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翻转课堂在高等学校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翻转课堂在高等学校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摘 要:近年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日益提升。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多。因而,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求,部分高等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模式,将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融入到教学中来。翻转课堂在高等学校高数教学中的应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则有原来的引领者转变为辅助者,学生由被动转变为主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继而使学生对高数知识和能力进一步掌握提升。翻转课堂在高等学校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等院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翻转课堂 高等院校 高数 策略
一、翻转课堂的概述
1.翻转课堂的含义
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极为不同。传统教学课堂需要老师和学生之间面对面互动交流,翻转课堂则改变了这种教学模式,借助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等,从而使学生通过互联网去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需要面对面进行授课学习。课堂上老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老师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堂的管理者和引导者,而学生则是课堂的主体,把课堂这个学习舞台完全交由学生。
2.翻转课堂的特点
翻转课堂教学视频短小精悍,教学信息清晰明确,学习流程重新建构。翻转课堂利用网络发布的视频进行教学,兼具暂停、回放等功能,可以自我控制,从而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升。教学信息明确,通过视频等形式将本节内容进行精简概括,从而使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明确把握。翻转课堂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学习流程发生了变化,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与老师进行互动交流,从而使老师在互联网上答疑解惑,继而使学习效率不断提高。
二、翻转课堂在高等学校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翻转课堂在高等院校教学中的应用推广,使得老师和学生的课堂角色得以有效转换,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凸显。比如在对高数中函数这一章节进行授课时,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行讲授个人对这一章节内容的理解,对于相关内容,老师可以旁敲侧击或者进行补充,从而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凸显。
2.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翻转课堂的应用意味着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这一平台来充分利用优质的教学资源,在导数和微分这一章节中可以提,在网络上进行查阅导数的概念、函数的和差、商积等求导法则,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老师的教学负担。
3.有利于促使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翻转课堂的应用,有利于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教学资源。同时,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有利于使学生对高数知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从而使教学质量得以有效提升,为社会发展培养优质人才。
三、翻转课堂在高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1.部分老师思想观念过于陈旧
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部分高数老师思想观念过于陈旧,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直灌式”的教学方法,在心理上对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产生抵触心理,对其不认可不接受,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翻转课堂在高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推广。
2.部分老师工作能力相对不足
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对老师工作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翻转课堂的应用推广需要老师具备计算机操作能力、课堂引导能力等。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部分老师工作能力不足,由于自身能力不足等原因,从而使翻转课堂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3.教学评估机制存在漏洞和缺陷
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高等院校教育评估机制存在漏洞和缺陷,不能顺应教育发展改革潮流。翻转课堂的应用推广,使得传统教学评估机制无法满足教学发展需求。传统教学评估机制方式单一,内容陈旧,为翻转课堂的应用推广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四、翻?D课堂在高等院校高数教学中的解决措施
1.老师要转变思想观念,不断更新,与时俱进
“翻转课堂”作为新兴的一种教学手段,在高等院校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更多的课程实施了“翻转课堂”模式,基于此,要对“翻转课堂”的一些教学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及探索,以期能更好地将“翻转课堂”应用到高等院校教学中。翻转课堂在高等院校高数教学中的应用推广,需要老师转变思想观念,不断更新,与时俱进。老师要不断发现翻转课堂的优势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从而在思想上接受并采纳这一教学方法。
2.学校要加大力度对老师工作能力进行培养
高数教学课程在学生的学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其教学模式和方法不断创新改革,是高等院校高数教学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翻转课堂在高等院校高数教学中的应用推广,满足了教育对高数教学提出的新要求。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的创新,需要老师工作能力不断提升。学校要加大对老师工作能力的培养力度,同时,老师也要不断学习,用知识和理论武装自己,从而使个人能力与工作需求相匹配,提升教学质量,继而使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得以有效施行。
3.不断完善教学评估机制
为了使翻转课堂高质量的应用在高数教学中,需要完善教学评估机制。对于传统的评估内容要进行革除创新,同时也可以利用互联网这一击网络平台,鼓励学生在网络上进行评估。这种评估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纸张浪费,从而使教育朝着生态化方向发展。这种评估机制的应用推广,有利于使教学评估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
结语
翻转课堂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翻转课堂在高等院校高数教学中的应用,将老师与学生的角色进行互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继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这种教学模式的施行也离不开完善的教学评估机制,因而学校要利用一切社会资源,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从而使翻转课堂在高数教学中得以有效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张轶“翻转课堂”.在高等院校教学中的思考及探索[J].人才资源开发,2016(14):222-222.[2]张丽娜.翻转课堂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10):189-190.
第二篇:翻转课堂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翻转课堂的提出,要求我们站在课改的新高度,以崭新的视觉,突破传统讲读法,把课堂交给学生。文章以《春》为例,具体论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现课堂的翻转,如何让学生“学进去”,再“讲出来”,构建“以生为本”的互动课堂,简单谈几点实践体会。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104-02
语文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教师们在阅读教学领域都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模式。然而,随着课改的深入,阅读教学仍有待进一步改革。
下面,结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案例,谈谈初中翻转课堂的实施以及在翻转课堂的背景下,互动课堂构建的主要策略,以期共享。
一、翻转课堂的意义
翻转课堂是在新课改推进了近二十年之后的进一步推进,是新课改下应运而生的各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总的概括和归纳。
翻转课堂这个词源于音译flipped classroom或者inverted classroom.flipped是快速翻转、令人心动的意思,inverted是“反向的”、“颠倒的”的意思。无论是从英语字面,还是汉语词的理解,都是课堂模式的转变之意。
二、翻转课堂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方面的误区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们有时对授课方法无所适从,有时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放心不下,他们总有这样的担忧:如果学生自主学习了,那么,老师做什么?课堂上,也常见老师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无所事事„„这样的翻转课堂,缺少老师的参与和指导,没有老师的点拨与调控,课堂自然会发生失控现象,导致自主学习的质量不尽人意。有的教师不无调侃地说“学生学、学生讲,老师下岗了;翻转课堂了,老师听学生的,老师围着学生转„„”面对新课改,面对翻转课堂,教师的无奈与纠结溢于言表。
2、学生方面的问题
翻转课堂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这需要学生在课前要有大容量的知识储备。然而,由于条件的限制,农村中学的学生很难做到家家有网络。学生的预习还是在以教材为基准、导学案为依据的浅层面上的自主学习。并且,由于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高,很多学生在预习环节就会钻空子,抄袭同学的预习学案来应付检查;课堂上,多数学生成了“局外人”,很少参与活动,优生的发言代替了老师的“一言堂”,导致合作的低效。
三、翻转课堂的具体实施策略
翻转是将教师的“讲”为重心向以学生的“学”为重心的转化的模式。这个教学模式的构建,有坚实的理论做基础,如陶行知先生的“教学作合一”理论、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美国的r.mager的学习理论等。尤其是美国著名设计研究专家r.mager通过三个问题形象地诠释了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的,一语破的地阐述了课堂改革的几个注意点:
(1)我去哪儿? 由“教学目标”到“学习目标”的转变;
(2)我如何去那儿? 由“教学方法”到“学习方法”的转变;
(3)我到那里了吗? 由“教学评价”到“学习评价”的转变。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积极交流呢?
1、注重课前预习的落实
课前预习什么、怎么预习,教师应该在认真研究教材和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精心设计预习提纲,让学生明确预习内容并采用适当的预习策略。
对于课文的预习提纲设计,以朱自清的《春》为例,可以设计为:
(1)了解作者情况:《春》的作者是____;我们以前还学过他的散文《_______ 》; 他的散文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2)字词的掌握:读准以下词语:应和、水涨、薄烟、黄晕、婉转、散在草丛里„...(3)课文感知:
a.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b.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从整体上可以分为_____部分,分别为____、_____和____。
c.在盼春中,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在绘春中,作者具体描绘了哪几幅春天的美景图?在颂春中,作者着力歌颂了春的___、___和____。
这个预习提纲的设计,由浅入深,从浅阅读到深层的研究,可谓精细、实用。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提供给学生一些微视频的链接,让学生走进作者、走进优美散文的欣赏、徜徉在春的诗情画意里。
2、强化课堂的合作交流
课前预习是“学进去”,是为学生能在课堂上“讲出来”奠定基础,课堂上学生的交流和探讨是教学的重心,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参与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应通过具体的学习任务促使每一个学生动起来。
(1)预习交流。上课时,教师不可急于进入教学的主题,应该给学生几分钟,让他们交流预习的成果。通过交流,起到彼此相互检查之作用,也为深层阅读做好了铺垫。
(2)问题探究。《春》对春花的描写细致入微,教师可以设计“作者是如何全方位描写春花的?”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探讨作者描绘春花的方法,体会作者描写细致、观察入微的特点。如从“树上的繁花”、“树中的昆虫”、“树下的野花”等,是“自上而下”的描写顺序;由“花”联想到“果”,是“由实到虚”的写作手法;由“花的颜色”到“花的味道”的“色味结合”描写角度;以及明写“花”暗写“风和太阳”的“明暗结合”的写作技巧等。
(3)对文章进行赏析。散文犹如优美的诗,读诗的至高境界是“赏诗”,而“赏诗”贵在抓住关键词语和修辞。如《春》对春花的描写部分可以从修辞,描写角度,重点词语等方面进行赏析:这部分采用拟人、比喻和排比等修辞,写出了春花齐放、鲜艳夺目的景象,给人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作者联想丰富,写景做到了虚实结合。这些句子流露出作者对春花的无比喜爱与赞美。作者写景语言生动,富有文采。读之,历历在目,如在眼前。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阅读教学应通过活动的设计和运用,促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阅读中,实现会读、善读、会学、乐学的理想境界,实现课堂翻转。让课堂翻转,翻出有效、翻出高效。
第三篇:浅谈翻转课堂在小学语文课中的运用
浅谈翻转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教师先讲,学生后学,最后作业巩固是小学语文教学一直以来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当翻转课堂的改革之风吹来,这种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育教学模式,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在教学中掀开了一次“革命”。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实践,我逐渐掌握了运用微课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建构概念、主动迁移、自主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也尝试到了语文““翻转课堂”的不少甜头,也收获了一些实践经验,在此和各位同仁分享。
一、小学语文学科如何实践“翻转课堂”
目前,国外开展“翻转课堂教学”试验的学科多为理科类。这缘于理科知识点明确,很多教学内容只需清楚地讲授一个概念、一道公式、一道例题、一个实验,其学科特点便于“翻转课堂”的有力实施。而文科类课程(如:政治、历史、语文等人文学科),在授课过程中会关联到多学科的内容,而且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沟通、情感上的碰撞才能起到最佳教学效果。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践“翻转课堂”模式?
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是对语文教师的一个重大挑战,那就是提高教学视频的质量,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在“翻转教学”备课室,语文教师务必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大量搜集课程资源,调用自己所学计算机知识(ppt、Flash、音频下载、视频剪辑、图片嫁接、图标转换等),将新授内容制作成教学录像,概括课程中所要讲授的基本知识点,阐述相关理论,让学生在课后查阅资料并进行深层思考,然后在课堂中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与探讨,逐步深化理解。
通过翻转课堂实验,学生收获最大。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0%学生认可、接受翻转课堂这种学习模式。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超前学完范本教材,获取更多的文学知识,开拓文学视野;学习吃力的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观看教学视频达到“学懂”的目的。对于语文学科,翻转课堂可以给学生提供更丰厚的学习信息,拓展其语文乃至人文学科的视野,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广泛地与社会接轨,更好地认识与了解社会,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的理论基础
“翻转课堂”把传统教学结构颠了个倒,改变了夸美纽斯以来的传统课堂结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理念和班级集体教学的传统教学流程。作为一种教学模式,首先需要有一个教学思想或者教学理论作指导,就我个人对“翻转课堂”的认识来看,其指导思想应该是建构主义理论:
首先,“翻转课堂”的课堂活动展开是完全符合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翻转课堂”的课堂展开非常适合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回话和协作。
其次,“翻转课堂”中的教师角色也符合建构主义对教师角色的定位。建构主义认为,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虽然“翻转课堂”中学生回家通过看视频学习仍可认为是“传授——接受”教学的一种新形势,但很显然,这种“传授——接受”式教学形式极大地降低了教师的权威。特别是“翻转课堂”的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角色是完全符合建构主义对教师角色的定位的。
三、语文“翻转课堂”应用的优势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练习。然而,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知识的学习由学生在家完成,课堂成为互动的场所,老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包括组织活动、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翻转课堂是建立在师生和课程内容之间的开放有序、互利共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模式,相比传统教学模式,语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了学习的互动性
全面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具体表现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当教师由内容的传递者变为指导者时,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发展他们自己的协作学习小组,让学生彼此互相帮助、学习和借鉴。此外,还增强了课后家长和学习者的互动,学习者在家完成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家长在监督的同
时也能积极参与其中。而互动性在语文课堂中有独特优势,一方面,“师生”互动演绎情思共鸣,另一方面,“生生”互动,激起思想碰撞的火花。语文课堂互动不仅有利于实现学生学习语文的自我追求和对学习内容的把握,传统教学中,教师喜欢自己把知识全盘灌输给学生,学生也习惯了这样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但语文学习要体现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纯粹的书本知识,或者说是单纯技巧、方法的内容似乎容易掌握一些,一些人文的要素,却只有在师生交流、沟通、互动中,才能理解得更透彻,把握得更加深刻。语文课堂互动还有利于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交际能力不仅是一个人能说会道的问题,而且是一个人与他人沟通的问题,与社会交往的问题,能融入群体中与人相处、与人合作的问题。这也是语文学科要培养的又一基本素质。语文“翻转课堂”在形式上打破传统,淡化了课的形式,消融了师生在空间上的隔膜,拉近了师生、生生互动的心灵的距离。
2.学习者自己控制学习
利用网络教学视频和网络数字资源,学生可以自控式地深度学习,同时获得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学生可以自己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节奏和时间。学生观看视频的节奏完全由自己掌握,懂了的可以快进跳过,没懂的可以反复观看,也可以停下来仔细思考或做笔记,甚至还可以通过类似Moodle的网络教学平台向教师和同伴寻求帮助。有效解决了忽视“瑞士奶酪式”的间隙、“一个版本”针对所有对象讲课造成的问题。语文“翻转课堂”发展了自主学习的能力。“翻转课堂”
把传统课堂先教后练的基本格局改造成先学后练,把知识的传递安排在课前,把知识的内化安排到课内,改变了课堂教学结构(参见“教学结构变化比较图”),其结果发展了学生安排学习的能力、思维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了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树立起学习自信心。
3.改变家长的角色
改变了教师与家长的交流,让家长一起参与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和家长共同督促学生的学习,当发现孩子不学习时,能及时制定一系列实时的、必要的干预措施。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看教学视频的表现对其进行更深地了解,更好地配合教师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共同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效果。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翻转课堂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加之教学视频和情境素材,特别是影视作品的合理融入,学习者的课前学习内容由呆板、单调的文字变成了有声有色的视频,能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欲望。这一点能满足大语文教育观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热情,切实提高语文能力。5.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教师可以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来录制教学视频,在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的同时真正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使内容和难度、课型设计更加完美,一位教师的讲解可以供全年级学生和教师共同使用。从长远来看,教学资源库一旦建立起来,特别是语文学科,大量的名家视频、电子书、影视作品会大大地开拓学生的眼界。教师将从繁重的备课中解放出来,辅导学生的作业,精心设计待讨论的问题,开展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在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必将对我国的教学改革产生一定的影响。翻转课堂,不是“推翻”重在“转”,转新形势下的课堂观、教师观和学生观。在课堂教学上只有相信学生、利用学生,最终才能发展学生、成就学生!
第四篇:史料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史料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2011-10-02 09:40:44| 分类: 历史 |举报|字号 订阅
史料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连云港市海宁中学
黄晓侠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史料教学凸显其作用。无论是课堂教学、教学情境的创设、问题的设计与解答、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是现在的中考命题,都需要丰富多彩的史料。因而近几年的历史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史料教学了。因此,如何正确、有效地运用史料就成了备受历史教师关注的问题。
那么,究竟什么是史料?史料教学有何作用?怎样选取史料?我们怎样运用史料教学?下面笔者谈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史料的含义
史料即历史资料或历史材料,是研究和学习历史的基本素材,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的痕迹。史料多种多样,如各种典籍、图画、笔记、碑文、图表、文物、民谣等。人们对历史的了解和认识就是从史料开始的。
依据史学专家对史料的分类,并结合历史教学实际,史料可分为两大类,即文字史料和图像史料。
文字史料是指用文字的形式体现和保存下来的人类活动记录。它分为两种:第一,文献资料。它包括古代的官方及私人的记述:如正史类、别史类、杂史类、档案类、方志类、文件类、传记类、日记类、报章类以及古文字类(如甲骨金文、石刻碑文)等。第二,文艺史料。如涉及历史题材的小说、诗词、戏剧、民谣、对联等。
图像史料,亦可称为可视史料或影像史料,主要是指适用于历史教学与研究的视觉图像,一般指地图、图片等传媒对象。是将实物等不能变为文字的材料,用图片形式反映的史料。如文物、古迹、图片、历史地图、数据图表、漫画等。
二、史料的作用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历史教学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历史史料,不少内容生动有趣,有
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美国独立战争》导入设计:出示图片《自由女神像》(近景图)问:“锁链”象征什么?(象征英国殖民统治)“火炬”象征什么?(象征自由平等)断开的锁链象征什么?(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例如,学习《新文化运动》,可用两则征婚材料导入。材料一(征婚启事)1.女子须天足 2.女子须识字 3.男方不娶妾 4.男死后
女可再嫁
5.男女双方意见不合可离婚
——征婚人蔡元培
材料二(征婚启事)一须文理通顺,能作短篇;二须大家闺秀;三须有服从
性质,不染时下习气
——征婚人章太炎
问:上述两则材料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后人们的思想观念的状况,同为资产阶级革命家的蔡元培、章太炎为什么有着不同的婚姻观?婚姻观的背后折射出什么样的思想观念?诸如此类具有吸引力的史料在教材中随处可见,利用史料创设情境,更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2.活化教材,拓展视野
史料能比较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既活化了教材,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准确地领悟历史。如:在讲禁烟运动时,引用林则徐的上书:“(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这句话充分说明鸦片输入严重危害了清朝统治,也进一步说明了禁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搜集史料,敢于质疑
对课本上已成定论的知识,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学者很少怀疑“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样的结论。但有质疑精神者又会搜集到以下史料:例如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是否已经深入人心?
材料一 :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材料二: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和“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遂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问题:①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②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③综合分析材料一、二,请你对教材的观点做出符合历史真实的修正。
4.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教学的本质特点。在历史教学中,根据学生年龄阶段和认知水平,教师选取恰当的史料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发生、发展的过程,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阅读、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讨论史料,从而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提高能力。
三、史料的选取
1.根据教学内容来选取史料
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精选史料,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这些精选的史料学习历史。
2.摘引与转述史料
运用史料的基本方法是摘引、转述,或两者的结合。一是对那些易于知晓但散见于各处的文献资料,用摘引的方法,将有关的文字资料撷出放在一起去说明相应的问题;二是对那些文字难懂且篇幅较长的文献,宜采用转述的方法,即教师将其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话介绍给学生;三是在一般情况下运用文献资料大都是摘引与转述两者结合的形式。所以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对文献常要进行加工和编辑,常常是简化语言,而且很少原封不动地提供文献,经常要删去文献中难懂和没用的部分”。当然,过分地改写、编辑等也会造成问题。
3.选取大众化史料
教师课堂教学中要选择那些大众化的史料,这些史料一般经过史家考证,大多被认为是可靠的,同时也是非常典型的史料,能说明主要的历史现象与历史问题,教师应该在如何运用这些史料上多下功夫。
4.依据学生实际使用不同形式的史料
教学实际中使用的史料,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在最低的水平上,用简化的语言对史料进行大量编辑与改写,删除所有无关的内容;第二层,对不必要的材料做一些删减,并用一些现代语言对文献进行翻译和转述;第三层,为使文献脱离原始状况而进行抄录或摘录;第四层,处理原始状况下的文献。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提供结构合适的材料,这就要提供材料的具体范围,联系其他的文献,提供出处及指出重要性。
四、史料教学的现状
目前史料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不能精选史料,教师没有通透史料,史实不透;二是为史料而史料,教师不是用史料教学,而是研究史料,是教师本身对史料的精读、泛读不理解;三是用史料但设问无效,教师能够读史料,问题设计较好,但与主题不太符合,缺少目标意识;四是史料脱离学生,学情把握不准,忽视学生水平,史料的量太大、字太多,学生没兴趣读史料。
五、史料教学的策略
历史学习和研究是建立在史料基础之上的。史料教学成为实现历史课程目标的重要媒体和途径。如果教师能巧妙加以运用史料教学,既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又能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因此,不论哪一类史料,要取得较好的效果,必须讲求史料教学的策略。
1.逐句过关,注重细节
教学中选取的重要史料,不管是教材已有的还是补充课外的,教师要指导学生“细嚼慢咽”,逐句过关。对一些冷僻的读音、字义,难懂的典故等细节,教师要讲解到位,用历史的细节性的史料来显示历史的魅力。
2.精心设问,培养能力
对史料的理解和把握,要通过让学生解答有梯度性问题的形式来培养。教师应精心设计具有层次性、富有启发性、规律性的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史料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促使学生的思维向新情境纵深推进,以更好地理解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内容。要注重引入的启发性,情境创设必须以问题为中心,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创造条件。
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材料:帝引见群臣,诏断北语„„又诏迁洛„„又诏改国姓为元氏姓。
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清)赵翼《魏孝文帝迁洛》
问学生:最震撼你的是什么?(改姓)赵翼的观点(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对不对?
3.引入史料,适时有效
史料在教学中有效运用,要注重史料引入的时间点。如《七律长征》作为
史料引入教学,《长征》在哪一教学环节,可以作为史料研习?(描述长征经过、概述长征精神)
再如:(朱元璋的诗)“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
翁,日高丈五犹拥被。”问题:朱元璋为什么这般辛劳?教师甲:作为引入“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的教学情境。教师乙:作为结束“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的教学情境。思考:两位老师情境创设选择的“时间点”哪位更能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4.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教学时可恰当补充一些史料,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史料得出历史结论,提高学生提炼和论证观点的能力。例如:民国时期的一副对联:“袁世凯千古,中华民国万岁”。问题:这副对联的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从对联的对仗上看,袁
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作者反对袁世凯称帝)请用史实论证他的观点。
5.精选史料,追求真实
教师在选用史料时,要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重难点的设置,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历史知识的储备情况,选用那些最具典型性和启发性的史料作为素材,加以编辑和整理。
史料只是一种间接性的媒介,落实在教学中,教师选择史料时一定要真实,在指导学生搜集史料时要教会学生鉴定真伪,使用史料时要尝试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历史不能虚构,真实是历史学的生命;历史不必虚构,内容很丰富,如历史知识有残缺、不足时,可做有历史依据的想象即再造想象;或明确告诉学生有缺漏,留待今后研究发现,给学生留一点探索的空间。
总之,通过史料教学,教师在材料筛选,问题设计,情境创设,课堂实践,不断修改完善的基础上,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史料教学方案,而学生围绕一个课题或问题搜集有关资料,思考分析,合作讨论,总结概括,从而形成自己的认识,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形成完整的人格,提高能力。
第五篇: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浦口区行知小学
周昕 【提纲】
“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必须改革,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新的教育环境下老师们应当转变观念,变革“教”与“学”的方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抽象化为具体、将枯燥变为生动,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老师“乐教”,学生“乐学”。
【正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信息技术手段为重要内容的信息技术可提供多种媒体的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信息技术能实现对教育资源的在效整合,优化资源配备,使得优质资源共享。信息技术带入数学教学为学生进一步展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利于分设新颖的教学环境。教学模式将从以教师讲授为主转为以学生动脑动手自主研究、小组学习讨论交流为主;信息技术可以把数学课堂转为“数学实验室”,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得出结论、使创新精神与能力得到发展,利于学生认识数学本质,有效地改善学习。
一、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教”与“学”的方式变革。
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育学生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堂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于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所带来的新变化,主要是利用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信息技术给数学教育提供的是便捷的工具和崭新的探视环境。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内容,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改善了教与学的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当我们选择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介入教学活动以后,如何在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导下,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我们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开发并提供给学生更为广阔的学习资源,精心设计,科学管理和真实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层次,成为我们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运用信息技术转变教师教学方式。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为自己的“教”准确定位,即: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生发展服务。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对转变教师“教”的方式能起到促进作用。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儿童的情感是易于被激起的,如果他们的认识活动能伴随着情感,那么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会更为丰富、更为深刻、也更为主动。如果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内容连同渲染的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儿童的心理,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一定能达到儿童整体和谐发展的目的。信息技术无疑为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觉效果。
例如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先让学生看汽车在公路上飞驰的录像,再用课件向学生展示用三角形、方形、椭圆形和圆形做车轮时汽车前行的情景,在学生阵阵笑声中,教师设问:为什么只有汽车轮子是圆形时汽车才会走的又快又稳呢?车轮是圆形就一定会使汽车跑得又快又稳吗?这样的问题情境很容易引起学生更多的思考,使学生全身心进入学习状态。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回到生活中去。
数学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为了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并架起桥梁,使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例如在学习统计的初步知识中有关求平均数的内容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身高1.5米的小明要趟过一条平均水深0.8米的小河,他会有危险吗?在学生们的争议中,教师适时演示课件,有时小明能安全渡过,有时又遇到危险直呼救命。在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中,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突破了难点,认识了事物的本质。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教师转变指导方法,优化教学效果。
在我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中,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取的信息占很大的比重。动听的音效,生动的画面和所学知识有机的结合,会对学生的多种感官起到协调作用,效果远远比单一的讲解好。
在学习“长、正方形面积”时,教师用课件设置了这样一个场景:小强看到自己班的一块玻璃坏了,他测量玻璃的面积是600平方厘米,好心的他回家让妈妈买了同样面积的玻璃准备安上,你说,他拿的玻璃合适吗?挑战性的问题诱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和争论,学生的答案由课件一一演示出来。教师没有用以往的口述式指导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长方形长、宽与面积的关系,而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在不断的争论和演示中,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教师的方法指导由辅导讲解变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己内化知识,极大的提高了课堂学习效果。
(二)、运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新课程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从以教师讲授为主转为以学生动脑动手自主研究、小组学习讨论交流为主,信息技术可以把数学课堂转为“数学实验室”。倡导学生的学习要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通过自己的活动得出结论,促进了学生积极的思维,学生可以借助必要的信息技术,按照自己的学习意愿,有目的的开展一些学习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进行同学间,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已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1、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搜集处理信息,拓展学习空间。
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资源和工具。但它不可能是学习的唯一资源。教材上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他们渴望从多方面去主动获取学习信息。教师可以有目的的引导学生从多种渠道搜集与所学课程有联系的资料和信息。在学生自我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中,他们学到了课本中没有的数学知识,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信息意识。在这个搜集学习材料的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例如在学习“对称”这一课时,学生通过包括网络搜索在内的多种渠道,搜集到各种和学习内容相关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这些资料的收集,极大的丰富了所学内容,通过学生学习小组间的交流,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较全面地了解。在学生感知大自然中的对称,自己动手操作中创造出的对称,运用视频效果展示对称的过程中,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有了全新的体验,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乐趣。
2、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学习活动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和工具展开。每一种新技术的运用,都会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规律的形成过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正是由于这个转变,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的受益者,变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
3、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建构认知体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数学本身是系统性、逻辑性很强,联系紧密的学科。学生不但要学好每一节课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样的单位课时学习,使学生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整理和归纳知识,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例如在对平面图形的复习和整理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认识到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形的不断的动态转化中,学生不但掌握了每一种图形的固有特征,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在这样的归纳和知识整理中,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把看似支离的知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能较为容易的在头脑中形成一张有关平面图形的“网”,使学生能很好的内化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综合知识的能力。
4、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试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在学生的探索和交流中,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展示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在个体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使所有学生能共享学习成果,进行平等的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学会学习。
在学习“梯形的面积”这部分知识时,学生在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利用视频向所有学生展示自己和学习小组的探索过程和学习结果。在展示的过程中,学生体现了学习个体的价值,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意见,并把别人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学习的一部分。在独立思考、自我展示与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操作能力。
思维的创造性程度是衡量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良好的思维能力不是凭空而生的,它依赖于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与一个人的思维素质所受的思维训练密切相关。根据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系统性、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教师要为学生开拓思维空间,帮助学生破除因循守旧的思想,增加思维的自由度,鼓励学生探索,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互相讨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还应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这样学生对知识就有更深入的理解。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抽象化为具体、将枯燥变为生动,可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转变观念,转变方式,在这样的转变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课堂教学效率将会不断提高,也为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