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具的使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和方法

时间:2019-05-15 03:35: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具的使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和方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具的使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和方法》。

第一篇:教具的使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和方法

教具的使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和方法

常德市武陵区滨湖小学 熊华

内容摘要:

加强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已经成为当前小学数学的改革趋势。直观性作为重要的教学原则之一,它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和教学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教具,能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效益,增大知识密度,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减轻学生记忆理解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教具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并能起到重要的教学辅助作用。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出发,总结了一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具使用的优点和方法,希望能与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

教具使用、小学数学教学、形象直观、抽象化、创造性思维、动手能力、团队协作、教师自身素质、理解算理

引 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对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培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的应用能力、操作创新能力和道德品质的培养等。这既有智力因素的培养,也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小学生由于年龄原因,对外界事物接触比较少,对抽象事物的思维想象能力较差。而一些数学知识具有抽象特性,凭借小学生思维想象而不借助工具难以理解。在数学课堂中使用教具和学具可以很好地帮助小学生增强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使得他们更易掌握数学知识。

很多课程的教学质量好坏,取决于是否做实验或实验能否成功,取决于是否能用教具让学生获得直观感性的理解。空洞的说教,学生难以得到感性认识,更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

鉴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小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比较吃力。为了提高教学 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也为了提高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教师利用教具教学,学生利用学具模拟,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数学知识培养人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具、学具能够比较形象的模拟一些抽象问题,极大地增加了小学生学习数学只是水平和理解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正 文

在教育界,教学的三大基本条件是指教师、教材和教具,对现有教具的使用目前已经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它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教具,能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效率,增大知识密度,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减轻学生记忆理解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教具教学效果直观而明显。它可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上《正方体》这个内容时,我用精心制作的课件从各个面给学生了正方体的12条棱、6个面,学生总是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总是觉得有些地方难于理解和想象。于是我让他们拿手边的文具盒做学具对比讲解,效果明显就好了很多,可是那毕竟是长方体而非正方体,导致后来仍有同学在练习中出现认识性的错误。后来,我自己制作了一个由12根塑料棒组成的中间是空心的正方体,就清清楚楚的为学生展示出正方体的各个特点,同时还能用细绳表示正方体的对角线,面的对角线等等,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教具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有利于探究性教学的开展。从教具中体现知识的过程,就是钻研教材、研究教学、研制仪器的过程。这样无形中提高了师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例如,上《角的大小比较》这个内容,我在第一个班上时,制作了精美的课件,用动画演示两个角比较时,把定点对齐,一条边重合,真个过程都非常清晰,但课后反馈教学效果并不如意。在第二个班上时,我用废纸剪了很多个叫,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大小。结果都不需要老师讲解,学生自己便小姐出 比较角的

大小的方法:把定点对其,一条边重合,再去比较另一条边。这是学生自己实验的结果,他们经历了这个发现认识的过程,对比较方法理解了,课后反馈自然非常好。我精心制作的课件没有达到的目标,就被一些用过的废纸剪成的角轻而易举的达到了。

三、教具还可以培养师生的团结协作能力。绝大多数教具都不是简单的重复和仿制,而是要经过长时间的思考研究、创意策划、构思设计,检验完善等环节,整个过程都是创造性的劳动,需要团结协作。在使用教具的过程中,师生一定要运用到科学知识、生产工艺,并尝试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等,这也需要师生团队取长补短,共同努力,从而进一步增强师生的团结协作的能力。

如教学《相遇问题》时,课件演示没有起到良好的效果,用左右手操作演示两个武器的相遇,学生感觉不到两只手不容的速度,最后请了两个同学到台上演示,速度上的一快一慢让同学们看得清清楚楚,效果非常好。课后反思,一是学生上台目标大,二是学生感觉有趣,注意力都集中过来,三是正好用地上的地砖,能够清楚的表现出速度和的含义。

四、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具,起到了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作用。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8个苹果的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四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得7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6个;一人得3个,另一人得5个;两个人各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

五、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具,起到了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的作用。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教具和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

例如学习口算20以内加法时,教师先出示问题“学校买来9个白皮球,5个红皮球,一共买来几个皮球?”这是可以利用皮球等教具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把小皮球装进小盒子里,每盒只能装10个。学生经过讨论,一般会出现两种装法:⑴9个白皮球与1个红皮球装满一盒,还剩下4个红皮球。⑵5个红皮球与5个白皮球装满一盒,还剩下4个白皮球。然后,教师用教具演示或让学生上讲台演示装法,引导学生根据这两种不同的装法列出算式,并思考:9+5怎样计算?此时,学生已经历了自己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必能得出:9+1=10,10+4=14;或者5+5=10,10+4=14。

六、使用教具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教师在制作和使用教具的过程中,每设计一张草图,每制作一个部件,每完成一件教具,都需要全身心地投入,都需要具有极大的耐心和韧性。所以,制作和使用教具的过程,也是训练、考验和提高教师各方面素质的过程。

结 束 语

实践证明,巧妙的运用教育教学,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中制作和使用教具是现代小学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数学教具的使用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小视。它不仅简单、直观、可操作性强,而且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有利于探究性教学的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师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节约了开支,是广大一线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岚清教育访谈录》 人民教育出版社

[2] 《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小学数学卷》 海南出版社

[3] 《教学改革与发展全书》主编:周宏 高长梅 中国物资出版社 [4] 《小学数学典型课例评价》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中自制教具的作用

教解教具

评委老师好!我是11级5班的学生周倩。我制作的教具是两个长方体。用于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的认识》,长方体教具(1):是用废旧的纸盒做的;长方体框架教具(2):使用废弃的铁丝、网线和橡皮泥做成的。

使用方法:让学生观察比较 教具(1):长方体(实物)的面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数一数,接着让学生观察教具(2)长方体的框架,学生通过量一量、比一比长方体的棱;数一数长方体的顶点。

作用:

1、让学生知道清楚的知道长方体有六个面,并且相对的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

2、让学生知道清楚的知道长方体有l2条棱,这12条棱根据长短和方向可以分成3组,相对的棱平行且长短相同

3、让学生知道清楚的知道长方体有8个顶点。

意义:

1、有趣的彩色的纹理更加把实物直观作用体现的更上一层楼,带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升了学习氛围。

2、提升了教学效率,使同学们对知识理解更容易,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更牢固。

3、吸引学生的眼球,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提高了教学质量。

第三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具的作用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具及学具的作用

北塔区陈家桥乡双树学校邓向群

本人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已有三年,主要教的是低年级,深知教具使用的重要性。但在我们这样的乡村小学,数学教具是在是太少了,有些简单教具可以自己做,也有些教具就是生活中的物品,可以从家里拿,但很多的教具我们没能力自己做,在生活中也难找到,学校已有的教具不是坏了,就是太旧无法使用。例如,这一段时间我正在教三年级上册的《千克和克》,我只好从家里拿杆秤,没有基本的台秤,也没有天平称,教学该如何进行呢?

学生都配有学具,但学具太少,有些雷同,没有很好的和教材配合起来。

我的教学经验有限,但在课堂教学中体会最深的就是教具和学具使用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低年级。现在就使用教具和操作学具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作用谈几点看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具和学具,有利于学生形成数学概念。心理学上,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现——概念”,而操作教具恰恰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现,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如二年级上册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八张苹果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四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人得7个;一人得2个,另一

人得6个;一人得3个,另一人得5个;两个人各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

二、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具和学具,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题目的解题过程。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这就要求在解决数字问题是,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教具和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下册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时,刚接触新的内容学生无法理解。如,“45+30=?”大部分学生无从下手,这时候请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棒,先让他们用小棒摆出一个加数“45”,然后提问加上“30”应该怎样摆呢?有的学生拿出三根小棒放在五根小棒后面,有的拿出三捆小棒放在五根小棒后面,还有的拿出三捆小棒放在四捆小棒下面,最后,应表扬那些把三捆小棒放在四捆小棒下面的学生,这样可以一眼看出答案。再请学生拿出计数器拨一拨,从而使学生理解先算“40+30=70”,再算“70+5=75”这个计算过程。通过摆小棒和拨计数器这个过程使数形结合,在操作中从形的方面进行具体思考后逐步过渡到数的方面进行思维,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算理,同时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三、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具和学具,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

教具和学具的使用,能促进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让学生动手操作,可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等获取知识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具和学具,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模式。

四、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具和学具,有利于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突出数学本质,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数形结合的思考方法,变换思想,对应、集合的思想,估测的意识以及分析、综合、转化、归纳、类比等基本思考方法,这些都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不可缺少的金钥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可有利于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例如,教学“同样多”时,让学生先摆5朵红花,然后让学生在下面一个对一个的整齐地摆,就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通过学生剪、拼等操作活动,把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从而引出“平行四边形”这个名词,其中就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五、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具和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能否与他人协

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见等。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组合作操作教具和学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具和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娥动手操作能力。

现代教学论十分强调这一个方面。我国的教育方针也强调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教具和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摆、拼、剪、制作、测量、画图等,有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其五育的全面发展。

七、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具和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知识的创新和应用,所以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要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小学数学应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学习了100以内的数以后,让学生去数生活中的事物;学习了厘米后,让学生量课桌和书本的长、宽等。

八、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具和学具,有利于形成解决问题意识。数学教学应强调数学问题解决,使学生达到能从日常生活中和数学内部找出数学问题;能发展和应用各种策略去解决各种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可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学

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数学知识,同时解决数学问题意识得到了强化和培养。

九、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具和学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我们必须把数学情感作为一个独立的目标和数学知识、能力的培养平等看待。所以,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其中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情境,利用学具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符合小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如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活动,把三根长短不等的小棒围成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在摆弄的过程中,很自然地知道三角形是由三个角、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组成的。然后,可让学生来回拉动三角形学具,从“手感”的比较中发现三角形有固定不变的特点,这样,使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使儿童把外显的动作与内隐思维活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顺应儿童好奇、好动得特点,集中了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了儿童学习的兴趣。

十、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具和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

变自己,改变环境,创设条件以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生、发展,是一个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重视儿童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教师就要通过学具,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就可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就可通过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再发现”,就可通过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总之,我觉得教具和学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因此,我特别希望学校和教育部门为教师和学生解决这一实际问题,使我们改变单纯说课的被动的教学模式,从而把自己作为引导性的教的主体,引导学生与自己、同学和谐互动,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创新能力。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解决问题是传统教学中的的应用题教学,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回到学生的生活中;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找到一条绕过障碍的出路,达到可以解决问题的答案。解决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能让小学生用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迁移到课程情景中解决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策略一:实际操作。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一项重要智力活动。特别是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这在教学实践中的例子很多。例如,一年级教学元、角、分的认识,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长期以来是个难点。由于加强了实际操作,学生对元、角、分的进率就很清楚。中年级教学周长和面积时往往容易混淆,加强实际操作以后,学生对两个概念获得明确的表象,弄清两者的区别,计算错误也大大减少。高年级教学约数和倍数这一单元时,概念多术语也多,学生容易弄混。有些教师使用奎逊耐木条或计数板,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大大减少学习的难度,弄清概念的正确含义和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因此,无论从理论上或从实践上看,加强实际操作都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说,加强实际操作是现代的数学教学和传统的数学教学重要区别之一。正如皮亚杰所指出的,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只有加强实际操作,才能体现智力活动源泉这一基本思想。

策略二:从日常生活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辨认方向”的教学,就是创设了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辨认方向的情景,引入新课的。让学生感觉学习方向的必要性,并让学生在模拟街区中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探究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新方向。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寻找周围的小朋友分别坐在自己的哪个方向;去帮助动物园的叔叔、阿姨绘制动物园示意图;去探究指南针里面的方向板的作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策略三:问题简单化和从问题中找条件。教学中教师运用生动有趣的材料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从老师女儿四次喝牛奶这一情境,根据每次喝牛奶的量,让学生根据一些数据提出若干数学问题,并且有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个过程,学生懂得了“移多补少”的知识。这样的教学过程设计,能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

比如教师及时提出“如何来求平均数?”,通过小组讨论,得到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是真正的学习主体。在这样一种学习氛围中,通过”问题解决“这一教学手段,串起了整个学习新知的过程。

3)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

整堂课中采用的数据来源于生活,问题来源于学生,突出“应用性”。通过平均分、平均身高、每季度用水情况等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策略四: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解决如下的开放性问题。

例4 27人乘车去某地,可供租的车辆有两种,一种车可乘8人,另一种车可乘4人。

(1)给出3种以上的租车方案;

(2)第一种车的租金是300元/天,第二种车的租金是200元/天,哪种方案费用最少?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在本学段,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过程。

策略五:从问题中寻找规律,发现规律,运用规律。

比如:对于50,98,38,10,51这些数,请用大一些、小一些、大得多、小得多等语言描述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并用“>”或“<”表示它们的大小关系。

又如:1200张纸大约有多厚? 1200名学生大约能组成多少个班级?1200步大约有多长?等等。学生从中都能领悟到一些规律。

数学中解决问题还需要用运用各种能力:如理解问题的能力,空间思维的想象能力,新旧知识的联系和问题的切入点等。但要使学生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既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又是对数学教师的挑战。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应提倡多样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把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学生更多地展示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题策略的机会,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解释和评价自己思维结果的权利。问题的策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原有经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体现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知识,习惯于找标准答案,习惯于勤加练习、考出高分。而轻视了自我探究、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的合理运用,扼制了自己解决能力的发展。

现实生活中包含着许多数学问题、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我们的教学应该挖掘这些素材。只有当问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是有价值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对于“应用题”更名为“解决问题”,主要是让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不要被原有的应用题所束缚,换成新的表达方式,能够更好的反映小学数学课程所应该追求的目标,所以就改为解决问题。国际上通常叫problem solving就是问题解决。按照我们国家的思维的习惯或者表达的方式,我们把它界定到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与传统的应用题的区别 重视过程的教学:应用题更多的强调尽快获得答案;而解决问题是强调一个过程,就是寻求解决问题方式方法的过程。

不仅仅依附一个知识点:应用题往往是结合某一个具体的知识点。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用题教学把应用题归成类,集中一类问题进行思考,强调速度和技巧;而解决问题强调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换句话说就是在一种新的情境中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使问题更具挑战性,可能一个问题跟着一个问题。

问题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应用问题强调广泛性,即从生活中来、从儿童已有的经验出发、从现在的科技、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和提炼问题。问题本身的开放性和多元性也是其很重要一个特征。

新加坡那些数学题目的丰富多彩及解决问题策略的图示都给了我强烈的震撼。问题意识即一种怀疑精神,一种探索意识,它是创造的起点,没有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性。“解决问题”是一种数学教育模式和学习活动。

21世纪的中国小学数学教育,正面临着信息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巨大挑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小学数学教改实验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要求,它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必须认真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可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创设、实物的主动操作、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面进行研究。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研究“问题解决”的相关策略,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小学数学教改实验的一个重要方向。在新课程中,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模式。以前,教师认为做题就是解决问题,而新课程强调的是: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解决问题”过程是学生的一种“再发现”,“再创造”。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认真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解决问题是传统教学中的的应用题教学,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回到学生的生活中;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找到一条绕过障碍的出路,达到可以解决问题的答案。解决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能让小学生用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迁移到课程情景中解决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策略一:实际操作。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一项重要智力活动。特别是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这在教学实践中的例子很多。例如,一年级教学元、角、分的认识,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长期以来是个难点。由于加强了实际操作,学生对元、角、分的进率就很清楚。中年级教学周长和面积时往往容易混淆,加强实际操作以后,学生对两个概念获得明确的表象,弄清两者的区别,计算错误也大大减少。高年级教学约数和倍数这一单元时,概念多术语也多,学生容易弄混。有些教师使用奎逊耐木条或计数板,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大大减少学习的难度,弄清概念的正确含义和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因此,无论从理论上或从实践上看,加强实际操作都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说,加强实际操作是现代的数学教学和传统的数学教学重要区别之一。正如皮亚杰所指出的,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只有加强实际操作,才能体现智力活动源泉这一基本思想。策略二:从日常生活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辨认方向”的教学,就是创设了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辨认方向的情景,引入新课的。让学生感觉学习方向的必要性,并让学生在模拟街区中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探究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新方向。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寻找周围的小朋友分别坐在自己的哪个方向;去帮助动物园的叔叔、阿姨绘制动物园示意图;去探究指南针里面的方向板的作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策略三:问题简单化和从问题中找条件。教学中教师运用生动有趣的材料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从老师女儿四次喝牛奶这一情境,根据每次喝牛奶的量,让学生根据一些数据提出若干数学问题,并且有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个过程,学生懂得了“移多补少”的知识。这样的教学过程设计,能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教师及时提出“如何来求平均数?”,通过小组讨论,得到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是真正的学习主体。在这样一种学习氛围中,通过”问题解决“这一教学手段,串起了整个学习新知的过程。3)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

整堂课中采用的数据来源于生活,问题来源于学生,突出“应用性”。通过平均分、平均身高、每季度用水情况等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策略四: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解决如下的开放性问题。

例4 27人乘车去某地,可供租的车辆有两种,一种车可乘8人,另一种车可乘4人。

(1)给出3种以上的租车方案;

(2)第一种车的租金是300元/天,第二种车的租金是200元/天,哪种方案费用最少?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在本学段,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过程。

策略五:从问题中寻找规律,发现规律,运用规律。

比如:对于50,98,38,10,51这些数,请用大一些、小一些、大得多、小得多等语言描述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并用“>”或“<”表示它们的大小关系。又如:1200张纸大约有多厚? 1200名学生大约能组成多少个班级?1200步大约有多长?等等。学生从中都能领悟到一些规律。

数学中解决问题还需要用运用各种能力:如理解问题的能力,空间思维的想象能力,新旧知识的联系和问题的切入点等。但要使学生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既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又是对数学教师的挑战。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应提倡多样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把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学生更多地展示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题策略的机会,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解释和评价自己思维结果的权利。问题的策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原有经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体现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载教具的使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和方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具的使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和方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教具(★)

    在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教具 (重庆市数学教学论文二等奖) 内容摘要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变理念为行为是......

    浅议信息技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具应用

    ——浅议信息技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具应用 内容摘要:加强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已经成为当前小学数学的改革趋势。由于操作活动的需要,教具学具随着教材进入了课堂,成为儿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解决问题是传统教学中的的应用题教学,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回到学生的生活中;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找到一条绕过障碍的出路,达到可以解决问题的答案。解决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 苍梧县梨埠镇料口小学:莫进群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 苍梧县梨埠镇料口小学:莫进群 解决问题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解决问......

    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初探

    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初探 武功县普集街乡永丰小学 张 博 解决问题是传统教学中的应用题教学,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回到学生的生活中;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找......

    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小课题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

    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一、课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

    总结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要领

    总结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要领 上传: 徐光乔更新时间:2013-1-8 19:43:14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研究“问题解决”的相关策略,通过“解决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