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中引兴趣进课堂4500字
语文教学中引兴趣进课堂
冀岫
(大同一中
山西大同
037004)
记得一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中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正如孔子说的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获得成功的关键,及时发现、培养、诱导学习兴趣,还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听、看、说、读、思、写的能力,从而增长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具有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能力。
从事教学工作15年以来,我研究并了解了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把兴趣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切入点,引兴趣进课堂,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希望能通过兴趣教学发展学生智力,循序渐进地增强他们吸收知识的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一、采用直观性的教学原则,全方位地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1.利用声学媒体——录音,播放配乐诗歌,配乐文章。比如: 课本中的一些诗词单元,无论是古诗词,还是现代诗,我都尽量找来有关的教学磁带播放,使学生真正地品味理解诗歌的音乐美,从而迅速进入诗歌的意境。还有一些抒情散文,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贾平凹的<<我的小桃树>>等等,也采用这样的方法,效果很好。配合教学,还可以选择音乐、歌曲。如教<<送孟浩然之广陵>>,可以播放乐曲<<烟花三月>>;教<<木兰诗>>可播入古曲音乐<<十面埋伏>>;教<<送元二使安西>>可播放<<阳关三叠>>;教<<听潮>>可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等等。这样做,强调声调和节奏的刺激力量,发挥音乐对心境的感召力,使学生尽快地理解了诗歌或文章的内容和感情。2.有效地利用光学媒体——幻灯机投影仪,使学生对自己不熟知的事物有了直观的印象.如在教授<<记一辆纺车>>时,由于大部分学生对纺车的形状构造不太清楚,因而对文中所描述的纺线的过程、纺线姿势的理解无从谈起.这时,我利用绘制着纺车图案的幻灯片进行讲解,学生很快就理解文章内容.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和质量,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提高了语文教学效果。
利用声像媒体计算机------放映机、电视机、录像机及多媒体计算机等语文教学软件,给学生视听两方面的综合信息。这种手段,不仅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语文能力,如我在教读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之前,给学生放映电影录像<<骆驼祥子>>,使他们从影片中了解了旧中国的社会背景,人力车夫的悲惨境况以及整个故事的情节,从而更好的把握了小说节选部分的人物形象、社会、自然环境等。如教授《鸟的天堂》一课,我播放了当时的录像,学生们亲眼目睹了大榕树上形状不同、颜色各异、数量众多的鸟,亲耳听到了各种鸟的叫声,由此把他们带入了一个美丽的绿树鸟语的大自然的怀抱中,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参与的意识。3.此外,我还利用学校同仁的教学软件和自制的软件来配合教学,如在教授《故宫博物院》一文时,运用了我校美术教师贾耀辉制作的三维动画软件<<宫殿建筑艺术>>,来突破故宫建筑顺序、建筑艺术等难点,使学生学习难度降低。在讲授抒情散文<<我的小桃树>>时,我自制了教学课件,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参加校青年教师赛讲,获得了竞赛一等奖。
二、采用主体性、活动性原则,激发学生兴趣,举行以训练听、说、读等能力为主旨的竞赛、活动。1.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学习语文要听、说、读、写四者并重,培养学生学习说话能力就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环节.中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演讲锻炼机会少,然而求知欲强烈,以喜欢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因此,我在教学中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试讲以来效果显著,达到了预期目的,学生们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我由浅入深地时行了三个阶段的训练.第一阶段内容简单,只要求把话说清楚,能使别人听懂就可以,以培养其胆量.为了让学生有内容可讲,通常前一天布置第二天的演讲内容,如我的家庭成员,包括我的爸爸、我的妈妈、自我介绍、我的童年等.不仅使学生得以锻炼,而且加深同学间相互了解和友谊.第一阶段的成功给第二阶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积累了经验,鼓足了信心.第二阶段的内容时是讲故事,这次提高了要求,不仅把故事讲清楚,而且要有表情.学生们选出最拿手的故事,做好充分的准备,讲给同学听.内容有童话故事、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科幻故事、好人好事等.在第二次演讲中学生们就显得比较老练、镇定、有声有色,以各自的特色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第三阶段演讲内容是为了配合议论文教学,内容是“我最喜爱的名言”和“我的人生信条”等,重点要求学生思路清晰,论据全面,理由充公。这次训练,不仅锻炼了学生表达能力,而且增加了他们的理性思维,同时培养了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分钟演讲法,丰富了学生们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事实证明,这种融趣味性、知识性、思维性、科学性于一体的做法,符合学生学习特点,深受学生欢迎。2.利用竞赛法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达到教学目的。
初中语文第三册的第三单元是读报单元,教学要求了解读报常识,学习读报。如果单纯去讲去背,难免枯燥乏味,我决定开展知识竞赛。首先,我布置学生自读本单元,并找来种报纸对照学习;其次,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互相提问,集体解疑;最后,采用电视台知识竞赛节目的形式组队比赛。这种教法的改变,换来的是学生学习热情的高涨,学习主动性的增强。竞赛结束时,学生不仅掌握了读报的基本知识,而且还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学习完诗歌单元后,我将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举行赛诗会,由学生为自己队命名。激烈的竞争气氛马上 形成,我适时地在旁“煽风点火”,使得双方队员个个磨拳擦掌,当场出现的好诗、好句、好词,我翘起大拇指以示夸奖,两队的比分紧挨着向上窜,离下课还剩五分钟时,有的同学唯恐我看不见他举手,擅自起立朗诵自己的创作,后来竟出现几个同学一起站起来争的情境。
除此之外,我们还开展了查字典、硬笔书法、手抄报等各种竞赛,把活动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采用课内表演法,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中学语文课本的许多文章,故事曲折,矛盾冲突激烈,适合学生表演。我引导学生把文章改成课本剧来表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在讲授《皇帝的新装》后,我要求学生把课文改编成剧本。同学们在充分理解文章人物、把握作品的时代特色后,进行了大胆的改造和创新,增添了许多语言和细节,准备了许多道具,在表演中也非常生动、形象、逼真,逗得大家捧腹大笑,在笑声中重温了故事情节,把握了人物性格,进而激发了学习兴趣。在讲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时,我就请两位同学在课堂上表演鲁达三拳打死郑屠的情节。两位同学演得细致入微,下面的同学看得津津有味,所有的同学都融入了课文痛快淋漓的情节之中。对于课文中的重点、难点,采用了艺术化的处理方式,即激发学生的兴趣,又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4.实施“小先生”的教学法,确立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求知识的精神。
在初一刚开学,我就要求每个学生准备资料本,每天都有目的地进行课外知识的摘抄和剪贴,精彩部分还要求学生背会。当有关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充分利用手头上各种各样的参考资料登台讲课。例如讲授〈〈木兰诗〉〉一课时,我让学生充当“小先生”,自己上台讲课,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他们先讲〈〈木兰诗〉〉产生的背景,然后对课文内容作简要分析,对修辞手法“排比”“对偶”作了重点分析,讲得有条有理。当他们讲完后,其他学生针对其中失误提出质询。同学们提问十分踊跃,切中要害,讲课的学生施展浑身解数,对答如流,妙语连珠,博得阵阵掌声。
另外,说明文〈〈苏州园林〉〉〈〈从宜宾到重庆〉〉〈〈故宫博物院〉〉等文章,我采用了让学生做导游,配合录像、软件编写解说词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具体解说每一重点局部的位置、特点以及有关资料。学生由过去曾听导游解说变为自己为别人解说,角色的转换,顿生新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小先生”教学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竞争意识,而且知识的吸收量远大于老师满堂灌的被动学习,使课堂教学效率“事半功倍”。
(5)采用亲手制作法,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对有些课文中介绍的具体实物,引导学生制作实物,并用于教学中,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板》一文,既有活板印刷的程序介绍,又有活字制版的方法介绍。初读课文以后,我们要求学生用橡皮泥或胶泥学习制作字印,再用沙子代替纸灰等物,学习制版,把诉之于视觉的文字,转化成实物,这是表达形式的转换,也是激发兴趣的途径,并在活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诸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的捕鸟工具和《小橘灯》中小橘灯的制作也都可以这样制作实物用于课堂教学。
三、贯彻创造性教学原则,以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精确性、独创性。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们进行了写作的迁移训练。学习说明文《谈笑》后,进行了题目为〈〈谈哭〉〉〈〈谈吃〉〉的访写训练,目的是积累“哭”“吃”等意思的词语,并学会恰当运用。学习〈〈变色龙〉〉〈〈皇帝的新装〉〉后,进行了故事情节的叙写。在力求把握原著的主题思想基础上培养学生大胆想像和写作的能力。学习《寓言三则》《盘古开天辟地》后,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从日常生活小事和自然场景中发掘出宝藏,学写寓言、神话。许多同学动脑筋、查资料,写出了出色的寓言、神话故事,同时对故事的深刻哲理,得到了认识。
我还带学生走进自然,观察生活。带他们亲自领略春的风采,要求他们注意通过视觉、嗅觉、触觉、听觉来感受、把握春雨的特点。成功写出了以《春雨》为题的小作文;要求学生观察家里养的小动物的外貌、习性、用途,写出说明文。
此外,我平时还采用“一日一记”:让学生每天坚持写一篇日记,并在日记前拟上标题,围绕题目选材,由于学生观察细致,构思周密,感受真切,不少优秀作文就是从日记中加工、提炼、补充、修改而成的。采用“一日一句”:要求学生每人备个较精致的积词本,每天积一句名言或警句。这样做,学生就如同“蚕吃桑叶、蜜蜂采蜜,”为写作积累了大量素材,丰富了词语,解决了作文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
总之,通过一系列的写作训练,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丰富了想像力,开拓了思维,培养了创造力。
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学习中如果有了浓厚兴趣,就会使学生在一种活跃、舒畅、欢快的心里支配下,让思维进入最佳状态,寓学于乐,寓学于趣,那么他们潜在的创造力就会在跃跃欲试的“冒险”中爆发出来。因此,要提高教学成绩,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就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必须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才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作者通讯:山西大同市一中;邮编:037004)参考文献:
1、玄爱玲:《浅析语文教学中的五种开讲方式》(《山东教育科研》,2000年第6期。)
2、林枫杉:《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及教材概述》(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
3、安焕晓:《素质教育探究》(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
4、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
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
第二篇:语文教学中阅读兴趣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阅读兴趣的培养
【摘要】: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词句训练为基础,通过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通过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主要结合教学实践,从几个方面阐述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实践阅读兴趣培养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学生是阅读的主人,语文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的兴趣。因此,革新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讲问型课堂模式势在必行,在改革的大背景下,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抓住课文内容与学生学习兴趣的相关点,进行教学预设是调动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
一、鼓励学生产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阅读兴趣直接影响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如果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产生阅读的主动性。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诱发、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是训练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第一要义。人总是喜欢听好话的,小学生也是如此。要多鼓励小学生阅读,及时肯定小学生在阅读中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让孩子快乐地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二、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
(一)教会学生灵活多变的、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
1、略读法。这种方法就是根据学生学习或写作上需要,有选择性地阅读相关篇章或相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2、精读法。精读法就是对文章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对语言隽永,情节生动的文章,教师可以这些文章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文章不发音地快速地读。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默读法能用最少的时间获取较多的信息。
4、摘抄评价法。这种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最优美的词、优美的句和段摘录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平时要求学生不拿笔不读书,不动笔不读书。还可以在报刊杂志上,将其中好的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
5、写读书笔记。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这样学生的读、写、听、说紧密结合,阅读能力就能很快地得到提高。
(二)抓住课文内容与学生阅读兴趣的相关点
1、预设悬念,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设置阅读悬念就是让学生产生对读物的期待与向往,对读物中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结局的关注,对故事人物的命运的关切。从而产生对读物的强烈阅读愿望和期盼。
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本着从整体入手的原则,在教学伊始,让学生通读全文,在读准、读通的前提下,检查对课文整体感知的情况以及对“将”“相”“和”三字的理解。然后由“和”字引出“不和”。此时设疑激趣: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失和?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言归于好了呢?学生带问题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最后通过讨论,初步理出故事的来龙去脉,即前两个故事是失和的原因,第三个故事是事情的结果。设置阅读悬念就是让学生产生对读物的阅读期待,学生的“阅读期待”,很大程度上决定阅读是否深入。在“阅读期待”中,满足好奇心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心理取向。
2、预设表演,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生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引导学生把自己对课本剧的感悟品味,通过自己的朗读和角色扮演充分表现出来,让文本在愉悦的实践活动中悄无声息地进入学生的心里,努力创设一个师生、生生与文本互相对话的交互情景。通过表演,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在班内产生了良好的反应。实践证明,表演同学们搭起一个让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智慧与才华,创造生命的精彩,品尝成功的喜悦的舞台,为群体阅读兴趣的形成提供良好的环境。
3、预设争论,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由于各人经验、体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对话”的结果必然也不会完全相同。那么这一过程正为预设争论,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供了可能。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文时,课前预习时我放手让学生提出与教师、与教材不同的观点质疑。我在课堂上这样问学生:“同学们非常认真地阅读了《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也体会到了作者呼吁人们增强节约资源、保护地球的意识,而且谈起环境保护,同学们都有亲身感受。那么,你们在读课文时有没有与作者不同的想法?有没有你想到而作者没有想到的地方?”一个学生回答:“既然矿产资源是不能再生的,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矿产资源就会越来越少。那么,有节制地开采,矿产资源不是照样会越来越少吗?我认为课文对这句话阐述得不够清楚明白。”还有的学生谈出自己的看法:“我的家乡环境的破坏就是因为过度开发矿产资源造成的。我觉得,课文应从过度开发矿产资源会造成森林、生物、大气等再生资源破坏来说明环境保护的意义„„”在展开争论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会受教材的限制,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预设争论,悄然点燃阅读之火。使他们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这是产生阅读兴趣的原动力。有了这种原动力其兴趣才有持久性。
(三)实践练习,拓展创新。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的实践活动,多鼓励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自学自悟,独立求索。“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阅读教学要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读书,在独立阅读中大胆地质疑,从而培养学
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促使全体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真正看作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启发、设疑等方式来激发全体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四)总结
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词句训练为基础,通过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通过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一、为什么要进行课堂提问
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师生信息交流最重要的手段。好的提问能发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学习。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老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学生从老师的提问中,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师的启发引导等信息。教师则可从学生的回答中得到教学效果的信息,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个个的问题,可以不断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课堂提问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教师设计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必须围绕教学目的,为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服务。提问,不能为问而问,不能脱离课文内容而乱提问。2系统性原则
提问,应从整体考虑,使提问成为一个问题之间彼此有着内在联系的系统,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层层推进,步步提高。所提的问题富有系统性,不能杂乱无章,不能漫无中心,不能太琐碎。3.启发性原则
提问,应富有启发性,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启迪学生联想所学的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解决疑难问题。所提问题,不能太空泛,太深奥,应该具有适度性,让学生通过思考可以“摘下果实”。4.趣味性原则
所提问题,新颖生动,富有情趣,可以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不要提那些枯燥无味的问题。5.民主性原则
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问题的难易程度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依据,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仅仅局限于少数尖子学生,应该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讨论。教师与学生在平等基础上展开生动活泼的讨论,在民主融洽的气氛中解决问题。学生回答错了,教师不要训斥,不要嘲笑讽刺,要循循善诱加以纠正。
三、课堂提问的要求
1.问在课题处课题是课文的眼睛,它有揭示中心,概括课文内容的作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层层地深入挖掘。
2.问在忽略处课文中有些词语往往不被学生注意,而教师应循着文路,把它提出来探究,以利于学生加速加深理解课文。
3.问在矛盾处教材中的许多耐人寻味的矛盾处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点睛之笔,抓住这些地方提问,不但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而且能把课文理解得更透彻。
4.问在重复处不少课文的作者运用了重复修辞方法,以强调某种强烈的感情。在此处设问,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的内涵。
5.问在疑难处当学生学习上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教师应善于点拨诱导,几经回环,就能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6.问在空白处有些课文,作者为了达到某此表达效果。有些情节不作细微的叙述,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天地。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填补文章的空白,学生就易走进文章的“心灵”,从而领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小学教学参考》19972赖夫中文)
7.抓住重、难点,找准问题设计的着眼点一节课的教学目的,一般是围绕课文的重点而制定的。课文的难点,要根据课文的难易和学生的理解能力来确定。课堂上所提的问题,都要围绕课文的重点为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熟悉学生学习情况,特别要找准问题设计的着眼点。
8.设计的问题要适当、适度和适量。适当,主要根据文章不同体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适度,主要指问题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适量,主要指问题的多少要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的问题,要防止浅、玄、碎、杂,避免过分简单、深奥、琐碎和杂乱。
9.设计的问题要富有思考性,要新奇、巧妙、有趣。这样设计的问题有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设计的问题,像一根魔术棒,吸引学生,让学生的精神处于亢奋状态,把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
10.设计的问题要有科学性,问题要正确,要有层次坡度,要合情合理。
设计的问题,不能有科学性错误,要正确无误,合情合理,还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有层次、有坡度、有台阶、这样,有利于学生正确掌握课文知识,有助于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敢于回答问题。
四、课堂提问的方法 1渐进型提问
在提问时,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逐级而上。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入和继续。层层设问,能有力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2.集散型提问
集中一点发问,回答发散,同中求异,点上长花。既能激发学生围绕一个问题发表意见,又能使全体学生加入答问的行列,甚至形成热烈讨论的气氛。3.训练型提问
把课堂提问与语言文字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体现语文工具学科的特点。教学时不能把“写的是什么”作为讨论的基调,而应多涉及“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等有关语言文字训练的问题。4.引申型的提问
从课文中的中心事件引申开去,借题发挥,创造一种新的境界,从而巧设疑障,启发思维。如教完《要下雨了》可提问:下雨前,自然界中还有哪些和平时不一样的现象呢? 5.设悬型提问
教学中巧设悬念,模拟章回小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结构,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6.曲折型提问
教师不直接问,正面问,而是拐弯问,迂回问,即“问在此而意在彼”,这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活跃学习气氛的效果。7.引发型提问
这类问题多用于讲读课文的导语,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情感,引发学生钻研讨论问题的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8.疏导型提问
这类问题多用于初读课文,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字、词、句、读课文,可以了解记叙文要素,以便掌握梗概。提问模式是:通读课文,简略说一下本文主要内容是什么,结合课文的具体语言环境理解生字、词语是什么意思。9.深究型提问
这类提问多用于细读课文,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探索文章的中心思想,逐步理清文章的思路,深究重点段落的句子含义。一般要求学生回答出“为什么”、“说明了什么”、“表示了什么”。10.辨析型提问
这类提问多用于精读课文,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字、词、句、段的比较,鉴别、选择、运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辨析能力。11.整体型提问
叶圣陶先生曾将一篇文章生动地比喻为一个环拱着圆心的圆球。这一语道破了课文的整体性。因此,课堂提问就要根据这一特点,从整体出发,紧扣教材中心,围绕重点、难点来设计。12.入境型提问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决不是枯燥的符号,它包蕴着活生生的形象、丰富的内涵。所以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入境”。学生一旦进入了课文中的情境,把自己扮演成文中某一角色时,这种“参与感”一经产生,兴趣就会大增,受感染亦更深。13.矛盾型提问
问题是思维的路标。矛盾型提问旨在思维上设置对立面,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论争。当学生在头脑中存在矛盾时,学生最爱思考,思维最活跃。14.由浅入深,连贯追问
对于课文的关键处要抓住水放,提出一些互相连贯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认识由浅入深。15.纵横展开,促进迁移
“为迁移而教”、“教是为了不教”。纵向深入固然可以达到深化的目的,但前后的问题情境各不相同,难以实现思维方式的迁移,如果从横向展开,接连提出几个情境相似的问题,则有利于学生用前一种思维模式去思考相类似的问题,从而达到迁移的目的,但内容的深化受到一定的影响;若纵横同时展开,则可弥补两者的不足,达到组合优化。16.一问多能,直入重点
课堂教学要力求透彻,讲究效率,用相当的问题取得最好的效果。在具体做法上可适当加大问题的容量,力争做到一问多能。防止和杜绝零打碎敲的问题,避免课堂教学高投入,低效益。17.搭桥铺路,化难为易
有些问题难度较大,教师要准备一些铺垫性问题,帮助学生实现思路的接轨。
第四篇:竖笛教学反思 竖笛进课堂
竖笛教学反思
竖笛进课堂,它有助于学生掌握音值、节奏等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视唱能力;有助于解
决学生唱歌时的音准问题。
通过十周的竖笛教学,发现一些问题并解决了问题:
1、吹出“怪音”、“尖音”。这主要是按音孔不严造成的。按严孔,要注意两点:A按孔时要用手指前端柔软的多肉处,不要用关节部位。否则就会产生“怪音”、“尖音”。B按孔的手指要自然放松。离开音孔时,距离不要太远,刚刚离开即可。
2、气息运用得不好。相差八度的两个音(6与6)往往混淆,吹成一个音。出现这个问题主要是吹法掌握得不好。我详细讲解和示范,告诉学生注意两点:A吹奏“5-4”这组音时,要用“缓吹法”。吹奏时,口腔为圆形,唇部肌肉放松,不太用力,“口风”徐缓,轻轻地吹,发出浑厚而结实的音。B吹奏“5-3”这组音时,要用“急吹法”(即:超吹法),口腔为扁狭形,唇部肌肉收缩,嘴角向两边拉,“口风”急而有力,发出清脆而明亮的音。
3、能力水平上的分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出现能力水平上的分化。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好的方法是:A、对接受慢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迅速进步。B、对优秀的学生“加小灶”,指导他们向有难度的曲子进攻,并给他们在众多同学面前表演的机会,既锻炼了自己,又超导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C、在学生中组织“一帮一”的活动,让优秀学生帮助后进生,共同进步。
竖笛教学是音乐课器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学生不仅学会了演奏技巧,提高了整体音乐素质,而且从中得到了成功的欢乐和美的享受。
第五篇:竞争意识进课堂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竞争意识去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河北省冀州市西王镇柏芽小学——郑苗苗
兴趣是一个人工作和学习的动力,它能使人的认识、理解、记忆处于最佳状态。在兴趣中学习思维最主动、最活跃,智力和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学习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最近我发现用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竞争可以用于课堂教学、课后作业、课外活动等每一个教学环节。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我们要对全班学生分组,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分不同的组,也可以就按照在教室里的座位,纵排分,横排分。比如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分为一、二、三、四组。竞争就在这四组中进行。
课堂教学有新授课、讲评课、复习课等,在这些课中都可以运用竞争意识。新授课中,需要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并通过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是回答问题、主动提问、发表对新知识的看法或是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等。这时候,老师就要鼓励学生多发言,把心中所想都说不来,每位学生主动回答一次问题,根据回答正确与否,是否有道理,是否经过认真思考等给小组加分或者奖给一朵小红花。小组评价要显示在黑板上明示的地方,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以便让学生心明眼亮。一节课下来看哪组的分高或者小红花最多哪组就是本节课的获胜者,最后再评出一天的获胜组,一个月的获胜组。
讲评课中,老师会根据试卷的不同情况,或者先讲解或者先找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错的,应该怎样改。如果有学生主动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原因并说了出来,我们就可以给他加一分或者奖励一朵小红花。有些问题就需要老师重点讲解,在讲解完了之后,学生认真改题。在学生改完之后,也可以用提问的方法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时候老师要按组提问,每一轮提问,要在不同的组找程度差不多的学生回答,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最后也像新授课一样评出本节课的优胜组。
复习课比起新授课来显得有些枯燥,学生往往带有反感。因为复习课中,需要老师讲解的时间少,需要学生自己支配的时候多一些。如果学生自己背、练、记的时候长了就会厌倦,便会出现各种不学习的行为。所以老师在学生自己复习一段时候后,按小组提问,反馈复习情况。方法和新授课、讲评课差不多。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为了增加给小组加分的机会,减少给小组扣分的情况,他们会去努力学习,从而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了竞争意识,学生也会主动去完成作业。因为孩子们都不想成为一个给小组抹黑的人。每个人都想得到别人赞许的眼光,不想得到埋怨的眼光。
有了竞争意识,学生也会积极的去参加各项小组活动。
竞争是动力,竞争也是快乐。只要在教学中好好的发挥它的作用,我们的教学将会变得生动而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