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鹰架学习法在“个案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鹰架学习法在“个案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个案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课程,十分注重学生技能的习得和独立开展个案工作能力的培养。鹰架学习法是一种搭建鹰架以支持学生在其最近发展区里建构知识的教学方法,其理念与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有相似之处,都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并期望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独立和自助的能力。将鹰架学习法运用于个案社会工作的实践教学课程,可以从中探索如何操作鹰架学习法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本质动机和自主性,进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独立开展个案社会工作的能力。
关键词:个案社会工作;鹰架学习法;社会工作教育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4-0214-02
个案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三大手法之一,也是社会工作者最早以及最常用的专业手法[1]。因此,社会工作专业近百年的发展历史里,个案社会工作始终作为这门学科的核心课程。社会工作是一门实务型学科,个案社会工作因而十分注重学生技巧的习得和实操能力的培养,不仅期望学生熟记各种理论知识,还特别强调通过实践教学来让学生修炼个案社会工作的实操技能,以便从事专业工作时能迅速上手。为了实现这个教学目标,笔者尝试在个案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中运用鹰架学习法,以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本质动机,增进其思考与探索的自主独立性,进而促进学生独立开展个案工作的能力。
一、鹰架学习法概述
(一)鹰架学习法的理论基础及含义
鹰架源自一种生态种植方法――招鹰灭鼠。鹰本是田鼠天敌,但它们往往只是在麦田上空盘旋,并不飞下田地来捕捉田鼠,以致田鼠猖獗进而庄稼遭殃。聪明的农夫经长时间观察,发现鹰不愿飞落麦田的原因:一是怕误食毒饵;二是麦田上无落脚点,鹰无歇息或望(以搜寻鼠类和警惕危机)的地方。于是,农夫在麦田上安装高达4米、类似十字架的鹰架以供鹰落脚。果然不出几天,农夫便在鹰架底下发现了鹰的排泄物,并且麦田里的鼠类数量也骤减了。
这种搭建鹰架以招鹰灭鼠的方式与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关于儿童的研究发现有相似之处。维果斯基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儿童的能力发展状态存在两种水平:第一种水平是实际发展水平,即儿童实际处理难题时所表现的能力水平;第二种水平是儿童在成人或较有经验的同伴协助下处理难题时所可能达到的潜在能力水平,被称为潜在发展水平。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一个有待发展的区域,这个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进一步,维果茨基指出,儿童在最近发展区里接受新的学习,其能力发展会更有成效,期间若还能获得成人帮助,则更加容易汲取单凭自己无法汲取的知识,进而提升原有的发展水平到更高发展水平[2]。
布鲁纳和伍德等人结合农夫招鹰灭鼠的智慧和维果斯基的学习理论提出了鹰架学习法。他们借助这个概念来描述有经验的人(同伴或成人)在儿童学习过程中提供适当的协助,能够激发儿童的潜在学习能力,使儿童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3][4]。卢戈夫和西蒙斯等人明确将鹰架看成是一种协助,他们认为鹰架学习法是根据学习者的需要而提供协助(搭建鹰架),使其处身于最近发展区里学习,并随着学习者水平的提高能够逐渐减少协助(撤去鹰架)[4][5][6]。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 3)的有关文件则将鹰架学习法定义为:“鹰架学习法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渐引向深入。”[7]
综合上述,鹰架学习法是伴随学习者能力递进上升而不断提供帮助、撤去帮助,提供帮助、撤去帮助……的螺旋上升过程。提供帮助是为了使学习者在最近发展区里学习,当学习者在帮助之下能够由实际发展水平发展到潜在发展水平时就撤去帮助,然后为学习者在下一阶段学习中发展到更高水平的潜在发展水平提供新的帮助,让学习者能够在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习,进而又撤去帮助。如此螺旋上升,直至学习者独立成长。
(二)鹰架学习法的教学意义
从上述理论基础和含义可知,鹰架学习法强调以学生为学习过程的中心,而教师只是支持者和协助者。因此与控制学生并将之当成是知识灌输的被动接受者的学习过程相反,鹰架学习法要求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能力程度,并根据其实际需要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支持以使其在最近发展区里建构知识。由此可见,鹰架学习法的教学意义首先就体现在对师生关系的反思上,认为学生主动的“学”比教师机械的“教”更为重要。
其次,鹰架学习法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本质动机,进而增强其学习自主性。学生在学习时若所学知识远高于自己的理解水平,那么学生将会因产生学习挫败感而失去学习本质动机;若所学知识早已滚瓜烂熟或远低于自己的理解水平,那么学生也会因得不到学习成就感而不能激发学习本质动机。鹰架学习法的优势在于它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关注和运用。所谓最近发展区,根据上述维果茨基的观点,其实就是刚好高于但又不远高于学生现有能力水平的一个区域。在这个区域里,学生既不会因为完全理解不了知识而丧失学习本质动机,也不会因为知识太浅而提不起兴趣。因此,鹰架学习法注重提供支持让学生得以在其最近发展区里学习的做法,正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本质动机,使其现有能力得到重视,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最后,鹰架学习法有利于学生独立成长,达到助人自助的目标。从整体上说,鹰架学习法的模式是“教―扶―放”,呈现的趋势是教师的引导逐渐减少而学生的主动地位逐渐提升,由此既可避免学生对教师的依赖,也能够不断缩短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在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直至脱离教师独立成长[8]。
二、鹰架学习法的操作模式
鹰架学习法的核心内涵是搭建鹰架让学生在其最近发展区里建构知识,然后伴随学生能力提升之后撤去鹰架。因此,鹰架学习法的操作模式可简单理解为搭建鹰架,撤去鹰架。而所谓鹰架,在日常课堂教学上可分为两个类别:跟知识有关的和跟理解方式有关的。前者是指学生所需学习的知识有先后之分,先学的知识是后学的知识的鹰架;后者指为学生提供的具体支持刚好符合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水平。具体上,鹰架学习法的操作模式如下。
第一,创设学习情境――找出学生知识层面的最近发展区,即他们具备的知识范围及程度,然后整理出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知识点,结合这些知识点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第二,分解学习任务――将学习情境转化为一个需要学生完成的学习任务,进一步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分解学习任务为若干个递进任务,前一个学习任务是后一个学习任务的鹰架。
第三,控制水平――在每个学习任务里协助学生建构知识时,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实际发展水平,提供具体的协助和指引,并且这些鹰架是因应学生的理解能力水平而搭建。参照伍德关于“有效指导的本质――按情况而控制学习过程”的观点,这些有针对性地控制水平的鹰架分为五个等级:一般的口头提醒、明确而具体的口头指示、指出材料、预备装配、示范[4]。控制水平的等级越高,学生能力发展的空间则越低。比如学生在教师示范下才学会某种技能,其能力发展空间是低于他只在教师口头提醒下就学会某种技能。
第四,效果评估――评估效果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知识建构程度、实际发展水平的提升程度,以及学习自主性的提高程度。
三、鹰架学习法在个案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个案社会工作是一门让学生学习如何为有需要人士开展个案服务的课程。这门课程不只需要学生熟记各种与个案服务有关的字面知识,更期望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的方法与技巧,将之运用到具体的实践当中。总而言之,个案社会工作课程的重点内容是培养学生运用个案社会工作手法开展个案服务的实践能力。参照鹰架学习法的操作模式,个案社会工作实践教学课程可分为创设学习情境、分解学习任务、控制水平与效果评估等四个环节。
(一)创设学习情境
社会工作者开展个案服务的常见情境有两种:在个案工作室里与案主进行个案面谈、在案主家中进行家访。相较于家访可能面临的复杂情况,个案面谈一般是在个案工作室里进行二人面对面谈话,因此个案面谈较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本文仅以个案工作室里的个案面谈作为学习情境。教师利用学校个案工作室的实训资源,将学生分为二人一组,创设出一对社工与案主在个案工作室面谈的情境。
(二)分解学习任务
在个案面谈的学习情境里,学生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是运用专业知识进行一个有效的个案面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可以将这个学习任务分解为几个环节:对白设计、积极聆听、面谈演绎。
第一,对白设计环节。学生二人一组需要设计一份约一小时的社工与案主的对话内容,其中包括单向性的对白(如自我陈述)以及互动性的对白(如提问及回应)。然后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他们所设计的对白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尤其注重像提升动机、引领、反映、影响等个案工作技巧是如何呈现在对白上。
第二,积极聆听环节。首先让学生在非语言运用的前提下营造积极聆听的氛围,如座位的布置、坐姿、眼睛接触、身体放松等;然后练习运用语言来达到营造积极聆听的氛围,如一边点头一边“嗯嗯……”或复述技巧的运用,“你的意思是……”又或查证技巧的运用,“如果没听错,你刚才讲的是……”最后,教师跟学生分析他们的表现情况,力求学生学会积极聆听技巧的运用,并将之贯穿于整个个案面谈过程。
第三,面谈演绎环节。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一人饰演社工,一人饰演案主,结合积极聆听技巧的运用,将修改后的个案面谈对白演绎出来。演绎的过程综合了个案面谈的所有专业方法,如语气、肢体语言、用词的运用,有效的提问及回应的运用,尊重和同理心的表达等等。
(三)控制水平
在每个学习任务上,教师运用控制水平的方式来给学生搭建鹰架。在对白设计环节上,教师通常运用一般的口头提醒让学生留意社工的说话,若发现学生未能理解(即不符合最近发展区),就做出明确而具体的口头指示,如告诉他们控制社工对白的分量不多于案主的对白。如果仍有学生未能做到,则指出材料,提示他们在教材有相关内容可阅读。考虑到一般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除非特别情况,一般对白设计上教师不会运用到后两个等级的控制水平。
然而,在积极聆听及面谈演绎环节上,学生不再是纸上谈兵而需要在个案工作室的模拟环境里实际操作个案面谈过程,不同理解水平的学生其表现可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实际表现出来的理解水平,运用控制水平的不同等级来为学生搭建鹰架,对理解水平较高的学生运用较低等级的控制水平,反之对理解水平较低的学生运用较高等级的控制水平,甚至教师亲身示范。比如,有的学生运用了第二层次的同理心表达来回应案主的感受,教师会做出明确而具体的口头指示,“这是第二层次的同理心表达,请试一下运用第五层次的同理心表达”。若学生不明白,并且教师提高控制水平的等级到预备装备(提供第五层次的同理心表达的内涵和形式)之后学生仍不能够领会,那么教师就需要亲自示范如何运用第五层次的同理心表达。
(四)效果评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轶事记录的方式客观而具体地记录下学生建构知识时教师所搭建的鹰架,将之呈现给学生,共同找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个案面谈知识的盲点以及所取得的进步。特别是,将撤去鹰架后学生的表现或教师所运用的控制水平层次逐渐降低的情况形象地呈现给学生,肯定其独立运用个案面谈技巧的能力提升以及学习自主性的增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单论对人的教育,鹰架学习法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工作的价值追求相似,运用于个案社会工作的实践教学上也能够满足培养学生技能和独立成长的目的。不过,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复杂过程,个案社会工作技能的习得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作为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应当继续秉持社会工作价值观,相信学生的潜能,不断创造条件以支持学生独立成长,才能在教学中也实现助人自助的专业宗旨。
参考文献:
[1]何雪松,陈蓓丽,当代西方社会工作的十大发展趋势[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2]Vygotsky, L.S.,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Cambridge,[M].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3]Bruner, J.S., 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M].New York: Norton.1968.[4]David, Wood,Aspect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Children of Social Worlds.[M].Cambridge: Polity Press.1986.[5]Rogoff, B.,Children's Learning in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M].San Francisco: Jossey-Bass.1984.[6]Dickson, S.V., Chard, D.J.& Simmons, D.C.,An Integrated [J].Reading/Writing Curriculum: A Focus on Scaffolding.LD Forum:1993,18(4).[7]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3).[8]张亮晶.从鹰架观念谈工商管理案例教学[J].河西学院学报,2006(6).
第二篇:目标学习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目标学习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成都树德中学博瑞实验学校
杨 琴
***
成都市金牛区金立路9号西城首峻
【摘要】目标学习法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目标为主线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思考,不仅要研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并且通过及时的反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促使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关键词】目标学习教学 化学
苏东坡曾经说过:“书富如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这里的“一意求之”,就是指读书者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要围绕着自己所瞄准的问题去挑选书去读书。读书如此,学习更应如此,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课堂的时间也是宝贵的,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指示,那么课堂上老师的教可能只是完成任务,学生的学也只是敷衍了事,效果都会大打折扣的。
一、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去制定学习目标呢?
学习目标为学生确定了具体的学习任务,渗透于学习的整个过程,起着“导航灯”的作用。学生知道自学要达到何种目标,协作学习要达到何种目标,就会以积极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不断调节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式,使学习活动不偏离学习目标,保持正确的学习方向。
学习目标的制定,在一些老师眼中看来都是一个比较简单随意的事情,只需要罗列出几条和本课题有关的知识点即可,但这样的目标设定往往是“虚”、“大”、“空”,没有实质的促进作用,仅仅扮演了课件中的一个组成而已。比如:在学习气体装置的选择时,起初所列的学习目标是:
1、掌握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判断方法;
2、能根据题目选出合适的装置。这两个目标虽然是围绕着整节课的主要内容来设置的,但在最后的课堂小结,学生叙述本节课的目标达成时就显得有些杂乱,因为这一个目标里要包含的内容太多了,学生留下的印象是很空洞的。于是我就把学习目标拆分为:
1、能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条件判断两种不同的发生装置;
2、能根据气体的密度判断使用何种排空法;
3、能说出选择排水法收集的气体应该具备的性质;
4、能说出排空法和排水法的利与弊,并根据题目要求选择合适的装置。把大目标拆分成小目标后,学生在每一个环节的针对性就更强了,怀着明确的目的性去吸取知识,随着每一个小目标的达成,学生体会到了完成任务的成就感,课堂上的学习目标也轻松达到,而且通过最后的目标达成检测还帮助学生构建了整个板块的知识框架。
可见,学习目标的制定,首先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所授内容在新课标中的地位、要求,将重点、难点、突破点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其次还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现状,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的课堂学习目标,不仅要目标明了,还要有可操作性。师生共同制定目标后,将其贯穿于整个课堂,自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实现学习目标的策略
1、将每节课的学习目标直观的呈现出来。
学习目标把学生推向了主体地位,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活化思维,提高运用知识的内聚力。因此每堂课制定好学习目标后,我都会将它呈现在课件上,在每节课正式上课之前,让学生先齐声朗读两遍,做到心中有数,明确所学内容的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学习溶液第一课题时,实验较多,其中有一个酒精和水互溶的实验,实验做了,学生也看了,填写实验表格的结论一栏时,很多学生都懵了,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它想说明什么呢?这时将课件中的学习目标重新投放出来,提醒学生从学习目标上面试着找答案,因为我们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必然是围绕着学习目标设计的,不会无意义的出现一个实验,很快学生结合着学习目标中的一项:通过实验知道溶质形态的多样性,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找到了想要的结论。因此,将学习目标先呈现出来是实现学习目标的第一步。
2、充分利用预习导读
学习目标是一条贯穿整堂课的主线,因此我会在课堂上先花3至5分钟,让学生结合着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想让学生通过预习先提炼一遍教材中的有用信息,但几次课下来,却发现很多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是用记号笔整段整段的勾画,把整篇都画的乱七八糟,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后来,为了让学习目标的“导航”作用更精准,我增加了一个预习导读来协助。所谓的预习导读,就是将学习目标拆解成一个个更小的问题,而且学生也能比较轻易的在书上找到答案,只需要勾画几个关键词就可以了。比如学习酸的化学性质时,有一个目标是需要学生掌握盐酸的物理性质,我在设计预习导读的时候就将它分解成了一系列小问题:盐酸是什么颜色什么状态的物质?打开瓶塞有什么现象?闻到了什么样的气味?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在书中找到答案,自然也能整理出盐酸的物理性质了。因此,预习导读是实现学习目标的捷径。
3、教师解读目标,剖析重、难点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找到了所学内容的主要知识点,通过教材的例题,初步了解了解题的方法和策略,然后尝试完成“预习检测”中的相关题目,将一些简单、较易达成的目标就在自学中解决,接下来就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解析目标。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尚未理解的知识点、存疑惑之处、易错之处、容易混淆之处。通过教师的讲解,把所学内容的思路理清,使知识条理化;通过剖析重、难点,让学生理解记忆概念;通过讲解解题的一般思路,教会学生解题的步骤和方法,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所学知识得到升华。因此,解读学习目标,剖析重、难点是实现学习目标的核心环节。
4、通过多种途径,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
通过对学习目标的监控,特别是通过达标训练检查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可以反馈学生学习方法的恰当性,自我调控的有效性以及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质量,找出学习过程中的缺陷和知识、能力、非智力因素的不足,开展补偿、总结、提高等活动。课堂上,我至少会预留5至8分钟的时间用来检测当堂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通常是让学生先完成课件上围绕学习目标精心设计的一些练习题,练习题也分为基础部分和提升部分。基础部分是对学生较低要求的考核,主要是一些定义,概念的理解;提升部分是对学生较高要求的考核,主要是不同题型的变式练习。然后在课后布置一些与目标要求相匹配的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加以强化。通过完成作业的情况进行分析,以此来检测学生是否达到目标要求,以便进行查漏补缺。在练习过程中,学生随时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激起无数次成功的信念和力量,始终以良好的心境和高涨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学习,高效率地达成目标。除了练习的方式外,我还经常采用课前抽问,听写的方式检测学生的目标达成情况,并且都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通过多种途径检测目标的达成是实现学习目标的有效手段。
5、温故而知新,不断强化学习目标
把握好一节课的最后3分钟,结合着黑板上的笔记做一个简短的课堂小结,把当堂的主要内容做一个知识串联,形成一个当堂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记忆和消化。然后在课件上重新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先让学生自己判断一下本堂课的目标达成度,然后再找一位学生来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想,这样往往都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其他学生也在聆听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印象,强化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而通过对当天作业的批改,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有哪些已经都掌握了,哪些理解有误区,哪些知识在后面还要强调„„作业中都会有最直观的体现,然后在第二天的课堂中再去订正,加强,消除存在的薄弱知识。
除此以外,我们始终坚持做到每周周考,试题内容都是近一周所学的知识,但试卷不能使用练习册上的配套套卷,必须是教师根据课堂及作业的反馈,有针对性的去编织的试题,考后及时批改,并分析学生的成绩,找出学生可能普遍存在的问题,然后在评讲试卷时重点强调,再通过习题和周考再次呈现,反馈,以此反复,一些难度较大的题型就在这样的反复中被解决。因此,不断的强化学习目标是实现学习目标的有力保障。
6、不断反思,提升自我
一个好的学习目标其激励功能可贯穿于学习全过程。认定目标,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达标,调动学生参与;验标训练,强化学生参与;扣标整合,深化学生参与。因此,教师在课后还应不断的去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改进:今天的教学目标我达成了吗?教学内容、深度、难度是否合适?设定的学习目标是否具有可操作性?能否进行更恰当的改进?学生的课堂反馈是不是说明目标切实可行?通过这样的思考,再付诸于文字,对以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也有利于学习目标更好的呈现。
三、结语
课堂,知识的海洋,为了到达成功的彼岸,每一个孩子都在摸索着自己的路径,付出着汗水和努力,而一个好的学习目标,就是混沌天际中的一盏指路灯,照亮着他们前行的道路。作为教师,应该用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智慧让这盏指路灯更明亮,为每一个孩子保驾护航。我相信,只要肯努力,彼岸就在不远方!
【参考文献】
[1]赵家琛, 张成菊.学案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38-39 [2]韦红疗.目标学习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EB/OL]
第三篇:浅谈自然学习法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自然学习法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自然学习法(The Natural Approach),最初源自1983年,南加大(USC)语言学家Stephen Krashen与Tracy Terrell合作发表《The Natural Approach》一书,它所指的是语言学习方法。本文引用此理论,旨在为诗歌的教学寻求一种革新的理论依据和探索方向。
一、诗歌教学导入,强调新、奇,激发学生诗趣
1.保持诗歌的陌生化,有意识的忽略传统的课前预习
长期以来,我们已形成这样的教学模式: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复习。而语文学科更被约定俗成为:课前学生扫除文字障碍(查字典,掌握生字词),熟悉内容,课上老师检查字词,讲解内容和主旨;课后记背及练习有关内容。这就使诗歌学习这种娱情审美的乐事变成了枯燥机械学习的模式。
《心理学》中提到《注意理论》这一重要的现代心理学理论。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知识的摄入,都是通过注意引起的,而注意又是不断转移的,很多刺激(包括外界的和机体内部的)都有可能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学习中夺走。面对这种负面影响,教师必须想法设法提高学生的注意稳定性。人的注意有个经济性原则:“凡是熟悉的、认识了的事物,人们就不再注意它了,否则人的心理就会被弄精疲力竭,穷于应付。只有那些新鲜的尚未认识到的事物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当然,我并不是全盘否定课前的预习,其有存在的价值。学生自主的去熟悉字词,了解家生平、写作背景、创作风格及作家的其他作品,这更是一件令老师无比快意的事了。可这恐怕只有寥寥几个的学生吧,对大多数同学而言,预习只是一种停留在形式上的作业罢了。所以对诗歌的新、陌生就能成为大多数学生的共同特征。而这何尝不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的呢?
2.抓住契机,创新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抓住学生对诗歌的陌生这一契机,通过创设情境,或介绍背景,或把诗歌泛化为感人的故事,并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视听手段,来激发学生对于诗歌的兴趣,使他们能够通过不同的路径进入诗歌鉴赏的状态。如学习《再别康桥》时,对诗人徐志摩,学生们不会很陌生的,一是很多同学都看过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二是他生于海宁,是浙江人。即便如此,同学们对他的认识也只能停留在较生疏的层面,而人们往往对了解一点又不能认识很清楚的事物有一种要探究的欲望,这是引导学习的良好的契机。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较详细的介绍了他的一生经历,创作情况,以及有关对徐志摩研究的评价,能够有效激发,学习《再别康桥》一诗时热情就更加高涨了。
二、诗歌教学过程,强调少齐读,多涵咏
诵读可以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意境。通过诵读时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气变化还可以更为亲切、真实地体会到作者彼时彼地的真情实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美的熏陶、艺术的感染和哲理的启迪,并由此达到“入境”的状态。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习惯以齐声朗读组织学生学习,因为其昂扬的气势,整齐的节奏,能让人感到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氛围很浓。但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是不是所有的诗歌都合适齐读呢?齐整的朗读声中又有多少学生在细细的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音乐美呢?
1.齐读导致学生难以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基调
诗词中对意境的把握是欣赏诗词的关键,意象把握得好了才有可能把握感情基调,这两者都抓住了,才能与诗人一起同哭同泣同笑同乐。但是,洪亮昂扬的齐读朗读可能破坏了诗歌的意境,导致学生难以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基调。
2.齐读无法使学生体会诗歌中要表现的微妙的情感和优美的意境
古语“感之于外,受之于内”为之感受,即通过感知,使外在于主体的客观对象变成主体内心的感情波澜和思想认识。诗歌是感情高度凝结的文体,必须以读者细腻的体味来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因此需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品味诗歌,去咀嚼诗歌。而齐读则以其固定的速度将学生的心灵囿于同一线上,就像一支部队齐步前进,士兵无暇欣赏路边的风景一样,无法体会诗歌中表现的微妙的情感变化。
3.齐读不利于学生形成阅读个性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对于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理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戏剧如此,小说如此,诗歌又何尝不如此呢?诗歌,尤其是中国诗词,言少而意丰,字缝里透出许多无法言说的内容,这空白就要借助想象和联想去“填补”,再将形成自己独有的图画。但是,齐读注重一个“齐”字,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发挥自己独特的想象力,更使学生的感受别人的影响而消融了自己的阅读个性,久而久之就会泯灭个人对诗歌语言的独特感受。
所以,不合时宜的齐读并不能真正发挥其功能;相反,会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新课标》提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根据诗歌的特点,运用多种形式的涵咏、自读。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我们不也可以浅唱、低吟,动情处放声高歌,让学生自然的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语言美、意境美。
三、诗歌鉴赏,强调少明确统一,多个体感悟
诗歌作为一种语言高度凝结的艺术,在简单的言语中,蕴涵着作者的深情,必须通过我们的联想和想象来读取的。对诗歌鉴赏主要是通过读者自己对艺术的感受来完成的,教师的讲解无法代替学生们各自不同的探索。
从课改的角度看,我们应该是为学生提供一条线索,给他们以启发,如同一艘导航的船,让学生在老师的助力下尽情驰骋想象的翅膀,进入更为广阔的艺术境界。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全方位、多角度地调动他们的情感,促使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产生自我的理解。只有学生具备了这种可以“自己读出来”的能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鉴赏能力。
但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却往往习惯将诗歌的分析结构做权威式的概括。从而导致学生习惯于等待老师讲授唯一的分析结论,形成了学生理解上的被动性、单一性、概念化等现象。这是与当前课改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以在新教材第一册第二课《死水》为例,课后练习有这样的题目:“死水”可能有什么象征意义。这题目的设置,应该为我们鉴赏诗歌提供些启示: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手法,但对象征的还原不可一概而论。指导学生分析象征手法时,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只要言之有理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新教材的用意就是要求我们否定理解的单一性、概念化。
由此,我提出诗歌教学自然学习法,既是对旧有教学模式(方法)的革新,更是我们这些人民教师认真实践新教材传达的教育理念的表现。无论怎样变革、创新,我们的方向都很明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推进素质教育。
第四篇:发现学习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发现学习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路燕
(安阳工学院 河南安阳 455000)
提要:本文总结了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较为突出的是学生对大学英语的学习积极性较低。首先,因为大学英语要教授的内容多课时少,必然会造成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时间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应该使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发现学习法。发现学习发的提出这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应该持有一种探索性情景的态度,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发现新事物。本文通过演示使用发现学习法讲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四单元第一篇文章来介绍发现学习法的应用。
关键词:教学;探索;兴趣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College English and points the largest one is that students most show low initiative in English learning.Firstly because College English as a non-major subject can not draw students’ enough attention;secondly because the required teaching content of the course is in a large quantity, but the schedule is tight.To solve this problem, teacher should apply the learning method of exploration.Bruner the proposer of the method believes that learners should hold an explorative attitude and use their own abilities to solve problems and discover new things.This passage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 by display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method in text A in unit 4 of Integrated Course I.Key word: teaching;exploration;interest
一、引言
大学英语教育目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学生认为教学任务繁重。笔者对自己教授的学生一学期课程做过调查,他们要修专业课、公修课,总计达13门课。于是,有些学生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专业课的学习上,对于大学英语的学习精力投入不足,或者有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根本就不愿意提问。其次,师生交流 1 机会少。教师在课堂上很难做到讲完课后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提问。而现在的成人大学生,师生住宿分散,学生有了问题也很难找到老师,无法随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最后:师生交流形式单一。目前师生间交流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的,而课堂上因时间有限交流很不充分,师生间的交流只能通过课后学生上交的作业了。但是仅靠作业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再加上抄袭现象日趋严重,使得真正的交流更加难上加难了。因此,若教师再采用填鸭式教授法会使学生对大学英语的学方法授课,不仅使学生对大学英语产生兴趣,而且会提高学生自学英语的能力。
二、发现学习法
发现学习法是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一种应用,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寻找来获得知识、发展探究能力。发现学习法提出者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应该有一种探索性情境的态度,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新问题,发现新事物。他认为:“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决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些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动的书橱,而是教学生如何思维;教他学习如何像历史学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样,从求知过程中去组织属于自己的知识。因此,求知是自主性的活动历程,而非被动地承受前人研究的结果。”
布鲁纳提出发现学习的四大优点为:提高知识的保持;增加认知潜能;激励学生的内在动机;获得解决问题的技能(转引自皮连生,1990:264)。发现学习中的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探索情境,而不是现成的知识,强调探索过程,而不是最后的结果。另外,发现学习强调内部动机,强调从学习探索活动本身得到快乐和满足,而不是外部的奖赏。布鲁纳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发现,他“重视学习活动本身带来的内在强化作用(转引自张大均,1999:60)。这样,学生的思维以及探究能力就会得到开放性的锻炼发展,而不是禁锢于现成的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这样就能够积极主动,学习兴趣就会加强,学习效率就会提高,会逐渐建构自己的学科知识,学习方法也形成了,学习能力也加强了,自然对自己离校后的终身学习有很大益处。布鲁纳认为:“教学目标在于:我们应当尽可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科学内容,我们还应当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且主动的思想家;这样的学生当他在正规学校的教育结束以后,将会独立地向前迈进„„学生不是静坐在椅子上的听者,而是投入系统的阐述中,有时还可在其间 2 担任主要角色”(转引自皮连生,1990:264)。
三、发现学习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模式大多是填鸭式,所以步入大学后,如果教师继续采用填鸭式教学,学生会感到大学的英语学习与高中并无差别,因此,有些基础好的学生便会忽视作为公修课的英语。但若教师采用发现学习法去教授,结果会有很大的差异。下面就《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中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的讲授来展示发现法的应用。
第四单元的主题为美国梦(American Dream),教师应在第四单元最后一节课上给学生布置搜集关于美国梦的资料,包括相关的图片、歌曲及影视作品;并要求学生通过对相关资料的阅读总结出他们心目中的美国梦的定义。第四单元的第一节课,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讨论和分享找到的资料,最后让小组代表总结出各组的结论。学生在搜索和美国梦相关信息的过程中,会积极主动的找图片、歌曲及相关文章,因为只有这样自己才能有依据做总结,而不是等待老师的答案,并且这个问题是开放性的,学生也无法抄袭。同时,学生在寻找过程中也锻炼了如何使用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查找有用资料,此技能在高中阶段较少得到锻炼。学生在寻求过程中必须去组织自己已找到的材料及先前学过的知识。
第二节课在讲授第一篇课文(Text A)时,根据发现学习法,教师应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全篇文章,回答课后的问题,并在阅读过程中划出关键的单词,并推测其词义,答完问题后看推测结果与单词表中的词义是否相符,如果相差不远,此举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增强学生根据上下文推测单词的能力,进而增强阅读能力。若用传统的方法,第一节课直接讲授单词,然后再阅读文章,这样会使学生很被动,并且大学英语课本上的词汇量较高中的陡然增多,学生本身就有记单词的抵触情绪,若再用填鸭式的讲解单词的方法,学生很有可能记住的单词甚少,因为单词量大且学生对它们印象不深刻。在学生推测并对照词义后,教师再就重点词汇加以讲解。
第三节课,教师讲解课文大意,此节为本单元的重点。学生通过此节课应掌握课文的大意并能找出与主人公相关的主要事件。根据发现学习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大意。首先,教师要求学生阅读课后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并让它 3 们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这样可让学生的阅读有的放矢,且加快阅读速度。其次,教师让学生回答课后问题并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及重点。在讲解疑难句型时,要引导学生去分析判断而非直接告诉它们答案。例如:“Mr.Craw, snow pretty soon”;“When winter come, you give me job clearing snow at the factory”;“I’d like a buy a house”;“Mr.Craw, I buy a farm.” 对以上课文中托尼的话语进行分析时,先让学生找出句子的主干,并要结合上下文看句子的时态。学生通过分析,会发现每个句子都有错误,之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提问“为什么托尼话语中都是错误呢?”并给学生举例:“如果我们中的一个人到美国去,语言中是否会出现相同的错误呢?”之后让学生总结出错误的原因。细心的学生会发现托尼是意大利人,并且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学生通过自己分析,总结出问题的答案。发现学习法会使他们对英语阅读非常感兴趣,再也不会对篇幅较长的文章望洋兴叹了。
第四节课,教师在学生理解课文大意后引导学生总结出课文中心思想及划分出文章的部分并总结出各部分的大意。这部分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基础好的学生会正确的划分出文章的部分,基础不好的学生跟着老师勉强能把文章读懂,因此,在教授此部分试题时,有的老师直接公布正确答案,学生对照修改自己的答案,有的老师找学生上黑板写出答案并更正。以上两种方法都会使学生只记住正确答案,并不知道下一次从何下手去总结段意。发现学习法会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总结大意。用发现学习法,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主人公托尼总结出他到达美国后为实现他的梦想而做的事情,学生把事情列举的同时会发现托尼做这些事情时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品质。这样学生会吧文章的脉络理清,并把意思相近的自然段合并为一个部分,划分部分的任务就随之完成。对于总结各部分的大意,学生要学会抓住最为主要的要素去总结,即英语中记叙文的要素:Who、What、When、Where、Why、How”,在本篇文章中,主人公为托尼,他所在地为美国,所做的事情为实现他的梦想,通过的方式为具有坚定的信念,如此一来,第一部分的大意为“With determination and Mr.Crawford’s help,Tony achieved his dream of owning a farm.”第二部分只有四个自然段,但是意思颇丰,再次部分教师可引导学生总结托尼实现美国梦所拥有的品质,之后扩展到其他的成功人士。让学生比较托尼与其他成功人士品质的相似点和不同点,找出最突出的共同点,并让他们学习这些优秀的品质。学生通过反复地联系,慢慢地就会找到总结大意的方法。
四、结语
大学英语作为公修课,课本内容多,课时少,学生与教师的交流途径单一,交流时间短,倘若教师再用填鸭式教学,学生会对大学英语的学习失去兴趣。发现学习法的使用会使这一状况得到改观。使用此种学习法能够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寻找知识发展探究能力。具体到大学英语的学习,教师若能使用教授学习法,学生会在大学英语的学习中,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发现学到新的知识,并牢记在心间。并且学生会对英语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
参 考 书 目
[1] Cooper, Pamela J.Speech Communication for the Classroom Teacher(3rd)[M].Corsuch Searis Brick Publishers.1998.[2]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3] 张大均.教育心里学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4] 丁伟.大学英语教学将作重大改革[J/OL].人民网.2005.5
第五篇:自主学习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分析
自主学习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分析
摘 要:现行的素质教育理念,相较之以往,在对待学生态度上,越来越要求重视学生个性化的成长。在教学中,教师的职责从以往的“传道者”,逐渐变成了现在所强调的“引导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性越来越得到重视。在当今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更该做的是对学生予以充分信任,释放教学权利,该点拨的时候点拨,该引导的时候引导,让学生学会自主质疑、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能力。本文主要针对小学语文教学,就自主学习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自主学习法 小学 语文 教学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下册中第八组有一课叫《司马光》,其讲述的是“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某位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并没有直接进入课程的内容。她先是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放映了人气动画喜洋洋的图片,并结合图片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天懒洋洋和喜洋洋他们跑到一个公园里去玩,发现公园里有一个假山,于是就爬了上去。假山旁边放了一口盛满了水的大水缸。就在懒洋洋爬到假山顶了之后,这时灰太狼却出现了。喜洋洋他们想要通知懒洋洋,但是已经来不及了。灰太狼推了懒洋洋一把,懒洋洋就直接从假山上掉进了水缸里。水缸很大,水也很深,懒洋洋不会游泳,如果不管他他就会淹死。灰太狼已经溜了,美洋洋也着急得哭了,喜洋洋也没办法了,同学们,你们说,该怎么办才能救懒洋洋呀?”由于喜洋洋非常受孩子们的喜爱,因此这位教师一说要讲喜洋洋的故事,全体学生立马就来了兴致。在这位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下,学生的情绪也跟随着教师的讲述而调动了起来,纷纷为懒洋洋的遭遇感到着急和担心,甚至还有不少学生脱口喊出:“不要懒洋洋死!”这位教师又趁机加问一句:“同学们,你们想不想救懒洋洋呀?”全班同学一齐喊道:“想!”这个时候,课堂的气氛已经被这位教师成功得活跃了起来。于是她又趁热打铁地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叫做司马光的小朋友,他就有办法救懒洋洋!同学们,现在请你打开课本,看看谁最先找到拯救懒洋洋的办法!”于是,在这位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纷纷打开书本开始阅读起课文,碰到不认识的生字还会主动向教师询问甚至自己试着看课后的拼音。终于,在学生积极的心态下,不仅自主完成了对课文的阅读和生词的学习,还理解了课文中心内容,找到了“砸缸”这一拯救懒洋洋的方法。这位教师通过这种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尝试了自主性的阅读学习,不仅使得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事半功倍,还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对课本本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纷纷好奇司马光为何如此聪明,进一步推动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在于是否存在兴趣。自主学习法的应用,会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由此而产生一种成就感,并进一步催生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教授正确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学会查“无字词典”》这一课,其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明白“语文也能从生活中学到”这一道理。就这课程的性质而言,其本身强调的便是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以及学习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也能时时刻刻学习到语文,从而真正实现学习能力上的提高。
某位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先在黑板上板书下“骄阳似火,惊涛拍岸,烈日当空,山崩地裂”这四个词语,并要求学生说出这四个词语的意思。由于之前没有学习过,所以没有几个学生知道这四个词语的意义。然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是查阅词典,了解到了这几个词语的词义,有了初步的熟悉。在帮助学生初步学习了这几个词语之后,这位教师又进一步提高:“若是没有词典的情况下,同学们要怎么学习生词呢?”学生面面相觑,表示不知道。这位教师接着又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了一段“聪聪和爸爸”的故事。故事里的“爸爸”通过各种亲身体验以及对话教导,让“聪聪”深深理解了什么是“骄阳似火”,什么又是“惊涛拍岸”。学生在观看这个故事的同时,自身对于这几个词语的理解也有所加深。之后,这位教师又要求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探究在没有词典的情况下如何学习新词生词。在这样的自主学习氛围中,学生经过一番讨论和思考,终于得出了生活中可以像长辈和同学学习语文的道理。
自主学习教学实施的基础在于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传授和教导。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他们的学习能力才能获得提高,才能实现有效的自主学习。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助推学生成长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中有一则寓言——《揠苗助长》,讲的是农夫希望自己的禾苗长的快,却反而让自己的禾苗都枯死的故事。
某位教师在教学这则寓言之前,就布置下作业让学生事先预习,并写下自己的领悟。之后在正式开始课程时,这位教师先是要学生互相评阅,并进行讨论。在学生代表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之后,这位教师开始带领学生学习这则寓言。课程最后,这位教师又引导学生进行了总结,并对比之前自己对寓言理解发表了认识,作了学习笔记。在这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的作用仅仅是带领学生学习课文的内容和其中的生词,而教学的其他部分则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教师通过自己的安排,不仅让学生实现了自主化的学习,而且还让他们在学习中形成了一套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在无形中助推了学生的成长。总 结:
参考文献:
[1]李丽娟.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1(6)
[2]张黎.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8)
[3]李洋.浅析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路径探究[J].快乐阅读(上旬刊),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