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刘国光谈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刘国光谈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编者按:2005年7月15日,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现任特邀顾问刘国光同志,就当前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谈了一系列看法。他谈了九个方面的问题,分别是:
一、当前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中西方经济学的影响上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地位削弱的状况;
二、造成这个状况的原因分析;
三、关于意识形态领域两个相互联系的倾向性问题;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问题;
五、关于正确对待西方经济理论的问题和正确对待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问题;
六、经济学教育究竟是意识形态的教育还是分析工具的教育;
七、关于经济学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问题;
八、关于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究竟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还是以西方经济学为指导的问题;
九、关于怎样克服目前倾向性问题的一些意见。他说,我谈的有些话是别人也讲过的,因为这是大家共同感觉到的问题,所以不能不重复,但这些观点大多是我自己的看法。现经刘国光教授本人同意,我们将他的上述谈话在我网站发表,以飨读者。
一、当前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中西方经济学的影响上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地位削弱和边缘化的状况令人堪忧
一段时间以来,在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中,西方经济学的影响上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地位被削弱和被边缘化,这种状况已经很明显了。在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中,西方经济学现在好像成为了主流,很多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把西方经济学看成我国的主流经济学。我在江西某高校听老师讲,学生听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觉得好笑。在中国这样一个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学生嘲笑马克思主义的现象很不正常。有人认为,西方经济学是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一些经济学家也公然主张西方经济学应该作为我国的主流经济学,来代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地位。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经济研究工作和经济决策工作中都有渗透。对这个现象我感到忧虑。
二、造成当前西方经济学影响上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地位下降的原因
存在这种状况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外部原因是:第一,以美国为首的国际资产阶级亡我之心不死,中国社会主义是美国继苏联之后又一个要消灭的目标,这个目标是既定的。所以美国不断地对我们进行西化、分化;第二,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之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很多人认为社会主义不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行了;第三,中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一些人因此误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行了,只有西方经济学才行。这是外部原因。
内部原因比较多,总的说来,新形势下我们对于意识形态斗争的经验不足,放松了警惕,政策掌握失误,特别是教育部要负相当的责任!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高等院校经济学的教育方针不明确,目标不明确。到底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来教育和培养学生,还是双轨教育,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并行。现在许多人都讲双轨制,北京某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几年前就讲现在实行“双轨制”,学生因此疲于奔命,很苦。学生既要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又要学西方经济学。表面上看是并重,实际上是西方经济学泛滥。并重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地位下降,西方经济学的地位上升。一些高等学校在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中取消了政治经济学的课程,只要求掌握没有经过科学评论的西方经济学的原版教材。一些学校的研究生比如经济专业、管 1 理专业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不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只考西方经济学。这是教育方针的问题,这样的教育方针是根本错误的!
第二,教材问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与时俱进,现在的教材也在改进,这几年大有进步,特别是抓了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但是还不够成熟,数量也不多,没有引起学生广泛的兴趣。同时,西方经济学教材大量流入。人民大学有一个“工作室”,专门做这个事情,当然它也是很有贡献的,引进外国文献也是好的,但是它大量引进西方经济学教材的版本,冲击国内经济学的教学。有一位教授说,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经济学教材开始发生比较重大的改变,中国经济学教育从以政治经济学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主,向以西方经济学为主发生着转变,如今,西方经济学已成为主流的经济学教育体系,因为教材的改变反映出教学重点的改变。有同志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高频率地引进外国经济学教材。他说,传统经济学教学模式转型的主要标志就是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教学体系和教材的运用,其中很重要的是教材的运用。这说明我们现在已经转型了。
第三,教师队伍、干部队伍的问题。“海归”派回来很好,可以充实我们的经济学队伍,充实我们关于西方经济学的知识,这是好的一面。但是他们中的一些人没有经过马克思主义的再教育,就进入教师队伍和研究人员队伍;不经过评论、原本原汁地介绍西方的东西,却是有问题的。有些原来在国内接受过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出去后把马克思主义忘了;有些理工科的学生出国学经济,学管理,其中很多人没受过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上海复旦大学一个研究所的所长,他希望这个局面越来越好,认为送出去培养是中国经济学提高最快的办法。他说,训练有素的海外军团回流浪潮将加快,不断充实到内地主要大学经济学教学队伍里,势头势不可挡。我认为他的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没有经过马克思主义再教育,没有受过训练,就走上讲台的这种做法流弊很大。另外,我们自己培养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师队伍在不断萎缩,高校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投入很少,奖励也很少。奖励也只有海外人奖励搞西方经济学的。这个情况是很糟糕的。孙冶方奖是国内的,但是处于惨淡经营之中。
还有是影响了干部队伍,比如对党校省部级干部班的教育,如果让主张以西方经济学为主流的教师去教他们,那会是个什么样的结果,可想而知。现在干部的思想也在变,虽然很多干部不是学西方经济学出身的,但是也在受影响。地方一些干部在国企改革问题上,在公有制和私有制的问题上,在维护群众利益的问题上,都站在我们共产党的对立面,比如在房地产领域都是在维护开发商的利益,把老百姓的利益完全置之脑后,这就是受影响的表现。(胡作非为的干部是不在乎理论的,甚至是不懂理论的。当然他们会给自己的行为寻找合法的理论外衣,以便遮羞,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就相信这样的理论。他们眼里,没有理论,只有利益。为了利益,他们可以随意歪曲任何理论。说他们是受西方经济学的影响,不符合逻辑。关键还是权力缺乏监督和制约,民主化程度不够。)还有,一些地方提拔干部,规定必须到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进修才能提拔。这些都不是很正常,这是崇拜西方。
第四,领导权问题。领导权很关键。现在有的领导权不在我们手里。高校的校长、院长,系、研究室、研究所的主任,校长助理等等,还有主要部委的研究机构的领导,到底是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我相信他们中大多是马克思主义者,但是有的领导权被篡夺了。中央一再强调,社会科学单位的领导权要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中。我觉得应该检查一下,现在到底掌握在什么人手中。(怎么查?再来一次“四清”?再搞一次“文革”?)比如北京某大学一些领导岗位,由西化色彩很浓的人担当。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这些人为什么这么受重用?我觉得领导权一定要掌握在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手里。因为一旦掌握在非马克思主义者手中,那么教材也变了,队伍也变了,什么都变了。复旦大学张薰华教授对这个状况很担心,他说只要领导权掌握在西化的人手中,他们就要取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排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以我说一定要注意,各级领导必须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而不是红皮白芯。
我上面讲到的四个问题,我想中央也注意到了,但是高教部门没有检查,没有落实。
三、关于意识形态领域两个相互联系的倾向性问题
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同志分析了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两个相互联系的倾向性问题,一个是两种迷信、两种教条主义,一个是左倾右倾问题。我觉得他分析得很有道理。所谓两种教条主义,一个是迷信、空谈马克思主义,而不是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一个是迷信、崇扬西方发达国家的、反映资产阶级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理论,把西方某些学派、某些理论或者西方国家的政策主张奉为教条,向我国思想、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渗透。上述两种教条主义,第一种教条主义还是存在的,但是在当前不是主要的,其影响在下降。马克思主义者吸取了过去的经验教训,都在不同程度地向现代化的方向努力,力求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而第二种教条主义即西方教条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和经济社会中的影响力在上升。比如在经济学领域,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经济学是什么》这本书竟然只讲西方经济学,不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排除在外,这实际上是否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其流毒很大。(不讲就不讲呗,别的书讲了不就行了?难道所有的书都要面面俱到?那人们还敢不敢写书了?说“流毒很大”,真是太抬举这本书了。流毒这么大的书,我咋没有读过呢?)西方经济学思想的影响上升是当前的主要危险。我们国家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我们历史的选择,是最基本的国情。(我国曾经是社会主义国家吗?我国现在是社会主义国家吗?成天标榜自己是社会主义国家,有意义吗?)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包括经济学和经济领域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一切淡化或者取消马克思主义的企图都会削弱共产党的领导,改变社会主义的方向,或者改变颜色,即共产党还在领导,但是已经变色了。所以这是一个主要的危险。因此我们不能把经济领域里的东西看淡了。
陈奎元同志指出的另一个倾向性的问题,与两种教条主义的倾向有联系。他说,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我们在思想领域始终把克服“左”的教条主义当作主要任务,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成果,在思想理论领域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来自“左”的干扰已经日渐式微,当前突出的倾向性问题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声音和倾向正在复苏,并且在顽强地发展蔓延。奎元同志提出的问题很值得我们重视和关注。反“左”反右并不是长期不变的,“左”和右发展下去都能葬送我们的社会主义,所以应该有“左”反“左”、有右反右。目前主要的倾向是什么,要不要提出反右防“左”的问题,这个问题我觉得是很重大的问题,中央应当考虑,特别是在经济学领域。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问题是个常识问题,但是也是个有争论的问题。现在我们的大学里有两门基础经济学或者基础经济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事实上是双轨制,这是根本错误的。关于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分野,我很同意中国人民大学卫兴华同志的分析,他说,无论从经济理论的发展史看,还是从经济学发展的层次看,并不存在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的严格区分。从一定意义上说,政治经济学就是经济学,或者简称为经济学,经济学就是政治经济学。马歇尔的“经济学”他自己说就是政治经济学,斯蒂格里茨、萨缪尔逊等的经济学实际上也是政治经济学。但是不同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在体系、理论框架、理论观点等方面有差异性,比如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和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的差别。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差别,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差别。也就是说,政治经 3 济学与经济学没有什么差别,但是有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差别。习惯上我们所称西方的经济学是指非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或非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因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是从西方来的,所以把西方经济学称作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更合适一点。
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政治经济学或西方经济学在我国经济学教学和理论研究中的关系,如果说中国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的国家或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那么这种关系就应该很明确,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应该是指导、是主流,西方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应该是参考、借鉴。前者是指导,后者是参考;前者是主流,后者是借鉴。(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而不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没有什么高低上下之分,都要经受实践的检验。)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种意见,一种是以上海财经大学程恩富为代表的,他说,不能把现时期世界主流经济学即西方经济学当作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流经济学,后者必然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现代政治经济学;另外一种是以北京大学林毅夫为代表的,他最近在一个关于中国经济学发展与回顾的研讨会上说,十四届三中全会政府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以后,市场经济体系中有关经济学的内容在教育界基本被承认,这就是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他说,不管在教学人数上还是教育内容上,到现在应该承认西方主流经济学在中国的主导地位。上述两种意见是尖锐对立的。如果西方经济学真的在中国成为主流、主导的地位,取代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那长远的后果可想而知。不管你愿不愿意,最终要导致改变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取消共产党的领导,或使她变色。
我认为,两门基础经济理论的观点不能成立,应该是一门基础经济理论,即用与时俱进的、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经济学教学的主体、经济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经济政策的导向,不能是双轨的。当然,对于西方经济学中发映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理论,只要不违反社会主义原则,我们要尽量吸收、借鉴到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中来,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消化了的组成部分。(这些都是空话。)
新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体系应该包括这么一些内容:一是政治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二是资本主义经济;三是社会主义经济;四是微观经济;五是宏观经济;六是国际经济。当然中间有许多交叉重复,逻辑上怎么处理、体系上怎么编是另外一个问题。这样我们就可以把西方经济学的精华,把西方经济学当中反映市场经济一般的内容吸收进来,作为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部分新的内容。至于西方经济学的体系和其他内容,可以开设一些课程比如西方经济思想的课程、西方经济思想流派的课程、西方经济思想专著的课程等来对专门的学生介绍,但是我们不要突出这些内容,因为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已经吸收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来了。
总之,我主张只能有一门基础经济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要单轨,不能双轨,这是个教育方针的问题。
五、正确对待西方经济理论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
西方的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或者西方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由古典的西方经济学或古典的西方政治经济学发展到现代西方经济学或现代西方政治经济学。古典的西方经济学有科学的成份,也有庸俗的成份,其科学的成份被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吸收。现代西方经济学也有科学的成份,有反映现代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成份,也有反映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成份,如私有制永恒、经济人假设等。其科学成份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但其基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前提与我们根本不同,所以整体上它不适合于社会主义的中国,不能成为中国经济学的主流、主导。在西方经济学当中曾经居于主流地位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其研究 4 市场经济一般问题的分析方法有不少也可以借鉴、学习,我们不能完全否定它,但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在西方经济学当中曾经居于主流地位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令人难以理解。作者对经济学发展史根本不了解。)
西方主流经济思想特别是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前提和核心理论大体上包括:第一,经济人假设。认为自私自利是不变的人性。这个假设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马克思主义有“社会人”和“历史人”的人性理论,当然也不否定私有制下人有自私自利的一面;第二,认为私有制是最有效率的,是永恒的,是最符合人性的,是市场经济的惟一基础。这不符合历史事实;第三,迷信市场自由化、市场原教旨主义,迷信完全竞争的假设和完全信息的假设。其实这些假设是不存在的,比如所谓的信息完全的假设就是不可能的,消费者的信息不如生产者,垄断者的信息优于非垄断的大众,两者在市场上是不平等的;第四,主张政府作用最小化,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大约是以上四点,可能还可以举出其他几点来。(“给定假设,简化问题;放松假设,逼近现实”,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作者批判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有意义吗?而且根本不了解西方经济学的新进展。)这几点同马克思主义,同社会主义,同中国的国情都格格不入,自然不可以为我所用。这里我就不一一分析了,因为这四点每一点都可以做一大篇文章。
对于西方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正确态度,早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3年,我国研究西方经济学的权威学者——北京大学的陈岱孙先生就提出了几个观点:第一,因为社会经济制度根本不同,所以西方经济学作为一个整体不能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与改革的理论;第二,在若干具体问题的分析方面,西方经济学的确有可以为我们参考借鉴的地方;第三,由于制度上的根本差异,甚至在一些技术性的具体问题上,我们也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某些经济政策和措施;第四,对外国经济学说的内容的取舍,根本的原则是以我为主,要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他说,我们既要承认外国经济学在其推理分析、计算技术、管理手段等方面有若干值得参考借鉴之处,但是我们又不要盲目推崇、生搬硬套。陈先生讲的这几条,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北大现今某些头面经济学者,却不再提陈先生的主张了。有许多我们尊敬的学者都受过西方经济学的教育,比如陈岱孙,还有中国人民大学的高鸿业、北京大学的胡代光等,他们在如何对待西方经济学理论的问题上是一致的。我的西方经济学的知识很少,他们是专家。(的确如此。)但是我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启蒙之前,在西南联大也接受过正规的美式的西方经济学理论教育,解放前半殖民地市场经济的体验我也是有的。我们感到,西方经济学虽然有用,但整体上不适合于中国,适合中国的一定是与时俱进的、不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现在有一些年轻的经济学家,他们西方经济学的根底很不错,可以说不比推崇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人士差,如上海财经大学的程恩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左大培等,他们根据中国的情况,不主张在中国推崇西方主流经济学。我觉得他们的路子是对的。
有些人不愿意别人批评新自由主义,说什么批评者把新自由主义当成了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其实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也包括一些有用的东西,我们不是一概否定它,我们否定的是它的理论前提和核心理论,我们不能让它来指导、主导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为什么要讳言新自由主义呢,如果你是真心实意地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贡献力量的话,如果你也是不赞成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前提和核心理论的话,你就不必担心批评新自由主义会伤及无辜。如果你赞成他们的理论前提和核心理论,那你自己就跳进框框,怪不得别人。令我纳闷的是,这种言论也来自官方体改学会组织的论坛。
马克思主义者对西方经济学向来是开放的,但曾经一度不开放,那是错误的,是左倾,是教条主义。马克思主义过去是开放的,现在也是开放的,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开放的,但有些西方经济学者不是这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张五常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要把马克思主义埋葬,并且钉上最后一个钉子。很多人到现在还在吹捧张五常,中央党校、北京大学请他讲学,怎么能够把给马克思主义钉钉子的人请过来,到处吹捧,这是什么道理!
六、经济学教育是意识形态的教育还是分析工具的教育
经济学的教育既是意识形态的教育,也是分析工具的教育。但是那些提出中国经济学要以西方经济理论为主流的人认为,经济学的教育不是意识形态的教育,而是分析工具的教育。一些人还提出经济学要去政治化。他们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不奇怪的。但我们要明确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不是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没有意识形态的问题,没有国界的问题,没有什么资产阶级的天文学与无产阶级的天文学、中国的天文学和世界的天文学之分,因为自然科学主要是分析工具的问题。但社会科学不同,它反映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不同社会阶层阶级的利益,不可能脱离不同阶级、不同社会集团对于历史、对于制度、对于经济问题的不同看法和观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点也不讳言意识形态的问题,同时也非常注意分析方法和叙述方法。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既是意识形态的,又是注重方法的。西方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事实上脱离不了意识形态,脱离不了价值观念,虽然它极力回避意识形态问题,宣扬所谓抽象的中立,但是经济人假定不是意识形态的问题吗?宣扬私有制永存不是意识形态的问题吗?宣扬市场万能不是意识形态的问题吗?(现在谁还宣扬市场万能啊?西方经济学在市场失灵问题上,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这些都是它的前提。所以经济学教育不能回避意识形态,经济学也不能去政治化,去政治化的实质是去马克思主义化。把这个问题放在明处,不是更科学一点吗?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一位名教授就主张,经济学教育不应该是以意识形态为主的教育,而应该是以分析工具为主的教育,他特别强调逻辑方法包括数学逻辑的教育。当然,逻辑方法是很重要。数学在经济学当中只是一个辅助工具,这在经济学的明白人当中都是有共识的。但是逻辑方法是不是经济学惟一的方法?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讲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有两套,即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的统一。《资本论》就是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的统一。就是研究和叙述经济学要有逻辑的规律次序和历史的规律次序,要有一个历史的价值判断,而且要把两者统一起来,即在强调逻辑抽象的同时,还要强调历史的实感、质感、价值判断。
我在1983年带社科院的一个学者访问团去纽约,当时福特基金会组织我们和美中经济学教育委员会开了一个座谈会,会上我跟普林斯顿大学华裔教授邹至庄先生有一个交锋。他说,到美国学习经济学的中国理工科出身的留学生很快就能适应,因为理工科出身的学生逻辑接受能力强,而文科出身的就不适应,所以美国大学的经济学教育招的主要应该是理工科的中国留学生,而不招学文科出身的。我当时就反对这个说法,我说经济学不仅仅是一门逻辑的科学,它也是一门历史的科学,学习经济学或研究经济学只会逻辑抽象的方法而没有历史的方法、没有价值判断是不行的。会上争论很激烈,其他美国人没有说话,当时张卓元他们都在场。这场争论到现在还在继续。北大这位教授提出中国经济学不能搞意识形态教育,经济学教育要以传授工具方法为主,而方法里头要以逻辑为主,不提历史方法。而我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既要历史方法,又要逻辑方法,政治经济学要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的统一,不能只是个逻辑的方法。在这里我顺便讲一下,这个美中经济学教育委员会是美国几个大学组织的,旨在促进互派留学生和学术交流,通过福特基金会慢慢地贯彻它的目的,当然它也做了一些好事,比如它帮助培养了一批经济学人才,介绍了一些西方经济学的知识,对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用的,但是另外一方面它也做了西化中国的工作,它相当成功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七、关于经济学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问题 在关于经济学教学模式的讨论中,现在沸沸扬扬地提出了所谓国际化与本土化的问题。有人提出经济学没有国界,说基本的经济理论是反映人类共同的规律,没有什么东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没有什么各个国家的经济学。北京大学就有名人明确提出这个观点。他们说,所谓经济学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问题,实际上是一般理论与特殊问题的关系,国际化就是指一般理论,本土化就是指特殊问题;国际化就是向一般理论接轨,向西方理论接轨,本土化就是要考虑中国的特殊情况。还说,不能因为有特殊情况就否认有一般理论,因为一般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西方经济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这些都是盲目崇拜西方经济学的说法。
从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国际化”也是“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一个老问题,我们永远都需要努力。问题是他们讲的国际化、本土化是排挤马克思主义的。他们讲的是西方经济学的国际化与本土化,是用西方非马克思主义理论来代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般理论,代表普遍规律。这些人不反对西方经济学的本土化,也不反对联系中国的实际,其中有些人还是主张应该有中国经济学,但主张按照西方的模式来建立中国的经济学,比如清华大学某教授就说,可以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派,但是其理论框架是和西方经济学一致的,是西方经济学的分支。有些人则根本反对建立中国的经济学。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有同志说,国际化不是中国经济学教育的全部内容,他认为,要构建中国经济学的教育体系,西方主流经济学和西方发达国家并不是中国教育变革的惟一模式。我认为他讲的是对的。他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这个过程当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西方经济学在这个过程当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二者分别应该处于什么地位,是需要研究的。我认为他的说法至少是一种客观的说法。当然,我们主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应当成为主导,西方经济学只能是借鉴。
我再顺便谈一个问题,就是现在中国经济学界有一部分人对诺贝尔奖很有兴趣。他们认为,诺贝尔经济学奖是惟一能代表经济学世界先进水平的奖项,因此获得诺贝尔奖是中国经济学界奋斗的目标。有的人还以一种先行者的口气说,我们这一代不行了,赶不上诺贝尔奖了,但是一定要培养下一代、再下一代去获得诺贝尔奖。他们说,我们要向经济学的世界先进水平前进,包括拿诺贝尔奖。又说,诺贝尔经济学奖代表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的成就,要拿诺贝尔奖,首先就要掌握西方主流经济学。
对于诺贝尔奖特别是自然科学的诺贝尔奖,我们要肯定它的意义。经济学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有在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方法或者技术层面做出贡献的经济学家,以及像印度人亚马森这样有人文关怀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是值得我们尊重的。但是,诺贝尔奖从来不奖给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诺贝尔和平奖就更不用说了,因为社会科学有意识形态性,评奖者有政治上的偏见,有意识形态的偏见,因此诺贝尔奖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当然,如果我们有些学者的经济学研究和理论,在不违反社会主义原则的前提下,能够获得诺贝尔奖,这也不是坏事,但是我们不必吹捧这个奖,更不能把它作为我们经济学教育的奋斗目标。因为对于中国经济学理论真正做出马克思主义贡献的人一定是得不到诺奖的。现在,我觉得我们对诺贝尔奖吹捧得很厉害,弄那么大的规模,连主要国家领导人都重仪接见,根本没必要。除了在设诺奖的国家瑞典国王以外,这种团队规模的接见现象在世界上也是没有的,我国为什么要这样做,说明有人在刻意推崇西方经济学,领导上可能不知道。这里我再强调一下,就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是值得我们尊重的,许多获奖者没有意识形态的偏见。我并不是排斥诺贝尔奖,我只是说我们不要追捧它。
八、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以什么理论为指导
这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是涉及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有人认为,建立和建设现代市场制 7 度,没有西方的理论为指导,这一艰巨的历史任务是不能完成的。还说,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一直在黑暗中摸索,只有在受到西方经济学原理的启迪,并运用它来分析中国的问题后,才提出了应当发挥市场的作用、建立商品经济的主张。我很尊重说这句话的经济学者,但是我不同意他的这个观点。
第一,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是以西方理论为指导的说法是不符合实际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经济体制改革,从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到十一届六中全会确认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到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十三大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到十三届五中全会又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最后到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届三中全会,期间经历了曲曲折折,主要是我们中国人总结我们中国的历史经验教训,也参考了外国的历史经验教训,包括前苏联的历史经验教训,在以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下,目标一步一步明确起来。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看不出西方经济理论有什么指导作用。这是非常明显的。在这个过程中,邓小平同志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他1979年在接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副总编、1985年接见美国企业家代表团时,就提出过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1992年他从理论上阐明了计划与市场是方法和手段问题,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选择的问题,不是“姓”社“姓”资问题,但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界限还是要讲究,但不是在手段问题上讲究。这些重要的创见都不是西方经济理论,怎么可以说中国改革是在西方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再从参与、形成中国经济改革理论的老一辈经济学家来说,薛暮桥、孙冶方、顾准、卓炯等一大批探索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有功劳的开拓者,都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不是受西方理论左右的人。后来的经济学理论工作者虽然受了西方经济理论的影响,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受西方影响比较大的中青年的经济学工作者的大多数也能够以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为社会主义服务。只有少数人用自由化、私有化为暴富阶层代言,来冲击马克思主义,干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应该说,这些人起的是干扰的作用,而不是指导中国经济改革的作用。我想,这些人倾向用西方经济学取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这是个历史的插曲,历史的误区,经过努力,可能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第二,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是以西方理论为指导的说法会误导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因为,中国要建立的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而不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不是私有化或者不断向私有化演变;要坚持宏观调控下的市场调节,而不是市场原教旨主义,主张市场万能论,把国家的一切正确调控说成是官僚行政的干预;坚持为保证效率而适当拉开收入差距,同时要强调社会公平、福利保障,而不是极力扩大社会鸿沟,为暴富阶层说话。要做到这些,都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来指导,而不能用西方经济理论特别是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来指导。一旦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由西方新自由主义指导,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就要变,势必走向“坏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深渊。只要经济基础变了,共产党最后就掌握不了政权,私有制的代表就要掌握政权。现在我国的房地产商是咄咄逼人呐!发了那么大的财还对政府这也指责那也指责,就很说明问题。(问题的根源不在于市场化,而恰恰在于没有真正市场化!协议出让土地是市场化吗?招、拍、挂才是市场化!伪市场化注定无法保障民生!)中国的改革一旦由西方理论特别是新自由主义理论来主导,那么表面上或者还是共产党掌握政权,而实际上逐渐改变了颜色,那么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个像噩梦一样的危险。
九、克服经济学领域一些倾向性问题的意见 这个问题应该好好地做文章,因为这个事情太重要了。我只讲几点。
第一,教学方针要明确。教育部要管这个事情。现在我们要明确,只有一个经济学基础理论课程,而不是两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惟一的经济学基础理论课程,西方经济学是作为吸收、借鉴的部分。西方经济学作为体系,作为学派和学术名著来介绍,我们还是需要的,需要向专门的学生介绍,但是不要突出它。
第二,教材。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工程的建设,要吸收各方面的专家,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学者和西方知识比较多的学者,这样便于我们吸收、借鉴西方的东西,当然要经过改造。我们还要鼓励多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的写作和创新,鼓励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做专题研究,包括政治经济学的体系、方法和具体的理论问题,都要进行专题研究,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教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科书要有多种,不应该只有一种。马克思主义可以是多学派的,但是必须是马克思主义的学派。对西方经济学教材和名著,我们要组织有质量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评说,而不是教条主义的评说。只要在教学方针上明确不能以西方经济学教材为主,就可以有效地扭转局面。
第三,队伍。我们欢迎西方留学的“海归”派回来充实我们对西方经济学的知识,充实我们对市场经济一般的知识,但是对于这些同志要进行再教育,特别是理工科出去的,过去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要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对那些过去接受过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回来后有必要的也要进行重新教育。不经过再教育的“海归”派,可以从事其他工作,但是不能从事教师的工作,不能从事决策研究的工作。土、洋出身的学者教员在待遇上应该一律平等。党校的教员更要慎重选择,特别是党校的中高干部培训班的教员一定要慎重选择。否则我们的干部队伍受影响西化了,在实践中搞私有化,导致经济领域都变色了,而中央还不知道。
第四,领导权。确确实实地要检查一下我们的高校领导干部,包括校长、书记、校长助理、院长、系主任、研究室主任、研究所所长等等,是不是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手中,不是就换,让他去做别的工作。这是个很重要很重要的问题,不能够等闲视之!在这个问题上,教育部不能太马虎了!因为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在一些高校和一些研究机构,我知道就有一些西化很严重的人在那里工作。总之,领导岗位一定要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里。当前要切实地检查和清理,因为不仅仅是教育系统,包括国家的财经系统的一些领导岗位特别是一些研究机构的领导岗位还掌握在非马克思主义者手里。
今天我们谈的主要是理论领域的问题,教育领域的问题,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不能被人取代,意识形态不仅仅是在政治、法律、军事、文化领域,经济本身也有意识形态问题,而且非常非常重要。基础变了,上层建筑也要跟着变。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道理,我恐怕有些人还不明白。
第二篇:旅游经济学——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研究
旅游经济发展中的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浅析
【文章摘要】发展旅游业,必然会对旅游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近些年的旅游业发展实践表明,曾被誉为“无烟工业”的旅游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越来越不容忽视。旅游高峰期交通拥挤、景点人满为患、景区环境污染严重、旅游体验质量下降等问题日益凸显。因此,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相关的研究也呈现升温趋势。本文就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一般概念与构成体系、在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进行了阐述,以期形成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正确认识。
【关键词】 旅游经济旅游环境承载力可持续发展生态足迹
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形成和旅游业的发展,各种对旅游目的地过度开发而产生的消极效应也开始出现: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旅游景区的粗放式经营,旅游设施的无序建设,环境质量急剧恶化等等。所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了旅游市场的合理运行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日益受到重视。它是衡量旅游环境与旅游发展是否协调的重要依据。通过研究旅游环境承载力,能分析评价区域旅游开发潜力并掌握区域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和关键性限制因素,并能为区域旅游部门制定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指导。
近些年来,国内学者分别用“旅游承载力”、“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容量”等来表述“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意思。本文采用的是“旅游环境承载力”这一表达方式。
一、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可持续发展这一全球性话语而深入人心的。1990 年,在加拿大举行的全球可持续发展大会上,业界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做出如下定义:在维护文化完整、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 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它能为今天的主人和客人们提供生计,又可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在国内外众多的关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中,对旅游业实践中所遇到的旅游地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环境承载力(Carrying Capacity of Environment)的概念是从生态学中发展起来的。旅游环境承载力(Tourism Carrying Capacity of Environ-ment)的概念则是由Lapage 在1963年首次提出的。真正深入地研究是到1977 年, 由Lawson 等人写了《旅游和休闲的发展:旅游资源评价手册》,其中专门探讨了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问题。
1997年,世界旅游组织将旅游环境承载力定义为: 在不会引起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环境发生恶化以及旅游质量的出现不可接受下降 1的同时, 能够容纳旅游者的最大数量。与旅游环境承载力相关的概念众多, 但旅游环境承载力尚未有统一的表述, 表述最多的是“在发生不利的环境影响之前能够承载的旅游者数量,在游客满意度下降之前的承载程度。”
一般地说,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以既定的管理目标为约束,某一旅游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环境系统不发生对该旅游地和旅游者的现实利益与未来需求产生不可接受的改变时,该旅游地所能承受的旅游活动强度。旅游环境承载力,在本质上是旅游环境系统组成与结构特征的综合反映,它通常分成自然环境承载力、经济环境承载力和社会环境承载力三个分量,每个分量都从不同侧面反映旅游环境对人类旅游活动承受能力的大小。
二、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构成体系
既然旅游环境承载力是在某一旅游地理环境的现存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及未来人有害变化(包括环境美学价值的损减、生态系统破坏、环境污染、适宜度减弱等过程)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由旅游地所能承受的旅游活动强度,那么可以将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构成体系分为生态环境承载力、资源空间承载力、心理承载力和经济承载力四部分。具体分析如下:
(1)生态环境承载力
生态环境系统本身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但这种自净能力是有阈值限度的,一旦超出了这个限度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旅游生态环境承载力就是指在维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条件下,某一旅游地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量,在现实中通常转换为旅游人数加以衡量。
(2)资源空间承载力
旅游者消费旅游资源,表现为在一定时间内对一定空间场所的占有。为了保障旅游者的消费质量和保护旅游资源,就需要在时间和空间上对旅游者的数量加以限制。资源空间面积所能容纳的最大旅游人数,即为资源空间承载力。
(3)居民心理承载力
心理承载力是指居民和游客所能忍受的拥挤程度,实际上心理承载力与资源空间承载力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开展旅游活动必然会对旅游地居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传统文化等带来一定的冲击,还可能造成交通拥挤、物价上涨、治安不稳定、环境污染等问题,因而,过多的旅游负面效应会使旅游地居民对发展旅游业产生排斥心理。居民的心理承载力反映了当地居民对旅游者及其旅游活动的理解和支持程度。为了获得居民对发展旅游业的支持,可持续地发展旅游业,就要求旅游目的地接待的游客数量必须限定在居民心理感知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对于远离居民点的旅游目的地居民心理承受
力,可视为无穷大。
(4)经济承载力
经济承载力是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外部条件,是指满足游客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条件的物资供给,主要包括酒店床位、副食供应、水、电、交通及通信等诸多方面的供应水平所能承载的旅游者人数。
三、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测度法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测度法有多种,如环境容量测度法、模型构建综合评价法、限制性因素分析法和生态足迹法等。这里只简单介绍环境容量测度法。
旅游环境容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最多能容纳的游客数量,它是游客数量与环境规模之间适度的度量。具体来说,又可以分为线路容量法、面积容量法、瓶颈容量测度法三类。
(1)线路容量法
①完全线路法:适用于游客进出口在同一位置,其计算方法为:
C =M/m•D
式中,C 为环境日容量(人次);M为游路全长(m);m 为每位游客占用合理游路长度(m);D 为周转率(D =游路全天开放时间/游完全游路所需时间)。
②不完全线路法:适用于游客进出口在同一位置,游至终点必须按原路返回。其计算方法为:
C =M/m(m•E /F)•D
式中,C、M、m、D 为同完全游路法;E 为沿途返回的时间;F 为游完全程所需要的时间。
(2)面积容量法
计算方法:C =A /a •D
式中,C 为环境日容量(人次);A 为可游览面积(m2);a 为每位游客应占有的合理面积(m2/person);D 为周转率(D =景点开放时间/游览景点所需时间)。
(3)瓶颈容量法。
计算方法:C =D •A
式中,C 为环境日容量(人次);A 为每批游客人数(人);D为日游客批数(D =t l/t , t 1/H-t 2);t 1为每天游览时间(min);t 为两批游客相距时间(min);t 2为游完全程所需的时间(min);H 为每天开放时间(min)。
需要注意的是,环境容量测度法将旅游环境承载力等同于旅游环境容量,从景区全域、旅游线路或特殊瓶颈点着眼,测算游客数量和调查游人感受,分析景区的旅游环境容量。这种方法直观简便,易于操作。但是,环境容量测度法仅从游客密度角度出发,忽略了游客人
数增长所带来的景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社会经济承受力等问题,评价指标较为单一。环境容量测度法分析结果是一种理想的静态结果,很难反映其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演变轨迹,也无法比较旅游区之间的优势与劣势。
四、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的解决对策
旅游景点与设施的超载运行不仅会降低旅游者的游览质量,还会使旅游资源遭到破坏甚至导致旅游生态环境系统失衡,。因此,相关政府管理部门要采取切实措施提升旅游地的旅游综合环境承载力,平衡“纵与横、热与冷”的不协调现象。加快旅游开发和扩建工程,扩大新旅游景点的宣传,对热点景区实行严格的日旅游人数控制, 实行景点差价和季节差价,用市场手段来调节旅游者在景点之间、季节之间分布不均的问题。还应加强旅游淡季的市场促销力度, 尤其是加强会议旅游、文化旅游、节庆旅游等季节性不明显的旅游产品的促销,将开发重点向淡季倾斜, 努力缩小淡旺季之间差异, 实现景点之间、季节之间的均衡发展。
然而,我们不难发现,旅游环境承载力虽然是一个很好的、很诱人的概念,但如果将旅游环境承载力简单地理解成数字问题或数学计算的话,在实践中往往得到失败的结果。因为旅游环境承载力作为一个数字来讲,变量太多,很难得到一个准确的答案。至少有4个原因使得确定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数据变得很困难:(1)旅游环境承载力体系很复杂,几乎不可以计算出一个准确或者较为准确的旅游环境承载力数据;(2)游客的旅游目的不同,而不同的游客体验需求会产生不同的旅游环境承载力数字;(3)只要有使用,旅游地环境就会产生变化,困难在于一个静态模型公式很难确定“多大的变化是太大的变化”;(4)应用游客人数作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唯一指标是有问题的,因为即使是在游客人数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游客行为、小组规模、游客素质、资源状况、时间和空间等因素对资源的影响也会有很大的区别。
总之,旅游地自然、经济和社会环境系统承受人类旅游活动强度的能力是有限的,要实现旅游环境的可持续承载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合理利用、科学保护旅游环境,通过建立自然环境系统的维护机制、发展经济环境系统的保障机制、建设社会环境系统的和谐机制以及完善旅游环境可持续承载的配套机制等举措,使旅游开发强度和发展规模控制在旅游环境可以承受的范围内。需要指出的是,旅游环境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动态复杂系统,旅游环境承载力也是迄今为止争议最多、尚无定论的旅游研究问题,旅游环境可持续承载有效路径的选择要根据具体旅游地旅游环境的时空特征来确定。因此,对于旅游环境可持续承载评价指标的建立及其量化分析、旅游环境承
载力预警系统的构建及其技术支撑等问题,还需要在理论上进一步探讨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和修订。
【参考文献】
[1]李淑娟,孟芬芬,李航.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青岛市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03
[2]王建军, 王叶峰, 迟国泰.大连市旅游环境承载力实证研究
[ 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2007, 28
[3]梁智, 王碧含.旅游目的地社会心理承载力的实证研究[ 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 09
[4]王静,李辅斌.国内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综述[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8,09
第三篇:中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研究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研究
西藏昌都地区初级中学 代剑宁
【摘要】本文从中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西藏地区中学数学教学的特点,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并对中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问题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西藏等一些边远地区的中学数学教学效果也有了很大的提升。由于西藏地区特殊的地域、文化、语言等特点,影响着西藏等一些边远地区的中学数学教学的效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全面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突破中学数学教育教学在西藏等一些边远地区发展的瓶颈,从而实现素质教育在当地中学数学教学中目标,提升西藏地区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效果,实现西藏地区在中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双赢”。
一、中学数学教学的现状
新课程下的中学数学教学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由于数学课程单
一、枯燥及繁杂的计算等特点导致了中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足;怎么让中学数学教学在素质教育的环境下全面实施新课标,怎么依据中学数学教学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策略等,是在当前的中学数学教学中主要现状。特别是在西藏等一些边远地区,其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比较缓慢,教育的发展也相对滞后,中学数学教学的现实状况不容乐观。
二、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学数学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受西藏地区的地域性、文化性、考试机制、学生整体素质及师资力量的配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制约了中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发展。其主要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族语言及文化的障碍两藏地区在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普通话的推行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但有些地方的教学用语仍以藏语为主;尤其在西藏一些牧民区的学生,受其特殊的居住环境等原 的影响,在学校学习中主要的交流学习语言是藏语,对普通话的理解和认知能力相对缺失,形成了语言的障碍,影响了数学的教学。
(二)师资力量的匮乏影响着中学数学教学
由于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在对各中学中的老师配备上还存在一定的欠缺。西藏本土培养的教师已不能满足中学教育发展的需求,引进教育教学人才过程中,因经济的原因和高原气候的特殊环境的影响,对外来优秀教育人才的引入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也是师资力量相对不足的重要原因。
(三)数学课堂教育教学的环境制约着中学数学教学
在西藏地区的一些中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基本的中学数学教学教具非常单一,在一些牧民区等一些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中学数学教学教具破烂不堪,甚至是自己做的简单、粗糙的教学用具等,影响着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规范性、精准性。更是缺少一些现代化的适合中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多媒体手段,这些都给中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带来了障碍。
(四)中学生缺少学习数学中对问题的思考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由于在西藏一些地区的中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较差、底子较薄弱,对数学理解能力差,在对数学问题的分析和学习中显得非常困难,也没有养成在数学学习中思考的习惯,因此,中学生在中学数学学习中缺少对数学问题的思考意识。中学生对具有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特点的数学课程感觉很枯燥,由于数学对公式、定义、概念等的计算和书写都非常严谨,这就降低了一些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数学教学和学习的负担增加及考试机制的影响
数学是一门以公式和计算为主的严谨的科学。一些中学数学老师认为,提升中学生数学成绩的最佳方法就是进行大量的作业布置和习题练习,这样无形中增加了中学生学习数学的负担,同时也加重了中学数学老师的工作量,从而可能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恶性循环;大部分学校都是采用以升学率为主导的中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方针,形成了单一的为分数而考、为升学而考的考试机制,也制约着中学数学的教学。
三、中学数学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从中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针对当前存在的不同的教学难的问题及时提出合理化整改措施,从而实现在素质教育的环境中全面提升中学数学教学教学效果的目标。
(一)实施多元化的数学教学手段,改善中学数学教学环境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满足不了素质教育的需求;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要发挥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多样性特点,对一些常见的经典教学方法,如:发现学习法、暗示教学法、范例教学法等进行研究分析,总结一套适合本校学情的中学数学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授课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中学生学习数学的需求,提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等。增加对中学数学教学环境的投资,有效地利用现代化的数学教学手段,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远程教育等教学手段,实现数学教学中的优质资源共享,从而有效地改善中学数学教学的教学环境。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中学数学教学的综合实力
通过对西藏地区中学数学教师学历的调查发现,一些中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不能满足数学教学的需要,其教学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首先,要认识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建立中学数学教师强化培训制度,增大对师资队伍培训的力度,做到数学教育的均衡发展的同时也确保了专业人才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输送。其次,在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中,不要忽视对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总之,存师资队伍的建设中,要从多方面进行对中学数学教师的培训,以素质教育下的新课程为依托,全力打造中学数学教学的专业化队伍,发挥骨干教师的优势,以点带面,从而全面提升中学数学教学的综合实力。(三)全力提升中学数学教学的教学研究水平,突破中学数学教学发展的瓶颈在教育教学中开展科学的教学研究活动,是教育发展的基石。针对西藏地区中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弱点,从数学课程的编排设置、教学内容的引入和拓展及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等方面人手,依托素质教育的理论原则,进行全面的教学研究活现结合实际中学数学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特点,总结出科学的中学数学教学方案及学生成绩提高策略,让制约巾学数学教学的瓶颈在数学教学的科研活动中得以突破。综上所述,在西藏地区的中学数学教学中,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对中学数学教学效果和目标都产生一定的效应。认真分析影响中学数学教学发展的原因,针对性的进行分析,及时找出应对方案,以更好地完成新课程下的中学数学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参考文献:
[1]户晓涵.黄文静.我们是怎样开展中学数学教育的[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06 [2]霍佳慧.中学数学教学方法的研究[d].武汉大学学报,2008.09 [3]周润年.西藏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1].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 0.06
第四篇:谈物理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谈物理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问题设计来体现。常常听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也常常听老师说,我已强调多少次了,已分析得够透彻的了,学生还是表现出不明白、茫然不知所措、解题时张冠李戴、死搬硬套,表述时逻辑混乱等,教师最后的结论是――学生笨。
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精心设计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思维而变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在物理教学设计中,特别要重视挖掘教材联系生活,精心设计问题。
一、挖掘教材,设计问题,激发思维,突出主体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认知问题,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和课堂教学的契机。中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时常表现为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问,正是这些思想和认知问题驱动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真理。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例如,学生在学习了电磁感应的知识后,对电磁感应中电能的来源产生疑惑。我就在《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一节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线框在非匀强磁场中的摆动会很快减弱?同学们很快想到:安培力做负功,机械能减少,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接着我又问:能量又是如何转化的呢?然后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洛仑兹力的两个分力的作用。通过这些问题的层层设问和讨论,不断激发思维火花,使之成为有序的思维训练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观点转化为问题,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建构者。例如,我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根据伽利略反驳亚里斯多德的观点,设计成这样的问题:假如越重的物体下落得越快,越轻的物体下落得越慢,那么将这个重物和这个轻物拴在一起,快慢情况又如何呢?有的同学说,两物相加更重了,应该下落得更快;有的同学说,重物的下落由于受到轻物的牵制,下落肯定要比原来慢。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和讨论,寻找正确的答案。这样通过挖掘教材,设置问题,让问题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切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缩短学生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拓展学生的心智品质。
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巧妙设问。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够围绕问题积极思考,本身就是学生主体的表现。在学习上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从本质上讲就是缺少主体性思维。教师应不断启发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努力运用科学原理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二、联系实际,设计问题,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传统的物理教学只重视纯知识的教学,教学者为了使自己讲得清、讲得多,经常把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套用,强加于学生,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思维能力得不到有序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只会处理已简化了的物理对象和理想化的物理模型,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就必须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物理对象和物理模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问题情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例如,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实际情景:输送带送物、刹车滑行、跳水运动、小孩滑滑梯、荡千秋、亮度可调的台灯、光导纤维传送光信号、原子弹爆炸等。将这些真实的实际情景设计成对应的物理问题,如:摩擦力问题、匀减速问题、竖直上抛问题、斜面动力学问题、单摆问题、电路调压问题、全反射问题、核裂变问题等,穿插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物理知识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观察自然――寻找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三、优化问题设计,遵循认知规律,培养创新思维
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现状和思维特点。问题设计要精,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1.问题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应在“元认知级”,即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的提问。问题设计又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梯度,即既要让学生有成功的可能,同时更要具有培养物理思维的价值,如一些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能引起争论的问题,或一些能将认知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等。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通过提问来引导思维,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即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
2.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要了解学生思维的特点,例如教师可通过这样一些问题来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你的看法是„„”、“你是怎么想的”、“这是为什么”等。使学生在学习中对问题保持敏感和质疑的心态,培养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一种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创新思维。
总之,问题设计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意义是一种教学观念问题,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它的思维核心功能在综合程序教学法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只有充分重视问题的设计并不断优化,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高效,课堂效益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第五篇:日常生活中教师教学叙事研究方法谈
日常生活中教师教学叙事研究方法谈
一、问题解读
最初的校本培训,以集体学习听报告为主,确实提升了教师们的课改理念,教师们被动学习课改理论的条条框框,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更谈不上以校为本,接受式培训收效不明显,且往往会流于形式。于是我们开始进行教学叙事研究,让老师们将教学随笔深入下去,通过叙事来尽可能展现教育的真实,使教育研究与真实教育经验形成内在关联,一段又一段地描述老师和学生在不同情境中的教学与交往故事,有着鲜明的思想、性格与品质,从而构成有原则的意义丰富的教育叙事作品。教学叙事的特点有:(1)真实性。教师平时善于捕捉教育故事的“源文件”,是真实可信的故事,不是设计的事件。(2)人物性。教师在故事中用自己的视觉去观察和体验,对事件中的学生作出较为科学与合理的行为和心理的“假想”,使故事的人物角色“更饱满”。(3)情节性。叙事谈论的是特别的人和特别的冲突、问题,记述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故事。(4)可读性。将自己遇到的问题和怎么解决的整个过程叙述出来,形成教育记叙文,能引起读者的共鸣。(5)感悟性。将教师个人教育理论、个人教育信仰“附着”或“涂抹”在某个“教学叙事”上。(6)共享性。叙事研究与教育相结合,恰是一种天赋的完美结合。
二、案例分析
开学不久,我从总务室领了一撂软面抄,每一本都很厚,教师会上我将本子发给大家,老师们被这厚厚的本子吓住了,本子的名称叫“教学手记”,可以是“教育对话”“教育自传”“教学叙事”“生活叙事”“教师随笔”“教学问题研究”。老师们默许了。
三月末,当我收到第一个月的教学手记本时,许多老师们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写了大量的教学叙事和自己对教育工作的感悟,这些故事如涓涓溪流,倾诉着老师们心中对教育的爱。一位老师还在手记封面的扉页上写下了孔子的《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意味深长,仿佛时时提醒着我们,常常学习,时时反思。但也有个别老师敷衍了事,尽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等理论文章的抄写。
许多教师以前写论文时经常是引用一大段的教育教学理论,让文章看起来好像很充实。其实,实质性的东西并没有写出多少来,反而使整篇文章只讲理论,显得空泛无力,而“叙事研究”这崭新的研究理论给了我们写论文一个新的形式。我很赞赏老师们提到关于“教学理念”的观点,原来总以为“教育理论”只是保存在专家的教育论著里,现在我发现还有另一种“教育理论”,它停留在每一个教师自己的教育生活的经历中。而且,那些教育专著里保存的只是“别人的教育理论”,自己的教育生活经历中却保存着“个人的教育信仰”或“个人的教学理念”。
我从不同学科、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老师文章中洞悉出老师们的教育思想,好似走入一个个生动鲜活的课堂。许多教师在记叙中闪烁着教育智慧,让我拍案叫好。
周老师上了一节名为《魔力电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后反思道:学生的感受是第一位的,课堂不能只成为教师展示才能的场所;学生是不会作秀的,不管设计是简单还是复杂,只要是他们喜欢的,必然热情相加,反之,即使再精良的电教或动人的语言,他们都会无动于衷;一节课的收获,不能以设计目标越多越好,有时候单一的目标便让在学生在过程中习得更多更好的方法,感受成功的体验。我看到她在文中记录了教学中的细节处理,有困惑、有课后处理途径、有反思,说明她对课前、课中、课后三重反思做得很到位。我深感欣慰。
对于青年教师,需要给时间让她们逐渐成熟,在给体育林老师的对话中,我诚恳地写到:“看过你两个课例,我感到你是在用心地上课,但你知道为什么这样上吗?你的第一节课中所记的,还有一些学生主体参与的情节,如‘用心去体会、去练习’‘互相评价’,但评价的目的是什么呢?其实就是让学生自己从实践中体会,在体会中思考,从而归纳出手臂向前的摆动可以帮助身体向前向上跳跃等。如果你是这样确定教学目标的,并是这样上的,那么在课堂上,你就是尊重了学生个体是成长的主人,还关注了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技巧教授。千万不要还是你讲解示范,学生模仿这种传统方法,久而久之学生会乏味的,不要忘了,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于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与你共勉!”
另一位中年教师记录了从教多年,感悟教师的三大境界:“一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初入教师这行,有热情、有激情、有精力,对教育事业充满一腔热血;“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讲述她平凡认真的教学生活,郁闷的心情。“三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她没有评述,我看后十分动容,也感悟了一番:“仔细品味您对教师工作的‘三境界’,有‘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看法,给了我许多震撼:无论您对自己的职业有怎样理性的认识,都是一些抽象的观念或特定情境下的情绪表达,许多老师也有类似感言,但多数教师是将职业情感一同投入到教学生活中,这种情感令人难以抛却,成为教师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身份的标志,逐渐成为全身心追求的事业,您的感言值得珍视,我渴望看到那‘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这种朋友似的交流对话,老师们很易接受,老师感到管理者在关注她,无形之中对老师是很大的激励和鼓舞。
三、问题推进
基于老师们更关注微观层面细小的普通的教学事件,更强调对教育中特殊现象的描述和体察,老师们有了日常教学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问题,但这些问题是否有价值呢?如何提炼教学问题使之成为研究的课题呢?我们为老师搭建了教师交流平台,进行专业引领。许多教研组拿出集体研究课题和个人行动研究的“小课题”,例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问题”,“如何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如何构建生活化的英语课堂”“如何帮助学生完成由非课改年级向课改年级的顺利过渡”„„在“教学问题课题化月末对对碰”沙龙活动中,老师们讲述了自己的问题研究、案例及策略,教师以“教学叙事”作为日常研究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从讲教学故事开始,大家认为有话可讲,有讲合理有效的解决自己教室里发生的教学问题,也有将自己遇到的这个问题怎么解决的整个教学过程讲述出来的,引起了老师们的共鸣,由此体现出研究价值。
为了保证教育叙事研究的有序开展,又可以提高教学研究的针对性,赋予“以校为本”的培训以新的内容,我们借助区校级研究课教研,围绕“如何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这一问题,张老师执教了三年级区级研究课《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涂老师执教了四年级电教研究课《特殊的葬礼》,这两节课体现着集体教研和个人行动研究的完美结合。涂老师教后在手记中坦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自己无论是在教育理论研究上,还是教学实践上,仍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作为一名从事语文教学工作者,要达到茹古涵今的才情,审时度势的研究态度,我得快马加鞭呀。
为深入推进教学问题研究,我们开展了教学“六个一”常规校本教研,包括“课前预案”“课前说课”“课后自省”“课堂评价”“同行感悟”“问题方案”六个环节,完善教学管理,使问题性研究日常化,提高课堂效益。整个流程为:教学设计―集体备课说课―执教―倾听评论和建议―观看课堂实录―课后自省―撰写教育叙事―再反思―修订自己的教学策略。这就让教师既学会了自我审视、自我超越的方法,提升了团队协作的精神,实现了资源共享,又找到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新的增长点,促进了教师的自我发展,也为实现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真正实现了“学习从需要开始,反思从课堂开始,超越从探究中开始”。
四、梳理提升
“好的案例=一个生动的故事+精彩的点评教育。”根据老师们的手记,我们把文章分为“叙事”型三类,让老师分头自我整理,形成学校的《教育叙事集》,并进行评奖。一是关于某一节课或某一教学片段的具体反思,使之成为一份具体的教学案例(称之为“教学叙事”)。二是关于教师与某个或几个学生交往的生活故事(学生成长导师制的记录),使之成为一份具体的师生关系或学生生活的案例(称之为“生活叙事”)。三是教育研究、论文研究、资源开发实践等过程中的思考体会(称之为“研究叙事”)日常叙事的长短不限。老师们用第一人称,写下了一篇篇真实感人的“案例”。让我们在这种“小叙事”繁荣“大生活”的叙事研究中共同发展、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