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神话教学的价值挖掘 (800字)
小学语文神话教学的价值
挖掘
翻开小学语文教材,不难发现,各种文学样式中,神话类题材占有不小比例。这些神话之所以能在语文教材中占据一席之地,一方面,其幻想的语言为学生的文化建构创造了自由的天地;另一方面,它能对学生的精神审美,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如何让这些神话散发出独特魅力?该挖掘它们的哪些价值?又应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这些都是一线语文教师关注的课题。
2011年新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应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引导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学习方式上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自主阅读,自主表达”。根据以上标准,本文试从神话的特点及意义剖析入手,浅谈小学教材中神话的价值取向与教学策略。
一、诠释神话 含英咀华
(一)驶入神话河流,留下民族文化
神话是人类文学创作中的一朵“奇葩”。每个不同的民族都有不同的神话故事,因其孕育的土壤不同而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引领孩子阅读各国、各民族的神话,是了解世界各民族文化、开阔眼界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追溯神话之源,留下魅力语言
中国文学的先驱是《诗经》,它天籁般的自然语言,早已深深扎根于人民的生活中,也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的源头;而西方文学的先驱非《希腊神话故事》莫属,它早已成为整个西方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不断影响着西方的社会文化及文学艺术的发展。神话之所以能深深吸引学生,除了丰富的想象,更因为它语言的“诗性”。郭沫若说“神话是绝好的艺术品,是绝好的诗”。语文教师应始终保持对神话文本这些“诗性”语言的一种高度敏感,上出浓浓的“语文味”,留给学生“诗性”的语言。
(三)领悟神话深邃,留下英雄形象
神话中的人物大都是英雄,他们在学生心中是伟大的、神勇的。教师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一次次地潜入文本,在诵读中想象、感悟、升华,让“神”的英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驻足。
(四)驰骋神话天空,留下多彩梦想
阅读神话,就是把神话人物的美好品质播撒到学生的心中。同时,神话更以无可替代的形式孕育着想象力这一重要品质。儿童天生具有细致的观察能力、敏锐的感受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儿童对神话的阅读有一种天然的渴望。可以说,神话给了儿童一片梦想的天空。
二、漫步在神话的“桃花源”
(一)感受“神奇” 翱翔想象天空
1.神奇人物激发想象
一是读人物,教师应带着学生一次次潜心诵读神话中极富表现力的语言;二是说人物,在说人物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2.神奇故事丰富想象
想象是神话最基本的特点,想象也是学生最擅长的思维体操,在教学中可以顺应童心,通过情境的创设、语言的描述,放飞学生的想象。
3.神奇力量放飞想象
极富想象力和幻想色彩的神话故事,正是培植学生想象力的最佳媒介。在执教过程中,教师要和儿童一起经历神奇,获取一种神奇的神话体验,和儿童一起分享神话的“桃花源”。
(二)领受“神奇”习得“魅力”语言
1.内容提炼,习得“魅力”语言
概括、提炼是学生很重要的一项语文能力,而叙述条理清楚的神话故事正是训练此项能力的良好素材。
2.仿说仿写,收获“魅力”语言
神话故事大多语言凝练、准确、形象、生动,充满诗意,极富魅力。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仿写,自然而然地习得神话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句式。
3.复述故事,积累“魅力”语言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在复述过程中积累语言。同时,引导学生在复述时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运用神话故事特有的夸张语言进行创造性的复述。此外,故事中经典的语言可以要求学生按原文复述,以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4.补写续写,实践“魅力”语言
每一个神话故事中都有很多略写情节,这些略写或留白的情节正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仿照文本语言进行言语实践的好素材。教师可以根据故事的特点设计补白、续编、扩充等练习,同时关注语言的形式、用词的恰当、构段的巧妙。
(三)拓展“神奇” 丰厚文化积淀
1.拓展阅读,链接淳朴民俗
神话与民俗密不可分,很多民俗的源头都蕴含在神话里。比如,正月十五元宵节观灯、猜谜的风俗就是从古代祭祀太阳神的仪式发展而来;七夕节的形成则与牛郎织女二星的传说相关。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将神话与民俗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
2.拓展阅读,链接民族精神
中国古代神话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魂。女娲补天的开篇描绘了先民生活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之下的景象,这反映了一种深重的忧患意识,也成就了后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品格;大禹治水体现了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时,应关注古代神话与民族精神的密切关系。
3.拓展阅读,链接渊博文学
中国古代神话还是中国文学的源头。神话本身可以说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文学样式,后来,古老的神话成了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样式的素材。耳熟能详的小说《西游记》就是中国神话小说的巅峰之作,教师应该引领学生阅读《西游记》这样的古典文学名著,渗透文学史的启蒙教育。
(四)相遇“神奇” 人神心灵碰撞
儿童的世界与成人不同,在神话这个世界里,万物也都和他一样,是具有生命的。神话对孩子来说,是真正存在的。我们会常看着儿童对着自己的布娃娃自言自语,其实,孩子在这样自言自语的过程中,就扮演着心中想象的各种角色。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孩子的这一特性,有意创设体验情境,让孩子们与神话主人公“心灵碰撞”。
第二篇:挖掘绘本价值
挖掘绘本价值,有效开展阅读活动
新成幼儿园 周丽琴
------------------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利用图画、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 “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曾经我们也会给孩子讲述各种各样的故事,随着这些年许多经典绘本进入我们的视线,它的使用价值越来越为我们熟知,优秀的绘本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到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中。随着对绘本教学的实践研讨,我在使用的时候不再是随意的选取或者凭个人的喜好作为活动的素材。而是根据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阅读特点、考虑到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发展需要有目的地选择适合的绘本作为素材开展活动。以下是我在开展大班绘本教学活动中的一些体会。
一、分析绘本,梳理有效的价值点。
一般我会根据主题的走向,考虑到不同节日、热点事件的发生以及孩子社会性情感发展的需求选择了一部分适合大班孩子阅读的绘本作为常规性课程资源的补充。绘本的构成决定了它由画面和文字构成,有的绘本尽管没有一个字,但是孩子照样看得懂,喜欢阅读。因此我在设计集体教学活动之前,首先对选择的绘本进行精读,反复揣摩,梳理核心的价值点,在这个前提之下才会思考采取怎样有效的教学手段实现教育价值。解读分析作品→目标价值定位→开展实践活动是我开展阅读活动的三部曲。我觉得一般绘本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以情感表达为主。
充满爱的绘本有很多,比如:包含父母对孩子的关爱《逃家小兔》,对朋友的关心等等。记得残奥会召开的时候,我选择了绘本《没有什么不方便》,这是一个非常朴实的故事,就发生在孩子生活的幼儿园,讲述了一个残疾孩子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这是一个非常接近现实生活的故事,就好像发生在我们的周围。引发孩子懂得有爱,拥有一颗善良同情的心,主动去帮助弱者。它的价值点在于:理解故事内容,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故事内容;了解残疾人的特殊需要,懂得尊重残疾人,并乐意帮助他们。《一封奇怪的信》,慈母龙妈妈把自己的孩子当成一封信,让雷龙送信。在充满趣味的故事情节中感受到雷龙一路呵护信的温馨场面。从中让孩子懂得帮助别人给予别人关心一定会给自己带来快乐。
2、以诙谐风趣为主。
有些图画书以充满趣味地情节吸引人。以《贝尼都会干什么》为例:贝尼的鞋带散了,妈妈让他系起来,可是他不会,因为他会干的事情还多着呢!经过一场幻想游戏,贝尼主动学起了系鞋带。价值点:故事始终在孩子的想象中穿行,奇妙的游戏一路带领孩子适时发现学习的乐趣,并告诉他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也会有了不起的收获。又如《国王生病了》,让孩子们看到一个只会订计划,而没有实际行动的可笑国王,懂得只有坚持每天锻炼,才会换来身体的健康。
3、以关注孩子自我意识发展为主。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的障碍,如:社会性交往方面缺少经验,常会引发矛盾。这并不是靠老师的苦口婆心说教能解决得了的问题。例如:《我有友情要出租》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绘本。东西可以出租,友情难道也可以出租吗?大猩猩和咪咪之间演绎了一场出租换来友情的故事。图画书的魅力远胜过一段直白的语言。《獾的礼物》,獾的朋友回忆獾曾经和他们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孩子们在理解獾送给朋友礼物的同时,感受着獾与朋友的真挚情谊,了解朋友们对死亡的新的态度,从而感受故事名字的涵义。故事有些沉重,但是对大班孩子来说,也许会对他们所触动,有所启蒙,希冀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对一些不太乐观的事实时,能学会坦然、豁达地面对。
4、以认知、了解事物发展的结果为主。
以《大卫,上学去》为例,它是绘本《大卫不可以》的姊妹篇。小时候的大卫贪玩淘气,当他成为一名小学生了,还是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美国凯迪克银牌奖得主大卫•香农创作的绘本《大卫上学去》,不多的文字和简单的画面,却给了孩子很大的启示:做一名合格的小学生必须要遵守小学生行为规范。它的价值点在于:根据画面内容和文字符号,合理猜测大卫在学校上学的状况;知道小学生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有做一名合格小学生的愿望。《大卫上学去》,最适合在离开幼儿园之前开展这一活动,还有广为熟知的中国民间故事绘本《老鼠娶新娘》也是这一类素材。
二、聚焦价值点,有效开展阅读活动。
1、尝试开展多元的阅读活动。
记得在开展《我是中国人》主题活动时,我选择了绘本《老鼠娶新娘》这个民间故事,老鼠嫁女儿其中有一个抬花轿的情节孩子都了解。我选择了关于抬花轿的故事情节开展了一个运动活动《老鼠抬花轿》。运动的落脚点在于运用绘本中抬轿子的情节开展运动与游戏,在过程中体验中国传统结婚抬花轿的民间风俗,在游戏中发展运动技能德同时体验到运动的乐趣。通过与同伴协商合作抬花轿的方法,孩子们互相一起探索判断发现最方便的抬轿子的方法。我适时准备了一些红头巾、准备了唢呐娶亲的音乐融入活动,随着欢快的音乐,孩子们三人一组玩起了抬轿子的游戏。在活动中协商合作的能力得到了锻炼。我还通过设置一些障碍,使孩子在游戏中不仅运动能力获得了提高,而且能更深切地感受到抬轿子的乐趣,从而更好地推动了主题目标的达成和主题经验的获得。
2、挖掘家长资源,开展祖辈助教阅读活动。
集体阅读活动一般都有老师组织开展,在开展《我自己》主题活动中,我选择了绘本《国王生病了》,开展了祖辈助教形式的阅读活动。首先根据图画书的情节,我邀请了一位爷爷医生参与现场教学,以医生给国王看病现场演绎故事情节与孩子进行交流互动,孩子有问题可以问医生,活动气氛变得轻松愉悦。其次是挖掘故事中制定一周运动计划表这一价值点进行拓展,祖辈和孩子一起参与制定自己家庭一周运动计划表,说说一家人平时喜欢的运动项目,了解运动能够使身体健康。在延伸活动环节,爷爷奶奶教孩子玩起了他们拿手的各种民间运动游戏,跳房子、跳皮筋、敲“老爷头”,跳绳„„,孩子们学得欢,爷爷奶奶仿佛又回到了童年。通过祖辈助教,充分调动了祖辈参与日常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使阅读活动的开展形式更多样化了。
3、结合热点话题选择绘本有效开展阅读活动。
一本好的绘本,因为作者所处的年代,作品往往凸显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所以在运用的时有时候要做一些删改和调整,才能切合体现当前时代的特点,符合孩子当前发展的需要。以《小房子》为例,是《我们的城市》主题背景下开展的阅读活动。我考虑到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要求,结合当前迎世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活动,将活动的价值点定为:观察发现小房子周围环境的变化,体会环境对人们生活的重要。在阅读活动之前,我注重了孩子前期经验的准备,每个孩子去做一个调查问卷,了解不同的人他们最喜欢居住在哪里?(城市或乡下)对环境的要求。当孩子收集了许多信息之后,我开展了集体活动时,并选择了绘本中四幅体现环境变化过程的图片集体阅读,从关注图画书本身显现的价值点回归到生活,增加了如何让城市环境变得更美好的环节,来实现从书本到现实生活的活动价值。
其实我觉得,在运用绘本开展阅读活动是教有法而无定法,只有了解孩子的发展水平,把握素材的教育价值,捕捉孩子的现场反应,再不断实践、不断反思调整与改进中才能更好地演绎阅读活动,使阅读素材的价值最大化,有效促进孩子的发展。
第三篇:关于小学语文神话教学的思考
语文
关于神话类课文教学的思考
株洲市荷塘区太阳小学
文清华
关于神话类课文教学的思考
摘要:神话类课文有别于其他体裁的课文,其独特的文体特征决定着教学侧重点也应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基于对课文类型和教学设计关系认识的逐步加深,笔者尝试挖掘神话的内涵,然后针对神话类课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教学建议。
关键词:神话定义 区别 个体体验 想象 诗意语言 归类教学
新课程改革以后,在教材中明显增加了神话类的课文。人教版中编排了四组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和一组外国神话故事。二年级上册《识字8》中让学生对‚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四个神话故事以识字的形式进行了初步感知;三年级上册第五组‚灿烂的中华文化‛主题单元中选编了精读课文《盘古开天地》;三年级下册第八组课文的主题是‚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选编了两则神话题材的古诗《乞巧》和《嫦娥》,还编排了一精一略两篇神话故事《女娲补天》和《夸父追日》;四年级下册,在第八组‚故事长廊‛中安排了两篇外国神话故事——精读课文《普罗米修斯》和略读课文《渔夫的故事》;五年级下册,作为中国古典名著欣赏,安排了略读课文《猴王出世》。编者的编排意图非常明显,旨在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感受、了解、体会神话的神奇魅力,增加学生对这一类课文的文化熏陶。作为语文教师,我对神话教学进行了如下思考。
一、神话定义
在神话的定义问题上,中外学者见仁见智,情形如日本神话学家大林太良所言,‚有多少学者研究过这个问题就有多少个神话定义。‛[1]譬如,茅盾曾给神话下过这样的定义:‚神话是一种流行于上古时代的民间故事,所叙述的是越乎人类能力以上的神们的行事,虽然荒唐无稽,可古代人民互相传述,却确信以为是真的。‛[2]袁珂则持一种广义的神话观,认为‚原始社会以后的阶级社会——乃至近代和现代也有神话,神话并未消失。‛也因为此,他把许多具有进步思想价值的仙话、传说等纳入进了神话的行列。总之,在神话的定义问题上,至今都没有达成统一的或者有权威性的意见。
二、神话与其它相近文本的区别
(一)神话不是童话。《现代汉语词典》把童话解释为:‚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编写适合于儿童欣赏的故事。‛[3]即童话里能言会走的动植物,都是童话作家用拟人化手法创作的文学形象,而神话‚所叙写的能言会走的动植物,在原始先民的眼光里看来,都是实有的东西‛,[4]其内容并不一定适合于儿童欣赏,所以,神话不是童话。
(二)神话不是传说。茅盾曾指出:‚传说也常被混称为神话。实则神话自神话,传说自传说,二者绝非一物。‛[5]并且认为‚神话所叙述者是神或半神的超人所行之事;传说所叙述者,则为一民族的古代英雄(往往即为此一民族的祖先或最古的帝王)所行的事。‛[6]笔者认为,茅盾所说的神话和传说的区别并不全面。参照袁珂所提的,神话到传说是由野蛮到文明发展演变的结果的观点,我们可以推之,传说晚于神话,是神话的文学化和历史化,包含有人间行为的准则。所以,神话不是传说。
(三)神话不是迷信。袁珂曾批评王充的《论衡》,‚都从‘疾虚妄’ 的唯物主义求实精神出发,把虚妄的迷信和‘虚’而非‘妄’的神话一并反对了。‛[7]由此可知,在袁珂看来,迷信是‚虚‛而‚妄‛的,笔者以为,这里的‚妄‛含有盲目信仰崇拜的意思,往往是统治阶级从思想上迷惑和蒙蔽老百姓的手段,而神话则是虚而不妄。所以,神话不是迷信。
三、神话类课文教学的建议
新课程标准这样强凋,‚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多数语文教师还是在多数的语文课上只突出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反映在神话类课文的教学中则是把神话课上成了知识课、分析课和故事课等,笔者对此提出如下教学建议以和大家商榷。
(一)让学生带着个体体验去阅读
语文味教学流派核心人物程少堂老师认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善良和悲悯情怀,首先就要把学生培养成情感丰富的人。要让学生学会感伤,学会有魅力地流泪,这是语文独特的任务‛。神话类课文的教学正是通过让学生阅读一篇篇文辞精美的作品,唤醒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去感受神话中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丰富的情感熏陶。
1、扣文眼设身处地
儿童带着个体体验,带着原有的某种情感阅读神话类课文,教师如何点燃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星星之火呢?我们以《普罗米修斯》为例。此文在开篇写道:‚很久很久以前,地面上没有火,人们只好吃生的东西,在无边的黑暗中度过一个又一个长夜。‛学生读到这样的语言时,如果对‚黑暗‛没有切身感受的话,就很难深刻体会到普罗米修斯高大的英雄形象。那么对于一个四年级的孩子来说,‚黑暗‛意味着什么呢?教师可抓住此文眼设计教学。
师:想象一下,假如你生活在一个没有火的黑洞洞的世界里,你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你将怎样生活呢? 生:我会非常害怕,觉得四周的一切好像要被吞噬掉一样。生:我只能吃生的东西,感觉非常难受。
生:很难受,只能喝生的水,吃生的食物,还经常得病。我身边的很多人都得病死了。
师:在无边的黑暗中度过一个又一个长夜,太阳下山了,黑暗笼罩着大地。甚至连自己都看不见,人们就只剩下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这时候你会感到怎样?
生:害怕,心都怦怦跳。生:万一有猛兽把我吃了怎么办? 生:会感到很不安,心想:要是有一堆火,那该多好啊!师:是啊,面对漫漫长夜,人们最最需要的是有一堆火。带着这份感觉,我们来读读《普罗米修斯》这篇神话故事。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紧紧扣住‚黑暗‛这个关键的文眼,通过学生种种原有的生活场景的回顾,体验‚黑暗‛对人意味着什么。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之为‚扣文眼设身处地法‛。设想,面对今天‚什么也不缺失‛的孩子,如果不能让他们进入这个课文特定的气场中,学生又怎能感受得到普罗米修斯这份英雄情感?如果孩子不能体悟到主人公勇于献身的英雄情怀,那么他们对这一类神话故事文学魅力的感悟将会大打折扣。神话类课文中有很多都是故事性和情感性都非常强的,对于这一类课文的阅读,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读明白文字的表层意义,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起学生对这类人物强烈的内心认同感,否则孩子们会认为这是假的。这样神话故事就很难融入学生的心田。只有当学生慢慢步入故事的情景中,设身处地地感受到故事中的一草一物皆有情的时候,他们才会为文中人物而感动,才能领略到神话带给人们的情感空间。
2、处情景将心比心
‚扣文眼设身处地‛体验神话人物的神奇,是我们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此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身处具体的情景中‚将心比心‛地神游。如学习‚普罗米修斯被锁在高加索山上‛这一部分,笔者就有意运用了这一教学秘妙,创设体验情境让孩子们与神话英雄惺惺相惜。
投影出示:‚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带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狠毒的宙斯又派了一只凶恶的鹫鹰,每天站在普罗米修斯的双 膝上,用它尖利的嘴巴啄食他的肝脏。白天,他的肝脏被吃光了,可是一到晚上,肝脏又重新长了起来。‛
师:让我们边读边想象:这一段话带给我们的是一幅怎样的情景(生反复多遍地朗读这一段话)师:当我们目睹为了人类的幸福而盗火的普罗米修斯被锁在高高的悬崖上的时候,此时此刻作为人类的你,是一种什么心情呢? 生:普罗米修斯啊,看到你被鹫鹰折磨,我真恨不得马上变出一把神奇的弯弓神箭,射死这可恶的鹫鹰。
生:普罗米修斯啊,炎炎夏日,烈日当头,你怎么能忍受这炎日酷暑的暴晒啊。我愿变出一把巨大的遮阳伞,为你遮风挡雨。
师:一年又一年,普罗米修斯在可怕的高加索山上,被风吹日晒雨淋,还要被凶恶的鹫鹰啄食,你觉得此时他心中有过后悔吗? 生:为了人类的幸福,他没有后悔过。因为他虽然遭受着这难以忍受的折磨,但他却没有向宙斯屈服过。
生:当他被狂风暴雨折磨的时候,当他被凶狠的鹫鹰无情啄食的时候,他的心中可能闪过一丝悔意,但当他看到人类在火炉旁幸福地啃着烤熟的食物的时候,普罗米修斯觉得自己付出的一切都值得。
以上教学片段中,通过朗读体验,学生仿佛被带到了这个可怕的悬崖上,看到了普罗米修斯遭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折磨。通过人神合一的‚亲身体验‛,学生看到了在惩罚面前高大光辉的普罗米修斯,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英雄,而学生的回答恰好是对这位英雄的一种礼赞。教师为了让学生体验‚英雄的血肉情怀‛,一次又一次地看似无意实则有心地引领学生‚将心比心‛感受主人公的英雄形象。学生通过体验普罗米修斯在遭受惩罚时候的感受,深切地感受到普罗米修斯不屈的灵魂和高大的英雄形象。(二)激活想象,体会神话的神奇
“想像力丰富”是儿童的特质,在儿童的世界里,这个世界的万物也都和他们一样,是具有生命的,因而神话能够成为孩子心灵的栖居地。神话教学就是要将儿童的自言自语引发为课堂上的对话或争辩,再现神话的真实情境,让想象展开翅膀,让创造得到延展,让灵性在神话的世界、在儿童的心里、在儿童的语言里张扬。
1、找准空白想象
细细品读神话类课文,不难发现,故事往往会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找准、用好这些“空白点”,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而且学生在言语实践过程中,语言素养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如《女娲补天》一文中写到“女娲为了寻找五彩石,……找了几天几夜”,女娲是怎么寻找的,中间碰到了什么样的困难……一位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想象的练习:请展开想象的翅膀,小组合作,编一编‚女娲找石‛的故事。
词语支持:天蒙蒙亮 烈日当空 风雨交加 深更半夜 骄阳似火 飞沙走石 酷热难挨 陡峭的悬崖 茫茫的草原 漆黑的山洞 深不可测的大海 荒无人烟的戈壁 风餐露宿 口干舌燥 跋山涉水 千辛万苦 疲惫不堪 筋疲力尽 大汗淋漓
例句:天蒙蒙亮时,女娲口干舌燥,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纯青石。女娲,找啊找啊,终于在
找到了
石。
这位老师引领学生借助教材“空白点”发挥其想象思维能力,锻炼学生说话、写话能力,进行情境再现与信息交换等训练,使课堂教学开放而活跃。这些话题的设计,既是对女娲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的生发,又是一种很好的想象训练。神话为孩子们提供了灿烂的梦想天地。从学生的精彩发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已经初步感受到了神话故事的神奇魅力,而且对神话这一特殊文学体裁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在文尾‚虎尾续貂‛
《夸父追日》一文最后写夸父道渴而死、弃杖化林,‚树上味道鲜美的桃子,给追寻光明的人解渴,使他们精神百倍,奋勇前行‛。笔者在教学的时候,曾有意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夸父追日累得精疲力竭倒地化林了,那么还会有人再去追日吗?他在追赶的过程中又会遇到什么事呢?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编道:孙悟空的弟弟孙二空听说了夸父的事情之后,他也去追日。当他精疲力竭快要倒下的时候,看到那些鲜美的桃子,他如饥似渴地啃起来。他一连吃了九百九十九个,感觉自己又神力倍增,于是他大踏步地向太阳追去。终于他追到了太阳,把部落里人们的痛苦告诉了太阳神。太阳神就同意了孙二空的请求,决定一半时间在天上一半时间去休息……
由于神话故事往往将某些超越常人之上的神奇功能依附在一些动物身上,或者是在树林里、山岩里的某个角落,这种思维在神话里得到极致的表现。因而在教学这一类课文的时候,我们不妨创设情境让儿童在课堂上的对话再现神话真实的情境。课堂上教师就应该抓住神话的特点,顺应童心,‚虎尾续貂‛,让学生也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神游。(三)让儿童感受语言的诗意魅力
神话类课文因富于神奇的想象而充满着魅力。而这魅力,一方面有赖于想象,另一方面,更有赖于语言的诗性。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往往着力引导学生感悟故事本身的神奇,而忽视了语言表达的诗意。因此,教学中要透过对语言的品析,引导学生关注神话人物是如何被刻画的。如《普罗米修斯》一课,课文中普罗米修斯个性鲜明,主要是从他的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的,所以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读来表现人物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语感。
如一位老师执教《盘古开天地》一课,有这样一句话“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渐渐下降,变成了地”。该教师在文本细读时,发现了课文中“渐渐”“缓缓”“慢慢”“逐渐”,都表示速度慢,时间长。这些词语具有丰富的内涵——天地形成时间之漫长,盘古开天辟地之艰辛,都蕴含其中。该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师:这些意思相反的词语放在上下半句里,读起来特别的有味道。来,我们有滋有味地再来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其实,这句话中,还有一组意思相近的词语,大家发现了吗? 生:“缓缓”和“慢慢”。师:这两个词语什么意思? 生:都是速度很慢的意思。
师:“缓缓”和“慢慢”既然都是速度很慢的意思,那么能不能将句子这样改: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缓缓下降,变成了地。
你觉得这样改好吗? 生:不好!感觉读起来重复了!
师:是啊,重复了,读起来感觉就不好了。其实啊,在这篇课文里,表示慢的词语还有,请大家到课文里找找。
(生默读找词语。)
生:在第二段里有“天和地„渐渐‟分开了!”这里有个“渐渐”。生:“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才„逐渐‟成形。”这里有个“逐渐”也表示速度慢、时间长。
师:大家找得很好,我们一起看屏幕(教师把带有表示“慢慢”意思的全部语句子打在屏幕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读着这些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作者写文章很注意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同一个意思。
生:我还感觉到天地分开真的很不容易。盘古很艰辛!生:我感觉到天地形成的时间太漫长了。
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将内容的理解、语言的揣摩、情感的体验,都融合在了一起,达到了“到课文中走个来回”的效果。正如潘新和教授说的“语文教学是一种言语感觉和言语智慧的传递,是用教师的言语感悟和言语睿智,唤醒鸿蒙未启的学生的言语灵性和悟性。一个缺乏言语感悟力和感染力的教师,是无法敲开学生的言语心智法门的。”(四)组织阅读神话故事的读书活动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把神话定格为文章的渊源。教师不能教学
一、两篇教材中编排的神话故事后就此止步,而是要以这
一、两篇神话故事的学习为契机,引领学生进入滥觞于人类社会之始,发轫于原始氏族部落的传世神话中,从语文学习的视角去领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具体做法可以是开展神话故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可以是撰写神话故事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可以是围绕神话传说进行读书经验交流会,也可以是观看有关神话故事的影片等。笔者在执教三年级时,曾开展了一学期主题为《上天入地——我看神话》的书香班级读书活动,获得家长及同行好评,内容如下:
1走进奇妙的神话 2神话故事讲演绘 3漫步希腊 4希腊神话人物画廊 5异域风情——阿拉伯巡礼 6我坐上了阿拉伯飞毯
7说不完的《天方夜谭》 道不尽的《一千零一夜》 8吴承恩和玄奘向我们走来 9你说我说《西游记》 10你导我演《西游记》 11我的见解我的创意 12神话啊,你从哪里来? 13神话——奇妙的时空之旅(五)归类阅读,拓展延伸
一个民族,如果“失掉了神话,不论在哪里,即使在文明社会中,也总是一场道德灾难”。神话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扇直接通向古代文明的后窗。教材只是个“例子”,所传递的信息是有限的,“用教材教”的理念指引我们要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等语文实践中去,在一个更广阔的“大语文”背景下学语文。如:笔者教学《普罗米修斯》一课设计课后练习,让学生感知古代中国和希腊先民眼中神的区别,感受中西文化的差异,同时让教学弥漫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渲染良好氛围。进而教师设臵悬疑——“世界各个民族还有哪些神话”,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走进丰富的神话世界,接触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如圣经、希腊神话、罗马神话、阿拉伯神话、埃及神话、印度神话、少数民族神话等。此时,教师可以将不同类型的神话归类,比如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等等,进行归类阅读,给儿童铺设一条通向文学殿堂的道路。还有些老师巧妙地引入神话类文本的古文原著,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激发起更高的阅读热情。神话是儿童的,儿童是神话的。儿童生活在梦想的世界里的,梦想给了儿童诗意,也给了他们自由。在大量阅读体验的基础上,对神话感兴趣、在阅读中走在前列的学生,还可以对他们提出更高层次的学习要求,让他们通过追问,运用想象,自主创编新的神话故事,点亮他们童年的神话。这些做法要因文而异,巧妙设计。神话是一个神奇的世界,可以说“每一个神话,其实都曾经是一次伟大的创造,都算得上是人类的一个小小奇迹”。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获取神奇的个体体验和诗意的语言,让他们在神话的王国尽情翱翔。
参考文献:
[1]【日】大林太良 神话学入门[M](林相泰等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 [2] [7]茅盾 中国神话研究初探[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 [5] 袁珂 中国神话史[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4]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材中神话教学例谈
小学语文教材中,神话故事所占篇目虽然并不多,但有别于其他体裁,内容具有丰富的人性美,语言准确,优美生动。神话类文体教学要寻求“语文味”,就要抓住其语文的“根”,品味独特的语言“味”,点燃语文的生命“性”,丰富其人文情感之“脉”,接牢语文的“地气”。
一、朗读感悟,浸润“英雄形象”
神话人物具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每个神话故事里都有一个或几个形象鲜明的人物,这些形象都是正义的化身。我们可以抓住重点词句,在读中感悟,让“神”的力量转化为英雄形象永驻学生心间。如《普罗米修斯》一课中“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想象普罗米修斯在说这番话的时候,表情是怎样的?(坚定、刚毅、义无反顾的)教师引读:在普罗米修斯被鹫鹰啄食肝脏,生不如死的时候,他坚定地对自己说——(学生读);在普罗米修斯精神备受摧残折磨的时候,他对狠心的宙斯说——(学生读);当火神奉了宙斯之命前去劝降的时候,他斩钉截铁地对火神说——(学生读)——这里就是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在教师富有激情的引导和回环反复的朗读中,学生的情感得到激荡和升华,普罗米修斯宁折不弯的崇高品格和英雄形象就树立在学生脑海中了。
二、感受“神奇”,培植想象力
神话最大的魅力是奇幻的想象,因此进入神话类文本的通道最简捷最有效的也就是想象。通过想象进入文本,方能更好地领悟“神奇”。神话故事教学中,教师应再现文字描述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文字描述的空间,充分触摸语言,通过角色情境,激活内隐的想象。如《夸父追日》一文中“夸父拿着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像风似的奔跑,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老师引导学生体会夸父追日的神速,出示填空题让学生展开想象:
夸父一提腿,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夸父一迈步,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夸父一奔跑,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夸父一_____,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尽情地展开想象:“夸父一提腿,就越过一片森林。”“夸父一迈步,就把五座高山甩在身后了。”“夸父一奔跑,就像风驰电掣似的。”“夸父一腾跃,就越过了滔滔江河。”形象的描绘让夸父显得更神奇了!课堂上,教师抓住神话的特点,顺应童心,让文本充满神奇的诱惑,让想象展开神奇的翅膀,让创造得到延展,让灵性在儿童的语言里张扬。
三、品文悟法,习得“诗性”语言
郭沫若在《神话故事》一书中说:“神话是绝好的艺术品,是绝好的诗。”神话体裁的课文充满魅力,一方面是因为神奇的想象,另一方面更是因为它特殊的叙述方式,也就是语言的“诗性”。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感悟故事本身的神奇,还要通过对语言的品析,引导学生关注神话是如何表达的。如一位老师执教《猴王出世》一课,十分注意挖掘课文独特的语言现象,将内容的理解、语言的揣摩、情感的体验,融合在一起,达到“在课文中走个来回”的效果。文中有一个经典句段“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教师引导学生:(1)你读到了一只怎样的石猴?写在句子旁边,做阅读批注。(2)多读几遍,你发现这句话有什么特点?(3)品读这句话中的语言规律,领略对偶句的精妙。(4)合作朗读,读出句子的节奏和韵律。教师引领着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批注,体会到作者写的是活泼、跳跃的石猴,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反过来说,读着这样的语言,顽皮可爱、活泼跳跃的石猴自然而然就呈现在脑海中了。经典的传世神话类文本,必然有着诗意的语言,必然是内容与语言的高度融合。因此,读神话类文本除了要教文章写了什么,更要重视引导学生品析作者是怎么写的。
四、复述故事,培养概括能力
神话类文本能够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主要有赖于其口口相传的特点。学生天生爱听故事,爱讲故事。教材中的几篇文章课后都有“我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的练习。作为文学文本的神话故事,该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复述能力呢?应该要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如列小标题法、抓重点词连贯法、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叙述法等,做到方法的指导在课内、结果的呈现在课内,久而久之学生的复述能力才会得到提高,课后“我来讲讲这个故事”的学习要求也才能得到落实。如何捷老师执教《普罗米修斯》一课时,先让学生尝试复述,然后由学生讲述各自的复述方法,有的说采取段意+段意=主要情节的方法,有的说通过多练习达到目标——在学生共同分享不同的复述方法时,何老师向学生介绍一个方法——关键词扩展。老师提供了五个关键词“黑暗—火种—惩罚—痛苦—自由”,结合这五个关键词,学生较好地复述故事的大致情节。这样做,摒弃了教师的灌输,充分尊重学生这一主体,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及时点拨方法,在运用中学习优化的方法。
五、仿创表达,实现读写融合
小语专家崔峦先生指出:“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细细品读神话类文本,不难发现,神话故事想象丰富,但往往言虽尽而意未绝,文本中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如《女娲补天》课文中“女娲为了寻找五彩石,花了很长时间,找了几天几夜。”在这几天几夜中,女娲是怎么寻找的?遇到了哪些困难?《普罗米修斯》一课中人类在“没火”和“有火”时人们截然不同的生活是怎样的?——如果能找准、用好这些“空白点”,有利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发挥其想象思维能力,提升表达能力。如《盘古开天地》第四自然段描写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了变化,这段文字极富想象力,充满节奏感。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这段文字重新排列,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语言的魅力,想象补白省略号的内容,并模仿创作:“他的(?摇?摇?摇?摇?摇?摇),变成了(?摇?摇?摇?摇?摇?摇)的(?摇?摇?摇?摇?摇?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想象无穷,如:他的头发,变成了嫩绿的柳枝;他的胡须,变成了金灿灿的丝线;他的牙齿,变成了坚硬的石头;他的五指,变成了壮观的五指山;他的鼻子,变成了大大的山洞;他的骨骼,变成了连绵不断的山峦;他的经脉,化作了清澈的河流;他的头颅,化作人类的智慧。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受语言内涵,揣摩语言规律,习得语言技巧,提升语言质量,实现了用教材教语文,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六、拓展阅读,链接广博文学
教材这个“例子”所传递的信息是有限的,“用教材教”的理念指引我们要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等语文实践中去,在一个更广阔的“大语文”背景下学语文。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中的“课文”为引子,带动学生多阅读其他类似的文章。《普罗米修斯》是学生在教材中接触到的首篇希腊神话,学完课文后,可以布置“搜集各个民族的神话故事”,如《圣经神话》《希腊神话》《埃及神话》《印度神话》《少数民族神话》等。学了《哪吒闹海》一课,可以让学生课外阅读《精卫填海》《八仙过海》《猴王出世》《神笔马良》等故事。学了《嫦娥奔月》一课,可安排学生再读《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故事。这样可以让学生受到更多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激发更高的阅读热情,进一步领略神话的魅力。
期刊>>《小学语文》2012年>>2012第01-02期 让学生在 “奇幻之园”游历和成长 ──神话类文本的教学策略
王鉴
我现在是老人,谁来当当年轻人?过了溪后,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生:不需要。)
为什么?(生: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听了你们的回答,我想这个老人年轻的时候一定也伏下身子帮助过别人,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当这个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必然会有人去背他,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通过这个“伏”字,你感受到了什么?(透过这个“伏”字,我们也看到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除了以上两点,在阅读与识字整合过程中,低年级要关注学生读通、读好课文,强调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养成;在中、高年级对识字教学的处理上不要平均使用力量,要对字音易读错、字形易写错、字义易混淆等字多指导。
神话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和丰富大胆的想象,是文学创作和语文学习的丰厚土壤。现行教材对神话这种文体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从三年级开始,安排了《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猴王出世》等十余篇神话。如此众多数量的神话入选小学语文教材,充分说明了此类文本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因而,考察神话故事类文本的教学很重要。
一、当前神话类文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当前神话类文本教学中,教师常常只体现了它是一个阅读的文本,而没有顾及它是一个神话故事,它有与其他文体文本不一样的特点。如一位教师教学《普罗米修斯》时,教学目标这样预设:(1)认读文中的人名、地名,掌握“小心翼翼” “烈日暴雨” “悬崖绝壁” “迈进”等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朗读,感受普罗米修斯勇敢、坚强、博爱、无私的伟大精神。以上三个目标的设定,只关注了文本的共性教学价值,而没有关注神话文体特有的教学价值。教师通过对内容、文字、学生的起点等方面再深入思考,重新制定了教学目标:(1)认读文中的人名、地名,掌握“小心翼翼”“烈日暴雨”“悬崖绝壁” “迈进”等词语;(2)通过想象朗读,品味语言,初步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魅力和故事叙述方式的独特魅力,感受普罗米修斯的善良和勇敢,激发对神话的浓厚兴趣;(3)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会抓要点、用自己的话复述神话故事;(4)能仿照第一自然段的句式“没有„„只好„„”练习说话。上述教学目标中,(1)和(4)是与其他文体共性的教学目标;(2)是最能体现神话文体特点的教学目标;而(3)是介于两者之间。也就是说,这个目标设定,重点考虑了神话的本体教学价值,也关注了课文的共性教学价值。
除了上述的忽视神话特有教学价值外,当前神话类文本教学还存在着以下两重、两轻的现象:
1. 重内容分析和主题挖掘,轻文本内涵和言语表达。
教学过程突出了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内容、蕴含的道理、阅读后的启示等,而忽视了故事本身承载的神奇想象,把“神奇”教得无影无踪。一些课堂,教师所提问题大部分都在围绕内容、情节、内涵挖掘做文章,走的是“内容—内涵”的套路。很少从“形式”入手,探究“语言”是如何承载或表达“内涵”的,这是典型的“得意忘言”。其实,神话类文本不仅在负载、传达的内容、情节,更在语文本身,也即引领学生揣摩课文是如何表达的,从而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所以然,掌握渗透着思想感情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
2. 重情节分析和情景再现,轻“趣味性”的品味和想象力培养。
教学的重点落在分析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上,关注了情节的梳理与情景的再现,对于神话故事丰富想象的挖掘和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没有着力研究和体现。如我们谈到盘古开天地时,一味追寻斧子从何而来,则显然没有懂得神话具有诞谩的特点,所以,减少一些分析的因素,帮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和学生共同徜徉到那邈远的岁月中去,才是我们语文教师应有的教学神话类文本的态度。
二、神话类文本的教学策略
(一)含英咀华 感悟人物形象
神话表达着人们美好的愿望和对真理的追求,诠释着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这些主题蕴含在故事里,体现在人物形象上。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着眼于人物的形象及所体现的精神。如笔者教学《普罗米修斯》一课,是这样安排教学环节的。为了让学生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带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我出示了一组图片让学生看,并提问:在这样的情况下,普罗米修斯会遭受哪些痛苦?同时提供句式,让学生想象炎炎夏日里烈日当头时、寒冬腊月白雪皑皑时、漫漫长夜一片黑暗时等,“他既不能,也不能,日夜遭受着”,帮助学生选择思维角度,给予信息援助。这样,学生在感同身受中明白因为普罗米修斯“盗了”火种,宙斯派潘多拉借魔盒把人类的苦难全部都降临到大地上,人类一边享受着有火的幸福生活,一边遭受着灾难的惩罚。有着深刻怜悯感的普罗米修斯,绝不会用一己的幸福去换取众生的苦难。因此,他拒绝了救赎,接受了苦难。通过想象普罗米修斯所受的“惩罚”,学生深切感受到普罗米修斯“不屈”的灵魂、高尚的人格!
进而,我又让学生阅读“狠心的宙斯又派了一只凶恶的鹫鹰,每天站在普罗米修斯的双膝上,用它尖利的嘴巴,啄食他的肝脏。白天,他的肝脏被吃光了,可是一到晚上,肝脏又重新长了起来。”这段话,让学生换位思考:让你最痛苦的是什么?这是怎样一只鹫鹰?并播放鹫鹰啄食场面的课件。这样的教学,仿佛把学生带到了那个“可怕”的悬崖上。普罗米修斯遭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肉体与精神上的折磨。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惩罚”让普罗米修斯如此美丽,宙斯惩罚着普罗米修斯,____________也成就着普罗米修斯光辉的形象,铺就着对英雄的礼赞。在言语习得过程中,在无意识层面,学生深深地受到扬善惩恶的人性美的熏陶。
(二)激活想象 感受神话“神奇”
神话文本的本质是“想象”,因此进入神话文本的便捷通道也是“想象”。通过“想象”进入文本,方能更好的领悟“神话之神”。特级教师张祖庆曾说过,要在孩子的心中“种下一颗热爱神话的种子”。因此,教师在处理神话文本时,便不能等同于其他文本,更不能简单地以神话文本作载体,进行道德伦理的教化。要把“神话”当神话。“神话”给学生提供了众多的梦想形式,在儿童的世界里,万事万物也都和他们一样,是具有生命的,因而神话能够成为孩子心灵的栖居地。“神话”的一大特点,就是想象丰富。因为丰富的想象,神话才那么吸引人。细细地品读故事,就不难发现,故事往往会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神话教学就是要将儿童的自言自语引发为课堂上的对话或争辩,再现神话的真实情境,让课堂充满神奇的诱惑,让想象展开翅膀,让创造得到延展,让灵性在神话的世界、在儿童的心里、在儿童的语言里张扬,让儿童在自由的环境中发展他的能量。
1.再现文字情境。
神话与儿童内心世界形成天然的契合,儿童能凭借神话为主体材料进入他们自由的想象王国。因此,在神话的教学中,教师应再现文字描述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文字描述的空间,充分感受语言。通过角色情境,激活内隐想象。如《盘古开天地》一课中,盘古的神奇之处在哪里?出生很离奇,在天地这个混沌的世界中产生,无父无母,岂不神奇?天生的神力,高大,达到能与天地并存,岂不神奇?能与天地同长,岂不神奇?能将躯体化为万物,岂不神奇?天地未分,但就有了斧、凿,岂不神奇?在诸多的神奇和矛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神话就是这样的神奇,尽管它在很多时候不能用“科学”去考量、推敲,尽管有很多地方不成逻辑,但是就是这么神。笔者在教学时,____________这样安排教学思路:教师范读课文,“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伴随着东西炸裂的响声),然后请学生“抡”起大斧头,做一个抡的动作(学生做抡的动作)。这个细节从表面上看,是在品味“抡”这个词语;事实上,学生脑海中浮现了画面,如果学生脑子中没有出现“盘古抡斧”的图像,就不可能准确地做出抡的动作。
教师用文字引发起学生的好奇、探求之心;用赏析引发起学生的想象、遐思;最后再通过朗读将“想象”与“赏析”融合在一起。从学生们交流想象时的语气、神态与言说内容,说明他们已经感受到了神话故事的神奇魅力,感受到了神话故事文体的独特叙述方式的魅力了。
2.找准空白想象。
神话故事往往会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找准、用好这些“空白点”,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而且学生在言语实践过程中,语言素养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如《女娲补天》这篇课文中写到“女娲为了寻找五彩石,花了很长时间,找了几天几夜”,几天几夜,女娲是怎么寻找的,中间碰到了什么样的困难„„一位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想象的练习: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四人小组合作,写一写女娲怎么找五彩石的。
词语支持:
天蒙蒙亮 烈日当空 风雨交加 深更半夜 骄阳似火 飞沙走石 酷热难挨
陡峭的悬崖 茫茫的草原 漆黑的山洞 深不可测的大海 荒无人烟的戈壁
风餐露宿 口干舌燥 跋山涉水 千辛万苦 疲惫不堪 筋疲力尽 大汗淋漓
例句:
天蒙蒙亮时,女娲口干舌燥,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纯青石。
,女娲
,找啊找啊,终于在,找到了 石。
这位老师引领学生借助教材“空白点”发挥其想象,锻炼学生说话、写话能力,进行情境再现与信息交换等训练,使课堂教学开放而活跃。这些话题的设计,既是对女娲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的生发,又是一种很好的想象训练。神话为孩子们提供了灿烂的梦想天地。从学生的精彩发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已经初步感受到了神话故事的神奇魅力,而且对神话这一特殊文学样式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 重构故事情节。
神话类文本能够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主要有赖于其口耳相传的特点。学生天生爱听故事,爱讲故事。课堂上,教师应该抓住神话的特点,让课堂充满神奇的诱惑,让儿童的创造得到延展,使他们的好奇心与追求光明、追求不平凡的天性得以张扬。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并尽可能地让他们参与神话故事的重构,让他们在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神话故事。做到:(1)内容基本接近原文,人称、顺序可以改变;(2)重要的情节,精彩的部分,优美的语句要细致地叙述出来,有些地方可用文章的原句,补白点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3)表情自然,用说话的语气,不要有读书或背书的腔调。例如,一位教师执教《盘古开天地》一课时,抓住“混沌一片” “开天辟地”“顶天立地” “化生万物”四个连环的画面,走进故事,感知它的神奇。在此基础上,提高训练难度,进行角色扮演的创造性讲述:让学生回到人类原初,扮演“先民”的角色,追问和假想── “世界从哪里来” “我们从哪里来”,重新编创故事。比如,“化生万物”部分,可以围绕“世界从哪里来”这个话题,进行深入追问:日月星辰从哪里来?风雨雷电从哪里来?山川河流从哪里来?这样既反复品味了文本,又仿佛是学生自己创造了文本,进而可以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用“盘古的()变成了()”的句式,结合徐整《五运历年纪》中“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玉,精髓为珠石,汗流为雨泽”等句子,进行拓展创造。这样的教学,教师带领着学生穿越神话创造的过程,和学生一起经历神奇,获取神奇的神话体验,同时进行儿童的哲学启蒙。
(三)学习表达 感受语言魅力 特级教师步根海提出:“语文教学要从以往重内容的感知转化为重语言的感知,通过语言的表现形式,了解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这种内在联系背后隐含的文化与审美价值。”判断学生语文能力高低的重要依据是语言表达。表达能力提高,有赖于模仿他人的表达形式、表达方法以及实践中的感悟。关注语言形式正是将语文教学的重点由内容理解引向对形式的研读、品析、借鉴、运用,从而促进学生用规范、简洁、最有说服力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神话因富于神奇的想象而充满着魅力;神话的魅力,也有赖于神话语言的“诗性”。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语言的品析,引导学生关注神话是如何表达的。如一位老师执教《猴王出世》一课,十分注意提醒学生关注课文独特的语言现象,领着学生反复朗读,让他们领略对偶句的魅力,感受和洞察遣词造句的精妙,将内容的理解、语言的揣摩、情感的体验,融合在一起,达到“在课文中走个来回”的效果。教师先出示经典句段“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然后,老师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从“怎么写”的角度问: “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引导学生“在汉语中出生入死”,通过朗读、想象、批注,反复玩味语言。教师引导学生“知其然”──理解意义,更注重引领学生“知其所以然”──体会意义是如何表达的。课堂上,师生快乐地徜徉在古典神话的殿堂,明白了作者写的是活泼、跳跃的石猴,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反过来说,正是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读到一个顽皮可爱、活泼跳跃的石猴。经典的传世神话类文本,必然有着诗意的语言,必然是内容与语言的高度融合。因此,读神话类文本除了要注意写什么,还要注意怎么写。
(四)拓展延伸 出入“奇幻之园”
神话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中的神话类文本只是一个教学的“例子”,所传递的信息是有限的,“用教材教”的理念指引我们要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等语文实践中去,在一个更广阔的“大语文”背景下学语文。如例,笔者在教学《普罗米修斯》一课后,安排了如下练习设计。
1. 古希腊神的长相:(A. 和人一样 B. 半人半兽)
2. 古希腊神住在哪里:(A. 天上 B. 高山上 C. 和人住在一起)
3. 古希腊神的性格:(A. 无欲无求 B. 有七情六欲)
4. 古希腊神的主宰:(A. 玉皇大帝 B. 如来佛 C. 宙斯 D. 孙悟空)
5. 古希腊神是否可以与人结婚?结合讲宙斯、伊俄和赫拉克勒斯的故事。
6. 神与人之间的关系:(A. 至高无上,伟大、完美 B.关系比较平等)
《普罗米修斯》是学生在教材中接触到的首篇希腊神话,课后的知识练习,意在让学生感知古代中国和希腊先民眼中神的区别,感受中西文化的差异,同时让课堂弥漫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渲染良好氛围。进而,设置悬疑──“各个民族还有哪些神话”,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走进丰富的神话世界,接触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神话,如圣经神话、希腊神话、埃及神话、印度神话、少数民族神话等。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个阅读母题,比如,创世母题、始祖母题、洪水母题、战争母题等等,构建一个个小型语文课程,进行阅读比较,给儿童铺设一条通向文学殿堂的道路。还有些老师非常巧妙地引入神话类文本的古文原著,把一篇篇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放到宏大的知识体系中,感受神话故事的精神,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激发起更高的阅读热情。在大量阅读体验的基础上,对待那些对神话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对他们提出更高层次的学习要求,让他们通过追问,运用想象,自主创编一些新的神话故事。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设法引导学生从神话特点及意义剖析入手,读懂神话、体味语言,让儿童感受神话、享受神话,让学生在神话的“奇幻之园”中尽情游历和成长!
作者简介:
王鉴,浙江省宁波万里国际学校。
第五篇:挖掘《背影》的教育教学价值
挖掘《背影》的教育教学价值
西河中学:李娜宁
朱自清的《背影》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也是散文大师朱自清的代表作。阅读这篇散文,我们可以感受到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之情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之情,这是人间最真挚、最纯粹、最朴素的情感,阅读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的情感得以洗礼,灵魂深处得到触动,对于当代中学生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而这篇散文的形却不见得散,它集中表现的就是父亲送我上学时给我买橘子的那个背影,那个背影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里,那个背影最能体现父爱的深沉与伟大。那个背影也是学生受到思想教育的载体。
一、分析动作描写,感受深切的父爱。
1、感情朗读课文,找出文中背影。学生不难找出父亲的背影出现了四次。再让学生找出自己最感动、最难忘的那次背影读一读,学生自然会找到第六段的那个父亲攀爬月台去买橘子的背影。这个背影是全文故事情节的重中之重,是全文的主脑,最能体现父亲的爱心,也最能让学生受到教育,因此挖掘这段精彩的文字最能体现其内在的教育价值。
2.播放情景音乐,指名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读与听读的情景中感受父爱的无微不至。首先找肖像描写: “父亲是一个胖子”,可以让学生想像他爬月台时的艰难,为他后文的动作“努力”做了铺垫。父亲的衣着是朴素甚至寒酸的,可以和上文中我的“紫毛大衣”比较体会一 1
下,父亲对我的疼爱。其次让学生找出动作描写,圈点出动词。学生们会发现这段文字有手的动作、脚的动作、整个形体的动作,让学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这段文字:“蹒跚的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在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动词:走、探身、攀着、缩、微倾。让学生想象当时的动作,甚至可以模仿一下,体会年迈体衰且体型偏胖的父亲动作的艰难,从而唤起学生心中尘封已久的亲情!
二、品味人物语言,感受父亲形象。让学生在文章中找出关于父亲的语言描写,不难看出文中父亲的语言出现了四次,这四句话都很简短,意思也很平常,但表达的却是怜爱儿子的浓浓深情。这一描写手法仍须学生结合当时情景在读中体会和感悟。第一句是:“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唯恐儿子路上受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亲自送。第二句:“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在这里,要积极的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感受父爱的伟大。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学,已经关照的无微不至,然而他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买橘子的,便要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很不容易,父亲也看在眼里,自己费点事,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害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这种关爱真是无微不至。此时最能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从而使他们的身心受到教育。再找第三句:“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指导学生这次是在离别时,更多了一份牵挂和依依不舍,父亲临走时又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
信报平安,才能放心。联系学生实际,我们学校的学生大多是住宿生,好长时间才能回家一次,父亲送别的场面也不少,我就特意引导他们回忆父亲送自己到学校的一幕,让他们感受那真真切切的父爱。第四句:进去吧,里面没人。也是送别,父亲已走了几步,又回过头来,让学生体会“回头”这一动作,体会到父亲心里还是惦记儿子,依依不舍。他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一刻也不能疏忽,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这又让学生受到了教育。当然父子相处这么长时间不可能只说了这四句话,但就是这四句最普通,最平常的话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学生在平凡中感到父爱的伟大!
三、激活情感,抒写父爱。
1.让学生体会“我”的情感。让学生知道朱自清当年只有20岁,在北京大学就读,那是正是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的时期,是幼稚向成熟过渡的阶段,那时的“我”自以为是,对父亲行为举动甚至处事方式甚是反感,难以体察到父亲的爱心。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有没有和文中的“我”类似的经历呢?让学生在反思中受到教育。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写这篇文章时流露出的情感,让学生讨论交流,写文章时的情感和当年的情感有变化吗?学生自然就会品味出其中的自责和愧疚感,教师适时补充那时朱自清已28岁了,是清华大学的讲师,这时的作者已比较成熟,对父爱的感受也迥然不同,自然对自己当年的行为一再自责,忏悔。让学生找出表现“我”自责的语句,如:“那时真是聪明过分”、“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体会作者此时的情感,让学生再次感受父爱的可贵。我们的学生现
在大概就是15岁左右,他们会反思自己和父亲相处的点点滴滴,从而就会珍惜近在咫尺却常被他们忽略的父爱。学生的良心激活了,感情激动了,这篇文章的教育意义也在潜移默化的引导中成功了!
2.品味“泪水”,激活情感。文中“我”的泪出现了四次。在默读中让学生体会“我”每次流泪的情感,感受父爱,受到教育。第一次在第一段,想起祖母,不禁簌簌的流下眼泪,这是伤感的泪,而我的伤感更反衬出父亲的刚强,他已是悲痛欲绝,但还是安慰我让我节哀。父爱尽在其中。第二次出现在第六段,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是感动的泪,年迈体衰的父亲艰难的爬月台的情景,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我”感动泪水自然情不能自已。学生可在老师指导下情感朗读,读出父爱的平凡与伟大,读出父爱的感人肺腑与催人泪下,学生的情感在阅读中得到洗礼,得到升华!第三次是第六段末尾,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再也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这是离别的泪,学生们更能联系到实际,想到好多分别的场面,想到了那被自己拒之千里的亲情。文中的“我”就为父爱感动不已,一旦分手,格外依恋,想到父亲的前程艰难,又格外悲悯、心酸。第四次是在文章的最后一段,读到父亲的信时,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黑布马褂的背影。想到父亲的身体、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泪如泉涌,想到了父亲对自己的好处。这一点在感知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学生的思想也会有所触动,到此文章中父亲的背影就像一尊雕像,已永远矗立在学生的心头,终生难忘!
3.灵动飞扬,写作辉煌。在课文赏析完之后,让学生联系自己实际,调动情感体验,选择日常生活中最动情的一件事中最动情的一个情节表现父爱,教师指导写作方法(抓肖像、语言、动作描写,体现其个性化特点)塑造父亲形象,感悟亲情,让学生的心灵在思考写作中再一次受到教育。
在挖掘《背影》一文的教育教学价值中,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阅读,采取他们喜欢的方式读书,赏析精彩片段,品味优美语言,并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让学生的感情丰富起来,让学生的人格健全起来。我相信只要我们教师有一颗善于学习的心,认真挖掘每篇教材,都能发现其教育价值并能将它潜移默化的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中学会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