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年级下册第2课 自行车为什么爆胎 教案
2.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教学目标】
1.能独立选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在“玩”中进一步探究气体和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并能充分交流活动后的感性认识。
2.通过大量的气体与固体探究实验,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愉快,认识到科学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3.能针对生活中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提出想知道的问题,并乐于运用其科学道理改善生活。【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玩中学”活动中,探究气体、固体的热胀冷缩。
教学难点:针对生活中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提出想知道的问题,并乐于运用其科学道理改善生活。【教具、学具】
学生准备:
①②③小组:烧瓶、烧杯、气球、细线、水槽、冷水、热水。
④⑤⑥小组:烧瓶、弯成直角的玻璃管、橡皮塞、染色水、水槽、冷水、热水。
每小组还应准备:酒精灯、火柴、镊子、直尺、铜丝、硬币、胶布、瓶盖等。教师准备:
固体热胀冷缩实验组装材料:一个铜球、一个铁圈(铜球刚好穿过的铁圈)酒精灯、火柴、学生实验记录单(每组一份)、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怎样能让气球变大?(学生马上想到把气球吹大)如果不改变装置怎样使气球变大呢?(学生感到疑惑)大家再想,在炎热的夏天,自行车胎又为什么会爆裂呢?
2.让学生根据个人经验展开猜想。
(学生根据上节课《温度计的秘密》所学知识,猜想:气体和液体一样,也
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揭示课题。
我们的猜测是否科学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自行车胎爆裂的秘密吧。(板书课题: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
二、小组学习,合作探究 活动一:探究气体的热胀冷缩 1.小组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根据实验记录单中的探究活动提示,从课前准备的材料中选择所需的实验材料,自行设计出“玩中学”实验活动方案。)2.小组汇报实验方案。
①②③小组方案:用细线把小气球扎于烧瓶口(如下图),先把烧瓶放入盛有热水的水槽内,再放入盛有冷水的水槽内,注意观察气球的变化。
④⑤⑥小组方案:把弯成直角的一头插入橡皮塞,在管内滴入有色水,再将橡皮塞紧塞于烧瓶口(如下图),先把烧瓶放入盛有热水的水槽内,再放入盛有冷水的水槽内,注意观察玻璃管中有色水的变化。
3.教师出示右边实验活动时的注意事项。4.各小组按照自行设计的实验方案,探究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5.汇报实验成果。
预设1:从选取不同方案的小组汇报中,感悟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通过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实验是否达到了你希望的结果?
6.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能得出结论,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自行车胎爆裂是因为车胎内气体膨胀引起的。所以夏天我们在给自行车打气的时候,不要打得太满。活动二:探究固体的热胀冷缩 1.提出问题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气体跟液体一样,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固体是否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
2.演示实验。
(师展示主要器材:铜球、塑料球、一个铜球和塑料球刚好穿过的铁圈)
预设2:从“铜球穿铁环”演示实验中,发现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如果让你来设计实验,你认为应该怎样做?你还需要哪些实验器材?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设计方案。(小组汇报)
同学们说得不错。我们可以对铜球加热,再看看是否还能穿过铁圈,如果不能穿过,就能说明有热胀的性质,再把铜球放入冷水中进行冷却,如果能穿过铁圈,说明固体有冷缩的性质。
3.找小组代表做演示实验。
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提示: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我们要注意酒精灯的使用方法,熄灭酒精灯的时候,直接用酒精灯的盖盖上即可。再用酒精灯加热时,我们要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对物体加热,要防止烫伤。另外记得把你的发现填写到课本上。下面请一个小组的同学到前面进行实验演示,其他同学要注意观察。
(1)用酒精灯加热铜球;
(2)将铜球放入冷水中冷却;
(3)加热后的铜球不能通过铜环了;
(4)铜球冷却后,又能通过铜环了; 4.通过实验,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汇报)
得出结论: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铜球在加热后不能穿过铁圈了。说明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5.自己设计实验,验证其他固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预设3:从课前准备的材料中另选一种亲自实验,体验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同学们真不愧是一位位小小科学家,想到了这么多方法。哪个小组能把你们的设计方案和发现与大家分享一下?(小组汇报各自的实验方案、现象、结论。)
三、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些什么?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你认为应该怎样说呢?(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提升:一般情况下,物体(液体、气体、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不同材料的物体,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在相同情况下,气体受热膨胀的体积最多,液体较多,固体最少。
四、生活应用,拓展提高 1.走进生活,应用科学。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无处不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只要你仔细看、用心想,大胆做就能解开他们的奥妙。
(课件展示图片,并提出问题)
图片一:一个憋了的乒乓球,如何让它回复原样? 图片二:商店里卖的瓶装啤酒,为什么不装满? 图片三:铁轨之间留有缝隙。图片四:夏天架得较松的电线。图片五:水泥路面上留有缝隙。(思考选择问题回答,解释其中道理)
你还知道哪些物体热胀冷缩性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生自由发言)2.拓展研究——科学无止境
课下请同学们应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科学知识,利用身边的物品尝试制造一个小喷泉,并把这个小发明展示给你的家人,来共同分享你的科学成果。【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本课是继前一课《温度计的秘密》之后,对热胀冷缩性质的继续探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发现气体和固体也有着热胀冷缩的性质。我认为,本节课教学中的亮点有以下几方面:
(1)教学思路清晰。本课教学先从大量的感知材料入手,引出“在炎热的夏天,自行车胎为什么会爆裂?”这一科学问题,接着让学生猜想后带着问题展开两个探究活动,来分别验证气体和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最后让学生走进生活,去发现和应用物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从而运用科学改善生活。整个教学过程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
(2)突出了探究活动中的学生主体性。整堂课教学,没有让学生成为独立的听众和观众,而让学生深入到探究活动中,充分地在“玩”中学,在“做”中学(当然,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至于活动方案在实验记录单上有所提示)。表现在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合适的实验材料,在自行设计探究活动方案后展开充分的、有目的、有兴趣的去“玩”,在“玩”中体验乐趣、感受科学知识。整个过程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3)注重了科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性。本节课,一切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人为的材料,去探究生活中物体的热胀冷缩的现象,最后又回归到生活中来寻找科学,应用科学,从而改善生活。同时,让小学生充分认识到了科学与生活的融合,意识到科学在生活中是无止境的。
2.使用建议。学具的选择和实验活动方案的设计,不一定完全按照课本、教案照搬,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只要能同样达到实验效果即可。3.需破解的问题。学生从探究活动中已感受到了“在一般情况下,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至于“不同材料的物体,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在相同情况下,气体受热膨胀的体积最多,液体较多,固体最少”这一科学道理能否在本节课的探究活动中展现出来? 【相关链接】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材,教学用书中的教材分析及后面的活动要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李宪锋
滕州市级索镇后王晁小学
第二篇:语文四年级下册人教版第2课《桂林山水》教案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孩子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孩子感受桂林山水的独特风光,培养孩子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学习运用相同的句式写作。【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独特之美。【教学难点】
1.培养通过丰富想象、反复朗读来体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2.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学习运用相同的句式写作,逐步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运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提示“木”做偏旁时书写注意事项)。
二、整体感知桂林山水美景,体会作者表达的丰富多彩。
1.播放桂林山水视频,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感知桂林山水美景。
(设计意图:课堂开始播放桂林山水美景图片,伴着悠扬的乐曲,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孩子对桂林山水有了整体的感知,并对后面的学习课文,产生强烈的兴趣。)
2.朗读课文词语,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丰富多彩。
(设计意图:词语归类学习,让孩子初步体会了作者表达的丰富性,积累词语,对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帮助。)
3.指导“澜”的书写,回忆汉字字型记忆方法、书写规则。
三、走进文本,感悟漓江水之美、山之美。
1.感悟漓江水之美。
(1)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学生读文,画出描写漓江水的句子)
(2)汇报交流,教师结合孩子的汇报引导学生体会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感受作者的喜爱之情。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漓江的水静?该怎样朗读呢?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漓江的水清?引导学生想象,进行说话练习。(播放音乐,师:此时,我们跟随着作者一起荡舟于漓江之上,青山绿水,美不胜收。低下头,我们看见了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可以看见……可以看见……)
从“无瑕、翡翠”感受漓江水绿,感悟作者的赞美之情,体会作者用词的丰富多彩。
(3)总结,激发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4)积累语言,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小结学法----“四读学习法”:初读、精读、悟读、诵读。
3.出示学习提示,小组合作自学第3自然段,感悟山之美。
(1)读“温馨提示”。
(2)小组合作学习第3自然段,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教师补充“象鼻山”的传说,感悟山的“奇”,进行说话练习。)
(4)朗读体会。
(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这一环节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由扶到放”的过程。)
四、以读代讲,体会山水交融之美。
1.齐读第四自然段。
2.质疑:如何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五、总结全文,了解文章结构(总-分-总),体会文章表达特点。
六、学习致用,练笔模仿:
请同学们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练笔: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清得(),清得()。
桂林的山真奇啊,奇得(),奇得(),奇得()。
世园会的花真香啊,香得(),香得(),香得()。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这个环节中,巧借文本,有意识地在课堂上为学生搭起了写话的平台,这样既帮助学生走进文本,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七、拓展研读,感受文化。
1.阅读《浓碧》,懂得多种形式描绘同一景物的特点。
2.阅读其他文人墨客游览过桂林以后留下的足迹,再次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魅力。
(设计意图:再次了解关于桂林山水的作品,让学生对桂林山水有了更多的了解,更深的向往,同时体会到了同一事物可以运用不同的表达方法。)
八、布置作业,延伸课外。
1.阅读《徐霞客游记》,感受我国大好河山之美。
2.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一写你喜欢的地方。
(设计意图:新课标倡导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这里推荐相关资料,就是要将学生的阅读引向深入,将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
【板书设计】
2、桂林山水
(总)
甲天下
(分)
水:静
清
绿
比喻
山:奇
秀
险
排比
(总)
画中游
(设计意图:板书紧扣教学重点,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一目了然。)
第三篇:语文四年级下册人教版第2课《桂林山水》教案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灞桥区东城第二小学
张 碧 【课 题】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一单元第2课《桂林山水》。【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桂林山水之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二是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并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教学时既要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还要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使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始终。四年级孩子对于学习写景的文章已经有了一定的体会,但因为年龄的局限、空间的局限,孩子们无法真正地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美,因此在课堂上,我运用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引导和多媒体课件来使孩子感受桂林山水之美,从而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同时,现在的孩子一直学习语文,但常常遇到作文退缩,或虽写出作文,言语苍白,不够生动。而这篇文章文质兼美,是指导孩子写作的好契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同时,激发孩子的想象力,让孩子说一说、写一写(即“小练笔”),以逐步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在多媒体课件的渲染下,在教师声情并茂的言语引导下,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想象,体会文章所描写的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美。在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想象画面,体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并从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在“说一说”、“小练笔”活动中,学习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逐步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教学目标】
1.使孩子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孩子感受桂林山水的独特风光,培养孩子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学习运用相同的句式写作。【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独特之美。【教学难点】
1.培养通过丰富想象、反复朗读来体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
2.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学习运用相同的句式写作,逐步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课
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想象体悟法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运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提示“木”做偏旁时书写注意事项)。
二、整体感知桂林山水美景,体会作者表达的丰富多彩。
1.播放桂林山水视频,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感知桂林山水美景。
(设计意图:课堂开始播放桂林山水美景图片,伴着悠扬的乐曲,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孩子对桂林山水有了整体的感知,并对后面的学习课文,产生强烈的兴趣。)
2.朗读课文词语,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丰富多彩。
(设计意图:词语归类学习,让孩子初步体会了作者表达的丰富性,积累词语,对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帮助。)
3.指导“澜”的书写,回忆汉字字型记忆方法、书写规则。
三、走进文本,感悟漓江水之美、山之美。
1.感悟漓江水之美。
(1)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学生读文,画出描写漓江水的句子)
(2)汇报交流,教师结合孩子的汇报引导学生体会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感受作者的喜爱之情。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漓江的水静?该怎样朗读呢?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漓江的水清?引导学生想象,进行说话练习。(播放音乐,师:此时,我们跟随着作者一起荡舟于漓江之上,青山绿水,美不胜收。低下头,我们看见了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可以看见……可以看见……)
从“无瑕、翡翠”感受漓江水绿,感悟作者的赞美之情,体会作者用词的丰富多彩。
(3)总结,激发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4)积累语言,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小结学法----“四读学习法”:初读、精读、悟读、诵读。
3.出示学习提示,小组合作自学第3自然段,感悟山之美。
(1)读“温馨提示”。
(2)小组合作学习第3自然段,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教师补充“象鼻山”的传说,感悟山的“奇”,进行说话练习。)
(4)朗读体会。
(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这一环节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由扶到放”的过程。)
四、以读代讲,体会山水交融之美。
1.齐读第四自然段。
2.质疑:如何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五、总结全文,了解文章结构(总-分-总),体会文章表达特点。
六、学习致用,练笔模仿: 请同学们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练笔: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清得(),清得()。
桂林的山真奇啊,奇得(),奇得(),奇得()。
世园会的花真香啊,香得(),香得(),香得()。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这个环节中,巧借文本,有意识地在课堂上为学生搭起了写话的平台,这样既帮助学生走进文本,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七、拓展研读,感受文化。
1.阅读《浓碧》,懂得多种形式描绘同一景物的特点。
2.阅读其他文人墨客游览过桂林以后留下的足迹,再次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魅力。
(设计意图:再次了解关于桂林山水的作品,让学生对桂林山水有了更多的了解,更深的向往,同时体会到了同一事物可以运用不同的表达方法。)
八、布置作业,延伸课外。
1.阅读《徐霞客游记》,感受我国大好河山之美。
2.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一写你喜欢的地方。
(设计意图:新课标倡导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这里推荐相关资料,就是要将学生的阅读引向深入,将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
【板书设计】
2、桂林山水
(总)
甲天下
(分)
水:静
清
绿
比喻
(总)
(设计意图:板书紧扣教学重点,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一目了然。)
山:奇
秀
险
排比
画中游
第四篇: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第2课《小松树》教案设计
2.小松树
教学目标:
1.会认四个生字,会写六个生字,理解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长得更高,才能望得更远”的含义。教学重难点:
懂得“只有长得更高,才能望得更远”的含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简笔画出一棵小松树,提问:你们知道松树的哪些特点吗? 二.了解自学情况:
1.小组生字红绿灯(检查生字学习情况)2.指名读课文。3.默读,概括课文大意。三.质疑问难。四.指导学习书写生字。1.观察字形,交流记忆方法。2.教师范写。3.学生练写。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指名认读词语。2.指名读课文。二.师生互动:
1.自由读,画出中心句。
2.“只有长得更高,才能望得更远”是什么意思?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3.小松树是怎么明白这个道理的?读课文,思考。
三.生自学课文,看看小松树的成长共分为几个阶段,每次成长的动力是什么,结果怎么样。
四.全班交流。
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六.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板书设计: 2.小松树
只有长得更高,才能望得更远
第五篇:第2课教案
第2“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七年级历史备课组 张丹霞 田剑 孙晶 主备人:孙晶
[课程标准]列举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主要内容和评价唐太宗,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①记住唐太宗李世民的主要政绩;记住“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②唐初百年的发展和积累,到唐玄宗开元年间,社会经济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达到前所未有的极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2.能力培养
①通过对唐太宗的分析评价,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通过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帮助学生树立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观点
③通过收集图片实物、资料、编写历史小故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节课的讲述,联系以前的历史,说明杰出人物对加速或延缓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②唐太宗的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即使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③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唐代的金银器、唐三彩、丝织品等历史文物的工艺价值,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的敬佩之情。教材重点、难点:
1、重点是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主要政绩
2、难点是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方法:分析、归纳、引导 教学形式:多媒体
教学准备:课件、地图册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人:
贞观初年,唐太宗在洛阳修建一座宫殿。大臣张玄素上书极力反对,说天下刚定,就大修宫殿,劳民伤财,恐怕您比亡国之君隋炀帝都不如。唐太宗一时接受不了,生气地问:“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比历史上的暴君桀、纣如何?”张玄素从容地说:“若是这座殿修成,您和桀纣也差不多了。”唐太宗听后十分震动,终于接受了张玄素的意见,还奖励了他。事后唐太宗对人说:“唯唯诺诺的人再多也不如一个能说出逆耳之言的忠臣。”上述材料表现了唐太宗一种什么品质?他统治的时候唐朝出现了一种怎样的局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简单点评后总结:正是由于唐太宗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所以在他统治下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又一个盛世局面—贞观之治,板书课题,并解释“治”的意思是政治清明、治理有序。这样的盛世局面我们还学过哪些?下面,我们先了解李世民的有关材料(板书)
二、讲授新课 1.晋阳起兵
隋末农民起义遍及全国,隋朝政权摇摇欲坠。李渊父子于617年起兵晋阳。同年11月李渊攻克长安,与民众约法十二条,除去隋朝苛政。618年李渊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唐,他就是唐高祖。唐朝正式建立了。2.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
经过激烈的争权战争,到624年,唐朝大体上统一了全国。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在黄河流域进行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都是李世民负责指挥的,其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成为当时最杰出的军事家。当时,统一全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民的渴望,是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前提。李世民顺应历史潮流,完成统一事业,对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3.贞观之治
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唐太宗。唐太宗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强盛,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
教师指导同学们阅读课本归纳整理唐太宗的政绩主要内容。
第一个方面,开明的治国思想。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眼目睹隋朝的覆亡,这对他政治思想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他以隋亡为戒,接受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比较善于学习历史经验,具有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的帝王。还认为要使唐朝治世长久,就必须“居安思危”,“善始慎终”。第二个方面,唐太宗善于用人。由于唐太宗确实是以才取人,甚至破格用人,所以贞观时期,人才济济,出现了一批对国家的治理有杰出贡献的著名将相,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李勣等。这些猛将谋臣为李王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了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这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也是“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之一。第三个方面,太宗重视纳谏。他以隋炀帝拒谏饰非以致国家灭亡为鉴,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皇帝在这一点上可以与他媲美。他把自己比做石中之玉,矿中之金,把进谏的人比作良工良冶。在他的倡导和鼓励下,贞观时期谏臣盈廷,先后向太宗进谏见于记载的不下30人。其中魏征一人“所谏前后二百余事,凡数十万言。唐太宗甚至把贞观时期政绩的取得说成是“皆魏征之力也”。正是这些进谏,避免和防止了很多错误,对“贞观之治”的政绩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四个方面,太宗重视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唐朝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贞观时,增加了宰相的人数。这样既避免宰相专权,又能集思广义。唐太宗还大力精
简中央、地方各级行政机构和官员。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财政开支,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
第五个方面,大兴学校,发展科举。为了广开选官的途径,唐太宗继承并发展了科举制度,这是唐代最主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为一般地主提供了做官的途径,扩大了唐朝统治的阶级基础。
第六个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太宗继位后多次颁布减免全国或部分地区租赋的法令。并用免除几年赋役的办法招诱逃亡农民归业。唐初社会经济衰弊凋残,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全国人口锐减,政府掌握的户口仅200多万户,不到隋盛时890多万户的1/3。但到了唐太宗死后3年的统计,户口增至380万户,贞观时期平均每年增长近七万户,是唐代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
贞观末年,唐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境内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初步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升平,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4.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本人“兼涉文史”,“精明强干”,“能屈身忍辱”,颇有抱负。唐高宗多病,皇后武则天开始干预朝政。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690年武则天正式改唐为周,自称为大周圣神皇帝,并自造“曌(音“照”)”字为名。武则天执政时期,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承前启后。武则天不失为唐代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但是,为了神化自己的权威,她大肆崇佛,广建庙宇,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她放手招官,使官僚集团急剧膨胀,加重了人民负担。她重用武氏家族,这些人穷奢极欲,为非作歹,更与武则天本人的腐朽生活和对权势的贪婪分不开。这一切必然会加剧阶级矛盾。(在此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人物。)5.“开元盛世”
继承唐太宗、武则天的业绩,并将其发展推向顶峰,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史称“开元盛世”。
1)政治上,唐玄宗特别注意选贤任能,且从基层做起,亲自考核新任命的县令,斥退不合格者。
2)经济上,唐玄宗重视农耕、垦荒,大力兴修水利。农业生产大大发展。(可让学生了解杜甫《忆昔》)所以全国人口大增,户数是唐太宗时期的3倍,可谓丰衣足食,人丁兴旺。
小结:自唐朝建立,从唐太宗到武则天再到唐玄宗,都励精图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达到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况,使唐朝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史上也有极为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在确定适宜社会发展的基本国策的前提下,政令、政策的相对稳定,是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板书设计:
第二课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一、贞观之治
1、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
2、任用贤良,虚怀纳谏
3、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
4、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二、女皇武则天
三、开元盛世
1、政治经济措施
2、经济繁荣,盛世局面形成 课堂练习:见课件
作业布置:1.阅读下列材料: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请回答:
(1)上述名言是谁说的?它的意思是什么?(2)唐太宗为什么要引用这句话?体现了他怎样的思想?(3)他为避免“覆舟”实行什么样的政策?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 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的关系怎样?(2)材料中说唐太宗“夙夜孜孜”、“终日孜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唐太宗。统治者好比是船,人民就像是水;水能使船在水上航行,也能把船打翻。(2)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要维护统治就必须让老百姓能够生存下去,体现了他重视百姓,以民为贵的思想。(3)实行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政策。2.(1)因果关系。唐太宗从隋朝灭亡中吸取教训,采取调整统治的措施,是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之一。(2)要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及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