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4课 破解彩陶之谜教案 北师大版(模版)
【2012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4课 破解彩陶之谜教案 北师大版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已了解到在半坡和河 姆渡聚落出现了陶器,并看到一些图片,学生对陶器的制作、形状、用途充满了好奇。
2.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很多陶器,可以直观地看到各类陶器,并通过各种途径获得有关陶器历史、制作、种类等各方面的信息。
3.初一学生非常乐于动手通过各种方式制作陶器。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对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图片的观察,了解彩陶的造型、颜色和图案,分析彩陶的用途,想象先民的生产、生活情景,从而帮助学生学会用观察的学习方法,并激发 学习历史的兴趣。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古代陶器的发明、彩陶的制作,培养了收集、处理资料的能力,同时激发了学习历史的兴趣。
3.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陶器、彩绘图案,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动手能力,提高审美观。
4.学生通过课前的分组、小组内的分工合作,课堂上的展示、互动等活动,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团队合作、展示自己、倾听别人。
三、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1.本次活动意在通过学生的查找、体验、交流,教会学生探究的方法,培养探究的意识,让学生学会倾听并获得快乐。
2.活动在学生根据能力与意愿组合小组中展开,学生利用一星期的业余时间分头组织活动,根据本组的主题收集并处理信息。在此期间,学生可主动与老师不断交流,听取意见。
3.在学生活动的同时,老师也在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信息,以增加在陶器方面的知识积累。同时,老师也动手制作陶器、彩绘图案,以此获得体验并与学生交流。
四、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用心
爱心
专心
1.老师在课前收集并处理有关陶器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然后制作成简单课件。2.根据学生的能力与展示的需求,鼓励学生自己制作简单的个性课件,展示本组的成果。
五、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学生分为四大组:访古小组、制作小组、彩绘小组、解谜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活动,时间为一星期。
各组任务:
⑴访古小组:了解陶器的发明、分类、用途。用图片、文字资料、实物、等方式展示成果,也可用投影片、幻灯片等多媒体技术展示。
⑵制作小组:学生利用生活中易得的原料模拟制作陶器、捏制陶坯,如各色橡皮泥、面团、水彩、小刀、农村的大灶等。也可直接到陶吧里制作陶器。其制作的陶器种类可模拟远古彩陶的某类器具,亦可由学生自行决定。
⑶彩绘小组:自制陶器的颜料、图案花纹均模拟远古祖先所作,以体验当时的社会生活。亦可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一些图案,用水彩着色。可直接画在纸上,也可与制作小组的同学合作。
⑷解谜小组:就课本第19页提出的四个问题进行探讨,破解彩陶之谜。
2.老师在课前就“彩陶”尽量多收集信息,并把远古与现代的一些彩陶中的经典图片制作成简单课件,让学生欣赏并获取信息。
(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1.这是一次活动课,学生活动阶段需要一周的时间,这堂课是学生展示并互动的阶段。
2.学生在课前分为四组,根据学生的能力及意愿进行分配,尽量注意男女生的搭配以及人数的平均。各组可设组长一名,由组长根据本组职责进行分工,要求人尽其才,各尽其责,每位同学都要有任务。
(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1.这是一次活动课,学生活动阶段需要一周的时间,这堂课是学生展示并互动的阶段。
2.学生在课前分为四组,根据学生的能力及意愿进行分配,尽量注意男女生的搭配以及人数的平均。各组可设组长一名,由组长根据本组职责进行分工,要求人尽其才,各尽其责,每位同学都要有任务。
3.每组展示成果时间不得超过7分钟。
4.本课设“彩陶行动”、“彩陶解谜”、“彩陶Q&A”三大版块。其中“彩陶Q&A”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版块。
5.最后由学生填写本课评价反馈表。
六、教学反思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第二篇:【2012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北师大版
【2012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4课 八国联
军侵华战争教案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说出《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对民族危机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2)了解义和团反侵略斗争的史实,对比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认识中华民族危机及全面加深的重要原因,培养学生探究学习、交流合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图表,比较历次侵华战争,得出中国正在遭到越来越多的国家侵略的史实。比较历次战争签订的条约内容,得出中国人民遭受的灾难越来越深重的史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八国联军的暴行给中国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向清政府进行的又一次穷凶极恶的敲诈勒索;处于弱势的中国人民是不畏强暴的,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应勿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教学重点: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辛丑条约》的影响;如何理解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课前五分钟式8分钟)
课前五分钟活动内容;师:学过的侵华战争有哪些?结果?影响?
二、导入新课(承接、引领式2分钟)
甲午战争后,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也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20世纪初,八国联军的侵华,使中国的主权和国家尊严再次遭到损害。虽然中国人民进行了顽强抗争,但中国仍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段屈辱的历史――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三、探求新知(直观讲述、合作探究、对比归纳式20分钟)
(一)八国联军侵华(8分钟)
1.义和团运动:
师: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屡次侵略中国,这必然引起中国人民的反抗。这时,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劳动群众,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下面请同学们将搜集到的有关义和团的资料在小组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合理取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有关义和团的知识,得出义和团的人员组成、武器装备、活动方式等。(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完成归纳新知识,形成“学习的共同体”)。
师:义和团的口号是――扶清灭洋,矛头直指侵略者,势力发展到京津地区。义和团一时被清王朝利用。得出结论――清政府利用义和团。
师:义和团终归是比较松散落后的团体,虽能一时抵抗侵略,最终要失败。
用心爱心专心 1
2.八国联军
就在义和团壮大发展之时,1900年6月,英法德俄美日意奥组成2000多人的八国联军,以义和团运动损害了他们在华利益为由,开始了又一次侵华战争。
教师指导自主学习,阅读课文,了解侵略战争分为两个阶段,强调几个主要的地点:大沽、天津、北京、廊坊、杨村。
师:大家都已经对战争经过有了自己的认识,下面请同学说一说自己的学习过程及认识。(略)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进行引导。
师:廊坊阻击战和围攻外国使馆、教堂的斗争真是大快人心,中国人民扬眉吐气。与此相反,清政府却表现得软弱无能。1900年8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丢下江山社稷,仓皇出逃。途中,慈禧太后下令清军斩杀义和团。说明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由利用到剿杀。
师: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都做了些什么呢?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文,之后由学生主讲。学生主讲: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的滔天罪行。
学生边讲边展示有关资料图片,揭露列强的暴行。(师生互换角色,充分体现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
师:“小老师”讲得真不错。同学们,听到这里,你有什么感想或体会呢?
学生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见解,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感受体会“勿忘国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这一道理。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联系实际,感悟历史,使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
(二)《辛丑条约》(12分钟)
1.内容:
签订时间、中方代表?师:提示学生:与中国签约的是哪几个国家?学生回答:11个国家。师:提出疑问:侵略中国的是8个国家,与中国签约的却是11个,多了荷、比、西三国。为什么呢?
师:以鼓励的口吻让同学说出自己的看法。
师:其实,这些国家是跟着捞油水的。这再次说明:国家落后就要挨打,受欺负。正所谓“弱国无外交”。(以此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条约的内容有哪些呢?学生自主学习,自读课文,了解《辛丑条约》的内容。稍后,请同学讲一讲自己的理解。学生总结出条约的内容。师启发学生注意“关键词”,来帮助记忆,如:赔款、划定、允许、不准、严禁、拆毁、允许等等,用这些“关键词”把内容串联起来。
师:以上同学总结了自己的学习经验,对我们都有一定的启发。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不断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要“会学”“巧学”,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2.影响:
教师进一步提出,《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有什么深远的影响呢?请同学们根据内容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进行交流。
师:引导学生去粗存精,归纳《辛丑条约》的影响。
从条约的内容、影响看,《辛丑条约》都是“空前绝后”的,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用心爱心专心
2四、归纳升华(问答式3分钟)
以板书为线,师生共同归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的时间、内容、影响。
五、达标测评(学生完成7分钟)
P24自我测评、《创新设计》。
六、板书设计
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借口„„„„义和团运动
↓
过程„„„„廊坊、杨村阻击战
↓围攻外国使馆、教堂
暴行
↓时间:1901年
内容:
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反思:
错误!未定义书签。
用心爱心专心 3
第三篇:【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山市》教案 新人教版
【2012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山市》教案
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识记重点字音和字义。②掌握诵读要领。③想像“山市”奇景。
2、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②师生互动、交流和对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进行“再造性想像”,欣赏、品味文言文。【教学重点】
①识记重点字音和字义。②掌握诵读要领。【教学难点】
学会进行“再造性想像”,欣赏、品味文言文。【教学方法】
以多媒体渲染情境,营造氛围,以问题引入,以诵读和思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师生互动、交流和对话。【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感觉到秋天已经来到了吗?天空中秋风飒飒,秋雨潇潇,田野里枯枝颤抖,黄叶飘零,一派秋的庄严。是啊,秋天的满地落红,冬日的漫天飞雪,春时的嫩芽娇花,夏季的绿树浓荫,这些自然现象我们每个人每年都能看到。可是有一种美丽神奇的自然现象却好多年都难得一见,多数人一生都无缘看到。这种自然现象就是海市蜃楼。幸好清代有一位写狐写鬼的文学家蒲松龄,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描绘了一次这样的景观——山市(山市蜃楼),弥补了我们不得一见的遗憾。今天,让我们走进《山市》这篇课文,通过文字描述来欣赏一下这种奇特的景观。
板书题目作者,学生记住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二、诵读施标: 1.初读感知阶段: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读,标划生字词,并听出师故意读错的生字。然后打出电子词典,指定一学生领读生字。
○2学生自由朗读2至3遍,力争读得声音饱满,通畅无阻。读完之后,试着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2.自主学习阶段: 老师先学了这篇课文,觉得这篇课文的目标可以有这两个。大家看同意吗? 打出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并能根据文字想象画面。
2.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3师布置自学任务,出示自学指导:
结合注释默读课文,理解词句意思,思考想象“山市”的初生、发展、高潮三幅画面。比一比谁理解得快。时间8分钟。
3.讨论反馈阶段:
○4师生、生生之间以做游戏的形式来检查词句理解情况。游戏:
甲:我来问,你来答。某词的意思是什么? 乙:这个问题难不倒我。„„
师与一学生合作举例。如: 师:我来问,你来答。
山市高潮时出现的“危楼”是不是指“快倒的楼”?
生:这个问题难不倒我,“危楼”指的是“高楼”,它还站得好好的。师:这座高楼是几间的几层的?里面的人在干什么?
生:五间的、数不清几层的。里面的人有的靠着,有的站着,干什么的都有呢!师:它是怎么一步步消失的?
生:先渐低再渐如常楼渐如高舍,又倏忽如拳如豆消失了。师:“危楼”一词在哪诗里还学过?
生:李白的《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
然后学生之间热闹游戏,快乐掌握。师巡回听听。
○5请学生根据文中几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来描绘自己想象中的画面。一两名学生描绘出画面。师借机描绘:
你不经意地一抬头,看到不远处,突地出现青塔白楼,楼阁殿堂,街道里巷,并且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然后一阵大风,尘土飞扬,烟雾弥漫,只剩下那座高楼,灯光点点,人影屑屑,可是只一会儿,楼渐低,减低,直至如拳如豆消失不见。的确是很神奇啊!
这么美好的景观,我们得用同样美的朗读读出来。引入下一阶段。4.深化领悟阶段:
下面请同学们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美读课文——投入感情,放飞想象,如醉如痴,物我两忘。
5.激趣探究阶段:
○6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师生共同想办法探索“山市”成因。
师引导:这样的美景,古人却给它起了个瘆人的名字“鬼市”,为什么? 学生回答。师点拨引导:古时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对所看到的现象无法做出解释。另外,多年的迷信思想的控制,叶使人们相信真有所谓鬼神。可是现在,科学的巨手早已揭开了这种景观的神秘面纱。同学们,我们通过什么方式可以了到更多海市蜃楼的知识呢?
学生七嘴八舌献计献策,然后明确:可以通过查字典、上网、《物理》课本、《十万个为什么》等资料。
学生快快行动,查字典,看谁先查到谁读出来。
师引导:你明白这种现象是怎么回事了吗?这个解释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求知欲。同学们,要做明白人,就必须自己动手,探索研究。
那么,交给大家一个光荣的任务:六人一组,课下查阅资料,得到海市蜃楼的有关知识。然后整理成文,给蒲松龄写一封信。
三、作业布置:
请学生查阅资料后给蒲松龄写一封信,解释“山市”的科学成因。板书设计:
要求学生记下板书上的几读,用于以后的文言文学习。
山市
蒲松龄 初读: 大声读: 默读: 想象读: 美读: 背读:
教学反思:
为了解蒲松龄及《聊斋志异》和掌握课文字词两大块内容,至于山市形成的原因,则简单带过,不再纠缠了。
上课伊始,我简单了解了一下学生预习的情况。从反映来看,学生只是简单地解决了几个字词,连课文读过三遍以上的人都没有。于是,又强调了一遍预习的要求。板书题目及作者后,问学生是否了解。学生又很茫然。于是,向学生介绍了蒲松龄的生平,告诉学生,名松龄与字留仙的关系,向学生解释“聊斋、志、异”的意思,特别告诉学生“异”指“奇异的事”,不仅指那些狐仙鬼怪故事,而且也指日常生活中人们解释不了的奇怪的事。学生们对这些内容比较感兴趣。之后,再让学生依次起来翻译,我呢再适当补充强调。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明天的第二课时也是基本围绕字词句巩固开展教学活动了。
第四篇:【2012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教案北师大版
【2012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教案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了解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2.过程与方法
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有关作者的作品,进行读书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学习正确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以及新文化运动的情况,能以陈独秀等人为榜样,具有勇于创新、不瞿艰难、坚定改革信念、不惜为思想解放运动而献身的精神。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教学准备: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课前五分钟式
8分钟)
课前五分钟活动内容;师: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导入新课(承接、引领式
2分钟)
辛亥革命后,虽然中华民国成立,但是民主共和的制度并没有真正实行。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使民主共和成为一句空话。面对混乱的国家形势和复辟分子掀起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中国思想界爆发了一次空前的浪潮。
三、探求新知(直观讲述、合作探究、对比归纳式
20分钟)
(一)陈独秀创办《新青年》(10分钟)1.新文化运动产生的背景:
首先,要向学生简单介绍当时的背景,指出:为什么在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时候,中国会出现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辛亥革命以后,中华民国建立,但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成果,民主共和制没有真正实现,在北洋政府的统治下,中国社会仍是一片黑暗。一些先进的知识分于在参照西方国家的经验之后,认为中国也要有一个“文艺复兴”运动,必须在思想文化领域中掀起一场革命,与封建思想文化进行斗争,以解放人们的思想。然后,要让学生了解在这场新文化运动中,都有哪些主要的领导者?他们有哪些主要的成就?他们发起这场运动的战场?他们的旗帜?陈独秀——《新青年》;胡适——《文学改良刍义》;鲁迅——新文学巨匠。《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民主、科学。2.陈独秀与《新青年》:
首先,通过读书让学生找出: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和发起者。新文化运动中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1915年9月,他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这是新文化运动发起的标志。《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改为《新青年》是希望这本杂志如同青少年一样,给社会注入一股新鲜直液,振奋人心,鼓舞人们参与这次的运动。
其次,让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有四点,请同学们看课文,找一找,有哪四点?为什么新文化运动要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提出这两个口号的目的是什么?通过这两个口号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具有什么性质?反对专制与愚昧,反对旧道德,反对旧文学和文言文。以及“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是把斗争的矛头对准代表封建专制制度和旧礼教、旧道德的孔子学说,批判为复辟开路的尊孔复古逆流。这里所谓的“民主”,是指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这里所谓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陈独秀认为,迷信和宗教,历史愚弄人民,维护专制,扼杀群众的创造精神。要求得人身自由和思想解放,就必须打破封建迷信和宗教崇拜,而科学和民主则是不可缺少的两件武器。充分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在前期的性质,它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世界资本主义文化运动的一部分,它冲击了封建思想对人类的束缚,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以及进化论观点为指导,是资本主义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后期新文化运动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宣传马列主义为中心的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最后,简单介绍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陈独秀,重点强调它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陈独秀提倡在内容上更深入地进行文学革命。他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废除反映旧思想的旧文学,提介平易的反映现实的新文学。他号召打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这里所说的“贵族文学”,即所谓“代圣贤之言”的封建文学。这里所说的“国民文学”,实际上是指反映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文学。由此可见,陈独秀主张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文学改革。
(二)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5分钟)
首先,简单介绍胡适其人及其主要思想:胡适(1891年-1962年),初名嗣,学名洪驿,字适之。绩溪县上庄村人。胡适出身于官宦兼茶商之家,父亲胡传曾经担任过台湾的知州和统领。1904年,胡适从故乡前往上海求学,先后就读于梅溪学堂和中国公学,接触了严复翻译的英国赫胥黎的《天演论》。赴美留学,获文学士学位后,就学于哲学家杜威,深受其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这一段求学生涯对胡适影响甚大。他回忆说:“我的思想受两个人的影响最大:一个是赫胥黎,一个是杜威先生。赫胥黎教我怎样怀疑,教我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杜威先生教我怎样思想,教我处处顾到当前的问题,教我把一切学说理想都看作结论的假设,教我处处顾到思想的结果。” 然后,详细讨论分析胡适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被诩为文学革命“首举义旗的先锋”。1918年他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李大钊等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物。在“五四”文学革命前后,他创作的《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终身大事》为第一个白话散文剧本,“文学革命”的口号是胡适最先提出来的。他还最先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另外,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的研究与整理方面,在中国古典小说的考证及古史研究方面,胡适都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一生除获得一个正牌博士外,还获荣誉博士学位多达35个,这是中外罕见的。
(三)新文学的巨匠——鲁迅(5分钟)
首先,以学生自由发言为主,简单整理鲁迅的主要简历。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然后,指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把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和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反映这一成果的作品是《狂人日记》、《孔乙己》和《药》。
四、归纳升华(问答式
5分钟)以板书为线,师生归纳: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标志?代表人物?主阵地?旗帜?内容?意义?师: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十分深远,它是中国近代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新文化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落后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自救民的新出路。这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很快席卷了整个中华大地。
五、达标测评(学生完成5分钟)
P49自我测评、《创新设计》。
六、板书设计
第9课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背景
时间:1915.9 标志:陈独秀《新青年》 陈独秀 李大钊
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鲁迅《狂人日记》 主阵地:《新青年》、北大 旗帜:民主与科学 内容:“四提倡”“四反对” 意义:思想解放运动 教学反思:
第五篇:【2012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风筝》教案 新人教版 2
——最专业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2012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风筝》教案新
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2、探究从多角度解读课文意蕴。
3、进行探究性学习。
过程与方法:运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探讨疑难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悟亲情。
2、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观。
3、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教学重点: 感悟亲情,深刻体会鲁迅先生忏悔、自责的内心世界,体会新兄弟之间的手足深情。教学难点: 多角度地有创意地理解课文。教学用具:
课件 课前准备:
1.学生自学“读一读 写一写”中的词语。2.了解作家鲁迅。
3.初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预设过程】
——最专业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明确:因为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而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筝,所以感到惊异;我看见风筝就想起了小时侯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无法补过,心头不禁悲哀。(学生谈感受略)
通过这一环节的落实,学生既会写字词、会用字词又对文本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与真实的情感体验,为下一课时的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打下了基础。
三、布置作业
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最专业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⑴ 提问: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凭你的经验来谈谈你的看法。
追问:假设小兄弟是真的忘了此事,那你又有什么感想?
⑵ 教师补充:我的看法是小兄弟也许是忘了,因为当时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对孩子管教非常的严格,像撕毁风筝的事时时发生,处处存在,小兄弟也习惯了,他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他已经麻木了,他怎能不忘呢!也正因为如此,鲁迅感到悲哀,他更是对那个时代感到悲哀,对那个民族感到悲哀,因为还有多少个儿童的天性被虐杀或正在被虐杀,鲁迅曾在《狂人日记》中写到:“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
过渡:是啊,当爱成为一种伤害时,可能是一种悲哀;当这种伤害无法得到弥补的时候,则是一种更大的悲哀。
⑶ 集体朗读课文结尾三段。
“有过这样的事吗?”这句话情感丰富,意蕴无穷,是培养学生多元解读能力的关键所在,同时在学生解读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体验到兄弟手足情深的美感。
二、体验与反思
一只美丽的蝴蝶风筝,牵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你从中受到了什么样的感染?那从鲁迅身上又学到什么呢?
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去归纳本文构思和主题。
三、布置作业
在你的家里,有过类似的体验吗?你有没有伤害过的亲人,或你误解了你亲人的关爱?试着用一件事写一写。
布置这个作业是让学生走进文本得到体验后能反思自己的人生,达到语文教学生活化,生活材料语文化的效果。
——最专业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4)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5)文中对“我”的描写,流露出了怎样的感情?
(6)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行为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呢?(7)“我”懂得游戏意义后,心情沉重,为什么总想补过?这说明什么?
(8)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9)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10)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别的含义?
(11)作者是怎样描写小兄弟的?对小兄弟的描写流露出什么感情?
(12)为什么“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3)如何理解“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14)如何理解“‘生’的辛苦的条纹”?
2.让小组同学发言:提出你组中你认为很有价值的问题,在全班交流。采用“问一问”与“帮一帮”的活动形式。
3.教师小结,对问题稍作分类归纳,指导、补充、强调学生探究过程中所反映的共性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初读鲁迅的文章,可能会感到吃力,故设计这一环节。让学生真正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问题从学生中来,这应是真正关注学生、讲究高效学习的体现。这一读书实践活动,还凸显了关注文本。
三、课堂活动三:品读课文,体味语言,感悟亲情。
过渡语:刚才大家通过探究质疑,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又深一步理解了课文。美的文章需要我们含英咀华,慢慢地细读细品。接下来,我们用给语言做批注的方法来体味语言。1.教师示例: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先写故乡的风筝,紧紧扣住
——最专业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一个“傲然”地走出,一个“绝望”地站着。两者对比,一个是大老虎,无比凶猛;一个是小绵羊,非常可怜啊!)
——从读出的感想方面做批注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一件事,放在心中,不上不下最难受。两个“很重”,两个“堕着”,极力渲染、铺排内心深处的愧怍,乃至于成为一块心病。)
——从表达技巧方面作批注
2.学生品读课文,圈划批注,教师巡视辅导,留意批注得好的内容,可以当场读,激励其他同学,用心品味语言;也可以最后选典型发言。
3.典型发言,师点评,或纠正,或点拨,或提升,或深化。
以下几处十分精彩的地方,如学生说不到,教师可适当帮学生品析一下:
(1)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沙沙的风轮声”是从听觉写风筝,“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是从颜色写风筝,“瓦片风筝”是从形状写风筝,“放得很低”是从状态写风筝,“寂寞”“ 憔悴可怜”是从神态来写风筝,可谓有声有色、形神兼备啊!
(2)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弟弟是喜爱风筝,这里的描写非常传神。“张着小嘴”“呆看”极写看风筝的出神,“至于小半日”极写看风筝时间之长;两个比较工整的句子连用“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通过两个情况的两个动作描写,写出了弟弟看人家放风筝的高兴劲。这些都很突出的浸染了、照应了“最喜欢”风筝。试想,假如弟弟得到“我”的允许能够亲自去玩风筝、去放风筝,那该是何等的兴奋啊!而此时弟弟只有看的份,“多病,瘦得不堪”“只得”这些词语,折射出作者现在内心深处对弟弟的同情,以及难以抹去的隐隐伤痛。
(3)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三个动词“抓”“掷”“踏”,在弟弟看来,可谓惨不忍睹。读者读来不也有这样的感受吗?可怕,震惊,凶神恶煞!这是“愤怒”的表现,作者当时就是这样的“愤怒”。我们想,越是写自己的残暴,以后对弟弟的愧疚越沉重。作者能真实的再现自己的凶相,也可见作者的勇敢,勇于解剖自己,这强烈的自责能否让自己好受些呢?通过下文看,“我”没有其他办法,现在看,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写文章来表达对小弟的深深的内疚之情)
(4)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当知道了二十多年前本以为理所应当的一件事乃是一个错误后,“我”的心沉重起来,“很重很重”突出了心情的压抑、苦闷、内疚。一个人知道了过错,懂得忏悔,这正是心灵的发现,体现出开放的心态,是心灵深处善良本性的闪耀。)
(5)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照应开头,有开有合,章法严谨。“又”点出难以排遣的愁苦,想忘都忘不掉。每想到往事,就会有“无可把握的悲哀”,就会感到“寒威和冷气”,意思是心就会悲凉起来。一颗悲凉的心,源自对兄弟的愧怍,源自无法换回弟弟天真的童年,源自兄弟俩深深的亲情。)
过渡语:
新课标教学网(www.xiexiebang.com)精品资料
——最专业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本文用充满诗意的笔调,形象的叙述了同胞兄弟之间的浓浓深情,再现了鲁迅先生严于自责和反省的品格与情怀,揭示了封建陈腐思想对儿童自由、活泼的天性的扼杀。文章深深打动我们的是,伟大作家美好的心灵世界。下面我们来与作家对话,谈谈你的新的思考——
四、课堂活动四:创意阅读,与作家对话
1.教师提示:
(1)这个说话活动也就是让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有什么感想、感悟,或者产生了什么思考,想对鲁迅先生说点什么„„
(2)引导学生从个人感受出发,经过认真思考得出,不要强加给学生。2.学生思考,发言,教师点评。
教学创意:意在引导学生读出新感受,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捕捉学生多角度地对课文的理解。
五、收课
今天我们用了最常规的读书方法来读这篇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