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管理经济学教学中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管理经济学教学中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张晓东,何攀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四川 乐山614007)
[摘要] 管理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教育部规定的经管专业十门核心课程之一。近年来管理经济学教学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所涉及的学科范围和内容快速扩展,另一方面企业对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更为注重。本文分析了当前管理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管理经济学;教学;方法;对策
一、管理经济学发展状况
管理经济学自 20 世纪 50 年代产生以来,国外越来越多的商学院和管理学院设定为必修课程,美欧国家很早就把管理经济学选定为MBA教育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课程,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90年代加以发展,目前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经管专业十门核心课程之一。它以微观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剖析和解释企业管理人员在企业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将会碰到的一系列问题,并运用经济学、博弈论以及决策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为企业管理人员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
近年来管理经济学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涉及的学科范围和内容快速扩展。一方面,传统的内容在不断地延伸和深化,旨在为企业经营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提供答案;另一方面,向其他学科领域交叉渗透,力求使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服务。
二、管理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内容趋同微观经济学,远离企业实际决策
除了在需求估计、成本估计、广告决策与投资分析等几个小的领域外,管理经济学的大部分内容与微观经济学相同,没有突出管理经济学在企业决策中的独特应用价值。面对企业管理决策丰富多彩的实践性,管理经济学趋同于微观经济学课程,难以为管理活动中的企业决策方法提供更直接的理论根据并为管理决策实践服务。比如企业实际面临的是多种境遇条件下的多层次多目标不确定性决策,而管理经济学所提供的仅仅是单目标的忽略企业境遇的决策方法;与微观经济学相似过于注重外部结构而忽略企业的内部结构,或者说以简单的生产与成本函数来分析企业的真实经营过程;以纯市场的假设进行研究,忽略社会制度与社会结构等因素,造成管理经济学的理论与实用的企业决策方法之间产生一道宽阔的深沟。
2.教学实践能力薄弱
企业对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更为注重。目前的管理经济学教学在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都非常薄弱,学生在课堂上较少接触到实际问题和了解企业环境,难以适应在复杂条件下利用所学理论解决企业的经济管理决策问题。目前管理经济学没有好的实验教学的平台,也不知如何建立这门课的标准实验教学的平台,来达到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
3.课程案例建设落后
管理经济学的案例与其他课程如市场营销、战略管理等相比:微型案例较多,综合案例较少;经济生活等案例较多,企业决策实践案例较少;外国案例较多,中国案例较少;定性案例较多,定量案例较少;陈旧案例较多,新近案例较少。总之管理经济学合适的案例不多,在案例的建设与开发方面相对落后。
4.教学方案缺乏灵活性
管理类学生的特点相对复杂,大多专业文理皆收,文科学生有丰富的历史、政治经济学知识,但是对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骤难以深入,普遍对定性分析方法感兴趣。本专科学生基础不同,一些专科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对数学推导、图表、公式等理论知识产生排斥。另外在不同的专业间也存在一些差异。大多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不了解企业实际,对新知识渴求不够强烈,理解起来相对抽象。但是目前的教学大纲对这些差异性考虑不周全,还没有建立起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灵活性教学体系。
5.教学内容散乱
传统管理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市场供求与均衡、弹性分析、消费理论与应用、生产理论与应用、成本理论与应用、市场结构、产品与服务的定价、投资与风险分析、市场失灵与政府规制等。这些内容使学生感觉多而杂,内容间相互之间联系不够紧密,散乱庞杂难以掌握与应用。
6.教学手段与方法陈旧
大多数教师采用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一般先从经济和管理现实中提出问题、定义问题、开发解决思路、推导解决理论和方法,最后讲明其实际作用,并应用案例来结束。通过教师的暗示、提示和必要的背景说明等,让学生自悟出某些原理,制作了课程的课件和相应的幻灯片,突出了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对每一章节的内容都进行了小结。相对于以前按照教材顺序逐一讲解概念、定义、表达、作用在减少,教师以讲授为主,学生以听为主的教学方式来说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与学生讨论和沟通交流、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方面还显的不够。教学交流与资源共享不足,各个学校各自发展自己的教学体系与资源,教学交流比较少。
三、管理经济学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1.关注经济学前沿,吸收现代管理理论
博弈论、信息经济学与现代制度经济学在管理中的决策方法越来越多,企业的多目标与不确定性分析日趋成熟,更多的研究关注企业的内部结构,教师要经常关注学科的最新发展,并将相关内容在教学中给学生作介绍。管理学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系统论的、决策论的、权变论的、企业文化论的、比较管理论的管理学理论流派相继崛起,各领风骚。管理经济学课程需要不断吸收诸多管理学理论流派的精粹,夯实自己的体系,为管理学提供经济学理论的直接基石。
2.完善实践性教学
可以通过几个方面,第一,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意味着教学离不开企业的支持,依托一些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一些校企科研项目,为企业进行调研分析、解决问题,提供决策方案。第二,准备模拟实验软件,教师团队和企业合作开发“管理经济学虚拟软件”,通过“在线实训”让学生感受企业运作的全过程。通过这些系列实践项目的完成,能促进“学以致用”,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更多的学生在校内、在短期内实现“教学”和“企业”的“零距离”对接。第三,将管理经济学的理论、方法与计算机软件工具结合起来,很多企业管理决策,如成本收益分析、供求均衡、需求估计与经济预测、弹性分析、生产决策、成本估计、风险决策等方面的实际问题需要进行建模以及数据和图形的动态分析,学生们必须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完成这些计算,掌握现代化的工具,我们准备几节实验课,设计一些经典的实验,编写完整的实验手册,用Excel、SPSS等软件指导学生准确和快捷地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企业的决策分析中。
3.积极开发合适的案例
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发现,选择与我国经济体制和企业改革密切相关的大量“热点”问题、学生所熟悉的企业、学校所在地区的企业、学生周围的事情作为案例讨论材料,很受学生欢迎。比如供求分析与四川柑橘、家电下乡对企业与农民的影响、两会议案的分析、网吧的市场结构与竞争策略等。其他管理学科的案例都可以拿来分析,还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体会,收集资料,分析和编案例,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既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也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们普遍感到收获很大。
4.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要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为本、专科和不同专业设置不同难度和深度的课程,形成层次分明、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管理经济学内容组织的重点,应是将整个理论整合成一套指导企业决策方法和工具,否则学生学完之后仍然对如何应用这些杂乱无章的理论感到茫然。比如,企业面临的难题是市场需求(商机)如何界定,商机的大小如何测量,商机的开发规模如何决策,商机的开发效益如何评估,以及商机的开发风险如何防范。这些难题,散见于市场营销、战略管理、财务管理、生产运作等课程中,因此将其借用和整合起来,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形成统一的理论和方法。
5.加强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
(1)讨论课
每次课程开始(结束)时分别对上次(下次)课程讲授内容进行简单的回顾(安排),指定相关参考资料,留下问题,然后让学生回去查资料并提供与学生专业相关或者感兴趣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甚至采取辩论的形式,活跃课程气氛;强化多媒体资源的交互性(BBS),要求学生多提问、多交流。第二节课开始花一些时间,找一些准备充分的同学上台讲,通过这种形式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更多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2)引入对抗机制
可以抽出6个学时搞对抗竞赛的形式,将整班学生分组,每个小组讨论某个管理问题或人点问题,提出各组的意见与理由,进行辩论,教师根据各组效果打分计入平时成绩。参与式学习:安排适当章节或案例让学生讲授,其余学生提问讨论,教师总结的形式,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表达能力。
(3)训练学生动手
一是利用课堂练习,要求学生们思考解决我国经济和管理中的一些实际难题;二是利用课外作业,要求学生们组成团队,研究一些企业管理中的难题,有的放矢地提出解决思路;三是利用考试环节,出一些应用性问题,要求学生将所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整合起来,形成一个解决方案。
(4)更新教学方法
比如: “案例-理论-建构”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MIS和企业战略之间关系的理解; “引导”--“发现”--“研讨”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讨; “参与”--“互动”--“自主”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从教学形式上可以将板书、幻灯片、视频、动画等结合起来进行,多种教学形式的组合可以避免视觉疲劳,而且可以提高同学的兴趣,特别是动画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引入相关的视频片断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这些视频片断可以来自于电影、电视新闻、科教影片等等,在教学中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6.促进资源共享
创造机会让教师到名牌大学进修本专业课程,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讲课技巧;加强与其他兄弟院校的交流。任课教师要到企业去学习锻炼,首先自己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授课时才不至于空洞抽象;做好课程资源上网计划与知识共享系统,比如一个好的案例,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也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原理与用法;一个好的课件,悦目引人。形成有好的带头人、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及时交流互补。
参考文献: [1]程博.管理经济学教学模式研究--基于会计专业硕士(MPAcc)教育角度[J].财会通讯,2009,(3):149-151 [2]苗苗,沈玉顺.普通高校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9,(3):24-26 [3]马永红,雷庆.大学精品课程建设:一个新的视角[J].江苏高教,2009(5):64-67 [4]刘德宏,蔡燕弟.对管理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69-70 [5]陈旷;经济理论与组织管理的完美结合[N].中国图书商报;2001.
第二篇:经济学论文-税收与财政-我国预算外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我国预算外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预算外资金是财政资金体系的重要补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减轻财政压力,维护财经纪律,从而有效地发挥预算外资金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预算外资金;预算外资金管理;“收支两条线”管理
预算外资金,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主要包括: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性收费、基金和附加收入等;主管部门从所属单位集中上缴的资金;用于乡镇政府开支的乡自筹和乡统筹资金;其他未纳入预算管理的财政性资金。作为预算内资金的重要补充,预算外资金在满足政府履行其职能需要、减轻财政负担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我国预算外资金的特点
预算外资金具有这样几个内涵:预算外资金属于国家财政资金的范畴;其预算和使用方法,都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授权收取和使用;预算外资金也应该纳入预算管理。预算外资金的特点是来源分散,监管困难,数目难以准确估算。
1.数额巨大,且呈上升趋势。不但绝对数额不断增加,而且占财政收入和占GDP的相对比重也逐年上升。
2.预算外收入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配是中央占的少,地方占的多。
3.对预算外资金分项目分析,地方财政部门的预算外资金所占比重很小,而行政事业预算外资金占的比重很大,而且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有上升趋势。
4.从地区分布来看,各地区间的差异很大,基本上是越发达的地区预算外资金越多,越落后的地区预算外资金越少;经济规模越大的地区预算外资金越多,经济规模越小的地区预算外资金越少。
5.从预算外资金分项目支出结构来分析,预算外资金用于建设性支出的比重逐渐下降,用于经常性的“吃饭”支出逐渐上升。
6.与预算内连年赤字相反,我国预算外收支年年有盈余,从而形成一种外松内紧的局面。
二、我国预算外资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的预算外资金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影响其作用的发挥。具体分析如下:
1.预算外资金收支管理粗放。按照预算外资金管理的要求,各单位应按照财政部门的规定编制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财政部门按照经费定额和开支标准对该计划进行审批后,汇总编制总计划。但实际的执行情况是,有些单位没有收支计划,财政部门也很难形成规范的汇总预算,只是粗略地按基数加增长的办法编制并下达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
2.应纳入预算外资金管理的项目仍游离于财政预算管理之外。从财政的资金管理看,一方面预算内资金短缺,收支矛盾突出;另一方面一些国家已明确规定应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财政仍作为预算外资金管理,使本应纳入预算的资金游离于财政预算管理之外。究其原因:一是原编制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一旦将其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就要理顺各方面的管理关系,这不仅要加大各部门的管理成本,而且会突破各自的管理指标;二是就单位而言,1收费收入不足以抵顶其正常支出,因此改变财政管理方式,就意味着财政负担加重;三是执收单位作为征收主体在认识上存在偏差,担心纳入预算管理后对其经费保障产生影响,主观上不愿意把专户资金纳入预算管理。
3.预算外资金的监督检查机制不健全。目前预算外资金的监督检查普遍存在着“重收入、轻支出”的现象,一味强调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和缴存比例,忽视了支出上存在的问题。
4.征缴模式陈旧、程序不科学。尽管近几年各地都积极推行预算外资金“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征管体制,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地区仍处于自存自缴的状态。而预算外资金收入过渡户的存在,给个别单位截留预算内外收入、坐收坐支预算内外资金提供了可能。另外,由于征缴程序不严密、不科学,也容易形成资金体外循环。
5.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缺位。根据预算外资金管理的要求,行政主管机构可以按照国家规定从所属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集中一部分管理费,但该办法对管理费的收取方式、标准、票据使用、支出范围及资金管理都没有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
三、加强和完善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措施
1.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强化财政综合预算管理。根据国务院转发财政部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意见,目前我国总体上是依照与人民群众生活相关程度,采取逐步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的做法。因此各级财政首先要将国家明确规定应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相应支出通过预算予以安排。
2.强化预算的刚性和完整性。对有预算外资金收入的单位要严格预算管理,认真编制综合收支预算,统筹考虑预算内外收支,将预算内外资金捆绑一起,支出按定额统筹安排,作为预算内资金的补充,以弥补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的不足,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整体效益。应严格执行财政部门核定的项目、范围和标准,统一各部门、单位奖金、福利发放标准,做到透明化。
3.积极借助智能网络管理系统,规范预算外资金管理。规范预算外资金管理,首先是堵塞收入方面的漏洞,做到应收尽收。要以收费票据为资金监管源头,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赋予财政票据信息功能,再借助收费单位、代收银行、财政三家之间强大的网络管理系统,彻底建立起一个“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预算外资金征管体系。所有收费通过银行代收,不仅便于财政性资金集中纳入财政管理,增强财政调控能力,使财政专户发挥“准国库”的功能,而且还构建了财政部门与执收单位间高效的收费票据领购、核销管理模式,可以大大提高财政部门对执收单位收取预算外资金的监控力度,有力地遏止自立收费项目、自立收费标准等乱收费行为。
4.切实完善配套措施和法规建设。近年来尽管我国出台了大量的财政法规,但相对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而言仍处滞后状态,加之财政法规层次较低,财政法律、法规之间,以及同其他法律之间在涉及财政经费投入和财务管理方面存在冲突和矛盾,影响了法律的严肃性。因此,要尽快建立、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法制体系,为财政体制改革提供制度保障,推动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建设向纵深发展。预算外资金管理改革要与财政管理制度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及经济体制改革等结合起来,才能切实贯彻执行国家的财经法规,并达到相互促进的作用,进而对现行的政府性基金和纳入预算管理的预算外资金管理方式进行规范和完善,真正发挥财政部门应有的管理监督作用,努力提高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效率。
5.切实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管理的监督检查,充分发挥预算外资金的效益。要把对预算外资金管理的监督检查作为财政监督的一项主要内容进行经常性定期检查。认真检查收费项目、范围、标准;检查票据的使用情况;检查预算外资金的存储使用情况;检查预算外资金的预算执行情况,对预算外资金实行跟踪问效。通过检查,合理引导预算外资金的流向和流量,使预算外资金在财政的宏观控制下管好和用活,充分发挥预算外资金的效益。
总之,我国的预算外资金管理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缺乏具体有效的法规制度及运行机制的保障,财政管理尚未完全到位。因此,必须重视并解决预算外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切实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监督检查,充分发挥预算外资金的效益。
参考文献:
1.2.3.4.巫建国.公共财政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许德清.人大对政府基金和预算外资金加强监督的几点思考[J].人大研究 黄佩华:《中国地方财政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 杨雷:《中国财政分权过程中非正式财政收入的过度膨胀及对策》
第三篇: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独店中学王 博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没有反思的经验,就只能是狭隘、片面、肤浅的经验;不会反思的教师,他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至多只能停留在经验的积累上。只有经常不断地反思,教师的教育智慧才会随着岁月不断增长。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日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促进教师不断学会教学,从而教会学生学习。
一、撰写教学反思过程中的问题
最近几年来,教学反思的撰写已逐渐成为各个学校评价、考核教师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写教学反思是迫于学校的压力,所以对教学反思在认识上和操作上还有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问题一:认识上尚有偏差,坚持开展教学反思的教师比率偏低。农村学校教师的课业负担较重,没有时间写教学反思,即使部分教师写了教学反思,也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写。有些教师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导致了反思行为的缺失。
问题二:教师缺少相关方法,反思能力较差。部分教师想写教学反思,但不知怎样去写。有些教师虽然写了,但教学反思的质量偏低。一位教师的教案本上有10节课后的教学反思都是同一句话:“进展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有些教师的教学反思仅仅是对课堂教学的简单“回顾”,只是教学过程的重现,而没有思想冲突,没有产生新的感悟。可见,多数教师的反思方法不足,反思能力比较欠缺。
问题三:优势方面写得多,不足之处挖掘得少。一些教师写教学反思时,尽量少写或不写不足之处,担心反思写出来后,被同事或领导看到后会影响自己的形象,或被领导作为考核与评价的依据。
问题四:写作形式单一,千人一面。大多数教师的教学反思仅限于写教后记,写作形式千篇一律,一般都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成功之处;二是不足之处,且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反思中多次出现。由于缺少深度挖掘,空话、套话较多,反思不仅没有任何价值,反而还浪费了时间。
问题五:重现象描述,缺乏深入思考。大量的反思都停留在对一些教育、教学现象的描述上,而对现象背后的教育理念、对学生发展水平的影响、课程目标的落实情况、教材的运用、学生综合能力的变化、今后教学的影响等方面的思考却相对缺乏,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问题六:重教学方法,轻教育观念。教师的根本素质在育人,教学过程也是教育的过程。因此,教师的反思是否全面深刻,不能单看对教学问题的反思,还要从根本上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否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是否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教师优化教学反思的对策
要解决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要明确教学反思的内涵。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教学反思,是教师通过对其教学活动进行的理性观察与矫正,从而提高其教学能力的活动。
第一、要提高思想认识,勤于反思。
新课程本身的发展需要教学反思。教师是改革活动的具体实施者,新课程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到课程开发、实施、评价等过程中来,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反思,以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育者的观念。教育观念正确与否是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农村教师的课业负担普遍偏重,这是不争的事实。在农村,一名教师同时任教几个学科的情况还比较普遍,但这不是回避教学反思的借口,只要想在业务上有所进取,想提升自己的能力,就一定能抽出反思的时间。同时,教师不仅要有反思意识,还要经常性地认真总结经验,把自己在课堂中的一些想法、做法、体会、感受等用反思日记或问题单等形式及时记录下来,以便于今后对比、分析、总结。
第二,横向反思和比较法,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性地开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并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我。当然,无论是运用行动研究法还是比较法,教师都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以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第三,个体反思和总结反思。①“课后思”:一堂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一得或教学日记,这对新教师非常重要;②“周后思” 或“单元思”:也就是说,一周课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进行反思,以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③“月后思”:对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④“期中思”:即通过期中质量分析进行反思,这是比较完整的阶段性分析。通过期中考试,召开学生座谈会、家长座谈会,听取意见,从而进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针对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一届教学的效果进行宏观反思。
第四,集体反思和对话法,集体反思是指几个同事一起观察自己、对方的教学实践,并与他们就实践问题进行对话、讨论。这是一种互动式的活动,它注重教师间成功的分享、合作学习和共同提高,有助于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
第五、征求学生的意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反思。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见解。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展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所以潜心于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教师,往往会让学生征询对自己教学的反馈意见,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第四篇: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独店中学 王 博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没有反思的经验,就只能是狭隘、片面、肤浅的经验;不会反思的教师,他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至多只能停留在经验的积累上。只有经常不断地反思,教师的教育智慧才会随着岁月不断增长。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日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促进教师不断学会教学,从而教会学生学习。
一、撰写教学反思过程中的问题
最近几年来,教学反思的撰写已逐渐成为各个学校评价、考核教师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写教学反思是迫于学校的压力,所以对教学反思在认识上和操作上还有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问题一:认识上尚有偏差,坚持开展教学反思的教师比率偏低。农村学校教师的课业负担较重,没有时间写教学反思,即使部分教师写了教学反思,也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写。有些教师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导致了反思行为的缺失。
问题二:教师缺少相关方法,反思能力较差。部分教师想写教学反思,但不知怎样去写。有些教师虽然写了,但教学反思的质量偏低。一位教师的教案本上有10节课后的教学反思都是同一句话:“进展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有些教师的教学反思仅仅是对课堂教学的简单“回顾”,只是教学过程的重现,而没有思想冲突,没有产生新的感悟。可见,多数教师的反思方法不足,反思能力比较欠缺。
问题三:优势方面写得多,不足之处挖掘得少。一些教师写教学反思时,尽量少写或不写不足之处,担心反思写出来后,被同事或领导看到后会影响自己的形象,或被领导作为考核与评价的依据。
问题四:写作形式单一,千人一面。大多数教师的教学反思仅限于写教后记,写作形式千篇一律,一般都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成功之处;二是不足之处,且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反思中多次出现。由于缺少深度挖掘,空话、套话较多,反思不仅没有任何价值,反而还浪费了时间。
问题五:重现象描述,缺乏深入思考。大量的反思都停留在对一些教育、教学现象的描述上,而对现象背后的教育理念、对学生发展水平的影响、课程目标的落实情况、教材的运用、学生综合能力的变化、今后教学的影响等方面的思考却相对缺乏,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问题六:重教学方法,轻教育观念。教师的根本素质在育人,教学过程也是教育的过程。因此,教师的反思是否全面深刻,不能单看对教学问题的反思,还要从根本上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否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是否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教师优化教学反思的对策
要解决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要明确教学反思的内涵。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教学反思,是教师通过对其教学活动进行的理性观察与矫正,从而提高其教学能力的活动。
第一、要提高思想认识,勤于反思。
新课程本身的发展需要教学反思。教师是改革活动的具体实施者,新课程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到课程开发、实施、评价等过程中来,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反思,以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育者的观念。教育观念正确与否是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
农村教师的课业负担普遍偏重,这是不争的事实。在农村,一名教师同时任教几个学科的情况还比较普遍,但这不是回避教学反思的借口,只要想在业务上有所进取,想提升自己的能力,就一定能抽出反思的时间。同时,教师不仅要有反思意识,还要经常性地认真总结经验,把自己在课堂中的一些想法、做法、体会、感受等用反思日记或问题单等形式及时记录下来,以便于今后对比、分析、总结。
第二,横向反思和比较法,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性地开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并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我。当然,无论是运用行动研究法还是比较法,教师都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以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第三,个体反思和总结反思。①“课后思”:一堂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一得或教学日记,这对新教师非常重要;②“周后思” 或“单元思”:
也就是说,一周课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进行反思,以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③“月后思”:对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④“期中思”:即通过期中质量分析进行反思,这是比较完整的阶段性分析。通过期中考试,召开学生座谈会、家长座谈会,听取意见,从而进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针对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一届教学的效果进行宏观反思。
第四,集体反思和对话法,集体反思是指几个同事一起观察自己、对方的教学实践,并与他们就实践问题进行对话、讨论。这是一种互动式的活动,它注重教师间成功的分享、合作学习和共同提高,有助于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
第五、征求学生的意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反思。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
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见解。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展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所以潜心于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教师,往往会让学生征询对自己教学的反馈意见,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第五篇:写作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多年的教学,觉得农村孩子特别害怕写作文。
农村孩子害怕写作文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缺乏写作文的兴趣或愿望;
二、写作文无话可说;
三、作文时有话可说但说不具体:
四、语言表达欠缺个性。这是当前学生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探究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成为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在当前学生的写作中,普遍存在缺乏写作兴趣,写作内容空乏,表达不出自己的真实情感等多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从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入手,指导学生写作,从生活中获取源头活水,快乐地生活,快乐地写作,快乐地学习
怎样让小学生不害怕作文呢?下面谈谈几点肤浅的做法:
首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学生看来,写作课是一门极无聊又浪费时间的课程,而在作业的上交情况来看,学生作文存在严重的抄袭现象。教学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而这一现象严重影响到了写作教学的正常运行。面对这种现象,不要硬性的要求学生一周写几篇文章,不再照搬课表写作要求严格的限制写作范围,而是将写作贯穿到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过一篇课文,学生都会有很多看法和见解,此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动笔大胆写出自己的想法。如在学习完《珍珠泉》之后,我让学生星期六星期天去观察家乡的龙潭,回来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并要求学生仿照《珍珠泉》的写作方法把自己所看所想写下来。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就得到了激发,写作热情也高涨了。
然后,联系自身经历,丰富写作内容。在写作过程中,往往存在内容简短空乏,字数达不到要求等现象。针对此问题,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写自己的经历,说自己的故事。有一次我要求学生写一篇赞美母爱的文章。开始,写作成果不是很理想,抄袭现象严重。后来,我发现有个同学写的特别感人,文章整整写了几百字,传达出了自己的真实情感。我把它当作范文读给同学们听之后,学生们纷纷落泪。后来批阅着他们重写的作业,我心里倍感欣慰,学生们终于肯写自己的东西,表达自己的情感。
再次、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小学生作文,说的通俗些就是练笔,小学生练笔中总会有一些闪光之处,如题目起得好或某个词、某句话写得好等,教师要时时表扬学生这些闪光之处,让学生深深体味到了成功的乐趣,学生才会爱上作文,才会乐写作文。另外,改变评价方式,提高写作兴趣也很重要。用一种欣赏的口气和婉转的语句来评价他们的习作,也是提高小学生作文兴趣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如有位学生写了星期日和同学到野外郊游,他们一起跑呀、唱呀,玩得很开心。看到了茂密的森林;闻到了花草的芳香,也听到了各种鸟儿的鸣叫。那一天过得很有意义。我看完后,认真地写上了这样的评语:“看了你的作文,仿佛那种快乐的情景就在眼前。老师真想和你们一起快乐去呀!”这样的评语怎不让学生感到兴奋呢?评语的改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自信心,使每个学生都喜欢表达、喜欢写作。
课外阅读、扩充素材。课外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只有广泛阅读,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正如鲁迅先生说的“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最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写作。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写作内容之所以
空洞,只因为他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我手写我心”,写真话,写心里话,轻松愉快的进行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