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当代儿童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观点

时间:2019-05-15 03:38: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三节 当代儿童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观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三节 当代儿童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观点》。

第一篇:第三节 当代儿童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观点

第三节 当代儿童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观点

一、当代儿童美术教育的理论

(一)阿恩海姆的视知觉和视觉思维的理论

阿恩海姆原藉德国,一生从事教育和艺术心理学的研究,是格式塔心理学派的追随者。他从格式塔心理学的立场出发,解释了儿童美术发展中的现象以及产生这些现象的原理,其中不少的道理为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所信服。阿恩海姆的代表作《艺术与视知觉》探讨了艺术形式与视知觉之间的关系,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索美术是如何与视知觉和视觉思维联系在一起的。他提出画并不是它所要表达的事物的复制品,而是原事物的等同物。画中图形的选择和安排主要取决于原事物的“结构”,这些图形所表达的是原事物形式的基本方面。

阿恩海姆以格式塔心理学的为依据,认为感知力是从整体到局部,通过一个知觉分化的过程发展而来的。儿童笔下的简化图形并非是儿童缺乏绘画技能,而是其感知能力尚未分化的反映。例如,儿童先会画圆,然后才会画矩形。“并不是因为他们对圆形的发现比对方形和直线形的发现更早一些。当儿童画处于圆形式样为主的阶段时,他还根本不能分辨形状。因此对于这些儿童来说,圆圈并不代表圆形性,而是代表事物更为普遍的性质——事物性。”

“儿童和原始部族的人画出的画中之所以充满了一般性的特征和未经变形的形状,恰恰是因为他们画的是自己看到的东西。然而这还不是这个问题的完整答案。毫无疑

问,儿童们看到的东西肯定不是他画在纸上的东西。当儿童发育到一定年龄时,就能够很容易地区别这个人与那个人之间的不同,并能注意到自己熟悉的那些事物身上的微小变化,然而他们画出的画却仍然是一些没有具体细节区别的一般性的东西。”

儿童画并不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是依葫芦画瓢,而是对原物作了大幅度改造之后的形象,因而看上去极为简约。这种现象归之于儿童知觉中占优势的简化倾向。因而,儿童画大都是二维的,大都是较规则的圆形和椭圆形。这种倾向似乎毫不顾及原形,只以简洁为准。

阿恩海姆指出,当儿童致力于创造与所观察的物体结构上等同的形象时,他倾向于忽略所画的物体之间所存在的关系,这种忽略就是在儿童画中常见的因局部解决问题而导致的忽略画面整体关系的表现方式。

一些美学方面的权威性人士给予阿恩海姆的理论以极高的评价,认为他的理论思想新、风格新,对美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但阿恩海姆认为良好的完形心理是天赋的,因而他似乎并不十分关心教育和教学是否会促进或者阻碍儿童美术技能的发展问题。从阿恩海姆的理论中,人们无法知道儿童美术的特征能够被改变到何种程度,也无法知道儿童美术中所产生的个体差异是何原因。

(二)罗恩菲尔德的儿童美术发展阶段的理论

罗恩菲尔德是美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早年从事过盲童教育。他综合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和德国儿童研究运动的成果,在自己美术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儿童美术教育理论,是对美国乃至全世界儿童美术教育影响最大的学者之一。

罗恩菲尔德的贡献主要在于美术发展心理理论的建构以及教材教法的研究。他的两部著作《创造活动的本质》和《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为美术老师制定了一些真正具有革命意义的原则,这些原则使现代美术教育截然不同于传统的美术教育。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最富系统性而且贯穿全书的理论是儿童美术发展阶段的理论。罗恩菲尔德把儿童美术发展的过程分为涂鸦期、前图式期、图式期、写实萌发期、推理期和青春危机期等六个阶段。罗恩菲尔德认为,儿童美术发展的这些阶段是人类发展的自然层面,是遗传程式的自然展开,虽然每个儿童的发展速率各不相同,但是整体的样式和发展的序列却十分相似。这种相似性不仅表现在每一个发展阶段的内部,而且表现在儿童必须要经过一个阶段,才能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

罗恩菲尔德强烈反对在美术教育中让儿童去抄袭与模仿,他认为这样做只会有害儿童美术的成长。罗恩菲尔德说:“说‘我不会画’的孩子,已在经验上被压抑了自然的创造性表现。我们往往会认为那是技术不熟练,也就是缺少‘足够的’表达事物的能力,但事实不能证明这种说法,因儿童的表现根本没有外在的标准。既然儿童的表现各有不同,也就没有什么是‘对’,或什么是‘错’。假若孩子不能表现他自己,那一定是有‘什么’阻碍了他的自信。通常,这阻碍因素有三种。最普遍的是大人们不当的批评。譬如说孩子不像,或者说‘不够好’,或者为他示范‘怎样画才好’。因为儿童无法做到大人们的要求,于是只有以含糊的态度回答说‘我不会画’。第二种原因也经常见到,那就是儿童不能将自己想要描绘的物体的性状,在心中唤起清晰的意象,或者就是心中空无一物。第三种原因是孩童已习惯于照着画帖临绘或摹绘,因此,没有可描可摹的东西,就不能独立描绘了。”

罗恩菲尔德以改革者的激进态度坚决主张,老师切不可将成人的表达形式强加于儿童,任何一种美术创造的风格都必须作为创造者个人意向和需要的必然产物来加以理解和给予尊重。无疑,他的思想对当时盛行于美术教学中的以传授“正确”的作画技能为主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冲击,起了矫枉过正的作用。然而,罗恩菲尔德的激进主张也给教育实践带来了负面影响,使美术教育过分强调顺从儿童的自然发展,过分强调儿童的自由表现和自我创造,这导致美术教育空有过程而无结果。

(三)艾修勒和哈特薇克的美术是儿童人格表现的理论

艾修勒和哈特薇克研究的是学前儿童的画架绘画。他们认定,儿童的人格特征对儿童绘画的风格和样式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当儿童使用流质的材料,如颜料时,人格特征对绘画作品的影响就更大。当幼小的儿童选择和使用蜡笔时,他所表达的需要、情绪、意义与他使用画架颜料时所表达的很不相同。当儿童用蜡笔绘画时,他倾向于用画来表达观念;而当儿童用颜料画画时,他倾向于用画来表现自己的情感。一个能用蜡笔画出以各清晰可辨、细节丰富的人体图形的儿童,可能在同一天内跑到画架前,画出的却是一个杂乱无章的色团。因此,艾修勒和哈特薇克认为,蜡笔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美术媒介,而画架颜料则常是一种表达情感的媒介。

艾修勒和哈特薇克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试图确定儿童绘画中的各种表现欲儿童人格特征和行为之间相互关联

的一般关系。他们虽然主张儿童画与儿童的情感和个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但是也忠告人们将这种关联绝对化、公式化是不可取的。

艾修勒和哈特薇克从儿童画入手研究了儿童画与儿童人格和行为之间的关联,反映了研究者从人格投射的角度看待儿童美术本

质的立场,为儿童教育工作者研究儿童美术提供了新视野。然而,正如艾修勒和哈特薇克一再警告的那样:从儿童画架绘画的分析中所取得的数据不足以用来预测儿童的行为,而只应被用作一个重要的参考资料,对儿童的人格和行为进行分析,不可单凭儿童的绘画作品,而应依据长期观察包括儿童画在内的儿童的全部生活。

二、当代幼儿美术教学观点

随着社会发展和幼儿学习需要的变化,美术教学观点也不尽相同,了解各种不同的美术教学观点,有助于选择适合幼儿的美术教学方法

(一)以幼儿为中心的美术教育

这种教育观点源于卢梭的自然主义。通过美术教育,为幼儿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促进他们个性及登记创造性的发展。在老师提供完全自由无干涉的环境下,幼儿能自主、自在地运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个人的知觉、思想和情感。

卢梭力倡自爱,赞美良心,申张人性本善,卢梭关于人性的学说构成了他儿童教育观的理论基础。首先,既然喜爱自由是人天生的本质,且人性本善,那么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就必须遵从这种善良的自然要求,顺从儿童的自由本性,否则就无异于将儿童看作野兽。那种不把儿童当人待的封建专制教育实该寿终正寝了。其次,既然是罪恶的社会毒化了儿童天生的善性,那么教育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运用各种方法使儿童避开社会的不良习俗、习惯和偏见,废止关于社会道德的强迫灌输,要以恢复儿童天性为宗旨,返回自然,培养出具有自然人优良品质的自由人。既然理性的分析、判断有赖于感觉材料的积累,那么在教育中便应当极为强调儿童感觉器官的训练、他们的实际活动等等,系统的知识学习不应成为儿童的主要功课。卢梭就是这样从人性的自由和善良的本质出发,提出了人的天性与专制社会相对立的思想,进而尖锐地批判了封建教育的儿童观,并构筑成了新教育学原理的理论基础。

(二)构成教育(包豪斯Bauhaus)

这是1919年在德国威玛市设立的艺术学校所创立的教学方式。主张通过手的实际操作,了解材料与工具的运用,以及造型原理的研究和认识。

“国立包豪斯设计学校”,是世界上第一所真正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为工业时代的设计教育开创了新纪元。包豪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设计师的要求,建立了“艺术与技术新联合”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开创类似三大构成的基础课、工艺技术课、专业设计课、理论课及与建筑有关的工程课等现代设计教育课程,培养出大批既有美术技能、又有科技应用知识技能的现代设计师。提出“工厂学徒制”。整个教学历时三年半,最初半年是预科,学习“基本造型”、“材料研究”、“工厂原理与实习”三门课,然后根据学生的特长,分别进入后三年的“学徒制”教育。学校里不以“老师”“学生”互相称呼,而是互称“师傅”、“技工”和“学徒”。所做的东西既合乎功能又能表现作者的思想--这是包豪斯对学生作品的要求,其教学强调直接经验,包豪斯的主要课程一直处于变化发展中。

(三)学科本位的艺术教育

是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这种教育观点强调美术应有其特有的学科价值,课程内容包括艺术创作、艺术批评、艺术史和美学四大范畴。美国艺术教育学者对于儿童中心的教育主张,于八十年代发展出结合数种艺术领域的学科本位艺术教育(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理论。此一派理论的代表人物有E.W.Eisner、W.D.Greer及G.A.Clark等人。此理论着眼于推展艺术成为一门正式学科,旨在使学生掌握了解艺术、欣赏与表现艺术美感的基础知能。

DBAE的理论基础与教学要点如下:

1.艺术能力非自然成长的结果,而是学习的结果,且强调学生是学习者。因此,学生欲具有艺术的种种知识与概念,以及对艺术产生反应与创造等艺术的能力,需经由学习得之。

2.以艺术教育达到艺术学科目的,因此有本质论之称。此外,DBAE不像过去那样以艺术创作为中心,而是了解与创作艺术并重,其目的是要培养艺术上的卓越。

3.艺术教育是普通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并且是未来专业艺术探讨的基础。艺术为普通教育中的基本科目,以及未来成为专业艺术工作者的基础。

4.教材内容主要来自美学、艺术批评、艺术史、艺术制作等四大学科领域。5.学习的内容来自广泛的视觉艺术种类,包括古今东西方的民间、应用与纯粹艺术中优质的作品。

6.艺术教育要有良好的教育成效,则应有系统化与程序化的书面课程设计。7.DBAE特别主张应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并透过教学协助其了解传统艺术的概念,才能有创造的表现,而未经教导的儿童自我表现并非创造的行为。8.成人的艺术品是组织教材与统整四个领域的核心,且同一单元中,以成人艺术品统整四个领域进行教学。

9.根据教学目标评量学生的学习成就,客观的评量规则来自四格领域中的内涵,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兼重创作的过程与结果。

此一艺术理论之主张,虽补足儿童中心艺术教育的缺失,其重视艺术学科知识,强调专家式的表现与一体适用的教学方法,易忽略儿童艺术表现本质、文化差异、艺术与社会生活的连结。

(四)艺术统合教学(艺术与人文)

是把美术、音乐、戏剧、舞蹈、文学结合为一的艺术活动,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提高他们的视觉、听觉、身体动作、品味以及情感的表现能力。

(五)统整性的美术教学

这种教育观点打破了分科教学的狭义方式,在美术活动过程中,加入其他教学领域,例如语言、心理、社会、科学、数学等,使教学领域更广阔,更趋生活化。

(六)现代主义的艺术教育

这种教育观点包括小区文化、多元文化、跨文化、视觉文化艺术教育观等。从认识各国各民族的艺术文化,以及对自身文化的了解和尊重入手进行学习。这些教育观点强调根据幼儿的需要,让学习与生活更加紧密相连。

第四节 儿童美术教育理论的发展与分歧

如何培养儿童视觉造型的反应与创造能力,是当前儿童美术教育发展需要深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在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中争论已久,分歧表现为:美术教育是目的还是手段?它应以学科为中心,还是以儿童为中心?经过长期时间的争论与对峙,现在又有人提出以学科为中心的问题。从表面看,似乎这是教育发展史上由学科中心----儿童中心----学科中心的一种回归,实质上是建立和发展儿童美术新学科教育体系必然的发展趋势。

旧的以学科为中心的美术教育,把传播知识、技能作为目的,忽视教育有助于人成长的要素和作用。对儿童灌输不适当的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压抑人的创造本能,妨碍儿童发展才能。这种教育模式反映的问题和弊病,早已被人们认识和否定。

本世纪20—40年代兴起的以英国哲学家里德和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为代表的进步艺术教育学派,认为美术教育是手段不是目的,指出“艺术是一种教育工具”,主张用美术开发儿童智力,发展人的创造力。主张教育顺应的儿童自然本性的发展,重视创造过程对个人的影响以及美感经验给人感受。认为“艺术教育对我们的教育系统和社会的主要贡献,在于强调个人和自我创造的潜能,尤其艺术能和谐地统整成长过程中的一切,造就出身心健全的人”。因此,他提出艺术教育的内容、目的和方法要以儿童为中心的论点。进步主义教育学派把儿童美术心理与心智成长结合起来,用美术开启对于儿童创造潜力的封锁,重视美术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在美术教育上无疑是一种进步,起了推动和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教育观念认识上的偏差,出现教学内容完全根据儿童的需要灵活选择,教学缺乏合理的、连续性的科学体系,在美术活动中有的只强调过程,不考虑结果,只强调儿童通过美术活动进行游戏和情感发泄,忽视了学科教育有功能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致使美术教育出现了一些偏差和问题。

60年代美国美术教育家艾斯纳和古力为代表的学派,针对美术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又提出美术教育学科中心论。认为“艺术发展不是成长的自然结果,而是受到儿童经历所影响的一个过程„„儿童美术能力是他所学到的事物的作用,“主张”以严谨的美术课程实现美术的自身价值。”从他论著中的观点和具体内容看,艾斯纳和古力所主张的学科中心论,并不是旧学科中心教育体系的翻版。他们提出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内容,目的和方法不同于单纯以造型知识、技能为主的课程体系,而是建立以美学、美术批评、美术史和美术创造国内容的课程体系。艾斯纳认为:“美术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应该结合儿童成长和文化条件这两个因素来确定。”这同旧学科中心论存在本质上的差别。

综上所述,美术的普通教育理论的学派之争,其实既有共同点,又各自有所偏重。他们的共同点是:第一,都重视通过美术教育的特殊功能,促进人的健康成长。第二,都注意美术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要结合儿童心智成长的规律。他们的不同点是:儿童中心论强调教育建立在启发儿童学习的内动力上,学科中心论更强调教育对人的主导作用。这个问题,罗恩菲尔德早在他的著作中已经指出:“今天艺术教育的不同趋势,全系教育家对创作过程中强调的要点不同,有些艺术教育家着重美学批评、艺术媒介及应用、设计元素和组织,另一些则只认识到个体及其心理需要。

在艺术教育中,这两种趋势都是不可偏废的,它们必须密切地合为一体。”如何建立符合儿童心理发展需要,充分开启儿童的潜能,又能体现美术教育的自身价值的普通美术教育课程体系,是今天要讨论的问题。

在美术教育发展过程中,为什么常会出现偏差,致使人们走向误区? 其一,美术教育受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制约。它和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哲学、艺术的发展密切相关,这些方面的影响必然反映在教育上。

其二,长期以来人类认识发展,把教育建立在理智思维活动的基础上,忽视了人的直觉在发展认识中的作用。因为感性、思考和感觉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另一个主要方面。

中国的普通美术教育正在从旧学科中心教育模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一方面认识到普通美术教育的目的应该建立在对人进行审美教育、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教育功能应体现为培养儿童的基本能力,促进人的智力成长上。不少教师接受进步主义学派教育思想影响,开始探索各种新的教学途径,使中国的普通美术教育出现一片繁荣、活跃的新气象;另一方面人们也还受旧学科中心教育思想课程体系的困扰,认为旧学科体系受到冲击后,美术自身价值和学科的科学性、系统性无法体现,不少教师还一时在观念上扭转不过来,坚持旧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也有部分教师认识到改革旧教育的必要,但对新思想、新教学不适应,感到束手无策。

由于美术教育理论和实践存在争议,导致长期处于“交战”状态。这是因为他们都各自把研究向两个极端发展。教育以儿童为中心论,主张开放式教学,尊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承认人的潜能,重视发展个性,培养创造力。把美术教育功能体现在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来促进人的健康和谐成长,这种主张符合当今时代提倡尊重人权、人性、自由、平等的要求,也反映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所以它成为现在世界各国普通美术教育思想的主流。但是,从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看,由于一些人过分强调人的自然发展中的本能,忽视教育在认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甚至害怕教育妨碍发展创造力,显然这是一种偏差,形成美术教育一度呈现自由放任状态。教育以学科为中心论,主张通过美术基础教育促进人类创造性学习,把知识运用于人的创造性发展过程中,认为美术教育有自身价值,通过美术学科特点体现,为此强调建立严密的课程体系,重视学科的完整性,从这点看,它正是儿童中心论的学者中,为了强调学科教育的重要性,否认人的绘画能力存在自然发展的过程,否认人自身具备这种潜能,甚至指责对方为“天才论”,这种主张势必也将会使自己走入新的误区,那就是重复过去那种单纯以教师为中心的成人化、专业化教育中去。另外,美术学科的基础教育,对儿童来说是否在课程体系上要建立以美学、美术史、美术批评、美术创造四方面内容的结构就科学和合理,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第四节 儿童美术教育理论的发展与分歧

如何培养儿童视觉造型的反应与创造能力,是当前儿童美术教育发展需要深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在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中争论已久,分歧表现为:美术教育是目的还是手段?它应以学科为中心,还是以儿童为中心?经过长期时间的争论与对峙,现在又有人提出以学科为中心的问题。从表面看,似乎这是教育发展史上由学科中心----儿童中心----学科中心的一种回归,实质上是建立和发展儿童美术新学科教育体系必然的发展趋势。

旧的以学科为中心的美术教育,把传播知识、技能作为目的,忽视教育有助于人成长的要素和作用。对儿童灌输不适当的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压抑人的创造本能,妨碍儿童发展才能。这种教育模式反映的问题和弊病,早已被人们认识和否定。

本世纪20—40年代兴起的以英国哲学家里德和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为代表的进步艺术教育学派,认为美术教育是手段不是目的,指出“艺术是一种教育工具”,主张用美术开发儿童智力,发展人的创造力。主张教育顺应的儿童自然本性的发展,重视创造过程对个人的影响以及美感经验给人感受。认为“艺术教育对我们的教育系统和社会的主要贡献,在于强调个人和自我创造的潜能,尤其艺术能和谐地统整成长过程中的一切,造就出身心健全的人”。因此,他提出艺术教育的内容、目的和方法要以儿童为中心的论点。进步主义教育学派把儿童美术心理与心智成长结合起来,用美术开启对于儿童创造潜力的封锁,重视美术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在美术教育上无疑是一种进步,起了推动和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教育观念认识上的偏差,出现教学内容完全根据儿童的需要灵活选择,教学缺乏合理的、连续性的科学体系,在美术活动中有的只强调过程,不考虑结果,只强调儿童通过美术活动进行游戏和情感发泄,忽视了学科教育有功能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致使美术教育出现了一些偏差和问题。

60年代美国美术教育家艾斯纳和古力为代表的学派,针对美术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又提出美术教育学科中心论。认为“艺术发展不是成长的自然结果,而是受到儿童经历所影响的一个过程„„儿童美术能力是他所学到的事物的作用,“主张”以严谨的美术课程实现美术的自身价值。”从他论著中的观点和具体内容看,艾斯纳和古力所主张的学科中心论,并不是旧学科中心教育体系的翻版。他们提出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内容,目的和方法不同于单纯以造型知识、技能为主的课程体系,而是建立以美学、美术批评、美术史和美术创造国内容的课程体系。艾斯纳认为:“美术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应该结合儿童成长和文化条件这两个因素来确定。”这同旧学科中心论存在本质上的差别。

综上所述,美术的普通教育理论的学派之争,其实既有共同点,又各自有所偏重。他们的共同点是:第一,都重视通过美术教育的特殊功能,促进人的健康成长。第二,都注意美术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要结合儿童心智成长的规律。他们的不同点是:儿童中心论强调教育建立在启发儿童学习的内动力上,学科中心论更强调教育对人的主导作用。这个问题,罗恩菲尔德早在他的著作中已经指出:“今天艺术教育的不同趋势,全系教育家对创作过程中强调的要点不同,有些艺术教育家着重美学批评、艺术媒介及应用、设计元素和组织,另一些则只认识到个体及其心理需要。

在艺术教育中,这两种趋势都是不可偏废的,它们必须密切地合为一体。”如何建立符合儿童心理发展需要,充分开启儿童的潜能,又能体现美术教育的自身价值的普通美术教育课程体系,是今天要讨论的问题。

在美术教育发展过程中,为什么常会出现偏差,致使人们走向误区? 其一,美术教育受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制约。它和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哲学、艺术的发展密切相关,这些方面的影响必然反映在教育上。

其二,长期以来人类认识发展,把教育建立在理智思维活动的基础上,忽视了人的直觉在发展认识中的作用。因为感性、思考和感觉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另一个主要方面。

中国的普通美术教育正在从旧学科中心教育模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一方面认识到普通美术教育的目的应该建立在对人进行审美教育、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教育功能应体现为培养儿童的基本能力,促进人的智力成长上。不少教师接受进步主义学派教育思想影响,开始探索各种新的教学途径,使中国的普通美术教育出现一片繁荣、活跃的新气象;另一方面人们也还受旧学科中心教育思想课程体系的困扰,认为旧学科体系受到冲击后,美术自身价值和学科的科学性、系统性无法体现,不少教师还一时在观念上扭转不过来,坚持旧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也有部分教师认识到改革旧教育的必要,但对新思想、新教学不适应,感到束手无策。

由于美术教育理论和实践存在争议,导致长期处于“交战”状态。这是因为他们都各自把研究向两个极端发展。教育以儿童为中心论,主张开放式教学,尊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承认人的潜能,重视发展个性,培养创造力。把美术教育功能体现在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来促进人的健康和谐成长,这种主张符合当今时代提倡尊重人权、人性、自由、平等的要求,也反映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所以它成为现在世界各国普通美术教育思想的主流。但是,从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看,由于一些人过分强调人的自然发展中的本能,忽视教育在认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甚至害怕教育妨碍发展创造力,显然这是一种偏差,形成美术教育一度呈现自由放任状态。教育以学科为中心论,主张通过美术基础教育促进人类创造性学习,把知识运用于人的创造性发展过程中,认为美术教育有自身价值,通过美术学科特点体现,为此强调建立严密的课程体系,重视学科的完整性,从这点看,它正是儿童中心论的学者中,为了强调学科教育的重要性,否认人的绘画能力存在自然发展的过程,否认人自身具备这种潜能,甚至指责对方为“天才论”,这种主张势必也将会使自己走入新的误区,那就是重复过去那种单纯以教师为中心的成人化、专业化教育中去。另外,美术学科的基础教育,对儿童来说是否在课程体系上要建立以美学、美术史、美术批评、美术创造四方面内容的结构就科学和合理,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第五节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美术教育的影响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在我国教育改革中的表现

我国在第三次课程改革中,以后现代主义哲学作基础教育研究为其重要的基本理论基础,从而使这次教育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历史性飞越。

1、课程开发主体的多元化

现代社会课程开发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国家教育权力机构组织专家决策、编制课程。它是“全国—开发──推广”的自上而下的模式,从而形成了集权制课程开发系统,也称国家课程开发模式(我国主要采用这种模式)。另一种是地方赋予学校在课程事务中的自主权,课程开发由学校、教师决策,采用“实践──—评估”开发的自下而上的课程开发模式,以满足各种社区、学校和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也称校本课程开发模式。这是两种现代的、二元对立的课程开发模式。应用后现代主义哲学,我国的教育改革融合了这两种课程开发模式。

2、师生关系的平等化

日益增多的知识与传统,几千年都是教师传给学生的,随着这种情况便产生了严格的、权威的、学院式的纪律„„这就树立了具有权威性的师生关系的典型,而这种典型仍在全世界大多数学校流传着。”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同时也影响到了这种师生关系,使师生关系变成一种全方位的交互式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权威,学生是一个独立的、在人格上与教师平等的社会个体。

“在教师与学生的反思性关系中,教师不要求学生接受教师的权威;相反,教师要求学生延缓对那一种权威的不信任,与教师共同参与探究,探究那些学生所正在体验的一切。教师与学生共同面对他们关注的问题。为了解决问题,他们必须向数据库提取信息或向专家咨询。教师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研究其所教领域中的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交换证据、意见和见解,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教师的意见和其他学生的意见一样,要受到其他教师和学生的批评。也就是说,教师与学生处于共同学习的平等地位,教师不是脱离某一计划来负责灌输知识和指导学生的角色。尽管教师可能相对拥有较多的知识和体验,但情境的安排要使学生受到鼓励,去思考,去探究。

3、教育目标的多元化

教育目标的确立一向存在两种评判的依据:一种是从课程设置的客观角度来说,一般公认存在着社会中心课程(侧重社会需要的目标来设置课程),学科中心课程(侧重学科体系的目标来设置课程)和儿童中心课程(侧重学生的目标来设置课程);另一种是从课程设置的主观依据来说,一般公认存在着知识中心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中心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中心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素质)。现代教育的课程观一般过于重视“学科中心”和“知识中心”,对于社会需要、学生自身的发展及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培育多有所忽视。在确立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目标时,由于受到后现代课程观的影响,目标的制定也发生了变化。教育目标提倡个性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他人。并且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对于课程目标的客观依据,也从单纯的“学科中心”转向社会需要、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的实际,并做到将三者结合起来。在主观依据上,也不再以单纯的培养学生的知识为宗旨,而要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等方面全方位发展。

4、教材的多样化

在整个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材改革可以说是其必不可少的部分。我国在建国初期,施行的是“一纲一本”,也就是一种教科书全国通用。在1986年将“国定制”变为“审定制”,施行一纲多本,从而实现了同种教材的多版本。后现代多元化的思想使教材更加多样化。多样化就是在保证基本要求前提下,提倡教材层次性、选择性,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要。为了进一步体现教材的多样化,我国准备废除教学大纲,取而代之的是课程标准。国家的课程标准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学生的基本要求,同时规定各学科的性质、目标、内容等框架,因此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基本依据。由各省市及其教育部门根据本地区和学生的需要编写教材,最高级的教育部门只掌握教材的审定。一种教材可以有不同的版本、不同层次的要求,有必学内容和选学内容,富于弹性。基础教育研究另外,教材也已不仅仅限于课桌上的书,而是要以文字教材为主体、音像网络教材为两翼,要展开两翼腾飞。

5、课程类型多元化

分析与综合是人们认识世界两种不同的方法论,没有孰是孰非的问题。这种思想反映在课程论中,就产生了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在现实的课程中,分科课程中有综合课程,在综合课程中有分科课程,两者取长补短,相得益彰,而不是绝对对立。但在我国,此次课程改革以前,人们过于重视分科课程,很少有人提到综合课程。现在人们把综合课程作为一个发展学生探究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必备课程。在我国,还存在着中小学过度强调学术课程及学科体系而走进了“高筑墙、深挖洞、广积粮”的误区,使我国的课程总体上脱离生活实践。“在本世纪初否定本体论的一片呼声中,哲学家们选择了日常生活,如胡塞尔、海德格尔、维特根基坦、列菲伏尔以及罗蒂等分别研究生活世界。”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使它们有效地结合起来且不脱离学术轨道成为课程发展的趋势。我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尝试,开设了综合性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等课程。同时针对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较多,而实际应用能力相对较弱的现象,开设的研究性型课程,提倡探究性学习和探索精神,同时也锻炼对习得知识与能力的应用。

6、教育评价的理性化

受泰勒原理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强调的是行为目标的评价。在评价形式上强调的是总结性评价。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实施课程改革之后,我国教育体系中将存在三种课程开发模式──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地方课程开发模式和校本课程开发模式。这三种课程模式由于开发的主体不同,从而将导致评价的主体出现多元化倾向。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开发的课程保证了国民的整体素质和要求,当然要由国家的评价机构进行评价。地方课程开发模式开发的课程由地方确定标准进行评价。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开发的课程当然由本学校进行评价,并由社会进行监督。由此,改变以国家评价机构在全国教育评价中大一统的局面。在评价方式中,也逐步走向多元化。在完善总结性的评价同时,更重视形成性评价,在评价的形式中,也采用了多元化的评价形式,档案袋评价、苏格拉底评价等评价形式接踵而来。评价的内容也更丰富和灵活,学生的活动态度、在学习过程所获得的体验、方法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和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等都将列入评价领域。后现代主义思潮在教育上的表现已成为一种后现代主义的课程观,应该说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还不是一个完美的课程理论,它还在不断地成熟和完善的过程中。怎样使这个并不是诞生在我国的课程理论本土化,扎根于我国的土壤,且更好地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重视的问题。

二、后现代主义思潮给予美术教育的省思

后现代主义艺术教育观

世界艺术源流自1970的代以后却有极为重大的转变,转变所谓的“后现代艺术之倾向”。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也就是多元文化的艺术教育观,强调以国际化的眼光来欣赏不同民族的艺术。后现代式艺术为一种文化的产物,强调唯有认识文化的本源及其来龙去脉,并对文化的本源产生兴趣和欣赏的能力,才能够对艺术有深刻的了解。后现代主义的思潮包含下列几点:

1、试图打破高级艺术和低级艺术之间的界线,以及遣责艺术的优越感。

2、强调艺术是一种折衷的形式和具有不和谐的美感,可经由古典或其他形式组合而成,在意义上可产生多重的认定标准,更有时是矛盾与冲突的。

3、提倡以折衷主义的论调以及使用历史的素材以整合过去和现在。

后现代主义给予美术教育的省思:

后现代主义的社会是一种讲求高科技及资讯的社会,儿童接受外界讯息的方式改变了,而来自影像、复制的世界增多,电脑网站、录影带、电影及各种电子图书、游戏等,所接触的美术活动,也不再只限于平面的艺术创作而已,而是结合了地方人文特色、民俗节庆或社区文艺等,使得儿童的思考方式由线性渐走向感性及扩散性,因此如何统整并使这些复杂又多样、多量的美术资讯,使其对儿童产生积极正面的意义成为重要的课题。

1、从艺术及科技整合的观点来看,后现代主义艺术家开发了更多的传达手段和表现手法,促进美术创作技法的革新,使艺术更流于感官化、通俗化、商品化、社会化,甚至结合了政治、社会或地方性的传统民俗艺术活动,一方面儿童所学习的技术增多了、创作方式改变了、创作内容的包容性变大了,艺术与社会间的互动也增加了,促使儿童需要进一步对所处的环境关心和参与,因此未来的美术教育课程应更加注重与生活、社会思潮、社区人文、乡土性和民俗的结合。

2、后现代主义对于不同性别、种族、阶层的人,投以历来最多的关注,反映在美术教育上形成一种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肯定,因此,未来的美术教育对多元文化的教学研究应更加重视。如学习艺术概念需把握多元开放的特性,批判作品能由不同的角度切入,应付诠释艺术活动或作品避免用单一价值的意识型态来解释作品,介绍艺术的媒材、形式、内容应多样化等。

3、后现代主义的美术教育强调与社会间的互动关系,因此美术教育的活动应包含社区环境与资源,尤其是对地方性特色的乡土教材或民俗艺术,以及与区域性活动的结合,甚至扩大到生活中相关的日常消费用品、广告及景观等。

4、后现代主义重视多元文化,打破了精致艺术与通俗艺术的界线,在艺术创作上,产生对传统艺术的质疑,而美术教育受此种思潮影响应格外强调观念与技法的并重、审美与创造并重、本土化与国际化并重、传统与现代并重以及艺术与科技的结合。

5、后现代的国小美术教育,应格外重视后现代正面的意义,尤其是对差异的包容与敏锐感受力的培养、美术题材的扩充、新鲜的联想,丰富的比喻及作为人类文化、社会与日常现象之间关系的探讨,才能使未来的美术教育更具宏观的视角。

第二篇: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改革汇报材料

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改革汇报材料

就教学的各个环节谈谈我对美术教学的想法、做法、感受和理解:

一、我认为教学常规当中的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是备课的基本要求,是上课的前题,是完成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基础和保证。我在教学工作中为确保完成培养学生基本的美术素质和能力,把备课作为我开展美术教学工作的突破口。我担任本校一至五年级的美术课。学期使用的是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次使用,了解熟悉教材和新的课程“标准”,跟已往比就显得由为重要。而在“三备”中、备教材就显得更为重要,也可以说在教学各环节中对教材的把握目前对我来说是重中之重。基于这样的理解和认识开学初我静下心来努力做好课前的备课。做到:认真备课,全面系统的了解熟悉教材及各章、节的教学内容和相互关系。备大纲,领会“课标”精神。并写出教学详案和在电脑中通过Word文档打出各课节的教学目标以及知识点﹙便于学习、复习和掌握﹚,做到上课时对教学目标把握有度,对教材运用自如,对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备学生、备教法。我担任几个年级的美术,各班的学生和班风有一定的差距,应该说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要因材施教,就个体来讲我对学生的了解掌握显然还不够,如能叫出学生的姓名就有限,这是我今后需要多花些力气的地方。想一想,我每周只接触两次学生,理应多找机会跟学生多勾通,才好教书育人,也才好落实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我想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对学生重要的是教师要有爱心和耐心,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健康的进步和成长,应帮助学生树立起人生美好理想,为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我着力于对课堂教学的深加工。美术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结构的设计,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从美术学习方式上划分为四个学习领域,既“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究”。基本的美术素养不仅仅是指对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应该具备基本的艺术态度。要有敏锐的视角意识,对视角现象和美术作品能做出积极的或者独特的反应。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是新时期教育老师必须具备的学生观。现在学校提倡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这也是全社会都普遍认同的教育观点。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才会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才不失师德风范。但“人非圣贤,熟能无过。”更何况是尚未成年的孩子。学生犯了错误,也不能不管。我也常会和学生交流。让学生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感受自己的所作所为给别人造成的伤害,这样孩子会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从根本上改正错误。其实学生完全能够从你的表情和语气中感受出你是善意还是恶意。我想只要你是善意的,真诚的,真正的热爱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学生完全能接受你的批评和意见。如何上课和设计教学活动,是实施教育教学,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对此,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我注意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关系,积极开展美术教学的双边活动;注意教学中的“堂堂练、堂堂清”,把教学工作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上。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我尽可能的不拘一格,注意美术课堂教学的科学、自然、联贯和趣味性。教学活动中注意从小问题抓起,从学生的兴趣点抓起,适时展开教学和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直至做到对解决这个问题的全过程的体验、了解和认识,并归结出规律性的结果。在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适时注意点拨、启发和引导学生参与美术学习和美术实践,使学生都能够逐步达到目标要求,并能尝试用独特视角观察和思想,用绘画语言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理解、认识、看法和情感。在美术学习活动中我也适时注意让学生体验了解学习兴趣是来源于对小问题的完美解决,而带来的快感和成就感;对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是源于对教学活动过程的体验与反思和总结;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源于联想、想象和勇于实践;理想的实现更是源

于勤奋和付出。课堂中我注意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我想这是美术教学的生命线。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我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导学,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做,如经常让学生通过美术作品赏析;对课文分析,归纳段意;问题探究;设计创意;绘画表现等活动完。我认真地分析小学美术教材的编写特色及体系,懂得了必须要求掌握的学习内容,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然后就有的放矢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素描、色彩、工艺的练习。每次备课时,我都细心地备教材、专心地备学生。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课堂上穿插于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美术学习热情和兴趣,使我的美术课成为学生的受欢迎课。加强了课后辅导工作,培养了几个美术特长生。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热情。由于学生的基础差、起步慢,且没有接触过此类的专业训练,故训练必须从零开始。我在课中着重抓基础训练,并根据各自的性格特点和掌握基础的层次不同而采用多种训练方法,尽能使他们感觉到在快乐的玩耍中掌握技术和技能,即乐教乐学。并巧用启发思维,让他们能体会到举一反三,做到有所领悟和创新,掌握一定的训练规律。

总之,训练过程严格按照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做到精讲多练,处处体现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在课中对他们进行思想规律的教育,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锻炼他们的性格特征,做到抓素质训练,促进全面发展,突出一技之长。多次组织学生参加了《龙人杯》全国少年儿童书画大赛和《艺教导报》书画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参加晋江市科普小报展评也取得了好成绩,三十多人分别获得了金奖、银奖、铜奖和优秀奖,本人也获奖。

三、关于美术教学评价,我想这是不同阶段所需要的对学生的一种判断,是如何继续发展和正确开展教学的需要。对此美术“课标”给出了定性,“评价要有利

于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活动中评价有随堂评价和阶段性评价。它们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对学生的完整评价。对美术课堂“四个不同领域”教学评价,“课标”也分别给出了各自的“评价建议”这为我们正确开展教学,评价教学,指明了方向。评价是双向的,评价本身对教师的教学就是个检验,更是教师改进教学的依据。评价总是和教师的如何开展教学活动紧密联系,也与校园教学文化密切相关。多年来如何教书育人,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中各校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形成了各自的校园文化。如我校的“堂堂练、堂堂清”就是课堂教学的经验结晶。对教学如何评价还与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经历有关。我的评价工作是想:通过教学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和判断今后如何发展;让学生认识自己的现实是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努力没有,如果没有,今后就应努力学习;如果过去很努力,但成绩不很好,就和同学一道分析,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帮助学生找出学习方法等方面的问题所在,和鼓励学生,让学生认识到继续努力就有可能要产生的一次飞跃。通过评价还要注意帮助学生如何通过不断的设定新的学习目标,来不断的超越自我和完善自我。通过一次次教学评价,让学生不断设计出自我发展的可行性规划,从而一步步的帮助学生树立起人生理想和远大目标。这是我对评价的理解也是我努力工作的目标。、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精通教学业务是教师之所以成其为教师的关键。韩愈曾经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只有精通业务,才能将科学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而不致于误人子弟。倘若学生给你提出的问题你总是不能准确地解答,在学生心中的威信也就会逐步丧失。到那时学生对你已没有信心可言,对你所教授的学科也不可能再有兴趣,当然也不可能学好这门课程。随着美术课程特别是拓展内容的不断更新,我仍有许多能力目标把握不住,钻研得还不透彻,上起课来有些力不从心。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有他不同于其他人的长处和优点,学生在某方面超越教师的可能性甚大,所以,老师应该对学生的人格、思想、情感、意志给予充分的尊重。总之,我认为提高教学技能和水平,仍是我今后

要努力的方向。

四、努力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通过回顾和总结,结合自己的体会,我对教师师德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师德建设是教师个体成长和自我完善的需要。我们不能因为其它行业的浓厚的商业气息而使教师这个职业沾染铜臭味儿,也不应该因为别人的者特殊的反应。

五、本人还存在的问题

工作作风不够扎实,遇到困难不能知难而进,有时有任其自然的松懈思想。在教学实践中有时畏首畏尾,对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得还不够,因此解决学生的思想上的问题常常不能得心应手。

第三篇:试谈儿童美术教育教学方向

试谈儿童美术教育教学方向---想象力、创新意识、动手能力

一、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以正确的观点和标准评价儿童画 儿童画是一个特殊的画种,它不同于成人画更不能与画家的作品比较,所以作为家长不应该用成人的标准去看待儿童画,而应该站在孩子角度以孩子的眼光去衡量和欣赏。一些家长对儿童画的看法有些偏见,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喜欢用对成人画的审美观来要求儿童画,总认为孩子们的画不够美观、不成比例、残缺不全、不符合实物与常态等等。从这种观点出发,家长自然而然地就要指出孩画中的不足和毛病,甚至自觉不自觉地会对孩子“贬斥”或“嘲笑”,紧接着就是用成人的画法教孩子画,或者不厌其烦地要求孩子照着范画进行临摹。这应该是在众多家长中普遍存在着的现象。为什么这种不利倾向能够长期地较为普遍地影响着许多家长呢?我们不妨设身处地地分析一下家长的心态,一般来说,大家习惯把孩子画画看做是一种能力的表现,而衡量儿童画这种能力的主要标准是“像不像”、“美不美”。所谓“像不像”是指将孩子的画与实物比较,以与实物形象相符合的程度作为衡量的标准之一;所谓“美不美”是指用成人的审美观点 来评价孩子的画,以符合或接近成人画的标准者为“美”,否则为“不美”;试问一下如果按家长的这种观点要求,那么所有的孩子画的画与成人还有区别吗? 不可否认,儿童画是儿童的一种能力的表现,它是儿童自我表现能力的体现,它反映着儿童本身内在的心理、情感、认识和经验等,同时也是一种创造性活动。然而儿童画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也存在着个体差异、儿童画的发展需要成人特别是家长的关注与欣赏以及帮助,并不能定性地强加成人的东西。

第一,要正确对待儿童画首先要在了解孩子画画的动机,了解他想表现什么的前提下,才能理解孩子理解他的创作,这就需要家长把孩子的画与他的生活经验和他的认识、情感联系起来;第二,一定要满腔热情地与孩子共同享受绘画的乐趣,使孩子感到他的画得到了成人的肯定与赞同;第三,要常以肯定和表扬的态度欣赏孩子的画,适度的鼓励会给孩子以自信,但也不宜于过分夸大事实,否则会给孩子一误导,应该就图画本身的表现、长处和进步予以肯定。如果家长对儿童画的态度不够端正,不恰当的话语会使儿童产生挫折感,降低或损伤儿童创作图画的积极性。所以只有站在儿童的角度用孩子的眼光和审美观去看待儿童画,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力,这样才能让孩子有正确的自我认识与表现的观念。

二、不要一味注重绘画的结果,应该注重绘画的过程。

通常我们拿起一幅儿童画就会轻易地用“好看”和“不好看”来评价一番。也许评者是不经意的评价,但对孩子本人却有很大的影响。孩子处于接受外界影响的成长时期,家长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都在影响孩子,特别是有些家长在不考虑孩子情绪的情况下说了一些挫伤其自信的话,对于性格内向或者本来就不乐观的孩子也许从此不再自信,所以随意对着儿童画评比是不可取的做法,只注重了结果没有考虑孩子画画的过程。所以成人在评价儿童画的同时应该考虑到孩子的感受与思想。

首先,我们知道儿童画是孩子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是他的思想的表现,内涵着他情感的变化,反映着他的认识和感受,体现着他与周围环境的联系,更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这种内涵丰富的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是孩子自身,最重要的是整个绘画的过程及其发展历程。重视儿童画的发展过程首先要把重点放在儿童的绘画活动中,注意观察他是如何表现其内心活动的,是怎样反映他周围环境的,即了解孩子的绘画意图,要引导他将绘画与生活联系起来;第二,要看重孩子的劳动和努力。不可否认,孩子绘画因年龄、性格爱好以及生长环境的不同,因而存在着水平上的差异,但差异本身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孩子的绘画热情、绘画兴趣和努力程度,特别是他的创新精神;第三,要重视孩子自身的提高。可以说评价儿童画并没有绝对的标准,不要将孩子的画与范画比较,也不要把眼光停留在孩子之间的比较上,更应该珍惜的是孩子自身的发展变化,随时发现孩子的进步,及时给以肯定和鼓励,这样才能给孩子以动力,才能促使他积极的去动手去创新。

三、不要将孩子局限于模仿成人范画,培养他们自主作画的能力。

许多家长受模仿画的影响,热衷于让孩子模仿范画,或者代替孩子画画,让孩子模仿家长的画。如果家长把培养孩子画画的目的理解、定化为强迫模仿的话,那么他们最多只是个模仿的工具,会使其内在的创作欲望受到压抑,自我表现的热情受到挫折,从而使孩子的绘画失去活力,儿童画变成千篇一律的呆板。既然儿童画是一种反映孩子心灵焦点及情感的自我表现的语言,我们就不应该在孩子绘画过程中直接干涉他。那么应该怎样培养儿童自主绘画能力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丰富儿童的经验,扩大知识面。儿童美术课不仅仅是要让孩子能按照老师的要求画出什么,更多的是要培养孩子观察生活的能力和表现情感与意识的动手能力。课堂上老师应该多联系实际生活,适当的将美术课带到室外,如:让孩子们观察建筑的结构、外观,去了解花草树木的自然生态,或通过游戏等丰富他们的知识经验;接受的信息越多,越有利于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自然动手能力也就会提高。

(二)大胆尝试,多多练习 在画画过程中,应该鼓励孩子去尝试一些有难度或夸张变形的画,毕竟在一定程度上孩子绘画时受老师所讲解的影响束缚,所以老师应该打破一些传统的格式以及想法,让孩子以一种轻松、自信的态度去画一些自己想画的画,同时要多多练习一些简单的东西,俗话说:“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儿童还处在不断发展成熟期,多练习对提高其动手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家长指导儿童画应该像对朋友那样对孩子进行引导和帮助,采取循循善诱的方式启发儿童,促使他们一步一步达到新的创作水平。

四、教儿童在美术活动中练习说话 美术活动不单单是绘画的一种,还包括锻炼各个方面的能力。美术活动是一种有形、有色、有情节的艺术活动,对儿童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在美术活动中,儿童常常把自己的喜悦、快乐、悲哀、烦恼都倾注出来,使之成为他们自己天真的语言,且时而互相对话,其表述欲望十分强烈,因此,我们把美术活动与训练幼儿说话有机地揉合到一起,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在观察中的说话,启发想象力

美术既是一门造型艺术,又是一种视觉艺术,美术的一切活动都是以观察为基础,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儿童观察艺术对象的形体结构、质感颜色等特征,同时加以语言进行表达。所以我经常利用观察这一关键的环节,让儿童练习说话。比如:我在教孩子画深海里的一条鱼时,我先出示放在水中的金鱼,让他们观察金鱼的外形特征,并让他们用语言表达出来。然后给他们示范一段录像,里面是生活在深海里的各种各样的鱼,可以想象,当姿态各异的鱼很直观地展现在孩子们眼前时,他们会情不自禁地想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鱼的种类真多呀,有金鱼、比目鱼、章鱼、鳄鱼、鲸鱼…等等,颜色也很丰富,有红的、有黄的,还有黑色的……”,“金鱼的尾巴摆来摆去好漂亮,真象美丽的飘带”,“有的鱼挺奇怪,身体像蛇一样”。……这时老师如果顺势贯穿一些新词和完整的描述性语句教孩子们说,他们就会很感兴趣,在脑子里会想象出丰富的画面,从而产生一种想画出来的冲动,这样既锻炼了语言表达又启发想象力。

(二)在操作中说话,锻炼动手能力。

对于儿童不论手中操作什么东西,常常会不自觉地发出一些声音,或自言自语,或与他人对话,且这些声音大都与操作内容有关,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他们的意识和理解比较弱,手腕发育还不够成熟。所以必须既要形象地表达又要他们简练理解,对此我常把操作过程编成儿歌,让他们边做边说。例如教他们画蜗牛时,我边念:背着一所又圆又大螺的旋式房子(壳),“弯弯萝卜(身体),顶上有双筷子(触角),后面长小辫(尾巴),筷子上掉两颗黑珍珠(眼睛)”。这样孩子在画画是就会兴趣很高,既掌握了绘画要领,也练习了说话。所以这样的方式既可以激发孩子的创新又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

(三)评议作品中的说话,提高创造力

儿童在美术活动中,通过手脑并用,创作出多姿多彩、生动有趣的作品,头脑中也孕育了各种各样的故事情节,而且也很想介绍给别人听。我就充分利用这一点,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孩子练习说话,如在一次画螃蟹的课上,孩子们把螃蟹赋予人的动态表情,有画唱歌的、看书的、跳舞的,有的是医生、有的是……等各种姿态各异的螃蟹。我就鼓励他们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结果每个人都编出了有趣的故事,有的还给螃蟹起了好听的名字。特别有位小朋友这样介绍道:“小淘气自己到沙滩上玩耍,结果找不到自己的妈妈了,于是它哭着找妈妈,后来遇到了它常取笑的蜗牛哥哥,最后蜗牛哥哥把小淘气送回了家,从此它再也不敢横行霸道不听话了。”由于画的内容是孩子们的感受,是自己的所思所想,因而讲述时语言也自然生动且富有情趣。

总之,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得到不断的充实、发展和提高,脑子里积累了很多的想法,并能很清楚地表达,那么动起手来就会更加自信。

五、提供好的空间,儿童美术教育坚持“四不定”

儿童美术教育应该注重的是张扬个性,拓展思维,激发想象力,充分开发右脑。艺术贵在创新,通过美术课能够培养儿童的艺术创造才能,更有利于促进其各方面的综合性创造才能。因而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应该努力做到“四个不定”。

(一)不定形 儿童的美术作品表达的是儿童自我的思想情感,属于最原始的思维,这是儿童所独有的一种思维。教师在儿童创作作品时,往往以成人的思维方式列举一大堆“新颖”的构思,或者为儿童提供许多“优秀”的范作让其借鉴,本意是想启发儿童构思,殊不知这样反而束缚住孩子的想象力,创作时总跳不出范作的模式,脑中充满了抄袭和临摹。因此,教学时要顺应儿童的思维,尊重儿童的想法,鼓励儿童照自己的想法去画,多听他们的想法不给他们提供太多范围、实例,只有这样儿童画才是生动的画。

(二)不定材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在课前让学生准备所需材料,这样虽然满足了教学需要,但限制了儿童对工具、材料的主观选择。在创作时,应该为儿童提供多样的艺术材料,对材料、工具不加限制,让他们在多样的材料中自由选择,并大胆地体验多种工具、材料的性能,在不断地体验、选择中,发现适合自己的表现材料。比如,视觉型儿童往往选表现写实的材料,而触觉型儿童往往选表现情感的工具。如果限制工具、材料,就会扼杀他们创造的个性;又比如,有的孩子在绘画时喜欢用冷色类有的却相反。

(三)不定评 儿童创作艺术作品常用教师制定的统一标准去评价。如用“像不像”作评价,从造型、色彩、线条等方面去评价等。这样的统一评价势必会伤害许多学生,抹煞了儿童的个性差异。在对儿童创作的作品评价时,应细致、谨慎地考虑儿童的意志、兴趣、观察力、表达方式等个性品质,依据每个学生、每个阶段的发展水平进行纵向评价。鼓励学生展示个性,体味创新的乐趣。

(四)不否定

老师在评画和评作品时,一旦否定学生的作品,孩子就会失去信心,毕竟孩子的心灵是最脆弱的,所以评画、评作品要以表扬为主,要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加以归纳总结,在美术课上给以肯定和鼓励,使学生获得喜悦和满足。这种满足会进一步产生“自我激励”的心理状态,自信心也会随之产生。这样的心理过程多了,孩子就会在每一次“成功的喜悦”的激励下,使自信心得到巩固和加强。自然而然有了创作兴趣和表现欲望,同时会有助于动手能力的提高。美术艺术教育家维克多罗恩在《创造性和心智的培养》中提出艺术教育的任务“既不是艺术本身,又不是艺术作品,也不是审美体验,而是儿童,通过艺术教育,他们将愈来愈富有创造力,愈来愈思维敏捷,他们将在任何可能适应的环境中运用他们的艺术经验”。因此,教儿童绘画、创作作品时,不仅仅会画几张像样的画,做几个小作品,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审美力、创新力以及动手能力,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并激发他们的个性和创造力。

结语:

美术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才能,促进学生其他方面的综合性的创造才能的发展。因此,我们不论作为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对孩子,对儿童画以及我们的教育目的有清楚的认识和了解,让孩子在不受拘束且积极自信的环境下,能够充分发挥其的想象力、动手能力、创造力,提倡艺术独创精神,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景芝,《美术学科儿童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民美术出版社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儿童美术启蒙》,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主办的,2001年11期

第四篇:X-Y-Z理论与Fidler的权变观点

X-Y-Z理论与Fidler的权变观点

X-Y-Z理论与Fidler的权变观点在管理学的课本上面经常见到,一听到这个名词就觉得这是外国人的理论,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就有过相关的思想,只是我们没有将其提炼罢了。

X-Y-Z理论

1.X理论——强势管理

X理论就是强势管理。假设你的下属逃避责任、不愿意动脑筋,甚至很讨厌上司给他分派工作,碰到这种下属,就需要一种强势管理。这种强势管理可以对员工产生约束力,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2.Y理论——参与管理

如果你有这样的下属,他们愿意接受任务,也喜欢发挥自己的潜力,喜欢有挑战性的工作,作为一名管理者你应该给这样的下属一些机会,让他们参与管理。

【案例】

只管3个人

美国著名的艾森豪威尔将军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的指挥官,在诺曼底登陆以前,一次他在英国打高尔夫球,新闻记者采访他:“前线战势紧急,您怎么还有心情在这里打球啊?”艾森豪威尔说:“我不忙,我只管3个人:大西洋有蒙哥马利,太平洋有麦克阿瑟,喏,在那边捡球的是马歇尔。”其实艾森豪威尔手下有百万大军,诺曼底登陆也是事关重大,是二次大战的转折点。难道他真的只管3个人吗?不是。他是懂得让下属参与。

当然,在让下属参与之前,先要启发、教育他们,培养他们的能力,在他们有了一定的能力之后让他们参与管理。

3.Z理论——综合运用

在企业组织机构中,往往既有逃避责任、愿意工作,不愿思考的人,又有接受任务、喜欢挑战、富有潜力的人,这就要求管理者分别应用X和Y两种理论。X部分强调物质、惩罚和制度,Y部分强调精神、激励和人性。

如果只注意逃避责任、厌恶工作、不愿思考的人,轻易就说“预算不够”,“小心啊!我叫你下岗”,“人事法令法规就是这样写的”,我们往往只是注意在物质面、惩罚面和制度面上下功夫,而忽视了精神、激励和人性层面。

◆重视精神

【举例】

大家分享

一位成功的商人谈起自己的成功经验,谈到自己年轻时就养成一个习惯,他薪水里面一定有1/10不拿回家。当他赚5000元钱的时候,拿出500元钱帮助他的下属,大家买点吃的喝的;当他赚10000元的时候,就拿出1000元钱来给他们作奖金,让他们出差时能吃好点,住好点;当他赚5万元的时候就拿5000元出来改善一下他们的生活条件,做自己的小部门的奖金;当他赚100,000元的时候就拿出10,000元给他们添置一些服装。而今天他的得力助手就是这些同舟共济的朋友。

所以一个人不要常常说物质和预算不够,首先要看你是如何看待这些资金,而你自己又动用了自己的多少货币。

◆强调激励

每个人都需要激励,适当的激励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案例】

参观摩托罗拉生产厂房

在上海摩托罗拉的生产厂房参观,副总经理带领我们参观他们的生产线,在走过一个男性中国作业员身边时,看到他正在拧焊作业管线。副总经对他说“Goodboy!”男员工对他笑了一下。参观到检验车间时,一个女作业员正在用放大镜检验产品,“Nicegirl!”女作业员也微笑了一下。听到副总经理和自己很亲切地讲“Goodboy,Nicegirl”对他们来说这就是一个激励。

有些人觉得作为领导或者主管,别人给自己敬礼、问好是应该的,其实人与人之间是要互相激励的。“老王,吃过饭了吗?”“老李,脸色不好,多休息一下。”这么一两句话就是一种激励,给人温暖的感觉。

◆注重人性

讲究人性有时甚至会优于严格的制度。

【案例】

吊 唁

日本桑德利啤酒厂副厂长的父亲去世了,桑德利啤酒厂的总经理去他们家吊唁,穿了一身黑色的西服,臂上还戴一个黑纱,“副厂长先生,令尊去世,我们大家都非常地难过,我今天代表公司来这里向您吊唁,你要注意身体,希望你早点回到工作岗位,节哀顺变。”鞠完躬他就站到副厂长的旁边去对别的客人鞠躬,这就表示他把副厂长的家人也当成自己的亲人了。副厂长跟别人说,看样子我这辈子要死在桑德利了。

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物质+精神、惩罚+激励、制度+人性进行综合运用,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用人上游刃有余。

Fidler的权变观点

Fidler是一名管理者的名字,权变的意思就是看情况而定,通俗的解释就是一件事情今天有道理,明天可能就没有道理。在一个地方是正确,而在另一个地方就可能不正确。

图5-1 国家和社会的三种形式

图5-1表示国家和社会有:低度开发、中度开发和高度开发3种情况。两条线中实线代表法律制度和规章,虚线代表人际关系。

1.法律、制度、规章和人际关系的不同位置

从图5-1中可以看出:高度开发的国家把法律制度与规章放在上面,而把人际关系摆在下面;低度开发的国家也是把法律制度和规章放在上面,人际关系摆在底下。中度开发国家却把人际关系放在上面,法律制度和规章被改到下面。

【案例】

闯红灯

一次在德国街角的咖啡馆喝咖啡,发现路边的交通信号灯一直是红的,原来是绿灯坏了。一名德国人等了半天,看没有变绿就改走另一条街,后来又来了一位女士,也走开了。在德国闯红灯,如果被摄像机录下来,或者有人检举,没多久就会打来电话,“Mr.Wang,听说你闯红灯,我们接到交通局的通知,明天开始将你的保险费增加到10%。”老婆也说,“银行也将分期付款15年改成了10年。”儿子说,“爸,老师说今年要交现金,不能分期付款,因为爸爸闯红灯。”

从上面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国家的法律制度和规章已经变成一种习惯、一种思想,融入到人们的日常行为。

2.法律、制度、规章和人际关系的实际运用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处在图5-1中的中度开发阶段。我国正在高速发展,要注意不能将人际关系置于法律、制度和规章的上端。

人情和面子有碍法律制度的实施,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看到红白喜事大操大办,讲排场比阔气,在中度开发的社会里,人情对制度的破坏非常明显。

在高度开发的社会和国家,第一是法律,第二是道理,第三才是人情。提高法律、制度和规章的影响力,降低人情和面子的影响力,进入高度开发的社会,将企业发展成为高度开发的企业。

【本讲总结】

本讲中首先提到了在管理工作中,一视同仁的管理方式并不可取。因为每个个体都是不同的,对下属的管理方法也需要灵活多样,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尤其是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出生时间、不同的血型、不同的星座,都会对人的性格产生影响。

其次,本讲讲述了X-Y-Z理论与Fidler的权变观点。X-Y-Z理论中X理论强调强势管理,Y理论强调参与管理,我们要注意不能只在物质面、惩罚面和制度面上下功夫,而忽视了精神、激励和人性层面。另外,Fidler的权变观点告诉我们,我国处于中度开发的过程中,应该提高法律、制度和规章的地位,降低人情和面子的地位,努力将企业发展成为高度开发的企业。

【心得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篇:儿童游戏论第二章 第三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

第二章 第三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

1皮亚杰认为理解和解释游戏应当从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中去寻找答案。2皮亚杰认为:游戏的认知本质是什么? 3皮亚杰认为:游戏的主要功能在于什么?

4在皮亚杰看来,什么是“同化”?什么是“顺应”?幼儿如何通过这两种活动实现对环境的适应?幼儿不能保持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协调和平衡,这种不平衡有哪两种情况? 5用皮亚杰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协调和平衡关系的原理,解释他关于游戏的特征的理论。6皮亚杰是如何在游戏的动机中找到游戏的功能的? 7皮亚杰的“机能练习”理论。8皮亚杰的儿童游戏发展阶段。9皮亚杰的关于儿童游戏的类型说。10练习性游戏包括什么?有哪些特点?

11什么是象征性游戏?与练习性游戏有哪些不同?

12象征性游戏的表征结构里,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13象征性游戏在幼儿什么时候出现,原因是什么?对幼儿有哪些作用? 14什么是规则游戏?

15分析皮亚杰用儿童认知发展作为说明游戏发生发展的原因。16皮亚杰“感知运动时”游戏的发生发展是什么样的?

17皮亚杰“自我中心的表征活动时期游戏的发展”是什么样的?分为几个阶段?原因是什么?皮亚杰以自我为中心的表征活动的第二阶段时,象征性游戏进入“下降期”,何谓“下降”,有哪些特点?117—118p 18皮亚杰认为以嬉戏性为特征的象征性游戏随年龄下降的原因有哪三个?118p 19皮亚杰游戏理论有哪些贡献,试做评价。118—119p

下载第三节 当代儿童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观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三节 当代儿童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观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美术)教学活动学习重点难点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美术)教学活动学习重点难点 第一章绪论 学习目标:本章的学习目标是掌握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定义,儿童美术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学科特点。学习本......

    “执政经验与执政规律”理论研讨会观点摘编5篇

    “执政经验与执政规律”理论研讨会观点摘编 人民网记者 谢磊 整理 2009年07月24日15:39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编者按:光阴荏苒,中国共产党即将走过60年的执政历程。在这60年里,......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一。课程与教学关系概述 (一)课程与教学关系研究的主要观点 1.分离说 这种观点认为:课程是内容,教学是过程 2.关联说 (1)连接说 课程与教学是两种系统连结......

    第三节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 【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要求是1、知道“天气”,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术语。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分析这条课标,其包含的具体要......

    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共5篇)

    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一)重视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和学科的知识结构。 布鲁纳把认知发展作为教学论问题讨论的基础。他指出:“一个教学理论实际上就是关于怎样......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指导试题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学前教育专业(开放专科) 《学前游戏理论与指导》教学辅导三 (第五、六、七、八章) 第五章 角色游戏 一、角色游戏的概念 什么是角色游戏,至今学术界还没有一个......

    当代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与对策

    当代留守儿童问题的观察与思考 宁化二中 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背景:在当代中国,当社会改革不断地推动着社会转型进程的同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包括活动方式和交......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理论与实践》作业答案(精选五篇)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理论与实践》作业一 参考答案 论述题 1.学前儿童欣赏活动:绘画、雕塑、设计、人文景观、自然景物。 2.学前儿童绘画活动:从题材和内容上分为命题画(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