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构建
高校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构建
【摘 要】 实验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高素质和创新能力复合型人才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实验教学改革应针对存在的问题,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编写实验教学新教材;开展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建设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确立和实施新的实验教学考核制度。
二十一世纪人类进入了创新时代,高新科技突飞猛进,新知识、新发明不断涌现,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教育领域各高等院校面临的重大挑战和重大任务。国家教育部明确提出了新世纪人才培养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验能力。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树立科学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首要途径,对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有能力、创新型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意义。
一、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在实验教学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比较薄弱,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和社会前进的需要。主要问题有:
一是实验教学过去一直被视为理论教学的附属部分,依赖于理论教学,这种教学观念和模式,重点在课本知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忽略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制约了学生探索求知与创新,和当今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不符。二是实验教学内容没有随着科技和知识的不断发展及时更新,几十年一贯制,传统验证性实验多,综合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偏少,形式单一,陈旧死板,学生能力和创造性发展得不到有效训练。教师缺乏积极性,学生兴趣不高,有些内容与实际应用不符,损害了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三是各门实验课以教研室为单位各自为政,实验室人、财、物独立存在,各成体系,学科间没有相互交流的制度、机制及习惯,忽视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渗透,实验课互不衔接,各上各的,重复实验,重复讲解等等,造成资源严重浪费。没有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四是在实验教学中没有体现由学生动手实验的本意,教师成为实验教学的主体,学生处于从属地位。实验中学生机械地按照老师的指导和要求学习和操作,没有亲自动脑动手进行实际操作,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五是实验教学考核制度不够完善和健全。实验教学没有建立单独规范和行之有效的配套考核制度,实验教学处在无硬性规定和刚性约束中,给人一种松散和走形式的感觉,方方面面都重视不起来,实验教学的意义和目的难于实现。
二、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思路
培养和造就现代社会需要的大批高素质和具有创新能力复合型人才已成为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和重大职责,实验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高素质和创新能力复合型人才方面具有巨大优势,是复合型人才成长的主要途径,发挥着其他教学培训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我国实验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传统的实验教学观念和模式制约和束缚着实验教学的发展,无法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实验教学必须改革,通过改革发挥实验教学的巨大作用,承担起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历史重任。实验教学的改革要紧紧围绕培养和造就复合型人才这一中心任务并结合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革除弊端,建立培养和造就复合型人才新的制度和机制。
三、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
首先,要提高对实验教学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有巨大作用的认识,把实验教学从理论教学中解放出来,构建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新体系,发挥实验教学实践性、操作性极强,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有独到作用的优势,突出开拓综合应用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携手理论教学,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其次,实施独立的实验教学新体系建设,根据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学生应掌握的知识量和必备的技能为原则,对各门实验课进行融汇、交叉、整合,形成一个与理论教学相互联系、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新体系。具体做法:一是将隶属各教研室的实验室合并重组,成立实验中心,独立设课和独立开课,实验中心和各教研室脱钩,隶属于院校。二是制定实验教学独立的教学文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实验教材、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报告等,建立科学规范的实验教学体系和独立高效的实验教学运行机制。三是根据实验教学的特点,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教学制度、教师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使用和操作制度等等,规范实验教学、实验课的组织和管理。
2、编写实验教学新教材
成立实验教材编写机构或组织相关专业的教师编写满足实验教学新体系需要的实验教材。新教材要在加强基础训练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改变原有实验教材以验证性试验为主的原则,注重能力培养,突出创新意识,要反映世界领先技术和前沿知识以及实验教学的最新成果,随着科学的发展及时调整和更新相应的内容。
新教材内容按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设置和展开。新教材前部(第一部分)以基础实验为主,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实验的基本常识、基本概念、基本仪器、基本操作及基本技术和方法,在进行验证性实验中,理论知识得到检验和实现,学生应用科学意识得到增强,具备了基础实验知识和基本实验的能力。新教材中间部分(第二部分)主要以综合性实验为主,这部分的实验多是跨学科的,是多门学科实验知识如实验原理、方法、方向的有机融合。提高和检验学生运用多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增强研究问题时的综合性、全面性,训练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知识转化和联系的能力。新教材后部(第三部分)主要以研究性、设计性实验为主,设立课题项目,或让学生在社会生产实践和院校的科研项目中寻找课题,以学生为主体,自己动手,自查资料,独立思考,自行设计和编制实验方案,实验由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展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
一是定期开放实验室,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在实验室开放期学生可以进行课题实验,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独立完成课题实验的能力。二是利用多媒体设施,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验教学,增强实验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比如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虚拟仿真等新技术,让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模拟操作系统,进行模拟实验,既节省了实验经费,也扩展了实验室的容量和空间,学生在仿真环境中充分发挥想象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可以将一些大型实验、综合实验、典型实验以及生产实际操作过程制成VCD,适时组织学生观看,增加学生的对实验的感性认识和知识面。三是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就是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学生到生产第一线的车间和实验室去参观学习,了解产品的生产过程和实验过程,参与解决和研究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际生产工作中和具体实验中得到锻炼。请进来就是请生产第一线的工程师、实验室主任等相关人员,到学院担任实验指导老师,利用他们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实践经验,指导学生开展各种实验,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
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教学的地位、作用、目的、实验教学的方式方法都会有很大的变化,教学任务比以前繁重,复杂程度也大大提高。所以,建设一支爱岗敬业、综合素质高、实践技能强的实验教师队伍至关重要。首先,要转变观念。实验教学成为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相关领域、相关部门、相关人员,尤其是从事实验教学人员,要把观念的转变落实到行动中,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要爱岗敬业。其次,建立新的实验人员管理制度。院校要设置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师岗位和编制,实验中心(室)主任不得兼职要专任,实验教师专兼职可按一定的比例设置,专职实验教师的待遇、职称、晋升等要符合和具备实验和教师两个不同角色的特点,并和课堂教师相协调。要实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定期考核的管理机制。再次,实施实验教师培训和深造计划。实验教学成为新的相对独立体系后,实验教学的内容、任务、目的、方法等都较前有重大转变。实验教师要胜任实验教学的新要求新任务,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要有计划、分层次的进行培训和深造,可以在本地,也可以到国内其他省市,还可以到国外,可以在学院,也可以到专门的研究机构,还可以到工厂生产第一线,学习先进的实验教学方法、实验知识、实验技术和管理模式,使每一位实验教师不仅熟练掌握实验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础操作,教授学生掌握大量的日常性的基础性实验,而且具备培养和指导提高学生综合设计、研究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知识和方法。
5、确立和实施新的实验教学考核制度
传统的实验教学考核既不严格,也不客观,不适应新时期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构建,要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要制订《考核实施细则》,紧紧围绕学生能力的提高进行考核,变考核知识向考核能力转变,不及格要重修。考核尽量做到量化细化,从实验设计、操作过程、实验技能、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回答问题、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结果、实验记录、实验报告等等都要确定考核标准和考核要点以及评分原则和分值。考核以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为主,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7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30%。平时考核以每次实验为单元,按照《考核实施细则》有关规定进行考核,期末考试分为实验理论笔试和实验实际操作两部分,笔试按理论课考核方法进行,实验实际操作考核按《考核实施细则》有关规定进行,笔试占期末考试成绩的40%,实际操作占期末考试的60%。
【作者简介】
王 娟(1984-)女,汉族,新疆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药学学院教师,硕士,主要从事药物分析和实验室工作.
第二篇:高校审计实验教学体系探讨
高校审计实验教学体系探讨
[摘要]审计工作对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要求较高,很多高校在审计专业教学中希望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审计职业判断力,但收效甚微。为了提高本科学生实践能力,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应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三方面构建一个有效的审计实验教学体系。
2095-3283(2013)09-0150-02
[作者简介]孙国萍,女,安徽阜阳人,讲师,研究方向:会计、审计。
[基金项目]安徽财经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ACJYYB201252、ACJYYB201253);校级青年科研项目(项目编号:ACKYQ1230)的阶段性成果。
审计工作实务性比较强,与会计工作相比,审计工作需要审计人员具备职业判断能力。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中,教师教学 “满堂灌”,而学生则被动地听,这种单纯的课堂讲授方式很难让学生对如何审计产生感性认识,更不可能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所以,在审计教学中需要实施审计实验教学。而现在很多高校所开设的审计实验课多是在审计学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审计案例多是根据实际发生的审计失败案件编写,主要倾向于启发学生分析审计失败原因,关于实际操作整个审计过程、审计程序、审计测试的案例却相当匮乏,知识点分散,很难从总体上把握审计工作的要点。为了提高本科学生实践能力,构建一个有效的审计实验教学体系是审计专业建设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审计实验教学模式
审计实验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毕业实践、手工审计模拟实验、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手工审计模拟实验和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相结合的“双平台”模式。在审计实务中,审计人员需要根据具体的环境设计审计计划,选择审计程序等,这种职业判断能力对审计人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应该成为审计课程教学的重中之重。与上述审计模式相比较,审计案例教学效果并不好,大部分是单个的审计案件,毕业实践实际效果也不是很理想。而审计实践并不是单个的审计案件,对审计环境的模拟应来源于实际审计工作,应营造仿真的审计环境,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所以在审计实验教学中应采用后面三种模式。
(一)手工审计模拟实验教学模式
手工审计模拟实验可以在大三开设。在实施实验教学时,需要选择一个完整的审计模拟对象,包括:被审计单位某年全年的财务资料;进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所必需的各种相关资料,如模拟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营业执照、公司章程、组织机构设置与岗位分工、主要的管理制度、验资报告及上一的审计报告等。高校在设计手工模拟实验资料时可考虑利用手工会计实验的资料,但需要注意“审计陷阱”的设计。指导教师在审计模拟实验中扮演多重角色,如组织者、协调者、引导者,指导各审计小组进行分工,做好审计工作中的协调工作,引导学生按计划完成审计工作。审计实验课一般是4-5个学生成立一个审计小组,选择协调、沟通和组织能力强的学生作为项目负责人,与被审计单位、客户进行有效的良好沟通,负责组织、分配、协调小组成员的工作。而手工审计模拟实验结果的评价更注重学生在审计过程中的表现,如何编制审计计划,如何选取审计证据,如何实施审计程序,小组之间分工合作如何等。
(二)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教学模式
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可以使学生利用审计软件、EXCEL帮助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审计,培养审计信息化人才。有条件的高校应单独开设《计算机审计》课程,作为高等学校会计学本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或指定选修课。实验教学组织方式采用团队小组PK方式,以项目组为单位进行“实战”模拟。实验成绩评价以小组总体表现为主。审计实验可以按照审计过程分为三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终结阶段,其中由指导教师指定或由学生抽签决定要做的循环审计,通过选择不同的循环审计来实现项目组实验内容的差别化。
(三)“双平台”审计实验教学模式
“双平台”审计实验教学的实施可以参照手工审计模拟实验和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的实施,注意手工审计模拟实验在前,而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在后。手工审计模拟实验应提供一到两年的整套典型手工财务数据,还应提供一套电子财务数据,以便把手工模拟实验与计算机审计实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对经济业务进行“审计陷阱”设计时,可以通过改变发生时间、改变金额单位、改变利润操纵方式后重新编制出几套不同的账簿和会计报表,以供不同的实验小组使用。
二、审计实验教学内容
很多高校所开设的审计实验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存在忽视审计风险、职业道德和审计业务质量控制等问题。因此,高校在设计审计实验教学内容时应体现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引入职业道德和审计业务质量控制等内容。
(一)体现风险导向审计理念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重点是审计风险的评估与应对。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需要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所处环境。但现有的审计实验教材或审计教学软件中对背景资料这部分较为欠缺,很难满足重大错报风险识别和评估的需求,审计实验教学中更多的是通过审计程序进行相关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所以,审计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中应体现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充实被审计单位背景资料,尤其是关于内部控制方面的资料。在设计教学内容时,需要考虑到如何结合背景资料进行审计风险的评估与应对,分别从行业背景、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监管环境等方面进行设计完善。
(二)考量职业道德
审计主体在实施审计行为时,必须符合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而在审计实验中,对于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专业胜任能力和保密等实训教学内容涉及很少,缺乏对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所以,在审计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中应引入职业道德判断,可以在业务承接时,通过赋予学生不同角色,判断是否承接该项业务,并且通过胜任能力进行相应分工,以提高其专业判断力。
(三)加强审计业务质量控制
在审计实验中项目的质量控制只是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签字,现有的审计实验设计更多注重审计过程,而轻视审计业务质量控制内容的设计。所以,审计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中应加强审计业务质量控制,增加指导教师或项目经理对业务执行时的指导、监督与复核,把项目质量控制复核落实到实处。
三、审计实验课程设置
在审计实验课程设置方面,有的高校是在审计学课程中引入审计案例;有的是进行单项实验,如函证等;有的是进行综合审计实验,如手工审计实验或利用审计软件实施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为了提高学生的审计实践能力,在审计实验课程设置方面需要逐步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在单项审计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审计实验,有条件地可以再进行跨专业综合实验。
(一)单项审计实验课程
审计实验课程体系的基础是单项审计实验课程。单项审计实验课程无需单独开设,可以在审计学课程中结合审计知识点来进行单项审计实验,为跨专业综合实验打基础。单项审计实验既可以采用案例的方式,也可利用审计学实训平台。另外,对综合审计实验中进行审计风险评估、职业道德培养等有难度的内容,可以通过单项审计实验开展,通过设计不同的审计案例,以小组讨论的方式,便于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
(二)综合审计实验课程
通过单项审计实验,学生在审计理论和实务方面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但这些毕竟是孤立的知识点,学生需通过综合审计实验课程所提供的仿真模拟环境,来了解如何针对一家企业完整地进行审计,掌握完整的审计流程。综合审计实验课程在设置时可采用手工模拟审计实验或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或“双平台”审计实验。
(三)跨专业综合实验
跨专业综合实验可以把审计实验嵌入整个ERP流程(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或进行校外实习。ERP强调各管理职能环节之间的集成化、协调化和系统化。在已经进行了ERP实验的前提下,审计实验教学可基于ERP环境,围绕ERP系统的模式规划审计实验的流程和内容,让学生充分认识审计在整个经济管理链条中的地位和作用,及时了解和学习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未开设ERP实验的学校,可以与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联系,推荐学生进行校外实习。
高校在进行审计实验教学时,需要根据自身的条件来设置审计实验内容、课程和教学模式等。审计实验教学体系的完善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从最初的单项审计实验到综合审计实验,条件成熟时,可以将审计实验嵌入到ERP沙盘实验中,或者建设云计算实验室,根据不同阶段设计恰当的实验内容。
[
第三篇:探讨药学综合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探讨药学综合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药学是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药学实验教学在实现药学教学的培养目标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性地位,是药学教育培养目标能否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 1 ]。作为新建的药学实验教学体系,结合兄弟院校改革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我系在设立药学实验中心的基础上,力图在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和体系中有所创新,真正发挥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富于创新的能力中的作用,最终使学生在基本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1、目前存在问题
随着现代科技和药学事业的发展,药学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越来越深入。但是传统的药学实验教学内容多为理论教学的验证或孤立的单元操作;教学方法多是指导教师详细讲解,学生“照单抓药”;在学科角度上,长期以来一直是各自为政,本学科以外的其他药学知识涉及深度和广度不够,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没有体现出系统性和连贯性[ 2 ]。
这样的实验教学不能反映学科间交叉渗透、相互融合的实际状况,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药学专业的实践性很强,通过药学实验课教学的全过程,应该能了解到药品研究、生产、检验和使用的全貌。因此,如何统筹安排实验,使其既能突出某一学科的特点,又能与其他学科相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索的课题。为此,我们提出了开设药学多学科综合性实验的设想。
2、综合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2.1.1 建立药学实验教学中心 药学实验教学中心隶属于化学系。从药学专业整体培养目标出发,化学系除了负责实验室的全面规划、建设和发展外,还统一规划建立与培养目标相协调的实验教学模式,拟订教学计划,编写课程大纲,重组实验内容,组织与实施实验教学,同时还肩负实验教学的检查监督、学生成绩评定方案的制定等相关材料和环节,从体制上保证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2.1.2 建立药学实验模块 将实验内容组建为三大模块,即:
药物制造实验:包括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生物化学等。
学生通过药物的化学合成、天然药物的提取分离及结构修饰、中药的提取制备等实验,完成从原料药到成品药的全过程学习[ 3 ]。
药物制剂及药物代谢实验:包括药剂学、生物药剂学、药代动力学等。学生通过对各种制剂制备,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转运、代谢及排泄等实验,掌握主要药物制备、质量控制、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药效学和药物安全性评价等基本方法和技术。
药物品质评价实验:包括药物分析、药理学、药物毒理学等,采用现代检测分析手段与方法,对原料药与制剂药的质量以及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进行科学评价,从而学习如何获得安全有效的药物。
通过三大模块的构建,学科之间以“药”为本,相互交叉、渗透,使学生对药学专业有较全面系统的实验学习。
3、综合实验教学体系的实践
3.1.1 整合、设计和改革实验内容 构建新的实验教材体系根据新的实验教学体系,重新编写独立于理论教学之外的实验教材,进一步突出实验内容的综合性、设计性、探究性和先进性,理顺药学专业各主干课程实验教学的相关性,明确实验教学内容的阶段性和层次性,确定各阶段实验教学培养目标,同时根据实验教学模块中对应的能力模块,减少单一性、验证性实验,淘汰内容陈旧、内容相近、技术手段落后的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增加学科交叉的研究性、创新性实验,探讨研究不同能力培养阶段的实验教材。
3.1.2 以实践创新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实验教学模式 以学科特点为基础,加强教学方法改革。紧紧围绕药学专业主干课程和相关课程实验的关联性,独立于理论教学体系开设实验课程,探索适应实验教学体系中能力培养模块目标的教学方法。近年来我们对药学专业各学科的实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与研究,如药剂学实验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确立了相对独立的药剂学实验教学新模式,从教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改革,实践结果表明,新模式克服了传统实验教学中的弊端,能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综合能力、基本素质和科学作风方面的独特作用。
3.1.3 深化实验教学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独立、高效的实验教学管理机构和管理机制 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时间有效提升实验教学层次和教学效果,全面实施实验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改革,给现有的实验教学管理体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4 ]。药学专业按照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思路,打破传统管理体制的制约和传统观念的束缚,设置独立于理论教学管理的实验教学管理机构,实现实验人员、仪器设备和经费的统一规划,独立管理,减少管理层次和中间环节,建立和完善与实验教学改革相适应的管理制度,有效解决实验教学资源总体不足与部分资源浪费、闲置或重复购置现象。
4、讨论
通过药学综合性实验,使学生们全面、立体地了解了药学各学科间的关系,进一步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与此同时,他们还了解了自己的专业爱好、特长及薄弱环节,并充分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不仅为实习作好了准备,也有助于将来的择业和工作。
实施教师认为,药学综合性实验的教学内容与药品研制、生产的实际过程相符合,通过课题选择、文献检索、实验方案的设计、修改、执行、优化和实验结果分析等过程,可让学生对 药品的科研和生产进行一次有意义的模拟演练。同时,药学综合性实验整合多个学科,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和相融性,能帮助学生理清药学的专业脉络,促进知识的融汇贯通。将课堂理论与实验实际融为一体,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改善了教与学的效果,促进了教与学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反馈,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 1 ] 刘利萍,边可君,高晓忠.对药学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考.药学教育,2005,21(5): 40241.[ 2 ] 梁香.药学专业中开展综合性实验的探讨.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 1532154.[ 3 ] 王毅,罗月娥,刘斌.药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2): 113721138.[ 4 ] 李琳.药学专业教育应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4(2): 86289.
第四篇:构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新体系
坚持以民为本工作制构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新体系
――在全省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座谈会上的典型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我们**县位于江西东北部,鄱阳湖东南岸,是世界人类种稻米、制陶罐、住洞穴的发源地,比浙江余姚河姆渡前推了7000年,达到14000年的历史。在源远流长的1140平方公里热土中,我们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新路子,形成并坚持了民本党风廉政建设制度,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取得了人均GOP突破1000美元等十个突破、城乡变得更靓了等十个变化的成绩。
近年来,我们坚持把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紧紧围绕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以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主线,以基层民主管理、维护群众利益为重点,以规范公共权力运行、公共资源配置、公共资金使用为关键,以落实投诉监督、公共资源交易、村帐乡代理、民主管理等系列制度为抓手,以解决基层干部不廉洁、管理不民主、财务不公开、政务不透明、群众不满意等问题为目标,全面推行“扬民主、聚民力、帮民富、解民忧、安民心”民本工作制,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群众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这个制度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五个方面,现汇报如下:
一、扬民主,着力消除产生腐败的决策根源。围绕人、财、事三个群众关注的焦点,充分尊重民意,充分发扬民主,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确保决策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是民主选人,用群众公认的人。以深入开展“三项创建”活动为抓手,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在坚持民主选举、完善“两推一选”制度的同时,创造性地推行“三推(领导推、组织推、群众推)、三考(工作考评、学习考试、干部考察)、两评(干部任用绩效评估、风险评估)”制度,凭实绩用干部,凭发展定升迁,着力用一个干部就树一面旗帜、一股正气、一种精神,从而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氛围。一年多来,按照“三推、三考、两评估”选拔任用200多名干部,群众满意度达到100%。同时,大力实施“大学生村官”工程,面向社会公开选拔100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到行政村任职。目前,已有58名
大学生村官奔赴工作岗位。二是民主决策,办群众满意的事。在县乡两级成立了规划决策委员会,大力推行“党委出题目、会前做调研、分头作决策、共同抓落实”的决策运行机制,严格执行“议题提出、议题调研、议题评审、议题决策、议题落实”的议事决策程序,广泛开展问计于群众、问计于专家、问计于行家、问计于乡友的“四问计”活动,先后就70多个项目作出科学决策,由于这些项目都是群众的共同愿望,所以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年多来,全县征山征地3000多亩、拆迁5万多平方米,没有出现任何上访事件。三是民主管理,理群众放心的财。把村务公开上推到乡镇,下延到村民小组,并严格做到“五化、四簿、六规范”,即公开内容规范化、公开程序严格化、公开时间时效化、公开形式多样化、公开监督立体化,每村有一本民主理财情况记事簿、村务公开情况记载簿、村民意见簿、处理登记簿,实现财务公开阵地、时间、程序、内容、形式及管理规范化,让村民满意,还干部清白。真正把理财的权力交给乡村组的村民理事会,从而基本杜绝了因村级财务问题所致的纠纷和矛盾。去年一年,全县乡村两级使用资金6000多万元,基本没有发生违规行为和引起矛盾纠纷。
二、聚民力,着力塑造廉政建设的文化修养。坚持把推进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治本之策,着力用先进廉政文化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凝聚人,致力在全县营造反腐倡廉、尚荣知耻的浓厚氛围。一是培养先进理念,构筑不想腐败的“思想警戒线”。从构筑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防线建设抓起,认真开展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为民、务实、清廉”主题实践活动,强化农村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树立“以民为本、由民作主、为民服务、受民监督、让民满意”的民本思想,弘扬“开明开放、诚信和谐、务实创新、奋发图强”的**人精神,大力倡导“十不”居民行为规范,教育广大基层干部不思腐败。二是创新教育形式,打造不能腐败的“廉政长鸣钟”。在坚持组织开展反腐倡廉形势政策报告会、反腐倡廉知识讲座、到饶州监狱实地接受警示教育、进行“廉内助”评选、发送手机廉政短信、开设廉政网站等教育形式的同时,创新“一看、二谈、三倡、四评”教育方式,即一看电教片,充分利用廉政电教片数据库和乡村党员教育阵地,巡回播放正反两方面典型电教片,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村干部树立廉洁自律意识;二谈学习体会,组织乡村党员干部学习一系列有关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文件和规定,要求领导干部带头谈学习体会,写学习笔记;三发倡仪书,以乡镇为单位,向广大基层干部发出廉政倡仪书,号召党员干部反腐倡廉从我做起,自觉遵纪守法;四评比,每年评选出一批“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和“基层优秀党员干部”,并以典型宣讲等形式加强示范教育。同时,在各乡镇积极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进家庭、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五进活动”,在每个行政村实施“六有”工程(有一个廉政文化教育示范
阵地、有一套电教设备、有一个固定宣传专栏、有一个公开公示栏、有一个群众举报箱、有一块廉政公益广告牌),着力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不敢腐败的“安全防火墙”。围绕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科学决策、双向承诺等工作制度,建立健全首问负责和行政问责制,真正做到依制度用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充分发挥制度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中的保证作用。在党风廉政责任制建设方面,我们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政,谁主管、谁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严格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在首问负责制建设方面,对前来办事或电话请示、举报、咨询有关问题的群众,要求按照“群众问到谁,谁就要负责”的原则,对所反映的问题妥善处理,坚决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在行政问责制建设方面,把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和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等行为作为问责重点,对给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造成严重损害的,依法依纪严肃追究责任。
三、帮民富,着力提高群众参与的向心能力。牢固树立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服务经济发展、助推群众致富的理念,把抓党风廉政建设与新农村社区建设相融合,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一是突出政策激励。在用好、用足、用活上级政策的同时,重点实施“两民”(民本思想、民生工程)“两全”(全面开放、全民创业)、“两地”(要素集聚洼地、人才集聚高地)、“两员”(群众工作协理员、商务工作协理员)、“两头”(政治上有奔头、经济上有甜头)、“两境”(软硬环境)等“六大政策工程”,充分落实党和国家强农惠农政策,营造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生动局面。二是突出项目帮扶。坚持把项目建设放在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等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到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服务项目干。成立贡米、珍珠、生猪集团,按照公司加农户的模式,扶助群众发展生产;建设创业园区,减免一定税费和租金,为群众创业积累资本、技术和经验;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农民抗风险能力。三是突出服务引导。把县乡干部与村组户挂起钩来,实行干部入户制度,从规划、金融、政务、商务、社会、生态、人文等方面为群众提供服务,使群众能放心、放胆、放开安家乐业。
四、解民忧,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利益问题。坚持以解决群众诉求为突破口,以维护群众根本利益为切入点,努力做到群众工作与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有机结合。一是坚持创新工作载体,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始终把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放在整个农村基层工作、放在全县“六大战役”的大格局中去谋划,积极探索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思路,创建“一二三四五”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载体。第一是建立便民服务中心,把涉及群众的服务内容全部进中心,提供公开、公平、公正有序的服务;第二是抓好干部和党员两支队伍;第三是建立乡村组网络,在乡镇设立群众工作站,行政村(社区居委会)设立群众工作室,村小组
(居民小区)设立群众工作点;第四是建立经济发展、诉求应对、矛盾化解、社会保障等四个平台;第五是推行行为规范、村务公开、双向承诺、行政问责和自身建设等五项制度。二是围绕衣食住行,解决实际问题。选派了170多名退居二线的科级干部到出生地、原任职地、亲属所在地的各村(居)委会担任群众工作协理员,选派了50名优秀年轻干部担任商务协理员,挂点企业跟踪服务;大力开展“三带三促”(带头坚定信念,促进精神塑造;带头勤劳致富,促进共建共享;带头遵纪守法,促进社会和谐)和“县乡村干部入户月”活动,组织县乡村干部与全县7万多户居民见面,建立“百姓档案”,推行“立即办、领着办、代为办”的机制,对符合政策和法规且程序明确的事,立即为群众办理;对需要几个部门或逐级申报的事,带领群众去办理;对可以委托干部代为办理的事,由干部代为群众办理,实现了“小事不出村,难事不出乡,大事不出县”目标。一年多来,全县干部为群众办实事10万多件次,真正形成了“群众张口、干部跑腿”的局面,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三是坚持查纠结合,杜绝侵占行为。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社会冲突,重点解决侵占群众利益的问题,对侵占群众利益、在群众当中反映较差的“问题”干部,推行“第一次通报批评,第二次黄牌警告,第三次红牌罚出”的制度,将查处关口前移,为此同时,对有问题的严查不怠,决不姑息,去年查处以前案件20多起。
五、安民心,着力理顺影响关系的群众情绪。突出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进一步理顺干群关系,着力构建人人共建共享的和谐社会。一是整合公共资源。推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享受,避免因此带来矛盾纠纷。重点做到“三个管好”:管好“人”。坚持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签到村、廉政档案建到村、廉政谈话谈到村“三到”措施,广泛推行村级干部任前廉政承诺、诫勉谈话、述职述廉等12项制度,真正把党内监督扩伸到了村一级。管好“权”。完善乡镇领导班子议事决策规则和监督机制,实行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和村级民主议事制度,切实加强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管好“钱”。规范农村基层“三资”(资产、资金、资本)管理,严格开支审批,使村级财物管理做到合理、规范、公开、透明。二是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避免不正当竞争和无序市场损害群众利益。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监督再监督的作用,严肃查处相关职能部门的不作为、乱作为行为,督促各职能部门做到一手搞服务、一手抓监管,确保了群众生产生活安全有序。三是坚持市场运作。建立公共资源阳光交易平台,避免交易违规引起群众不满。规定乡、村两级0.2万元至50万元以下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000元以上的办公用品、设备等货物的采购以及集体公共资源承包、出租、出售都要纳入公共资源交易站进行交易。一年来,全县12个乡镇共有137个项目进入公共资源交易站,交易金额
3132.63万元,节约金额300万元。
各位领导,我县在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上虽然做了一些探索,但与上级要求相比,与群众愿望相比,与兄弟县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学习先进,贯彻精神,狠抓落实,促进发展。
最后,38万**人民真诚邀请各位领导到**考察指导工作,休闲观光健身!谢谢!
第五篇:构建“321”科教服务新体系,探索高校服务现代农业新途径
构建“321”科教服务新体系,探索高校服务现代农业新途径 河南农业大学
河南省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产量大省。河南农业大学作为河南省唯一的农业本科院校、全国第一个省部共建的省属农业大学。长期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自身的科技、人才和信息等优势,以构建区域科教创新体系为抓手,以服务发展现代农业为宗旨,以培植地方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为切入点,立足河南经济发展,面向全国经济主战场,坚定不移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之路,为河南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一、坚持“厚生丰民”,探索“321”农科教服务新模式
近年来,河南农业大学围绕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提出“立足河南经济发展,面向全国经济主战场”发展战略,制定和完善一系列创新举措,开创性地把产学研合作平台建在地方产业园区,把政府、高校、企业等各方资源整合,建立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在实践中总结出“321”产学研结合服务社会的新思路,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充分释放研究型大学的创新能量,也有力推进了自身的发展。
“3”是构建3个体系。即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河南农业大学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现有“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玉米改良(郑州)分中心”、“国家烟草生理生化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机构20多个,构成了学校科技创新的源头;学校以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机构和其它优势资源为依托,结合我省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和地方经济发展,本着双方互惠共赢、双方自愿的原则,选定与我校优势研究方向吻合的地区和企业,建立合作基地、研究分中心或校企科技研发中心,基地、研究分中心或校企科技研发中心作为国家和省部级研究机构的分中心(试验站),承担着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示范推广、基层农业技术人才培训的任务。构建“现代农业三级人才培养体系”,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充分发挥多科性农业大学的综合优势,结合发展现代农业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农业人才的需求,着力构筑三级人才培养阵地,由校本部向下延伸,逐级放大,覆盖面越来越宽,形成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互补充的良好培养格局。以校本部为核心阵地,培养以学历教育为主的高层次创新性人才;以地方资源为辅助阵地,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以田间地头为外围阵地,大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形势的变化,学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三结合”育人模式,着力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2”是完善“两套保障机制”。一是完善行政保障机制。学校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在校地合作基地所在的县乡构建了科技副县长-科技副乡长-学生志愿者(科技推广员)的行政保障机制,弥补学校事业单位在科技转化和推广中协调能力的不足,弥补地方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不健全导致科技棚架的缺陷。在工作中,科技副县长、科技副乡长要根据当地的需要制定相应的服务计划,学生志愿者参与各种服务项目的具体实施;“桥梁”保证了“反馈渠道畅通,服务渠道畅通,协调渠道畅通”,使学校对地方的技术支持不仅针对性更强,而且更具实效。二是完善校内的保障机制。学校围绕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大校内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干部管理制度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职称评定制度改革等,构建新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形成有效的催生机制,提供强有力的校内制度保障。
“1”是创新一种合作模式。创新校地(企)合作模式,稳定学校与农业基层的沟通渠道。学校以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机构和其它优势资源为依托,结合我省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和地方经济发展,本着双方互惠共赢、双方自愿的原则,选定与我校优势研究方向吻合的地区和企业,建立合作基地、研究分中心或校企科技研发中心。这些基地、研究分中心或校企科技研发中心作为国家和省部级研究机构的分中心(试验站),承担部分科技攻关和技术研发的任务;作为农业科技成果示范基地,承担科技成果的试验、熟化、示范任务;作为学校实践教学基地,承担相关学科学生实践环节教学任务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任务;作为农业实用人才培训基地,承担基层农业实用人才和实用技术培训任务;作为农业科技产业孵化基地,承担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孵化和扶持任务。
二、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实现校地(企)合作共赢
学校在服务现代农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进一步凸显办学特色,找准办学定位,实现了农科教、产学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提升的“双赢”局面。
(一)促进了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学校在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也使农业高校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实现了促进发展与特色办学的双赢效果,有力推动了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社会影响也进一步扩大。我校4年连获5项国家科技大奖,7个玉米新品种和2个小麦新品种成功转让,5项科技成果转让费在100万元以上,总转让经费超过1150万元;仅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立项总数60项,经费总额2815万元,并实现重点项目零的突破,SCI论文影响因子达到4.0以上的18篇,比2011年增长260%;纵向科研到账经费1.42亿元。
学校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仅2012年,学校共与56家科研机构、地方政府、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完成省级及以上培训3336人,累计得到经费支持493.6万元,培训人数和培训经费均居全省首位;科技推广类项目137项,横向合作科研项目立项160项,到账资金5500余万元,较去年增长20%以上;新增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增加32个,总数达到235个。
(二)加速了学校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学校充分发挥自身在小麦、玉米、水稻、烟草、畜牧兽医、林果花卉等领域的技术优势,面向我省农业生产实际,大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品种,加速了学校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有力推动了河南农业新技术应用和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加快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2010年以来,横向合作科研项目立项累计近400项,到账资金累计约1.2亿元,每年保持增长20%以上。小麦新品种“豫农202”与多家种业组成“育、繁、推”联合体,仅第一年推广面积就超过130万亩,一举成为我校有史以来推广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玉米新品种“豫玉22”授权3家种子企业推广,推广区域涵盖了我国22个省区,适播面积约1亿亩,是当前中国第二、黄淮海夏播区第一大玉米推广种,占河南省玉米面积1/3。我校王泽霖教授团队研发的禽病高效浓缩联苗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据中国农科院农经所对王泽霖教授研究的项目预测:在经济效益计算年限内,平均每年可为社会增加115.81亿元的纯收益,近3年可新增经济效益789.96亿元。
(三)培养了一批创新型团队和人才 学校在“251”(20名国家知名专家,50名省级知名专家和100名校级学术技术骨干)人才培养工程基础上,推出了“创新性人才计划”,其中包括“特聘教授+团队工程”、“教学名师工程”、“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等四大工程。通过设置特聘教授岗位和教学科研关键岗位,搭建工作平台,提供事业发展空间,实行特殊待遇等措施,培养和引进一大批优秀人才,储备了良好的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的人才资源。学校引进的尹钧教授是国内小麦界的拔尖人才,目前担任省级特聘教授、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国家粮丰工程”河南课题第一主持人。他运用现代基因工程技术,解决了成熟小麦遇连阴雨天发芽这一世界性灾害的技术难题;培育出了抗穗发芽的转基因小麦新品系,实现了理论与技术创新。该项研究成果居国际领先水平,并经国家农业部批准中试、释放。原美国植物生理学会主席、美国三院院士布坎南教授访问该校时称赞道:“尹钧教授有一个很好的学术团队,他们利用反义基因技术和过表达技术在小麦和大麦改良上做出了突出成就。”并表示将与尹钧教授在一些前沿领域开展合作研究。
(四)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为了提升现代农业企业的竞争力,学校加大了构筑农业科技创新、孵化、转化支撑体系的力度,依托自身的智力和资源优势,对区域农业企业进行技术提升。学校在种植、养殖、加工、农机、生物制品等领域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先后为“敦煌种业有限公司”、“河南格瑞种业有限公司”、“河南双汇集团”、“江苏科地集团”、“辽宁益康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等近200家企业注入了活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校与企业联手共建了10多个有影响的科技创新基地。与信阳固始三高集团联合建立了河南家禽工程中心科研工作站,共同承担了国家“863”计划、省科技攻关计划等,使固始鸡的研究开发步入了专业化、规模化和商品化生产的轨道;与大用集团、华英集团合作,在其已有的河南省工程中心的基础上,联合申报“河南农业大学博士后工作站”,提升了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与卢氏县博康卢氏鸡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了“河南省家禽种质资源创新工程中心卢氏分中心”,可为1000万只饲养量的卢氏鸡产业化提供技术服务。
学校采取走出去的战略,针对企业提出的技术难题,先后与企业联合开展公关研究。目前已与中国烟草总公司、中地海外建设集团等国有大型企业建立了高端战略合作;与台湾大叶大学合作共建的信阳“豫台(特色)农业园区”进展顺利。
(五)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以服务发展现代农业为宗旨,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社会的合作,不仅提升了学校服务现代农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也进一步明确了服务方向,架起农业高校通向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的金桥。学校先后与南阳、信阳、济源、濮阳、许昌、方城、温县、浚县、兰考、南召等60个市县建立了多领域的校地合作关系,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与方城县的“校县合作”,自1975年至今,合作领域涉及粮食高产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小辣椒产业种植、小杂果种植、中药材产业发展、农村科技人员培训、科研基地下移等,有力地推动了方城经济社会特别是农业科技和特色产业实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长达30多年的全面深入合作,结晶出河南农业大学“科教富民行动”的“方城效应”。尤其是,2011年10月16日,我校与南阳市方城县打造校地合作的升级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革试验区,更是为当地乃至全省探索出了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保粮、节地、增收、促民生”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新路子,也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一个可持续、易复制、能推广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