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嘉结《坚持实践和认识的统一》(教案)

时间:2019-05-15 03:21: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蓝嘉结《坚持实践和认识的统一》(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蓝嘉结《坚持实践和认识的统一》(教案)》。

第一篇:蓝嘉结《坚持实践和认识的统一》(教案)

第七课 第一框题

坚持实践和认识的统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理解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必须做到知行统一。

2、能力目标:增加学生对‘实践和认识统一’这一哲学原理的认识,引导学生注重实践,善于总结,努力学习,力求在知行统一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意识到在学习与生活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及时总结人生发展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的重要意义。初步学会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不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教学重点: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2、把实践与认识统一起来,做到知行统一。教学难点: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2、把实践与认识统一起来,做到知行统一。教学方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2、案例分析教学法

3、启发式教学法

4、讨论教学法 学法指导:

1、引导、分析、探究式学习法:结合课文知识,列举案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学习课本知识内容。

2、自由辩论式学习法:结合教材中相对立的两种观点,引导学生选择立场,确定论点,并思考、讨论、查找论据反驳对方观点,进行辩论。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有关理论观点的的认识与理解。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 时:1学时 课前准备:

1、课前准备与教材内容联系密切的相关图片与文字资料,并准备上课时选择几个学生到黑板上解答问题,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2、本课有较多引导性的内容,课前准备好与图片、文字资料相关的问题提问学生,以便更好地把资料与知识点联系起来。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1> 学生课堂小活动:

有一种果实,名字叫“狼桃”,请每组派一个同学,凭你的想象,在黑板上把它画出来。

(根据教学经验,学生基本都不知道什么是“狼桃”,所以在黑板上画出来的一般是桃或者像狼的果实,甚至还有些学生根本就不知道应该画什么。)

教师:哪位同学画对了? 学生:不知道。

教师:为什么你们会不知道呢?

学生: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狼桃”是什么。

教师:因为我们没接触过“狼桃”也没听别人说过“狼桃”是什么样子,所以我们大脑里面就没有“狼桃”的印象,所以画不出来。(幻灯片展示图片“狼桃”——西红柿)

教师:同学们不知道“狼桃”是什么,所以画不出来,当知道就是西红柿,就能画出来了。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点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没有实践就不会有认识。

实践就是指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意识的活动。而认识就是指人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完成。

(教学环节1:需要5-7分钟时间。)

<教学环节2> 教师讲述人类对西红柿的认识发展历程:

相传西红柿的老家在秘鲁和墨西哥,原先是一种生长在森林里的野生浆果。当地传说有毒,吃了就会起疙瘩长瘤子。虽然它成熟时鲜红欲滴,红果配绿叶,十分美丽诱人。但正如色泽娇艳的蘑菇有剧毒一样,人们还是对它敬而远之,未曾有人敢吃上一口,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观赏植物来对待。为了避免人们误食中毒,就给它起了个名字——“狼桃”。

十六世纪,英国有位名叫俄罗达拉的公爵在南美洲旅游,很喜欢西红柿这种观赏植物,于是如获至宝一般将之带回英国,作为爱情的礼物献给了情人伊丽莎白女王以表达爱意,从此,“爱情果”、“情人果”之名就广为流传了。但人们都把番茄种在庄园里,并作为象征爱情的礼物赠送给爱人。

到十七世纪的时候,法国一位画家受到西红柿鲜艳娇嫩果实的引诱,斗胆尝了一个,感到非常美味可口,然后,他躺到床上等着死神的光临。但一天过去了,他还躺在床上,鼓着眼睛对着天花板发愣,并未中毒,很快,西红柿无毒的新闻震动了西方,并迅速传遍了世界。于是,西红柿扬名四海,遍种五洲,成了世人喜爱的食物。

想一想:西红柿被人发现能吃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小结)实践出真知。正确的认识只能从实践中来,都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

(教学环节2:需要5-7分钟时间。)

<教学环节3> 幻灯片展示关于人类对西红柿的更深入的认识:

1、目前,西红柿作为一种蔬菜,已被科学家检测到含有多种维生素和营养 3 成分,如丰富的维他命C和A以及叶酸、钾这些主要的营养成份。对人体的生长发育非常有帮助。同学们想一想,以前只知道西红柿好吃,现在科学家能检测到西红柿非常有营养,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小结)随着实践的发展会不断出现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提高人的认知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2、2008年,英国科学家利用基因改造技术,培育出一种新型西红柿,具有抗击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功效。为什么现在人类能培育出新品种的西红柿?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实践活动会越来越科学化,实践水平也会越来越高。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3、幻灯片展示人类对西红柿的认识发展顺序:

教师:人类对西红柿的实践和认识就到此为止了吗? 学生:鼓励学生发表人类今后对西红柿实践与认识的猜想,比如说会培育出动物形状的西红柿;西红柿类的保健营养药物;西红柿美容产品。

教师:从西红柿的发展历程和发展前景,我们可以总结出什么道理呢?(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作出小结:实践和认识是一个循环上升的、反复的、无限的过程。

4、巩固知识:

想一想:你还能举出关于事物的实践和认识循环、反复发展的例子吗?

(学生例举例子。)

(教学环节3:需要15-20分钟时间。)

<教学环节4> 课堂小辩论

幻灯片展示图片:

关于实践和认识,有些人认为实践比认识重要,就像上图农民的观点:不让牛下田,牛怎么可能学会耕田呢?也有些人认为认识比实践重要,如上图学者的观点:牛都没学会耕田,那么让牛下田有什么用呢?请同学们思考: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

(学生辩论)此环节先引导学生选择其中一方的观点,并加以论证,选择相对观点的可论证自已赞同的观点,也可对对方的观点进行反驳,形成一个相对自由式小辩论的形式,使学生最终认识到两个观点都是片面的,应该把两者结合起来,这就是——知行统一,教师再进行小结,如果时间允许,可以把这一环节的时间适当分配。

教师:(小结)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两者同样重要,实践产生认识,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我们既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又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提高认识水平。

(教学环节4:需要7-10分钟时间。)

<教学环节5>

1、课堂小结

2、布置作业:

参考人类对西红柿的实践和认识过程,详细列举一个关于事物的实践和认识循环、反复发展的例子。

(通过作业联系实际拓展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空领域,进一步巩固和落实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成果。)

(教学环节5:需要3分钟时间。)6

第二篇:蓝嘉结《坚持实践和认识的统一》说课稿讲解

《坚持实践和认识的统一》 说课稿设计 主讲:蓝嘉结

学校:南海信息技术学校 地址: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丹路 联系电话:139******** 邮编:528225 E-mail:214331204@qq.com 课题:坚持实践和认识的统一

一、说教材

1、使用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王霁主编的《哲学与人生》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题:《坚持实践和认识的统一》。

2、本框题的地位及作用: 本框题是第七课《知行统一与体验人生》的重点、落脚点。就全书来说,坚持实践和认识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实践和认识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坚持实践和认识相统一,能不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理解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必须做到知行统一。

(2能力目标: 增强学生对实践和认识辩证统一哲学原理的认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注重实践,善于总结,努力学习,崇尚在知行统一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认识到在学习与生活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及时总结人生发展过程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的重要作用。初步学

会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为指导,不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4、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因为:实践和认识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的观点,而有些学生对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存在一些片面看法。一讲实践,往往认为就是单纯的行动;一谈认识,往往又认为是单纯的认知,所以要教导学生做到把实践和认识结合起来,做到真正的知行统一,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本课难点:实践和认识是一个循环上升的、反复的、无限的过程。

因为:中职生受年龄阅历和知识面相对狭窄的影响,往往只会看到过去或者现在人们对事物的实践和认识,不清楚其中的曲折过程。而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发展着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又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表现为螺旋式的上升。所以引导学生认识的复杂过程是个难点。

二、说学生

我所教的学生文化课基础普遍比较薄弱,知识面相对较为狭窄,他们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有兴趣,但缺乏主动思考探究的精神。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习惯于接受,而独

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都比较弱。因此,在课堂上,他们不喜欢抽象的理论, 生动形象的案例或与他们的生活联系密切的素材更能够调动起他们的学习

兴趣。在社会生活方面,他们长期处于家庭和学校的生活之中,与社会接触较少,社会经验严重不足。

针对学生知识面相对较为狭窄,社会经验不足,对生活方面的素材较感兴趣的特点,我列举的观点和案例都是社会上常见的或者学生能够轻易理解的(如人类对西红柿的实践与认识的发展,并用通俗易懂的语句表达出来,这样既能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又便于学生对观点、案例的理解和更好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针对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都比较弱的特点,我把案例分成几个小部分,每个小部分都有1-2个小问题,在提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课文知识点。我还设计了选择讨论环节,通过这一环节先让学生选择自己认同的观点,然后再和选择其它观点的同学讨论或者辩论,促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主动探究和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方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把案例和要讨论的观点、资料展现出来,方便学生记忆,使学生更直观、更感性地接受教育。

2、案例分析教学法

收集社会生活中的案例素材,结合教材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并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

通过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层层递进地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讨论教学法

提出观点,让学生去选择,去思考,去讨论,让学生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观点,重新认识观点,提高学生分析、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课中,是通过讨论、辩论的形式。

四、说学法

分析、探究式学习法

列举学生易于理解的案例(如本课中人类对西红柿的实践和认识,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深入分析,再通过讨论的形式融合其他同学的观点,在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综合素质。

设计了课堂讨论和辩论环节。通过这些环节先让学生选择自己认同的观点,然后再和选择其它观点的同学讨论或者辩论,促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观点,重新认识观点,主动探究和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五、说设计理念

1、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营造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走进社会生活,了解社会生活中的案例,并引导学生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思考,从中感悟新知。

2、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依据学生的需要和状况进行教学设计。教师的“教”和“导”要为学生的“悟”和“学”服务。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和体验知识的过程交给学 生。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通过课上引导、课中 思考、课后的开放式作业等方式使学生的主动学习不仅体现于课堂,还延伸到课后。

4、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采取一定的加分方式(主动举 手回答,只要联系到了知识点,或者有创意的正确的想法,都会加分),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六、说教学过程 学生课堂小活动,初步体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来源” 教学环节 1:学生课堂

小活动,初步体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老师:,请每组派一个同学,凭你的想象,老师 有一种果实,名字叫“狼桃” 在黑板上把它画出来。对四个黑板上的“狼桃”作品加以评论,并通过一系列的相关小 提问如“为什么同学们画不出来狼桃的样子?”、“同学们现在知道 狼桃就是西红柿,现在能画出来了吗?”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 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没有实践就不会有认识”的知识点。(教学环节 1 需要 5-7 分钟时间。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深化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教学环节 2:引导学生深化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通过故事讲述“狼桃”名字的由来、从观赏植物到餐桌上的食物 吸引学生,并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对故事做出理论小结。提问学生 “西红柿当观赏植物几百年后才被人发现能吃的故事告 诉我们什么道理?”教师引导学生回答知识点“实践出真知。正确的 认识只能从实践中来,都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 6

(教学环节 2 约需要 5-7 分钟时间。教学环节)教学环节 3:引导学生理解认识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幻灯片展示关于人类对西红柿的更深入的认识过程(教学环节 3 分为 4 个小环节):(1)“同学们想一想,以前只知道西红柿好吃,现在科学家能检 测到西红柿非常有营养,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随 着实践的发展会不断出现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提高人的认知能 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2)“2008 年,英国科学家利用基因改造技术,培育出一种新型 西红柿,具有抗击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功效。为什么现在人类能培育 出新品种的西红柿?”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实践活动会越来越科学 化,实践水平也会越来越高。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正确认识,能更 好地指导实践。(3)幻灯片展示人类对西红柿的认识发展顺序,提问“人类对 西红柿的实践和认识就到此为止了吗?” 发表人类今后对西红柿实践 与认识的猜想。再提问“从西红柿的发展历程和发展前景,我们可以 总结出什么道理呢?”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实践和认识是一个 循环上升的、反复的、无限的过程。”(4)“想一想:你还能举出关于事物的实践和认识循环、反复发 展的例子吗?”从此小环节巩固前面的知识。(教学环节 3 需要 15--20 分钟时间。教学环节)教学环节 4:课堂辩论 7

幻灯片展示图片:农民和学者关于牛学耕田的不同观点,农民的 观点:不让牛下田,牛怎么可能学会耕田呢?学者的观点:牛都没学 会耕田,那么让牛下田有什么用呢?请同学们思考: “你赞同谁的观 点?为什么?” 此环节先引导学生选择其中一方的观点,并加以论证,选择相对 观点的可论证自已赞同的观点,也可对对方的观点进行反驳,形成一 个相对自由式小辩论的形式,使学生最终认识到两个观点都是片面 的,应该把两者结合起来,这就是——知行统一,“实践和认识是辩 证统一的,两者同样重要,实践产生认识,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我 们既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又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提高认识水平。”(教学环节 4 需要 7-10 分钟时间。教学环节)课堂小结、教学环节 5: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对本课所讲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小结。

2、布置作业:参考人类对西红柿的实践和认识过程,详细列举一个关于 事物的实践和认识循环、反复发展的例子。(通过作业联系实际拓展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空领域,进一步巩固和落实对 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成果。)(教学环节 5:需要 3 分钟时间。教学环节 以上是我对《坚持实践和认识的统一》这一课的说课设计,仍有 许多不足之处,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在今后的 教学工作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谢谢!8

第三篇: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论文

教学实践环节

论文题目: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年级、专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完成时间:

成 绩: 指导教师: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内容摘要]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一重要原理,就必须坚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明确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和源泉,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反作用,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关键词]

认识

实践 源泉 动力 实事求是

理论创新 能动作用

一、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验哲学的问题。

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放入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认识离不开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既不是人的头脑里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实践出真知,认识的发生一点也离不开实践,离不开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凡是知识渊博的人,都很重视直接经验,注意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又很重视间接经验,孜孜不倦地认真学习书本知识。对于间接经验,书本上的知识,要能够真正理解它,还得要和直接经验、亲身实践结合起来。当你学习物理化学的时候,如果能够亲自去做一些实验,对书本上讲的原理和公式,认识就会深刻得多,生动得多。所以,书本上的东西,要变成自己的知识,必须注意联系实际,同实践相结合。

认识的发展,是靠实践经验的积累而升华。它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只有发展着的实践才能源源不断地为认识提供丰富多彩的、无穷无尽的原材料,是经验不断积累,认识不断提高。社会实践又给人们认识事物不断提供观察和研究的物质手段,使认识得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同时,在不断的实践中,人们的思维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就是这个道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让我们一切与实际为根本,进行自我的认证。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每个特定的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这个成语,最早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是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赞誉汉景帝的儿子刘德严谨治学态度的话。原文是:“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意。”唐代颜师古对其中的“实事求是”所作注释是:“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本义是指真诚地依据事实真相探求古书的真义,即做学问要注重事实根据,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在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在反对其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坚持的思想路线。

1941年5月,毛泽东对“实事求是”作了科学的解释。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毛泽东认为,这是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具备的对待 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在这种态度下,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 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从 它那里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毛泽东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运用于中国的实际,并赋予本民族的特色,这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体现。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绝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活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而不能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这就是说,运用马克思主义制定革命策略,必须做到从实际出发。

三、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强调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社会事件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在所有这些活动中,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由于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所以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首先,只有从事生产活动,人们才有必要和可能反复接触自然界的种种事物,逐渐地认识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和自然的规律性。其次,只有从事生产活动,人们才能在与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渐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原始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很低,原始人在生产活动中,看到大风、暴雨、雷击电闪等自然现象经常威胁着人们的生存,而又不能对这些自然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于是就把这些自然力加以神话,认为天上有所谓风神、雨神、雷公好、电母在主管这些事情,并产生了祈求神明保佑的心情。这就出现了原始的宗教,产生了“听天由命”的思想。后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才逐渐认识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认识了这种规律,就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做自然的主人。最后,拿对人与人的一定相互关系的认识来说,也离不开生产活动。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生产关系,其他各种关系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因此,要认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有的必须通过生产活动。在资本主义社会,农民和工人也是长期的生产活动,在不同程度上逐渐认识到,地主、资本家的劣根性,不推翻他们的统治,劳动人民就没有活路。就是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劳动也是正确认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途径。

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以及在各种不同程度上对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

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努力做到一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来源。

譬如,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看看不见的光线。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就说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通过这个事实,能够很准确的说明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人能够在实践的基础上超越眼睛等生理结构的局限,获取对世界的认识。蚂蚁的活动终究只是一种本能的活动,而人能够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加工,获得理性认识。

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是我们的治党治国之道,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之道。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我们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实现理论创新,必须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理论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形成新认识的过程。它源于实践又知道实践,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能够在更高层次上引领和推动实践活动的发展。

在理论创新问题上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需要注意的是,并非任何标新立异的观点都是理论创新,有的可能是已经被实践否定的旧的理论观点的沉渣泛起,有的可能是适合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历史发展条件的理论观点的简单照抄,也有的可能仅仅是杜撰的新名词的堆砌和脱离实际的空想。我们需要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积极因素,赋予中国传统文化以时代内涵,借鉴国外文化以适合中国的国情,而不应该不顾自身的需要和条件一味地生吞活剥,否则会“食古不化”或“食洋不化”,而非真正的创新。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孤立地静止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

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离开了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理论创新就无从谈起。理论创新的成果要通过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去贯彻落实,并且在贯彻落实的实践中进一步使理论创新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五、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

实践的发展要靠认识来指导,认识对发展具有能动作用。首先,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它是受意识支配的,实践的这种本质特性决定它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其次,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规律,它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再次,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认识可以使主体了解、把握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指导主体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去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认识可以使主体在实践活动之前,确定既符合自身需要、又符合客观实际的目标、方案、步骤和措施,对实践活动作出预测和规划;认识可以使主体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节自己的行动,指导主体选择实现目的的最佳行为方式;认识可以指导主体将局部经验上升为理论;认识还可以使主体实现对自身的认识,并自觉调整自己的活动,以适应改造客体的需要。最后,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当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中国的民主革命,不能有资产阶级来领导,只能靠无产阶级、共产党来领导,要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然后夺取城市的武装斗争的道路,这个认识是正确的,是符合中国革命的实际状况的,因而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总之,我们在认识问题,用认识指导实践时,要警惕和防止先入为主,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去了解事物的实际状况,得出符合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规律性的正确认识,这样才能实践符合实际,得到成功。

作为当代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正确理解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弱势,规划好切合实际的计划,在自我的生活中进行磨练,好好的成就自我的人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第5章,中共上海市宣传部,1984年。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2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3、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5667573.html?si=3

4、http://wenda.tianya.cn/wenda/thread?tid=3e84f71c8afd5698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669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2页

第四篇: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教案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教学目标、认识技能:

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 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材分析(重难点)

教学重点: 建立1 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学生分析: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教学方法:(教学设想)

创设情境、动手操作。过程与方法设计

一、谈话引入: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出示例1 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一庹(tuǒ)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生1:5 拃。生2:5 拃半。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 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三、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四、(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 cm 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认识1 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 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

4、教学例3(量一量)。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O 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五、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 页的“做一做”。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 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 题。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说明:接近8 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 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六、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 厘米cm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量法:把尺的刻度O 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教学体会(反思)

第五篇: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教案

《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含义(2)理解与掌握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3)运用所学知识,剖析生活事例,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同时,学会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2、能力目标

(1)初步具有把握整体和部分辨证关系的能力

(2)初步具有运用全局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能举一反三,进行发散思维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树立整体意识,培养全局观念,具有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确立依据:该内容是课程标准要求的重点内容;该内容是以后哲学生活学习重要的理论基础;该内容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难点:

确立依据:二者的辩证关系不难理解,但学生要完全掌握它,并运用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会有一定难度。【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法:通过向同学们提供生活实例,引导同学对案例进行分析,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

(2)启发教学: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分析,从而理解和解决问题。【教学手段】 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学设计理念】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注重学生学习探究的过程,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以“问题探究为中

(2)重视局部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发展推动整体发展。升华:树立整体意识,培养全局观念,具有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

三、小结

1、整体与部分的含义:

2、二者的辩证关系:

3、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对我们的启示:

四、学以致用

农业兴,全国兴;农业富,国家富;农村安,天下安;这表明(D)

1、整体高于局部,统帅局部

2、局部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变化

3、既要统筹全局,又要重视局部

4、局部联系处理不好,直接影响整体功能发挥

五、作业

搜集有关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名言、俗语和故事,并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启示。【板书设计】

1、整体与部分的含义:

整体:指事物的全局和发展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2、二者的辩证关系(1)二者是相互区别的

在同一事物中,整体与部分有严格的界限;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2)二者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a两者相互依赖 b两者相互作用

c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对我们的启示

(1)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2)重视局部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发展推动整体发展。升华:树立整体意识,培养全局观念,具有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

下载蓝嘉结《坚持实践和认识的统一》(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蓝嘉结《坚持实践和认识的统一》(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教案

    第七课 维护宪法权威,当好国家公民 二、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1)理解公民意识的内涵 (2)正确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3)理解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大意义 2.情......

    小蓝和小黄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听读故事中激发丰富的想象力,体会故事的有趣。 2、对色彩的变化产生好奇和兴趣,尝试选择颜色编故事。 教学准备: 绘本课件,图画书《小蓝和小黄》 课时:一课时 教学......

    小蓝和小黄教案

    伯爵幼儿园2016年度第二学期“全员赛课” 绘本《小蓝和小黄》 执教者:小六班 林仙云 一、设计意图: 小班的孩子,对周围世界充满浓厚的兴趣,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而且这阶......

    小蓝和小黄教案

    活动名称:小蓝和小黄 活动目标: 1、对色彩的变化产生好奇和兴趣,尝试选择颜色编故事。2、在听故事中激发丰富的想象力,体会故事的有趣。3、感知蓝色和黄色在一起变成绿色。 活动......

    《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教学设计

    《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教学设计 黄陵中学 邓秋军 所属年级:高二年级 学科:高中政治 课程:《生活与哲学》必修4 适用对象:高二学生 【教学背景】 贯彻哲学生活化、生活哲学化......

    认识=、〉和〈教案

    《=、>和<的认识》教案 实验小学 汤燕娟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20页例5和“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比较物体个数的具体过程,认识符号=、>和<,理解其含义,能用......

    思想汇报: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敬爱的党支部:伟大的马克思把纲领形象地比喻成了一座界碑,他说:“制定一个原则性的纲领,这就是在全世界面前树立起一些可供人们用以判定党的运动水平的界碑。”这个比喻给我们明......

    小黄和小蓝美术教案

    小蓝和小黄(美术)第四课时 活动目标:1.感受撕贴构图、简洁流畅的美感。 2.幼儿合作完成场景布置。 3.掌握撕纸的方法,撕出不同的图形纸。 活动重点:掌握撕纸的方法。 活动难点: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