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的备课方法
科学的备课方法
1、阅读教材,理解教材。
2、了解学生对需教知识的认知程度。
3、阅读参考书,了解编教材者意图,理解课程标准之具体要求
4、设计教学流程,并同同备课组老师一起交流(集体备课)。
5、编写教案、学案。
6、教学实践。
7、教学反思。你最赞赏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发现法;探究法。
1、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生动活跃的教学法是我赞赏的教学方法。
2、启发式教学法。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这里要着重说明,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观。当代世界各国教学改革无一不是围绕着启发式或和启发式相联系。
一曰废除所谓写教案。
写教案不等同于备课,抄教案更是伪备课。误人误己,遗毒无穷。
惟有取消查教案,教师不必违心地把宝贵时间耗费在全无意义的抄教案上,才能谈得上备课不备课,有效没有效。
所“写”教案如何,一丝一毫也不能反映备课情况。或者可以说,教案越“好”,备得越差,教学越是无效。在任务重压力大的情况下,如此有限的、宝贵的时间,用来抄教案,那哪来时间备课?遑论有效?
而真正意义上的、扎实有效的备课,不一定是以教案来体现。可以是零星的笔记,可以是杂乱的摘抄;可以是资料的拼贴;可以是符号、圈点、勾画;也可以是个中三味,烂熟于腹,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了无痕迹,方为“不射之射”,几于备课之最高境界。真正踏踏实实备了课的教师,是不可能有一本很好看的教案的。
须知真正有效的教学,必然基于真正有效的备课,也必然不依靠教案。正如一味按剧本表演的演员是三流演员一样,一味按教案上课的教师
必
然
是
蹩
脚
教
师。
写教案于教学之无用,于备课之破坏,可知矣。
写教二
案,曰
查功
教
案夫,在可
以诗
休外矣
。
备好课的基础是什么?不是参考书、现成教案、这个那个技术、此项彼项工具,而是教师自身综合素养。
读书、学习,是提高自身素养的不二法门。教师要做终身学习的典范,不可固步自封,自我满足,放松学习,那样是连本职工作也做不
好的。
仅仅看本学科的书、教学的书也是不够的,须知学科整合、综合学习是大势所趋,不容回避。文科教师也可以看一点理科书,理科教师也可以看一点文科书,看不了太深的,可以看一些基础的,普及性质的。知识面广一点,对备课,对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教学书可以看得多一点,教案可以看得多一点,但要养成习惯,坚持长期看,汲取营养,为我所用;而不是临时抱佛脚,教哪课看哪课,照猫画虎,生搬硬套,不求真实效果,只图敷衍任务。要多看真实的教学实录,那些花里胡哨作秀的所谓优质教案,是用来哄鬼的,不是用来教学生的,可以少看点。话再说回去,有抄一篇教案的时间,可以看五六篇教案,抄一篇毫无收益,而看上五六篇必有启发。是抄个漂亮教案来换取教案检查的好评价呢,还是对工作负责,对学生尽责,扎扎实实多看几篇教案呢?为人师表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
三曰备
透
彻课
理所解
备备
课的者
本何义
。?
是“备学习”,而不是“备上课”。是为学生学习而准备,而不是为自己好教而备。出发点不正确,往往南辕北辙。
不能仅仅考虑自己教得方便,教得“精彩”,教得舒畅,而是应把学习和学习者作为焦点,以教导学,以教促学。不要学某些作秀性质的,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分析是否真正有所得。
要把自己当学生来想想:如果我是学生来学习,我会遇到什么问题?我怎样才能较快地掌握?……以学生的眼界去设计教学思路,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并设计相应对策。
以语文教学而言,不要被教参上的东西奴役,而要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以开放的心态,认真体会阅读与写作的真实感知、路径、问题。这样才能有效组织学习,使讨论成为真讨论,思考成为真思考,感悟成为真感悟,而不是走向预设答案的装摸做样的走过场。那样的走过场,我称之为伪教学、伪学习。
要备得细,但万万不可讲得细。“讲课”是一个可恶的词,“讲深讲透”是一个害人的想法,当然,仅仅针对语文教学而言。
以细致的结论取代细致的学习,以喋喋不休的灌输取代过程的引导、思路的启发、方法的点拨,使埋头记笔记替代了探索、讨论、相互激发,使学生开不了口,动不了手,转不起脑筋,这样的教学,我称之为
强
暴
式
教
学。
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师的“讲”超过一半时间,就几乎可以认为无效了。如何才能讲得少而有效?就是要在备课上下功夫。惟有备得细,才能讲得少,教学才有效。唧唧歪歪地复述教参上的结论,说明根本没有尽心地备课,尽管他很有可能缴得出一本漂亮的所谓教案。
第二篇:备课方法指导心得体会
备课方法指导心得体会
----刘肖
今天上午在我校开展了《区域课改下备课方法指导》的学习,在学习中我们又一次明确了备课的重要性,结合学习内容,谈谈我对《区域课改下备课方法指导》的学习体会:
首先要熟读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所有课程的一个总体的指导方针,课程标准直接体现着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再次就是备学生,上好一节课就要我们去了解学生,了解的基本情况,要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年龄特点,从而使教材的处理和教法的选着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预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想知道什么,能够知道什么,尊重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使教学所设计的起点与实际学生学习的起点相吻合。
我们还要备好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只有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起来,让学生充分的融入到学习氛围中,这样的教学方法才是适应这节课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合理的运用教学方法,才能起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围绕教学内容,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对于问题的设计,在备课中要充分的重视起来,设计什么样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明白一件事和做一件事是有差距的。
第三篇:备课的基本方法
小学语文备课的基本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一辈子都在备课,而案头工作只要15分钟。”
一说起“备课”,有些老师往往与“写教案”相混淆,其实二者截然不同。备课是教师在授课之前对教材内容、结构、情感等的深入理解,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联系学生实际以及教学经验,对教师教法与学生学法的思考与确定。而写教案,只是对上述过程的书面记录。我们把备课分为隐性和显性两部分。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是隐性的,而写教案就是显性的,也是备课的最后一步。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没了隐性的思考,何来显性的教案。所以思考的过程是最重要的,是备课的主体部分。那我们怎么把握好这个思考的过程?怎样去备课?怎样又能真正备好课呢?
备课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听、说、读、写的训练,那我们要求学生做到的,在我们的备课中同样要体现出来。我把自己多年的备课经验加以整理,把备课的过程梳理成五个字:读、研、听、说、写。
一、读
(一)读课文。一篇课文摆在面前,先做什么?朗读是钻研教材最重要的一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每备一课,都应该从读开始,或朗读,或默读,在吟咏中促使自己尽快进入作品之中。还记得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老师说:“我在备一课书时,总要先放声诵读,一丝不苟,反复吟咏,口诵心惟。”“教一课书必先烂熟于胸,熟读成诵,否则我不能走上讲台。”所以我们应该“开口备课”,因为朗读是“活”的,它可以跃出纸外,可以赋予作品以生命。
(二)读作者
教师备课必须要与作者对话,读懂作者,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是备好课的前提。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对文章的妙处和特色理解了,成竹在胸了,课堂上便会自如地引导学生去感悟。老师毕竟是老师,是组织者、引导者。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我想,只有我们教师读懂了作者,心有所动,然后带着教材走向课堂、走向学生时,才会出现教师、学生、文本的互动,文本作者的情感、思想、智慧、精神,才有可能化为学生心灵的体验和内心的感悟。
(三)读学生
听过很多不级别的公开课,陌生得老师所对地是陌生的学生,走讲课堂,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上课一开始,学生似乎都会了,都懂了,但教师事先已辛辛苦苦地备了很详尽的教案,只好生拉硬扯地把学生拉回来,让学生“假装不懂”。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备课时忽视了对学生原有的学习现状的正确分析,这说明教材中规定的教学起点不一定是学生的真实的学习起点。其实,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越来越宽了,他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
备课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力求全面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和兴趣态度,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水平,了解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以利于因材施教,提高教学实效性。
(四)读自己
有时候,我们老师在课前作了大量的思考,自己对教学内容理解得很透彻,三、“听、说”
我们要倾听别人的思想,激发自己的灵感;“说”,我们要集思广益,进行智慧碰撞,激起“头脑风暴”。
萧伯纳说过: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我们每人有两种思想。因此在我们的教研活动中,我们提倡让各种想法、观念在交流碰撞中升华,从而多维互动,共同成长。
集体备课是我们备课非常重要的教研形式,教研组成员要畅所欲言,进行补充、调整。大家促膝而谈,直抒胸臆,把刚才我们讲到的“读与研”所获得与生成的信息表达出来,就会大大提升大家备课的效率,我们会更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有更多的方法来突破重难点。所以我们不要不屑于倾“听”,更不要吝啬于自己的“说”。正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关于集体备课的方法,我不想多说,综合以上几点,我们将集体备课流程总结为:熟悉教材、提出问题--中心发言、把握重点--共同研讨、解决问题--调整修正、形成预案--结合实际、二次备课--课堂实施、信息反馈--课后反思、理论提升。
四、“写”。
所谓“写”,就是记录、书写。我们通过自己读、研,生成预案。再加上集体备课中智慧的碰撞,便会生成更有利于教学的教案。
1、写书案
“不动笔墨不读书”,大多数语文老师都要求我们的孩子养成这种习惯。那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更应该这样。在读教材的过程中,要笔随嘴走,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对于一些关键词语,精彩之处,以及文章的一些重点、难点,要及时地做上记号。并把自己对教材重难点内容的理解以及独特的教法等直接写在教材的空白处、株距行宽、页眉页脚,三言两语、点到为止。这样教师的课本可真成为“教本”了,重点内容清晰可见,上课时就可信手拈来,操作方便,不易遗忘或缺漏。这些精笔妙言是教师备课中对课文的个性化解读,反映的是隐性思考中最宝贵的灵感,喷涌的是教师的智慧的源泉。将其定义为“点画批注”也好,定义为“备课于书”也好,其实就是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
2、写教案
隐性思考的过程最后会生成文字性的教案。为了真正把老师从繁重的“抄备课”中解放出来,我们推行精案与简案相结合的备课方式,要求教师对每一节课都进行有效备课的前提下,有选择地开展深入备课,写出一定数量的精案;其余可写简案。
精案包括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方法引领、课前准备、教学过程(从导课到板书详实有效,各环节清晰,方法得当),课中修正、教学反思等各环节,老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删修正,突出创新性与个性化。要求教师广泛阅读有关文献和教学参考书,根据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作必要的增删和更新,努力做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和系统性;认真研究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作业布置应数量适当、难易适度,有层次性、创新性;板书设计应简洁明确,合理有序。要特别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教案二次修正。
简案形式不拘,可旧案新备,也可改写他人教案;注重有新意、有特色、有实效,服务于教学实际。刚才我们提到了集体备课,本人强调,每一个教研组成
第四篇:集体备课方法
集体备课(谈论稿)
具体过程:
1、教材教法的研讨和培训
暑假中,学校组织了魏瑛、孙文霞两位教师对全体数学教师进行了全员培训,培训的重点是教材教法。
她们首先在青岛教学资源网上下载、自学学习教材培训材料和演示文稿,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单册教材进行再次分析和梳理后,从教材编写的理念、原则和体系逐一向老师们进行细致的梳理;从8月25日到27日,用了三天的时间完成了这一培训工作。
2、集体备课的研讨和培训
暑假中,学校同时组织一只骨干教师队伍,成立了备课小组,他们是吝丽霞、赵玉广、刘金凤、吴朝霞、杨艳红、耿明强,他们在一起集体研究,分工执笔,集体会审,形成各年级教学建议案。
开学后,学校教科处首先将各位骨干教师的教学建议案发到邮箱,供各位教师下载参考;同时各年级的骨干教师开始按计划对本年级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培训,原则上间周举行一次,每月两次,每次讲授时间不少于两节课,两次内容覆盖一个月的教学内容,全面提高教师的备课和处理教材的水平。
组织骨干教师对教材培训和集体备课,对学校而言,发挥了骨干教师的智慧和引领作用,对他们自身来说就是一次很好的培训,他们在一起共同研究教材教法、集体备课,提升了他们钻研教材和备课的能力,形成了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共同体。他们在钻研教材中、在集体备课中、在向年轻教师讲授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许多骨干教师反映,他们在教研、备课和培训中得到了发展和超越。事实上,通过全员培训工作,教师整体对教材的分析和把握得到一次全面的提升。
3、个人独立学习、研究和备课
年轻教师下载教学建议案以后,要学会运用集体的成果,加上自己的独立思考,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相结合,写出具有个人上课风格的教案。具体做法是:在教学建议案的右边空白处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原则上对原教学建议案的调整幅度不低于三分之一,并有机地融合基础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过程与方法三维目标,每个教师通过对目标的重新确立,调整教学过程和方法,从而达到避免抄袭教案的目的。最后要写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还有生成,教学反思就是对教学预设和生成的总结,每课时一篇。
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最好的大学是自我教育的大学,教师的独立学习、研究和备课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最好方式,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最有效的措施,从而为提升他们的教学和研究能力,为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奠定基础。
4、教研组研究课
为了把集体备课的成果落实到课堂上,每个教研组每月出一节研究课,具体过程是:年轻教师根据教学建议案准备一节研究课,教研组其他成员听课,评课改进后,再上一节,以此来帮助年轻老师完成从教学建议案到课堂教学的飞跃,同时也为下一学年的教学提供校本详案。
第五篇:科学集体备课发言稿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教学内容及方式初探
教师 唐冬梅
单位 长沙县春华镇武塘小学
引言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小学科学课程不断发展和完善,不断重视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教育部经过分析讨论与研究,重新修订并完善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并规定新课标2017年秋季开始施行。课程标准作为科学教师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规定着学科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以及实施建议。同时将科学课程定位为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的学科,也就是说从文件角度提高了科学的课程地位,使之上升到与“语文”、“数学”、“英语”同等重要,同时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上将小学六年学习时间划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为帮助小学科学教师特别是一年级科学教师正确解读与把握新课标,促进小学科学教育的更好发展,本文将从一年级科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和一年级教材的解读两个方面对新课标和新教材进行初步探究。
关键词 科学新课标 一年级科学 教学方式 教材解读 正文 一、一年级科学课堂要掌握有序和有趣的平衡
根据新课标进行一年级教材的分析,再结合一年级学情的分析确定一年级科学的教学方式。近来听了多位专家及长沙县各校一年级教师的讲课:发现在一年级的科学课堂上,教学容易走向“打地鼠”的窘境,学生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语言缺乏逻辑,所以教学常规和组织教学是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但同时又要掌握好平衡,第一节科学课往往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他可能会因为第一堂课爱上这个老师或者这门课程,也可能因为老师严格追求课堂秩序而被打压,一颗神圣的好奇心被扼杀在摇篮里,所以我认为掌握好一年级课堂有序和有趣的平衡,是一年级科学老师最应该做的(附课件《第一节科学课》)。
二、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
一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材简单而又具有科学性,教材的结构有2个特点:大单元结构和四个板块,对学生的要求也不要求掌握原理而仅限于让学生接触和感受,但是每个单元和板块的顺序又是有它内在的科学性的,比如一年级上册教材两个单元:植物和比较测量。
(一)植物单元
植物单元重点在于让学生逐步学会观察、记录、描述,以观察为例: 第一节《我们知道的植物》(核心概念:植物是活的,未进行观察)第二节《观察一棵植物》(整体观察)第三节《观察叶》(局部观察)第四节《这是谁的叶》(带目标观察)
观察方法经历由远而近,整体到局部、自上而下、由内而外,逐步让学生形成科学的观察方法。
(二)比较与测量单元
比较与测量单元是学生走向工程与技术方向的启蒙单元。也有其排版的科学性 第一节《在观察中比较》(整体感知)第二节《起点和终点》(确定标准)
第三节《用手来测量》(手大小长短因人而异:同类物体不同标准的测量)第四节《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不同类物体同一标准的测量)第五节《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同一种物体同一标准的测量)第六节《做一个测量纸带》(范围通用标准物体的测量)第七节《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通用标准物体的测量)
学生经历从模糊的感知到精确地测量工具的使用,了解科学标准的形成,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
所以一年级的科学老师既要掌握小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切实注意保障学生的安全和课堂的有序,又要注意保护孩子们神圣的好奇心,同时切实注意挖掘教材的内在深意,科学地引导,让孩子们从一年级就喜欢科学爱上科学,从而达到科学课标的要求,让孩子们既感到有趣,又培养孩子们科学的精神,锻炼他们科学的思维方式,不断引导,达到良性循环。参考文献
《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冀思琪,刘军(沈阳大学 师范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
《教育实践与研究》..................................................《知网》(2017年第13期)《核心素养视野下的科学教学》........................................洪霞(长沙市小学科学工作室)《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