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与创新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5 03:24: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与创新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与创新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第一篇:《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与创新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 与创新能力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负责人:

2014年12月10日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与创新能力的研究》

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中学阶段大力提倡创新教育,高度重视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和国家综合国力的大问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创新为本。

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几乎完全依赖于教师,这会使学生逐渐失去主动思考的能力。当前我国教育领域正面临一场深刻的变革,基础教育正由应试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转化,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成了新形势下教育改革的新任务。随着这场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已经将素质教育的着力点由课外转向课内,把关注的焦点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而好的老师是鼓励、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老师应该引导、鼓励学生勇于提出与书本、与老师讲授甚至与专家观点不同的意见。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新的教育理念的核心思想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把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创新精神作为语文教学新课改的切入点,在中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经过细致的调查和研究,我校申报的教研课题是:《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与创新能力的研究》,通过南阳教科所的审评,立项为市级规划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培养学生质疑研究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质疑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主体发展,它是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它是语文发展和语文学习的需要;是学校教育和人才发展的需要。

本课题研究的价值目标,不是追求在新课程教育理论上有新的突破和新的建树,而是追求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更新教育理念,改善教育行为和教育实践活动,有意识地、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与质疑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为学生终身所用!

(1)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理,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并作假设性的解释。

(2)选择适合学生感兴趣的,结合农村学校条件可研究的,有价值的问题开展探究活动。

(3)使学生知道对其它探究结果提出质疑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了解合理怀疑是科学进步的动力,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思维习惯。

(4)使学生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过程和结果,并能倾听别人的不同观点和评议,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和乐趣。

(5)教师要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和设施来增加课堂信息量,要尽可能地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育方式,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富于批判性思维习惯。老师要帮助学生了解本学科领域前沿的进展,激发他们了解未知世界的强烈愿望,开拓学生视野,诱发学生的创造性。

(6)教师应明确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教师就要善于引导,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兴趣,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条件,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教师唯有民主化才能更好地尊重学生,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7)鼓励教师采用各种有利于检验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试考核方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新思想、新观念,创新素质逐步在其中培养形成。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分阶段目标(7-9年级)阅读一项明确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可见具有质疑能力是学生应该达到的一项学习目标。

2、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主体性教学的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得到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离开学生的主体性,语文教育活动将一事无成,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其主动自觉的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失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好方法。

3、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学生阅读的需要

从阅读心理学角度来说,学生提出问题是有价值的。它的最大的价值就是有助于理解本身。辛格认为,积极的理解包括用问题来对课文进行反应,并在随后的阅读中去寻求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因此,学生提出问题比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更为有效。柯林斯也认为,许多时候理解的失败,实际上乃是由于不能提出适当的问题。所以,培养质疑能力可以更快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4、培养质疑能力是互动性原则的体现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教育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搭建师生对话的平台,让课堂成为师生互疑共同求学的场所,真正做到师生互动。四、价值

开展探究型教学模式的课题研究既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方法提出了挑战,其本身又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1、理论价值

更新观念:使教师从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知识的积累转变到注重学习的过程——能力的发展,并最终聚焦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

更新方法:使教师从注重对自身“教”的设计与对教学的组织转变为关注对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综合思考。

2、实践价值

其一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其二是既注重学生现在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更注重学生今后的发展,并为此打下基础,创造条件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中学生质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努力创造一个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运用好适当的激励机制,使学生能大胆设想,敢于质疑。

(2)如何促进中学生好奇心向质疑能力的转化。一方面学生具有与生具来的好奇心,在他们心目中有无数个“为什么”。另一方面,并不是学生心目中的每一个问题都具有研究的价值。因此,科学老师应设法引导学生加工问题,使之成为可探究的、有价值的科学问题。

(3)课堂评价对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影响研究。课堂评价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起到导向、激励、诊断、调控、交流作用,因此,教师要优化课堂评价,有效促进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4)如何指导学生对问题(质疑)作出尝试性的解答(假设与猜想)。问题作出尝试性解答是科学研究的必备环节,要引导学生形成对质疑问题作出合理假设的意识与能力。

(5)研究如何鼓励学生努力探究解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利用科学课特有的魅力,鼓励学生自行设计方案、自己选择材料、自己进行实验、自己得出结论,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6)如何在质疑与倾听之间寻找到平衡点。倾听和质疑是合作学习这一系统中相互作用的两个要素,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既要敢于质疑,同时又应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吸取他人的见解,调整自己的观点,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容易偏重于一方面,应设法在质疑与倾听之间寻找到平衡点,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质疑水平。(6)创新意识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后天培养和教育形成及加强。根据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生理特点,通过实验探索施以教育和影响的途径、方法和策略,寻找有利于增强学生创新使命感、紧迫感、自信心、价值观的途径、方法和策略;寻找能打破对创造性的认识某些误区:神秘感﹑自卑感﹑迷信权威的途径、方法和策略;寻找能使学生学会创新学习,提高自学能力,能够从新角度去发现和认识各学科的新知识﹑新方法,并具备相应知识运用能力的途径、方法和策略,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一定的素质基础。

(7)创新课堂教学a、创设课堂情景,建立新型关系。b、研究教材内容,充分发掘创意。

c、运用现代手段,讲究教学策略。d、优选教学方法,开展思维训练。

(8)创新综合活动课,增设各种类型的以培养创新意识为目的的综合活动课,体现学生自主,学生发展为本,重视知识掌握,加强实践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处于指导的地位,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意识。

2、整体性原则。实验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着力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注重技能、非智力因素、自我监控等方面的培养。

3、个体性原则。在实验过程中允许有个性差异的出现,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有不同的经历,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

4、反馈性原则。教学是一个双向的活动过程,存在着反馈的机制。对学生来说,反馈能使他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对学习行为进行调控、修正。对教师来说,反馈可了解教与学的效果,对教学过程不断作出调整,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

学的效能。

5、科学性原则。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现代化教学理论,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要结合本组的具体情况和教学的实际制定出教学计划和确定探究方法、教学模式,做到既科学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七、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1、调查摸底研究学生状况

我们对学生的期末成绩、个性素质、学习动机、学习状态、学习能力等五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前测,统计成表,进行量化分析。能积极主动学习的占51%,被动学习的占49%,积极发言的占57%,不愿发言的占43%,主动质疑提问的占28%,不愿质疑提问的占72%,会动脑分析问题的占17%,不会动脑分析问题的占83%。大量的调查资料显示:我校大部分学生不适应新教材的的学习方式,学习主动性不强,急需方法指导。要全面提高学生在新课程背景下学习语文的能力,重点在于努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即教给学生钻研课文的方法,使他们获得终生受用的自学能力。

51%50%49%48%积极主动学习的被动学习的系列1

80%60%40%20%0%主动质疑提问的不愿质疑提问的系列1100%80%60%40%20%0%会动脑分析问题的不会动脑分析问题的系列

12、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明确课题研究方向及重点

在课改教师从60%40%20%0%积极发言的不愿发言的系列1内心接受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工作的重点是对教师进行培训学习,转变更新教育观念,学习科研知识,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通过不断地学习培训,教育观念得到了更新,教师们认识到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要从传统的继承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逐步形成了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阅读质疑能力的教育理念。学到了科研知识增强了科研

能力,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充满信心。

3、全面展开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对实验的反馈情况及时分析,总结并提出修正意见。

实验采取整体设计,分段实施的办法,在每一年段结束前,运用评价手段检测实施的效度。在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下一年实施的侧重点,朝着预定的目标滚动式前进。各年段实验工作重点如下:

初中一年级:(1)探讨如何激发学生质疑和积极性,怎样使学生在质疑中保持旺盛的求知欲,积极地投入到对课文的质疑中。教师如何创设良好的质疑氛围等等。

(2)探索记叙类文体质疑的方式与方法。

初中二年级:(1)探讨如何使质疑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怎样预防学生质疑钻牛角尖,走死胡同。

(2)探索说明文类文体质疑的方式与方法。

初中三年级:(1)探索质疑法教学的程序,构建质疑法教学模式。

(2)探讨议论类文体、小说的质疑方式和方法。

4、主要研究措施

①、语文组教师全部参与,全面履行实验教师义务,实行课题负责人、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三级负责制。牢固树立“以投身课改为荣,以因循守旧为耻”的实验教师荣辱观。

②、每学期每二周开展一次语文教研活动,由杨留长具体负责,进行理论学习,个案分析。

③、每学期召开一次教师论坛或经验交流会,总结、交流课题研究经验,强调务实。

④、定期进行实验测量,积累研究数据,丰富研究档案。对实验班学生的数据的保存要做到具体、详实。

⑤、每学期召开二次实验反馈会,对实验过程及成效及时总结并提出修正意见。由教研组长在综合各备课组长意见的前提下,形成详尽的书面材料。

⑥每学期组织一次实验班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语文组教师以备课组为单位参与此项活动,互相听课,推选出优秀课参加教研组内的观摩活动。

⑦每学期搜集、整理教师撰写的案例、论文,总结材料等汇编成策。

⑧建立奖惩制度,对于成绩突出的教师授予“优秀实验教师”称号,对于消极应付课题研究的教师予以严肃批评,立即整改。

⑨鼓励教师发表、推介自己的研究成果,课题领导小组将竭诚为每位实验教师成果的展示搭建广阔的平台。

5、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基本研究方法

①、调查法。对实验班学生的基本情况调查,以便使实验者了解实验班学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制定相应的实验策略。

②、对比法。对实验班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及质疑能力等运用适当的测试与实验前进行对比研究。

③、检测法。在不断的检测中进行统计分析,建立数据库,检测质疑能力。

④个案分析法。建立学生个人档案,以运用观察法为主,记录其发展轨迹。

⑤有效控制法。对某种实验要求、内容或措施有其独创性的,可行控制性的实验。

6、研讨课题与集体备课

学校把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课题研究工作列为学校重点工作,写入学校的工作计划,主要领导亲自抓,对每学期课题实施工作都按照实施计划进行具体安排,课题组每月召开一次教学模式研讨会。教研组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

研讨会上重点研究了课题的目的、意义。实验的自变量-教学模式与实验的因变量-学生的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讨论了课题实施具体方法、手段。课题组教师一致感到“语文新课程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课堂模式的研究就是当前课改的重要

任务。是我校课改的重点工作,以此推动我校课堂教学改革。

在课题研究实施进程中,教学校长在语文教研会上明确要求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课堂教学要做到 1)必须是情感化的课堂。要唤醒学生的情商和学习欲望。2)必须是能动的课堂。要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共同探讨。3)必须是开放的课堂。课内外结合,课外收集信息。课内人人都说,人人都做。4)必须是现代化手段的课堂。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让学生收集信息,开阔视野,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走进课堂,就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课堂,把现代化技术带进课堂。在课堂上,允许学生想,哪怕是异想天开;允许学生说,哪怕是不着边际;允许学生做,哪怕是做得不对。教师的主导作用重点体现在:尽情激励,巧妙引导。

教师经过认真研究讨论达成共识,要把学校的要求落实到每节课中,课题组成员以教研组为单位,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集体备课作到定人、定时间、定内容和定主持人。第一周周二各教研组定好主讲人,就下一周授课内容自选一节课进行备课,组内要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点与难点“四统一”。备课要求做到“三要”,教材钻研要深入,了解学生要全面,设计教学过程要科学。在主讲教师自己说课,组内教师评议的基础上进行研讨课。本年度组织搞好组内研讨课6次,使教师们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很快,李庆飞老师的《曹刿论战》、李庆飞老师的《孔已己》、杨留长老师《小石潭记》、杜传歌老师的《社戏》、武静华老师的课《变色龙》、武静华老师的《记承寺夜游》在阶段性成果活动课堂教学大赛中均获一等奖的好成绩。

课题组在学校的领导下,自始至终进行听课、评课、研究教学模式。试讲课、达标课、研讨课、说课、赛课接连不断。互相听,共同评,依照教学模式实验的环节、过程去探讨,按照课改的标准去要求。每节课都是实验课题的研究课、探索课。评议研究的侧重点是:1)学生自主学习的状况。2)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3)四个

带进、三个允许做到了没有。4)科研课题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的进展情况。总之,我们就是要深入探索课堂教学模式。

7、定期召开试验经验交流会,不断总结规律

(1)、鼓励学生起疑

①.名言、名人事例激励。青少年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他们精力充沛,富有活力,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崇拜名人的心理。教师根据这些特点,鼓励学生课外搜集有关质疑的名言和名人事例,以此来启迪、鼓励学生质疑。教学中,杨留长老师在学生搜集有关名人质疑的事例以及相关名言的基础上,组织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交流课。

一位大胆的同学先说:“如果没有达尔文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

老师笑着赞许:“还有没有同学找到了?”

又有位同学发言:“孔子曰:‘多闻阙疑,多闻阙始。’主张广闻质疑。孟子云:‘尽信书不如无书。’”

像是受到了鼓励,同学更踊跃地举手。“宋代的哲学家、教育家张载曾经说过:‘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宋代理学家朱熹也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在这里方是长。’”

“还有还有,”有的同学甚至抢着补充,“明代学者陈献章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而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在交流中,同学们还知道了:“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巴尔扎克)“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李四光)

通过交流,学生充分认识“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它对我们的学习非常重要。只有疑才能使人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 的果。学生起疑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②.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要让学生愿意质疑,必须坚持教学民主的原则。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发表意见。我们学习语文教师武静华的做法,在教学中提出了“三不”、“三欢迎”和“三允许”的观点。所谓“三不”,一是不迷信古人,二是不迷信名家,三是不迷信老师。所谓“三欢迎”,一是欢迎质疑,二是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三是欢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所谓“三允许”,一是允许说错做错,二是允许改变观点,三是允许保留意见。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质疑,就要努力创设一种平等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当学生踊跃地发表独立的见解,教师与同学们一起投去赞许的目光;当学生大胆地对名篇提出不同的看法、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教师与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当学生提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时,教师不仅组织讨论,而且张贴示范。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学生期望越高,学生成功的机率就越大,教师的信任可以化作进步的动力。相反,冷嘲热讽、不恰当措辞则会扼杀学生的上进心。对学生提出的幼稚、古怪的问题,教师不能横加指责,一定要持宽容态度,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欢迎质疑。惟有如此,学生才愿意质疑,敢于质疑。

学习是从发问开始的,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创造。学生的质疑能力并不就是指多问几个简单的“为什么”,而应从针对性、主动性、独立性、层次性等方面着手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发扬民主、平等的教学作风,鼓励学生大胆发表独立见解。欢迎他们与自己争论,对于那些在平时特别是在课堂上敢于发表反驳意见的学生,要予以表扬,即使他们的观点是错误的,也要在肯定他们勇敢精神的前提下,和他一起讨论来加以引导,并纠正其错误的观点,切不可强行要求学生对老师的观点深信不疑,按老师的思路去思考问题。让学生知道能大胆质疑是认真学习的表现。并鼓励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要多注意观察,多思考。通过这种做法保护学生质疑的欲望,树立学生质疑的信心,让学生的质疑兴趣越来越浓,学习自觉性越来越高。对勇于标新立异且有可取思路的,要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氛围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欢迎学生提出问题,决不因学生问题的幼稚无理而取笑学生,要用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尽量缩短与学生的距离。要让每个学生敢问而无后顾之忧,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在教师自身方面要注意调控好课堂气氛,如果教师一脸严肃,一本正经,动辄恶声恶气批评指责,学生的心理会受到严重压抑,质疑问难也就无从谈起;教师在课堂上春风满脸,笑脸相迎,热情大方,在情绪上使学生受到感染,自然学生就会进入“言言不绝”的境界。在这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学生就会提出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中,教师要遵循民主教学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不但要经常鼓励那些积极提问的学生,积极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顾虑,使他们勇于提出问题,教师还应遵循延迟判断原则,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意见、观点,不要当即做出判断,要不断鼓励学生产生新的想法,大胆地向同学质疑,向老师质疑,向教材质疑,在质疑中求疑,在求疑中发展思维。

为此,教师在阅读中一定要巧于剪裁,精于点拨。善裁者,切入奇巧,(紧扣学生兴奋点,教师的引爆点,教材和教与学三维的交合点);善点者,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立即行动起来。比如在讲《荒岛余生》时,教师首先解决课文出处,作者情况,生字词语,再引导学生这样去思考:流落荒岛前后的鲁滨孙各是怎样的心情?在这一心理变化的过程中,身处绝境的他找到了哪些活下去的理由?在这样的处境下,他为什么要顽强的活下去,他是否值得这样活着?你觉得鲁滨孙能活着离开荒岛吗?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滨孙?阅读课文找到答案,并提出你的疑问。结果,学生个个兴趣十足,都投入到鲁滨孙荒岛历险,理性思考在历险经历中的重要的探索中。看到了鲁滨孙决不轻言放弃,珍爱生命的乐观精神。有时可以创设情景。李庆飞老师教《枣核》,在初读阶段,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整理之后主要有以下三个,①围绕找枣核这一中心事物,作者安排了哪些内容?②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思乡之情?③课文中哪些句子能引起你的共鸣?找出让你感触最深的句子和段落反复品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在研读赏析阶段,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④“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珍贵。”一个小小的枣核,为什么会如此珍贵?⑤“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依恋故土的。”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⑥作者为什么要写朋友过去和现在的生活?然后老师再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细读课文,去一个个排除疑问。(2)、课前设疑,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学生只有对学习发生兴趣,才会产生学习探索的内驱力,才会去思考去发现,并能自觉的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得到收益。在平时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把能否找出问题当作检查学生是否对新课进行预习的标准。

对学生在课外预习中所提出的问题,先由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互相解答,对解答不了的问题由小组长写在纸条上,在课上进行集中解答。

课上通过对课前预习提出的共性问题和难点问题进行分析比较,鉴别,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找出错误原因,得出正确答案,让学生全程参与释疑、解疑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在“质疑-释疑-再质疑”的过程中不但学习了知识,而且掌握了学习方法。(3)、给予质疑的时间,让学生能够质疑

一些专家认为,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大弊病仍是一个“牵”字,老师精心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环节,牵着学生的鼻子按老师的思路亦步亦趋往前赶,老师问个不休,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有质疑问题的机会。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老师首先必须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安排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去发现问题;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去提出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思想,不要怕学生意外提问打乱我们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思路,应该把质疑的权利和时间交付给学生,让他们自行质疑设问,自行释疑解难,使学生亲历这一学习过程,从而体验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乐趣。教师每教一课书,可在三个环节处留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如初读课文时,叫学生就课文的生字新词及不懂的句子提出质疑。细读课文时,叫学生就文章各部分的联系及表述形式的技巧等方面提出质疑。熟读课文时,叫学生就文章的人物或事物的特点和各方面的联系、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自己对文章的感悟等方面提出质疑。这样,学生每学一篇课文,他们的提问经历了由表面字词到文章的内容与形式,再到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么三个由浅入深的层次,他们有机会亮出自己心中的疑点,让他们自己带着问题去阅读,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应是给学生提供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的开端。同时,在讲课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老师的讲解,对同学的发言提出疑问,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4)、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善于质疑

教学方法是教师的“工具”,学习方法是学生的“工具”,只有这两种“工具”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整体作用,对学生来讲,学习方法作为“工具”,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系统,才会形成学习能力。学生在质疑时,往往不知如何质疑,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质疑的指导,学会质疑,形成能力。读书贵有疑,可贵之处,就是解放思想,积极思考,敢于大胆地探索和追求。但是,提倡读书有疑,并非是不

从客观实际出发,违背课本进行胡猜乱疑。要疑得正确,疑得有长进,还要善疑。否则,当疑时不疑,不当疑时又乱疑,那就非但得不到任何知识和长进,还会把思想引上邪路。所以教师应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提高质疑的能力。要想提出问题,提出好问题,就只有熟读教材,钻研教材,熟读才能多思。为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一是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二是扩大学生质疑的范围,多阅读课外书籍;三是要培养学生在难点处求疑,困惑处求疑,关键处求疑,易错处求疑的技能。学生乐于思考,敢于质疑,但有的学生质疑的质量不高,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那个词语是什么意思,疑不到点子上。这里存在着一个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问题。从何疑起?怎样疑?教师要教给学生多方面的、行之有效的质疑方法。

①.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俗话说,“题好文一半,”经常推敲课题,有利于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②.从课文遣词造句的妙处质疑

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找出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从中去寻找问题。如《社戏》中写“大家跳下船”,为什么用“跳”而不用“走”?“双喜拔前篙”这里为什么用“拔”而不用“拿”?阿发他们“偷豆”行为如何理解?老师指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解答了这些疑问,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形象性,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力。

③.从课文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文重点、难点句段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线索进行教学。《社戏》中到写的戏其实并不好看,那豆其实也很普通,为什么“我”却认为“我实在是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可以知道我大可怀念的是农村孩子的美好友情,而这友情是在看社戏、吃豆过程中集中体现出来的,因此也就产生了对那夜吃豆、看社戏等事情的深深怀念。从而揭示了课文主题。

④.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作者匠心独具所在。引导学生读书前后联系起来,找出矛盾的地方,从此处质疑,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学习诗歌《背影》,有学生对“我那时真是太聪明······”几句有争议。通过的争论,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还会不深刻吗?

⑤.从标点符号上质疑

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不一样,它能帮助我们识别句子,辨明语气,理解课文内容,所以可以引导学生从标点处质疑。如《安塞腰鼓》一课中有如下的句子与标点

“但是:

看!——”

这里的冒号、叹号、破折号各起什么作用?通过讨论,疑云散去:这里作者匠心独运,非常精当地调动标点符号为表达充沛的感情服务。一个冒号,提示读者,引人注目。“看”之后一个“!”,表达了无限欣喜的感情,紧接着用一个“——”,像拍电影一样,用特写,将镜头摇向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场面,慑人心魄,激动人心。

⑥.从写作手法上质疑

课文是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上质疑,找出课文的写法和自己作文的写法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甜甜的泥土》一课,标题好不好?为什么?初读后学生发现,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为什么以“甜甜的泥土”来定题呢?通过读、思、议,学生明白了《甜甜的泥土》标题语含双关,标题一方面实指奶糖甜,另一方面是象征天性爱的博大宽广。“亮亮”看见“奶糖,”引起了他对妈妈的思念。“糖”在文章结构上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另一副线是“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文章主要刻画的形象是亮亮。这样定题,使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和插叙顺叙的内容错落有致,思路清晰。作者正是借糖来表达主题,课题具有含蓄的美。这样学生就学到了一种含蓄的、新颖的定题方法。

(5)、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让学生喜欢质疑

质疑活动是活动性阅读教学的一个中心环节,这一环节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一定要有质疑的习惯,而这一习惯又是教师在课堂上训练、培养出来的,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鼓励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积极性。我经常告诉学生:凡事都要大胆去接触,大胆去反问,才能认识它们,了解它们。在课堂上创造机会让他们提问,并不时加以表扬、鼓励,使他们渐渐地养成敢于质疑、喜欢质疑的习惯。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就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学习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并加以质疑,更能深入的理解课文。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由一个被动者变成一个主动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质疑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创新思维有效途径,造就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是当前素质教育的方向。

八、研究的结果、结论、成果与成效

1、经过训练,学生对以前的“师问生答”的授课模式和其带来的影响产生了质疑:师生能平等交流产生互动吗?学生的学习兴趣、主体地位如何显现呢?能产生这样的疑问,可见学生以已主人翁的姿态,以研究者的身份,主动地获取知识;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必将促进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深入探究,大胆质疑,使思维得到训练和发展。从而支持和验证了培养质疑能力是必

要的、可行的。

更为可喜的是,经过培养质疑能力,学生的阅读成绩有了明显提高。就同一阅读进行测试,实验班的平均分为33.7,而对照班的平均分为28.5,比实验班低了5.2分。要知道以前对照班的成绩平均分高过实验班2分左右。此后的一系列考评测验,实验班阅读平均分均高于对照班4—5分。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培养质疑能力与提高学生成绩之间的关系密切。

经过问卷调查,学生普遍反映质疑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受益匪浅,不仅处理好了与教师的关系,二者现处于宽松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能随时随地的对疑难问题进行探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幅度提高,成绩逐步提升;而且视野更为开阔,关注现实关心现状,对身边生活中的事都能质疑,从而去伪存真,使自己有双“火眼金睛”。还有精彩展现,使他们对自己的质疑能力更有信心,能将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拿出来与同学分享,学生认为这就是一种成功,一种幸福。

2、形成我校语文组“五步质疑教学模式”

①自学感知 → ②揣摩探究→ ③讨论答疑→ ④拓展迁移→ ⑤归纳小结 整体感知阶段

感知内容:

① 检查预习

②课文朗读

③文体知识、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④写了什么?

⑤怎样写的? 揣摩探究阶段

起始阶段:教师设计一两个能关涉全篇,学生又感兴趣的问题,重点词、句、段的研读、揣摩、探究,文章特色、感情、主题的挖掘。方式:学生质疑,自我揣摩。问题讨论阶段

课堂上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把握文章行文思路及主题;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参与讨论,从而实现教学的各个目标。拓展迁移阶段

拓展:要求学生联系实际,对照自身,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与完善,实现大语文教学理念,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

迁移:就其艺术特点而言,选择有特点的句、段、篇进行仿写。归纳小结阶段

积累部分:字词、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精彩句段。

理解部分:情节结构、线索、感情、主题、表达方式、人物形象性格。

运用部分:谴词造句、布局谋篇、主题拓展、写作训练。

3、教师教的方式变了

现在的课堂改变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师从头讲到尾”的教学方式。而变成了教师引导点拨,运用调查法、对比法、检测法、讨论法、探究法、发现法等多种模式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备课、课堂教学、课后辅导三个方面都有较大变化。

在备课上,改变了过去课前复习、讲授新课、布置作业等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教学环节,而是收集相关的教学资料,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精心思考学生的活动,设计启发学生思考、探究、讨论的问题,探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和方法。

在课堂上,教师做到了四个带进,三个允许,课堂教学从过去的以传授知识为核心转到以培养质疑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由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教师再也不是权威的知识传授者,而是组织、引导、激励、点拨学生学习的亲密朋友。

4、学生学的方式变了

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自主学习,由死读书,读死书的已有知识的存储器变为积极、活泼、会学、创新的探究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积极主动,兴致勃勃,课堂变成了他们研究讨论问题,获取知识,开发智力,探究创新,个性表现的乐园。

课前他们可以预习要学习的内容,可以写预习提纲,列出不懂或要研究的问题,可以到互联网或生产生活实践中收集信息。

课堂上,他们是学习的主人,在老师的组织指导下,积极发言讨论,提问质疑,批驳不同观点,争论研究,表演操作。

在课外,学生按照自己兴趣爱好参加各种活动,发展自己的特长。到图书馆看书学习查阅资料,到微机室学习电脑知识上网收集信息,到实验室进行实践操作,到校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市场经济,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收集信息增长知识。

通过课堂教学及课外学习,使学生逐步做到:会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会读书观察;会讨论研究;会提问质疑;会实践操作;会检测评估;会分析总结;会批判创新。

现在的课堂基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情感化的课堂;能动的课堂;开放的课堂;使用现代化手段的课堂。

九、课题研究的反思

课题虽已进入结题阶段,但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困惑还在困扰着我们。在大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尽情质疑,而到有的教师课堂上质疑就成了对教师的不尊重,这对学生来说是不小打击,让人深为惋惜。课题组的个别教师在实验的开始阶段虽然改变了过去的教学模式,但放得不开,老是担心影响教学质量,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充分。因而在个别班影响了课题研究。还有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学生能根据已有知识进行质疑,明白自己该如何应对,可偏偏有学生步入其中,如上网,让人无可奈何。

总之,研究无止境,今后我们仍将以这个课题的思想内涵来指导我校的语文教

学有机的与新课改实验研究结合起来,使学生敢于质疑,勇于质疑,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龚春燕 林允舒 杨勇 编著《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 第一卷 <课堂教学>》 漓江出版社 2000.4 第76页

[3].龚春燕 郎天燕 编著 《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 第四卷 <教书育人>》 漓江出版社 2000.4 第120页

[4].《教学与管理》2006年 第二期

[5].孙春成 著 《给语文教师的101条建议》 南京师范出版社 2003.6

第二篇: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质疑能力的培养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质疑能力的培养

内 容 提 要

语文教学突出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至关重要。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在培养学生 质疑能力的活动中,促进了教学的发展。语文学习的质疑有四个层次:表层质疑、思路质疑、深层 质疑、联想质疑。语文教学中的质疑,应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寻根究底,不要迷信 权威,要在有疑处加以强化,注意想象质疑,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平等、民主的教学气氛是培养 学生质疑能力的基本保证。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质疑能力 表层质疑 深层质疑 联想质疑

竞争时代强烈呼唤创造型人才。质疑能力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课题。在语文教学中,突出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显得至关重要。那么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启发学生发现问题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中学生经过了小学阶段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他们随着年龄、知识和经验的增长,能力的提高,逐步地不轻信、不盲从,遇事喜欢思考,对许多未知的东西想弄个明白,对未知的领域想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进入生理发育期,自尊心的发展。强烈的表现欲望,促使中学生表现强烈的求知欲。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吸引学生,发展他们的质疑能力和解疑能力,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学习了《看云识天气》,指导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课外练习看云识天气,书写观察日记,让同学们通过仔细观察、深入比较、准确分析,去推测、判断天气的变化,从而激发学生观察生活、了解自然的兴趣,发展他们运用语言表达对自然、对生活的认识。

学生认识事物、认识问题时,由于知识和经验的不一致,思想品德的差异,而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状态。由于自尊心和求知欲的发展,他们对事物或问题的辨认、转换、引申、想象推理做出判断,引发种种大小不

一、深浅不等的质疑。这种心理反应表现一方面是希望更大更多的汲取到知识和获取经验,另一方面是强烈的表现欲望。尽管他们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不同;思想、情感有差异,它们还是非常喜欢得到表现,进行交流。这时候,作为语文教师,要组织同学交流学习体会。根据这种心理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钻研和探索,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是可行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成效是他们的学习反应,这是谁也代替不了的。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示范、引导、激励、帮助。使学生能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努力去析疑。质疑,表现了对现存的不满,表现了对新的追求,即对新的答案的追寻、探讨。这既是促使学生扎实基本知识和技能,又促使他们去发展、去创新。学生有了质疑能力。他们对学习就会感到兴奋、兴趣。在质疑到解疑的活动中感到无穷的乐趣,学习的辛劳都将因巨大的收获而全部化解,化为快乐。古今中外的学者是很重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费尔巴哈说:“新知识从怀疑中产生。”我国宋代的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李正道博士说:“学生最重要的就是学会提问,否则将来就做不好第一流的工作。”我们要落实“三个面向”,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生疑、质疑、善疑。这样才能使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使教师由“教”过渡到“不教”。

在培养和发展学生质疑能力的教学中,同时也使教师得到收获。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得知他们心中的疑问,进行教学调控。要了解、研究学生,就要了解他们的知识拥有的基础,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研究学生是积极寻求,还是消极应付;是兴味盎然地吸收,还是厌恶排斥,这些都直接应影响教学效果。我们可以把教学的内容更多地集中到学生需要的方面来,进行解惑的活动,可以有意识地调动学生兴趣,有意识地把学生的学习引导到教学重点和要点中,使教学产生最佳的效果。许多老师,特别是优秀的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学生原有的知识、技术、经验同教材所揭示的道理和深层次的情感有差距、有矛盾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大,质疑的兴趣也最浓;其收获的印象最深刻,效果最好;师生的关系就更融洽。

语文学习的质疑有四个层次:表层质疑、思路质疑、深层质疑和联想质疑。表层质疑。在初读课文时,对课文具体的字、词、句、段、篇提出疑问。如《春》有这么一句:“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如果把“闹”换成“叫”,有什么不好?问题提出后,我组织同学们仔细揣摩,结合语境去揭示:“叫”只是单纯的声音上的感受,“闹”不仅有声音上的感受,还有动作、形态的丰富内容。蜜蜂在花下繁忙地来来往往,这个飞来,那个飞去,这个飞到这朵花,那个飞到那朵花;这个刚要停在花上,那个正在紧张采蜜,内涵要丰富得多。这个“闹”字衬托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学生就能体会到文章语言生动、形象。思路质疑。这是对文章的层次结构、中心思想、写作特色等提出的质疑。如在学《狼》的过程中。学生曾对课文的议论部分提出质疑:这个部分可否去掉,作者不发议论就不能引起读者的思索吗?从而明白,议论部分正是文章的中心,作者直接发表议论,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更能给人以启迪。深层质疑。即仔细地欣

赏、品味课文的布局谋篇之巧,语言之精,寓意之深。如《狼》课文开头写屠夫遇狼,又写“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这一方面是为交待时间、地点、人物,另一方面寓其深刻用意:“一屠”是一个人面对两狼,又是傍晚,无人相助,如何斗狼呢?这必然能引起读者的思考,“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不能满足狼的贪婪之心,必定紧紧追赶屠夫。寥寥几笔,写出非常紧张的气氛。联想质疑。将学的知识和以前所学相关的知识进行比较,找异同点。学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时,通过与《小石潭记》的比较阅读,加深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征的掌握。表层质疑、思路质疑、深层质疑是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来分析、理解课文。联想质疑是运用学到的知识同旧的知识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加深记忆。质疑学习的这四个形式,既符合思维的一般规律,也符合学生强烈求知欲的心理特征。

二、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语文教学中的质疑,可以而且应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教学中的质疑,可以而且应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创造性思维是在质疑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与再生性思维相对而言。运用它解决问题时,不限于一个角度、一个侧面、一个层次、一种结构,而是多样的、多角度的、多侧面的、多层次的、多结构的。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以问题为出发点,去寻找尽可能的解答方法和答案,使学生逐渐养成多方位、多角度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习惯。如上《愚公移山》后,可以让学生讨论:高山挡了路,是不是就只有愚公移山的办法?学生有的说愚公很愚,自己去挖山就很苦了,不要叫子孙吃这个苦头了。有的说绕山开道,有的说不如干脆搬家。有的说人力可以战胜自然,只要人类不屈不挠。有一位学生说“可以打一条隧道穿山而过!”这些意见都正确。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打开了。由质疑使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创造性思维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发展,将会对今后的学习工作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

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问难,寻根究底。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爱因斯坦也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伟大。”“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的支点。学生产生了疑问,憋在心里,久而久之,思维的火花就会暗淡,甚至泯灭。学生产生疑问后,就需要教师的组织调控。当学生的思维裹足不前时,需要教师点拔疏通;当学生提问偏离了教材时,需要教师的调整;当学生的认识浮于表面时,需要教师诱导引岐;当学生提的问题分散杂乱时,需要教师集中理顺。当充分讨论后,需要归纳总结。当学生提出独到的有新意的问题,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要让学生会疑,就不要迷信权威。中学语文教材中名家之作很多,其选文、注释经过许多专家学者审订,无疑是要相信的。但相信不等于迷信。名家作品中也会有一些不合语法习惯、表意不明的句子,或注释不正确的条文。倘若以“名家之文就是名文,不会有误”为由,便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扼制学生的发现能力。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吹毛求疵,发现问题,通过讨论,辨明是非。如上《陈 涉世家》一文时,当讲到“陈涉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亦死„„’”一句是,一个学生认为课文有毛病,在“陈涉吴广乃谋曰”之后用了冒号和引号。这样一来,后面的话显然是这两个人说的,而事实上又不可能这样说话,所以说课文有毛病。我就请大家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一个学生认为是标点的错误,应该在“曰”字之后只用冒号不用引号。因为这是陈涉吴广两个人的见解,并非是两个人说的话,应该把引号去掉。但这不是司马迁的错,而是后人的错,标点是后人加上去的。这个学生的见解得到了老师的肯定。

要让学生会疑,就要在有疑处加以强化,激发学生认真质疑。如讲《周处》这课时,有这么一句:“(周处)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课文对“二陆”、“平原”、“清河”等均有注释,而且是对的,但对“正”的注释却让人不好理解。有个学生对此提出了疑问:“正”字不是古今常用,因此不是“正好、恰好”的意思,而是“仅、只”的意思。我马上鼓励对此查找资料证实这个问题的正确。其实,这种用法在魏晋南北朝的古书中常见,《世说新语》中就有多例,如《文学》篇中的“许便问主人:‘有《庄子》不?’正得《渔父》一篇”,“正得”即“仅得”。又《言语》篇:“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正自”即“只是”。又《术解》篇:“君侯所患,正是精进太过所致耳。”“正是”即“只是”。试想如果不允许学生对教材发表不同意见,那就有可能所教的教材中的失误,也作为正确的东西学习了。而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对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难,发展创新是非常有益的。这样在学生有疑点的地方,想方设法激发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解惑除难,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注意进行想象质疑,培养想象力。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力是人们在进行想象活动时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人,创造力就强,能够把自己的知识重新组合,创造种种新形象,或幻想出前所未有的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说,想象力确实像活化知识的酶。在学习古诗词时,学生对被理解对象进行想象,产生新的理解。对“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晴天”,发现所描写的不仅是春天如画的自然景观,还衬托了作者宁静、超脱的心理情趣。这种理解更为深刻。对“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发现不是草比牛羊高,风吹倒了草,牛羊就现出来,而是清风习习,绿草悠悠,牛羊肥壮,这种理解也就更为新颖。只要善于创设各种情景和氛围,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就会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三、教给学生质疑的技能

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指导学生在质疑中学习语文。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属于“驱动型”的,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一个舒展才华的环境和氛围,也 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应该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如在《死海不死》的课后,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报刊、图书或网络上收集有关死海的资料,了解死海的现状和未来,并说说能否让死海真的不死。

表演也是有一种实践活动。表演课本剧是学习语文的好形式,容易让学生的个性潜能得以发挥,剧作家曹禺曾说过:“演课本剧,可以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使他们对听课读书发生兴趣,从而引起学生想读其他的文学书籍。”表演课本剧是在理解课文、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把书面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是一种再创造的活动。课本里有不少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情节曲折生动的课文,把它编成课本剧,组织表演,使其中的人物再现我们的面前,这是很有意义的。《变色龙》里,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性格很突出,我们把它改编了,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学生们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排练之中。为了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他们认真地阅读课文,反复琢磨文中的每个情节。经过精心排练,把奥楚蔑洛夫的性格表现得活灵活现、淋漓尽致,使教学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了学生的自创能力。

四、树立学生质疑的信心

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质疑的能力,对教师的要求也将更高。教师要知识广博,备课充分。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还要着重备问题,要预知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备在先。尽管如此,仍会遇到一些出乎意料的情况和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实事求是,因势利导。

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形成质疑能力,就要形成一种平等、民主地教学气氛,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基本保证。因为此时此刻,学生处于这种平等、民主的氛围中,思维极易活跃。教师以平等、民主地情状参与学生的质疑、讨论和辩论中,能够很好的鼓动、激励学生去质疑、交流、探索和创造,使语文教学得到长足的发展。钱梦龙先生1981年12月在金华市四中给初二(1)班上《故乡》时,就是以平等、民主的情状,参与了学生的质疑、讨论和辩论。(实录)

师:这篇小说是为了写出农村经济日趋破产,那么写了闰土不就够了吗?为什么还写杨二嫂呢?谁的思维最敏捷。„„好,好几个女同学已经举手了。男同学呢?好,请你先说。

生:要反映旧社会的妇女问题。(笑)

师:好啊,他考虑问题可真广,还考虑到了妇女问题!(大笑)这问题很高级。生:为了要写出各阶层的情况,杨二嫂是小市民的代表。生:说明了当时社会的复杂。

生:从各个阶层来表现中国农村的萧条破产。生:说明农村萧条破产的情况很普遍。生:各个阶层的人民都很痛苦。师:你看,我们大家七凑八凑把一个很高级的问题解决了。是啊,连开豆腐店的杨二嫂都破产了。那就不用说当雇工的闰土了。而且,我们还可以联系其他的描写,如:卖家具的收不起钱来,有的则来拿家具。这就给我们画出了一幅农村破产的图画。

讨论的课题是学生的质疑,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又是学生讨论中给予解决的。教师在群众进行了组织、引导、激励和评价。中学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学生发展和教学发展的需要。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在这方面多下功夫,争取有所突破。

总之,我们期盼着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但更多的是学生自己动脑、动嘴去发现提出问题;教师分析、解决一些问题,但更多的是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组织下,在严肃认真而又生动活泼的气氛中,不仅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养成了主动去探究、去创新的习惯。

参考文献:

1、施福荣

《学生,让课堂精彩》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教研室

2、张隆溪、周振鹤、葛兆光

智术无涯[C] 天津:百花为恶意出版社,2002.第80页,81页

3、转摘自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一册

4、蔡伟.课堂教学创新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133页.5、《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北京

人教版

2002版

6、张志公

《语文教学教育论集》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版

第三篇:《农村初中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初中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研究》结题报告

盱眙县官滩中学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意义

数学一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力量,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成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观念如推理意识、化归意识、整体意识、抽象意识、数学审美意识等,也具有精神领域的功效,它蕴含着浓厚的人文精神,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数学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数学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人文价值,开阔视野,探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文化素养,养成求实、说理、批判、质疑等理性思维的习惯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真理精神。

1.通过研究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文化渗透的一种新的途径和模式,有利于更好地实施新的课程标准,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更好地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2.有利于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同时也为教学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3.通过研究促进教师从新的视角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有利于改进教师自己的教学行为,实现自身专业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领域现状

从国外看,欣赏教学在每个国家都有所不同。在文献资料查阅中我们发现: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够欣赏懂得音乐,这是审美修养的基本标志之一,离开了这一点就谈不到完美的教育。”苏联教育家卡洛夫有五部教学法。前

1苏联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音乐活动家卡巴列夫斯基,强调用音乐学科本身的规律特点来教育学生,他提出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体系,根据不同年级设立了音乐教育大纲,重要内容为音乐的三大支柱就是“歌曲、舞蹈、进行曲”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对不同年级音乐的要求。匈牙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提出“民族音乐教育”。他认为匈牙利的音乐教育应该把歌唱的精神教给所有的人,使所有的人掌握音乐知识,把音乐用于家家户户的日常生活和闲暇活动之中,培养出音乐会的听众。英国人强调“发展欣赏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英国教育家洛克推崇的是游戏教学,他说:“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

让我们再换个角度,从国内来看欣赏教学,香港强调“培养喜爱音乐及学习音乐的兴趣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并提高儿童自律、表达、专注和协调的能力”提倡全人教育。首都师范大学的教授曹理先生提出:直觉、鉴赏美、理性欣赏的三个阶段。由于欣赏者的层次不同在直觉中产生快感,在鉴赏美中产生心灵呼唤,在理性欣赏中产生表现欲望,创造出表演的能力。

在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初中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吸引学生参与音乐生活,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这一任务通过欣赏教学来完成是一条捷径。但目前,农村初中的音乐欣赏教学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上,大多数教师冗长乏味地讲解作品,播放音乐,学生被动接受教学。加上农村初中学生由于受环境的影响对音乐知识积累不多,在被动接受不熟悉的音乐作品同时,难免会产生迷茫,对音乐产生厌倦。于是欣赏的兴趣就会大大降低,欣赏教学就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这有悖于音乐教学之初衷。

二、有关概念的界定

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像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师引导学生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是音乐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一方面从音乐中获得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理性的满足,另一方面老师可以通过音乐欣赏使学生的鉴别能力、音乐记忆能力得到增强,音乐艺术审美评价能力得到提高。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是指每个学生都会从自身出发,如从不同需要或喜好的角度出发,从音乐学角度欣赏,从音乐特征角度欣赏,从表演形式角度欣赏,从音乐题材角度欣赏。

农村初中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研究,以培养学生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为出发点,以强化学生理解和分析音乐的能力为主线,以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紧密结合为基础,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以审美发现和审美感知为核心内容,强调以情感人,以美育人。使学生的心理、协调能力、创新思维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音乐的主人,让音乐课真正地“活”起来,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研究的目标

(一)目标

1.探索出音乐欣赏教学的有效方法。

2.提高初中生音乐学习的兴趣。

3.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4.进一步优化学生音乐学习中“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研究过程

(1)前期准备阶段(2011.2--2011.4)通过搜集整理课题相关的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并认识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研究课题,形成课题研究方案。

(2)实施研究阶段(2011.4--2012.10)调查中学音乐教学的现状,进一步优化我校音乐教学中“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的内涵、特征和中学音乐教学中“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及操作策略。

(3)总结阶段(2012.10——2012.12)组织开题、讨论、咨询、制定阶段实施规划;积累资料,形成中期成果;动态管理计划的实施,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充实。

五、研究方法及操作要领

(一)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的科学认识理论来指导本课题的研究,采用“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的方法来展开具体而有针对性的研究。

2.经验总结法:课题组成员总结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体会与得失,筛选、探索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的有益经验并形成相关的研究成果。

本课题的自变量:

(1)数学文化方面的渗透的教学设计。

(2)教学过程设计(含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内容设计、及教学形式与教学手段的选择等)。

(3)融洽师生关系的建立。

(4)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本课题的因变量:

(1)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3)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

无关变量控制:

(1)对照班与实验班为随机抽取的平行班。

(2)实验教师与对照班教师所用教学时间对等。

(3)对照班教师不知道研究方法。

(4)考试与问卷调查实事求是,方法相同。

2.个案研究法:一是研究教师个人教学行为案例;通过对教师的个人教学行为案例的研究,尽可能地使每位实验教师都能深入钻研初中数学文化方面的知识,以便上课时能有效地渗透数学文化方面的知识。二是研究师生协作教学行为的课例,通过师生协作教学行为的课例的研究,进一步了解学生的需要。有针对性的积累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依据。

3.文献研究法:充分利用网络和学校图书室的图书、报刊杂志等,了解古今中外最新数学文化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研究打下基础。

4.教育叙事法:通过教育叙事研究,组织教师不断挖掘初中数学文化渗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得失。

(二)操作要领

1.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研究。

首先是听觉能力的培养。通过音调、音色、力度、时值等让学生去感知和认识声音,进而听旋律、听和声、听辨各种人声和各种乐器的声音,提高学生听觉的选择性和敏感性。

2.学生想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

音乐和文字不同,文字表达明确的概念和具体的思想,而音乐则是通过人们的感知,使人们对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产生联想、想象,引起共鸣来达到目的的。可见,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方面的作用是独特而明显的。通过视唱、欣赏音乐,不但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能力,而且,学生的大脑在随着音乐紧张活动的同时,想象、记忆、情感等心理活动也非常活跃,这些都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3.学生理解、表现能力的培养研究。

在进行音乐教学时,根据作品的内容,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风格等方面入手,在牢固掌握音乐基本知识的同时,利用旧知识对作品进行分析,如乐句乐段、调式调性、曲式、作品风格等。这种分析音乐作品的本领就是理解能力。

4.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研究。

除了让学生欣赏教材上的音乐作品,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外,还可结合听音练习,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

5.学生音乐学习中“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努力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突出学生音乐学习能力的发展,在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活动中,突出体验、重视实践、鼓励创造与反思,即主动参与感知欣赏、表现实践与尝试创造的完整过程。努力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审美学习情境和展现音乐潜能的“舞台”。

六、研究成果

通过研究,更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了教师的实践研究能力。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体现现代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升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同时,通过课题研究,教师搜集、处理信息,分析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现象,探索并总结规律,促进了教师课题研究的实践能力的提高。

通过研究,探索了农村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的教学策略。在研究过程中立足学生的发展,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探究并实施了发展学生个性的教学策略。

通过研究,真正促进了学生的发展。现代社会需要的是“自由而充分发展”的人,通过课题研究,学生自主活动、自我建构,真正拥有了一片自由翱翔的蓝天,培养健康的个性,促进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具体而言,我们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学习,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充分发展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在音乐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喜爱音乐、享受音乐,发展个性。

七、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一)“基于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文化渗透的研究”的课题研

究,确实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但在课堂教学中数学文化的渗透如何把握好“度”的问题,如何能准确地抓住教材中知识点进行有效地数学文化的渗透而不影响该课的重点难点内容,有待今后进一步思考、磨合。

(二)我们实验教师应该多方面、多角度去收集数学文化知识方面资料。只有积累更多的数学文化方面知识才能在课堂上更好地去渗透。

八、参考文献

1.《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设计研究》

2.《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3.《中学数学学习报》

4.《初中数学教与学》

5.《时代学习报》数学周刊

第四篇:农村中学语文“点拨——创新”教学策略与设计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中学语文“点拨——创新”教学策略与设计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来源

本课题为著名语文教育家蔡澄清先生创立的,全国中语会教改课题组立项课题“点拨——创新”教学实验的子课题之一,启动于2002年,于2004年10月市级立项。

二、课题实验的背景

语文教学要面向未来,为将来升上高一级学校或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关键是完成由“教”向“学的指导”方面的转变,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我发展,并能够将自己所学的语文知识在社会实践中加以应用。

我校语文科的教学在课题实验前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成绩一直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况,与同地区中的其他学校相比,有时也显得不突出或不够理想,原因也就在教学方面抓得不够得法。具体情况如下:

1、学生方面

读了6年以上的书,还未能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特别是还未能养成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习语文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如果没有布置相应的练习,学生便不知道如何学。他们学习语文,不过是半生不熟地诵读课本中的文选,无目的地浏览一些课外书,大部分时间都是以琐碎的题目作为学习对象和学习凭借,效果事倍功半,难以融会贯通,难以形成能力,难以形成语感。

2、教师方面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学生学习不得法,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教师。学生学习的被动性、依赖性与教师未能完成由“教”向“学的指导”的转变有直接的关系。实际上不少教师对语文如何学习也常常感到茫然。如学生常问语文这一科应如何学习,教师常会不知如何回答。有时会以语文课“无边、无底、无法”来搪塞。

语文教学有一些普通性的做法,我校教师也常不例外。如阅读教学上,教师常满足于对文章的条分缕析,稍好一点的,就是针对文章内容设计一系列知识识记题、知识应用题、内容分析题,便以为这样做就能取得深入理解、开拓思路、训练能力的很好效果,有时还会以为只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或讨论或笔答,教师只是稍加点拨、归纳,就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而实际上,问题设计得再好,学生回答得再准确、全面,也不能算是学习自主性的培养,因为这样学生还是离不开教师,还不足以让学生走出课堂后,在课外进行有效的语文学习,不利于将来发展。

由于上述情况,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为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基于学生终身发展的考虑,语文教学方法必须发生变革,要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进行辐射式的立体信息交流,进行研究性学习。我校教师经反复比较论证,决定借鉴我国著名特级教师蔡澄清先生创立的点拨教学法,探索农村中学“点拨——创新”的教学策略与设计,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确立了本课题。

本课题依据蔡澄清先生点拨教学法的基础理论,以“师生互动、生生协作,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相机点拨”为基本探作框架,探讨农村中学新的语文教学策略与设计,丰富点拨教学法的理论体系,拓展点拨教学法的操作层面,为农村中学语文教研寻求新的突破口。并以此为基点,提高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及个性的全面发展。

三、课题实验的基础

尽管有上述存在的各种问题,但我校进行课题实验还是有一定条件和基础的。

1、语文学科教学有一定优势。历年来语文科统考成绩,虽常出现波动,但在同类学校中常处于前列。有十几年开展文学社活动和创办校级文学刊物的经验。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常取得好成绩。

2、齐全的基础设施。学校有藏书十几万册的图书馆,有设备齐全的现代广播网络,有学生电脑室、学生阅览室、教师阅览室等。这些都为课题实验提供了物质条件。

3、一支勤奋好学,有一定教学经验,能团结协作的师资队伍。我校14位语文教师中,高级教师6人,一级教师6人,他们的教龄都在10年以上,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有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课题负责人余勇超老师为全国中语会点拨教学研究课题组成员,湖南徐特立教育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参加过多项县级课题的研究,有多项教研成果获省、市、县级奖,有实验研究的一般能力和经验。叶新坤老师、江伟民老师等曾主持过县级课题的研究并顺利结题。其他2人虽是从事教学工作时间不长的青年教师,但思想较新,掌握的理论较新,有较强的改革和创新意识。大家都一心扑在教学工作上,能团结协作。由这些教师组成的课研小组,只要努力探索,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就能取得一些成效。

4、与点拨法创立人蔡澄清先生及其弟子孔立新老师保持密切联系,能通过书信、电话等方式得到他们的悉心指导。

四、课题的理论综述

本课题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以点拨教学法的基础理论为指导,依据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新老“三论”的基本原理,在语文教学中,以人为本,突出学生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创新精神的培养,运用语言的历练,最终开成能力。

本课题借鉴点拨教学法师生、生生全方位多向交流的做法和奥斯本的头脑风暴法,提出“师生互动,生生协作,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相机点拨”的语文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点拨者、合作者、协调者,“当点则点,当拨则拨”(蔡澄清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多向协作,多向点拨,兼与教师相互点拨,“导引学者自求而顿悟也”。(蔡澄清语);学生通过此种历练,探求出了语文学习的秘诀,激发了语文学习兴趣,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练就了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历练到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这种能力。”(叶对陶语)总之,本课题着眼于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以学生自我教育和课堂民主化的教学方式教学,强调教师善教,学生善学,最终达到在生活中善用的目的。

五、课题的目标体系

〈一〉总体目标。认真学习和贯彻主课题指导思想,以“小组学习,师生互动,生生协作,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相机点拨”为基本操作框架,探讨农村中学新的语文教学策略与设计,丰富点拨教学法的理论体系,拓展点拨教学法的操作层面,为农村中学语文教研教改寻求新的突破口。并以此为基点,提高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及个性的全面发展。

〈二〉成果状态目标

1、教师成果状态。善教:(1)实现角色的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组织者。”(孔立新)(2)实现教法的更新:“既点且拨,片言居要,省时力而收获丰。”(蔡澄清)(3)积极学习,增强自身文化积淀。

2、学生成果状态。(1)善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建立教育对象的自组织,对于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与主动作用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教育效益的体现。”(张家铣《“三论”在教育科研中的应用》)(2)善用: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全面和谐地发展语文素质。将所学到的语文知识化为能力,善用于社会人际、生活、生存中去。

六、课题的实验内容

语文教学全程贯穿“自主、合作、探究”的主线,自主探究与小组协作相结合,分层教学与集体教学相结合,同质分组与异质分组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师生互动,生生协作,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相机点拨”为基本教学程式。

A、课堂常规教学

〈一〉口语与写作教学

“积累、思考、表达”全程协作。独立作文与集体作文相结合,延时作文与限时作文相结合。“说、写、辩、改、评、写、比、法”为基本教学程式。实行三稿写作:讨论稿、评阅稿、珍藏稿。

1、集体作文(每学期2次)

同质分组,分层评价。每组3人,设首席小作家1名,组长轮流担任。各组异题作文。基本流程:选题、说作文、完成讨论稿、答辩完成评阅稿、修改完成珍藏稿、评比自结。

2、独立作文与集体作文相结合(每学期3次)

异质分组,相互协作,共同发展。每组3人,组长轮流担任。各组同题作文。基本流程:独立完成讨论稿、协作修改完成评阅稿、两组协作答辩完成珍藏稿、评比自结。

3、独立限时作文(每学期3次)

基本流程:教师出题、个人限时作文、师生合作评定作文成绩、评比自结。

〈二〉阅读教学

“阅读、思考、表述、总结、运用”全程协作。独立阅读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程式阅读与灵变阅读相结合,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读、思、说、结、用”为基本教学程式。

B、课外活动

〈一〉常规性课外活动:

1、坚持写观察日记。

2、每周利用一节早读,齐读每组推荐的美文。

3、每组每两周出一期专题班报。

4、新词交流会。

5、假期编写手抄报。

6、搞一次社会调查。

7、每学年编一本作文选集。

8、每期公开两次阅读、写作经验交流会。

〈二〉不定期活动:

1、读书报告会。

2、辩论会。

3、故事会。

4、知识竞赛。

5、朗诵比赛。

6、作文比赛。

七、课题实验的具体方法与措施

〈一〉坚持重点实验与全面实施相结合。

课题组每位成员,选定主课题下一个分课题为实验重点,同时,在语文教学全程中,要贯彻点拨法的思想与方法。

〈二〉坚持“五个一”的量化实验考评

一个实验计划,一节公开课教案,一堂公开课,一篇教学论文,一份总结报告。

〈三〉坚持以公开课为主要途径的实验交流。

1、课前集体备课;

2、课上集体听课;

3、课后个人说课,集体听课;

4、形成评课纪要。

〈四〉定期举行点拨法教学理论讲座及学习。

实验期间,共举行专题讲座4场,集中理论学习5次。系统的学习了蔡澄清先生的三部主要的点拨法著作:(1)《中学语文点拨教学法》(山东教育出版社);(2)《点拨教学法》(湖北教育出版社);(3)《中学语文点拨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

〈五〉在校园网上开辟专栏,便于师生互动、交流。〈六〉组织学生交流学习体会。〈七〉开展了问卷调查及课外语文实践活动。〈八〉开展了校际交流活动。

〈九〉与广西出版社的《作文大王》杂志社联姻,成为《作文大王》实验基地。

八、课题的实验效果

1、锻炼了教师,提高了业务素质,取得了一些教研成果。

实验期间,阅读了大量的教学理论著作和文章,提高了理论修养,学习了不少语文学习的指导方法,基本掌握了点拨教学法的运用,促进了由“教会”到“会学”的转变。

较为突出的是教师进一步提高了教学科研能力,写了数量可观的相对较高水平或一定水平的教学科研论文和经验总结。课题组教师参与编写教学书籍两本:《中考话题作文大全》(上海远东出版社ISBN 7-80661-510-5)《新世纪基础教育笔谈》(海潮出版社 ISBN-7-80151-21-8/G·99);在《江西教育科研》、《上饶教研》、《婺源教育》、《语文新苑》、婺源教育网等发表论文5篇;获省级二等奖论文1篇,市级一等奖论文2篇,市级二等奖论文6篇,市级三等奖论文2篇,县级一等奖论文2篇,县级二等奖论文2篇。参加县教学大比武,两人次获二等奖。开发编辑了校本教材《清华园》。

2、初步总结出了一些简捷可操作的基本教学模式。

一般模式:师生互动,生生协作,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相机点拨。(1)作文教学:“说——写——辩——改——评——比——结”。(2)文言文阅读:诵读中“点”——积累中“点”——讨论中“点”。(3)现代文阅读:整体感知——全面理解——重点钻研——巩固提高——发展能力。

(4)一般阅读:读、思、说、结、用。

(5)听说教学:理论导航——情景引发——点拨争鸣——探讨规律 ——巩固提高。

3、提高了语文成绩

(1)我校各年级语文统考成绩多居县排名前列。

(2)2002年以来,学生参加县级作文竞赛,累计有19人次获奖;参加县读书征文比赛,累计有10人次获奖;参加县演讲比赛,累计有4人次获奖;洪晓东同学在《语文新苑》发表作文1篇。

4、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方面。实验班的学生是抱着改变过去那种面对语文学习和茫然无所适从的状况的态度来参加课题实验的,因此学习积极性相对较高。实验期间大部分人虚心好问,积极阅读,积极写读书笔记,积极写作,在班级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在学习语文上已初步体现出一种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意识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5、提高了学生的自组织能力及语文学习效率。

6、培养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勤于积累,勤于动笔的习惯;抒真情,写真事的习惯;先思后写的习惯;反复修改,锤炼的习惯;尊重他人脑力劳动的习惯;吸纳他人真诚意见,又不迷失自我的习惯;与人真诚协作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规范写定的习惯;随时总结经验教训的习惯等等。

九、课题实验的反思

1、课题实验的准备不够充分。在课题实验的准备阶段,课题组成员对如何实施,如何确定主攻方向和重点,如何做得有别一般教学教研活动,迷茫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有些人到了实施阶段还未考虑成熟,这样也就影响了实际操作效果。

2、处理课外学习和课内学习应试的关系还缺少经验,所以课题试验也常有被迫中断或改期的现象,同样的,课题实验有时也影响到复习考试。

3、在指导学生向生活学习语文时,有些重要问题未能有效克服,如:学生搜集积累生活素材不够广泛,生活笔记显得单调,缺少像民俗、民间谚语、生产活动的素材;不少人从社会上的语文现象学习语文知识的意识不强;不少同学未按要求完成替家长或亲友写作修改实用文任务等等。

存在的问题有些随着实验的深入逐渐克服,有些有待进一步实验解决。课题实验着眼于未来,只要教给学生方法,新的学习理念,无论存在任何问题,都将有利他们今后的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发展。

附:

1、部分获奖证书复印件

2、教师相关论文集

3、教师教案集;

4、学生习作集;

5、校本教材《清华园》。

第五篇: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实践与研究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实践与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反映,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使我深深懂得,在作文教学研究领域,一直侧重于“写前指导”的研究,对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却忽略。教师在作文评改中耗费时间与精力却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是作文评改多采用单一的“教师指导”的形式,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也就是只重视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未能从知识与技能获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未能从学生的内部发展需要激发学生对于作文评改的共鸣。以致于学生对作文的评改视若无睹,评价的反馈作用难以实现。最终的结果是学生不知作文的目的,没有了写好作文的内在动力,作文水平提高缓慢,教师的教学效益低下。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必须从“指令性、接受式”向以人为本、民主、互动、发展的教学观转变向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重视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创新评改方法,让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欣赏与修改,实际上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提出本课题,就是为了探索一条落实有效的作文评改之路,让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作文学会评价、欣赏与修改,使“写好作文”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实验假设与理论依据

(一)实验假设 几乎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篇习作都有闪光点。这闪光点可能是一句话、一个词、一处标点甚至是格式、行文布局、字迹等等。只要学生经过了努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哪怕从一个很小的方面接近或达到他的“最近发展区域”,这个“闪光点”就会显现。及时肯定学生的“闪光点”,欣赏学生并引导学生发现、欣赏自己的优点,能增强学生习作的信心激发习作的动力与兴趣,不断促使学生向着新的“最近发展区域”迈进。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习作都可以通过修改达到更高的水平,得到更理想的成绩。在教师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自行修改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解决问题、改进学习,明确努力的方向,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提高作文水平与能力。让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欣赏、评价与修改,能增进学生相互间的了解与交流,合作、探究学习,促进全体共同提高。

(二)理论依据成功教育理论 成功教育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和需要,通过教育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成功,取得发展。成功教育强调通过教育的改善,促使学生改变消极的自我概念,触发学生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自我开发潜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引导每一个学生发现、欣赏自己与他人习作中的优点即成功教育。成功教育对于作文教学的极其重要的意义便是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和增强作文的信心,使学生产生自我期望和要求、自我激励,争取成功。《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习作”的阶段目标有“增强习作的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等要求。

三、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欣赏与修改。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作文成功的乐趣,激发作文兴趣,增强作文信心并主动积累素材、品味语言、感悟表达,不断提高作文水平,发展作文能力。

四、研究的内容

1欣赏的引导。

欣赏与德育、美育的导向作用,学生自己欣赏与教师指导下的欣赏相结合,欣赏与习作要求相结合,怎样引导学生欣赏“真实”、“新鲜”、“创意”、“个性”的表达。

2修改的引导。

怎样根据习作要求确定修改的目的、范围、内容,成功的修改需达到的要求,对学生修改的评价。

3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等各种评价方式以及多种评价方式结合对于学生作文能力发展的影响。

4对学生习作的形成性评价与定性评价研究。“学会欣赏与修改”对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对于新型师生关系建立的研究。

五、具体做法

1、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习作读与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引导学生在读自己与他人的习作中发现自己与他人习作中的“闪光点”,欣赏习作、培养习作兴趣和自信心。引导学生在欣赏中互相学习感悟表达。

2、每完成一篇习作都要引导学生修改。培养学生乐于修改的良好态度和兴趣,培养学生在自我修改与相互修改中提高作文能力。对学生的修改及时作出评价。

3、培养学生对欣赏与修改的兴趣,还必须与写作指导教学紧密结合。写作教学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表达真情实感,注重学生的观察、思考、想象,鼓励学生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积累素材和语言材料。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辟习作园地,展示学生作品,组织或让学生自行向报刊杂志投稿。

4、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

5、建立学生习作档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形成性评价与定性评价的方式。

6、培养学生对习作的欣赏与修改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在各学科领域转变。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合作交流以及收集与处理信息等能力。建立民主、平等、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六、研究的对象、方法、步骤

(一)研究的对象 以高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实验的前一阶段以五年级2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的方法 行动研究法、对比实验法、个案发展观察法、调查测查法。

(三)研究的步骤(计划周期为一年)

1前期准备阶段(2012年9月—10月)撰写计划收集相关资料、建立研究档案,案例、反思、学生作品进行研究。

2实验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6月)10月—12月请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交流研究情况。反思前段研究情况,调整研究方法,形成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执教一堂汇报课。2013年1月 总结研究情况,以论文形式汇报阶段性研究成果。2月—6月 深入研究、解决问题,形成成果。

3总结阶段(2013年7、8月)进行实验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下载《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与创新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与创新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研究与实践5篇

    洪东府陈基福化学名师培养基地 王凤英课题研究论文发表于《化学教学的智慧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2月 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王凤英 一、什么是质......

    培养学生自救能力结题报告

    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 ----结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 二、承担单位:吉林省德惠市岔路口镇中心小学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学生安全事......

    中学语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中学语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 找教案站点首页教案课件说课稿试题教学反思教学论文教学计划教学总结主题班会评课稿综合教育剧本活动教师考试热门标签:人教版(835)四年级(393)......

    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研究(5篇)

    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研究 资阳市雁江区回龙乡初级中学唐斌 根据新课改的精神,学生的学是主本,而教师应该把自己摆在引导的辅助位置上。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

    “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始终贯穿于小学1-6年级语文课的教学重点。小学生要识3000左右的字,才能比较顺畅、......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模版)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1 、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结题报告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结题报告 莘县樱桃园镇中心初中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1、当今社会处于信息化时代,人类的知识增长迅速,更新周期变短,仅靠有限的学校......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姓名:李志红 [内容提要]本文针对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旧模式,提出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进行创新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本文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