入、准确,有深刻的领会,不能懵里懵懂,更不能误读。

当然也不必害怕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哪怕是跟传统观点完全不一致,也应该有更客观、清醒的判断。

(程说“李镇西是个不彻底的革命者。”他举李镇西上《拿来主义》一课为例,当学生对“文化遗产”有不同看法时,因为考虑到要完成既定的教学计划,李提高嗓门把学生的异议压了下去。其实李镇西不需这么做,以他的名气和功底,完全可以随意行止,“怎么上都是合理的”。)

3、条件性知识。

这是课堂教学的外围知识,却又是不可或缺的,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知识。

中学教师的价值体现在课堂上,体现在教学的细枝末节上;他们从事的是比大学教授、研究者更艰苦也更具挑战性的工作。如何在课堂里有效且生动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绝非一件易事,而应是一个技巧性、艺术化的过程。

于漪老师为了让学生明白标点符号的重要性,在课堂里朗读一篇没有标点的文章,读得上气不接上气,使学生真切体会了那种局促和气闷的感受。

一个外教给中国孩子上英语情境课。他掏出一张照片,跟孩子们说:“This is my first daughter.” 又掏出一张照片,说“This is my second daughter.”当他掏出第三张照片时,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This is my third daughter.”老外摆了摆手说,“No,he is my son.”

4、经验性知识。

利用自身经验,处理课堂里的突发事件。

老教授在第一堂课里,为了拉近与学生的关系,说:“我是你们老师的老师,你们该叫我什么?——”学生齐声回答:“师爷!”距离无形之中被消弥了。

凤凰卫视主持人吴小莉在上海采访APEC会议,其时亚洲正爆发金融危机,许多国家货币被迫贬值,人民币也面临巨大的贬值压力。会议开始前,会场外聚集了众多记者,大家都在等待江泽民主席,希望从他口中得到一些有价值的消息。但江主席到来之后,昂首挺胸,两眼前视,没有理会两旁的记者。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吴小莉冲江主席喊道:“江主席,昨晚睡得好吗?”江主席转头回答说:“昨晚睡得好。”会议结束后,江主席从里面出来,还是一副拒绝采访的姿态。吴小莉扬了扬手中一张十元的钞票说:“江主席,这十块钱明天还值十元吗?”江泽民回答说:“人民币不贬值。”两句话就达到了采访的目的。

教师应有此智慧,善于从生活中总结出这类经验。

二、能力

这里所谓的能力,特指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实施、评价的能力。

1、开发。

以建平中学为例。

建平中学在各个学科都积极开发自己的校本课程。如语文学科,他们开设了“诸子百家选读”,让学生在中华文化的源头中,亲近民族精神,寻找民族精神之根;“普利策奖新闻作品选”,了解当下的国际时事,以拥有宽广的时代背景,培养具有“世界眼光、中国灵魂”的学生。此外,他们介绍多种文学作品给学生作为选读作品,如《文化苦旅》等。

比照国外的高中教材,如英国,他们就拿莎士比亚作品、狄更斯作品,让学生读、写、再读、再写,是一个完整的文学修习的过程。

钱理群在北大退休后,来到南京师大附中,给高中生开设鲁迅修选课,许多学生坚持听课,收获巨大。

作为一门课程,语文的改革空间非常大。一切优秀的人类文化成果,都能拿来为我所用。所谓语文课程,就是各种各样的名著,单靠语文教材是教不出学生的文化底蕴的。

要想让学生真正获得文化的积累,第一位要素是“读”,使其养成读书的习惯,并伴随以写读书笔记。由表及里,深刻其思想。电影大师爱森斯坦说:“画面把我们带入感情,感情把我们引向思想。”

建平中学的学生一月读一本名著,每周写一篇书评,每月写一篇读书笔记,这都是老师正确引导养成的良好习惯。

程红兵教《我与地坛》,把教材里删去的部分印发给学生,让他们在完整的阅读中提升感悟。

再如数学课程。

数学是培养孩子们思维的体操,本着这样的认识,数学老师积极把身边的资源开发成课程的内容。比如:把上海所有名胜编入教材,学习“情景数学”;把红绿灯的一些规律和运用编入教材,成为“二十一世纪发展的方向”。

2、整合。

怀特海的《教育目的》里说教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这样三种:

有用的而不是僵化的知识;

专门的而不是普通的知识;

整合的而不是分离的知识。

语文课程最明显体现了上述的第三种知识。

程红兵说,当校长最困惑的是什么?做语文老师时,自己的想法一下子就能变成现实,而校长不能,局长更不能。(因此理想的实现有赖于宽容的大环境中个体的不懈努力)

基于“整合”的课程观,建平中学除使用上海的S、H版教材之外,还把人教版教材也发给学生,最大广度地扩大阅读面。

教师可以选择课程(教材),以贯穿自己的理解和思想。

此外,建平中学自己编教材:

如语文学科,阅读部分,分如下几个系列:

成长系列: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精神养料,选择好文章,回归常态,回归自然,使这种阅读成为常态化、自然化。

文学系列:以散文、诗歌、小说的体例分编,文体分明。以审美鉴赏为主。

文言系列:以史纲为纵线,以文体为横线,结合史纲、文学的内容,给学生以全面的熏陶。

大家系列:选择文学大家、文化大家,培养学生的领袖气质。文学史上称得上大家的,单独拿来重点研究,专题研究,使学生对大家有一种精神膜拜。学校、老师应该负起引领学生精神走向的责任,对大师顶礼膜拜,则会远离庸俗、低俗,给他们一个精神归宿。比如鲁迅、曹雪芹、司马迁等,莎翁、托翁,《圣经》,其他文化经典等等。

知识系列:学习逻辑、修辞、包括语法等知识。

3、实施。

即课堂教学的实施。可以创设各种情境,如“同情心”的情境等。

4、评价。

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习的发展,促进教学的发展。

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哪怕是只言片语,也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黑格尔,健康状况不佳,中等身材,不善辞令,沉默寡言,天赋高,判断力健全,记忆力强,文字通顺,作风正派,有时不大用功,神学有成绩,虽然尝试讲道不无热情,但看来不是一个优秀的传道士,语言知识丰富,哲学上十分努力。”这是黑格尔从神学院毕业时老师写给他的评语。这段话极其准确地道出黑格尔的性格特点和能力特点,跟他最终成为一个哲学家而非神父,应该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因此评价一个学生,应该尽可能客观、公正,更多鼓励,有前瞻性。)

那么评价教师该掌握什么样的标准和尺度呢?

华师大教育系终身教授叶澜提出这样的观点:

扎实:课堂有意义,听与不听不同;

充实:有效率;

丰实:生成性、非预设,能在课堂中有创造;

平实:常态下上课,今天能上,明天也能上,这里能上,那里也能上;

真实:不伪,不假。不十全十美,优点突出,也有缺点。

于漪老师说过这样的话:一辈子教书,一辈子学教书;一辈子上课,上了一辈子遗憾的课。这就是最真实的课。

程红兵提出自己的评课观:

效果:看学生学得怎么样,反过来说就是看教得怎么样。学生的知识能力有啥变化?情感态度有啥变化?举建平中学的郑朝晖老师上《百代书法》为例,整 5 堂课几乎全是他自己在讲,但这堂课的效果非常好,因为学生了解了书法的历史,懂得书法的妙处,学会如何去鉴赏书法艺术,从书法之美中获得人生的感悟。

目标:老师在这堂课里想干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有何依据?(这些依据应该来自教材、学生和教师本身)是否符合课程标准?这种教学是否“去语文化”?这些问题最终落实到教师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判断上。

过程:教师是怎么做的?怎么教的?做得好不好?老师讲不讲?教师在课堂里起什么作用?

课堂是由老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有些内容,老师不讲行,则可以不讲;老师不说不行,则非说不可。并非学生动得多的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三、情意

教师应该有自己的职业理想、情操和品质。

什么是教师的职业情操?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常说“以天下为己任”,大志向还需要由小细节来支撑。比如中国的留学生与德国老师一起过马路,正值红灯,路上没有其他行人与车辆。老师停下脚步,学生问为何不能走。老师说:“我怕远处大楼里有个孩子会看到我这样做。”这就不单单是慎独的问题,而是一种强烈的自发的操守,只有成年人、名人、政府人员、教师等等有示范意义的人物,或者说所有普通人都能固守这样一种情操,全社会才会你行我效,国民素质才能整体提高。前不久刚结束的台湾大选,人民在选举中对贪腐成风、出口成“脏”的政治人物齐声喊出的一句话是“你们都这样了,我们该怎么教育孩子?”的确是一个沉重的问号。

许多教师都把职业情操理解得过于抽象和朦胧。有一个漂亮的女教师上一堂公开课,精心备课,精心准备了一些漂亮的小五角星,贴在自己漂亮的裙子上,等学生一有良好表现,就贴在他的脑门上,以作奖励。课堂中,许多学生得到了漂亮的五角星。女教师正上得投入,不小心把一枚五角星掉在了地上,被一个男生捡起来。他的脑门上没有五角星,犹豫了半天,他举手报告,说老师的五角星掉了,女教师接过五角星顺手就贴在了自己的裙子上。下课了,又有一个脑门上没有五角星的学生在地上捡到一枚五角星,送到办公室,报告说:“老师,你的五角星掉了。”女教师说,课都上完了,这五角星还有什么用呢,把它扔垃圾桶里吧。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沮丧的案例。

何谓职业品质?

教师应钻研自己的专业,要有学术底蕴。每个老师都是课堂里的有机因子,绝不能把自己当作教室外的无关因子。但生活中常有这样悖谬的例子。王选院士说自己二三十岁时,正走在计算机汉化软件研究的前沿,可人家不承认他,说他 6 是骗子。当他五六十岁时,他远离了这一研究领域,却在三年里一年得到一个院士的头衔,被人称专家,甚至大师。

教师要做的,是每天都要脚踏实地,每天都要积累自己。正如一句话说得好: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学生如此,教师亦如是。

第四篇:《诗意教育手稿》诗意德育叙事 贺迎兵

(本文集的下载仅用于学习交流,如转载,请注明作者并取得同意,如印刷传播,作者将诉诸法律。)作者介绍:贺迎兵,男,31岁,湖北黄石人,中学教师。国家级论文、录像课一等奖获得者, 有一百多篇文章发表在各级报刊杂志,因诗意教育、作文魔术的研究,多次接受媒体专访,2010年在《东莞时报》开设语文学习专栏。

编著出版有:《《非常教师最学生》《诗意教育手稿》,《作文魔术课堂》《满分作文解密》《中考作文专题突破》等。现正致力于诗意教育、高效课堂的研究。

诗意教育QQ群:71242144 个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hyb0324

诗意教育手稿

贺迎兵 著

目 录

1我的诗意教育观„„„„„„„„„„„„„„„027 2诗意德育叙事„„„„„„„„„„„„„„„„034 3写一首诗 献给可爱的你„„„„„„„„„„„000 4我的诗意语文观„„„„„„„„„„„„„„„027 5诗意语文叙事„„„„„„„„„„„„„„„„027 6高效课堂模式探索„„„„„„„„„„„„„„027 7我的精神家园„„„„„„„„„„„„„„„„027 8我的糟糕的诗„„„„„„„„„„„„„„„„027

第二章诗意德育叙事

学习兵哥好榜样

——一个男教师的爱与责任

在我近10年的教学生涯中,有一句话让我让我惊喜,让我感动。那是我的一个学生说的。他对我说:兵哥,我要学习你,你让我感到一种父性的关怀!你是我的好榜样!

被学生成为兵哥,对我来说,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哪怕那种亲昵的神态和语言有不尊重老师的嫌疑,那种被人需要的信任感依然是很温暖的体验。可被人需要和信任依然是很温暖的体验。“哥”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词语。长兄如父,在缺乏父亲角色的寄宿制生活中,“哥”无疑有着父爱的光辉;而在这个急切渴望平等对话的青春期,“哥”意味着交流的顺畅和自由。

午休后回教室的路上,隔着半个田径场,有粗犷的声音传来:兵哥,午休得好吗?回头,是H,一个倔强而调皮的男生,和一群半大小子在我身后嬉笑。青春的笑脸,在正午的阳光下,如梵高笔下的向日葵,灿烂耀眼,绽放着生命活力。这是很友好的笑容,那份想亲近却还羞的惊喜,我是懂得的,尽管,这种打招呼的方式还不那么优雅。我转过头,以最优雅的姿势对他们挥挥手。是的,这样挥挥手,带着最美好的愉悦,这一刻,我就像一个王一样骄傲,虽然这个“孩子王”和国王的权威不一样,但骄傲的理由却是相同的——在别人心中,我很重要,我被关注。这就是工作最原本的喜悦和成就。

男教师的爱,是不太好把握度的。曾在优秀班主任的表彰大会发言上,听到这样某男教师这样说:我细心地为他擦去眼泪,抚摸他的脸颊,轻声地哄他入睡-------不明就里的人或许以为这是一位母亲。不!他不是母亲,他是教师;不!他不是妈妈,他是一名男的教师。男教师说得很动情,台下却窃笑一片。是的,这里角色的凌乱性别的漠视,让人感觉很古怪。

一位男教师的爱与责任,应该是有自己的独有的度。过于柔情与直白是不好的,它不符合学生对老师的期待。它应该是民主平等的交流,是尊重生命、开启智慧、润泽心灵。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中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男教师要给学生智慧的引领、力量的引领、责任的引领,特别对男学生。要给青春期一个男性的榜样!

好乖的社会实践

这次社会实践, 确实非常有意义。对班级凝聚力是一个很大的提升,非常有助于班集体的发展,更有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

先说组织纪律方面。学校组织有序,学生安全而迅速地到达了欢乐谷,不管是去还是回来,组织得都不错。班级组织也比较好。几个主要的班干部,如女生的袁欣,男生的谢钦达,都很有管理能力。每一次的上车下车、进场退场、游玩前后,都能够主动地清点人数,并且有序带领大家活动。车上卫生也做得很不错。

最值得一提的是去的路上与归来路上,发生在路上的“车厢K歌会”实在是精彩。去的路上,宝主任自告奋勇做“金牌主持人“,先唱一曲“小二郎”激起欢乐气氛,她独特的搞笑本领和非同一般的主持能力,让41班的帅哥靓女们很快就HIGH了起来。钟毅升的带头作用,更让大家群情激动,儿歌、流行歌、国歌、班歌都唱了起来。一路欢声笑语。

回来的路上,贺老师的主持风格非常的HAPPY,大头大喊大唱,带领全班齐唱“劲歌金曲”“情歌王子”之类十几分钟的联唱,和全班的学生合唱、对唱,几乎让整个车厢都激动起来。宝主任的万水千山总是情,也让学生把手掌都鼓破了。

玩就要玩得开心!这次社会实践,学生的表现也让人刮目相看。钟锡标,梁晓彤等同学更是颇有艺术气质。一路上,同学之间感情更加深了,也对这个班级更加热爱了。唐镇锋、李啟铭胆大心细,什么都敢玩、什么都玩得高兴。女生也在四维电影、异度空间中找到了别样的乐趣。

这次社会实践,是班集体的一个盛大节日,是融洽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感情的最好机会。同学们在社会实践中玩的开心,更重要的是了解了班级的才子才女如云、了解了老师原来也如此可爱。宝主任在最后说:我们班的学生真可爱、真有才啊。这是对社会实践最好的总结!我想学生们也会说:我们班的同学和老师好可爱好有才啊。在心里,我们全班的师生再一次爱上了最美的41班。有几个来自重庆的同仁说,这个总结好乖。

大课间风云

最近一个月的大课间很乱,很多学生不太愿意参与。有的同学玩双杠、有点同学跑步,有些女生甚至堆在一起聊天,班干部说一下,装模作样的动一下,但是几分钟还是悉悉索索地忙自己的了。

作为一个号称要最优秀的集体,这肯定是不可以的。我已经和达达交流了这个问题好几次了,他有时候会辩解一下,但大部分时候还是很不好意思地揉揉头,然后是呆呆地沉思——思考吧!办法总比困难多。这个聪明而憨厚的家伙,明白我对他的器重,也深深地被同学们的散乱所刺痛——是的,就是这个自称要创造奇迹的集体吗?他一定要反思了。是同学们的错,还是自己这个体育委员的管理缺失。

下午兴趣课时间,学校集中彩排了一下运动会开幕式。4点50多,我到教室 带队,一个人都没有,上一节是体育课。让三个学生去叫学生上来集合,已经很迟了。学生没有叫来,达达自己满头大汗地来了:老师,我让同学们在下面排好队了?我问:所有同学都知道吗?答:应该吧!应该是什么话??无语。老实说,我是一个很霸道的班主任,而且觉得霸道也没有什么不好。今天看报道说首富郭台铭就是最霸道的总裁,我就是这个班级的总裁嘛,为什么不可以霸道呢?但我的霸道,这次让达达同学很难堪,同学们都看着呢。难看吧,谁让你做事不到位。

事情应该就这样过去了吧?实在没有想到的是——

9点20下自习,日小结后。达达迅速冲上了讲台:老师,我想说几句话。好啊。我们的第一班委(班长)开始发言了:同学们,作为你们的朋友,我很不想站在这里批评你们,但是我又必须说。今天大课间,环视周围时,我很自卑,因为我们班的大课间几乎是最乱的(当然他很夸张,还好了,只是离我的要求很远)。作为公办班的学生,作为一个发誓要创造奇迹的班集体,你们觉得这样的行为是应该的吗?每个人都在做自己的事情,每个人都找出各种理由不参加大课间!这还是一个公办班吗?我们还够资格自称最优秀的学生吗??达达语调很低沉,语气很严肃。这个早发育,嘴巴已经有黑黑绒毛的半大小伙子,稍微浑厚的嗓音,营造了一种很好的训导氛围。显然,全班同学是很相信他,也有些畏惧他的。

是的,我就是需要这样一个班委,需要这样一个很可以镇得住同学的副班主任。他应该和同学隔一点,不必那么亲密。

接着,达达说了他的大课间计划,然后又给同学提建议的机会。10分钟过去了,很多同学还有意见说,我制止了他,宣告了放学“同学们有建议,课下在交流”。这个时候结束最好!我的目的倒不是在于大课间,这样的一次训导,能树立达达的威严比什么都重要,如果给了同学们太多讨论和建议,显然会冲淡刚才的严肃氛围。过犹不及,适可而止啊,这样就足够了。

达达说,很多同学的建议,是故意的挑刺或者是偷懒。是的,确实有很多是这样,但不管怎样,也有给他们发表意见的机会。我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发言的自由.我告诉达达,对这些意见我们可以这样告诉他——你对班级的热爱,我们很高兴。可是大家讨论之后,确实不可行。这样既尊重同学,也捍卫我们的原则。

达达很高兴地点头称是。他一定从我的眼睛中看到了我对他的欣赏,抬头对我开心地笑笑,深陷的眼睛中有闪亮的光芒,他一定也很钦佩我吧。呵呵。

好小子,做好我的助手,没有那么容易,但一定很有收获。有同事预测,这孩子以后大有可为。但愿吧。作为老师,能有心培养学生的能力,我未尝不感到幸福呢。

悠然地活在这平凡的人间,并在平凡之中体悟常人不能体悟到的美丽,流泪和欢笑有什么区别呢?

平凡也是美丽,这就是生活本来的诗意吧。

运动会,我们得到了什么奖

稀稀拉拉的掌声响起了,下午5点,运动会后,我们再一次聚在课室做运动会的小结。照例,班主任一定要讲点什么的。在讲之前,我号召同学们为班级鼓掌一次,他们鼓了,一边鼓掌眼睛还盯着作业或者干脆发呆。这样的两只手的机械运动,是没有意义也没有必要的。我需要的是发自内心的掌声。

举起今天收获的两张奖状,我开始说话了:“这是两张什么奖?”;“精神风貌奖和优秀创作奖”,有人故意拖长声音,其他人发出半是夸张半是矜持(抑或不屑)的大笑,部分人笑得很放肆——那种笑声里,有对这两个奖理所当然的不屑,据说是约定俗成哄笑——安慰奖嘛!毫无疑问,这种意识肯定是不行的:有些能力是天分,比如运动比如艺术,如果一个班级没有这样的人才,得不到奖也应该在情理之中,这是人力无法控制的事情。但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我们都获得了。这不就是最大的成功吗。这绝不是什么自我安慰,而是一种良好的积极的生活态度——以成败论英雄,以简单某项比赛来对别人,甚至对自己作出评价,这对别人和自己都是不公平的。有竞争心,所有我们需要努力;有平常心,人力不逮的事情,我们要看的开。这就是我要告诉他们的,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一种观照人生的心态。

我接着问:“没有获得体育项目的奖状,大家有什么想法?”,很多人开始说起来,同时仔细观察我的脸,没有几个人举手——现在的学生,真够----我不会有任何表情的,小子!有人窃窃私语,请起来,“我觉得我们失败的原因,是别的班级不够失败。”哈哈哈哈哈哈,完全戏谑的说法,他自己感觉很得意,同学笑得很开心,也彻底消解了我的提问。

我忍不住站直了一点,低沉而有力地说:“首先,纠正一个词,我不认为我们失败,也不能认可同学们自以为失败。因为我们有两个奖状,他们的分量应该更重。另外,需要提醒的是——把对手的成功当作自己的障碍,是懦夫的思维方式。我们没有获得体育项目的名次,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体育上的实力的不够,承认自己缺乏运动细胞没有什么不好意思,接受这个事实也没有什么可耻。运动如同音乐、美术,是需要一定的先天条件和长时间的培养的,我们的同学这两者都缺乏,还毅然拼命赢得了长跑宝贵的第四名,这已经很了不起了。对最终的结果我们要保持平常心,接受自己。接受自己是否意味着放之任之不管不顾不去努力呢?错!坦然的接受是为了更有方向的努力。有些项目是努力可以弥补的,比如精神风貌奖,我们可以在入场仪式中获得遥遥领先的第一名,重写武术操大比分领先的辉煌,这就是全班同学努力的结果!”我声音提高了八度“这样的努力是值得歌颂的!获得可以通过努力获得的一切,看淡经过努力依然不可能获得那些,这就是积极而平和的人生态度!”

“我建议大家鼓掌一次,我们要把掌声送给自己!送给每一个同学!特别送给挥汗如雨为集体拼命的运动员!送给热情周到全身心为班级激动为集体服务的非运动员!送给尽心尽力组织运动会的班干部!同时这掌声,也是一次警告,警告那些既不参加比赛又不为班级喝彩服务、只做自己的私事还振振有词、风凉话不断的同学,我们的掌声不送给你们!放学!”

全班同学眼睛都亮了,不由自主地发出最热烈的掌声。在掌声中,我看到某些惭愧的眼神,看到了一些欣慰的笑容,更看到更多自豪而骄傲的笑容!

是的,我们获得了很多!

遗憾也美丽?

这次家长会,准备应该非常充分了,讲得也似乎激情澎湃,但从家长的表情反馈的信息告诉我——是有遗憾的。

准备是一个紧张而又开心的过程。墙报的主题是奇迹141——才华show。一半内容日本文化一日游,是学生的地理手抄报,很漂亮,有很多学生的报头、版面、漫画都非常有特色,可爱极了。另一半内容是文学作品的展示,选择了和亲情、友情有关的好文章,文章很多选择有点难,但因为版面设计,粘上去的时候有点乱。整体上,墙报很鲜艳、很好看,内容也很丰富。星期五的时候,班级展示的两个小墙报也很不错,真正做到了让墙壁说话了。一个是数学手抄报、一个是“我们上报了”文学展示,特别是后者,很振奋人心,当学生看到很多同学的作品变成报纸上的铅字时,那种自豪与喜悦是难以言说的,是对班级的展示,更是学生班级认同感的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三个墙报,我没有参与。所有的内容与版面都是学生讨论选择成文的。效率也很高,一节课同时完成两个。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

班会过程,有点平淡,激动有余但理智不足。最亮点的环节是谈班级管理的理念与班级特色。谈到了数学奥赛、英语奥赛,学生的参与度很大,也谈到了“诗意教育”与“快乐教育”,把这些理念讲给家长的时候,家长的眼睛是闪亮的,看得出这样的思路他们是很赞同的,特别以班级同学为例的时候,家长微笑的脸很让人高兴。任课老师的讲话,家长听得更高兴,宝主任讲话的时候,全体班长都很安静;黄雨进场的时候,家长发出善意的笑声和快乐的掌声。

遗憾啊,还是遗憾。案例的积累不够或者没有区分总结,让这次的家校交流的实效性不够强。

家长很好很配合,也很尊重老师。这次家长会是快乐的,也是有遗憾的。

家长会余韵

收到家长的一封信。

菲菲的爸爸写了一封信来。摘录如下:

老师:

您好!这次家长会,我感触很多,反思良久,我很后悔很愧疚。

菲菲本身是很优秀很好强,但在新的环境里经受了较大的压力,也有过很多的不愉快。我作为父亲,没能真正地关怀她、帮助她。反而常常抱怨她不懂事、不体谅父母。自以为很关心自己的女儿,其实只是过分的紧张,而导致我自己乱了。不是她的心态没有调整好,反倒是我的心态有问题,没有尝试过真正地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去了解她。

我从小给菲菲的呵护和爱,没能很好地延续,不懂赏识自己的女儿。幸好遇上了你这么好的班主任------你比我更了解孩子,更懂得他们想什么、需要什么。诗意的快乐的教育真是太好啦!

愿菲菲能不计前嫌,与爸爸从心开始,一家人互助互信,开开心心。

请您给飞飞多一些关注,在这关键时刻帮助她,我们会全力配合和支持的。

感谢你对我的启发和帮助!谢谢。

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

“太阳下山明天依旧爬上来,花儿谢了明朝还是一样的开!我的青春一去无影踪,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

54张青春的脸庞,54份纯净的微笑,54缕变声期特有的嗓音,他们明亮的眼睛和笑靥,把午后的教室照得很亮堂。2点20分,我们在教室排练合唱,曲目是《青春舞曲》。全班同学分成四排,女生两排站在前面,男生两排站在后面。演唱有两个声部,其中部分男生在演唱中有和声。

微笑的,欢快的,可这些小朋友们的合唱中,有拖沓软绵的男低音,也有含糊不不清的哼唱——可怜的人们,他们刚睡醒呢。“太阳下山-太阳下山、明朝还会——明朝还会、一样地开”,“欢快!短促一些,不要拖!”,我在一旁着急的大喊,声音是高了不少,依然很难听。没有办法,只有老将出马啦,虽然俺唱歌不怎么样,但这首歌的节拍还是把握得很准的。好!那我就显示范一下吧。“太阳下山--------不回来来来!”

接下来的几天,每天的早读前、中午放学后、下午放学后、晚自习后,都训练一次。呵,真唱得不错了!除了两个变声期的小子难听的低沉嗓门。

不是诗人的悲剧

不是诗人的悲剧,更是作为一个教师的悲剧。这样挤占学生的每一分每一秒(特别是某个级6点半就要求学生到教室的行为),用无数个不准禁止来制约学生的每一个方面,真的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心理学教育学吗?不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吗?真的是为学生的未来着想吗??是为了老师个人的面子、为了学校的面子还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一直很迷惑,也很痛苦。而最痛苦的事,那些可能是反教育的行为,我也一直在做,甚至做得很认真。当我每天第一个来办公室却发现教室里很多学生在背书时,我不知道是该为他们的勤奋感到骄傲还是该为这些只会学习的书呆子感到悲哀?

每一个黄昏,这么美的夕阳,这么美的校园,却很少发现学生能停下来让自己感受一下生活之美,都是急匆匆赶去教室的身影,除了睡觉和吃饭,全部在教室里学习。这样中学时代、这样的青少年时期是他们人生的悲哀还是骄傲呢?初中,仅仅是义务教育阶段,每个月甚至每一天真的需要那么辛苦吗?当无数年后,学生回忆东华回忆我们这些老班时,是带着笑还是很沉默?是觉得冷漠还是觉得有趣??我真的不敢肯定。。我们作为班主任,一个应该直面学生心灵的教育者,我们真的关注过学生的心灵吗?又关注了多少呢????因为宿舍床上有个水杯、地面有几片垃圾、校卡没戴就要惩罚留堂甚至辱骂学生的行为,里面有多少教育意义,更多是我们面子问题的无厘头爆发吧?除了无休止逼迫学生学习,我实在没有多少时间多少精力去呵护去润泽学生的心灵。——————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觉得我实在不是一个合格的班主任。。在玉树地震的举国悲哀中,让我们为自己还活着庆幸吧!!这个浮躁的时代、这个功利的时代、这个一切都指向名利的时代、这个应试教育几近疯狂的恐怖时代,教育或许是一个梦。他在雨中狂奔

从长远来看,思想的成长比成绩更重要。可在现实的困境,特别在学校德育量化的评价机制中,我们作为班主任的能量真的非常有限。。

心理安全的根源就是压力,对压力的疏解,班主任可以起到舒缓和劝说的作用,但很多时候,这种劝说是苍白无力的。。如,学生成绩考得很差,我们怎么劝说,他还是很差,我们怎么让他放松,他的名次还是排在很伤自尊的位置,劝说只能一时舒缓,并不能改变压力本身,也无法对无数次考试的压力起到根本的作用。再如德育,在量化德育扣分德育绝对化的评价现实中,班主任似乎只能充当一个挥舞大棒的灰太狼,例如他带手机了,被宿管发现了,他很害怕,他在雨中狂奔————-在这种有一定心理危险的事件中,班主任能做什么呢?除了未雨绸缪,让他不带手机以外,对事件发生的结果我们无法控制。。所以,如果要确保学生的健康和快乐成长,制度性的改革是第一位的,班主任的细节关心当然重要,但只能起一种弥补和舒缓的短期作用。。。当然,还有一种两全其美的权衡————作为班主任,我们不要太在意扣分,更要在意德育(品德的教育),扣分只是一个德育的提醒,不管善意或者恶意,只是一个提醒而已。用平和的心态,让自己目光越过扣分单,进入学生的思想和心灵中。从心灵入手,从引导心灵出发,把学生带入一个和谐的内心世界中,坦然地客观地面对自己成长的失误,这样,学生才不可能有心理危机有危险行为。。。虽然和谐的心灵教育非一日之功,但长期以往,可能性是有的。李镇西老师就是一个典范。也正以为它的任重而道远,才显出德育的价值和意义。

第五篇:全国特级教师丁榕老师讲座.doc0000

全国特级教师丁榕老师讲座-----

班主任的幸福人生

----心得体会

(姜新)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本领,而在于激励、在于唤醒、在于鼓励。„„”-----篇首语

在2013年11月16日这一天,我有幸听了特级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丁榕老师关于“做一名幸福、快乐、有成就的班主任”的讲座,我才真正地了解做为一名班主任,我真正欠缺的是什么。

丁老师已经69岁了,但是站在台上讲教育历程的时候,她带着幸福的笑,看起来一点都不老,甚至更年轻了。看着她侃侃而谈,谈她这些年教育经历的点点滴滴,我感受到了她做为一名班主任的辛苦和无以能比的幸福。可以说她将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可她说她这一生活得值,她所收获的是一笔巨大的财富,那就是桃李满天下。

她从人性的角度探寻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从人本的角度激发学生自觉能动性,助人自助,促人自悟;从人格的角度教育学生,对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她时时处处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着想,受到了学生尊敬和爱戴。无怪乎,她桃李满天下,培养出那么多的优秀人才。她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人格,尊重个性差异的教育教学行为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

一、更新观念----以人为本。

丁老师说,做为一名新世纪的教师一定要更新观念,因为“方法源于观念,观念决定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性的角度了解人。教师应该研究各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生理、情商的发展程度,并针对此阶段的孩子特点计划相应的教育工作。变“被动”为“主动”。随着科学、经济的发展,教育面临着不同的新的问题,比如学生沉迷网络,单身家庭,学生早恋等成了班主任工作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更新观念,跟上时代,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与道德品行,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二、改进方法----按需施教。

学生个性千差万别,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应该按需施教。丁榕老师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三条法宝是:合理的需要给予满足;过分的需要给予引导;错误的需要给予纠正。我们要学会聆听,要教会孩子自己管理自己,说话要给孩子留有余地,要使孩子自己从内心中真正在认识到错误,从而自己从内而外地控制自己。变“要他做”到“他要做”。如果班主任的教育管理中只有冰霜冷雪,狂风暴雨,那么我们那些像小草、鲜花、树木一样的学生,就只有枯萎.三、积累经验-----重在发展。

人格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性格,性格决定一生,但性格是后天无法改变的,所以做为教师站点要高,看的要远,要为孩子的未来着想。虽然无法改变性格,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不同性格来培养不同的人才。这里心理暗示和心理强化十分重要。从人才的角度教育人,重在责任。我们必须

要变“一时一事”为“一生一世”。解决任何一件事的时候都不要伤害孩子,因为“一句话可以挽救一个孩子,同时也可能毁掉一个孩子。”

第四、探索规律----改变模式。

我们所接触的 90后的小学生,对社会、科技的发展适应极快,如果我们还以老的教育模式,老的教育方法,老的育人观去培养新世纪的学生那有多可笑,所以我们应该以更快的适应速度来改变我们的教育方式。那就是-----爱心+智慧、奉献+魅丽、经验+创造、阅历+激情、专业+专家。在这次培训中,我学到了很多,也让我对“班主任”这三个字有了更深层的理解与感悟。就像她说的:“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接受改变不了的,改变能够改变的。”丁老师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了老师们。丁老师将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的名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送给我们,鼓励我们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认真学习、不断积累、积极探索,在工作中不断地收获幸福。

最后,在深深的震撼、感慨、激动和思索中用丁榕老师的话作为结尾:她说:“用心才能快乐,不求回报就能得到幸福,成就在快乐和幸福中获得。”

下载特级教师曹勇军老师的讲座贺迎兵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特级教师曹勇军老师的讲座贺迎兵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曹艳军老师先进事迹材料(第三人称)★

    优秀教师先进事迹 ——记八卦岭小学曹艳军老师 曹艳军老师,她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时时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坚持出满......

    《诗意教育手稿》我的诗意语文观 贺迎兵

    (本文集的下载仅用于学习交流,如转载,请注明作者并取得同意,如印刷传播,作者将诉诸法律。)作者介绍:贺迎兵,男,31岁,湖北黄石人,中学教师。国家级论文、录像课一等奖获得者, 有一百多篇......

    《诗意教育手稿》诗意语文叙事 贺迎兵(精选5篇)

    (本文集的下载仅用于学习交流,如转载,请注明作者并取得同意,如印刷传播,作者将诉诸法律。)作者介绍:贺迎兵,男,31岁,湖北黄石人,中学教师。国家级论文、录像课一等奖获得者, 有一百多篇......

    曹勇军:“教授爬行与民意表达”作文选读

    曹勇军:“教授爬行与民意表达”作文选读一、作文题回放 某网络聊天室有这样一段对话: 甲:著名法学教授范忠信在杭州南湖边,以爬行的方式行进了一公里,掌膝渗血。 乙:炒作!叫兽(谐音......

    听张贵勇老师讲座有感

    如何帮孩子建构学科阅读体系 ——听张贵勇老师讲座感 听了张贵勇老师的讲座之后,使我对阅读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以前在我的印象中,小学生的阅读主要是语文课程、语文老师的事......

    听曹培英老师讲座有感》

    听曹培英老师讲座有感 2014年2月16日下午我有幸参加了“2014年运城市小学教师教学交流活动”,我与各位同事一起在学校的在安排下于13时到达盐化中学,我们找到自己的座位一一落......

    听特级教师柏继明老师讲座有感

    听特级教师柏继明老师讲座有感 10月18日上午,在中心校报告厅,有幸聆听了北京市特级教师柏继明老师的一节课和精彩的讲座,她那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诙谐、幽默的教学语言,灵活的教......

    听全国名师任勇老师讲座有感

    听全国名师任勇老师讲座有感 巨屿中心小学 胡素丽 今天,怀着激动的心情听了厦门市教育局任勇副局长做《追求卓越,为什么不》的讲座。起初,他的声音比较低,也缺少抑扬顿挫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