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_许文霜
晋
江 题目: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课
改
单位:陈埭镇高登小学
撰稿人:许文霜
电话:***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1、引言
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学习一种外语必须了解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可以说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也离不开文化教育。当今社会外语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随着对交际理论的研究发现,文化在语言学习中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从目前英语教学来看,对文化知识的教学还不够重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因素教学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师传播语言时应该坚持文化知识的渗透,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已经成为英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学界越来越认识到语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教学不仅包括语言知识的传播,而且还包括文化知识的传播,所以是否把跨文化教育纳入英语教学内容,是区别传统英语教学和现代英语教学的主要标志之一。
2、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1 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文化因素教学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规定:“英语教学的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由此可以得出,文化因素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同时小学《新课堂标准》又强调:“要认真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深入了解文化知识有助于英语水平的提高,通过英语教学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扩大视野还能帮助他们理解本民族文化,最重要的是学好英语文化。
《新课程标准》说:“„在其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所以,英语教学时要根据《新课程标准》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新教材的编写,充分分析了文化因素,诸如问候、介绍、告别、道歉、邀请、感谢、祝贺、打电话、约会„容入到课本中,由于文化习俗的差异,中国人与英美人在进行交际时,会出现不理解对方的现象,导致双方出现误解,小学英语教材和考核中渗透着越来越多的文化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所具备的文化背景知识决定了其语言应用能力的高低,进而决定了英语水平的高低。
教育部英语课程研制小组已把“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培养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列入靠英语课程的内容和目标之中”,如何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已经相当重要。
教材中有着丰富的材料,其中包含着许多跨文化因素,这为开展跨文化教育创造了条件。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英语教学实践中,由于受传统教学法的束缚,比较注重意义的讲解而很少涉及文化知识教育,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似乎认为,只要掌握了词汇、语法、语音,就能运用英语进行交际,但实际上,在具体情景中,不了解文化背景会造成词不达意,产生歧义和误解,目前小学还没有开设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专门课程,所以讲解课文时,还要讲清它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样可以使学生少受母语干扰,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英语学活,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还有助于学生集东西方文化于一身,提高文化修养。
教育部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的课程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国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正确理解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文化来源于社会,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古德诺夫是这样阐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往往有着各种各样信息。”语言的发展体现着文化的发展过程,文化促成丰富语言的形成。学习英语必然要吸收西方文化,所以在学习中必然存在中西方文化的冲突,“我们在使用语言时,只有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才能产生语言交际意义,如果不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交际中,往往出现问题。”在英语教学中,如果我们加强文化的渗透,就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3 为什么要进行文化教育
文化教育可以促进语言进行交际,我们学习语言就是为了进行交际,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具备了语言能力不一定能够进行很好的交际,因为还要加上社会能力才能更好的达成共识,如果在教学中加强文化因素的导入,就可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我们知道中西方存在着许多文化上的差异,如果我们没有进行文化的学习,就会遇到许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文化,分析文化差异,在教学中清晰的为学生讲解文化知识,这样才能让他们在交际中正确的轻松的交流,避免太大的干扰。
2.4 英语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中国人学习英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在教学中,主要注重语法、词汇、意义的讲解,而很少涉及文化方面,”则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是词汇量很大,语法知识也很好,但缺乏在不同的场合恰当地运用语言,有时运用中国式英语引来了不少笑话,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文化因素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学生习惯依赖老师,缺乏学习主动性,应试教育也很少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英美文化,把大部分时间花在记单词,做练习上。可想而知,太过重视语法而不重视文化的导入就会影响学生的实际交际,虽然学生对语法、词汇掌握不错,但是在实际交际中会出现语不达意,不符合常规等现象,究根寻底就是我们缺乏文化知识的教育。
比如:我们在讲解情景对话时,------Is that Amy speaking?-----Yes _______? A who’s that B who’s this C who are you D Who’ Amy
如果选择Who are you 正符合中国文化而且符合语法,但是中西文化不同,英美人要说 Who’ that 才符合常规。
又如:中国人在听到赞扬话时,一般会有这样的反映 Your skirt is so beautiful.No, I think it is usual.Why? Don’t you think so? No.I don’t think so.从语法上说,它并没有语法错误,但是他不符合英美人的表达习惯,实际上,学生应回答Thank you。
事实可以说明专学语法和词汇并不能和外国人正常交流,单纯学习语言知识,而不了解西方文化会造成误解,所以文化因素应该成为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2.5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某些表现
2.5.1 我们在讲解称谓时可以适当融入中西文化不同的讲解,学生容易把许老师说成Teacher Xu,而对于英美国人来讲,他们称呼人一般用把未婚女性称Miss 把男性称 Mr.把已婚女性称Mrs.,学生一般称一位同志Uncle Li 这符合中文的习惯表达方式,如果我们在英语国家也用这种方式称Uncle Bush 对方听了会觉得很奇怪,英语一般只有关系非常亲密地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一般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
2.5.2 中国人一般说:你要买什么? 而美国人说What can I do for you ? Can I help you? 从这可以看出中国人纯粹从买者和卖者的角度出发,而美国人把他们的顾客当成要帮助的对象。
2.5.3A: Your clothes look beautiful.B: No, it is usual, just so so.A: Happy birthday to you!This is a present for you.B: Thanks.然后把礼物先拿到房里藏着,等客人走了再打开来看看,我是这样讲解的: 中国人对于赞美一般回答是哪里哪里,不懂中国文化的外国人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东西都说不是很好,其实中国人习惯用谦虚的话来回答对方。
而英美人一般回答表示感谢。
一般别人送中国人礼物,他们都先收起来,等客人走了再看,而外国人则喜欢当着众多人的面打开礼物,称自己多喜欢这个礼物,然后表示感谢。
2.5.4 中国人打招呼一般问“你吃饭了吗”如果这样跟英语国家的人说,他们会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而英美人一般以谈论天气、体育、交通、兴趣爱好为话题,这是最基本的常识,应该与同学们讲清楚,否则会闹出不少笑话。
2.5.5 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感觉很奇怪,很生疏,而在西方国家,在一切场合不管是朋友还是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都用Thank you,引导学生不管何时何地对何人,受人恩惠或接受意见或得到赞赏等等都应该说谢谢。
2.5.6 “中国人请客,总不忘给客人不停地夹菜,明显有主客的关系,而英美国家,他们会说Make yourself at home 把这里当作你们的家,中国人总喜欢一请再请,来表示诚意而英美人说一就是一,说二就是二,他们尊重对方选择。”
2.5.7 外国人有很多禁忌,他们对年龄、收入、外貌、婚姻 很敏感,泛泛之交的朋友一般不能问,因为这是他们的隐私,而中国人倒没有这些禁忌,如教材中问及对方年龄的对话,老师要马上作出一些说明,又如,中国人喜欢问“你要去哪里啊”“你在干什么啊”而外国人不喜欢,他们认为这是在试探他们,有点像在监视他们一样。
2.5.8 西方人很注重独立,子女们很早就独立生活,而中国人总是对子女爱护有加,绝不让他们受到半点委屈。
2.5.9 词汇方面也有不同,如 as strong as a horse(壮如牛)Talk horse(吹牛)
中西方用的动物不同,但表示的意思差不多。每种语言都能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的特有文化,例如,You indeed are a lucky dog 把它翻译成汉语就是你真是一只幸运狗,要知道狗在汉语中是相当于骂人的,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骗你,我是小狗”“走狗”“癞皮狗”等等,而英语这句话是说你真是一条幸运狗,因为西方人对狗的态度跟中国人不一样,所以我们要运用好这一语言,要通晓这一语言的文化。
2.5.10 语言表达习惯不同,我们在讲解征求对方意见时,中西方的回答方式是不同的,这要跟学生讲清楚,中国人喜欢从正面入手,如:今天天气很好,而西方人则相反,他们从反面入手,采用反问的形式,如:You like tea , don’t you ? It is a fine day ,isn’t it ?
2.5.11 中西方文化差异还表现在节日方面,双方有各自不同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春节)the dragon festival(端午节)mid-autumn day ,(中秋节)而英语国家有Christmas day(圣诞节)Easter(复活节)Mother’ day(母亲节)Thanks giving day(感恩节)Valentine” day(情人节)April fool’ day(愚人节),当然节日的文化也不同。
2.6举例说明我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我在讲解小学英语第四册第三讲时是这样讲解的,Amy和 Lingling是同班同学,Lingling在看一本有关伦敦的书,因为Amy 自小生活在伦敦,伦敦又是他的故乡,所以他有板有眼地向Lingling介绍伦敦的情况,现在我们来学怎样描述城市和景物„
接着我向同学们介绍伦敦的情况,伦敦是英国的首都,是个大城市,历史悠久,名胜众多,有伦敦桥、伦敦塔,大本钟等等。
接着我讲解一点中西文化不同,我还涉及到美国的首都 What is the capital of America? Washington D.C 从中导入一点文化气息。
又如,我在教小学英语第八册第一课时,本课主要讲的是中西餐,What do you want ?
I want „
首先我讲解Can I help you ?在中国,服务员一般问顾客是说:你要买什么?纯粹是买者与卖者的关系,而在西方就不同了,他们使用Can I help you 我能帮助你吗?以朋友的关系出发,出于真诚,能为别人做点什么。
接着讲货币不同,中国用的是人民币,而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 等等则使用美元。
接下去讲讲中西餐不同,鼓励同学们去西餐厅感受一下和中国餐厅的不同。接着我讲解一则笑话,一位翻译家陪美国人吃饭,当他们吃完了中国的美味佳肴之后,翻译家说道:What staple food would you like? 意思是你想吃什么主食,这位翻译家虽然语音、语法相当好,但是美国人却听不懂他的意思,因为美国人一般把一餐中吃得最多的食物称为主食,他们已经吃了很多菜肴,所以美国人感到很奇怪,而中国人却以米饭、面食为主食,这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3、结语
在现代外语教学中,可以说文化干扰是公认的难题之一。所以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单纯注重语言知识教学,而要求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差异及对母语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中正确运用语言,在英语教学中,还可以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进行总结归纳,加强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提高。外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的背景的人们进行交流,大面积全面地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素质,这既是英语教学的需要,同时也是跨世纪的中国一项紧迫任务。所以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认识到外语教育是跨文化教育的重要一环,把语言看作是与文化社会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并在教学大纲,课堂中全面反映出来。
第二篇: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导入的必要性
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导入的必要性
镇原县新集初级中学 李宁 744507 摘要: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在一定意义上,学习语言就是学习文化。然而,我国高校传统的英语教学实践长期以来一直偏向于语言诸方面(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等),忽略了对该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巨大差异,而这种文化差异又具体反映到我们所学习和运用的语言上,所以了解与语言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就非常必要。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的语言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与修养、改善学生的交际能力等。关键词:语言;文化;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有效英语教学 1.引言
我国的英语教学长期以来只是注重对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形式的讲解传授,而较少结合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特征进行语言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逐渐缺乏在英语教学中贯穿文化背景知识的自觉意识。这种片面强调英语词汇、语法等单纯的语言技能的训练,将绝大部分精力倾注在语言形式上,误认为掌握这些基础知识便可在交际中得心应手了,结果忽略了作为这些载体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在大学英语传授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导致我国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所占比重颇低。实际上,英语教学中引入文化背景知识,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扩大知识视野,增长见识;而且,文化背景知识的引入,可以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引导学生在阅读、翻译时从以往的字、词、句的狭隘层面中跳出来,从宏观的角度整体去把握,分析语篇,理解语句,从而达到理解篇章、正确翻译的目的。在阅读和翻译中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引导学生从以语言知识为目标逐渐过渡到以语篇信息为目标上来,进而对语篇、语句进行整体的把握,提高阅读能力与翻译水平。目前,虽然我国各级各类英语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各不相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即基本上都涵盖了中西方社会的历史、地理、政治、宗教、艺术、等多方面的文化知识,而且,文章风格体裁形式多样,在思想内容方面也普遍具有一定深度。这就在客观上为传授文化背景知识提供了条件。况且,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对学生是比较具有吸引力的,能够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因此,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时,教师有责任介绍西方文化背景知识,以加强学生英语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使学生完善的掌握所学的语言,按照语用原则进行交际,进一步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对所学的语言的文化意识(cultural awareness)、文化敏感性(cultural sensitivity)、进而发展成为一种文化能力(cultural competence)。因此,如何正确认识语言、文化、以及语言和文化的相互关系,值得外语教学者的深思。2.语言与文化 2.1语言
语言是人类用来交际的任意性的语音符号体系。它是由音位、语素、词和词组、句子篇章等构成的有层次的符号系统,是思维交流的工具。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工具,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一定的系统(《现代汉语词典》1998)。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的。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每一种语言都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文化现象。2.2文化
文化一词有着丰富的内涵,有关文化的定义“约有四百五十多种”(Trifonorich1980)。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特点的一些基本常识。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从广义上讲,它包括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语文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如:日常用语、专用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等和形体表情等无声语言,都能反映出特定的文化知识。英国人泰勒(Tarilo)在《原始文化》(1871)给文化下了一个颇具权威性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可见,文化的概念范围极为广阔,内涵十分丰富。大则宇宙观、时空观、人生观、价值观;小则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一切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语言方式。简言之,文化是人类社会进步文明的全部成果。文化具有时空性,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都处在历史(时间)的纵坐标和地域(空间)的横坐标的“时空坐标系”(Kreusler,1963)中,从时间角度来看,文化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综合反映。从空间角度来看,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生态和人文环境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地域文化。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化,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之间也在不断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2.3 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相互关系 2.3.1 中外语言学家对语言和文化相互关系的观点
我国著名的外语教育家王佐良教授曾说过:“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不是说大概的了解,而是要了解使用这一语言的人民的过去与现在,这就包括了历史动态、风俗习惯、经济基础、情感生活、哲学思想、科技成就、政治和社会组织等等”。语言学家邓炎昌和刘润清先生在《语言与文化》(Language and culture)一书中也对文化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性作出了相近的论述:“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国外许多语言学家对文化与语言的关系也有许多论述,如: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Edward Sapir)在《语言》(Language)一书中论述了语言与文化两者间的关系,他写道:“语言是有背景的,此外,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决定人们的生活方式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拉多(R· Lado)在他的《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Language Teaching :A scientific Approach1964)一书中就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能真正学到语言。”Lado继续在他的《跨文化的语言学》(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一书中明确指出:“一种语言既是一种文化的一部分又是该文化其他部分的主要表现手段,影响到交际双方的文化传统”。语言学家Huderson指出:“语言和它赖以存在的文化之间有极为密切的联系”。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认为:“仅仅学习某种语言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习怎样使用这种语言,即必须使用这种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社会语言学家古德诺夫也指出:“文化是通过社会习得的知识,而语言能力是通过后天社会语言环境的信息系统的编码触发而习得的一套系统知识”。美国社会学家恩伯说:“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与其相对的文化,其方式之一则表现在词汇内容或者词汇上”。关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Linguistics)一书中阐述的很清楚:“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要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才能获得整个文化。” 2.3.2 教学实践中文化和语言的相互影响
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每一种语言都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名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社会文化现象。语言是文化的产物,而文化又依附在语言之上。语言不是无意义的符号体系,而是由特定文化转移和文化意义的文化载体,所以我们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在一定意义上,学习语言就是学习文化。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储存了一个民族全部劳动和生活的经验,记录着民族历史,反映出民族的习惯传统,透视出民族的文化心态,蕴含着民族的思维方式,标志着民族的文化交往。文化对语言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一个民族的语言反映了该民族的文化,而一定时期所产生所流行的语言也折射出那一时期的社会与文化现象。
语言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与文化密切联系。掌握语法知识有助于语句结构正确,而熟悉有关文化知识则有助于理解和表情达意。通过英语教学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学好英语,扩大他们的视野,还有助于他们理解该民族的文化。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除了使学生具备一些语言技能外,使他们熟悉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是十分必要的。英语教学应以语言教学为手段去探讨目标语言(英语)上所记载和表达的一定社会文化内涵。”
可见,要学好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门语言背后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否则,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其实,从形式上看,英语教学直接从事的活动是异语交往和交换;从内容上看,其实际上是在不同文化体系和文化形态之间往返穿梭,目的在于达到文化内容和文化信息的传递与理解。而背景知识的缺乏会影响学习者对英语的正确理解及交际能力。这已经是许多语言学家和无数事实证明了的一条规律。
探讨外语教学中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问题,明确文化和语言的关系是必须的。自19世纪现代语言学建立之后,语言学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以Bloomfeild的结构主义与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为代表的语文学传统(Philogical Tradition)和20世纪初Boas与Sapir建立的人类学传统(Anthropological Tradition)。前者强调语言的自然属性,后者则注重语言的社会属性,认为语言和它的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主张把语言置于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中去研究。人类语言学的研究传统诱发了文化语言学(Ethnolinguistics)的出现和兴起。根据文化语言学的理论,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定义从传统的“大写字母C文化”扩展到“小写字母c文化”。前者指“人类文明成果和对文明所做的一切贡献之总和”;后者指“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风俗习惯和传统等等”。据此,美国语言教育家C·Kramsch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归纳为三条:“1.语言表达文化现实。人们在使用语言时用词造句都是为了表达一种共同的经验。2.语言体现文化现实。一个文化社团的成员不仅仅用语言来表达共同经验,同时他们也通过语言来创造经验。3.语言象征文化现实。说话人通过使用他们的语言来区分非属他们同一社团的人。”由此可见,语言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它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结晶,它既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它制约着语言形式,他不断将自己的精髓注入到语言之中,成为语言的文化内涵,成为语言表现的基本内容。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离开特定文化背景的语言是不存在的,要想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必须了解产生、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坚持在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中进行第二文化的习得。否则,真正掌握好英语就只是一句空话。3.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干扰
学生不能理解和接受目的语文化会严重影响交际的有效性。外语教学专家认为语言交际错误主要有两种:语言错误和文化错误,并认为后者的性质更加严重。沃尔夫森(N.Wolfson)说:“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言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
前苏联语言学家E.M维列夏金和威克斯托马洛夫在他们合著的《文化背景知识、文化背景学外语教学》(1983)一书中指出:语言交际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要素:(1)参加交际者要有共同语言;(2)他们要有共同的社会历史经验。(3)他们要有共同的言语情境。这三个要素中的第二点便是指语言的载储功能(cumulative functions),即一个民族的语言反映、记录和存储该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信息的能力。
人们在母语习得过程中,由于朝夕沐浴在相关文化之中,其行为和思维一直受气熏陶,因而语言交际和理解中不存在文化障碍。但在学习和使用外国语言时,常常会不知不觉地中国文化去比附外国文化,产生负迁移作用,从而造成理解困难,甚至误解。
这种干扰反映在许多方面,尤其在文化词汇上最为典型。文化词汇能否被理解也取决于它的文化内涵和它所能产生联想意义是否为读者所知。比如,“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汉语文化中多含褒义;但“dragon”在英语中代表邪恶的事物,含贬义。因此,在童话故事里那个向奥莱拉公主(Princess Aurora)施魔法的邪恶的巫婆变成一条恶龙。在汉语中我们把韩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叫做“四小龙”,而翻译成对应的英语却是“Four Tigers”。再如,蝙蝠(bat)在欧洲的民间传说中,是一种邪恶的动物,总是与邪恶的黑暗的势力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吸血蝠(vampire bat),提起来就让人不寒而栗。在英语习语中蝙蝠总是用做贬义,如as blind as a bat,crazy as a bat等。如果说某人batty,意思是说他(她)有些反常。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蝙蝠的寓意与西方完全不同,由于“蝠”与“福”谐音,蝙蝠被认为是幸福的象征,民间有许多图案采用蝙蝠以表示吉利。还有在英语中,猫头鹰(owl)是一种表示智慧的鸟,如as wise as an owl,说某人owlish是形容他聪明严肃。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身旁就有猫头鹰相伴。汉语中,由于猫头鹰鸣声凄凉、夜间行动,因此人们把它与死亡并提。花卉也有种种象征意义:百合花在中文中象征纯洁、美好,而在美国被看做死亡之花,只用于复活节(Easter);白菊花在欧洲被看做死亡之花,而在中国则被当作“花之隐逸者”而倍受诗人礼赞。类似的句子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语言还渗透着一个名族的价值观念、政治观念和宗教信仰。在中国,由于佛教有上千年的历史,许多人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因此,反映在语言上就有“借花献佛”、“我佛保佑”之说。而在英美等国,人们普遍信奉基督教、敬畏上帝,认为只有上帝才是全能、威力无比的。因此,有相关的话语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上帝助之),如果不了解这些知识,为什么在科技如此发达的英美等国,人们竟会把“My God”时时挂在嘴边。
4.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导入的必要性 4.1 中西方文化存在巨大差异
众所周知,以汉语和英语分别为典型代表的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而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学习群体要较好地掌握英语为目的语,就必须深入了解中西方的巨大文化差异。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和有意识地学习将有助于我们英语语言的习得。4.1.1 中英传统文化在政治特点上不同
中国传统社会自秦汉以来,是以父子关系为核心的宗法制社会,其人际关系的深层结构是血缘亲族组织。这种组织直到明清才开始解体,但对汉语语汇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在西方,这种原始的血缘组织关系早在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就解体了。因此英美人(特别是美国)家庭的核心是夫妇,所以英语有new clear family(核心家庭)这个词。但在汉语中必须分清长幼兄弟叔伯。因为宗法社会中财产继承人必须是父系男性成员,故又须区分父系和母系(祖父和外祖父)。这样,汉语的血缘亲属关系就有(1)辈分;(2)直/旁系;(3)男女;(4)长幼;(5)父/母系共五个参数。而英语中所谓的参数共有三个,即(1)辈分;(2)系族;(3)男女。所以英语中兄弟不分(Brother),叔伯不分(Uncle),爷爷与外公不分(Grandfather),委实让中国人诧异。更有甚者,英语中cousin一词,连男女都不分,可以是堂兄,堂姐,堂弟,堂妹,表兄,表姐,表弟,表妹,“以一当八”。倘若这些亲戚关系词(Kinship terms)在分割遗产时产生麻烦,那英美人是绞尽脑汁也理不清!4.1.2 中国与英、美的宗教不同
中国宗教除佛、道、儒三大主流宗教以外,还有“九流”的影响。而英美主要是信仰基督教,信仰耶稣上帝,平时可以看到My God!For God`s sake!God bless you!等常用语。类似的宗教问题在英汉翻译中有时便可以碰到文化障碍引起的沟通问题。例如:《红楼梦》第七回中,薛宝钗诉说“冷香丸”的配方,周瑞家的听了笑道:“阿弥陀佛,真巧死人了„„”。这“阿弥陀佛”,佛家指西方极乐世界中最大的无量寿佛。僧尼信徒口诵佛号,表示祈祷或感谢神灵等意思。但在此处却用作惊叹词。霍克斯教授译之为“God bless my soul!”这就把“上帝”拿来代替“无量寿佛”了。宗教不同,也反映在言语中,中文“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译为英文则是“Once the wife of a parson,always the wife of a parson.”(parson意为牧师)。又如英语Like priest ,like people(有什么样的牧师,就有什么样的教徒)。译成中文则最好译成中国人所熟悉的词汇,“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
中国宗教是一个奇异独特的伴生物,那渊源于远古的神秘数字崇拜。虽然这种做法十分幼稚,但还是保留到了今天。例如“三纲五常、七情六欲、三拜九叩、三十六计、七十二变”等等。这些数字往往是一、二、三、五或其倍数。再把中文翻译成英文时,不能直译。相反,在英译汉时加上一点数词,读来还是颇有中国味的。如《儒林外史》中的“三十六家花酒店,七十二座管弦楼”就只能译成“ countless taverns and music-halls”。有人把“你是三头六臂,我也敢碰”译成 “I dare to offend you even if you are a demigod!” 此处将“三头六臂”译为demigod(半人半神),是因为一般西方读者至多了解古希腊罗马神话,而根本不知道三头六臂是佛教塑像中神通广大的象征,更不知道“哪吒”是谁。
无独有偶,在英语文化中许多人忌讳13这个数字,他们认为13这个数字很不吉利,它会给人带来不幸和灾难。许多住宅和办公楼里没有标有13的楼层。旅馆、电影院、剧院等对13这个数字更为忌讳。既然西方人有对13这个数字的忌讳,在与他们的交往中就应加以注意,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伤害他们的情感。4.1.3 中国和英美在价值观念体系中存在着差异
我们常说“老将出马,一个抵俩”、“姜是老的辣”,中国传统文化受家长制的影响,实际上形成了一种长老文化,“老”意味着权威和智慧,比如“老教授”、“老中医”、“老首长”及“某老”。但是在英语文化中,old(老)意味着senile(衰老)。西方社会中,老年人失去了竞争能力,被人唾弃,那种凄凉景象是人一说到“老”就感到心寒,故在美国有“老年人坟墓”之称。所以如果我们称呼年长的外宾为“old lady” 时,本以为是中国的礼貌,殊不知人家听了很不受用。在书面语的翻译中,我们尽可能的用“aged,elderly,veteran,advanced in age” 等词来代替。如老人(senior citizen)、老兵(a war veteran)、老酋长(an aged chief)等。像《红楼梦》中“老祖母——贾母”,在霍克斯和杨宪益的两个译本中都没有译成“old Ancestress”之类,而是分别翻译成了“lady Dow ager”和“Her/your ladyship”。在这两个译本中,中国文化中的祖宗崇拜因子就消失了。
再如,上个世纪80年代亚洲地区有四个小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举世瞩目,人称“四小龙”,用“龙”来比喻这四个国家,中国人普遍认可,因为龙在中国人的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贯休有诗曰:“圣运关天纪,龙飞古帝基”之句,(夏征农,1979:3793)。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有人把“四小龙”译成“four little dragons”。但是这种译法在英美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因为在英美文化中“龙”是恶的象征。这在古英语长诗Beowulf 中就有反映。据此,我们应该把“四小龙”译成“four little tigers”。因为小老虎在东西方人眼中均为活波可爱,是巨大生命力的象征(朱永寿,1997:74)。4.1.4 英语中大量词汇和习语(idioms)也透露出英语民族的社会生活、习俗、价值观念等文化特点。由于当今英语实际上已经成为西方世界的通用语言,其文化背景的影响范围,已经超出英语中特有的意念的表达方式了。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同样有助于我们对英语词语及语言的理解和掌握。
在College English(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修改本)第二册第四单元中有这样一个句子,“This was the last straw.”这个句子就涉及到 the last straw(最后一根稻草)这一谚语。该谚语出自于“ It was the last straw that broke the camel´s back”(最后添上去的一根稻草也会把已经满载的骆驼的腰背压断)。这个谚语表示,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可承受的范围,即使很小的量也会把事物搞砸。英美人把“最后一根稻草”用来比喻“一个人已经承受了许多沉重的压迫,终于被最后一点小小的打击压垮了”。英语中的这个谚语和汉语中我们常说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所比喻的内容,可以说完全是意思相反的,是两码事。
Pandora´s box---祸根。在希腊神话中,Pandora 是从天上降落到人间的第一个女子,由上天派入凡间的复仇使者。Pandora下凡之际,天神命诸神各送一个礼物给Pandora,放在一个箱子中。Pandora 新婚之夜,打开了箱子,于是灾荒、瘟疫、贫困、罪恶、死亡都散布到世界上。现在常把“似为幸运,实为祸害的东西”称之为“ Pandoraˊs box”。我想在当今社会把那些行贿之人送给某些贪官的贵重礼品和金钱称之为 Pandoraˊs box 就是一个最合适的比喻(陈锡麟,1983:53)。
To bear oneˊs cross(背十字架),此语从基督教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故事而来,现在常用来表示“为人蒙受苦难”。颇有些像中文的“为人背黑锅”、“替人受过”。
To carry coals to New castle(把煤运往纽卡斯尔)。纽卡斯尔是英国著名的产煤地区,把煤运回产煤的地方去,无疑象征着汉语中的“老公公背儿媳过河,出力不讨好。”
An early bird(早起的鸟儿)出自英国谚语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早起的鸟儿捉虫多),该谚语相当于汉语中的“捷足先登”。
An old bird(老鸟)出自于英语谚语“Old birds are not caught with chaff”,(用粗糠捉不到老练的的鸟。英语中用老鸟来比喻“精明老练、不易受骗之人”。它同我们汉语中的“老马识途”有异曲同工之妙。
再如,英语中有些词汇也颇有来源。像人们熟知的Sandwich,这个词来自于一位嗜赌如命的英国海洋大臣,这位被戏称为Mr.Sandwich的赌徒在他44岁那年,昼夜不离赌桌,他命令佣人用面包夹肉来给他充饥。后来这种由他独创的食品便风靡西方许多国家。
现代医学术语中的“剖腹术”一词Caesaream operation,则来自古罗马的将军、政治家和作家 Julius Caesar。据说在他出生时他母亲难产,医生便创造性地运用剖腹术把他接到人间。
有时,地理气候也会对语言的理解产生影响。例如:西风把大西洋湿润的暖空气带到英国,此时,正如我们中国人感到春风拂面那样舒服,和我们中国人所说的呼啸的西风完全不一样。了解了这一点,就容易理解英国诗人为什么会写出The West Wind(《西风颂》)这样的名诗了。4.2 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4.2.1 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有了背景知识的介绍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与中国文化同样博大精深的西方文化,了解西方文化的风土人情、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满足学生学习语言的要求,进而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例如在《A Valentine Story》的教学中,用歌曲“Love Story”引入课堂,并向学生介绍Valentine`s Day的由来,让学生真正了解情人节和为情人节而牺牲的基督教徒圣瓦伦丁,便把他遇难的2月14日定位了情人节,在这一天意大利中部地区的特尔尼的主教里会举行大型的宴会来纪念这位英雄。这样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课文,更能增强其学习英语的兴趣。4.2.2 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有助于巩固学生的语言知识
要想很好的理解和掌握一门语言,就必须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各国人们的主观认识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影响下,形成了不同的心理习惯,在加上自然环境的影响,很难在英汉两种语言之间找到各个意义之间的联系都相同的对等词。一个常见的词“Dear”在英语中可在许多场合被用来表示对某人的尊敬、羡慕、爱慕或者只是一种称呼的习惯,不表示什么特殊的情感,而中国人在感情表达方面特别含蓄,很少用“亲爱的”来称呼别人。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在英语教学中,英语的词汇,短语的讲解和学习必须结合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在其语言的情境中进行。
4.2.3 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与修养
在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中,学生接触一些西方文化知识,了解到西方人的价值观念和风土人情。帮助学生借鉴和吸收异域文化的精华,有助于他们开阔视野和提升价值观念,并且有助于学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例如,西方主流文化中的博爱与宽容也尤为重要。西方先进的国家普遍宣扬爱人,爱所有人,甚至爱我们的敌人。美国每年从其他国家移入大量移民,有白人、黑人、黄种人等,各个民族之间能够和谐相处,就是出于这样一种博爱与宽容思想。我们学习西方主流文化,就是要学习这种博爱与宽容的精神,少一些仇恨与刻薄。另外,值得学习的是,西方先进社会的对妇女的尊重与爱护,这是一种男人的美德,值得广泛的宣扬和学习。这些先进的人文观点,当代中国的大学生应当学习。
4.2.4 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有助于改善学生的交际能力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风俗习惯,英语国家和中国自然也有着很多的差异。所以,如果英语学习者想要在日生活中自如地和外国人交谈,他们应该要尽可能详尽的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尤其是那些和中国文化差异较大的地方。例如,西方国家尊重个人隐私,避谈年龄、收入、住房和婚姻状况,打招呼时也不会问及他们已经知道的事情,比方,如果一个人正在读书,他们绝不会问类似“你在看书吗?”的问题。并且,他们也不会询问对方是否吃过了,除非他们想和对方一起用餐。而被对方赞美时,也会大方地表示感谢。由此可见,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成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层次人才。5.结语
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在培养各类高级人才的高等院校里,大学英语作为培养学生对外交流交际能力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大学英语的教学大纲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的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大学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换句话来说,大学英语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美国社会学家Hymes认为交际能力有四个重要参数,即语法性、适合性、得体性和实际操作性,其中适合性和得体性的实质就是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文化能力。换言之,就是使用者应能在英语环境中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恰到好处的同他人交往,遵循他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不冒犯他人的隐私和忌讳等。中国文化和英美文化虽有相似之处,但总的说来,差异很大。美国文化学家萨姆瓦认为,文化因素对跨文化交际情景的影响程度是由文化之间差异程度决定的,他在《跨文化传通》一书中将文化之间的差异程度按大小顺序排成了一个竖表,而位居该表顶端的、代表着文化差异程度最大的正是亚洲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而中国文化是亚洲文化的主要代表,英美文化又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充分说明了中国文化和英美文化之间巨大的差异。这种文化上的巨大差异有体现在汉英两种语言的具体形式上。而语言和文化又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背景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掌握了基本的语法,具有基本的英语使用能力。他们进入大学后,毋庸置疑地会对英语国家的生活习俗、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也具有浓厚的兴趣,此时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背景知识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能使他们不仅具备自己的传统文化和风俗知识,还能敏锐的识别不同语言形式在文化方面的差异,去了解并研究这种差异,学到地道的英语,从而实现英语教学的目的,也有利于扫除跨文化交际上存在的障碍。
参考文献
[1]Allen, W.& Valette,R.M.1997.Classroom Techniques:Foreign Languages and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second edition.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325.[2]Claire Kramsch.1999.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3]Kramsch,C.1998.Language and Cultur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3-155 [4]Kreusler.1963.The Teaching
of
Modern
Foreign
Language
in
the
Soviet
Union
.leiden, Netherlands:E.J.Brill.28-67 [5]Rivers,W.M.1964.The Psychologist and the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2-35 [6]包惠南.2001.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7]曹雪芹.红楼梦[M],霍克斯译1973.伦敦:企鹅出版社.[8]陈昌麟1984.英语词语知识二十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79-88.[9]陈申.2001.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0]邓炎昌、刘润清.1994.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4 [11]胡文仲.1994.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30-145.[12]胡文仲.1995.英美文化词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3-212.[13]贾玉新.1997.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3-23.[14]刘丽英.2001.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2):72 [15]平洪、张国扬.2001.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6]萨姆瓦等著,陈南等译.1983.跨文化传通[M].三联书店,35.[17]肖礼全.2005.对中国英语教学宏观模式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5):35-41.
第三篇: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
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曾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这是文化得以生存的力量。”语言正是文化传播最重要的一股力量。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因此,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该在英语教学中对文化进行有意识的渗透。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渗透的必要性
《新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又是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拉多(Lado1964)在《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一书中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因而学习一门外语,就意味着要理解和接受另外一种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小学英语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缺乏语言环境以及面对考试的压力,传统的英语课堂主要侧重语音、词汇以及语法的机械教授与练习,往往忽略了文化意识的渗透以及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这种重语言轻文化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取得很高的分数,但是却导致他们不能够在实际的生活中运用所学的语言,造成了一大批人学的是“哑巴英语”或是“中国式英语”。
在这种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更不可能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跨文化交际的双方如果不能进入到同一文化背景中,往往会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导致交际的失败。正如托马斯指出:“语法错误从表层就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被发现,受话者就会认为说话者缺乏一定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被像语法失误一样对待。如果一个能够讲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往往会被认为是缺乏礼貌或是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为语言知识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由此看出,文化在英语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小学生刚刚接触英语,不可能了解太多的英语国家的文化,并且他们在交际中所犯的错误是会被理解和原谅的。但是,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该在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为他们创造语言的运用环境,从小就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的意识。
三、在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知识
不可否认,我们在小学英语文化意识渗透的教学方面确实存在着问题,但是,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就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西方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1.充分利用教材,在课堂上随时进行文化渗透。我们现行的教材中有很多地方都体现出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话题。充分利用教材上的这些话题,就会让学生了解到很多相关的文化知识。
三年级一开始接触英语,学生就要学习打招呼的方式。在上课前,我会让学生说说中国人见面打招呼会说些什么,学生都知道常用的打招呼的语言有:“你吃了吗?”“你干吗去?”等等。当问一个西方人“你干吗去?”会被认为是侵犯了别人的隐私。西方人打招呼的时候会说:“Hello!/How are you?”等。又如询问他人的年龄,在课上我们为了学生能够掌握这些知识,也会反复地询问:“How old are you?”在我们中国人的眼里,这很正常,然而这在西方人的眼里询问他人的年龄,尤其是女士的年龄却是很不礼貌的行为。通过这个话题,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在西方,询问他人的年龄、体重或是工资等都会引起人们的反感。了解这些后,学生今后在用英语交际的时候就会避免谈论涉及他人的隐私或是容易引起误会的话题。我们所使用教材中会话的插图,也常常为我们提供了文化差异的信息,这就需要教师对中西方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敏感地发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2.巧借多媒体,传授文化背景知识。多媒体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介绍文化背景知识,能够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在制作课件或Flash动画时,充分利用音像结合的直观性,尽可能把文化背景放入各种情景中去,使语言与语境相结合,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兴趣,在语境中感知所学语言。
3.自实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以来,我们不断地实践、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案,为了能够增强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形成英语思维,我充分地利用英语学案自主学习板块,开设“相关知识链接”或“背景知识”介绍专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相关的文化知识。例如,在 What would you like? B Let’s talk部分学案的设计中,我在相关知识链接部分向学生介绍了中西方餐桌文化的相关差异。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知识链接,了解了中国请客的相关礼仪知识以及西方人请客的戒条六则。在课堂上,小组展示――创设情境表演这一环节,学生自己创设情境,准备道具的时候,他们有意识地注意了餐桌文化的差异,他们在邀请英语国家的客人时,为他们准备了刀叉等餐具,而在邀请中国客人的时候,为客人准备了碗筷,并且提前安排好了座次等。虽然这仅仅是课堂上的展示,但也说明了学生在有意识地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4.创设情境,为学生营造真实的语言氛围。教育家认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深入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创设与生活贴近的实际情境是我们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学生能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语言实践,学习和了解异国文化,从而加深对异国文化的认识。例如,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情景一:Mike和John来到中国,到好朋友吴一凡家做客,吴一凡的妈妈为他们准备了丰盛的晚餐,期间,吴一凡和他妈妈该注意什么呢?情景二:陈洁去美国交流学习,她被安排到美国小女孩Sarah的家里生活体验一段时间。Sarah及其家人为陈洁准备了她到美国的第一顿晚餐,Sarah和她的家人又会怎么做呢?通过这两个情境,让学生投入到真实的情境中去,对比中西方饮食文化,从而强化他们的语言文化知识,避免“中文思维交际”,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总之,我们必须要在小学这个打基础的重要阶段,把“文化意识”教学放在突出的地位。英语教师可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特点,以课堂教学作为文化教学的主要实现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在有文化背景的环境下学到地道的英语。
(责编 田彩霞)
第四篇:小议小学英语教学导入法
小议小学英语教学导入法
摘要:由于小学生的自制能力比较差,非常容易在课堂上走神,降低学习效率,因此小学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积极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所谓的课堂导入就是指小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课之初采取的方法或者策略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去,课堂导入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导学生,顺利地将学生导入到下一课程的学习中去。它是课堂的桥梁与地基,如果桥梁搭建的好,很容易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正规,反之就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索兴趣。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小学英语课堂可以称得上是一门艺术,因为面对的受众是一群心智尚未健全的孩子,他们的思想太归于活跃,在英语课堂上很容易走神或者跑偏。因此英语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设计。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课本,深谙课堂导入之道。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节课,一个良好的开端已经是胜利的一半了。英语教师应该遍寻良法,博得满堂彩的效果。由此可见课堂导入的重要性。要知道一堂精彩的英语课,一定是从精彩的课堂导入开始的。课堂导入若能生动有趣,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眼睛里就会散发出攫取知识的光,反过来也会刺激老师讲课的激情,从而使课堂变得活泼生动。
一、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情境导入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日益健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呆板,生硬的教学形式,使得课堂更具有生动性与直观性,课堂效率特大大地提高了。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发挥多媒体的作用,积极备课,利用课件为学生准备一节生动、传神的英语盛宴。而且这个阶段的小学生基本上都处于十岁左右,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充满好奇、善于模仿。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情景导入教学,更容易吸引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所以说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的丰富性、直观性,为学生创造英语学习的情境。
小学英语教师在准备课件的时候,要认真研究课本知识,根据教学的内容制作出符合教学目的的多媒体课件,切忌不能过于浮夸,要让学生处于英语学习的环境中。比如说笔者在进行 “Animals”教学的过程中,就实现准备好了教学时所需要的视频以及图片,甚至于笔者还为小朋友们准备了英文版电影《狮子王》的片段。在课堂的开始,打开课件,孩子们看到了绿意盎然的大森林,伴随着声音,动物们陆续出场了。花草树木都是色彩缤纷,动物的形态多样。然后笔者在根据教学内容配上标准的英语发音,这些都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英语课堂很快安静下了了,跟随着多媒体技术孩子们很快地就记住了动物们的名称。
二、利用实物,进行实物导入教学 实物导入法是小学英语课堂中经常能用到的一个实用的教学导入方法。因为小学英语所教授的内容都比较浅显,大部分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品,所以笔者就经常会带一些小东西进行实物导入教学。比如说笔者在教学生们水果那一章节的时候,就事前跟学生商量带了多种多样的水果,有banana , apple , peach , pear等。在进行课堂导入的时候,笔者就拿出这些水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问学生这些水果的英文名字应该怎么读呢?卖了关子之后,在进行解答,这也是设置疑问导入教学的一种的方法。在进行实物导入教学的过程中,笔者还让学生遮住眼睛走到讲台上,摸水果问答问题,比如: “What’s this ?”
“Touch it and guess.”“What colour is it ?”等等,很自然地就导入了新课,吸引了学生的好奇心。
三、利用歌曲进行导入教学
现在的小学生基本上都是十岁左右,他们好动,活泼,爱表现,喜欢唱歌。因此在进行英语教学的时候可以抓住他们的这一特点。让学生在歌曲中得到满足与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这种寓教于乐的课堂导入方法会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英语材。例如笔者曾经在教授学生基本的单词的时候就利用ABC歌,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体会到了学习英语的乐趣;在教学颜色词时,我就先让学生听一曲colour song。让学生聆听这些节奏比较欢快、曲调明快的英文歌曲,一方面符合小学生情绪记忆相对较强的特点,易于激发学生的情绪和兴趣,另外一方面歌曲与新课内容紧密联系,使学生能在悦耳的音乐声中无意识的感知新课内容。音乐导入课程的方式是微妙的,过程是美妙的。在这个过程
中它给人以美的享受与愉悦,使人产生联想和共鸣,笔者在让学生欣赏《Old MacDonald had a farm》这一首歌的时候,歌词中的“duck”quack—quack—quack,“cat”miaow—miaow—miaow,“cow”moo—moo—moo,“pig”oink—oink—oink等动物的叫声,在优美的节奏与欢快的曲调的映衬下,给学生来带来整片的笑语欢声,整个教室洋溢着愉快的气氛。
四、利用学生好动的天性,进行游戏导入教学
玩游戏真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最爱了。因此小学英语教学可以利用游戏导入教学,将游戏纳入课程的一部分,这听起来虽然有点离谱,但确实切实可行的。要知道洛克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教育儿童最好的一个技巧就是把儿童们应该做的事情变成一种游戏似的。适当的有趣的游戏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是一个相当不错的课堂导入方法,值得广大同行相互推荐。笔者在进行小学英语三上Unit 2 Part B中关于身体部分的单词教学的时候,就采取过这样的游戏导入方法,首先我与学生们共同制作了一些可以自由活动的木偶的全身图,隐藏了木偶身体的关键部位,然后通过游戏让学生猜猜少了什么,如body、finger、leg、foot、hand,孩子们在游戏中很快记住了这几个词汇,一方面提高了课堂效率,还为下面一个环节的教学做好了铺垫,一举两得,美妙至极。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英语教学的导入方法时多种多样的,方式也是层出不穷的,只要英语教师乐于探索,最终都会找出适合教学目的、教学方式的导入方法。但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才是关键,把握课堂教学内容与目的才是最重要的,切不可为了形式忘记了内容。
参考文献
[1]刘莹、谢乃莹、王晓东主编.小学英语典型课示例[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 [2]莫静声浅谈谈英语课堂教学导入的特点[J]基础教育研究,2009(22)
第五篇:英语教学论文:谈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浸透
英语教学论文:谈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浸透
英语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浸透
【摘要】 语言和文化二者交叉渗透,唇齿相依。一个社会的语言是其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人们在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同时,也会折射和反映出一定的社会文化,所以说语言反映社会文化,文化离不开语言。因此,语言的学习必须与其社会文化紧密联系。英语的学习亦是如此。英语不应该仅仅作为知识来掌握,更重要的是把英语当做一种交流的工具来使用,而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助于学生对英语恰当的理解和运用。
【关键词】 小学英语教学;文化意识;文化渗透;交际能力
一个民族的语言是随着这个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等,一个民族的语言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E.Sapir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文化紧密相连。
《英语课程标准》对现代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英语教学不能单纯地进行就语言而语言的教学,更重要的是重视跨文化教学,文化意识的渗透,扫清交际过程中出现的障碍。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育。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进行交流。
一、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渗透的策略
文化意识的渗透涉及到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价值观等。怎样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好的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渗透,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1、在课堂中创设情境,营造文化氛围。
我们的学生学习英语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英语语言环境。英语语言环境的创设,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因此,在课堂中创设情境,营造英语文化的氛围极为重要。在课堂上,教师尽可能地用英语授课,模拟仿真英语环境;创设英语情境的练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交际表达的机会。学习有关英语国家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时,让学生收集资料,一边观察一边讲解,播放相关的电影、录像,学唱英语歌曲,让学生置身于英语环境氛围中。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开展情景对话、表演等趣味活动,让学生扮演角色,增加学生体验的机会。
2、在生活中创设情境,提升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
在课下,教师可以和学生进行简单的英语交流,创设情境,提升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例如,在课下可以和学生用英语打招呼,谈论天气,用英语的思维方式进行交流。碰到一些特殊节日,如Christmas, Thanksgiving Day时,让学生寻找有关节日文化、习俗等方面的资料,再让学生介绍和节日有关的背景知识,包括节日的来历、与节日有关的一些活动等,教师组织开展和节日有关的活动。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不仅了解有关的文化内容,并且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
3、鼓励学生口语交际,加强学生对外国文化的敏感度。
学校和教师应多开展英语文化活动,比如说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歌曲比赛等等。鼓励学生阅读简单的英文作品、小故事,组织学生讨论中英文化的差异,通过英语话剧表演、英语角等活动帮助学生,进行文化渗透,提高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敏感度。
语言的学习建立在对其社会文化的理解之上。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注重语言教学,更要注重英语国家文化的渗透,重视语言文化的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学生只有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掌握语言,才能合理地运用语言,才能让他们在语言交际中游刃有余。
二、文化意识的渗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1、文化意识的渗透有助于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新奇有趣的事物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如果把枯燥的语言学习巧妙地融入到对文化知识的探究过程当中,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这一单元时,我会设情境问学生为什么英语国家的人都是以“weather”来寒暄的。原来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常有变幻无常的天气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所以一见面就问天气。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而在英美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是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接受后一般也当面不打开。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2、文化意识的渗透有助于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学生只有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内容,才会正确的理解和使用英语,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英语文化知识的缺乏,就会对英语现象理解不深刻,甚至产生误解;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往往习惯于中国文化的思维,由于使用不得体出现语用失误,使交流受阻,影响沟通。我们习惯见面问别人“你吃了吗?”,学生把母语的使用习惯迁移到英语当中,就会这样问“Have you eaten?”,他们也不觉得问外国人“What's your job?”、“ How old are you?”有任何不妥,虽然句子没有语法错误,但却使被问者感到尴尬,影响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学生也感觉莫名其妙。这些问题的产生说明学生在进行英语交际时,对英语文化缺少了解,也没有摆脱母语的影响。如果在教学中我们能够注重向学生讲授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告诉英语文化极为重视个人的隐私,在谈话时,直接打听别人的经济收入、年龄、婚姻状况是极不礼貌的,就不会有这么尴尬的事情发生了。
3、文化意识的渗透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加深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认识、理解与热爱。
对于文化,人们应该采取尊重和包容的开放态度。对于不同的文化,教师应该通过对比,教育学生一方面要更加热爱和发扬本土的文化,另一方面要借鉴和吸收外来的优秀精粹。在进行英语文化学习时,我们应自觉的将我国文化与英语国家的文化进行对比,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加深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培养世界意识,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理解与热爱。
例如,在中国数字“4”与“死”谐音,所以人们觉得它不吉利,但是“4”在西方却是“lucky number”。再比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四册 What would you like for lunch?这一单元B部分的餐具类单词“plate, knife, fork, spoon, chopsticks,”时,课前我先让学生查有关西方餐具摆放的方法,在课上我请学生说说摆放的方法并进行摆放,然后我边摆放边用英语描述:“The fork is on the left,The knife is on the right, The spoon is beside the knife.The plate is in the middle.”通过比较了解中西方用餐时使用餐具的不同。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巩固所学的单词和句型,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加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体验,将语言和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深刻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理解语言所蕴含的意义,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同时也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本土文化,加深对本土文化的认识、理解和热爱。
参考文献:
邓炎昌.《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欧阳雪青 “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薄弱的现象和强化措施”,《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4期
陆田森 “跨文化交际思想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