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宇烈:禅宗与中国文化精神

时间:2019-05-15 04:37: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楼宇烈:禅宗与中国文化精神》,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楼宇烈:禅宗与中国文化精神》。

第一篇:楼宇烈:禅宗与中国文化精神

禅宗与中国文化精神

楼宇烈

佛教作为外来宗教,为什么能和中国本土文化很好融合,并产生出极有生命力的宗派——禅宗呢?

要弄清这一问题,先必须讲清楚禅宗的精神。而要讲清楚禅宗的精神,又必须交待清楚禅宗和禅的关系。

禅是印度古代宗教中相当普遍的修行方法,不是佛教独有的,佛教只不过继承发展了这一方法。佛教有很多修行法门,常称“八万四千法门”,禅修是最普通、最重要的修行法门之一。禅常称定,要求修者保持头脑的专

一、清净、安宁,通过这种专一可以发生智慧,故又称“静虑”、“思维修”。修禅者在安静的意识状态下,发挥想象,思考人生的根本问题,对各种现象的本质进行观照,后来还发展为对西方极乐世界、净土的观想。禅最后要达到一种认识现象本质的智慧,佛教称这种智慧为般若,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是平等的、无分别的智慧。这种智慧在不同宗派里,有不同的说法,有的强调觉,有的强调悟。总之,是通过定来发慧,禅或定只是达到慧的方法、途径、工具,不过也是不可缺少的。佛教之根本可概括为戒、定、慧三学。首先要守戒,在此基础上坐禅、入定,最后达到慧,即正确认识到现象世界是平等的、无差别的,因缘和合所成的,是假象、幻象,没有独立自性。

佛教各宗派都重视禅修,但各派之间对禅修的认识却不同。禅宗强调的,不是一般的禅,是最上乘禅。慧能在《坛经》中把禅分为四个不同的层次。小乘禅是“见闻转诵”,只知道念经,生吞活剥,不能很好地理解经文的意义。中乘禅是“悟法解义”,能领悟佛法,把握佛法的意义,不过也只是对佛教表面意义的一种了解。大乘禅是“依法修行”,能按照正法进行修行,很多大乘禅师都是这样做的。最上乘禅则是“万法尽通,万法具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最上乘禅实质上是一种对佛教根本精神的全面把握,“万法尽通,万法具备”就是说明这一点。再说“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般修行求解脱的人,大多以分别见设想有一个彼岸、菩提、涅盘在那儿,因此就想求得菩提、涅盘,到彼岸去。但是大乘般若经和《维摩诘经》等经认为,一切法的实相都是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空即色,非色非空,强调不离烦恼而得菩提,不离生死而得涅盘,要在烦恼里求得菩提,在生死中证得涅盘。“一无所得”是指求菩提没有得到菩提,求涅盘没有得到涅盘,一切无所著。我们可以看出,慧能所标榜的最上乘禅和前三种禅相比,已有很大的改变。慧能的弟子神会进一步发挥了最上乘禅的思想。《荷泽神会禅师语录》载:(有人)问(神会)曰:大乘、最上乘有何差别?(神会)答曰:言大乘者,如菩萨行檀波罗密,观三事体空,乃至六波罗密,亦复如是,故名大乘。最上乘者,但见本自性空寂,即知三事本来自性空,更不复起观,乃至六度亦然,是名最上乘。这是对慧能最上乘思想的较准确把握。

大乘禅要观,最上乘禅连观也不要。大乘禅要观察分析:某个东西依赖各种条件,条件一旦不存在,它就不存在。最上乘禅则直接去把握:一切本来自性空寂。慧能有一位师兄叫神秀,他修的就是大乘禅,他写的得法偈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认为神秀对禅的根本精神没有真正彻底把握,误把尘埃和清净看成两物,没有达到不二境界,是一种起心看净,不是最上乘禅。他自己的得法偈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敦煌本《坛经》)或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见宗宝本《坛经》,这一偈讲“本来无一物”对空表达得更彻底、明白了。)慧能这里认为,清净和尘埃是两个相对的东西,不是绝对分别的,它们是二而不二的关系。这是最上乘禅的主张。《荷泽神会禅师语录》载:崇远法师问(神会):云何为空?若道有空,还同质碍;若说无空,即何所归依?(神会)答曰:只为未见性,是以说空,若观本性,空亦不有,如此见者,是名归依。这个道理,还可用一个比方再加以说明。比如,我们说一件衣服脏,这是相对干净来讲的。如果把脏东西洗掉,此时干净也就无从说起了。神会说:“我心本空寂,不觉妄念起;若觉妄念者,觉妄自俱灭。”(《荷泽神会禅师语录》)这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总之,禅宗把大乘佛教的自性空、本性空思想发展到了极致,强调对空的本性的自我体悟,因此他们不拘泥于具体的禅的外在形式,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禅作为佛教其他宗派及印度很多宗教的重要修行方法,非常强调形式。禅宗着重强调领会禅的根本精神(诸法皆空,一切现象自性本空)从注重禅的践履形式的追求过渡到对禅的根本精神的把握。永嘉玄觉据此提出: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正是从这种根本精神,禅宗发展出其他的丰富内涵:禅是智慧的象征,禅是心性的把握,禅是生命的安顿,禅是自我的超越。禅宗的禅破除了对外在一切神圣权威的迷信,追求对自我本性的根本认识,是对自我能动性的最大发挥,是对自我面目的真正把握。《景德传灯录》载有一千七百多则禅师悟禅公案,这些公案强调,要参悟自性空的道理,要充分调动自我的能动性,要自性自度,觉悟的历程是谁也代替不了的。这里讲一个故事。有一位禅师名道谦,他的师父让他去远地送一封信,他不想去,哭着对他的朋友宗元说:“我一生参禅,殊无得力处。今又途路奔波,如何得相应去? ”宗元劝他说:“途中可替底事,我尽替你。只有五件事替你不得,你须自家支当。”道谦问哪五件事,宗元说:“著衣吃饭,屙屎**,驮个死尸路上行”。道谦言下大悟,不觉手舞足蹈。(《五灯会元》卷二十)这个故事就是说明,自性还得自己艰苦切实地自己去度,别人是代替不了的。元代明本禅师说:“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这里再讲一个俱胝断指的故事。有人问俱胝禅师什么是禅,禅师常举一指头回答别人。他有一个小弟子,当别人问他佛法大意时,就模仿他的老师,也出一指示人。俱胝禅师听说此事,于是一日袖中藏好一把刀,召来该弟子,问他说:“闻你会佛法,是否?”弟子说道:“是。”师问:“如何是佛?”弟子竖起指头,师以刀断其指,弟子叫唤跑出。师叫弟子回来,弟子回头。俱胝师问:“如何是佛?”弟子再举手,不见指头,豁然大悟。(《五灯会元》卷四)这个故事看起来有些残酷,不过它说明了一个道理,不能用模仿代替自我觉悟,每个人的道都要自己体会出来。

现在回到禅宗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融合这一主题上来。禅宗对禅的理解(如上述),对佛教的宗教性有很大的超越。大乘佛教的发展有两个路向,一个路向就是把佛神化。原始佛教只承认一位佛,即释迦牟尼,并且佛主要是一位导师形象。后来大乘佛教主张十方有无数的佛,而且诸佛都被神化了。佛教的许多理念也具形化了,如智慧具形为文殊菩萨,大慈具形为观音菩萨,大愿具形为地藏菩萨,大行具形为普贤菩萨等。西方极乐世界也由一种理想发展为一种非常具体的净土,净土经对那里的环境和人都作了非常具体而美妙的描写。大乘佛教还有另一走向,即把原始佛教空的思想充分发展。原始佛教兴起时就反对婆罗门教的有神论。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通过对四谛、十二因缘道理的认识,以及通过八正道、三十七道品的修行,达到涅盘寂静的境界。大乘佛教有空有两系(通俗地说),空系(般若和中观)主张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诸法实相是毕竟空,诸法自性本来空寂,领悟及此,就证得实相涅盘。大乘有系主要是瑜伽行派,要求信仰者,通过缘起的道理,领会到,一切唯识所起,都是八识的显现,本质上无我无法,我法皆空。还要领会三性学说:以依他起性为核心,不把虚幻的妄想当成实有的,去除遍计所执性;认识到诸法皆缘起而生,诸法皆空,从而达到圆成实性。空有二系目的皆是一样,都是要证空,只不过方法不同,空系用的实相理论,有系用的是缘起理论。佛教本来有这两种路向,禅宗把空这一路向发展到了极致。因此,禅宗主张直接把握世界的实相,对事物本质要有透彻的了解,从而自我把握,自我解脱,自我主宰。这样,一方面就破除了对权威、对神的崇拜、迷信和依赖,另一方面也破除了对一种形式化的净土的执著。因此,禅宗主张自作主宰,自性自度,又主张心净土净,唯心净土。

禅宗向自我的回归,对宗教是某种程度的超越,走上了人文化的道路,这就和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人文精神吻合了。禅宗能在中国获得成功发展,此为主要原因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不管是儒还是道,都富有人文精神,既不为神役,也不为物役。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人文精神,在西方两度被重视。一次是在启蒙运动时期,当时伏尔泰、狄德罗等都推崇儒家的人本道德,并据此来批判神本主义。第二是在本世纪,如海德格尔等发现西方文明在摆脱神本主义以后,又过分地被技术、知性、物所统治,因此他们又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摆脱物役的文化资源。不为神役不为物役的禅因此也就格外地受重视。在未来的现代和传统的整合中,佛教特别是禅宗的机遇很大。附:部分提问的解答。

问:请介绍一下入定的基本方法。

答:最基本的方法是数息观。其他的方法有很多,可参考智者大师的《童蒙止观》和《摩诃止观》,这两本书介绍的禅定方法很全面。我个人感觉自然放松最好,让脑子完完全全休息。这也是需要磨炼才能做到的,开始往往想放松,想休息也不行,昏昏沉沉的杂念去不了。

问:禅宗和儒家的人文精神有何区别?

答:儒家在伦常中,禅宗跳出伦常外。儒家从肯定现实出发,对现实部分进 行否定,最后还要建构一个肯定的秩序。佛教和禅宗则从否定出发,认为现实虚幻,然后又部分地肯定现实,并以假名施设来救度众生,但最后仍要破除掉对一切事物的执著,达到真正的证悟。可以这么说,儒家和西方的很多哲学的思维方式是从肯定到否定再到肯定,佛教和禅宗的思维方式却相反,这是很有特色的,是人类思维的另一半。对这两种思维方式,我们不要肯定这个就否定那个,而是要强调它们的互补性。

问:老庄哲学的道,和禅宗的自性状态好象是一回事,它们有什么区别吗?

答:各种人文学说的最高理想状态都是对现象自我的超越,这是相同的。但各种学说达到超越的方式和道路却不相同。我认为,这条条道路都通真理,通过哲学、宗教、艺术、道德修养等都能超越自我。基督教有一种向外超越的倾向,主张启示真理、原罪、救赎等。禅宗则是向内超越,要求自己认识自己是怎么回事。有些基督教信仰者不太能相信自我超越的可能性,不太能体会“尽心、知性、知天”和自性自度等境界。今天我们学习禅宗的超越自我的态度,就是就做到悲智双运,自觉觉人,自度度人。河北省柏林寺生活禅夏令营把从悲智双运的精神发展出的“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作为标帜,这两句话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应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只有觉悟人生,才能奉献人生。只有奉献人生,才能觉悟人生。

第二篇:楼宇烈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王鹏历史工作室

楼宇烈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2010年04月22日

精彩观点:

之一 国人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把西方的文化看成进步的,把自己传统的文化看成是落后的,把中西文化放在时代差异的基点上来进行比较。一个是近代的、工业的文明,一个是农业的文明。

之二 经济的全球化并不要求文化的全球化,相反,文化应该保持它的多元性,尽量保护各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时期创造的文化。所以,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出现了文化的寻根意识,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具有世界意义。

之三 我们要发扬传统文化的特色,中国文化最核心的精神就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在天地万物当中,注重人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能动性,人不要沦为外在世界的奴隶。

之四 科学强调的精确,是一种线形思维,具有普遍适用性。人文注重整体的关联,动态的平衡,很多是随机性的而不是那么确定,思维是曲线性,逻辑是相对模糊的。

王鹏历史工作室

之五 我们的传统不是什么都好,什么都超过西方。但我们人文的思维方式,在世界上是最丰富的。我们要树立起文化主体意识,要对传统文化有认同、尊重、信心,然后再来继承、发展。

主题: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时间:2008年12月17日(周三)晚7:00-9:00 地点:北京大学二教102教室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国学社 主讲人:楼宇烈

人类文化具有多样性,知识有不同的体系,至少可以分为科学知识体系和人文知识体系,这也是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别所在科学强调精确,是一种线形思维,具有普遍适用性。而中国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人文,注重整体的关联、动态的平衡、经验的实效,很多是随机性的而不是那么确定,思维是曲线性,逻辑是相对模糊的。这两种思维方式对人都非常需要。中国文化最核心的精神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注重人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强调天人合一,以史为鉴,以天为则。我们应该树立文化主体意识,对传统文化认同、尊重、自信,再来继承发展。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寻根 楼宇烈:大家好!

现在关于传统文化的话题大家都很关注,探讨这样的题目也是时代给予我们的使命。我们国家经过一百多年跟西方列强抗争的过程,在政治经济上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落实到文化上的问题,开始反思怎么样继续走下去。这一百多年我们都处于救亡图存的环境下,抛弃了传统,主张向西方学习。现在是继续沿着西化的道路走,还是返回自己的文化传统上来?这不只是我们国家面临的问题,而是普遍的现象,从不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变的过程都要思考这个问题。当时对文化传统的批判,是有历史时代的合理性的,但同时也造成了传统的断裂。对于我们的传统越来越多人会感到陌生了,甚至读不懂它了。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把西方的文化看成进步的,把自己传统的文化看成是落后的文化,把中西文化放在时代差异的基点上来进行比较。一个是近代的、工业的文明,一个是农业的文明。两个不同文明时代的文化,大家都比较注重文化时代性的差异。走向现代,抛弃自己的传统,向工业文明学习,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一种思维方式。其实文化一旦形成以后,无论是在农业文明还是工业文明,都具有一种超越时代的性质,并不是说农业时代时期产生的文明只适用于农业时代。

王鹏历史工作室

除了时代性的差异之外,文化还有类型上的差异,不是谁代替谁,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进入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同时也产生了一个问题,经济全球化,那文化是不是也要全球化?特别是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冲击,文化越来越趋同化,尤其网络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很快,不是以年月日算,而是分分秒秒地算。信息的快速传播,也使得文化之间的影响越来越快。对文化问题的讨论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文化是人类在生存的过程中间创造的,文化应该是多姿多彩的,不应该是单一的。所以很多有识之士提出来了,经济的全球化并不要求文化的全球化,相反,文化应该保持它的多元性,尽量保护各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时期创造的文化。所以,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出现了文化的寻根意识。人们逐渐认识到,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具有世界意义。现在联合国组织探讨怎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而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二战后就开始了。由于强势文化的冲击,非物质文化在迅速地消失,也就是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关于缔结这个公约,酝酿了十多年,一直到2001年,才第一次确定公布第一批保护名录,中国有一项被列入,就是昆曲。2003年公布第二批名单,中国的古琴被列入其中。2005年中国有一项半,一项是新疆的木卡姆,还有半项是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共同申请的蒙古长调。

文化有多样性,不能用单一的来代替。我们并不是盲目地去搞复古,而是要反思自己历史文化的特性,这种特性对于世界文化有什么意义。现在有一种趋同的思维模式,好像什么都要有一个共同的标准,其实这种做法并不可取。知识体系可以有多种,不是单一的。现代化最突出的就是科技化,什么都要放到科学的标准里加以检验衡量。中国近代对传统的批判也是在科学的概念下进行的,新文化运动举起两面大旗:科学与民主。所以一切都拿这两个标准来衡量。凡是不符合科学的、民主的就要淘汰。问题是,人类知识体系中除了科学知识体系外,就没有其它的了吗?我们的传统究竟以什么为特色?我认为不同的文化因为类型的不同,有各自的特色,没有优劣可讲,不能做价值判断,这个好那个坏。

中国文化重视人事

王鹏历史工作室

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像西方那样以科学知识体系为主,而是以人文知识体系为主的文化。近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学者,也可以说是一位政治家,他参加过辛亥革命,也是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他曾经对中西方哲学作过一个比较,他说:西方哲学是从物质发生的,比如古代希腊、印度的哲学,认为地火水风为万物的根源,注重物质,很精细,讲究精确。中国哲学是从人事发生的,老子孔子都很注重人事,而人事是变幻不定的,所以中国哲学有应变的长处,短处就是不怎么确切。章太炎的叙述是比较简略的,也很平常,但他确实指出了中西哲学差别的根源所在。西方哲学从静态物质发生,他们的思维方式就以注重静态分析为主,注重的是部分和细节,习惯分别计较,物是物,心是心,分析物可以与心无关。注重理论的框架,逻辑的推论,体系的结构,追求语言的精确清晰,求其言中之意。中国哲学则从动态的人事发生,所以观察方法也是注重动态方式为主,注意整体和全局,习惯关联的思考,心物不能分开,分析物的时候不能离开心。注重实践的经验,具体的运作,应变适用,追求语言的文采简明,求其言外之意。这些都是因为文化根源的不同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而这些特点应该是并存,相互补充的,并不是一个替代一个。这就形成了两个大的知识体系。从西方发展出来庞大的科学知识体系,不仅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中国文化则形成庞大的人文知识体系,它就是缺乏具体的技能工具,只是讲一个整体笼统的。这两种知识体系今天我们都需要。我们生活中间不仅面对物质,还面对着人事,而人事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变幻不定的,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思维方式。上世纪曾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东西方的政治家思想家都在反思,这两次世界大战为什么会发生,跟西方的文化是否有一定的关系?很多思想家都感觉到了,在西方近代发展以来,片面注重对物的追求。所以许多思想家开始提倡一种人文的精神,不约而同地讲,要发扬一种新的人文主义,资源要到东方,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去寻找。我们要发扬传统文化的特色,中国文化最核心的精神就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在天地万物当中,注重人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能动性,人不要沦为外在世界的奴隶。我们面对上面的天,下面的地,中国人讲“天生地养”,人在天和地中间,人应该保持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西方文化其实也在讨论天地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天的概念是非常复杂的,有多重含义。天是万物生命的根源,“天地者,生之本也”。天的状态是一种气,阴阳之气,“阴阳合气,万物自生”。天生长万物,物有各种分类,禽类、兽类、人类,人有不同的种族,不同的部落。往上推,祖先也是天,天是万物的父母,祖先是每个类的父母。天也有神的含义,就是生养之神。所以要祭天祭祖,拜祭生命的来源。祖先对于个人来讲,不是要绝对听命于天。到西周的时候就形成了基本价值观念,“皇天无亲,唯德是辅”,皇天不是看你是不是我的子女,就保佑、照顾你,而是要看你是不是有品德。由此可以看到,主动性掌握在自己手上,人跟天的关系是决定于人自己。春秋左传里有一个说法,神聪明正直,但依人而行。所以西周时就形成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人不是盲目地听从于天,相反自身品德的提升是取得神保佑的决定因素。这样人就有了主动性。西方古希腊罗马也有人的主动性力量,到了中世纪以后,就有了至高无上、绝对唯一的上帝,每人都要听命于上帝,这跟中国文化特点迥然不同。先秦时期也产生过这样的斗争。中国的思想家墨子,现在说他是劳动人民的代表,他强调天决定一切。如果墨子的思想占了一个主导地位的话,中国也会走上西方的进程。然而中国是以儒家为代表,强调人主体性的思潮占据了主导地位。人把自我修养、品德提升放在第一位,而不是

王鹏历史工作室

天的意志。和西方相比的话,中国缺少基督教那种对神的绝对敬畏,所以常常讲中国人宗教观念比较淡漠,因为中国没有至高无上的神,神是无所不在的,家里就有不少的神,门有门神,灶有灶神,山有山神,河有河神。

西方文化曾受中国文化影响

西方由中世纪走向近代,就是要冲破这种基督宗教的独断论,显示人的自由意志和理性。他们首先到古希腊罗马传统文化中去寻找肯定人的自由意志价值的思想资源,所以发生了文艺复兴运动。以后又发生了启蒙运动,启发人的理性自觉。在这些过程中,曾受到东方文化尤其中国文化的影响。16世纪的时候,欧洲发生了宗教改革,有一批传教士到东方发展,到中国的有一大批,最有名的是利玛窦、南怀仁,这两位是最后死在北京的,他们的墓现在北京市委党校的院子里。他们到中国以后,发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当时是宋明理学占统治地位,讲天理,以世俗的道德来治理国家,和西方以上帝的意志来治理国家是不一样的。在当时欧洲的社会环境下,这是要被排斥的。从《圣经》里可以看到,有很多批评理性的东西。中世纪对于理性极端排斥,很多科学家被判刑,被火烧死。而中国理学的统治稳定地发展了几千年,这种情况被传到了欧洲。当时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像伏尔泰,他们看到中国的文化,发现用人理性的自我约束同样可以使国家稳定发展,他们就批评欧洲,说在东方有这样一个理性的乐园,反对宗教独断论。西方中世纪可以说是神本主义,所以要用人本主义来破除。二战后的反思,人和地的关系。天生地养,地上有很多物产来养育人,地是物质财富。从天(在西方就是上帝)的独断论被摆脱之后,人们的理性得到充分发展,推动科学的发展,人有强大的力量改造自然,可以向地索取一切,与此同时,人又开始异化为地的奴隶。一战的时候已经有人呼喊,人已经沦为机器的奴隶,现代工业文明发展起来以后,工厂都是机器生产,人坐在机器旁边,一天到晚就一个动作。随之蓬勃发展起来一种拜金主义。中国强调人的主动性,见利思义,对利要有一定的约束。在先秦战国末期,荀子曾提到古训有“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的说法。君子要支配物,而小人是被物支配的。在物面前保持高度的警惕,自觉遏制人对物的无限追求,强调人不能纵欲,当然也不主张禁欲,而是讲节欲、导欲、养欲。在西

王鹏历史工作室

方,当人可以用自己的力量来控制自然以后,就拼命向自然攫取,结果人异化为物的奴隶。以人为本,就是要做人自己,不要做神、物的奴隶。把中国以人为本的精神充分发扬起来,对于世界来讲都是有意义的。

科学和人文的动态平衡

现在思想上出现了盲点,好像一切都要唯科学,否定人文。刚才我讲了,知识体系不是单一的,至少可以分为科学和人文两大知识体系。中国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人文。科学强调的精确,是一种线形思维,具有普遍适用性。人文注重整体的关联,动态的平衡,很多是随机性的而不是那么确定,思维是曲线性,逻辑是相对模糊的。这两种思维方式对人都非常需要。从近代以来,当西方近代科学知识体系建立起来以后,对人类是很大的贡献,在很长时间里,研究人文的问题时也借用了科学的这套方法,在一段时间的局部问题里可以深化,但在整体上反而不清楚。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量子力学、相对论等现代科学出现以后,发现原来的科学思维方式也有局限性,科学真理也是相对的,许多的结论是在一定的范围内适用的。于是科学也开始借用人文的思维方式,例如模糊性、非线性、随机性等,都融入到现代科学里,两种思维方式得以互补。很多人对科学的认识也基本上停留在实证科学层面上,而没有看到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普里高津,为他的著作《从混沌到有序》的中译本里写了一个序,序文讲:“中国文明具有了不起的技术实践,中国文明对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中国的思想对于那些想扩大西方科学的范围和意义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来说,始终是个启迪的源泉。”可以看到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大量借用人文知识体系的方法论,如果我们把自己人文学科的特点认真发扬起来,是对世界莫大的贡献。

具体例子来讲就是中医。中国最有希望在世界上领先的就是中医。可是中医走了一条自我解构的路,把中医原来具有人文特色的思维方式,统统给“科学”化掉了,结果弄得不中不西。中医的传统可以说几乎是断绝了。到任何一个专业的中医院,比如北京全国性的中医医院里面,所有的诊断全是西化的,都依靠仪器,因为要标准,要指标化。而人文的思维方法是不求刻板指标的。传统中医讲望、闻、问、切,特别切脉是诊断最重要的手段,现在有几个中医会用呢?拿定量定性的标准化去要求中医,就是拿科学知识的体系去否定人文知识体系。中医本身具有的优势就没有了。如果能充分地把中医里人文特色的东西发扬起来,和西医互补的话,中国在这方面肯定是世界第一。中医不是单纯的疾病学,而是综合人文的文化体系,结合了哲学、宗教、艺术、养生、诊病等在一起的知识体系,怎么能简单地放在疾病医学的框架里呢?中医,中国这么多人口,几千年来就依靠它,一句不科学就把它否定,这是对的吗?

人文精神强调天人合一,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其中还包含着更深层的意义,人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部分,部分不能离开整体,人应该不断向天学习,顺从天地的发展,而不是让天地来顺从人的意愿。西周打败了殷纣王以后,总结夏商为什么会灭亡,君主有道义的上天就保佑,君主荒淫暴虐,谁也不会保佑。大禹治水,为百姓带来福祉,舜顺从民意,把帝位传给他,后来建立了夏朝。夏的最后一位君主桀,是一位十分暴虐的人,商部落的领袖成汤带领百姓推翻了他,建立起了商王朝。商的最后一位君主纣,又是一位荒淫暴虐的人,周部落的文王、武

王鹏历史工作室

王带领百姓起来推翻纣王的统治。纣王是一个十分信天命的人,《史记》里记载,武王的部队已经打到殷纣王的城墙下了,他居然还说:“我生不有命在天,周人其奈何我。”我不怕,我的命是祖先老天爷给的,周人能把我怎么样?结果武王的部队攻进来,纣王被流放,后来自杀了。西周就总结出来“皇天无亲,唯德是辅”的历史经验教训。作为每个人来说一样,只有修好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用“以史为鉴”总结出来的。中国人还有一个说法是:“以天为则”,处处要效仿天,道家的思想最突出,“道法自然”。儒家也是,只是表达的方式不一样。天人合一,就是人道和天道和合一,人道要以天道为准则。圣人要向天学习,自然无为。不是控制改造自然,而是顺其自然。现在讲和谐,道家思想在全世界都得到关注,去年中国开了一个世界道德经论坛,全世界有好几千人来参加。道家在中国产生,但研究的重心不在中国,在欧洲、美国、日本都有研究中心,而中国却没有研究道家思想的中心。儒家是用道德的语言来表达,就是“诚”。《中庸》里讲得很清楚,“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孟子》里也有这句话:“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因为如此,“诚”是做人最基本的品质,也是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原则。民无信不立,社会个人也要讲诚。为什么说“诚”是天道呢?在《周易》里有一个观卦,在其彖辞中说:“观天之神道,则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天下服矣”。过去对这句话的理解往往有偏差,认为神道设教就是抬出一个神来教化百姓。其实这里的“神道”,是指天地阴阳刚柔变化之道。《周易》“系词”中说“阴阳不测之谓神”。宋代著名哲学家张载也说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即阴阳二气的本能。中国神的概念也是很复杂的,变化就是神。人要适应尊重自然,向自然学习。一方面强调人的主动性,一方面又不让人凌驾于神和物上。究竟是让人去适应天地,还是让天地适应人?我们看过去无论是西方科学、哲学,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强调人不仅要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要改造世界。这是我们的口号。但是再这样改造下去,人自己就要被改造掉了。人应该怎么样去适应,我想是按照规律帮助推动自然的发展。

我很想讲讲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一提到无为,大家就会想到无所作为。其实完全不是这样,这是长期以来的误解。汉初的社会提倡黄老之学,就是道家的政治学说,核心理念是无为而治。具体怎么做呢?在《淮南子•修务训》,里面有句话大家要记住:“若吾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势,而曲故不得容者。”个人的意志不能进入到公共的发展规律上去。做事情既要根据自身的规律,还要看条件合适不合适。后两句话不能分开,“资”就是依靠的条件,光循理,如果条件不成熟也做不成,结果好心做坏事。道家的无为思想不是消极的,而是很高的智慧,是很宝贵的文化资源,西方人也很看重这个东西,美国有个贝尔实验室,他们的训条就是“无为而治”。

天人合一的核心是对天的尊重,并不是听天由命,而是积极地推自然之势,又不要把私志和嗜欲加进入。《道德经》各种语言版本的翻译,是仅次于《圣经》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当今迫切需要的一种精神。

世界上抛弃传统文化最多的是中国

王鹏历史工作室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对自己的传统怎么看。现在提倡向西方学习,向先进优秀学习是没有错,但我们有一点没有学,西方对他们自己文化传统的认同、尊重、自信,我们没有学到。大概世界上对自己传统文化抛弃得最多的就是中国了。美国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但他对自己的传统也是信心十足,尊重、认同。我们周边的国家也是如此。当然,我们的传统不是什么都好,什么都超过西方。但我们人文的思维方式,在世界上是最丰富的。我们要树立起文化主体意识。上世纪三十年代,国内思想界学术界掀起全盘西化的思潮。有人甚至讲只有全盘西化才能有出路,不光是文化,全盘就包括衣食住行统统都要西化。而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另一种思潮,维护本土文化。30年代有十位教授联合提出了一个“建立本位文化”的宣言,其中开头第一句话就说:“当今在文化领域里已经看不到中国了。”我以前觉得在30年代讲这个话未免太夸大了,可是今天这句话可能有点适用了。我说的话是中国话,吃的也大部分是中国的东西,但很多人越来越读不懂我们的传统。我不是担心传统的文献文物没有了,有的是,文物也多得是。问题是我们能否读懂它呢?我们的思维方式都已经改变了。需要从根本上改变,这就依靠教育。然而现在在教育领域里有多少中国文化?上世纪末,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对于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建构的思考》,当时我提出两点期盼,一点是到了21世纪在中西文化比例上能不能有变化,至少分量要平等,再理想一点中国文化分量更大一点。第二点是能不能把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比例调整一下,至少同等。21世纪8年过去了,我的期盼看不到什么苗头。我现在还是有这个希望。去年我曾经给科学院的一个集子写了一句话:“人文立本,成人之道。科技利用,强国之器。”没有科技国家是不会强大起来,但没有人文,这个“人”成不了的话,科技再强也是没用。我是希望不要把本和用、道和器搞颠倒,本末不要倒置。

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现在都是教给大家具体的知识技能,这是末不是本。其实教育的目的很简单,就两条,教育是教人怎么做人,教人怎么做事做学问。教育要传授的是“做人之道”,“为学之方”,所有的知识技能都要服从于这个。如果教育背离这个根本理念,国家再发达,这个社会也不会安宁,人也不会过得幸福。

树立文化主体意识,首先是要对传统文化有认同、尊重、信心,然后再来继承、发展。缺少认同,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爱国的基础就是对文化、历史的认同,文化是历史的载体,忘掉历史,不认同自己的文化,爱国只是一句空话。中国近代思想家龚自珍研究春秋战国的历史,看到小国经常被大国消灭的现象,他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欲灭人之国,必先灭其史。”你想消灭一个国家,首先灭掉它的历史,人都忘掉历史了,不认同自己的文化了,那这个国家还存在吗?

中国历史上是把文化认同放在第一位的,不像现代西方国家以民族认同为主。中国之所以能多民族和睦相处,就是基于文化的认同,而不是单纯的民族认同。否则56个民族就要变成56个国家了。有时候我讲到我们的文化有这样那样的优点,有人就提出问题了,你说我们的传统文化有这么多优点,那为什么我们近代会落到那种地步呀?我说你对自己的文化有没有信心?你是尊重还是抛弃?只需看我们的历史,其实野蛮战胜文明是历史的常事,但文明最后征服野蛮也是历史的规律,落后的民族入主中原,最后都被文化征服了。长远来看,人类

王鹏历史工作室

总要从野蛮走向文明,不会倒退回去。我们各民族几千年努力创造积累起来的文化,是人类宝贵的财富。文化有多样性,知识有不同的体系。我们要发挥自己的特色,越是民族的,越有世界意义。我今天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热烈掌声)。

主讲人简介:

楼宇烈,浙江嵊县人,1934年12月生于杭州。1955年毕业于上海浦光中学,同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本科。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国学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北大宗教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京昆古琴研究所所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等。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史、中国佛教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发表有《胡适禅宗史研究评议》、《神会的顿悟说》、《中日近代佛教交流概述》、《玄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哲学中主体修养学说的认识论意义》等论文,以及《王弼集校释》等专著,主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合作)、《东方哲学概论》等多部书籍。

摘自《在北大听讲座》第二十辑,新世界出版社,文池主编

第三篇:楼宇烈:《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演讲笔记

北大楼宇烈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演讲笔记

2009年10月09日 星期五 17:43

喜悦禅 网友整理

现在关于传统文化都很关注,现在我们探讨传统文化是时代给予我们的命题。近代100年是我们跟西方抗争的过程,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终落实到文化的问题。我们应该反思怎样走下去,我们国家现在在政治和经济的地位上,在世界上为人瞩目,我们已经走到了现代社会的道路。现在抉择怎样走:是继续沿着原来救亡图存这样抛弃传统、西化的道路走呢,还是思考回到我们自己传统文化上。这是个普遍的不发达国家走上发达后都要思考的问题,但是过去100年,我们要救亡,批判传统有时代的合理性,但正因如此造成我们传统的断裂,现在我们对传统越来越陌生。过去我们把西方文化看成是进步的文化,自己的文化看成是落后的,但是应该放在时代的差异性上思考,西方文化是工业文明,中国文化是农业文明,因此我们要抛弃传统向工业文明学习,这是一种思维方式。但是文化形成后,自然就有超越时代的特点,具有超时代性,农业文明不仅仅适用于农业文明社会,它有超时代性。文化除了时代差异外,还有类型的差异,不存在谁代替谁的问题,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上个世纪末8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产生文化是否全球化的问题,特别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冲击很强,文化在趋同,尤其是网络时代,过去文化的传播是以年计算、月计算、日计算,而现在是纷纷秒秒算传播的时代,文化的传播快速,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压力和冲击也越来越快,经济全球化同时是否文化也要全球化,趋同化?

事实上,文化是人类在生活的过程中创造的,由于各个地区的不同,他们创造的历史和文化是多元的,多姿多彩的,不应该是单一的,否则世界没有色彩。因此经济全球化不要求文化趋同,而应该保持多元性,应该保护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创造的文化,因此产生寻根意识,文化越是民族的越具有世界意义,因此联合国展开非物质文化的保护,进行研究和探讨,二战后许多文化大幅度消失,随着人的消亡,非物质文化自然消失,因此酝酿十多年2001年第一批确定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名录,中国的昆曲被列入,2003年古琴被列入,2005年有一项半,新疆的*和蒙古同时申请的我国蒙古族的长调。文化的多样性不能代替。

今天我们很多思维的方式有偏差,我们并不盲目搞复古,而是要反思我们自己文化历史中间的特性在什么地方,我们现在有趋同的思维模式,很多东西都要求共同的标准。我们现在的现代化最突出的是科学化,什么东西都要放到科学下审判,中国近代许多对传统的批判就是在科学标准下进行,新文化运动提出科学和民主两面旗帜,凡是不符合民主、的科学的,就是要淘汰。但是问题是是否除了科学外没有其他的知识体系,因此涉及到我们的传统以什么为特色,不同的只是体系、领域、方式,不能说谁好谁坏,不能用一种标准来衡量,中国文化跟本的精神特征在哪里?

我们不否认中国文化不是以科学体系为主的文化,中国文化是以人文体系为主的文化,近代著名思想家、学者,参加过辛亥革命的章太炎先生对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做过比较:外国哲学是从物质发生的,地水火风、注重物质、精细;中国哲学重在人事,物质相对疏远,人事变换不定,有应变的长处,但缺少精确。他确实指出中西哲学的不同,西方哲学注重静态、物质发生,观察方法静态分析,注

重部分和细节;中国文化是动态的,注重全体,模糊的。西方人心是心,物是物,分得清楚,西方注重理论框架,逻辑蜕变,追求语言精确,求言中之义,而中国讲究心物影响,„„求言外之意,这两种文化应该并存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两个大的知识体系,西方有庞大的科学知识体系,包括自然和社会科学。中国形成庞大的人文知识体系,缺乏具体的技能和工具,整体和笼统的。所以这两种不同的知识体系都有今天存在的必要,我们生活中不只是面对物质,也面对人事,非常复杂,变动不居,两种文化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

两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和东方的思想家和政治家都在思考为什么发生两次世界大战,很多思想家感觉到与近代西方片面追求物质有关系,因此许多思想家提出提倡人文精神、人本主义,资源到东方中国传统文化中去寻找,很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知识体系,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我们发扬传统,是要发扬我们文化中的特色、强势和长处。我们最核心的精神就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人在天地万物之间,注重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让人沦为外在世界的奴隶。人类处在世界中,面对上面的天,下面的地,天生地养,应保持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西方文化同样讨论天地人,但是不同。

中国文化天有多重含义,天是万物生命的根源,“天地者,生之本也”天地是什么状态呢?天地是一种阴阳之气,“阴阳合气,物偶孳生”,天是自然状态,万物分类,人分种族部落,每一类的生命,来源于祖先,“先祖者,类之本。”天地神的含义与西方不同,祭天、祭祖、祭祀生命的来源,天与个人什么关系?不是绝对听命于天,西周时形成基本价值观念,“皇天无亲,唯德是辅”,主动性掌握在自己的身上,中国文化中人和天的关系决定于自己,神是聪明正直,但是依人而行,人不是盲目听从天,人只有自身道德提升,才能取得神的保佑。西方基督宗教有绝对唯一上帝统治,是听命于上帝,与中国文化迥然不同,先秦中国也有这样的斗争,墨子是宗教家,天志,天的意志占主要地位,但是中国儒家为代表强调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的思想占了主流,把人的自我提升、自我修养放第一位,中国文化缺少基督宗教文化对神的绝对敬畏,中国人宗教观念比较淡漠,这是与西方的比较而言,没有至高无上,看重人的主动性,缺少虔诚神圣的宗教观念。西方从中世纪走向近代,突破上帝独断论,显示人的主动性,首先到自己传统文化寻找资源,形成文艺复兴,以后启蒙运动,启发人的理性自觉,曾经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16世纪宗教改革,一批旧的传教士来中国发展,俐玛窦氏代表,如今他的墓还在北京市委党校里,宋明理学讲天理,用世俗的道德治国,他们看到这个情况。西方当时排斥,圣经批判这种道德理性治国,而中国用这种理性道德的统治,中国社会稳定发展几千年,当时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狄德罗看到理性可以使得社会能健康发展,用这个来启蒙激励西方的人,高扬人的理性,反对神的独断论,这就是人本,西方当时是神本。

反思,天生地养,地是物质财富,在西方天是上帝,我们从上帝摆脱出来,人的理性发展,用强大的力量来改造地,索取一切,但同时人异化成为物的奴隶,机器的奴隶。现代工业文明发展后,人坐在机器边机械重复劳动,成为机器的奴隶,后来蓬勃发展拜物教。

中国人不要成为天的奴隶,但也不能过分发展人的物欲,以免影响道德品质的提升,见利思义,对自己的利有约束,不能任意发展,中国很早就注意到人不要沦为物的奴隶。荀子讲“君子役物,小仁役于物。”非常小心物对于人的支配,不能纵欲,也不能禁欲,自觉遏制人对物的追求,人在物的面前保持自我,西方文

明有力量控制自然界后,拼命攫取,自我异化成为物的奴隶。而中国的人本,人要做人自己,既不要做神的奴隶,也不要做物的奴隶。这个特点对于西方文化是个很好的补充,要把中国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发展起来。

不要盲目把自己变成以神为本,或者以物为本,现在这是我们思想观念的盲点,人文也要科学化,唯科学,知识体系不应该单一,应该分成科学和人文。中国最大的特点是人文,科学强调精确、部分、线形、反复实践,具有普遍适用性质。人文注重整体关联、动态平衡,思维不是直线而是曲线,不是逻辑清楚严密,相对模糊,有这样特点,两种思维方式对人类都非常需要。西方局部清晰精确的思维方法对人类很大贡献,研究许多人文问题借用科学知识体系方法来研究,借用科学方法来研究,在局部问题可以深化搞清楚,但在整体上反而不清楚。人文借用科学,取得成绩也产生很多混乱。而科学发展到近代后也借鉴了人文的思维方法,现代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年产生后,科学也不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许多结论,一些范围不实用,模糊性、整体性等人文概念应用到科学研究中,这两种思维方式可以互补,我们对于科学主要停留在实证科学这里,我们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讲话,提到中国文明是源泉,现代科学发展大量借用人文知识体系的方法论,人文思维方式,如果我们能把人文知识体系的特点发扬起来,对于世界是巨大贡献。

中国最有希望在世界领先的是中医,但是我们中医走自我解构的路子,把人文的思维方式科学化了,成了二流西医,这是最典型的例子。中医传统几乎断绝,专业的中医医院,所有的诊断都是西化,仪器诊断,要标准,要指标,人文的不是求这个,传统的望闻问切都没有了,几个会用切脉呢?科学的知识体系定量、定化要求中医,否定人文知识体系,中国本身的优势没有了,我们要把人文发扬出来,再去做中医,中医不是单纯的疾病医学,是综合的人文文化体系,结合哲学、艺术、养生、心理等综合的知识体系。中国文化如果不能发扬人文精神,就是阉割中国文化。

天人合一,人和自然的和谐,包含更深层内容:人只是天地万物一员,只是一个部分,不能离开天地整体,顺从天地的发展,不能要求天地顺从我的发展,中国人非常强调尊重自然,向自然学习,确立人文精神。总结历史经验,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大禹建夏,而殷纣王亡尚,史记记载他说:“我命在天不由人,周人奈何我?”但最终他被周人抓住流放、自杀。对于个人也一样,品德修养第一,修身、治国平天下,中国以史为鉴,尊重天地万物,像天学习,以史为鉴,以天为则。

道家思想,的天人合一是指道法自然;儒家同样讲天人合一指人道和天道的合一。天道在道家就是自然、无为,道家的天人合一,不是改造、征服自然,而是顺其自然。去年在北京举办“世界道德经论坛”,道家思想在中国产生,但现在研究中心在欧美;儒家讲天人合一,是用道德语言表达的,“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诚是社会和做人的最基本原则,民无信不立,最根本的道德理念,为什么天讲诚,这是天地自然规律归纳,观卦彖辞:“天之神道,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这是一种诚,天之神道,阴阳变化不测之道,宋明理学家:鬼神者,阴阳二气,变化就是神,天人合一包含人要适应自然,尊重自然,向天地万物学习,强调人的主动性,但也不凌驾于天地之上。我们顺应天地,还是天地顺

应人。过去我们强调人要改造世界,现在人怎样顺应和帮助自然的发展,不是征服自然。

自然无为的思想,不是坐等,这是长期以来的误解。汉初社会提倡黄老之学,核心理念是无为而治,少去干涉,根据它自己的规律推动。《淮南子》无为诠释:“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防止),循理而举事,因资而举事(正面)。” 既要根据规律,也要看环境、时间条件合适不合适去做,这两句话不能分开,循理而举事不行,条件不成熟也不行,好心做坏事就是这样,条件不成熟去做就不行,道理上对大家有利,条件不成熟去做产生的是坏结果。好心要好效果,一定离不开这两条:循理、因资。推自然之势,是相当积极的做法,恰恰需要我们很高的智慧去做,这是我们非常宝贵的文化资源。美国智囊集团、贝尔实验室训条:无为而治,我们这样人文的精神,决不把人凌驾于自然之上,天人合一的核心是对天的尊重,不是听天由命,要推自然之势,不要把私志和嗜欲加进去,如果我们把它抛到脑后,是对人类知识的损失,全世界《道德经》的翻译,是仅次于《圣经》,是中国翻译最多的经。

人文精神是今天迫切需要的精神,对于我们自己的传统应该怎样看?

我们现在提倡向西方学习,但是最终要的一条没有学习。西方对他自己文化传统的认同、尊重、自信我们没有学过来。世界上对自己的传统抛弃得最厉害地就是中国,最不珍惜我们的传统,在我们的传统里面我们的人文知识领域、人文思维方式在世界上是最丰富的,我们很需要努力,树立起我们的文化主体意识。上个世纪三30年代,全盘西化的思潮兴起,不光是思想文化西化,衣食住行也全部西化,另外当时也出现维持本土文化、本位文化思潮,十位教授发表:《本位文化宣言》,“当今在文化的领域中已经看不到中国了”,当时是有些夸大,但现在有些适用,虽然我们说中国话、吃中国饭,但是越来越读不懂传统,不担心文物文献没有,问题是我们读不懂,因为我们思维方法全部改变,现在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教育领域里面能看到多少中国文化?上个世纪末,我发表文章《21世纪文化建构的遐想和希望》,希望第一中西文化比例上能否发生变化,至少要平等,理想上中国文化多一些;第二科技知识和人文的调整,达到平等比例,理想上人文更高一些。但是我的两个希望都落空了,去年我给科学院题词:“人文立本,成人之道;科技利用,强国之器。”没有科技国家不会强大,人文不立也是没有用。本和道是根本,本末不要倒置,现在教育的目的具体知识和技能。而这正的教育:教人做人,教人做事,也就是为人之道,为学之方,在这个核心理念下,知识和技能才能为人所用,如果背离这个,国家再发达,社会都不会安宁,人也不会幸福。最根本的是改变教育入手,改变教育的根本方针,才能对我们传统文化的价值有所认识。

我们每个人对于传统都要树立起文化的主体意识,首先要认同,然后尊重、有信念,在这个基础上要发展,现在我们缺乏认同,对于自己传统文化没有认同是很危险的。爱国的基础是文化和历史,历史体现在文化上,我们如果忘掉历史,不认同文化,爱国就是一句空话。龚自珍通过研究春秋战国的历史讲:“欲灭人之国,必先灭其史。”不认同历史就忘掉自己国家,中国历史以文化认同放第一位,文化认同是第一位的,中国才可以有这样多民族和谐相处,这就是文化认同,文化认同非常重要。文化主体意识首先要认同,然后有信心,近代说为什么我们落

后挨打?

看我们的历史,野蛮战胜文明是历史规律,但最终文明征服野蛮也是规律,从长远来看,人类总是要从野蛮走向文明,所以我们积累起来几千年人类创造的文化是人类宝贵的财富。中国这么多人口几千年就是靠中医,难道就不科学一个帽子就把中医几千年的历史功劳消除了么?

我们现在是单一性的定势思维,文化有多样性,知识有不同体系,我们努力发扬自己特色、优点,牢牢记住:越是民族的越有世界意义。

提问

1. 中国人文知识体系包括哪些?

核心是文史哲,延伸出来,古代文化没有现代学科分类,文史哲、政经法混而为一,农工医也是笼统地做以解释,我们要了解传统文化,就是把知识打通,如果按照现代学科,只局限于一个分类,就很难理解中国文化。中医它不只是看病,不是定性定量的方法,就说不科学。我用比喻说明中西医差别:西医注意力放在外敌,中医注意力放在内乱;西医是外在病毒、细菌引起疾病;中医讲机体内部如没有不平衡,什么都进不来,固本培元重要,根本培植坚固后什么也进不来。西医现在非常重视心理治疗,中医一大特色也是心理治疗,西医通过行为判断心理,行为心理学,通过行为探究内心。行为的判断确定心理问题,给出具体方法来解决。中医心理治疗给原则,大道理,具体方法靠自己找,中西医心理治疗也不一样。

中国文化的特点是整体关联、动态平衡、实践体悟、经验实效,中国人讲究实效的,而我们现在是西医治死人有道理,中医治好人是碰巧。中国人重实效,道理清楚了,人死了没有意义。因此中医有不同流派,补元气型,泄邪火型。每种方法都能治好病,不一定要同样的方法。庄子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求无涯,殆已”“六合之外,存而不论,六合之内,论而不议”中国文化中不仅有归纳,也有演绎。易经来源:归纳演绎都有,更重要的思维方法是举一反三,并不是抱残守缺,经验还能够举一反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矣”那还叫教育么?我们要举一反三,经验中间也有演绎的,不只是抱着经验。教育需要潜移默化的过程,通过自己的身教、言教教育,学生同时要有主动性,在实践中去体悟。启发式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没有自己强烈欲望,不给启,没有强烈迫切要求,启发才有用。都是互相配合的„„

2. 人活着为了什么?

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心理都有一个标准。决定于每个人的价值观念,中国人现在不提信仰危机信仰真空,价值观念千差万别,为钱活着,理想追求活着,不太明确,活明白,得大自在。我赞成冯先生讲得人生四境界: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境界„„

第四篇:围棋与中国文化精神

围棋天地

琴、棋、书、画是中国四大古老的文化艺术。其中的“棋”指的就是围棋,而围棋以其独特的魅力,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深深的一笔!

我爱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的古代文化,而围棋作为一种古老的中国文化,我也深爱着它。故而,这一学期的文化选修课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中国文化》,而何云波老师也没有令我失们望,带领着我们聆听了美妙的棋声流水,自由而愉悦地徜徉在围棋的天地之中,多么的惬意啊!

何云波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围棋课,一节足以让每个学生记住他的课。他给我们讲围棋实质上就是生存空间的争夺。而何老师给我们讲围棋的时候,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关于围棋的“气”的说法。他讲到围棋是有生命的,有“气”才可以活着,有“两口气”才可以永远生存。对于人生的很多方面,也需要有“两口气”才会更加的长久。比如人生有了家庭和事业,才有意义;我们生存也必须掌握两种以上的技术或知识,才能长久在社会上发展下去。对于企业来说,也不能只有单一的产品或服务。

在上何云波老师的课之前,我对围棋几乎一无所知。课后经过多方了解,自己最近闲暇时也玩了几次,对围棋也不是那么不了解了。据我所知,围棋起源于中国,是最神奇,最深奥的棋类活动。围棋棋子之间的关系远比其它棋有要复杂得多,用到的思维也高深得多。与其它棋类相比,围棋的形式可谓简单到了无以附加的程度。其它的棋,比如象棋有各个不同种类的棋子:将车马象仕炮,这些不同的棋子都有不同的地位、性能和作用。你来我往,攻防交替,对搏时的硝烟弥漫、刀光剑影,有如在战场上拼杀一般。而围棋,棋子只有黑白之分,再无其他区别。棋盘上除条条坪道,绝对找不到界河宫殿大本营之类的布局。但围棋的深沉魅力是其它任何棋所无法相比的:优美的棋形,雄浑的模样、广阔深远的大局观、行云流水般的行棋步调,展示了无限的美,开拓了无穷无尽的形象思维空间。

围棋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哲理。更讲究顺乎自然,舒畅纯朴,在黑与白的天地之中寻求和谐之道,以一种十分生动鲜明的形式表达了阴阳划一之机理,体现和谐之美与和谐之境界。而黑白二色,则是象征了世界阴阳两全,正反相衬,动静结合,循环相依。两种力量的抗衡,瞬息万变的态势,相持转换,此消彼长。生动揭示了善恶美丑的纵横交错,表现出世间正确与错误、光明与黑暗间的相互依存而又相互斗争;宇宙万物之世代交替、生生不息的规律。弈理深处示天地之象,窥人事之险阻。观棋如花参差,似星满地,天空闪耀,江海沧桑;世态之翻复,物情之幻化;显忧乐之境,祸福之机,变化莫测,顷刻各殊。一弈之间,天地之理无不备焉。这其中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情操、涵养境界;考验着人的意志,培养起坚韧的信念。是宁静超出、神情飘渺风采的体味,又是对人的世界观、宇宙观、道德观的表现。作为艺术,围棋让人深深感受到它无尽的美;作为哲学,围棋让人从中悟出许多人生真谛。观其得失,古今略备。所以,常下棋金恩锻炼思维,愉悦身心,还可以陶冶情操,洗涤心灵。

一代棋圣吴清源说过“21世纪围棋是全体的、重视整体的围棋,不注重局部的得失”,这应该是围棋的精华了。围棋最核心的智慧就是大局观,人生其实也需要大局观。对弈中,弈者为了获得最终胜利,经过审视全局,处处以整体棋局形势向有利于己方方向发展为出发点,而选择落子,而不在乎某处的得失,这就是大局观了。其实,做人也一样,小的方面可以放错误,但大的方向一定要把握好,千万不能迷失了自己。而在当今社会中,把握住大局才能让你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至于顾此失彼,最终一无所得。

中华大地,悠悠五千年的历史,从古至今,延绵不断,如黄河长江水一般滔滔不绝,奔流不息。而围棋作为一种古老的中国文化,已深深地植入了每一个中华儿女人的心中。然而,现在的中国自己国家的文化被其他国家“抢”去的情况难道还少吗?我们都知道围棋起源于中国,但我们要牢记围棋文化千万别衰落于中国。

围棋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为世人所注目、所公认、所叹服。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好好地学习下围棋,并继承和发扬围棋中所带给我们的哲理,思考方式以及文化精神„„让中国的围棋之风刮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世界都听到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的声音。

第五篇:中国文化精神与文化发展

今天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熙国教授给我们讲中国文化精神和文化发展。他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文化的本质与内涵、中国文化的精神、中国文化的使命以及如何建设和发展当代文化。

他谈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是识别码、是身份证,是一民族区别于另一民族的标志;文化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也是人与人的区别。学界通常把文化理解为: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成果的总和,既包括物质文明成果,也包括精神文明成果。文明不等于文化,文明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文化的本质是思想。思想对象化在器物中便成为器物文化;思想对象化在人们行为中便体现为行为文化;思想对象化在制度中就体现为制度文化。然而器物、行为、制度等只是文化的载体,而它们本身不是文化。文化具有四大功能: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

中国文化的精神主要体现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是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热爱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精神。时代精神是对时代任务和要求的反映。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时代精神。不同时代的精神汇成了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源自中国的文化精神。中国文化精神具体表现为:自强不息精神(爱国敬业)、厚德载物精神(文明和谐)、以人为本精神(自由平等)、天人合一精神(公正法制)、明道正义精神(富强民主)、诚信友善精神(诚信友善)。

中国文化的使命简而言之为:明德知道(幸福人生的前提)、化性成道(幸福人生的路径)、外王行道(幸福人生的实现)。

有文化自强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信,才能如何建设和发展属于我们这个时代当代的文化制得大家思考。孙老师指出,任何文化都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和要求应运而生。因此孙老师进一步谈到:时代实践和生活实践是哲学和文化创新和发展之本;马克思主义是文化创新之魂;中国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之体;外来文化是文化创新之具。

作为学生,作为青年,作为建设祖国的主力军,我们如何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建设和发展好中国文化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在生活中,面对外国文化的冲击,如韩国的泡沫电视剧、日本的动漫、美国重要节日在中国的盛行等等,我们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批判性的思维。这些看似娱乐性的活动其实在慢慢影响我们中国文化。例如现在很多人都会过圣诞节,而对中国传统节日不再重视,这不能不说是对我们中国文化的冲击。在学习中,我们要放下偏见,努力学习外来好的知识、经验。有句话如是说,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文化只是强大自己文化,但是绝不能放弃自己本土优秀的传统的时代精神与民族文化。如此,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保持警惕与清醒,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若人人如此,建设中国文化才不是一句空话、大话,会收到实效。

下载楼宇烈:禅宗与中国文化精神word格式文档
下载楼宇烈:禅宗与中国文化精神.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5篇

    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 两个老先生和两个禅师 很多年前,华东师大的施蛰存老先生招考研究生时出了一道题目:“唐诗是什么?”这是一个大有意味的问题。唐诗只是风花雪月么?只是......

    中国文化之精神

    中国文化之精神 [林语堂] (一九三二年春在牛津大学和平会演讲稿) 此篇原为对英人演讲,类多恭维东方文明之语。兹译成中文发表,保身之道即莫善于此,博国人之欢心。又当以此为上......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不仅丰姿多彩,而且有着迷人的气质和丰富的内涵。这迷人的气质和丰富的内涵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关于文化的基本精神,张岱年说:“文化的基本精......

    禅宗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

    禅宗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 在中国佛教史上,禅宗是中国禅师依据中国思想文化,吸取并改造印度教思想而形成的颇具创造性的成果,在东亚思想文化史上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佛教作......

    道家与禅宗的人生哲学

    道家与禅宗的人生哲学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儒佛道皆重“人”,三家的理论归根结底是要解决人如何生存处世这一人生根本问题。传统观点所谓道家“蔽于天而不知人”是有片面性的。......

    听楼宇烈教授的《做人与修身》讲座的感慨(写写帮整理)

    听楼宇烈教授的《做人与修身》讲座的感慨 其中的名言:现在的中国社会不是崇尚圣人,而是崇尚强者。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是大家都崇拜“美国模式”了,对于中国古代的圣贤之道,只......

    《中国文化精神》读后感[大全5篇]

    《中国文化精神》读后感于静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读完了钱穆先生写的,中国文化精神。读完的第一个感受就是,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应该自信,都应该把“应该”这个词去掉。很多时候我......

    “师”与中国文化

    “师”与中国文化 ——关于中国教育大战略的一点思考 章启群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2月24日 13 版) 社会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人的知识、教养、情趣尤其是健全人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