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典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应用(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5 04:38: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经典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应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经典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应用》。

第一篇:浅谈经典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应用

浅谈经典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应用

诵读方法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一种方式,讲求口传心授,也是我国古代各种学科广泛采用的教育方法和学以致用的根本性方法。自从五四以来读经教育的废除,诵读这种方法就逐渐淡出了教育者的视野,理解性的识记成为我们在语文教育教学方面的一个重要支点。近些年,伴随着国学热的出现,经典诵读又成为语文教育教学方面的一个热门词汇和广大传统文化爱好者推广国学的一面旗帜。其实经典诵读是经久弥新的,是一种高能量信息有效传递的途径和方法,是语文教学中智慧的显现。经典诵读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和宽广的价值。将经典诵读渗透应用于当下的语文教学,也是新课改背景下的一种探索。

《吕氏春秋•博志》记载:“盖闻孔丘、墨翟,昼日讽诵习业。”《黄帝内经·灵枢》雷公曰:“请受道,讽诵用解”。讽,即背诵、朗读、传诵。以孔子、墨子的智慧,都不分白天黑夜,坚持开口诵读经典;雷公请求黄帝传给他医道,他愿意运用讽诵的方法加以学习、运用和解析。相传“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就是说孔子反复研读,连串竹简的皮绳也弄断了三次,可见他诵读之精深。语言文字是能量信息的载体,对那些经过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精华---经典,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就会逐渐形成自我独特的生命体验,激发自我的创造活力和生命内发力,即彗性的自我觉醒。现代的语文教学,在侧重于理解性认知的基础上,应该将经典诵读渗透其中,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也有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和高尚人格的形成。学习一篇文章,并非识字造句、分析理解就可以完成教学目标任务,而是应站在生命和智慧的高度去认知学习。识词造句只是基于技能层面的知识传递,而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文学的熏陶、浸润,滋养人性的精神内核,使人富于理想和活力而不乏理性精神,使人精神饱满而不乏现实生存之技能,对生命和大地充满敬畏,让人成其为人。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也一直在提倡经典诵读,可是我们所推崇的经典存在一个弊端和误区,大凡认为唐诗宋词、文学名著都是经典,殊不知古代所说的经典并非现在所谓的唐诗宋词,经典是囊括了人类高度的智慧文化,在千百年的历史变迁中得以传承,迸发出熠熠生辉的精神之光的典册。“经”,在说文解字中,其本意解释为织布的直线,是织成一匹布的先导,后来引申为天经地义的常理常道。经书,便是蕴含常理常道、教导人生常则常行的书,具有普遍性的伦理价值。这些书在历史文化的传承中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经久不衰,每个民族都有其历史上所有知识分子公认的经书,比如中国的四书五经、印度的吠陀和佛典、西方的圣经、伊斯兰信徒的古兰经等,大体都是给人安身立命的典册,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是历史文化生生不息的命脉所在。经典诵读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有什么应用价值和意义呢,又有何智慧可言呢,因为语文这门学科就其本身的性质而言,是开启人的智慧,感发人的智慧灵性,激发人的创造活力,培养人的德性,语言文字本身就是有生命能量的。台湾中天师范大学教授王财贵先生在其所推广的“读经教育”中这样说:“在人的有限生命中,熟读一些承载高智慧高能量高价值的书,可以直探人性本源,汲取人生的智慧,开启自己的彗性、生发自己的灵性。而后对属于应用性专业性的学问,就可以事半功倍的吸收,并且眼界远大,胸襟开阔。”正所谓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孔子在其《论语》中也说:“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故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很有必要开展经典诵读,让经典诵读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增添活力,启发学生的理性、开拓视野,陶冶性情。让经典伴随我们生命的终身,超越普遍性的世俗价值,为人的生命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底基。

经典诵读是启智开慧的教育,其最重要的特质就是合乎人性,关于成人的教育,重在育人培德。“为什么要办教育,就是培养人。这是教育的‘原点’。摧残人的教育还不如不办。教育如何回归‘原点’?很简单,就是把中国古代成功的教育经验拿来用。过去的教育的核心是教做人,教孝悌谨信、礼义廉耻,教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非常科学。没有这些,哪有教育。”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文法学院教授、著名书法家吴鸿清这样说道。在现代的语文教学中,融合经典诵读,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安排学生自由诵读相应的文化典籍,不但可以有效的提升朗诵能力,也可以提升写作与阅读能力,进而达到文学素养的提升以及高尚人格的形成。我们熟知的人才都是用古代经典启蒙的。丁肇中、李政道、杨振宁都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但他们在启蒙阶段学的都是中国古代经典。杨振宁说他五岁就能背《龙文鞭影》。中国古代有很成功的教育,民国时期也有很成功的教育,这有无数事实证明。故经典诵读具有启蒙性、启发性。在现阶段的基础上,学生也许一时无法理解经文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深意,可是通过此种熏陶,在日后的成长道路上,随着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升,自己所熟记的经典就会发挥无穷的功效,如同千年陈酿,会散发恒久的清香。

将经典诵读渗透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把经典诵读作为一项文化工程,通过将开展经典诵读来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插上灵性的翅膀,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和趣味,开启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第二篇:浅谈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河南省汝州市汝南办事处虎头中学

焦世浩

【内容提要】 诵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其次,诵读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

【关键词】 诵读

语文

课堂教学

作用

古人十分重视诵读,不少人还对读诵的地位、作用等,做过精辟的论述。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凡读书„„熟读而精思,可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些闪烁着睿智之光的论述,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其它的不说,就提高学生多种能力上,诵读就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古诗词是我们中国优秀文化的精华,记载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历史。针对当前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一切个人利益第一,对无私奉献,助人为乐,团结友爱,孝敬父母意识淡薄,于是我们在诵读课中增设了背诵《三字经》的内容,在“二子不学非所宜,糼不学,老何为„„融四岁,能让梨„„如囊萤,如映雪,„„”的诵读声中,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仅指导学生诵读,还指导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对照自己找差距,辨别自己,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不对的,应谈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今后应该怎样做,通过这次活动,家长们欣喜的反映,“我家孩子最懂事了”,教师们欣慰地看到学生爱学习,守纪律,尊师长,敬同学了。可见诵读课的开展,不仅使学生积淀了知识,还在学习的脑海中刻下了民愤读书,孝敬父母的印迹,对培养学生的品德,激发学生勤学热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爱国主义是人们千百年来形成的一种对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中华古诗词中不乏歌颂祖国壮丽河山,名胜古迹,丰富物产,辽阔疆域等名篇,教师利用诵读课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学可谓水到渠成,如学习陆游的《示儿》可以利用作者的遗虑,遗愤,遗言,遗憾几个问题,激发学生与作者的共鸣,在心底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报国志。人人都说家乡好,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无处不存在着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如学习“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后,又结合开展“我爱家乡”的征文活动和了解家乡土特产,名人胜景的“漫游美丽的家乡”语文活动课,在加深认识家乡的过程中,扣动学生爱家乡之弦,然后再扩大到整个国家。

古诗词是我们民族的思想宝库,学习诵读古诗词,更多的是一种民族性格的熏陶,让学生继承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温柔敦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诗教,使学生养成孔孟歌舞剧提倡的至大至刚的人格。如诵读“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时,诗人的修养,胸怀对学生将来素质的提高可谓功不可没。总之,古诗文诵读课的开展,在提高少年儿童资质品格,陶冶情操,学习传统美德,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方面有很大作用。

其次,诵读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语言能力的培养分为四个方面,即听、说、读、写的能力。没有读,便没有高水平的听,没有对语言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技巧的把握,便不能自然、流畅,充分地说出自己的思想,没有相当的语感积淀和语言材料,肯定也写不出文从字顺的文章。看来语言能力的培养,哪条出离不开诵读。语文素质高的人,往往是语感能力强的人,可见人的语文素质的高低跟语感能力的强弱有直接的联系。因此,语文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提高人的语感能力,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提高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根本途径,而这恰恰是语文传统教学之精髓。从教学的角度来说,训练语感的有效途径就是诵读。要求学生朗读时必须先体会作者的感情,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务求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方能打动听众。没有感情的诵读肯定是不成功的。诵读之声是文本之声的表现,而非文本之声的再现。有多少种诵读,就有多少种解读文本的版本,版本越多越能显示其丰富性。诵读是诵读者与文本言语之声的碰撞,交流,融合,这种交流,对话是文本的作者所渴望得到的。当诵读者而对众多听者时,诵读者就可与听者进行交流。诵读者投入的语调越生动,构成对话的情境就越动人。可见课文诵读可使学生丰富自己的个人情感,更快地提高语感素质,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感知文学的魅力,更深切地体会文学中隐含的生命的价值。如学生们学习《五柳先生传》时,通过 写诵读脚本的形式,有的用自嘲的语气开篇,有的用自得的语气读“晏如也”一段,有的用自赏的语气读最后一段,一个人不慕名利,安于贫贱,悠然自得的隐士形象就呼之欲出了。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形象的载体(文字)加以联想和想象,使之在朗读者心中形成“内心视象”,当自己的“内心视象”不可,并在朗读中贯彻之,使听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嗅其味,如扪其形。如学习温庭筠的《梦江南》一词,学生们透过文字的构筑了一个“独倚望江楼”的女子形象后,即用舒缓,先急切后失望的语调读出了一个江南女子的春愁和闺怨,那份如泣如诉的情感真切感人,此时哪里还需要老师的讲解呢?

朗读,课文内容于入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感知,对文章感受极为深刻,朗读课文以至于成诵,文章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诗歌语言的形象,精炼,小说语言的个性化,散文的抒情性,议论文的逻辑性,记述文的叙述性,这些都要求学生用心去读,久而久之培养了语感进而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终身受益。无需举例,借两句古诗为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旧文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由此看来,诵读一定意义上是对书面语言的再创造。悦耳的语言,起伏的语调,适宜的节奏,可以激起学生对美的内容的兴趣和追求,发挥出文学作品高度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语言形象跃然纸上,使学生充分感受美。综上所述,诵读,是沟通书面语与口头语,实现“语”“文”和一切的有效途径。因此应当特别提倡朗读。要读得书声琅琅,读得痛快淋漓,读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一个从来不懂得享受朗读的学生,不会是语文水平提高的学生;一所听不到书声的学校,更不可能是好学校。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重视诵读?笔者认为:

1、增强朗读趣味,培养朗读兴趣。趣味性是教学中心必须体现的原则,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实现趣味性。如全班朗读,学生单独朗读,接力朗读,或进行朗读比赛,配景朗读,表演朗读等。

2、要加大朗读的训练量。通过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读,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通过读,强化记忆,培养语言思维能力;通过读,最终提高感情语言的能力;同时通过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教育。

3、要加强教师的范读。

4、要加强诵读的指导和督促。

这样,教师给出时间让学生练,加上有效的指导和督促,便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一旦学生领悟到诵读的妙处,便会沉醉其中,欲罢而不能了。读得多,读得好了,语感便具备了,语言材料也充实了,再辅以语言知识的点拨,何愁语文学不好呢?

第三篇:浅谈经典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经典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担子明德小学 李孝红

自从我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之后,我想这不失为我们的教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途径。语文教学如果充分利用经典含蓄蕴藉、内容丰富、短小精悍等特点,采用多侧面联系、多渠道贯通,使其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就可以更好地发挥经典诵读在教学中的作用。那么,经典诵读如何同语文教学结合,又怎样发挥其作用呢?

一、造成气氛,激发兴趣

早上、下午 课前10分钟,带领学生在轻松愉快没有压力的氛围下进行读经,甚至把读经作为班级集合的一种信号,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且书声琅琅,情绪昂扬,造成了课堂上应有的文学气氛,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上好语文课。同时,多次这样训练,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可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学习《只拣儿童多处行》,抄录高鼎的《村居》一诗,指导朗诵,领会意境,引起学习欲望。学习《劝学》,抄录背诵汉乐府诗《长歌行》,体味诗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纯真感情和所包含的哲理,使学生产生对课文的喜爱之情。

二、补充课文,加深理解

利用经典同课文在内容上的联系,适时引入教学环节,作为课文的补充,以利于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莲叶青青》,将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抄录给学生,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比喻说明法的特点及由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还可使学生了解:古人早已对莲叶有真切的认识、生动的记载,体会课文引用古诗文的准确、精妙。有些经典根据需要,亦可在讲课过程中补充。

三、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念中国诗词,能让学生感受文字的节奏,音乐性和灵敏度,这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好文章诵读得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这样写作教学中也可提供有关诗词为写作引用材料,使之联系所写内容,体会意境、感情,达到借鉴、练笔目的。如布置学生写《我爱校园的绿树》,练习用比喻写景状物,描写校园里的白杨、垂柳、果树等,可提供贺知章的《柳枝词》,使学生回忆、观察垂柳的情景,体会“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意境,借以描写垂柳的情态。

四、陶冶情操,端正品行。

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如我们让学生吟咏背诵的《三字经》、《论语》,趁儿童心性纯净时,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从潜移默化其气质。经典的价值要将随伴其人生经验的成长而如吐芬芳,绽放光明,能扶持他克服人生的逆境难题。而长期的诵读薰习,可习养成他阅读古文的能力,那么,中华文化的智慧宝藏,将任其悠游探取,深信必可陶冶他的性 灵,开阔他的心胸,端正他的品行。

五、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

许多诗词歌赋反映了我国民俗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情景。适逢民俗节日,可向学生介绍有关的诗词,吟咏背诵,借以了解民俗节日的情况,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吟诵毛主席的词《采桑子·重阳》和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 弟》。清明之前,可向学生介绍清明的来历;讲述丙辰清明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总理的情景;抄录杜牧的诗《清明》。其他如端午节、元宵节等均可向学生推荐有关的 诗词歌赋,并背诵、赏析。

以上几点只是我个人的粗浅感受。其实,在浩瀚的语文知识中,各方面的内容都因其内在的联系而互相影响、相辅相成。教学中,教师只要深入钻研教材,科学安排教学环节,适时、恰当地借用经典,有机地同课文、写作和学生的生活结合,就可以多方面发挥其特长,来为语文教学服务。

第四篇:浅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会口小学

张建民

摘要:朗读教学历来是语文学习的关键,离开了朗读,语文课就成了脱离实际的纸上谈兵,老师一味地讲字词句,学生机械地进行记忆,时间一长,老师的授课方式越发死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日益降低,到那时,没有了学习的动力,没有了学习的热情,语文课就会变成一潭死水,语文知识的学习也就会走进死胡同。这种情况极为可怕,每一个语文老师都要努力避免。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就是出之于口,入之于心。是课文学习中从字词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实际上朗读是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学生更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尤其是对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琅琅上口的作品,或朗读,或吟诵,或吟唱,或记背,在这样的活动中能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关键词:朗读

兴趣

理解 课堂教学

朗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地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个学段的目标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①遗憾的是,现在的部分农村小学的语文教育中,教师并没有重视朗读教育,多半是一言堂的“填鸭式”传授,若问学生课文的中心思想和语句理解,尚且能够答对,但对于课文根本无法流利的朗读下来,甚至五六年级的学生连基本的朗读习惯都没有。城市的学生多为齐读,学生在上晨读时,都是拉着长调,一个字一个字的在读,完全没有朗读的概念和意识。面对学生的唱读、不流利、重音停顿不对、甚至没有用普通话,教师在课堂上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纠正,示范。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更应该重视朗读教学。在平时的课堂朗读教学中,应注意一些问题:

一、示范朗读,激发兴趣。

其实孩子们是非常喜欢读的,儿童是喜欢模仿的,只要你给他一个示范榜样,他就会按照那个去读。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中引导学生走进那个环境,可以打着节拍去唱和这首诗,教师的诵读是对于学生的启发,由此可以带动他们对读,对课文理解的兴趣。从读开始将学生带入诗中的意境。这样可以很好地解决了朗读在课堂中占用时间,走过场而无实际效果的尴尬,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朗读形式丰富多样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我教光未然的诗歌《黄河颂》时,就让自己示范朗读。那激情澎湃的朗读声使学生深受感染。他们马上产生了朗读的热情,情不自禁地读起来,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的境界中去。但是,范读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观念有益。但也可能产生“滥竽充数”和唱读的不良效果。

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三、读中理解,理解着读。

朗读和理解是互为因果的,读为理解服务,理解反过来有助于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具有扎实的朗读基本功,把规范、标准的汉语字词的语音知识,把我们汉语文库中的华文、段落、句调、语调里所蕴涵的丰富情感及深层语义生动、鲜明、形象、准确地再现出来,能大大提高我们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准;能在改革语文教学活动中,顺利搞好各种与社会交往密切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增强和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情趣,为他们创造性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能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产生感召和启迪作用。朗读中所说的感情基调是由课文的主题思想决定的。小学语文课文的一般内容我们比较好掌握,课本上的诗歌和记叙文,作者往往通过抒情、描写或叙述去表现文章的主题思想。一般议论文,它的中心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作为一个语文教师,理解起来也没有太大的困难,但是把理解和掌握了的内容用我们的声音去完好地表现出来,创造出一个新的美的文字或文学形象来,真正做到得心应“口”,却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为此,我们要清楚认识到,朗读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有 声语言表达的活动;是一种理清思路、调整心路的艰苦劳动;是在积极创造一种崭新的语言和文学形象的活动。正是如此,它需要朗读者在对语言文字的全面理解乃至彻底穿透的基础上,掌握一套系统的口头表现的特别技能,即朗读技能,朗读技能应贯穿于每篇课文的各个方面和始末。从小学语文教育目的去看,朗读好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就可以像春天的惊雷催人奋进,像夏天的细雨润人肺腑,像秋天的清风驱人愁云,像冬天的阳光暖人心房。从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去看,朗读好一篇篇课文,使我们的学生不仅学到了规范的汉语汉字知识,还能深深感悟到中国文学的艺术魅力,就像著名作家魏巍在散文《我的老师》中所表白的那样:“她爱诗,并且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读的诗的音调,还能背诵她教我们的诗:‘蓝天盖着大海,黑水托着孤舟,远看不见山,那天边只有云头,也看不见树,那水上只有海鸥?? ’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这就是朗读的魔力。为此,朗读之前我们一定要深入研究、仔细领会课文的全部内容,不仅要保证对每一个句子,每一个关键词语的处理胸有成竹,更重要的是要保证对文章的感情基调把握得恰到好处。

四、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

有些人会觉得,朗读技巧应该放在第一位,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认为技巧并不那么重要,低年级的学生无法掌握技巧,只要流利把握基本的感情就可以了。中高年级可以适当的介绍技巧,不过,技巧不要说得太复杂,没有必要也无需吓到孩子们。就是告诉他们该怎么读就可以了,慢慢他们会找到停顿,重音。在理解的基础上,会把一句话,一篇文章读的很有感情。把文章细致的分析,准确的把握就是朗读教学的真正目的。

综上所述,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他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感,还可以检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对文字的理解,可以说是一件一举多得的事。刘勰曾经指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小学语文教学只有从教师滔滔讲说、条分缕析的樊篱中解放出来,返璞归真,把好些费时费力、劳而无功的分析时间用于指导和训练学生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这才是语文阅读的真谛和终极目标。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黄全明,陈树宝《小学语文教育科研》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联系电话:***

第五篇:国学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国学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南充市嘉陵区火花计算机希望小学任金花

摘要:让孩子们了解经典,鉴赏经典,热爱经典,从小扎下中华文化的根,才会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传承中华文明。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从而达到“化人文而成天下”的目的。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实践方法

《孔子家语·观周》认为:“吾闻老聃博古知今。”先哲孔子,正是因为谦逊好学,以老聃等为师,致力于传统文化的研究,才最终取得了集大成的教育成果。由此可见,对于国学的深层领悟,其重大意义不言而喻。日前,素质教育方兴未艾,在小教领域,若能大力倡导国学经典诵读,则完全能够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从而达到“化人文而成天下”的目的。

所以,让孩子们了解经典,鉴赏经典,热爱经典,从小扎下中华文化的根,才会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传承中华文明。下面我就在国学经典诵读的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小小的收获,整理出来与大家共勉。

一、学情分析

我班62名同学,其中男生28名,女生34名。据调查,全班学生在接触规定课本之余,课外书籍阅读量偏小,明显低于同龄儿童,有60%的孩子,对国学常识闻所未闻,课余之时,能主动接触传统经2-

复诵读,在心中熟记一本,“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有意记忆便逐渐转化为无意识记,这正是右脑开发的关键。由此再与生活相应,滋生万象,遂开智慧。所以,在指导诵读时,我特别注重了精读,力争读一本,就落实一本,而不一味地追求数量。

(3)快乐诵读原则

怎么让孩子快乐诵读?就是不强求孩子背书,只让他大声朗读即可。这样一来,学生在读书中没有压力,便有了读书的主动性,在这期间逐步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诵读时,辅以一定的肢体动作,如让孩子摇头晃脑的读,通过摇头晃脑使学生完全放松身心,通过诵读来调节学生身心;击桌打拍,配以诵读节奏等。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在诵读中得到人性和知识的锤炼,更能够在诵读中读出健康,读出智慧。一举几得,何乐不为?

(4)时间短、次数多的诵读时间原则

诵读活动需要每天坚持,而且时间相对固定,使诵读成为学生的每日常规。在诵读时间安排上,我遵循了不增加学生课余负担的原则,安排了每日20-30分钟的诵读。在学校由老师利用课间、早自习或课堂插空的时间,组织学生分几个时段诵读(因儿童注意集中力有限,所以以时间短、次数多为佳)。回家后,再由家长带动诵读,既能培养亲子关系,又能把诵读经典的乐趣与好处和家人分享。通过每天的经典诵读,孩子们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时间一长,孩子的兴趣、性情、智慧逐渐提升,不知不觉间则成大器。

2.诵读的步骤

第一步:示范读。

在小学生的心中,老师是偶像,他们都喜欢模仿老师的一举一动,而且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加上古文与现代文的区别,所以正确断句会有困难,因此,在学生开始接触国学经典内容的时候,老师的示范读尤为重要。要示范,就要求教师在诵读之前得做好“功课”,读通,读懂,甚至文意背景都要先做好了解,才能读出经典作品的韵味来,学生也才能正确模仿,达到诵读的终极目标。

第二步:以游戏调动兴趣。

小学生都喜欢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事物,所以,我充分利用了他们的这一特性,在诵读实验一段时间后,我组织开展了诵读积分游戏。游戏规则就是:每天诵读完成老师规定的篇章,加五分,多诵多加分。一段时间后,积分前十名的学生会跟老师一起出游。他们喜欢出游,喜欢热闹。游戏开始后,老师不定期地公布排名,结果出现了空前的诵读赶超热潮。

第三步:用现实生活来阐释经典。

随着学生诵读内容的不断加深,由最初的浅显文字逐渐变成了一些长句,而学生毕竟生活在当代,学的是现代文,对古文中的某些语句可能反复读也不一定能理解,比如,读到孔子说“君子周急不济富”时,有学生就问:“为什么不济富呢?”我联系现实,作了一番现身说法:“你们看这里面的公西赤到了齐国当外交大使,坐的是„奔驰‟(乘肥马),穿的是意大利名贵皮衣(衣轻裘),他在齐国一定待遇很好,也一定不会让住在鲁国的母亲缺钱花。所以,孔子听说了,批评冉求-4-

不该大手大脚地乱施舍公西赤母亲东西,还有那么多失地农民没米下锅呢,冉求却把救济粮送给整天吃肉的人了,孔子便教育弟子说„君子只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周济富裕的人‟。”学生们听到这儿,都会心地微笑了。

第四步:将诵读与阅读写作结合起来。

当诵读进行了一个学期之后,我惊喜地发现,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看来经典诵读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于是我就想:可否将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写作结合起来呢?说干就干,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我尽量选一些文笔生动、文化内涵丰富的文段,用一些涵义深刻、充满感情的词句把要训练的内容联成一体。这样做的好处是:一可以给学生一种对文章篇章结构整体美的认识,做到思路清晰;二可以使学生养成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善于捕捉灵感的思维方法;三可以体验写作时情感涌动的快乐,并反过来激发学生读写的热情。我运用这一特性,常让学生以读后感、日记等形式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再顺便出一些拓展练习,画一画,说一说,写一写,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稍加理解,对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和思想情感的升华都很有益处。

通过国学经典诵读的实践,我班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形成了“晨诵、午读、晚省”的浓郁的学习氛围。我深信: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国学经典诵读深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定会再结硕果。

下载浅谈经典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应用(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经典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应用(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诵读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性

    诵读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的教材中,古代诗歌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但是因为有中考的压力,所以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都比较关注教材所选古代诗......

    经典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认识与思考(5篇)

    提高学生诵读经典诗文兴趣的几点看法 车河镇堂汉小学黄道洪 我们都知道,经典诵读在语文教学中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智力和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

    研究性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研究性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阅读过程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小学阶段正是培养......

    浅谈比较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比较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这句话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比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快速而有效的方法。的确,有比较才能鉴别,事物的是非、优劣、高......

    论诵读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作用

    书声琅琅入诗篇 ——浅谈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 谌雨 霍山县东溪小学 *** 摘要: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古诗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

    比较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中学语文教学,比较阅读是一种很好的认识问题的方法,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可以作为阅读理解的一种重要手段。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三分诗七分吟”,诗词是凝练的语言艺术,内容高度浓缩,内涵极其丰富,需要反复朗读,才能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进而领略诗境。 诵读是学习诗词的一种重......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摘 要: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热爱读书,还能够深化对文字的理解,并且促进听说写能力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