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中投机行为的博弈分析(5篇)

时间:2019-05-15 06:48: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教学中投机行为的博弈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教学中投机行为的博弈分析》。

第一篇:高校教学中投机行为的博弈分析

高校教学中投机行为的博弈分析

摘要:博弈分析表明,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教师和学生均存在着严重的投机倾向。在不受道德约束时,这种倾向就会转变成现实。这种投机行为的根源在于有缺陷的教育体制,预防和解决这种投机行为最好的方法就是完善管理体制,构建监督惩罚体系。

关键词:高校教学;博弈;投机

中图分类号: 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627(2008)04-0087-04

一、理论假设前提

将博弈论引入教育领域,能够使教育问题得到全新的思维方法。

[1]“博弈论”(Game theory)是

研究理性的经济个体在相互交往中战略选择问题的理论。它虽源于数学,但现已广泛应用于经济学、政治学、哲学、文学、教育学、商业以及国际关系等研究领域,成为理解人类行为的有力工具。博弈论不仅是一种纯粹的知识,更是一种方法。

博奕论有三个基本假设:第一,参与人是理性的;第二,参与人都有这些理性的共同知识;第三,参与人知道博弈规则。当我们对高等教学中的投机行为进行博弈分析时,就是建立在经济学对人的行为的考察都是完全理性经济人的理论假设基础之上的,即认为一切经济行为都是由人们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引发的,人类总是存在着尽可能增加自身利益的愿望和行动,并且在追求最大化利益的过程中总是表现出利已主义的本性。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哪一方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而他们在作出一定的行为之前总是对各自可供选择的行为方式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分析,从中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

二、高校教学中的投机行为表现

“理性经济人”出于对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追求,总是会千方百计地利用各种条件,为自己谋取

尽可能多的利益,于是就会出现一些投机行为。所谓投机,就是指当事人利用一定的客观条件,为取得某种预期的收益而采取的行动。与正常劳动或经营获取的利益不同,投机的收益与代价常常是不对称的。一般情况下,人们预期投机的净收益越大,就越是倾向于投机;当成功的可能性增加时,人们也倾向于投机。所以,可以说人们的投机行为是成功概率与成本和收益关系的函数。

(一)在高校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投机的博弈

学生总是在努力学习和投机取巧之间进行选择,千方百计地想以尽可能少的付出来通过考试,获得好成绩,大部分学生是通过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率,而小部分则会选择投机,如向老师“套题”或让老师批改试卷的时候“拉分”,以此节约通过考试与取得学历学位的实际付出和成本支出。由于投机行为不断得逞,不断传递,有些学生精于此道,对教师的公关手段不断翻新,堪称一绝。而作为投机行为的另一个主体——教师,由于他所具有的双重人格特征决定了他也会采取投机行为。作为一个为人师表的教育工作者,教师应该忠实履行自己教书育人的职责,对学生严格要求,让学生诚实求学。但是如果教师执行第二种人格即有私心,想以降低考核标准,无原则放学生过关,以此改善与学生的关系,或者谋求个人利益。这样学生就会采取请客送礼、考试违规等各种手段来进行投机行为,通过较小的努力和尽可能少的付出换回更好的成绩和收益,取得更大的合作博弈解。

(二)教师与教师之间存在着投机的博弈

具有双重人格特征的教师,在实际中更接近于“经济人”的假定。每一个理性的教师在国家所

付工资及其他待遇一定的情况下,若有的教师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租金”,而学校和社会又监督不力或惩罚不严时,那么理性的(不考虑师德、人生价值等非理性因素)教师便会效仿,从而促使投机行为的发生。

(三)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存在着投机的博弈

如果有些学生从投机中获得了成功和收益,而其他各方面条件都差不多的学生却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投入更多的时间,还不一定能顺利通过考核,这种不公平的竞争使得这些不投机的学生明显处于不利的地位。所以当有学生采取投机手段顺利蒙混过关而又未受到应有的惩罚时,受“羊群效应”的影响其他学生便会争相效仿,造成投机行为在学生中蔓延。

三、投机行为的负外部效应 一般说来,学校的管理制度体系更侧重于对学生行为的管制和约束,而忽视了教师行为对投机所产生的影响。分析高等教育领域存在的投机博弈行为可以看出,投机行为的原因绝不仅限于学生,还包括教师违规。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出现的投机行为,其负外部效应所引起的不良后果是非常明显的。首先,对于学生来说,由于投机行为的博弈使得学生都存在一种不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轻易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使得部分学生不再认真学习,把精力用于投机公关,难以掌握真正的知识,从而使得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下降。其次,对于教师来说,这种投机行为也会有损于自己的形象,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学生进行投机,对教师请客送礼,就会使教师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一方面要抵制物质上的诱惑,另一方面满足了投机的学生又对勤奋学习的学生不公平,这样使得学生之间也会产生一种新的矛盾,从而也激化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矛盾。同时,教师的这种投机行为还会对其他的教师产生不公,人为地影响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的客观评价,造成教学效果评价的不合理差异,引起教师之间的矛盾。第三,从整体上来说,高等教学中存在的这种投机行为造成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对于学校来说,监督不力,疏于管理这种投机行为对其影响非常大,投机毕业的学生达到一定的人数,加上人群自有的扩散效应,自然会降低学校文凭的含金量,也会降低学

校在社会和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评价。对于教师来说,会误导教师不认真备课,不求上进,严重的时候甚至会演变成腐败。对于学生来说,投机过关给他们带来的是目前的小便宜,但却助长了学生的不良品行,荒费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给他们以后工作和生活都带来潜在的危机。

四、投机行为的博弈分析

(一)学生投机行为的博弈分析

假设教师是学校利益的忠实代表,而且他的目标是以最小成本来防止或查出学生投机作弊行为,那么学生投机行为的发生也是源自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制约学生投机行为的措施是被查处以后的惩罚或受到的处分,对于学生来说只有在当他们预期到不会被抓住或查出时才会想投机。这样他们就有两种可供选择的策略:作弊(投机)和不作弊(不投机)。学生作弊被查处后不仅不能通过考试,还要受处分,更会对以后的前途(比如获得学位、入党、评奖等)产生影响;而如果学生选择努力学习,诚实考试,他的成绩非常优秀,就业时选择的单位也好,能实现他的个人收益最大化,那么学生的最佳策略就是不作弊,也不投机。但是如果教师对于学生的投机行为选择妥协,对于学生的作弊选择不查处,那么选择诚实考试的学生的成绩得不到公正的评价和认可,他的个人收益就会递减,这样,学生的最佳策略就可能是作弊或投机。如此矛盾循环,没有一个策略能构成纳什均衡。[2]但是考虑到教师学生随机选择不同策略的概率分布,那么这个博弈也存在一个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因此对于学生来说,他在选择投机行为时总是要慎重地权衡教师妥协投机的概率。所以说,学生的投机博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取决于教师的投机概率。

(二)教师违规(妥协学生的投机)的博弈分析

教师是个具体的人,不是抽象的学校利益的忠实代表,都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那么教师和学校之间有两种可供选择的策略:违规和不违规、监督和不监督。当教师违规行为被学校查处以后,不仅无法兑现对学生投机的满足,而且还要受到严重的处分。考虑到违规的预期收益有可能大大小于承担的风险,那么理性的教师应该会选择不违规。但是如果学校对教师的违规放任自由,听之任之或监督不力,这样就会大大减少违规行为的风险和支出成本,使违规收益最大化,这时理性的教师就会作出违规的理性决策。在违规与不违规、监督和不监督之间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策略组合,但其中只有(监督、不违规)是唯一的完美子博弈纳什均衡。在这一均衡上,学校选择监督,教师选择不违规。从这种分析上来说,教师的违规投机行为也取决于学校的监督力度。

五、投机行为的根源

(一)体制原因

从体制上看,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中存在着投机行为的根源。首先从学校和国家的关系来看存在着政教不分的现象。尽管近些年来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可谓声势浩大,也在一些局部动了真格的大手术,但是高等教育的官办性质和政府的附属物这一些属性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学校的办学规模和发展层次和办学方向还是基本上由政府选择而非市场,学生是否合格毕业以及整个学校的学生总体水平高低和所在学校、领导以及教师均无直接的利害关系,教师无法代表也难以享受到学校的利益,在学校得到利益情况下对于个体老师来说并无得利,在这种利益模式下,小部分教师选择投机可能也是理性人的选择。

(二)评价机制原因 从某种角度讲,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是学校和社会对其评价和选择而作出的一种反应,如果社会和学校对其选择和评价的方法是科学的,教师和学生就会采取合理的反应,反之,就会采取相反的策略应对。社会对于学生的评价和选择一般都比较注重其毕业的学校、所学的专业,而不太注重个体的差异。在能节约支出成本(为得到文凭而付出的努力)而不减少预期收益的情况下,学生自然会选择投机,因为学得好与学得坏差异不大,更多的是他获得了哪个学校哪个专业的毕业文凭,所以只需要通过课程顺利毕业就行,这样投机就会被部分学生所选择。

(三)动力原因

无论是对教师来说,还是对学生来说都存在着投机的动力。从学生方面来说,当他们对自己所学的课程和内容没有兴趣,处于一种学非所愿的境地时,或者当他们觉得课程内容太多,疲于应付,处于一种学习没有时间的境地时,投机就是他们最好的选择。因为对大多数的学生来说,自觉性毕竟是有限的,如果能够通过投机过关,无论其付出的时间精力甚至还有金钱都会减少,在这种情况下,节约成本而不减少收益的投机是很有动力的。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但同时也是教师谋生的手段,而非生活的第一需要。对教师理论上的德行假定在现实中对少数教师来说是不可能真正成立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只能假定教师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教师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道德风险,只要条件许可,利益诱惑很大,就有可能产生投机。

六、结论与对策

在一般情况下,学生总是存在着投机倾向,这种倾向转变为行动的前提条件是教师投机。在现行体制下,教师也存在投机的倾向,如果没有道德约束,这种倾向也会转变为现实。教师的投机条件又取决于高校的监督约束机制和奖励机制。因此,我们必须从完善教育体制这一根源上入手,制定合适的应对策略。

(一)教学监管应建立完备的教学双方博弈的规则,这主要是指教学立法和执法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教学双方在本质上存在着利益的博弈,在这过程中,双方都借助于对方的劣势,来强化自己的优势,教学管理的各种法规制度正是在双方博弈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的。因此,在高校的教学管理中,必须要制订完善的规章制度,尤其是必须在明确各自权责的基础上,确立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兼顾、相互协调的监管机制,这样才能使博弈双方都根据规则自由地选择各自的策略,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实现社会最大效益。[3]

(二)建立管理权与所有权相统一的激励模型

按照经济学的产权理论,资源应该配置给最能发挥其效能的人。在高校的教学中,教师无疑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其对学生主导作用的发挥起着关键性的影响,所以必须确立教师产权,建立相应的利益机制,使其管理权和所有权相统一,体现主人翁的地位,让教师在不完全制约下,根据自己的产权共享部分学校经营剩余,使教师从关心自己个人切身利益的角度出发去关心学校的经营发展,尽可能地消除教师在教学中的不良寻租行为,从而从根本上抑制学生的投机倾向,端正学风,改善教风,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相长的基础上可持续良性发展。

(三)加强必要的监督和惩罚机制

在完全理性经济人的理论假设下,由于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他都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在教学投机的行为过程中必然会损害到他人和学校的利益,要防止投机行为的发生,就必须加强监督和惩罚机制,公开教学信息的透明度,教师、学校、学生之间互相监督,加大投机的难度;一旦发现投机行为后,要加强对学生、教师的惩罚力度,增加投机的成本,以此来抑制投机的动能。最后,本文在论述高等教学中投机行为博弈分析的时候都是基于理性人的假设,但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人并非时时刻刻都是理性的,不光有他的私心,也有高于私心的公心,不会仅仅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马克思在论述个人利益观和自然人性论的时候认为“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的,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联系和关系的总和”。[4]延伸一点讲,就是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时候,必然会考虑到是否损害了社会(学校)和他人的利益。通过本文对投机行为的博弈分析,我们知道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在选择投机的时候,都会损害到其他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的相关利益。因此,作为社会人,他也有可能选择不投机。我们认为加强对学生和教师的公心教育(包含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能从源头上控制投机行为的发生,有效地减少投机行为,这也是作为教育体制建设的重要补充,同时也充分体现了道德与博弈的相互关系。

参考文献

[1]李承先.博弈论方法与教育政策研究[J].交通高教研究,2004(3):41~42.[2]俞建.博弈论:Nsah平衡[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5):1~4.[3]罗智波.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管理机制的博弈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1):6~7.[4]林泰.“经济人假设”与人性自私论[J].经济理论与实践,2006(6):31~36.

第二篇:腐败行为的博弈分析(经济博弈论论文)

摘要

中国经济经历了多年的阴霾,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就进入了经济社会的转型期,这是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目前我们仍然处于这一特殊的时期中,我国走的一条渐进式的改革道路,由体制外改革逐渐转向体制内的改革。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在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日益提高,然而改革并非一帆风顺,随着改革的深入,各种问题逐渐显现,腐败就是诸多社会问题中的一种。有学者将腐败称为政治之癌。腐败的存在会严重影响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阻碍经济增长,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人们对腐败行为深恶痛绝,我国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就没有停止过对腐败活动的治理,然而近年来腐败问题却有日益恶化的趋势。究其根源,我们更多地是侧重于从思想认识、道德品质的角度以及严刑峻法等方面来进行治理,即对政府官员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加强对腐败分子严厉打击,但忽视了对腐败活动产生机制的研究。本文通过博弈分析来阐诉腐败活动产生的原因,对腐败活动进行一次深刻的剖析。

关键词:腐败 成本收益 影响因素 经济 贪污型引言

1.1 腐败的定义

腐败即公职人员为实现其私利而违反公认规范的行为。腐败的实质是一种非正式的获取政治影响的过程,当某个群体感到其核心利益在正式政治体系内被忽视或被认为是非法之时,这一群体的成员就会被吸引到那些获取影响的非正式渠道中去,而这些渠道又往往以腐败的形式表现出来。

腐败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腐败在广义上说是行为主体为其特殊利益而滥用职权或偏离公共职责的权利变异现象。从狭义上说泛指国家公职人员为其特殊利益而滥用权力的权利蜕变现象。腐败,也是指国家公务人员借职务之便获取个人利益,从而使国家政治生活发生病态变化的过程。

1.2腐败的特征

根据定义,我们可以概括出腐败的几个方面的特征:

①腐败是作为理性经济人的政府官员在特定制度环境下的主动性行为选择。

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由于利益约束是对人类行为的最基本的约束方式,政治生活中的人必然表现出与经济活动中的人相一致的地方,都以理性经济人的特征出现,具有利己动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作为经济人的政府官员,在从事相关政治活动时,也会有意或无意的进行成本——收益的计算,腐败实际上就是他们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非法行为的表现。当从事腐败活动的收益高于成本时,官员就会趋于腐败;反之则会远离腐败。

②腐败实质上是公共权力与经济财富之间的市场化交换。

从市场交换角度看,腐败活动在公共权力与经济财富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一个腐败的官员要么贪污侵占,运用权力直接获取私利;要么向第三方敲诈勒索、收受贿赂,用权力间接交换利益。后者人们经常称之为权钱交易。事实上,利益除表现为金钱形式之外,还有形形色色的能够由个人或小团体享受到的好处和服务。这些利益有些可以用金钱来衡量,有的则很难用金钱衡量,但确实都是实际的利益或好处。

③定义腐败的关键在于代理人获得的是未经委托人同意的私利。

现实政治生活中,作为国家主人的人民不可能直接参与国家具体事务的管

理,而是将管理国家的具体权力授予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由此产生了国家管理中的委托——代理关系。由于代理人是具体的管理者,具有管理经验和信息优势,很有可能滥用委托人的授权,以公谋私从而损害委托人的利益,这就产生了腐败。

1.3腐败问题的表述

① 腐败的共有特征: 是损害公共委托人的利益, 代理人以及与代理人进行权力交换的权力接受者非法获益.无论是寻租理论的分析, 还是政治学的分析都能得到以上结论.② 腐败问题的数学表述: 设X 为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通过契约达成的权利(力)委托变量集合, x ∈X , x 是某种权利委托变量.x 的期望价值或市场价值(例如通过拍卖的执照价格)为V.在一次权利交换中代理人以y 价格让度x , P 为权利接受方的支付价格, 那么当

1°Vy > 0 时, 我们说代理人对委托人是不尽责的;如果权利接受方为了以y 的价格得到x 而给代理人行贿C, 且代理人同意在接受C 后, 以y 的价格让度x 权利, 则称代理人腐败.这个C 属委托代理契约之外的代理人收益.3°在2°成立时, 存在Δy = VP ,(1(1P)(5)

在(5)式中, 当等号成立时, 代理人对腐败行为的选择与不选择觉得是等价的, 这是产生腐败行为的下限.当等号不成立时, 腐败行为就会发生.假如用P 表示公共代理人腐败行为的成功率, 或1-P 表示委托人对代理人腐败行为洞悉的信息度,那么, 腐败行为能否在一个理性的代理人身上发生就取决于惩罚系数K 的大小了.当

1°当K < P/(1-P)时, 腐败会发生;2°当K = P/(1-P)时, 腐败将终止;3°当K > P/(1-P)时, 腐败不发生.在(5)式中, 如果P 一定, 腐败能否发生将仅仅取决于K 的大小, 而与C 无关.假如K 满足1°的情况, 则

CE = PCP)K C > 0(6)称CE 为在一次腐败中的风险中性的公共代理人的欲望水平, 这个值属契约之外的期望收益.2.2寻租型腐败中的三方博弈

寻租理论从经济学角度为解释腐败提供了一种理论选择,把研究范围扩大到了寻租者,但在现代社会中,更为常见且影响更广的腐败现象就是那种涉及到权钱交易的活动,政府官员通过敲诈勒索、索贿受贿,通过第三方收受贿赂从而利用权力间接换取私利,即寻租型腐败或称之为贿赂型腐败。要以寻租者为主体,腐败只是一种“管理资源制度”的伴生物,腐败的。主角”——资源权力作用者没有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公共权力的最终拥有者(委托人或人民)与公共权力的需求者(寻租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的也很少,下面将主要从公共权力的委托人、代理人和寻租者三者关系的角度来研究寻租型腐败的产生。

寻租活动涉及到的主体有委托人——公共权力的最终拥有人,由于人民选举产生政治家,政治家与人民利益息息相关,在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客观上也实现了公众的利益,因此在这里可以看成代表人民行使公共权力的政治家;代理人——公共权力的使用者,主要是指政府官员,他们受人民委托拥有公共权力的使用权或处置权;寻租者——通过不法方式获取公共权力所限制的资源的需求者。代理人与寻租者之间表现为设租人与寻租人之间的合作博弈关系,先设租后寻租或是先寻租后设租依具体情况而定。设租——寻租双方的合作剩余等于委

托人的净损失,委托人为了自身身利益最大化,会对寻租行为进行监管,并且对寻租活动的参与方进行惩罚。下面对出租车牌照问题的进一步分析及三方模型: 行贿与受贿这种典型的腐败问题就可以表示由寻租理论所涉及的主体问题.我们对此问题的进一步分析表明, 该问题的构成可分解为如下几点: ① 出租车牌照的有限性(资源稀缺条件);② 牌照是由政府有关部门及其公务人员发放的(主体之一);② 人民是各级政府的委托人和监督者(主体之二);④ 以不法方式获得牌照的公共资源需求者(主体之三).从以上构成中可以看出, 出租车牌照问题涉及三个主体, 这三个主体实际上代表了二个利益方面.其一是公共权力(稀缺性公共资源处置权)的最终拥有者.在我国这种权力拥有者就是人民, 人民并不直接行使这些公共权力, 而是把这些权力委托给政府及其公务人员, 因此我们称人民为委托人;其二是公共权力的使用者.政府及其公务人员受人民的委托拥有公共权力的使用权或处置权, 在正常情况下政府及其公务人员代表人民行使权力, 所以是公共权力的代理人;其三是对公共权力所限制的资源以不法方式获取的需求者.如果在出租车牌照问题中出现寻租活动、滥用公共权力, 就有可能导致腐败产生.无论腐败是如何产生的其所涉及的利益主体有三个, 其权力转移过程如图1 所示, 我们称之为三方模型.2.3贪污型腐败的成本收益分析

人类的行为复杂多交,但在经济学看来,这些行为的选择都是理性的经济人进行成本——收益比较的结果。只有当一种活动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的时候,人们才会进行这一活动。在对腐败问题进行经济学分析时,可以理解为当事人从事腐败活动的效用超过他把时间及其他资源用于从事其他活动所能带来的效用。从前文对腐败的类型分析中可以看出,贪污型腐败是政府官员利用职权直接贪污侵占国家资财,包括利用职务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挪用、挥霍公款,集体私分国有资产,接受礼物不交公等。由于贪污型腐败中的腐败官员既是腐败行为的需求者,又是腐败行为的供给者,因而决定其腐败行为的关键:生于进行这一活动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比较。

设官员在正当履行职责的情况下的既得利益所享受到的全部效用为E0,包括薪金、职务的特权、公众中的声誉等所带来的效用之和。他从事腐败活动主观上

被预期不被发现的概率为P0,不被发现时通过贪污行为所获得腐败收入为B,则贪污型腐败产生的必要条件是:

Eo<=(B+ Eo)(1-P0)(7)但是腐败是否被查出并不是由个人主观决定的,而是由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安排所决定.设在既定的制度安排下腐败被查出的实际(客观)概率是P1(0< P0< P1<1),因贪污被查处的官员将被调离公职或降职处理,他在此后替代性的其他职业中所能得到的收益为E1,而且在查处后还将面临罚款、监禁、社会歧视、舆论谴责、丧失名誉等经济、法律和道德上的惩罚,这是对个人收益的扣除,或者说是从事这一活动的成本,我们设为W0.那么腐败行为发生的充分必要条件将变成如下形式:

E0<=(B+ E0)(1-P1)+ P1(E1-W)(8)上式可稍加变形,得到:

(E0-E1)+W<=B(1/ P1-1)(9)不等式的左边可以看作是贪污官员的私人成本,是由职业上的收益的净损失和其他社会损失组成。这里无非有三种情形:

①当E0和W给定时,E1越大,即腐败官员被查出贪污、受到处理后越容易在其他职位上找到工作,获得合法或不合法的收入与效用,则贪污型腐败的私人成本越小,反之则越大。

②当W和E1定时,E0越大,即政府官员既得利益越大,进行贪污活动的成本将会越高,反之机会成本越小。

③当E0和E1给定时,W越大,即官员贪污一旦被查出,将面临的惩罚越严厉,腐败成本越高,反之则社会对这种行为更为宽容,贪污腐败的成本越小。

不等式的右边表示官员贪污腐败的预期收益,它与贪污所得的收益正相关,与贪污行为被查出的概率负相关.当被查处的概率P1一定时,通过贪污活动所能获得的收益越大,则官员贪污腐败的动力越大,而贪污获得的收益又取决于个人所拥有的权力大小、现行制度下能够动用的社会资源的多少等因素.当B一定时,查处概率P1越高,则对贪污腐败分子的威慑作用越大,贪污腐败行为就可能得到遏制,查处概率越低,腐败行为的诱惑就越大。

3.结论

从以上对贪污型腐败的模型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制度变量外生给定的条件下,官员腐败行为的产生是基于腐败的查处概率,政府官员的收入、对腐败官员及寻租者的惩处力度等因素。

首先,从查处概率上来看,在贪污型腐败中,作为官员腐败收入的所谓“腐败诱因”与查处概率负相关;在寻租型腐败中,政府监督部门最优监督概率与查处概率负相关,正是由于我国转型期腐败查处概率(查处质量)低,才使得官员受到很大的利益诱惑和侥幸心理去进行腐败活动。腐败查处概率与两个因素有关: 一是官员腐败行为被发现的概率,它等于被发现的腐败官员与所有腐败官员之比;二是当政府官员腐败行为被发现后受到处罚的概率,它等于被发现同时被惩罚的公务员与所有被发现腐败的官员之比。胡鞍钢、过勇等人的研究发现,腐败行为实际受到查处被判刑的概率十分低。政府官员腐败被发现的概率大约在10%~20%,被发现后受到法律惩处的概率约在6%~10%。根据中央组织部数据计算,1993至1998年,一全国受党纪政纪处分的党员干部累计达2.89万人,平均每100受党纪政纪处分的干部只有42.7人被检查机关立案侦查,只有6.6人被判刑.如此低的查处概率,是不少官员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原因。

其次,政府官员的薪资水平相对偏低。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政府官员现有的薪资是其从事腐败活动的机会成本,较低的薪资水平使得政府官员腐败行为的成本不高,这是影响官员行为选择的又一因素。改革开放之后,公务员整体工资收入的增长与其他社会阶层,特别是与先富起来的社会阶层相比明显较慢,这使得政府官员面临的激励机制发生严重扭曲。如果考虑到政府官员的整体素质高于企业劳动者,政府官员的工资水平与社会同类人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差距更大。

最后,影响官员腐败行为的还包括对腐败行为的惩罚力度.腐败的私人成本由薪金损失和惩罚损失构成,对腐败行为的惩罚力度大,腐败的私人成本就高,这就会抑制官员的行为;政府监督部门的最优监督概率也与对官员的惩罚力度负相关,提高对腐败行为的惩罚将会降低监督部门的监督概率,反过来又会压制住政府官员想去腐败的心理冲动。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影响着政府官员的行为。比如说在当前形势最严重的腐败——寻租型腐败中,存在着一个公共权力的“市场化”交易的过程,权钱交易就很形象的概括了这一基本特性,有交易就有市场存在,在这个腐败市场上,供给方是那些掌握着稀缺资源控制权或审批权的政府官员,需求方则是前面定义的“第三方”,即那些希望通过贿赂等方式获得特殊利益或降低成本的厂商或个人。腐败的需求方也影响着政府官员的行动。在寻租型腐败中,收益更高的应该说是腐败的寻求方,“以少取多”、即所谓的“送去一只鸡,换回一头牛”,就是第三方从腐败行为中获利的形象描述。正是因为有巨额的利益的诱惑,才使得寻租者绞尽脑汁、想方设法的拉拢、贿赂政府官员。一些政府官员就是这样越陷越深。在前面的模型分析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政府监督的最优概率也与对寻租者的惩罚力度成反比,加大惩罚力度,在打击官员腐败的同时也对腐败需求进行遏制,使政府官员无处腐败。在对寻租型腐败分析中,我们假设了既定的制度因素不变,而寻租活动、腐败行为的大量出现,却与社会转型这一制度变迁过程密不可分。

综上所述,腐败是一个复杂的制度现象,不同社会结构、不同经济活动主体可能对同一个制度安排或创新反映不同,但我们只要从社会政治经济以及道德层面等多个领域一起着手,从不同方面提高腐败活动的成本,降低其收益,提高腐败活动的查处概率,加大对腐败分子的惩治力度,那么腐败行为将不仅不能给人带来收益,反而会使之承担巨大的风险和成本,从而成为一种“不经济”的行为,人们自然会远离腐败。

参考文献

[1] 谢识予,《经济博弈论》,复旦大学版社 2007年版 [2]汪丁丁《关于腐败的经济学分析》《战略与管理》 2000年第6期 [3]百度文库 http://wenku.baidu.com/

[4]邹薇《腐败行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武汉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5]阳穆哲《腐败问题的三方决策模型》《经济科学》2001年第5期 [6]吴丕《中国反腐败——现状理论研究》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第三篇:关于我国证券公司经纪业务竞争行为博弈分析

关于我国证券公司经纪业务竞争行为博弈分析

论文关键词:经纪韭务 竟争行为 博赛分析

论文摘要:证券经纪业务是证券公司主要业务之一。交易佣盒舶浮动耐使得雾商生存环境发生巨变。本文透过产韭经济掌曩圣l}推导证雾,厶、葡的竟争行为摸jc及箕冀效,从中扰出证雾韭生存发展的策麝方法。

一、我国证券经纪业务市场结构及演化趋势分析

(一)证券公司经纪业务市场结构现状

市场结构是指对市场内竞争状况和价格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的市场组织的特征.市场结构的描述指标主要是厂商的数量和市场集中度.市场集中度通常用处于行业前n位的厂商资产、销售收入等占全行业的比率来表示公式如

一般情况下,行业内厂商数量越少、集中度(CR)越大.说明该行业垄断性越强;行业内厂商数量越多、集.中度越小,说明竞争程度越高。这里代表厂商.代表厂商数量,Ⅳ代表全部厂商数,这里我们取值为5、1O.分别统计计算。

由于精确数据取得较为困难.根据2000—2003年经纪业务的券商排名看.从2000年至今.总成交额排名前5位券商的经纪业务总体市场份额在25ji;一27ji;之间波动.前1O位券商的市场份额保持在35ji;一40%之间.中小券商占据相当份额。根据贝恩对美国产业垄断和竞争类型的划分标准(值在30%一35ji;为低集中寡占型,30%以下为原子型),我国证券经纪业务属于低集中度市场.竞争程度很高。由于证券公司营业部在经纪业务中具有相对独立性.从排名前5位券商的营业部总数看,大约在560家左右.营业部的绝对数量占我国证券营业部总数量的22ji;.略低于前5名券商市场份额.也就是说前5位券商所属营业部的平均市场占有率只略高于市场平均水平.并没有规模优势。如果从证券公司数量上分析.更能说明问题.截止2003年底,我国证券公司共有12O多家,总资产约5。7OO亿元,营业网点达2.9OO多个.和国外相比.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结构

因此.我国证券市场经纪业务中证券公司的竞争行为特征具有完全竞争市场的行为特点.从全国范围来看.证券公司是一个价格接受者.市场势力应该十分有限

(二)结构演变趋势

以上我们从其描述性指标的数据分析了证券公司经纪业务市场结构现状,并且推出其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行为.但这还不是全部.下面我们从影响市场结构的几个主要决定性指标因素人手.分析未来证券市场经纪业务市场结构的演变趋势.对于证券公司未来竞争行为作一个前瞻

1.进入障碍。证券行业属于三大金融行业之一.相对于其他一般行业,其进入障碍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策壁垒、必要资本量和绝对费用壁垒、规模经济壁垒。政策壁垒主要指进入证券行业需要相关部门审批许可,进入后从事各种业务受到相关法律的严格管制.大多数业务资格要得到中国证监会审批不过自去年以来.中国证监会已经对行业进入和业务许可逐步放松了管制.政策壁垒在逐渐降低.但目前看政策壁垒仍然是影响最大的因素。此外.兴办证券公司从事经纪业务需要大量资本投入.除了法律

规定的最低注册资本外.一个证券公司要想吸引客户,起码要有营业网点的网络优势.这需要较多的房地产储备和电脑机器设备以及高素质人才.绝对费用还是很高的.但随着股份制的发展.对于有实力、讲信誉的发起人.募集证券公司所需资金并非特别困难。但最后一条规模经济壁垒是难以克服的障碍.下面再详细说明

2.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规模经济指的是随着证券公司净投入或者营业部以一定比例增加.其业务量和利润以更高的比例增加这一事实,或者说随着产出的增加.平均成本在下降。从理论上讲.由于经纪业务投入大多属于沉淀成本.在场所、机器设备和人员等可变成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无限满足新增客户服务要求,因此其边际成本近乎为零.从而规模经济是理论上成立的:历史数据也基本证明了这一点范围经济是指证券公司从事多项业务具备互补优势,比单纯开展某项业务更具事半功倍效果,诸如投资银行、证券投资、资产管理以及投资咨询业务之间都具有相互支持的功能.虽然有业务上资金、人员分立的原则,但信息是可以共享的.而且品牌优势和无形资产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规模较大的综合类券商比经纪类券商更有发展潜力和抗风险能力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决定了证券公司经纪业务的成本弱增性(Subaddjt1Vity),使得该行业具有很强的自然垄断趋向.这要求证券公司规模越大越好.从事的业务越多越好.这给中小券商造成相当大的竞争劣势和生存压力。

3.产品差别。一般来讲,证券公司经纪业务的服务产品主要是交易通道提供.从投资者的角度讲.证券公司营业部只是一个进行证券交易的场所.除了地理位置(网上交易也消除了这一差别)外.其差别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说.在经纪业务中.证券公司的产品是同质的或者说无差别的这也是目前经纪业务竞争如此激烈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证券公司要做大做强,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要做出特色来.树立自己的业务品牌。

结论:从上面券商经纪业务的三个特点综合分析,券商经纪业务市场目前接近完全竞争.但其具有自然垄断行业的共性.因此其发展演变趋势是垄断竞争前期,理论上均衡结构是寡头垄断

二证券经纪业务竞争行为博弈分析模型

(一)短期竞争模式

根据以上证券市场结构分析我们得出结论.短期内经纪业务目前接近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就目前的券商服务内容和水平所限.产品的同质化使得竞争主要局限于价格竞争策略.特别是去年佣金改为浮动制后.价格竞争由暗地里返俑打折演变为公开杀价。而产品竞争策略还未大规模开展

经纪业务短期竞争具有如下特点:(1)券商(供给者)、投资者(消费者)是理性的,对于价格是敏感的虽然投资者整体证券交易行为对于交易佣金总体上.也就是说全国范围看弹性很小或者说无弹性(从历史数据看.交易量并不随佣金水平相关变动).但个体投资者对于某家证券公司的无差别的交易通道服务来讲是具有选择空间的.因而对于价格(佣金水平)是富有弹性的。(2)通道及交易场所服务是同质无差别的。竞争主要是价格的竞争。(3)券商可以提供任意数量的产品(服务),实际上远程委托(电话、网络)的飞速发展在技术上已经不是问题。(4)市场是完全的而不是分割的,提供服务的券商数量众多。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经纪业务竞争行为博弈的短期均衡基本符合伯川德(Bertrand)模型。理论上谁出价最低谁会得到整个市场.谁的出价高就会失去客户,均衡就是所有券商都以边际成本报价进行竞争这

一均衡的博弈过程是这样的:每一厂商都假定其他竞争对手的价格是固定的.通过轻微削价,该厂商可以赢取对手所有客户.经过多次轮番降价.最后达到自己价格底线——边际成本,这时厂商赚取的经济利润为零.并且没有厂商可以通过降价或提价来增加利润.外部资金也不愿进入该行业。但理论上我们从上面的分析结合实际来看.券商的经纪业务的边际成本接近零,那么短期的均衡价格就是零。从实际情况看.实施佣金浮动后.在短期内通过价格抢占地盘的竞争战术屡见不鲜.某些券商更是打出了零佣金的招牌。特别是一些新券商和新营业部.由于没有客户和业务.所谓光脚不怕穿鞋的.因为固定成本都是沉淀成本.在不增加可变成本的情况下只要有新增客户就会减少亏损:还有一些小公司,由于客户稀少,降价损失相对较小.考虑到大券商不敢轻易降价.因此也敢于打零佣金。这种降价方式很明显并不是掠夺性定价.因为降价公司的目的是为了活命而不是排挤对手.并且价格有向下的刚性.一旦降下来再回升的可能性很小从实行零佣金的券商实际效果看.在佣金降为零后,客户并没有想象中的大规模增加.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在二级市场行情低迷的情况下.大部分投资者处于深度套牢状态.交易意愿很小.交易次数很少甚至并不交易,所以佣金水平不是最为关心的因素:二是营业部的设立和网络服务部的增加仍然存在一定的政策壁垒.影响了一些低价策略券商开拓市场的努力但这两个因素不是长期存在的,随着它们的消除,零佣金的效应必将慢慢显现。

(二)长期竞争模式

上面我们从长期市场结构演变趋势的三个主要影响因素得出结论:证券市场经纪业务长期均衡状态应该是寡头垄断目前市场只是具有某种苗头,真正完成这一趋势的演变还需时间

我们已经得出结论.券商在短期的竞争中遵从非合作博弈的伯川德模型,但券商和其他公司一样.也是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自己的一个目标.但伯川I德模型的竞争行为却把自己和整个行业逼入绝境.从长期来看.短期的博弈过程演变为一种重复博弈.结果会出现某种程度的变化.这也是券商理性行为的结果从囚徒困境这一博弈过程我们也可以看出.短期博弈和长期重复博弈结果不同.特别是对于一些正合博弈过程。在博弈方理性的前提下.产生合作博弈的结果是非常大的。从证券公司的角度讲.合作博弈的结果就是合谋或卡特尔(或者某种默契).主要是价格卡特尔。

券商的卡特尔串谋往往以失败而告终.主要有以下原因:

1.证券业市场结构集中度低.券商数量众多.协调成本巨大一般来说.券商数量越多,各券商经营能力、技术水平、地理位置差异就越多,需要协调的方面越复杂,单个企业采取独立行动的可能性越大.卡特尔越容易失败:集中度越高.大企业越多越容易形成价格领导和卡特尔.反之亦然卡特尔的每一成员同时也有着欺骗卡特尔的动机:每家券商都希望通过轻微削价来赢得对手大量客户,结果是价格同盟不攻自破

2.监管及法律方面的限制价格卡特尔违反了现行法律法规。根据《价格法》,企业不能为了竞争或利润的需要,制定倾销价格或结成价格同盟。《价格法》第十四条(一)款规定,经营者不得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损害其他经营者或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价格管理条例》规定,企业之间或行业组织商定垄断价格的.属于价格违反行为。原国家经贸委在《关于选择若干城市进行行业协会试点的方案的通知》中也明确规定:行业协会有权进行行业内部的价格协调.但要防止行业价格垄断.保护商业竞争.维护企业合法利益即使行业协会出面协调.也存在法律约束。

3.在进入壁垒逐渐打破的情况下.新加入者由于降价损失小敢于低价竞争对于证券公司这种固定成本在总成本中比例较大的企业.其沉淀成本也较大.而边际成本又为零.在行业销售额下降的情况下.企业为了收回固定成本.往往不计后果地降价而打破卡特尔

长期来看.证券公司虽然有进行合作博弈产生卡特尔串谋的可能性.但其制约因素也是相当大的.这种利润也是不会长久的.并且冒着法律风险.也是一个无奈的选择,而券商要生存发展.还需认真寻求其他出路

三、我国证券公司经纪业务竞争行为的策略选择——创新性竞争

(一)推动业务创新与差异化竞争策略.减轻竞争手段单一化的不利影响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知道券商经纪业务之所以竞争如此激烈.主要原因在于其产品(服务)的无差别化,使得投资者在选择时形不成什么偏好.一样的产品服务当然选择价格最低的:在伯川I德竞争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到出现相互杀价的一个前提假设是产品或服务的无差别化或同质化.如果加强产品服务的差别化.竞争的结果就不会如此残酷。所以创新的重点首先是服务产品的创新有实力的券商可以提供全方位服务模式.打造其它券商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在加大技术开发力度、为投资者提供方便快捷的交易手段基础上.对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进行深入分析,根据不同客户的资金状况、投资目标、交易习惯等.有的放矢地进行市场开拓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产品.特别是以投资咨询为核心的个性化服务.可以借助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数据库(CRH)和智能检索技术.向投资者提供符合其要求的信息定制服务.推动公司经纪服务品牌和服务质量客户个性化增值服务是决定证券公司在未来市场竞争格局中地位的关键.因此证券公司应高度重视研究咨询体系的建设和整合.通过收取研究报告费和咨询顾问费来补偿经纪业务部门手续费的损失。券商应该及时地将证券营业部由交易中心转化为投资顾问中心、客户服务中心.实现营业部经营模式的顺利转型操作上可以对营业部的人员和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增加投资咨询和市场开发人员比重.突出服务和营销功能.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科学的考评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推广经纪人制度.实行全员经纪人和经纪人社会聘用制.经纪人的薪酬和客户资金数量或者交易量直接挂钩。设立客户服务中心.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与交流通过公司内部研究资源整合.完善公司内部研究和信息支持网络.加强综合研究所对各营业部信息咨询工作的支撑和指导.提高公司整体的服务能力和水平金融证券属于虚拟经济.投资者信心十分重要.客户对证券公司品牌的信任程度不一或对某一家证券公司具有偏好也是其选择的重要参考因素.因此证券公司应该走向社会、参与社会,利用可能的机会和途径进行广告宣传,提高自己的品牌和无形资产的价值让客户感觉到不同的特色服务.从而认为该服务物有所值。

(二)降低经营成本

如果研究能力有限制.券商还可以侧重于折扣经纪模式和网上交易手段前面提到券商经纪业务竞争的底线就是自己的边际成本.谁的边际成本低谁就可以通过低价甚至零佣金吸引新增客户.而谁的平均成本低.谁就可以相同条件下盈利多一些或亏损少一些特别是在证券业寒冬时期.谁的忍耐力更强一些.谁活的更长一些.谁就可以等到春天的到来

佣金标准的下调将直接减少券商的佣金收入.直接挑战券商的成本控制能力.因此降低经纪业务营运成本和其他可减费用显得十分重要。作为传统营业部.应该减少无效经营面积.节省人工成本.通过调整营业部内部业务流程.实行成本分解.强化成本核算和管理.努力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实行经纪人社会化聘任制度,工资和业绩挂钩对没有能力提供增值服务的营业部.咨询服务可以包给研究部门.自己只提供基本的交易通道功能.突出成本优势运用集中交易技术手段.通过同城集中、区域集中进而大集中的方式来逐步降低经营成本。利用信息时代的网络优势,大力发展网上交易,扩大非现场交易份

额。由于技术特点和成本优势.网上交易已经成为经纪业务的一个优势和发展方向.为实现低成本运作做出了贡献。据测算,支持同等数量客户.网上交易投资仅占实体营业部的30%至5O名.日常运营费用更是只有20%至25名之间。

(三)兼并重组

提高行业或者区域集中度可以降低竞争激烈程度和提高达成串谋或卡特尔的可能性,而兼并重组是提高集中度最为有效的方式在证券业低迷、资金回报率不高的情况下.依靠外部新增资金加入行业不太现实,一般券商增资扩股较难.而兼并重组是盘活业内存量资产的快捷方式。从历史经验看.出现行业亏损是进行兼并重组的最好时期.如2000年彩电行业价格战引起行业亏损后的厂商策略联盟.而策略联盟是不同的厂商之间为达到生存发展目的而形成的策略上的联盟对于券商来讲策略联盟可以发挥各自资源优势.重新整合业务.一方面使券商之间的竞争形成有序和理智.同时也将为国内券商今后的相互吸收合并创造条件。

从国外的情况看.佣金下调会加快券商的合并进程。如2OOO年中期由于全美证券交易量的下降.以低佣金定位的网上经纪商之间出现合并:香港在2OO2年4月改最低佣金制为佣金协商制.全港5OO余家证券商被认为至少有1/3(特别是家庭证券行)将消失。在马来西亚,证券委员会调低证券交易佣金.发布了证券商合并指南,要求国内64家证券商在2000年底以前合并到15家,并要求合并后的证券商实收资本达到2.5亿马元(约6600万美元)虽然目前应证券商的要求取消了合并期的规定,让证券商有足够时间寻找合并伙伴.但证券商合并计划仍在积极落实中美国、台湾等地的经验证明:任何一次大的市场调整和金融危机,都会引发券商间的兼并重组。只有在多次的市场危机之后才会形成数家巨头对峙、共同分割市场的格局

因此.有专家预测在近年市场出现剧烈震荡后,两三年内将会出现第一次大规模的市场整合.券商竞争将从群雄并起的春秋时代通过兼并重组步人霸主对峙的战国时代。随着加入WTO后缓冲期的消失.国内券商做大做强的迫切性愈加明显

(四)推进其他业务发展,利用范围经济优势

对于纯粹的经纪类券商来讲.除了苦苦挣扎于经纪业务外良方不多.对于综合类券商来说,在“农业”(经纪业务)歉收的情况下.可以大力发展其他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中的首次公开上市(IPO)项目竞争越来越激烈,但资产重组和兼并等财务顾问项目是可以不断发掘的,并且可以配合其他业务的开展:而资产管理业务是众多综合类券商新的利润增长点.不少实力券商做出了特色,规模做的很大.取得了可观收益。并且有了一定的市场口碑。从国外的经验看.投资银行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理论上是可以无穷开拓的,虽然风险较高.但确实是可以利用的不多的手段之一。券商还可以利用网点优势.在基金代销和保险推广上有所作为

(五)观察和研究管理层后续政策的出台情况,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实施新的佣金收取标准后.券商盼望可能出台的政策措施有:增添新的上市交易品种,如增加指数期货、恢复权证交易、发展企业债券和可转债等。又如,进一步给券商松绑.放开券商业务创新的限制,如信用交易等。佣金制度改革后.券商之间联合、重组现象必然增多,管理层对券商的重组和上市方面可能有相应的政策予以推动。各证券公司应当密切注意后续政策措施的出台,加大政策研发力度,及时调整应对策略。

证券行业还应大力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积极呼吁管理层尽快出台支持国内券商生存和发展的政策。佣金制度改革需要建立与完善经纪业务监管、行业自律体系等相关措施的配合.大力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的要求将会非常迫切,管理层在行业管理上可能会有一些积极措施。证券业的寒冬快要过去了,春天也许就悄悄地来了。

第四篇:生活与博弈分析

《生活与博弈分析》中的收获和建议

第一次接触到博弈论,是在大二的一次基础英语课上,老师放了一部叫《美丽心灵》的电影。

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讲述了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但却在博弈论和微分几何学领域潜心研究以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数学家约翰·福布斯·纳什离奇又震撼人心的一生的故事。

虽然当时更多地是被纳什传奇的一生所吸引,对博弈论并没有太多的认识和理解,但影片中一个用来描述纳什均衡的有趣场景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电影中,纳什与他的三位同行在酒吧遇见了一位美丽的金发女郎,大家纷纷表示自己很有欲望,想追求她并和她上床,可惜这几位科学家都没有勇气,他们互相推诿,却没有人敢于实践。此时纳什提出了这样一个博弈:如果所有的人都去追求金发美女,那么这位美女就会很高傲进而拒绝他们,他们都会失败,当他们再转而追求她的女伴们时,也会惨遭拒绝,因为没有谁会愿意屈居第二当次品;但如果他们一开始就去追求她的女伴们,那么就会成功,而金发美女则会遭到冷落,纳什便能乘虚而入,这样所有人就都得到了上床的机会。进而纳什得结论:“团体中的每个人,都作出对本身和团体都有利的事时,才会促进社会利益”,也是因为这次“灵感”,纳什突破了亚当斯密认为“每个人的自私促进社会公益”的理论。

当时就觉得博弈是一个很有趣并且深奥的事。不过后来去查资料发现这个场景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纳什均衡,很大程度上只是导演的牵强附会。虽然不免有些失望,但仍然就博弈以及纳什均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之后选修了《生活与博弈分析》,才算是真正认识了博弈论和纳什均衡。查资料得知,“博弈行为是指某个个人或是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从各自选择的行为或是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在经济学上博弈论是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概念。”而这种博弈行为其实是很常见的,并且广

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在学了这门课后,我发现确实是这样的,很多日常生活中的现象都有博弈论的影子,比如说下棋、赌博、甚至是我们经常会玩的剪刀石头布,也是受博弈论的影响。

博弈论真的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虽然我的知识和理解能力还没有到可以运用博弈论解释清楚日常生活中有关的现象的程度,但是意识到博弈论的存在和作用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充满乐趣的。就拿许多宿舍周末经常会发生的一件事来说,到了周末大家通常会比较懒散,每次大家早上醒来时基本上都已经饥肠辘辘了,而我们学校因为北京同学较多,到了周末通常宿舍里只有两个人,这时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是自己去买饭,同时也帮另一个同学带饭;自己去买饭,不帮另一个同学带饭;另一个同学买饭,同时也帮自己带饭;另一个同学买饭,不帮自己带饭;一起去吃饭还是都不去买饭。而通常如果另一个人被要求带饭的话,考虑到宿舍感情等的问题,一般是不会拒绝的,因此就剩下以下几种情况,即:自己去买饭并帮另一个人带饭;自己不去买饭让另一个人帮忙带饭;两个人一块去买饭或者两个人都不去买饭。在这里假设这两个同学为甲同学和乙同学。很明显,对于甲同学来说,在他自己不去买饭,而让乙同学帮忙带饭时收益是最大的,同理,乙同学的最大收益也是出现在自己不去买饭,而让甲同学帮忙带饭的时候。当两人都不去买饭时,两人均没有收益,只能饿肚子。而当两人一块去吃饭时,两人都能得到一定收益,只是小于各自的最大收益。这时,甲和乙都想获得最大收益,即让对方去买饭并帮自己带饭,因此就会出现两个人都不愿意去买饭的情况,这样的话就会使得两人都没有收益。因此最好就是两人一起去买饭,这样两人都可获得收益。就如前文中纳什所说,“团体中的每个人,都作出对本身和团体都有利的事时,才会促进社会利益”。然而现实生活中,因为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是理性的,而且个人的性格和两个人的关系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最后的结果。因而大多数时候这个问题的结果是:先忍不住饿的那个人去买饭并帮另一个人带饭。在两个人对峙都想获得最大收益的时候,先忍不住饿的那个只好放

弃最大收益选择去买饭,而且因为前面提到的原因,一般也会帮另一个人带饭。我就是我们宿舍那个经常忍不饿所以帮别人带饭的人。这大概就是“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道理吧。

博弈论确实是无处不在的。就如那句谚语所说,“人生如棋,一步下错,全盘皆输。”人生本身就是一场博弈啊,而我们生命旅途中的每一次选择更是一种博弈。因为选择即是与自己博弈的一种形式。譬如,填高考自愿,在当时的一种环境条件下,考虑了各方面的原因,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各种纠结后做出了我们最后的选择。所以,可以说,经过这么一场与自己博弈的过程,在那一瞬间的选择,我们就已杀死了无数个在其他学校或是辍学在外打工的自己。又如在大学毕业季,每个毕业生都面临着出国、考研或者找工作这三种选择,在利用现有信息经过一番博弈之后,每个理性的人都会尽力选出对自己收益最大的选项,而一旦做出了选择,就是否定了其他的可能性。就比如选择了出国,就杀死了当时考研或者找工作的自己。再比如小到选课,其实也是一种博弈,通过权衡选修课的授课内容、结课方式和难易程度以及授课老师等因素,与自己进行博弈,最后选出结果。比如我,选修了《生活与博弈分析》,就是否定了其他的选修课。

而在《生活与博弈分析》课上,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师在某节课上做的一个实验。当时老师说如果愿意投几块钱的同学超过90%,老师就会给每个人更多的钱。虽然具体的条件和数额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是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我仍是记忆犹新。当时我想这不是很轻松就可以赚到钱嘛,只要大家团结起来,很容易就可以做到,让老师给我们钱了。当然还是我考虑不周,想得太简单了,结果真的是让我大吃一惊,举手选择投的人很少,可能50%都不到。接着老师又把条件降到70%,这次我想经过上次的教训,大家更应该团结起来,只有这样大家猜可以获得收益。当然结果又让我失望了,举手选择投的人甚至比上次还要少。之后老师又把条件降到50%,有了上两次的教训,我是不会选择投了,果然,举手选择投的人已

经非常少了。现在想来,其实这个问题很像囚徒困境。对于两名罪犯来说,如果都抵赖,那两人都可以获得最大收益,;如果一方坦白认罪而一方抵赖,坦白认罪的那方将获得自己的最大收益,而抵赖的那方将获得最小收益;如果两人都可以获得一定收益。而因为这两名罪犯是分别关押的,他们无法串供或结成攻守同盟,因此他们会表现为不合作。两名罪犯都只会考虑自身的利益,而“坦白”为他们二人各自的最优选择。所以两名罪犯都会坦白认罪。就像在这个实验问题中,因为每个人给出自己的答案就好,不能与其他人交流,所以就很难团结起来,每个人都有两种选择,谁也无法知道他人的想法,而一旦大多数人选择不投,自己就会亏损,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就会表现为不合作。除非条件很低,比如说20%或者10%,只有大家都觉得万无一失时才会选择投。而在这个实验中,因为前面已经进行了三次,都次举手选择投的人都是越来越少,有了这样的经验,即使条件降到20%,也未必能够达到。因此,经过这个实验以后,我想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以后再出现类似情况,我是断然不会轻易选择投了。

总之博弈论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像卖家和买家的讨价还价,卖家和卖家之间的降价竞争,再比如说每逢期末就会出现的作弊问题,这些都可以用博弈论来解释和解决。就拿学生考试作弊来说。不论是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只要是存在考试的地方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不诚信的作弊问题。就像我们学校,虽然每学期考试都会有诚信考试的签名以及考试宣讲会,包括各科老师也都会反复强调,而考试作弊现象还是会出现,并且屡禁不止。通过用博弈论分析可以发现,如果一个同学所在的学校作弊成风,那么可以看出,在考试作弊的群体中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作弊带来的好处,自然不会有人选择诚信考试。如果在这种环境下,同学选择考试作弊也是合情合理的。所以说,良好的学生诚信氛围是对学生有约束作用,反过来,不良的诚信氛围会使很多学生选择从众行为,因而,成为一种恶性蔓延。而学校的学习氛围,为人诚信氛围与学校的制度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要想解决考试作弊问题,学校就

要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制度。由此就可看出博弈论的重要性。而博弈不仅仅存在于人与人、团队与团队、厂商与厂商之间,他还存在于国家与国家之间。不管是个人,企业,还是整个国家,博弈论对其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毫无疑问,我从《生活与博弈分析》这门课上学到了很多知识,也有不小的收获。以下我想说一下我个人一点建议。

首先是我希望老师今后讲课能多使用幻灯片的形式,虽然博弈论有许多需要分析的地方,或许使用板书可以和同学有更好的交流,但是使用幻灯片会更清晰明了,而且板书经常是即使坐在前排也不太能看清。而且博弈论本身就比较复杂难懂,再加之我们学校是文科学校,大多数同学之前对这方面没有基础和认识,因此我认为通过放一些博弈论方面有趣的视频之类的能够让大家对此产生兴趣,寓教于乐。因此我认为将板书和幻灯片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好。

其次是这学期老师有两次有事没能来上课,我个人认为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应该事先告知学生,这样学生就不会扫兴而归。而且如果这种情况如果出现较多的话,学生会不知道是否要上课,导致会有人带着侥幸心理而不去上课。而且这种情况确实是存在的。一次我叫一位同学一起去上课,那位同学说她有两次去上课结果到教室会发现停课了,白跑一趟,也不知道这节课上不上,所以她就不想去了。我想这件事也是可以用博弈论来解释的吧。老师和学生均有两种选择:上课和不上课。当老师和学生都去上课时,双方都能取得最大收益;而当有一方不去上课时,另一方就会有亏损,而自己则即不亏损,也无收益;当然在老师和学生都不去上课时,双方都是零亏损和零收益。这时,老师和学生本应追求最大收益,即都去上课,但是由于没有交流和沟通,就会导致不合作的情况,就像前面的提到的囚徒困境一样。所以学生就会选择不上课。当然实际情况还要考虑到其他因素,要复杂的多。

其实这门课总的来说是很好的,老师也都是很耐心地在讲解,同学也收获了不少。以上

就是我个人的建议,可能也有不合理的地方,还望老师见谅。

第五篇:教育中的博弈

教育中的博弈

——家庭教育的失语与中国传统价值的嬗变

会理现代职业技术学校 罗宁波

内容摘要:以做人教育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族传统,家庭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传承中华文化价值观念和道德伦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家庭教育越来越失去了其作为人格教育阵地的重要地位,以知识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逐步替代了传统家庭教育,本文试图以后现代主义为启发点,在传承传统家庭教育的同时,结合学校、社会教育,达到教育的模式的双赢。

关键词:家庭教育 失语 中国传统价值 嬗变

以做人教育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族传统,家庭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传承中华文化价值观念和道德伦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家庭教育越来越失去了其作为人格教育阵地的重要地位,以知识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逐步替代了传统家庭教育。本文试图探索在传承传统家庭教育的同时,结合学校、社会教育,达到教育的模式的双赢。

一、家庭教育的失语与学校教育的困境

伴随着中国的文明发展着的是中国独特文化的传承,而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是教育,教育往往体现出价值观的渗透。在中国,最能反映和体现这一价值观渗透的教育,一开始就落在了家庭教育的肩上。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都因家庭教育而提出、实施、监督、考评及改变。近乎模式化的家庭教育积淀出的就是我们中国人的核心观念:家、国、天下的抱负、与修身自律的恭谦心怀并行不悖的双向追求,以期达到人生的完满。用现代教育分层理论,中国的家庭教育属于教育的最高层次:生命教育。

随着近代化进程的推进,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新型学校教育受到了中国人极大的追捧,中国人开始放弃“孰本孰末”的思考与讨论,积极地投身于联系日益紧密、影响日益深远的现代化建设与发展之中。在全球化的大浪潮中,中国人开

始变得对现代化的学校教育产生了依赖,社会、国家、政府慢慢成了教育的主体,家庭教育因种种原因逐步退出了这一领域,成了社会教育的附庸。这必然导致失调——个人身心的失调和社会资源占有的“马太效应”。其最显著的表征是:道德水准的下降与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这也是目前全球各国面临的教育困境中陷入两难悖论的主要原因。

二、中国传统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即指在家庭领域中实行的教育,通常多指父母或长辈对晚辈进行的教育,其包含了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影响。自古以来,作为农业文化传统国家,家庭不仅是个体生活和生产的单位,同时也是社会的组成的基础组织。

梁漱溟说:“任何一处文化,都自具个性,惟个性之强度不等耳。中国文化的个性特强,以中国人的家之特见重要,正是中国文化特强的个性耳。”文化的核心在于价值观,中国文化中家文化的核心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的家庭教育的价值观。家庭教育在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政治生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和影响,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个体家庭生活、家族巩固,更是国家政治安稳的先决条件,其内涵主要涵盖以下三方面:

1、德育为主,着重个人修养培养

在中国历史中,不同世界观的教育思想家们都以培养理想人格作为教育的目标,尤其以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的人格教育,成为家庭教育的自觉追求。作为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首创私学,其对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理论发展卓有成效。在“礼崩乐坏”、旧道德体系不断走向崩溃的时代,孔子立志于整顿自国至家的政治伦理纲常,重建礼乐文化,提出了“君君、父父、子子”的思想,主张以德育教育为手段建立“孝”为根本、以家庭伦理为基础的“仁礼”的道德体系,孟子则认为男子当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形象作为理想人格,可见其十分强调将个人修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2、伦理道德教育为主,重视道德观念的教育

自家庭教育得以确立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价值逐步渗透到教育理念中,形成并发展出自己的伦理道德体系。孝道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孔子认为社会安稳的基础是伦理道德的秩序的确立,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家庭伦理教育是社会国家稳定的保障。“人不信则不立”,培养

诚实守信的子女是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其直接关乎家庭教育成效。作为以诚信当做自我人格标准的古人,其十分重视诚信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并将其作为传统内容一以贯之。

3、以个人自身特点出发,注重因材施教,注意行为规范的实践导向。

以“礼仪之邦”而享誉于世的中国,注重礼仪教育,传承优良传统,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传统家庭教育针对个人发展特点,从个人自身具体情况出发,采用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通过具体的行为规范进行道德伦理认知教育,为个人道德伦理认知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发展空间。同时,注重以身作则,家庭长辈在日常生活中严格遵守礼仪行为规范,为个人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以做人教育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族传统,家庭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传承中华文化价值观念和道德伦理常识。可以说,家庭教育作为最初始的教育前沿,其在个人成长、社会化过程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以家族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家训著作,在其经历漫长的历史演化中,繁衍成为社会乃至整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

然而,这种以教人修养和价值理念的家庭教育发生了变化,集中表现在处于社会重要变革时期的中国,其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新旧两种不同方式和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家庭教育越来越失去了其作为人格教育阵地的重要地位,以知识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逐步替代了传统家庭教育,成为当代教育的主要因素。

三、现代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困境及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的重新解构

现代教育经历了萌芽、兴起、发展和繁荣之后,问题的出现不断引起教育者对当代现代教育状况的分析反思。陈银玲、陆云在《现代教育的困境:教育的非生活化和生活的非教育化》(《山东农业教育》>2006 的断裂与日趋白热化的竞争的现实把现代教育带进了一个貌似二元悖论的泥沼难以自拔。

教育的三个层次: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和生命教育在现代化发展中,尤其是泛科学化现实下严重萎缩和舍本逐末——生存教育被扩大化,忽视或由家长替代了的生活教育以及生命教育的严重缺失不能不说是目前中国教育改革必须面临的事实,要想改革有所突破,也应从这一问题入手。

四、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家庭教育的被附庸化

事实上,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被附庸化,家长忽视学生的终身发展与身心发展。更严重的是,部分家长把自己所没有实现的愿望强加于学生身上,甚至不顾自己的身形言教。这与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是完全相悖的,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强调自己的模范性,以身作则性。这才是真正身教大于言传,或者言传身教是溶为一体的。

当然,近年来,很多有识的家长也在开始争取对孩子的教育和未来有更多的话语权,比如越来越多的家长发现学校的教育不能完全发现和发展自己孩子的潜能和兴趣,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机会去学习自己感兴趣且有能力做好的事情。这些都是在新的条件下可以也是可能做到并做得好的事情。

五、教育的实质与双赢模式的探索

教育的实质是人的教育,是个人全面成长的教育,是传承人性中真、善、美的教育,这是教育价值的根本要求。用科学的、现代的眼光来审视中国家庭教育的历史、现状以及发展的新趋向,就会发现真正建基于儿童身心发育规律之上的科学的、开放式的家庭教育,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没能够全面地普及。将家庭教育的现代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内容有机地相互结合在一起,对于培养既具有现代竞争能力的又继承传统家庭内容规范的学生具有现实意义。

如何将两者相互结合,其关键在于:一要将现代与传统有机结合,将现代教育中融入传统家庭教育精华,实现教育的全面综合发展,并非是一味的否定与激进的超前,我们强调继承传统也并非将传统和西方教育全盘的拿来与照搬,要在要结合时代特点的同时,传承文明,弘扬中华民族精华。二是现代教育内容与传统家庭教育精华要同时发展,不能有轻重偏颇。中国教育应倡导抓教育的现代化发展的同时,抓教育的传统回归,两者协调统一,双生双赢。三是中国现代教育

与传统家庭教育要相辅相成,取长补短,互为弥补。

参考文献:

[1]《论语》,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2]《孟子》,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3]《颜氏家训》,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

[4]钱穆.《中国文化史导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5]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北京: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6]王坤庆.《教育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下载高校教学中投机行为的博弈分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教学中投机行为的博弈分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政府采购招投标中的博弈分析范文

    摘要 从我国政府采购招标的实践出发,结合政府采购法及招标投标法,运用经济学原理、博弈论、制度经济学理论分析政府采购招投标中采购当事人之间的博弈,并提出了博弈人之间存在......

    高校音乐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的运用分析

    高校音乐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的运用分析 摘要:音乐作为高校素质艺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陶冶学生的情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达到音乐教学的真正意义,老师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

    高校“两课”教学中社会实践环节之分析

    参考 高校“两课”教学中社会实践环节之分析 [摘要]:高校“两课”以独特的性质和功能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传统的“两课”教学方法忽视了实践环节,致使其......

    2014企业人力资源招聘中的博弈均衡分析

    企业人力资源招聘中的博弈均衡分析引言人力资源市场是一个高度异质性和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应聘者对自己的能力拥有更多的信息,而企业却无法断定应聘者是否能够满足实际工作的需......

    股改支付博弈分析论文

    1 股权分制改革的实质股权分置改革既是证券市场一次深刻的制度变革,也是证券市场利益格局的又一次重大调整。股权分置改革,其核心是“对价”。所谓对价,其基本内涵是一方为换......

    《日常生活中的博弈》读后感

    《日常生活中的博弈》读后感 我们从出生开始就在不停地做着博弈,和亲人,和朋友,和同事又或是上司,无论对象是谁,我们都希望自己是各个博弈中的胜利者,希望归希望,要想获得从博弈中......

    高校体育教学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从行为态度、主体规范、感知行为控制三个方面分析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因素,并从促成体育教师积极的教学行为态度、强化主体规范作用、增......

    新课改中教学行为反思

    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表现和教师的教学行为,成为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即关注学生是怎样学的,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