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我对微课程的理解
谈谈我对微课程的理解
以前,一直不知道微课是什么?在网上看到微电影,微课程是最后才知道,原来还是第一次听到。
从什么是微研究、微课堂、微课程的作用、微课程的分类、微课程的制作等方面,深入浅出的阐述了微课程,真正的让老师领会了微课程“微而精小而奇”内容小蕴意深,从小处入手,解决一个问题“的独特魅力。
我切切实实感受到:微课程虽然是无生上课,但上课的老师心中必须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展示出老师的教学技巧和老师们的教学素养,微课其实是老师与学生在心灵上的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只有心中有学生才能上好微课程,从而走到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目的。
最后,启发了我的教学,虽然我们的条件有限,我们可以尝试翻转课堂的模式,提前预习,定要求,定内容,定细则,课堂解锁,提升知识全面,改变传统教学,给课堂注入新鲜的活力,让不同的个体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二篇:谈谈我对微课程的理解
浅谈我对微课程的理解
新密市实验小学 王丽平
以前,我只知道微电影,不知道微课程是什么?一直到一年前我们学校的靳校长在全体教师会议上给我们讲微课程,并发出制作微课程的倡议,看着生动的画面和简短的文字,我就像刘姥姥走进了大观园对微课程充满了好奇。
最近通过学习《多媒体课件制作之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我对微课程又有了新的认识。尤其什么是微课堂、微课程的制作等方面,深入浅出的阐述了微课程,真正的让我领会了微课程“微而精小而奇”内容小蕴意深,从小处入手,解决一个问题“的独特魅力。
众所周知,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关于作文教学,我打算利用微课组合为学生提供灵活的具有开放性特色的教学思路,让学生能更好的发展创造性思维,写出有创意的新作文。高效的课堂的另一个要求就是要求少讲、精讲。课堂上要少讲精讲,多学多练。教师要精心安排学、讲、练的内容,以保证各个环节的时间。
总之,我很高兴我已走在微课程路上,微课程虽然是无生上课,但上课的老师心中必须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展示出老师的教学技巧和教学素养,微课其实是老师与学生在心灵上的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
第三篇:谈谈对微课程的理解
谈谈对微课的理解
高战英 郑州市中牟县大孟镇曾庄小学
说到对微课程的理解?对一名农村教师来说,没有一点概念,自己一直对这个新事物有种极大的陌生感。后来通过学习才知道微课是根据年级学生特点,在课程、课时中融入特色微课程,美术技法的提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美术作品,学习美术文化,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比如美术课引入动漫启蒙、硬笔书法等,充分丰富课程特色。微课程可分为:主题为课程,细节微课程和故事微课程„„课程其实也是有具体教学目的的教学内容,它与我们平时的教学内容不同之处就是它的教学目标小,教学目标很明显,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学时间短,教学方式灵活。想到这里,我有一种想在课堂上实施微课程的冲动。怎么去实现呢?得找一个自己比较熟悉的内容着手。当时,我想给学生讲讲书法,让学生了解中国几千年悠久书法艺术的内涵、欣赏汉字书法艺术,培养学生对祖国书法艺术的自豪感。平时,自己就喜欢书法。那为什么不从书法入手呢? 星期五的那节美术课,我就带着文房四宝来到教室。一进入,同学们就议论开了。“今天怎么不上美术课?”“我们又没有学过毛笔字„„”我想,今天有戏唱了。我清了清嗓子,站立在讲台正前方,说:“同学们,这节课就是美术课。今天,你们就和老师一起学怎样写毛笔字,怎么样?” 同学们一听,高兴得鼓掌,呐喊。在同一张准备好的宣纸上,我全神贯注的用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写着“马”字。同学们则屏住呼吸,一声不吭地看着,好像很内行一样的。当书本打开的时候,同学们发现老师写的“马”字和课文中的“马”几乎一模一样。同学们高兴得直叫,有的还不停在边上说:“老师,这个就送给我吧。” 我想这大概就是主题微课程吧。在短短的几分钟里,让孩子们见识到汉字的魅力,书法的魔力。最后,就布置了一个作业:到网上去寻找不同时期书法家和他的书法特色。返校后的那天晚自习,同学们展示自己在网上找来的有关汉字的变化和书法家的作品,并且讨论得也相当热烈。原来,这样的一个主题微课程就把拥有几千年悠久书法艺术这样简简单单的学了,使同学们也感受到。微课程,微而不微;微课程,小而精致。正是“小课程蕴含大智慧”。
第四篇:我对微课的理解和感受
我对微课的理解和感受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它的形式是自主学习,目的是最佳效果,设计是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形式是流媒体,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时间是简短的,本质是完整的教学活动。因此,对于老师而言,最关键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而不是在教师的角度去制作,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微课四微特点:
微课“位微不卑”。微课虽然短小,比不上一般课程宏大丰富,但是它意义非凡,效果明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
微课“课微不小”。微课虽然短小,但它的知识内涵和教学意义非常巨大,有时一个短小微课比几十节课都有用。
微课“步微不慢”。微课都是小步子原则,一个微课讲解一两个知识点,看似很慢,但稳步推进,实际效果并不慢。
微课“效微不薄”。微课有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作用,通过不断的微知识、微学习,从而达到大道理、大智慧。
我觉得微课就是把很多课堂知识浓缩,用最精炼的语言来表达出来。微课虽然小,但都是精华。就像我们教师上课时有很多是废话,能说到点子上就那么几句就可以了。微课能够体现出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让你用很短的时间,很小的篇幅去交代清楚一个知识点或解决一个问题,这做起来很不容易。要想用好微课这门新型的教学方式,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接受新事物,全身心的投入才行。
第五篇:对课程整合的理解
对课程整合的理解
我所理解的课程整合应该是针对学科本位本义提出的,是学科与学科之间知识的交叉和融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科本位主义思想严重阻碍了现代新型人才的培养。学科整合,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相互整合的学科之间互助互动、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简单将现代教育手段(信息技术、网络)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在这种教学模式中,网络、信息技术等只是作为一个教学平台,或者说是教学工具,它的应用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观。
抛开信息技术在传统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注意,我用的不是整合),传统各学科之间也能做到相互整合。这里所说的抛开信息技术在传统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并不是指我们要摒弃信息技术这种行之有效的教学平台。相反,我们要大力提倡在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这种新型的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现代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我们相信,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带来的不仅仅是更为有效的教学手段,而且必将引起真正的教育教学的全面改革。在现代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提供的这个平台上,我们的传统学科自身应抛开学科本位主义,自觉地走到一起,相互融合,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才能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课程整合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1. 相互整合的双方或多方应相互支持
课程整合应以学科之间的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为目的,其实质是一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整合的双方或多方应互相支持,而绝不能单方面的一方以另一方为工具或手段。在目前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所欠缺的情况下,信息技术应积极与传统学科配合,既要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探究到学科知识,又要让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积极地学习信息技术,主动地掌握信息技术这种先进的学习手段。
2. 整合不必过分强调信息技术
整合不必言必提信息技术和网络。真正的整合应是该用时就用,不该用时就不要乱用,要用得恰到好处。在课程整合炒得火爆的今天,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更应该静下心来平静地对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课程整合的实质、课程整合的精髓,而不要被它在现代教育技术装饰下的华美外表所蒙蔽。而现在的优质课评审,却将是否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了能否成为优质课的必要条件之一。
3. 整合内容应是多方面的
如今的整合所指代的多是知识整合,而能力、素质也是可以整合的内容,而且也是教师应该研究的重点。敏锐的思维、鲜明的个性、坚定的意志、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渊博的知识一样成为现代人走向成功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所以在课程整合中,还应渗透素质能力的教育。
4. “课程整合”并非“学科整合”
有相当多的教师把“课程整合”与“学科整合”混淆了,其实连笔者刚听说课程整合这个术语时,也是不由自主地把这两个术语混淆了,后来经过深入地研究才发现,原来这两个术语存在非常大的区别。“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简称,主要是指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数学、语文、物理、化学或综合课等其他学科教学的过程,属于教育信息化范畴。而“学科整合”指的是学科之间,如数学、语文、物理、化学之间的相互贯通,属于课程改革范畴。由此可见,“课程整合”与“学科整合”是并不相同的两个概念。虽然它们在外延上存在交叉关系,但是各自分属于不同的教育科学研究体系,二者之间的差异也是非常大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表现为课程如何有效应用技术的理想追求,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中各要素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从而达到聚积效应,获得更好的教育效益和效率。它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它应时而生,也会随技术应用成熟度而发生变化。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既作为基础学科,又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但对于不同学科定位,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为此可以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也就是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体现整合,而不是孤立于其他学科之外,单纯地讲解技术,目前有效地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不失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突破点;要开好信息技术课程就必须在课程中体现整合,这是由它的基础性、工具性、高速发展性决定的。如果信息技术课程脱离了其他学科,那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将显得苍白无力,“英雄无用武之地”,缺乏其发挥的空间,有效地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可以解决目前存在的“两张皮”问题,可以改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个外部因素即教师、环境、学生。其一,可以改变学校的软硬件环境为教师开展课程整合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其二,影响到全体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其三,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整合的目标得以实现。
第二层面:其他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通过信息技术有机地运用到其他课程,使信息技术成为教师教学的好帮手,学生学习的好伙伴,从而提高学科的教学效率;这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第三层面:基于信息技术的学科间的整合,有两层含义:
一、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间的整合,使信息技术成为各学科整合的联系纽带和工具,使课程实施更趋合理;
二、通过信息技术的影响改变课程结构促进课程间的整合,使课程结构更趋合理。
我经常听到老师们问:用什么技术来进行整合,怎么样进行整合。我认为课程整合可从局部做起,全方面开花,最终将其系统化。如信息技术课堂中采用语文、数学、生物等学科的内容;各学科利用信息技术,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利用信息技术,既可以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也可以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为学习者提供对相同问题的多种不同的观点的比较、分析和思考的条件,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深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和效果;结合现行的课改踏踏实实地从新课标实施入手,从研究性学习入手„„最后涓涓细流汇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