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出混沌
走出混沌:新课程语文教育批判
作者:张毅
摘
要:潘新和先生在评述黎锦熙母语教育思想时,未能将黎锦熙所说的“国文”和“语文”区分,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进一步强化人文教育。潘先生的这种思想在当今我**语教育界极具代表性。忽视不同内容价值取向的差异,一味笼而统之地去建构所谓的“语文乌托邦”,只能让师生在教学中顾此失彼。深化母语课程改革应进一步细分学科:语文科培养实用语文能力,文学科培养审美能力,国学文化科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分科教学可以为“心意乌托邦”的构建找到合适的位置。关键词:乌托邦;语文;心意;混沌;分科教学
语文教育专家潘新和在《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划时代巨献——黎锦熙〈新著国语教学法〉摭议》一文(以下简称“潘文”)中以发现的眼光重新审视我**语教育巨擘黎锦熙先生的国语文教育思想,这样的审视无疑是有益的。潘先生将黎锦熙、叶圣陶的母语教育思想进行对比时,指出 “黎锦熙的形式、心意并重,与夏丏尊、叶圣陶注重‘形式’有所不同”,认为叶老“强调语文教学的‘形式’特性,不是完全置知、情、意的培育于不顾,重‘形式’的观点也是有其学理价值的”[1]。整篇文章的表述显然有崇黎抑叶倾向。
黎锦熙先生在1924年所著的《新著国语教学法》中将“国语要旨”分为“语文方面(形式的)”和“心意方面(实质的)”两项[2],显而易见,黎锦熙所谓的“语文”主要是指“形式方面”,但潘先生 从此书推导出“心意方面(实质的)”系“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并且用大量篇幅论述这种“心意”的重要,恐怕这种发挥早已偏离了黎锦熙原书的逻辑。而新课改十年来高举人文主义大旗正在构建中的“语文乌托邦”同样非要在“语文”里过多强调种种“心意”,这是导致当前“语文”教育学科畸形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有必要对此症结予以分析与揭示。
一、混沌的国文科:民国时期的“形式”和“心意”之争
人们经常说“语文”自1904年就独立设科并且已有百年历史。但在一百年来屡遭种种“心意”强凌,其祖国语言文字教学的独当之任还未真正担负起来的当下,又何言“语文”已独立设科?正如王松泉先生所说“语文设科六十年,名副其实何其难”[3],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是:“语文”独立设科的历史使命迄今为止仍有待完成。
我**语课程从内容上来看实际上包含着重“形式”的语文(口语+文字+文章)教育、重“心意”的文学教育和国学文化教育三个部分,三者互相联系,但各有侧重,基于此,我**语课程建设应在合中求分,分中求合。本文开头所引“潘文”认为黎锦熙先生是“形式”和“心意”并重的,而叶圣陶对“心意”方面关注不够,这其实是潘先生的一种误读。可以说叶圣陶、朱自清与黎锦熙这几位先贤的母语教育思想是基本一致的,他们对“形式”和“心意”两方面都给予了共同关注。1925年,朱自清在其《中等学校国文教学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明确提出国文教学“最好着重语文共通一点”,但又提出“不赞成以语文的本身为国文教学的唯一目的”,认为国文教学的目的应 该有二:一是“养成读书思想和表现的习惯和能力”,二是“发展思想,涵育情感” [4]。很明显,朱自清强调国文教育应在“语文的本身”之外还要加强思想和情感的教育。1942年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中也指出:“训练思想,就学校课程方面说,是各科共同的任务;可是把思想语言文字三项一贯训练,却是国文的专责。”[5]这怎么能说叶圣陶不重视国文课的“心意”方面呢?
当然我们从以上引文也可以看出,民国时期的“语文”和“国文”并非同一概念,“语文”只是“国文”的一个最基础的方面。因此,黎锦熙、夏丏尊和叶圣陶三位先生都理所当然且不约而同地紧紧地抓住了大一统国文教育格局中这个最基础的“语文”教育。1936年夏丏尊指出:“所谓国语科,就是学习语言文字的一种功课;把本来用语言文字写着的东西,当作语言文字来研究,就是国语科的任务。”[6]叶圣陶1940年在《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中也指出“国文是语文学科”,“以为国文教学的目标只在灌输固有道德,激发抗战意识,等等,而竟忘了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那就很有可议之处了”[5]。他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必须以阅读与写作的基本训练作为教学的重心。而黎锦熙1942年也明确提出“国文本身自有其目标„„终归是形式方面为主”[2],1947年他在《本国语文教学法提要》中进一步明确表明了对于“语文教学”的基本态度:“一涉普通教学,即系四百号‘语言’的立场,并不站在八百号‘文学’的立场也” [2]。可以看出,夏丏尊、叶圣陶等先生都在强调“语文”教育是重形式的以实用语言技能培养为目的的教育,他们当时都在努力促成母语课程内 部“语文”教育的先行突围。“潘文”的误读是将“国文”与“语文”两个概念等同起来,而且只关注了黎锦熙20年代国语文教育思想的一处表述,却忽视了对黎锦熙母语教育思想的整体把握。“潘文”提出要将整个母语教育的内容都往“语文”教育里装,这只会让“语文”变得大而不当起来。
我**语课程是综合性课程,包含语文教育、文学教育和国学文化教育三部分。这在清末张之洞等提出的《奏定中学堂章程》中已非常清楚,中国文学(即语文课)、中小学堂读古诗歌法(即文学课)和读经讲经(即国学文化课)已经形成了初步的分科教学格局。但是民国时期以一门国语文课代之,实际上打破了清末已初步成型的母语课程内部分科教学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回到传统教育不分家的那种大一统的混沌之中去了。对于民国时期在重视国文科“语文”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如何落实“心意”方面教育的问题,民国时期也有不少论者提出了分科教学的设想希望以此来解决序列不清的难题。1921年吕思勉(署名“驽牛”)在《答程鹭于书》一文中指出:“国文与文学不可混”,“鄙意今日中国之国文教授,必先将‘文学’与‘国文’,析为二事,乃有可言。”[7] 他在1924年的《国文教学祛弊》一文中再次强调国文课不是文学鉴赏课。1926年周铭三在《中学国语教学法》中也表达了对大一统格局的国语课程建设的忧虑:“如果不分清语言教学和文学教学的不同,那么,在中学教学国语是很困难的。”[8]1936 年,胡怀琛在 《中学国文教学问题》中也提出,解决国文程度低落的办法就是“把 ‘中国语文’和‘中国文学’分做两件事”。[9]叶圣陶虽然在当时未提及分科,但在1942年的《认识国文教学》一文中也指出:“我们站定语文学和文学的立场,相信现在的国文教学决不是个办法”,“站定语文学和文学的立场,这是对于国文教学的正确的认识”[5]。此外,程其保、浦江清和王季思等民国时期的学者也提出过类似的分科主张。令人遗憾的是,民国时期有关分科教学的思想一直停留于理论构想层面,而未能在中学国文的总框架下实行教材分编和分科教学,显示出了我国现代学制母语课程改革的不彻底性。在这一历史时段,实用的语言技能训练和审美欣赏的文学教育序列性都较差,课程内容显得十分混乱。究其原因是民国时期的母语课程建设反清末母语课程分科教学的取向而动,其实又回到了传统的小学附庸经学的轨道。
二、混沌的语文科:新课程“语文乌托邦”的构建
新中国成立初期,“语文”独立设科派和载道派的角力主要表现为人教社内部以叶圣陶、宋云斌、朱文叔为代表的开明系与以傅彬然、刘御等为代表的政治“心意派”(主张载道的大一统派)的博弈,以后者的胜利而暂息。
值得一提的是,1956年8月到1958年3月的汉语文学分科教学改革使新中国的文学教育迎来了短暂的蜜月期。这次课改实验的推行既是当时教育界全面向苏联学习的结果,也是我**语课程内部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此次分科改革尽管有着诸多缺陷,但毕竟将文学教育独立了出来,使文学教育功能的发挥有了更好的管道,因而此次课改在百年母语教育史上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实验。不过此次课改生不 逢时,由于1958年国际(中苏关系)和国内(反右)政治形势突变等特殊原因而不幸夭折。此后很长一段时期,母语教育界的政治“心意派”主导了课程建设的话语权,在极左思潮影响下,“语文”课程被建构成一个带有浓重政治色彩的“政文乌托邦”。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我**语教育界的思想大解放为重启分科教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但可惜的是,秉持“立人”教育理念的文学教育倡导者并没有很好地总结出建国后第一次母语课程改革的经验并重启这项实验,而是非要去和“语文”争夺地盘,力图在“语文”的领地上改造“语文”,去建构一个带有明显理想主义色彩的“人文乌托邦”,这样的乌托邦非但未能让人们对母语课程的目标和性质获得清醒意识,反而将母语课程性质之争搞得更加复杂化了。无论是1993年韩军先生的《限制科学主义 张扬人文精神——关于中国现代语文教学的思考》,还是2002年陈钟樑先生的《语文教学改革:必要的乌托邦》都是针对当时整个母语教育的技术化和功利性倾向而谈的,也并未涉及母语课程内部的学科细分问题。无可否认,“心意方面”的教育在今天是十分必要的,我**语教育必须在继续改造国民性、重塑国民文化人格的宏大叙事中有所作为,这就决定了母语课程中必须包含侧重诗意启蒙和引领学生个体心灵成长的人文教育,在这个意义上,母语课程内部人文主义“心意”乌托邦建构是必要的。但把过多的“心意”内容往侧重于“形式”的、本应有其课程边界的“语文”教育里装,这就会出现课程性质不清和内容庞杂等诸多问题,以至于影响到实用语言文字应用训练本身的教学。当前母语教育界,有 擎工具性大旗坚守“语文”教学阵地者,有擎人文性大旗充满豪情致力于改造国民性者,也有二旗并举者,更有不知所往、左奔右突、茫然失措的沉默的大多数。
毋庸讳言,当前母语课程的顶层设计带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对于“语文素养”叠床架屋式的阐释,使得这一概念的外延不断扩张,说之者力不从心,而听之者也往往不知所云,一头雾水。改革的倡导者力图在“语文”一科中完成整个母语教育的“形式”和“实质”两个方面的目标,委实难为了一线辛苦劳作的“语文”教师。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在《为语文教学招“魂”》中感叹道:“语文教师们教了几十年语文,到头来却连自己教的究竟是一门什么学科都说不清楚,真不知道是可悲还是可笑!”[10]要知道:对于当下我**语课程文化启蒙的任务,许多教师并未有清醒的意识和担当的能力,母语教育界能真正理解忧心忡忡的钱理群先生的文化视野以及他90年代以来梁任公般孤独探索意义的教师并不是绝大多数,而像韩军那样深谙“语言生命观”的教师可谓更少,恐怕多数教师还是各以“意”为之,教学的乱象也由此产生。显而易见,错误的乌托邦不应构建,而乌托邦建构的正确位置也并不应该在“语文”教育的地盘上。
三、走出混沌:反对将语文乌托邦化
与传统中医的整体疗法相似,我国传统教育中文、史、哲、经,政治、道德、伦理乃至自然等方面的教育浑然一体,而现代西方教育虽然也有着学科融合的趋势,但与现代西医的局部分析疗法相似,学科细分是基本的格局。人类的认识总是从混沌走向明晰,以庄周的“混 沌凿窍”寓言来作为反对分科教学的主要理据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清末癸卯学制的建立,开创了中国现代教育的新篇章。但由于母语课程内部的学科细分迟迟不能进行,致使新课改也未能引领母语课程走出混沌困境。新课改以来,尽管我们在教法上大做文章,但整体教学质量仍然偏低,社会上对此课程的评价度仍然不高。
近年来,朱竞的《汉语的危机》、潘文国的《危机下的中文》等著作和郜元宝的《母语的陷落》、岳建一的《愧痛汉语危机 》、毛喻原的《论汉语的险境和诡谬》等文章揭示出了当前汉语生态恶化的趋势。面对汉语危机,培养学习者提高实用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刚性需要客观上要求必须保证真“语文”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母语课程中占据核心地位。语文特级教师喻旭初认为:“从根本上说,语文教学就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习惯,提倡多读书,多写作,多积累,培养语文素养,提升人文品味。就操作而言,应该不忘学科特质,回到语文原点,始终教育学生: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话要明明白白地说,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11]教育家李希贵也在《今天我们怎样教语文》中强调:“语文要更加语文化,语文要轻装上阵,不再负重前行。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如果通过语文课程学习,真的能够‘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这也就足够了。”[12]王旭明先生也明确指出:“语文实际上也是人的一种技能,更应该把语文当作一种技能进行学习和传授。”[13]„„在深化课改的背景下,很多母语教育的有识之士都在表达着一个让“语文”回归到黎锦熙先生所说的“语文方面(形式的)” 定位上的愿望,或者说表达了“语文失地者”们“还我失地”的主张。说“语文”课是基础工具性学科且强调其实用性和强调语言的基本训练本身并不过时,“语文”教学必须有明确的训练目标,周密的训练计划、系统的训练内容和科学的训练方法,踏踏实实以实用的语言知识、文章知识及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主要是各类实用性文章的写作)为本位真抓实干,否则就难以实质性地提高学习者基本的母语运用能力。
“语文”教育作为母语课程的基础部分,它的学科基础主要是语言文字学、语用学和文章学,而不是重“心意”的审美的文艺学。吕叔湘先生早已指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是教会学生使用现代语文,主要是读和写现代文。文学与语文比较,语文是主要的,文学是次要的。”[14]当前有人主张“语文”教材全部选用文学作品,这实在是个谬误,这种鸠占鹊巢的主张决不可取。“语文”课决不能一味上成文学课,各类“语文”考试的作文评卷也应该向西方国家学习,不能过于偏重文艺色彩。顺便提一下,对于“语文”教学中文艺腔泛滥的情况,1935年胡怀琛就指出:国文教材以“短篇小说”“情诗”等不实用的课文为主,乃是一种误导;作文教学要根据时代的需要,“首先要适合于实际生活的应用,如果把这一点认识清楚,自然是不至于只学几句浮词滥调就算了”,[15]黎锦熙先生在1947年也早作出过类似批评,他指出:“对于四百号的‘语文’基本工具,师生都还运用未熟,纰缪百出,乃但凭霎时间的主观私见,一味做八百号‘文艺’上的笼统批评。‘通’‘不通’的问题还没解决,就净说些‘美’ ‘不美’的鬼话。今矫此弊,故以改错当先,求美居后。”[2]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现在来看当年韩军先生关于“自建国以来,语言学界和语言学家对语文教育的干预远远超过文学界和文学家的干预”[15]的批评也就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以实用语言技能训练为目标的“语文”教育当然更需要语言学家、文章学家的关注,帮助“语文”教育从乌托邦的迷雾中摆脱出来。至于文学家们,如果关注教育,那就应该去帮助我们去建构起独立的文学课程来。
四、“心意”乌托邦的构建应在文学课程和“中华文化课”
文学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并不限于语言,其情感意义和审美意义具有超语言性,对学生一生的精神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1994年张志公明确提出在“语文课”之外应“单开一门文学课”的主张:“从初中起,增设‘文学’课。首先要指出,是‘增设’,不是如50年代试行过的‘文学’‘汉语’分科,‘语文’课还是语文课。”[16]。他创造性地提出语文教育和文学教育“双线推进”的模式:“语文教材要按照实际应用语言的要求,讲授必要的语文知识,合理安排读写听说训练序列,以培养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为主体,同时又要加强文学教育。具体地说,教材可以采用双线推进结构,一条线是实用语文能力的训练,一条线是文学作品欣赏能力的培养。就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而言,两条线的内容是相通的,但不强求配合。第一条线,要恰当处理好课文、知识和能力训练的关系,组合成多形式和多层面的训练项目,渐次推进。第二条线,渗透文学知识,培养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体现文学教育。”[16]语文与文学分科教学并非许多 人所说的语言与文学分科教学,二者有着明显的差异,必须予以严格区分。志公先生对传统语文教育和现代语文教育有着深入的研究,深刻地认识到“语文”和“文学”的杂糅实际上主要源于中西方文明对话和冲突背景下中国文章传统的断裂,冀图通过分科来恢复民国时期叶圣陶和夏丏尊在《国文百八篇》中就在尝试建构的新的中国文章教学系统,同时继续建构五四以来的文学审美教学系统,从而实现文明延续和文明借鉴的结合。
蔡明先生在2004年也专门区分了“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不同,指出:“把今天的文学教育与语言教育的关系等同于当年,在今天仍然把文学教育当作一般语言能力训练的手段,那就混淆了文学教育和一般的语文教育”;“文学教育同语文教育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文学教育引领人们‘超越’,不仅有语言的超越,还有从个别到一般的超越,从物质到精神的超越,从有限到无限的超越”。[17]蔡先生显然充分认识到了文学教育超语言性,认识到了文学乌托邦构建的必要性。然而现在又快10年过去了,“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争夺对象领域”的状况仍毫无改观,至于致力于民族文化想象共同体构建的“中华文化”课的独立设科也仍然未能实现。在当今我**语教学界,将语文课上成文学课或将文学课上成语文课的现象比比皆是,盲人摸象、各执一端已经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常态。
母语课程内部的“语文”教育和文学教育虽互相联系,但在价值追求、教学策略和评价标准上毕竟有异。德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和我国香港地区在高中阶段均实行了实用语言教学与文学教学的分科 教学,所以在这些国家或地区并没有所谓的课程性质之争,而没有实行分科教学的国家或地区,则经常陷于那种最终无果的口水大战之中。正如郑国民先生指出的那样,“就掌握一定的行为技能而言”,“通过分析使要操作的行为明确化,经过严格的训练程序达到目标”,“而注重过程、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目标,如文学、艺术等课程”,“课程内容本身就具有内在的价值,学习这些内容和学习这些内容的过程就是具体目标的实现”。[18]正是看到了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不同,2006年笔者曾在《语文学习》撰文《重构独立的中学文学课程》,呼吁在语文课之外重构独立的中学文学课程[19]。当此课改艰难之时,笔者再次斗胆呼吁:参考清末现代学制中国文字、中国文学、读经讲经、读古诗歌法等科目独立设科的思路,结合当代国际母语教育中实用语言教育、文学教育和文化教育并重的趋势,在总的母语课程框架下,重工具性、重实用口语和书面语(文章)学习的语文教育和重“诗意启蒙”的文学教育以及重文化传承、通过经典文化文本教学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习近平语)的国学文化教育应实行教材分编和分科教学。
国际母语课程教材有合编和分编型两种。建国后我国主要使用合编型教材,但我们应该看到,这些合编型教材尽管版本很多,但社会反响总体较差,让大家满意的合编型甚至一本也挑不出来。与之形成鲜明对照,50年代汉语、文学分编型教材中的《文学》教材却得到了多年以来的众口赞誉。许多人认为正是当年的《文学》教材为他们打下了一生的文学底子。上世纪末莫言先生批评语文教学乱象时深有 感触地说:“我们为什么不能像‘文革’前那样,把语文教材分成《汉语》和《文学》两本教材呢?我幼时失学在家,反复阅读家兄用过的《文学》课本,感到受益很大。我最初的文学兴趣和文学素养,就是那几本《文学》课本培养起来的。”[20]方智范教授也谈到:“令我至今想起来感到十分幸运的,是初中时正逢教材改革,国家编了一套文学、汉语分家的新教材,那本文学教材像磁铁一样地吸引了我。《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岳父枪挑小梁王》等精彩小说片断,乐府民谣,唐诗宋词,元明散曲,以及现代和外国作品,极大地刺激了我的阅读欲望,鲜活灵动、有血有肉的情节、人物和妙语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这本教材是我的最爱,保存了很长日子,几次清理旧书都舍不得卖掉,直到‘文革’中被红卫兵小将抄去。我的文学情结,就是这样种下的。”[21]周后坤老师也对那套分编的教材充满了感激,他说:“我一辈子当语文教师,有一定的文学底子,应该得益于中学时代汉语、文学的分科教育。”[22]著名特级教师欧阳黛娜老师也讲过:“一套好的语文教材对我们的教育与影响,其作用之大,是难以估量的;其时间之久,也是终生难忘的。这指的是1956年问世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文学》与《汉语》分编的高中语文课本。”[23]《文学》教材分编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文学教育体系,为学习者提供了明确的、充实的课程内容,较之序列混乱、内容贫乏的《语文》教材,其优势和魅力是显而易见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张志公和莫言等先生建议语文和文学等教材应单独编写。
在当前我**语教育界,周正逵、余应源、温立
三、蔡明等是分 科教学的积极推动者。语文教育家余应源先生在他即将出版的《语文——汉母语课程专业化论稿》中,提出:汉母语教育基础阶段,只需设一门立足言语形式的综合性语文课程,完成母语社会言语交往基本能力的培养目标;高中则要适应学生母语能力有个性的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应实行文学、文论(科学言语,含形式逻辑常识)和文言课程的分科教学。另外,谈分科教学不能不提周正逵先生,上世纪80年代初至本世纪初他独立担纲主编的高中语文实验教材在上世纪末先期由国家教育部立项实验、后期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是一套非常有价值的分编型国语文教材,可惜这套教材因新课改的推出也被弃用了。周正逵先生在其2013年新著《语文教育改革纵横谈》(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中提出:从小学低年级到高中高年级,逐步培养五种基本的语文能力:识字与书写能力,语句、句群、文段的释义与写作能力;文章的解析与写作能力;文学鉴赏能力;文化论著研读能力。他希望能够重编这套分别以“文章的解析与写作能力”训练为主、以“文学鉴赏能力”训练为主和以“文化论著研读能力”训练为主的分编型的母语课程教材。周正逵先生是我**语课程教材编写的学界泰斗,此书的许多思想对我们分科教学实验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不过,周先生在此书中对于“语文素养”的阐释仍显繁琐,笔者认为,与分科教学相对应,我们现在也应将“语文素养”这一庞然大物参考黎锦熙先生所说的“国语(文)要旨”之“语文方面(形式的)”和“心意方面(实质地)”那样拆分出“语文功底”“文学素养”“文 化底蕴”三个部分。分科教学并不会出现有人担心的所谓多元分离和对立的问题,并不是要将语言图式的建构与精神图式的建构割裂开来。分科教学可以让母语课程不同内容形成不同序列,分进合击,也可以使工具论者和人文论者各展其才,各遂其愿,从而消除母语教育界历时已久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之争产生的内耗,为侧重口语和文章策略实施的语文教育、侧重文学策略的文学教育和侧重义理策略的国学文化教育在更高层次上得到发展、求得多赢创造条件。当尘埃落定,一线教师能够不再惶惑而致力于求真务实的日常教学的时候,能够为学生一生打下坚实“三底”的母语教育才算真正走上正轨。彼时,母语教学中存在的盲人摸象、各执一端的沉疴亦将得到根治,“泛人文”“假语文”将无处藏身,而豪情万丈的人文教育的推动者亦可在母语课程内的正确位置信心满满地推动确实必要的“心意乌托邦”的建构了。在母语课程这个大篮子里合理分格,把不同主题的内容放在不同的格子里,这正是我们继承黎锦熙、叶圣陶和张志公等老一辈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思想,推进新一轮课改当下应该做的事情。参考文献
[1] 潘新和.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划时代巨献——黎锦熙《新著国语教学法》摭议[J].中学语文教学,2012,(12):4-9.
[2]张鸿苓,李桐华.黎锦熙论语文教育[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
[3] 王松泉.语文定名六十年,名实相副何其难[J].语文建设,2009,(7):16-18. [4] 朱自清全集:八[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400. [5]中央教科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6] 夏丏尊,叶圣陶.文章例话[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151.[7] 吕思勉.吕思勉论学丛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662. [8] 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72.[9] 胡怀琛.中学国文教学问题[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1. [10] 钱梦龙
.为
语
文
教
学
招
“
魂
”[EB/OL]http://my.eywedu.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03 [11] 喻旭初.我有一个愿望[J].中学语文教学,2012,(9):74-75.[12] 李希贵.今天我们怎样教语文[J].中学语文教学,2012,(4):9-13.[13] 王旭
明
.语
文
是
一
种
技
能[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402f740100c8bm.html [14] 吕叔湘.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J].文字改革,1963,(4):1-6.
[15] 韩军.百年中国语文教育十大偏失[J].基础教育,2005,(12):20-25.
[16]张志公.张志公文集
(三)[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17] 蔡明.文学教育的可能与文学教育学的建设[N].文艺报,2005-7-2(3).
[18] 郑国民.语文课程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6.[19] 张毅.重构独立的中学文学课程[J].语文学习,2006,(10):25-27.[20]莫言.虚伪的教育[J].语文学习,2012,(11):4-6.[21]方智范.理解与创新——人本中心的透视和解读[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5.[22]黄耀红.我们那时的语文课——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思想扫描与课堂回忆[J].湖南教育,2003,(16):26-29.[23]欧阳黛娜,等.中学语文教学艺术初探[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11.17
第二篇:混沌操作法学习心得
期货交易获得财务自由 交易要有正确的地图
混沌理论:随机与刺激 非线性关系 非直接因果关系 左脑 右脑混沌 脑核心:
两股冲突力量界面 不是混沌 而是较高层次的自我组织 自然界充满菲波纳奇数列和0.618黄金分割 混沌理论提供了一种精确可预测的方法
市场能量法则:
1、永远遵循阻力最小法则;
2、不可见的根本结构决定阻力最小途径;
3、根本结构可以被发现与改变。
推论:辨识主导交易行为的市场结构,根据交易宗旨改变结构。改变自己的结构,顺应市场结构。
不要总是试图解决问题,而是提升一个层次,在新的结构里顺应自然,超越原有的问题本身。原有问题不再那么重要时,自然会有解决的办法。
充分发挥脑部功能:
左脑:线性分析 16件/秒 分析、判断、拟定决策。计划功能、整体决策。培养习惯行为,解决问题。
右脑:直觉、灵感 对知识的无限包容
脑核心:产生感知 300万件/秒、控制体内运作、无意识控制、自动驾驶
结论:充分运用脑部的功能、用合适的功能做合适的事
梦想→现实 思维方式
自信、乐在其中的交易程序
核心理念:在一个无风险的市场结构中,我能够享有乐趣与利润。
无风险:盘后分析制订操作策略,纳入最坏预期,设定安全气囊,从而随后的交易中所有情况都在预料之中。所谓无风险,并非无亏损,而是心理上的无风险状态。
市场结构:根据波浪时空结构,提前确定好止损、加仓、反转、离场的位置与仓位。机会出现进才交易,没有机会决不交易。
自由操作:在确信市场结构的基础上,享受交易的乐趣
与利润。交易过程中,不是用左脑去拼斗(左脑已在风险控制和市场结构环节发挥了功能),而是发挥右脑潜能,在脑核心协调下,享受交易的乐趣与利润。
总结论:洞悉市场结构→调整自身结构与市场结构共振(获得一致性体验)→确定交易策略→在交易过程中以最小阻力自由滑行,享受交易的乐趣。
第三篇:《混沌操作法》读后感
初次阅读《混沌操作法》时,我感觉到此书的理论和观点都比较新颖,但读过之后的印象却并不深刻,大约2个月后,一种强烈的潜意识告诉我应再看一下,从那时起《混沌操作法》就吸引了我,至今我已读了10遍以上——我迷上了它。每当我困惑无助时,《混沌操作法》就会给我指引,帮我树立信心,指导我度过黎明前的黑暗,和我共同享受朝阳的灿烂光辉。那么,《混沌操作法》是本什么样的书呢?
《混沌操作法》应该是为具有一定分析基础和交易经验的交易员写的训练教材。作为教材它结构严谨,论点突出而明确,论据充实而丰富,论证方法也简练。一些例证很幽默并贴近生活,同时内容和其他教材一样的通俗易懂。作者在书中阐述了宇宙中充满非线性动态的事实,提出生命和智慧基于混沌才可能发生,我们通过特定的范式观察世界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很难反思范式的本身。同时简单介绍了混沌理论和分形几何学的知识,描述了稳定是暂时的,混沌才是永恒的。而金融市场也不例外,同样具有非线性的性质。市场是混沌的,是自然的函数,具有不可测性。成功的交易应与市场共舞,而不是与市场为敌。指出要在市场交易中成功,必须了解市场的根本结构和自己的根本结构,然后寻找到自然的交易自我,与市场融合,进入阻力最小的通道,如此才能达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境界。
因为作者不仅是一位成功的交易者,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交易教练,所以他在《混沌操作法》中还详细介绍了学习混沌交易的五个阶段应如何分别进修及每段的目标,知识,工具等。所以,想要学招数的朋友应该也会有不小的收获。
并且,基于作者还具有心理学博士身份,因此,他运用了深厚的心理学知识叙述了人类和市场沟通的三项定律,描绘了三种身体结构如何影响你的交易风格,解释了脑部结构的组成和左右脑.脑核心的处理速度,以及它们的功能弱点(特质),最后总结出了三者协调运行的方法。对那些由于不能克服人性弱点,而因此始终无法达到知行合一的交易者,这实在是极好的内容。
另外,《混沌操作法》在很多方面有较大的突破。例如,mfi(市场促进指数)的发明和视窗的建立,使我们对价格运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使用5/34/5macd指标和5/13/34移动平均线来判断波浪分形最可能的起点和结束点,令波浪理论的“浪打浪”开始变的有迹可寻。
不过,作为此书的读者最好具有波浪理论的基础和物理学的基础,这样阅读时会感到很轻松,并能体会出书中的内涵和文字里隐含的深刻道理。书中的内容涉及了一些当前物理学的前沿理论。作者比尔酷爱物理,对古典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玻尔的量子力学和混沌理论,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感悟,并且成功的把这些物理理论应用到金融期货市场中。这种物理理论和期货交易实践的融合,使波浪理论不再神秘,彻底摆脱一个波浪分析者能数出9种波浪记数的无奈。
我读此书时分三部分:一至五章是基础介绍;六至十章是技术介绍;十一,十二是全书的中心,最重要。下面就来谈谈我读《混沌操作法》后的一些体会。
首先,此书的分析理论与其他的技术分析有质的区别:
1.价格波动是非线性的运动,不应采用欧几里德分析。
2.预测不可取。
3.侧重交易系统,关注盘后分析和盘中决策。
4.注重精神主体,而其它侧重工具运用。
5.比其它理论完善,可以分阶段渐进,从而达到最高境界,而其它理论往往只有工具分析无指导细解,如本间宗久的剑禅合一。
这些使作者的观点从表面看与传统观点相悖,类似于技术分析的判逆。若多读,你会体验作者观点的真实性,你在交易中也会有更大的感悟。
第二,此书的可看点(优点):
1.理论先进,物理界的前沿理论(除超弦)都已运用到交易中,且比较成功。
2.结构清晰:分阶段循序渐进,教授混沌理论和指导交易,突破了传统分析书籍的一次性灌输介绍的局限。
3.论点尖锐明确:直接指出各理论和观点的利弊,详细阐明自己的观点.4.论据充实,论证方法通俗易懂,举例内容多为生活故事,风趣幽默,而突出的中心议题直指论点,使论点更具正确性。
5.介绍了量化了和沟通了一系列创新理论。
第三,此书的缺点:
1.分形几何介绍简单,应为分形,机遇,维数占一节详细介绍,及维度公式。
2.交易系统的验证数据,如5年内的测试。
4.混沌吸引子的介绍.第四,以前我认为技术分析只不过是我们通往成功的一项工具,是死的而且没有生命力的,而《混沌操作法》却给我以新的认识,因为它给波浪理论赋予了生命,令它有了精神主宰,使混沌分析者在别人迷惘时,发现新秩序的产生。当然,如果不喜欢用波浪理论却非常欣赏混沌理论的观点,你可以把第七章和第九章的内容修改一下,让混沌理论指导你熟悉的分析工具。如果你还想把自己的理论系统提升,而你也不太赞同混沌理论的观点,并且你已经到了高原区,再进一步非常难的时候,我给你一些建议:
1.如果喜欢用蜡烛图分析,你可以买一本《冷静自信的投资策略-禅心.投资.武士道》,利用此书的结构把《冷静自信的投资策略》中的思想糅合到你的蜡烛分析中去,他会帮你提升你在蜡烛分析方面的境界。经过磨合后,当你蜡烛分析有了精神主宰的时候,你有可能达到本间宗久所说的“剑禅合一”的最高境界。
2.你如果喜欢用甘氏理论分析,你可以买一本《圣经》,利用此书的结构把《圣经》中的思想糅合到你的甘氏分析中去,虽然我们的宗教思想与《圣经》有不同之处,但你如果想在甘氏理论中寻找市场运动的奥秘,你必须阅读并研究《圣经》,否则你不会完全理解《江恩理论》的实质,达到象甘氏那样的买卖境界会变得不可能。
同理,你可以随意组建你的交易系统和理论体系,利用一些精奥的思想或哲学思维使你的工具和你本身溶为一体。
第五,《混沌操作法》中阿波罗里内尔的一段话给我印象最深:
“请到悬崖边缘”,他说。
“我们害怕”,他们说。
“请到悬崖边缘”,他说。“我们害怕”,他们说。
“请到悬崖边缘”,他说。
他们来。
他推。
他们跌落。
这八句话与艾略特的八浪循环不约而同,而且充分的显示了主力与散户在心理上的变化,从中也可以看到他总是走在他们的前面,每当他们上当的时候,一轮明显的趋势就此结束。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是否应该排除恐惧和贪婪,与市场血脉相连,我们最恐惧的时候,风险是大是小?”
第六,《混沌操作法》的最后一章突出一个中心论点,也是此书的关键:
在一个没有风险的结构中
我能够
享有乐趣与利润
当交易者达到了书中所说的第五阶层,就会形成一种超越直觉的较高层次的自觉,如:道家的无为,基督的寓言,释迦牟尼佛的教导,柏拉图的理想国等。你不再需要贪婪,而且也不再恐惧,你需要的只是自我控制。交易成功的最高境界就是交易者能在市场里如水中鱼翱游,如空中鸟飞翔。
最后我想要说的是,在《混沌操作法》里讲了一个怎样成为智者的故事,大师的建议是“每天晚上用30分钟时间对着镜子不断问自己‘我是谁?’”,我觉得在踏进这个市场以前也应该常常问问自己“我是谁?”。《混沌操作法》作者:(美)比尔·威廉姆
第四篇:走出校园优秀作文
有老师的关心,同学的支持,你可以坚定走出校园去追寻自己的梦想,愿你们更加美好!今天小编整理了走出校园优秀作文范文五篇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走出校园优秀作文1
李宇轩
校园——方寸之间,却似乎占据了我心灵所有的空间,考试成绩的不如意,让我的世界一片灰暗。
“我们全家一起去江滩玩玩吧!”周末,妈妈为了缓解我内心的不快,提议道。我沉默着,妈妈将我拽上了车。车很快到了江滩,我们来到沙滩上,来这里休闲的人还真不少。妈妈示意我脱下鞋子,享受沙子的柔软,我照办了。
这一片沙地想必已经从江水中露出很久了,脚踩上去没有半点湿润之感。“你们看看,这里真美,天空仿佛一块蓝水晶,沙滩是淡淡的黄色,我们可以来一次舒舒服服的沙滩浴。”妈妈的兴致高昂,语调中满是欢快,而我的内心却波澜不惊,好似这一切与我无关,依旧坐在原地。
忽然我听到远处传来两个快活的声音:“爷爷,您快来帮帮我,我的城堡要垮了!”“好嘞,你等等!”我循着声音看去,那位老人身躯瘦小,穿着宽大的外衣,显得十分滑稽,被风撩乱的头发,让他显得苍老。他提着一桶沙子,正一瘸一拐地向孙子走去,他的笑容比阳光还灿烂。
他们堆的城堡上端就要倒下了,可是比别人的要高出许多。爷爷赶紧将桶里的沙一点一点地往城堡的上面拍,突然,城堡彻底倒了下来,爷爷和孙子哈哈地笑着,接着又开始堆城堡。
爷爷又一瘸一拐地去别的地挖沙,似乎要堆一座更主更大的城堡。
我顺着爷爷的背影望去,黄色的沙滩犹如一条毯子,起伏着铺向远方,连着尽头处的长江大桥,天空湛蓝,美极了!
“爷爷,我们是要堆一座最大的城堡吗?”孙子身上都是沙子,“我们已经试了好多次!”
“但是我们的城堡一次比一次高,这不是进步吗?”
爷爷的声音大而爽朗,我内心的阴霾被这声音驱散了: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不就像这一座垮掉的城堡吗?我怎么能这样灰心丧气呢?我应该重拾信心,将心灵的城堡筑得更牢固,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一步步地向梦想迈进。那一刻,我找到了久违的信心和勇气。
我笑了,和阳光一样灿烂。
走出校园优秀作文2
今天,阳光明媚,万里无云。在这个好日子里,我们学校组织了期待已久的春游。
早上八点半,我们便神采飞扬地整装出发。一路上,各种风景美不胜收。调皮的小草从土地里探出了圆圆的小脑袋;一棵棵高大挺拔的大树,伸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显得格外青翠欲滴;金灿灿的油菜花漫山遍野,更是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很快,我们就到达了目的地——灵山大佛。灵山大佛始建于1994年,是无锡的城市标志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景点之一。在导游叔叔的带领之下,我们排成两条长龙,秩序井然地进入灵山胜境。
我们先观赏了气势恢宏,被誉为“华夏第一壁”的灵山大照壁,正面是金光闪闪的“湖光万顷净琉璃”七个大字。灵山胜境与太湖相互辉映,好似佛教中的琉璃世界。
由于时间紧迫,富丽堂皇的梵宫、千年古刹祥符禅寺、佛教文化博物馆等景点,我们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了一遍。之后,我们便来到神州之最——灵山大佛,大佛采用锡青铜支撑,高88米,相当于三十多层楼高,佛颜微笑,俯视众生,一脸安详。来到这里,自然要摸摸佛手啦!不过摸佛手可是有讲究的,伸出左手,顺时针从佛掌中间沿线摸,摸到头,从出口出去,这就是“临时摸佛手”啦!
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转眼就到了回校的时间,我们依依不舍地踏上了回程的客车。
啊!灵山胜境真是一处规模宏大,器宇轩昂,令人流连忘返的好地方啊!
走出校园优秀作文3
走出校园,纷飞世界,多么令人惬意的一天……
回忆校园生活,辛酸苦辣,偶尔为一份作业,被老师辱骂,忍气吞声的罚站着;可是,逆反期,也让我们烦心;更加苦恼的是深夜的疲倦。
有一次,为了老师的一句话,深深地思过,反复琢磨,可愣是想不出来,一看,作业没写,深夜里,埋怨着自己,可是这能怎么办?我甚至在写作业时也会内疚,这天准会很晚睡,这种情绪一直会延续很久很久……
虽说学习苦,但是,在社会中立足,更是雪上加霜,因为在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都会出现被你认识,如果,不在学校这个‘‘小社会’’中独立起来,那么,时间将顺着刷洗淘汰掉你,甚至连你自己也淘汰掉自己。现实是否这样残酷,也唯有你不能放弃你自己,你自己才能够挽回这一切,学习是人生的一个避风港和磨合区,唯有在学校,你才能找回你自己。同学们也是人生的一次安排,让你与他们相处,使得你成熟成长起来……
也许你们宁可投入悲惨的竞争工作中,也不愿呆在这折磨人的地狱。可是有这样一句话,如果连学习—人生的一小部分,你也承受不住的话,更别说人生的一大步了。真切地,人生,真的是有所谓有,无所谓无的,只是为人生挣面子的人多了,也就称为了人生。当然借机堕落也是令人切齿的,理想在哪!人生就在哪!只是有的人把握机会,离开校园,勇往直前,走向成功;而有的人,却坠入了迷谷,无法自拔,自甘堕落……
走出校园,意味着一个新的起点,如果,还没成长起来,无异于校园生活是白搭,父母也会失望,直至到永远的永远,永远的永远……
走出校园优秀作文4
校园外,让我感到最有趣的一件事是在军训期间的外出徒步15千米,虽然很累,但我的心情却异常的快乐、轻松。
出发前十分钟,当校长说出了我们即将徒步15千米这个天文数字时,有的同学就打趣说:“如果我们走一米他就给我们一元,这样我就心甘情愿。”我忍不住泼了盆冷水给他:“你想得美!”他失望的表情让我们女生不禁哈哈大笑。
出发了,我们一边欣赏风景,一边蹦蹦跳跳。树枝上,时不时出现一两条虫子,这让天生惧虫的我像被电击了似的,全身发抖。又要防止让那些男生发现,因为他们会不怀好意地把女生推向树干,然后就逃跑了。幸好女生非常团结,没让男生们发现。
到了小浮莲山,只见一丛丛长在石头上的小草冒了出来,还撒下了星星点点的“钻石”。那一颗颗饱满的露珠悠哉游哉地伏在嫩绿的小床上,还时不时摇动它那晶莹剔透的身体。路过一个小亭子时,一群来游玩的人好奇地看着我们,我们还大摇大摆地从他们面前走了过去。
随着一声声的哨子声,我们很快来到了山脚下。这小山可真美丽,这一次徒步真是太有价值了!我一边走一边想。到了中点部,我们把好吃的东西拿出来,与全班一起分享,十分热闹。休息了一会儿,我们又继续上路了。
到了终点,一个个精美的礼品在等着我们。我们欢呼,开心地跳起来。虽然此时大家都很疲倦,但我们很快乐。
我对这次的徒步活动很难忘怀,快乐的徒步活动为我的少年时代增添了幸福的回忆内容。
【亮点评析】
作者通过记叙校外徒步活动的故事,表达了一种愉悦的心情。身体虽累,心情却是愉快的,更加说明学校组织这次活动的意义和重要性,对参与者也是幸福的回忆。文章主题鲜明,层次清晰,场面描写描绘了出发前同学们兴奋的心情,拟人手法的运用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活泼气氛。
走出校园优秀作文5
永不言败
童子强
炎炎夏日,挡不住我们篮球队员们为校争光的步伐。
这是我们篮球队第一次走出校园,参加如此大型的篮球比赛。我们坐了两个多小时的车,终于来到了英山。
第一场比赛就要开始了。我们看了看对手,他们的个头比我们高出一大截,我们的底气在一瞬间少了一大截。“不要害怕,我们的灵活性要比他们好!”队长似乎看出了我们的胆怯,给我们打气道。
几分钟后比赛开始了,我们竟然拿下了第一节。接下来的二三节,我们两支队伍不分上下。
决定胜负的第四节就要开始了,我们的比分是20:20。我非常紧张,如果有一丝的错误,就可能决定整个比赛的输赢。“中锋挡住对方的球员,前锋让开空间,让后卫陶乐奇来打,注意打好每一个配合!”临上场时,教练嘱咐道。“育才队,加油!”亲友拉拉队在一旁呐喊助威,我们顿时充满信心。该我发球,球在我们队员的手里传来传去,我们配合得十分默契。可是对手也不甘示弱,死死咬住比分。
比赛剩下最后两分名,比分是35:35,我的体力已经明显不足,这场比赛打得十分艰难。我们又拿下了两分,并抢断了对方的控球,正准备再打一次进攻,锁定胜局,可是我们竟然大意起来,一个不小心,球被对方球员又抢了回去,他们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三分!投中!比分反超了,38:37!我傻眼了!
时间只有25秒了,归我们发球了,陶乐奇拿到球躲开对手的拦截,快速地向篮下跑去,投球!球从篮框边擦过,没进!时间仅剩10秒,这时,教练叫了一个暂停,他的表情凝重:“最后10秒,我们要么输,要么抢断去投篮!”裁判吹了一声哨了,我们上场。他们控球后,准备投一个两分球,我们的队员打手,罚球,进了一球,现在在比分39:37,只剩下5秒了。我灰心了,做好了输球的心理准备。
我们的后卫带球跑过来,看见我的空位很好,把球传给了我,观众在倒数:“三、二……”我接球转身投了一个三分,我祈祷:一定要进,没进咱们就输了,想不到球稳稳地进到了篮框里,在最后关头,我的三分球决杀了对手。我们抱在一起欢呼……
这场扣人心弦的篮球比赛,让我明了:不到最后,永不言败!
走出校园优秀作文1
第五篇:帮助优秀生走出自负
帮助优秀生走出自负
班主任工作是繁杂而琐碎的,我拿其中一例与大家分享,共同探讨。
(一)事件介绍:
孙浩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人长得帅气,学习成绩优秀。
我很庆幸有这样的学生,我把班级的很多具体管理工作都交给他做,我只是适当指导,他成为我的得力助手,可渐渐地我发现同学对他似乎颇有微词,他也越来越自命不凡,和同学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大了。这学期开学初要调整班委,我征求他的意见,他说这个“太笨”,那个“不会说话”,不是摇头就是撇嘴,也许正是他的这种态度,引起了同学们的不满,与同学们拉开了距离,班干部竞选时,他居然落选了,当时,他就急哭了,回家关在房间里不肯出来。
(二)对策
1.分析存在问题:
孙浩从小到现在成绩一直很好,又有比较强的组织能力,老师很喜欢他,家长更是视为掌上明珠,从来没有遇到任何挫折,所以渐渐养成了骄傲自满、自负心理,竞选失败后,心理承受不了,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
2、解决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我决定采用“泼冷水”的制冷方法,让他体验一点失败,使他在看到别人的优点后,理性评价自己,认识自己。
我特意举办了一次英语单词竞赛(他不喜欢背单词),我选派了几个善于记忆单词的同学与他抗衡,结果可想而知。我看出他有点失落,但没有找他谈话。过后,又举行了一次以“感恩”为主题的政治小论文的写作,他写了《感谢师恩》,文章中虽然有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但处处表露出作为一个优秀生的骄傲,列举了自己很多荣誉。而班中有一位平时成绩很一般的学生,写了《父爱如山》,文章写得朴实感人,我在班级里点评了他们两个的文章,指出孙浩的文章太过华而不实,却称赞另一位学生的文章真实感人。经过这两件事后,我才找他谈话,请他谈谈感受,然后我告诉他: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要做到十全十美是不可能的,同时,不能以己之长去比他人之短,要知道“强中更有强中手”。然后再与他一起探讨这次班干部落选的原因,指出他过于自负,与同学产生了距离,有了矛盾,导致失去了全体同学的信任,今后要调整心态,尊重每个同学,乐意为班级服务,做一个班级的勤务兵,才能赢得全班同学的信服。这时,他低下了头,说:“老师,您说得对,我会努力的”。
在学校我采用一系列措施的同时,我还去他家进行了家访,把他最近的表现告诉了他的家长,要求家长精心配合,家长很感动,表示一定支持配合。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渐渐去掉了浮躁,多了踏实,开始学会谦虚礼貌,与同学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在六年级的班干部选举中,重新得到全班同学的信任。
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对待挫折,使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