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章从实验中学化学教案 (500字)
第一章 从实验中学化学
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课标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安全的重要性,了解化学实验的安全常识(2)掌握过滤、蒸发、蒸馏、萃取等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
-
(3)掌握so2的检验方法 4
2.过程与方法
(1)阅读实验室安全知识,归纳实验安全操作及实验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2)通过过滤、蒸发、蒸馏、萃取等实验过程,掌握实验基本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化学实验在学习和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2)体验化学实验,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树立安全意识,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第一课时 实验安全 过虑和蒸发
一、初中化学实验安全知识回顾 1.药品取用的安全知识 从安全性考虑:
(1)不能用手直接接触化学试剂(2)不能用鼻子凑近闻化学试剂的气味(3)不能用口尝化学试剂的味道
从节约角度考虑:
(4)严格按照规定用量取用试剂。如果没有规定用量,一般为少量。液体1-2 ml,固体以盖过试管底部为限。化学药品在化学实验中不是多多益善,用量过多不仅造成浪费,同时带来安全隐患。如金属钠与水反应时钠的用量过多可能发生爆炸。从不污染药品角度考虑:
(5)实验用剩余的试剂一般不放回原试剂瓶中,以免造成污染 2.固体药品的取用方法
(1)粉末状药品的取用:用药匙或纸槽。将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将药品送入试管底
部,然后将试管直立。注意不能把药品粘在试管壁上。
(2)快状固体药品的取用:使用镊子。将试管横放,用镊子将快状固体放出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直立。
注意:用后的药匙或镊子应立即擦洗干净,以便再用,否则易导致污染。
3.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
(1)用量较少时,用胶头滴管或玻璃棒。从滴瓶中取用试剂时,先要提起滴管,用手指
轻轻挤压胶头排出空气,伸入滴瓶放开手指吸入试剂,再提起滴管,用无名指和中指夹着滴管,悬空在接受容器口的上方,用大姆指和食指挤压胶头使试剂滴入容器中。
(2)用量较大量,直接倾倒。先将试剂瓶的瓶塞取下倒放在桌面上,一只手握试剂瓶,标签向手心,另一只手握容器,使瓶口与容器口紧靠,将试剂缓缓倒入。眼睛看所倒入的试剂的量。
(3)定量取用液体试剂,用量筒 4.了解常用的安全措施(1)火警电话:119
(2)浓硫酸粘在手上的处理方法(3)浓naoh溶液粘在手上的处理方法(4)酒精灯着火的处理方法: 湿抹布盖灭(5)玻璃划伤手指的止血方法 5.常用化学危险品的分类
第一类 爆炸品(炸药、爆竹、雷管)
第二类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png、cng)
第三类 易燃液体(酒精、汽油)
第四类 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硫、白磷、电石)第五类 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氯酸钾、双氧水、过氧乙酸)第六类 有毒品(农药、鼠药)第七类 放射性物品(镭)第八类 腐蚀品(浓硫酸)
二、过虑和蒸发
1.混合物的分离
(1)固体和液体混合物的分离
①概念:将不溶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
②主要仪器:铁架台(带铁圈)、烧杯、漏斗、玻璃棒。(2)溶于水的固体与液体分离方法
①概念:分离溶于溶济的固体溶质的一种方法 ②主要仪器: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玻璃棒。2.粗盐的提纯
步骤:
4)→加入naoh
2+2+
na2so4+bacl2=basobacl2+na2co3=baco3(1)粗盐中的杂质:泥沙、硫酸钠、氯化钙、氯化镁等。(2)实验- ①溶解→过滤→加入bacl2(除去so2(除去mg2+)→加入碳酸钠(除- 去ca、ba)→过滤→加入适量盐酸(除去co2)→蒸发结晶 3 ②相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2nacl 2naoh+mgcl2=mg(oh)2↓+2nacl ↓+2nacl
cacl2+na2co3=caco3↓+2nacl naco3+2hcl=2nacl+co2↑+h2o
三、课堂练习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化学药品多数有腐蚀性或毒性,因此任何时候都不得用手直接接触药品 b.实验剩余的任何试剂都不得放回原试剂瓶
c.化学实验中药品用量过多,会造成浪费,但不会出现安全问题 d.滴管交叉使用会污染试剂
2.下列药品取用不正确的是()
a、取用固体药品都可以用镊子 b、量取7 ml的硫酸选用10 ml的量筒
c、先将试管横放,将锌粒放入试管口后慢慢将试管直立 d、往试管中加入固体粉末可借助于纸槽 3.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a、不慎将酸溅到眼中,应立即用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
b、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要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涂上硼酸溶液 c、不慎将盐酸洒在桌面上,应立即用浓氢氧化钠溶液冲洗 d、稀释浓硫酸时,可在搅拌下向浓硫酸中加入一定量的水 4.下列有关实验安全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凡是给玻璃仪器加热,都要堑上石棉网
b、取用化学药品要特别注意观察药品包装上的安全警示标志 c、给盛有2/3体积液体的试管加热
d、倾倒液体时标签要面向手心
5.粗盐提纯过程中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①铁架台 ②烧杯 ③玻璃棒 ④漏斗 ⑤胶头滴管 ⑥试管 ⑦滤纸 a、全部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6.实验室进行氯化钠溶液蒸发时,一般有以下步骤,顺序正确的是()
①放置酒精灯 ②固定铁圈位置 ③放置蒸发皿 ④加热搅拌 ⑤停止加
热,余热蒸干
a、②③④⑤① b、①②③④⑤ c、②③①④⑤ d、②①③④⑤ 7.在实验桌上放着四瓶试剂,它们的标签上分别标着:白砂糖、小麦面粉、加碘食盐、味精。为了进一步确定实物与名称是否相符,下列做法中错误的是()a、观察比较它们的外面状态 b、各取少量分别放在手里试一试 c、各取少量分别放在口里尝一尝 d、用化学方法进行鉴别 8.写出粗盐提纯过程中涉及到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
一、蒸馏与萃取 1.蒸馏
(1)蒸馏的原理:利用相互溶解的液体混合物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通过加热到一定温
度,使沸点低的成分先汽化,再冷却成为液体从而与沸点较高的成分分离的一种物理方法。(2)蒸馏的仪器:蒸馏装置(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蒸馏烧瓶、冷凝管、接受器、锥形瓶)
(3)实验注意事项
①蒸馏烧瓶中要放置少量碎瓷片或沸石,以防液体爆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放置在蒸馏烧瓶支管口附近,以测量蒸气的温度。③蒸馏烧瓶中的液体最大量不能超过烧瓶窖的2/3,也不能少于1/3。
④冷凝管的冷却水的流向通常是从下口流进,上口流出。以达到最佳冷凝效果。⑤加热温度只能由低到高慢慢升高,收集时不同温度范围内的物质应收集在一起。⑥可通过调节酒精灯的位置,提控制温度。
⑦在特殊情况下,可以不使用温度计。如制备蒸馏水。2.萃取
(1)萃取的原理: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物质从它
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这种方法叫做萃取。将萃取后得到的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分开的操作,叫做分液。(2)萃取的操作:
①检验分液漏斗是否漏液:在分液漏斗中注入少量的水,塞上分液漏斗活塞,倒置
看是否漏水,若不漏水,把活塞旋转180o,再倒置看是否漏水。②混合振荡:在分液漏斗中,将萃取剂加入到被萃取的溶液中,塞紧漏斗塞。左手
按住分液漏斗活塞,右手握住分液漏斗放液开关,双手同步上下用力振荡,使两种液体充分接触,打开放液开关,放出其中气体(注间,不要让液体流出)
③静置:放置在铁架台的铁圈上,利用两种液体互不相溶,重力作用分层。④分液:将分液漏斗上口活塞的凹槽与瓶口的小孔对端,以保持漏斗内外气压相同,打开分液漏斗的放液开关,以小烧杯承接,将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把液体交界面封闭于活塞中,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3)萃取实验注意事项:
萃取剂选择的原则:
①萃取剂与原溶液中溶剂不相互溶解
②萃取剂与原溶液中溶质不发生化学反应
so22+
显现象后,再加入4 ③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远远大于在原溶剂的溶解度
二、重要物质检验 - 的检验 -(1)原理与方法:so24+ba=baso4↓,沉淀法 -(2)实验步骤:向含有so2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盐酸,没有其它明
-
氯化钡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原溶液中有so24。- 2- -
(3)加入足量盐酸的目的:除去co2、sio2、ag等离子的干扰。
3、so33
(4)硫酸钡是唯一无毒的钡盐,因为它不溶于水和酸。
+
三、课堂练习题
1.实验室里进行过滤和蒸发操作时都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
a、烧杯 b、玻璃棒 c、蒸发皿 d、酒精灯 2.在过滤过程中,没有必要接触的两种仪器是()a、玻璃棒与三层滤纸 b、漏斗颈与烧杯内壁
c、滤纸与漏斗内壁 d、玻璃棒与烧杯内壁 3.在蒸发过程中,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的根据是()
a、蒸发皿中恰好没有了水 b、蒸发皿中刚好出现白色晶体
c、蒸发皿中还有少量的水 d、水分蒸干后再稍微加热一会儿
4.向某未知无色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产生了白色沉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含有so2 b、一定含有mg2+ 4
- 2-
c、可能有so24或mg d、至少有so4或mg中的一种
5.只用一种试剂就可以鉴别氢氧化钠、氢氧化钡、稀盐酸三种无色溶液,这种试剂是
2+2+
a、硫酸钠溶液 b、氯化镁溶液 c、碳酸钠溶液 d、硝酸银溶液 6.下列混合物中,能用分液漏斗分离的一组是()a、水和苯 b、水和酒精 c、汽油和植物油 d、氯化钠和水 7.向绿色蔬菜汁中加入乙醚振荡,出现的现象是()
a、溶液分层,上层颜色深 b、溶液分层,下层颜色深 c、溶液不分层,颜色变深 d、溶液不分层,颜色变浅
8.可用于分离或提纯物质的方法有:①过滤 ②结晶 ③分馏 ④萃取 ⑤分液 ⑥加热分解等。将分离方法的上述编号填入下列横线上,用于物质的分离或提纯。(1)除去碳酸钙中的少量碳酸氢钙:_____;(2)除去石灰水中的碳酸钙悬浮颗粒:______;(3)从碘水中提取单质碘:______;
(4)分离石油中不同沸点范围内的物质:_______;(5)分离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物:_______。
四、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附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比较
第二篇:物理化学教案 (500字)
物 理 化 学 教 案
新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物理化学教研室 刘月娥
第十三章 表面物理化学
引言:
一、界面:密切接触的两相之间的过渡区。其中一相为气体,则成为表面类型(根据物质的三套划分):g--l,g--s,l—l,l--s,s--s。
二、界面现象(讨论相界面上发生的一些行为)
物质表面层的分子与内部分子所处的环境不同,具有的能量不同。
其合力垂直于液面而指向液体内部,所有液体都有缩小其表面积的自发趋势 引起界面现象的原因:(表面层具有某些特殊性质)(1)(1)单组份体系:特性来自于同一物质在不同项中的密度不同。(2)(2)多组分体系:则来自于表面层的组成和任一相的组成均不同。
三、比表面(a0)(表示多相分散体系的分散程度)
a0?
a
v 球形的a0最小
a0为单位体积的物质所具有的表面积,其数值随着分散粒子的变小而迅速增加。当把边长为1cm的立方体逐渐分割成小立方体时,比表面的增长情况见p884表12.1。可见分割得越小比表面越大。胶体粒子1?100nm具很大表面积,表现出许多特性。本章讨论有关表面现象的一些基本概念及其应用。
13.1 表面张力和表面吉布斯自由能
一、比表面自由能和表面张力 1.比表面自由能
因表面层分子与本体中不同,若把一个分子从内部移到界面(或说增大表面积)时,须克服体系分子内部分子间引力而对体系作功。
t、p、nb一定时,可逆地使表面积加增da所需做工,称为表面功。
比表面自由能
2.界面张力?(垂直作用于单位长度的表面边沿,并指向表面中心的力)作用在表面的边界线上,垂直于边界向着表面的中心并与表面相切或是作用在液体表面上任一条线的两侧,垂直于该线,沿着液体拉向两侧。p886 图12.2金属丝环同软丝线圈浸入肥皂液中。
p887 图12.3水平的可滑动的金属丝,在向上的表面张力2?l和向下的拉力w1+w2作用下处以平衡。
f=2?l ?界面引力,单位:n?m-1 1j?m-2 = 1n?m?m-2 = 1n?m-1
说明:① 比表面自由能和表面张力数值相等,并具有相同的量纲,但单位和物理意义不同。② ?是物质的特性,并与所处的温度、压力、组成及共同存在的另一相的性质等均有关。
一些物质的界面张力见书中表
??w???da dg???w? ?dg??da
???
??g?
单位:j?m-2?
??a?t,p,nb
二、?与t的关系
对后两式应用尤拉关系:
?du?tds?pdv??da???bdnbdh?tds?vdp??da???bdnb?bb?
?df??sdt?pdv??da???bdnbdg??sdt?vdp??da???bdnb
bb?
??u???h???f???g??
??a?s,v,nb??a?s,p,nb??a?t,p,nb??a?t,p,nb
?t?s??t?s??t ?t??
?a?a??t?a,v,nb??a?t,v,nb ??a,p,nb??t,p,nb
tds为热效应,?随t?而?与表12.2中一致
???u???s?
?t?ta
?t,v,nb??a?t,v,nb??t?a,v,nb???
?h???s??t???t?a?t,p,n?a?ta,p,nb t,p,nbb?
13.2 弯曲表面下的附加压力和蒸气压
本节内容只适用于曲面半径较表面层的厚度(约10nm)大得多的情况。对于线性大小已与表面层厚度接近的微小粒子,其表面性质还与粒子的大小有关,若使用下述结论均有所偏差。
一、附加压力ps
1.弯曲表面上的附加压力图 2.杨-拉普拉斯公式
毛细管内充满液体,管端有半径为r的球状液滴与之平衡,液滴所受总压力(p0+ps)。对活塞稍加压力,改变毛细管中液体的体积,使液滴体积增加dv,相应面积增加da。此时为克服界面张力所产生的附加压力ps。
环境所消耗的功=液滴可逆增加表面积的自由能
psdv??da ?a?4?r?2 da?8?r?dr? v?? ps?
?r?3 dv?4?r?2dr?3
2?
?r?-曲率半径,用r?表示半径,以与r?8.314区别?r?
r??0 ps?0 p凹?p平ps指向液面外??凹:?
r??0 ps?0 p凸?p平ps垂直于液面指向液面内??凸:
?11???任意曲面: ps?r2???r1?
解释:① 自由液滴或气泡呈球形
球面上各点的曲率相同,各处的ps也相同,液滴成稳定形状。② 毛细现象(设弯月凹面呈半球状)
?p?ps
??gh?
2???l??g??l?r
? h?
2?
r毛细管半径?lgr
ps与毛细管中液面高度的关系
r2?cos? ps?球面r??rcos?r2?2?
2.psl??g?gh ?l???g ?ps???lgh
r?r?2?cos?
???gh
r
1.r??
两种不同曲率半径的液滴或蒸气泡的蒸气压之比,或两种不同大小颗粒的饱和溶液浓度之比。
p12?m?1c22?l?sm?11?1?
??rtln??r1???r1??p1??r2c1??r2?
对凸面,r?取正值,r?越小,液滴的蒸汽压越高或小颗粒的溶解度越大。rtln
对凹面,r?取负值,r?越小,水蒸汽泡中的蒸气压越大
二、弯曲表面的蒸气压-开尔文公式 t时 液体(t, pl)? 饱和蒸气(t, pg)
若分散成小液滴,则因ps相应其饱和蒸气压也发生改变。
pg??g?pl??gm?l??rt
??dpl??m?g??dpgvm?l?dpl ?vm?g?dpg?dpgvm?l??0?rt?0dlnpg??p???p?pplpglgg??t??t
pgpgpg2?vm(l)2?m0
vm?l?pl?pl? rtln0vm?l?ps?rtln0rtln0??
r??lr?pgpgpg
??
? r??0,则 pg?pg且r? 越小,pg越小?凹液面: ?0
r??0, 则 pg?pg且 r??,pg???凸液面:
考虑并解释:
① 人工降雨:为给饱和的水气提供凝聚中心而使之成雨滴落下。② 暴沸现象:小气泡 r’? , pg? 过热液体发生暴沸。沸石(硅酸盐)③ 锄地保摘:切断地表的毛细管。
④陈化:细晶不利过滤,投入小晶体或摩擦杯壁,防止溶液过饱和程度过高。
13.3 溶液的表面吸附
吉布斯吸附等温式
?定温下纯液体?为定值。唯一途径a??
dg??da ?溶液:?与表面层组成有密切关系,?调节不同组份在表面层中的数量使g? ?
若溶质使?溶液?,力图农集在表面层使g?,c表>c体。反之,??,c表 同时,扩散作用促使浓度均一,达平衡后,表面层的组成与本体溶液的组成不同—表面层发生了吸附作用。 1878年,吉布斯用热力学方法求得定温下溶液的a、?与?之间的关系: ??表面活性物质-正吸附作用 c表?c体???非面活性物质-负吸附作用 c表?c体 a2d? ?d? ?0 a??? ?2?0 正吸附rtda2 ??da d?-2?mol?m?c附?dapd? rtdp ?2?- 13.4 溶质的表面超额(超量)? 表比c本体超出的量???0 a??? ?2?0 适用于任何两相体系。?=-(对所考虑的组分及相界面设有附加限制条件)液液界面的性质 负吸 一、液体的铺展 条件:?2 , 3 > ?1 , 2 + ?1 , 3(液滴一般很薄,不考虑接触角) ?1 , 3、?1 , 2 的作用是力图维持液滴成球形(由于地心引力可能成透镜形状),而 ?2 , 3 的作用则是力图使液体铺展开来。 若2为水,则?2 , 3一般很大,因此,大多数有机液体都可在水上铺成薄膜。 二、溶液的?与浓度的关系 水的表面张力因加入溶质形成溶液而改变。 ?非表面活性物质:无机盐,不挥发性的酸碱等,吸引水分子表面?水内部? 必须克服静电引力消耗功。?? ? ?表面活性物质:能使水的表面张力降低的有机化合物。(广义)? 狭义:明显降低水的表面张力的两亲性质的有机化合物。 如:脂肪酸的亲中基-cooh使其进入水中,而脂肪链竭力阻止其在水中溶解。这种分子有很大的趋势存在于两相界面上,不同基团各选择所亲的相而定向。进入或逃出水面趋势的大小,决定以分子中极性基与非极性基的强弱对比。对于表面活性物质,分极性成分大,则表面活性也大。由于憎水基企图离开水而移向表面,所以增加单位表面所需的功较之纯水要小,因此表面张力明显降低。 表面活性物质的浓度对溶液表面张力的影响: 特劳贝规则:脂肪酸同系物随碳链增长表面活性增加。每增加一个-ch2,表面张力降低效应平均可增加约3.2倍。三类图: ??? d1??0 短链有机物 浓度不大时,?0-?=b?0lg?1?c?dck?d?? ?0 无机盐类??2?dc? d3 ?0 表面活性剂,很小就能使表面张力降至最低值?dc??? ?。 三、分子在两相界面上的定向排列 表面活性剂 推广到其它界面。l-l、l-s、g-s 分子在界面上的定向排列显著影响着表面的许多性质。修饰电极 若使固体表面吸附憎水或亲水基的有机物则可改变其表面润湿情况。 泡沫或乳状液之所以能稳定存在,也是由于表面活性物质在界面上的定向排列,降低了界面张力并增加了气泡或液滴的机械强度所致。] 13.6 液-固界面现象 液体与固体相接触时,由于液体与固体有着界面性质及液-固界面性质的不同,液体对固体的润湿情况也不同。 水银滴在洁净玻璃上形成小圆珠,而水则能铺成一层薄膜。 一、粘附功、浸湿功、铺展系数。(t、p、a一定)1.粘附功 wa ?g??l?s-?g?s-?g?l wa?-?g??g?s??g?l-?l?s(粘附时体系对外作最大功) ?g?l,g?s界面转变为l?s界面? 同样液面: 内聚功 we?-?g?2?g?l 液体本体身结合牢固程度的一种量度 实例:(1)运玻璃时,常在玻璃间加水 2?s-g?2?l?s(2)干燥器 2.浸润功wi wi?-?g??g?s-?l?s ?g?s界面转为l?s界面?液体在固体表面上取代气体能力的一种 量度。 w i?0液体浸湿固体的条件 3.铺展系数s s?-?g??g?s-?g?l-?l?s ?l?s界面取代g?s界面的同时,g?l界面也扩大了同样的面 s?0 液体在固体表面可自动铺展。 积? 目前,只有?g-s , ?l-s可测而无法直接测定,上述只能理论分析,而润湿现象与接触角有关,?可测,因此结合?g-l和?可作为解释润湿现象的依据。 二、接触角与润湿作用 接触角:气、液、固三相交界处,g-l 界面和l-s界面间夹角。?的大小由三种?的相对大小决定。?可用斜板法,吊片法测定 平衡时,?s?g??s?l??l?gcos? cos???s?g-?s?l ?l?g??s?g??s?l cos??0,??90?,可润湿? cos??0~1 1-完全润湿? ???s?g??s?l cos??0,??90?,不可润湿 ? cos??-1~0 -1- 完全不润湿 ? 13.8 固体表面的吸附 固体表面分子与液体分子一样,也具有表面积布斯自由能。由于固体不具有流动性,不能象液体那样以尽量减少表面积的方式降低表面能。但是,固体表面分子能对碰到固体表面上来的气体或液体分子产生吸引力,使气体分子在固体表面上发生相对地聚集,以降低固体的表面能。使具有较大表面积的固体体系处于稳定。这种气体分子在固体表面上相对聚集的现象称为气体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 固体—吸附剂,气体—吸附质。 一、气体的吸附 1.吸附的本质和类型 本质:处在固体表面的原子,由于周围原子对它的作用力不对称,即原子所受的力不饱和,故而有剩余力场,可以吸附气体或液体分子。 类型: 分子 吸附力 吸附热 选择性 稳定性 吸附速率 层 无 物理小 单或范式(易液化者优小 快(不受t影响)吸附 20~40 kj/mol 多 先) 慢(升温速度加快化学大 化学键 有 大 不易达平衡,较难单 吸附 40~400 kj/mol 脱附) 1.1吸附量q 吸附 ? 脱附 吸附平衡 此时,单位质量吸附剂所能吸附的气体的物质的量或这些气体在表况下所占的体积,称为吸附量。 q?vn?实验测定?或 q?? mm 1.2 吸附曲线 q = f(t, p) 吸附等温线 q?f?p? 类型:p937 图12.36吸附等压线 q?f?t? q 吸附热??lnp?吸附等量线 p?f?t? ? ??2?trt??q 吸附解释: 活性中心;吸附力(原子力场中饱和有剩余力) 二、兰缪尔吸附等温式 兰缪尔在研究低压下气体在金属上的吸附时,根据实验数据发现了一些规律,然后又从动力学的观点提出了一个吸附等温式,总结了兰缪尔单分子吸附理论。 基本观点:气体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力是气体分子在吸附剂表面凝集和逃逸(即吸附和解吸)6 两种相反过程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 基本假定:吸附剂表面均匀;单分子层吸附;被吸附分子间无相互作用;吸附时动态平衡 吸附 ? 解吸 r吸附 = r解吸 k1p(1-?)= k-1? p 附,与(1-?)成正比。 pa 1.(1) (2)p层 (3)p k1p??1?ap?? a气体吸附与p成正比且只有当气体碰撞到表面空白部分才可能被吸讨论: 压力足够低或吸附很弱时 ap << 1 则 ?=ap 足够高或吸附很强时 ap >> 1 则 ?=1 饱和单分子适中 ap/(1+ap)? pm k1pap a?k1?? k?1k?1? 吸附作用的平衡常数 a量纲:pa-1 p量纲: ?? ?? vapp1pp? ? ? ? ~p 作图 vmvvmavm vvm1?ap a1/2p1/2k1p?1k?1? ? ??1?a1/2p1/2 2.3 bet 吸附 cp 若离解:a2 ? 2a 2a(吸附)? 2a(解吸).i种吸附质: 公式:v?vm p0.05~0.35?p?p?ps-p??1??c-1??sps??多分子层 中学化学教案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活力,给课程注入了新的生机,给教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的《九年级化学课程标准》为化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下面小编整理了一篇关于中学化学教案教学反思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化学教学正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生巨大的变化,广大的化学教师响应积极,他们认真理解新的化学课程观,学习新教材,逐渐树立起了新的化学教学观。教育心理学指出:构成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对学习产生的直接兴趣。初三化学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如何在这个阶段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3个月的“国培”学习,在教学中我有了许多体会和反思,现总结如下: 一、对化学新教材的认识 新教材用先进的化学科学知识充实了化学教材,加强了化学与人们关心的课题,如材料、能源、环境、生命等的融合与渗透,引导学生从日常的生产、生活入手,用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元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其形成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学会用化学的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特别突出了以下几点: 新教材将“科学探究”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化学知识的学习与科学探究过程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进行科学探究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讨论与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来实现。 化学推进了现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对人类解决当前面临的环境、资源、粮食危机、人类健康等一系列的重大问题提供了可能的途径。新教材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有目的地介绍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会建设中所用到的化学知识和化学技能,为学生提供了他们比较熟悉的情境素材,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验到学有所用,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与兴趣,使学生能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更多的实验知识与技能,化学实验不再是简单的训练某个技能或验证某个知识。同时新教材不再划分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而是留有一定的空间让教师创造性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通过实验创设学习情境,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动手动脑,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新教材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教育的同时,渗透了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责任感等人类精神文明的教育,使科学知识与人文内容相联系,达到了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如“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的教学,以此引导学生关注资源、环境等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做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建设者 ①.把“生活世界”作为化学课程内容的范围。给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并把它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加以组织,使化学”进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历情境”。例如,学生提出为何擦亮了的铝饭盒蒸几次饭后又会变暗?通过热烈的讨论,学生深刻理解了金属发生的缓慢氧化。 ②.通过学生反思性、创造性实践建构人生意义。因为课程所提供的内容是与人类群体的生活经历,以及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和“亲历情境”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不能通过灌输而获得,而需要通过反思人类的生存状态,以及个体生活方式来理解。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有关教育内容的东西或文本,而是把课程动态地理解为学生反思性和创造性实践来探寻人生意义的活动及其过程。例如,通过对燃烧条件和燃烧现象的探究,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浓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更深刻了,懂得了如何让可燃物充分燃烧,如何安全用火和灭火,大大提升了学习化学知识的品位。 ③.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实施课堂教学。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我们不把学生视为书本知识的接受者,而是关注学生与课程之间的关系,注意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等基本的活动方式。“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个性获得充分发展”这是当前十分重要的课程理念,是一名化学,教师进行课堂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的根本落脚点。 在教学中我们改变了原有的按教材内容灌输的教学方式,加强实验教学,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开展化学实验和探究活动,强调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把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个人思考,尝试运用学生成长档案袋、小论文、答辩、各式各样的小制作等多元化的评价形式。重视受评人的积极参与及其自我评价,并让受评人学会自我评价。更加重视对评价本身的再评价,使评价成为一种开放式的、持续的行为,确保了评价的自身不断完善。 案例46 实验专题复习课 【课 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实验专题复习 一、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实验的教学,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及操作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实验,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去探究每一个问题,从而达到在实验中巩固练习实验的基本操作的目的,同时掌握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2)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可以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法,引导学生对实验提出各种假设。(3)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可采用抽签等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试管、试管夹、玻璃棒、酒精灯、烧杯、量筒、天平等常见仪器的使用。 (2)初步掌握药品的取用、托盘天平的使用、装置气密性的检查等基本实验操作。(3)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及方法。 (4)掌握用化学方法鉴别和检验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盐酸、硫酸及Cl。 (5)会用所学过的酸碱指示剂、pH试纸鉴别酸溶液和碱溶液。2.过程与方法目标 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在实验中探索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实验基本操作、三大气体的性质。 突破方法:教师讲解与学生的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相结合。 四、教学方法和媒体 教学方法: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启发引导。媒体:电脑和实物投影。 五、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引课:化学是以 教师活动 通过引言,老师 学生活动 教学方式与媒体 电脑打出本节专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中考试卷中的实验题也是同学们失分较多的一类题型,所以本节课针对实验题来进行复习。 一、实验基本操作 1.讲述:初中阶总结出实验在化学中的重要性。 题,同时打出本节两大内容:一是实验基本操作,二是与三大 气体性质有关的实验。 抽取写有实验仪器的纸条,讨论推举一名同学回答问题。 教师将准备好的纸条让学生抽取。 段要求学生掌握几种仪器,而其中的四种是在考试中经常出现的。采取抽签的方式,每组的同学抽取一种仪器,要求总结出这种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2.找三位同学演示几项实验基本操作:(1)块状药品的取用;(2)装置气密性的检查;(3)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要求: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 3.课堂练习:(幻灯片投影) (1)下列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B)。 A.把氢氧化钠固体放在天平右盘上的纸上称量 B.给试管中固体加热,试管口应稍向下倾斜 C.用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下端应紧贴试管内壁 D.稀释浓硫酸时,把水迅速倒入浓硫酸中 (2)写出下列实验所需的仪器名称。 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给予肯定及完善并作一定的补充。 教师总结:对于实验基本操作的题型,一定要注意操作的规范性,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及基本操作。 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对三大气体的实验室制法进行复习。(从药品原理、装置几方面来复习)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给出正确答案。 每组推选一名同学上台演示并讲解。 学生练习,并思考为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回答:燃着的木条、澄清的石灰水。 回忆三大气体的实验室制法。 小组讨论并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总结:氢气要验纯,要先通氢气,待试管内的空气排净后再加热,实验结束后,要先熄灭酒精灯,待冷却至室温后再停止通氢气等。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电脑打出课堂练习。 电脑幻灯片打出复习习题(给出多组药品,要求学生进行连线,来选择制取三大气体的药品)。 电脑打出正确答案,并打出一道练习题。 幻灯投影给出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 电脑投影给出洗(只写一种)量取一定体积液体的是(量筒)。收集或储存少量气体的是(集气瓶)。给物质加热的是(酒精灯)。少量试剂的反应仪器是(试管)。 (3)下列四项基本操作,正确的是()。(一共四幅图,分别涉及称量药品、蒸发溶剂、滴加试剂、加热液体;略) 二、与三大气体性质有关的实验 1.提问:(1)解答这一类题型,要具备哪些知识? (2)三大气体具有哪些化学性质?(学生回答) 2.课堂练习:实验台上有五瓶气体,分别是氧气、氢气、氮气、二氧化碳、空气,请用简单的方法将它们区分。 3.讲述:解答此类题要求掌握各种气体的性质。但有时在试卷中,常常将气体的性质与实验室制法联合起来出题,这就要求我们掌握三大气体的实验室制法。 若改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应选择什么样的发生装置? 请你总结出在实验室中制取气体时,什么时候选择与制取氧气相同的发生装 教师讲述。 教师给予肯定。 教师总结。 气瓶装置图并提出问题。 置?什么时候选择与制取氢气和二氧化碳相同的发生装置? 4.提问:(1)氧气、氢气、二氧化碳各应选择什么样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为什么? 5.引导学生思考: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还可以做哪些实验?改进之后还可以做哪些实验?该装置改进之后可以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做该实验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6.讲述:在解答实验题时,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非常重要的装置,就是洗气瓶,它具有多种用途。 7.课堂练习:(幻灯片投影)设计实验,某氢气样品中混有少量水蒸气及氯化氢气体。要求: ① 证明混有这两种气体。 ② 除去这两种气体。 8.学生总结:利用洗气瓶在除杂的时候应后除水,检验气体时应先检验水。 9.教师总结:解答这一类的实验题要掌握三大气体的性质(及有关气体的性质)、实验室制法及一些常用装置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小结: 学生总结不完整个别学生小结,A.提问学生小时,不要急于否定,其他学生补充。结:通过这节课你学让学生自己尝试思到了哪些知识? 考。 B.打出小结内容:这节课主要复习实验基本操作及有关三大气体的实验,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操作、三大气体的性质、实验室的制法、一些常用装置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点评:在本节课中教师把新课程理念和学科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新课程理念的可操作性在实践中得到验证。本课也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概念:重视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科学探究,提供多种分层次教学,让学生自主选择;重视师生互动,设置立体生动情境让学生自主参与,在活动中感悟;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反思中自我升华,以达到和谐共鸣的教学效果。 初中化学实验课的特点是:立足基础,通过一些基本实验操作,对学生进行有关化学仪器的使用以及基本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本节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例如,在教学过程中,以抽签的形式对学生的一些基本实验操作进行考察,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进行了考察,真正达到了师生互动的教学效果。此外,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在实验中探索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中,通过对氧气、氢气实验室制法的复习,总结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本节课的又一特点是联系生活实际,特别是学生的生活实际,真正体现出化学是社会生活的中心学科,让学生通过质疑思考走进生活,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培养能力,全面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化学实验课在复习中要重视细致、分步复习,夯实整理学生的基础知识,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实验能力,使学生学会做科学、做实验。本节课也充分体现出这一点,而且也使实验室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在本节课中教师改变了灌输———接受式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呈现多元化,如开展讨论、交流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方式,在课堂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讲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和共同的研究者,真正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 中考试题对实验的基本要求是立足基础,如掌握实验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以及基本实验技能,同时要求深入科学探究,加强对探究实验的考查。在本节课中,学生在以上两方面都得到了锻炼。本节课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化学实验的实施过程,在亲自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深化和发展知识,对学生进行理性思维方法的训练,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最大的可能。 执教:长春市第四十五中学 刘湘洁 点评:长春市朝阳区教师进修学校 孙淑娟 第二单元 课题3 第一课时 初三化学备课组 主备课人:黄伟珊 授课时间:第四周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实验室用氯酸钾、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支取氧气的原理和文字表达式 2、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工业制氧、实验室制氧的原理 教学难点: 催化剂的概念 三、教学流程设计 (一)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催化剂的概念,知道二氧化锰在分解过氧化氢反应中的催化作用。2.理解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其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二)指导自学 阅读课本,初步掌握以下问题,并填入学案相应位置: 1.工业上如何大量制取氧气?P41-42 2.在实验室里,常采用什么方法制取氧气?写出这几种方法的文字表达式。P37-38 3.什么是催化剂?催化剂有什么特点?P38 4.什么是分解反应?分解反应有什么特点?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有什么区别?P39 (三)师生互动完成教学过程 1、工业制氧气 [自学]课本P41-42 工业上制取氧气的方法 [介绍]工业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 [投影] 分离液态空气法 液态氮气(-196℃)降温 空气液态空气 加压液态氧气(-183℃) 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先蒸发利用沸点不同了,剩下的主要是液态氧气 蒸发了,再把它贮存起来。1 [讨论]工业制取氧气主要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2、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介绍]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在实验室里常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首先我们学习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来制取氧气这种方法。[板书] 一、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实验](实验2—5,可由投影仪打出实验内容)1)在试管中加入5 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不用加热,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2)微微加热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有什么现象发生?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3)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5 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并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 1.不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时,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说明没有氧气放出。 2.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时,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过氧化氢溶液受热时能产生氧气。 3.不加热,但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时,带有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在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遇到二氧化锰时会产生氧气。 [问题]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反应时,二氧化锰是不是一种反应物?如果是,为什么没有二氧化锰,加热过氧化氢同样也能产生氧气? [总结]任何一个化学反应发生的时候,反应物必须存在。而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这个实验中,有二氧化锰不加热即可产生氧气,没有二氧化锰加热过氧化氢溶液也能产生氧气,可见二氧化锰不是一种必须有的物质,它也就不是一种反应物。 [实验2—6]待实验2—5,3的试管中没有气泡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现象]本已不产生气泡的试管,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不进行加热,仍有气泡产生,用带火星的木条进行检验,带火星的木条能够复燃,说明产生的气体还是氧气。[说明]此实验可以重复多次进行。[提问]这种现象说明什么? [回答]说明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二氧化锰可以重复使用。[讲解并板书] 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2.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讲解]二氧化锰既不是反应物也不是生成物,只是一种催化剂,催化剂应算作一个反应条件,所以二氧化锰应写在箭头的上方。 3、分解反应 [讨论]用加热过氧化氢和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与化合反应有什么不同? [讨论结果] 1.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可表示为A+B→AB。 2.本节课所学制氧气的两个反应都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讲解]化学上,我们把这种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板书]2.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总结]简单地讲,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多变一”,分解反应的特点是“一变多”。 (四)当堂训练 1.下列物质中含有氧气的是() A.二氧化锰 B.氯酸钾 C.空气 D.氧化镁 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加热水变成水蒸气 B.白磷自燃 C.低温加压使空气液化 D.石蜡熔化 3.加热氯酸钾制氧气时,不加入二氧化锰,其结果是()A.不放出氧气 B.放出氧气的速度慢 C.放出氧气的总量会减少 D.放出氧气的总量增多 4.加热下列物质,不能得到氧气的是()A.高锰酸钾 B.氯酸钾 C.二氧化锰 D.碱式碳酸铜 5.将混有少量高锰酸钾的氯酸钾放入试管中加热至完全反应,最后剩下的固体是()A.两种 B.三种 C.四种 D.五种 四、板书设计 一、工业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 二、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2.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3.文字表达式:过氧化氢 水+氧气。 三、分解反应 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特点:一变多。表示:AB→A+B。 五、课后作业 《全品》第二单元课题3 第1课时第三篇:中学化学教案教学反思
第四篇:九化学教案13.01实验专题复习课
第五篇:龙湖实验中学九年级化学教案:第二单元 课题3 第1课时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