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针对从04年江苏高考看高中物理教学
HR Planning System Integration and Upgrading
Research of
A Suzhou Institution
从04年江苏高考看高中物理教学
饶金龙
(江苏省溧阳市竹箦中学 213351)
摘要: 2004年高考物理(江苏卷)试题,充分体现了物理学科的特点,突出了对中学物理主干知识的考查,突出了对学生基本素质和学科能力的考查,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对中学物理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考,物理教学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2004年高考物理江苏试题在保持稳定、坚持改革的前提下,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强调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与迁移,突出了对物理学科能力的全面考查。试题较好地实现了《考试大纲》提出的命题思想,体现了注重基础、突出能力、加强实验、稳中求变、适度调整等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物理学科特色,对现行中学物理教学起到了良好的推动和导向作用。
一、2004年高考物理江苏试题的特点
第二篇:名校必备从04年江苏高考看高中物理教学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从04年江苏高考看高中物理教学
饶金龙
(江苏省溧阳市竹箦中学 213351)
摘要: 2004年高考物理(江苏卷)试题,充分体现了物理学科的特点,突出了对中学物理主干知识的考查,突出了对学生基本素质和学科能力的考查,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对中学物理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考,物理教学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2004年高考物理江苏试题在保持稳定、坚持改革的前提下,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强调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与迁移,突出了对物理学科能力的全面考查。试题较好地实现了《考试大纲》提出的命题思想,体现了注重基础、突出能力、加强实验、稳中求变、适度调整等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物理学科特色,对现行中学物理教学起到了良好的推动和导向作用。
一、2004年高考物理江苏试题的特点
1.题量减少,单题思维量增加。近年来,高考物理题量不断减少,从2000年、2001年的22题,减少到2002年、2003年的20题,而2004年江苏试题则减少到18题。这是因为物理是一门要求学生花精力去理解的科学,物理中的较高层次的能力也主要表现在对物理内容的理解的深度上,对遇到的理论 问题和实际问题的独立分析和处理能力上,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能真正提高试卷的效度。同时,单个试题的思维量增加了,不少试题都是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提问,还有一些提供了多个情景、考查多个物理过程。
2.考查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科能力的考查。从试题考核的内容来看,考查了物理学科中的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等各个方面,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包含了中学物理中的大部分知识内容。试题全面考查物理学科的五种能力。(1)理解能力:如选择题中,只有对光的本性、改变内能的方式、三种射线的本质及衰变规律、气体的状态参量及改变因素等有深刻理解,才能解答好这些试题;(2)推理能力:如第4题,分析圆周运动的供需平衡条件,才能推理出人造地球卫星轨道变化时所引起的其它量变化,第12题对黑箱内元件的推断等;(3)分析综合能力:如分析产生X射线的物理过程,分析游标卡尺50等分的原理,第15题分析出平衡态的四个位置,第16题对多普勒效应的分析推导等;(4)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如第15题的平衡问题、16题的多普勒现象、第18题是一只狗不断地跳到滑动的雪橇上,都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分析问题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5)实验能力:考查了50分度游标卡尺的读数,实验器材的选取,二极管在实际电路中运用等问题。
3.有较好的区分度和一定的难度。由于题量有所减少,单题的分值有所增加,试卷中把每题分成若干小题,层层递进,从而使本卷有较好的区分度,减少了一些中等生的失分率。选择题40分,区分度为0.41。非选择题110分,七大题区分度都在0.50以上。根据美国测量学家艾贝尔提出的用区分度指数评价试题质量的标准,0.40以上为非常优良的区分度。江苏考生物理的平均成绩为85.71分,得分率为57.13%,可见试题有一定的难度。
4.注重对物理实验能力的考查。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今年的物理试卷 实验考题的占分比例较高,达13.33%,比考试大纲中13%稍高。实验题主要考查了仪器的使用和数据的处理,如第12题:研究黑箱中一个电学元件的伏安特性,通过测量数据,描点作图,得出该元件具有的特性,再把该元件应用于实际电路,该题对考生实验能力是一个较好的考查。
5.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如试卷中第16小题:这道试题是一道推理论证题,高中物理教材中对多普勒效应只作定性的说明,本题让考生用运动学的方法推导出多普勒频移方程:f/vPvAvPvS这道试题看起来象是考查多普勒效应,实际上与多普勒效应f,没有多大的关系,但对考生物理思维能力的考查是一道较好的试题。再如实验题中,巧妙地将“研究小灯泡的伏安特性”和“探究黑箱内的电学元件”两个基本实验结合起来,通过电学元件的伏安特性的测量与数据处理,推断出元件的特性及应用到新的情景中,考查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
6.与生活、生产实践相联系。试题注重了物理知识与科技、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强调了学以致用。例如,第10题考查的知识点是X射线产生的微观机制和能级的概念,书本上关于X射线的产生只有简单的“原子的内层电子受激发产生的”,试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描述了原子的内层电子是如何受激发的,并要求在此基础上讨论和计算这就要学生不仅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列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而且要求能深刻理解氢原子模型中原子的能级、跃迁等知识,并能实现知识的合理迁移。再如第17题给出了汤姆孙测定电子的比荷的实验原理图,要求考生读懂、搞清楚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中的运动问题,从而建立模型并根据物理规律和几何关系求解出结果。
二、高考对高中物理教学的启发
1.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实际水平、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贯彻 因材施教的原则。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拉平这种差距,而是要通过教学,一方面要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定的最基本的要求;另一方面则应创造条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开动思维,加深对学到的知识内容的理解。如果把本属于学生自我开拓的内容,经老师开拓后灌输给全体学生,往往事与愿违:基础差的会被动地被老师牵着走,逐渐丧失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基础好的失去了思维的锻炼,学习能力也得不到提高。教学过程中要留有充分的余地供学生独立钻研,引导学生归纳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经过独立思考,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2.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在知识点的浓度和宽度上要求太严,不注重学生基础的培养,不重视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教学,不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学生对物理原理理解不够透彻,知识不能融会贯通,只会死搬硬套,不会灵活运用,遇到新颖题,能力要求高的题目就束手无策。而今年高考试题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第15、16、18题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就是如此,那些埋头做题,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成绩均较低,而那些主动学习,善于思考,物理基础扎实的同学均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因此,作为中学物理教师应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抛弃题海,从基础知识、常见题型、基本方法入手,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
3.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通过对物理现象、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的分析,要重视理论推导引出新的概念、定理和结论,使学生清楚地理解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知识要逐步积累、扩展和加深,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题问题的能力等也要逐步提高,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如速度,首先从匀速直线运动中开始引入的,但要理解这个概念,必须经历从匀速直线运动中的速度到变速直线运动中的速度,再到曲线运动中的速度这样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4.注重物理学科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但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能只靠老师的灌输,也不能靠复习阶段的突击,更不是靠题海战术能练出来的。能力的提高应依靠学生平时对学科内容的钻研、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依靠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踏实的学习作风。
(1)理解能力是基础。准确理解并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能力培养的基础。理解能力差,诸如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等也就失去了依托。每年的高考试卷都有相当数量的试题是考查考生理解能力的,即考查考生是否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确切含义,以及物理规律的使用条件,能否在有关问题中应用它们,能否认识各种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能否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考生应能读懂一般性科普类文章,理解有关文字的内涵、图表内容的特征,并能与已学过的知识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十分重视这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培养分析物理过程的能力。分析物理过程的能力包含阅读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等。分析物理过程是物理解题中的重要环节,物理计算题大多包含复杂的运动过程,其实它都是由简单物理过程组成的。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首先,按先后顺序或空间过程将复杂问题分解成几个简单具体的过程;然后弄清各过程遵循的物理规律;最后找出各物理量之间的联系。教师要选出一些有代表性的,反映物理过程的综合试题,通过一定的训练,归纳总结出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物理学中的“建模”能力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高考中现实问题立意命题较多,这里存在一个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成一个物理问题的过程,即常说的建立“物理模型”。它是分析研究问题的主要手段。无论试题情景多么新颖多变、与日常生活联系多么密切融合,大 都可以归结为学生熟悉的物理模型。比如:运动员的跳水问题是一个“竖直上抛”运动的物理模型。物理模型是同类通性问题的本质体现和核心归整。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用熟知的物理原理、规律、熟悉的解题方法、经验去分析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灵活多变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重视实验能力的提高。物理学是实验科学,通过观察自然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知识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如何实验教学落到实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到实验室中去做一做,教育学生对每一个实验,都要认真弄清实验的目的和实验原理,熟悉实验器材,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能准确记录数据,并能正确处理实验数据以得出结论。要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使他们对实验的思想方法、原理和仪器使用等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5.培养良好的学习规范。高考主观题分值的增加,说明对思维的科学性、解题的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考查学生科学地说理和准确地进行文字表达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这也是学生应有的基本素质。学习规范要求包括:规范审题、规范书写和作图、规范应用物理规律、规范列式、规范表达等。教学应对解题的规范化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并要求学生平时在作业、考试中严格执行,在准确、熟练、规范上下功夫,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高考阅卷得分情况看,规范解题训练远比题海战术有效。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考试中心编.《高考物理测量理论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 [2] 教育部考试中心编.《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科考试大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 [3] 部分数据源于招办、教研室等教育行政部门公布的数字。
第三篇:从脑科学理论看高中物理教材设计
从脑科学理论看高中物理教材设计
作者:杨广军 文章来源:当代教育论坛 点击数:
668 更新时间:2008-2-9
从脑科学理论看高中物理教材设计 作者:杨广军 文章来源:当代教育论坛
一、脑科学理论的发展及对教育的影响
1.大脑的功能定位与全脑开发。20世纪60年代以来,最盛行的关于大脑功能定位的理论是大脑的两半球分工说,其主要观点是:大脑左右两半球完全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思考,左脑对演绎推理、抽象思维、数学运算、形成概念的能力较强;右脑则擅长诸如形象的学习和记忆、图形识别、几何学方面的空间感觉。因此,左脑也被称为理性的脑、知识的脑,右脑也被称为感性的脑、创造的脑。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一学说的局限性被暴露出来。人们逐渐了解到,在一个特定作业期间,几个不同脑区是同时工作的,并非仅有一个脑区实施一种功能,而是不同的脑区以某种方式结合起来,携手在不同的功能中起作用。
1998年,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两位心理学家撰写了题为《人脑功能——侧化的认知神经科学:裂脑研究的教训》一文,文中列举的大量事实表明,大量脑功能系统不是惟一按左右分工原则组装,更多是皮层与皮层下,后头部与前头部,乃至背侧与腹侧系统等多种形式组装模块。也正基于此种原因,笔者认为,教育上应以多种教育活动及方式对大脑进行整体、全面开发,同时教育活动的展开也应基于左右脑互动及大脑整体功能的发挥,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及教育目的的更好实现。
2.脑发育的关键期与教育的适时性。现代生态理论认为,脑的发育就是在遗传基因和环境相互作用中逐渐完成脑功能模块的构建过程,其关键期也就是各种功能的构建期,也是细胞功能效率提高的时期。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一方面,我们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促进学生在青春期时抽象概念表达和复杂精细评议表达能力的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我们还应分步骤、分阶段、有计划地进行,以符合学生在该阶段的大脑发育特征。再者,对不同的学生我们应区别对待,因为在整体的共性下还有个体的特性,不同学生在同一时期的概念抽象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不完全同步,我们不能强求在同一目标下大家都达到统一的标准,而应满足和适应学生差别发展的需求。
3.脑结构和功能的可塑性与教育的适切性。与脑发育关键期密切相关的是脑的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可塑性,即脑可以被环境或经验所修饰,具有在外界环境和经验的作用下不断塑造其结构和功能的能力。脑科学研究发现,多姿多彩的环境刺激对早期大脑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大脑的生理变化是经验的结果,而大脑功能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工作时所处的环境状态,服从“用进废退”的原则。这说明,教育对大脑的发育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且环境对大脑的发育和学习是如此的重要,因此,不但儿童在学习期间需要一个多姿多彩的环境,处于青春期的高中学生在学习时良好而适宜的环境同样必须。
4.情绪的脑机制与情感教育。1995年和1996年,美国哈佛大学的行为与脑科学专家科尔曼相继推出《情感智力》和《情绪脑》,认为人有两种不同形式的智力:理性的和情感的。人的成功与否,不仅仅取决于智商(IQ),还取决于情商(EQ),对经典的智力概念提出了挑战,对传统的教育观念更是形成了极大的冲击。他们使人们认识到一个人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司职情绪的大脑相关组织激素蛋白质的分泌,进而极大地影响人的学习和生活。因此,教育必须要对学生情感给以应有的关注,在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必须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发展学生的情感智力。而且,教育也应擅于采取多种方法,利用和调动学生的情感智力,为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学习和素质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动力和扎实的情感基础。
5.脑电波与最佳学习状态。1929年,德国精神病学家汉斯?贝格尔(Hans Bergar,1873-1941)检测到人在不同清醒状态时的4种不同类型的脑电波。其中,当人们处于高度清醒状态时,大脑在13-25Hz的波段上工作,叫做β波状态。处于这一状态时,人们容易过分激动或烦躁。当松弛而清醒(中度清醒)时,大脑在8-13Hz波段上工作,叫做α波状态。这一状态又被称为“放松性警觉”状态,是理想的学习状态。据此,心理学家发现,当人们处于中等清醒状态时,最能有效完成任务,当脑获得适宜的挑战时,它能以最优的方式学习。但是,当觉察到威胁或过度紧张时,脑则会变得功能低下。当大脑处于α波状态时,能促进灵感,回忆资料收集,增强记忆。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可以进入潜意识,非凡的记忆力、高度专注和不同寻常的创造力都可以取得。因此,从它对教育意义的角度分析,我们就必须在学生中创造一种放松的警觉状态,给学生提供一种低威胁、高挑战的氛围。
二、脑科学理论对高中物理教材设计的启示
1.教材的内容设计应满足和引导学生的用脑需求。大脑的机能分为学习能力和情感智力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我们需要通过对学生情感智力的发掘来帮助其学习能力的提高;需要通过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左右大脑的协调发展;还需要在学习活动中有效调动学生大脑各部分互动以增强学习能力和效率。因此,在设计高中物理教材时必须对学生大脑的学习能力和情感智力作通盘考虑。一方面,教材的内容、问题和呈现方式要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智力来帮助认识学习能力的展开以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另一方面,教材中设计问题的思想应定位在不仅要促进学生认识学习能力的发展、知识技能的积累和智力水平的提高,而且要包含一定比例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能体现和促进学生的情感智力的发展。当然这样的问题不一定全要单独列出,不一定只把促进学生的情感智力当成唯一目的,它可和其它类型的习题杂揉在一起,或在问题中有一两个要求涉及对学生情感方面的培养和引导。当然,在教师用书中应把对学生情感智力的培养这一要求明确列出,还要较详细地提供一些具体的方法和例子,以帮助教师领会意义和把握方法。
2.教材的设计目的应体现引导学生协调发展的总方向。脑机制的认识学习能力和情感能力必然影响到教育的手段和发展方向,作为这一切文本化体现的教材,其编制的过程中也就必然要考虑到学生的情感因素。高中物理教材设计中应重视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来为该课程的顺利进展服务。虽然这一目标需要在教师的精心策划、课堂内容的合理安排、师生的积极互动的过程中逐步显现和实现,但教材必须体现这一方面的考虑和引导功能。因此,教材设计者在编制教材时,应努力采用各种手段,从事例的来源、呈现的方式、知识技能的应用、社会的相应需求、学生的切身联系与学生自身体会等方面通盘考虑,并在教师指导用书中给出适当的建议,引导和促进教师采用这些办法,努力减少和消除教师实际授课中的困难和畏难情绪,以达到对情感智力“为我所用、用得起来”的目的。
3.教材的呈现方式应富于变化,问题的提出应丰富多彩。大脑的发育和功能的发挥取决于刺激的程度。在设计教材时,可以安排富于变化的呈现方式和提出丰富多彩的问题,不断地提供积极的刺激,以使学生大脑较长时间处于一个活跃的状态。(1)教材中应提供一些有关内容的网站链接,这样教师下载相关内容后可在课堂上使用,或者学生自行上网浏览;也可配套发行多媒体演示光盘,以丰富多彩的画面、具体细致的过程和详实的资料吸引学生的眼球,引发学生积极思考。(2)周边的学习环境是外界刺激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所设计的问题思考应体现与外界环境的有机结合,让学生的思绪飞腾到相应的环境情景中,从而间接地获得相应的刺激以调动大脑的兴奋。(3)社会实践是丰富多彩的,现实需求是最有效的动力和最强大的外部环境刺激,因此,思考的范围和内容与之紧密结合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4.教材的内容应满足学生的差异性需求。高中物理教材的内容应满足学生因脑力发展的不同步而出现的差异性需求。不同的问题在同一阶段并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满解答,课堂评价和各种测试这三类试题也要各占相应的比例,这样既可满足处于同一能力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的需求,又可刺激和调动学生学习相应内容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成就感。这样,在阶段的学习逐步完成之后,每一个学生的能力都可得到相应的发展。
5.CAI等多媒体技术与教材文本的有机结合。高中物理教学往往重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它的学科特点也注定了对抽象思维能力的强调。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形象思维的开发和培养。
在课堂上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往往需借助一定的工具,以前教师经常采用各种教具、学具来进行这项工作。当然,教具、学具固然必不可少,但它存在着携带不便、不好保管、易于损坏、对某些过程不能根据需要调整演示的进程、对微观和快速的过程不能演示等缺点。目前,中小学普遍配有计算机,这为课堂CAI等多媒体教学的大规模开展提供了可能,它通过软件编制和电脑模拟展示过程和图片,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缺陷。为此,新教材的编制应考虑课堂CAI教学的需要,在教师用书中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课件素材来源和方法指导。出版社应挂接相应的网站支持以满足教师的这种需求,也就是说,教材的编写也应包括相应网站的建设。
6.编制教材时应注意难度的梯次性。高中物理教材的内容要求和所设问题应有一定的难度,但要梯次发展,逐步加深。研究表明,当学生的大脑处于α波状态时,学习效果最好。因此,从教材编制的角度考虑:(1)教材所提出的问题,需要学生理解、掌握与运用的原理、规律要有一定的难度,以使学生大脑获得适宜的刺激而进入较好的学习状态。但难度又不能太大,以避免学生因过度焦虑、紧张而处于烦燥状态,降低脑力的功能。对于较难的原理和问题,可分成若干小块,梯次增加难度。(2)对于需理解和记忆的内容应有意识地间隔安排,这样让学生大脑不同的工作区域轮流工作,轮流休息,既不易过于疲劳,由此而影响了学习的效率、兴趣、信心和积极性,同时,不同大脑区域工作期间比较清醒高效的状态又有利于学生把理解与记忆的内容结合起来,从而加深对问题的认识。(3)每一章节后面所配习题的顺序也应讲究。首先要注意先易后难,其次是注意把能够直接运用本节所学的问题放在前面,需与前面知识结合求解的放在后面,需要与社会实践和社会存在问题联系起来考虑的再向后排。理论论证、推理、求解的放在前面,而需要动手实践操作的则放在后面。总之,“小步骤,多台阶,勤反馈、强巩固”不仅是教学的要求,而且也是教材的内容和问题的呈现要求。
第四篇:从20体验磨练04年高考作文看2005年命题走向
从2004年高考作文看2005年命题走向
江苏
秦 葆
一、2004年高考作文的特点
2004年全国各具特色的15道高考作文试题,呈现以下特点:
1、从命题的形式看,几乎是清一色采用话题作文,唯北京卷以“包容”为题——看是属于命题作文,但从实质看,这样的命题作文也可以纳入话题作文的范畴。
2、从试题的构造看,同是话题作文,却出现了三种类型:一是材料型,二是命题型,三是选题型。在15道试题中,材料型占12道题,形成了一股主流,是当前语文界使用频率最高的题型,也是高考作文命题的首选。上海的“忙”,北京的“包容”,采用命题型话题作文。这种类型的题目简约明快,思维空间广阔,有着很好的发展势头。福建卷则另辟蹊径,采用选题型。这种题型打破了只给一个话题的成规,为高考作文命题作了有益的尝试。
3、从文体的要求看,有的全不限,有的是加限制的不限,焦点仍然在于能不能写诗歌。高考作文能不能写诗歌,这是见仁见智的学术问题,但全国卷允许写诗达数年之久,却迟迟不拿出评价的标准,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4、从话题的设计看,联合式话题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4份全国卷、天津卷,辽宁卷、浙江卷、重庆卷、江苏卷、广东卷等10份试卷这样设计话题,真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不过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受2003年话题模式的影响,意在增多话题的限制,加大审题的难度,加强试题的避猜性,大大提高了考查的思维价值。除外,设计单一式话题的有北京、上海、湖北、湖南等,设计多项式话题的有福建卷,从而显示了话题设计的多样性。
5、从话题的内容上看大体反映以下几个方面:(1)、审察自我,正视问题:全国卷的“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重庆卷的“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共有三个话题就如何看待自己与别人展开讨论,都是以如何正确对待自己为核心来考查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写作能力。全国卷的另两个话题是“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及“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前一个话题是谈论一个人应该怎样正确对待所遭遇的挫折,后一个话题是谈论一个人应该如何去面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它们实际上是从正反两面谈论如何正确面对自己所遇到的困难,从而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这五道题植根于中学生的思想土壤,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2)、关注社会,聚焦热点:上海卷的话题“忙”,抓住了当今社会讲究快节奏高效率的特点,把作文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浙江卷的话题“人文素养与发展”,是从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总体达标比例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状提炼出来的,让高考作文与现实中的社会矛盾挂钩,引发考生深入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湖南卷的话题“家庭教育”,是当前全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考生首当其冲,最有生活体验,也最有发言权。上面这些话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生活热点,意义重大。
(3)、价值取向,道德修养:天津卷“材与非材”,辽宁卷 “平凡与自豪”,都属于价值观范畴。发人深省且充满思辩性。伟大出自平凡,我们在为伟大而骄傲的同时,也要为平凡而自豪——正确对待平凡,这样的话题广大考生大有发挥的余地。北京卷 “包容”,湖北卷 “买镜”,都跟道德修养有关。我们的祖先极为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绵延的传统美德和丰富的文化积淀,给考生写作的灵动。
(4)、自然情致,人文景观:江苏卷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让考生走进大自然;福建卷以人物(文学形象)为话题,使试题充满人文色彩。
二、“新课标”下的2005年高考作文命题走向 任何事物的变化,一是本身的矛盾所引起的发展变化,二是外界的原因引起的发展变化。高考作文也是如此。
对于高考作文影响最大的,笔者认为是2002年新修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2004年正式实施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高考作文受到的直接影响来自于语文考纲,而且考纲是《大纲》《课标》的执行方案以及观念的具体化。新课标、新考试精神要求学生“负责任地写作”、“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要有独立的写作思维”,这是作文拿高分的新标准。据此,对2005年高考作文命题走向作以下的预测。
1.在“认识”这个话题上继续引申。引导中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2003年的“情感的亲疏与认识关系”,延续到今年的全国卷的四个话题,还有其它省份的几个话题作文,都是讲“认识”的。认识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社会,才能融入当代中国的社会;认识自我,才能全面发展,规划人生理想。因此,2005年从“认识”这个话题还可能进一步细化,具体化。
2.从审美引申到文化。《课标》:“审美教育有助于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2004年的江苏卷“山的沉稳,水的灵动”是这一方面的可贵尝试。当然,关于知、情、意在作文方面的考查,不一定全面考,更不一定局限于山水自然,也可能有对人的审美(帅、酷以及气质),也可能有对社会风尚及流行文化的审美,也可能对传统文化中小说及诗、词、曲、赋的审美,甚至可能引申到文化的范畴。
3.考查语言运用和语文实践活动。在《课标》里“应用、拓展”,“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口头应用能力,能根据交际的需要,选择适当时机与场合,提出话题,敏捷应对,注意表达效果。参加演讲与辩论,学习主持集会、演出等活动。”关于这方面的考题,在90年代有给编辑部的一封信,反映环保问题;上海卷,近年来有假设从某刊物的几个栏目中选一个做编辑;以前上海卷连续两年写小作文:两分钟的发言稿,从考查“说”的角度出题;其实,还可以考讲演稿,还有辩论、采访、主持等等,全面考查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样既考了“写”,又考了“说”,把高考作文与语文活动联系起来。
4.把课外阅读与高考作文联系起来。2004年福建卷,列了两组人物,每组5人,5人中有真实历史人物,也有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也就是说,传记人物与文学形象。这古今中外的5个人物都是可以从课外阅读中获得。那么800字以上的文章就是两种体裁,一是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速(缩)写;二是评论,文学评论或历史人物评论。因此,作为应对策略,除了读小说外,还应引导学生阅读历史人物传记。没有阅读便无从下笔。
高考作文的演变,还会受到高考作文本身出现的矛盾,从而引起变化。针对有些考生作文“胡编乱造”、“四不象”的作文大量出现和内容空泛、缺少生动的记叙,缺乏深刻的分析推理等情况,近年来,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中增加了“感情真实”、“内容丰富”的条目,并且对“四不象”类的作文一律封杀,不及格。为了从根本上整治“四不象”,为了与高中作文教学的训练体裁的一致,话题作文开放式的“体裁不限”的规定,有可能改变。这一点应引起注意。
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在实施中矫正,高考作文的形式和选材的开放度将在今后的命题要求中微调。在新课标理念的引导下,从有利于选拔人才的实际需要出发,高考也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继续探索。
第五篇:从近三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看
从近三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看“新材料作文”的命题走势及应试策略(上)
作者:杨玉良 提供人:瞿立言 阅读:93 评论:0 时间:2009-5-4 16:44:05【大 中 小】
“新材料作文”从2006年诞生起,已历三载。依据全国卷一贯的“稳中求变求新”的原则,话题作文的命题形式沿用时间长达七年之久,作为继话题作文之后兴起的所谓“后话题”作文新形式,必将继续被沿用相当长一段时间。因此有必要对这种命题形式的走势作进一步探讨。
那么什么是“新材料作文”?它的“新”又表现在哪里呢?依据教育部国家考试中心余闻先生的说法,所谓“新材料作文”,就是一种“以给材料但不给话题,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标题为特征”的命题形式;它“把话题作文中的‘话题’与‘材料’的功用都集中到‘材料’身上。‘材料’与‘题目’相比,‘材料’更贴近生活的原型,让审题不是从‘题目’出发,而是从‘材料’出发,从而使试题更具开放性,更能启动考生的发现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考生的作文在材料含意范围之内就符合题意,在材料含意范围之外就偏离题意”。这种命题形式之“新”,主要表现在:“旧材料作文”所写作文的主题、内容甚至文体都必须与材料的内容和形式一致,必须用好所给材料;而“新材料作文”则吸收了话题作文的优点,“三自”原则给了考生更多的自由和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不过,与话题作文不同的是,它把话题隐含于所给材料之中,这就促使考生把关注的焦点由“话题”转移到材料的“含意”,使高考作文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平时写作的实际。
综观近三年全国卷的作文题目,不难看出这种
命题形式的基本走势:
一、从命题材料的形式看,其类型将日趋多样化
近三年命题材料的形式,有寓言故事(2006年甲卷老鹰与乌鸦、2008年老鹰与幼龟)、媒体材料(2006全国乙卷关于读书的网上调查)、图画材料(2007年全国甲卷“摔了一跤”)、现实材料(2007全国乙卷丛飞事迹和新课标卷法国化学家成功经历、2008年全国甲卷抗震救灾和新课标卷母女的三次养鸟经历)等多种。本着“稳中求变”的原则,高考作文中必然会出现更多的类型。刘国良主编的波波鸟名师大讲堂《高考材料作文第一解读》就将“新材料作文”分为寓意型、诗意型、象征型、图文型、思辨型、感悟型等六种,可供考生复习时参考。
二、从命题切入的角度看,高考作文命题仍然会朝两个方向掘进
一是引导考生关注外部世界及其与人类自身的关系问题;一是引导考生反观自身,改造内部世界,重塑自我形象。
就第一个方向而言,作文命题必然会贴近社会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很难想象,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人将来能写出“感情真挚”的文章。关注时代,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考作文必然要承担起重要的导向作用。2007年全国甲卷“摔了一跤”,这个命题涉及的绝不仅仅是不小心“摔了一跤”这么简单,这里涉及的不仅是个人的问题,而且是应该引起学校、家庭乃至社会关注的青少年的成长教育的大问题。2008年全国甲卷“抗震救灾”,这是一段时间内,中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无须赘述。因此提倡考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做个生活的有心人,注意观察学校、家庭、社会发生的变化,特别是要留心身边的人和事,真诚地与人交往,热情地帮助别人,乐观地面对生活,用心去感悟生活。同时,要时常看看电视报纸,关注时事动态。正所谓“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考生要认真地积累鲜活的生活素材,因为只有生活才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啊!当然,也要广泛阅读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它们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如果能把从读书中获得的间接经验与自身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相互阐发印证,那就更好。
就第二个方向而言,作文命题一方面必然注重发展个性,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如2006年甲卷“老鹰与乌鸦”直接涉及模仿与创新的关系问题,2007年新课标卷法国化学家成功的范例,向人昭示创造、机遇与执著的关系。
另一方面注重塑造健全人格,培养人文素养,如 2007全国乙卷丛飞事迹的材料,给考生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方面是丛飞无私救助贫困学生,另一方面是受助学生“没面子”的“埋怨”;一方面是大学生忘恩负义的逃避,另一方面是小学生知恩图报的捐献。在这强烈的对比下,命题意图是显而易见的:倡导无私奉献、知恩图报,批评自私自利、忘恩负义。考生如果思想道德不高,人格不健全,很难写出“感情真挚”的文章。这就要求学生在乎时的学习中自觉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在“教书”的同时肩负起“育人”的重任。要教育学生把“作文”与“做人”统一起来。文章绝不仅仅是“作”出来的。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在教自己的儿子写诗时说过这样的话:“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这“诗外的工夫”我想就是踏踏实实生活,认认真真做人,广泛地积累生活,积累感悟,积累情感,博览群书,狠下一番“长期积累”的工夫。古人论诗强调“诗言志”,“诗穷而后32'’,道理也在这里。至于“诗内的工夫”,我想最多也只能占到三分。
目前考生作文存在严重的华而不实的现象。究其原因,我想,是考生割裂了生活与写作的关系,认为文章就是“作”出来的,只要记一些好词好句,临时抓来用一下,装点一下门面,给阅卷老师造成一个“有文采”的假象,就可以拿个不错的分数。其实,2007年考试大纲作文部分早已经将“词语生动”“文句有意蕴”分别改为“用词贴切”“文句有表现力”,说明研究人员对纠正这种错误的作文倾向所作出的积极努力。但这并没引起考生的普遍注意。这就要求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教育他们坚持“以我手写我心”,努力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来。只有这样的作文,才更贴近我们写作的实际,更符合作文命题的趋势。
三、从命题的要求看,仍然是限制中有开放。限制在逐渐减少,切入点将更多
近三年的作文题目,也体现了全国卷“稳中求变”的原则。在这三年中,作文的核心要求没变,即“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过,2006年的“全面理解材料”的要求,在2007年和2008年却被取消了。这说明作文的限制在减少,不再强求综合材料的所有信息,不再强求“全面理解”,只要围绕材料“含意”选取一个角度立意就行。这就意味着给予了考生更多的自由。
与限制减少相应的是考生立意的切人点更多。例如,2008年新课标卷母女三次养鸟经历的材料,可以选择的大的角度就有慈善、环保、爱心、放生、自由等,而每个角度都可以得出多个立意角度,比如“慈善”,就可以得出“莫让慈善变了味”“慈善不需要刻意的形式”“关爱生命是最大的慈善”“借慈善之名牟利让人不齿”等子项。
“三自”原则,为考生拓展了足够的写作思考空间,保证了考生能够张扬个性。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开放之中有限制,即“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这就为考生确定了一个基本的“符合题意”的标准,所谓“自主确定立意”便划定了一个范围,“自主”决不是随心所欲。同时,“自主确定文体”一方面意味着文体由单一走向多样,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写作、另一方面也要写什么像什么,决不能写得“四不像”。换句话说,考生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注意强化文体训练,尽量形成普遍掌握、一体突出的文体基础,考试时才能尽量使用自己擅长的文体,写出既文体鲜明又个性突出的文章。
[出处:《语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