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比较和联系1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比较和联系
和平县实验初级中学
赵
丽
一节语文课的成功与失败,学生获得知识的质量的高与低,虽然跟老师的文化底蕴、语文专业水平以及学生的素质高低等诸多因素有关,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起纽带作用的教学方法与方式却至关重要,因此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多在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上作些探讨是十分必要的。当然教学的方式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我谈到的只是其中的一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比较和联系。
比较和联系是一种心理机制,是呈辐射状态引发新旧信息反馈的一种思维活动。通过比较和联系,可以旁及相关、相似、相异的信息,并把这些有关的信息呈现在大脑屏幕上,供人们比较选用。作为比较和联系这种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任何知识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教学中,通过比较和联系,明白了它们的关系后就能更深刻地掌握知识。如果不会进行比较和联系,那学到的知识只是孤立的知识,也就是所谓的死知识。语文的各种基础知识,都是逐行出现分散各处,并且是分散教学的,这样在客观上难免会造成各种知识的孤立。而孤立的知识是比较难以正确运用的。特别是面对即将中考的学生,除了要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外,还必须对各册的分散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复习、汇总。这就更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知识的比较和联系了。
那么,怎样比较和联系呢?
一、注意知识点面的比较和联系
知识点面的联系是学生掌握知识系统,复习、巩固基础知识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所以,教师在讲授每一课时,要注意结合课文的实际和 学生的实际,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来讲授某一知识点或某一知识面,在讲授知识点时注意联系知识面,或者在讲授知识面的时候注意联系知识点。这样由点到面或由面到点的联系,就揭示了这一知识整体系统,便于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方便记忆,容易巩固。如讲“记叙文中有议论”这一知识点时,我结合课文实际,由“议论”生发开去,联系到表达方式,再由表达方式联系到它的种类,启发学生回答其它种类,最后归纳成一个图:
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 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联系扩展到下一级,表达方式有:
记叙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议论 :立论、驳论
说明„„ 描写„„ 抒情„„
然后比较议论与记叙的区别,议论文的议论与记叙文的议论的区别,再联系到所学课文里还有那些记叙文有议论,找出议论部分的文字。最后联系扩展到“几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这样,由“议论”一个知识点就联系到了表达方式的种类和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知识面。
二、词义的比较和联系
词语教学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语文教学中很基础的内容。词语教学的词义比较和联系有以下几种形式:
1.选词联系。它一般适用于理解单音节词的词义。如在教《周公诫子》这课中,“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中的“行”字,应该是什么意思呢?因其是单音节词,要理解其准确含义,可引导学生联想有“行” 这一语素的双音节词:执行、奉行、品行、行走、行列„„再将这些词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比较和选择,同学们自然就会选用“品行”这一词了。
2.选义联系。这种联系是指一词有多种意思,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应该选用哪种意思。如在教《扁鹊见蔡桓公》中:“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一句中的“请”是多义词。它有“请求”、“邀请”、“询问”等多个词义。如把它的词义都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比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理解领悟,就不难找出正确的答案。
3.词义迁移联系。它是指对要教的词,不直接说出它的意思,而是联系以前学过或出现过的熟悉句子,让学生自己体味领会其含义,形成知识反馈,从而融会贯通连接新旧知识。如在教《出师表》中“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的“道”义,可联系到刚学没多久的《<论语>十则》中的“任重而道远”,《游恒山记》中的“有虬松离立道旁”,中的“道”义,学生如能说出其中一句,就不会把“道”解释为“道理”了。
三、相关学科的联系
它是指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一种横向联系。如语文学科与历史学科的联系最为“亲密”。在中学语文的教材里兼有历史学科的内容。如出自《史记》里的《细柳营》;出自《左传》的《曹刿论战》;还有诸葛亮的《出师表》;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等等,这些课文都与历史有关。至于出现在课文中的一些重要历史名词、人物、历史典故也比比皆是,举不胜举,如“文艺复兴”、“十月革命”、“安史之乱”、“唐宗宋祖”等等,这些历史名词在课文中的注解都过于简单,教师若能联系历史教材,不但学生能学好相关的语文知识,而且还能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语文除了与历史学科有联系以外,还与其它学科如地理、政治、音乐、美术等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中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在内容上相互沟通,寓情于理,寓教于乐,教学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艺术是一门深奥复杂的学问,非下苦功不可。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积极探讨教学规律,努力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是每一位教师毕生孜孜以求的事。比较和联系的教学方法只不过是课堂教学众多教学方法中的一种,要搞好课堂教学,还须灵活运用诸如比喻、举例、设疑、启发等等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篇:中学语文要注重情感教育
中学语文要注重情感教育
内容摘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高度重视情感教育,并注意方式方法,以达成教改目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培养趣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比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这就要求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情感教育。
关键词:情感教育 情感体验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中的一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品质,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反省思考,感悟人生。以便他们在日常的生活和人际交往过程中有更深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健康,独立的个性和人格特征。那么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针对情感教育应该如何正确的认识,而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利用课本资源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教师要充分认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是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心理评价和体验。它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情感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目的是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接班人。初中阶段的教育对象是青少年,他们的身上虽然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感情,情感内倾性和稳定性逐渐增强,但正处于一种情感迷茫状态,往往不轻易动情或表达感情。如何把埋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热情激发出来,让他们置于激昂的情感中,感受到学有所得的愉悦呢?这是我们教师应认真考虑的问题。情感教育不但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与学生的德、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所以,教师一定要认识到情感教育既是教育对象的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的本质要求。只有语文教师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地把握情感教育的功能,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情感教育要根据实际,讲究技巧 1.要准确定位,寻找合理的切入点。语文课本作为情感教育的主要载体之一,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先天性优势。因为,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独特理解与体验,情感丰富。在进行教学时,我们不能仅仅定位于识字、理解词语、概括内容、阅读和分析课文上,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不少文章往往都集爱祖国、爱家乡、爱亲人、爱科学、爱自然等一体,而又只突出某一情感。所以,在学习一篇文章时,情感教育就要有所侧重,不必面面俱到,要留下一些让学生体验的空间。我们要真诚地诱导每一颗渴望求知的心灵,让他们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增长知识、发展个性、健全人格,这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2.要转变角色,改进教学方法
新课改并不摒弃传统语文学习的听、说、读、写这些基本要求,而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要形成一种以自主学习为前提,进行合作探究的、开放性的、共同参与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的研究者和建设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就要求教师要切实转变角色。(1)要从传统教学的“皇帝”向“平民”转变。这样学生才能在平等的和谐的课堂环境中去交流、沟通、探究、总结,然后体验、升华。(2)从“广播站”向“互联网”转变。从当前的教育形势看,仅仅靠教师搜集、整理教学资源,然后向学生发布,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信息平台,让学生通过图书馆、上网查阅等,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或体会,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如果能培养学生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要根据教学班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于本班学生实际水平的教学策略,按照自己的预定目标实施教学,这样就会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要充分利用课本资源,进行适当的情感教育
中学语文教材为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课文内贮藏着大量情感因素:有对祖国的爱,如《三峡》、《石榴》、《海燕》、《鲁迅自传》、《我爱这土地》、《长城谣》、《一片槐树叶》、《开国大典》等;有对人民的爱,如《竹林深处》、《大堰河———我的保姆》、《百合花》等;有对事业的追求,如《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两弹”元勋邓稼先》、《犟龟》、《小溪流的歌》、《公输》、《鲁迅自传》、《毛泽东的少年时代》、《骆驼寻宝记》、愚公移山》、《出师表》等;有对信念的执著,如《忆读书》、《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勇气》、《骆驼寻宝记》、《愚公移山》、《出师表》等;有赤子之心,如《回忆我的母亲》、《我爱这土地》;有莫逆之交,如《我的老师》、《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过故人庄》、故乡》等;有男女之情,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迢迢牵牛星》、《关雎》、《蒹葭》等;有手足之谊,如《风筝》、《大堰河———我的保姆》等;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最后一次讲演》等。这就是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情感教育的大舞台。
四、要拓展情感教育的渠道,给学生体验情感的更大的空间 除了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情感教育外,还需要拓宽情感体验领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诵读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学中的朗诵就是发挥情感的重要因素。充满激情的诵读,会使学生
脑海里有情有境,进入深层次的感情体验。多诵读优秀的诗篇,对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升华精神、养成习惯、健全人格,起着无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要向学生推介美文,在诵读优美散文、诗歌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这是一个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如朱自清的《春》,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也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曲春天的赞歌。它大量运用精彩的比喻句和拟人句来表现景物的特征,赞美了春的创造力,激励人们珍惜大好时光、辛勤劳作、奋发向上,抒发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之情。李白《行路难》的“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通过诵读,我们可理解诗人进退维谷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并由此而引起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屠格涅夫的《树林和草原》是一篇自读课文,很多教师在教学时都是走过场,没有注重引导学生去朗读、体会。其实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描写自然环境的美文。作者笔下的景物,总是在朴实的描写中散发出浓郁的诗意,充满生活的喜悦、蓬勃的活力,散发出来的是那种浓浓的乡土。
2.在品词析句、欣赏情景中理解感情
没有理解、没有情感的阅读,是失败的阅读。因为,没有情感的阅读,其认识是肤浅的,是不可能产生共鸣 的。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力求让学生领悟情感。在阅读一篇文章之前,要了解作者的简历及创作背景,这对阅读理解作品极为重要。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教学余光中的《乡愁》,可先让学生了解作者旅居台湾思念家乡的情结。“邮票”、“船票”、“坟墓”这三个意象,作为抽象的情绪“乡愁”的客观对应物,不过是铺垫,而“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所抒发的爱国主义深情,具有一种崇高美,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想象意境就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意境的特点是描述如画,意蕴丰富,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有着超越具
体形象的更广的艺术空间。读意境优美的诗文,要有丰富的想象;理解情感更离不开联想,在丰富的想象中能
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如南宋李清照《渔家傲》,这是作者的一首豪放词。“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
帆舞”描绘出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破浪的舟船、旋转的天河这样一种辽阔、壮美、瑰丽雄伟的境界。“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感叹自己空有卓越的才华,虽辛苦求索,终因遭逢不幸,未能找到光明的出路,颇有屈原《离骚》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意,把历史和现实融为一体。3.在多读名著,多作随笔中培养感情 教师要向学生多推荐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如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外国的《安娜·卡列尼娜》、《飘》、《简·爱》、《茶花女》、《基度山恩仇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战争与和平》、《复活》、《巴黎圣母院》、《高老头》、《老人与海》、《十日谈》等。学生的随笔本也是教师培养学生健康完善的人格情感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将学生的随笔本当作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语文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要和学生广交朋友,多开 展笔墨谈心活动,与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以引起师生在情感上的共鸣。这样,既能沟通师生情感,又能教给学生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总之,情感教育是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让语文课堂成为激荡、抒唱学生情感的舞台,成为学生陶冶情操、愉悦性情、滋润心灵、体验美丽的大平台,必然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三篇: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
通过看视频的学习,我认为要做一名好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的规律,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各种能力,而且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应当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终身学习将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而作为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教师,更应要求以终身教育为目标,将终身学习贯穿于一生。我想,今后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着想
受应试教育作崇,某些学校部分教师仍然把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于是,很多人陷入围绕“分数”而教的怪圈,忽视了人的本性发展。通过学习,我更加坚信了自己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做法是对的。我的教育准则是:我培养的学生将来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平时,我千方百计地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一旦发现便给予表扬,并引导他们努力发扬。我清楚的知道智力、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同时还注重教学中德育、智育、体育等“五育”渗透交织。我从不占用音、体、美等课程,也不把剥夺学生上这些课的权利作为惩罚教育的手段,只有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了,教师才有成功后的喜悦。时下少年儿童的心理问题尤显突出,在健康人格中,自信心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学习,我会更加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当听到有学生说“我不行”、“我不敢”的话语时,我总是鼓励他们:“去试试”、“你挺不错的”。在全体学生面前,我从不揭个别学生的短,让学生觉得老师尊重他,没有失去自尊心,慢慢地对自己也开始有了一点信心,这时候,我再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展现自己,以证实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得到老师、同学的无私关怀后,他们肯定了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从而树立了很强的自信心。
二、对学生信任和宽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之中享受成功。在以后的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宽容,相信学生的能力并想方设法锻炼提高学生的能力。我经常对学生说:想一想,你应该怎么做,而不是你必须这样做。在人品上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哪怕是学生有过失的时候,同样相信学生有改正过失重新开始的能力。我不仅关注学生的现在,更关注学生的将来,利用现在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基础,让学生做未来发展的设计师。
三、学生才是学习和发展的真正主人
原来我们搞的“填鸭式”教学,得到的结果是学生被动“换听”,课堂气氛沉闷,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的效果可想而知。通过学习,我着重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上下功夫,改革课堂教学设计,根据儿童的心理、年龄、生理特点,设计儿童乐于接受的趣教,在课堂中做到少讲精练,着力体现训练过程,提问问在重点上,问在难点上,问在语言文字上。教师“少讲”、“少问”便节约出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把练习有机地结合在讲问之中,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训练中,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说、读、问、写的机会,引导学生“乐学”、“学会”,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
四、经常反思,不断提高
反思是教师得以成长和不断进步的必备条件。素质教育和新教育已悄然来到了我们身边,教育工作既要有实干精神,又善于开动脑筋,善于在反思中运用新技术、新理念解决教育教学存在问题。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经途径,反思是教师进步的一大阶梯。我们要在反思中扬长避短,在新形势下以自己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目标。当然,反思不仅仅是停留在脑海中,更重要的是撰写教育和教学反思。就像今天我们听了张玉彬老师的课,就与自己的日常行为进行对比,反思自己的不足。这样在反思中积累成功的经验,才能不断进入教育教学新境地的钥匙,不断提高自己对教师道德的认识,规范自身的教师道德行为。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完善人格、激励意志,并对学生给信任和宽容,让学生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会反思和积累,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积极改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良好道德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塑造有创造力的学生,并能在新教育的路上不断成长。以上所述,仅是我学习后的一点浅显体会,我相信每个参加学习培训的教师都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只有学习,才能不断进步”。我坚信自己以后会学习学习再学习,以求更快、更大、更高的进步。
第四篇:“双减”背景之下 课堂教学要注重“五减五加”
“双减”背景之下
课堂教学要注重“五减五加”
日前,北京市首师大附小校长宋继东在市教委举办的“双特谈双减”专栏中提到,“双减”工作的落实与深化,是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为切入点,进而重构一个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为此,宋继东提出“五减五加”的课堂教学理念。
首先,要减除低效的备课,增加大概念统摄下的单元教学设计。备课的质量将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为了切实提高备课活动的专业性,促进教师备课质量的提升,学校明确提出,减少低效的事务性备课,落实大概念引领下的单元教学设计。各学科备课组必须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提炼大概念、梳理单元知识结构图,构建单元教学结构图,以及教学评一致的教学设计,让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落地,实现变事务性备课活动为专业性备课活动。
其次,要减少单一的讲授,加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从知识呈现(感知)到知识获取(学得或习得),从知识获取到知识构建,从知识构建到知识内化,从知识内化到知识提取并应用的过程。知识以什么方式呈现给学生,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决定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研究与知识相匹配的知识呈现方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路径。在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教师要重视对教材的研究,并引导学生重视对教材的学习。
第三,是要减去不必要的练习,加强分层分类的作业。教学是
理性的,掌握不同的知识到底需要多少与之相匹配的练习,是有规律可循的。以往我们经常是通过题海战术以量取胜,而且对于这个量的科学把握不准,这可能是造成学生过重作业负担的重要原因。我们必须通过对分层分类作业的研究促使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以质取胜,才能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学习效益。所以,我们提出各学科必须实现对作业量、作业难度的分层,并着力研究不同类型作业对学生能力培养优势的研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采取适当布置弹性作业激发其兴趣发扬特长。例如生物学科教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着眼于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能力的提升,精心设计了让学生在情景中主动探究、主动建构、主动理解、主动迁移知识的系列项目式实性作业——“设计芽苗菜种植器”“保护生物多样的海报”“显微镜下的微视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望。
此外,要减掉单一育人理念的课堂,加以“五育”并举,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学校注重学科融合、“五育”并举,催生课堂新变化,深化一直倡导的“真–美课堂”,特别强调课堂中多育共存的美,从课堂教学走向课堂教育,课堂育德、课堂启智、课堂立美、课堂健体、课堂创劳。因此,我们必须淘汰局限于知识点的课堂教学,引导全体教师在学习显性知识的同时,聚合学科的育人效力对受教育者在观念确立和价值观形成等隐性影响方面产生有益而久远的影响;通过发挥不同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在促进学生知识增长、能力提升的同时健全其人格,为其提供丰富生命内涵、体验幸福人生的思维和视野。
最后,要减缩没有深度的交流,加大教师自我反思。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离不开校外专家的高位引领,离不开教研组的文化建设,但是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校必须强化专家引领后教师个体的自我实践、自我反思和自我成长。例如初中语文学科教师,在首都师范大学的教授团队和海淀进修学校的专家团队的引领下,强化学科深度教研,促进教师实践性专业反思,已然锻造出来一支业务精干的教师团队。实践证明,没有教师实践性的专业自我反思,就不会有教师专业水平的快速提升;没有教师专业水平的快速提升,就不会有显著的教学效益的提高。
第五篇: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习惯的养成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习惯的养成教师都希望教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并以此作为奋斗目标,希望自己能桃李满天下。多少年来,多少教师为此努力,并已获得成功。但我觉得作为一位教师,只做这些还不够,就这些年来的教学经验而谈,我觉得一名小学生有好的成绩固然很重要,但形成好的习惯更胜过取得好的成绩。好成绩 只能说明你的过去,而好的习惯将帮你一生。
习惯用正确 姿势去读书写字,有很多好处。读书写字时,腰挺直,胸膛距离课桌一拳,眼离书本一尺,并保持45°角。这个正确的书写姿势不但让学生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有助于学习,更有助于他们身体的成长发育,大大减少了得驼背和近视眼的几率,而且也能促进女孩子胸部的正常发育。这对他们以后找工作寻伴侣都会起到好的效果。
正确的练字、抄写习惯,对小学生的帮助也很大。课上让学生练字、记笔记是,我发觉孩子们大多数是眼睛看着书或者黑板,手就在本上写。好的写会儿看看本上的字,不好的半天才看一眼,这样写字的结果是,错别字多,自给潦草,不成行,甚至是字上写字,龙飞凤舞。有的同学一个词写了好几遍也没有练会,笔记记完了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针对这种情况,我给学生讲,无论什么时候写字时眼睛都要看着字。练字时要先把字看清楚,分析它的结构,是上下结构还是左右结构,什么偏旁,各部分在整个字中所占的比例。如果是词要想想词的含义,不同的含义,字的形旁就不同。所以如果是生字词,我们就要先看上至少5秒钟,然后把视线移到本上,根据刚才的记忆把字词写下来。这样练字,一个字词写不到两遍,孩子们就可以记住了。如果是抄写文章或者是记笔记,至少要看半句话,可以从四五字开始,以后慢慢增加字数,然后把看到的记在脑中,根据记忆把它写在本上,这样不但可以把字写工整,提高了抄写速度,而且也能理解,记住含义,事半功倍。
当然小学生需要养成的习惯还有很多。例如:注重积累的习惯,积累要分门别类的习惯,注意观察的习惯等。
但是,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就要求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学生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持之以恒。但是就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而言,自控能力较差,凡事坚持不到底的多,这时候就需要老师的适时指导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