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在汉语中的泛化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含5篇)

时间:2019-05-15 05:17: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饮食文化在汉语中的泛化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饮食文化在汉语中的泛化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第一篇:中国饮食文化在汉语中的泛化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中国饮食文化在汉语中的泛化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国又是一个极其讲究吃的国度,进而将饮食文化发挥到了极致,在世界范围内恐怕也无出其右。《汉书》中说:民以食为天,可见中国人是把吃看作首位。西安交通大学的张再林教授在比较中西哲学后,指出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中国的古代哲学是一种味觉文化,而西方哲学是一种视觉文化。中国文化,一言以蔽之,就是泛味觉化的文化。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中国的饮食文化不可避免地在汉语词汇中有着诸多的体现。

一、味觉文化的泛化

古人云:食色,性也。也就是说美食和美色是人性的本性所需要的,人们不能违背这种本性[1],而在二者之中,美食又是第一性的。

1.在听觉上的体现

《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韶乐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在中国人的意识里面将这种听觉泛化成了三月不知肉味,听和吃联系在了一起,形成了通感。还有,樂和藥字形上的相似,说明这两个是同源字,音乐和药相通,听觉又转化成了味觉。

2.在视觉上的体现

中国古代有四大丑女,其中齐宣王妻钟离春非常贤德,但是奇丑无比,被称之为无盐。盐作为百味之首,无盐就意味着没有味道,以此来形容丑女。秀色可餐,形容一个女人很美丽、招人喜爱,好像可以吃一样。视觉上的美或者不美都和吃产生了关联,视觉也味觉化了。

3.在认知上的体现

汉语中有体味、品味、滋味等词,这些词都是表示人的主观心理感受的。体味人生的酸甜苦辣,从酸甜苦辣这些最基本的味觉出发,认为美好的事情是甜的,痛苦的事情是苦的,嫉妒的心情是酸的,狠毒的手段是辣的,将这些人生的认知通通化为了味觉的体现。再如品味,最一开始是尝试滋味,如品茶,品酒,到后来泛化成了对抽象事物的体会。

4.在情感中的体现

俗语有云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表示人们在爱情中择偶观的不同;如果不喜欢一个人,感觉不适合,会说:你不是我的那盘菜。爱情与吃也扯上了关系。

还有,以味论人:形容人常用女人味、男人味、低级趣味等词语。以味论政治:《庄子》中有庖丁解牛来比喻如何治理国家,更有治大国,若烹小鲜直接的体现。味觉渗入到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泛味觉化了。

二、饮食文化在汉语词汇里的表现

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有很多和吃、和饮食有关系的词语,这些词语表达了非常丰富的含义,广泛存在于成语、习用语等词汇中,渗入了饮食文化的特点。其中吃是一个典型。吃,一开始单指吃食物,可是由于中国人喜欢吃,喜欢将吃的感觉泛化,从而很多词、很多事物都和吃有关。举个最常见的例子,中国人一见面不是说你好,而是问吃了吗?或者吃饭没?。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吃的词条有67条之多,除了少量的词语和吃食物有关外,绝大部分都是吃在汉语里的泛化。如:(1)依靠某种方式生活:吃白饭就是靠别人生活,吃软饭指依靠女人生活,吃大锅饭来比喻不论工作好坏、付出多少,所得均等,吃皇粮是依靠政府财政生活,吃闲饭没有工作,吃现成饭很自在,不用自己动手,吃大户就是依靠大户地主或者比较富裕的单位来吃吃喝喝、索取财物等,吃老本不求进取和提高,靠以前获得的经验、知识、本领过日子,坐吃山空光消费、不生产,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什么就依靠什么,不发愁。(2)用吃来表现人的性格,但多指不好的性格,体现人性中的劣根性[2]:吃独食表示一个人独占利益,不与别人分享,如果光吃饭不做事,没有能力就说吃干饭,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形容人的贪心,吃里爬外比喻受着一方的好处但又在暗地里为另一方卖力,来说明人的贰心,吃人不吐骨头太狠毒了。(3)吃在心理和情绪上的泛化:如果挂心、疑心,就是吃心,看到惊奇的事,那是吃惊,遇到憋屈的事儿,是吃闷,对自己做的事后悔了想吃后悔药,可是世界上没有卖的,生气恼火了,是吃恼,如果嫉妒了,那是打翻了醋坛子吃醋,而凭空的吃醋就发展成了吃飞醋。(4)用吃来表达人的际遇变化[3]:吃瘪是受挫了,遇到了尴尬的情况,被主人拒之门外或者看到铁将军把门,那叫吃闭门羹,受了很多艰苦,那是吃苦,受人重视、得到重用,很吃香,你的那套不管用,已经吃不开了,惹出了大麻烦,包你吃不了,兜着走,劳动强度很大,吃不消,我很坚强,就可以吃得消,情况紧张了,很吃紧,受过一次挫折,长了一分见识,叫吃一堑,长一智,不接受强硬的态度而可以接受柔和的态度,叫吃软不吃硬,受到了损失,只能认栽,吃亏了,如果吃了亏还无处诉说,不敢声张,只能吃哑巴亏了,承受罪责叫吃罪,有官司缠身,叫吃官司,被枪毙了是吃枪子儿了,挨了耳光叫吃巴掌[4]。

第二篇:趣味性原则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对外汉语教学的趣味性

文献综述

中文摘要: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及在国际事务上做出的卓越贡献,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甚至在国际上掀起了一场“汉语热”的学习高潮,对外汉语教学也成为一门新的学科在国内兴起,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师资队伍薄弱、教学方式落后等,这严重阻碍了对外汉语的教学进程。为此热衷于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人提出了许多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而大多学者认为趣味性原则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将对前人的研究做一个综述,以期方便教师的教学以及学者的研究。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教材 趣味性

趣味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幽默生动的语言、灵活的教学技巧、直观形象的表演以及富有感染力的激情等来最大限度的增加课堂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它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把枯燥、难懂的汉语课堂变得生动而富有感染力。

一、研究动态和前景

1、对教材趣味性的研究

对这一方面进行研究主要是以刘颂浩为主,除此之外还有李泉、刘珣、马晓红等

刘颂浩在《关于对外汉语教材趣味性的几点认识》一文中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内容:

(1)趣味性不是一个层次的单一概念,做了以下分类:

印刷趣味性

产品趣味性课文趣味性

语言教材趣味性语言趣味性非课文趣味性

现实化趣味性

过程趣味性预设趣味性

创造性趣味性即时趣味性

(2)课文趣味性本质上是一种语言风格,是内容和语言形式共同作用的结果;具备趣味性的教材能够引发强烈的内在动机,对于语言学习者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实用性引发的是外在动机,与趣味性没有必然的联系;(3)趣味性是教材编写中的辅助原则,没有核心原则那么重要,但在可能的情况下,教材编写应该兼顾趣味性。

[1]

在《论阅读教材的趣味性》一文中刘颂浩从学生对具体文章的看法这一角度出发,以北京大学汉语中心中级班阅读课本《中级汉语阅读课本》为对象来调查趣味性问题,最后得出三个结果:(1)阅读趣味上, 不同学生之间有共同点, 也存在着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对不同题材的要求上, 也表现在对具体文章的看法上。(2)语言难度对趣味性有直接影响。故事性强、人物鲜明的课文容易理解, 学生对这类题材趣味性的评价普遍较高。(3)具有文化特色的文章并不必然具有趣味性。同时,他还针对这一调查进行三个问题的讨论:

(1)能不能对趣味性提出量的要求?回答是很难;(2)趣味性与文化教学;(3)趣味性与教材编写原则。

在《我们的对外汉语教材为什么缺乏趣味性》一文中文首先提出“语料属性“这一概念, 认为教材编写的核心在于使语料兼顾尽可能多的属性。文章详细分析了研究者提出的教材缺乏趣味性的四种主要原因,即“方向有误”论、“重视不够”论、“了解不够”论、“能力不够”论,然后指出, 还有一个重要环节没有得到强调, 这就是课文创作中的语言表达。文章认为, 提高趣味性要充分重视挖掘语言本身的魅力;如果教材没有趣味, 也需要首先从语言方面找原因。文章强调, 增强课文趣味性, 要多种形式并用, 包括利用故事和笑话等现成的幽默语篇, 但是更重要的在于创造。

此外,马晓红在《对外汉语文化类教材的趣味性探讨》一文中讨论了对外汉语文化类教材研究趋势,研究对外汉语文化类教材的趣味性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编写对外汉语文化类教材值得注重的方面,对外汉语文化类教材编写思路和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李泉在《近20年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研究的基本情况述评》一文中从教材的数量、种类和理论研究等几个方面, 简要回顾了近20年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研究取得的成就;从对现有教材和有关研究的基本分析、国内外专家和同行对现有教材的负面评价和意见等几个方面, 指出了现有教材的不足;并就人们对编写新教材的看法进行了思考。

刘珣在《新一代对外汉语教材的展望—再谈汉语教材的编写原则》一文中指出现代教材存在的优缺点,并且指出新一代的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原则应该是:(1)以熟练运用为导向, 以培养交际能力为基本目标;(2)以学生为中心, 较好地体现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

(3)坚持并不断发展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原则;(4)教材的现代化与立体化。[6][5][4][3][2]

2、对教学趣味性的研究

对教学趣味性的研究主要有孟国、王强、冯冬梅、裴维襄等。

孟国在《趣味性原则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一书中认为:趣味性原则具有极大的依附性, 离开实用性等原则谈什么趣味性毫无意义。趣味性原则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和教

师身上。第二语言学习中趣味性对提高学习积极性的作用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重要。他以《原貌汉语》为对象从下面四个方面来调查:(1)学生对该课本特点、必要性、喜欢程度的认知情况,得出80%的学生认为本课的特点是知识性和实用性,只有10%的学生认为其特点是趣味性,于是笔者认为趣味性与学习的必要性和喜欢程度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2)对《原貌汉语》教学情况以及对课文内容的总体评价和趣味性的比较;(3)趣味性与其他属性的比较得出趣味性远远低于实用性、知识性等几个比较重要的属性;(4)对课文趣味性和其他属性的评价得出其实用性和必要性大于趣味性。

王强在《浅谈汉语教学中的趣味性原则》一文中认为增强课堂趣味性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①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②适度的节奏。③充分运用体态语。④变换教学形式。⑤运用课堂教学技巧.冯冬梅在《试论游戏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一书中认为游戏式学习是现代语言教学提倡的良好教学手段,在词汇、语法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并不是分离使用的,教学游戏是本着目的性、趣味性等原则把语音词汇语法综合使用起来的,游戏的过程就是语言要素的综合训练过程。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游戏是寓教于乐式教学的尝试,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把游戏和学习联结起来,给枯燥的语言学习增添了无限乐趣,学生也充分使用和练习了汉语;对于学科建设而言,运用游戏辅助课堂教学,把教与学、学与趣有机结合起来,优化了课堂教学,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裴维襄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趣味性》一书中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1)改变教材模式, 增加画面教学;(2)结合课文内容, 进行互补法教学;(3)聊天式教学;(4)游戏式教学[10][9][8][7]。

刘瑛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脑筋急转弯”》一书中提出用猜谜语的形式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同时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11]。

二、评论

刘颂浩在《关于对外汉语教材趣味性的几点认识》一文中认为要求老师首先要认可教材的趣味性这一现象很常见,但是我们认为这一现象是不常见的。教师与编者有不同的人生观和艺术欣赏眼光,再者教师处于现实的教学环境中,面对的是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而编者只是处在一种相对比较虚拟的环境中,如果有现实因素那也是为了收集素材而进行的活动,他所认为的趣味性大多是出于个人的偏好,是很难跟实际教学活动相吻合的,所以在过程趣味性中运用得最多的是“创造性趣味性”,即在课前根据课文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

异和具体情况进行的有针对性的设计,在设计的时候考虑到了趣味性问题,或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灵机一动而相应调整教学方式进行趣味性问题处理。

在众多的学者中对趣味性的研究都涉及到了趣味性与实用性的关系问题,对他们的观点进行总结、概括大概有三种:一是趣味性与实用性无关;二是两者地位平等;三是趣味性依赖于实用性,即趣味性不及实用性重要。我们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这两者的地位是平等的。

对外汉语教学与国内的语文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对外汉语教学针对的是外国留学生,根据王志刚、倪传斌、王际平、姜孟等人的研究他们学习汉语的目的归纳起来有:了解中国国情、便于工作、将接受更多教育、融入中国文化、便于旅游等[12],他们的目的大多带有工具性的色彩,希望在短时间内掌握汉语的交际技巧,如果脱离了实用性而一味的强调趣味性,就忽视了留学生的学习目的,则会让他们感觉学习起来索然无味,再者他们都是一些成年人,学习汉语的时间不长,大多在一年左右,如果达不到他们的目的他们将会放弃学习汉语。

从汉语本身的特点以及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性来看,汉语是世界上唯一一种表意文字,音形义是紧密结合的,外国学生从小就在表音文字的熏陶下长大,最明显的区别是他们的语言中没有声调,以及大量的同音字、异形字等增加了他们的学习难度,增加趣味性是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活力的最有效方式,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兼顾实用性和趣味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裴维襄提出的主要教学方法已经在实际教学中广泛使用,但是由于现在教师队伍素质不高,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还处于初级阶段,致使许多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中夸大了这些教学方式的作用,片面强调教学的趣味性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生本身的文化背景等因素,所以我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把教学建立在实用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至于冯冬梅提出的游戏教学方法我们认为不适合频繁使用,而且这种方式并不是对所有类型的课程都适用,比如科技类的课文就不适用,再者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大都是成年人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学习风格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游戏式教学方法是一种针对幼年儿童的教学方式,对他们并不合适,所以这一方法只适合在那些特别抽象的知识上运用。

三、结束语

纵观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趣味性原则在教材编写中的运用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贯彻这一原则,而忽略了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以及他们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知识结构跟思维方式,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陷入了儿童式的教学方式,影响了教学效果。汉语在越南的传播历史非常悠久,现在的越南留学生并不满足于能够使用汉语进行简单的交际活动,他们更

多的是希望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所以太低级的笑话、故事或者简单的游戏已经不再适合于对外汉语课堂,输入科学、实用的汉语知识才是越南留学生关注的重点。本次研究主要以越南学生为对象,研究他们的文化背景、学习汉语的目的,然后以这两个角度出发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趣味性。

参考文献:

[1]刘颂浩.关于对外汉语教材趣味性的几点认识[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5:1-4.[2]刘颂浩.论阅读教材的趣味性[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3:14,20.[3]刘颂浩.我们的对外汉语教材为什么缺乏趣味性[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5:23.[4]马晓红.对外汉语文化类教材的趣味性探讨[J];语文学刊,2008,1:17.[5]李泉.近20 年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研究的基本情况述评[J];语言文字运用,2002,3:14,100.[6]刘珣.新一代对外汉语教材的展望—再谈汉语教材的编写原则[J];世界汉语教学,1994,1:62-65.[7]孟国.趣味性原则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6:54,57-59.[8]王强.浅谈汉语教学中的趣味性原则[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8,4:247.[9]冯冬梅.试论游戏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消费导刊〃教育时空,2008,4:171.[10]裴维襄.对外汉语教学的趣味性[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4:44-47.[11]刘瑛.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脑筋急转弯”[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版),2006,5:80.[12]王志刚,倪传斌,王际平,姜孟.外国留学生汉语学习目的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4,3:67.

第三篇:全身反应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全身反应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正确定位 “学生”、“教材”和 “课堂”,由教学实践得出运用 “全身反应教学法”的若干体会,反思 “全身反应教学法”特点、步骤和教学心得,从而探讨 “全身反应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TPR教学法 课堂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 实践 反思

一 全身反应法

TPR(Total Physical Response)即“全身反应教学法”是美国加州的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James Asher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是一种通过语言与行动的协调来教授语言的方法。“全身反应教学法”强调理解先于开口,学习应该从多听有意义的言语开始,并允许以非语言形式回应,最后才要求用语言表达。这也是许多汉语教师所熟悉的一种教学方法。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7-12岁儿童的年龄特点是活泼好动,短时记忆好,学习以直接兴趣为主,善于模仿,心理障碍小,接受能力强,愿意在任何场合使用已知的汉语。在小学阶段前期,不学习任何语法或音标,而是以隐性的方式将语法融于相关语境的语言活动之中。其中,以听的方式给儿童逐渐增加“输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但要遵循先有一定量的输入才可输出的规律,而且在儿童初学汉语的第一步体现“以言行事”的理念。

1.全身反应法的定义

全身反应法 TPR / The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时以身体行为对教学指令做出的反应,这是由 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 的 James Asher 教授于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的。James Asher 在对儿童习得母语的行为进行观察时发现,他们总是先在沉默中接受指令,直到完全理解后才开口说话。

2.全身反应教学法的特点

TPR教学法的主要特点:一是在语言学习中理解能力应先于表达能力。二是理解的能力得到发展滞后再培养说的能力。三是教学应强调语言意义,而不是语言形式。四是教学应尽量减少学生的紧张心理。3.全身反应法的教学模式和阶段

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用TPR教学的四个阶段。

第一,教师说出指令并做示范动作,学生边听边观察。(呈现阶段)第二,教师说出指令并做示范动作,然后请学生跟着做。(模仿阶段)第三,教师说出指令,不示范动作,请学生按照教师的指令去做。(理解阶段)第四,教师说出指令,不示范动作,要求学生复述指令、完成动作或说出指令,教师和其一起执行指令。(运用阶段)

二 全身反应法在课堂中的实施 1.呈现活动

呈现活动对一节课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要求教师在表达时语言要清楚,教学活动要灵活多样。

2、练习活动

练习活动是指新语言项目呈现后所进行的旨在训练听说读写技能的活动。此时的练习与呈现阶段的练习与呈现的练习区别在于:练习内容不是单项,而是新的语言项目的结合,融为一体,形成一个语篇层次上的练习。针对不同层次的练习,采用形式各异的身体活动和循序渐进的练习,不断地重复,模仿教师的语言进行练习。

3、运用活动

(1)全身游戏的活动。这种活动就是把学生置于一种游戏式的情景中。全身反应游戏的活动多种多样,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和掌握语言,通过游戏可以学生能更好的将全身反应法直接运用到课堂,是学生更好的掌握。

(2)TPR表演活动:学生通过形象的表演,即运用身体语言来表达口中语言信息。例如在教:“蹦蹦跳跳”时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带领下生围成圆圈一会跳、一会跑动,从而通过身体的活动来记忆单词。

(3)语言交际的活动:小学生学习语言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汉语的学习也是如此。在对外汉语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交际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认为我们可以将TPR教学法更多的运用到“读”和“写”上,我们可以稍稍改变一下教学模式,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编写简单的汉语小故事,并几个人一组将这个故事表演出来,通过小故事,小话剧等我们可以在一定水平上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通过上述的方法我认为全身反应法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中的应用就是要经过呈现阶 段、练习阶段、运用阶段。这三个阶段由低到高层层递进,呈现活动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理解语言结构和词汇,练习活动重点在于训练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掌握和巩固语言学习的方法和模式,运用活动旨在培养学生达到为交际而运用汉语的能力,是一种着重表达意义的练习。在这几个不同阶段,教师、学生、教材这三个因素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这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

三 课堂中应注意的问题 1.学生的角色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听者、表演者。教学中应重视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开发个体的学习潜能。在全身反应法中,他们的任务是将听到的用形体动作表现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对整个教学影响力很小,因为教师已将内容确定。

2.教师的角色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导演、设计者。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即坚实的汉语基础,标准流畅的语音语调,同时教师还应懂得语言学、儿童心理学及汉语教学法的基本知识。如此,才能保证“TPR”儿童汉语教学课堂的生动性、活泼性、才能寓教于乐,提高儿童汉语的教学质量。全身反应法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教师的作用积极和直接,(Asher 1977)指出:“ 指示者的作用就像是一出舞台剧的导演,而学生则成了演员)教师可以决定教什么,展示什么新内容,选择什么辅助材料”。Asher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多应体现在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

3.教学材料的角色

全身反应法中没有特定的教材,因为老师的语音,行为和手势为课堂活动提供了良好的课堂基础,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例如书本,笔,杯子或是课桌椅等作为辅助工具。

四 总结

我们应该明确“全身反应教学法”是本着听力先行的原则,教师先说指令,把每个指令重复几遍,让学生有机会锻炼听力。等学生听熟了,再请学生复述。复述没有困难了,再要求学生开口表达。要考虑到学生接受能力有差别,有的学生听一遍就能跟上;有的需要观摩久一点、复述许多遍以后,才能脱口而出。因此,设计全身反应教学法,顺序安排。全身反应教学法“能够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参加活动,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实际体验中学习汉语。故教学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汉语,用汉语交流,不在于纠正学 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帮助学生消除紧张心理,让学生在一个无须害怕挫败的环境中学习。”全身反应教学法"能够提供一个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循环反复的练习中,学会汉语,习得汉语。因此,我们在对外汉语课堂中要注重精听和泛听相结合,提高听力能力,要给学生创作多听、多说、多练汉语的机会。让全身反应法真正的在对外汉语的课堂中发挥起作用。

第四篇:认知法在我的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认知法在我的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孔子课堂志愿者老师——陈雷振

刚来俄罗斯任教时,由于缺乏教学经验,我在教学过程中确实碰到了很多问题,诸如到底该不该使用学生的母语?什么时候使用母语,使用的量应该控制在什么范围?是否需要进行大量的机械式操练?中国文化知识的教学应该摆放在什么样的位置等等。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实际上也是在拷问我该选择哪种教学方法。之后随着教学经验的增加,我们逐渐都有了自己的教学模式,也可以说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此我想谈一谈认知法对我的汉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首先认识一下我的教学对象:他们是西伯利亚干部管理学院大二的学生,年龄在18~19岁,专业是国际关系,大一的时候把英语作为第一外语学习,而汉语是大二时选修的第二外语。在我任教之前,他们已经学了两个月的汉语,语音阶段刚好结束。鉴于此,我认为,对他们的第二语言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学主要是以培养运用汉语的交际能力为目标;

(2)应以技能训练为中心,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反复的实践将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

(3)应以集中进行强化训练为主要教学形式。因为教学对象都是成年人,要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汉语,客观上就需要课程集中、内容密集、进度较快;

(4)应注重语言对比,考虑到语言的迁移作用,可以通过目的语与母语的对比,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5)应注重中国文化的教学。因为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为了提高学生掌握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势必要加强中国文化的教学。

认知法特别强调了语言结构和语言应用同等重要,主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理解语言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有意义的操练,从而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其中,语言结构教学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任何时候语言结构都是汉语教学的根本所在,在本文中不作论述。本文仅从语言对比、语言操练和文化教学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强调进行母语和汉语的对比,依此确定学习的难点和重点。

其他教学法或过分依赖学生的母语,或完全摒弃之,与之不同的是,认知法并不回避母语,而且强调了对两种语言进行对比的重要性。主张适当地使用学生的本族语,并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确定难点和重点,用学生的本族语解释一些比较抽象的语言现象,以便于理解。在初级阶段,学生的本族语使用得多一些,允许必要的适当的翻译。

通过对比,一者能够发现两种语言的相通之处,这样就可以省去不必要的解释,提高教学效率。除去一些专有名词,其他大部分名词都可以通过翻译让学生理解认识,老师不必再做过多解释。此外,很多语法点也是相通的,比如语序,俄语和汉语的语序有很大的相似性,对于这些语言点只要稍加提示,学生很快就能记住。二者还可以发现不同之处,这正是需要特别加以注意的地方,也是我们教学的重点。比如时间的表达法,汉语和俄语在顺序上略有不同,这里就要加以说明;又如“多少”和“几”的区别,出于逃避心理,学生经常会逃避使用“几”,而都用“多少”提问;再有像汉语里的量词,因为俄语中没有,学生就会逃避不用或者乱用,这时就需要加以特别说明。

当然,过分依赖翻译也是不可取的,这样就掉进了语法-翻译法的魔咒。我们强调在初级阶段可以使用母语,但绝对不能过分依赖,要逐渐实现从母语到目的语的过渡。而我正是从课堂用语出发,在逐渐增加汉语的使用量。

二、强调有意义的学习和操练,先理解(认)再操练(知)

犹如前文所说,我们的汉语教学主要是以培养运用汉语的交际能力为目标,强调以技能训练为中心,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反复的实践将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其他教学法,或者依赖机械式操练(如听说法),或者忽视语言的实际运用(如语法-翻译法),这两者都是不可取的。而认知法认为,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强调有意义的学习和有意义的训练;反对过分依赖机械性的重复操练,主张发挥学生的智力,“发现学习”,注重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和创造性的运用,在理解语言知识和规则的基础上有意义的操练。正是认同了这一点,我现在开始逐渐增加学生进行操练的次数。

曾经有一件事对我的触动比较深:当时我的学生已经学了两个月汉语,开始时我发现他们的发音很好,汉字写得也不错,就觉得他们的汉语基础应该很不错。但是当我让他们做自我介绍时,他们却不知道该怎么说,就连程度比较好的学生也说得漏洞百出,毫无章法。这时我就认识到了一个问题,虽然他们对语法和语言规则掌握的比较扎实,课本里出现的词汇也都记住了,但是明显缺乏有意义的操练或者操练太少,不能有效把所学知识应用到交际中去,甚至还不到有效地组织自己的语言。认知到这个问题后,联系自己学习外语的经历,我明白,学习外语远不是只掌握大量的词汇和记住语法规则那么简单,如果不能把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那么很快就会遭遇学习瓶颈,甚至可能会失去对学汉语的兴趣。

之后我开始有意增加他们的语言操练。方法之一就是值日生汇报。每节课上课前,我会让一个学生上讲台做值日生汇报。鉴于还是初级阶段,学生的词汇量有限,我就把他们的汇报内容限定为讲述自己的近况。到目前,我们仅学了几个专题:相互认识、介绍家庭、询问年龄、日期的表达和买卖东西等,随着课程的进展,新知识点不断出现,我就鼓励学生不断加入新知识以及平时我给他们扩充的知识。虽然只是一个简短的汇报,也许只有2分钟左右的时间,但是依然可以发现很多问题,比如:开始的时候,有些学生的句子组织很混乱,说话经常顾此失彼;有的学生会出现逃避心理,对于新学的、掌握不扎实的知识会尽量逃避。对于这些问题,我会帮助他们解决,对于他们逃避的知识点,我会以问答的方式提出来。学生汇报完了以后,我有时还会抽问听的学生,让他们也积极参与进来。

方法之二就是增加对话训练。学完课文,我会不吝时间地让他们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其中大多会以小组对话的形式进行。以《我在这儿买光盘》一课为例,这节课出现的词汇量不多,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会怎样在中国买卖东西。我用了两个课时的时间讲解课文的生词和注释,而操练也用了将近1个课时的时间,用时不可谓不多。当然,我没有直接就让学生进行操练,而是在我的提示下,让学生先回忆起来主要的知识点,比如:

(1)我问:“当你进商店买东西的时候,别人会怎么问你?”

学生:先生,您要什么?(2)我问:“那你怎么回答?”

学生:我要„„

(3)我问:如果你不知道这个东西怎么说的时候怎么问?

学生:这个东西怎么说„„

(4)我问:当对方理解错误你的问题,答案不是你想要的答案时怎么继续问?

学生:我是问„„

(5)我问:当你看上一件东西,怎么问价格?

学生:这个东西多少钱?/这个东西一斤多少钱?(6)我问:如果你觉得贵了该说什么?

学生:你的东西好贵,能不能便宜点„„

以这种方式,先把本节课需要进行操练的句型让学生回忆一下,如果需要的话,我会按顺序把这些句型依次写在黑板上,以供学生参考。然后,给学生5-10分钟的时间让其准备对话,这时可以限定范围,也可以完全分开,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比如,我本来设计是让学生买卖蔬菜,把道具都准备好了,结果很多学生却说,我们不买菜,我们买水果、买肉。当然,这些并不会对操练有什么大的影响,我就听从了学生的意见。在他们的对话中,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也是难免的,我不会立马打断他们,而是听完之后,给予一定的肯定,然后提出刚才对话中的问题。比如,一个学生卖肉,说这是牛,这是羊,这是兔子„„结果说的很多,却把“肉”字都省略掉了,对话完了之后我就针对这一点进行了必须的补充说明,让他们知道俄语和汉语里对动物和肉的说法是不太一样的。

三、主张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目的是全面掌握语言、全面发展。在教学中,语音与文字结合,口笔语相互促进。各种感觉器官同时综合运用,以求收到最佳效果。语音教学应适可而止,因为成年人学习纯正地道的语音不容易。

前面已经提及,要经常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操练,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也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听力水平。相对来说,读和写却是教学的难点。撇开发音不谈,对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读汉字和写汉字都是一大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发现一个问题,哪怕是学习程度很好的学生,遇到学过的汉字有时也会不知道怎么读,也就是说在拼音和汉字的衔接上出现了问题。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为拼音毕竟只是一个过渡,必须让学生逐步摆脱对拼音的依赖。在课堂上,我会让学生多读,强化他们对汉字的认知,而我布置的作业也都与写汉字有关,或者是单纯的写汉字,或是造句、写小短文,虽然量不甚大,但旨在提高学生读写汉字的能力。

此外,在课堂上和作业中,学生出现错误都不可避免,需要我们正确对待。在分析出现的各种错误时,影响交际的错误要加以纠正,但其他一般性错误不宜进行过多的纠正,更不要指责学生。过多的纠正或指责容易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产生怕出错的心理,甚至失去学习的信心。吸取了多次教训后,我现在一般不会在学生说话或思考时纠正他们的错误,因为这样容易打断学生的思路,也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影响整个教学。

四、注重中国文化的教学,以提高汉语教学效果。

应该提出的是,在认知法中并未特别提及文化对学习外语的重要性,但我认为这一点是我们教汉语不容忽视的,值得我们重视。

丁迪蒙认为文化教学主要是对于目的语理解和运用密切的文化因素的教学和在语言知识和言语技能教授时所涉及到的文化背景。如果汉语教学只教授语言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知其一不知其二,他们在学习和使用那些成语、谚语时不但不能理解其深层涵义甚至会引起误会。如电影《刮痧》里美国人心目中“孙悟空”的形象就是好斗,好管闲事,以至于歪曲到暴力和邪恶的人物代表。从文化在语用知识上看,学生只有先理解语料中背景或规律性的知识,才能根据功能和语境进一步学习和运用。因此学生要掌握中国常用的、特有的语用文化。比如称谓用语。尊称和敬称体现了中国人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有“你”和“您”的区别,“你多少岁了”和“您高寿了”的区别,“你姓什么”和“您贵姓”的区别。

在教学中,我把文化知识的教学也放在了比较重要的位置。我们使用的教材是《新实用汉语课本》,每一课的最后都是与本课内容相关的中国文化知识介绍(культурные сведения)。每节课学完生词,在讲解课文之前我会先介绍本课的文化知识,让学生对课文的背景知识有一个大致了解,进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以第七课为例,本节课的专题是“相互介绍”,文化知识为“中国人姓名的组成”。生词学完之后,我把我的名字和一个学生的名字进行对比,告知学生二者的不同。这时,学生对中国人姓和名的由来很感兴趣,纷纷问中国人名字的含义。之后我给他们每人起了一个中文名字,有音译的名字、有文学性的名字,还有中国诗人的名字,而且把他们的名字的含义都一一解释清楚,这样他们对这一文化知识就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对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也起到一定作用。

所谓“教无定法”,我们的海外汉语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和方法可供遵循。第二语言教学法也一直在不断发展,不同的时期都涌现了不少教学法,而认知法本身也有很多缺陷噬待完善(比如它完全排斥机械式训练,这样做是否合适仍有待商榷,而且它对文化的教学没有给予重视等)。但正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总体上它对我们今天的汉语教学依然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也比较契合汉语教学的实际和要求,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

第五篇: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教授汉语的动词重叠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教授汉语的动词重叠

在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师教科书和大部分的汉语词典里,一向认为汉语的动词重叠表示“少量、轻微、婉转”等意思。有一位日本学生造了这样一个句子:

(1)*老师在研究研究汉语。

在日本的某个中国语学会上,有位大学的汉语老师也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2)*老大爷,我来帮你开开窗户。

写(1)这个句子的学生认为既然动词重叠表示“婉转”,那么对老师表示尊敬时就可以用。(2)的作者也是错认为用了动词重叠,语气就可婉转。另外,下面的句子的“看看”也绝不是表示“少量”。

(3)你好好看看你写的作业,里边有多少错别字!

在英语和日语里,同一个词重叠,只表示强调。如果我们还认为汉语的动词重叠就表示“少量、轻微、婉转”的话,只能使外国学生产生混乱,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好动词重叠。

1.汉语动词重叠表示的意思

本稿主张,汉语的动词重叠表示“不定量”和“部分完了”,从结果上看,动词重叠根据动作者的意志,动作的量可以是“少量”或“多量”。

(4)我想看看你的照片。

(4)的“看看”根据说话人的意志,“看”的时间也许长,也许短。时间的长短主要由“我”来定。

“部分完了”是指,动作只是局部的完了(end),量是不定的,没有明确的终点(goal)。

(5)a 电视机我修了修,修好了。

b 电视机我修了修,没修好。

(5)的“修”重叠后,只是“修”的动作告一段落,也许到达了终点a,也许没有达到终点b,所以它表示的是“部分完了”。

2.汉语的动词重叠为什么能表示“少量、轻微、婉转”等意思?

汉语中的动词大部分只表示动作,不带结果。所以动词后一定要接补语或其

他成份,这样才能使句子具有完整的意思。因为动词后不接任何成份的话,其动词表示的是“无限的量”(没有终点),这样和重叠后的表示“不定量”的动词相比,重叠后的动词会让人觉得量少。

(6)a *你等。

b 你等等。

(6)a 的“等”表示永远地等下去。b 的“等等”是到说话人回来为止,“等”的时间也许长也许短,但直觉上比起 a 来讲要短。

3.祈使句里为什么常用动词重叠?

在祈使句里,给对方发出要求时,其内容一定是一个要有结果的内容。动词的后边要接其他成份或像动词重叠这样的数量补语等。

(7)a 麻烦你帮我开开窗户。

b *麻烦你帮我开窗

(8)a 我来帮你开窗户。

b *我来帮你开开窗户。

根据Leech1983“对他人的负担要减少到最小程度”,“对他人要提供最大的利益”这个对人礼貌的原则(Tact Maxim),向对方提出请求时,不给对方施加压力,动作的量多或少由动作者来定,这样对方就容易接受这个请求,请求实现的可能性也就大了((7)的 a)。相反,如果要给对方提供利益,就应该尽全力给对方做到彻底((8)的 a),所以一般不用达不到终点的动词重叠的形((8)的 b)。

4.课堂上如何教授动词重叠?

4.1 动词重叠是表示“不定量”的数量补语

“少量”是指动词的后面接“一下、一会儿”等词;“定量”是指动词的后面接“10分钟”等表示具体数量的词;“不定量”是指动词的重叠,动作的量多或少,由动作者或动词前的修饰语的意思来定。

4.2 对动词重叠的认识

说话人用动词重叠,可以说出自两个动机。一个是说话人本人或第三者对动作量的多少说不准,就用了动词的重叠,这种动机可以说是无意的、或本来就没有必要去计算的。

(10)他仔细地看了看那幅画。

(11)我想去公园散散步。

“看那幅画”和“去散步”的时间的长短,(10)是没有具体地测量,(11)是说话人事先也说不清自己将要散多长时间的步。

另一种是说话人有意地要把自己的请求模糊化。当请求者向对方提出要求时,虽然想从对方那里得到更多的利益,但这种请求不好直接说出来,只好利用动词重叠表示的“不定量”,来使自己的要求变得模糊,让动作者去领会和决定,这样既保全了说话人的面子,又不会给对方增加压力,使自己的愿望容易得以实现。用动词重叠的形式来表达说话人的请求,这也可以看成是请求者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而用的一种策略(strategy)。

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告诉学生汉语的动词重叠的基本意思,还应该浅显易懂地告诉他们为什么要用动词重叠?这样教学效果或许会好一些,学生也容易理解和记忆

作者:王志英

下载中国饮食文化在汉语中的泛化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含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饮食文化在汉语中的泛化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含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化思想在教学设计中的运用五篇

    “模板化思想”在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沈家门第一小学 刘海燕 “五星”教学设计是我们沈家门第一小学经过四年的实践研究取得的成果,该成果获得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基础教育教学......

    游戏化教学在农村幼儿园中的运用

    游戏化教学在农村幼儿园中的运用 【摘 要】《3到6周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是指导我国学前教育纲要性文件,本文从实施指南因以游戏为幼儿园教育为基本活动的观点出发,简明的阐......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是应试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人才的实际需求,因此,对于新型教学模式适应当前发展形势尤为重要。随着教育产业的......

    全身反应法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全身反应法(TPR,TotalPhysicalResponse)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阿歇尔(J.T.Asher)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这种方法倡导把言语和行为联系在一起,通过身体动作教授外语。教师......

    体验式教学在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中的运用

    体验式教学在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体验式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也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的趣味性较强,学生可以参与其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也可......

    试论游戏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运用

    试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游戏应遵循的原则 1132194033 shangyue 摘要: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一定范围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汉语是主题突出的语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汉语是主题突出的语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吉林大学国际交流学院 任玉华 内容提要“汉语是主题突出的语言”是1976年由美国人提出的。主题与主语分属两个不同的平面......

    交际法在初级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交际法在初级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 对外汉语教学诞生以来,教学法体系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完善之中,随着国际汉语热的兴起,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