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幽默成为教学中的润滑剂[5篇模版]

时间:2019-05-15 05:42: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幽默成为教学中的润滑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幽默成为教学中的润滑剂》。

第一篇:让幽默成为教学中的润滑剂

让幽默成为教学中的润滑剂

【摘要】幽默是一种艺术,是人生不可缺少的喜剧元素;幽默是一种才华和素养,它以

令人愉悦的方式传达出人的真诚、淳朴和心灵的善良, 使世界充满了欢乐;幽默是自信的表现,是能力的闪光,它综合地反映出说话人的思想、性情和境界。富于幽默感的教师招人喜爱,更能对课堂气氛实施有效的调控。在他们身边,学生无形中受到熏染,常常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进行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增长才干。

【关键词】幽默;课堂气氛;东西方差异;互动

世界上有不喜欢幽默的人吗?说来恐怕很少。

幽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在一些像“春晚”这样的大型联欢晚会上,小品或相声之所以屡屡夺冠,成为人们最喜闻乐见的节目,就是因为它们的表现形式及其幽默的语言总是令人开怀捧腹,忍俊不禁,演员们精彩的表演和风趣的语言强烈地吸引着、震撼着观众的心。

幽默不仅使人轻松愉快,心旷神怡,而且还可以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对任何一位从教者来说,其实也可以用幽默来增强语言表达的魅力,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更富有艺术感染力。试想,如果一个站在讲台上的人总是绷着脸,以一副训教的口气说话,岂不是像列车上碰到一位愁眉苦脸的旅伴,让人觉得大煞风景吗?

1.同样是三尺讲台,东西方站法不同

如果对教学工作细心观察,会发现,同样是三尺讲台,一些在中国任教的老外们,往往穿着随意,不一定总是正襟危坐,有时兴致勃勃地带着学生们吟诗或做游戏;有时咿哩哇啦地指挥大家搞活动;有时自己手舞足蹈、连说带唱;有时甚至直接走到台下,随便在教室的某张桌上一坐就讲。诸如此类的一些做法,若以中国人的传统眼光来看,是不是有点不成体统?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许多Chinese students往往在经历了短暂的“不习惯”之后,很快就能习惯起来;不但能习惯,而且还觉得这种授课方式很轻松、很随意,课堂气氛很活跃,与老师之间也没有什么隔阂。其实,正是“外教”的这些下意识做法,使师生关系变得更融洽,不拘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也不再有什么压力,许多潜能也得到了释放。

外教的这种授课方式之所以受学生欢迎,显然与其来自不同的国度、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文化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教学理念不同,许多做法就会不同。不管怎么说,在这种课堂上,因其教学风格迥异,占主导地位的是轻松愉快,而不是过分的严肃和拘谨,能让人有新奇感、放松感、随意感,因此,无论是学生的学习状态还是老师的教学效果,都很容易达到最佳。而且,在笔者看来,更重要的一点是,这样的课堂较好地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

相比之下,我们中国的teachers能够这么做的恐怕还不能说也相当普遍,热衷教育事业,且性情活跃、活泼者有之,但有的人也许一辈子都很难在学生面前表现得那么轻松、潇洒。一方面,国情迥异,在教学上,我们的行为习惯恐怕很难也不可能完全变得和“foreigner”一样;另一方面,这也似乎和我们一贯推崇的严肃、庄重,处处为人师表的教学传统有点格格不入。于是,曾几何时,在中国学生的心目中,老师似乎成了他们不仅要非常尊敬而且还十分畏惧的人。学生与老师之间好像总有一定距离,想坦诚、平等地、像朋友似地沟通和交流,仿佛只能“随缘”,并不那么容易,学生不见得对所有老师都能够敞开心扉。这种现象的存在以及出现这类问题的主客观原因,难道不值得许许多多的从教者反思吗?

2.圣人不摆架子,富有生活情趣

笔者也决不是想提倡那种在学生面前过于随便、对什么事都满不在乎的教学态度,也并不反对“师道尊严”。只是觉得作为一个育人者,即使学富五车也别作“圣人”状,如果能自然一些,淳朴一些,再加上幽默一些,欢快一些,恐怕会更受学生欢迎,这对提高教学效果、和谐师生关系,进而为社会培养出大量的“高级人才”有百利无一害。尤其在“知识爆炸”和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今天,想必一个既能忠于职守、认真执教,又懂幽默、会幽默、善于幽默的教师,在学生眼里会显得更随和,更容易亲近,因而也更受爱戴,学生也更容易“亲其师、信其道”。

其实,以平常心来看,教师(无论什么级别的),也都是富有情感的普通人。假使一味庄重,不苟言笑就有“圣人”之风了,那么做“圣人”岂不也太容易了?须知,圣人与普通人之间其差异不在于表面,而在于内涵。经验告诉我们,板起面孔施教并不难,难的是在学生面前不温不火,严慈相济,永远笑容可掬,和蔼可亲„„

中国的孔圣人就是以当先生为主要职业的。作为儒家学说的奠基者、创始人,他应该是个最严肃、最庄重甚至最刻板的人了吧,然而,真正的孔子却是一个很有人情味儿、十分亲切又十分幽默的人。他平时和弟子们说话轻松自然,不摆架子,并不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威严不可侵犯的“大人物”,留下了许多风趣、幽默的言论。譬如,有一回,他和弟子们谈到自己想到社会上去施展抱负时说:“我总该找个差事做呀,怎么能像一个墙上的葫芦,挂着不吃饭呢?”又有一次,他居然用拍卖的口吻喊道:“出卖喽!出卖喽!我等着有人来买我!” 如果孔子总是一本正经,怎么会留下这些幽默的故事和笑话呢?

3.幽默辅助教学,学生更加尊师

前苏联教育家米哈依尔斯维特洛夫说:“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幽默是智慧的体现,是生活中的盐。” 在讲台上历练多年的人都知道,如果教师讲课枯燥无味,毫无生气,课堂就容易死气沉沉,学生亦容易疲倦;反之,如果教师讲课情绪饱满,兴致勃勃,又风趣幽默,就会使课堂气氛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个幽默风趣的课堂,无疑会给学子们带来更多的愉快和轻松感。

人们崇敬的鲁迅先生,除了文笔犀利之外,其讲课亦很有风趣。1923年,他在北京讲授中国小说史,在分析《红楼梦》的人物个性时,他突然问了一个大家意想不到的问题:“林黛玉这个人物,你们爱不爱?”学生们听了一愣,不知如何作答。此时一个学生反问道:“周先生,您爱不爱?”鲁迅若有所思:“我不爱。”学生又问:“为什么?”鲁迅微笑着说:“我嫌她总是哭哭啼啼的。”学生本以为,按鲁迅先生的身份和地位,应该有一番滔滔宏论,没想到他竟说出这样的大白话,课堂顿时一片笑声,气氛十分活跃。

日本的大文豪夏目漱石也是个讲课幽默的典型。有一回,他教英文小说,面对着一群学生,夏目漱石开始发问:“这个地方比较难,XX君怎么翻译?”“不明白。”又问一个学生:“XX君怎么译?”“不太懂。”就这样一连问了好几个学生,都说“不会。”这时,有一个学生不耐烦地问:“先生,到底怎么翻译呀?”夏目漱石毫不犹豫地说:“正因为我不懂,才挨个问你们大家呢!”学生们没想到老师会这么说,都哈哈大笑起来!夏目漱石说自己不懂时,神情并不紧张、慌乱,反而悠然自得,他认为自己并非“全知全能”,现场请教一下学生也未尝不可,算得上是一位幽默的老师!

现代社会处于“知识爆炸”时代,像达芬奇那样的全能式人物早已是凤毛麟角,从教者也很难做到什么都会,什么都懂,什么问题都能解答,什么差错都不会出,师非圣贤,熟能全知?夏目漱石坦然的直述,毫无保留的自嘲,以及他对教师权威的否定,并没有使学生瞧不起他,反而尊敬有加。这种教学幽默可谓轻松自然,比为师者硬着头皮不懂装懂要强得多。

4.责罚善用幽默,不必炮打雷轰

站在平等的立场上,如果说学生能够和老师一起研究学问、探讨问题,无疑对双方来说都是一大幸事。有的学生甚至在某个方面还超过了老师,这种情况就更令人欣慰。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也是老师的老师,可以相互促进,取长补短。从长远来看,若学生在学问造诣或科研成就上能够超越老师,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这无疑会给为师者带来莫大的欣慰和满足,也是老师的光荣和骄傲。

但有时,相反的情况也是有的,即个别学生不够踏实用功,甚至连起码的为人处事都做不好,教师忍不住要批评教育,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批评也不见得非得板起面孔,疾言厉色,有时也可以凭借幽默来达到同样的目的。诚然,对于个性顽劣又不听管教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强硬的方式,相信这会对他们更奏效,但就多数学生而言,教师在指出他们的缺点或不足时一般都不必大动干戈,这样做也未必能收到最佳效果。既然可以“笑”着批评,为何非要“横眉冷对”甚至“炮打雷轰”呢?

清朝时李鸿章有个远房亲戚,胸无点墨却热衷科举,一心想借李鸿章的关系捞个一官半职。他在考场上打开试卷一看,竟有多一半字不认识,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眼看就要交卷了,他忽然灵机一动:在考卷上写明与李鸿章的关系不就行了吗?于是他在卷面上写道:“我乃李鸿章中堂大人的亲妻。”因“戚”字不会写,“亲戚”就变成了“亲妻”。主考官批阅试卷时读到了这句话,不禁拈须微笑,然后提笔在卷面上批道:“所以本官不敢娶你!”主考官针对这个人的错别字,利用谐音,来了个绝妙的“错批”!既表现了原则性,又极富情趣,同时也毫不客气地回敬了这个想“走后门”的考生。

5.以幽默调节气氛,保持良好的互动

现代教学提倡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课堂上应保持良好的师生互动,决不能师生各自为政,“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一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教师对教法的刻苦钻研和独具的个人魅力。试想,一些真正的“重量级”歌星登台,观众气氛异常火爆,为什么?一方面这些“大腕”本身确实有过人的歌喉和非同寻常的演唱水平,另一方面,就每一次的演出盛况而言,这些劲爆场面也确实反映出了他们对艺术的真心投入。正是由于他们对艺术真心投入,且善于用一些巧妙、幽默的方式和观众交流、互动,因此才赢得了观众百倍甚至千倍的回报。教师的使命是神圣的,用歌星来类比也许并不十分恰当,但俗话说,隔行如隔山,隔行不隔理。既然教学是艺术,为师者是否也应该像真正的艺术家那样,外修言谈举止,内修人品情怀,每次登台亮相都把自己的最佳状态呈现给学生?

幽默的素材往往就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课堂上又岂能例外?清代戏剧家李渔说:“妙在水到渠成,天机自露,我本无心说笑话,谁知笑话逼人来。”他把插科打诨、巧言妙喻比作“看戏之人参汤”,可养益精神,使人不倦。同理,课堂教学要想使学生不分心、不走神,始终专心致志,兴趣盎然,也需要各种“作料”齐全,然后灵活掌握,适时添加,从而使课堂魅力经久不变。倘若教师不重视教法,授课内容不能贴近年青人的心理和情趣,不足以吸引学生,又缺乏各种各样可滋养精神的“人参汤”,良好的师生关系便无从建立,课堂上真正的师生互动也就无从谈起。

可养益精神的“人参汤”可谓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在适当之处巧插一小段抒情曲,以缓解学生的疲劳情绪,从而使学生形成一种张弛有度的心理节奏,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可以带来良好的课堂效果。抒情曲即与讲课“主旨”有关的富有幽默或传奇色彩的奇闻轶事,如,介绍人物背景时,适当插入一些典型的名人故事或过去某一时代的世俗风情等;阐述一个重要观点时,插入一些有鲜明特色的名言、寄语等;讲解历史事件时,师生共同吟诵一些千古绝句,等等。凡是与主题相关的幽默风趣的做法,都可以采用,都可以看作是“抒情小插曲”,其作用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使师生随时都保持着精神上的碰撞与互动。像这种师生彼此呼应,对现实中的许多事情同思考、同赏析,从而在课堂上形成良好互动的事例可谓举不胜举,若真能做到这样,师生间“亦师亦友”的良好愿望也并非虚望,还是可以实现的。

6.结语

幽默是辅助教学的一剂良方。幽默的标志是笑,笑可以对治疲劳。真正的幽默应包括才智和纯真,耐人寻味,引人入胜。要做到这点,需要有高度的洞察力和快速敏捷的思维能力,许多民间笑话、讽刺小说、喜剧小品、相声等等,都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范,读之可以增强一个人的幽默感,进而使教师的教学语言更加丰富多彩,富有艺术感染力。

生活中并不缺乏幽默,缺乏的是善于幽默的慧心。常言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其实,最上乘的幽默都是从“爱心”里自自然然生发出来的,而非刻意追求,生搬硬造。

以幽默辅助教学,可以使学生对知识学习更加充满了热情和激情。有些学生之所以能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深深吸引了他们。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之,不如乐之者。”虽说幽默并不能包办一切,它只是调节课堂气氛和学生心理的一个辅助手段,但从某种意义上讲,若从教者能让幽默成为教学中的润滑剂,则肯定会使更多的学生成为其专业学习上的“乐知者”。如果教师能利用幽默的语言艺术来调整学生的听课情绪,使他们在课堂上始终感觉轻松愉快,那么,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肯定会更加爱听爱学,教师也可以成为学生既尊敬又喜爱的人。

参考文献

[1] 赖新元.教师的语言艺术[M].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7.[2](美)戴博拉·弗恩 著,曹毅然 译.《谈话的艺术》[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3] 梁实秋.雅舍杂文[M].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6.转

第二篇:让数学教学成为

让数学教学成为“授之于渔”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我们应该把“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的精神贯穿我们的教学活动中,重视学法的指导,教会学生会学习,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将知识融会贯通。

学生学会“渔”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到。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耐心、细心、爱心地做好“授之于渔”这项工作,使学生用更多的数学来解决学习及生活中的问题,使数学的作用越来越大。

第三篇:让错题成为教学

让错题成为教学“亮点

一、缘起

学生数学错题天天有,如何减少错题、预防错题的发生,是数学教学工作的难点。面对学生学习中的错题,大多数老师的做法是:打上红红的叉,再附上“订正”。长此以往导致的后果是学生不知其所以然,又慑于老师的权威,只好抄袭,问题始终没能解决。到了期末,积压的东西渐渐多了,更是无所适从。长此下去,产生习得性无助,学习困难的自我暗示随之而至。

其实面对学生学习中的错题,我们不能无奈地、被动地采取“错题----改正”这样单一循环的方式,而应该以研究者的角色,以积极的态度,因势利导,让错题成为引导学生进行再度探究的学习资源,成为教师反思自己教学得失的载体,成为教学的“亮点”。

二、探索

(一):课前——预设生成“亮点”。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而学生犯错的过程就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能故意制造一些美丽的错误并主动呈现错题,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认识角度,凭借自己已掌握的数学知识找错、知错和改错,让学生产生强烈的纠错欲望,让学生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比较、判断、思考、甚至引发争议,让学生在错题中反思,在反思中探究,从而让学生了解并改正,预先实行控制。那么课堂就会展现出它真实、精彩的魅力,学生也因此兴趣盎然。

有教师在进行六年级数学《倒数的认识》的教学设计时,想到学生对倒数的概念往往辨析不清,便在进行相应的知识铺垫后,预设了一组概念辨析题。

例如: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1、得数是 1 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因为 6/7 和 7/6 乘积是 1,所以 6/7 是倒数,7/6 也是倒数;

3、假分数的倒数一定小于 1。

辨析片段

生 1:我认为第 1 题是对的,应打√;比如 6/7 ×7/6 得数是 1,所以 6/7 和 7/6 互为倒数;

生 2:第 1 题是错的,应打×;因为,乘积得 1 的两个数,才互为倒数;

生 1:我还是认为第 1 题可以打√,因为得数也包含乘出来的得数;

生3:我赞成生 2 的意见,只有乘积的 1 的两个数才互为倒数,加、减或除出来的得数是 1 的两个数,不能算是互为倒数。例如刚才复习题中 6/7 +1/7 =1,6/7 和 1/7 是互为倒数吗?当然不是!

生 1:哦,我懂了。1 题应打×。2 题也应该打×,6/7 ×7/6 乘积是 1,所以只能说 6/7 和 7/6 这两个数互为倒数;而不能孤立的说 6/7 是倒数,7/6 是倒数。

师:这样理解对吗?,生齐:对!

生 4:第 3 题是对的,如 9/8 的倒数是 8/9 ,17/12 的倒数 12/17 ,8/9 与 12/17 都小于 1;

生5:第 3 题是错的,7/7、9/9、12/12 都是假分数;它们的倒数仍然是 7/7、9/9、12/12 , 它们的倒数分明等于 1,而不是小于 1;所以这句话应改为 “大于 1 的假分数的倒数一定小于 1” 才对。

点评:

教师预设的 3 个判断题,均是学生过去易混淆的“错点”;让学生通过辨别、分析、争论、比较、探讨,最后弄清楚“倒数”概念的准确内涵,起先出错的同学自己找到了错因,纠正了原先错误的判断。“错点”变“亮点”的辨析过程,多么精彩啊!

(二):课中——疏导生成“亮点”。

课堂预设是在课堂教学之前考虑的,但众所周知,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 同样,一个教师在不同的班级即使上同样的教学内容,课堂也往往不会一样,因为,生成的课堂难免出现“不可预约的错误”。在课堂上听到学生不同的声音,尤其当“错点”呈现之时,教师要学会延迟评判,进行巧妙疏导,让学生们自己通过讨论“错点”,析“错因”,找对策,将它转化、生出新“亮点”,进而自主掌握知识。

有老师在教学有余数的小数除法时,让学生计算:38.2÷2.7,并要求进行验算。大部分学生的计算结果是错误的,有的同学得出的商是1.4,有的同学得出的余数是4。针对这一较为典型的错误,该教师把它作为一个判断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先判断答案是否正确,接着追问:“你是怎样发现错误的?”学生在富有启发性问题的诱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很快找到了三种判断错误的方法:

(1)余数4与除数2.7比,余数比除数大,说明是错误的。

(2)验算:1.4×2.7+0.4≠38.2,说明商是错误的。

(3)验算14×2.7+4≠38.2,说明余数是错误的。

紧接着,教师再带着学生分析,找出正确的商和余数。由于计算时,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了10倍,商里的小数点不能忘记,余数是被除数扩大10倍计算后余下的,所以余数也扩大了10倍,正确的余数应把4缩小10倍,得0.4。

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本来就应该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法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出现偏差和错题是很正常的,关键是在于教师如何利用错误这一资源。上面的例子中,教师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了问题,解决了问题,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的发现意识。

(三):作业——比较生成“亮点”。

一直以来,对于错题,我的做法一贯都是一讲到底。讲完后,心里感到很踏实、很满足。因为觉得自己讲的那么认真,那么细致,那么卖力,学生一定都听明白了。可是最终的结果并不理想,一些讲过多遍的类型题或原题,到了考试的时候,学生照旧做错。这种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怪现象,使我陷入了烦躁、不安和痛苦之中,并引起了我深深地思索:“到底原因出在哪里呢?用个什么法子才能让学生真正牢固地掌握住了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不断地调查思考、请教前辈,最后终于明白:是老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钻研、讨论和思考。学生就好比一个容器,只是被动地接受,对于老师讲的内容并没有在大脑这台机器中进行深加工,因此过一段时间后,就模糊不清,甚至毫无印象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终于找出了解决错题的一个方法,那就是“自查自纠——讨论提高——总结深化”三步教学法。

下面我把自己的一些做法简单的作个介绍,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第一步:自查自纠。把批改过的作业本、练习题或试卷下发后,首先让学生将出现的典型性错误抄下来,再布置学生对着答案钻研自己做错的题。要求他们通过再次钻研,能够查找出自己做错的原因,是审不清题意?是粗心大意?还是定义、定理、概念不清?教育他们争取在自查中独立纠正自己错误的思维和步骤。当然,这一步需要老师的指导。老师在教室里不断巡回,一边鼓励学生大胆钻研,一边个别启发点拨。在自查中,学生表现的很积极,我看到他们一会儿翻书,一会儿验算,一会儿苦苦思索,一会儿在纠错本上记录。实践证明,在老师的鼓励和个别指导下,绝大多数的错题,学生能够独立解决。这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而且也让他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同时,还有利于克服其在平日里学习做题中粗心大意、断章取义、审题不清等不良习惯。应该说,这是体现学为主体、解决错题的最基础一步。

第二步:讨论提高。对于一些自查自纠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让学生在分组讨论中解决。我把全班分成5个小组,每个小组6—7名同学,每小组的组长一般都是本学科比较突出的学生,由他(她)组织和主持本小组的讨论。在讨论前,我一般都先教育学生:一定要珍惜讨论的机会,假如你有疑问就主动提出来,让大家帮你解决;假如你会解答,那么你就毫无保留地把思路展示给大家,让我们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因此,每当讨论时,各个小组都很热烈。而此时的我,也忙前跑后,一会儿加入这个小组讨论,一会儿又加入那个小组讨论。通过参与他们的讨论,使我不仅了解到了他们存在的共性问题,而且还能不失时机地给予讲的好的同学以表扬和鼓励。实践证明,学生很乐意讨论,讨论的也很有成效,不少的疑难问题就在讨论中解决了。同时,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充分展示了自我,获得了自信,体验了成功。另外,学生在讨论中能够互相取长补短、增进友谊,这就更加激发了他对合作探究的热情,和对学习生活的热情。应该说,这是体现学为主体、解决错题的最重要的一步。

第三步:总结深化。通过课前的批改和课堂上前二步的教学活动,老师已进一步了解到了学生思维的障碍及其原因。在这个基础上,老师走上讲台,整体上给学生来一个画龙点睛,突破重、难点。例如学生在讨论:“男生比女生多4/5,那么女生比男生少多少?”这道题仍不明白时,我就重点强调到:“解这类题,关键是要抓住谁做单位„1‟,并在此基础上写出数量关系式。”通过观察确定未知量是在左边还是在右边,若在右边则只需列乘法便可解决;若在左边则可以考虑采用列方程或除法的方法加以解决。同学们听后都豁然开朗,他们的求知欲望得到了满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老师还要简明扼要地归纳出典型错题的原因及一些解此类题型的规律、方法。当学生恍然大悟后,老师再用小黑板或投影仪出示典型错题再练题,以求深化巩固。应该说,这是体现教为主导、巩固错题的最关键一步。

三、感悟

1、数学错题是小学生作业练习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

小学生做数学练习,无论是课堂、家庭,笔头、口头或其它类型的题目,均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错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更何况是成长中的小学生。由于认知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不完善,数学做错题应属于正常现象。教育家说过,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利。同理,做错题也可算是小学生的权利。我们应有正确的错题观,允许学生出错,宽容错题,延迟评判;着力引导学生自己找出错点,分析错因,及时订正。

2、数学错题是教师开发课堂教学新资源的宝贵探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错题正是学生学习数学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带有童气的、十分宝贵的一种“利教研学”资源。善抓“错题点”,可以归类追因,找出对策;可以研错纠错,反败为胜;也可正误对比,探悟真知;还可以反思教法,改进教学……找出教师误导的源头,关注学生出错过程的体验,讨论纠错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点石成金巧让错题“坏事变好事” ……总之,数学错题完全可以成为教师开发教学资源的宝贵探点。

3、智导“错点”变“亮点”是促进学生砺志成长的重要举措。

“错题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善待错题”也是促进学生“立志”向、扬志气、强意志”的重要举措之一。“错题”作为一个载体,解剖它、研究它、转化它, 其研究过程师生、家长均可从不同的视角参与,既可出智慧,也能常砺志,还能大辐射(指带动各学科错题的减少与师生家长成长中错误的预防等等。

第四篇:让孩子成为折纸教学中的主人

让孩子成为折纸教学中的主人

美术是幼儿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丰富多彩的色彩、形状、结构和材料,而3——6岁的幼儿往往就凭借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和动作来思维,因此美术教育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而美术教学中折纸更是孩子们喜爱的活动之一。同时还可以形成孩子的几何形体概念。因此,它是幼儿园美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折纸是用纸做材料,把它折叠成各种模型的一种美工游戏。在折纸过程中,它能使幼儿初步认识到自己有改变外界环境的能力,从中得到乐趣,同时也能训练手眼之间的协调能力,发展孩子的目测力、空间想象力和操作能力,促进脑功能的健全与成熟,还能锻炼双手的精细动作发展。

可是,要使3——6岁的孩子用一张纸或几张纸在绕有风趣的活动中通过压、折、翻、捏、剪等折纸方法做成孔雀、公鸡甚至坦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以往,折纸活动一般包括观察范例、教师讲解示范、幼儿制作、教师讲评等几个环节,虽然这样也能达到活动目标,但却把幼儿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扼杀了,纯粹是一种灌输式教育。针对这一现象,我在实践活动中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和同行们一起探讨。

一、培养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幼儿学习的生命,没有兴趣或丧失了兴趣,幼儿的知识获取和智能开发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我们对幼儿进行兴趣教育也不例外,从培养浓厚的兴趣入手,在感兴趣的学习中渗透美术教育,让幼儿快乐、轻松、自然地接受教育。所以,幼儿园应把兴趣教育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教育任务,力争把幼儿园建成培育兴趣的摇篮,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选择趣味性的题材

选择折纸题材,要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出发。力求选择能够激发幼儿兴趣,促使幼儿展开联想的题材,让幼儿在积极的情绪中参加活动。

激发活动兴趣

在折纸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具,语言及其他活动形式对幼儿兴趣的诱发,调动作用,始终把幼儿的注意力控制在活动本身,以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增强活动的效果

二、细致讲解

教幼儿折纸教师必须做好演示和讲解。通常教师的范例纸以比幼儿的纸大3——4倍为宜,并且力求色彩鲜艳,富于美感。详细强调折纸过程中的难点、重点,并指明折纸的部位,折痕的长短、中心点的位置及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做出详细的讲解,既保证圆满完成每次折纸作品,又要注意锻炼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以及做事的认真程度。在进行范例示范的过程中详细渗透折纸理论知识的传授,如对边折、对角折、集中一角折、双正方形折三角形折的概念,折痕线、剪开线、示意线的表示方法等,教幼儿了解简单的折纸概念,掌握常用的折纸技能,让幼儿在实践中有意无意地丰富理论储备,强化训练效果,为他们以后的折纸活动奠定基础。

其次,利用范例帮助幼儿解决折纸活动中的困难。在教学活动中,我制作的范例数量增多了,从以往的一份增加到了每小组一份,当幼儿在看图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也就是活动的难、重点时,我就让幼儿自己动手把范例拆开看一看,商量、研究一下,再试着折一折,这样,难点很快就突破了,而且幼儿也在探索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如在折纸活动《青蛙》中,我为幼儿准备了步骤图和每组一份范例,活动时,我刚出示步骤图,幼儿就敏捷地发现前三步与衣服的折法是相同的,于是幼儿很快就折好了前面几步,可到折青蛙的腿时,幼儿犯难了,困惑地问我:“老师,这一步该怎么折呀?”这时我再请他们拆开范例,很快,很多幼儿都发现了其中的“奥秘”。

三、看图折纸

面对从前我们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说一句幼儿学一句,教师做一下幼儿学一下的做法,我加以了改进,特别是在幼儿感兴趣的折纸教学中我放弃以往老师教一步幼儿折一下的传统教学模式,经过自己的反复实验、结合自己过去折纸的经历尝试在班级中开展了看图折纸教学,看图折纸是我们每位教师折纸的必经之路,如果幼儿走上了这条路,不仅使幼儿折纸的速度得以提高,同时也使幼儿在遇到新的折纸时不会因不懂图示,没人教而无奈的放弃,通过看图独立的完成自己喜欢的折纸展示给大家获得满足感。在教时我首先从引起幼儿情趣出发,也就是教师先折好许多形态不同幼儿喜爱的折纸请幼儿欣赏,引起幼儿想要折的兴趣,这时教师又不教折,而是让幼儿知道这些作品都是老师看题学会的,你要是学会了看图,老师不在身边时,有好的折纸你也能自己学会。兴趣产生了这是就要求教师为幼儿打好基本功,也就要求教师先在纸上画出不同的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重叠图形让幼儿去熟悉比较,了解每种图形代表什么,用什么样的纸,从最基本、最简单的步骤图开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并让幼儿动手操作、探索,逐渐帮助幼儿提高这一技能。同时,我还把这一技能的学习融入到生活中,如通过给“娃娃”系丝巾练习对角折;通过叠被子练习对中线折;在翻看图书时练习压平的技能;在叠衣服时练习对折等。除此,我还结合美工区来进行折纸活动。每次有新内容,我便提前把步骤图投放在区域中,让幼儿自己动手先去折一折,课堂中,只要把幼儿发现的疑难点讲解一下,一节课的内容便能轻松地掌握了。

四、相信孩子,让幼儿独立尝试

幼儿已具有看图谱折纸的能力,每次上折纸课,当老师刚出示图谱时,幼儿便跃跃欲试,而此时此刻,按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还没有进行自己的教学程序,怎么会放心让幼儿自己尝试呢?教学才刚开始,孩子们和老师的想法就不能达成-致,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瑞吉欧教育理念中的儿童与教师》一文中写到:“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是自己成长的主人。”“儿童不仅有学习的需要,而且有学习的能力。”“要相信孩子,让他们独立尝试。”我在《会飞的蝴蝶》一课中,因为考虑到已折过同系列的作品,一开始我就采用了自然习得的方法,我对孩子们说:“勇敢的试一试,看谁能第一次就成功?”孩子们很能接受这种方式,因为我看见大部分孩子已经在边看边试了,对于他们来说,我想这是-种挑战,不管成功与否,他们很喜欢老师这么相信他们,此时此刻,我似乎也融合在他们之中,虽然我只讲了一句话,但他们接纳了我,他们已被激起了自己探索的火花。在折纸过积中,幼儿-改以前的“我不会,我不行--”的懒惰思想,认真的尝试起来。

五、给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物质条件折纸场所,这些物质材料会激发幼儿的游戏愿望和兴趣,发展幼儿的想象力有重要作用,以往材料都是由教师一手操办的,而要做到有效的师幼互动,则要我们的能放开手让幼儿能主动参与进来。在折纸活动中,幼儿肯定会出现不同的困难,你会的也许就是他不会的,他会的也许你不会,老师就是要促进互动,包括师幼,幼儿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有时是互相帮助,有时也会是各持己见,相互争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种大小一致的意见,帮助孩子展开讨论,实际进行比较,最终发现谁的方法最好,并给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幼儿在尝试中发现了问题,在互动中解决了问题,这一切都蕴涵着老师的精心设计,幼儿成为了折纸教学主人。

在改革创新的今天,谁才是活动的主人?我觉得我在组织折纸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考虑自己的目标、任务意识,更多的应该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去观察、倾听、了解。彻底地改变那种“以教师自我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以广博的知识,熟练的教育技巧赢得孩子们的喜爱。让幼儿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黑龙江省教育学会27届年会成果

让孩子成为折纸教学中的主人

岳玲

鹤岗市教育第一幼儿园

第五篇:幽默教学,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幽默教学,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在小学教学的众多学科中,语文课无疑是审美性、趣味性较强的学科之一,按说它应该是学生学习兴趣较浓的一个学科。然而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很多学生都厌学语文,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它会使有的教师就像一位表演者,从一开始到结束,都是教师自己在那里机械地讲、硬性地灌,教室里听不到学生讨论的声音,即使偶有几声回答,那也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督促下勉强产生的反应。三寸口舌,三尺讲台,是每位教师得以施展才华的舞台,可为什么课堂的气氛却是迥然有异——有的沉闷乏味,有的却妙趣横生?究其缘由,我认为是因为后者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了幽默的缘故。

前苏联教育学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那么,何谓“幽默”?“幽默”这个舶来词汇的意思是人的言谈、举止有趣而意味深长。简单来说,智慧大于其所用,就形成幽默。注意,幽默大于智慧,所以,幽默的人就是智者中的智者,聪明人中的聪明人。我认为幽默是一门艺术,同理,幽默教学更是一门高超的艺术。

幽默教学是老师思想、气质、才学、视野和灵感的结晶,它犹如一根神奇的魔棒,常能使语言于瞬间闪烁出耀眼多彩的火花。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呆板、不懂幽默的人是很难赢得周围人好感的。同样,一个不懂幽默的老师,也是很难赢得学生喜爱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恰如其分地进行幽默教学,创设活泼和谐的教学情境,调节教与学的关系,从而得以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那么,我们如何运用幽默教学,让课堂活起来呢? 可以试偿以下几种方法:

一、教学方式的幽默

幽默教学法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成轻松愉快的学习心态都将起到重要作用。富有幽默感的老师,学生总是喜欢的,师生间的情感也必然融洽。但是教师的幽默感不同于相声、戏剧、电影、电视的那种幽默。课堂上的幽默是一种庄重的幽默。庄重是指教师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幽默是指教学形式和方法上的趣味性。没有庄重,幽默就会失去基本内涵;没有诙谐,庄重就会缺乏生动有趣的表现形式。具体有以下方式:

(一)说笑话。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恰当的说些富有哲理性、知识性和情趣性的笑话,不仅可以起到弦外有音、启人深思的作用,而且有利于沟通师生情感,培育学生品德。有时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犹如喝着白开水,平淡无味;有时学生连上几节课,已经十分疲乏,老师讲课犹如唱催眠曲,学生昏昏欲睡……在这种状况下,假如老师给学生们一点微笑,讲一则笑话,搞一点幽默,那课堂一定会像洒了空气清新剂一样,变得新鲜、活跃,同时给学生的大脑也洗一个“澡”,让学生马上神清气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穿插各种故事或歇后语。学生们都爱听故事,特别是科幻故事,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神话故事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名人故事能为之树立榜样,民间故事能阐释善恶是非。在教学中,联系实际渗透一些故事或歇后语,既能使学生在思想深处留下深刻的教育印痕,又对提高作文的水平有很大帮助。

(三)做小游戏。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小学阶段的孩子好奇、好玩、好动、好强、喜欢表扬,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说:“小学生生来是好玩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但同时语文课程也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的能力,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若在课堂教学中把游戏和教学结合起来,使教学游戏化,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游戏中练习所学的知识,在蹦蹦跳跳中学,那么学生就会学得快、记得牢,也不再觉得学习内容枯燥,就会乐于参与,自然也乐于学习。

二、教学语言的幽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机智地运用幽默。所谓机智,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而有效地处理教学过程中突发情况的方法。面临教学过程中的突发情况,我们如果运用高雅而幽默的语言进行处理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有这样一个老师,他每堂课都要开展“一分钟演讲”活动,刚开始时,同学们都很紧张,没人愿意“打头炮”,老师只好点了名。那位被点了名的同学犹豫了片刻,鼓足勇气站了起来,“呯!”—由于紧张,他起身时把凳子弄翻了。顿时,教师里鸦雀无声。这位学生尴尬地愣在那儿,看到这种局面,老师灵机一动,说:“哈!我们的第一炮打响了—— 一鸣惊人!好,请大家用掌声欢迎他上台演讲!”气氛扭转过来了,该学生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和善意的笑声中镇定了情绪,获得了良好的演讲效果。幽默风趣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润滑剂,其效果不言而喻。但我们不能为幽默而幽默,并不是所有引人发笑的都是幽默,应当用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来规范课堂幽默,幽默不能脱离教材的内容和实际需要,不可随意乱用。教学语言幽默应具有深刻智慧,让学生在笑声中领悟教师的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知识。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幽默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目的。因此,适时适当地运用幽默感,在我们教师的语言修养中是不可缺少的手段。因此,还是让我们把幽默请进课堂来吧,在幽默的欢声笑语中,给学生以智慧、情感、力量。

(禹城市市中办三友小学)

下载让幽默成为教学中的润滑剂[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幽默成为教学中的润滑剂[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错误成为教学亮点

    让“错误”成为生物课堂教学的亮点 1 问题的提出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由于知识结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等多方面的原因而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误,教师原本在脑海中早已准备好的......

    让教学成为道德事业

    让教学成为道德事业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社会应当关注的事业,更是学校教育事业最重要的方面。在学校实施道德教育的多种形式中,教学是其基本形式。为了更自觉地发挥教学......

    礼仪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

    礼仪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可以使人们心情愉快地投入工作。 日本是个很注重礼仪的国家,要和日本人交际往来,就一定要了解日本的风俗礼仪习惯。日本是一个岛国,到明治维新前,一直......

    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中主人(教学反思)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中的主人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镇巴县泾洋小学饶朝文 新课标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

    善用幽默:沟通人脉最重要的润滑剂5篇

    幽默是人们互相沟通、化解矛盾、拓展人脉的润滑剂。善用幽默可以减少人们交往中发生的摩擦,使人们之间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1.自我解嘲 美国幽默作家霍尔摩斯有次出席一个会......

    让信息技术成为地理课堂中有效教学的翅膀

    让信息技术成为引领高效地理课堂的翅膀 贵州省毕节六中 洪莲 551700 摘要: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影响很大,本文紧密联系中学地理教材,选取了部分地理教学实例,充分结合笔者多年从......

    让文言文教学成为一道风景

    让文言文教学成为一道风景 语文新课表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传承民族文化,吸取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应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相比现代文,学生对......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幽默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幽默 原子,分子,离子很小,看不见,哪天有同学说,“你看,我拿着一氢原子”大家千万别信 地壳中的含量较高的化学元素:O、Si、Al、Fe、Ca、Na、K、Mg、H(养闰女贴给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