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新课标背景下对中学足球教学的探讨
在新课标背景下对中学足球教学的探讨
摘 要:新课程改革为足球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路。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一堂好的体育课能够让老师教得有效,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在足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示范之后,更多的工作是教师辅导学生去自学,激发学生学习足球的积极性,善于探索足球的内部规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创造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为足球运动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关键词:新课改 足球教学
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对体育教学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学足球课已经不能再延续以往旧的教学模式,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体会到足球的乐趣。同时还能让学生学习到一定的足球的基本技能,形成足球的意识,提高学生足球运动能力。
一、新课标下的足球课
传统的中学足球课是严格按照体育大纲进行教学,过分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而学生体质的个体差异和身体条件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忽视。新课改更加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不同的需求,确保每个学生的利益。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师生之间的互动成为现实,调动学生学习足球的积极性。同时学生的地位发生一定改变,新课改更多的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教师只是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二、教师要了解学生心理的特点
中学的学生处于学习动机不够稳定、易于冲动,兴趣不断分化的阶段。所以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更加要注重因材施教,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寻求适合的教育方法,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足球是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一部分,教师不光要注重学生心理特点,还要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状况,合理安排教学,运动过程中所设置的负荷不宜过大,注重学生各项身体素质的发展。还要致力于学生学习足球技术的兴趣,使足球课更加生动、有趣。
三、结合新课改上好足球课
(一)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
热身是任何体育运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足球运动也是如此。所以要求学生在上足球课之前做好热身,防止运动损伤的出现,更好的进行足球训练,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热身活动安排,为了提高热身练习的趣味性,教师可以采用体育游戏的方法,让学生达到热身效果的同时,还能使学生在心理上做好上足球课的准备,让身体和心理处于最佳水平,这时开始上课,必定会达到显著的学习效果,还能避免学生受伤。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新课改更加注重学生对课程的参与,逐步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足球课程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在课前的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在课堂上根据自己的不足找到教师进行补充,让自己能够学习到足球技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学习足球的积极性和欲望。进行师生角色的互换,让学生去做教师,让学生对一堂足球课有一个整体的认识。通过对一堂足球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理解能力,降低教师教学的难度,能够得到一举两得的目的。学生的学习欲望得到很大的提高,学习的兴趣浓厚,促进足球课程在学校的开展,有利于足球运动的发展。
(三)巩固运用知识
学习知识最终要进行运用和巩固。针对中学足球的教学特点,教师应该选取贴近教学内容寓教于乐的练习,形成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同时也让学生不至于产生厌烦的感觉。例如:在足球课堂上,要求学生进行控球及断球的练习,让学生时刻控制自己脚下的球,然后抓紧机会去抢别人的球。被断的同学主动出局,一直到场上只剩下一名队员为止,该队员就是最终的胜利者,这个过程锻炼学生的足球技能,同时增强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所以这种有一定趣味性的练习,能够更好地帮助同学掌握专业的足球技能,激发学生学习足球的兴趣。在课程结束后,教师要对整堂课进行评价,同时布置课下作业,让学生时刻有心理准备。足球教学对于中学生来说有些技术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熟悉下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足球运动的动机,有利于教学的衔接。
(四)加强理论知识学习
教师在足球理论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了解足球运动的发展历史,尤其是当前足球技术与战术的发展变化,使学生能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另外,足球教师在授课时,需要让学生注意,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注意时刻观察周围情况,做好信息的收集以及预测判断。学生心智方面存在差别,对同一客体有时也会形成不同的反应,所以,其本身的基本素质对足球意识的形成以及发展能产生积极影响。可以这样认为,足球意识是足球运动员在经过大量的战术实践基础上战术、知识与技术的总和。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性知识,才能获得足球方面的意识。足球专项知识包含战术、技术目的及相关的方式、方法等相关理论知识,通过不断实践使理论知识能落实到实际中,因此,足球技术对足球意识形成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当前时代的发展要求,而新课改的提出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新课改始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对足球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使学生在宽松的气氛中获得更多的足球技能和足球知识。在实践中寻求真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全面实现学生足球技能水平提高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杰.少年后期足球运动员的心态及其训练水平[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第二篇:新课标背景下对中学体育教学方法的探究
新课标背景下对中学体育
教学方法的探究
摘 要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以新课标中的四个教学理念为切入点,对传统和新课程标准下的两种中学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主要结论有课堂“综合性”进一步加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中心,向多元化、科学化转变四个体育教学理念发展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对几种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进。
1前言
中学体育教学主要是以体育与健康课堂为依托进行的,体育教学方法的优劣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想要提高中学体育与健康课堂的教学效率,我们认为对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是必要的。尤其,在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情况下,我们应积极响应号召,思考改进现行的教学方法,力求为新方法的形成作出努力。正是在这种情背景下,笔者根据师生交流、教学实习经验及文献资料的查阅,对传统与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思考分析,大胆尝试着对中学体育教学理念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并就几种教学方法提出了改进意见。
2相关概念
2.1新课标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新的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2.2体育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方法是指在体育教学中,由教师指导学生,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方式、途径与手段的总称。以实现一定教学目的为前提,体现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密切联系,是体育教学中师生双方行为动作总和的体系。
2.3体育与健康课程 新课程标准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3传统中学体育教学模式
传统的中学体育教学模式总是“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是教学话动的中心,是教学话动的指导,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诚然,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性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课堂教学方法其优点是明显的,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对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教学过程的调控,对教学环境的要求相对较低。当然,它的局限性也是明显的,其中最关键的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认知的主体始终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未被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这种方式担负不了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重担。
4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体育教学模式
4.1背景介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人类的许多疾病得到了根治,健康状况大为改善。但是,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人们逐渐认识到,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发展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由于国民的健康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幸福都至关重要,而体育课程又是增进国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因此,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体育课程的改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制订的。《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4.2体育教学模式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中,面对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改革的大趋势,越来越多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开始研究如何适应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师角色,必须把原来传统体育教育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主张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这种主张顺应时代的发展,更加契合《标准》中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这“四大理念”,是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体现。新课标背景下对中学体育教学理念发展趋势的认识
新课程标准的推行要求教师首先要把握教学理念,教学理念的把握直接对教学方法的改进产生作用。因此,对新课标中“四大理念”的深入理解,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大胆预测是必要的。
5.1对新课标中学体育教学理念发展趋势的认识
5.1.1课堂“综合性”进一步加强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体育教学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增强学生的体能体质,让他们的身体健康、心理素质、品德教育都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势必要求教师不仅要优化动作技能的教授方法,还要兼顾健康知识传授、心理辅导、思想品德教育,这就形成了一个“综合性”要求较高的体育与健康课堂。
5.1.2“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 中学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平等,教师不再是领导者和指挥者,而更多的是指导者与帮助者,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制定运动处方并进行体育锻炼,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因此,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过多过死地对学生的活动加以限制,而是以启发式、创造性的教学为主,以学生的学和练为主,实施教学互动、相长。教师采用各种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进行自学、自律、自编、自练,创造性地完成各项练习内容,使学生的身心向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5.1.3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中心。
中学时期是学生个性化转变的重要阶段,未来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缺乏品质、精神的锻炼,考虑到后来走上一线工作岗位所要面对的考验,教师需适当安排一些挫折教育、逆境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磨练,磨难中受教育,培养学生顽强、不拔的意志品质,百折不挠、勇敢无畏的精神,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化转变保驾护航,使其更好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报效祖国。5.1.4向多元化、科学化转变。
考虑到年龄、性别、心理、生理等特征的差异,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后来学生职业的不同,教师应做到因人施教与因材施教相结合,注重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结合,穿插安排,配合使用,让学生在乐中练,在练中乐,寓教于乐,把素质教育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法渗透到中学体育教学中。
5.2中学体育教学理念的认识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5.2.1遵循中学体育的教学规律
中学体育教学是由多简少难的身体活动组合而成,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和学生心理、生理的发展规律等。新课标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学理念的改进同样也要遵循这些规律,才能使新的教学方法具有实用性。
5.2.2适合教材内容、学校环境
在中学体育教学理念认识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合理结合教材内容及本学校所具备的教学条件,在不脱离实际的情况下,优化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这样所产生的教学理念才具备实际意义。
6新课标理念下对几种体育教学方法的改进
教学理念的改进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中学体育教师的不断改进,以便更好的适应新课标教学的需要。根据实习执教经验以及资料查阅,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上加以改进:
6.1信息教学法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体育教育领域也逐渐构建了一个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教育环境。信息教学法要求注意教学内容多样化,注意新颖、创新、趣味性,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以此来来丰富学生认知,激发人体生理机能的潜力,为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创造必然条件,这样既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也为学生奠定了“终身体育”的基础。显然,在教学过程中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不仅减轻了教师的劳动量,而且在某一体育技能的教授过程中,还能给学生呈现出声音、动画、录像以及模拟的三维景象,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而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仅利用教科书与教师的亲身示范进行教学,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表象意识,还极大程度地阻碍了对学生自学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
6.2游戏化教法
在计算机中装入体育游戏软件,游戏软件能为体育技能的学习提供从具体操作到抽象思维意识的转移。例如: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篮球、足球比赛的游戏。计算机可以对学生的错误动作给予反馈,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在现实比赛中的运动技能,又能提高学生解决技能学习中所遇到的难题的能力,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传统的游戏教学法仅仅是为了热身及课后的放松之用,大都是老师做学生模仿的局面,缺乏生动氛围,在老师的严格要求下学生觉得乏味,对学生技能的提高起到的作用甚微。
6.3组合法
体育教学方法中的组合创新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将相互关联的教学方法进行选择优化,并与相应的学习方法结合在一起,运用在体育技能的教学过程中,从而获得巨大的效果的方法的集合。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指导学生的体育创新实践活动,将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实践证明,适时的采取分组循环的练习方法对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兴趣,锻炼意志,改进技术动作,增强战术意识及提高教学效果都具有良好的作用,符合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中心的理念。而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却忽视教法与学法的结合,不利于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
6.4多变的场地器材
新课程标准要求不要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学生要多进行场地上的体育锻炼。一成不变的体育器材已经不能满足好奇心较强的学生们的欲望,这就要求老师费劲心思的设想场地上应开展什么样的体育活动,并巧妙的利用场地使用灵活多变的体育器材。多变的场地器材不仅能让学生大开眼界,而且能增强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们自由发挥,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可以按照学生的提议来进行体育活动,从而达到一种灵活、个性、科学化的效果。
7结语
总之,新课程理念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死板,为了更加有效的进行体育课堂教学,新课标要求教师不断反思,大胆创新,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在体育课堂里能够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才能,展示自己的天赋,达到师生同步,圆满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目的,真正走上活学活用的道路,最终奉献给学生优化的课堂。然而,新课程标背景下的中学体育教学理念、方法,结构形态的内涵又是极为丰富的,体育过程组织形态的优化和体育方法的运用是一个系统工程,至今还有许多的问题仍然需要我们去深入探究。
第三篇:新课标背景下对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思考
新课标背景下对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思考
广西百色高中 蒙坤
摘要:随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和实施,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成为广大英语教师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简要介绍内隐认知和外显认知及其相关理论,以及所引发的思考,结合课程改革的实际,探讨在教学中如何合理运用外显认知和内隐认知的理论来指导中学英语语法教学。关键词:内隐认知,外显认知,语法教学
一、引言
作为语言知识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法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交际教学思想被我国英语教学界广泛接受,中学英语教科书也随即进行了全面改革,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是由于教师们对交际教学思想的片面理解,近几年来在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许多教师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忽视语法教学的倾向。于是乎凡是进行语法教学的方法都被认为是落伍的、过时的教学方法。为了避免“落后”之嫌疑,教师们人人避免讲语法,致使学生出现了“高原现象”,学生学习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很难再有进一步的提高,英语学习无法再取得长足的进步。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重申了语法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新课标》指出,“知识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高中学生经过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对英语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积累了一定的语法素材,具备了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他们对语言知识特别是语法知识有着强烈的要求。诚然,提倡重视语法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要在课堂上抽象地讲解语法,学生死记硬背语法规则。《新课标》提倡高中英语语法要从用的角度出发,强调语法教学不能局限于语法范畴内,必须与逻辑思维、文化意识、篇章语境、题材体裁、词汇等联系起来,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法意识,确保语言使用的准确性。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如何教授语法成为广大英语教师关心的问题。最近几年,围绕着外显认知和内隐认知以及由这两个理论带来的外显式及内隐式语法教学,各路学者进行了深刻的探讨。本文拟通过对外显认知和内隐认知的介绍,探讨在实施《新课标》过程中进行语法教学的新视角和新理念。
二、外显认知和内隐认知以及相关概念的解释 1.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
提到外显认知和内隐认知就必然涉及到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R Ellis(2004:229,引自戴炜栋 2006)将外显知识称为“学习者关于某种语言的组成部分及该语言在人类生活中所起作用的意识”。即关于语言结构如词汇、语法、句子结构等方面的知识,传统的语法描述就是外显知识。具体到日常的学习行为中,如学生不仅察觉到某个句子不合乎语法规则,而且还能分析出其错误时使用的就是外显知识。内隐知识是关于语言自动化使用的程序知识(戴炜栋 2006)。内隐知识是默会的知识,比如学习者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掌握的知识。同样,具体到日常的学习行为中,如学生意识到某个句子不合乎语法规则,但又无法进行解释时使用的就是内隐知识。应该可以这样说:外显知识确保了语言使用的准确性,有助于学生监控语言输出,促进其对知识的掌握,而内隐知识则保证语言使用的流畅性,有助于学生自发而快速地使用语言,发展其语言技能。McLaughlin认为自发交际能力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如何从课堂外显知识的教学最终到自发交际能力的培养才是语言教学者应该考虑的问题。许多语言专家也指出外显知识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意识,促进外显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最终建立内隐知识。这些提法与《新课标》提出的以培养语言技能为核心的理念不谋而合。目前在语言教学界讨论的焦点问题就是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是否可以转化及如何确保两者之间的成功转化。因此教师在实施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如何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材料让他们在体验和感悟语言(内隐知识)的同时加强语法知识的学习(外显知识),如何帮助学生将语言知识转化成语言技能,最终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2.外显认知和内隐认知
内隐认知和外显认知都是人类认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心理学家罗伯(A.S.Reber 引自刘耀中 2000)认为人们认知复杂任务时通常采取两种本质不同的认知模式来进行。一种是人们所熟悉的外显认知模式。凡是需要付出努力,采取一定策略来完成的活动都属于外显认知。这种认知过程的特点是学习者受意识支配,通过有意识的学习来获取知识。另一种是内隐认知模式。在内隐认知中人们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学习,学习者置身于鲜活的环境中自然地习得知识。比如儿童在习得母语时,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掌握了母语的特征和规则。因此区别外显认知和内隐认知的核心就在于学习者在学习时是否有意识的学习。内隐认知不同于外显认知,内隐认知是在偶然的、关键信息不明显的条件下进行的,获得的知识主要是程序性的知识而非描述性的知识。而外显认知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是理性的认知,获得的知识可以用语言加以表述。具体到我们英语语法教学中,内隐认知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语法时必须置身于有意义的语言环境中去学习和使用语言,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这样的环境,让学生在交际中表达思想,潜意识地习得和发展英语语言技能,无需关注语言规则。而外显认知却主张通过对语法形式的讲授,发展学生对语法知识的归纳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语法意识,构建语法系统。许多学者对于内隐认知和外显认知的优势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过分地强调内隐认知作用,忽略课堂语法教学容易导致“语言石化”现象,影响语言的准确性。同时,也容易出现“高原反应”,学生学习进步到一定程度后就很难再有提高。尤其是在英语为外语环境的中国,英语信息输入较少的情况下,让学生通过大量地接触语言材料,坐等学生自然习得语法显然是极不现实的。而过分地强调外显认知的作用,过分重视对语法知识的讲授,则不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技能,交际时容易出现过高的语法监控而影响流利程度,再者教学中学生容易出现疲劳感。
三、外显认知与内隐认知对中学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 尽管外显认知和内隐认知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作为人类认知系统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有着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但在现实的教学中存在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着重语法规则的讲练,忽视让学生体验和感悟语言。另一个极端是过分强调语言的交际性而放弃语法教学。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是教师们误解了语法教学根本原则,过分夸大了内隐认知或外显认知的作用。因此,仅仅依靠外显认知或仅仅依靠内隐认知来进行语法教学都明显存在着不足。最有效的办法是把这两个认知机制结合起来,两者协调合作。近年来,由于研究外显认知和内隐认知而发展起来的以提倡语法讲解为主的外显式语法教学和以提倡以学生感悟语言为主的内隐式语法教学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教师们开始意识到语法教学中外显与内隐相结合的重要性。笔者认为,研究外显认知和内隐认知至少可以给中学英语语法教学提供如下启示:
1、读透《新课标》,认真领会任务型教学法的基本理念。研究证明,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法尤其能够促进外语教学。因为它强调语言的输入以任务的方式呈现,鼓励学生从语言输入中领悟和感知相关的语言形式,激活认知过程。此外,学生在课内接触到的真实交际活动十分有限,语言输入不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外强调对语言鲜活的体验,有目的、有选择地向学生呈现隐含特定语法项目的语言材料,包括音像材料。学生在学习这些语言材料时调动了其内隐认知的机制,从而自然地认知语言中的语法规则。
2、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认知风格,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扎实的语言基础。中学生特别是高中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英语学习,已经对英语有了一定的了解,思维水平已经接近成年人,已经有了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他们对系统地学习语法知识有着强烈的要求,希望通过语法来规范自己的知识,期待在英语学习上有大的进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利用外显认知的机制,帮助学生打造扎实的语法基础,构建语法意识。确保语言使用的准确,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3、语法教学要融入听、说、读、写等各项语言技能的教学中,既不单纯教语法,也不能把语法和技能培养割裂开来。做到外显式教学与内隐式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构建语言意识和形成语言技能。研究表明外显认知和内隐认知有相互促进的作用。以外显方式学到的知识将监控语言的实际使用,提醒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注意相关的语言特征和差异,提高学生自主分析语言的能力,大大缩短学生掌握语法的过程。以内隐形式组织的教学活动轻松活泼,学生易于接受,帮助学生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4、关注学习过程和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和能动作用。研究证明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都极大的影响着外显认知和内隐认知的过程和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法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教学活动要围绕着学生的实际展开,鼓励学生通过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等方式,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四、结语
英语语法教学作为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摆在重要的位置上,在实施《新课标》的今天尤其如此。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语法教学应该注重通过外显和内隐的方法,在具体的学习任务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验语言的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法意识和归纳能力,进一步促进综合语言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Celce-Murcia M.1991.Formal pedagogy in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J].TESOL Quarterly, 2.McLaughlin, Barry.1987.Theories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 Edward Arnold, 3.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陈琳,王蔷,程晓堂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 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年
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 《英语课程标准研修》[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 6.戴炜栋,任庆梅.语法教学新视角:外显意识增强式任务模式[J].《外语界》, 2006第1期
7.刘耀中.内隐学习的理论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年第6期
8.张 人.内隐认知及其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 [J] 《外语界》,2004年第4期
9.郝兴跃.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外语语法教学的新趋势[J] 《外语界》,2004年第4期
10.周 遥.英语语法教学新动向[J]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6年第9期
第四篇:新课标背景下对语文教学的一些尝试
新课标背景下对语文教学的一些尝试
江西省高安市石脑中学 王勤
论文摘要:在新课标背景下,为帮助学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了笔者近年来对语文教学的一些尝试,效果明显。
一、指导学生预习课文,在预习中积极设疑、答疑;
二、对相关课文进行改编,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三、适当让学生试讲一些课文,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举行一些活动,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对课后作业的创新性设计。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研究、自主、合作、探究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应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为达到上述这样一些目标,笔者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努力践行新课标精神,进行了一些教改尝试,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注重教师的教,以教为中心,教师忠实地执行教材和教参,视它们为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半步。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内容,没有自主思考问题的机会和时间,这样势必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新课标要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共同配合的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前准备活动、课堂教学活动以及课后延伸教育活动中来。也就是说,要构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的开放型教学模式。
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方式进行了一些拓展,以期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指导学生预习课文,在预习中积极设疑、答疑。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预习课文,主要是简单地浏览一下课文内容,解决一些作家作品、字音字形方面的简单问题。而在笔者的指导下,要求学生就课文内容至少提出三个以上的问题,问题内容可以涉及很多方面,包括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对重要语段及句子的理解,对作品思想情感的领悟等等。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认真地就课文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后,笔者还会要求他们把相关问题拿到课堂上来进行讨论。有的问题,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相互讨论的方式得到解决;有的问题,如果通过讨论还解决不了,笔者会在课堂上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和学生共同解决这些问题。
如在预习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时,有学生提出:这篇文章的写作缘由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在预习的时候一般无法完整而准确地回答,学生把这个问题带到课堂上,在学生的共同努力下,这个问题得到了圆满的回答。这样,既帮助学生熟悉了课文内容,培养了概括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
趣,从而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对相关课文进行改编,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教师以前对学生讲解课文的时候,一般都停留在“照本宣科”的层面上,课本和教参怎么讲,教师就照着怎么讲,没有创新,学生也只能被动地听教师的讲解,这样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不利的,长此以往,还会使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那就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了。
如果对一些故事情节比较强的文章,由学生亲自动笔进行改编,把它改编成可以由学生参与表演的剧本,那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大不一般了。
如在教学《鸿门宴》一课时,笔者将本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并在课前就布置了一个任务,那就是请各小组分别将《鸿门宴》中鸿门宴的经过部分改编成可以表演的剧本,而且告知他们,所编剧本要进行评比,评比最优秀的剧本将由相关同学进行现场表演。学生在接受了这个任务后,积极研读原文,攻克语言障碍,共同合作,创作了若干部剧本,然后由笔者选定其中一部比较优秀的剧本,挑选学生进行现场表演。这样的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尤其是对文言文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说读写能力、听说能力等。
三、适当让学生试讲一些课文,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如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的问题上,笔者还尝试了让一些语文功底比较扎实的学生走上讲台,对学生进行授课,当然,授课的内容是比较简单而单一的。
在学生授课前,笔者会对该学生进行细致而微的指导,包括授课内容、授课要点、授课步骤以及其它需要注意的方面,并且要求学生针对这些内容,自己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力求使自己的授课内容变得充实而有趣,然后花点时间,把需要讲授的内容形成文字,写成初步的教案。在正式走上讲台前,笔者还会对学生的教案进行细致的检查,对其中的不足及需补充之处进行指点,并指导学生对该教案进行修改,力求使学生能够较完美地完成将要进行的授课任务。
在学生授课结束后,笔者会在课堂上对其授课进行中肯的评价,原则上是以鼓励为主。对学生在讲授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这样就保证了教学的效果。
比如对于杜甫的《登高》这首诗,笔者就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让一位学生进行讲授,在讲授前指导学生进行了精心的备课,在讲授时,试讲学生和听讲学生互动很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试讲的学生对自己的信心增强了,听讲的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也增强了,这种教学方式在全校得到推广,影响很大。
当然,这种教学模式只能偶尔为之,切不可过多过滥,否则会适得其反,毕竟课堂教学的主要完成者还是教师。运用这种模式,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举行一些活动,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就看你能不能适时地去挖掘。
在挖掘学生的创造力方面,笔者做了些尝试,获得了预期的效果。
1、举行原创诗文朗诵比赛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尤其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学者。基于这种原因,笔者在讲授课内文章之后,会尽可能地对相关文体的写作进行课外延伸,要求学生去写作一些相关的诗文。如果仅仅是这样,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是肯定不高的,所以笔者事先告诉学生,将挑选
部分优秀诗文,举行朗诵会,由作者本人进行朗诵,这样,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就大大提高了。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极大地挖掘了学生的创造力,提高了写作水平和朗读水平,更重要的是,学生愿意写文章了,喜欢写作了,一直困扰语文教师的那个难题也迎刃而解了。
2、举行辩论赛
在新课标背景下,现在的语文教学强调对文本的多元化理解。也就是说,对同样一个问题,允许有不同的声音,但必须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在这样一种情形下,笔者也尝试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那就是举行辩论赛。
辩论赛的核心词汇是一个“辩”字,也正如这个辩,中间一个“言”,两边各自一个“辛”,双方的辩手都是势均力敌,每一方都得有自己的论点和论据,论点往往是针锋相对的,所采用的论点必须支持自己的论点,也即是此前所说的“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双方的辩手要凭借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来争取这场辩论赛的胜利。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辩论赛,不一定要分出谁胜谁败,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也属于挖掘学生创造力的范畴,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授完《荆轲刺秦王》一课后,对于荆轲刺秦这种行为的看法,可以分为正反两种观点,或支持,或反对,这样就可以就此展开辩论了。对于这次辩论赛,笔者在比赛开始前,给学生时间去做准备,如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等等,学生做好了充分准备,选好了一辩二辩,剑拔弩张地展开了辩论,获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这场辩论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同时也让更多同学明白了大语文学习的方向和目标。
五、对课后作业的创新性设计。
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作业的布置。这个环节处理不好,也会对整个教学带来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在新课标背景下,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要求更高了,所以,笔者在这个环节也做了一些尝试。
语文教学“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是最难实现的,但又是这三个目标中最重要的一个,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在某些课文的课后作业这一环节设计了“写读后感”这一作业,如在学生学习了《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后,笔者要求他们写一篇读后感,通过写读后感的方式,让他们不仅领略了伟人的风采,而且也陶冶了他们的情操,让他们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从而为实现这一远大志向而努力学习。
新课标提出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这一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笔者在课后作业这一环节还设置了适量的探究性练习题,供学生去思考,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对于习题的答案,不要求一致,只要是言之有理即可。通过这种方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帮助学生自主地学习个性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健康的社会情感和创造精神。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在新课标背景下,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应当在教学方面继续深入而有效地进行探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①(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
3、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③(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
4、《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8)
作者单位:江西省高安市石脑中学
邮编:330818
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35709857@qq.com
第五篇:新课标背景下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新课标背景下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摘 要:目前,有部分小学生对古诗词带有排斥心理,因为古诗词虽然字数少,但不像现代文章那么容易理解,而且每首古诗词都要求背诵,加深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反感,背诵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此研究新课标下古诗词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古诗 多媒体 生活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168-0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古诗阅读作出了明确要求: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能列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都是意境比较优美,能陶冶人的情操的,教学时,要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意境,领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从以下几点谈谈新课标背景下古诗词教学的点滴体会。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
古诗词文章一般都言简意赅,短短几十个字,却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虽然在古诗下面对难理解的词语标了注释,学生借助工具书基本上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但对作者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一些描写古代的文章,如《七律?长征》一文,学生对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险阻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课前,我通过班级的白板播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和强渡大渡河铁索桥的惊险悲壮视频,以及红军过草地,过皑皑白雪的覆盖的雪山,让学生目睹红军长征的艰难,体会红军越过岷山的喜悦心情。再如,教学《天净沙?秋》一词,前两句诗描写了“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六个图景,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能利用多媒体,把这六个图景一一展示给学生看,使抽象的诗句变成直观的图景,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联系生活实际
小学教材里的古诗词,有一部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泊船瓜洲》写出了王安石远在他乡,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了诗人送别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等。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诗人,联系生活,体会一下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游子吟》一文,文章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与赞美,对于“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句诗,如今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学生根本没穿过破衣服,更别说是缝缝补补的了,孩子们对伟大的母爱领悟成了一个难题,为此,我引导学生回想母亲每天起早摸黑地照顾我们的生活,风雨无阻地带我们上学,不管是寒冷的冬天,还是炎热的夏天,甚至是下雨天,我们坐在教室里,母亲为了不让我们多等一分钟,她们宁愿自己在学校门口等上十分钟、半小时,甚至是一小时,任凭风吹雨打、太阳炙烤,她们无怨无悔,为我们默默地付出,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感激这伟大的母爱,为此,我建议同学们每天回去都帮父母分担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每天至少完成一件,孩子们基本上做到了,我觉得这才是对这首诗真正的领悟。改写古诗
在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尝试过让学生仿写或改写课文中的优美语句,通过改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实古诗也不例外,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在写作方面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对古诗也比较容易接受了,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改写古诗来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如教学《泊船瓜洲》一诗后,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后充分发挥想象进行改写,将古诗用自己的话改写为一个小故事,讲给大家听听,有学生写道:55岁的北宋诗人王安石,应皇帝之招,赴京上任为官,晚上,他把船停靠在瓜洲的江边,远望家乡南京钟山,虽然瓜洲与京口仅一江之隔,而京口与钟山也只隔着几座山,借着皎洁的月光,思念家乡,这次上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吟诵古诗
孙洙在《唐诗三百首序》中写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表达的意思不是熟能生巧。在教学中,“读”是学习古诗的必经之路,古诗不像现代文这么通俗易懂,学生普通对古诗有种与生俱来的排斥心理,如果让学生自愿吟诵的话,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为此,教师可以利用晨读时间,带领学生一起诵读古诗,熟读成诵,感受古诗流露出来的深刻含义。表演古诗
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或许每位教师都尝试过,但大家未必尝试过分角色表演古诗。表演是一门艺术,要想表演的好,首先要对“剧本”有深入的理解,才能把古诗的思想感情流露出来。如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我引导两位平时关系十分密切的同学来表演李白和孟浩然,表演前要向学生交代清楚古诗的背景,引导学生将李白与孟浩然临别前那依依惜别的情景表演出来,通过此次的分角色表演,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终身难忘。即兴作画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习古诗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读和写,把古诗背下来并默写,其实学习古诗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为古诗作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新课程提倡素质教育,古?教学不能再局限于读和写,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画能力,为古诗来个即兴作画。如教学《四时田园杂兴》一诗,描绘了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可以利用我们农村的优势,引导孩子们想象大人们男耕女织,孩子们喜爱劳动,也在桑树底下学着种瓜,这样的一个生活场景,利用手中的画笔,把这场景画下来,学生在作画中,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古诗融合了知识、哲理、情感于一炉的传统文化精华,教材中的古诗中,荟萃了我国历代诗人的爱情、亲情、友情以及写景状物、咏人抒情等。传统的古诗教学比较重视学生对古诗文字的背诵,轻视对古诗思想感情的感悟,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要响应新课标的号召,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借助学校的有效资源,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沈志斌.新课程改革视域下的古诗词诵读教学探究[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3).[2] 李丹,张红敏.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少年,20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