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Lesson 11 What Do They Eat 》课堂实录及反思
Lesson 11 What Do They Eat ?》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能听、说、读、写单词banana。能听、说、读单词:
meat ,eat ,they。
2.会运用句型:---What do they eat ?---They eat …。3.掌握字母S、Z、X、O 的发音。
能力目标:能够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用英语提问动物吃什么,以
及对此能回答。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培
养学生热爱动物,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能听、说、读、写单词banana。能听、说、读单词:meat。
2、能利用句型:---What do they eat ?
---They eat …
三、教学准备:
动物、食物的图片,单词卡片,动物生活地点的图片,多媒体课 件,录音机,磁带。
四、教学过程:
Step 1 :Greeting
S :(stand up)Good morning teacher.T : Good morning class.Step 2 : Reviewing
教师选出三名自愿上台的同学,把动物的三种生活环境贴在黑板上,找到每种动物的生活环境。选对者,得动物的图片一张。
例如 :
T :What dose a fish live ? S :In a river。Step 3 : New concept
1、T :我们都知道了所学动物的生活环境,那他们都吃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学习动物吃的是什么?
(板书:Lesson 11 What Do They Eat ?)教师点击课件,出现一头奶牛。
T :Where dose a cow live ? S :On a farm.T :What dose it eat ?
S :Grass.It eats grass.教师点击牛吃草的画面。T :Cows eat grass.教师点击猴子的图片,T :What do monkeys eat ? S :Monkeys eat bananas.教师板书banana,教读单词banana。用同样的方法教授单词meat。
2、Play a game 找吃的:
教师任选四名自愿上台的同学,把所学动物食物的图片贴在黑板上,然后让四名同学拿动物单词卡片,通过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为动物选择它们的食物。选对者得该动物图片。
3、let’s do it。看图说句子。出示四幅图的图片,根据图片,让学生说句子。
4、字母及发音。让学生齐唱字母歌,然后教授字母发音,领读单词。
Step 3 :Homework
画一下你喜欢的动物生活在哪里,吃什么,并用英语描述一下。Step4: blackboard design:
Lesson 11 What Do They Eat ?
--What do they eat ?
--Cats eat fish.--Cows eat grass.--Monkeys eat bananas.--Tigers eat meat.五、教学反思:
我在讲完《What Do They Eat?》这课后进行反思。从整体而言符合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学生成功的完成了学习的任务,教学目标达成。
这节课我是通过复习旧知呈现新知,复习和导入自然过渡,做到了有意义的交流,单词的复习注意到了音、形、意的结合,贴合了实际,新课的呈现明确了目标;接下来的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在课件图文标记方面注意了难易不同单词用不同颜色代表,简单易懂。课堂上激发孩子的积极性,调动积极性,针对低年级孩子的性格特点,做到了轻松幽默、平易近人。课堂上尽最大努力的全英文教学,与学生英文沟通,为学生营造语言气氛;在练习环节设置错误,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了monkey,tiger,cat,cow这几种动物吃什
么,用图片,词卡和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课堂上学生们参与表达的积极性高。但同时这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由于时间的原因,学生操练的机会较少,学生之间的互动再多一点,课堂会更加的饱满,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通过反思,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适当让学生做更多的课前准备,比如图片,简笔画之类,使得学生最大程度的参与课堂;另外,合理安排时间,创设情境,根据实际或者实物情境教学,引导学生自主表达,给学生锻炼口语的机会,在情境中掌握基础知识,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气氛,使学生在更生动,更有趣的情境中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第二篇:作文课堂实录及反思
作文课堂实录及反思
[ 2007-9-27 21:01:00 | By: 普通一师 ]
推荐
课堂实录(黑),教学反思(红)——
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小学四(2)班的语文老师,今天我是来我们新集小学四(1)班学习的,我想先和大家认识一下,你们愿意来个自我介绍吗?(事先告诉学生,这节课做个小游戏,让大家把“作文”二字放置在一边,为课堂教学创造一个轻松的氛围。)
生(单加俊):我大眼睛、大鼻子、大嘴巴,个子高高的,身体(身材)胖胖的。
(学生并没有直接进入我的“预设”之中,“作文”在他们的头脑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印象。他们已经明白这节课写的是“自我介绍”,自然就按照以前老师教过的方法去做,先来个外貌描写。)
师:我是一位来学习的老师,你在进行自我介绍的时候应该从那开始比较好呢?
学生纷纷举手,一个个“我”字夺口而出……
单加俊:老师您好,我叫单加俊,是新集小学四(1)班的学生。我大眼睛、大鼻子、大嘴巴,个子高高的,身材胖胖的。
师随意指名介绍自己,学生仿照前例介绍自己。
“我叫万亚玲,是新集小学四(1)班的学生。我有一张秀气的脸庞,虽然个子不高,但很健壮。我的脾气有些暴躁,要是谁欺负了我,我肯定会给他严厉的惩处的。”
“我的高海建,是新集小学四(1)班的学生。我有一双大耳朵,同学们都说我的耳朵有点像猪耳朵,可是我这耳朵听声音却是非常清楚的。”
……
(学生们的自我介绍招来了一阵阵的欢笑声,他们已经忘记自己是在上一节作文课,这正是我所需要的。为什么在这里我一直要将学生的注意力从“作文”引开?这是因为我们的学生已经在头脑中形成了一个定势的思维,作文写作的目的是为了让老师批改,是为了完成任务,他们眼中的作文仅仅是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为老师完成的“任务”。这一点如果得不到改变的话,学生会一直在脑中盘算,如何给老师一个“交代”的。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我将介绍方法穿插于对单加俊的指导中,明着是在知道他一个人,实际上却是讲给所有学生听的。这也是利用学生的“窃听”心理,如果直接告诉他们该如何、如何去做,效果并不好,以前的作文课上有先例。可是当我只讲给一个同学的时候,他们为了能让自己能够说好,听得反而更仔细,思维也会更活跃。)
师:有这么多的同学愿意把自己介绍给老师,老师一时还听不过来。这样吧,请大家将想说的话写在纸上,老师自己去看。
学生写作——简单的自我介绍,主要写上个人基本情况。
师巡视后:老师想对大家了解得更深入一些。大家可以将自己的性格特点介绍一下吗?最好能用个事例加以说明。
给学生几分钟的思考时间。
万亚玲:我的脾气很暴躁。昨天中午,我班的丁海洋同学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读书,在座位上做小动作,我说了他几句,他向我发了脾气。这下我可真生气了,就打了他屁股几下。
师:“你说了他几句?你是班长,应该先说明你的身份。你打了他之后,心里有什么变化吗?”
万亚玲:“我打了他之后,心里感到害怕,感到后悔!”
师:“我们在交代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将心里的想法写出来,做事之前的想法,事情发生后的想法都应该交代一下。”
继续指名说说自己的性格特点,在这其中穿插写法地指导——心理描写、细节描写、详略分明等等。
(我们的学生在描写具体事例的时候总是喜欢一言以概之,所写的事情虽然完整,但可读性实在是差。但是如果将写作方法做个笼统的介绍,学生并不能立刻吃透精神,甚至会领会错误。现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加以辅导,可以让学生在自我修正正学习写作方法,同时也让其他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文字形成修改意见,一举两得。当然,在这里我并不指望学生一次就能够完全掌握这些写法,但只要他们能够从中获得一些技巧,哪怕是一点点的也就够了。毕竟作文是一项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教学工作嘛!)
学生完成草稿,教师巡视指导!
说老实话,作文课结束后,我的心情是很高兴的。我的学生在二十分钟的时间内完成了作文,虽然写得并没有我想像中的那么好,但与前一篇作文相比较,进步还是明显的。当然,学生作文中还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毛病,但我相信,只要我愿意努力,愿意付出,总会有瓜熟蒂落的那一天的!
阅读全文(761)| 回复(23)| 引用通告(0)| 编辑
博客群:
第三篇:课堂实录及反思
热爱生命课堂实录
师:在正式上课之前,杨老师给大家带了份见面礼。一首诗,热爱生命。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这是汪国真先生写得一首关于生命的诗歌。那同学们,生命是什么呢?你想过吗? 同学们,请积极开动脑筋,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或者说哪些是有生命的?
生:植物。
师:比如说。
生:花、草、树木等等植物。
师:学会了概括,非常棒。还有呢?你说?
生:动物。
师:可见你也学会了概括。还有?比如说春天到了,草地上的小草发芽了,这是一个生命的诞生。还有呢?
生:卵孵化成小动物。
师:这也是一个生命的诞生。同学们都很爱动脑筋。是的,对于这个问题,有一个人也做过认真的思考,她就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杏林子。那在杏林子的眼中生命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她的作品《生命 生命》。看了这个课题,你发现了什么特别的地方。这儿用了两个。。。谁发现了。
生:她用了两个相同的词。
师:重复了生命,对不对,你们都发现了吗。为什么要重复两遍,为了强调什么? 生:生命。
师:那这样的课题你会读吗?谁来试试?读题目很简单,没关系,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生:生命生命。
师:很好,读出了停顿。还有呢?能不能读出快慢呢?能不能读出轻重呢?你来试试? 生读。
师:你读得后面要请一点。还有呢?
生读。
师:强调了后面一个生命,对不对。好,我们一起来读一遍,生命生命,齐。
生读。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书本翻到第93页。按要求朗读课文,1.读准字音。2.把课文读通读顺。
3.在读过一遍的基础上,把刚才遇到的难读的词语和句子反复的认真的读。好,现在开始,把你的声音放出来。
师:我发现我们班有些同学朗读的习惯非常好。段落都标起来了。咱们班朗朗的书声真是令我心旷神怡啊。谁来读1-2段,让大家再陶醉一下。你来吧。
生读。
师:读的很好。这一段当中有两个字,我们来看一下。你会读吗?第一个?
生读。
师:我听到了,同学们的平舌音发的很标准。那这个字呢?
生:扰。
师:跟着他一起来读。
生读。
师:骚扰。
生读。
师:读音都解决了,那这连个字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谁来给大家提个醒。生:“又”里面有一点,千万不能丢掉。
师:很好,请坐。那扰字呢?
生:右边是个“尤”。
师:千万不能多一撇。谁能给他组组词?听说同学们的词汇都很丰富的。现在是你们表现的机会了。
生:打扰、扰乱、干扰、困扰、纷纷扰扰。
师:接下来我们看这个,怎么读。
生:动弹。
师:单独的时候这个字读“弹”,和动连在一起读“弹”。跟我读,动弹。
生读。
师:这个字出了弹的音,还有?
生:弹。
师:组词。
生:子弹、弹弓、弹壳、弹头。。。
师:接下来第三自然段,谁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来。有请我们班语文课代表,那英语课代表。
生读。
师:即使。
生读。
师:声音很好听。这一段中有句话很长你发现了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齐。
生读。
师:好,接下来一段你来。
生读。
师:读的非常的棒,这段当中也有几个词比较难度,是哪些?
生:听诊器。
师:听诊器是什么?大声地和大家说。
生:听心跳的。
师:是医生拿来听病人心跳的一种医疗器械。那么,我们看“诊”字是翘舌音和前鼻音。师带读。
师:接下来这个?
生:震撼。
生:糟蹋。
师:这个单独时读“ta”,连读是也和动弹一样读轻声。刚刚这位同学读得很好,再给大家示范一下。
生带读。
师:这个字,它的偏旁和什么有关。
生:足。
师:谁能用动作表示一下。很好,这就是塌。最后一段,我们一起来齐读,好不好? 生读。
师:这个读“有限”。这就是我们课文中遇到的难度的词语。现在我们在来齐读,把它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生读。(指导轻声的发音)。
师:课文同学们都读得很不错,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事例中引出了对生命的思考?你能用简炼的话来概括吗?一共几个事例?第一个事例谁来说?
师:总共有几个事例?
生:三个。
师:你能用简练的几个字来概括一下吗,想一下?第一个事例是什么?
生:飞蛾求生。
师:用同样的方法,概括第二第三个事例?
生:瓜子冒苗。
生:静听心跳。
师:原来这就是概括文章段落意思的很好的一种方法,对不对。我们在平时阅读的时候也可可以这样用的,是不是?现在我们把目光聚焦到飞蛾求生这一段,也就是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现在,请同学们轻声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用心去体会,读着读着,或许你就会被打动了。拿出笔划出打动你的句子,也可以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和理解。
师:我发现很多同学都找到了,但你能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和体会吗?
师:你来说一下,哪句话打动你?
生: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师:有哪些同学也找到了这句?这么多同学都认为是这句好,那你能说一下为什么打动你? 生:让我觉得生命很重要。
师:很好,有自己的理解和见解。
生:珍惜生命。
师:我们来看一下这句话。
师:同学们我们平时在玩耍的过程中也捉过蝴蝶、捉过蜻蜓,伸出手来,现在飞蛾被我捏住,小小的飞蛾,大大的手掌,捏住了吗?请问你用了多大的力气?
生:一点点力气。
师:为什么?文中有一句话说因为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动作)它就会——
生:不能动弹了。
师:可见在人面前飞蛾的生命是多么——脆弱!那么的渺小。那么的微不足道!
师:就是这样一个脆弱的生命在我的手指间极力的挣扎着,充满着对生命的渴望。谁来读出这种对生命的渴望。自己先试一试。
生读。
师:刚刚听到这两位同学读的不错,你们来读一读。
生读。
师:极力。通过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一只极力挣扎的飞蛾。还有谁来试试?你来。生读。
师:我们知道飞蛾在挣扎的时候,这种力量是怎样的?
生:强大的。
师:那你再来试试,读出这种强烈的感觉。
生读。
师:比刚刚读得好多了,请坐。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但它————齐。
生读。
师:我们假设一下,你们就是小飞蛾,你们被我杏林子的手捏住了,你们会怎样挣扎怎样鼓动双翅呢?
生:用力的、拼命的等。
师:谁能用动作来表现一下。
生做动作。
师:你做这样的动作会不会停下来?
生:不会。
师:此时此刻,你不停地鼓动双翅你感觉到怎样?
生:很累,筋疲力尽。
师:这个时候你会放弃吗?为什么?
师:你会对自己说些什么?鼓励一下自己。
生:我一定要坚持下去。
生:不能放弃。
师:我不能让自己现在就放弃。
生:加油。
师:想到出去后的自己,它是不会放弃的。接下来男同胞们,用你们洪亮的声音来替这只小飞蛾表达一下强烈的求生欲望吧。
男生读。
师:女同学要读的更好,特别是标注的红色的字,读出强烈,齐。
女生读。
师:男同志们你们听到了吗,跟着女同胞来读一读。
齐读。
师:非常棒。小飞蛾骚扰我,我讨厌他才把它抓住。是啊,小飞蛾这种对生命的渴望。的确,和众多生命相比小飞蛾的生命是渺小是脆弱时微不足道的,但它任然充满了对生的渴望。他会想尽一切办法求生。所以,当杏林子手中的小飞蛾在挣扎和鼓动双翅的时候,她感觉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她的手中跃动,那样强那样鲜明!在她手中的不只是小飞蛾,而是一个不屈的——
生:生命 生命
师:在来一次。
生:生命 生命
师:作者最后放走了小飞蛾,为什么?
生:震惊!
师:还有什么?这其实还和杏林子的经历有关。
介绍杏林子个人经历。
师:在她的右手腕上,有一堆密集的小白点,那全是针痕。每遇到需要静脉注射或抽血的时候,医生就摇头叹息,他们举着针管一戳再戳,就是找不到那可怜的血管。有些医生一针又一针的“失败”,常弄得满头大汗,拿针管的手都在发抖,她就忍住痛安慰医生:“不要紧,慢慢来!我是O型血,人们说O型血的人都很勇敢。”
有位作家描述了看到杏林子的写作过程。她在腿上架着一块木板,颤巍巍地用两个指头夹着笔写字,每写一笔就像举重一样,要忍受巨大的痛苦,那位作家都不忍心再看下去了。但就这样,杏林子写出了几百万字,20多本的励志书。她的作品也许称不上精致文学,却是一字一痛,一字一爱,所迸发的力量比那些精致文学还要伟大珍贵,这是她以“无用之躯”送给弱势者、身心残障者,以及无数跌倒过、在长夜里痛哭过的人的礼物。
师: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你真勇敢。
生:你真坚强。
师:就是这样的勇敢和坚强,才使他有辉煌的成就。生命是短暂的,生命是宝贵的,耶夫托尔斯泰曾说过:人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生命,生命对于人来说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该这样渡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教学反思:
听完自己的上课录音才真正看到自己的很多不足。
1.上课语言不规范,太多的“是不是,对不对”等无关紧要的话语,语言不简洁。可
见自己的语文功底不怎样,自己都表达不清楚怎么来教学生呢?
2.板书还是很欠缺的,特别是张老师指出的一些细节上的问题,由此可见,自己备课
方面还不够深入。
3.教师讲的太多,没有留足充分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学生像是被教师牵着走一样,缺
乏有效的引导。
4.40分钟时间只有讲,没有练。现在都提倡30+10的课堂,而我的课堂上却没有留时
间给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这是很严重的错误啊。
第四篇:兰亭集序课堂实录及反思
河南省语文优质课大赛之《兰亭集序》课堂实录及反思
河南省鹤壁市高中
贾燕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字词。
2、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理解文章所蕴含的哲理。
【学习重难点】把握作者的情感及蕴含的哲理。【学习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切入背景,导入新课
师:在明媚的春光里,有这样一天,满朝文武可以脱下官袍,集体休假;青年男女可以不受礼教的约束,荡秋千、放风筝,对歌抒怀,爱我所爱;连皇家戒备森严的宫廷也敞开了大门,让嫔妃宫女们到野外郊游踏青。这一天,人们常在水边祭祀,用浸泡香草之水沐浴,洗去疾病和不祥。也正是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这一天,在美丽的兰亭溪畔,一场盛大的聚会开始了。在这场聚会结束之时,一个人用他遒劲有力的大笔书记录下这一幕,千古流芳!
这场集会被称之为——(生答:兰亭集会),这个人正是——(生答:王羲之)
二、感受书法,由字及文
师: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就是——(生答:书法),其书法遒劲有力,入木三分,被称之为“飘如浮云,矫若惊龙”。这就是其代表作《兰亭集序》(幻灯片显示书法作品),其中二十个“之”风神各异,充满生命的灵动(幻灯片显示《兰亭集序》书法作品及二十个“之”字)。与书法交相辉映的,还有其浸润人心的文字。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羲之的心灵世界——《兰亭集序》。
三、预习检测,掌握字词
(幻灯片显示字词)生齐读字音,单人提问,解释字义
师:这里有一个文化现象,哪位同学告诉我,什么是“流觞曲水”?
生:就是把盛了酒的觞放在溪中,由上游而下,经过弯弯曲曲的溪流,觞停在谁面前谁就喝酒。师:很好,(幻灯片显示:觞与流觞曲水的图片)这是一种非常高雅的文人活动。如果还有没掌握的字词,我们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一并探讨。
四、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 老师来读第一段,找两位同学分别读二三段,其他同学解决两个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出作者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
2、它给作者带来了什么感受?请从每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主要情感的一个字来概括。谁愿意来朗读二三段呢?
(生举手,指定学生,师生分别朗诵)
师:两位同学朗诵的非常好,都投入了自己的感情。那我们检查一下老师刚才提的问题。第一个:一句话概括出作者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生:兰亭集会的盛况。
师:那它给作者带来的感受呢?用原文的话来回答。
生:文章每一段的情感都不一样。第一段写兰亭盛况,情感是乐;第二段抒发人生感慨,情感是痛;第三段交代了作者写这篇序的目的,情感是悲。
师:大家同意不同意?
生:同意。
(板书:乐、悲、痛)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看一看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集会,居然能引发作者如此丰富的情感变化。
五、对比感知,作者之乐与痛
师:大家齐读第一段,用文中原话找出事件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天气、环境、活动和感受(幻灯片显示)
(生齐读)
师:大家一起来填一下幻灯片上的内容。生(集体回答):时间:暮春之初;地点:兰亭;事由:修禊事;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活动: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感受: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师:好,大家找的比较准确,但在回答感受的时候,老师有点不同意见。在“信可乐也”之前有一个词语“所以”,请问“所以”是什么意思?
生:用来
师:很好,用来是表示目的的,这个词语前后内容有什么不同? 生:前面是集会内容的描写,后面是感受。
师:好!那我们先看“所以”之前的内容,根据大家刚才填写内容的提示,看一看有哪些是让人感到快乐的呢?
生1:时间好,春光明媚;景物也很美,有山、水、竹。生2:活动高雅,喝酒尽兴,吟诗作对。生3:天气好,天公作美
生4:参加聚会的人也很好,都是文人雅士。师:很好,大家都感受到了集会之乐。《滕王阁序》中用6个字概括了这场盛宴,是哪6个字呢?
生:四美具,二难并。
师:是啊,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加上贤主、嘉宾,这个三月三,美到了极致。(板书:美,幻灯片播放配乐动画)于是,在微醉的春风里,王羲之与天地相融,忘情的舞蹈于水墨之间,一支笔,书写下千古传奇!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读第一段。女生读,男生倾听。
(女生齐读第一段)
师:这么美的时刻,作者为何而痛呢?大家自由阅读第二段,找出抒发作者感慨的句子,思考作者为何而痛。
(生自由诵读)
师:前后桌自由分组,分享一下学习感受。(小组讨论)
师:哪个小组来分享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
小组1:我们小组认为“向之所欣“句体现了作者痛的原因。这就话说作者以前感到快乐的事情已经变为陈迹,为快乐消逝而痛;何况人生的长短听凭造化,生命终要终结,为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而痛。
师:很好,老师追问一句“犹不能不以之兴怀”的原因是什么? 生:是快乐短暂。师:从哪里看到的?
生:俯仰之间,说明时间短暂。
师:不错,这一句说明痛的原因是欢乐易逝,生命短暂。还有没有其他的句子来说明痛的原因?
小组2:由“欣于所欲”一句,可以看出,也是说欢乐易逝,因为只能“暂得于己”。师:单纯说欢乐易逝吗?作者说“感慨系之”,感慨是随着什么而来的? 生:情随事迁。
师:对,兰亭集会是愉快的,但正是其盛大,难以再有,所以十年、二十年之后,再回忆这美好时光,难免会在无限回味的同时,悲慨岁月无情,美好易逝。(板书:逝)大家注意文中有一个“况”字,它与前面的句子是什么关系?
生:递进关系。
师:作者想强调的痛的原因是什么? 生:“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也就是说人生太短暂。师:很好。所以,作者后面才会发出感慨“死生亦大矣。”是啊,“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再圆满的团聚终将离散,再坚强的生命终将死亡。现实,像铁一样生冷,摆在了王羲之的面前。男生读第二段,女生倾听。(男生齐读第二段)
六、深入感知,作者之悲
师:这种生死之痛,是王羲之一人一时之痛吗? 生:不是。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第三段。
师:但第三段作者没用“痛”字,而是—— 生:是“悲”字
师:同学们齐读第三段,思考两个问题(幻灯片显示)
1、平时,我们说“悲痛”,悲与痛是一个意思,在本文中,悲与痛有什么区别?悲是否比痛程度更深呢?
2、王羲之如何看待生与死?请找出文中原话回答。(生齐读)
师:哪位同学回答第一个问题?
生:文中的“痛”是说王羲之自己,“悲”是说很多人共同的感受,“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看今人,与今人看古人一样,程度上更深一层。
师:好,我们按时间顺序,把文中提到的三种人排个序,应该是什么呢?
生:昔人、今人、后人。
师:很好。历代文人骚客也都 曾在他们的文字中表露过这种被叹,你能想到哪些诗句?
生1:曹操的《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生2:李白也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生3:《赤壁赋》中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生4:还有“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师:在这一段,王羲之将一人一时之悲引申到千古同悲,程度更深。但面对无法回避的生死大事,王羲之是怎么看待的呢?用文中原话来回答。生:“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师:这里,作者认为生与死是否一样? 生:不一样。师:(幻灯片显示时代背景)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十分动荡的年代,士大夫逃避现实,不务实际,要么谈玄说道,要么归隐山林,及时行乐,认为生与死是一样的,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臧克家也有诗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人,他还活着。”只有懂得生死的不同,才懂得珍爱生命。七:后之览者,有感斯文
师:今天,我们一起聆听了王羲之关于人生的悲叹,但悲叹不等于悲观。作者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作为“后之览者”,品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话说呢?
生1:我们无法掌握生与死,但我们可以在有限的生命里做有价值的事情。
生2:我觉得王羲之很伟大,他虽然感慨人无法掌握生死,但是却用自己的人生给我们做出了如何生的榜样,他就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
师:大家说的非常好。正是因为生命如此脆弱,才能将我们的意志铸造得如此坚强。与其说文章时作者发出的悲叹,不如说是对人生怀有一种悲悯情怀与忧患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看到有限生命后的无限价值,于绝望处升起希望,更懂得在风雨中微笑前行!
同学们,生如夏花般绚烂,王羲之做到了,希望大家也能绽放生命,不负年华!最后带着感悟,我们再读《兰亭集序》。
(生齐读)
课后反思:
这是我参加河南高中语文优质课比赛时所讲的一课的课堂实录,获得了一等奖。在课堂上,我力求突出三点:
1、“文”“言”并重,由“言”及“文”,体现文言文教学特点。文言文教学只有做到“文”“言”并举的教学定位,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阅读文言的兴趣,提升教学效率。“文”“言”并重,就是要“析词理趣,两手并举”。体现这一教学思想,就不仅要做好文言文教学的基本工作——字、词、句的解释,还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产生生命体悟上的共鸣。
《兰亭集序》虽然文段不长,情感变化的脉络也比较清楚,但对其思想的把握是重点也是难点。一节课最忌贪大求全,要紧紧围绕课文重点设计学习目标及环节。围绕“文”“言”的指导思想,我设计了两个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字词;
2、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理解文章所蕴含的哲理。在揣摩情感的时候,由“所以”一词的词义引出第一段“乐”的缘由,由第二段“况”字的词义引出作者情感的变化及对生死的看法。由字义到内容再到文化,由外到内,将两者结合在一起。
2、投入饱满的感情,力求出新。《兰亭集序》是篇经典文章,许多大家都讲过,想要出新很难,我尽量突出个人的教学风格,始终充满激情,以情感带动学生的全情投入。
体现在文本解读上,一是在“美文品读”这个教学环节中,将第一段、第二段的“乐”与“痛”放在一起对比感知,让学生在文中用原话回答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天气、环境、活动、感受,带入情境,感受其美,然后引入学生的生活体验,自然得出这些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都会消逝的结论,因势利导,引入作者之痛。以对比阅读的形式强化对作者情感变化的理解。
二是以亭子的造型为主体,精心设计板书,以板书串连起文章主体脉络。板书整体是一个亭子的造型,三角形的顶是由隶书“乐”“痛”及小篆“痛”组成,中间由箭头连接。小篆“痛”在顶尖,既体现全文情感的高潮,同时又指向“乐”,串联起全文情感脉络,及教师情感解读的导向:“乐”是情感的出发点,也是归结点,体现了大悲之后的悲悯情怀,要于绝望处升起希望。自然引出结语:“绽放生命,不负年华”。
3、师生互动,努力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文言文学习应重视诵读,诵读有助于学生读准字音,深入理解文意,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这节课中,诵读贯穿始终。一开 4 始就是师生合作诵读,老师范背第一段,学生齐读二三段;每段学习完毕都有诵读环节;课文结束时再集体诵读,强化认知。
但是,在这节课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比如课堂节奏前松后紧,整体掌控性不足。从导语到第一段“乐”的解析,用时超过了二十分钟,在解析“乐”的时候有拖沓之嫌。到“悲”的分析时,用时较少,势必比影响对其内容的挖掘与扩展。
另外,文本解读中,影像资料的运用方式有待商榷。在导入语中,把王羲之《兰亭集序》二十个“之”字在投影上打出;在字词解释中把“流觞曲水”以图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这都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书法的魅力,帮助了解较陌生的文化常识,这是比较恰当的。但是,在第一段末插入两分多钟的关于兰亭集会的音像资料,不符合现在倡导的以文字引导学生探究文本、感知文意的理念。当学生正沉浸在文字的意味中时,用影像资料就冲淡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味,破坏了整个文字学习的连贯性。在课程设置中,可以将这个环节放在导入语中,配以关于上巳节和兰亭集会的背景介绍,引入课堂会比较合适。
上好一节课不容易,这需要有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扎实深入的文本解读能力,清晰流畅的课堂掌控能力,对学生学情的充分了解,教师自我的交流、表达能力等,我会在大赛中自我反思,不断进步。
第五篇:背影课堂实录及反思
教学过程:
一、【情感铺垫】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品读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篇经典美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大家都读过这篇文章吗? 生:(齐答)读过了。
师:在阅读中有什么感受呢? 生:(部分学生,声音较低)很感动。师:《背影》这篇文章,是一首悲歌,更是一支爱之曲,它曾使多少人魂牵梦绕,又曾使多少人潸然泪下。虽然它的时代与同学们的生活有很大的距离,但这并没有影响同学们对作品的理解,同学们仍然能读出文中那淡淡的哀愁里浓浓的父爱。在学习课文之前,我想做两个调查。
(教师用电脑投影调查题目: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
师:很多同学都知道父母的生日,真好,我替你们的父母谢谢你们。下面我们进行第二项调查:你能说出在与父母相处的日子里,最令你感动的一件事(或者一个片段)吗?(老师让学生默想一分钟,但没有学生说得出)
师:很多同学能够体会到父母为你们无怨无悔的付出,并且在接受爱的时候,也能够爱自己的父母。父母的爱是体现在生活的细微之处的,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也有一些同学没能好好地体会父母的爱,也许是觉得父母所做的一切是多么的平凡,也许是觉得父母对自己的养育的一种天经地义。亲爱的同学,让我告诉你吧,父母的爱的确很平常,很实在,但它是人世间最无私、最伟大的情感。
其实我是没有资格责备你们的。因为,像你们这样大的时候,我也没有体会到父母的爱。只是现在人到中年,我自己也做了父亲,同时看到父母额头的皱纹一天天增多,头发一天天变白,我才会想起从前父母伴我走过的岁月,一种感动,一种愧疚之情油然而生。这时候,我才真正读懂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含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古诗告诉我们要珍惜父母健在的机会,好好尽孝。感谢上苍,我的父母依然健在,我还有机会尽一份孝心。
二、【听读课文】
师:好了,不说太远了,现在我们一起来品读这篇写父亲的经典美文。请大家打开课本,边看课文边听朗读录音,用心感受。
(老师用电脑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课文,老师注意观察学生听读时的情况)
三、【交流感受】
师:从同学们的默默无语中,我知道了,你们已经走进了作品,并且被作品深深地打动了。那么,文章哪个地方最令你感动呢?请大家来谈一谈,好吗? 生1:我觉得父亲为儿子买橘子很感人。(老师让学生说出原因)因为当时他的家竟很贫困,可他却还要为儿子买橘子,我读到这里很感动。
师:当时作者的祖母亡故,父亲又失业,家境的确十分惨淡。在这种凄凉哀愁的背景下,父亲还要亲自送儿子上车,亲自为儿子买橘子。这种爱子深情就显得特别感人,也特别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生2:“父亲走后,我的眼泪又来了”这个地方也很令人感动。作者原来并不理解父亲,觉得父亲说话不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现在作者已理解了父亲的苦心和爱子深情,在离别的时候,儿子终于忍不住流泪了。师:儿子理解了父亲,此刻,望着父亲离去的背影,他流泪了,在这泪水里,有对父亲的感激,有对父亲往后日子的担忧,更有依依不舍离情别绪。生3:儿子读父亲来信的那一段也很令人感动。
(老师让学生读这段文字,生读)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师:(与全体学生一起再读这段文字)读到这里,又使我想起了那句古诗“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很多学生跟着老师读这两句诗)
生4:我感觉到父亲爬过铁道买橘子那一段很感人。因为父亲身体肥胖,行动不便,仍要攀上爬下为儿子买橘子,体现了一片深深的爱子之情。
师:是呀,这一段写得真的十分感人。身体肥胖,步履蹒跚的父亲,艰难地攀上爬下去为儿子买橘子。望着父亲的背影,作者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作者感动了,可见作者是动了真情的,动真情的文章才能打动人。
生5:父亲为我铺好座位,叮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那一节让我感动。生6:父亲踌躇再三,最后还是决定亲自送我,这一段令我感动。(老师让该生说说感动的理由)因为父亲很忙,本已说定不送我,他已经再三嘱托茶房,但他还是放心不下,踌躇再三还是决定亲自送我。这表现了父亲对儿子体贴和关怀。
师:是呵,父亲再忙也牵挂着儿子,真是“儿行千里父担忧”呵。刚才大家找到了很多感人的地方,都是一些细节之处。其实父母的爱就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它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也许只是一句叮咛,也许只是早餐时你捧在手里的一个热腾腾的鸡蛋,也许只是你装在书包里的一盒牛奶……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
四、【精段赏析】
师:刚才同学们也提到了,父亲过铁道买要橘子这个场景很感人。的确,文章开头作者所难忘的背影,文章结尾作者读信时在泪光中再现的背影,其实就是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那么这个“背影”写得如此感人,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描绘它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朗读第六段,好吗?(同学们齐读第六段)
师:文段从哪几方面写父亲? 生1:(老师点名让一生回答,该生回答有困难)写父亲…… 师:(引导)描写人物有哪些方法呢? 生1:写了父亲的动作、语言、外貌。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齐回答了有关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的语句)师:在这个场景中,父亲共说了几句话? 生:(齐答)三句。
师:父亲的话不多,但这朴实的话语却饱含了一片爱子深情,同学们能体会到吗? 生:(齐答)能。
师:除这三种描写外,作者还运用了一种描写,写得也很感人。生:心理描写。
(老师要求同学找出心理描写的句子)生:(学生自由读)“心理很轻松似的”。
师:买橘子,爬上爬下,那么累,为什么还轻松呢? 生:(七嘴八舌地)高兴、一切安排妥当……
师:你们可能还不能理解,因为你们还不是父母。父亲之所以感到轻松,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尽到了一个父亲的责任。
师:在这些描写中,我们对动作描写作点重点分析吧。
朱自清先生所描写的“背影”已成为了父爱的象征,定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艺术长廊,定格在广大读者的心中。而父亲攀爬铁道的动作,也成了一种经典的动作,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下面请大家找出描写动作的关键的词语。
(学生找出描写动作的词语:蹒跚地走、探、攀、缩、倾。教师同时投影显示这些词语。)师:接下来,我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分析这些动词运用的妙处。(学生前后桌讨论,教师巡堂并参与讨论)师:好,现在我们把小组讨论的情况交流一下。
生1:我觉得这些动词写出了父亲买橘子很吃力,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教师给予肯定)
生2:“蹒跚”说明父亲行走不便,但他还要穿过铁道亲自去买橘子,很不容易。“攀”更写出父亲爬的艰难。这些都很好地表现了父亲的爱。师:好,分析很具体。
生3:“探”字用得好,写出了父亲小心翼翼的样子。父亲是个肥胖的老人,“探”字很符合人物的物征。
生4:我想说说“攀、缩、倾”这三个动词。“攀”说明月台高,不容易上去,比如“攀山”,像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攀天都峰》,天都峰又高又陡,所以用了一个“攀”字。“缩”字说明了父亲腿是悬空的,无处借力。而“倾”字是写父亲身体的动作,让人能想像出父亲很努力的样子。父亲是个胖子,他爬月台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了。这一系列的动词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切的关爱。
师:说得真好,还能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看来,大家是真正体会到了文章里表达的父子之情了,真正走进了这篇感人的作品里去,并被深深的感动了。
这篇文章之所以写得如此感人,我以为,主要是三个字:真、细、实。“真”即是真情实感;“细”即是描绘细致;“实”那就是朴实无华了。
同学们读文章时感动了,作者当时也动情了。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动情了呢? 生:作者流泪了。
(教师要求学生找出写作者流泪的句子)
五、【总结拓展】
师:从父亲的“背影”里,我们读懂了一个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意,从作者的眼泪里,我们又看到一个儿子对父亲深切的理解、牵挂和感激。可以说,这一对父子间的挚爱亲情,成就了现代文学史上一篇脍炙人口的经典美文。同时我们也更明白,不管生活环境如何,至爱亲情,血浓于水。
同学们,父爱如山,是那样地厚重、深沉;母爱如水,是那样的温柔、绵长。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毕生都无以回报,但,作为子女,我们应该懂得父母的心呵。在这里,我给大家推荐一首歌曲,希望大家用心去感受。(播放《懂你》)
六、【布置作业】
师:最后请大家在课后完成下面的作业: 1.整理本课字词
2.给父母洗一次脚,然后把你的感受写下来,在班上交流。(结束授课,师生道别)附:教学反思
在设计和教学《背景》时,我主要遵循下列教育教学理念: 1.努力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
《背景》是篇经典美文,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教育的很好的载体。因此,我力图通过本文的教学,使学生受到文本中那浓浓的父子亲情的感染,从而在生活中更好地理解父母,感恩父母。
2.主体教育思想和建构主义理论。
主体教育观要求语文教育要弘扬人文精神,在具体的教学中,要真正地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知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经验。建构主义的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它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激活、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经历。在本课的设计和教学中,我努力实践以上的教育思想,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课文理解的情感氛围。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把阅读教学真正视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实践证明,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自主品析、交流他们极富个性化的理解和感受,是这一堂课的一大亮点,学生们的思维火花被点燃,他们精彩的发言赢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这堂课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结束授课时选用的音乐不恰当,过于激昂的旋律破坏了作品的意境,也破坏了整堂营造出来的情感氛围。
2.在时间安排上显得前松后紧。
3.作业的设计(给父母洗一次脚)缺乏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