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天辟地》神话文本:课程价值与教学策略

时间:2019-05-13 00:56: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开天辟地》神话文本:课程价值与教学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开天辟地》神话文本:课程价值与教学策略》。

第一篇:《开天辟地》神话文本:课程价值与教学策略

神话文本:课程价值及教学策略

南通市鹤涛小学

陆 萍(思想的天鹅)

内容摘要:神话于语文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神奇壮美——儿童审美情感的满足;儿童原型——儿童自我精神的相遇;文学母体——儿童文学天性的养护;传承特质——儿童言语学习的抓手。基于神话文本的特质,作者提供了一些实践性策略:表征,让对象在场;冥想让精神遨游;溯源,让文学于母体中发育。神话的课程价值,还体现在对语文教学的启示:言、意、象——对语文本体的认识;神话、儿童、语言——对语文学习的思考;儿童、游戏者——对语文教学境界的追求。关键词:神话文本

课程价值

教学策略

神话是我国语文教学重要的内容,国内现行的各版本小学语文教材都选用了很多神话文本,如《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夸父追日》《九色鹿》《普罗米修斯盗火》等。研究神话文本对儿童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神话文本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它的课程价值又体现在哪里呢?

一.神话作为语文课程文本的意义

1.神奇壮美——儿童审美情感的满足。

神奇,儿童心灵的真实。神话中充满着神奇:神奇的人、神奇的物、神奇的力、神奇的器具。这些神奇足以吊起孩子的胃口,因为孩子最擅长以梦想的方式创造这样的神奇。梦想给了儿童诗意,也给了他们自由。儿童以神话为主体材料进入他们自由的想象王国。

崇高,神话的美学特征。神的品格神圣,神话情感壮美。英雄们超人的力量,给儿童一种未知的神秘,他具有压倒一切邪恶的力量和气势;英雄们为正义而战,他是圣洁道德和正义的化身,给儿童一种安全、依赖感;英雄宁肯选择光荣而苦难的人生,随着苦难的历程,儿童的内心受到压抑,但是对英雄的赞叹之情却得到释放,一种伟大、悲壮之感又在心头跌宕;由于内心对自然的恐惧,神话当中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妖魔的形象,神话总是代表着希望,这些邪恶的力量最终被战胜,儿童在心里历程中获得一种痛感和快感。

2.儿童原型——儿童自我精神的相遇。

儿童的幻想分为两类:第一类,个人性质的幻想,它无疑要回到个人的经验;第二类,非个人性质的幻想,它无法归结到个人过去的经验上去,是属于“集体无意识”。这些幻想的意象在神话中最近的类似物,荣格称之为“儿童原型”。[①]个人性质的幻想属于儿童个体本身,即个我;而非个人性质的幻想属于“集体无意识”,是对于过去的某种心理行为的记忆,即根我,它也是确实存活在个体当中。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儿童阅读神话,“今人”与“古人”的相遇,实际上就是根我与个我的相遇,神话为儿童的自我精神相遇提供了语境。

3.文学母体——儿童文学天性的养护。

弗莱继承并发展了荣格的“原型”,他观照整个文学史,抽取神话内容中反复出现的意象,把神话文本中的“神”进行臵换:这个主人公首先可以是神;可以是传奇英雄或童话人物;可以是能人;可以是普通人;还可以是小人物。于是产生了五种原型,这就是文学作品的基础。在神话文本中,神的诞生或复活、成长或胜利、末路或死亡,以及逝去后的世界,构成了喜剧、传奇、悲剧、反讽。神死而复生的故事已经包含了一切文学故事。于是“有且只有一个故事,值得你细细品味”(格雷夫斯语)。[②]

在这样的母体中学习文学,又有着怎样重要的意义?

神即儿童。原始人怎样同自然对话,我们的儿童就是怎样样同自然对话的。面对自然中的日月星辰等,“我”感受来自于他们的恩惠,于是把它们当作神来崇拜,自然德行和人的德行交融——道德合一;这世界的万物是“我”的兄弟姐妹,“我”听得见他们发出来的声音,于是万物便具有了人的品格,“我”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投射到所见的事物中了,万物在说,是“我”在说,于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感合一;记忆中的体验化为梦象、幻想、臆象,和眼前的物象在“我”的心头叠加、幻化,虚虚实实、变化万端,象外之象,妙趣横生——本体合一。上述的这种整体的、直觉的、隐喻的把握世界的方式,是神话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叫“天人合一”;这也是幼儿时期儿童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叫“万物有灵”“物我同构”。如果把儿童期分为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那么幼儿期显示的就是儿童这种文学缪斯的天性,而童年期,则是文学期的延续。神话的语言符号是“以象表意”,“如画地说”是神话的表达方式,而表现能力正是形象思维和文学创作的基础。神话,文学母体的意义,就在于对儿童文学天性的养护。

4.传承特质——儿童言语学习的抓手。

神话是如何被传承的?——基于口头传播的文学,神话在语言上不仅具有情境性、典型性,而且在语音上还要悦耳。对作文起步的学生,最大的困难莫过于口头语到书面语的转换。要求学生文从而字顺,很多老师教给学生的方法是“读起来听听”。神话的语言富有节奏,晓畅如话,对于作文起步的儿童而言,它最重要的价值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听觉语感。

传承的过程中,神话和那个社会的人和物对话,留下许多动人的艺术,如:壁画、剪纸、版画等以及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又包含着各种文学体裁。这些都成为语文教学可利用的资源。这是《牛郎织女》,它在《诗经》的《小雅》中就有了,后来的《史记天宫书》和《汉书天文志》《古诗十九首》都有它的存在„„总之,以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为素材的诗词、戏曲,不胜枚举,呈现的简直是一部文学史。这些艺术作品为儿童言语学习走向纵深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学生学习神话文本就是一个文化体验、文化浸染的过程。

二.神话文本的课程价值在教学中的体现

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我们为神话文本的教学提供一些实践性策略。

1.表征,让对象在场。

《开天辟地》第一、二自然段教学片段: 师:来读读《开天辟地》,哪些神奇吸引了你? 生:宇宙像个大鸡蛋,真好玩。生:盘古能顶天立地,他该有多高。生:他会千变万化,这个世界都是他变的。生:„„

师:神话会用文字把这些神奇的画面画出来。不信,我来读,你们看。(师范读第一自然段,生想象。)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这是一个像天一样大的鸡蛋; 师:你读,读出神奇。

生:周围黑乎乎的,我很害怕;

师:你不仅仅说出了你的所见,而且说出了你的所感。

生:这个世界什么也没有,没有太阳也没有月亮,没有吃的穿的,我很冷。

师:你仿佛真的来到了神话的世界,这样画面就活起来了。师:用个词来概括下你看到的画面。生:混沌不分 生:昏天黑地 生:没天没地

师:是的,混沌,就意味着无,什么也没有。这时候,神就出现了。师:让我们走近盘古,进入神话的世界,让画面活起来。谁来读,第二自然段。

„„(略关于“一”字的教学过程)

师:劲儿不够大,这大鸡蛋不会坏,你再来读。

师:看到这一丝微光,盘古神情怎样?你听到盘古的声音了吗? 生:盘古,一脸的惊喜,然后激动的大声叫喊:哇——哇——哇—— 生:盘古眼睛被刺得很疼,他使劲地揉了揉眼睛,接着,他兴奋地跪在那里,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

师:这是把凿子,这是把斧子,你就是盘古,你准备怎么做? 师:一下就够了吗?

生齐:猛劈猛凿。(边读边演)师:盘古啊,盘古,你觉得累吗? 生:(看着我,兴奋地摇了摇头)

生:我不累!亮光越来越多,我高兴还来不及呢!„„

神话是以象表意的,进入神话的世界,通过表征把“我”、神、人、物都邀来,在此时此刻呈现。(1)乘一缕奇风,我邀神明同游。神奇是儿童进入神话的端口,儿童的好奇和神话的神奇相遇,对话成为欢娱的活动。(2)描一幅画卷,万物齐来相聚。借助神话的语言画画。在这样画着的过程中,神(盘古)、人(“我”)、物(这篇课文里有凿子、斧子,还有后文中的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等)都来了。你还必须描摹事物的形态、色彩、动静,如上面把画面读活的教学细节,这样对象形神兼备,儿童身临其境。(3)演绎一个角色,梦想中我已在。演绎是儿童的游戏,孩子用肢体和语言把神话还原,这是神话更为内在的表征。梦想中,儿童可以是神、可以是人、可以是这世界中有灵性的万物,这些是儿童更为真实的自己。当师问:盘古啊,盘古,你觉得累吗?学生:我不累!学生:因为亮光越来越多,我高兴还来不及呢!一般状况下,我以为学生会说“我很累,但我要坚持”之类的话语。但是课堂上“盘古”的言说则更加体现了神性,来得更为真挚。是的,成人写的神话是幼稚的,只有通过儿童的梦想,才能成为真正的神话。

2.冥想,让精神遨游。《开天辟地》第七自然段的教学:

师:让我们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想象这神奇的画面。

让风,更轻点;云,更柔一些。

你,再来读——

„„

师:现在不仅有了天,有了地,而且有了这世上的一切——(师指屏幕)生(读):气息变风云、声音变雷霆、左眼变太阳„„

师:盘古还有头、耳朵、鼻子等等,还有可能把()变成()? 生:他的头发变成了无边的草地。

师:你不仅抓住了他们相似的地方,而且说得很美。„„

师:多么神奇的变化,用一个词语概括你看到的神奇画面。生:改天换地。生:变化万千。生:化生万物。

师:他是什么时候化生万物的? 生:“临死”的时候。师:盘古真的会死吗? 生:不会死!

生:他是神,神就不会死!生:他的精神不会死!

生:他的身体也没有死,他化成了万物。

(师出示《三五历纪》以及古文中中的《开天辟地》,文中皆没有盘古“死”的表述。)

师:盘古是不会死的,这种从无到有的开天辟地的精神,化为了永恒!让我们再次仰起头来,仰视盘古,读读这段文字(原文少改动): 生(读):

他的身躯化成了万物: 口中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发出的声音变成了轰隆的雷霆; 左眼变成了光芒万丈的太阳,右眼变成了皎洁明媚的月亮; 隆起的肌肉变成了三山五岳,流淌的血液变成了奔腾的江河; 筋脉变成了纵横交错的大道,皮肤变成了万顷良田; 就连流出的汗水啊,也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甘霖。师(重复):就连流出的汗水啊—— 生:也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甘霖。师:抬起头,是蓝天白云;低下头是,是碧水良田。这时,我有那么多话想对盘古说:盘古啊盘古,我多想——我多想变成云朵,做一个美丽的花苞,和小鸟试比高;我多想变成一尾小鱼,拾一颗星星,那是你送给我的珠宝„„孩子们,你想对盘古说些什么,把它写下来„„ 生:我想变一只紫色的蝴蝶,在花丛中舞蹈,再用采来花粉把蜜酿造。生:我想变成一棵苍天的大树,让猴子安家,让小鸟围着我唱歌,还让小朋友在树下玩耍。

生:„„(孩子写得很美,课堂留了6分钟让孩子充分言说。)师:盘古啊,盘古,这个美丽的世界,我们和你一起来创造!来,再次回到课文,欣赏盘古为我们创造的美好世界。生:(和着音乐读第七自然段。)

师: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着这样的盘古,刚才老师已经在同学们所写的诗里听到了。„„

冥想,深沉的思索和想象。人同时生活在三个世界的型态中,即周围世界,现在世界和内在世界。人,只有通过冥想,才能与内在世界接触,将内在的自己从物化的世界中拯救出来。

冥想——深度地思。这里的“思”指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神话就是人对超自然关系的冥想。神话在即定的现实之外创造了无数未定的世界。它创造的方式就是想象、联想和幻想。想象:让我们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想象这神奇的画面。联想:盘古还有鼻子、耳朵、头发„„他又把什么变成了什么;幻想:盘古啊盘古,人类的祖先,我多想——„„孩子们,你想对盘古说些什么,把它写下来„„想象、联想、幻想,让儿童找到契合自己的思,冥想使儿童从现实的世界进入他内在的世界,生命在这样的世界里蓬勃地伸展开来。

冥想——思的深度。这里的“思”指思想。所有的神话都为人提供了一个心灵的住所,其核心在于人要认识自己,寻找自身的价值和意义。(1)整体去把握一个意象。神话中的神圣品格是借整体意象隐喻的。如何解释“开天辟地”,我曾尝试,随着同文本的对话的过程,把“开天辟地”分解成希望、勇气、坚持、责任、奉献„„如以上片段中,“临死”“就连”这个两个词语教学,最初,我把它分解成:无私奉献、有责任感。我发现,任何一个词语的给出,都削弱了“开天辟地”给人的力量——“开天辟地”唯有用《开天辟地》这个神话故事去解释。神话就是一个特定的符号,开天辟地、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牛郎织女„„它们作为符号,永恒在人类的记忆中了。(2)追问一个神圣的意义。如对“临死”一词的推敲,仅仅是对词语的推敲吗?这是对人心的追问,是对神性的信仰。只要是神话文本的教学,就会有类似这样的推敲。对“临死”一词的推敲,和“盘古,我想对你说”呼应起来,这样的言说,是孩子释放内在自己的出口。(3)开掘一条意象的河流。“以象表意、神奇壮美、品格神圣”,文本的特质让我们沿着一股意象的流一起走向神话的极至。第七自然段一共完整地读了三次:从“读出神奇画面”到“仰起头读”再到“欣赏着读”。从“神奇感觉的唤醒”到“神性价值的追问”,再到“本体力量的释放”,“开天辟地”的形象在这样的意流里丰满起来。流具有冲击人心的力量,每次意象的叠加都是自我的重构。人的体验和感受,通过心理力量变成为类似实体的东西,这就是学生个体的神话,也是神话教学的最大意义所在。

3.溯源,让文学于母体中发育。

养一双音乐的耳朵。基于口头传播的文学,神话在语言上不仅具有情境性、典型性,而且在语音上悦耳。笔者发现《开天辟地》(苏教本)、《女娲补天》、《神笔马良》《猴王出世》等神话文本中这样的数词用得特多,其中《开天辟地》第二自然段一共用了十一个“一”字。我没作过考证,是不是大多数神话文本都是如此,但是这么多的“一”字,除了在意义上有“唯

一、全、数字‘一’、新”的意味外,在听觉上富有一种节奏感,这是显见的。作为一种口头文学,传播者总是找到适合他们讲述、适合大众听的语言形式,再如《开天辟地》采用了大量的对仗的句式:

(盘古)左手持凿,右手握斧(一阵猛劈猛凿)

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 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他)头顶天,脚踏地

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这样又经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极高了,地变得极厚了,(盘古的身体也长得极长了)(他撑着,几千万年过去了)天不再升高,地不再加厚,(而盘古也已精疲力竭)

我实施了以下教学步骤:(一)找出对仗的句子,通过表演读、打节奏读来感受声音的美。

(二)寻找这种和谐美的形式原因,如字数相等,相同位臵上的词语相同或相对。(三)添上括号内的这些句子,师读括号内句子,生读对仗的句子,边读边想象。利用想象,让画面在这样的语流里动起来,富有节奏韵律的声音配上了意象,学生“音、意、象”内在的和谐感在这样的过程中生成。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言是第二性的,书面语言服从于口头语言。讲起来听听,课堂教学的着力点,还应该在于它作为口头文学,一个被讲述的故事,让学生获得意义与声音的和谐感。

照一面文化的镜子。神话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传承中留下许多动人的艺术作品,这些都是文化的载体。利用非文学作品艺术,感受神话形象的庄严神圣,如教学《开天辟地》,有关盘古的雕塑、剪纸、书法等的展示,增强对开天辟地精神永恒的感受;利用非文学作品促进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如《九色鹿》敦煌壁画、《沉香救母》的动画片、《牛郎织女》的绘本图等;利用文学艺术作品,在内容、形式、意义上和神话文本形成特殊的上下文语境。从文学作品内容角度去看,如《沉香救母》,孝,作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其历史长河中肯定存在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寻找经典的文本,和课文形成比较阅读,再如《牛郎织女》,用一些追求爱情自由反对专制的的民间神话故事和课文文本互文,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以及体会其如何隐喻所要表达的意义;从文学作品形式的内容的角度去看,如《牛郎织女》这一文本,利用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对文本形成经典的意义阐释,为学生积淀汉语言文学素养;从文学作品意义的角度去看,如《九色鹿》这个故事,从佛教故事演绎而来,经民间艺术家的雕琢成《九色鹿》壁画,后又据此编写成课文,从佛经上的故事开始到敦煌壁画所隐喻的善,以至当下儿童所理解的善是不一样的,意义上的比较,就是思的辨析。罗列这些,并不是说每个神话文本的教学,这些都成为必要,而是在为大家提供一些神话文本教学的实践性策略,增添文学学习的文化意蕴。

讲一个唯一的故事。这个“唯一”,前面已有表述,其意义在于原型。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写作就是一种重复。这种重复中求变的法宝就是“臵换变形”。看这样的习作任务:学完《开天辟地》后,我问学生,盘古的斧头和凿子是一般的斧头和凿子吗?你所熟悉的神话故事中有有哪些神奇的法宝?你也想拥有这样的神奇法宝吗?为了使你的宝物打造得更好,找些神话故事来读一读,看看他们都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神力、怎样使用的,然后精心设计下你的法宝,再想想,你可以用它去干什么?再如教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一课,我让学生体会这些故事共同规律,那就是:困难发生——英雄显身——困难解决——解决以后,而这些是一切拯救神话共同的特征,教材上的每个神话都可以此诠释。这个神,可以是沉香、可以是孙悟空、可以是盘古、可以是你想象中的任何一个神,甚至也可以是你自己;这个恶魔可以是凶神恶煞、可以是自然现象,也可以是你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困难„„我和学生体会其中的对应关系,然后说,按照你的想象,来写写这样的故事。全班50个学生,每个学生的习作字数都达到了600字以上,虽然字数不能全部表达作文的质量,但是却能表现出学生对这种方式的喜爱,追及其中的原因,“臵换变形”本身是一种游戏;“幻想”是儿童喜欢的方式;神话文本为儿童在形式、内容、意义上提供了理想的文章图样。

三.神话给语文教学的启示

神话作为“源”的意义,许多先贤已经从神话那里获得智慧,那么语文教育又能在神话那里得到哪些启迪呢?如此思考神话的课程价值,就不仅仅在神话文本的教学了。

言、意、象——对语文本体的认识。“任何学科和专业都需要有自己的哲学根基:没有哲学根基的学科和专业是不存在”(童庆炳语)。[③]那么,汉语言它的哲学根基在哪里?汉语文的教学又需要什么样的哲学根基呢?文化是一个民族性格的反映,哲学乃是这种性格的旗臶,“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所特有深层心理。从这“合”的思维来看中国文学传统,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道德合一 ——托物言志 ——比兴寄托

天人合一

情感合一 ——写景抒情 ——情景交融

本体合一 ——象外见义 ——意境趣味

古代文学中的伦理色彩、抒情色彩和空灵色彩都能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找到源头。基于此认识基础上的汉语文,必然不同与西方重逻辑、重语法的语文。要研究事物,我们先从事物的内在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联系中去考察。汉语言内在的要素是什么呢?回到原点去,从天人合一思维的外在形式、文学原型“神话”中去寻找。这几个要素就是“言”“意”“象”。事实上汉语言就是“言”“意”“象”的语言。“言”的层次,即语言形式层,包括“句”、“语”、“辞”、“辞章”、“文”、“论”、“叙”等,还包括声韵、辞藻等艺术创作的基本质料或手段,以及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手法、表现手法和结构手法。“象”的层次,即形象再现层,象在广义上可分为“物”象、“事”象、“景”象、“人”象;象在艺术层次上可分为自然之象、意中之象、艺术之象、象外之象。“意”的层次,即情思表现层,包括“情”、“志”、“意”、“趣”、“思”、“道”、“理”、“性”、“灵”等,它是思想感情等主观性内容在文艺作品中的表现。李维鼎的《语文言意论》看到了“言意互转是语文课的本性”,但是他对汉语言另一个内在要素“象”关注不够。“观物以取象”—“立象以见意”—“境生于象外”,这样的过程其实包含了从构思到表达再到鉴赏的整个艺术创作过程。“象”是汉语言的构成要素,语文教学不能忽视“象”的存在。语文教育专家韩雪屏在《表现: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知识形式》[④]一文中,就强调表象的重要性,并为此提供了一些教学策略。语文的教学任务就是在于探究“言”“意”“象”的内在关系以及生成的过程和规律上,以培养学生言意像的生成、转化能力。“言”“意”“象”的语文教学是让语文学习回归到母语的话语系统,紧贴我们自己心灵方式,回到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之家。

神话、儿童、语言——对语文学习的思考。(1)联系神话与儿童。神话是以整体的、直觉的方式把握世界的。许多研究表明,个体与类精神发生一致,儿童的成长是对种系发生浓缩的扬弃的重演。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揣测出,儿童也是以整体、直觉方式把握世界的。这在皮亚杰和布鲁纳那里得到了证明。儿童思维的整体性:皮亚杰早在《结构主义》一书中提出儿童的思维结构有整体性、转换性、自调性三要素[⑤]。儿童思维的直觉性:布鲁纳曾说过,儿童倾向于运用自然或者直觉的思维方式,这一认识过程不是一个严格的和有科学秩序的过程,不遵守某些固定的规则和步骤[⑥]。(2)联系神话与语言。卡西尔在《语言与神话》说:“神话的隐喻思维实际上乃是人类最初的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因为语言,这一人类思维的器官就其本质而言首先是‘隐喻’的(语言与神话相伴才发展起来的)。语言的逻辑思维功能和抽限概念实际上只是在神话的隐喻思维和具体概念的基础上才得以形成和发展的。”[⑦]中国传统文化秉承了神话这种“没有逻辑、没有语法的文化”,汉语言这种不定位不定性的灵活性文字让字与读者之间建立一种自由的关系,读者在字与字之间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解读活动,在“指意”与“不指意”的中间地带,造成一种类似“指意前”物象自现的状态。这种物象自现的状态,使得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不仅仅只有知性的活动,而可能同时包括了视觉、听觉的、触觉、味觉等多种感觉活动,即汉语言的阅读活动是先感后思的。同时汉语言的灵活性也更利于张大词语的多意性、表达的隐喻性,意义的增生性,以及理解和阐释的多重可能性。(3)思考儿童的语文学习。汉语言的这种特性和儿童整体的、直觉的思维方式相遇,儿童的语文学习,就不能从纯知性,纯理性的逻辑出发,而应该重视儿童的语文直觉。如何达到语文直觉的境界?根据儿童思维和语言的特点,我们则提出这样的策略:整体(混沌的直觉)——分化(语文知识的学习、听说读写能力培养、语文思维的培育以促成学生言意象的生成、转换)——整合(在这过程中,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思维能力是作为一种潜能力或者是无意识的思维背景提供给人的言说,这是言语的实践和运用)。整体,是基于混沌直觉的把握,分化只是过程(这种分化需要各部分之间相互支撑的,如以语文知识的学习为着力点时,需要听说读写和语文思维的支持),整合,形成语言直觉更高境界,才是目的,学生就是在这样反复的过程中实现质的飞跃,提高语文素养。结构人类学大师列维—斯特劳斯认为,神话结构中的人类理性具有现代科学思想无法比拟的优点:它直接体现了心灵结构。[⑧]神话的心灵结构对语文直觉的培育还有什么启迪呢?神话是先民对世界的解释体系和实用体系:宇宙是怎样产生的?天地是哪里来的?“我”又来自哪里„„这是先民对自然和自我的追问,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进行了探索,并进行了回答,这个探索过程包括了他的热情、好奇、本真、专注等,神话可以说是先民这种执着探索的直觉产物。敲击“热情”“好奇”“本真”“专注”等词语,儿童语文直觉培育过程还应有儿童语文学科精神的伴随,儿童语文学科精神的培育,应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儿童、游戏者——对语文教学境界的追求。游戏——放松的智慧,在神话文本的教学中,我们看到了它的魅力。“表征,让对象在场”——游戏的外在形式;

“冥想,让精神遨游”——内在的游戏精神。愉悦、自由、本体力量的释放,这些都是游戏状态的特征。这种状态类似于马斯洛的高峰体验状态。那么,这样的语文教学,能否成为一种常态的语文教学?弗洛依德曾说:“成人的游戏是纯粹精神性的,儿童游戏则通常是身心统一”。[⑨]何谓“心”,这个“心”,就是儿童精神。小学语文文本的选择必然契合儿童心灵成长的,语文学科作为人文学科,其责任还在于给我们的孩子打些精神的底子,所以语文教学玩味其中的精神可能而又必须。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用的大量的儿童文学文本,含有许多形式化游戏的因素。儿童,游戏者,理应成为语文教学境界的追求。目前,在小学教育中,很多老师已经注意到游戏对于儿童十分重要,但我们也发现很多游戏实践是用“穿外衣”的方式进行的,更多关注了其形式化的内容,割裂了形式和内在精神的“统一”。事实上,形式化游戏也只能承载教学手段的作用,随着人年龄增长,形式化游戏因素减少,精神游戏则有更大的潜在市场。伽达默尔说:“人的活动玩味着某种东西。”[⑩]这某种东西是什么呢?那就是游戏精神:即自由的、开放的、葆有生命本真活力的、关注人的生命终极意义的游戏性的生存和生活。以此,不仅仅是语文教学,以游戏精神观照下的学校教育,应该是教育者理想的追求。

第二篇:浅析儿童诗的价值和教学策略

浅析如何在教学策略中实现儿童诗的价值

刘克宁

摘要:儿童文学作品常出现在小学语文教材内,而儿童诗作为儿童文学中的一枝独秀,在小学语文教材(苏教版)1—10册内均有涉及,由此我们应该加大对儿童诗理论和实际的关注。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以及对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诗的研究,下文即将对小学语文教材内的儿童诗价值以及如何在教学策略中实现儿童诗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以便对以后的儿童诗教学中有着指导与借鉴作用。言谈中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关键字:儿童诗

价值

教学策略

从20世纪五四时期开始到现在,中国儿童诗的发展近百年。这百年里,儿童诗艰难跋涉中书写了自己的辉煌,但是儿童诗的发展也受到现代诗歌界的排斥,甚至受到儿童文学界的冷落,这一点是不容乐观的。但儿童诗的价值是实在存在的,其被选入小学教材对小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陶冶的实际价值是不容小觑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儿童诗教学时也应重视儿童诗实际价值以及对儿童诗教学策略的精心安排,争取儿童诗实际价值得到最大的实现。一.儿童诗的价值

1.初步了解儿童诗—儿童诗的含义

儿童诗是指以儿童为读者对象的,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使用最富于感情、最凝练、有韵律、分行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也包括儿童为抒怀而创作的诗。

儿童诗是诗歌的一个分支,由于它受到特定读者对象心理特征的制约,因此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所进行的艺术构思、所展开的联想和想象、所运用的文学语言等,都必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必须是儿童所喜闻乐见的。

儿童诗与诗歌一样,同样是最活泼、最具有亲和力的文学样式。它与各种文学艺术形式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形成了文艺史上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古希腊抒情诗人西蒙尼德说:“诗为有声之画,画为无声之诗。”我国的张浮休也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都指出了诗与画的密切关系。而诗歌和音乐的关系就更密切了,诗歌和音乐就像一对孪生的姐妹,从诞生之日起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西方文艺理论认为诗歌和音乐都属于声音艺术。音乐是借助声音构成的,诗歌也要借助声音来吟诵或歌唱,而声音的延续即是时间的流动。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每一篇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墨子·公益篇》里“弦诗三百,歌诗三百”的话也可以为证。

2.进一步了解儿童诗—儿童诗的美学价值

儿童诗作为诗歌国度里的一朵奇葩,不仅具有想象美、形象美、语言美,从诗中还可以体会到想象美、形象美、语言美。这一切都与儿童所具有的丰富的想象力、思维的形象性的心理特点相吻合,因而儿童更容易亲近诗歌。儿童欣赏诗歌的方式是,首先从听觉上亲近它的声音美,之后随着理解的深入而接受它的艺术美,即音乐美、绘画美、想象美、形象美和语言美。下面着重解释儿童诗最重要的两个特性—绘画美和音乐美。2.1儿童诗的绘画美

画家用颜色、线条表现形体,诗人则用语言绘形绘色。诗中有悠远的时间,辽阔的空间;有静景的描绘,动画的勾勒;有色彩的点染,线条的流动。那诗中的画面和意象,就构成了意境。而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绘画美,就是通过意境传达出来的。何谓意境?“意境是诗歌的重要美学特征。„意‟,就是情意,就是诗人在他所创造的画面中要表达的主观思想感情。„境‟就是诗人所创造的、看得见感觉得到的具体生活画面。所谓„意境‟,可以说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物象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一幅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有立体感的艺术画面。”

苏教版第九册孙友田的儿童诗《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就表现出了动感十足的绘画美:“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阴。

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让明亮的眼睛

去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

用绚丽的色彩

去描绘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

鸣禽、野花要和你们联欢,生活里洋溢着欢乐和温馨。

祖国的山水要和你们相聚,请听一听它们心中的声音。

青山说:攀登吧,饱览无限的风光,满怀少年的豪情!

绿水说:前进吧,奔向浩瀚的大海,显示少年的胸襟!

去吧,天空会撒开片片去锦,给你们送去明媚的早晨。

去吧,大地会吹来阵阵微风,给你们留下愉快的黄昏。

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阴。

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手法,将祖国、青山、天空人格化,祖国打开绿色大门了,青山呼喊了,天空会撒开片片云锦了。“敞开”“说”“撒开”等一系列动词用得生动贴切。诗中表现自然风光,描绘出一幅幅富有动感的画面,利用清晨与黄昏,用自己的眼耳口鼻去体会自然的神奇,去倾听自然的声音,去呼吸自然的芬芳。给人一种流动的美感。正是这种富有动感的画面,将诗歌的美感得以延伸。

苏教版《秋天》,展开了作者对无边秋色的描绘:“走在秋天,秋天的太阳更红更娇;

走在秋天,秋天的空气更甜更好。

秋风在田野里打滚,秋风在小路上奔跑;

秋风抓一把桂子的香气,把夏天的脚印儿 轻轻涂掉…… 稻穗儿熟,蝉声儿消,成熟的向日葵在低头弯腰;

野菊花香了田间羊肠小路,牛儿羊儿都长了肥膘。

苹果嚷着冷了,要穿红袄;

葡萄嚷着冷了,要披紫袍。

玉米举着红缨乐了,忘掉一个夏天的烦恼; 高粱红着脸笑了,一曲酒歌在心灵酿造。

秋风如同柔韧的梳子,把田野梳得井井有条;

秋光如同发亮的汗珠,蓬蓬勃勃在田野里闪耀。

走在秋天,头顶有明丽的阳光照耀;

捡一片黄叶悄悄地珍藏,秋天永远会向我们微笑。”

诗人把对于秋天风光向往的感情,投入到对秋风秋果秋阳的描写之中。因为诗人对秋光无限的眷恋,所以对秋天的描写美丽动人。在诗人看来,那令人赏心悦目的秋色,始终隐藏在无边的收获世界里。

感情与形象的结合构成了诗的意境。儿童诗是应该刻意创造意境的,并且应该以营造童稚而优美的意境为目标的。人们常说“情景交融”,只有把儿童真实的感受通过形象含蓄地表现出来,而不是抽象地呼喊,这样的儿童诗才会感动儿童。2.2儿童诗的音乐美

诗和音乐这一对孪生姐妹,她们以特有的声情韵律感染着万千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原始诗歌是原始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为协调劳动节奏和激发劳动热情的歌唱。因此,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因此,凡是诗歌,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朗朗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产生乐感,让人感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当代诗人郭小川说:“诗是最有音乐性的艺术。”可见,音乐美是诗美的一个重要因素。儿童诗的音乐性主要就表现在押韵和节奏上。通过韵脚的变化、句式的错落有致,既兼顾了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同时又可以使诗歌具有较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形成全诗回环整齐的美感。年龄越小的儿童,阅读儿童诗的韵脚则应越整齐。

苏教版的儿童诗《让我们荡起双桨》:“让我们荡起双桨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是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水中的鱼儿望着我们,悄悄地听我们愉快地歌唱。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这首诗长短交错,ang韵,犹如乐曲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音,将整首乐曲贯穿起来,不就是一首充满夕阳下游玩的欢乐情景的歌吗!

这首甜美的小诗中描写的一切都是轻轻的:云朵、风、柳条、小船等景象都是轻轻的,划船是轻轻的,桨声是轻轻的,连同我唱的划船歌也是轻轻的。小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轻快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叠声词“轻轻”的反复运用,形成了小诗独具一格的音乐美,给人以轻柔如梦的美感,把孩子们引入了美妙绝伦的意境之中。

3.深入—儿童诗对儿童的实际意义

儿童诗与其他体裁儿童文学的作品一样,均是在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激发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而儿童诗尤其在培养儿童健康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力上,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我国著名的儿童诗人金波写到:“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儿童诗是这个国度里的一朵奇葩。诗是天籁的声音,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美好的礼物之一。” 他还曾在一篇短文中形容儿童诗“像一条宁静的小溪,滋润着小读者的心灵”。是的,对于儿童来说,生理的成长固然是重要的,但同样重要的还有他们的心理和精神的健康成长。学会诗意地生活,用心灵去感受生活、热爱生活,就会发现在我们赖以生活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美好的东西,心会变得柔和起来,变得敏于感受幸福与苦难,因而更有正义感,更富同情心——这就是丰富的心灵世界,诗歌就是可以引领我们走向这个世界的一门艺术形式。

二.儿童诗的教学困境

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中国的儿童诗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原因有三:第一,他是儿童 文学家里的失宠儿;第二,新诗家族里的流浪儿;第三,华语地区中大陆对儿童诗的关注程度最低。”源于此因,在教学中,儿童诗歌业余动了让我很难解决的“困境”。

小学儿童诗的教学,无非就是短小的儿歌,移动的诗歌,趣味性十足的简单文章,几乎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儿童诗,这就成为了我们在教学中儿童诗教学的困境之一,无法接触,意味着孩子对它的陌生,那又何谈理解呢。其次,就算是有儿童诗歌,在教材中大都也是作为《语文天地》中的阅读性文章,不作为重点讲解课文,所以也不会被学生们重视,故而,这也就成为了我们在教学中儿童诗教学的又一困境。

为了能够摆脱儿童诗的困境,我觉得应该从小学老师做起,关注儿童诗,为儿童诗的发展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使儿童诗的价值以及对儿童的积极作用得到最大发挥。三.儿童诗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材内儿童诗的大部分内容多是涉及自然如:第一册的《北风和小鱼》和《大海睡着了》,第二册的《雨点》第三册的《水乡歌》第四册的《雨后》和《蚕姑娘》第七册《秋天》第八册《走,我们去植树》第九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第十册的《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根据上述的总结我们以下提出的教学策略比较侧重自然儿童诗的教学。1.走进自然——开启生活的绿色通道

大自然本身就是一首永远读不完、读不厌的诗。孩子的天性就是热爱大自然、热爱花草树木、热爱鸟兽虫鱼。李白、王维等优秀的诗人又给大自然的景色赋予了纯真的生命,让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富有了灵动的色彩,让所有的小生物都成了孩子们亲密的小伙伴。于是孩子们读诗便是沐浴自然、沐浴阳光。再用他们手中的笔,谱写孩子们眼里、心里的大自然,这一份独特的体验是大自然馈赠予他们的最好的礼物!在写诗的过程中,孩子们以儿童特有的眼光去关注自然、关注生活,用自己纯洁的心灵去发现、感悟自然界的美、生活中的美,通过他们的想象、他们的语言将这样的美表现出来。可以说这是一个互动互感的过程,他们在将生活之美传达给你的时候,他们自己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幼小的灵魂也在经历着升华。著名儿童小作家陈慧菁写的《春》:“春姑娘来了,/迈着轻盈的脚步来了。/她叩响大地母亲的门,/小草含笑相迎;/她抱住树枝轻轻地摇啊摇,/花苞竟相开放。”

这是一首描写春天的诗,虽然春天早已被诗人吟咏了无数次,但它读来依然清新活泼、情趣盎然。小诗并没有追求怪诞奇异的意境,只是让一颗童心自由地舒展。在学生的笔下,大自然是那样的和谐、美好!假如没有对春天的那一份关注、那一份热切的盼望,又怎能有如此的观察和活跃的想象,写出如此形神兼备的诗句。

请不要怀疑孩子们的写诗能力,不要以成人的、老学究的眼光去看孩子们的诗,不要以为作文写不好的孩子一定不会写出好诗,请给孩子们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赞赏,要承认“初级阶段”的存在,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里尽情地抒发、张开想象的翅膀遨游在属于他们自己的那一片天空。

其实好多事情都是我们人为地将之“神”化了,一旦变成“神”,就与我们拉远了距离,似乎高不可攀了。比如说电脑,曾经许多人一提到它就感到很神秘、高深莫测,就想到一大堆的命令、复杂的输入法等等,于是就望而却步了,其实非专业人士根本无须掌握那么多,照样可以享受电脑带来的快乐。写诗也是这样,并不是指望每个孩子都能成为诗人,咱们中国也不需要那么多的诗人,因此也没有必要让他们去学习那么深奥的诗歌理论,遵循什么章法、格律。诗,不应该放在圣殿中、供在神坛上,我们应该让诗和孩子们亲密地接触,让他们知道诗就在我们生活中,就在每个小朋友们的身边:大海是诗,小溪也是诗;蓝天是诗,星星也是诗;眼睛是诗,秀发也是诗;花朵是诗,绿叶也是诗„„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拥有一颗“诗心”,将自己融入到大自然和生活中去,学会去观察、思考、想象,同时也学会如何更好地表达。

2.敲开心灵——开启情感的绿色通道

曾经有人抱怨现在的孩子比较冷漠,不会关心他人,没有同情心,十三四岁已不像个孩子„„其实如果教给他们一个适合的宣泄方式——儿童诗,也许你的抱怨就会改变;如果任由他们孤独地沉溺在虚拟的电脑、游戏世界当中(我决不反对孩子学电脑),那样他们的情感空间当然会越来越狭窄。儿童诗拒绝空洞的说教,反对“直说式”的教育,也就没有那么多的“假、大、空”。读着学生们写的小诗,你会感到一股清风向你袭来。你看刘娴琦同学写的《云》:“云,变化无端:/有时像那奔腾的野马;/有时又像雪白的绵羊。/云,性情古怪:/温顺时乖乖地飘在空中;/顽皮时整天东躲西藏。/云,神通广大:/只要轻轻晃动身子,/那清莹的露水就会滋润万物。”

这首小诗为我们展现了“云”的千姿百态、古怪性格和神奇的本领,可见她对云是那么的喜爱,那么的神往。孩子那颗热爱自然的美丽心灵已跃然纸上。然而,诗所传递给我们的情感信息仅仅是这些吗?再细细回味一下,你是否和我一样,已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那“云”已不是云,而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天真可爱的孩子!这就是儿童诗带给我的魅力,他,让我在不经意间走进了孩子纯真的情感世界!再看小作家陈毓文的《考试》:“考考考„„ /老师的“法宝”;/学生的“命根”。/我喜爱考试,/它是测试你学习收获的“仪器”。/若是你考个顶呱呱,/啧啧称赞围着你。/我讨厌考试,/它是让你精神紧绷,头脑发胀的“仪器”。/若是你考个烂糟糟,/“雷

整首诗写出了考试给学生带来的欢喜和悲伤,对于考试他们既爱又怕。这是一种多么真实地坦露。如果家长读着孩子写的这首诗,还会让孩子承受“雷雨交加”之苦吗?看着学生用他们乐意的方式,轻松、有趣、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那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啊!读着这样的儿童诗,你会被孩子纯真、无邪的心灵所熏陶、净化、征服!3.锤炼语言——开启表达的绿色通道

我们常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真正要一首诗成为孩子们永远美好的礼物,我们除了要指导学生走进自然、走进心灵之外,还要走进语言。儿童诗的语言平易浅显,又要生动活泼,符合儿童的语言习惯。如这首《下棋》:“我坐飞船上太空,/来到月亮婆婆家。/月亮婆婆爱下棋,/要跟我来比一比。/辽阔天空当棋盘,/闪闪星星当棋子。/下完一盘接一盘,/一直下到梦醒时。”不仅形象鲜明,而且音韵铿锵,顺口,好记。再如陆必成的《雨》:“雨哗哗下着,/它给大地带来了绿,/那就是草木的新衣。/雨哗哗下着,/它给大地带来了红,那就是盛开的鲜花。/雨哗哗下着,/它给大地带来了生趣,/那就是田野里奔跑的你、我、他„„”和尹晴的《都不小》:“小草说:我很小,/草原说:你不小,/是你把我点绿了。/水滴说:我很小,/湖泊说;你不小,/是你把我灌个饱。/这时,大自然说:/你们都不小,/是你们把我装扮得鲜亮又美好。” 语言简洁,节奏分明,音韵流畅。令人感到明快而优美。写这两首诗同学以前很怕写作文,正是这样的写诗尝试训练着他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逐步培养着他们的习作兴趣,使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甚至包括创作的欲望一点一点地被挖掘出来。也正是在童诗创作中一次一次的“成功”,使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我想也没有必要再列举了,如果有兴趣,你也不妨和孩子们一起在儿童诗的海洋里畅游,相信你会得到更多的喜悦!

一首优秀的儿童诗,不只在童年吸引过孩子,它一定会跟孩子以后的成长一道永存!让我们这些语文老师,引领着我们的孩子去接触更多的儿童诗吧,这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美好、永恒的礼物!在这里他们不会体验写作的痛苦,他们只会体验到自由“倾吐”的快乐。让儿童诗为我们的作文教学开启一条绿色通道,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不断地求真,求善,求美,更加健康、快乐地体验学习之美、生活之美!让儿童诗的价值在教师的手中重新复活。参考文献:

[1]陈莉.读诗给儿童补充精神维生素———访著名儿童诗人金波[N ].中国教育报, 200520(6).[2]郑光中.幼儿文学教程[M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8: 137.[3]霍玉英.小学中文科教师“内容教学知识”研究[M ] / /周汉光.语文教育新动向.香港: 中文大学,2000: 14330.[5]丁曲.螃蟹[M ] / /刘育贤.中国儿歌作家优秀作品选.郑州: 海燕出版社, 1993.

第三篇:三年级校本课程《寓言与神话》201709

《寓言与神话》

——实验中学小学部三年级校本课程(全一册)

第一部分:课程纲要

一、课程概述:

1、课程名称:寓言与神话

2、课程内容

寓言与神话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寓言,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中国历来有些著名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古希腊《伊索寓言》中的名篇《农夫和蛇》在世界范围类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神话:远古时代,人类开始思考与探索自然并结合自己的想象力所产生的充满想象的故事,属民间文学的范畴。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神话故事。

3、开发依据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神话等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4、课程目标

(1)总目标:喜欢听故事,感受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而且可以关注到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具体目标:

A、通过让学生欣赏寓言与神话故事,激发学生对寓言与神话的喜爱之情,并产生学习的兴趣;

B、通过让学生复述故事,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C、通过让学生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提问能力;

D、通过让学生演故事,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的独特感受,让学生纯真的童心自由地去体验自然、体验社会,让素质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学习活动中。

二、课程内容 第一课:我爱阅读 寓言故事篇

第二课:蚂蚁和屎壳郎 第三课:郑人买履 第四课:曾子杀猪 第五课:牧童和狼

第六课:蝉和狐狸

第七课:落井的狐狸和公山羊 第八课:扁鹊说病

第九课:黔之驴

第十课:鹬蚌相争

第十一课:蚊子和狮子

第十二课:受宠的象 第十三课:画蛇添足 第十四课:叶公好龙 第十五课:滥竽充数 第十六课:邯郸学步

十七课:井底之蛙 第十八课:运斤成风 神话故事篇

第一九课:盘古开天地 第二十课:炎帝救民于饥饿 第二十一课:炎帝遍尝百草 第二十二课:愚公移山

第二十三课:仓颉造字

第二十四课:后稷与五谷

第二十五课:圣明的君主——尧

第二十六课:蚕神的故事 第二十七课:伶伦造乐律 第二十八课:重明鸟

第二十九课:舜德行感人

:湘妃竹的来历 第三十课

第三十一课:舜继承王位 第三十二课:后羿射日除害 第三十三课:大禹治水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

第一课:我爱阅读

教学目标:继续深化学生对阅读重要性的理解,激发对读书的思考和热爱。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未见高山便知其巍峨,未见大海便知其深邃,未见宇宙便知其渺远,这是书的力量。与书为伴,以书为侣,其乐无穷的信念;得出善于读书,要常读常新,百读不厌,必有所获道理。的确,书籍是智慧的工具。正如歌德所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好书使人开卷时会有所求,而闭卷时有所得。那么,在本节课中,就让我们共同交流一下读书的乐趣吧!

二、自主准备 1、内容:

⑴ 说说你在读书的过程中,有什么故事要和大家交流。⑵ 采访身边爱读书的人,说说采访的心得体会。⑶ 展开讨论,开卷是否有益。

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确定交流的角度,合作成组,小组同学之间的互相交流讨论,互评互说,进行练习。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话题交流,既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以人为本,给学生已自主空间,又引发了学生交流的愿望。

三、畅所欲言

目的: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1、自由选择伙伴互相交流,互相评议、指正: 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给予个别指导。2、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上台交流,要求讲话学生清楚流畅地表达,听者认真、安静地倾听。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进行评议、辩论。

四、教学预案 第一种:谈体会。通过讨论,同学们说对阅读的新认识,对读书的感受;说出在读书获得乐趣,获得的有效读书方法。学生纷纷说:

1、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2、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

3、是的,歌德曾经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说明读书要思考。

4、读书也要讲究方法:读书不要贪多,而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才能获益。

5、读书要讲究质量,特别对那些质量高、知识含量大、值得品味的书要认真读,加以理解和领会,有的句篇或内容恐怕还应背诵。6、读书的方法还有:

粗读:关系较远的书,可以大致浏览即可,以此了解全书的大概内容。深读:就是在掌握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重点内容作深入的了解。

第三种是精读,在理解重点内容之后,把各部分内容融会贯通,形成整体的认识,并把该记的都记住,该体会的都体会出来,还可以进行联想、质疑,写出心得体会。这样,你读书的收获就会大得多。

7、还有概览、提问、阅读、复述、复习等五步阅读法。8、将书中的知识归纳成一个个框架,在读书中随时将合适的内容放进去的“框架读书法”;以及把几种观点相近或相反的书籍进行对照阅读的“比较读书法”。一边读书一边对书上的内容提出疑问的“质疑读书法”等等。9、学生总结记读书笔记的方法:

摘录式、体会式、提纲式、批注式、书签式、卡片式。第二种:辩论会。

据学生前面活动的情况,选择一个辩论话题。“开卷是否有益?”根据自己的读书感受,加上典型的例子,进行辩论。1、明确辩题: 正方:开卷有益。反方:开卷未必益。

2、选择辩题,确定辩论方:

可以是学生自主选择,然后划定双方;也可以在教室中间划开,然后用抛硬币的方法选择辩题;可以群体间相互辩论,也可以选出几位辩手作为代表。3、进行辩论:

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表明自己的观点要做到有理有据,用举例的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不进行人身攻击,就话题展开辩论。4、辩论总结:

好书会像营养品一样滋润我们的心灵,像朋友一样陪伴我们的人生,像窗户一样打开我们的世界,给我们力量、勇气和智慧.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和好书交朋友呢?让我们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一生都与好书相伴吧!第二课:蚂蚁和屎壳郎——《寓言故事中的“对比”》

【教学内容】《陶罐和铁罐》《蚂蚁与屎壳郎》《芦苇与橡树》等

【教学理念】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借助求同思维,互文印证,在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全面开放的基础上,使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相互渗透,有机整合。

【教学目标】1.互文阅读《蚂蚁与屎壳郎》《芦苇与橡树》,了解内容,粗知寓意;2.领悟寓言“对比”的表现手法,尝试仿编寓言故事;3.感受阅读寓言故事的乐趣,激发阅读寓言故事的兴趣。

【重点难点】领悟寓言“对比”的表现手法,尝试仿编寓言故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流程】 课前交流: 猜谜游戏:同学们,课前,咱们先来玩一个猜谜的游戏,好吗?老师说寓言故事中的关键词,你们说寓言故事的名字。(课件出示:河,船舷,宝剑,刻舟求剑;农夫,庄稼,兔子,守株待兔;狼,洞,羊圈,亡羊补牢。)看来,大家对学过的寓言故事印象都很深刻!(板书:寓言故事)

一、聚焦课内,引“对比” 1.回顾课文

(出示课件:陶罐和铁罐的图片)这两个人物,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吧?是的,他们就是咱们三年级上册学过的一则寓言——《陶罐和铁罐》中的主人公。哪位同学愿意来说一说这则寓言带给我们的启示?

(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这就是这则寓言的寓意,同学名说得很准确。2.揭示课题

同学们有没有仔细想过,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推进故事情节展开,揭示寓言的寓意的? 预设一:(学生能说出——对比,板书:对比)教师引导:是的,那寓言中都有哪些对比呢?归纳并板书:人物

性格特点

结局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一起去探寻藏在寓言故事中的关于阅读与写作的密码,这个密码就是对比。(出示课件,补齐板书:中的)预设二:(学生不能说出对比)

教师引导:老师提示一下大家,同样是国王御厨中的两个罐子,一个陶罐,一个铁罐,一个易碎,一个坚硬,这就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板书对比。是的,那寓言中除了人物、特点(板书:人物)的对比,还有哪些对比呢?归纳并板书:性格表现 结局

是呀!他们一个谦虚,一个骄傲,很多年后一个仍然是那样光洁、朴素、美观而且还很有价值,一个连影儿也没有了,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咱们就要一起去探寻藏在寓言故事中的关于阅读与写作的密码,这个密码就是对比。(出示课件,板书:寓言故事中的)板书:

寓言故事中的对比

人物

性格特点

结局

二、拓展课外,找“对比”

1.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更多的寓言故事中,去寻找更多的“对比”,并感受寓言带给我们的启发。2.二读故事:

(1)请同学们默读《蚂蚁与屎壳郎》《芦苇与橡树》这两个故事,像我们刚才回顾《陶罐和铁罐》那样,边读边寻找故事中的“对比”,并说说寓意的寓意,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阅读卡。

读后交流:①对比:人物

性格特点

结局②寓意:

(2)同学们,《陶罐和铁罐》这则寓言通过人物的语言和神态,把二者的截然不同的表现突出得淋漓尽致。那《蚂蚁与屎壳郎》《芦苇与橡树》这两个故事,分别又是通过人物的什么来突出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的呢?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则,再次细细品读。读后交流:归纳——动作、语言。(板书:动作

语言)品读。

三、从读到写,用“对比”

1.引导:同学们读了三个故事,找到了很多的“对比”,这些“对比”让我们对故事中人物的印象更深了,从故事中受到的启发也更明了了。刚才有同学悄悄地告诉我,他也会用这样的“对比”,来创编故事。现在,老师就给你们这个展示自我的机会。

2.这不,老师准备写一个寓言故事,可是只写了个开头。[出示开头,指名朗读] 一天,太阳和风在争论谁比较强壮。风说:“当然是我。你看下面那位穿着外套的老人,我打赌可以比你更快要他把外套脱下来。” 说着,风便„„

风便怎么做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创编故事,写在学习卡的反面。[学生创编,教师巡视] 展示交流。找到一组“风没能使老人把衣服脱下来的”,出示:说着,风便用力对着老人吹,希望把老人的外套吹下来。但是它越吹,老人越把外套裹得更紧了。

风吹累了,太阳便从后面走出来„„

太阳怎么做、怎么说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创编故事,写在学习卡上。[学生创编,教师巡视] 展示交流。找到一组“太阳使老人把衣服脱下来了的”,出示:

后来,风吹累了,太阳便从乌云后面走出来,暖洋洋地照在老人身上。没有多久,老人便开始擦汗,并且把外套脱下了。给故事加标题。

3.说一说,还可以运用对比的手法创编那些寓言故事?

4.小结归纳:各种“对比”,有的突出语言,有的突出动作,有的语言和动作结合。不管哪种,总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人们收到启发和教育,这就是寓言故事的魅力。介绍几本寓言故事,鼓励阅读,总结下课。第三课:郑人买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掌握“度”的读音,理解一词多义。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4.懂得遇事不要墨守成规,要灵活变通的道理。5.体味古文的精妙。教学重点:

1.古文用自己的话来讲故事。2.理解古文的精妙。教学难点:

懂得遇事不要墨守成规,要灵活变通 教学过程:

(一)、猜寓言导入

师:同学们,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产,特别是那一个个蕴含深刻哲理的寓言故事,到今天依旧光芒四射。相信同学们课下也积累了很多的寓言故事,今天老师来考考大家,“看图猜寓言”。看谁积累的最多,反应最快。(要求:不仅要说出寓言故事名称,最好说出语言反映的道理)猜寓言故事,老师引导寓意。概括寓言的特点。(板书:寓言 道理)

(二)、初读文章

1、师范读《郑人买履》。要求:听清字音,听准停顿。

2、要求学生结合注音自由读。

3、指名读,指导朗读。

(三)、三个“度”字巧理解,了解故事大意

1、出示带“度”字的句子,指名读。

2、解释读音不同,意思不同。理解三个“度”字。

3、指名读三句话。

4、齐读全文。

5、概括故事大意。

(四)、大话“郑人”形象。

1、师:郑人辛辛苦苦量的尺码。到了集市发现没带来。他的心情如何? 生:着急、后悔、懊悔、失望。师:古文中哪句话体现了这种心情? 生:吾忘持度!师:开火车读。

2、创设情境:

假如是你,此时怎么办?郑人呢?

围观的路人听说了此事,怎么劝郑人?(何不试之以足?)感悟着急的心情。郑人回答:“宁信度,无自信也” 分角色指名读,指导朗读。同桌互读。指名两组互读

此时此刻,听到郑人的话语,你想对他说?

3、揭示寓意:

办事不要死板,墨守成规,要学会灵活变通。

4、总结古文言简意赅、寓意深刻的特点,体味古文的精妙。齐读古文。

5、联系学生实际谈寓意。

(五)、拓展阅读

1、在古代还有一个像郑人一样不知灵活变通的人,想认识他吗?走进《截竿进城》。

要求:自由读,读熟练,读通顺。

2、指名读,概括故事大意,演示进城。

3、概括寓意。

(六)、推荐阅读 《守株待兔》、《滥竽充数》、《智子疑邻》

第四课:曾子杀猪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亳州市地方教材《国学经典》“修身励志”篇内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的节选。文章讲述曾子不惜杀掉一头猪来诠释“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教学前让学生充分朗读,预习。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生字,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的优良品质。教学重点:

理解故事内容,使学生懂得做人要诚实守信的道理。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故事蕴含的道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新

1、同学们,你们平时吃肉有哪些?你们家杀过猪吗?你们知道过去人们通常什么时候杀猪吗?可是曾子却为了一句话就把猪给杀了,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曾子杀猪》的故事。

2、板书:曾子杀彘

3、齐读课题。

二、新 授 一)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要求:读通句子,读准字音。思考:曾子为什么要杀猪

2、检查

出示生字词:曾子 女还 泣 杀 彘 顾 市 课文讲了曾子杀猪是为了教育儿子讲诚信、一言九鼎。介绍曾子:曾子,春秋时期的一位名人,孔子的学生。《三字经》中有这样的一段: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说明《大学》这本书是曾子写的,讲的是治理国家。

二、深入读文。

1、再次深入读文想文章有几句话,讲了几层意思?(1-2)、讲曾子妻赶集骗孩子说回来杀猪

(3-6)、曾子妻回来,曾子杀猪,教育妻子要言而有信。(7)、曾子杀猪。

2、学习1.2两句 1)自由读文

2)指名翻译:曾子的妻子要上街买东西,孩子却哭闹着,也要跟着去,增资的妻子就哄孩子说邓聪街上回来杀猪给他吃。3)曾子妻要去哪里?讲解“市”

4)如果妈妈要上街买东西,你会不会跟着一起去?那么曾子的孩子又是怎么做的?。讲解“泣”

5)你孩子哭闹着要跟去,你妈妈只好怎么做?曾子妻有事怎么做的? 6)一起读读这两句话。

3、自学(3-6)句话

1)、妻子从街上回来,是不是会真的兑现诺言,杀猪给孩子做肉吃呢?曾子又是怎样和妻子说的?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这几句话。

2)自由练读,讨论这句话的含义,你的父母有没有像曾子的妻子一样说过类似的话,最后兑现了吗?你当时是怎么想的?

3)、找一找妻子的话,自己读一读。出示: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指名读,小组讨论:你能猜想一下当时她的心里是怎样想的吗?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 4)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指名读读

指名说说你的理解,不理解的大家讨论 看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④、曾子和妻子在对待这件事情的处理上有什么不同呢?

⑤、让我们带着对曾子的理解和支持再读这几句话,细细的品味他的话。⑥、讨论交流:听了曾子的话,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5)师生分角色朗读3-6句话,师读旁白,女生读妻子的话,男生读曾子的话。注意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6)让我们带着对曾子的理解和支持再读第三自然段,细细的品味他的话。

4、曾子为了就为一句承诺的话把猪杀了,让我们齐读最后一句话:遂烹彘也。

三、总结

1、你知道曾子杀猪后发生的故事吗?阅读

曾子杀猪后,又发生了什么事情?你们想知道吗,那就认真听老师给你们讲故事。(曾子杀猪后,妻子和他一起为孩子烧了一锅香喷喷的猪肉,孩子开心地吃起来,向父母投去信任的目光。他们的做法直接感染了孩子,一天晚上,曾子的小儿子刚睡下又突然起来,从枕头下拿起一把竹筒向外跑,曾子问他干什么?孩子说,这是我从朋友那里借来的竹筒,说好了今天还,再晚也要还给人家,不能说话不算数啊!曾子笑着把儿子送出了家门。1)、看了这个故事,你觉得曾子的儿子做得好不好,好在哪儿?跟谁学的?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诚信的故事,说一说吧。

3)、曾子能够说到做到,杀猪给孩子吃,你的父母做到了吗?你有什么话对自己的爸爸妈妈说呢?

4)、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完成填空 曾子杀猪》我讲的得()

学习了《曾子杀猪》我的收获是()

我又搜集了《韩非子》的其它故事,有了新认识()

2、欣赏名言警句。(出示)生领读后齐读。(1)言必信,行必果。(2)民无信不立。---孔子

(3)没有诚实哪来尊严。----西塞罗

(4)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 第五课:牧童和狼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懂故事。

3、理解寓意,了解伊索寓言的特点。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理解关键词,指导朗读。

2、引导学生读懂故事,理解寓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相传伊索是古希腊的一个奴隶,生于公元前6世纪,他知识渊博,聪明机智,善于讲动物故事,是个编寓言故事的高手。现存的《伊索寓言》是一部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伊索寓言故事中的角色大都是人们熟悉的动物,如狐狸啊,狼啊,驴子等等。每则寓言的最后,大都用一句精辟的话点明故事的寓意。

关于《伊索寓言》,古希腊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曾这样说过;“你连伊索寓言都没读熟,可见你是多么无知和懒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则伊索寓言,感受一下伊索寓言经久不衰的魅力。这则寓言故事的题目叫做《牧童和狼》,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一)、初读课文。

1、先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则寓言,读书时老师有两个要求:(出示幻灯片3)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画出生词,联系上下文,用心体会它们的意思。②、思考文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从中又明白了些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正音。(出示幻灯片4)hóulong

huāng huǎng guàn

喉 咙

相机进行生字教学,辨析“慌-谎”,指导“ 贯”的 笔顺(2)指名读生词,正音

(喉咙 惊慌失措 说谎 一贯(3)分段读课文,正音,评价。

3、交流:文中说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请同学学们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故事大意。(出示幻灯片5)

(二)、精读课文,比较研读牧童前后大叫情感的不同以及村民前后态度的不同,指导朗读,理解寓意。

1、文中两次写到牧童的大叫,一次是--,另一次是(出示幻灯片6)--牧童这两次大叫都是要告诉村民们--真的是狼来了吗?前面的大叫是谎话,后面的大叫是真话。(板书:谎话、真话)

联系课文想一想:牧童两次大叫的心情一样吗?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第1、2自然段,体会一下,练习朗读,谁能读出来? 2交流读书体会,相机抓住重点词,指导朗读。

[说假话时,他是存心要骗人,所以心里还很得意(“哈哈大笑”),所以叫的时候是--偷着乐)

(说真话时:“吓坏了”„„声音抖一点;“慌忙”,声音急一点。

师引读--不得了了,狼已经吃了一只羊了,牧童大叫:--(生)“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狼又吃了一只羊了,牧童大叫:--(生)“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他再喊,“喉咙都喊破了”,声音哑一点--(生)“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3、这两次大叫的内容相同,结果相同吗?请同学们再读一读1、2自然段,看看你能通过哪些词句有所发现。

4、交流发现。相机理解词语:“闻声赶来”(提问:能否改成闻声前来?比较,加深体会,从这个“赶”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惊慌失措”是什么意思? <相机板书:一开始听到牧童的大叫,村民们(板书:闻声赶来),5、村民发现自己上当受骗后会怎样想?

6、后来牧童说真话时,喊破了喉咙,也(板书:无人前来),质疑:这里为什么不用“赶来”?

7、我们来想象一下,这时候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8、面对此情此景,你想对牧童说些什么?想一想,就写在课文的下方,看谁写得精练,写的精彩。

9、交流

10、这就是牧童和狼的故事,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这故事,注意读好人物的语气。

1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出示最后一段,指生读。(出示幻灯片7)

“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

12、从故事中理解寓意。一贯说谎?(1)“好几次”--一贯;((2)“哪里有什么狼!”--根本没有狼,13、生活中你有经历过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我们今后应该怎么做?

三、迁移学习:

第十二课还有两则有趣的伊索寓言故事,课后请同学们运用抓住寓意与故事之间联系的方法,自由选择一则寓言自主学习,提出自学要求:(出示幻灯片8)

1、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抓住重点词,比较狐狸摘葡萄前后的心理活动有什么不同。

3、结合故事内容,理解寓意。

四、延伸阅读:

同学们,伊索寓言产生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经受了漫长的岁月的检验,现有仍有300多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同学们如果有兴趣课后不妨来读一读。

西方寓言除了《伊索寓言》外,还有德国的《莱辛寓言》、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被后人称为四大寓言。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寓言的热爱,对书的热爱,读更多的寓言,读更多的好书。让那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充实我们的智慧,点亮我们的人生。

五、布置作业:

1、用学习《牧童和狼》的方法自学第十二课另两则语言。

2、读一读《伊索寓言》这本书。

六、板书设计: 12 伊索寓言 牧童和狼

牧童: 谎话

真话 村民:闻声赶来

无人前来

第六课:蝉和狐狸 导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把这则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三则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能从中受到教益。

教学重点: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从中获得启示和教益。教学准备:课外阅读《伊索寓言》,了解《伊索寓言》的有关资料。导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狐狸和乌鸦》的故事还记得吗?讲一讲。(PPT出示)

2、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呀?(爱听奉承话的人容易上当受骗)板书。

3、狐狸是十分狡猾的,今天,我们的大忽悠护理又使出了它的老办法——说奉承话来欺骗别人,不过这回蝉可没有上当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板书课题:蝉 和 狐狸。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

1、读一读,秀一秀你读得最好的段落(指名读5个人分别读好五个段落,师引导生相机正音。)。

2、找一找你读不好的句子,大家一起讨论怎么读。

指导读好长句:“您能下来/让我见识一下/您那动听歌喉吗?”(PPT出示)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思考:主人公是谁?讲了什么故事?说了什么道理?(PPT出示)

2、弄清情节:设置骗局→巧作试探→揭示缘由。

3、用最精辟、最简练的四字词语来填空:()的狐狸

()的蝉

四、精析课文,分析形象

1、分析狐狸形象,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A:(贪婪狡诈)的狐狸

(1)它怎样骗蝉的?找出句子读,画出骗术高明的词语,想象一下狐狸赞美蝉时神态是怎样的。(PPT出示相关句子)

a、“您”——尊重蝉,“多么美妙、真是天才歌唱家”——能用的好词儿都用上了。b、想象神态(满脸堆笑、虚情假意)c、试着练一练。指名读。

(2)设下圈套(板书)“圈套”指什么?(使人上弹受骗的计策,阴谋诡计,坏主意,谋害人的主意;本文指将蝉从大树上骗下来,然后吃掉它。)

(3)在炎热的夏天中,你们觉得蝉声如何?(难听,叫人觉得烦躁)看出狐狸虚伪的夸奖

(4)狐狸真的再赞叹蝉声吗?哪个词语一针见血的说出了“不”(故意赞叹——板书)它真正目的何在? ① 故意——赞叹蝉,醉翁之意不在酒,心里想的是坏主意,可以用什么成 语来形容它呢?(心怀鬼胎、居心叵测、居心不良、口蜜腹剑、黄鼠狼给鸡拜年)② 目的——骗蝉先来好吃它 B:(愚蠢凶狠)的狐狸

“狐狸以为是蝉,就猛的扑了过去。” 理解:

① 树叶扔下去,狐狸一看,以为是蝉上当了,飞下来了,美餐送上门来了。② “猛扑”体会出什么了吗? a﹑迫不及待;

b﹑扑——速度快,用力猛(生模拟动作); c﹑像饿极了的疯狗凶猛无比;

d﹑若是真蝉,蝉在劫难逃,葬身狐狸腹中。

e﹑愚蠢——门缝里看人,以为蝉上当了,中了它的圈套,明明是树叶,它却看不清楚,猛扑说明它是愚蠢的,机关算尽,说了半天好话,只抓到一片树叶,可笑至极。(猛扑中计——板书)

2、分析蝉的形象,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A(聪明机智)的蝉

(1)“蝉察觉其中有诈,就摘下一片树叶扔下来”

“察觉”——思维缜密;“扔”——试探,警惕性高(相机板书:察觉有诈)

(2)“朋友,要是你以为我会下来,那就大错特错了。自从看到你的粪便里掺杂着蝉的翅膀,我对你就怀有戒心了。”

领悟:蝉善于观察,敏于分析;保持警觉,怀有戒心;善于从别人灾难中吸取教训。(相机板书:怀有戒心)

(3)除了这些,蝉的机智还体现在什么地方?

(还体现在对待狐狸的态度上,即使知道狐狸险恶用心,它却没有破口大骂,面对要吃自己的狐狸。在生死一线之间,也不失温文尔雅之态,“朋友”委婉巧妙,典雅从容,在彬彬有理的外表下包藏着锋芒,这蝉可谓“真聪明”。

B想像一下,如果这是一只虚荣心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西湖厅奉承话的蝉,在听到美言后,可能会怎样想的,又怎样做的? 所想:

①人家赞美,我不下去,就是不给人家面子,那多没礼貌啊!

②很少有人说我歌声“多么美妙”,没有人夸我是“天才歌唱家”,今天狐狸赞美我,我可不能不识抬举。

③人家狐狸说了那么多好话,又不是有求于我,我不下去,岂不是冷了人家的心?今后还有谁赞美我呢?

④人家一番好意,看得起我,让他看看我又何妨? 所做:

①昂起头,挺起胸,仿佛自己真是个“天才歌唱家”。②往下爬,下去就会一命呜呼,成为美餐。C扔树叶之前,它又想过什么?

①它狐狸很狡猾,很多人都被骗过,连虎大王都被它玩过一把,我该小心才是。

②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可不能被花言巧语所迷惑,成为被人耻笑的 “乌鸦接班人”

③可是,万一狐狸改邪归正,浪子回头,我对它不理不睬,不是显得太小眼了吗?也太不礼貌了啊!

④怎么办,我不妨来个“扔叶试路”这就叫急中生智。(扔叶试路——板书)D蝉看到狐狸迫不及待凶神恶煞样儿,又会怎想?

①好险啊,幸亏我多了个心眼,要不然,命丧黄泉还不知是怎么一回事? ②对待狐狸这样阴险狡诈的小人,千万不能被花言巧语所迷惑。

五、感知寓意

1、分角色读课文,带着感情去读。男生读狐狸的话,女生读蝉的话,老师读旁白。

2、齐读课文寓意句子,板书寓意。

3、你是一个聪明的人吗?你觉得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吸取哪些教训?

生活实例:闯红灯引发交通事故,考试不检查丢分,迷信手机中奖,电视上猜字谜等。成语故事:拔苗助长、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 4.你知道相关的名言吗?交流。5.PPT出示名言共勉。

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是教育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英)罗素 善于吸取教训会使人一个人迅速成长起来。6.拓展阅读

有人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的东西;也有人说寓言是一座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可以看见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生活的内在意义。语言很美,美在简洁,美在内涵,美在语句。课后请认真阅读《伊索寓言》。

六、当堂检测

1、“您的歌声多么美妙!您真是一个天才的歌唱家?您能下来让我见识一下您那动听歌喉吗?”这段话表面讲的是__________,实质是____ __

__。

2、《蝉和狐狸》中点明寓意的句子是:______

_ _____

_。

3、《狐狸和乌鸦》中的乌鸦受骗是因为:______________;《蝉和狐狸》的蝉没有受骗是因为:______________。我从这两则寓言中懂得了______________。

4、课外你还读过《伊索寓言》中的哪些故事?把它们的名字写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练笔

乌鸦听说蝉和狐狸的故事后,很佩服蝉,特地登门拜访蝉。围绕“受骗”这个话题,它们又有怎样的故事呢?续编下去。

八、板书设计:

(聪明机智)的蝉和(贪婪狡诈)的狐狸

(愚蠢凶狠)

察觉有诈

设下圈套

怀有戒心

故意赞叹

扔叶试路

猛扑中计

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落井的狐狸和公山羊

一、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指导学生学会读懂寓言。

2、掌握读懂寓言人物和寓意的方法。

3、通过阅读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二、学情简析:学生对寓言非常有兴趣,又有一定的阅读基础,读起来应该不难。

三、策略方法:案例指导,合作交流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准备几篇寓言阅读资料;学生阅读寓言故事;

五、教学过程:

(一)、回忆引出《伊索寓言》

1、师:同学们,在我们快乐的童年生活中,曾听过、读过许许多多寓言故事,你们还记得它们吗?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龟兔赛跑》《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狼来了》《乌鸦喝水》的图片。让我们一起喊出这些寓言的名字。

2、师:小时候我们喜欢读寓言,寓言带给了我们无尽快乐;长大了,我们仍然喜欢读寓言,寓言会带给我们智慧。年龄的增长并没有减弱我们对寓言的喜爱。今天这节课,咱们就阅读一篇选自《伊索寓言》中的故事《落井的狐狸和公山羊》(板书题目)

3、师:你们知道吗?刚才我们谈到的这些给我们留下美好回忆的寓言,它们都出自《伊索寓言》(课件出示)

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寓言集,相传是古希腊的一个名叫伊索的奴隶创作的。传说,伊索长得又矮又丑,但是他很聪明,很会讲故事,人们都非常喜欢听他讲故事。后来,他讲的故事在古希腊流传下来。现在,人们家喻户晓的《伊索寓言》是后人根据古希腊寓言传抄编订而成的。其中有许多充满智慧的故事。(教师介绍)

(二)、案例指导

1、师:《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大多以动物为主,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阅读一篇选自《伊索寓言》中的故事《落井的狐狸和公山羊》(课件)请同学们拿出第一份阅读材料,自由阅读这篇寓言。(学生自由阅读)

2、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这篇寓言?

3、你对故事中的狐狸和山羊有什么看法?

4、你从哪儿读出了狐狸的狡猾?

5、(课件出示)狐狸觉得机会来了,心中暗喜,马上镇静下来,极力赞美道:“好喝极了,这水可是天下第一泉,清甜爽口,你赶快下来跟我一块痛痛快快地喝吧!”(指名读)

6、同学们抓住了狐狸的语言,花言巧语是可以蒙骗人的。

7、山羊上当的原因是什么?(课件出示)•一心只想喝水,信以为真的山羊,不加思索的一跃,跳了下去。

8、同学们,抓住了描写山羊心理的句子,找出了山羊上当的原因。是因为自己不善于动脑,不善于分析,被花言巧语所蒙骗。

9、师: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或听到过像山羊这样上当受骗的人呢?(举出生活中由于不动脑筋而上当受骗的例子。)

10、读了这篇寓言,我想大家一定会提高警惕,遇事多思考多动脑,不会轻易上当了。

11、通过这篇寓言的阅读,你认为该怎样去读一篇寓言?(课件出示)(1)通读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2)抓住角色的语言、心理、神态„„来感知寓意;(3)深刻理解寓意,并能指导生活。

(三)、阅读延伸

1、师:寓言虽短,但是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给我们智慧的启迪。《伊索寓言》中还有许多这样的充满智慧的小故事,向大家推荐三篇来阅读《蚊子和狮子》《驴和愚蠢的狼》《下金蛋的鹅》请同学们按我们刚才谈到的阅读寓言的方法自由阅读。读后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篇与同桌交流收获。

2、指名交流

3、读后你受到哪些启发?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4、刚才我们一起重温了《伊索寓言》,感受到了寓言无穷的智慧。其实世界上各个国家都流传着一些寓言。像我国古代的《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同学们在课下还读过哪些寓言,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在交流时注意谈出以下几点:(课件出示)

(1)、你读了哪篇寓言?

(2)、寓言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3)、从中你受到什么启示?

5、指名交流

(四)、总结寓言的特点

1、我们读过的所有的寓言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们读出来了吗?

2、学生交流感受到的寓言的特点。

3、师:寓言的形式简洁,内容生动,寓意深刻。有着它特有的艺术魅力。正如有人所说:(课件出示)

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取出很多的东西; 寓言是一面镜子,透过它,能照出生活的方方面面。寓言很美,美在简洁,美在内涵,美在智慧。(教师配乐读)

寓言讲的是一个很小的故事,但却包含着巨大的智慧。孩子们,让我们多读寓言吧!这样你会变得更加聪明。第八课:扁鹊说病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了解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经过,理解“讳疾忌医是十分有害的”的道理。3.在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

自读自悟了解蔡桓公“讳疾忌医”的语言神情,反复的读扁鹊的解释,明白寓意。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讲有关扁鹊医治虢国太子的故事。

2.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战国的蔡桓公发生了一个故事,广为流传。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寓言故事《扁鹊治病》。(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检查预习

1、自由读课文,结合预习,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扁鹊是个怎样的人?

2、刚才听着大家读的相当流利,那么词语一定没问题吧? 扁鹊、拜见、蔡桓公、理睬、敷烫、肠胃、汤药、骨髓、医治

3、看看能不能用简单的几句话说说这个故事在讲什么?

三、自主、合作探究

寻找蔡桓公病死之“因”。

(一)从扁鹊入手

1、从同学们刚才的描述中,我得知了扁鹊并没有成功地施展他高超的医术,蔡桓公竟然病死了。难道这扁鹊只是徒有虚名,他并没有“妙手回春”、“起死回生”的能力吗?请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默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句子。

2、学生交流默读自学的结果。

(1)、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说:“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他只站着看了一会,就可以知道他皮肤上有病,说明他医术高明。)

对啊,当医术高明的扁鹊一判断出蔡桓公得病,便及时地劝说到——(引读扁鹊说的话)(2)、又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只隔了十来天,扁鹊就看出了蔡桓公的病的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当扁鹊发现病情变化时,他又一次劝说到——(引读扁鹊说的话)

(3)、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对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隔了十来天,扁鹊又看出蔡桓公的病的已经发展到肠胃了,知道病情已经十分严重了。)

当扁鹊发现病情严重时,他再一次劝说到——(引读扁鹊说的话)

(4)、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扁鹊只是望一下,就知道。)是啊,只是远远地看了几眼,就得知蔡桓公的病已经无法医治了,可真是厉害!

(5)、扁鹊解释道:“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所以我不再请求给他医治!”(病到什么程度,怎么治分析得十分清楚,胸有成竹,不愧为名医。)

3、扁鹊通过4次简单的看、望便能知道蔡桓公的病处、病的进展,他不愧是医术精湛啊,他也希望蔡桓公能早日痊愈,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劝告蔡桓公(课件集中显示扁鹊的3次劝告,齐读)

4、扁鹊为什么三次劝蔡桓公治病呢?(关心病人、医德高尚„„)

5、蔡桓公的病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加剧,扁鹊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他一次又一次的前来拜见,因为他知道大王的病不及时医治的话随时就有生命的危险,因为他知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因为他知道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啊,那怎么读才能够读出扁鹊当时的心情呢?

6、同学们,请你们扮演一回扁鹊,带着越来越担心,越来越急迫的心情,读读这3次劝告。(学生练读)7、3位学生合作朗读;男——女——全班合作朗读。(二)、从蔡桓公分析

1、为什么蔡桓公遇到医术如此精湛、医德如此高尚的扁鹊,还是病死了呢?(他不相信扁鹊,拒绝治疗.)

2、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划一下蔡桓公不相信扁鹊,拒绝治疗的句子。

3、学生交流默读自学结果。

(1)、蔡桓公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A.这是一个怎样的蔡桓公?(自以为是,听不进意见。)B.你来当一回自以为是的蔡桓公,读。

(2)、扁鹊走后,蔡桓公对左右的人说:“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医冶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A.这是一个怎样的蔡桓公?(傲慢、不以为然)B.你来当一回不以为然的蔡桓公,读。(3)、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A.这是一个怎样的蔡桓公?(不耐烦、生气)

B、生气的蔡桓公虽然没有说话,他会想什么了?(请学生用生气的语气把蔡桓公的想法说出来)

(4)、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A.当扁鹊第4次劝告蔡桓公,而且说他已经十分严重的时候,他仅仅是一点点不高兴吗?(愤怒)

B、如果扁鹊再劝告下去的话,蔡桓公有可能会做什么事? C.所以,扁鹊连忙——退了出来。(引读)

4、正是蔡桓公的自以为是、傲慢自大害死了他啊,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自以为是、傲慢自大吧!(齐读4句)

5、像他这样不相信自己生病了,不愿意治病的情况我们可以用一个成语概括,那就是“讳疾忌医”(师:板书“讳疾忌医”)

6、请同学们联系蔡桓公的表现,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个词的意思?

7、当我们生病时,要不要像他这样讳疾忌医呢?(不要,师在“讳疾忌医”前板书“不要”)

8、五六天之后,蔡桓公浑身疼痛,不久他就病死了,这最开始的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了人命呢?

9、评议:对啊,如果在一开始的时候,蔡桓公就能够对这个微小的毛病引起重视(板书:微),进行及时的防治(板书:防),就能杜绝病情的渐渐变化(板书:杜渐),毛病就一定会治好的。这就叫做防微杜渐(齐读)。

10、在生病时,我们要防微杜渐。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面对细微的错误、缺点、坏习惯时,我们要不要防微杜渐呢?(要,教师板书:要)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在我们的生活中,你的身边有没有像蔡桓公这样的人呢?能举例说说吗?(生举例)

2、同学们,在《扁鹊治病》这个故事中,扁鹊一心想救蔡桓公,可是没办到,假如你是扁鹊,你要怎样说才能让蔡桓公接受治疗呢?

3、假如你是蔡桓公,你又要怎么做才能改变自己悲惨的结局呢?

4、可是这一切都只能是一种假设了,如果你不想让这样的悲剧发生在你的身上,你想对自己说什么呢?

5、你们说得真好,通过学习《扁鹊治病》这则寓言,你们都明白了一个做人的道理,老师还想跟你们推荐一些寓言,相信你读了后一定会有许多发现和收获。

(出示课件图片及寓言名字,让学生边看边读题目,有“滥竽充数、画蛇添足、狐假虎威、愚公移山、郑人买履”)第九课:黔之驴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读懂文章,能熟读成诵。

2、了解古代灿烂文化。

3、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4、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 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课前准备: 收集柳宗元的有关资料。并做好课前预习。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3分钟)

1、师:我们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这是一篇 生:文言文。

师:板书文言文并简介文言文。

师:这节课我们还来学习一篇文言文,而且是则寓言,选自柳宗元的《柳河东集》。生齐读课题《黔之驴》。

2、关于柳宗元你们了解些什么?

在生交流后出示课件(柳宗元的资料)生读了解

二、了解课前预习情况(10分钟)

1、读课文

①、课前请李老师布置了预习任务,完成了吗?课文中有许多生僻的字,已经注上了拼音,会读吗?有不会的马上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谁来读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正确并且读通顺课文。②、生读课文,也是读正确度通顺。

③、听朗读录音,边听边想听候对你有什么启发? ④、学生自由读,读出停顿。⑤、抽生读。然后齐读。

⑥、师:看,文言文有意思吧,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还很有节奏。

2、翻译课文的意思

①、能根据注释说说课文的意思吗?同桌可以先交流。②、你们都能理解意思了吗?学生汇报,一人一句说意思。并相机交给学生一些方法(选择、补充)③、出示译文自己读读。④、原文与译文比较。

师:原文不含标题124个字,译成现代文近300字,一对比,你发现文言文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简洁明了,言简意赅)

师:文言文简约精练。文言文本身就包含着简练的因素:一是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占优势;二是文言文多省略,再加上历代名家多注重锤炼语言,讲求“微言大义”,所以就形成了文言文严密简洁的风格。

三、分析驴子形象揭示寓意。

1、这是一头什么样的驴?请小声读课文用自己习惯的方式勾出主要写驴的句子。A、“庞然大物也” ①、理解意思,②、读出高大笨重的感觉。③、说话。

④、在本子上写写,并记住它以后准确使用。B、“驴一鸣,” “不胜怒,“蹄之。”

(一句从写驴鸣叫声大;这鸣、蹄就是驴的本领。)

C、”黔无驴”;相机理解驴的来历及交代这句的作用。)

2、这头驴的结局怎样了?(被断喉、被尽肉)

3、揭示“黔驴之技”和“黔驴技穷” ①、黔驴之技有哪些?(鸣、蹄)

②、黔驴之技不过一“鸣”一“蹄”,一鸣一啼生动传神地写出驴在“庞然”的形体掩盖下的平庸技能;黔驴的这种本领可用成语“黔驴技穷”(或“黔驴之技”)来概括。(课件出示:黔驴技穷、黔驴之技)

③生齐读成语,并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意思。④、“黔驴技穷”“黔驴之技”(在生自己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多媒体出示比喻本领不过如此,被人看穿,多用于贬义,讽刺人的技能低劣,遭遇无法解决的窘境等。)⑤、请同学们任选一个成语说话。

⑥、师:老师真切地希望同学们从现在起认真学习,掌握本领,以后面临困难时才不会黔驴技穷。

4、这头驴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随生的回答板书:(徒有外表、外强中干)

5、师:庞然大物似的驴却只有一鸣一蹄而已,这真是一种讽刺。(板书讽刺)驴本领非常有限还自不量力地发怒踢虎,这一踢把自己暴露无遗,最后落个葬身虎腹的可悲下场,也就是理所当然了。(板书:可悲)

作者写这则寓言仅仅是为了讽刺驴子的徒有其表、外强中干吗?

6、当然不是,那是讽刺谁呢?

7、师:学古文要知人论世,从当时的背景出发,柳宗元生活的中唐时代,朝中很多官员地位显赫却无多少本领,和驴一样徒有其表,作者就是借驴讽刺朝廷中那些位高权重、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

8、驴事即人事,满怀抱负的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谪永州司马,真的有一种“我本将心照明月,无奈明月照沟渠”的失落与无奈。仕途失意的柳宗元,和许多传统知识分子一样,经过自我排解,已经大彻大悟,达到一种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心无旁骛的境地,黔之驴只是柳宗元借驴说事,以警世人。

9、正确认识驴。①、你们喜欢驴吗?

(驴勤劳踏实可爱,不工于心计,北方人家里的驴都是宝,帮人拉磨拉车。)②、驴并不是没有用的,所以文中有句话叫“至则无可用”,不是说驴没有用,这怎么理解?(生答)

③、师:那到底是谁导致了这个悲剧呢?

④、师:柳宗元不敢讽刺好事者,好事者是谁啊?(生答)

⑤、师:黔之驴的悲剧是因为好事者的无事生非,柳宗元不敢讽刺好事者,所以只好拿驴说事,真是可怜了这头历史上最冤的驴。

四、课外延伸

《黔之驴》是柳宗元的作品《三戒》中的一篇。《三戒》含《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三篇寓言。这节课,我们品味了黔之驴的可悲,课后请同学们自己读其它两篇,去品味糜的可怜和永鼠的可憎。黔之驴

柳宗元

讽刺 驴 徒有其表 外强中干 无才无德

第十课:鹬蚌相争 教学目标:

1.通过想象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习活动,理解重点词语,并能用“毫不示弱”造句。2.了解鹬蚌相争的故事内容,懂得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3.在理解寓意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展开想象表演故事。教学重点:了解鹬蚌相争的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懂得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出示鹬和蚌的图片)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了解鹬和蚌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 2.学生就鹬和蚌的外形和生活习性两方面进行介绍。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鹬和蚌的图片,了解两种动物的外形特点,交流课外资料,了解鹬和蚌的生活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给了他们直观感性的体验,读书时就能带着这样的形象走进故事中去,为学习课文做铺垫。] 3.谈话:这节课我们就学习《鹬蚌相争》的故事。

(二)了解故事内容,理解寓意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2.读一读:鹬蚌相争 毫不示弱 啄 夹 啄、夹各是什么意思?

3.再读课文,思考:鹬和蚌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4.请学生按提示说一说:

河蚌刚张开壳晒太阳,鹬(),蚌(),双方(),结果()。(课件逐步呈现每一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整体感知。接着请学生说一说鹬和蚌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提高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二)细读课文,理解寓意

1.默读课文,思考:(1)鹬和蚌为什么会争斗起来呢?(2)它们是怎么争斗的呢?(指答读文)

2.展示课件:鹬蚌相争时的对话内容的文字片 3.指导学生朗读

(1)问:鹬被蚌紧紧夹住了,如果你就是这只鹬,你会怎么想? 追问:你要是这只鹬,你会怎么生气地说? 感悟,有语气朗读

(2)问:鹬这样生气,蚌害怕吗?它表现得怎样?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毫不示弱)

(3)帮助学生理解“毫不示弱” 提问:“毫不示弱”你怎么理解?

(生说说自己的理解,师小结:“毫不示弱”表示一点儿不比对方弱。)[设计意图:实现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的目标,为造句做准备。](4)指导造句

“毫不示弱”用到什么地方比较合适呢?

试着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5)指导:你要是这只蚌,你会怎么毫不示弱地说?(6)分角色朗读,同桌互读。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读出鹬“生气”和蚌“毫不示弱”的不同语气,使他们初步体会双方“互不相让”的态度。] 4.鹬和蚌谁也不肯放开谁,谁也不肯让着谁,双方互不相让,结果怎样呢?(被渔夫捉去了。)

5.请学生戴上鹬和蚌的头饰进行表演。

[设计意图:再现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课本剧表演,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让学生亲身体会到鹬和蚌此时的心情,为揭示寓意做铺垫。] 三)回归整体,揭示寓意。

1..展示课件:鹬蚌相争的完整动画片。[设计意图: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生观看动画的过程中,对故事有个完整的了解。] 2.指名分角色朗读全文,请学生思考:鹬和蚌为什么会一起被渔夫捉去了?你认为鹬和蚌怎样做就可以不被渔夫捉去?

3.讨论: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设计意图:利用动画把教学活动推向高潮,朗读全文,使学生的认识与课堂教学具有完整性。最后揭示出寓意,懂得互相谦让的重要性。]

(三)练习

同桌互相演一演“鹬蚌相争”的故事。

(四)小结:学完课文,谈谈体会。

(五)作业

1.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

鹬——啄(生气)

互不相让——>被捉

蚌——夹(毫不示弱)

第十一课:蚊子和狮子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有关寓言的基本知识,了解伊索及《伊索寓言》。2、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寓意。3、学习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教学重点】

1、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寓意

2、学习编写寓言

一、导入 看图片,猜成语。今天,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五彩斑斓的世界文化长廊,去领略一下世界《伊索寓言》的美好。

二、简介与本文有关的知识 1、寓言及其特点: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大多篇幅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或拟人化的生物、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简介伊索: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奴隶出身,他善于讲寓言故事,用这些来讽刺权贵,最后遭到杀害。他的寓言经过加工,成为《伊索寓言》,流传于世。《伊索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描写形象生动,语言简洁朴素,富有幽默的特点。

三、朗读寓言,感知故事 分角色朗读课文:

通过分角色朗读,朗读时请注意语气、带上动作,让同学们一边看一边听,更好地熟悉寓言内容,感知文中三种不同动物的形象。

四、分析品味课文(请君对学)

1.蚊子为什么能打败狮子?(方法指导:可以从他们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入手分析)智谋得当,轻便灵活,抓住狮子的弱点――以已之长克敌之短。2.蚊子为什么会败给蜘蛛?

在文中哪里看得出他骄傲、得意忘形(“吹”、“唱” 动作描写)

3、寓意:诫人讽刺了那些取得一些成绩得意忘形的人,由于忽视自己的短处,势必要被小人物打败。告们不要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应谨慎行事。

三、大胆想象、完成创作(任选其一)

1、给开头,写寓言: 老鹰在天空展翅翱翔,被正在沙滩上晒太阳的乌龟看见了,他也渴望飞翔„„ „„便请求鹰教他飞行。鹰劝告他,说他不能飞行。可乌龟再三恳求,鹰便抓住他,飞到高空,然后将他松开。乌龟落在岩石上,被摔得粉身碎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那些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人必将失败。

2、给题目,写寓言:

嘴和眼睛的对话;树和斧子;蜜蜂与苍蝇

示例:一个人来到森林里,请求树给他一根木做斧子柄。树答应了他的请求,给他一根小树枝。他用小树枝做成了斧子柄,完好的装在斧子上,斧子上,接着抡起斧子砍起树来。他很快就砍倒了森林中最贵重的大树。一棵老橡树悲伤地看着同伴被砍毁,无能为力,他对身旁的柏树说:“我们是自己先葬送了自己。如果我们不给他那根小树枝,他就无法砍伐我们,也许我们能永久地站立在这里。”这是说我们不能帮助对自己造成威胁的对象,那怕是一个小小的帮助。

3、给寓意写寓言:

四、课堂小结

• 这堂课我的收获: • 这堂课我的遗憾: • 这堂课我的感悟: 第十二课:受宠的象 教学目标:

1.了解寓言的特点,品味文章富有个性化的语言。

2.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借助圈画等方法,把握文中富有感染力的语句,由此揣摩不同动物的不同心态,进而探究大象受宠的原因。.明白人应该谦虚,不应只看到自己优点与 长处的 道理。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教学难点:探究大象受宠的原因,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学生设疑谜面:脸上长勾子,头边绑扇子,四根粗柱子,一条小辫子。(打一动物)教师 引出课题,学生由题设问。

二、学习课文,揣摩角色 1.大声朗读课文,要求

(1)标好小结号,圈画出文中你不认识的字词。

(2)用一句话概 括1-5节的内容。(什么人做什么事)

2、分析狐狸

(1)请生朗读,学生评价(2)全班齐读,体会情感

3、分析熊和公牛

(1)圈画词语,同桌交流(2)分角色朗读

4、分析驴子圈画词语,交流,全班齐读

5、同桌合作完成表格动物 异 同狐狸 公牛 驴子

三、探究原因,理解寓意

1、四个动物对大象受宠持否定的态度,那么其他动物呢?

2、大象到底有没有优点?大象受宠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3、朗读 最后一段,作者写这则寓言的目的是什么?

四、了解寓言,认识作者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的一种,篇幅大多短小,往往是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即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一个故事里,让人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克雷洛夫是俄国寓言家。寓言作品有《狼和小羊》、《老鼠会议》、《狐狸和葡萄》等。短小活泼的形式,生动有趣的内容,发人深省的寓意,这三者的完美结合显示 了克雷洛夫寓言的艺术魅力。

五、作业布置

1、必做题:完成点击

2、选做题(二选一)A、假如还有其他动物参与讨论,你估计他们会怎样说?B、想像:大象就躲在议论它的那些动物们后面,它听到了动物们对它的各种议论,它的心里产生了哪些想法?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感想。第十三课:画蛇添足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2.学会“祠““卮”“遂”3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生字“祠”“遂”。

3、了解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难点:掌握结合注释及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猜画谜,导入新课

1、出示一些经典寓言故事的图片,让学生猜画谜。

2、师导:低、中年级时,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呢?(学生回答)什么是寓言呢?(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它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表达方式有些不同,打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了什么?(是文言文版本)

3、揭示课题,齐读课题,并解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要求: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自学生字词; 借助文中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

2、指名读写生字词,试读课文,并集体评议。

3、教师范读课文。

4、同桌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读懂内容

师:请同学们先来说说初读课文时,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回答)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反复读课文,并借助文中注释及工具书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有弄不懂的地方可以问老师。

让学生自告奋勇用口头语言把寓言故事的内容讲述给大家听,听后评价,表现好的给予鼓励。

(四)质疑解难,探讨交流,深入体会

1、学生质疑解难

“学贵有疑”——为了发展学生思维,也为了弄懂寓言所蕴含的生活哲理,设计了“质疑解难”这一环节。从中梳理出如下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那些手下人为什么要在地上画蛇比赛呀? “那个先拿到酒的人为什么要给蛇添上脚呢? “后面那个画好蛇的人为什么会夺过那壶酒? “为什么他会最终失掉那壶酒? „„

2、大家探讨交流(合作、探究)

3、深入体会寓意

教师因势利导,问:这个故事讽刺了一种什么样的人?又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同学们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出了意思大致相同的话:讽刺了那些自作聪明,常做多余的事,弄巧成拙,把事情办糟的人。告诉人们不要自作聪明,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今天“画蛇添足”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

(五)表演寓言,感受文学作品的形象美

(六)延伸课堂,提高认识 师问::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在我们的生活中看见过类似的事情吗?(同学们踊跃发言)

(七)布置作业(略)第十四课:叶公好龙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好”、“写”、“闻”、“窥”等词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故事意思,体会出课文蕴涵的寓意,从而教育学生要表里如一。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好”、“写”、“闻”、“窥”等词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故事意思,体会出课文蕴涵的寓意,从而教育学生要表里如一。

教学准备:课件、投影仪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平心静气、播放音乐、准备休息。【放松的状态下,学生才能更好的学习】

一、导入、明确目标:

1.师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这位同学字音读的很准。“好“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四声,是什么意思呢?(喜欢)叶公好龙就是叶公喜欢龙。2.出示学习目标:

(1)我会写“凿”、“窥”、“附”,并会组词。(2)我能对照译文理解古诗句的意思。(3)我知道“叶公好龙”说的是什么意思。

学生齐读。

【出示目标,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的学习】

二、检察预习情况: 1.字词

(1)指名学生上黑板听写生字:“凿”、“窥”、“魂不附体”,其他学生拿出本写,师相机提醒学生的书写姿势。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语文课安排学生书写的练习。】

(2)投影仪展示学生作品,指明易出错的地方。师重点指导“窥”的写法。2.指名介绍《新序》及作者,师总结。

3.指名读课文,学生评价,师总结,并重点指导“施”、“还”、的读音。再指名一组读课文。

4.师出示画好的停顿,让学生读文。并指导朗读,学生再齐读。

三、布置任务,学一学。出示:自学要求:

1.对照译文,读懂内容,理解寓意。2.你觉得叶公是一个怎样的人?。3.有感情地读。

4.学完后,请同桌一组原文与译文对照互说。

四、搭建平台,说一说。小组或个人,评价机制、展示

【通过自评、互评、组与组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更好的发现问题,促进更大的进步】

五、当前检测。

当堂完成练习册第二、三题,师订正答案。

【让孩子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实现减负。做到当堂学习、当堂检测、当堂校对、当堂订正】

六、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师板书。

七、介绍叶高,指明本文只是一个戏说。推荐《新序》这部书。板书设计:

叶公好龙 讽刺那些表里不一的人

第十五课:滥竽充数

一、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的内容,让学生懂得:没有真正的才干,混在行家里充数是*不住的。

2.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寓意,并体会成语的用法。3.能展开合理的想象,扩写故事。

二、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成语,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谁能随口说出几个?

学生说后教师叙述(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有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2.读题:成语故事三则 就是什么?成语故事三个,成语故事三篇 3.谁能来读读这三则成语故事的题目?

4.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其中的第二则: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昨天请大家回去预习了课文,今天我们先来齐读课文,看看有没有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在内。

2.指名齐读中读得不认真的来读课文,指出不足。3.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请同学们回到课本中,快速朗读课文,看看文中哪句话说的是滥竽充数的意思。出示: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齐读句子。你能结合这个句子来说说滥竽充数的意思吗?

竽:古时一种簧管乐器。可看图理解,顺势点拨“竽” 滥竽:吹不成调的竽。(结合南郭先生不会吹竽说)充数:凑数。说整个词的意思。

三、理解课文:

师口述出示的句子,板书:混

1.看到这个“混”,你能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吗? 让学生谈:

(1)混入之前有什么表现?

打听情况: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感到有机可乘(外部环境)

跟随别人一起 蒙混进去 可谈谈南郭先生的心里想法(本人心术不正)(2)混的情况: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学生做做样子,用词来形容:装模作样 装腔作势 还会有什么表现?

(3)混的结果: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理解: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4)混的时间很长,2.混得像模像样的南郭先生,和别人拿一样多俸禄的南郭先生当时肯定很,你能用这种语气读好这一部分吗?

3.可世事难料,齐宣王死了。南郭先生还能“混”吗?请读读下文,用一个字来说说?(生读、交流后板书“逃”)

或:南郭先生一直混得这样幸福吗?他最后怎样?(板书“逃”))对于这个“逃”,读了文章,你有话要说吗?

(1)逃的原因:一个一个地单独吹(外部环境不适合“混”了)其他人为何没“逃”呢?

(2)想象逃之前会有些什么表现?会想些什么?

4.“混”得像模像样的南郭先生最后不得不逃之夭夭,从他身上你明白些什么?

四、指导行为:

1.在我们周围有没有类似滥竽充数这样的事呢?指名说 生活中:假冒违劣商品 害人还影响声誉 校园里:听课不专心,作业不认真,害人又害已

师说明:一个学生不好影响的是他自己和一个班级,一个班级不好影响的是一个学校,一个学校不好影响的是整个教育和社会的声誉,社会不好影响的是整个国家。2.你愿意做南郭先生这样的人吗?那么我们应怎样做? 3.理解“滥竽充数”的另一种用法

出示句子:李强擅长打乒乓球,当大家推选他参加区乒乓球队时,他说:“我只不过是滥竽充数罢了。”(表示自谦)

五、齐读课文 过渡: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使我们受到了启发教育,南郭先生这个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一齐来读好这则故事,我想这一回再也不会有滥竽充数的人了。

六、拓展延伸:

师:结合我们这堂课,你能让滥竽充数这则故事的情节更生动,人物形象更丰满吗? 扩写故事:展开合理的想象,插入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让故事更生动。

第十六课:邯郸学步 教学目标:

1.学会《邯郸学步》的生字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懂得《邯郸学步》所揭示的深刻道理。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的寓言所包含的深刻道理。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分享一个寓言故事——板书:《邯郸学步》。首先请看动画:(播放课件动画:《邯郸学步》)师:看完故事,你有什么感受或疑问要说一说?(指名反馈)生:畅所欲言

师:下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学习这则寓言。

二、初读寓言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读通文章。

2、检查生字词,指名认读。课件出示:

邯郸 燕国 机械 优雅 彻底 模仿

3、指导书写重点字:彻 械

4、听写生字词

师:过了生字词这关,下面让我们认真默读课文,小组讨论并填好习题卡。

三、品读寓言,理解课文,揭示寓意

1、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件出示: 国人为什么要去学步?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原因: 经过: 结果:

2、生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填表后反馈,师板书。板书:

邯 姿势不好看(原因)

学 机械模仿(经过)

步 爬着回去(结果)

师过渡:看来同学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邯郸人走路很有特色,让我们齐读第二自然段,一起来感受一下。

3、齐读第二自然段,理解词语“优雅”。

(1)师解义:课文指邯郸人走路姿势十分优美,有风度;

(2)联系生活实际,你觉得怎样走路才算优雅大方呢?(请生演示)

在你的印象中什么事物是优雅有风度的?(3)用“优雅”说一句话。

师过渡:因为这个燕国人觉得邯郸人走路优雅大方,所以决心学习,他是如何学的?让我们看看文章的第三段。

4、指导朗读。

课件出示:朗读重音:抬腿、跨步、摆手、扭腰(1)指名读,评价。

(2)指导读,读好关键字词,增强讽刺效果,体会感情。理解词语:机械

师:文中说到这个燕国人学步很机械,机械是什么意思呢?机械的学习是怎样的呢?让我们站起来感受下,老师发口令,大家做动作。(连续做五次动作:抬腿、跨步、摆手、扭腰)这就是机械的模仿。(3)齐读本段。

5、联系生活,谈谈在我们生活中应该怎样做人做事,应该怎样去学习别人的长处?(小组讨论后,请代表回答。)

揭示寓言的深刻道理: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总结:学习别人的长处应注意保持自己的特色,不能盲目学习,如果机械模仿,生搬硬套,不但没有学到东西,反而丢失了自己原有的东西。

(课件出示:小故事大道理)

三、拓展延伸(课件出示)

展开想象,写一写回国后,人们会怎么议论他?

四、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写写你学习完《邯郸学步》后的感受。板书设计:

邯 姿势不好看(原因)郸

学 机械模仿(经过)步 爬着回去(结果)十七课:井底之蛙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夸耀”、“瞠目结舌”等新词的含义,展示人物个性。

2、能通过对比朗读,体会文言文和现代文的不同节奏感和情感表达方式,尝试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文言文部分。

3、能够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合理补白,丰富故事情节,想象“井底之蛙”以后的生活,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多层次解读文本,体会井底之蛙和东海之鳖的不同生活环境和心态,激发学生对广阔天地和崇高目标的向往。教学重点:

1、多层次诵读课文,了解文本中不同人物的生活环境,读出角色滋味。

2、结合文本内容和人物,进行合理想象,补充故事情节,挖掘人文内涵。教学难点:

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续编故事情节,凸显语言训练和人文熏陶的紧密结合。教法:以读促悟法、读写结合法; 学法:朗读品味法、拓展讨论法;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了解青蛙和鳖的不同生活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主题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大与小”这个单元,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井底之蛙》。(教师板书课题)

课题的意思是一只住在井底的小青蛙。你发现“大与小”了吗?(对于青蛙来说,自己本身很小,水井比它大。)这样的一只青蛙身上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我们对于“大和小”又会有什么新的认识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学习课文:

1、自己读读这个故事,看看井底之蛙的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把自己发现的新词勾画下来,尝试联系上下文理解。

(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内容,学习新词。)

2、自学反馈:

(1)这篇课文围绕“井底之蛙”讲了一件什么事?

(指导学生简单概括:一只青蛙生活在水井里,觉得很快活,就向鳖夸耀。后来听鳖描述大海的广阔,才觉得自己很渺小。)

点评:说清楚一件事情,要抓住主要的人物和情节。

(2)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你学到了哪些新词?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做到读准字音,理解词意,可以结合课文内容简单解释。(同桌合作学习)

(3)全班交流:谁能为我们把关键词写一写呢?(指名板书重点新词)

你能用上这几个词,把课文的内容再说说吗?(学生尝试复述。)点评提升:复述故事可以尝试加入关键词,简单却不失精彩。

3、深入学习:

(1)课文篇幅不长,很有特点,主要由人物的对话构成。人们都说,语言最可以展示人物的心灵。请你仔细读读青蛙和鳖的语言,用一两个词评价一下人物的个性特点,写在相应的词句旁边。

(学生默读,尝试做简单批注。)(2)分享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分享大家的发现,汇总后由中心发言人进行总结发言。(3)全班交流:

请各小组的中心发言人选择角色进行点评。

(课件出示句式:我们组认为,青蛙,因为它。鳖,因为。)(4)朗读品味:

默读让我们静心走进文本,发现了角色的个性特点。现在,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展示人物特点,谁来试试?

(指名朗读展示,点评提升。)

既然是人物对话,就要对着来读,你来我往,才有对话的趣味。谁愿意选择选择搭档展示分角色朗读?(学生自主选择同伴,分配角色,展示朗读。)

现代的语言被大家演绎得声情并茂,人物特点非常鲜明。其实,这是一则古代寓言故事,出自《庄子•秋水》,庄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的文字飘逸洒脱,读起来朗朗上口,我们也来试试吧!

(课件出示文言文片段: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5)探究哲理:

①自主探究:庄子的文章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在于他的语言风格独特,更在于他会给人思想的启迪。青蛙和鳖是故事中的角色,却可以带给我们做人的启发。你发现了吗?(学生尝试自主发表看法。)

②情境引导:如果你就是文中的角色,你会怎会评价自己的生活呢? 青蛙,你觉得自己的生活怎么样? 东海之鳖,你有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学生结合文本品评不同人物的生活环境、态度。)追问:到底哪种生活更好呢?

(引导学生辨析品味不同的生活滋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激发学生树立更高的目标,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6)续编故事:青蛙惊讶之余,尝试着走出这口水井,你猜猜它会去哪里?又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学生尝试续编,仿照课文模式,展示青蛙新生活的境遇和心情。)组织交流:“青蛙的新生活”

三、主题升华:

1、我们看到了青蛙过去的井底生活,虽然快乐、安逸,却显得狭隘、单调。我们为青蛙设计了以后的生活,也许挑战无限,却充满惊喜。你对自己的未来有什么设想呢?

2、本单元的主题是“大与小”,学习了本文之后,你有新的发现或者体会吗?(学生结合主题进行反思。)

3、老师想把课文浓缩成一句话送给大家:(补充板书)

走出一口水井,迈向辽远东海;放下安逸舒适,追求自有挑战。

四、布置作业:

1、讲述《井底之蛙》的故事给家长听,说说自己的阅读收获。

2、想象青蛙和鳖再次相遇,又会有怎样的故事,带给人新的哲理呢?试着编创一个小故事。附:板书设计

井底之蛙 青蛙 鳖

(走出)一口水井(迈向)深远东海(放下)安逸、舒适(追求)自由、挑战

第十八课:运斤成风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够大体了解“运斤成风”故事的内容,明白它的寓意

3、能够大体了解庄子与惠子之间的关系及其友谊。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运斤成风”故事的大体内容。教学难点 理解“运斤成风”故事的寓意

一、导入:

在《庄子》一书里,记载着另外一位人物——匠石,他能运斤成风,将郢人鼻子上的石灰痕迹刮下来却不会伤到鼻子。这是多么神奇的事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运斤成风》了解这位庄子笔下的奇人。板书课题

1、同学们,你们都有自己的朋友,谁来介绍介绍自己的朋友。

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我们也知道友谊的可贵,多一档一个好朋友不得努力开我们的时候,那种不舍的心情是让人难受的。读通读好课文。

(1)静心细听,根据诵读标画停顿。师播放朗读(2)自由练习,读出节奏与停顿。(3)同桌互相检查节奏与停顿。

(4)同桌推荐读。(我想推荐×××,因为他读的„„)

(5)我想听××读。(由师开始指名读,学生再指两人读)(6)集体读,读出节奏和停顿。

二、理解感悟

1、出示自学提示:(指名读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用“△”标出文中人物;用“——”画出匠石所说的话;用“~~~~~”画出其他人物的话。

(2)运用注释搬家,文白对照的方法读懂课文,想一想:《运斤成风》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文中的人物有?(板书:匠石、宋元君)

3、师生对读。我们师生配合着读读,看看刚才画对了没有。教师读宋元君,生读匠石。男女生对读。互换对读。

4、课文是以宋元君和匠石的对话组成的,但是 故事表达的是什么感情?(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运斤成风》的来龙去脉。(2)这个寓言故事表达的是什么寓意?

5、听故事《惠子相梁》了解庄子和惠子的友谊,想一想:庄子讲这个故事的真实用意是什么?

三、拓展积累: 古诗撷英《拟古》陶渊明 第十九课:盘古开天地 教学目标

1.学生自主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借助语境、工具书理解“混沌”和“开”的意思,重点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滋润”。

2.借助“题目扩展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在练一练、说一说的过程中学会抓关键句子,用自己的话复述神话故事。

3.抓住课文二、三自然段,通过想象朗读,品味语言,初步了解神话故事内容神奇、语言的准确、生动以及想象丰富的特点,培养学生想象力,激发学生阅读神话的兴趣,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教学难点

想象盘古身化万物的神奇画面,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以及语言表达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看图片 说故事名 激发兴趣

【出示:《坐井观天》《丑小鸭》《闻鸡起舞》图片。】 1.听说同学们都喜欢读故事,老师考考你们,看图片能说出故事名字吗?(出示故事插图,学生说出故事名,老师补充体裁,回顾文体特点。)

2.【出示《盘古开天地》图片。】我们这节课一起走进神话故事。3.出示课题《盘古开天地》,板书课题。4.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理解课题 1.读词。出示词语

混沌 缓缓 逐渐 四肢 肌肤 辽阔 血液 抡起 2.理解“混沌”。

(1)“混沌”是什么样子?

(2)出示“混沌”一词所在的语句,再读体会。3.指导书写“滋润”。4.理解“开”。

(1)“开”是什么意思?

出示开在字典中的解释,引导学生根据课题理解“开”的意思。

小结:这篇课文就讲了盘古开辟天地的故事,题目揭示了故事的内容,中国大多数神话故事的题目都有这样的特点。

(举例:后羿射日 精卫填海 嫦娥奔月 女娲补天)齐读。

板书:题目揭示故事内容

(三)尝试复述故事内容 过渡:盘古为什么开辟天地?他是这样开辟的?天地开辟后又变成了什么样子?请同学们借助“自学记录单”先在小组内交流,完成后与同学们分享。1.学生小组内交流。

2.学生借助“自学记录单”完成填空式复述。

3.增加难度,大屏幕出示横线式提示,学生尝试完成复述。

出示:很久很久以前。盘古醒了后。天地分开以后。盘古累得倒下后。他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小结:孩子们,我们借助关键句子就把故事讲下来了。同学们,课后还可以继续练习,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或同伴听。

(四)体会神奇 感受人物形象 品味语言特点

1.在创造宇宙的过程中,盘古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板书:勇敢 伟大

2.盘古醒来之后,看见混沌一片的世界,他抡起大斧头,超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就这样天和地渐渐分开了。孩子们你感受到什么? 出示: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预设:

生:盘古的力气很大!师:这是一股怎样的力气呢?我们平常人能够用这般大的力气把天地分开吗?真的有盘古这个人吗?

生:人们的想象,这是很大的力气。生:这是一股不可思议的力气。

师:只是不可思议吗?这是一股神奇的力量。板书:神奇。

小结:神奇是神话故事的特点。3.你还从哪里感受到故事的神奇了?

生:找到故事中的语句,体会出神奇就给予肯定。

过渡:神话故事不仅神奇,它的语言同样充满魅力。请同学们来看这个句子。

4.出示句子: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同学们,自己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找到反义词与近义词。)

师:这句话用了三对反义词和一对近义词就把天和地分开的过程写清楚了,用词多准确啊!板书:准确。

我们一起来读这个句子,女同学读上半句,男同学读下半句,要读出天地慢慢形成的样子。男女生分读。

5.课文中还有很多地方用词很准确,看看这段话,我们来读一读,看看你从中又体会到什么? 课件出示: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1)我们一起读读。

课件出示: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风和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雷声。(2)对比阅读。看这两个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体会:第一句的表达更加生动、具体。板书:生动、具体。

(3)像这样描写生动的词语文中还有很多呢!把它们找出来吧!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的系列排比句。生:找到词语,一起朗读。

师:让我们借助这些生动的词语,加上你丰富的想象,再来读一读吧!生读。

师:看,这段话多美,它美得就像一首诗,你能像诗人一样读读它吗? 全体同学配乐有感情地齐读。

(4)盘古的身体变化巨大,那我们可以调换词语的顺序吗?比如说双眼和四肢交换,他的四肢变成了太阳和月亮。

生:不能,因为太阳和月亮是圆的,有两个等。

师:可见神话中的想象除了大胆丰富还要合理。这段最后的省略号中你又读懂了什么? 生:盘古身体的其他部位也变成了宇宙上的事物。

师:是啊!我们的老祖宗盘古就是这样,用他的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五)回顾总结 回归单元主题 1.总结学习内容。

今天,我们读了《盘古开天地》的故事,知道神话故事具有神奇的特点,塑造丰富的形象,而且语言生动、准确。你想知道富有神奇色彩的神话故事是怎样来的吗? 2.出示资料。

在远古时代,由于知识贫乏,人们对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常常对此怀有敬畏之心。因此人们借助丰富的想象,赋予了它神奇的色彩,创造了神话,于是就有了中国数千年的神话文明。3.回归主题。

正因为神话故事有这样的特点,才能一代代口耳相传至今,为大家所喜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推荐阅读 布置作业 1.读神话。

推荐《嫦娥奔月》《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师:老师希望你们再多读些这样的神话故事,好好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2.讲神话。

你可以用上借助关键句讲故事的方法,把你读到的神话讲给你的家人和同伴听。

七、板书设计

盘古开天地 神话故事

题目揭示故事内容

勇敢

伟大 奉献 第二十课:炎帝救民于饥饿

第二十一课:炎帝遍尝百草

第二十二课:愚公移山

第二十三课:仓颉造字

第二十四课:后稷与五谷

第二十五课:圣明的君主——尧

第二十六课:蚕神的故事

第二十七课:伶伦造乐律

第二十八课:重明鸟

第二十九课:舜德行感人

第三十课:湘妃竹的来历

第三十一课:舜继承王位

第三十二课:后羿射日除害

第三十三课:大禹治水

准确 神奇

生动

第四篇:设计与价值创造课程感想

“设计与价值创造”课程感想

——从体制学派的由来和发展谈设计规范

石智灵

制度学派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内部观点统一的经济学派。制度学派以研究“制度”而得名,根据凡勃伦的定义,制度是“广泛存在的社会习惯”,是本身有着进化的过程。因此,制度学派所研究的内容,在经济的市场的因素之外,还包括法律的、社会的、伦理的、历史的各种因素。他们更强调非市场因素,强调制度分析方法或结构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和社会文化分析方法。他们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调节,以克服市场经济所造成的弊端和缺陷。

资本主义的产物(改良资本主义缺陷,代表一系列理论的统称)

制度学派是当时资本主义处于较高发展水平的美国环境中的产物。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尤其是大垄断组织同中小企业之间的矛盾,在美国要比在德国表现得更加突出。大垄断企业在社会经济各方面所造成的弊病,在美国的暴露也更加明显。因此,制度学派从一开始起就强调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缺陷和局限性,强调有必要调整资本主义的各种经济关系,对之进行改良,并预言美国资本主义的唯一出路在于社会改良。

制度学派在美国,从它产生之日起,就是一个以资产阶级经济学异端形式出现的经济学派别。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尤其是凡勃伦和康蒙斯,都被看成是“离经叛道者”,他们在理论中批评当时在资产阶级经济学中处于正统地位的马歇尔理论,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和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并非是完美无缺的,凡勃伦甚至还提出了改革美国资本主义的设想,即由技术人员来执掌工业大权,以替代金融家的位置。

制度学派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内部观点统一的经济学派别。它只是一个笼统的称呼,被用来概括若干在理论、方法和政策主张方面有所相似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凡勃伦、康蒙斯和米切尔之间,也没有统一的经济观点。他们三人的重要著作都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很难说究竟哪一本著作概括了制度学派的主要经济观点,而成为本学派的“经典作品”。这种情况是不同于以前的英国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当时的奥地利学派和剑桥学派或后来的凯恩斯学派的。

制度学派是非市场因素的协调批论合集

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基本上都强调非市场因素(如制度因素、法律因素、历史因素、社会和伦理因素等)是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因素,认为市场经济本身具有较大的缺陷,使社会无法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方面协调。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是资本主义现行制度的批评者,也是正统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的批评者。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基本上不同意传统经济学所使用的抽象演绎法,不同意十九世纪70年代后的经济学家越来越重视的数量分析方法。他们总是强调所谓制度分析或结构分析,即认为只有把对制度的分析或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分析放在主要位置上,才能阐明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弊端,也才能弄清楚资本主义社会演进的趋向。

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基本上不同意当时处于正统地位的经济学家们根据经济自由主义思想所制定的政策,即国家不干预私人经济生活的政策。他们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调节,以克服市场经济所造成的缺陷和弊端。

制度学派的今年发展

它从企业权力结构和掌握权力的人的经济地位进行分析,强调法律制度和法律形式对于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方式变化的作用。他们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所有权与管理的分离,经济中将会出现经理人员拥有越来越大的权力的趋势。这种趋势既可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也可能使经理人员的利益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而使社会利益服从于公司的利益,即经理人员的利益。米恩斯和伯利认为,要设法控制公司的活动,使公司的活动置于社会利益之下。

非均衡实际上是一种非瓦尔拉的均衡,是存在某种失业率或通货膨胀率条件下的均衡,是存在失业和短缺的均衡。即在价格不具有自行调整作用的前提下,如果经济中存在供给与需求的不相等,而且这种不相等恢复到相等的状态,则各种经济力量就会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而调整到彼此相适应的位置上,并在这个位置上达到均衡。非均衡就业理论的主要观点有:(1)名义需求受工资率及其变动的限制、有效需求受产量和收入及其变动的限制。对实际就业率起作用的,不是对劳动力的名义需求、而是对劳动力的有效需求。产量和收入是由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等共同决定的,而不是由劳动力市场单独决定的。(2)非自愿失业不能通过实际工资率的调整来消除,因为它是由于劳动力市场与其他市场之间缺乏协调机制而造成的,(3)货币作为经济的传导机制是造成市场脱节的一个重要方面。(4)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性,即价格刚性的存在,使失业状况更加难以改善。

第五篇:古希腊神话与传说赏析课程心得

古希腊神话与传说赏析课程心得

古希腊神话与传说赏析课程心得 神话与传说,是人类在愚昧,并且对大自然敬畏、了解知之甚少的情况下产生的,充满着人类最初的智慧。虽然愚昧,但却是人类历史的开端,是现代文学艺术的源泉,这一点在西方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美术三杰——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他们的艺术创作灵感就来源于神话人物等。

最初在选择选修课时,不知道有没有自己喜欢的课,可当看到古希腊神话与传说赏析时,我便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因为自己很喜欢东西方的古典神话,而且可以通过了解西方古典神话与传说,可以更好地了解西方浪漫的人文文化与社会生活。很喜欢杜慧敏老师,因为她让课堂变得很轻松,但是又让我们了解到了很多古希腊的神话与传说。大多数同学对选修课都抱着修学分的态度,却不知在选修课上也能学到很多课余知识,增加自己的文化知识,让我们对西方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每到星期二时,我都很期待下午选学课的开始,因为我觉得那是在一天忙碌的课程学习之后,可以让我们休息和了解文化知识的时刻,只有在选修课上才能感受到学习并快乐着。也曾替其他同学上过他所选的公选课,课堂上充满着紧张与无趣,有时候有的同学甚至到第一节课余就走了。所以老师的授课风格对学生也是有很大的影响的。不得不提的是古希腊神话与传说的授课内容很丰富,有文字解说,有图片欣赏,也有视屏赏析,所以很是吸引同学们。同时通过老师的讲解,我对古希腊中诸神的职责与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了解到西方的一些文化,如美术、文学创作等都是受古希腊和古罗马神话与传说的影响,表现的浪漫、开放与现实的美。仿佛你能从一件美术作品或是一本文学著作中看到一个国家的成长史,仿佛你可以与作者对话,又仿佛你可以看到在作者笔下所表现出的当时西方社会的包罗万象。

古希腊神话与传说是我们了解西方文化发展的起源,它能让我们从源头上开始追溯西方的文化,并能被西方特有的开放式的浪漫人文所吸引,并能从西方文化中寻找到与自己思想共鸣的东西,让自己的思维得到更多的拓展。

因为自己的兴趣,所以很喜欢古希腊神话与传说,就像喜欢中国古典神话与传说一样。虽然神话是人类臆想出来的,但是却寄托了人类最美好、最纯真的情感,是人类真善美的体现,也是现代人所向往的。在当下的社会中人们对人与人之间感情的迷失,对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冷淡,让人们自身都害怕了,所以只有在静下心来在去欣赏古代的神话、传说与文化,才能重新树立起对生活的信任,才能敢于去相信生活中的真善美。最后用一句关于不朽神话的名言来结束对本课的学习,“神圣具有美妙、悦人、妩媚、安详和宁静的性质,给心灵带来难以表达的纯洁、光明、平安和欣喜——乔·爱德华兹”。

下载《开天辟地》神话文本:课程价值与教学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开天辟地》神话文本:课程价值与教学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盘古开天辟地》有关资料:关于创世神话-教学教案[优秀范文5篇]

    创世神话主要有两个方面:①解释和描述天地开辟,包括世界和万物的形成;②说明人类的起源,包括民族的由来等。 关于天地开辟的神话,各民族的早期几乎普遍存在。原始人由于生产力低......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 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理念及认识 一、信息技术课的课程理念与目标体系(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理念1.满足21世纪社会发展对社会成员的要......

    第二节科学教育与科学课程的价值

    第二节 科学教育与科学课程的价值 自牛顿力学问世以来,科学对于促进人类物质进步和精神文明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人自五四新文化运动起就把科学当成破除迷信、摆脱贫穷、......

    《故事新编》与神话

    《故事新编》与神话 《故事新编》这部作品在鲁迅先生的创作历程中有些特别。首先,它经历了十三年的时间才完成!其次,《故事新编》是鲁迅的最后的创新之作,里面8篇有5篇写于鲁迅......

    《简爱》与女性神话

    《简爱》与女性神话 [摘要]《简爱》通过对简爱与罗切斯特之间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一个出身卑微,生活道路曲折,却始终维护独立人格,追求个性,主张人人平等,不向命运低头的坚......

    古希腊神话与荷马史诗

    古代希腊神话 与荷马史诗 一、神话 •1、神话 •神话是古希腊人最早的意识形态,是欧洲最早的人民口头创作,是人类最早的思维方式。 –神话思维是具体思维的高级阶段,它大约萌芽......

    课程价值+主科副科

    论课程价值的实现 课程价值是课程对学习者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满足,不同的课程价值观决定着不同的课程价值取向。政府的责任与支持、学校的文化与氛围、教师的素养与......

    体育课程的价值

    一、学校体育课程价值释义 (一)价值的哲学意义 关于价值的哲学意义,国内广泛接受的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著作中对“使用价值”和“商品交换价值”的解释。 对哲学意义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