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选好新闻的主题与角度
选好新闻的主题与角度
新闻的主题是什么?它是一篇报道的主旨,新闻主题是报道的核心内容,只有确定了报道主题才能围绕其建造起报道的结构,编织进报道的素材,展开报道的思路。要选准主题首先要选准角度,即新闻报道的切入点、侧重点。选准角度,需要记者对采集到的素材理解和辨别事物的能力。主题与角度是对立的统一体。
新闻主题好比金矿石,含金量再高,假如不经过一番提炼,只能算是一块矿石。新闻素材只有经过作者的认真分析、缜密思考(这里包含着对事物了解的程度,掌握政策水平、立场观点等),才能选择出恰当的角度,使素材所凸现的主题高度凝聚,进而揭示出蕴含事实深层的深沉思想,体现其独特的新闻,从而才能提炼出鲜明、正确、深刻的主题。主题应该是对新闻素材思想意义的高度概括,是对题材本质内涵的正确挖掘。所以说,提炼主题是记者主观认识和客观事实相统一的过程,是感性认识向理性思索的升华。一定的材料只能提炼出一定的主题,不同的角度可选出不同的主题,有的一个主题可从几个角度来审视、来环绕,但主题的选择是有限度的,不能超出事物所包容的范围。如何选择新闻主
题呢?
一是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主导,抓住要点,确定最佳主题。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每年夏秋两季台风频繁,作为党报的要闻部记者,笔者常参加省委省政府召开的防灾抗灾部署会议。2003年8月初,热带风暴“莫抗克”即将登陆,入侵福建。8月3日晚,时任省长的卢展工(现为省委书记)亲临防汛抗旱指挥部部署防灾抗灾工作。我觉得“全省上下投入防灾抗灾”这一主题很明朗,于是与另一位记者合写了3篇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反映这一主题的报道,发表在第二天的《福建日报》头版上。头版头条从卢展工要求“领导干部要靠前,保障服务须支前,群众利益摆在前,防灾抗灾重事前”的角度开篇,第二条从“省防汛办发出紧急通知”的角度点入,第三篇从“确保抗旱与防台风两不误”下笔。
二是选择主题不能随波逐流,落入窠臼。要选准角度,善于观察事物,角度从新,见解得当。2001年,福建省连江县东岱镇龙山村为便于农户集约经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农田利用率,促进规模经营的发展。本着村民自愿的原则,采取返包转租的形式,将耕地转租给本村愿意发展经济作物的农民,进行科学统筹安排,赢得广大村民的赞成。一些媒体仅就表象作了肤浅的报道,甚至未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便提出异议。对此,我深入基层作了全面的调查采访,认为该村的举措是符合政策的,是顺应民心,是有开拓精神的。于
是,写成报道《零散耕地走向规模经营》,发表在5月16日《福建日报》上,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深受村民欢迎,镇政府还特地高兴地送来了一面锦旗表示感谢。
三是要学透政策,明辨是非,搞好舆论监督,关注社会的热点、难点,阐明公正的主题。福建省龙海市肖建亿买了一部挖土机用于经营挖土业务,两年后被漳州市公安局扣押,后移到漳州市工商局,漳州市工商局对其作出没收处罚。接到肖建亿的投诉后,我赶到了漳州龙海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了解,认为有关部门对肖以“倒卖”行为论处是错误的,且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关于超过2年时效不予处罚的规定。于是采写了《这挖土机岂可没收》的报道,先后在《经济消息报》、《法制时报》和《福建日报》上刊登。省工商局对此引起高度重视,并纠正了漳州市工商局的不当处罚决定,终使肖建亿拿回了挖土机。
有些新闻事件比较复杂,其内涵、意义不是显而易见的,需要提炼与深化。在新闻工作实践中我尝试过以下几种提炼的方法,颇有受益。
一要对比联系。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事,假如孤立地看它,往往看不出其特征。只有通过类比、横比、纵比才能揭示出事实的内在本质,并让价值评判充分地展示出来,从而提炼出清晰的主题。
二要追根溯源。俗话说,要透过事物看本质,很多事物 的本质潜藏在事件的里层较隐蔽,外有层层烟云缭绕,这就需要用敏锐的嗅觉、明亮的眼光、无畏的勇气、不懈的努力才能弄清,从而提炼鲜明的观点主题。在舆论监督方面,尤需追根溯源、“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前几年,福州市鼓山镇某村委会发生一起坑害菜农事件:合同承包期还未到,菜农就被赶出,造成菜农较大损失,而村委却不予赔偿。为此,我在《福建日报》上披露了这件事。但村委会仍不予解决,我进一步深入调查,寻找突破口。发现原因出自村委会要将菜地腾出给他人开发项目,经济效益好,因而不顾菜农受损。所以,我抓住这个角度,仗义执言,继续追踪,终使这个菜农得到了一定的赔偿。
三要见微知著。从事新闻报道的人并非能常得到一些富有价值的线索,并非都会碰上非同凡响的事件。这就需要我们善于观察,捕捉线索,发现新角度,发现闪光点,善于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提炼出颇具新意的主题。这就需要审时度势,对形势、政策、方针有较深的了解和掌握。有一年春季,我到福建省福清市想采写教育方面的报道。经过一些村庄时看到因养鳗大滑波,钢筋水泥结构的鳗池有的已干涸,有的是一潭死水。联想到中央强调要保护农田,珍惜土地资源之策,便通过进一步了解发现,此类的池塘达4000亩,其中抛荒2400亩。有了这一新角度,报道的思路又明晰了。我挥笔写下了《数千亩废池何时能复
耕》的问题性报道,见报后引起了福清政府的重视,推进了该市解决土地还耕的工作。
四是独辟蹊径。事物普遍性的深层往往潜藏着特殊性,这就需要记者要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以敏锐的眼光、独特的触角,对一件事物善于从相反方向或另外的角度来加以观察,从而发现别人没有感知到的新鲜事物,用别人不曾用过的特有的表达形式,提炼新闻主题。福建省政府十分重视发展旅游产业,2005年5月,邀请全国百家媒体前来采风。为期10天的采风活动,我写了数篇稿件,有的用消息,有的用通讯,有的用散记,分别刊发于《福建日报》、《福州晚报》、《人民日报》、《中国旅游报》等报刊上,其中我的散记《八闽风光真诱人———全国百家媒体福建旅游采风散记》还在由中国记协发起的、全国百家新闻媒体联动的《中国世纪大采风》中获奖。特别是以“八闽优美风光倾倒百家媒体”这一独特新颖的视角,展示“福山福水好畅游”的主题,收到了良好效果。
综上所述,主题是目标,角度是方向。要选择、提炼出鲜明、深刻的新闻主题,就必须选准新闻角度,从最能揭示事物本质的切入点、侧重点介入,以客观事实作基石,以科学分析作阐述,来提炼与升华主题。
第二篇:记叙要选好角度教案
-《园丁赞歌 记叙要选好角度》教案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请同学就这两篇文章或其中的某一篇做个评价,比如你认为成功的地方或需要改进之处,比如这两篇习作与你以前写老师的习作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可能有如下几种答案:
①《为什么我总是想起你》语言生动,富抒情性;《肥公正传》语言活泼、有幽默感。
②《为什么我总是想起你》用第二人称来写,好像与老师面对面交谈,有很强的抒情效果。
③《肥公正传》写出了老师的个性,让人感觉这是个活生生的有亲切感的老师。④两篇文章都写了很多细节。等等。教师总结:
这两篇习作的成功有很多因素,其中有两点大家应该注意:一是人称的变化,这在写作学上称为“视角”,《为什么我总是想起你》用第二人称,不仅便于赞颂,也更便于把众多闪光的镜头组接在一起,而省去过渡的麻烦。二是切入点的选择,《肥公正传》从“与众不同”的角度写活了一个个性鲜明的语文教师。
二、深入探讨 1.视角与切入点
(一)关于“视角”
①同学从书中找出教材对“视角”的解释并谈自己的理解。(教材过于简单化,此问目的是让学生对相关概念有清晰的了解)
教师补充并明确:视角一般指记叙的人称,就是作者记叙的观察点、立足点。也可以说,是指作者以什么样的身份,站在什么位置上来进行记叙的。②各种人称的效果分析:
如果把《为什么我总是想起你》一文中的“你”都改成“他”,会产生怎样的变化?
a、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这篇习作中的“你”也可以换成“他”。但换后在抒情效果上可能要打些折扣。而一般意义上的第三人称的记叙。指的是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即文中不出现“我”),用“第三者”的口吻,将“他”或“她”的经历和事情的变化过程告诉读者。很多小说就采用这种视角。教材中把这种视角成为“全知视角”。采用这种视角记叙的好处什么呢?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积累谈谈。(教材对此有明确表述)
b.写老师能否用“第一人称”?用第一人称来写可收到怎样的效果? 试写一段文字:完成课后练习题一或练习题三。
交流讨论后明确:
·第一人称的记叙,便于直接充分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读起来使人感到真实、亲切、自然。
·文中的“我”有两种情况:一是作者自己,在这类习作中,记叙只限于“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不是“我”所亲身经历的人和事就无法直接记叙,在反映生活的广度和记叙人物的深度上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二是作品中的一个人物,如鲁迅小说中的“我”。其实刚才的两个片段练习已经有了文学创作的意味,这需要大家合理想象,设身处地地体会人物的心理才能写好,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样的写作也是师生沟通的一种途径。
·三种视角谈不上孰优孰劣,运用得当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即是最佳选择。
(二)关于“切入点”
教师:“切入点”即狭义的角度,教材在这点上混淆了视角与角度这两个概念。写作任何文体的文章都有个角度的选择问题。就记叙类文章而言,“切入点”即作者选择和处理写作素材的着眼点,其目的是更好的表现人物的特点或凸显事件的启发意义。就像摄影,可正面,可侧面,可俯拍,可仰拍„„选准了恰当的角度,就能拍出最佳艺术效果的照片。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切入的角度得当,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请同学具体谈《肥公正传》在“记叙角度的选择”上值得借鉴的地方。学生回答。可能有以下答案:
①选择“肥公”最与众不同的细节,突出夫子的与众不同。
②选择“肥公”作为教师最平凡最普通的一面,③避开了思维定势,没有写成“优秀教师风采录”。等等
教师总结:选择“切入点”的基本原则:新,奇,小、深。做到这几点,就能写出立意新颖深刻、个性鲜明的佳作。请同学想一想,要写出老师的个性,还有那些“角度”或“切入点”可供选择? 师生共同得出: 写老师的眼睛。写老师的手。
写老师的记心与忘心,比如“我的老师忘心大”。写老师的孩子对妈妈的看法。
写老师的衣着,老师很会打扮,很爱美,每天总让我们感受到青春活力。等等。2.例题演练:课后练习五
说明:此练习视课堂具体情况而定(如时间不允许就留作课下作业)。
三、小结
视角的选择更多的体现了写作技巧方面的要求,但绝不能忽略内容表达与情感抒发方面的制约;而切入点的确定则更多地体现了观察、思考方面的深度与敏锐度,其中也有技巧方面的影子。写文章只有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才能写出美文,才能出精品,★经验交流通过这次写作实践,可以获得多方面的写作经验:
1.要选取好记叙的角度。写赞颂老师的文章,最主要的就是写出老师的个性特征和思想品质,抒发对老师的赞美与热爱之情,做到以以情动人。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选取好记叙的角度。2.精心选择毒刑事例,做到点面结合。一般来说,大多数老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不仅做好份内事们而且做好份外事,其事迹感人,因此我们必须精心选取典型事例,否则会偏离中心。如果只对老师做简单介绍,老师的形象就显得单薄。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采用点面结合的写法,通过“面”的介绍,可以使读者了解老师的概貌和事情的基本情况,通过“点”的具体、细致的描述可以从各个侧面来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这样,可以使文章收到“窥一斑可见全豹”的效果。3.要在记叙描写的过程中穿插议论、抒情。作文题目
选择老师作为记叙对象,抓住老师的某一突出的个性和精神品质,写一篇文章。★审题思路 写赞颂老师的文章,首先要确定中心,就是说这个老师是谁,他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中最突出的一点是什么。其次,要选好材料,这样,才能透过一件事或多件事看到老师的品质和特点。再次要选取好记叙的角度,只有选取好记叙的角度,才可以有利于感情的充分抒发。★范文评析
教我采花酿蜜的人
夏夜,月光静静地泻在校园里那棵高大的银杏树上。同学们欢聚在老师的身旁,争着给老师留下珍贵的礼物:有相片,有画册„„可我该呈上什么呢?我手捧
《采花酿蜜集》慢慢地走向季老师。在即将离开母校之际,我思绪的溪水向远方淙淙流去„„
开学后第一个清凉的早晨,我正翻着油墨芳香的语文课本,门口进来一个人—年近六旬,中等个子,穿一身半新的灰色中山装。他步履稳健地走上了讲台,戴着老花镜,那眼镜似乎爬在鼻梁上显得很吃力。
第一堂语文课开始了,他首先在黑板上写了个颇大的“季”字,说:“我姓季。”接着就讲课,季老师声音洪亮,朗读富有感情,课讲得很细,讲完课就提问。他上课没半句废话,也不开玩笑,有一股“夫子”味。碰上这样的老师,我真有点怕。
倒霉的事来了。第二天,他叫我到办公室,指着我的作业薄上面的“自由体”说,“这样潦草的字,是给谁看的呀?”说完叫我重做。我边做边想:这老“夫子”真厉害。等我做完了,他说:“你的语文基础不够好,一开学就要抓紧。像蜜蜂一样辛勤地采花粉,才能酿得出甘醇的蜜来呀。有问题多来问问,啥时候都行。
一次,我从书上读到一句话,有“他们俩个”的说法。我想起电影片名《她俩和他俩》,就去问季老师,季老师正在吃午饭,见了我,已搁下碗,兴致勃勃地讲起来:“‘俩’字,就是两个,后面不用‘个’字或其他量词,所以‘他俩’是对的,‘他们俩个’是错的。还有‘仨’字,也同样。”季老师说我看书细致,善于思考,鼓励我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把这些知识一点点积累起来。”我心里美滋滋的,从此对语文发生了兴趣。
在《童年趣事》的作文中,我写了孩提是要当解放军,缠着妈买军装,盯着爸做手枪,生了病都瞒着大人,怕人家说我生病不能当解放军„„季老师说为写得生动,有感情,但又说我错别字太多,要我扎扎实实打好语文基础。他又特地送我一本厚厚的笔记本,在封面上题了“采花酿蜜集”五个大字,要我博览群书,积累生活,勤摘录,常练笔,还建议我开设“病字医院”呢!。在学习语文经验交流会上,季老师举着我的《采花酿蜜集》,对大家说:“人日积月累辛勤采撷,终于酿出了知识的琼浆。大家都应这样,争做知识的富户啊!”老师有点激动,低低地爬在鼻梁上的眼镜突然滑了下来,正好落在那集子上。大家笑了,季老师也笑了。
就这样,我的写作有了进步,好几篇作文登上了班级《学作园地》。从此,我爱上了语文,更深深地爱上了季老师。
高中升学考前那个星期天的夜晚,季老师旧病复发,累倒了。半夜,老师们把他送进了公社卫生院。第二天,同学们都悄悄去卫生院看望。我去的时候,季老师正在挂滴流。可是,下午季老师又出现在讲台上,他脸色憔悴,声音沙哑„„ 我手捧《采花酿蜜集》走近季老师,思绪的溪水从远方流了回来。“季老师”,我把本子捧给老师,深情地叫了声。季老师接过本子,仔细翻阅着,脸上露出了笑容,像是闻到了郁郁芳香的蜜汁似的。“进步不小呀!”季老师说着,又在本子扉页上题了——
飞鄙,小蜜蜂,采更多的花粉,酿更甜的蜜。
我是只遨游知识花海的小蜜蜂,季老师不正是勤勤恳恳“教我采花酿蜜的人”吗?
[点评] 本文选取了第一人称的记叙角度来赞颂老师,但对老师的赞颂没有堆砌概念化的词汇,而“让事实说话”。季老师教书不苟言笑,颇有些“夫子味”;季老师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积极引导;季老师不但学识渊博,而且循循善诱,育人有方。这些都是通过人物的个性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的。“我”对季老师由“怕”到“深深地爱”这一感情变化过程,写得自然、真实、可信,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
第三篇:新闻角度
第三章 新闻角度
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新闻角度对新闻写作的重要意义以及选择新闻角度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选择新闻角度。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新闻角度的意义和作用
一、新闻角度的含义
新闻角度:记者发现事实、挖掘事实、表现事实的着眼点或入手处。
二、新闻角度的由来
一是报道者的立场、观点决定了角度;
二是媒体风格、定位决定了角度;
三、角度选择得意义和作用
1.新闻角度选得好,新闻的价值倍增
一个角度好比一个“窗口”,从不同的“窗口”看去,所见的风景不一样。角度选准了,就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就容易表现其新闻价值。
2.不同的角度讲不同的话,有不同的报道效果
由于事实本身其有多面性,因此对同一件新闻事实,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报道它。角度不同,新闻价值可能不同,因此表达的思想意义也就不同。
3.不同的新闻角度,可以满足不同的受众需求
新闻事物包含着多侧面、多层次的内容信息。不同的新闻角度,会满足不同受众对同一新闻的不同需求。
新闻角度实际上包含着这样一对基本矛盾:即新闻事实的多样性与新闻报道必须进行选择之间的矛盾,选择恰当的新闻切入点是解决矛盾的唯一方法。
4.角度选得好可以出独家新闻
当今在新闻时效性的激烈竟争中,通过打时间差获取独家新闻变得越来越困难。在不同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受众更多关注的是谁的新闻更好看,谁的新闻更具有吸引力,也就是新闻的独家性。而要独辟蹊径,就要从一个新的角度、一个别人所未走过的路径发掘出事实的新的新闻价值。获取非时间差独家新闻,便成为记者们努力的方向。
“要使人们真正发现美,就需换一个角度。”
第二节 选择新闻角度的几种方法
一、寻找最佳新闻角度
什么是最佳角度?
事实是新闻的本源,也是选择新闻角度的坚实基础。构成事物的诸个因素和各个侧面,都是新闻报道可以选择的角度。哪些因素、哪些侧面会给人以新的感觉、新的启示、新的教育、新的指导,选择哪一个侧面更鲜明、更能叩响读者的心弦,就应该选择哪个侧面作为新闻报道的角度。这个角度既能深刻反映报道对象的本
质,又能准确体现时代的需要,及时回答受众欲知、应知却未知的问题———这就是新闻报道的最佳新闻角度。
西方记者有这样几种选择的标准:切中要害,最能说明问题的角度;最能引起人们兴趣的角度;读者最易接受的角度;读者最关心的角度;时空距离读者最近的角度;最有人情味的角度。
我们注意到,除了第一条,其他四条都与读者有密切关系。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读者的需要就是最佳角度。
二、选择新闻角度的几种方法
角度的选择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辨角度,即选择哪些新闻素材说明问题;二是表现角度,即从哪里下手具体切人。两者互相联系,不可分割。有几种选择新闻角度的方法可供参考:
1.全局高度找角度(全)
所谓全局高度,也就是宏观高度和大局念识。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寻找最佳新闻角度需要这种登高效应。
2.关注民生选角度。(民)
如果我们的新闻抓住这些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进行报道,读者会普遍乐于接受的。受众关心的问题,就是记者和新闻媒介应该特别关注的问题,“群众利益无小事”。
用事实说话的新闻报道,对于社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暴露什么,在客观上起着引导和监督舆论的作用。社会上出现的带有倾向性的思想动向,群众中一时议论最多的共性话题,常常是新闻报道应选取的最佳话题。
3.人情味中选角度。(情)
西方新闻学者把“人情味”列入新闻价值“五要素”之一。正确运用人情味因素,可以增强报道的感染力。新闻被称为“事学”,事都是人做的,必然会有情感流淌其中。
4.时空近处选角度。(近)
根据“接近性”原理选择最佳报道角度
新闻价值学说中的“接近性”原理告诉我们,努力寻找所报道事实与受众在时间、地点、心理或者利益上的接近点,是选择最佳新闻角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5.抓住特点选角度(特)
记者写新闻必须抓住事物的特点。客观事物是丰富多彩、发展变化、有共性有个性的。我们只有抓住了事物的个性特征,新闻才不会写成千篇一律,才会受读者欢迎。
6.切中要害选角度。(要)
批评性报道、“问题”新闻发挥着舆论监督批评的重要作用。采写这类报道时,需要一针见血,切中要害选取新闻角度。只有这样才能直面问题,突出报道的力度和深度。
7.推陈出新找角度(新)
推陈出新找角度,就是要求记者在报道老题材、老话题时,要善于将过去的报道与今天的现实联系起来,从旧闻中发现新闻,推陈出新。犹如老树开新花,找到新花,就容易写出新意。
8.以小见大找角度(小)
以小见大指的是表现大主题可以选择小角度,即“寓大于小”,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选好一个小角度,像钉子一样,入口小、钻得深,容易把握,并能够写得具体。
9.求异思维选角度。(异)
千古文章重独至,陈陈相因无好文。新闻角度好与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独特、新颖。
⑴ “同中见异”,求得与众不同。
⑵ 逆向思维找角度
10.分析比较选角度。(比)
比较是识别客观事物、选择报道角度的行之有效的办法。所谓比较,就是现在同过去比,正面同反面比,先进同落后比,正确与错误比,此一事物与同类事物相比,此一人物与同类人物相比。通过研究、分析、比较,弄清哪些思想和角度是陈旧的,以往报道中已经用过;哪些思想和角度是新鲜的,报道中尚未用过,从中筛选出最佳的独特的报道角度。
11.侧面切入选角度。(侧)
选取一个侧面去报道,角度小了,报道面窄了,材料相对集中,报道反显得精悍、活泼、可读性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2.虚中觅实找角度(实)
所谓虚中觅实,主要指对一些抽象性、概念性强的事实材料,要尽量寻找其中所包含的实在而具体的内容,从这个角度入手表现整个事实的新闻价值。“虚中觅实”找角度对改进会议报道其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三、选择新闻角度时应避免的两种倾向
一是没有角度。
二是强扭角度。
第四篇:园丁赞歌 记叙要选好角度
记叙要选好角度
高一语文组 高见
【学习目标】
1、弘扬尊师重教的优秀传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了解常见的几种记叙的角度。
3、掌握三种人称的特点,学会选择恰当的叙述角度。【导言】
一提到写老师,有人会觉得不够新鲜,缺少难度,说过去有人写过,小学生也写过。诚然,许多人小学时就写过自己的老师,可是许多人成名后还写自己的老师。这说明这个题目可易可难,可浅可深。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人们会对老师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不同时代的老师会有不同时代的特点,可以说是常写常新。
这一单元在写法上要求注意记叙的角度。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已经学过记叙的人称,其实,运用不同的人称也就是采取不同的角度,只是角度的含义更宽泛。例如,同样运用第一人称,还可以有不同的角度,文中的“我”,可以是作者,可以是讲故事的旁观者,也可以是作品里的多个人物(多元第一人称)。本专题是让大家认识记叙可有不同的角度,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表达效果,以便在作文中灵活运用。【学习过程】
一、自主感悟
(一)助读资料
(二)我们写文章往往容易找材料,就是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如何来写。究其根源,有一个非常重要但又被忽视的问题在其中,这就是找寻组织材料表现生活的角度。角度,这是借用摄影艺术的一个术语。摄影时,照相机所处的位置就叫拍摄角度。照相的时候,选择角度至关重要。同一个人,同一个风景,普通的照相师拍出来的也许是张极为普通的、丝毫没有美感的照片;而高明的摄影艺术家,由于其独特的视角,极为注意选择适当的角度来组织材料,安排场面,配置作品中景物各部分的位置和相互关系,拍出来的也许就是一幅艺术珍品。写作也像摄影一样,也是表现生活,因此,也有一个选择角度的问题。面对丰富的材料,选准了角度,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写出来的文章也会新颖别致,集中紧凑。因此,选择角度至关重要,尤其是记叙文的写作。
那么,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如何选择角度呢?在记叙文写作过程中,写作角度中的基本问题就是记叙的人称问题。记叙的人称,实质上是作者叙述时的观察点、立足点,也就是叙述一个人、一件事时,是以作者自己的角度来写,还是以他人的角度来写。
记叙的人称大致有三种情况。
第一人称:就是作者以“我”“我们”的身份,叙述所历、所闻、所见,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这就是第一人称的叙述。依据“我”在叙述事件时地位的轻重,常常表现为:
1、“我”是见证人。都德先生的《最后一课》就用小弗朗士的口吻,真实地写出了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怀。再如《孔乙己》中的“我”。
2、“我”是文章的重要人物。如《故乡》中的“我”。
3、“我”是主人公。如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文章中的“我”,还有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某些小说、故事中的“我”。如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鲁迅不是 ,但在写作过程中却用“我”来表述,代替了“狂人”,有力地揭露了中国封建家族制度和人吃人的旧礼教的罪恶。
4、“我”是叙述过程中起到穿针引线作用的人物。如《孔乙己》中的“我”。用第一人称叙述的长处是有真实感,亲切自然。当然也有不足,就是受“我”的限制,不便于反映广阔的现实生活,很难反映出“我”以外的人物的思想、心理、感受,不便于多方位地塑造人物形象。
第二人称:就是作者用“你”或“你们”来叙述。
用第二人称写作的好处是在写作中如同和对方面对面的交流,便于直接倾诉,这种角度通常在感情非常强烈、需要直接抒情的时候才用。但也正因为如此,记叙中用第二人称的情况比较少,见到的大多是抒情散文。当然,如果我们在叙述过程中,有时插入一些第二人称,会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加大文章力度,使记叙更加精彩,而且,也使文章显得更加灵活。
第三人称:就是作者站在第三方的立场上,用叙述他人他事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它可以是全知视角,即叙述者无所不知,包括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样才能给读者以全面的介绍;可以是半知视角,虽然用第三人称,却没有写人物心理;也可以借人物的视角,如《红楼梦》写林黛玉进贾府的那一部分,就是从林黛玉的视角来写。古代文学名著的叙述视角都是全知视角,中间部分有特定视角的转换,就整部作品来说,应是全知视角,这是作品本身事件庞大、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所需要的。
用第三人称叙述的长处是在叙述过程中,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写作比较自由、灵活,能够把人和事直接展现在读者眼前。而不足之处则是没有第一人称叙述那样亲切自然,而且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在写作中,还存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替使用的情况。如鲁迅的小说《祝福》就用了两种人称来叙述。但我们在使用两种人称叙述时应注意:一是不得频繁更换;二是改换时要交代清楚,不能随意打断叙述的线索。
二、合作探究
(一)例文展示(从例文中认识记叙角度的妙处)
1、教我采花酿蜜的人
夏夜,月光静静地泻在校园里那棵高大的银杏树上。同学们欢聚在老师的身旁,争着给老师留下珍贵的礼物:有相片,有画册„„可我该呈上什么呢?
我手捧《采花酿蜜集》慢慢地走向季老师。在即将离开母校之际,我思绪的溪水向远方淙淙流去„
开学后第一个清凉的早晨,我正翻着油墨芳香的语文课本,门口进来一个人——年近六旬,中等个子,穿一身半新的灰色中山装。他步履稳健地走上了讲台,戴着老花镜,那眼镜似乎爬在鼻梁上显得很吃力。
第一堂语文课开始了,他首先在黑板上写了个颇大的“季”字,说:“我姓季。”接着就讲课,季老师声音洪亮,朗读富有感情,课讲得很细,讲完课就提问。他上课没半句废话,也不开玩笑,有一股“夫子”味。碰上这样的老师,我真有点怕。
倒霉的事来了。第二天,他叫我到办公室,指着我的作业簿上面的“自由体”说,“这样潦草的字,是给谁看的呀?”说完叫我重做。我边做边想:这老“夫子”真厉害。等我做完了,他说:“你的语文基础不够好,一开学就要抓紧。像蜜蜂一样辛勤地采花粉,才能酿得出甘醇的蜜来呀。有问题多来问问,啥时候都行。
俩和他俩》,就去问季老师,季老师正在吃午饭,见了我,搁下碗,兴致勃勃地讲起来:“‘俩’字,就是两个,后面不用‘个’字或其他量词,所以‘他俩’是对的,‘他们俩个’是错的。还有‘仨’字,也同样。”季老师说我看书细致,善于思考,鼓励我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把这些知识一点点积累起来。”我心里美滋滋的,从此对语文产生了兴趣。
在《童年趣事》的作文中,我写了孩提时要当解放军,缠着妈妈买军装,盯着爸爸做手枪,生了病都瞒着大人,怕人家说我生病不能当解放军„„季老师说我写得生动,有感情,但又说我错别字太多,要我扎扎实实打好语文基础。他又特地送我一本厚厚的笔记本,在封面上题了“采花酿蜜集”五个大字,要我博览群书,积累生活,勤摘录,常练笔,还建议我开设“病字医院”呢!。
在学习语文经验交流会上,季老师举着我的《采花酿蜜集》,对大家说:“一个人日积月累辛勤采撷,终于酿出了知识的琼浆。大家都应这样,争做知识的富户啊!”老师有点激动,低低地爬在鼻梁上的眼镜突然滑了下来,正好落在那集子上。大家笑了,季老师也笑了。
就这样,我的写作有了进步,好几篇作文登上了班级《学作园地》。从此,我爱上了语文,更深深地爱上了季老师。
中招考试前的一个夜晚,季老师旧病复发,累倒了。半夜,老师们把他送进了乡卫生院。第二天,同学们都悄悄去卫生院看望。我去的时候,季老师正在挂吊瓶。可是,下午季老师又出现在讲台上,他脸色憔悴,声音沙哑„„
我手捧《采花酿蜜集》走近季老师,思绪的溪水从远方流了回来。
“季老师”,我把本子捧给老师,深情地叫了一声。季老师接过本子,仔细翻阅着,脸上露出了笑容,像是闻到了郁郁芳香的蜜汁似的。“进步不小呀!”季老师说着,又在本子扉页上题了——
飞吧,小蜜蜂,采更多的花粉,酿更甜的蜜。
我是只遨游知识花海的小蜜蜂,季老师不正是勤勤恳恳“教我采花酿蜜的人”吗?
[点评]本文选取了第一人称的记叙角度来赞颂老师,但对老师的赞颂没有堆砌概念化的词汇,而“让事实说话”。季老师教书不苟言笑,颇有些“夫子味”;季老师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积极引导;季老师不但学识渊博,而且循循善诱,育人有方。这些都是通过人物的个性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的。“我”对季老师由“怕”到“深深地爱”这一感情变化过程,写得自然、真实、可信,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
2、为什么我总是想起你
老师,为什么我总是想起你,也许,是因为你的独特。
你刚任我们语文老师的那一天,教室里51双眼睛疑惑地看着你,51颗心各有各的担心。你讲“我姓萧”,你却没有告诉我们你的名字。刚上完第一节课,临走前,你脸上一个微笑也没有,总让我们猜不透你的心思。
那一天,你的心情一定很沉重,我们是有名的“差班”,期中考试的成绩年级倒数第一,你却充满信心地说:“我相信我教的学生,没有一个是笨的,只是你们的潜力还没有发挥出来。我知道你们已经尽力了,但我仍然相信,只要你们努力,期末考试你们会成功的!”同学们觉得很新鲜,记在心里。
确实,我想起你,是因为你的独特。
你曾经说过,我们已经是中学生了,在课本上遇到不懂的问题,总不能等老
师给答案,必须要经过自己的一番研究,实在不懂的再问老师。所以,你在上课的时候,老是让我们提出不懂的问题,让同学起来解答,从而培养了我们“不懂就要问”的精神。在教学上你是那么地用心,那么地尽职尽责。
我总是想起你,是因为你那独特的笑容。
那是一个星期四的上午,我们班都在看《汤姆索亚历险记》,电影一开始,映入眼帘的是一幕幕滑稽的画面,我们全班的同学都哈哈大笑起来。我们以为你不会笑,偷偷地转过头去,竟看见平时严肃的你,嘴角也露出了甜蜜的微笑。终于看到你的微笑了,我的心不由自主地兴奋起来,突然觉得老师是那么的和蔼可亲!
老师,我总是想起你,是因为你的宽容。
在班上你能容纳我们的一切,正如你教我们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你道出了许多学习语文的道理,鼓励我不要放弃文学爱好,我又一次深深地折服了。
就这样日复一日,潜移默化,你的心和我们的心贴在一起。
确实,我想起你,就是因为你的独特,因为你解除了我内心的困惑与彷徨,你教给我们知识,塑造我们的灵魂。我此时想到的已不是单独的你,由于你,我想起了教师群体,想起了缔造人类文明的佼佼者。
简评:这里用第二人称,站在与老师面对面的角度,不仅更便于赞颂,也更便于把众多闪光的镜头组接在一起,而省去过渡的麻烦。
三、反馈提升
(一)写作训练
在你的老师中有让你感念不忘的吗?他们的哪些地方深深打动了你?请以“我心中的老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要求根据自己表达的需要选取最佳角度;老师的形象要具体、生动。
(二)打预防针
1、本次作文容易出现的毛病
(1)只是在记叙的过程中进行笼统的概述,如老师“很厉害”,到底从哪些小事体现了老师的“严厉”?
(2)第二人称写作的同学,在抒情的时候情感不够真挚,总觉得有唱高调的感觉,就是抒情脱离了内容的核心,停留在浮夸的层面上。
(3)选材陈旧,总是老师深夜改作业,下雨送我回家,有病坚持上课摔倒在讲台上„„
2、病因剖析和修改方案
(1)无论是第一种还是第二种毛病,原因就是不会用细节凸显人物,不会把人物的特点体现在具体的场景中;事件中,缺少人物自己的言行。对此,我们应学会让生活本身说话,可以参考《大堰河——我的保姆》,重读大堰河辛勤劳作的细节,体会情感的抒发是依附于典型细节的,情感的抒发是立足于具体内容的,人物的品质特点是由一句句话、一个个动作、一个个眼神具体体现的。
(3)第三种病症,原因是不动脑思考,不去发现自己身边的生活,对自己的生活熟视无睹或漠不关心。同学们应该睁大眼睛,开启心灯,用心感受,发现生活之美。老师的工作性质是相同的,可是每个老师的外在表现又是不同的。我们的任课老师有哪些最典型的特点?最常说的一句话?最经典的一个动作?最令人感动的一件事?最令人好笑的一件事?如果留心了,相信会写出生活气息浓的佳作。
第五篇:新闻角度例子
【政府角度】
浙广电否认“封杀”一说
日前,舞蹈家金星因变性经历被浙江省广电局“封杀”一事引起社会关注。昨日浙江省广电局回应称,未向浙江卫视下达封杀令。昨日金星在受访时称:“既然否认,就给一个不让我当评审的理由,不然大家出来对质。”
据新华网报道,浙江省广电局表示并未向栏目组下发过对于金星的封杀令,浙江省广电局办公室主任胡键说:“没有这回事情,我们从来没有因为„变性问题‟干涉过任何电视台对于评委的选择,这是浙江卫视自己做出的调整。”到记者发稿时为止,浙江卫视及《非同凡响》方面依然拒绝对此事回应。
(来源:凤凰网)
【专业角度】
广电总局封杀变性艺人 金星退出《非同凡响》
2011-09-22 10:49:48 来源:国际在线娱乐
[提要] 广电总局肃整荧屏娱乐节目的力度越来越大――在严词批判本届“快女”严重超时后,昨日广电总局下属单位浙江省广播电视厅,对浙江卫视《非同凡响》栏目下文,要求禁止变性艺人金星担任总决赛评委。
广电总局肃整荧屏娱乐节目的力度越来越大――在严词批判本届“快女”严重超时后,昨日广电总局下属单位浙江省广播电视厅,对浙江卫视《非同凡响》栏目下文,要求禁止变性艺人金星担任总决赛评委。
金星在其微博中证实了此事,并且愤怒地表示:“很遗憾!这个周末的总决赛我不会出现了。因为节目组刚刚接到发自浙江省广电总剧的通知,禁止我出现在评委席上。原因是我的变性经历!对此我深表愤慨!作不作评委对我来说不重要,但公然对一个公民的性别歧视我是决不接受的!回见!朋友们!”
作为目前国内最知名的现代舞蹈家之一,金星本为男性,但于1995年接受变性手术,并于2005年与德国丈夫结婚,共同抚养三个来自北京、重庆和东北的孩子。
有部分网友为她感到不平,认为变性并不等于变态,个人取向应该得到尊重;另一部分网友则赞同总局的规定,认为“这不是什么值得提倡的事儿,确实不应该在公共媒体平台上宣扬。”
可以肯定的是,虽然此前并未严格查整,但是总局对变性人上卫视的规定一直存在――此前,金星从未上过央视任何栏目。搜狐供稿 转载请注明
【百姓(个人)角度】
《舞林》评委金星:让我“下课”理由太恶心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1年09月24日16:45 金羊网-羊城晚报
身兼东方卫视《舞林大会》、浙江卫视《非同凡响》节目评委的舞蹈家金星(微博)日前连发两条微博,自爆无缘《非同凡响》总决赛,原因是浙江广电因其变性经历而向节目组下发了“下课”通知。昨日凌晨1时半,金星发出第三条微博,希望有关方面公开道歉:“„„有句话我特别推崇:‘不管你是男人、女人,实现自我就是好人!’所以别再瞎折腾了,赶紧出来道个歉,这事儿就过去啦!”
前晚,在录制《舞林大会》的第二场半决赛前,金星接受了羊城晚报记者的独家专访。她对无端“被下课”一事依然心有不忿:“这种理由太恶心、太龌龊了。国家发给我的身份证上性别一栏早已是‘女’,国家都已经承认了,难道还有什么问题?”
【关键词:下课】 “这种理由太恶心、太龌龊”
《非同凡响》对她的“下课”通知,金星是从多年好友、节目组导演曹启泰处得知的。她说:“我跟曹启泰那么熟,他不会骗我。如果他不是总导演、制作人,我是不会做这个节目的。曹启泰很严谨也很严肃,电视台一直想弄些猫腻,比如挖选手的花边新闻,说选手的同性恋性倾向等,特别恶心,但都被曹先生挡回去了。他的严肃令我特别敬佩。所以他们通知曹启泰让我‘下课’时,曹启泰根本不相信,最后他们拿出文件来给曹启泰看,他看到并确认后才给我打了电话。”
得知这一结果后,金星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很无聊”:“我觉得他们说其他任何一个理由我都接受。比如说这个是纯音乐比赛,金星不能做音乐评委,或者她哪一句说得不好了,再哪怕说我是外行,我都可以接受———但是现在的这种理由太恶心、太龌龊了。国家发给我的身份证上性别一栏早已是‘女’,如果没有这个身份,我如何与德国丈夫结婚,还收养了三个孩子?!国家都已经承认了,难道还有什么问题?”
对于“被下课”,金星并不认为是种损失,也不会追究浙江卫视“违约”的法律责任:“这个节目是外包的,跟浙江卫视没有直接关系,而我是不会追究曹启泰先生的。”
【关键词:毒舌】
“我的狠话是针灸加穴位理疗”
对于加盟浙江卫视《非同凡响》和东方卫视《舞林大会》,金星觉得在哪儿都挺好的,因为工作团队让人感到开心,“我不跟领导打交道,也不陪领导吃饭,我就是个做事的人,做完了走人”。
金星对舞台上的明星评头品足,有些被认为是“尖酸刻薄”。金星否认自己受到过任何压力:“压力到不了我这儿来,我抗压能力和屏蔽能力都很强”。
有人称金星为“毒舌”,也有人称她为“收视率救心丸”。听到这个称呼,正在化妆的金星变得乐不可支:“这个称呼比‘毒舌评委’好———‘金星牌速效救心丸’!哪个节目快死掉,快把金星叫„„”对于被称为“毒舌”,她轻松地说:“我不过是以毒攻毒。”她还拿自己与另一位评委方俊作比较:“方老师是精油按摩,我的狠话是针灸加穴位理疗。”
有人认为,从柯以敏、杨二车娜姆开始,选秀节目进入了以“评委毒舌”为看点的怪圈时代,对此,金星语出惊人地说:“他们太不清楚了,国际上的选秀节目70%是看评委的。评委才是主角!”说到当评委的表现,金星给自己的打分是“永远在85分以上”。
【关键词:非议】
“有本事站在我眼前指着我鼻子骂,那才算有种!”
观众对于金星的态度呈两极分化,不过即便觉得她“毒舌”的人,也无法否认她的“专业”。金星说:“你骂我是什么舌都可以,无所谓。专业人做专业事,当评委是要有原则的。只有明白了专业的知识,我才能说到点儿上。不懂的东西我绝对不会去做———你看我做过股票、财经、房地产的节目吗?批评我的这些人都不用脑子。”
对于“谩骂”,金星显得不屑一顾:“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这太正常了!这叫人气知道吗?肯定的人吹气说你,骂的人也在吹气说你,你就有人气了„„那些谩骂的人,他们背着小马甲,根本不敢露自己的名字,那种骂一点儿都不值钱,连灰尘都算不上。有本事站在我眼前指着我鼻子骂,那才算有种!”
在《舞林大会》里看着明星在舞台上参差不齐的表现,金星倒是有了很多感悟:“不要把它当作百分之百的纯舞蹈比赛,电视节目是有娱乐性质的———娱乐在先,专业第二。形式呢,就是明星们跳业余舞蹈。我要是按照专业的标准来评分,他们谁也上不了台„„做这样一个节目的评委,一点都不容易———要说到点儿上,还要有娱乐性,这得有很高的智商。”羊城晚报记者 肖执缨 实习生 陈健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