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六章数列一章教案
第六章 数 列
6.1 数列的概念
教学目标:1.了解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的意义,会求常见数列的通项公式.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判断问题的能力.3.对学生进行由特殊到一般和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的教育.教学重点:数列的概念及求一些数列的通项公式.教学难点:已知数列前几项求数列的通项公式.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学习方法: 观察法、练习法.教具: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语:同学们,“队列”一词我们非常熟悉,谁能描述一下“队列”的含义?(2)教师选一两名学生对队列进行描述(可能不准确,不完整).(3)教师对学生的描述加以规范,并参照数列的定义给出队列的描述;按一定的次序排列的一列人叫队列.显然,构成队列的元素是人.每一个人在队列中都有固定的次序号,只要我们指定次序号就能找到与之对应的唯一的人,反之亦然.那么,如果有一列数,像人排成队列一样,按照一定的次序排成一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数列”.(4)教师板书课题(黑板左上角).(5)师语:构成“队列”的元素是人,而构成“数列”的元素是数,为了研究“数列”的问题,必须给出“数列”及有关概念的科学的定义.二、讲授数列的定义(1)教师板书数列的定义 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例如:
4,5,6,7,8,9,10;(1)
1,,„;(2)的精确到1,0.1,0.01,0.001,„的不足近似值列成一列:
1,1.4,1.41,1.414,„(3)
-1,1,-1,1,-1,„(4)
2,2,2,2,„(5)
等都是数列
(2)师语:构成数列的元素是数,一个数列中包含很多数,每一个数在数列中所处的位置是不同的,(即,每一项都有自己的次序号).在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这个数列的项.(教师将项的定义板书在数列定义下),显然,一个数列中有很多项.根据项在数列中所处的次序不同,我们依次将各项称为第1项,第2项,第3项,„„.(提问学生所给出的数列的各项的值.)显然数列中的每一项都对应一个次序号,反之亦然.所有次序号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在一起就是正整数的一个子集1,2,3,4,„„.数列中每一项所对应的次序号叫做该项的项数.(将项数的定义板书于项定义下.)不难发现对于一个已知数列来说“项数一经确定,项就被唯一确定了”.(提问几名同学,分别举出一个或几个具体的数列,并选择规律明显的板书于黑板右侧.)
三、讲授数列的通项公式
(1)师语:前面的几名同学分别举出了几个数列的实例,虽然这些数列是不同的,但是它们的共同特征为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数列的一般形式可以写成:,,„,„其中
代表数列的第项,在这种表示方法中
是项,是
}的形项数.为了更简洁地表示数列还可以将数列表示成{式很简单.对于不同的数列来说
}的形式.显然,将数列表示成{
是不同的.例如,数列 1,,„,„,记作.我们看这个数列的第项为通项公式.(2)板书通项公式的定义:
=,它是用项数来表示该数列相应项的式子,一般称其 用项数来表示该数列的相应项公式,叫做数列的通项公式.例如,前面数列(1)的通项公式是
.(3)数列与函数的关系.由数列通项公式的定义可知,数列的通项是以正整数的子集为其定义域的函数,因此通项可以记作:
.(4)看数列(2)的各项同通项公式=之间的关系:在=中,如果用5代替公式中的,就得到第5项的各项.四、数列的分类 如果依次用正整数1,2,3,„去代替公式中的就可求出数列中 项数有限的数列叫做有穷数列,项数无限的数列叫做无穷数列.例如,数列(1)是有穷数列;数列(2),(3),(4)是无穷数列.五、例题和练习
例1(用投影仪或小黑板给出.)根据通项公式,求出上面数列{
}的前5项.3(1);(2)=(-1)·.解:(1)在通项公式中依次取=1,2,3,4,5,得到数列的前5项为:
;
(2)在通项公式中依次取=1,2,3,4,5,得到数列前5项为:
―1,―2,―3,4,―5.练习:用投影仪订正答案.教材第136页练习第1(1),2(3)题
例2 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4项分别是下面各列数:(1)1,3,5,7;
(2);
(3)―,―,;
解:(1)分析:序号 1 2 3 4 项 1 3 5 7 由上表可以看出,数列的前4项1,3,5,7,都是序号的2倍数减1,所以通项公式为
.(2)数列前4项的平方减去1,所以通项公式是 的分母都等于序号加1,分子都等于分母.(3)数列的前4项的绝对值都等于序号加上1的积的倒数,且奇数项为负,偶数项为正,所以通项公式是
.练习:用投影仪给标准答案.教材第136页 练习第3题.例3 已知数列{}的第1项是1,以下各项由公式
.给出,写出这个数列的前5项.解:
练习:教材第136页 练习
第2(2)题.六、课堂小结
由学生讨论或教师总结,然后用投影仪或小黑板给出.(1)本节课学习了数列的定义及其有关概念;(2)用函数的观点研究、分析数列的通项公式.(3)要求会解已知数列通项公式求指定项的习题,以及给出数列的前4项,写出其一个通项公式的简单问题,七、课外作业
教材136页 练习第1(2),2(4)题
练习第2(1)题;
教材146页习题5-1第1(2)、(4)、(5)题.常见错误分析
本节中常见错误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一个是求数列的通项公式;另一个是第136页练习B第2题的解答.前者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学生对通项公式的理解不深刻,在分析、判断中,脱离项数(序号)而仅仅注意项手无策.后者的主要原因在于对递推公式的理解上,他们会使用递推公式
=
+3,却不会使
;二是没有掌握求通项公式的一些方法,当面对复杂的数列时束用=+3.在教学中,对例3应当强调中的与-1的作用仅仅是代表项的序号,该递推公式用自然语言来叙述就是:从第2项起,该数列的任意一项等于它的前一项 6 的倒数与1的和.而二项与前一项的差.=-用自然语言叙述就是:从第3项起,每一项都等于它的前
习题分析
一、例题分析
(一)大于3且小于11的自然数排成一列:
4,5,6,7,8,9,10;(1)自然数1,2,3,4,5,„的倒数排列成一列数:
1,,,„;(2)的精确到1,0.1,0.01,0.001,„的不足近似值排列成一列数:
1,1.4,1.14,1.414,„ ;(3)-1的一次幂,2次幂,3次幂,4次幂,„排成一列:
-1,1,-1,1,-1,„ ;(4)无穷多个2排成一列:
2,2,2,2,„(5)等都是数列.作用:
1.数列(1)、(2)、(3)、(4)、(5)是用来说明数列定义的,把概念具体化,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2.这5个数列很有代表性.即包含了无穷数列(2)(3)(4)(5)又包含了有穷数列(1),既有可以写出通项公式的(1)(2)(4)(5),又有写不出通项公式的(3),而(5)则是常数数列.3.这5个数列的构成简单,便于巩固概念,不会因为理解例题本身而干扰它所起的作用.例1 根据通项公式,求出下列各数列的前5项:(1)=;(2)=(-1)·.解:解题思路是根据通项公式的定义,第项,就是=()中的=时的值.(1)在通项公式中依次取=1,2,3,4,5,得到数列{}的前5项为:
,,;
(2)在通项公式中依次取=1,2,3,4,5,得到数列{
-1,2,-3,4,-5.作用:1.巩固通项公式的概念.2.说明如何使用通项公式求数列的指定项.}的前5项为:
例2 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4项分别是下列各数:(1)1,3,5,7;
(2),,;
(3)-,-,.解:((1)对此题的解法,重点放在分析的过程上,即如何找项与序号的关系,以及由各项的特点,如何找出各项的共同的构成规律.这是解题的关键.)(1)数列的前4项1,3,5,7都是序号的2倍减去1,所以通项公式是
=2-1;
(此题数列的前4项是自然数中的前4个奇数,从这个角度考虑也可得=2-1.但本题的解答是要突出解决已知数列前4项求通项公式的一般方法是找各项与序号之间的关系.)(2)数列的前4项,,的分母都等于序号加上1,分子都等于分母的平方减去1,所以通项公式是;
(当数列的项构成比较复杂时,解决写通项公式的问题,可以把项分成几个部分来考虑,分别找其与序号的关系,然后合成.)(3)数列的前4项-,-,的绝对值都等于序号与序号加上1的积的倒数,且奇数项为负,偶数项为正,所以通项公式是.(此题也可这样来分析:它的项正负相间,且奇数项为负,偶数项为正,因此可用(-1)解决符号问题,又各项分子均为1,分母为序号乘以序号与1的和,所以通项公式可得.)作用:1.巩固通项公式的概念.2.说明如何解决已知数列前几项,求出其一个通项公式的问题.3.给学生作出如何分析项的构成与序号的关系,找出各项构成的规律,培养观察分析、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例3 已知数列{5项.解:}的第1项是1,以的各项由公式给出,写出这个数列的前=1,9 作用:1.此题是用递推公式给出的数列,一般称其为递推数列,也叫递归数列,用来说明由递推公式也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2.说明如何求递推公式给出的数列的前几项,让学生了解一点递推数列的知识.3.学生对第项、第+1项、第-1项之间的顺序关系容易弄错,要给学生指出它们之间的相邻关系.二、习题分析(二):
第146页习题5-1
2.已知无穷数列1×2,2×3,3×4,4×5,„,(+1)„;(1)求这个数列的第10项、第31项及第48项;(2)420是这个数列中的第几项?
此题中的(2)是课文例题所没有涉及以的题型.反映了数列通项公式的另一个作用.即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由已知项的来求未知的项数.解这种题的思路是设第项的值为该项的值,由通项公式,得到关于的方程,解这个方程,所得方程的正整数解就是该项的项数(序号).如果是判断某个数是不是该数列的项,也是设第项的值为该数,看所得方程有无正整数解,有则是项数(序号),否则就不是数列的项.6.2等差数列的概念(一)教学目标:
1.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2.初步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会简单应用.理解等差中项的概念,并会求两个数的等差中项.3.在等差数列定义的引入和通项公式的推导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思维能力和思想方法.4.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和由一般到特殊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教学难点:通项公式的理解和应用.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学习方法: 观察法、练习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新课导入
求下列数列的通项公式:
1.(1);(2)3,6,9,12,15,„.师生共同解答(或学生先做,教师总结).注 一般来说,两题的结果应是,=3.教师总结时,应着重对(2)进行分析,并指出如下几点:
第(2)题的每一项都是3的倍数,因此可以成如下形式:3·1,3·2,3·3,3·4,3·5,„.于是有 =3·.对于第(2)题我们再从任意相邻两项之间差的关系入手观察分析一次.二、讲授新课
请不同的同学来回答,可能有两种不完整的结论:1.前项减后项的值相等,2.后项减前项的值相等.教师在评说中要对结论进行规范,得出结论:
该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3.再请同学观察一例:1,2,3,4,5„„.然后让一些学生举出几个具体的例子.随后,教师给出关键的一例:
,+,+2,+3,+4,„.(3)
让学生回答它的第项是什么?得出有关概念.=+(-1),同时,教师可以给出等差数列 如果一个数列从它的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常数,则这个数列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表示.例如,数列:3,6,9,12,„的公差是3; 1,2,3,4,„的公差是=1.数列(3),+,+2,+3,„的公差是,这个数列可以表示任何等差数
和公差,则等差数列{
}的通项列.我们刚才找出它的一个通项公式,即如果已知首项公式是 =+(-1).例如,数列(2)3,6,9,12,„的通项公式为
=3+(-1)·3=3+3(-1)=3; 数列1,2,3,4,„的通项公式为=1+(-1).例1 求等差数列8,5,2,„,的通项公式与第20项.分析: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只须一项.解:因为a1=8,d=5-8=-3,所以这个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
an=8+(-1)×(-3),即an=-3+11.所以a20=-3×20+11=-49.例2 等数数列-5,-9,-13,„第几项是-401?
分析:已知首项为-5,公差为-9-(-5)=-4,第项可反求项数.解:因为=-5,=-9-(-5)=-4,=-401,代入通项公式,得
=-401,利用通项公式,和已知就可确定.有了通项公式,便可求该数列的任意 -401=-5+(-1)×(-4)解得=100,即这个数列的第100项为-401.三、课堂练习
教材 第140页 练习
四、课堂小结
1.等差数列的定义:注意公差是“后项减前项”.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所决定.+(-1)①是求指定项的关键;②通项公式,由和
五、课外作业
1.复习作业:复习课文6.2等差数列的概念.2.书面作业:第140页 练习A第2(2),3(2)题
练习第1,3题,教材第146页习题第4题.3.预习作业:预习课文6.2等差数列前项和.6.3等差数列的前项和
教学目标:
1.理解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2.掌握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并会用公式解决简单问题.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思维能力.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前项和的公式.教学难点: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的推导.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学习方法: 观察法、练习法.教具: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等差数列?它的通项公式是什么? 2.等差数列-2,„,+,+2,„,+(-1)=,能否表示成,-,-(-1).3.2和10的等差中项是多少?
二、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知道了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想求它的哪一项,都只需将该项的序号代入公式就可求出该项.并且知道
=
+(-1)中,四个量,和,只要知道其中的3个就能求出第4个.但是如果要求数列1,2,3,4,5,„的前100项和这样的问题,通项公式解决不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等差数列的前项和的问题.三、讲授新课 1.已知等差数列,,„,„的前项的和记作,即
=++„+.例如,正整数数列1,2,3,„,„的前100项的和,记作 2.怎样求等差数列前项和? 看例子.求=1+2+3+„+100.=1+2+3+„+100.对于这个问题,著名数学家高斯10岁时曾很快求出它的结果.你知道这个故事吗?他是如何计算的呢?
高斯的算法是:
首项与末项的和:1+100=101,第2项与倒数第2项的和2+99=101,第3项与倒数第3项的和3+98=101,„
第50项和倒数第50项的和:50+51=101,于是所求的和是.这个问题是求等差数列1,2,3,„,„的前100项的和的问题.在上面的求解中,我们发现所求和可用首项、末项及项数来表示,且任意的第项与倒数第项之和都等于首项与末项的和,这就启发我们怎样去求一般等差数列的前项的和.设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即
=++„+.根据通项公式上式可写成 =+(+)+„+[+(-1)].①
由于=-,=-2,„,=-(-1),所以 =+(+)+„+[+(-1)].②
(提问学生怎样想到的.)把①、②两边分别相加,得
由此得到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
.用语言叙述就是:等差数列的前项和等于首末项的和与项数乘积的一半.如果高斯的同学都知道这个公式,高斯的计算就不会最快了,你说是吗?用公式可得
1+2+3+„+100==5 050.用这个公式需要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和末项(第项)以及项数.如果知道首项、公差和项数可以用下面的公式:
把通项公式 得 =+(-1)代入,.这也是等差数列前项和的公式.显然当知道项,公差和项数时,用后一个公式最直接.3.例题.例7 如图10-1所示,一个堆放铅笔的V型架的最下面一层放一支铅笔,往上每一层都比它下面一层多放一支,最上面一层放120支,这个V形架上共放多少支铅笔?
分析:由“往上每一层都比它下面一层多放1支”,得每一层所放铅笔的支数为等差数列,且公差=1,=1,=120,=120,是求的问题.解:由题意可知这120层铅笔数或等差数列,且公差=1,=1,=120.代入前项和公式得
,即V形架上共放着7 260支铅笔.例8 在小于100的正整数集合中,有多少个数是7的倍数?并求它们的和.分析:100以内是7的倍数最小的一个是7,依次排出成等差数列,公差是7,最大的那一个可以通过作除法求得,即100÷7=7×14+2.所以最大那一个7的倍数是98,即由此也可知=14.解:在小于100的正整数中,7是7的倍数中最小的一个.由于100÷7=7×14+2,可知最大的那一个是14×7=8.将这些数由小到大排列,成等差数列公差为7,个数为14.=7,=98,=98.18,即在小于100的正整数和集合中,有14个数是7的倍数,它们的和等于735.四、课堂练习
练习:教材第 页
五、课堂小结
1.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
(1);
(2).2.思考在什么情况下用两个公式中的哪一个为好?(这一点让学生总结分析.)
六、课外作业
1.复习作业:复习课文6.2.2等差数列的前项和.2.书面作业:第142练习
第1(2)、(3)题,习题5-
1第2,3(1),1题.3.预习作业:预习课文6.3等比数列中5.3.1等比数列的概念.6.4等比数列的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理解其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2.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会用公式解简单的问题.3.理解等比中项的概念.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思维能力.教学重点:等比数列的定义和通项公式.教学难点:通项公式的应用.教学方法:启发讲授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什么样的数列叫等差数列?等差数列{
二、引入新课
判断下面两个数列是不是等差数列,并说明理由,2、4、6、8、10、12、„(1)2、4、8、16、32、64、„(2)
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判断.可以得出数列(1)是等差数列,理由是数列(1)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之差都等于2,即等于同一个常数,根据定义,它是等差数列,且公差=2.数列(2)不是等差数列.理由是它不符合等差数列的定义,例如,第2项减第1项得2,但第3项减第2项则差是4,不相等.再引导学生观察数列(2),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不等于同一常数,再看一看与它前一项的比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试验、探索)学生会发现,这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
}的通项公式是什么?指出公式中各字母的含义.与它前面一项的比都等于同一个常数2,教师指出这样的数列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等比数列.三、讲授新课
1.等比数列的定义: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比都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字母表示,例如上面所说的公式(2)就是等比数列,公比=2.2.通项公式: 我们知道等差数列{那么等比数列呢?
设等比数列{
},公差为,则它的通项公式为=+(-1),},公比为,则根据定义有
=q,即a1=a2q,=,a3==()=,==()=.(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项的序号与的指数的关系,让学生往下推想学生填数,然后总结出通项公式.)„„
由此可知,等比数列{
}的通项公式是
()内由 =.大家看,这个公式是从这个公式对∈
开始推导的,当=1时,左边为
与均不为0.,右边为·=.说明时都成立,这 里 21 例如,数列(2)的通项公式为,(=2,=2).可见只要知道和就能写出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有了通项公式就可求它的任一个指定项.例如我们求数列(2)的第5项,.3.例题
例1 求等比数列的第10项.分析:用通项公式即可求出第10项,有和公比就可求出通项公式,需先求公比.例2 一个等比数比数列的第3项与第4项分别是12和18,求它的第1项与第2项.分析:已知解得=12,=18,设
和公比,用
和
可得关于
和的二元方程组,和便可求该数列的任一指定项.解:设这个数列的第1项是,公比是,则
得代入(1)得
∴这个数列的第1项是,第2项是8.解法2:根据定义÷=,根据通项公式=,所以=,将8.,=12代入,得.即这个数列的第1项是,第2项是 这两种解法各有特点,但用第一种方法更具普遍性,它对已知等比数列的任意两项都可用,方法2则用了和是相邻两项的特点.4.在等差数列里学过等差中项,和的等差中项等于什么?
提问学生,并可用和的算术平均数一起作对比复习.、的等差中项是,即在、中间插入一个数,使、、成等差数列,则叫、的等差中项.对于等比数列如何呢?
如果在2与8中间插入一个数4,那么这三个数成等比数列.一般地,如果在与中间插入一个数,使,成等比数列,则
叫做与的等比中项.例如上面例子中,4叫2和8的等比中项.如果是与的等比中项,那么,即
和等差数列类似,一个等比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有穷数列的末项除外)是它的前一项与后一项的等比中项.例3 求(1)与 解:(1)由定义(2)的等比中项.;(2).注意:两个数的等差中项只有一个;而两个数的等比中项有两个,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且两数必须同号才有等比中项.四、课堂练习
练习第144页,五、课堂小结
1.等比数列的定义与等差数列定义的区别是什么?
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反映的是几个量之间的关系?要确定一个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关键是哪两个量?
3.等比中项是怎样定义的?两个数的等比中项有几个?
六、课外作业
1.复习作业:复习课文5.3.1等比数列的概念.2.书面作业:
3.预习作业:预习课文5.3.2等比数列的前项和.6.5等比数列的前项和.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习“错位相消法”.2.初步掌握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会应用公式解简单的问题.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思维能力.教学重点:等比数列前项和的公式.教学难点: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教学方法:问题解决教学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叙述等比数列的定义,它的通项公式是什么?解释公式中各字母代表的是数列的什么?
2.等差数列前项和的公式是什么?推导它的过程用了什么方法?
二、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等差数列有通项公式、等差中项、前项和的公式,我们学习等比数列已经学习了它的通项公式和等比中项,今天我们来研究它的前项和它的公式.引入课题,板书5.3.2等比数列的前项和.三、讲授新课
现在我们来推导等比数列前项和的公式,也就是要用+.,和来表示
=
+
+„ 可以写成:=+++„+.(1)25 为了找出求的方法,我们先看一个具体的等比数列;1、2、4、8、„、、„,它的公比=,我们先来求它前10项的和试一试.=1+2+4+8+16+32+64+128+256+512,①
如果用公比2乘以上式的两端,得 2=2+4+8+16+32+64+128+256+512+1 024.②
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将①、②列在一起,=1+2+4+8+16+32+64+128+256+512,①
2=2+4+8+16+32+64+128+256+512+1 024,②
可以发现-2的右边只剩1-1 024,中间那些项全消去了,得
(1-2)=1-1 024.则:
一般地情况如何呢? 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推导:
=
+
+
+„++,(1)(1)的两边同乘以,得:=+++„++.(2)(1)的两边分别减去(2)的两边,得(1-)=-.26 当≠1时,得 =.当=1时,等比数列的各项都等于,因此 =.这就是我们所求的等比数列前项和的公式.当≠1时,将=代入=,公式还可写成
=.和等差数列一样,等比数列的前项和公式也有两个,大家想一想,两个公式分别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的好?(让学生可以前后,左右议论这个问题)然后教师总结:
在求等比数列前项和时,如果已知、、、用前一个公式;当已知、、时,用后一个公式.这两个公式都涉及四个量之间的关系.只要知道其中任意三个,就可求出第四个.例1(教材中例2)求等比数列„的前8项的和.例2 某工厂去年的产值是138万元,计划在今后5年内每一年比上一年产值增长10%,这5年的总产值是多少(精确到万元)?
分析:每一年比上一年增长10%,那么第二年与第一年的比值为110%,以后每一年与上一年的比值都是110%,所以这5年的产值数按年序排列是一个等比数列,公比=110%,今后5年,加上去年一共6年,去年的产值是不包括去年.解:=138(万元),=1+10%=101,=138,但要求的是今后5年的总产值,所应该 今后5年的总产值为
即这今后5年的总产值是927万元,四、课堂练习
五、课堂小结
1.等比数列前项和的公式 =,=.(≠1)
可以和等比差数列前项和公式作对比以加深记忆,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为
2.要灵活运用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两种形式..3.对于应用问题,首先分析它是不是可用等比数列知识,即转化成等比数列问题,然后才能决定用有关知识解决.六、课外作业
1.复习作业:复习课文5.3.2等比数列的前项和.6.6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应用.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在社会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并能解有关简 单应用题.2.复习巩固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有关知识,加深对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概念的理解.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理论与实际关系的科学观点.教学重点: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应用.教学难点:将实际问题化归为等差、等比数列的问题.教学方法:启发式讲解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项和公式? 2.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项和公式?
二、新课导入: 我们学习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这两个重要数列,它们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有广泛应用,今天我们就以举例的形式来说明它们的应用.三、新课教学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例子.例1(教材中的例2)某林场计划造林5后林场共造林多少公顷?
例2 某林场计划第1年造林80,以后每一年比前一年多造林20%,第5年造要多少,以后每年比上一年多造林
3,问20年公顷?(将例1,例2同时并排列在黑板上,引起学生对比思考.)分析:先看例1,由“每年比上一年多造林3
”可以得出第2年造林减去第1年造林数与第3年造林数减去第2年造林数,„都等于3,也就是这20年各年的造林数依次排出来,成一个公差为3的等差数列,于是
=5,=3,=20,求20年后共造林,则为求
.29 再看例2,由“每一年比前一年多造林20%,可以得出第2年比前一年多造林数为80,第2年实际造林数为80(1+),第3年又比第2年多,即多80(1+)·,第3年实际为80(1+),由此可知,将每年造林数依此排出来是一个公比为1+的等比数列,求的是第5年造林数,显然是求第5项.下面我们在练习本上自己写出解题过程.然后教师出示正确答案:
例1: 解:依题意,林场每年造林的公顷数成等差数列{
},其中=5,=3,=20.∴ =20×5+=670.答:20年后林场造林670.例2: 解:依题意,林场每年造林的公顷数成等比数列{},其中=80,=1+,=5.∴ =80×(1+)4 =80×1.24=165.888.答:第5年造林165.888.大家对比这两道例题,思考:1.如何确定一道题是应用等差数列还是等比数列? 2.怎样判定是求 还是?(积累一下经验.出示例
3、例
4、方式同例
1、例2.):
例3 某种电子产品自投放市场以来,经过三次降价,单价由原来的174元降低到58元,这种产品平均每次降价的百分率大约是多少?
例4 某种细菌在培养过程中,每30 菌可繁殖多少个?
分裂一次(一个分裂为两个),经过4 h,这种细 分析:看例3,“三次降价,原来单价为174,后来为58”将这几次的价钱排出来为178,,58.才是三次降价.因而
=58,=178,由求“平均每次降价的百分率”知是比
为178-178=178(1-),同样
=58,又
又是=178(1例问题,设其为,则有比178少178,即的(1-)倍,可见“后项比前项”为(1-),即此题为等比数列.-).看例4,由“一个分列为两个”知原来的那个细菌已不存在,若将一次次分裂后的细菌数排出来,则为
原 30 30
„ 30
„
4 h有多少个30
„,4×60=240 240÷30=8.下面同学们在练习本上作出这两题,教师给出正确解答:
例3: 解:设平均每次降价的百分率是,则每次降价后的单价是降价前的(1-)倍.这样,将原单价与三次降价后的单价依次排列,就组成一个等比数列,记为{
},其中
=174,=58,=4,=1-,0=.由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得 58=174(1-).整理,得
,(1-)=≈0.693.31 因此,≈1-0.693≈31%.答:即上述电子产品平均每次降价的百分率大约是31%.例4:解:细菌分裂一次,一个分裂成两个,即公比=2,4h=8×30 次,将每次分裂后的细菌数依次排成数列为等比数列,=2,为,=9,所以
=
=
=256(个),所以分裂8
=1,分裂8次后的细菌数 答:经过4 h,这种细菌可繁殖256个.由这个两个例子的分析和解答,思考: 1.怎样确定? 2.怎样确定是求殖成多少个?那么是求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一些应用,它们的应用远不仅如此,仅就今天研究的4个例题,可以在应用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知识解题时应注意: 1.判断它是否是等差数列、等比数列.2.若是等差数列、它的公差是多少?一般地“增加”或“减少”的具体数量.3.若是等比数列,它的公比一般是(1+增长率)或(1-降低率).4.对项数n要弄清楚,拿不准时不妨实地排一下.5.分清是求
五、课后作业
1.复习作业:阅读课文5.4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应用.重点看懂例1和例4,对例4若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同学讨论或问老师.2.书面作业:教材第149页习题5-2
第1~4题.还是.切忌不加分析,盲目套用公式.还是
?如果例4换成一只兔子一个月可繁殖2个,经过半年地繁
?,还是求 32
第二篇:数列求和教案
课题:数列求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数列求和方法.
(二)过程与能力目标
数列求和方法及其获取思路.
教学重点:数列求和方法及其获取思路. 教学难点:数列求和方法及其获取思路.
教学过程
1.倒序相加法: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1)Sna1a2an2Snn(a1an)
Snanan1a112223210222 例1.求和:2110222923282101分析:数列的第k项与倒数第k项和为1,故宜采用倒序相加法.
小结: 对某些前后具有对称性的数列,可运用倒序相加法求其前n项和.2.错位相减法: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
(2)Sna1a2a3an(1q)Sna1an1 qSaaaa23nn1n23n例2.求和:x3x5x(2n1)x(x0)
3.分组法求和
1的前n项和; 161例4.设正项等比数列an的首项a1,前n项和为Sn,且210S30(2101)S20S100
2例3求数列1,2,3,4(Ⅰ)求an的通项;(Ⅱ)求nSn的前n项和Tn。例5.求数列 1, 1a, 1aa,,1aaa121418,的前n项和Sn.n(n1)解:若a1,则an111n, 于是Sn12n;2 n1a1 若a1,则an1aan1 (1an)1a1a1a1a21an11a(1an)2n于是Sn [n(aaa)][n]
1a1a1a1a1a1a111 1212312n22n14.裂项法求和 例6.求和:12112(),n(n1)nn11111112n Sna1a2an2[(1)()()]2(1)223nn1n1n1解:设数列的通项为an,则an例7.求数列112,1231,,1nn1,的前n项和.解:设annn11n1n
(裂项)
1nn1则 Sn12312
(裂项求和)
=(21)(32)(n1n)
=n11
三、课堂小结:
1.常用数列求和方法有:
(1)公式法: 直接运用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求和公式;(2)化归法: 将已知数列的求和问题化为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求和问题;(3)倒序相加法: 对前后项有对称性的数列求和;
(4)错位相减法: 对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组合数列求和;(5)并项求和法: 将相邻n项合并为一项求和;(6)分部求和法:将一个数列分成n部分求和;
(7)裂项相消法:将数列的通项分解成两项之差,从而在求和时产生相消为零的项的求和方法.四、课外作业: 1.《学案》P62面《单元检测题》 2.思考题
11146前n项的和.481612n2(2).在数列{an}中,an,又bn,求数列{bn}的前n项的和.n1n1n1anan12(1).求数列:(3).在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中,若a5a69,求log3a1log3a2log3a10的值.解:设Snlog3a1log3a2log3a10
由等比数列的性质 mnpqamanapaq
(找特殊性质项)和对数的运算性质 logaMlogaNlogaMN
得
Sn(log3a1log3a10)(log3a2log3a9)(log3a5log3a6)
(合并求和)
=(log3a1a10)(log3a2a9)(log3a5a6)
=log39log39log39
=10
第三篇:简单数列教案
北外附校小学部2010-2011学第一学期 二年级数学思维训练试题(认识简单数列教案)我们把按一定规律排列起来的一列数叫数列.在这一讲里,我们要认识一些重要的简单数列,还要学习找出数列的生成规律;学会把数列中缺少的数写出来,最后还要学习解答一些生活中涉及数列知识的实际问题。
1、找出下面各数列的规律,并填空。(1)1,2,3,4,5,□,□,8,9,10.(2)1,3,5,7,9,□,□,15,17,19.(3)2,4,6,8,10,□,□,16,18,20.(4)1,4,7,10,□,□,19,22,25.(5)5,10,15,20,□,□,35,40,45.注意:自然数列、奇数列、偶数列也是等差数列.2、找出下面的数列的规律并填空。
1,1,2,3,5,8,13,□,□,55,89.解:这叫斐波那契数列(兔子数列),从第三个数起,每个数都是它前面的两个数之和.这是个有重要用途的数列.8+13=21,13+21=34.所以:
空处依次填:
3、找出下面数列的生成规律并填空。1,2,4,8,16,□,□,128,256.解:它叫等比数列,它的后一个数是前一个数的2倍.16×2=32,32×2=64,所以空处依次填:
4、找出下面数列的规律,并填空。1,2,4,7,11,□,□,29,37.解:这数列规律是:后一个数减前一个数的差是逐渐变大的,这些差是个自然数列:
5、找出下面数列的生成规律,并填空.1,4,9,16,25,□,□,64,81,100.解:这是自然数平方数列,它的每一个数都是自然数的自乘积.如:1=1×1,4=2×2,9=3×3,16=4×4,25=5×5,64=8×8,81=9×9,100=10×10.若写成下面对应起来的形式,就看得更清楚.自然数列: 1 2 3 4 5 6 7 8 9 10
↓ ↓ ↓ ↓ ↓ ↓ ↓ ↓ ↓ ↓
自然数平方数列:1 4 9 16 25 36 49 64 81 100
6、从1开始,每隔两个数写出一个自然数,共写出十个数来.解:可以先写出从1开始的自然数列,再按题目要求删去那些不应该出现的数,就得到答案了:
即1,4,7,10,13,16,19,22,25,28
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等差数列,后面一个数比前面一个数大3.7、从1开始,每隔六个数写出一个自然数,共写出十个数来.解:仿习题1,先写前面的几个数如下:
可以看出,1,8,15,22,„„也是一个等差数列,后面的一个数比前面的一个数大7.按照这个规律,可以写出所有的10个数:
1,8,15,22,29,36,43,50,57,64.8、在习题6和习题7中,按题目要求写出的两个数列中,除1以外出现的最小的相同的数是几?
解:观察习题6和习题7两个数列:习题6的数列是:1,8,15,(22),„„
习题7的数列是:1,4,7,10,13,16,19,(22),25,28,„„ 可见两个数列中最小的相同数是22.9、一辆公共汽车有78个座位,空车出发.第一站上1位乘客,第二站上2位,第三站上3位,依此下去,多少站以后,车上坐满乘客?
(假定在坐满以前,无乘客下车,见表四(1))
方法2:由上表可知,车上的人数是自1开始的连续自然数相加之和,到第几站后,就加到几,所以只要加到出现78时,就可知道是到多少站了,1+2+3+4+5+6+7+8+9+10+11+12=78(人)
可见第12站以后,车上坐满乘客.10、如图所示是一串“黑”、“白”两色的珠子,其中有一些珠子在盒子里,问
(1)盒子里有多少珠子?(2)这串珠子共有多少个?
解:仔细观察可知,这串珠子的排列规律是:
白 黑 白 黑 白 黑 白 黑 白 黑 白 黑 白 黑 白
1, 1,1, 2, 1, 3, 1, 4, 1, 5, 1, 6, 1, 7, 1,①在盒子里有:
4+1+4=9(个).②这一串珠子总数是:
1+1+1+2+1+3+1+4+1+5+1+6+1+7+1
=1+2+3+4+5+6+7+(1+1+1+1+1+1+1+1)
=28+8=36(个).
第四篇:数列求和教案
数列求和
数列求和常见的几种方法:(1)公式法:①等差(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1n(n1)21222n2nn(
123......6② 自然数的乘方和公式:123......n(2)拆项重组:适用于数列
1n)(2 1)an的通项公式anbncn,其中bn、cn为等差数列或者等比数列或者自然数的乘方;
(3)错位相减:适用于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bncn,其中bn为等差数列,cn为等比数列;
(4)裂项相消:适用于数列a的通项公式:aknnn(n1),a1nn(nk)(其中k为常数)型;
(5)倒序相加:根据有些数列的特点,将其倒写后与原数列相加,以达到求和的目的.(6)
分段求和: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分段形式
二、例题讲解
例
1、(拆项重组)求和:311254718......[(2n1)12n]
练习1:求和Sn122334......n(n1)
例
2、(裂项相消)求数列11113,35,57,179,...,1(2n1)(2n1)的前n项和
练习2:求S11n11212311234...1123...n
例
3、(错位相减)求和:1473n222223...2n
练习3:求Sn12x3x24x3...nxn1(x0)
例
4、(倒序相加)设f(x)4x4x2,利用课本中推导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方法,求:f(11001)f(21001)f(31001)...f(10001001)的值
a3n2(n4)例
5、已知数列n的通项公式为an2n3(n5)(nN*)求数列an的前n项和Sn
检测题
1.设f(n)22427210...23n10(nN),则f(n)等于()
2n222n4(81)
B.(8n11)
C.(8n31)
D.(81)777712.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若an,则S5等于()
n(n1)511A.1
B.
C.
D.
66303.设{an}是公比大于1的等比数列,Sn为数列{an}的前n项和.已知S37,且a13,3a2,a34构成等差数列. A.(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2)令banln3n1,n1,2...,求数列{bn}的前n项和Tn。
4.设数列a2nn满足a13a23a3…3n1a
3,aN*n.(Ⅰ)求数列an的通项;
(Ⅱ)设bnna,求数列bn的前n项和Sn n
5.求数列22,462n22,23,,2n,前n项的和.6:求数列112,123,,1nn1,的前n项和.7:数列{an}的前n项和Sn2an1,数列{bn}满b13,bn1anbn(nN).(Ⅰ)证明数列{an}为等比数列;(Ⅱ)求数列{bn}的前n项和Tn。
8:
求数列21,41,6114816,2n2n1,...的前n项和Sn.
.
9、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Sn123456...1n1n,求S100.10:在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中,若a5a69,求log3a1log3a2log3a10的值.11:求数列的前n项和:11,1a4,11a27,,an13n2,…
12:求S12223242...(1)n1n2(nN)
13:已知函数fx2x2x2(1)证明:fxf1x1;
(2)求f1f10210f810f910的值。.
第五篇:数列极限教案
数列的极限教案
授课人:###
一、教材分析
极限思想是高等数学的重要思想。极限概念是从初等数学向高等数学过渡所必须牢固掌握的内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数列极限概念的理解及数列极限N语言的刻画。
教学难点:数列极限概念的理解及数列极限N语言的刻画,简单数列的极限进行证明。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数列以及数列极限的概念,明白极限的思想。
2、通过学习概念,发现不同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从哲学的量变到质变的思想的角度来看待数列极限概念。
四、授课过程
1、概念引入
例子一:(割圆术)刘徽的割圆术来计算圆的面积。
.........内接正六边形的面积为A1,内接正十二边形的面积为A2......内接正62n1形的面积为An.A1,A2,A3......An......圆的面积S.用圆的内接正六n边形来趋近,随着n的不断增加,内接正六n边形的面积不断
1接近圆的面积。
例子二:庄子曰“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第一天的长度1第二天的剩余长度 第二天的剩余长度
第四天的剩余长度 8
.....第n天的剩余长度n1.......2
随着天数的增加,木杆剩余的长度越来越短,越来越接近0。
这里蕴含的就是极限的概念。
总结:极限是变量变化趋势结果的预测。例一中,内接正六n边形的边数不断增加,多边形的面积无限接近圆面积;例二中,随着天数的不断增加,木杆的剩余长度无限接近0.在介绍概念之前看几个具体的数列:
1111(1): 1,,......; 23nn
1n1111:1,,,......;(2)n2345
(3)n2:1,4,9,16,......;
(4)1:1,1,1,1,......,1,......; nn
我们接下来讨论一种数列xn,在它的变化过程中,当n趋近于时,xn不断接近于某一个常数a。如随着n的增大,(1),(2)中的数列越来越接近0;(3)
(4)中的数列却没有这样的特征。
此处“n趋近于时”,“xn无限接近于数a”主要强调的是“一个过程”和一种“接近”程度。
可是只凭定性的描述和观察很难做到准确无误,所以需要精确的,定量的数学语言来刻画数列的概念。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将数列的这样一个特征用数学语言刻画出来,并引入数列极限的概念。
2、内容讲授
(定义板书)设xn是一个数列,a是实数。如果对于任意给定的数0,总存在一个正整数N,当nN时,都有xna,我们称a是数列x
n的极限,或者说数列xn收敛且收敛于数a。
写作:limxna或xnan。
n
如果数列没有极限,就说数列是发散的。
注意:(1)理解定义中的“任意给定”:是代表某一个正数,但是这个数在选取时是任意的,选定以后就是固定的。不等式xna是表示xn与a的接近程度,所以可以任意的小。
(2)N的选取是与任意给定的有关的。11以数列为例,欲若取,则存在N100,当nNxna; 100n
若取1,则存在N1000,当nN时,xna。1000
数列极限的N语言:
limx
nna0,N,nNxna.数列极限的几何解释:
3、例题讲解
n211。例题1用数列极限的定义证明limnnn
n21证明:设xn,因为 nn
n21212xn1nnnnn
0,欲使xn,只要22即n,n
2我们取N1,当nN时,
n2122.nnNn
n21所以lim1.nnn
2注:N的取法不是唯一的,在此题中,也可取N10等。
例题2 设xnC(C为常数),证明limxnC。n
证明:任给的0,对于一切正整数n,xnCCC0,所以limxnC。n
小结:用定义证数列极限存在时,关键是任意给定寻找N,但不必要求最小的N.五、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