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6.2郑晓成公开课教案《运算的意义》
《运算的意义》教案
新民市胡台学校
郑晓成 2017年5月17日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运算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2、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注重数学与现实的联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实物投影仪 教学设想:
针对回顾与交流中的四个问题作一说明: 第一题:
这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复习四则预算的意义。在第一场景中,学生可以提出“两位同学一共折了多少只纸鹤”、“装饰教室还需着多少纸鹤”的问题,并运用加法和减法加以解决。在第二场景中,学生可以提出“一共需要多少钱”的问题,并用乘法加以解决。在第三场景中,学生可以提出“扎礼品盒、蝴蝶结分别需要多少米彩带”的问题。并运用乘法加以解决。在第四场景中,学生可以提出“每个小组有多少人”的问题,并运用除法加以解决。
第二题
引领学生回顾在小学阶段学习过的运算,并举例说明哪些地方还会用到这些运算,目的是在集体交流中,寻找所学过运算的原型,系统的构建运算的现实意义。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及时引导,使学生能认识到运算的原型。
第三题
这是对于加减法之间、乘除法之间互逆关系的回顾、教材引领学生通过举例来说明的。教学时,应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回顾,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可用教材提供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再次感受加减法和乘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第四题
不做全班的共同要求。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实例进行适当归纳。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看屏幕“庆祝六一”活动中这个班的同学们在做什么?我们来看一看。
2.解决问题。
⑴根据这四副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
⑵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说一说自己的理由。⑶全班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第一幅图:
①两个同学一共折了多少只纸鹤?②还要折多少只纸鹤? 求和:39+26=65(只)120-39-26=55(只)120-(39+26)=55(只)求剩余数可以用连减的方法,也可以用减去两数之和的方法。第二幅图:
一共需要花费多少元?1.5×52=78.5(元)求52个1.5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第三幅图:
①捆扎礼品盒用多少米彩带? ②扎蝴蝶结用多少米彩带? 18×1/3=6(米)18×1/2=9(米)
③一共用去多少米彩带? ④还剩下多少米彩带?
18×(1/3+1/2)=15(米)18-18×(1/3+1/2)=3(米)或者18×(1-1/3-1/2)=3(米)
这几种方法基本上都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第四幅图:
每个小组有多少人?48÷4=12(人)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一份是多少?
这幅图上没有要求平均分,但是要想一想做游戏时怎么分最公平?还是平均分最公平。
3.小结:同学们,我们刚才看图提问题并解答,做的非常好。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就可以用这些知识来解决。
二、回顾、总结学过的运算。
师:在小学阶段我们学习过加、减、乘、除这几种运算,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能够用到乘法呢?(集体完成)
学生举例后总结:例子省略 1.乘法:①求几个几是多少;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③求长方形面积;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
2.除法: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求一份;②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③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3.加法:①求和;②减法逆运算。
4.减法:①求剩余;②比较;③加法逆运算。
三、加减法、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1.12+20=32,根据这个算式写出两个减法算式。32-12=20,32-20=12。根据这3个算式编写有联系的实际问题。例如:校园里有12棵杨树,20棵桐树,这两种树一共有多少棵?用加法,而学校里杨树和桐树一共有32棵,其中杨树有12棵,桐树有多少棵?和学校里杨树和桐树一共有32棵,其中桐树有20棵,杨树有多少棵?这两个问题要用减法。
感受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加法和减法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互为逆运算。)
2.那么48个学生做游戏可以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多少人?用什么方法计算?(用除法)可是“每个小组有12个人,4个小组共有多少人?”用什么方法呢?(用乘法)
乘法和除法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也就是说,加减法之间有逆运算的关系,乘除法也是如此。
四、总结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12+20=32,加法算式中各部分叫什么名称呢? 我们还可以把这个算式写成:加数+加数=和。
五、习题设计。
第50页“巩固与应用”。
1、看第4题: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根据算式来提出问题,是为了鼓励学生找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加深理解各种运算的意义,)
2、集体交流。尽可能全面的提出各种运算的例子。
3、独立完成第1—3题。
六、扩展练习。
(1)31.54÷()=38
()×1.3+3.5=13.25(2)试着写一写哪些数量关系能用除法运算?
第二篇:公开课教案混合运算(模版)
课题: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授课人:李世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知识迁移,学会解答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混合运算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以旧引新
1、口答下列算式先算什么,再算出结果。(1)40 + 30 – 20(5)72÷9 + 20(2)40 – 30 + 20(6)20–72÷9(3)24 ÷ 3 x 8(7)60 – 5 x 3(4)24 x 3 ÷ 8(8)5 x 3 + 60(投影出示解答混合运算的五步骤:)
2、小结: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如:上例(1)、(2)、(3)、(4)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如:上例(5)、(6)、(7)、(8)
3、你会解答吗?
56– 42 ÷ 7(56– 42)÷ 7
二、出示课题,引出新知
课件出示超市买东西场景: 一个书包20元,一个笔记本5元,50元钱买1个书包后,还可以买几个笔记本?(1)生齐读题目;(2)讨论解题方法;
(3)抽生回答后,引出小括号;
(4)介绍小括号的作用,板演解题过程;
(5)结论:在有括号的算式里,都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
(6)解答:(56– 42)÷ 7
三、尝试练习
妈妈带了100元去商场,买衣服用去80元,那么5元一双的袜子还能买几双?
四、巩固练习
1、说说每组中的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7020 = 30(元)= 30 ÷ 5 30 ÷ 5 = 6(个)= 6(个)
答:还可以买6个笔记本。答:还可以买6个笔记本。运算顺序:(1)有……;
(2)没有……;
(3)如果……;
解答混合运算的五步骤:
一看(看清楚运算符号);
二想(想一想先算什么);
三划线(先算的下边划线);
四计算;
五检查。
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有括号,先算括号;
(2)没有括号,先算乘、除,后算加、减;(3)如果只有乘、除或只有加、减,就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第三篇:邓跃成公开课教案2
大坪中心学校2016学 第一学期 思品公开课教案
教学内容:传递文明的纸 任课教师:邓跃成 任教班级:五年级
上课时间:2016年 11 月 7 日第 7 节
教学目标:
1、知道造纸术是中国古代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
2、通过听故事、讨论,了解纸的发明和制作过程;体验纸的方便,通过对蔡伦成功原因的探讨,明确只有善于学习借鉴前人经验。
3、了解纸的作用,特别是纸的传播对世界的影响,认识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教学准备
1.学生查阅与造纸术有关的资料。
2、学生选择除纸以外的材料写字或绘画。
3、学生搜集各种用途的纸张。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国是文明古国。谁知道我国古代四大发明都有什么?(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这些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其中造纸术的发明,给世界文明的传播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来学习《传递文明的纸》(板书课题)
二、探讨新知
1、首先,我们来体验体验纸给我们带来的方便。
请学生拿出自己选用的除纸以外的材料写字或绘画的作品在小组里从“我用来书写或绘画的材料是什么;与用纸相比,用这种材料书写、绘画的不同是什么;我的体会”三方面进行交流。请几个学生发表自己完成的作业内容。
2、展示图片,计算
1、如果一根竹简能写十个字,那么东方朔写给汉武帝的那封信大概有多少字?
如果用教科书那么大的纸来写,每页按1500字计算,大约只需要多页?
2、我们使用的《品德与社会》书共有130000字,如果用竹简书写,大约需要多少根?
3、阅读与讨论。教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1页的内容,然后就下面的问题与参考答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没有纸的时代,我们的祖先把字写在什么上面?(中国有动物的骨头―――甲骨、竹木简、丝绸等,其他国家有纸草、羊皮、泥板等
4、蔡伦----纸的生产,播放视频 蔡伦造纸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
1、吸取前人失败的经验。
2、留心观察,反复实践
3、勇于创新,进行推广
5、纸的传播 说一说
谁能说一说除了书写以外,纸还有哪些用处?
小结:纸作为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享誉全世界,我们为中国四大发明感到骄傲!就让我们不断创新,不断改良造纸术,让纸继续传承文化、传播文明!
三、课后拓展
第四篇:钟晓夏公开课教案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体味诗意秋景图,把握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2.培养学生语言鉴赏能力、文字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美读、涵咏散文的能力。
2.把握“感时生情,以情驭景,以情显景”的写作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社会变革中,知识分子的苦闷、抑郁,提醒学生珍惜现在,热爱生活。
2.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对故都的秋进行讨论分析,掌握文中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伤之情的由来,从而深层次理解本文的丰富内涵。
【教学方法】:
1.美读法2.讨论法3.赏析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同学们,如果说春天给我们的感觉是生机勃勃,浮想联翩的话,那么秋天给我们的感觉又是怎么样的呢?(学生们回答)现在就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以前学过的描写秋天的诗词,好吗?(学生们回答)用几句名诗词句引出秋思的重要性,可见秋思已成为一种文化积淀熔铸到华夏儿女的血液之中了,那么散文大家郁达夫笔下的秋又有着怎样的韵味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1913年随长兄郁华志去日本留学,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立了创造社,1930年与鲁迅等人发起成立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4月移居杭州,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
代表作: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
长篇小说《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
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1933年4月由上海居到杭州,撤退到隐逸的山水之中,当时他处于思想苦闷时期,在1934年写下了本文。
三、题解
“故”字保藏着作者眷恋故乡的感情,都指首都,“故都”表明了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全题点出了地点和节令,明确而用深沉,含有深切的的眷恋之情,很值得品味。
四、检查预习情况,纠正读音
凋零(diāo)驯鸽(xùn)椭圆(tuǒ)混混沌沌(dùn)
落蕊(ruǐ)潭柘寺(zhâ)扫帚(zhou)细腻(nì)平仄(zâ)一椽破屋(chuán)歧韵(qí)疏疏落落(luî)廿(niàn)
五、梳理课文结构,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1.教师请同学齐读第一二段,思考作者从哪个角度来写故都的秋?故都的秋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呢?
明确:秋味。魅力所在“北国的秋特别的来的清、静、悲凉”。
2.作者在写了北国的秋之后,第二段又写了什么?南国的秋有什么特点?明确:南国的秋,特点:慢、润、淡。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3.请同学们思考,作者要描写北国之秋,为何话题一转写到南国之秋呢?明确:对比、烘托。突出了北国的秋特别的来的清、来的静、来的悲凉。
4.文章的一二段总起全文,描写了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从而突出了北国的秋“清、静、悲凉”下面请同学们找找文中具体描写北国之秋的段落有哪些?请同学们齐读。
明确:第3---11段。
5.同学们,在第三段至十一段中主要描写了五幅秋景图,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第一幅:秋院静观(3)------观秋
第二幅:秋槐落蕊(4)------知秋
第三幅:秋蝉残鸣(5)------报秋
第四幅:秋雨话凉(6-10)---话秋
第五幅:秋果奇观(11)------品秋
6.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作者详写的这些景物都是我们随处可见的平常景物,但在这些平常景物中,我们却能感受到浓浓的秋意,这说明什么在这些景物描写中我们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境?
明确:北国的秋不但程度深,并且范围广,这正是故都的秋的特别之处。作
者对故都的秋色的向往、眷恋和赞美之情,同时也有落寞、孤独、忧伤之情。
7.那么郁达夫为什么会“寂寞、孤独、忧伤”呢?在文中表现在哪?
明确:第12段中作者的议论,中国文人的悲秋情节,作者用“落寞、感伤”
来烘托出“清、静、悲凉”的北国秋味。
8.同学们看看,在3—12段写完北国之秋的景象并发表议论,是怎样收笔的?明确: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秋。故都的秋,我愿减少寿命也要留住。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这节课我们主要对这篇课文进行了简单的结构梳理,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
路,在下节课当中,我们将对文中的秋景图进行分析,对文章中语言进行细细品味。
2.今天我们学习了故都的秋,我们现在也处在深秋,请同学们下去写一篇关于
描写秋天景象的文字,200-300字之间。
第五篇:公开课教案 2
张坂中心幼儿园公开教育教学观摩活动计划 时间:2013.12.20班级:小一班 地点:小一班活动室组织者:李秋萍
一、设计意图:
藏猫猫游戏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游戏,游戏是幼儿活动的主要活动和学习形式。《藏猫猫》这首儿歌把月亮、星星、云朵拟人化,通过月亮玩藏猫猫,把语言活动和游戏很好地整合在一起,富有趣味性。在《藏猫猫》语言活动中,幼儿不仅能充分地体验了游戏的乐趣,而且在游戏中慢慢感知理解儿歌。
活动内容:小班语言活动:儿歌《藏猫猫》
三、活动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感知理解儿歌内容。
二、2、愿意学习儿歌,初步学会念儿歌。
3、乐意参与活动,体验共同游戏的快乐。
四、活动准备:
(一)经验准备:幼儿有玩藏猫猫游戏的经验。
(二)物质准备:
1、云朵,星星,月亮的场景图一张,布帘一条;
2、大云朵图片每人一份(云朵足够挡住幼儿的脸);
3、月亮手偶一个。
五、活动过程:
(一)以藏猫猫游戏引入,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1、老师藏,幼儿找。
师:“今天,李老师要和小朋友们玩藏猫猫的游戏,请小朋友们把眼睛闭起来,等李老师数到5,才能张开眼睛。”(藏在黑板后面,要露出脚。)
师:“哇,被小朋友找到了,小朋友们真厉害,你们怎么找到李老师的啊?”
2、幼儿藏,老师找。
师:“接下去小朋友们藏,李老师找,李老师把眼睛比起来,请小朋友藏起来,李老师数到5就去找小朋友们哦!”
师:“1、2、3、4、5,咦,小朋友们都不见啦,都藏在哪儿呢!我来找找。”
(二)引导幼儿感知理解儿歌。
1、出示月亮、云朵、星星;
师:“有一些朋友看到我们玩游戏,也想来跟我们一起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是谁来了?嘘——!小耳朵认真听,是谁在唱歌呢?”
(播放梦幻曲)在幼儿的好奇中慢慢地掀开布帘,露出月亮、云朵、星星。
2、教师边演示边朗诵儿歌《藏猫猫》。
(1)与月亮玩藏猫猫的游戏;
师:“哦!原来是小月亮和星星也想来玩藏猫猫游戏,小朋友们赶紧把眼睛闭起来吧。”
(把小月亮藏在云朵后,露出一个角。)
师:“1、2、3、4、5,呀,小月亮藏在哪里了,你是怎么发现的?”
(2)结合教具完整朗诵儿歌;
师:“我们一起来听听小月亮是怎么玩藏猫猫游戏的。”
教师边演示教具边朗诵儿歌《藏猫猫》。
3、通过提问动作表演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
(1)谁在天上飘呀飘? 怎么飘的?
(2)小月亮藏在哪里?
(3)小月亮把什么藏起来了?小脚呢?
(4)谁眨眼笑?做做、学学眨眼笑的动作。
4、集体学习儿歌《藏猫猫》。
师:“看着图片宝宝一起和老师来说说儿歌《藏猫猫》。”
师:“这次我们用好听的声音来说说儿歌《藏猫猫》。
(三)《藏猫猫》游戏表演。
1、根据儿歌内容进行集体游戏表演。
师:“月亮想请小朋友们一起来玩藏猫猫,它带来了小云朵分给小朋友,请小朋友先把小云朵藏起来吧!”(发给小朋友一人一张云朵图片)
师:“小月亮飘呀飘怎么做,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师:“云朵在哪里呢?李老师找到云朵了,宝宝们找到了吗?”
教师带领宝宝一起表演下面的儿歌内容:藏着头(云朵把脸遮住),露着脚(一
起小踩步),逗的星星眨眼笑。
2、以小月亮说再见的形式结束游戏活动;
师:“小月亮玩藏猫猫游戏玩累了,它们现在要休息了,我们也休息一会。”教师手拿布偶小月亮,亲一亲每个宝宝,并说再见。
附儿歌:
藏猫猫
小月亮,飘呀飘,找块云朵藏猫猫。藏着头,露着脚,逗得星星眨眼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